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5860B - 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5860B
CN103705860B CN201410000960.8A CN201410000960A CN103705860B CN 103705860 B CN103705860 B CN 103705860B CN 201410000960 A CN201410000960 A CN 201410000960A CN 103705860 B CN103705860 B CN 1037058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e composition
radix
jaund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009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5860A (zh
Inventor
李玉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dong Qing H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Original Assignee
王雪雁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王雪雁 filed Critical 王雪雁
Priority to CN20141000096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058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05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58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58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58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针对目前婴幼儿黄疸的化学治疗药物肝毒性较大,疗效不佳的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的提供一种治疗或预防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其包括如下组分:姜黄、茵陈、厚朴、淮山药、栀子、茯苓、太子参、人参、枸杞、黄芪、黄连、泽泻、麦冬、白芍、益母草、甘草。该中药组合物在治疗或预防婴幼儿黄疸方面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药物副作用低,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婴幼儿黄疸是体内胆红素浓度高的结果而胆红素主要是红血球的代谢产物,当红血球老化破坏时,血红素就会游离出来,经代谢后产生胆红素。胆红素通过血液运送到肝脏,经肝脏的代谢后,由胆管排泄于肠子内。当上述的代谢路径发生问题,造成血中胆红素的堆积,就会形成黄疸。
新生儿黄疸通常又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没有其它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来言,生理性黄疽的发生率要更高,可达80%。病理性黄疸则不然,它是因各种病因引起。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到小儿的生命。新生儿溶血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若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侵犯到人的中枢神经细胞核,其发生的黄疸就比较严重,医学上称之为核黄疸,其病死率较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最常见的治疗办法是换血。轻症可采用光疗,又叫蓝光照射,此法为治标之法,不能治本。因此,光疗不能代替换血,但可减少换血的次数。新生儿肝炎的主要表现为黄疸,常常出现在新生儿期,因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而就诊,在检查确诊后,经一定的治疗60-70%的病人可以治愈,并且愈后较好。先天性胆管闭锁的病人出生时,外表均正常,在生后1-3周后,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其黄色较暗,略带棕绿色。西医称之为绿色黄疸,中医认为属阴黄范畴,其粪便为灰白色是其另一大特点。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限制,只有部分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此外还可采用激素疗法,但本病愈后较差,患病儿3个月后,肝脏开始硬化,6个月到2岁内因肝功衰竭而死亡,仅少数患者存活较长。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其在治疗婴幼儿黄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说:“又有自生下,面身深黄者,此胎疸也。因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故也。”《证治准绳·幼科》认为:“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传于胎也。”《幼科铁镜》曰:“胎黄由娠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都指出发黄的原因与妊母体质、胎热及湿热等因素有关。传统医学认为溶血破坏红细胞属于瘀血现象,故加用厚朴、益母草补血活血。黄芪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故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纵观世界新药的研究方向,80年代以前主要是研究开发单一的化学药物及其制剂,8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生物技术和天然植物药物,药物研究方向趋于多样性。结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理论,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的角度出发,经过对中药成分进行筛选提取和/或配伍制得的制剂,其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具有化学合成药不能比拟的优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婴幼儿黄疸化学治疗药物毒副作用大,婴幼儿黄疸治疗效果难以持续的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疗效好,副作用小,它主要由以下原料制得:姜黄10-50份,茵陈10-20份,厚朴5-20份,淮山药5-15份,栀子 5-10份,茯苓5-15份,太子参5-15份,人参 1-10份,枸杞5-15份,黄芪 9-15份,黄连9-15份,泽泻5-15份,麦冬1.5-9份,白芍5.5-15份,益母草6-9份,甘草10-15份。
姜黄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抗肿瘤作用、抗炎作用、利胆作用以及抗氧化作用等药理活性。
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中医临床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疾病。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厚朴性苦;辛;性温,归脾经;胃经;大肠经。具有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的功效,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等症。
淮山药指的是今江苏安徽等地所产山药,淮山药茎通常带紫红色,主治脾虚食少、久泻不止,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生地,也叫生地黄,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味甘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质润降泄,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黄精以根茎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症。
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据《本草思辨录》记载:栀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苦寒涤热,而所涤为瘀郁之热,非浮散之热,亦非坚结之热。能解郁不能攻坚,亦不能平逆,故阳明之腹满有燥屎,肺病之表热咳逆,皆非其所司。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善治心烦与黄疸耳。心烦或懊或结痛,黄疸或寒热不食或腹满便赤,皆郁也。心烦心下濡者为虚,胸中窒者为实。实与虚皆汗吐下后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栀子解郁而性终下行,何以能吐?协以香豉,则一升一降,邪不田受则吐。黄疸之瘀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入胃涤热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陈辅之,则瘀消热解而疸以愈。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有补气益血、生津、补脾胃的作用。适于小儿夏季久热不退、饮食不振、肺虚、咳嗽、心悸等虚弱之症以及小儿病后体弱无力、自汗、盗汗、口平等症。
人参的药用价值极高,《神农本草经》中就认为,人参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对正常狗和四氧嘧啶性婴幼儿黄疸犬均有降低血糖作用,对四氧嘧啶性婴幼儿黄疸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人参总皂甙能明显抑制四氧嘧啶性婴幼儿黄疸鼠的高血糖,且停药后其效尚能维持1-2周。临床研究表明,人参治疗婴幼儿黄疸不仅可改善一般症状如乏力、口渴、虚弱等,且能降低血糖及尿糖。适用于轻、中型婴幼儿黄疸患者,中医辨证肾虚、气阴虚者疗效更好,阴虚燥热者不宜服用。
枸杞(学名:Lycium chinense)是茄科枸杞属的多分枝灌木植物,高0.5-1米,栽培时可达2米多。国内外均有分布。枸杞全身是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嫩叶亦称枸杞头,可食用或作枸杞茶。现代研究,枸杞子有降低血糖、 抗脂肪肝作用,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黄连又名王连,味苦性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据临床报道,黄连素治疗婴幼儿黄疸可使血糖明显降低。黄连水煎剂可降低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性婴幼儿黄疸鼠的血糖。实验表明黄连素的降糖机制并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也不影响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而是通过抑制糖元异生及促进糖酵解而产生降糖作用。
泽泻(根茎)是传统的中药之一。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寒,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泽泻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含量,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泽泻及其制剂现代还用于治疗内耳眩晕症、血脂异常、遗精、脂肪肝及糖尿病等。但泽泻具有肝毒性、肾毒性,服用不当,能让肝脏、肾脏出现肿胀以及其他中毒症状。
麦冬,又名麦门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以块根入药。性味功能:甘、微苦、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主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咽干肺热、咳嗽、肺结核。
白芍为我国著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芍药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记有“主邪气,白芍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芍药甙对豚鼠、大鼠的离体肠管和在胃运动,以及大鼠子宫平滑机均表现抑制,并能拮抗催产素所引起的收缩;用醋酸注射于小鼠腹腔,以扭体反应作为疼痛的指标,芍药甙有显著的镇痛效果;芍药的浸膏能拮抗士的宁所引起的惊厥;白芍煎剂在试管内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菌作用,浸剂对某些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芍药甙对小白鼠正常体温有降温作用,对人工发热的小鼠也有解热作用。对大鼠实验性后足跖浮肿有抗炎作用;芍药甙在试管内或静脉注射时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芍药甙对由于紧张剌激而诱发的大鼠消化道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夏季开花。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夏季生长茂盛花未全开时采摘。 食用功效: 味辛苦、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在中药组分选择上以除积痹、祛风湿、调免疫,补气血为主要标准,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组合后具有显著的抗炎、免疫调节及活血化淤效果。本发明对上述诸味中药的重量份数进行了优选,优选的条件是中药配伍使用后药物对婴幼儿黄疸治疗效果的增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姜黄30份,茵陈15份,厚朴15份,淮山药10份,栀子8份,茯苓10份,太子参10份,人参6份,枸杞10份,黄芪12份,黄连12份,泽泻10份,麦冬5.5份,白芍10份,益母草8份,甘草12份。
优选地,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还进一步含有杜仲7份,香橼5份,远志9份。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以杜仲叶为原料的杜仲茶具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等诸多功效。香橼又名枸橼,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香橼味辛、微苦、酸,性温;归肝、肺、脾经;气香行散,可升可降;具有疏肝理气,宽胸化痰,除湿和中的效果,主治胸胁胀痛,咳嗽痰多,脘腹痞痛,食滞呕逆,水肿脚气。远志为常用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被视为养命要药,性温,味苦、辛,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为了更好地表达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临床上常用的剂型。比如,粉状制剂、散剂、丸剂、丹剂、膏剂、颗粒剂、口服液、糖浆、片剂、胶囊剂等制剂。优选地,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按照常规制备工艺制备成散剂、水剂、片剂或胶囊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主要包含下述步骤:取处方量上述中药材碎成粗粉,按照粗粉总重量的4-9倍加入体积浓度为40%-9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三次,回流时间为2-5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即得中药浸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该制备方法技术上制备得到临床上常用中药药物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
本发明还请求保护上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婴幼儿黄疸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在治疗婴幼儿黄疸时,显示出显著的抗炎、免疫调机及活血化淤活性。本发明药效实施例19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均可以显著降低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肿胀值(P<0.01),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显著抑制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的作用,且其对耳肿胀的降低效果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同样实验条件下,阳性对照药维生素C组也显著降低耳肿胀值(P<0.05),但其抗炎效果明显不及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本发明药效实施例20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比较,全血低切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卡松粘度和血浆粘度均有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低、中、高各个剂量组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降低了全血低切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卡松粘度和血浆粘度,降低幅度存在量效关系,其中高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同样实验条件下,阳性对照药茵栀黄颗粒组和维生素C组也降低了全血高切指数、全血低切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但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数的改善效果均不及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肝脏指数的结果统计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比较,肝脏指数显著增高。而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低、中、高各个剂量组显著降低了肝脏指数(P<0.01),阳性对照药茵栀黄颗粒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高剂量组能够显著的降低肝脏指数(P<0.05),但效果不及本发明中药组合物。
总之,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在治疗婴幼儿黄疸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与阳性对照药茵栀黄颗粒或维生素C相比,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中药物成分不仅在抗炎和镇痛方面更为显著,而且在活血化淤方面也显著优于阳性药物,这表明本发明组合物在婴幼儿黄疸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婴幼儿黄疸的症状,还能延缓婴幼儿黄疸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与当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化学治疗药物相比,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为天然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显著降低,且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作用全面,药物治疗效果更佳,显著提高了婴幼儿黄疸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现有的婴幼儿黄疸治疗药物在婴幼儿黄疸初期治疗效果尚可,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均出现明显的药物耐受问题,婴幼儿黄疸的治疗效果下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含有多种药物组分,作用靶点众多,有效地解决了婴幼儿黄疸治疗药物的耐受问题,其对婴幼儿黄疸的治疗效果不因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或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的变更、组合或替换,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且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第一部分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剂、制备及其使用方法
实施例1-6 中药组合物散剂
表1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散剂处方
    实施例1制备方法:取组合物中各药材,按照常规工艺研磨成粉状,过100目筛,小火烘干备用,即得散剂。使用时,用水溶解后直接冲服。实施例2-6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7-12 中药组合物水剂
表2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水剂处方
实施例7制备方法:取处方中各药材,按照常规中药煎煮工艺操作,滤除药渣即得。该水剂(或称汤剂)用于婴幼儿黄疸治疗时,每日服用2-3次。实施例8-12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7。
实施例13-18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片剂/胶囊剂
表3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片剂/胶囊剂处方
实施例13制备工艺:取处方量的各中药材粉碎成粗粉,按照粗粉总重量的5倍加入体积浓度为80%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三次,回流时间每次3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即得中药浸膏;将中药浸膏经干燥、粉碎制成干膏粉,加入常规辅料成分利用现有技术制备成片剂或胶囊剂。
实施例14-18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3。
第二部分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效学研究
实施例19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取健康ICR小鼠72只,♀♂各半,分6组,12只/组,即模型组、茵栀黄颗粒(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同)、维生素C组(烟台只楚药业有限公司)、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按实施例1所述中药组合物处方和制备工艺制得)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只ig给药1次/d;给药14 d,末次药后60 min,小鼠右耳均匀涂抹二甲苯0.03 mL/只致肿,2h后剪下双耳打耳片称重,计算耳肿胀值(mg)。肿胀值=右耳重量- 左耳重量。
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均可以显著降低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肿胀值(P<0.01),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显著抑制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的作用,且其对耳肿胀的降低效果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同样实验条件下,阳性对照药维生素C组也显著降低耳肿胀值(P<0.05),但其抗炎效果明显不及本发明中药组合物。
表4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
实施例20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大鼠血瘀模型的改善作用
取健康SD大鼠,体重180-200g,7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茵栀黄颗粒组、维生素C组、以及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按实施例1所述中药组合物处方和制备工艺制得)低、中、高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4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0.5%CMC,其余给对应的药物,给药剂量如表14所示。给药第13天、14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动物按1mg/kg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2次/天,间隔4h,第一次注射后2h将动物放进4℃冰水中15min。给药第15天取4-5ml血肝素抗凝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取肝脏称重折算脏器系数。
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比较,全血低切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卡松粘度和血浆粘度均有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低、中、高各个剂量组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降低了全血低切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卡松粘度和血浆粘度,降低幅度存在量效关系,其中高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同样实验条件下,阳性对照药茵栀黄颗粒组和维生素C组也降低了全血高切指数、全血低切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但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数的改善效果均不及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肝脏指数的结果统计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比较,肝脏指数显著增高。而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低、中、高各个剂量组显著降低了肝脏指数(P<0.01),阳性对照药茵栀黄颗粒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高剂量组能够显著的降低肝脏指数(P<0.05),但效果不及本发明中药组合物。
表5  对大鼠血瘀模型血流变的影响
注:与正常对照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
表6 对大鼠血瘀模型肝脏系数的影响
注:与正常对照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
实施例21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婴幼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情况观察
1 一般临床资料
2009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间, 在江门市医院妇产科门诊接收的婴幼儿黄疸患者共100例,其中住院病例48例,门诊病例52例,男36例,女64例。年龄最大6个月,年龄最小15天。
2 疾病诊断
  所有入选患者均以皮肤、粘膜黄染为主要症状,伴低热、呕吐、腹胀者30例,6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42例伴有大便色浅或白陶土样改变。试验室观察显示,所有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均升高,58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
3治疗方案
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中药组合物,早晚各一次,连续服药3周。
4疗效标准
治愈: 黄疸症状消失,复查时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正常。
显效: 黄疸症状减轻,复查时胆红素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较治疗前降低。
无效: 黄疸症状未减轻,复查时胆红素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升高。
5治疗结果
本组治愈66 例,显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除1例在服药后第1 周内有轻度腹泻外,未发现其他副作用。治疗前后均检查肝肾功能, 未发现肝肾损害。

Claims (4)

1.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姜黄30份,茵陈15份,厚朴15份,淮山药10份,栀子8份,茯苓10份,太子参10份,人参6份,枸杞10份,黄芪12份,黄连12份,泽泻10份,麦冬5.5份,白芍10份,益母草8份,甘草12份,杜仲7份,香橼5份和远志9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是散剂、水剂、片剂或胶囊剂。
3.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取处方量上述中药材碎成粗粉,按照粗粉总重量的4-9倍加入体积浓度为40%-9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三次,回流时间为2-5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即得中药浸膏。
4.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婴幼儿黄疸药物中用途。
CN201410000960.8A 2014-01-02 2014-01-02 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37058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0960.8A CN103705860B (zh) 2014-01-02 2014-01-02 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0960.8A CN103705860B (zh) 2014-01-02 2014-01-02 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5860A CN103705860A (zh) 2014-04-09
CN103705860B true CN103705860B (zh) 2015-09-16

Family

ID=50399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00960.8A Active CN103705860B (zh) 2014-01-02 2014-01-02 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058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7271A (zh) * 2015-11-04 2016-02-17 安徽益健堂中药饮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
CN105748199A (zh) * 2015-12-28 2016-07-13 南昌理工学院 一种含复方中药制剂的护脐带
CN112755117A (zh) * 2021-03-03 2021-05-07 陈生书 一种治疗小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7364A (zh) * 2008-11-19 2010-06-30 赵保云 一种术菊羊肝散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7364A (zh) * 2008-11-19 2010-06-30 赵保云 一种术菊羊肝散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高登明;《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231;第6卷(第6期);987 *
单纯光疗与配合利胆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比较;罗泽明 等;《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0228;第16卷(第1期);40-4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5860A (zh) 201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9498B (zh) 一种提高免疫力的黄精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90081B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在制备治疗婴幼儿黄疸药物中的用途
CN102205107B (zh) 一种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497B (zh)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572B (zh) 一种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08302A (zh) 一种降血脂的金樱子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49822B (zh) 一种女贞子降压降脂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84363A (zh) 一种治疗胰腺癌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04964A (zh) 一种降糖降脂的罗布麻叶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23111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65943A (zh) 一种降糖降脂的槐角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06594A (zh) 一种降压降脂的桑寄生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91298B (zh) 一种治疗母婴血型不合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90784B (zh) 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3301413A (zh) 一种治疗高血脂合并高血糖症的中药组合物
CN103705860B (zh) 一种治疗婴幼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88984B (zh) 一种多糖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885975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4206595A (zh) 一种降脂降糖的地骨皮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04602A (zh) 一种软化血管的槐角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49819A (zh) 一种降糖降脂的山茱萸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43593A (zh) 一种降压降脂的夏枯草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11441A (zh) 一种降压降脂的丹参叶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2873A (zh) 一种降血脂的月见草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94141B (zh) 一种治疗便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Yufen

Inventor before: Liu Xuejia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LIU XUEJIAN TO: LI YUFE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503

Address after: 17 groups of Yang Zhen Dong Qinghe Village Qidong City Yin 226200 Jiangsu city of Nant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idong Qing H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ddress before: 266200 Jimo, Qingdao, the Yellow River, No. two, No. Road, building 25, building 182

Patentee before: Wang Xue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