CN103712124A - 背光单元 - Google Patents

背光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2124A
CN103712124A CN201310276349.3A CN201310276349A CN103712124A CN 103712124 A CN103712124 A CN 103712124A CN 201310276349 A CN201310276349 A CN 201310276349A CN 103712124 A CN103712124 A CN 1037121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member
light source
light guide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7634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喜坤
金宰铉
金柱泳
沈成圭
曹治乌
黄仁瑄
崔光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12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21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to provide homogeneous light output intens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6Stacked 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of the same or different cross-sectional area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 G02B6/00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of the partially overlapping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单元。一种背光单元包括导光板和光源部件,导光板包括多个发光区域,光源部件向导光部件提供光。导光部件包括主导光部件和与主导光部件形成为单个零件或与主导光部件局部叠置的副导光部件。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和该背光单元。

Description

背光单元
本专利申请要求于2012年10月4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第10-2012-0110118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更具体地讲,本公开涉及一种能够执行局部调光的边缘照明型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边缘照明型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已经被用作当前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平板显示器。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面板,液晶面板包括分别设置有电极的两个基板和设置在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显示图像。然而,因为显示面板不是自发射型的,所以显示装置需要包括背光单元,以为显示面板提供光。
背光单元根据其光源块的位置而被分为边缘照明型背光单元和直接照明直接照明型背光单元。在边缘照明型背光单元中,光源块位于显示面板的后部的侧部处,以与显示面板的侧部相邻,光源块位于显示面板的后部位置处。
近年来,根据减小液晶显示器的厚度的趋势,与直接照明型背光单元相比,更为广泛地使用的是边缘照明型背光单元。
同时,已经研究开发了一种控制显示面板的区域中的请求的区域处的亮度的局部调光方法,以减小液晶显示器的功耗。
然而,因为光源块位于与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后部处的导光板的侧表面相邻的位置处,所以在边缘照明型背光单元中从光源块发射的光扩散到导光板的整个区域。因此,难以执行分别控制每个区域中的亮度的局部调光方法。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可以减小液晶显示器的厚度和功耗的背光单元。
本公开提供一种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主导光部件,包括第一图案;副导光部件,包括第二图案;主光源部件,向主导光部件提供光;副光源部件,向副导光部件提供光并与主导光部件一部分部分叠置。当从顶部观看时,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没有彼此叠置。
副导光部件小于主导光部件。
主光源部件包括设置在主导光部件的两侧处的第一光源块和第二光源块,副光源部件包括设置在副导光部件的两侧处的第三光源块和第四光源块。第一光源块至第四光源块中的每个光源块包括至少一个光源组。光源组包括至少一个光源。光源组被设置为多个,且光源组被独立地驱动。
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主导光部件,包括第一图案;副导光部件,包括第二图案;主光源部件,向主导光部件提供光;副光源部件,向副导光部件提供光,其中,当从顶部观看时,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彼此局部叠置。副导光部件与主导光部件分开,并且具有小于主导光部件的尺寸的尺寸。
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显示图像;所述背光单元,向显示面板提供光。
根据上面,可以降低背光单元的厚度和功耗。
附图说明
通过在结合附图进行考虑的同时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面的和其他的优点将更容易变得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3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透视图;
图3B是沿图3A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3C是示出在图3A中示出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多个发光区域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剖视图;
图9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沿图1的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0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透视图;
图10B是图10A的II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0C是示出图10A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与图1的I-I’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12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透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IV-IV’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2C是示出图12A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平面图;
图13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透视图;
图13B是图13A的V-V’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3C是示出图13A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平面图;
图14A、图14B和图14C分别是示出在导光部件以及导光部件的导光板中形成的出射图案的透视图、侧视图和平面图;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出射图案的剖视图;
图15C至图15F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出射图案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中的每个发光区域中的剖面中的亮度的模拟曲线图。
图17A是示出用于说明导光图案的导光部件和光源部件的透视图;
图17B是沿图17A的VI-VI’截取的剖视图;
图17C是沿图17A的VII-V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8A和图18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导光图案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理解的是,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结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元件。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项目的任意组合和所有组合。
应该理解的是,尽管可以在这里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不同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被用来区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区域、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这里使用诸如“在……下方”、“在……之下”、“下面的”、“在……上方”和“上面的”等空间相对术语,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他的元件或特征的如图中所示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绘示的方位之外,空间相对术语意图还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的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将随后定位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两种方位。装置可以进行另外地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的方位),并相应地解释这里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符。
这里使用的术语仅处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地清楚指明,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还应该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或“包含”指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出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
除非进行了另外地限定,否则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意思相同的意思。应该理解的是,除非在此进行了明确地定义,否则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中的意思一致的意思,且不应该以理想化或或过度正式的含义来进行解释。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沿图1的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1和图2,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PNL、背光单元BLU顶壳TC。为了便于说明,显示装置中显示图像所沿的方向将被描述为上方向,与上方向相对的方向将被描述为下方向,但是它们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
显示面板PNL显示图像。显示面板PNL是非自发射型显示面板。因此,显示面板PNL可以为但不限于液晶显示面板、电润湿显示面板、电泳显示面板或微机电系统显示面板。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描述液晶显示面板作为显示面板PNL。
显示面板PNL具有两对边以直角相交的矩形板的形状,两对边中的一对边比另一对边长。显示面板PNL包括基础基板BS、与基础基板BS相对的相对基板CS、以及设置在基础基板BS和相对基板CS之间的液晶层(未示出)。当从顶部观看时,显示面板PNL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和不显示图像的围绕显示区域DA的非显示区域NDA。非显示区域NDA被顶壳TC覆盖。
基础基板BS包括多个像素电极(未示出)和电连接到像素电极的多个薄膜晶体管(未示出)。每个薄膜晶体管切换施加到像素电极中的对应的像素电极的驱动信号。另外,相对基板CS包括与像素电极协作而形成电场的共电极(未示出),以控制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显示面板PNL操作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以沿显示面板PNL的向前的方向显示图像。
显示面板PNL可以设置有施加驱动信号的驱动芯片CH、在其上安装驱动芯片CH的带载封装件TCP、以及通过带载封装件TCP电连接到显示面板PNL的印刷电路板PCB。在图1中,印刷电路板PCB与显示面板PNL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但是其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即,印刷电路板PCB可以设置在底壳BC的外表面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带载封装件TCP沿底壳BC的外表面弯曲,以连接显示面板PNL和印刷电路板PCB。另外,响应于外部信号,驱动芯片CH产生驱动信号以驱动显示面板PNL。从印刷电路板PCB提供外部信号,并且外部信号包括各种信号,例如,图像信号、各种控制信号、驱动电压等。
背光单元BLU设置在显示面板PNL下方,以向显示面板PNL提供光。背光单元BLU包括支撑显示面板PNL的模框MF、包括发光的多个光源的光源部件、向显示面板PNL引导光的导光部件、改善光的效率的光学片OPS、改变光传播的方向的反射片RF1和RF2以及底壳BC,底壳BC容纳显示面板PNL、模框MF、光源部件、导光部件、光学片OPS及反射片RF1和RF2。
模框MF被设置为沿显示面板PNL的边缘并在显示面板PNL下方,以支撑显示面板PNL。模框MF可以包括固定构件,例如,卡爪,从而固定或支撑光源部件、导光部件和光学片OPS。模框MF可以具有与显示面板PNL的侧部对应的形状。具体地讲,模框MF可以具有与显示面板PNL的四个侧部对应的矩形环的形状,或与显示面板PNL的三个侧部对应的U形形状。模框MF可以由单个零件一体地形成,或者可以由多个部件形成。模框MF可以由诸如聚合物树脂的有机材料形成,但是模框MF不应被限制为有机材料。
导光部件设置在显示面板PNL下方,以向显示面板PNL引导光。导光部件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PNL下方的尺寸与显示面板PNL的尺寸基本相同的主导光部件MLGP以及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下方并与主导光部件MLGP的一部分叠置的的副导光部件SLGP。
当从顶部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具有矩形板的形状。矩形板的形状的每条边与显示面板PNL的长边和短边中的任意一条边基本平行。
光源部件向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提供光。光源部件包括光源块LS1、LS2、LS3和LS4,并连接到控制光源块LS1、LS2、LS3和LS4的光源部件控制单元。响应于通过分析显示在显示面板PNL上的图像而得到的局部调光信号,光源部件控制单元50(参照图4)独立地控制光源块LS1、LS2、LS3和LS4中的每个光源块的亮度。光源块LS1、LS2、LS3和LS4包括分别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的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以及分别设置在副导光部件SLGP的两侧处的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每个光源块包括多个光源和支撑光源的支撑件。支撑件可以为但不限于具有向光源提供源电压的布线并控制光源的印刷电路板。另外,支撑件具有沿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入射表面延伸的矩形板的形状。每个光源可以为但不限于点光源、线光源或面光源。作为一个示例,将把诸如发光二极管的点光源描述为所述光源。多个发光二极管沿直线布置在支撑件上。这里,光源指可以独立地控制从其发射的光的量的最小发光单位。因此,一个光源可以包括一个发光二极管或其中基本上同时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度的多个发光二极管。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光源块包括印刷电路板和光源,但是它们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即,可以省略印刷电路板。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准备支撑光源的单独的支撑构件和/或向光源施加源电压的单独的布线。
将在后面详细描述主导光部件MLGP、副导光部件SLGP和光源部件。
光学片OPS设置在导光部件和显示面板PNL之间,以控制从光源发射的光。光学片OPS包括漫射片DS、棱镜片PS和保护片PRS。
漫射片DS漫射光。棱镜片PS会聚由漫射片DS漫射的光,以允许从漫射片DS出射的光沿与显示面板PNL基本垂直的方向传播。从棱镜片PS出射的光垂直地入射到显示面板PNL中。保护片PRS设置在棱镜片PS上,以保护棱镜片PS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光学片OPS被构造为包括一个漫射片DS、一个棱镜片PS和一个保护片PRS,但是它们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即,光学片OPS的漫射片、棱镜片PS和保护片PRS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被设置为多个,或者可以从光学片OPS省略漫射片DS、棱镜片PS和保护片PRS中的一个或多个。另外,漫射片DS、棱镜片PS和保护片PRS的堆叠顺序可以改变。
反射片RF1和RF2设置在导光部件下方,以反射从导光部件泄漏的不朝向显示面板PNL行进的光,以允许从导光部件泄漏的光传播到显示面板PNL。反射片包括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下方的第一反射片RF1和设置在副导光部件SLGP下方的第二反射片RF2。第一反射片RF1和第二反射片RF2设置在底壳BC上,以反射光。结果。传播到显示面板PNL的光的量因第一反射片RF1和第二反射片RF2而增加。第一反射片RF1覆盖向副导光部件SLGP提供光的第三发光块LS3和第四发光块LS4,以防止从第三发光块LS3和第四发光块LS4发射的光直接入射到主导光部件MLGP。
透明片RF进一步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之间。透明片TF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下方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彼此叠置的位置。第一反射片RF1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未设置副导光部件SLGP的位置下方。透明片RF与第一反射片RF1设置在同一平面上,设置透明片RF与第一反射片RF1的面积可以与设置主导光部件MLGP的面积基本相同。
另外,透明片TF可以与第一反射片RF1一体地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反射片RF1的一部分可以涂覆有或层叠有反射材料。
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彼此分开达第一反射片RF1的厚度,因此,透明片TF具有与第一反射片RF1的厚度对应的厚度。
透明片TF的折射率与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折射率相似或相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减少从副导光部件SLGP传播到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的损失。
透明片TF可以由与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另外,透明片TF可以由与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只要这样的不同材料的折射率与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折射率相似或相等即可。例如,透明片TF可以由乙酸酯类树脂(三乙酰纤维素(TAC))、聚酯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砜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降冰片烯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聚芳酯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乙烯醇类树脂、聚氯乙烯类树脂、聚偏二氯乙烯类树脂和聚丙烯类树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成。底壳BC设置在背光单元BLU下方,以容纳背光单元BLU的部件。底壳BC包括与第一反射片RF1和第二反射片RF2的后表面基本平行的底部和从底部向上延伸的侧壁部。背光单元BLU容纳在由底部和侧壁部限定的空间中。底部具有根据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后部形状的弯曲的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刷电路板PCB可以设置于底壳BC的外表面的未设置副导光部件SLGP的区域中。因此,诸如印刷电路板PCB的部件可以紧凑地与显示装置进行组装而不增加显示装置的总体积。
顶壳TC设置在显示面板PNL上。顶壳TC支撑显示面板PNL的前部边缘,并覆盖模框MF的侧表面或底壳BC的侧表面。顶壳TC设置有形成为穿过顶壳TC的显示窗口WD,以暴露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DA。
下文中,将详细描述背光单元BLU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
图3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透视图,图3B是沿图3A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3C是示出图3A中示出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平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图3C示出了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主导光部件MLGP、副导光部件SLGP和光源部件。因为副导光部件SLGP和主导光部件MLGP的一部分彼此叠置,所以叠置的行和列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参照图3A、图3B和图3C,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BLU包括向显示面板PNL提供光的光源部件和向显示面板PNL引导光的导光板。
导光板包括主导光部件MLGP和尺寸小于主导光部件MLGP的尺寸的副导光部件SLGP。当从顶部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彼此叠置。当从顶部观看时,导光板包括多个发光区域LOA。发光区域LOA以矩阵形式排列,并向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DA提供光。图3A至图3C示出了以M行乘N列排列的发光区域LOA,M和N均为四。下文中,因为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设置为与发光区域LOA对应,所以将参照发光区域LOA的在平面示图中的行和列来描述特定区域(光出射区域和/或透射区域)的位置。
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均包括与光源部件相邻的光入射表面LIS、连接到光入射表面LIS的光出射表面LOS、以及连接到光入射表面LIS并与光出射表面LOS相对的相对表面LCS,其中,光入射到光入射表面LIS中,光从光出射表面LOS出射。光入射表面LIS面对光源部件,从光源部件出射的光入射到光入射表面LIS。
为了改善从光源部件发射的光的入射效率,可以在光入射表面LIS上设置入射图案。入射图案可以从光入射表面LIS突出或凹进到光入射表面LIS中。
入射到光入射表面LIS中的光在传播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或副导光部件SLGP的同时在主导光部件MLGP或副导光部件SLGP中被反射并从光出射表面LOS向上出射到显示面板PNL。这里,在光源部件被构造为包括多个光源块的情况下,光入射表面LIS被设置为多个,以分别对应于光源块。
主导光部件MLGP包括在与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对应的区域中的多个光出射区域A1和多个透射区域B1。光出射区域A1包括光出射图案LOP,以将从光源部件提供的光引导到显示面板PNL。光出射图案LOP改变传播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以允许被提供到与形成光出射图案LOP的区域对应的光出射表面LOS。光出射图案LOP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相对表面LCS上。从光源部件入射到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因光出射图案LOP而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但是其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即,光出射图案LOP可以形成在光出射表面LOS上。
未设置光出射图案LOP的透射区域B1使来自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透射到显示面板PNL,并反射沿与光出射表面LOP基本平行的方向传播的或与光出射表面LOP成小于临界角的入射角传播的光。
副导光部件SLGP与主导光构件MLGP的一部分叠置。副导光部件SLGP包括与主导光部件MLGP的透射区域B1对应的光出射区域A2,且不包括透射区域。
光源部件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中的每个部件的两侧处。具体地讲,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沿行方向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以在主导光部件MLGP置于它们之间的同时彼此面对。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沿行方向设置在副导光部件SLGP的两侧处,以在副导光部件SLGP置于它们之间的同时彼此面对。与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相似,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沿列方向延伸。
第一至第四光源块LS1至LS4沿列方向延伸,且第一至第四光源块LS1至LS4中的每个光源块在每一列中包括M个光源(M=4)。即,第一光源块LS1包括光源L11、L12、L13和L14,第二光源块LS2包括光源L21、L22、L23和L24,第三光源块LS3包括光源L31、L32、L33和L34,第四光源块LS4包括光源L41、L42、L43和L44。第一光源块LS1的光源L11、L12、L13和L14与在第一列C1的第一行R1、第二行R2、第三行R3和第四行R4中设置的发光区域对应。第二光源块LS2的光源L21、L22、L23和L24与在第四列C4的第一行R1、第二行R2、第三行R3和第四行R4中设置的发光区域对应。第三光源块LS3的光源L31、L32、L33和L34与在第二列C2的第一行R1、第二行R2、第三行R3和第四行R4中设置的发光区域对应。第四光源块LS4的光源L41、L42、L43和L44与在第三列C3的第一行R1、第二行R2、第三行R3和第四行R4中设置的发光区域对应。下文中,用于每个光源的附图标记指示包括该光源的光源块的块号和光源的行号。例如,在用于光源的附图标记是L23的情况下,附图标记指示设置在第二光源块LS2中的第三行R3中的光源。这里,每个光源包括一个光源,但是其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即,每个光源可以是包括n(n为自然数)个光源的光源组。
在副导光部件SLGP中,光出射区域A2指形成光出射图案LOP的区域。下文中,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区域A1被称为第一光出射区域A1,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区域A2被称为第二光出射区域A2,以区分光出射区域A1与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区域A2。
与第一光出射区域A1相似,根据光源部件的布置而将第二光出射区域A2设置在对应的列中。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光源部件包括相对于副导光部件SLGP的沿列方向布置的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第二光出射区域A2包括两个列,即,与第三光源块LS3对应的一列和与第四光源块LS4对应的另一列。因此,在发光区域LOA中,形成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图案LOP的区域不与形成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图案LOP的区域叠置。结果,因为第一光出射区域A1和第二光出射区域A2没有彼此叠置,所以当用户在显示面板PNL的那一侧观察导光部件时,光出射图案LOP形成在导光部件的整个表面上方。导光部件的形成光出射图案LOP的面积的和等于与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DA对应的导光部件的总面积。如图3A至图3C中所示,当主导光部件MLGP包括四行R1、R2、R3和R4以及四列C1、C2、C3和C4时,副导光部件SLGP包括四行R1、R2、R3和R4以及两列C2和C3。在主导光部件MLGP中,第一光出射区域A1与第一列C1和第四列C4中的发光区域LOA对应,透射区域B1与第二列C2和第三列C3中的发光区域LOA对应。在副导光部件SLGP中,第二光出射区域A2与发光区域LOA中的对应于透射区域B1的第二列C2和第三列C3中的发光区域LOA对应。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反射片RF1设置在第一光出射区域A1下方,第二反射片RF2设置在第二光出射区域A2下方。第一反射片RF1可以为双面反射片,第二反射片RF2可以为单面反射片。当从顶部观看时,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设置在发光区域LOA中的第一光出射区域A1中。然而,因为第一反射片RF1设置在第一光出射区域A1下方,如图1和图2中所示,所以从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发射的光在被第一反射片RF1反射之后仅传播到第二光出射区域A2。结果,虽然从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发射光,但是这样的光没有直接传播到设置在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正上方的第一光出射区域A1。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背光单元中,将参照图3B和图3C来描述通过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传播的光的路径。
从第一光源块LS1发射的第一光P1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入射表面LIS入射到主导光部件MLGP中。第一光P1的传播路径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区域A1中的最接近的区域(即,第一列C1的光出射区域LOA)中因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一反射片RF1而改变,因此,第一光P1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因此,第一光P1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表面LOS传播到显示面板PNL。
从第二光源块LS2发射的第二光P2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入射表面LIS入射到主导光部件MLGP中。第二光P2的传播路径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区域A1中的最接近的区域(即,第四列C4的光出射区域LOA)中因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一反射片RF1而改变,因此,第二光P2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因此,第二光P2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表面LOS传播到显示面板PNL。
从第三光源块LS3发射的第三光P3通过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入射表面LIS入射到副导光部件SLGP中。第三光P3的传播路径在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区域A2中的最接近的区域(即,第二列C2的光出射区域LOA)中因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二反射片RF2而改变,因此,第三光P3通过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表面LOS传播到主导光部件MLGP的透射区域B1(例如,第二列C2的光发射区域LOA)。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第三光P3沿与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表面LOS、主导光部件MLGP的相对表面LCS和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表面LOS基本垂直的方向传播,所以第三光P3透射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而没有被主导光部件MLGP反射。因此,第三光P3被提供到显示面板PNL。
从第四光源块LS4发射的第四光P4通过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入射表面LIS入射到副导光部件SLGP中。第四光P4的传播路径在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区域A2中的最接近的区域(即,第三列C3的光出射区域LOA)中因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二反射片RF2而改变,因此,第四光P4通过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表面LOS传播到主导光部件MLGP的透射区域B1(例如,第三列C3的光发射区域LOA)。因为第四光P4沿与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表面LOS、主导光部件MLGP的相对表面LCS和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表面LOS基本垂直的方向传播,所以第四光P4透射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而没有被主导光部件MLGP反射。因此,第四光P4被提供到显示面板PNL。
这里,第一光源块LS1至第四光源块LS4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与对应的行中布置的发光区域LOA对应。即,如图3B中所示,从第一光源块LS1的与第二行R2对应的光源发射的第一光P1在第一列C1第二行R2的发光区域LOA中传播到显示面板PNL,从第二光源块LS2的与第二行R2对应的光源发射的第一光P2在第四列C4第二行R2的发光区域LOA中传播到显示面板PNL,从第三光源块LS3的与第二行R2对应的光源发射的第三光P3在第二列C2第二行R2的发光区域LOA中传播到显示面板PNL,从第四光源块LS4的与第二行R2对应的光源发射的第四光P4在第三列C3第二行R2的发光区域LOA中传播到显示面板PNL。如图3C中所示,以箭头表示从每个光源发射的光。光在由箭头指向的发光区域LOA中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作为示例,从与第四光源块LS4的第四行R4对应的光源发射的光从副导光部件SLGP的布置在第三列C3第四行R4中的发光区域LOA发射。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光出射区域布置在光源部件的列中,以与设置光源部件所沿的方向基本平行,但是它们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例如,当光源部件沿行方向布置时,光出射区域沿行方向布置。因此,根据实施例,行或列方向根据光源块、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布置而改变。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设置在副导光部件SLGP的两侧处,因此,第一光源块LS4至第四光源块LS4彼此分开。因此,从第一光源块LS4至第四光源块LS4产生的热均匀地分布而不是集中在一定位置。结果,可以防止背光单元的因过热而导致的故障或缺陷。另外,因为副导光部件SLGP的尺寸小于主导光部件MLGP的尺寸,所以可以减少用于制造导光板的材料。此外,因为副导光部件SLGP的尺寸小于主导光部件MLGP的尺寸,所以主导光部件MLGP下方出现了未形成副导光部件SLGP的空间,且可以在该空间中容纳驱动显示面板PNL的印刷电路板PCB。
如上所述,光源部件包括第一光源块至第四光源块,第一光源块和第四光源块均包括光源或光源组。第一光源块至第四光源块分别对应于一列中的发光区域,每个光源块的每个光源(或每个光源组)对应于一个发光区域。因为独立地操作每个光源的开关操作,所以可以根据每个光源的开关来控制从发光区域发射的光的量。即,可以将二维局部调光方法应用于背光单元。下文中,将参照图4和图5来描述二维局部调光方法。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框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多个发光区域的平面图。
参照图4和图5,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PNL、驱动数据线DL的数据驱动器40、驱动栅极线GL的栅极驱动器30、控制数据驱动器40和栅极驱动器30的时序控制器20、向显示面板PNL提供光的光源部件60以及驱动光源部件60的光源控制单元50。光源控制单元50分析图像并基于经分析的图像来控制光源部件60。
显示面板PNL包括按矩阵形式布置的多个像素。每个像素包括薄膜晶体管Tr、液晶电容器CLC和存储电容器CST。薄膜晶体管Tr包括连接到栅极线GL中的对应的栅极线的栅电极、连接到数据线DL中的对应的数据线的源电极、以及连接到液晶电容器CLC和存储电容器CST的漏电极。
数据驱动器40锁存从时序控制器20提供的数字视频数据RGB。数据驱动器40使用正/负伽马补偿电压来将数字视频数据RGB转换为正/负模拟数据电压,并将正/负模拟数据电压施加到数据线DL。
栅极驱动器30包括移位寄存器、控制来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以具有适于像素的薄膜晶体管Tr的驱动的摆动宽度的电平移位器、以及输出缓冲器。栅极驱动器30被构造为包括顺序将均具有一个水平时间段的脉冲宽度的栅极信号施加到栅极线GL的栅极驱动器集成电路。
时序控制器20从其上安装有外部视频源的系统板接收数字视频数据RGB和时序信号Vsync、Hsync、DE和DCLK,并将数字视频数据RGB施加到数据驱动器40。时序控制器20基于来自系统板的时序信号Vsync、Hsync、DE和DCLK而产生源极时序控制信号DDC和栅极时序控制信号GDC,从而控制数据驱动器40和栅极驱动器30的操作时序。时序控制器20在以大约60Hz的帧率输入的输入图像信号的帧之间插入插值帧,并对源极时序控制信号DDC和栅极时序控制信号GDC进行乘法操作,因此,时序控制器20以60×N(N是等于或大于2的正整数)Hz的帧率来控制数据驱动器40和栅极驱动器30的操作。
当栅极信号顺序地施加到栅极线GL时,数据信号施加到数据线DL。具体地讲,当对应的栅极信号施加到选择的栅极线时,响应于对应的栅极信号,连接到选择的栅极线的薄膜晶体管Tr导通。当数据信号施加到与导通的薄膜晶体管Tr连接的数据线DL时,数据信号通过导通的薄膜晶体管Tr充入液晶电容器CLC和存储电容器CST中。液晶电容器CLC根据其中充入的电压来控制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光透射率。存储电容器CST在薄膜晶体管Tr导通时充入与数据信号对应的电压,并在薄膜晶体管Tr截止时将充入的电压施加到液晶电容器CLC,从而保持液晶电容器CLC的充电状态。因此,显示面板PNL显示图像。
光源部件60的光源因光源控制单元50而独立地接收电流,因此,独立地控制从光源部件60的每个光源发射的光的量。
光源控制单元50将提供到第一光源块至第四光源块中的每个光源的电流控制为彼此不同。光源控制单元50分析从系统板提供的数字视频数据RGB,将输入图像映射至图5中示出的发光区域LOA11至LOA44,并使用例如全息分析方案的图像分析方案以发光区域LOA11至LOA44为单位分析输入图像的亮度。响应于局部调光信号,光源控制单元50控制从第一光源块至第四光源块中的每个光源发射的光的亮度,以基于发光区域LOA11至LOA44中的分析的亮度来控制提供到光源的电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响应于时序信号Vsync、Hsync、DE和DCLK,光源控制单元50与时序控制器20同步。光源控制单元50安装在系统板上或建立在时序控制器20中。
另外,响应于局部调光信号,光源控制单元50将提供到与显示面板PNL上显示的图像中的相对亮的发光区域对应的光源的电流控制为高。相反,光源控制单元50将提供到与显示面板PNL上显示的图像中的相对暗的发光区域对应的光源的电流控制为低。因此,实现了根据每个发光区域中的图像来控制从每个光源发射的光的强度的局部调光。
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因为光源部件布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中的每个的两侧处,所以显示区域的发光区域LOA的数量远多于当光源部件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中的每个的一侧处时显示区域的发光区域LOA的数量。另外,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中的每个的两侧处的光源部件的光源的数量可以调节,因此,发光区域LOA可以被形成为具有各种形状和尺寸。
结果,根据显示装置中显示的图像而特定地控制提供到每个发光区域的光的亮度,从而改善显示装置的对比度。另外,根据显示装置的图像来控制每个光源的开/关,从而减小显示装置的功耗。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平面图。为了方便说明,图6示出了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主导光部件MLGP、副导光部件SLGP和光源部件。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以五行乘四列布置的发光区域LOA。
在下面将进行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指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元件相同和相似的元件,因此,将省略对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6,除了每个光源块中包括的光源的数量之外,背光单元的构造和功能与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背光单元的构造和功能相同。这是因为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比时,仅光源的数量有所改变。即,第一光源块LS1、第二光源块LS2、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中的每个包括五个光源。在主导光部件MLGP中,形成光出射图案LOP的区域与发光区域LOA中的第一列C1和第四列C4对应,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且在副导光部件SLGP中,形成光出射图案LOP的区域与发光区域LOA中的第二列C2和第三列C3对应,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
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因为每个光源块的光源的数量增加,所以发光区域LOA的数量增加。因此,可以在显示区域中特定地控制局部调光。
如上所述,光源的数量或光源组的数量可以调节,从而改变行的数量,但是其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即,根据实施例,列的数量可以通过调节副导光部件的数量来改变。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沿图3A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3A至图3C和图7,除了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上形成另外的光出射图案之外,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构造和结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构造和结构相同。具体地讲,第一另外的光出射图案ALOP1设置在与主导光部件MLGP的第一光出射区域A1对应的光出射表面LOS上,第二另外的光出射图案ALOP2设置在与副导光部件SLGP的第二光出射区域A2对应的光出射表面LOS上。第一另外的光出射图案ALOP1和第二另外的光出射图案ALOP2控制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侧表面入射到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中的光的角度,以允许光通过第一光出射区域A1和第二光出射区域A2相对于显示面板PNL的下表面垂直地传播到显示面板PNL。第一另外的光出射图案ALOP1和第二另外的光出射图案ALOP2可以以凸出或凹进的图案实现,并具有在剖视图中的各种形状,例如三角形状、半圆形状、椭圆形状等。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另外的光出射图案ALOP1和第二另外的光出射图案ALOP2从光出射表面LOS凸出,并在剖视图中具有例如棱镜形状的三角形状。第一另外的光出射图案ALOP1和第二另外的光出射图案ALOP2没有设置在透射区域B1中。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沿图3A中的II-II’线截取的背光单元的剖视图。
参照图3A至图3C和图8,除了在从顶部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表面的一部分与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表面的一部分叠置之外,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构造和结构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构造和结构相同。详细地讲,当从顶部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的设置在第一光出射区域A1中的光出射图案LOP的部分与副导光部件SLGP的设置在第二光出射区域A2中的光出射图案LOP的部分叠置。即,副导光部件SLGP与第一出射区域A1部分叠置,从而当以平面图观看时,第一区域A1上的光出射图案LOP的一部分与第二区域A2上的在副导光部件SLGP的外围区域中的光出射图案LOP的一部分叠置。在图8中,第一区域A1上的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二区域A2上的光出射图案LOP的叠置区域OVL沿副导光部件SLGP的至少一个侧部延伸。当设置多个叠置区域OVL时,例如,在副导光部件SLGP的两侧上设置叠置区域OVL时,每个叠置区域可以具有不同的面积。
通过使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图案LOP的一部分延伸至透射区域B1、或者使副导光部件SLGP的第二光出射区域A2的一部分延伸至主导光部件MLGP的第一光出射区域A1的下部,来形成光出射图案LOP的叠置。
如上所述,当第一光出射区域A1与第二光出射区域A2局部叠置时,可以防止用户识别处向第二光出射区域A2提供光的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沿图1的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10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透视图,图10B是沿图10A的II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10C是示出图10A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平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图10C示出了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主导光部件MLGP、副导光部件SLGP和光源部件。因为当从顶部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的一部分与将被设置在相同的行和列中的副导光部件SLGP叠置,所以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叠置的行和列。
参照图9,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PNL、背光单元和顶壳TC。
显示面板PNL显示图像。显示面板PNL具有两对边相交成直角且两对边中的一对边比另一对边长的矩形板的形状。
背光单元设置在显示面板PNL下方,以向显示面板PNL提供光。背光单元包括支撑显示面板PNL的模框MF、包括发光的多个光源LS的光源部件、向显示面板PNL引导光的导光部件、改善光的效率的光学片OPS、改变光传播的方向的反射片RF1和RF2以及底壳BC,底壳BC容纳显示面板PNL、模框MF、光源部件、导光部件、光学片OPS及反射片RF1和RF2。
模框MF被设置为沿显示面板PNL的边缘并在显示面板PNL下方,以支撑显示面板PNL。
导光部件设置在显示面板PNL下方,以向显示面板PNL引导光。导光部件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PNL下方的尺寸与显示面板PNL的尺寸相同的主导光部件MLGP和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下方的与主导光部件MLGP的一部分叠置的副导光部件SLGP。
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背光单元包括一个主导光部件MLGP和两个副导光部件,即,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当从顶部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具有矩形板的形状。矩形板的形状的每条边与显示面板PNL的长边和短边中的任意一条边平行。
光源部件向主导光部件MLGP、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提供光。光源部件包括光源块,例如,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的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设置在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两侧处的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以及设置在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两侧处的第五光源块LS5和第六光源块LS6。每个光源块包括多个光源和支撑光源的支撑件。
光学片OPS设置在导光部件和显示面板PNL之间,以控制从光源发射的光。光学片OPS包括漫射片DS、棱镜片PS和保护片PRS。
反射片RF1和RF2可以设置在导光部件下方,以反射从导光部件泄漏的不朝向显示面板PNL行进的光,以允许从导光部件泄漏的光传播到显示面板PNL。反射片包括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下方的第一反射片RF1和设置在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下方的第二反射片RF2。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因为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彼此分开,所以设置在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下方的第二反射片RF2分为彼此分开的两部分。第一反射片RF1和第二反射片RF2设置在底壳BC上,以反射光。结果。传播到显示面板PNL的光的量因第一反射片RF1和第二反射片RF2而增加。第一反射片RF1覆盖向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提供光的第三发光块LS3至第六发光块LS6,以防止从第三发光块LS3至第六发光块LS6发射的光在不经过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情况下直接入射到显示面板PNL。
透明片RF进一步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之间以及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之间。主导光部件MLGP和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可以彼此分开达第一反射片RF1的厚度,主导光部件MLGP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可以彼此分开达第一反射片RF1的厚度,因此,透明片TF的厚度与第一反射片RF1的厚度对应。透明片TF的折射率与主导光部件MLGP、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折射率相似或相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从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或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传播到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的损失可以减小。
底壳BC设置在背光单元下方,以容纳背光单元的部件。底壳BC包括与第一反射片RF1和第二反射片RF2的后表面基本平行的底部和从底部向上延伸的侧壁部。底部具有根据主导光部件MLGP、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后部形状的弯曲的部分。背光单元容纳在由底部和侧壁部限定的空间中。
印刷电路板PCB可以设置于底壳BC的未设置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外表面上。在底壳BC中,与设置有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区域相比,没有设置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区域向主导光部件MLGP凹进。因此,诸如印刷电路板PCB的部件可以紧凑地与显示装置进行组装而不增加显示装置的总体积。
顶壳TC设置在显示面板PNL上。顶壳TC支撑显示面板PNL的前部边缘,并覆盖模框MF的侧表面或底壳BC的侧表面。
下文中,将详细描述背光单元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
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发光区域LOA的行的数量依赖于副导光部件SLGP的数量。图10A至图10C示出了以M行乘N列(M为4且N为6)布置的发光区域LOA。
参照图10A至图10C,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向显示面板PNL提供光的光源部件和向显示面板PNL引导光的导光板。
导光板包括主导光部件MLGP和尺寸均小于主导光部件MLGP的尺寸的副导光部件SLGP,即,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当从顶部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与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彼此叠置。因此,当从顶部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被视为一个导光板。当从顶部观看时,导光部件包括发光区域LOA。发光区域LOA以矩阵形式排列,并向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DA提供光。
主导光部件MLGP包括与发光区域LOA对应的多个光出射区域A1和多个透射区域B1。
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分别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具体地讲,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沿行方向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以在主导光部件MLGP置于它们之间的同时彼此面对。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中的每个沿列方向延伸,并包括与列对应的M个光源。
光出射区域A1设置在与沿与布置光源块所沿的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的光源块对应的列中。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光出射区域A1与对应于第一光源块LS1的第三列C3的光源块和对应于第二光源块LS2的第四列C4的光源块对应。除了光出射区域A1之外的区域与透射区域B1对应,例如,第一列C1、第二列C2、第五列C5和第六列C6的发光区域LOA。
副导光部件SLGP包括尺寸均小于主导光部件MLGP的尺寸的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下方的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与一部分发光区域LOA叠置。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包括与主导光部件MLGP的透射区域B1对应的光出射区域,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不包括单独的透射区域。在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中,光出射区域包括与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图案LOP相同的光出射图案LOP。下文中,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区域A1被称为第一光出射区域A1,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光出射区域被称为第二光出射区域A2和第三光出射区域A3,从而区分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区域A2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区域A2和A3。
与第一光出射区域A1相似,根据光源部件的布置而将第二光出射区域A2和第三光出射区域A3设置在对应的列中。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光源部件包括相对于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沿列方向布置的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第二光出射区域A2包括两个列,即,与第三光源块LS3对应的一列(例如,C1)和与第四光源块LS4对应的另一列(例如,C2)。另外,光源部件包括相对于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沿列方向布置的第五光源块LS5和第六光源块LS6,第三光出射区域A3包括两个列,即,与第五光源块LS5对应的一列(例如,C5)和与第六光源块LS6对应的另一列(例如,C6)。
因此,在发光区域LOA中,形成有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图案LOP的区域没有与形成有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图案LOP的区域叠置。结果,当用户在显示面板PNL的那一侧观看导光部件时,可以将光出射图案LOP视为形成在导光部件的整个表面上方。即,导光部件的形成光出射图案LOP的面积的和等于与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DA对应的导光部件的总面积。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背光单元中,将参照图10B和图10C来描述传播通过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光的路径。
从第一光源块LS1发射的第一光P1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入射表面LIS入射到主导光部件MLGP中。第一光P1的传播路径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区域A1中的最接近的区域(即,第三列C3的光出射区域LOA)中因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一反射片RF1而改变,因此,第一光P1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表面LOS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
从第二光源块LS2发射的第二光P2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入射表面LIS入射到主导光部件MLGP中。第二光P2的传播路径在第四列C4的光出射区域LOA中因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一反射片RF1而改变,因此,第二光P2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表面LOS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
从第三光源块LS3发射的第三光P3通过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光入射表面LIS入射到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中。第三光P3的传播路径在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光出射区域A2中的最接近的区域(即,第一列C1的光出射区域LOA)中因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二反射片RF2而改变,因此,第三光P3通过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光出射表面LOS传播到主导光部件MLGP的透射区域B1(例如,第一列C1的光发射区域LOA)。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第三光P3沿与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光出射表面LOS、主导光部件MLGP的相对表面LCS和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表面LOS基本垂直的方向传播,所以第三光P3透射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而没有被主导光部件MLGP反射。结果,第三光P3被提供到显示面板PNL。
与第三光P3的方式相同的方式,从第四光源块LS4发射的第四光P4的传播路径在第二列C2的发光区域LOA中因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二反射片RF2而改变,因此,第四光P4传播到显示面板PNL。
与第三光P3的方式相同的方式,从第五光源块LS5发射的第五光P5的传播路径在第五列C5的发光区域LOA中因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二反射片RF2而改变,因此,第五光P5传播到显示面板PNL。
与第三光P3的方式相同的方式,从第六光源块LS6发射的第六光P6的传播路径在第六列C6的发光区域LOA中因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二反射片RF2而改变,因此,第六光P6传播到显示面板PNL。
这里,第一光源块LS1至第六光源块LS6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与对应的行中布置的发光区域LOA对应。在图10C中示出的平面图中,由箭头表示从每个光源发射的光。光在箭头指向的发光区域LOA中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作为示例,从第四光源块LS4的与第二行对应的光源发射的光从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布置在第二列C2第二行中的发光区域LOA发射。
如上所述,当光源部件包括第一至第六光源块时,第一至第六光源块中的每个与一列中的发光区域对应,每个光源与发光区域LOA中的一个对应。因为独立地操作每个光源的开关操作,所以可以根据每个光源的开和关来控制从发光区域发射的光的量。即,可以将二维局部调光方法应用于背光单元。这里,光源块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所以主导光部件MLGP可以驱动与光源块的数量对应的两列的发光区域。另外,因为光源块设置在第一副导光部件和第二副导光部件中的每个的两侧处,所以第一副导光部件和第二副导光部件中的每个可以驱动两倍于第一副导光部件和第二副导光部件的数量的列中的发光区域LOA。即,在副发光部件的数量为n时,列的数量(N)为2+2n。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控制与六列(即,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列、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两列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两列)对应的发光区域LOA。
图11是示出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对应于图1的I-I’线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在图1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图9中的相同的元件,因此,为了避免冗余,将省略相同元件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1,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PNL、背光单元、和顶壳TC。
背光单元设置在显示面板PNL下方,以向显示面板PNL提供光。背光单元包括支撑显示面板PNL的模框MF、包括发光的多个光源LS的光源部件、向显示面板PNL引导光的导光部件、改善光的效率的光学片OPS、改变光传播的方向的反射片RF1和RF2、设置在反射片RF1和RF2下方的底壳BC、以及固定导光部件和底壳BC的固定构件CPM。
导光部件包括主导光部件MLGP以及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下方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
底壳BC包括在底壳BC与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叠置所处的区域中穿过底壳形成的至少一个孔。另外,设置在底壳BC和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之间以及在底壳BC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之间的第二反射片RF2包括与穿过底壳BC形成的孔对应的开口。
固定构件CPM插入到孔和开口中,以将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固定到底壳BC。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彼此分开,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位置根据主导光部件MLGP的柔性而改变。固定构件CPM将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稳定地固定并支撑到底壳BC。
如上所述,需要均匀地保持导光部件和底壳BC之间的距离的结构。通过在可以被光学覆盖的区域中在不使用诸如双面胶带的粘结材料的情况下将导光部件固定到底壳BC来实现这样的结构。为此,形成穿透底壳BC以及反射片RF1和RF2的孔,且将由与模框MF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的销插入到孔中,并使用超声波方法与导光部件的一个表面直接结合。因此,导光部件、反射片RF1和RF2以及底壳BC没有彼此分开,且均匀地保持它们之间的距离。
在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固定构件CPM将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固定到底壳BC,但是其不应被限制于固定构件CPM。
在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发光区域LOA的行和列的数量取决于光源块的数量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数量。图12A、图12B和图12C示出了按M行乘N列(例如,M为6且N为8)布置的发光区域LOA。
图12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透视图,图12B是沿图12A中的IV-IV’线截取的剖视图,图12C是示出图12A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平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图12C示出了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主导光部件MLGP、副导光部件SLGP和光源部件。因为当从顶部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的一部分与将被设置在相同的行和列中的副导光部件SLGP的一部分叠置,所以叠置的行和列被分配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参照图12A至图12C,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向显示面板PNL提供光的光源部件和向显示面板PNL引导光的导光板。
导光部件包括主导光部件MLGP和尺寸小于主导光部件MLGP的尺寸的副导光部件SLGP。当从顶部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彼此叠置。因此,当从显示面板PNL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被视为一个导光板。当从顶部观看时,导光部件包括发光区域LOA。发光区域LOA以矩阵形式排列,并向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DA提供光。主导光部件MLGP包括与发光区域LOA对应的多个光出射区域A1和多个透射区域B1。
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分别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具体地讲,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分别沿行方向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以在主导光部件MLGP置于它们之间的同时彼此面对。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中的每个沿列方向延伸,并包括与行对应的M个光源。在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M为6。
光出射区域A1沿与布置光源块所沿的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设置在与光源块对应的列中。在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光出射区域A1与对应于第一光源块LS1的第三列CS的光源块和对应于第二发光块LS2的第六列C6的光源块对应。除了光出射区域A1之外的区域与透射区域B1对应,例如,第一列C1、第二列C2、第四列C4、第五列C5、第七列C7和第八列C8的发光区域LOA。
副导光部件SLGP包括尺寸均小于主导光部件MLGP的尺寸的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下方的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和第三副导光部件SLGP3。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和第三副导光部件SLGP3彼此分开。当从顶部观看时,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在插入了第一光出射区域A1中的第三列C3的发光区域LOA的同时彼此分开,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和第三副导光部件SLGP3在插入了第一光出射区域A1中的第六列C6的发光区域LOA的同时彼此分开。
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和第三副导光部件SLGP3与主导光部件MLGP的透射区域B1叠置。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和第三副导光部件SLGP3包括与主导光部件MLGP的透射区域B1对应的第二光出射区域A2、第三光出射区域A3和第四光出射区域A4,且不包括单独的透射区域。
与第一光出射区域A1相似,第二光出射区域A2、第三光出射区域A3和第四光出射区域A4根据光源块的布置而被设置在对应的列中。在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光源部件包括与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相关的沿列方向布置的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以及与第一列C1和第二列C2的发光区域LOA对应的第二光出射区域A2。另外,光源部件包括与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相关的沿列方向布置的第五光源块LS5和第六光源块LS6以及与第四列C4和第五列C5的发光区域LOA对应的第三光出射区域A3。此外,光源部件包括与第三副导光部件SLGP3相关的沿列方向布置的第七光源块LS7和第八光源块LS8以及与第七列C7和第八列C8的发光区域LOA对应的第四光出射区域A4。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背光单元中,传播通过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光的路径如下。
从第一光源块LS1发射的第一光P1至从第八光源块LS8发射的第八光P8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或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入射表面LIS入射到主导光部件MLGP或副导光部件SLGP中。第一光P1至第八光P8的传播路径在主导光部件MLGP或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区域中的最接近的区域中因光出射图案LOP和第一反射片RF1而改变,因此,第一光P1至第八光P8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表面LOS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
这里,第一光源块LS1至第八光源块LS8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与对应的行中布置的发光区域LOA对应。因此,当光源的数量为M时,发光区域LOA的行的数量为M。在图12C中示出的平面图中,由箭头表示从每个光源发射的光。光在由箭头指向的发光区域LOA中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作为示例,从与第六光源块LS6的第五行对应的光源发射的光从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布置在第五列C5第五行中的发光区域LOA发射。
如上所述,当光源部件包括第一光源块至第八光源块时,第一光源块至第八光源块中的每个与一列中的发光区域对应,每个光源与一个发光区域LOA对应。因为独立地操作每个光源的开关操作,所以可以根据每个光源的开和关来控制从发光区域LOA发射的光的量。即,可以将二维局部调光方法应用于背光单元。
这里,光源块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两侧处,因此,主导光部件MLGP可以驱动与光源块的数量对应的行的发光区域。另外,应为光源块设置在第一副导光部件至第三副导光部件中的每个的两侧处,所以第一副导光部件至第三副导光部件中的每个可以驱动两倍于副导光部件的数量的列中的发光区域LOA。即,在副导光部件的数量为n的情况下,列的数量(N)为2+2n。
在光源部件中,满足每个光源与任意一个发光区域LOA对应,不需要将光源部件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每个副导光部件SLGP的两侧处。
在第八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以各种方式来堆叠主导光部件和副导光部件。图13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透视图,图13B是示出沿图13A的V-V’线截取的剖视图,图13C是示出图13A的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平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图13C示出了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主导光部件MLGP、副导光部件SLGP和光源部件。因为当从顶部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的一部分与将被设置在相同的行和列中的副导光部件SLGP叠置,所以叠置的行和列被分配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发光区域以M行乘N列(M是4,N是6)布置。
参照图13A至图13C,根据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向显示面板PNL提供光的光源部件和向显示面板PNL引导光的导光板。
当从顶部观看时,导光部件包括多个发光区域LOA,并包括主导光部件MLGP、尺寸小于主导光部件MLGP的尺寸的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尺寸小于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尺寸的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中的每个与对应于至少一行的发光区域LOA叠置,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与发光区域LOA叠置所处的面积与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与发光区域LOA叠置所处的面积不同。即,主导光部件MLGP和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彼此部分叠置,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与主导光部件MLGP和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叠置的部分叠置。因此,当从显示面板PNL观看时,主导光部件MLGP、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和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被视为一个导光板。
发光区域LOA以矩阵形式排列,并向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DA提供光。主导光部件MLGP包括与发光区域LOA对应的多个第一光出射区域A1和多个第一透射区域B1。第一光出射区域A1与第一列C1和第六列C6的光出射区域LOA对应。
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分别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具体地讲,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沿行方向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以在主导光部件MLGP置于它们之间的同时彼此面对。
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下方。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对应于主导光部件MLGP的第一透射区域B1。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包括多个第二光出射区域A2和多个第二透射区域B2(或副透射区域)。第二透射区域B2与第三列C3和第四列C4的发光区域LOA对应。因此,第二列C2和第五列C5的第二光出射区域A2与第一光出射区域A1对应,并因第二透射区域B2而彼此分开。
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设置在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下方。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与第二透射区域B2对应。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包括多个第三光出射区域A2。第三光出射区域A3对应于第三列C3和第四列C4的发光区域,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不包括透射区域。
第一光出射区域A1至第三光出射区域A3根据光源块的布置而被布置在对应的列中。在第八示例性实施例中,光源块包括在主导光部件MLGP插入在它们之间的同时分别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处的第一光源块LS1和第二光源块LS2、在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插入在它们之间的同时分别设置在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两侧处的第三光源块LS3和第四光源块LS4、以及在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插入在它们之间的同时分别设置在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两侧处的第五光源块LS5和第六光源块LS6。
光源块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与发光区域LOA的列对应。具体地讲,第一光源块LS1、第二光源块LS2、第三光源块LS3、第四光源块LS4、第五光源块LS5和第六光源块LS6分别对应于发光区域LOA的第一列C1、第六列C6、第二列C2、第五列C5、第三列C3和第四列C4。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背光单元中,传播通过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光的路径如下。
从第一光源块LS1发射的第一光P1和从第二光源块LS2发射的第二光P2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入射表面LIS入射到主导光部件MLGP。第一光P1和第二光P2的传播路径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第一光出射区域A1中的最接近的第一光出射区域A1中改变,因此,第一光P1和第二光P2通过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表面LOS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
从第三光源块LS3发射的第三光P3和从第四光源块LS4发射的第四光P4通过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光入射表面LIS入射到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第三光P3和第四光P4的传播路径在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第二光出射区域A2中的最接近的第二光出射区域A2中改变,因此,第三光P3和第四光P4通过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光出射表面LOS和主导光部件MLGP的第一透射区域B1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
从第五光源块LS5发射的第五光P5和从第六光源块LS6发射的第六光P6通过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光入射表面LIS入射到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第五光P5和第六光P6的传播路径在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第三光出射区域A3中的最接近的第三光出射区域A3中改变,因此,第五光P5和第六光P6通过第二副导光部件SLGP2的光出射表面LOS、第一副导光部件SLGP1的第二透射区域B2和主导光部件MLGP的第一透射区域B1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
这里,第一光源块LS1至第六光源块LS6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与对应的行中布置的发光区域LOA对应。因此,当光源的数量为M时,发光区域LOA的行的数量为M。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中,M为4。在图13C中示出的平面图中,由箭头表示从每个光源发射的光。光在箭头指向的发光区域LOA中朝向显示面板PNL传播。
如上所述,当光源部件包括第一至第六光源块时,第一至第六光源块中的每个与一列中的发光区域对应,每个光源与一个发光区域LOA对应。因为独立地操作每个光源的开关操作,所以可以根据每个光源的开和关来控制从发光区域发射的光的量。即,可以将二维局部调光方法应用于背光单元。
这里,光源块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两侧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两侧处,因此,主导光部件MLGP可以驱动与每个光源块的光源的数量对应的行的发光区域。另外,因为光源块设置在第一副导光部件和第二副导光部件中的每个的两侧处,所以第一副导光部件和第二副导光部件中的每个可以驱动两倍于副导光部件的数量的列中的发光区域LOA。即,在副发光部件的数量为n时,列的数量(N)为2+2n。
在光源部件中,满足每个光源与任意一个发光区域LOA对应,不需要将光源部件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每个副导光部件SLGP的两侧处。
另外,包括在每个光源块中的光源的数量在显示装置中是均匀的且与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无关,但是,其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例如,当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一侧处的光源块包括p个光源时,设置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另一侧处的光源块包括远大于p的q个光源。因此,可以调节发光区域LOA的数量,可以控制发光区域LOA的形状和面积。
在本发明的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省略透明片TF。此外,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可以被形成为单个零件(例如,一体一体化的零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射片可以形成为单个零件,或者可以以反射性材料进行层叠或涂覆。
下文中,将参照图14A、图14B和图14C来详细描述上述的光出射图案LOP。图14A、图14B和图14C分别是示出形成在导光部件中以及导光部件的导光板的出射图案的透视图、侧视图和平面图。这里,术语“导光板”表示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为了便于说明,将以设置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区域之一中的光出射图案LOP为代表性示例进行描述。
参照图14A至图14C,光出射图案LOP形成在导光板的相对表面LCS上,以面对光出射表面LOS并反射光。光出射图案LOP具有向光出射表面LOS凹进的形状,但是其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即,光出射图案LOP具有向与光出射表面LOS相对的方向凸出的形状。然而,因为光出射图案LOP可以形成在光出射表面LOS上,所以光出射图案LOP可以具有向相对表面LCS凹进或向与相对表面LCS的相对方向凸出的形状。
全反射现象在导光板的表面是镜面时发生在导光板的表面上。因此,当光出射图案LOP形成在发光区域的相对表面LCS上时,光被光出射图案LOP的反射表面反射,且光的路径被改变为向光出射表面LOS传播。因此,从形成有光出射图案LOP的区域集中地发射光。
可以通过印刷方法或激光处理方法来容易地形成光出射图案LOP。
在图14A至图14C中,光出射图案LOP具有半圆形的形状,并按照矩阵形式排列,但是其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光出射图案LOP的形状、数量、尺寸、布置和密度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光出射图案LOP可以具有例如棱锥形的形状、多边形柱的形状、棱柱形的形状等的各种形状,因此,光出射图案LOP可以具有例如矩形形状、三角形形状等的各种剖面形状。光出射图案LOP可以具有Z字形图案或可以随机分布以代替矩阵形式。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光出射图案LOP以凹进的形状形成在相对表面LCS上,但是其不应被限制为凹进的形状。即,光出射图案LOP以相对于相对表面LCS的凹凸形状或凸出的形状形成在相对表面LCS上。此外,光出射图案LOP可以与导光板一体地形成,印刷在导光板上或可以附着到导光板。
为了改善亮度的均匀性,可以如下地在每个发光区域中控制光出射图案LOP的宽度、高度和密度。总体来说,因为亮度随着远离光入射表面LIS而降低,因此,优选的是,光出射图案LOP的宽度W1、高度H1和密度中的至少一种随着光出射图案LOP远离光入射表面LIS而增加,从而改善亮度的均匀性。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出射图案的剖视图,图15C至图15F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出射图案的平面图。
参照图15A,光出射图案LOP的高度H1随着光出射图案LOP远离光入射表面LIS而增加。
参照图15B,光出射图案LOP具有从光出射表面LOS突出的突起形状。光出射图案LOP的高度H2在发光区域的中部处具有最大的高度,并且根据与发光区域的中部的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参照图15C,光出射图案LOP的宽度W1可以根据与光入射表面LIS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参照图15D,光出射图案LOP的密度可以根据与光入射表面LIS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参照图15E,光出射图案LOP在每个发光区域的中部处具有最高的密度,且光出射图案LOP的密度根据与每个发光区域中的中部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参照图15F,光出射图案LOP在每个发光区域的中部处具有最宽的宽度,且光出射图案LOP的宽度根据与每个发光区域中的中部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光出射图案LOP来修改相对表面LCS上的每个位置中的反射率,以确保整个发光区域的均匀的亮度。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中的每个发光区域中的剖面亮度的模拟曲线图。具体地讲,模拟曲线图示出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单元中的亮度。在每条曲线中,从第一光源块至第六光源块发射的光由L1至L6表示,当第一光源块至第六光源块开启时的亮度由LT表示。另外,出射从第一光源块至第六光源块发射的光的光出射区域由R1至R6表示,光出射区域对应于第一列至第六列的发光区域。
参照图16,从第一至第六光源块发射的光分别从对应的光出射区域出射。即,从第一光源块发射的光从光出射区域R1出射,从第二光源块发射的光从光出射区域R2出射。如上所述,因为第一至第六光源块分别主要向对应的光出射区域提供光,所以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至第六光源块的开关操作来控制从光出射区域出射的亮度。
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从光源块发射的光的曲线图具有正态分布曲线。可以通过光出射图案的高度、形状和密度来控制光的曲线图,因此,分别从光源块发射的光分别从对应的光出射区域发射。另外,虽然光可以朝向相邻的光出射区域传播,但是可以通过控制传播到相邻的发光区域的光的量以及从相邻的光出射区域入射到该光出射区域的光的量来控制从光出射区域发射的光的量。例如,当假设存在A光出射区域和B光出射区域时,从A光出射区域传播到B光出射区域的光的量和从B光出射区域传播到A光出射区域的光的量将是相同的,因而可以在期望的范围内保持从光出射区域出射的光的量。
另外,已经基于从光源块入射到导光部件的光沿与光入射表面LIS基本垂直的方向直线传播的假设下描述了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然而,从光源块入射到导光部件的光在沿与光入射表面LIS基本垂直的方向传播的同时部分地朝向导光部件的两侧扩散。结果,因从光源块入射到导光板的光的扩散而难以区分发光区域的行。因此,可以在上述的导光部件上另外地形成图案(下文中,称为导光图案GP),以允许从光源块入射到导光板的光直线传播。
图17A是示出光源部件和导光部件的透视图,以说明导光图案GP,图17B是沿图17A的VI-V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17C是沿图17A的VII-VII’截取的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图17A至图17C示出了形成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主导光部件MLGP上的导光图案GP,但是,其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即,导光图案GP可以应用于根据其他实施例的导光板。
参照图17A至图17C,导光图案GP反射光,以防止入射到导光部件的光扩散到导光部件的侧表面。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光图案GP从光出射表面LOS延伸朝向相对表面LCS,但是相反,导光图案可以从相对表面LCS延伸朝向光出射表面LOS,并可以具有与从光出射表面LOS至相对表面LCS形成的导光图案GP的形状相同的形状。
导光图案GP具有沿与光入射表面LIS基本垂直的方向(例如,第三方向)的相对宽的宽度,并具有沿与光入射表面LIS基本平行的方向(例如,第一方向)的相对窄的宽度。在图17B和图17C中,导光图案GP的沿第三方向的宽度由W3表示,导光图案GP的沿第一方向的宽度由W2表示。另外,导光图案GP具有小于导光部件的厚度T1的沿第二方向的深度D1。导光图案GP的沿第三方向W3大于导光图案GP的沿第二方向的宽度W2的原因在于允许光沿第三方向直线传播。另外,当导光图案GP的深度d1小于导光部件的厚度T1时,即使在导光部件中形成导光图案GP,也可以防止在导光部件上出现亮线。
导光图案GP被形成为多个,导光图案GP形成在导光板的整个区域中。导光图案GP彼此分开并彼此平行。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光图案GP以矩阵形式布置。具体地讲,导光图案GP沿第三方向布置在直线中,并沿第一方向以规则的间隔彼此分开,但是导光图案GP的布置不应被限制于此或不应受此限制。例如,导光图案GP可以在没有彼此连接的同时进行随机排列。如上所述,当导光图案GP随机排列时,可以防止由导光图案GP导致的亮线。
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光图案GP在沿VI-VI’线和VII-VII’线截取的剖视图中具有矩形的形状,但是导光图案GP不应被限制于矩形的形状。即,导光图案GP可以具有多种形状,例如,流线型的形状、菱形的形状、椭圆形的形状等,只要导光图案GP的沿第三方向的宽度W3大于导光图案GP的沿第一方向的宽度W2即可。可以通过印刷方法或激光处理方法来容易地形成导光图案GP。如上所述,与未在导光部件上形成导光图案GP时的光的传播相比,当导光图案GP形成在导光部件上时,从光源块发射的光趋向于沿直线传播。
另外,虽然在图中没有示出,但是光出射图案LOP和导光图案GP形成在相同的表面或不同的表面上,且当从顶部观看时,光出射图案LOP和导光图案GP没有彼此叠置。
图18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形成在背光单元上的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的透视图。图18A示出了形成在包括于背光单元中的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上的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但是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可以应用于根据其他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导光部件。
参照图18A,M个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形成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光出射表面LOS上,以分别与光源块对应。例如,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的数量与包括在与光入射表面LIS相邻的光源块中的光源的数量对应。
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中的每个沿行方向延伸,并具有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中的每个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凹进且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中的每个的中部凸出的凹透镜的形状。优选地,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包括与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另外,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可以与主导光部件MLGP或副导光部件SLGP一体地形成。
当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形成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上时,入射到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中的光从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中的每个的凸出的部分出射,且不从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中的每个的凹进的部分出射。因此,当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至LC8形成在主导光部件MLGP和副导光部件SLGP上时,可以精确地开关与光源块对应的行中的发光区域,因此可以有效地实现局部调光。
图18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形成在背光单元上的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的透视图。
参照图18B,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1、LC2、LC3和LC4形成在主导光部件MLGP的光出射表面LOS上,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LC5’、LC6’、LC7’和LC8’形成在副导光部件MLGP的相对表面LCS上。
另外,虽然在附图中没有示出,但是在图18A和图18B中示出的柱状透镜型的导光图案可以被替换为各种微图案,例如,棱柱型的图案。
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发光区域按照二维矩阵布置,并进行独立操作,因此,可以容易地实现二维局部调光。结果,可以通过光源的开启操作和关闭操作来容易地实现黑色和白色的分色(color separation),可以降低光源中的热和功耗。另外,与显示区域对应的光源应用于边缘照明型背光单元,从而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因此,显示装置纤薄化。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应被限制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且在如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

Claims (46)

1.一种背光单元,包括:
导光板,导光板包括主导光部件和副导光部件,主导光部件包括第一图案,副导光部件包括第二图案;
光源部件,包括主光源部件和副光源部件,主光源部件向主导光部件提供光,副光源部件向副导光部件提供光并与主导光部件一部分部分叠置,
其中,当从顶部观看时,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没有彼此叠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小于主导光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主光源部件包括设置在主导光部件的两侧处的第一光源块和第二光源块,副光源部件包括设置在副导光部件的两侧处的第三光源块和第四光源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第三光源块和第四光源块与主导光部件叠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第一光源块至第四光源块中的每个光源块包括至少一个光源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光源组包括至少一个光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光源组被设置为多个,且光源组被独立地驱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背光单元还包括:
光源部件控制单元,响应于通过分析输入图像而得到的局部调光信号来单独地控制光源组的亮度。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第一光源块至第四光源块沿彼此基本平行的方向布置。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还包括:
反射片,设置在主导光部件与第三光源块和第四光源块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还包括:
透明膜,设置在主导光部件和副导光部件之间,以与没有设置反射片的区域对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被设置为多个。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每个副导光部件彼此分隔开。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彼此局部叠置,且每个副导光部件与主导光部件叠置的面积彼此不同。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主导光部件和副导光部件中的每个包括:
光入射表面,与光源部件相邻,光入射到光入射表面中;
光出射表面,连接到光入射表面,光从光出射表面出射;
相对表面,连接到光入射表面,以面对光出射表面。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设置在相对表面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第二图案设置在相对表面的整个表面上。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中的至少一个从光出射表面向相对表面凸出或者从相对表面向光出射表面凸出,以具有三维形状,并且被设置在相对表面和光出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中的至少一个的高度、宽度和密度中的至少一种根据与光入射表面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主导光部件包括按M行乘N列布置的多个发光区域,其中,M是等于或大于1的自然数,N是等于或大于3的自然数,发光区域被分为设置有第一图案的第一区域和设置有第二图案的第二区域,副导光部件定位为与第二区域对应。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小于主导光部件,并与第二区域的至少一行叠置。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光源部件包括设置在主导光部件的行方向上的两侧处的第一光源块和第二光源块以及设置在副导光部件的行方向上的两侧处的第三光源块和第四光源块,第三光源块和第四光源块中的至少一个与至少一行的发光区域对应。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第一光源块至第四光源块中的每个光源块包括至少一个光源组,且光源组包括至少一个光源。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包括在第一光源块中的光源组被设置为多个,且光源组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与第一区域中的最接近于光源组的发光区域对应。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包括在第二光源块中的光源组被设置为多个,且光源组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与第二区域中的最接近于光源组的发光区域对应。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被设置为多个,副导光部件与布置在不同的列中的发光区域对应,副导光部件布置在至少一列中的发光区域设置在副导光部件之间的同时彼此分开。
27.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被设置为多个,副导光部件共同地与布置在至少一行中的发光区域对应,每个副导光部件与发光区域叠置所处的区域彼此不同。
28.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还包括:
导光图案,设置在主导光部件和副导光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导光部件上,并引导光沿列方向传播。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导光图案从光出射表面向相对表面凸出或从相对表面向光出射表面凸出,以反射光,导光图案的沿与光入射表面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大于沿与光入射表面平行的方向的宽度,且导光图案的沿导光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宽度小于导光部件的厚度。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导光图案包括设置在光出射表面上并分别与行对应的M个棱镜图案或M个柱状透镜图案,M个棱镜图案中的每个或M个柱状透镜图案中的每个具有在与光入射表面平行的剖面中的凸出的中部和在与光入射表面平行的剖面中的凹进的端部,M个棱镜图案或M个柱状透镜图案沿与光入射表面垂直的方向延伸。
31.一种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
导光板,导光板包括主导光部件和副导光部件,主导光部件包括第一图案,副导光部件包括第二图案;
光源部件,包括主光源部件和副光源部件,主光源部件向主导光部件提供光,副光源部件向副导光部件提供光并与主导光部件一部分局部叠置,
其中,当从顶部观看时,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彼此局部叠置。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小于主导光部件。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主光源部件包括设置在主导光部件的两侧处的第一光源块和第二光源块,副光源部件包括设置在副导光部件的两侧处的第三光源块和第四光源块。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第三光源块和第四光源块与主导光部件叠置。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第一光源块至第四光源块中的每个光源块包括至少一个光源组。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光源组包括至少一个光源。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光源组被设置为多个,且光源组被独立地驱动。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背光单元还包括:
光源部件控制单元,响应于通过分析输入图像而得到的局部调光信号来单独地控制光源组的亮度。
39.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被设置为多个。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每个副导光部件彼此分隔开。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彼此局部叠置,且每个副导光部件与主导光部件叠置的面积彼此不同。
4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主导光部件包括按M行乘N列布置的多个发光区域,其中,M是等于或大于1的自然数,N是等于或大于3的自然数,发光区域被分为设置有第一图案的第一区域和设置有第二图案的第二区域,副导光部件定位为与第二区域对应。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小于主导光部件,并与第二区域的至少一行叠置。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与第一区域局部叠置。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副导光部件与第一区域局部叠置的叠置区域沿副导光部件的至少一侧延伸。
46.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叠置区域被设置为多个,且每个区域具有不同的面积。
CN201310276349.3A 2012-10-04 2013-07-03 背光单元 Pending CN1037121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110118A KR20140046525A (ko) 2012-10-04 2012-10-04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012-0110118 2012-10-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2124A true CN103712124A (zh) 2014-04-09

Family

ID=48325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76349.3A Pending CN103712124A (zh) 2012-10-04 2013-07-03 背光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98563A1 (zh)
EP (1) EP2716965A1 (zh)
JP (1) JP2014075334A (zh)
KR (1) KR20140046525A (zh)
CN (1) CN103712124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4046A (zh) * 2015-05-05 2015-08-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及照明设备
CN105182653A (zh) * 2015-09-14 2015-12-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泳显示面板和电泳显示装置
CN106813164A (zh) * 2017-04-01 2017-06-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和显示装置
CN114355671A (zh) * 2022-01-10 2022-04-15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设备
CN114355672A (zh) * 2022-01-10 2022-04-15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设备
CN114355670A (zh) * 2022-01-10 2022-04-15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设备
US12007645B2 (en) 2022-01-10 2024-06-11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ght source modu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a display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21863A (zh) * 2011-11-27 2013-06-01 Compal Electronics Inc 電子裝置
TWI485479B (zh) * 2013-03-15 2015-05-21 Au Optronics Corp 具拼接反射面之背光模組
JP5621015B1 (ja) * 2013-05-31 2014-1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導光板、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TW201531777A (zh) * 2014-02-07 2015-08-16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透明顯示裝置
KR102130280B1 (ko) * 2014-06-25 2020-07-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곡면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4121516B (zh) * 2014-07-11 2016-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台灯的灯头及台灯
KR20160030820A (ko) * 2014-09-11 2016-03-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영상 표시장치
WO2016163176A1 (ja) * 2015-04-06 2016-10-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2419991B1 (ko) * 2015-07-06 2022-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5609060B (zh) * 2016-03-10 2019-02-1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显示屏以及显示装置
KR20170126070A (ko) * 2016-05-04 2017-11-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US10274661B1 (en) * 2016-07-28 2019-04-30 Rockwell Collins, Inc. Compact waveguide backlight system and method
CN108303763A (zh) * 2017-01-12 2018-07-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206489351U (zh) * 2017-02-20 2017-09-12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DE102017104433A1 (de) * 2017-03-03 2018-09-06 HELLA GmbH & Co. KGaA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unststoffbauteils mit einem Schichtverbund und einem angespritzten Kunststoffkörper
US20180335667A1 (en) * 2017-05-19 2018-11-22 Innolux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ontaining the same
US10605980B2 (en) * 2017-06-04 2020-03-31 Svv Technology Innovations, Inc. Stepped light guide illumination systems
CN109407201B (zh) * 2018-11-01 2021-01-05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EP3878693B1 (en) 2020-03-13 2023-05-24 Grupo Antolin-Ingenieria, S.A. Backlit interior trim panel for vehicle interior
CN113156567B (zh) 2021-02-07 2022-09-02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和显示装置
CN117999434A (zh) * 2021-09-22 2024-05-0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照明装置
KR102522095B1 (ko) * 2021-09-29 2023-04-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WO2023063115A1 (ja) * 2021-10-11 2023-04-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
CN114415418A (zh) * 2021-12-30 2022-04-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86776A (ko) * 2003-03-31 2004-10-12 후지쯔 디스플레이 테크놀로지스 코포레이션 조명 장치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CN101334550A (zh) * 2007-06-29 2008-12-31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1393300A (zh) * 2008-11-13 2009-03-2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导光板
US20120002444A1 (en) * 2010-07-05 2012-01-05 Young-Chan Kim Backlight unit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120188465A1 (en) * 2009-10-06 2012-07-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14709B (en) * 2000-05-04 2002-12-2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JP4748684B2 (ja) * 2006-11-15 2011-08-17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US7798698B2 (en) * 2007-03-23 2010-09-21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imited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0175606A (ja) * 2009-01-27 2010-08-12 Masao Yoshida 発光ダイオード式の表示板と細長照明具。
CN101865390B (zh) * 2010-06-17 2011-11-2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1956936B (zh) * 2010-07-30 2014-09-2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块与使用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86776A (ko) * 2003-03-31 2004-10-12 후지쯔 디스플레이 테크놀로지스 코포레이션 조명 장치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CN101334550A (zh) * 2007-06-29 2008-12-31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1393300A (zh) * 2008-11-13 2009-03-2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导光板
US20120188465A1 (en) * 2009-10-06 2012-07-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20002444A1 (en) * 2010-07-05 2012-01-05 Young-Chan Kim Backlight unit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4046A (zh) * 2015-05-05 2015-08-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及照明设备
CN105182653A (zh) * 2015-09-14 2015-12-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泳显示面板和电泳显示装置
CN106813164A (zh) * 2017-04-01 2017-06-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和显示装置
WO2018177279A1 (zh) * 2017-04-01 2018-10-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和显示装置
CN114355671A (zh) * 2022-01-10 2022-04-15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设备
CN114355672A (zh) * 2022-01-10 2022-04-15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设备
CN114355670A (zh) * 2022-01-10 2022-04-15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设备
US12007645B2 (en) 2022-01-10 2024-06-11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ght source modu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a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16965A1 (en) 2014-04-09
KR20140046525A (ko) 2014-04-21
JP2014075334A (ja) 2014-04-24
US20140098563A1 (en) 2014-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2124A (zh) 背光单元
CN107993577B (zh) 视频墙显示装置
CN102047174B (zh) Led背光单元以及使用该led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660689B (zh) 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0526945C (zh) 液晶显示器及控制该液晶显示器的方法
US8330708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30082901A1 (en) Display device, display system, display control method for same, electronic device, program,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and light guide element
CN102200659A (zh) 显示设备
KR20100004398A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2879925B (zh) 液晶显示装置模块
CN102853328A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CN103728768A (zh) 用于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及其驱动方法
KR20200040338A (ko) 백라이트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2610167A (zh) 显示设备
KR10248563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725862B (zh) 背光组件、具有其的液晶显示器及加工液晶显示器的方法
CN103926646A (zh) 背光单元
KR102166349B1 (ko) 곡면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곡면 표시장치
KR101122001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7884983B (zh) 背光单元
KR10181631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69658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70059762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1650452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n optical layer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nings and an air layer dispersed among a plurality of optical fiber segments
US10935717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608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