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1631A - 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1631A
CN103701631A CN201310653341.4A CN201310653341A CN103701631A CN 103701631 A CN103701631 A CN 103701631A CN 201310653341 A CN201310653341 A CN 201310653341A CN 103701631 A CN103701631 A CN 1037016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cking opening
port
neighbours
equipment
notice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533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1631B (zh
Inventor
梁学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5334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0163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01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16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16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16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和设备。该方法中,为堆叠系统中的唯一一个成员设备配置堆叠口,基于堆叠系统中唯一一台成员设备配置的一组堆叠口或两组堆叠口,能够完成整个堆叠系统中其他所有成员设备的自动配置,这降低了堆叠系统部署的难度。

Description

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通信技术,特别涉及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堆叠,实质是将一台以上的交换设备组合起来共同工作,以便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端口。支持堆叠的多台交换设备互连组成一个联合设备,该联合设备称为一个堆叠系统(Stacking),而组成该堆叠系统的每个交换设备称为一个成员设备(Slot)。多个Slot组成堆叠系统后,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在使用上,就成为了一个整体。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将这堆叠系统看成单一设备进行管理和使用,这样,既可以通过向堆叠系统中增加Slot来扩展端口数量和交换能力,还可以通过多个Slot之间的相互备份增加了整个堆叠系统的可靠性。
参见图1,图1为堆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Slot1至Slot9均配置以下两个不同的外部堆叠口:第一堆叠口(通过P1表示)和第二堆叠口(通过P2表示)。一个Slot的P1和相邻Slot的P2通过堆叠链路互联。比如,图1中,Slot的P1通过堆叠链路连接Slot2的P2、Slot2的P1通过堆叠链路连接Slot3的P2,依次类推,直至Slot9的P1通过堆叠链路连接Slot1的P2,形成环形拓扑的堆叠系统,简称环形堆叠系统。
其中,形成一个堆叠系统,比如图1所示的环形堆叠系统,人工参与的配置非常多,比如为该堆叠系统的每一Slot配置设备标识(Slot ID),在每一Slot上配置P1和/或P2等等,该配置由于人工参与比较多,在较复杂的连接环境中,易产生堆叠错误接线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和设备,以实现堆叠系统的自动部署,降低堆叠系统部署的难度。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包括:
为堆叠系统中的唯一一个成员设备配置堆叠口,配置的堆叠口包括:第一堆叠口和/或第二堆叠口;
向所述成员设备配置的堆叠口内添加成员端口;
所述成员设备通过配置的堆叠口内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至一个邻居成员设备,以由所述邻居成员设备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
所述成员设备通过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接收所述邻居成员设备回应的第一类响应报文,在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一堆叠口时,确定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二堆叠口;在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二堆叠口时,确定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一堆叠口;
所述成员设备将确定的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携带在第二类通知报文中并通过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至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以由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依据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堆叠口完成本设备上的堆叠口配置。
一种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设备,该设备为堆叠系统中已配置了堆叠口的成员设备,包括:
所述堆叠口,其添加了至少一个成员端口,且具体为:第一堆叠口和/或第二堆叠口;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堆叠口内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至一个邻居成员设备,以由所述邻居成员设备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接收所述邻居成员设备回应的第一类响应报文;
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一堆叠口时,确定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二堆叠口;在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二堆叠口时,确定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一堆叠口;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确定单元确定的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携带在第二类通知报文中并通过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至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以由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依据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堆叠口完成本设备上的堆叠口配置。
一种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设备,该设备为堆叠系统中未被配置堆叠口的成员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
回应单元,用于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
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二类通知报文;
部署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堆叠口完成本设备上的堆叠口配置。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中,在为堆叠系统中一台成员设备配置一组堆叠口或两组堆叠口的情况下,基于该设备被配置的堆叠口能够完成整个堆叠系统中其他所有成员设备的自动配置,这降低了堆叠系统部署的难度。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通过自动部署堆叠系统中成员设备的堆叠配置,能够相比于现有技术手工配置,减少成员设备的重启次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环形堆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应用的堆叠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堆叠配置自动部署第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堆叠配置自动部署第二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堆叠配置自动部署第三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应用的堆叠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堆叠配置自动部署第一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堆叠配置自动部署第二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堆叠配置自动部署第三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堆叠配置自动部署第四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堆叠配置自动部署第五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堆叠配置自动部署第六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堆叠配置自动部署第七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结构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设备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的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中,堆叠系统的拓扑是由串连接构成的链形或环形,没有开叉分支结构,且组成堆叠系统的成员设备类型需要相互匹配,并且使用的软件版本也相互匹配。
在本发明中,通过仅为堆叠系统的唯一一台成员设备配置堆叠口能够自动部署整个堆叠系统的堆叠配置。下面通过两个实施例进行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1中,仅为堆叠系统的唯一一台成员设备配置两组堆叠口。这两组堆叠口分别记为第一堆叠口(P1)和第二堆叠口(P2)。并且,此时堆叠系统中所有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Slot ID)均为默认的Slot ID,比如图2所示,堆叠系统中所有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均默认为Slot1。
本实施例1中,在为堆叠系统的唯一一台成员设备配置第一堆叠口P1和第二堆叠口P2后,可分别向第一堆叠口P1和第二堆叠口P2添加至少一个成员端口。
当第一堆叠口P1和第二堆叠口P2中添加的成员端口UP时,该UP的成员端口会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该成员端口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了该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该成员端口所处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其中,第一类通知报文之所以携带成员端口所处成员设备的CPU的MAC地址,原因是在初始阶段,堆叠系统中所有成员设备都是默认的设备标识,该默认的设备标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能唯一区分成员设备,因此,需要携带能够唯一区分成员设备的标识即成员设备的CPU的MAC地址。
以图2所示的堆叠系统为例,堆叠系统由以下四个成员设备(Slot)组成:第一Slot至第二Slo4。本实施例1中,假如第一Slot分别配置了第一堆叠口P1和第二堆叠口P2,且第一堆叠口P1添加了成员端口Port1,第二堆叠口P2添加了成员端口Port2。
当第一Slot上的Port1UP时,第一Slot会通过UP的Port1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该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了Port1所属的第一堆叠口P1、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第一Slot的CPU的MAC地址,及产品类型、软件版本。当第一Slot上的Port2UP时,第一Slot的处理方式类似于Port1UP时的处理方式。
当图2所示第三Slot收到堆叠系统中第一Slot通过UP的Port1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时,判断设备类型与软件版本是否匹配,如果匹配,第三Slot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这里,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第三Slot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Port2、第三Slot上的端口Port2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第三Slot的CPU的MAC地址,及同意加入堆叠标识。其中,第一类响应报文之所以携带第三Slot的CPU的MAC地址,原因是在初始阶段,堆叠系统中所有Slot都是默认的设备标识,该默认的设备标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能唯一区分Slot,因此,需要携带能够唯一区分Slot的标识即CPU的MAC地址。
堆叠系统中第二Slot收到第一Slot通过UP的Port2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的处理方式类似于第一Slot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处理方式。
当图2所示的第一Slot通过UP的Port1收到第一类响应报文时,其发现该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与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一样,都为Slot1。而由于在堆叠系统中,不同的两个Slot是不能具有相同的设备标识的,因此,第一Slot修改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为一个空闲的Slot ID比如Slot3。同时,第一Slot将第三Slot修改后的设备标识Slot3与指定CPU的MAC地址绑定关系,通过堆叠消息在堆叠系统中广播,以防止同一堆叠系统中其它也发现待加入SLOT的成员为同一Slot被分配了相同的设备标识。
第一Slot在将第三Slot修改后的设备标识Slot3在堆叠系统中广播之后,发现第三Slot修改后的设备标识Slot3未被堆叠系统中其他Slot占用,则第一Slot确认第三Slot修改后的设备标识Slot3是合理的,否则,第一Slot再次修改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然后将第三Slot再次修改后的设备标识在堆叠系统中广播。
在第一Slot为第三Slot分配了合理的设备标识Slot3后,第一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2应该配置成哪一堆叠口的成员端口。由于第一Slot是通过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Port1接收到第一类响应报文的,基于堆叠系统中一个Slot的第一堆叠口P1和相邻Slot的第二堆叠口P2通过堆叠链路互联的描述,则第一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2应该配置成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之后,第一Slot通过Port1向第三Slot发送第二类通知报文,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了以下数据:第三Slot被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Slot3、第三Slot上Port2属于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第一Slot的CPU的MAC地址。图2所示的第一Slot通过UP的Port2收到第一类响应报文的处理方式类似于通过UP的Port1收到第一类响应报文的处理方式。
当第三Slot收到第二类通知报文时,第三Slot保存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数据,并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第三Slot进行重启,根据已保存的第三Slot被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Slot3配置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为Slot3,并根据已保存的第三Slot上Port2属于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将本第三Slot上包含Port2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二堆叠口P2,此时本第三Slot上的Port2作为该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第二Slot通过Port1收到第二类通知报文的处理方式类似于第三Slot收到第二类通知报文的处理方式,图3示出了第二Slot、第三Slot收到第二类通知报文之后通过重启自动实现的配置情况。
本发明中,第三Slot之所以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重启,原因是:第一Slot中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可能不止Port1,第三Slot上与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连接的端口可能不止Port2,等待一定时延,是尽可能等待第一Slot在第一堆叠口P1的各个成员端口UP后执行类似于Port1UP的操作,以使第三Slot收集第三Slot上与第一堆叠口P1的其他成员端口连接的端口应该配置成哪一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同时确保堆叠配置被可靠保存。
本发明中,第一Slot发送的第二类通知报文之所以携带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Slot ID、CPU的MAC地址,原因是保证第三Slot收到第二类通知报文后,能够识别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是来自于第一Slot,以将来自于第一Slot的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端口配置为同一个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第三Slot在将本第三Slot上包含Port2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二堆叠口P2之后,第三Slot尝试着在本第三Slot上查找是否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
由于第三Slot上已经有一个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被配置为第二堆叠口P2,因此,第三Slot将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直接配置为第一堆叠口P1,此时,原本属于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Port1就相应为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第二Slot执行类似第三Slot的处理方式。此时,第一Slot、第二Slot、第三Slot的堆叠口配置如图4所示。本发明中,对于第三Slot上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会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
本发明中,当第三Slot发现第三Slot上不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则第三Slot不执行任何操作。第二Slot的处理方式类似。
第四Slot收到堆叠系统中第三Slot通过UP的Port1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时,会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Port2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第四Slot发送的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第四Slot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Port2、第四Slot上的端口Port2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第四Slot的CPU的MAC地址。
当第三Slot通过UP的Port1收到第四Slot发送的第一类响应报文时,其发现该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与经过拓扑发现的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一样,都为Slot1。而由于在堆叠系统中,不同的两个Slot是不能具有相同的设备标识的,因此,第三Slot与第二Slot通过协商确定修改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为一个空闲的Slot ID比如Slot4。这里,第三Slot与第二Slot之所以通过协商确定修改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为一个空闲的Slot ID比如Slot4,原因是:第四Slot是堆叠系统中最后一个Slot,其同时和第二Slot和第三Slot相连,为确保第二Slot和第三Slot最后向第四Slot下发相同的Slot ID,因此,必须协商。
同时,第三Slot将第四Slot修改后的设备标识Slot4在堆叠系统中广播,以防止同一堆叠系统中不同Slot被分配了相同的设备标识。
第三Slot在将第四Slot修改后的设备标识Slot4在堆叠系统中广播之后,发现第四Slot修改后的设备标识Slot4未被堆叠系统中其他Slot占用,则第三Slot确认第四Slot修改后的设备标识Slot4是合理的,否则,第三Slot再次与第二Slot协商确定修改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然后将第四Slot再次修改后的设备标识在堆叠系统中广播。
在第三Slot为第四Slot分配了合理的设备标识Slot4后,第三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2应该配置成哪一堆叠口的成员端口。由于第三Slot是通过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Port1接收到第一类响应报文,基于堆叠系统中一个Slot的第一堆叠口P1和相邻Slot的第二堆叠口P2通过堆叠链路互联的描述,则第三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2应该配置成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之后,第三Slot通过Port1向第四Slot发送第二类通知报文。
当第四Slot收到第二类通知报文时,第四Slot保存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数据,并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第四Slot进行重启,根据已保存的第四Slot被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Slot4配置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并根据已保存的第四Slot上Port2属于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将第四Slot上包含Port2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二堆叠口P2,此时本第三Slot上的Port2作为该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
同样,第四Slot在将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二堆叠口P2之后,执行类似第三Slot的操作,但设备标识会使用第三Slot下发给第四Slot的标识,不会下发其它的设备标识,第四Slot通过Port1收到第二Slot发送的第二类通知报文的处理方式类似于收到第三Slot发送的第二类通知报文的处理方式。执行到此时,第一Slot至第四Slot的堆叠配置如图5所示。如此,就完成了堆叠系统中所有Slot的堆叠配置,实现了在堆叠系统中仅为一个Slot配置第一堆叠口P1、第二堆叠口P2,就能自动部署整个堆叠系统中其他所有Slot的堆叠配置。
至此,完成实施例1的描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中,仅为堆叠系统的唯一一台成员设备配置一组堆叠口。这一组堆叠口可为第一堆叠口P1,也可为第二堆叠口P2。并且,此时堆叠系统中所有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Slot ID)均为默认的Slot ID,比如图6所示,堆叠系统中所有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均默认为Slot1。
在图6中,假如第一Slot仅配置了第二堆叠口P2,且第二堆叠口P2添加了成员端口Port2。当第一Slot上的Port2UP时,第一Slot会通过UP的Port2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该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了Port2所属的第二堆叠口P2、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第一Slot的CPU的MAC地址、设备类型、软件版本。
当第二Slot收到堆叠系统中第一Slot通过UP的Port2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时,判断设备类型与软件版本是否匹配,如果匹配,第二Slot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这里,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第二Slot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Port1、第二Slot上的端口Port1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第二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第二Slot的CPU的MAC地址、同意加入堆叠的标识。
当第一Slot通过UP的Port2收到第一类响应报文时,其发现该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第二Slot的设备标识与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一样,都为Slot1。而由于在堆叠系统中,不同的两个Slot是不能具有相同的设备标识的,因此,第一Slot按照一定顺序比如在本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的基础上递增1的顺序修改第二Slot的设备标识,即在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的基础上递增1,得到Slot2,将Slot2作为第二Slot的设备标识。
本发明中,堆叠系统中Slot的设备标识是有一定限制范围的,当在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的基础上递增1得到的Slot2不处于限制范围内或者已被其他Slot占用,则从该限制范围内选择一个空闲的设备标识作为第二Slot的设备标识。
第一Slot为第二Slot分配了的设备标识Slot2后,第一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1应该配置成哪一堆叠口的成员端口。由于第一Slot是通过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Port2接收到第一类响应报文的,基于堆叠系统中一个Slot的第一堆叠口P1和相邻Slot的第二堆叠口P2通过堆叠链路互联的描述,则第一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1应该配置成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之后,第一Slot通过Port2向第二Slot发送第二类通知报文,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了以下数据:第二Slot被分配的设备标识Slot2、第二Slot上Port1属于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第一Slot的CPU的MAC地址。
当第二Slot收到第二类通知报文时,第二Slot保存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数据,并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第二Slot进行重启,根据已保存的第二Slot被分配的设备标识Slot2配置为第二Slot的设备标识为Slot2,并根据已保存的第二Slot上Port1属于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将本第二Slot上包含Port1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一堆叠口P1,此时第二Slot上的Port1作为该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具体如图7所示。
第二Slot在将第二Slot上包含Port1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一堆叠口P1之后,第二Slot尝试着在本第二Slot上查找是否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
当第二Slot发现本第二Slot上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则由于第二Slot上已经有一个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被配置为第一堆叠口P1,因此,第二Slot将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直接配置为第二堆叠口P2,此时,原本属于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Port1就相应为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具体如图8所示。本发明中,当第二Slot发现第二Slot上不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则第二Slot不执行任何操作。
第二Slot将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二堆叠口P2之后,通过P2中UP的成员端口比如第二Slot上的Port2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
第三Slot收到堆叠系统中第二Slot通过UP的Port2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时,判断设备类型与软件版本是否匹配,如果匹配,会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Port1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第三Slot发送的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第三Slot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Port1、第三Slot上的端口Port1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第三Slot的CPU的MAC地址、同意加入标识。
当第二Slot通过UP的Port2收到第三Slot发送的第一类响应报文时,其发现该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与经过拓扑发现的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一样,都为Slot1。而由于在堆叠系统中,不同的两个Slot是不能具有相同的设备标识的,因此,第二Slot按照一定顺序比如在本第二Slot的设备标识的基础上递增1的顺序修改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即在第二Slot的设备标识Slot2的基础上递增1,得到Slot3,将Slot3作为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
第二Slot为第三Slot分配了的设备标识Slot3后,第二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1应该配置成哪一堆叠口的成员端口。由于第二Slot是通过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Port2接收到第一类响应报文的,基于堆叠系统中一个Slot的第一堆叠口P1和相邻Slot的第二堆叠口P2通过堆叠链路互联的描述,则第二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1应该配置成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之后,第二Slot通过Port2向第三Slot发送第二类通知报文,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了以下数据:第三Slot被分配的设备标识Slot3、第三Slot上Port1属于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第二Slot的设备标识Slot2、第二Slot的CPU的MAC地址。
当第三Slot收到第二类通知报文时,第三Slot保存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数据,并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第三Slot进行重启,根据已保存的第三Slot被分配的设备标识Slot3配置为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为Slot3,并根据已保存的第三Slot上Port1属于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将本第三Slot上包含Port1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一堆叠口P1,此时第三Slot上的Port1作为该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具体如图9所示。
第三Slot在将第三Slot上包含Port1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一堆叠口P1之后,第三Slot尝试着在本第二Slot上查找是否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
当第三Slot发现本第三Slot上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则由于第三Slot上已经有一个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被配置为第一堆叠口P1,因此,第三Slot将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直接配置为第二堆叠口P2,此时,原本属于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Port1就相应为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具体如图10所示。本发明中,当第三Slot发现第三Slot上不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则第三Slot不执行任何操作。
第三Slot将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二堆叠口P2之后,通过P2中UP的成员端口比如第三Slot上的Port2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
第四Slot收到堆叠系统中第三Slot通过UP的Port2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时,会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Port1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第四Slot发送的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第四Slot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Port1、第四Slot上的端口Port1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第四Slot的CPU的MAC地址。
当第三Slot通过UP的Port2收到第四Slot发送的第一类响应报文时,其发现该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与经过拓扑发现的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一样,都为Slot1。而由于在堆叠系统中,不同的两个Slot是不能具有相同的设备标识的,因此,第三Slot按照一定顺序比如在本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的基础上递增1的顺序修改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即在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Slot3的基础上递增1,得到Slo4,将Slot4作为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
第三Slot为第四Slot分配了的设备标识Slot4后,第三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1应该配置成哪一堆叠口的成员端口。由于第三Slot是通过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Port2接收到第一类响应报文的,基于堆叠系统中一个Slot的第一堆叠口P1和相邻Slot的第二堆叠口P2通过堆叠链路互联的描述,第三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1应该配置成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之后,第三Slot通过Port2向第四Slot发送第二类通知报文,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了以下数据:第四Slot被分配的设备标识Slot4、第四Slot上Port1属于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第三Slot的设备标识Slot2、第三Slot的CPU的MAC地址。
当第四Slot收到第二类通知报文时,第四Slot保存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数据,并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第四Slot进行重启,根据已保存的第四Slot被分配的设备标识Slot4配置为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为Slot4,并根据已保存的第四Slot上Port1属于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将本第四Slot上包含Port1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一堆叠口P1,此时第四Slot上的Port1作为该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具体如图11所示。
第四Slot在将第四Slot上包含Port1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一堆叠口P1之后,第四Slot尝试着在本第四Slot上查找是否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
当第四Slot发现本第四Slot上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则由于第四Slot上已经有一个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被配置为第一堆叠口P1,因此,第四Slot将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直接配置为第二堆叠口P2,此时,原本属于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Port1就相应为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具体如图12所示。本发明中,当第四Slot发现第四Slot上不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则第四Slot不执行任何操作。
第四Slot将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二堆叠口P2之后,通过P2中UP的成员端口比如第四Slot上的Port2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
第一Slot收到堆叠系统中第四Slot通过UP的Port2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时,会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Port1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第一Slot发送的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第一Slot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Port1、第一Slot上的端口Port1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第一Slot的CPU的MAC地址,已是堆叠成员标识。
当第四Slot通过UP的Port2收到第一Slot发送的第一类响应报文时,获知对方已经是堆叠成员,第四Slot不再重复为第一Slot分配设备标识。
第四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1应该配置成哪一堆叠口的成员端口。由于第四Slot是通过第二堆叠口P2的成员端口Port2接收到第一类响应报文的,基于堆叠系统中一个Slot的第一堆叠口P1和相邻Slot的第二堆叠口P2通过堆叠链路互联的描述,第四Slot确定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端口Port1应该配置成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之后,第四Slot通过Port2向第一Slot发送第二类通知报文,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了以下数据:第一Slot的设备标识Slot1、第一Slot上Port1属于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第四Slot的设备标识Slot4、第四Slot的CPU的MAC地址。
当第一Slot收到第二类通知报文时,第一Slot保存该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数据,并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第一Slot进行重启,根据已保存的第一Slot上Port1属于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将本第一Slot上包含Port1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一堆叠口P1,此时第一Slot上的Port1作为该第一堆叠口P1的成员端口,具体如图13所示。
至此,完成实施例2的描述。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设备进行描述:
参见图14,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结构图。该设备为堆叠系统中已配置了堆叠口的成员设备,如图14所示,可包括:
所述堆叠口,其添加了至少一个成员端口,且具体为: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或者包括第一堆叠口和第二堆叠口;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堆叠口内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至一个邻居成员设备,以由所述邻居成员设备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接收所述邻居成员设备回应的第一类响应报文;
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一堆叠口时,确定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二堆叠口;在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二堆叠口时,确定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一堆叠口;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确定单元确定的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携带在第二类通知报文中并通过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至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以由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依据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堆叠口完成本设备上的堆叠口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所述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非堆叠成员的标识、以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该端口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将确定的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携带在第二类通知报文中包括:
检测到所述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设备标识与经过拓扑发现的已完成堆叠口配置成为堆叠成员的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一样,则重新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一个合理的设备标识;
将本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以及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携带在第二类通知报文中。
优选地,在配置的堆叠口包括第一堆叠口和第二堆叠口时,所述第二发送单元重新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一个合理的设备标识包括:
在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不为经过拓扑发现的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为一个空闲的设备标识,在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为经过拓扑发现的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与连接所述邻居成员设备的另一设备通过协商确定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为一个空闲的设备标识;
将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与邻居成员设备的CPU的MAC地址绑定,在堆叠系统中广播;
在将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在堆叠系统中广播之后,如果未收到任何设备反馈所述修改后的设备标识被占用的回应,则确认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是合理的,否则,再次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然后返回将邻居成员设备再次修改后的设备标识在堆叠系统中广播。
优选地,在配置的堆叠包括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时,所述第二发送单元重新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一个合理的设备标识包括:
在本设备的设备标识递增的基础上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
识别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是否在设定的设备标识限制范围内或者已被其他成员设备占用,如果是,则重新从设定的设备标识限制范围内选择一个空闲的设备标识作为邻居成员设备合理的设备标识,如果否,将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作为邻居成员设备合理的设备标识。
优选地,在配置的堆叠口仅包括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时,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通过除被配置的堆叠口内的成员端口之外的端口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所述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了:所述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支持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以及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的标识;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判断本设备支持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是否与所述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匹配,如果是,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所述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本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已是堆叠成员的标识、以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该端口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所述已是堆叠成员的标识,用于指示无需为本设备分配合理的设备标识;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二类通知报文;
部署单元,用于保存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并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重启,根据已保存的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将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确定为该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至此,完成图14所示的设备结构图。
对应于图1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堆叠系统中未被配置堆叠口的设备结构图。参见图15,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设备结构图。该设备为堆叠系统中未被配置堆叠口的成员设备,如图15所示,可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
回应单元,用于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
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二类通知报文;
部署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堆叠口完成本设备上的堆叠口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了: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的成员端口所属堆叠口的标识、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以及支持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
所述回应单元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包括:
判断本设备支持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是否与所述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匹配,如果是,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
优选地,所述部署单元依据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堆叠口完成本设备上的堆叠口配置包括:
保存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本设备被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
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重启本设备,并根据已保存的本设备被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配置本设备的设备标识,根据已保存的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将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确定为该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尝试着在本设备上查找是否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如果发现本设备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则在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一堆叠口时,将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直接配置为第二堆叠口,在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二堆叠口时,将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直接配置为第一堆叠口;
将原本属于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配置为该配置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优选地,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在本设备为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结束当前流程,在本设备不为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通过所述部署单元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内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之后按照图14所述设备包含的各个单元执行的操作执行。
至此,完成图15所述的设备结构图。
通过以上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中,在为堆叠系统中一台成员设备配置一组堆叠口或两组堆叠口的情况下,基于该设备被配置的堆叠口能够完成整个堆叠系统中其他所有成员设备的自动配置,这降低了堆叠系统部署的难度。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通过自动部署堆叠系统中成员设备的堆叠配置,能够相比于现有技术手工配置,减少成员设备的重启次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为堆叠系统中的唯一一个成员设备配置堆叠口,配置的堆叠口包括:第一堆叠口和/或第二堆叠口;
向所述成员设备配置的堆叠口内添加成员端口;
所述成员设备通过配置的堆叠口内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至一个邻居成员设备,以由所述邻居成员设备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
所述成员设备通过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接收所述邻居成员设备回应的第一类响应报文,在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一堆叠口时,确定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二堆叠口;在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二堆叠口时,确定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一堆叠口;
所述成员设备将确定的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携带在第二类通知报文中并通过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至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以由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依据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堆叠口完成本设备上的堆叠口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了: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的标识、所述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以及支持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
所述邻居成员设备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包括:
判断本设备支持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是否与所述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匹配,如果是,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所述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非堆叠成员的标识、以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该端口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
所述将确定的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携带在第二类通知报文中包括:
检测到所述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设备标识与经过拓扑发现的已完成堆叠口配置成为堆叠成员的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一样,则重新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一个合理的设备标识;
将本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以及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携带在第二类通知报文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成员设备配置的堆叠包括第一堆叠口和第二堆叠口时,所述重新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一个合理的设备标识包括:
在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不为经过拓扑发现的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为一个空闲的设备标识,在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为经过拓扑发现的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与连接所述邻居成员设备的另一设备通过协商确定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为一个空闲的设备标识;
将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与邻居成员设备的CPU的MAC地址绑定,在堆叠系统中广播;
在将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在堆叠系统中广播之后,如果未收到任何设备反馈所述修改后的设备标识被占用的回应,则确认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是合理的,否则,再次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然后返回将邻居成员设备再次修改后的设备标识在堆叠系统中广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成员设备配置的堆叠口包括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时,所述重新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一个合理的设备标识包括:
在本设备的设备标识递增的基础上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
识别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是否在设定的设备标识限制范围内或者已被其他成员设备占用,如果是,则重新从设定的设备标识限制范围内选择一个空闲的设备标识作为邻居成员设备合理的设备标识,如果否,将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作为邻居成员设备合理的设备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依据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堆叠口完成本设备上的堆叠口配置包括:
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保存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本设备被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
所述邻居成员设备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重启,并根据已保存的本设备被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配置本设备的设备标识,根据已保存的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将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确定为该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所述邻居成员设备尝试着在本设备上查找是否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如果发现本设备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则在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一堆叠口时,将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直接配置为第二堆叠口,在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二堆叠口时,将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直接配置为第一堆叠口;
所述邻居成员设备将原本属于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配置为该配置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邻居成员设备在本设备为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结束当前流程,在本设备不为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如果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内存在上电的成员端口,则按照所述成员设备执行的操作执行所述成员设备执行的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成员设备配置的堆叠口仅包括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时,如果通过除被配置的堆叠口内的成员端口之外的端口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则进一步包括:
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所述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本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已是堆叠成员的标识、以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该端口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所述已是堆叠成员的标识,用于指示邻居成员设备无需为本设备分配合理的设备标识;
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二类通知报文,保存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还携带本设备在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设备标识;
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重启,并根据已保存的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将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确定为该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9.一种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为堆叠系统中已配置了堆叠口的成员设备,包括:
所述堆叠口,其添加了至少一个成员端口,且具体为:第一堆叠口和/或第二堆叠口;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堆叠口内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至一个邻居成员设备,以由所述邻居成员设备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接收所述邻居成员设备回应的第一类响应报文;
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一堆叠口时,确定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二堆叠口;在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二堆叠口时,确定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为第一堆叠口;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确定单元确定的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携带在第二类通知报文中并通过所述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至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以由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依据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堆叠口完成本设备上的堆叠口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所述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非堆叠成员的标识、以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该端口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将确定的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携带在第二类通知报文中包括:
检测到所述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设备标识与经过拓扑发现的已完成堆叠口配置成为堆叠成员的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一样,则重新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一个合理的设备标识;
将本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以及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邻居成员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携带在第二类通知报文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在配置的堆叠口包括第一堆叠口和第二堆叠口时,所述第二发送单元重新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一个合理的设备标识包括:
在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不为经过拓扑发现的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为一个空闲的设备标识,在所述邻居成员设备为经过拓扑发现的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与连接所述邻居成员设备的另一设备通过协商确定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为一个空闲的设备标识;
将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与邻居成员设备的CPU的MAC地址绑定,在堆叠系统中广播;
在将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在堆叠系统中广播之后,如果未收到任何设备反馈所述修改后的设备标识被占用的回应,则确认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是合理的,否则,再次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然后返回将邻居成员设备再次修改后的设备标识在堆叠系统中广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在配置的堆叠口包括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时,所述第二发送单元重新为邻居成员设备分配一个合理的设备标识包括:
在本设备的设备标识递增的基础上修改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
识别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是否在设定的设备标识限制范围内或者已被其他成员设备占用,如果是,则重新从设定的设备标识限制范围内选择一个空闲的设备标识作为邻居成员设备合理的设备标识,如果否,将邻居成员设备修改后的设备标识作为邻居成员设备合理的设备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在配置的堆叠口包括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时,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通过除被配置的堆叠口内的成员端口之外的端口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所述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了:所述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支持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以及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的标识;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判断本设备支持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是否与所述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匹配,如果是,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所述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了本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已是堆叠成员的标识、以及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该端口为非堆叠成员端口的标识;所述已是堆叠成员的标识,用于指示无需为本设备分配合理的设备标识;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二类通知报文,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还携带本设备在第一类响应报文携带的设备标识;
部署单元,用于保存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并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重启,根据已保存的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将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确定为该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14.一种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为堆叠系统中未被配置堆叠口的成员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一类通知报文;
回应单元,用于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
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的第二类通知报文;
部署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堆叠口完成本设备上的堆叠口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了:邻居成员设备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的成员端口所属堆叠口的标识、邻居成员设备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以及支持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
所述回应单元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包括:
判断本设备支持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是否与所述第一类通知报文携带的产品类型,软件版本匹配,如果是,通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回应第一类响应报文。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部署单元依据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堆叠口完成本设备上的堆叠口配置包括:
保存第二类通知报文携带的本设备被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
等待一定时延,在等待一定时延之后重启本设备,并根据已保存的本设备被分配的合理设备标识配置本设备的设备标识,根据已保存的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将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确定为该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尝试着在本设备上查找是否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如果发现本设备还存在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则在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一堆叠口时,将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直接配置为第二堆叠口,在本设备接收到第一类通知报文的端口所属的堆叠口配置为第二堆叠口时,将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直接配置为第一堆叠口;
将原本属于该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配置为该配置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在本设备为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结束当前流程,在本设备不为最后一个未完成堆叠口配置的设备时,通过所述部署单元发现的具有支持堆叠能力的堆叠口内上电的成员端口发送第一类通知报文,之后按照权利要求9至13任一所述的设备包含的各个单元执行的操作执行。
CN201310653341.4A 2013-12-05 2013-12-05 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37016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53341.4A CN103701631B (zh) 2013-12-05 2013-12-05 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53341.4A CN103701631B (zh) 2013-12-05 2013-12-05 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1631A true CN103701631A (zh) 2014-04-02
CN103701631B CN103701631B (zh) 2017-02-15

Family

ID=50363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53341.4A Active CN103701631B (zh) 2013-12-05 2013-12-05 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01631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6494A (zh) * 2014-04-18 2014-07-09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编号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WO2016106969A1 (zh) * 2014-12-29 2016-07-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交换设备堆叠的方法及装置
CN106878190A (zh) * 2016-12-30 2017-06-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堆叠方法和装置
CN107426031A (zh) * 2017-08-08 2017-12-01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堆叠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7547276A (zh) * 2017-08-24 2018-01-05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堆叠方法、装置、设备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CN107704345A (zh) * 2016-08-09 2018-02-16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测试中堆叠设备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9547298A (zh) * 2019-01-28 2019-03-29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发路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0460544A (zh) * 2018-05-08 2019-1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堆叠中交换机的标识分配方法、光缆及相关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21684A1 (en) * 2003-04-22 2005-01-27 Hong-June Hsue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configuring stackable network devices
CN1770738A (zh) * 2004-10-28 2006-05-10 阿尔卡特公司 具备自动建立机制的堆叠管理器协议
CN101141404A (zh) * 2007-10-16 2008-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堆叠系统拓扑管理方法及拓扑改变通知方法
CN101170483A (zh) * 2007-11-13 2008-04-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交换设备堆叠的方法
CN101478434A (zh) * 2009-01-19 2009-07-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堆叠端口的方法和交换设备
US20100278076A1 (en) * 2007-06-13 2010-11-04 Juniper Networks, Inc.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virtual network switche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21684A1 (en) * 2003-04-22 2005-01-27 Hong-June Hsue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configuring stackable network devices
CN1770738A (zh) * 2004-10-28 2006-05-10 阿尔卡特公司 具备自动建立机制的堆叠管理器协议
US20100278076A1 (en) * 2007-06-13 2010-11-04 Juniper Networks, Inc.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virtual network switches
CN101141404A (zh) * 2007-10-16 2008-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堆叠系统拓扑管理方法及拓扑改变通知方法
CN101170483A (zh) * 2007-11-13 2008-04-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交换设备堆叠的方法
CN101478434A (zh) * 2009-01-19 2009-07-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堆叠端口的方法和交换设备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6494B (zh) * 2014-04-18 2017-08-25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编号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03916494A (zh) * 2014-04-18 2014-07-09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编号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WO2016106969A1 (zh) * 2014-12-29 2016-07-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交换设备堆叠的方法及装置
CN107704345A (zh) * 2016-08-09 2018-02-16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测试中堆叠设备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7704345B (zh) * 2016-08-09 2021-03-16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测试中堆叠设备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6878190A (zh) * 2016-12-30 2017-06-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堆叠方法和装置
CN106878190B (zh) * 2016-12-30 2019-11-08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堆叠方法和装置
CN107426031A (zh) * 2017-08-08 2017-12-01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堆叠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7547276A (zh) * 2017-08-24 2018-01-05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堆叠方法、装置、设备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CN107547276B (zh) * 2017-08-24 2021-06-29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堆叠方法、装置、设备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CN110460544A (zh) * 2018-05-08 2019-1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堆叠中交换机的标识分配方法、光缆及相关设备
CN110460544B (zh) * 2018-05-08 2021-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堆叠中交换机的标识分配方法、光缆及相关设备
US11770333B2 (en) 2018-05-08 2023-09-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assigning identifiers to switches in stack, optical cable, and related device
CN109547298A (zh) * 2019-01-28 2019-03-29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发路径检测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1631B (zh) 2017-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1631A (zh) 应用于堆叠系统中的堆叠配置自动部署方法和设备
CN107302786B (zh) 一种家庭智能网络的组建方法及系统
CN103780480A (zh) 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CN100435524C (zh) 堆叠系统中设备的拓扑结构形成方法
CN103503540A (zh) 蜂窝通信系统中端到端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WO2012065488A1 (en) Forwarding traffic flow in 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 system
EP2883123B1 (en) Forwarding packet in stacking system
US20130201873A1 (en) Distributed fabric management protocol
CN102395144A (zh) 无线接入点升级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4754016A (zh) 对等网络中节点集群实现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040184B (zh) 一种主节点的选举方法及服务器
CN101179463B (zh) 提供网络信息的设备和方法
CN112671904B (zh) 设备状态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01183992B (zh) 一种堆叠系统内设备管理方法
CN106713177A (zh) 一种多控制器的wmSDN组网方法
US8681603B1 (en) Fast failover recovery for stackable network switches
CN103220234A (zh) 矩阵堆叠系统的拓扑发现方法和设备
CN108833606A (zh) 一种二层设备配置方法、上层管理设备、下层设备及系统
US20160124884A1 (en) Redundancy for port extender chains
CN108848199A (zh) 一种对等网络自动寻主系统和方法
CN105577540A (zh) 一种业务链路的建立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389278A (zh)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主从机串行通信方法
CN103746922A (zh) 一种组播报文的转发方法及装置
JP6049543B2 (ja) 光通信システム、親局装置、子局装置、切替制御装置、制御装置、管理情報取得方法および回線切替方法
GB2505230B (en) Leader node appoint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