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97102B - 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97102B
CN103697102B CN201410000719.5A CN201410000719A CN103697102B CN 103697102 B CN103697102 B CN 103697102B CN 201410000719 A CN201410000719 A CN 201410000719A CN 103697102 B CN103697102 B CN 1036971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ness
valve block
design
valve
superim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007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97102A (zh
Inventor
周长城
刘小亭
提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41000071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971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97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97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971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971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属于减振器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根据减振器的结构参数、油液参数、阀片参数、材料性能参数和最大开阀阻尼特性,确定出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最大许用厚度,并根据原单片设计厚度h、厚度标准系列、非等构叠加阀片等效厚度计算式,对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进行拆分设计。通过等效厚度计算验证及设计减振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是正确的,为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提供了可靠的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得到准确、可靠的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降低设计及试验费用,在满足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同时,改善复原阀片的应力状态,提高减振器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振器,特别是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设计所得到的减振器环形阀片厚度是单片阀片厚度的设计值,但是为了满足减振器不同阻尼特性、应力强度、生产工艺及生产成本的要求,经常会采用非等构叠加阀片,即叠加阀片的内圆半径相等,而外圆半径不等的叠加阀片;采用设计合理的非等构叠加阀片,可改善阀片受力状态,提高减振器使用寿命,同时还可免用“间隙限位垫圈”,因此,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先前缺乏非等构叠加阀片等效厚度及应力强度解析计算式,对于减振器非等构叠加阀拆分设计,目前国内、外一直没有给出精确、可靠的拆分设计方法,大都是利用“经验+反复试验”的方法,即通过对不同厚度和外圆半径叠加阀片的减振器特性进行反复试验和修改,最终确定某减振器非等构叠加阀片的厚度和片数。因此,传统设计方法很难设计得到准确、可靠非等构叠加阀片厚度和片数。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及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对减振器及阀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减振器复原阀叠加阀片对复原特性及车辆行驶平顺性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复原阻尼力一般是压缩阻尼力的2~3倍,因此,必须提供一种准确、可靠的减振器非等构叠加阀片拆分设计方法,能给出准确、可靠的非等构叠加阀片的厚度、片数和外圆半径,满足减振器及非等构叠加阀片CAD设计的要求和阻尼特性及应力强度的设计要求,减少设计及试验费用,提高减振器的设计水平、性能、质量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便、准确、可靠的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其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其技术方案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减振器最大开阀时的复原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
A步骤:确定减振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缝隙节流压力pHk2和流量QHk2
根据减振器设计所要求的速度特性曲线的复原行程最大开阀速度Vk2点及对应要求的减振器复原阻尼力Fdk2,活塞缸筒内径DH,活塞杆直径dg,确定减振器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缝隙节流压力pHk2,即:
根据减振器结构参数及油液参数:活塞缸筒内径DH,活塞平均间隙δH,偏心率e,油液动力粘度μt,活塞缝隙长度LH,及活塞缝隙压力pHk2,确定在最大开阀速度Vk2时的活塞缝隙流量QHk2,即:
B步骤: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
根据减振器活塞孔的物理长度Lh,活塞孔的角度θ,活塞孔直径dh,个数nh,液压运动粘度ν,阀片内圆半径ra,阀口半径rk,在最大开阀速度Vk2时减振器油液流经活塞孔时的突然缩小局部阻力系数ζh1,突然扩大局部阻力系数ζh2和改变方向局部阻力系数ζh3及沿程阻力损失λhk2,确定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即:
式中,ζh1可根据DH与dg的比值查手册确定;ζh2=[1-Ah/SF]2ζh3
C步骤: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流量Qhk2和节流压力phk2
根据减振器最大开阀速度Vk2和活塞缸筒内径DH,活塞杆直径dg,及A步骤中的活塞缝隙流量QHk2,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流量Qhk2,即:
根据油液动力粘度μt,活塞孔直径dh和个数nh,活塞孔流量Qhk2及B步骤中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确定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节流压力phk2,即:
D步骤:确定在最大开阀时复原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
根据A步骤中的pHk2,及C步骤中的phk2,确定在最大开阀时复原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为:
pfk2=pHk2-phk2
(2)减振器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最大应力σCmax计算:
根据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泊松比μ,单片复原阀片的设计厚度h,步骤(1)D步骤中的减振器复原阀片最大压力pfk2,计算减振器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最大应力σCmax,即
式中,GCσmax最大应力系数,
A2=2ralnra+ra,A3=2ra
B2=2(μ+1)lnrb+μ+3,B3=2(μ+1),
(3)确定复原叠加阀片的最大许用厚度[h1]:
根据减振器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h,阀片最大许用应力[σ],及步骤(2)中的最大应力σCmax,对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h1]进行设计,即
(4)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I步骤:根据减振器复原阀常通节流孔面积A0及常通孔的宽度bA0和个数nA0,步骤(3)中的复原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h1],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mm,0.25mm和0.3mm,确定出带有常通孔的单片复原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h0,即:
其中,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h0应小于最大许用厚度[h1],且属于阀片厚度标准系列的一种厚度;带有常通孔的单片复原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和当量厚度分别为:h0,n0=1,rb0=rb,h0e=h0
II步骤:根据减振器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h,I步骤中的带有常通孔复原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h0,计算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1E,即:
如果设计当量厚度h1E<0.1mm,则设计最小外圆半径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1,并终止拆分设计,即根据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1E,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mm和0.3mm中,选择最小外圆半径叠加阀片的厚度h1,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复原阀片内圆半径ra,设计最小外圆半径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1为:
如果设计当量厚度h1E>0.1mm,根据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1E,步骤(3)中的复原叠加阀片的最大许用厚度[h1],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mm,0.25mm和0.3mm,选择与厚度标准系列中的厚度相接近,且小于最大许用厚度[h1]的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h1,并根据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1,计算出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不等率系数η1,当量厚度h1e,并圆整设计出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片数n1,即
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和当量厚度分别为:h1,n1,rb1,h1e
III步骤:根据II步骤中的h1E,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1e和片数n1,计算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2E,即
如果当量厚度h2E<0.1mm,则重复执行II步骤的叠加阀片最小外圆半径rb2设计,即:
并终止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如果当量厚度h2E>0.1mm,则继续重复执行II步骤,根据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2E,阀片标准厚度系列0.1mm,0.15mm,0.2mm,0.25mm和0.3mm,选择与阀片厚度标准系列中的厚度相靠近,且小于设计当量厚度h2E的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h2,根据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和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2,计算出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不等率η2,当量厚度h2e,并圆整设计出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片数n2,即
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和当量厚度分别为:h2,n2,rb2,h2e
IV步骤:根据III步骤中的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2E,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2e和片数n2,计算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3E,即:
如果当量厚度h3E<0.1mm,则重复执行II步骤的叠加阀片最小外圆半径rb3设计,即:并终止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如果当量厚度h3E>0.1mm,则继续重复执行II步骤,根据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3E数值,叠加阀片厚度标准系列,对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h3进行选择,根据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和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外圆半径rb,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3,计算出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不等率η3,当量厚度h3e,并圆整设计出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片数n3,即:
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和当量厚度分别为:h3,n3,rb3,h3e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第n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nE≤0.1mm,并设计出最小外圆半径rbn的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n,终止复原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5)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等效厚度计算与验证:
根据步骤(4)中的所设计各非等构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和片数,即h0e,n0;h1e,n1;h2e,n2;…;hne,nn,对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等效厚度hE进行计算,即:
根据等效厚度hE计算值和原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h设计值,验证所设计的非等构叠加阀片的等效厚度hE是否与原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h相吻合。
本发明比现有技术具有的优点:
减振器环形阀片厚度设计所得到的是单片阀片厚度设计值,但是为了满足减振器不同阻尼特性、应力强度、生产工艺及生产成本的要求,经常会采用非等构叠加阀片,即叠加阀片的内圆半径相等,而外圆半径不等的叠加阀片。但是由于先前缺乏非等构叠加阀片等效厚度及应力强度解析计算式,对于减振器非等构叠加阀拆分设计,目前国内、外一直没有给出精确、可靠的拆分设计方法,大都是利用“经验+反复试验”的方法,即通过对不同厚度和外圆半径叠加阀片的减振器特性进行反复试验和修改,最终确定某减振器非等构叠加阀片的厚度和片数,因此,很难得到准、可靠的减振器非等构叠加阀片参数设计值。本发明可首先根据减振器的结构参数、油液参数、阀片参数、材料性能参数和减振器最大开阀阻尼特性及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通过复原阀片所承受的压力pfk2及单片设计厚度h复原阀片的最大应力σCmax的计算,确定出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的最大许用厚度[h1];然后,根据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h1],阀片厚度标准系列,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及非等构叠加阀片等效厚度解析计算式,对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进行拆分设计。通过设计实例及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是正确的,可得到准确、可靠的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厚度、片数和外圆半径,不仅可满足减振器阻尼特性的设计要求,同时还满足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应力强度的设计要求,为实际减振器及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设计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流程图;
图2是减振器活塞总成及复原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减振器复原行程最大开阀时的油路图;
图4是减振器单片设计厚度h阀片及非等构叠加阀片的等效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的减振器设计所要求的速度特性曲线;
图6是实施例一的设计减振器速度特性试验曲线;
图7是实施例二的减振器设计所要求的速度特性曲线;
图8是实施例二的设计减振器速度特性试验曲线。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某减振器活塞总成及复原阀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活塞体1,活塞杆2,活塞孔3,复原阀片4,限位挡圈5,紧固螺母6,常通节流孔7。该减振器设计所要求的速度特性曲线如图5所示,复原行程最大开阀速度Vk2=1.0m/s,所要求的最大开阀阻尼力Fdk2=1650N;活塞杆直径dg=20mm,活塞缸筒内径Dh=28mm;活塞平均间隙δH=0.04mm,活塞缝隙长度,LH=9mm偏心率e=1.0;油液密度ρ=890kg/m3,运动粘度ν=10.0×10-6m2/s,动力粘度μt=8.9×10-3Pa.s;活塞孔的物理长度Lh=9.0mm,角度为θ=52°,活塞孔直径dh=2.0mm,个数nh=4;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5.5mm,单片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8.5mm,阀口半径rk=8mm,泊松比μ=0.3,许用应力[σ]=2000MPa;复原阀常通节流孔的面积A0=0.8mm2,常通孔的宽度bA0=2.0mm,个数为nA0=4;该减振器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h=0.260855mm,对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进行拆分设计。
本发明实例所提供的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复原行程最大开阀油路如图3所示,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及非等构叠加阀片的等效示意图如图4所示,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确定减振器最大开阀时的复原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
A步骤:确定减振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缝隙节流压力pHk2和流量QHk2
根据减振器设计所要求的速度特性曲线如图5,最大开阀速度Vk2=1.0m/s点对应要求的减振器阻尼力Fdk2=1650N,活塞缸筒内径DH=28mm,活塞杆直径dg=20mm,确定减振器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缝隙压力pHk2为:
根据减振器结构参数及油液参数:活塞缸筒内径DH=28mm,活塞平均间隙δH=0.04mm,偏心率e=1.0,油液动力粘度μt=8.9×10-3Pa.s,活塞缝隙长度LH=9mm,及活塞缝隙压力pHk2=5.471×106Pa,确定在最大开阀速度Vk2=1.0m/s时的活塞缝隙流量QHk2为:
B步骤: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
根据减振器活塞总成及复原阀结构图2,活塞孔的物理长度Lh=9.0mm;活塞孔直径dh=2.0mm,个数nh=4,在最大开阀速度Vk2=1.0m/s时减振器油液流经活塞孔时的突然缩小局部阻力系数ζh1,突然扩大局部阻力系数ζh2和改变方向局部阻力系数ζh3及沿程阻力损失λhk2,确定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为:
式中,DH=28mm,dg=20mm,ν=10.0×10- 6m2/s;查表得,ζh1=0.47;ζh2=[1-Ah/SF]2=0.8054,dh=2mm,nh=4,ra=5.5mm,rk=8mm;ζh3其中,θ=52°;
C步骤: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流量Qhk2和节流压力phk2
根据复原阀最大开阀时的油路图3,减振器最大开阀速度Vk2=1.0m/s和活塞缸筒与活塞杆之间的环形面积SH=3.02×10-4m2,及A步骤中的活塞缝隙流量QHk2=8.0108×10- 5m3/s,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流量Qhk2为:
Qhk2=Vk2SH-QHk2=2.2189×10-4m3/s;
根据油液动力粘度μt=8.9×10-3Pa.s,活塞孔直径dh=2.0mm和个数nh=4,活塞孔流量Qhk2=2.2189×10-4m3/s及B步骤中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140.1mm,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节流压力phk2为:
D步骤:确定在最大开阀时复原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
根据A步骤中的pHk2=5.471×106Pa,C步骤中的phk2=1.7618×105Pa,确定在最大开阀时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为:
pfk2=pHk2-phk2=5.2948×106Pa;
(2)减振器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最大应力σCmax计算:
根据减振器单片复原阀片的设计厚度h=0.260855mm,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5.0mm,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8.5mm,泊松比μ=0.3,步骤(1)D步骤中的减振器节流阀最大压力pfk2=5.2948×106Pa,及计算减振器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最大应力σCmax,即
式中,GCσmax为减振器环形阀片在内圆半径位置的最大应力系数,GCσmax=2.9893495×10-5m2
A1=1/ra=181.82,A2=2ra lnra+ra=-0.051733,A3=2ra=0.011,
B2=2(μ+1)lnrb+μ+3=-9.095992,B3=2(μ+1)=2.6,
(3)确定复原叠加阀片的最大许用厚度[h1]:
根据减振器单片复原阀片的设计厚度h=0.260855mm,阀片最大许用应力[σ]=2000MPa,及步骤(2)中的最大应力σCmax=2326MPa,对减振器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h1]进行设计,即
根据节流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0mm和0.25mm,及最大许用厚度[h1]=0.2242869mm,该减振器叠加复原阀片的实际最大设计厚度h1max=0.2mm;
(4)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I步骤:根据复原阀常通节流孔的面积A0=0.8mm2,宽度bA0=2.0mm,个数为nA0=4,确定带有常通孔的复原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h0,即:
可知,带有常通孔的复原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h0=0.1mm,属于阀片厚度标准系列,且小于该减振器的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h1]=0.2242869mm,因此,带有常通孔的单片复原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h0=0.1mm;
II步骤:根据减振器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h=0.260855mm,I步骤中的复原节流阀片设计厚度h0=0.1mm,计算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1E,即
当量厚度h1E>0.1mm,根据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1E=0.25586mm,步骤(3)中的复原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h1]=0.2242869mm,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mm,0.25mm和0.3mm,确定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h1=0.2mm,并计算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片数n1,即
将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片数圆整为n1=2,即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和当量厚度分别为h1=0.2mm,n1=2,rb1=8.5mm,h1e=0.2mm;
III步骤:根据II步骤中的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1E,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h1,当量厚度h1e和片数n1,计算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2E,即
可知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2E<0.1mm,因此,设计最小外圆半径叠加阀片的厚度、片数和外圆半径,即根据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2E,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mm和0.3mm中,选择最小外圆半径叠加阀片的厚度h2=0.1mm,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5.5mm,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8.5mm,设计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最小外圆半径rb2为:
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最小外圆半径rb2=7.8mm,外圆半径不等率系数厚度h2=0.1mm,当量厚度终止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5)设计叠加阀片的等效厚度验证:
根据步骤(4)中的设计得到的各非等构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和片数,h0e=0.1mm,n0=1;h1e=0.2mm,n1=2;h2e=0.1mm,n2=1,对叠加阀片的等效厚度进行计算验证,即
可知:该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的等效厚度hE=0.26202mm与原单片复原阀片的设计厚度h=0.260855mm非常接近,偏差仅有0.0012mm。
通过全自动液压伺服悬架综合性能试验台,对所设计的减振器阻尼特性进行试验,试验所测得的减振器速度特性曲线,如图6所示。可知试验所测得的减振器速度特性与设计所要求的速度特性相吻合,表明该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拆分设计方法是正确的,为实际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拆分设计提高了可靠的设计方法。
实施例二:某减振器的结构参数、油液参数与实施例一相同,只是减振器最大开阀速度点Vk2=1.20m/s,复原开阀阻尼力为Fdk2=2000N,减振器设计所要求的速度特性曲线如图7所示,单片复原阀片的设计厚度h=0.30046mm,复原阀常通节流孔的面积A0=0.8mm2,常通孔的宽度bA0=2.0mm,个数为nA0=4。
采用实施例一的计算步骤,即:
(1)确定减振器最大开阀时的复原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
A步骤:确定减振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缝隙节流压力pHk2和流量QHk2
根据最大开阀速度Vk2=1.2m/s点对应要求的减振器阻尼力Fdk2=1650N,活塞缸筒内径DH=28mm,活塞杆直径dg=20mm,确定减振器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缝隙压力pHk2为:
根据减振器结构参数及油液参数:活塞缸筒内径DH=28mm,活塞平均间隙δH=0.04mm,偏心率e=1.0,油液动力粘度μt=8.9×10-3Pa.s,活塞缝隙长度LH=9mm,及活塞缝隙压力6.63145596×106Pa,确定在最大开阀速度Vk2=1.2m/s时的活塞缝隙流量QHk2为:
B步骤: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
根据减振器活塞总成及复原阀体的结构,如图2,活塞孔的物理长度Lh=9.0mm,角度θ=52°,活塞孔直径dh=2.0mm,个数nh=4,在最大开阀速度Vk2=1.2m/s时减振器油液流经活塞孔时的突然缩小局部阻力系数ζh1,突然扩大局部阻力系数ζh2和改变方向局部阻力系数ζh3及沿程阻力损失λhk2,确定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为:
式中,DH=28mm,dg=20mm,ν=10.0×10- 6m2/s;查表得,ζh1=0.47;ζh2=[1-Ah/SF]2=0.8054,dh=2mm,nh=4,ra=5.5mm,rk=8mm;其中,θ=52°。
C步骤: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流量Qhk2和节流压力phk2
根据减振器最大开阀速度Vk2=1.2m/s,活塞缸筒内径DH=28mm,活塞杆dg=20mm,及A步骤中的活塞缝隙流量QHk2=9.71×10-5m3/s,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流量Qhk2为:
根据油液动力粘度μt=8.9×10-3Pa.s,活塞孔直径dh=2.0mm和个数nh=4,活塞孔流量Qhk2=2.65299×10-4m3/s,及B步骤中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146.25mm,确定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节流压力phk2为:
D步骤:确定在最大开阀时复原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
根据最大开阀后油路图3,A步骤中的pHk2=6.63145596×106Pa及C步骤中的phk2=2.198×105Pa,确定在最大开阀时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为:
pfk2=pHk2-phk2=6.4116×106Pa;
(2)减振器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最大应力σCmax计算:
根据减振器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厚度h=0.30046mm,步骤(1)D步骤中的减振器节流阀最大压力pfk2=6.4116×106Pa,计算减振器单片设计厚度阀片的最大应力σCmax,即:
式中,GCσmax为复原阀片的最大应力系数,由于减振器环形阀片的内圆半径、外圆半径和泊松比μ,与实施例一的相同,GCσmax=2.9893495×10-5m2
(3)确定复原叠加阀片的最大许用厚度[h1]:
根据减振器单片阀片设计厚度h=0.30046mm,阀片最大许用应力[σ]=2000MPa,及步骤(2)中的最大应力σCmax=2123MPa,对减振器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h1]进行设计,即
根据节流阀片厚度标准系列根据节流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0mm、0.25mm,0.30mm,及计算求得的最大许用厚度[h1]=0.283mm,该减振器叠加阀片的实际最大设计厚度h1max=0.25mm;
(4)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I步骤:由于复原阀常通节流孔的面积A0,常通孔的宽度bA0和个数nA0,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因此,带有常通孔的复原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h0,也与实施例一的相同,即:
由于带有常通孔的复原节流阀片的外圆半径rb0,等于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即rb0=rb,因此,其当量厚度h0e=h0=0.1mm。
II步骤:根据减振器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h=0.30046mm,I步骤中的带有常通孔复原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h0=0.1mm,计算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1E,即:
设计当量厚度h1E>0.1mm,根据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1E=0.29672mm,步骤(3)中的复原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h1]=0.283mm,及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mm,0.25mm和0.3mm,确定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厚度h1=0.25mm,外圆半径rb1=rb=8.5mm,h1e=h1=0.25mm,并计算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片数n1,即
将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片数圆整为n1=1,即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和当量厚度分别为h1=0.25mm,n1=1,rb1=8.5mm,h1e=0.25mm;
III步骤:根据II步骤中的h1E,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1e和片数n1,计算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2e,即
由于设计当量厚度h2E>0.1mm,根据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2E=0.21897mm,及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mm,0.25mm和0.3mm,确定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h2=0.20mm,外圆半径rb2=7.0mm,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8.5mm,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5.5mm,计算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不当等率系数η2,当量厚度h2e和片数n2分别为:
h2e=0.19985mm,
将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片数圆整为n2=1,即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及当量厚度分别为h2=0.20mm,n2=1,rb2=0.8mm,h2e=0.19985mm;
IV步骤:根据III步骤中的h2E,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厚度h2、当量厚度h2e和片数n2,计算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3E,即
设计当量厚度h3E>0.1mm,根据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3E=0.14456mm,及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mm,0.25mm和0.3mm,确定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h3=0.15mm,由于h3>h3E,因此设计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最小外圆半径rb3,即
第3厚度的最小外圆半径叠加阀片实际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和当量厚度分别为h3=0.15mm,n3=1,rb3=6.8mm,h3e=0.14367mm,终止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5)设计叠加阀片的等效厚度验证:
根据步骤(4)中的设计得到的非等构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和片数,h0e=0.1mm,n0=1;h1e=0.25mm,n1=1;h2e=0.19985mm,n2=1;h3e=0.14367mm,n3=1对叠加阀片的等效厚度进行计算验证,即
该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等效厚度hE=0.2986mm,与原单片复原阀片的设计厚度h=0.30046mm非常接近,偏差仅为0.0016mm。
通过全自动液压伺服悬架综合性能试验台,对所设计的减振器阻尼特性进行试验,试验所测得的减振器速度特性曲线,如图8所示。可知试验所测得的减振器速度特性与设计所要求的速度特性相吻合,表明该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拆分设计方法是正确的。

Claims (1)

1.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其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确定减振器最大开阀时的复原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
A步骤:确定减振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缝隙节流压力pHk2和流量QHk2
根据减振器设计所要求的速度特性曲线的复原行程最大开阀速度Vk2点及对应要求的减振器复原阻尼力Fdk2,活塞缸筒内径DH,活塞杆直径dg,确定减振器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缝隙节流压力pHk2,即:
根据减振器结构参数及油液参数:活塞缸筒内径DH,活塞平均间隙δH,偏心率e,油液动力粘度μt,活塞缝隙长度LH,及活塞缝隙压力pHk2,确定在最大开阀速度Vk2时的活塞缝隙流量QHk2,即:
B步骤: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
根据减振器活塞孔的物理长度Lh,活塞孔的角度θ,活塞孔直径dh,个数nh,液压运动粘度ν,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阀口半径rk,在最大开阀速度Vk2时减振器油液流经活塞孔时的突然缩小局部阻力系数ζh1,突然扩大局部阻力系数ζh2和改变方向局部阻力系数ζh3及沿程阻力损失λhk2,确定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即:
式中,ζh1可根据DH与dg的比值查手册确定;ζh2=[1-Ah/SF]2ζh3
C步骤: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流量Qhk2和节流压力phk2
根据减振器最大开阀速度Vk2和活塞缸筒内径DH,活塞杆直径dg,及A步骤中的活塞缝隙流量QHk2,确定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流量Qhk2,即:
根据油液动力粘度μt,活塞孔直径dh和个数nh,活塞孔流量Qhk2及B步骤中的活塞孔等效长度Lhek2,确定在最大开阀时的活塞孔节流压力phk2,即:
D步骤:确定在最大开阀时复原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
根据A步骤中的pHk2,及C步骤中的phk2,确定在最大开阀时复原阀片所受的最大压力pfk2为:
pfk2=pHk2-phk2
(2)减振器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最大应力σC max计算:
根据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泊松比μ,单片复原阀片的设计厚度h,步骤(1)D步骤中的减振器复原阀片最大压力pfk2,计算减振器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最大应力σCmax,即
式中,GCσmax最大应力系数,
A2=2raln ra+ra,A3=2ra B2=2(μ+1)ln rb+μ+3,B3=2(μ+1),
(3)确定复原叠加阀片的最大许用厚度[h1]:
根据减振器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h,阀片最大许用应力[σ],及步骤(2)中的最大应力σCmax,对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h1]进行设计,即
(4)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I步骤:根据减振器复原阀常通节流孔面积A0及常通孔的宽度bA0和个数nA0,步骤(3)中的复原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h1],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mm,0.25mm和0.3mm,确定出带有常通孔的单片复原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h0,即:
其中,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h0应小于最大许用厚度[h1],且属于阀片厚度标准系列的一种厚度;带有常通孔的单片复原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和当量厚度分别为:h0,n0=1,rb0=rb,h0e=h0
II步骤:根据减振器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h,I步骤中的带有常通孔复原节流阀片的设计厚度h0,计算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1E,即:
如果设计当量厚度h1E<0.1mm,则设计最小外圆半径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1,并终止拆分设计,即根据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1E,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mm和0.3mm中,选择最小外圆半径叠加阀片的厚度h1,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设计最小外圆半径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1为:
如果设计当量厚度h1E>0.1mm,根据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1E,步骤(3)中的复原叠加阀片的最大许用厚度[h1],阀片厚度标准系列0.1mm,0.15mm,0.2mm,0.25mm和0.3mm,选择与厚度标准系列中的厚度相接近,且小于最大许用厚度[h1]的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h1,并根据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1,计算出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不等率系数η1,当量厚度h1e,并圆整设计出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片数n1,即
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和当量厚度分别为:h1,n1,rb1,h1e
III步骤:根据II步骤中的h1E,第1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1e和片数n1,计算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2E,即
如果当量厚度h2E<0.1mm,则重复执行II步骤的叠加阀片最小外圆半径rb2设计,即:
并终止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如果当量厚度h2E>0.1mm,则继续重复执行II步骤,根据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2E,阀片标准厚度系列0.1mm,0.15mm,0.2mm,0.25mm和0.3mm,选择与阀片厚度标准系列中的厚度相靠近,且小于设计当量厚度h2E的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h2,根据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和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的外圆半径rb,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2,计算出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不等率η2,当量厚度h2e,并圆整设计出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片数n2,即
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和当量厚度分别为:h2,n2,rb2,h2e
IV步骤:根据III步骤中的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2E,第2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2e和片数n2,计算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3E,即:
如果当量厚度h3E<0.1mm,则重复执行II步骤的叠加阀片最小外圆半径rb3设计,即:并终止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如果当量厚度h3E>0.1mm,则继续重复执行II步骤,根据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当量厚度h3E数值,叠加阀片厚度标准系列,对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实际设计厚度h3进行选择,根据复原阀片的内圆半径ra和单片设计厚度复原阀片外圆半径rb,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3,计算出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不等率η3,当量厚度h3e,并圆整设计出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片数n3,即:
第3厚度叠加阀片的设计厚度、片数、外圆半径和当量厚度分别为:h3,n3,rb3,h3e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第n厚度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hnE≤0.1mm,并设计出最小外圆半径rbn的叠加阀片的外圆半径rbn,终止复原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
(5)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等效厚度计算与验证:
根据步骤(4)中的所设计各非等构叠加阀片的当量厚度和片数,即h0e,n0;h1e,n1;h2e,n2;…;hne,nn,对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等效厚度hE进行计算,即:
根据等效厚度hE计算值和原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h设计值,验证所设计的非等构叠加阀片的等效厚度hE是否与原单片复原阀片设计厚度h相吻合。
CN201410000719.5A 2014-01-02 2014-01-02 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971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0719.5A CN103697102B (zh) 2014-01-02 2014-01-02 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0719.5A CN103697102B (zh) 2014-01-02 2014-01-02 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97102A CN103697102A (zh) 2014-04-02
CN103697102B true CN103697102B (zh) 2017-08-04

Family

ID=50358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0071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97102B (zh) 2014-01-02 2014-01-02 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9710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1168Y (zh) * 2002-02-28 2003-01-15 玉环县振鑫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 改良结构的车用减震器复原阀
CN2797771Y (zh) * 2005-05-20 2006-07-19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减震器复原阀
CN2859080Y (zh) * 2005-12-31 2007-01-17 南阳金冠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液压减振器复原阻尼阀
CN2929333Y (zh) * 2006-07-21 2007-08-01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了复原弹簧座新型结构的减震器活塞阀
EP1925845A1 (en) * 2006-11-24 2008-05-2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 hydraulic suspension damper
CN102072273A (zh) * 2010-09-16 2011-05-25 浙江万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减震器复合阀总成
CN103115105A (zh) * 2013-03-08 2013-05-22 山东理工大学 减振器复原阀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1168Y (zh) * 2002-02-28 2003-01-15 玉环县振鑫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 改良结构的车用减震器复原阀
CN2797771Y (zh) * 2005-05-20 2006-07-19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减震器复原阀
CN2859080Y (zh) * 2005-12-31 2007-01-17 南阳金冠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液压减振器复原阻尼阀
CN2929333Y (zh) * 2006-07-21 2007-08-01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了复原弹簧座新型结构的减震器活塞阀
EP1925845A1 (en) * 2006-11-24 2008-05-2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 hydraulic suspension damper
CN102072273A (zh) * 2010-09-16 2011-05-25 浙江万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减震器复合阀总成
CN103115105A (zh) * 2013-03-08 2013-05-22 山东理工大学 减振器复原阀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97102A (zh) 201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0265B (zh) 半主动悬架可控筒式液压减振器阀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
CN103644248B (zh) 可控惯容和阻尼磁流变惯容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748418B (zh) 减振器复合阀螺旋弹簧刚度设计方法
CN107387628A (zh) 一种动车转向架用电机节点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48148B (zh) 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强度的校核方法
DE102009042532B4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ein Aufhängungsssystem mit progressivem Widerstand
CN204284293U (zh) 一种可调阻尼阀及油气悬架
CN103697102B (zh) 减振器复原阀非等构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CN103678832B (zh) 汽车减振器非等构叠加阀片复合应力的计算方法
US11960801B2 (en) Method for calculating pressure loss of parallel R-type automobile vibration damper
CN103161871A (zh) 汽车减振器压缩阀叠加阀片的强度校核方法
CN202468820U (zh) 一种改善减振器低速阻尼的活塞阀体
CN103115105B (zh) 减振器复原阀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
CN103174789B (zh) 基于特性要求的磁流变减振器阻尼通道宽度的设计方法
CN103498885A (zh) 基于速度特性的液压减振器复原阀常通孔面积的设计方法
CN103148147B (zh) 液压减振器复原阀片厚度的设计方法
CN106870616A (zh) 液气缓冲器
CN103678944B (zh) 液压减振器非等构叠加阀片的强度校核方法
CN103115104B (zh) 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的设计方法
CN103148150A (zh) 汽车减振器压缩阀常通孔面积的设计方法
CN103148149B (zh) 汽车减振器压缩阀限位间隙垫圈厚度的设计方法
CN103133589A (zh) 液压减振器复原阀最大限位间隙的设计方法
CN203670587U (zh) 阻尼可调的活塞杆阀组合结构及汽车座椅减振器
CN103148152B (zh) 液压减振器压缩阀座的孔径及个数的优化设计方法
Zhou et al. Design method for throttle holes area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for small electric vehic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4

Termination date: 20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