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1256B -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1256B
CN103701256B CN201410018750.1A CN201410018750A CN103701256B CN 103701256 B CN103701256 B CN 103701256B CN 201410018750 A CN201410018750 A CN 201410018750A CN 103701256 B CN103701256 B CN 1037012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axle sleeve
rotating shaft
spline
splin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187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1256A (zh
Inventor
殷秀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ngxin motor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KERUITE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KERUITE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KERUITE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1875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012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01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12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12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12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固定螺纹部分套装在转轴一的一端,转轴一的另一端设置有花键,花键套套装在花键上,花键套与柔性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入端或者输出端相连接,移动螺纹部分通过轴承套装在花键套上,轴承的内圈套装于花键套的外表面上并与花键套固定连接,移动螺纹部分套装于轴承的外圈上并与轴承固定连接,移动螺纹部分与固定螺纹部分通过螺纹连接,限位块安装在支撑底座上,限位块与移动螺纹部分的外表面相连接,限位块可以沿转轴一的轴向左右移动。本装置可以调节大负载的柔性动力传递装置的扭矩的大小,结构简单,成本低,方便制造,有利于大面积推广。

Description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属于传动技术与节能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型大功率高转速动力传递装置主要为机械刚性传递方式和传统机械柔性传递方式,并且二者均需要变频器作为调速装置来调节输出转速。
针对大功率高转速设备动力传递领域,当设备转速和传递载荷急剧上升时,机械刚性传递方式虽然能实现同步传动且传递效率很高,但机械刚性传递方式对电机轴和负载轴的对中性要求很高,易于出现较大振动,磨损严重和寿命降低等失效形式,已经越来越难满足客户对高可靠性和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传统的机械柔性传递方式(如弹性垫联轴器和液力偶合器等)能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对中误差,但只能在中小规格和中低转速领域中有一定应用且传递效率较低可靠性较差。
针对大规格高转速动力传输领域,很多企业都采用高压变频器来调节电机的输出转速以满足负载转速的需求,但大规格高压变频器成本很高,可靠性差且谐波污染严重,维护保养成本也较高。
本发明专利通过多种机构和装置的组合不仅解决了机械刚性联接方式对中要求高噪音大和磨损严重的问题,也解决了机械柔性联接方式在高转速和大规格大直径负载中存在的应用限制,提高了扭矩传递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了谐波污染,降低了成本,节约能源,绿色环保。
在申请公布号为CN102035351A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布永磁耦合调速器,包括:筒形导体转子、筒形隔磁罩、筒形永磁转子、调节器。筒形隔磁罩位于筒形导体转子和筒形永磁转子之间,筒形隔磁罩与筒形导体转子和筒形永磁转子均有间隙;筒形导体转子与筒形永磁转子沿各自旋转轴独立转动,轴向位置不变;在调节器的作用下,筒形隔磁罩沿轴向滑动,实现筒形永磁转子和筒形导体转子之间的作用磁场面积改变,其结果使得负载扭矩变化,转速变化。但此调节部分所采用的蜗轮蜗杆调节方式在进行调节时受力不均匀,调节过程不稳定且调节传递效率低,且隔磁罩隔磁效果有限。
在申请公布号为CN101841224A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布筒形转盘永磁调速器,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第一轴上设有共底双层边筒钢质转盘,内层筒和外层筒内设有相对的内外导体筒;第二轴上设有增设轴、轴套和永磁转盘,轴套和增设轴之间采用花键连接,永磁转盘为单层边筒,由非铁磁性材料构成,边筒上有一圈永磁体,永磁体磁极方向与转盘轴线垂直,相邻磁体磁极异极安装,边筒置于内外导体筒之间;增设轴和轴套外设有由内圆套和外圆套组成的调节机构。本发明筒形转盘永磁调速器,以筒形耦合替代了平面耦合,无轴向力,耦合面大,且永磁转盘可沿轴向移动,改变永磁转盘和导体筒啮合的有效部分,即可改变两者之间传递的扭矩,能实现可重复的、可调整的、可控制的输出扭矩和转速,实现调速节能的目的。但此调节方式为手动调节无法实现输出扭矩的精确调节,无法再调解过程中自锁。
在申请公布号为CN102324829A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布本发明涉及机械工程传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可调式轴向异步磁力联轴器,主要适用于矿山、冶金、航空等行业的动力传输装置中。本发明的联轴器包括内转子总成、外转子总成、调速装置及隔离套,其中调速装置由套筒Ⅲ、套筒Ⅰ、套筒Ⅱ、转动手轮、摩擦轮主动轮、摩擦轮从动轮、固定套筒、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构成。本发明的调速装置通过摩擦轮主从动轮之间的运动传递,使永磁体与铜条之间的啮合面积发生改变,以此实现输出转矩的线性而平稳变化,同时实现了电机的软启动功能,扩展了磁力联轴器的应用范围。此外本发明通过对内、外转子总成组成的传动机构的研究,提出了在不同场合下能提供稳定转矩、大功率、高效率的传输机构,扩展了磁力联轴器的功能。但此调节方式是通过摩擦轮主从动轮之间的运动传递,受力不均匀,调节过程不稳定。并且,装置整体刚度低,在高转速扭矩传递过程中,容易产生倾覆力矩,引起结构失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大功率高转速设备动力传递领域中的机械刚性传递方式,传统的机械柔性传递方式和变频调速装置传递调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用以解决调节传递转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实现了转矩和动力传递的稳定和精确调节。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包括柔性动力传递装置、转轴一、第一轴承、第三轴承、固定螺纹部分、移动螺纹部分、花键、花键套、至少一个滑动轴承、传动轴、支撑底座、限位块,第一轴承套装在转轴一的一端,固定螺纹部分套装在第一轴承上,固定螺纹部分可以相对于转轴一旋转,不能沿转轴一的轴向移动,转轴一的另一端设置有花键,花键套套装在花键上,传动轴一端与花键套相连接,另一端与柔性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入端或者输出端相连接,传动轴套装在滑动轴承上,滑动轴承安装在支撑底座上,第三轴承的内圈套装于花键套的外表面上并与花键套固定连接,移动螺纹部分套装于第三轴承的外圈上并与第三轴承固定连接,移动螺纹部分与固定螺纹部分通过螺纹连接,限位块安装在支撑底座上,限位块与移动螺纹部分相连接,限位块可以沿转轴一的轴向左右移动。
优选地:还包括行程块,行程块安装在支撑底座上,行程块的上部有长条形凸起,限位块上设置有长条形凹槽,凸起位于凹槽中。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轴承,固定螺纹部分为端部轴套,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的内圈套装在转轴一上并与转轴一固定连接,端部轴套套装在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上并与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
优选地:移动螺纹部分为阶梯轴套,端部轴套的外表上设置有外螺纹,阶梯轴套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端部轴套与阶梯轴套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电机,端部轴套的一端套装有第一齿轮,电机安装在支撑底座上,电机的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
优选地:套装在花键套上的轴承为推力轴承。
优选地:传动轴为筒状结构。
有益效果:
1.采用花键结构使得动力传递非常平稳,由于柔性动力装置通常传递的力较大,在现有技术下花键和花键套转动时,花键和花键套的咬合力较大,推动花键套在花键上滑动的所需要的力量就较大,采用大直径螺纹相互啮合结构将旋转圆周运动转化为轴向直线运动,可以在使用较小的力量的情况下推动花键套在花键上滑动;采用大直径螺纹啮合结构还可以实现柔性动力传递装置扭矩的精确调节;限位块限制了移动螺纹部分的旋转运动,使其轴向运动更加平稳;
2.传动轴及多个滑动轴承的使用使支撑结构由悬臂梁变为简支梁,同时也有利于滑动轴承在承受转动的同时可实现传动轴的轴向来回移动;
3.采用电机来传动端部轴套是为了实现扭矩改变的自动化;
4.推力轴承组在实现旋转分离的同时起到将推力轴向传递的作用;
5.传动轴为筒状中空结构,有利于花键轴进入传动轴的内腔,从而增大调节机构的调速范围,同时减轻了重量,减小了大功率高转速过程中动载荷变化对装置稳定性的影响;
6.本发明在动力传递过程中输入端和输出端为非接触式联接,可以实现主电机和调节部分的软启动,允许输入端和输出端有较大的对中偏差,并提高了传递的稳定性;
7.本装置可以调节大负载的柔性动力传递装置的扭矩的大小,结构简单,成本低,方便制造,有利于大面积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传动轴及导体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永磁体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支撑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电机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7为调节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8为限位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名称如下:1.转轴一;2.第一螺栓;3.第一轴承端盖;4.锁紧螺母;5.第一轴承;6.第二轴承;7.第二轴承端盖;8.端部轴套;9.阶梯轴套;10.第三轴承;11.第三轴承端盖;12.第二螺栓;13.第三螺栓;14.花键套;15.油封;16.滑动轴承;17.传动轴;18.导体筒;19.第四螺栓;20.导体环;21.螺钉;22.永磁体筒;23.永磁体;24.限位挡圈;25.第五螺栓;26.第六螺栓;27.转轴二;28.支撑底座;29.限位块;30.行程块;31.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33.电机;34.第七螺栓;38.轴肩;39.套;40.凸起部位;41.轴肩;42.内表面;43.凸起部位;44.花键;45.凸起;46.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包括柔性动力传递装置,转轴一1,传动轴17,调节部分和支撑部分。传动轴17的一端与调节部分相连接,传动轴17的另一端与柔性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入端或者输出端相连接。传动轴17安装在支撑部分上,并且传动轴17可以在支撑部分上沿轴向左右移动。调节部分安装在转轴一1上,转轴一1可以为柔性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入端或者输出端,也就是说传动轴17可以为柔性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入轴或输出轴。调节部分可以使柔性动力传递装置中的永磁体23或者导体环20沿轴向移动移动,改变永磁体23与导体环20的作用面积,调节输出扭矩的大小。
柔性动力传递装置包括转轴二27、永磁体筒22、永磁体23、导体筒18、导体环20。永磁体筒22的筒内设置有支撑筒,支撑筒与永磁体筒22为一整体,永磁体筒22通过支撑筒套装于转轴二27的一端上,并通过第六螺栓26使二者固定连接在一起。转轴二27的另一端与负载或者动力装置相连接。导体筒18亦为圆筒状。导体环20通过螺钉21安装在导体筒18的内表面上,在导体筒18的内表面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导体环20,导体环20为导电体且具有导磁性,最好使用铜作为制作材料。永磁体筒22的外表面上与导体环20相对应的位置上安装有至少一组永磁体23,永磁体23与导体环20之间存在一定的气隙。永磁体筒22用非导磁性材料制成,可为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只要有一定强度和刚度即可;永磁体23采用强永磁材料做成。永磁体筒22的两侧还分别安装有限位挡圈24,限位挡圈24通过第五螺栓25固定安装在永磁体筒22上,以防止永磁体23向二侧窜动。导体筒18的内部设置有一支撑面,支撑面设置在导体筒18的右侧,支撑面与导体筒18为一整体。传动轴17通过第四螺栓19与导体筒18的支撑面相连接。
所述导体环20可以为一圈,也可以是多圈,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二圈,在导体筒18的左右二侧分别设置一圈导体环20。每圈导体环20可以是完整的一圈。也可以是分段式的一圈,也就是说将分块的导体板绕成一圈形成环状安装在导体筒18的内壁上。设置在永磁体筒22上的永磁体23可以为一圈,也可以是多圈,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二圈,在永磁体筒22的左右二侧分别设置一圈永磁体23,二圈永磁体23之间相隔一定的间隔。每圈永磁体23可以是完整的一圈。也可以是分段式的一圈,也就是说将分块的永磁体板绕成一圈形成环状安装在永磁体筒22的外壁上。导体环20圈数的多少、宽度的大小以及导体板的数量可以根据所需负载的大小来调整;同样永磁体23的圈数的多少、宽度的大小、永磁体板的数量以及磁性的大小也可以根据负载的大小来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导体环20安装在永磁体23的正上方,导体环20的宽度与永磁体23的宽度相同。二个永磁体23之间的间隔大于单个导体环20的宽度,当导体筒18向右移动时,只需移动一个导体环20的宽度就可以使导体环20与永磁体23的作用面积变为0。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导体环20与永磁体23之间的作用面积从0变化为100%,大大缩短了调节距离。
调节部分包括固定螺纹部分、移动螺纹部分、花键结构部分。花键结构部分设置于转轴一1的另一端(图1中的左端),移动螺纹部分套装于花键结构部分上,固定螺纹部分套装于转轴一1的一端(图1中的右端),固定螺纹部分与移动螺纹部分通过螺纹连接。
花键结构部分包括花键44、花键套14。转轴一1的另一端设置有花键44,花键44为花键槽,花键套14为圆筒状,在花键套14筒状的内表面上均布有与花键槽相对应的花键齿,花键套14套装在花键44上,花键44与花键套14相连接形成花键副。花键套14可以在花键44上沿轴向移动,花键套14的另一端(图1中的左端)通过第三螺栓13与传动轴17相连接。
固定螺纹部分为端部轴套8,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套装在转轴一1上,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与转轴一1为紧配合,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的内圈与转轴一1固定连接,端部轴套8套装在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上,端部轴套8的内表面与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的外圈固定连接。端部轴套8通过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安装在转轴一1的一端(图1中的的右端),端部轴套8可以相对于转轴一1旋转,不能沿转轴一1的轴向移动。端部轴套8为筒状。转轴一1上设置有轴肩38,从轴肩38往右依次套装有第一轴承5、套39、第二轴承6,端部轴套8套装在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的外圈上,端部轴套8的内表面有凸起部40,凸起部40卡在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的外圈之间。由于第二轴承6不能向轴肩38部位移动,在第二轴承6的内圈另一面使用锁紧螺母4或止动垫圈或弹簧档圈等使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在转轴一1的轴向上被定位,也就是说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的内圈与转轴一1固定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被轴向定位在转轴一1的一端,在轴向方向上不能移动。第二轴承端盖7紧靠第一轴承5并通过第七螺栓34安装在端部轴套8上,第一轴承5的外圈的一侧与凸起部40相接触,另一侧与第二轴承端盖7相接触;第一轴承端盖3紧靠第二轴承6并通过第一螺栓2安装在端部轴套8上,第二轴承6的外圈的一侧与凸起部40相接触,另一侧与第一轴承端盖3相接触。由于端部轴套8被卡在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的外圈之间,所以端部轴套8不能沿转轴一1的轴向移动。端部轴套8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
移动螺纹部分为阶梯轴套9。阶梯轴套9通过第三轴承10安装在花键套14的一端(图1中的右端)上。第三轴承10的内圈套装于花键套14的外表面上并与花键套14固定连接,阶梯轴套9套装于第三轴承10的外圈上并与第三轴承10固定连接。阶梯轴套9不能相对于花键套14左右移动,阶梯轴套9可以相对于花键套14旋转。
由于花键套14套装在花键44上,也就是套装在转轴一1上,也就是说阶梯轴套9可以相对于转轴一1旋转,也能沿转轴一1的轴向移动。花键套14的外表面的一端上设置有轴肩41,第三轴承10的一侧紧靠轴肩41安装在花键套14的外表面上,第三轴承10的内圈的另一侧使用螺母、止动垫圈或弹簧档圈等使第三轴承10在花键套14上不能左右移动,也就是说第三轴承10的内圈与花键套14固定连接。阶梯轴套9为筒状。阶梯轴套9的另一端(图1中的左端)的内表面42为“┐”结构,其具有向下的凸起部位43。第三轴承端盖11通过第二螺栓12安装在阶梯轴套9上。阶梯轴套9的另一端套装在第三轴承10的外圈上。第三轴承10的外圈一侧与凸起部位43相接触,另一侧与第三轴承端盖11相接触。由于第三轴承10外圈的二侧都被固定住,所以第三轴承10与阶梯轴套9在轴向方向上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也就是说阶梯轴套9与第三轴承10的外圈固定连接。但是由于花键套14可以在花键44上沿轴向移动,阶梯轴套9可以相对于转轴一1轴向移动。阶梯轴套9的一端(图1中的右侧)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端部轴套8的外表面上的外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阶梯轴套9与端部轴套8形成螺纹连接。由于端部轴套8相对于转轴一1在轴向上不移动,阶梯轴套9可以相对于转轴一1轴向移动,当端部轴套8转动时,阶梯轴套9沿轴向移动。端部轴套8的外螺纹与阶梯轴套9的内螺纹形成传动螺纹副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当阶梯轴套9沿轴向左右移动时需要通过第三轴承10来带动花键套14移动,故第三轴承10采用二个相配合的推力轴承以承受轴向的力。
支撑部分位于整个装置的最下面,用于支撑调节部分的重量以及承担柔性动力传递装置的一部分重量。支撑部分包括滑动轴承16、支撑底座28,传动轴17安装在至少一个滑动轴承16内,滑动轴承16安装在支撑底座28上。滑动轴承16的二侧设置有油封15。当然也可以使用线轴承来代替滑动轴承16。这是因为柔性动力传递装置及调节部分都比较重,单纯依靠转轴一1和转轴二27来支撑不利于柔性动力传递装置的稳定,使用支撑底座28及滑动轴承16可以保证柔性动力传递装置及调节部分的稳定性。在滑动轴承16为多个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的增强柔性动力传递装置及调节部分的稳定性。为了减轻传动轴17重量及加强传动轴17的强度,传动轴17可以为筒状结构。传动轴17为筒状结构,可以把花键44伸入传动轴17内以增加花键44的长度,有利于增加导体筒18的移动量和减小整个装置的长度。
由于柔性动力传递装置所传递的扭矩一般都比较大,以及为了方便机械化操作,在端部轴套8的一端(图1中的右端)安装有第一齿轮31,在支撑底座28上安装有电机33,电机33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第二齿轮32,第二齿轮32与第一齿轮31相啮合。通过电机33来带动端部轴套8的转动。在电机33不转动时,由于电机的制动作用,当转轴一1旋转时,端部轴套8不旋转。
阶梯轴套9通过推力第三轴承10套装在花键套14上,由于花键套14会与转轴一1同时旋转,所以阶梯轴套9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跟转,由于端部轴套8不转动,从而使阶梯轴套9沿轴向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在支撑底座28上设置有限位部分,限位部分包括限位块29和行程块30。限位块29与移动螺纹部分的外表面相连接,行程块30安装在支撑底座28上。行程块30的上部有长条形凸起45,限位块29上设置有长条形凹槽46,凸起45位于凹槽46中,限位块29可以在凸起45上左右滑动。长条形凸起45与转轴一1的轴向相平行,也就是说限位块29可以沿转轴一1的轴向左右移动。由于限位块29与阶梯轴套9的外表面相连接使得阶梯轴套9不会转动。
所述调节部分在未进行调节时,花键套14、传动轴17、导体筒18和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第三轴承10的内圈随转轴一1共同旋转运动,相互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当电机33接收到控制信号后,带动第二齿轮32转动,第二齿轮32带动第一齿轮31转动。由于第一齿轮31和端部轴套8相连接,端部轴套8随第一齿轮31转动,相互之间无相对运动。端部轴套8与阶梯轴套9之间的连动方式为滑动螺旋传动方式(此传动方式与螺杆螺母传动方式相似,端部轴套相当于螺杆而阶梯轴套相当于螺母),端部轴套8转动在限位块29的作用下带动阶梯轴套轴9作轴向运动,并通过推力第三轴承10带动花键套14作轴向运动,花键套14通过传动轴17带动导体筒18作轴向运动。使导体筒18上的导体环11与永磁体10之间的作用面积发生变化,从而起到改变输出扭矩大小的目的。
永磁体筒22的支撑筒上开有多个散热孔,其目的在于使支撑筒二侧的空气产生对流,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永磁体筒22外侧布置的永磁体23会在气隙中形成一定的磁场,当导体筒18随转轴一1旋转时,导体筒18内侧布置的导体环20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便会在导体环20中产生感应电流,该电流和原先磁场相互作用,可使永磁体筒22受到一个和导体筒18旋转方向一致的电磁转矩,而使永磁体筒22转动,从而起到柔性传递扭矩的作用。当电机33接收到控制信号后,带动端部轴套8转动,在限位块29作用下带动阶梯轴套9作轴向运动并通过推力第三轴承10带动花键套14在轴向上向左或向右运动,花键套14通过传动轴17带动导体筒18在轴向上向左或向右运动,使导体环20和永磁体23之间的作用面积发生变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作用面积可以实现从0-100%的调节范围,那么输出扭矩的变化也可以实现0-100%的调节范围,从而实现了调节输出扭矩的目的。

Claims (7)

1.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动力传递装置、转轴一(1)、第一轴承(5)、第三轴承(10)、固定螺纹部分、移动螺纹部分、花键(44)、花键套(14)、至少一个滑动轴承(16)、传动轴(17)、支撑底座(28)、限位块(29),第一轴承(5)套装在转轴一(1)的一端,固定螺纹部分套装在第一轴承(5)上,固定螺纹部分可以相对于转轴一(1)旋转,不能沿转轴一(1)的轴向移动,转轴一(1)的另一端设置有花键(44),花键套(14)套装在花键(44)上,传动轴(17)一端与花键套(14)相连接,另一端与柔性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入端或者输出端相连接,传动轴(17)套装在滑动轴承(16)上,滑动轴承(16)安装在支撑底座(28)上,第三轴承(10)的内圈套装于花键套(14)的外表面上并与花键套(14)固定连接,移动螺纹部分套装于第三轴承(10)的外圈上并与第三轴承(10)固定连接,移动螺纹部分与固定螺纹部分通过螺纹连接,限位块(29)安装在支撑底座(28)上,限位块(29)与移动螺纹部分相连接,限位块(29)可以沿转轴一(1)的轴向左右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行程块(30),行程块(30)安装在支撑底座(28)上,行程块(30)的上部有长条形凸起(45),限位块(29)上设置有长条形凹槽(46),凸起(45)位于凹槽(46)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轴承(6),固定螺纹部分为端部轴套(8),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的内圈套装在转轴一(1)上并与转轴一(1)固定连接,端部轴套(8)套装在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上并与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的外圈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螺纹部分为阶梯轴套(9),端部轴套(8)的外表上设置有外螺纹,阶梯轴套(9)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端部轴套(8)与阶梯轴套(9)通过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齿轮(31)、第二齿轮(32)、电机(33),端部轴套(8)的一端套装有第一齿轮(31),电机(33)安装在支撑底座(28)上,电机(33)的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二齿轮(32),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相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轴承(10)为推力轴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轴(17)为筒状结构。
CN201410018750.1A 2014-01-16 2014-01-16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 Active CN1037012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18750.1A CN103701256B (zh) 2014-01-16 2014-01-16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18750.1A CN103701256B (zh) 2014-01-16 2014-01-16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1256A CN103701256A (zh) 2014-04-02
CN103701256B true CN103701256B (zh) 2016-01-20

Family

ID=50362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18750.1A Active CN103701256B (zh) 2014-01-16 2014-01-16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012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6978B (zh) * 2014-08-05 2016-08-17 福建工程学院 一种扭转传动装置
CN104734458A (zh) * 2015-03-10 2015-06-24 诸暨和创磁电科技有限公司 三筒式永磁调速器
CN106502285B (zh) * 2015-09-07 2021-06-15 南京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电动式设备及其运动控制方法
CN105699233B (zh) * 2016-04-18 2018-04-10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可调式髋关节试验机加载系统
CN105914942B (zh) * 2016-06-23 2018-02-06 福建工程学院 基于扭转传动的高速可调速直线运动装置
CN106015513B (zh) * 2016-06-23 2018-02-06 福建工程学院 自伸缩式可避免绞结的扭转传动机构
CN112727938B (zh) * 2020-12-24 2022-08-30 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 一种自适应调心的柔性传动装置及其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19A (zh) * 1990-01-17 1991-07-31 沈裕祥 永磁无级变速传动装置
JP2011174568A (ja) * 2010-02-25 2011-09-08 Nsk Ltd モータ用カップリング
CN202679218U (zh) * 2012-04-20 2013-01-16 林贵生 带冷却和润滑装置的永磁耦合传动、制动或负载装置
CN102624198B (zh) * 2012-04-20 2014-03-19 林贵生 带冷却和润滑装置的永磁耦合传动、制动或负载装置
CN102664512B (zh) * 2012-05-09 2014-01-29 林贵生 一种无源永磁耦合传动、制动或负载装置
CN103107675A (zh) * 2013-01-14 2013-05-15 浙江大学 可调速磁涡流联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1256A (zh) 201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1256B (zh)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
CN103780051B (zh) 双边结构调速永磁耦合器
CN103532339B (zh)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装置
CN105987153A (zh) 基于永磁传动技术的双动力输入减速器及其动力切换方法
CN101951116A (zh) 永磁调速器
CN203967898U (zh) 精密电动缸
CN203708079U (zh) 一种新型永磁调速器
CN203827156U (zh) 一种永磁调速器
CN203660754U (zh)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调节装置
CN104052217A (zh) 一种盘式永磁调速器
CN104832599A (zh) 一种可自动调整径向间隙的蜗轮蜗杆结构
CN103216598A (zh) 一种方向可调节的传动转向装置
CN108023450B (zh) 一种具有对称间距调节机构的联轴器
CN203537212U (zh) 一种柔性动力传递装置
CN201877980U (zh) 一种基于细长安装空间圆筒型余度直线运动机电作动器
CN104176556A (zh) 一种节能型单锭扁丝收卷机
CN104660007A (zh) 双支撑永磁涡流柔性变速器
CN107222082A (zh) 一种基于滑块摇杆机构的锥面智能可调速磁力耦合器
CN202856593U (zh) 螺旋副式永磁调速器
CN203708077U (zh) 新型永磁调速器
CN206510037U (zh) 电动推缸
CN105048713A (zh) 一种一体化的双转子丝杠机电惯容器
CN210927422U (zh) 一种空心轴单驱双动盘式永磁调速器
CN204253777U (zh) 一种复合摆线双侧向异向滚轮弧形齿传动机构
CN208112429U (zh) 内嵌式同轴伺服驱动辊筒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27

Address after: 241300 new town, Nanling Town, Yijiang County, Wuhu, Anhui

Patentee after: WUHU MINGXI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021 room 5, Xinghai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Suzhou, 121

Patentee before: Suzhou Keruite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4

Address after: No. 16 Jishan Avenue, Nanl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ling County,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u Mingxin motor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41300 New District of Yijiang Town, Nanling County,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HU MINGXI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