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1545B - 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1545B
CN103701545B CN201310752462.4A CN201310752462A CN103701545B CN 103701545 B CN103701545 B CN 103701545B CN 201310752462 A CN201310752462 A CN 201310752462A CN 103701545 B CN103701545 B CN 1037015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electronic equipment
response
detection frame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524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1545A (zh
Inventor
方军
程思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75246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015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01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1545A/zh
Priority to EP14876195.0A priority patent/EP3091671B1/en
Priority to KR1020167021032A priority patent/KR101892200B1/ko
Priority to PCT/CN2014/076292 priority patent/WO201510089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1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1545B/zh
Priority to US15/194,603 priority patent/US9906273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6Threshold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247Telephone sets including user guidance or feature selection means facilitating their use
    • H04M1/2477Telephone sets including user guidance or feature selection means facilitating their use for selecting a function from a menu disp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4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user query or user de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属于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检测帧信号;根据接收到的响应帧判定是否存在可近场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其中,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发送包括多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的检测帧信号,在这些调制频率受到干扰的情况下都能检测到可通信范围内存在的对等电子设备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近场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电场进行近场通信(NearFieldCommunication,NFC)能够使电子设备之间在约十厘米的范围内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NFC由于其发射功率低,通信距离近,安全性较高,在物流、支付、金融、仓储管理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无线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移动支付、资料分享等功能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近场通信的两个电子设备通信未建立时,可检测信号较弱,容易受到通信环境中的电磁干扰,从而无法保证通信质量。比如,在触摸屏的应用场景中,在两个设备通信未建立时,两个触摸屏间的通信信号非常弱,同时电容屏与LCD一般靠得很近,LCD的驱动信号会干扰电容屏间的通信信号,在显示屏开启的情况下若受到干扰则基本不能通信。因此能在信号较弱或者干扰较大的情况下,检测可通信范围内是否存在一个可通信的对等的电子设备,从而使得电子设备识别是否需要进行近场通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以在信号较弱或者干扰较大的情况下检测到可通信范围内是否存在可通信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应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一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
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检测帧信号,其中,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
根据接收到的响应帧的判定是否存在可近场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
优选地,检测帧包括第一检测帧A1和第二检测帧A2,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检测帧信号进一步包括:
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检测帧A1或第二检测帧A2;
当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信号后,将发送的检测帧由第一检测帧A1切换到第二检测帧A2或者由第二检测帧A2切换到第一检测帧A1。
优选地,响应帧包括第一响应帧B1和第二响应帧B2,根据接收到的响应帧判定是否存在可近场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进一步包括:
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后,将第一响应次数M1累加1;
如果响应帧为第二响应帧B2,则将第二响应次数M2累加1,进一步判断M2是否达到第二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第二电子设备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应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检测帧信号;
向第一电子设备回复响应帧,其中,响应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
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帧第一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优选地,向第一电子设备回复响应帧进一步包括:
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后,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偶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奇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
判断所述第一确认次数N1是否超过第一阈值C1,如果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响应帧B2,否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一响应帧B1。
优选地,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帧第一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进一步包括:
当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时,如果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偶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奇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判断第二确认次数N2是否达到第二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应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
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检测帧信号;
第二电子设备向第一电子设备回复响应帧,并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帧第一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响应帧判定第二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其中,检测帧和响应帧均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装置,应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一电子设备,该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检测帧信号,其中,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信号;
第一解析单元,用于解析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
第一判定单元,用于根据接收的响应帧,判定第二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一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发送第一检测帧A1或第二检测帧A2;当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信号后,将发送的检测帧由第一检测帧A1切换到第二检测帧A2或者由第二检测帧A2切换到第一检测帧A1。
优选地,第一判定单元具体用于:当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为第二响应帧B2时,将第二响应次数M2累加1,进一步判断M2是否达到第一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第二电子设备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装置,应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该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检测帧信号;
第二解析单元,用于解析所述第二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检测帧信号;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一电子设备发送响应帧,其中,响应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
第二判定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帧,判定第一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二发送单元具体用于: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后,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偶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奇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判断所述第一确认次数N1是否超过第一阈值C1,如果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响应帧B2,否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一响应帧B1。
优选地,第二判定单元具体用于:当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时,如果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偶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奇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判断第二确认次数N2是否达到第二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本发明实施例的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发送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的检测帧信号,在这些调制频率受到干扰的情况下都能检测到可通信范围内存在的第二电子设备。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触发通信的条件,使电子设备识别是否需要进行通信。同时还可以通知各自的主控芯片关闭LCD,把干扰降到最低,从而提高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的接近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符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的接近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帧及其响应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检测帧及其响应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近检测方法中前8次交互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近检测方法中后4次交互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的接近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的接近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近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的接近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的接近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第一电子设备是指主动发起通信的一方,第二电子设备是指通信另外一方。为了描述方便直观,在下文中,将第一电子设备称为Master,第二电子设备称为Slave。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近检测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Master,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2、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检测帧信号。
其中,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符号是携带比特(bit)数据的最小通信单位,符号的调制方式采用类似FSK(frequencyshiftkeying)的方式,可用于携带导频和数据信息,多个符号组成一帧。请参阅图2,Ts=200微秒,Td=0.8Ts=160微秒,Tr=0.2Ts=40微秒,在时间间隔Td内,触摸屏发送使用FSK调制的信号,在时间Tr内,触摸屏不发送任何信号。因为一般触摸屏驱动电路在不同的频率见切换需要一些时间,因此需要一段空白的时间,同时Tr也可以为从发送到接收的切换预留时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步骤S102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检测帧A1或第二检测帧A2;当接收到Slave回应的响应帧信号后,将发送的检测帧由第一检测帧A1切换到第二检测帧A2或者由第二检测帧A2切换到第一检测帧A1。
S104、根据接收到的响应帧判定是否存在可近场通信的Slave。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步骤S104可以进一步包括:接收到Slave回应的响应帧后,将第一响应次数M1累加1;如果响应帧为第二响应帧B2,则将第二响应次数M2累加1,进一步判断M2是否达到第二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Slave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的稳定性,该方法还包括:当超过预设的时间没有再次收到Slave回应的响应帧时,将第一响应次数M1或第二响应次数M2减少1或者2次。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能在信号较弱或者存在外部干扰的情况下,检测得到可通信范围内存在的可通信的另一电子设备。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触发通信的条件,使电子设备识别是否需要进行通信。同时还可以通知各自的主控芯片关闭LCD,把干扰降到最低,从而提高通信质量。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近检测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S202、Master发送第一检测帧A1信号或者第二检测帧A2信号;
具体来说,Master接近检测时使用有两种不同的帧,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第一检测帧A1为:【F1,F2,F3,F4,F5,F6】;第二检测帧A2为:【F3,F2,F1,F6,F5,F4】;其中,F1~F6指代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信号。一般来说,F1~F6分别是450KHz,400KHz,350KHz,300KHz,250KHz和200KHz,当然,还可以使用其他频率组合,如图5所示,第一检测帧A1为:【F1,F2,F3,F4】;第二检测帧A2为:【F2,F1,F4,F3】。可选地,F1~F6为频率集合中{525KHz,487.5KHz,412.5KHz,375KHz,337.5KHz,262.5KHz,225KHz,187.5KHz}连续的六个频率。
S204、接收到Slave回复的响应帧信号后,将第一响应次数M1累加1;
具体来说,Slave接近检测时也使用有两种不同的帧,如图4所示,第一响应帧B1为:【F6,F5,F4,F3,F2,F1】;第二响应帧B2为:【F4,F5,F6,F1,F2,F3】;F1~F6指代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信号。F1~F6与检测帧相对应,也一般分别是450KHz,400KHz,350KHz,300KHz,250KHz和200KHz,当然,还可以使用与检测频率相对应的其他频率组合,如图5所示,第一响应帧B1为:【F4,F3,F2,F1】;第二响应帧B2为:【F3,F4,F2,F1】。
S206、判断第一发送信号是否为第一检测帧A1,如果是,执行步骤S208,否则执行步骤S210;
S208、将发送检测帧切换到第二检测帧A2;
S210、将发送检测帧切换到第一检测帧A1;
具体来说,步骤S206~S210是为了让Master在每次收到确认之后交替发送两种检测帧。比如可以通过在确认收到Slave的奇数次响应前一直发送第一检测帧A1,收到Slave的回复后,发送检第二检测帧A2;在确认收到偶数次响应前一直发送第二检测帧A2,收到Slave的回复后,发送第一检测帧A1;并且在确认接近检测成功或者失败之前一直按这种方式发送检测帧信号;即:Master在收到Slave的检测回复后,发送的接近检测帧类型会发生翻转。
S212、判断接收到响应帧是否为第二响应帧B2,如果是,执行步骤S214,否则返回步骤S202;
S214、将第二响应次数M2累加1;
S216、第二响应次数M2是否大于第二阈值C2,如果是,执行步骤S218,否则执行步骤S220;
S218、判定Slave在可通信的范围内;
S220、判断是否超过预定的时间段,如果是,执行步骤S222,否则返回步骤S202;
S222、将检测结果通知主控芯片。
举例来说,当我们采用8+4确认方式时,即第一阈值C1为8,第二阈值C2为4。如图6所示,Slave无论接收到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前8次收到检测帧信号后都回复第一响应帧B1,当回复了8次第一响应帧B1之后,如图7所示,若再检测到检测信号,则回复接近第二响应帧B2;回复接近第二响应帧B2共4次后,Slave单方面认为接近检测成功;随后Master/Slave继续保持各自的状态至少150ms;随后可以进入数据接收模式,若在进入该模式后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到任何数据,则认为连接失败,超时时间由上层协议定义。Master连续接收到4次接近第二响应帧B2后,认为接近检测成功,并在保持当前状态150ms后转入数据发送模式。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能在存在外部干扰(如开启LCD的时候),检测得到可通信范围内存在的可通信的另一电子设备。
实施例三
如图8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应用于Slave的接近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S302、接收Master发送的检测帧信号。
其中,检测帧包括第一检测帧A1和第二检测帧A2,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第一检测帧A1为:【F1,F2,F3,F4,F5,F6】;第二检测帧A2为:【F3,F2,F1,F6,F5,F4】;或者如图4所示,第一检测帧A1为:【F1,F2,F3,F4】;第二检测帧A2为:【F2,F1,F4,F3】。F1、F2、F3、F4、F5、F6分别为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比如F1、F2、F3、F4、F5、F6分别为使用450KHz、400KHz、350KHz、300KHz、250KHz、200KHz调制的符号。可选地,F1~F6为频率集合中{525KHz,487.5KHz,450KHz,412.5KHz,375KHz,337.5KHz,300KHz,262.5KHz,225KHz,187.5KHz,150KHz}连续的六个频率。可选地,F1~F6为487.5KHz,412.5KHz,375KHz,337.5KHz,262.5KHz,225KHz。
S304、向Master回复响应帧,
其中,响应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符号是指携带比特数据的最小通信单位;
其中,响应帧也包括第一响应帧B1和第一响应帧B2,与检测帧向对应,如图4所示,第一响应帧B1为:【F6,F5,F4,F3,F2,F1】;第二响应帧B2为:【F4,F5,F6,F1,F2,F3】;或者如图5所示,第一响应帧B1为:【F4,F3,F2,F1】;第二响应帧B2为:【F3,F4,F2,F1】;其中,F1、F2、F3、F4、F5、F6分别为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比如F1、F2、F3、F4、F5、F6分别为使用450KHz、400KHz、350KHz、300KHz、250KHz、200KHz调制的符号。可选地,F1~F6为频率集合中{525KHz,487.5KHz,450KHz,412.5KHz,375KHz,337.5KHz,300KHz,262.5KHz,225KHz,187.5KHz,150KHz}连续的六个频率。可选地,F1~F6为487.5KHz,412.5KHz,375KHz,337.5KHz,262.5KHz,225KHz。
作为本步骤的优选方案,本步骤进一步包括: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后,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偶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奇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判断所述第一确认次数N1是否超过第一阈值C1,如果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响应帧B2,否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一响应帧B1。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的稳定性,该方法还包括:当超过预设的时间没有再次收到Slave回应的响应帧时,将第一确认次数N1或者第二确认次数N2减少1或者2次。
举例来说,当采用8+4确认方式时,即第一阈值C1为8,第二阈值C2为4。如图6所示,Slave无论接收到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前8次收到检测帧信号后都回复第一响应帧B1,当回复了8次第一响应帧B1之后,如图7所示,若再检测到检测信号,则回复接近第二响应帧B2;回复接近第二响应帧B2共4次后,Slave单方面认为接近检测成功;随后Master/Slave继续保持各自的状态至少150ms;随后可以进入数据接收模式,若在进入该模式后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到任何数据,则认为连接失败,超时时间由上层协议定义。
S306、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帧的次数判定Master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作为本步骤的优选方案,本步骤进一步包括:当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时,如果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偶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奇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判断第二确认次数N2是否达到第二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如图9所示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Slave的接近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S402、接收Master发送的检测帧信号;
S404、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是A1,则执行步骤S406,如果是A2,则执行步骤S408;
S406、判断第一确认次数N1是否为偶数,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10,否则保持不变;
S408、判断第一确认次数N1是否为奇数,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10,否则保持不变;
S410、将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
S412、判断将第一确认次数N1是否大于第一阈值C1,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S412,否则执行步骤S416;
S414、向Master回复第一响应帧B1,返回步骤S402;
S416、向Master回复第二响应帧B2;
S418、接收Master发送的检测帧信号;
S420、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是A1,则执行步骤S422,如果是A2,则执行步骤S424;
S422、判断第二确认次数N2是否为偶数,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26;否则执行步骤S428;
S424、判断第二确认次数N2是否为奇数,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26;否则执行步骤S428;
S426、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
S428、第二确认次数N2保持不变;
S430、判断第二确认次数N2是否大于C2,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32,否则执行步骤S434;其中,C2为预定的第二阈值。
S432、判定Master在可通信范围内,执行步骤S438;
S434、判断是否超过预定的时间段,如果没有,返回步骤S416,否则执行步骤S436;
S436、判定Master不在可通信范围内;
S438、将检测结果发送主控芯片。
实施例四
如图10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近检测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近场通信的Master和Slave,包括:
S502、Master发送检测帧信号;
S504、Slave向Master回复响应帧,并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帧判定Master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S506、Master根据接收到的响应帧的判定Slave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其中,检测帧和响应帧均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符号是指携带比特数据的最小通信单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应用于Master的接近检测方法和应用于Slave的接近检测方法中的技术特征在本实施例中同样适用,这里不在重述。
实施例五
如图11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近检测装置的模块结构图,该装置应用于近场通信的Master,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110,用于发送检测帧信号,其中,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第一发送单元110具体用于:发送第一检测帧A1或第二检测帧A2;当接收到Slave回应的响应帧信号后,将发送的检测帧由第一检测帧A1切换到第二检测帧A2或者由第二检测帧A2切换到第一检测帧A1。
第一接收单元120,用于接收Slave回应的响应帧信号。
第一解析单元130,用于解析接收到Slave回应的响应帧。
具体来说,第一解析单元130用于解析响应帧的类型,比如是第一响应帧B1还是第二响应帧B2。
第一判定单元140,用于根据接收的响应帧,判定Slave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第一判定单元140具体用于:当接收到Slave回应的响应帧为第二响应帧B2时,将第二响应次数M2累加1,进一步判断M2是否达到第一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Slave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上述应用于Master的接近检测方法的技术特征同样在本实施例的检测装置对应适应,这里不再重述。
实施例六
如图12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近检测装置的模块结构图,该装置应用于近场通信的Slave,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210,用于接收Master发送的检测帧信号。
第二解析单元220,用于解析第二接收单元210接收到的检测帧信号;
第二发送单元230,用于向Master发送响应帧,其中,响应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第二发送单元230具体用于: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后,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偶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奇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
判断所述第一确认次数N1是否超过第一阈值C1,如果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响应帧B2,否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一响应帧B1。
第二判定单元240,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帧,判定Master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第二判定单元240具体用于:当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时,如果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偶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奇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判断第二确认次数N2是否达到第二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利用电场进行近场通讯的电子设备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触摸屏终端(例如iPhone、iPad),以及带有触摸板、按键、滑条的触摸终端(例如Notebook、iPod等)。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还可以通过USB、HDMI、音频输入输出(比如耳麦孔)等接口连接在其他电子设备上以实现近场通讯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的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发送包括多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的检测帧信号,在这些调制频率
受到干扰的情况下都能检测到可通信范围内存在的第二电子设备。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触发通信的条件,使电子设备识别是否需要进行通信。同时还可以通知各自的主控芯片关闭LCD,把干扰降到最低,从而提高通信质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控制相关的硬件完成,的程序可以在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的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盘、光盘等。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发明,比如作为一个实施例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而得到又一实施例。凡在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应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检测帧信号,其中,所述检测帧包括第一检测帧A1和第二检测帧A2,所述第一检测帧A1和第二检测帧A2分别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
当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信号后,将发送的检测帧由第一检测帧A1切换到第二检测帧A2或者由第二检测帧A2切换到第一检测帧A1;
根据接收到的响应帧判定是否存在可近场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近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帧包括第一响应帧B1和第二响应帧B2,所述根据接收到的响应帧判定是否存在可近场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进一步包括:
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后,将第一响应次数M1累加1;
如果响应帧为第二响应帧B2,则将第二响应次数M2累加1,进一步判断M2是否达到第二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近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超过预设的时间没有再次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时,将第一响应次数M1或第二响应次数M2减少至少1次。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接近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帧A1为:【F1,F2,F3,F4,F5,F6】;
所述第二检测帧A2为:【F3,F2,F1,F6,F5,F4】;
所述第一响应帧B1为:【F6,F5,F4,F3,F2,F1】;
所述第二响应帧B2为:【F4,F5,F6,F1,F2,F3】;
或者
所述第一检测帧A1为:【F1,F2,F3,F4】;
所述第二检测帧A2为:【F2,F1,F4,F3】;
所述第一响应帧B1为:【F4,F3,F2,F1】;
所述第二响应帧B2为:【F3,F4,F2,F1】;
其中,所述F1、F2、F3、F4、F5、F6分别为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近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F1、F2、F3、F4、F5、F6分别表示使用450KHz、400KHz、350KHz、300KHz、250KHz、200KHz调制的符号,或者频率集合中{525KHz,487.5KHz,412.5KHz,375KHz,337.5KHz,262.5KHz,225KHz,187.5KHz}任意连续的六个频率。
6.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应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检测帧信号,所述检测帧包括第一检测帧A1和第二检测帧A2;
向第一电子设备回复响应帧,其中,所述响应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
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帧判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近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第一电子设备回复响应帧进一步包括:
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后,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偶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奇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
判断所述第一确认次数N1是否超过第一阈值C1,如果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响应帧B2,否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一响应帧B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近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帧判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进一步包括:
当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时,如果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偶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奇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
判断第二确认次数N2是否达到第二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近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超过预设的时间没有再次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时,将第一确认次数N1或者第二确认次数N2减少至少1次。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接近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帧包括第一检测帧A1和第二检测帧A2,所述响应帧包括第一响应帧B1和第二响应帧B2,其中:
所述第一检测帧A1为:【F1,F2,F3,F4,F5,F6】;
所述第二检测帧A2为:【F3,F2,F1,F6,F5,F4】;
所述第一响应帧B1为:【F6,F5,F4,F3,F2,F1】;
所述第二响应帧B2为:【F4,F5,F6,F1,F2,F3】;
或者
所述第一检测帧A1为:【F1,F2,F3,F4】;
所述第二检测帧A2为:【F2,F1,F4,F3】;
所述第一响应帧B1为:【F4,F3,F2,F1】;
所述第二响应帧B2为:【F3,F4,F2,F1】;
其中,所述F1、F2、F3、F4、F5、F6分别为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近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F1、F2、F3、F4、F5、F6分别为使用450KHz、400KHz、350KHz、300KHz、250KHz、200KHz调制的符号,或者频率集合中{525KHz,487.5KHz,412.5KHz,375KHz,337.5KHz,262.5KHz,225KHz,187.5KHz}任意连续的六个频率。
12.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应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检测帧信号,所述检测帧包括第一检测帧A1和第二检测帧A2;当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信号后,将发送的检测帧由第一检测帧A1切换到第二检测帧A2或者由第二检测帧A2切换到第一检测帧A1;
第二电子设备向第一电子设备回复响应帧,并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帧判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接收到响应帧判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其中,所述检测帧和响应帧均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
13.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装置,应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检测帧信号,其中,所述检测帧包括第一检测帧A1和第二检测帧A2,所述第一检测帧A1和第二检测帧A2分别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当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信号后,将发送的检测帧由第一检测帧A1切换到第二检测帧A2或者由第二检测帧A2切换到第一检测帧A1;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信号;
第一解析单元,用于解析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
第一判定单元,用于根据接收的响应帧,判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近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定单元具体用于:当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为第二响应帧B2时,将第二响应次数M2累加1,进一步判断M2是否达到第一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15.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装置,应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检测帧信号,所述检测帧包括第一检测帧A1和第二检测帧A2;
第二解析单元,用于解析所述第二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检测帧信号;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一电子设备发送响应帧,其中,所述响应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的频率调制的符号;
第二判定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帧判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近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具体用于: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后,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偶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一确认次数N1为奇数,则第一确认次数N1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
判断所述第一确认次数N1是否超过第一阈值C1,如果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响应帧B2,否则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一响应帧B1。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近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判定单元具体用于:当第一确认次数N1超过第一阈值C1时,如果接收到检测帧信号,判断检测帧信号是第一检测帧A1还是第二检测帧A2,如果检测帧是第一检测帧A1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偶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如果检测帧是第二检测帧A2并且第二确认次数N2为奇数,则第二确认次数N2累加1,否则保持不变;判断第二确认次数N2是否达到第二阈值C2,如果达到,则判定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位于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CN201310752462.4A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37015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52462.4A CN103701545B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EP14876195.0A EP3091671B1 (en) 2013-12-31 2014-04-25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proximity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20167021032A KR101892200B1 (ko) 2013-12-31 2014-04-25 근거리장 통신을 위한 근접성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PCT/CN2014/076292 WO2015100890A1 (zh) 2013-12-31 2014-04-25 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US15/194,603 US9906273B2 (en) 2013-12-31 2016-06-28 Proximity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52462.4A CN103701545B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1545A CN103701545A (zh) 2014-04-02
CN103701545B true CN103701545B (zh) 2016-03-09

Family

ID=50362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52462.4A Active CN103701545B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06273B2 (zh)
EP (1) EP3091671B1 (zh)
KR (1) KR101892200B1 (zh)
CN (1) CN103701545B (zh)
WO (1) WO20151008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1545B (zh) * 2013-12-31 2016-03-09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6155378B (zh) * 2015-03-30 2017-12-0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终端及其近场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155382B (zh) 2015-04-01 2017-11-28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HotKnot的接近检测方法、装置和触摸屏终端
US10408929B2 (en) * 2018-01-12 2019-09-10 Intel Corporation Non-synchronized RF ranging
KR102104166B1 (ko) 2018-01-30 2020-04-23 홍익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근거리장 및 원거리장에 존재하는 복수의 타겟에 동시 다중 빔을 전송하기 위한 송신 장치
US10397966B1 (en) * 2018-11-14 2019-08-27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a symbol reader and a symbol reader cradle using wireless charging components
KR20210080897A (ko) * 2019-12-23 2021-07-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블루투스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 데이터를 전송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에 관한 방법
CN111882702B (zh) * 2020-07-02 2022-11-15 合肥美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锁门方法、锁门控制装置、货柜、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79755A (en) 1987-05-29 1989-11-07 Stolar, Inc. Medium frequency min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4215225A (ja) * 2002-12-17 2004-07-29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データ処理装置
JP4744344B2 (ja) * 2005-05-13 2011-08-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パルス変調型送信装置およびパルス変調型受信装置
KR101656083B1 (ko) * 2011-09-15 2016-09-0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수신 동기 획득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8867990B2 (en) * 2012-02-29 2014-10-21 Broadcom Corporation Detecting a presence of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NFC) devices
JP5814829B2 (ja) * 2012-03-01 2015-11-17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方法
CN103259569B (zh) * 2013-05-14 2015-04-22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终端及其近场通讯方法和系统
CN103440075B (zh) * 2013-08-13 2017-03-29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终端及其近场通信方法、系统
CN103701545B (zh) * 2013-12-31 2016-03-09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1545A (zh) 2014-04-02
EP3091671A4 (en) 2017-09-06
EP3091671B1 (en) 2021-01-06
WO2015100890A1 (zh) 2015-07-09
KR20160104708A (ko) 2016-09-05
US20160308585A1 (en) 2016-10-20
EP3091671A1 (en) 2016-11-09
US9906273B2 (en) 2018-02-27
KR101892200B1 (ko) 2018-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1545B (zh) 一种近场通信的接近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3701508A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US8922525B2 (en) Touch-controlle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wireless signal interference to touch sensing function
US9681381B2 (en) 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operation mode of application processor based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ed within BLE packet
US2014034267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9374176B2 (en) Automatic gain control sub-circuit management
CN10460120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及系统
CN101675400A (zh) 通过无线插接站的音频信息重放
TWI467945B (zh) 近場通訊裝置及用於檢測近場通訊裝置的存在的方法
KR102272243B1 (ko) 카드 리더기 및 그것의 동작 방법
CN109168327B (zh) 用于无线电力传输网络中的交叉连接检测和减轻的方法和装置
US10212576B2 (e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4202805A (zh) 通信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768382A (zh) 无线充电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12053203A1 (ja) 近距離無線通信装置
EP2843974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dundancies i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ag detection
US9978340B2 (en) Touch communications device for performing touch communications
CN106155378A (zh) 一种触摸屏终端及其近场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JP6489020B2 (ja) 送電装置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9436283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system
CN109151160B (zh) 通信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4615281A (zh) 触控感应系统及其触控输入装置和触控输入方法
CN103974269A (zh) 一种触发组建物联网的方法及物联网装置
KR20160111220A (ko) 전기제품, 전기제품의 펌웨어 업데이트 방법 및 네트워크 시스템
CN111211812B (zh) 电子装置的操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