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7444B - 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7444B
CN103677444B CN201310418284.1A CN201310418284A CN103677444B CN 103677444 B CN103677444 B CN 103677444B CN 201310418284 A CN201310418284 A CN 201310418284A CN 103677444 B CN103677444 B CN 1036774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ynchronizing signal
projecting apparatus
intensity
interactiv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182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7444A (zh
Inventor
小林靖幸
小山隆明
大月伸行
堀口正宽
唐泽行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77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74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7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74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2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xchanging data with external devices, e.g. smart pens, via the digitiser sensing hardwa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2Light pens for emitting or receiving ligh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04Detection arrangements using opto-electronic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 G06F3/042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using a single imaging device like a video camera for tracking the absolute position of a single or a plurality of objects with respect to an imaged reference surface, e.g. video camera imaging a display or a projection screen, a table or a wall surface, on which a computer generated image is displayed or projec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11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ree-space transmission, i.e. transmission through air or vacuum
    • H04B10/114Indoor or close-range type systems
    • H04B10/1141One-way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提供即便在并列使用多个交互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同步信号的干扰的交互系统。交互系统(1)具备发送光信号的发送器(发光笔(200))和投影仪(100)。投影仪(1)具有设定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的信号强度设定部(22)、基于信号强度设定部(22)的设定控制同步信号的强度的信号强度控制部(发光控制部(60))、发送同步信号的同步信号发送部(红外线发光部(61))和拍摄从发送器发送的光信号的拍摄部(51)。发送器具有接收同步信号的接收部(笔接收部(230))、和与接收部接收到的同步信号同步地发送光信号的光信号发送部(笔控制部(220)、发光二极管(240))。

Description

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将基于从计算机输出的图像信号的图像通过投影仪投影到白板上等,并且利用拍摄装置拍摄投影的图像后,利用计算机识别对投影图像进行的用户的操作的交互系统。
例如,已知有具备如下部件的演示系统(专利文献1),即具备:计算机;投影型映像显示装置(投影仪),其将映像投影到屏幕等投影面上;选择透过元件,其透过特定波段的光;拍摄装置,其拍摄屏幕等;以及指示棒(指示体),其用于指示映像的一部分,从前端发出红外光。在这样的演示系统(交互系统)中,能够在基本映像上重叠由指示棒(指示体)描绘出的描绘映像。
另外,已知有如下信息输入系统(交互系统),其在电子笔(信息输入装置)上具有带有规定的反射图案的反射部,并基于检测出的反射光中的波长成分的检测结果来确定反射部的位置,并基于反射部的位置来确定出基于电子笔的信息的输入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86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04059号公报
在交互系统中,往往从投影仪向发光笔(电子笔)发送同步用的红外线信号,并使发光笔的发光定时和投影仪所具有的拍摄部的拍摄定时同步。但若并列使用多个交互系统,则存在从各投影仪发出的同步用的红外线信号产生干扰,导致不能准确地进行与各发光笔的同步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交互系统的特征在于,是具备发送光信号的发送器和投影仪的交互系统,上述投影仪具有设定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的信号强度设定部、基于上述信号强度设定部的设定来控制上述同步信号的强度的信号强度控制部、发送上述同步信号的同步信号发送部、和拍摄从上述发送器发送的上述光信号的拍摄部,上述发送器具有接收上述同步信号的接收部、和与上述接收部接收到的上述同步信号同步地发送上述光信号的光信号发送部。
根据这样的交互系统,由投影仪的信号强度设定部设定发送的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信号强度控制部基于信号强度设定部的设定来控制同步信号的强度。同步信号发送部发送同步信号。发送器与接收的同步信号同步地发送光信号。由此,通过使同步信号的强度变化,能够降低同步信号对其他交互系统的干扰,各投影仪能够与各自的发送器同步。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的交互系统中,上述投影仪还具有接收上述同步信号的同步信号接收部,在上述同步信号接收部从其他投影仪接收到了第二同步信号的情况下,上述同步信号发送部与上述第二同步信号同步地发送上述同步信号。
根据这样的交互系统,在同步信号接收部从其他的投影仪接收到了第二同步信号的情况下,同步信号发送部与第二同步信号同步地发送同步信号。由此,发送器与从其他投影仪发出的第二同步信号同步,所以各个投影仪能够与各自的发送器同步。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的交互系统中,上述同步信号发送部构成为具有红外发光二极管,上述同步信号发送部所发送的上述同步信号是红外线信号。
根据这样的交互系统,同步信号是红外线信号。由此,投影仪和发送器能够同步。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的交互系统中,上述同步信号发送部具有多个上述红外发光二极管,上述信号强度控制部通过变更多个上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个数来控制上述同步信号的强度。
根据这样的交互系统,信号强度控制部能够通过变更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个数来改变同步信号的强度。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的交互系统中,上述投影仪还具有:操作受理部,其受理规定的操作;和控制部,若上述操作受理部受理上述规定的操作,则该控制部使上述信号强度设定部设定基于上述规定的操作的上述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
根据这样的交互系统,若操作受理部受理规定的操作,则控制部使信号强度设定部设定基于规定的操作的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由此,用户能够使同步信号的强度变化。
应用例6
本应用例的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具备了发送光信号的发送器、和具有设定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的信号强度设定部的投影仪的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上述投影仪具有:基于上述信号强度设定部的设定来控制上述同步信号的强度的信号强度控制步骤;发送上述同步信号的同步信号发送步骤;和拍摄从上述发送器发送的上述光信号的拍摄步骤,上述发送器具有:接收上述同步信号的接收步骤;与在上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上述同步信号同步地发送上述光信号的光信号发送步骤。
根据这样的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使同步信号的强度变化,能够降低同步信号对其他交互系统的干扰,各投影仪能够与各自的发送器同步。
应用例7
本应用例的投影仪具有设定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的信号强度设定部、基于上述信号强度设定部的设定来控制上述同步信号的强度的信号强度控制部、和发送上述同步信号的同步信号发送部。
根据这样的投影仪,信号强度设定部设定发送的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信号强度控制部基于信号强度设定部的设定来控制同步信号的强度。同步信号发送部发送同步信号。由此,通过使同步信号的强度变化,能够降低同步信号对其他投影仪的干扰。
另外,在使用投影仪所具备的计算机来构建上述的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的情况下,上述方式以及上述应用例也能够由用于实现其功能的程序、或者以能够由上述计算机进行读取的方式记录了该程序的记录介质等方式来构成。作为记录介质,能够利用软盘、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CD-ROM(Compact Disk ReadOnly Memory:光盘只读存储器)、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通用光盘)、Blu-rayDisc(注册商标:蓝光光盘)、光磁盘、非易失性存储卡、投影仪的内部存储装置(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半导体存储器)、以及外部存储装置(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存储器等)等上述计算机能够读取的各种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交互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发光笔的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交互系统中的同步定时的时序图。
图4是并列设置交互系统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5是设定发光强度的菜单图像的说明图。
图6是投影仪的红外光发光强度切换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实施方式,对拍摄投影图像,并基于拍摄图像检测投影图像内的操作的交互系统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交互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在图1中,作为交互系统1示出有作为发送器的发光笔200、投影仪100、个人计算机(PC)300、以及白板等投影面S。
投影仪100具备图像投影部10、控制部20、操作受理部21、信号强度设定部22、图像信号输入部31、图像处理部32、拍摄检测部50、作为信号强度控制部的发光控制部60、作为同步信号发送部的红外线发光部61、和作为同步信号接收部的红外线受光部62等而构成。
图像投影部10包含光源11、作为光调制装置的3个液晶光阀12R、12G、12B、作为投影光学系统的投影透镜13、和光阀驱动部14等。图像投影部10将从光源11射出的光通过液晶光阀12R、12G、12B来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光,并使该图像光从投影透镜13投影后显示在投影面S等上。
光源11包含由超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等构成的放电型的光源灯11a,和将光源灯11a放射的光反射到液晶光阀12R、12G、12B侧的反射器11b而构成。在将从光源11射出的光通过未图示的积分光学系统转换为亮度分布大致均匀的光,通过未图示的颜色分离光学系统分离成光的三原色即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各颜色光成分后,分别入射至液晶光阀12R、12G、12B。
液晶光阀12R、12G、12B由在一对透明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等构成。在液晶光阀12R、12G、12B中形成有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像素(未图示),可按照每个像素对液晶施加驱动电压。若光阀驱动部14向各像素施加与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驱动电压,则各像素被设定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透光率。因此,从光源11射出的光通过透过该液晶光阀12R、12G、12B而被调制,按照每个颜色光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形成的各颜色的图像通过未图示的颜色合成光学系统按照每个像素合成而成为彩色图像后,由投影透镜13投影。
控制部2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用于各种数据的临时存储等的RAM、以及掩膜ROM、闪存、FeRAM(Ferroelectric RAM:铁电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均未图示),作为计算机发挥作用。控制部20通过CPU根据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控制程序动作,而统一控制投影仪100的动作。另外,控制部20具有计时器,对同步信号的发送、拍摄部51的拍摄定时等进行计时。
操作受理部21受理来自用户的输入操作,具备用于用户对投影仪100进行各种指示的多个操作键。作为操作受理部21所具备的操作键,有用于切换电源的接通/断开的电源键、切换用于进行各种设定的菜单图像的显示/非显示的菜单键、用于菜单图像中的光标的移动等的光标键、用于确认各种设定的确认键等。若用户操作(按下)操作受理部21的各种操作键,则操作受理部21受理该输入操作,向控制部20输出与用户的操作内容对应的操作信号。
此外,作为操作受理部21,也可以为使用了能够远程操作的遥控器(未图示)的构成。该情况下,遥控器发送与用户的操作内容相对应的红外线等操作信号,遥控器信号接收部接收该操作信号并传递给控制部20。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受光部62兼任遥控器信号接收部。
信号强度设定部22由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设定从被发光控制部60控制的红外线发光部61发送的红外线信号(同步信号)的发光强度的强度信息,并存储。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信号强度设定部22中设定以通常的发光强度发光的“通常模式”、或者以比通常弱的发光强度发光的“弱光模式”作为发光强度的强度信息的设定值。
在图像信号输入部31中具备用于经由电缆C1与PC300连接的输入端子(未图示),从PC300输入图像信号。图像信号输入部31将输入的图像信号转换为能够由图像处理部32处理的形式的图像信息,并输出至图像处理部32。
图像处理部32将从图像信号输入部31输入的图像信息转换为表示液晶光阀12R、12G、12B的各像素的灰度的图像数据,输出至光阀驱动部14。这里,转换后的图像数据按照R、G、B的颜色光,由与各液晶光阀12R、12G、12B的全部像素对应的多个像素值构成。所谓像素值是确定对应的像素的透光率的数值,根据该像素值规定从各像素射出的光的强弱(灰度)。另外,图像处理部32基于控制部20的指示,针对转换后的图像数据进行用于调整亮度、对比度、清晰度、色调等的画质调整处理等。并且,图像处理部32基于控制部20的指示,生成菜单图像等图像数据。
图像处理部32具有描绘存储器32a。描绘存储器32a对基于由发光笔200描绘出的描绘操作的描绘数据进行存储。
图像处理部32从拍摄检测部50接收发光笔200的位置信息。位置信息是表示发光笔200在由图像投影部10显示的图像(显示图像)内指示的位置的信息。图像处理部32基于发光笔200进行了描绘操作的位置,将描绘数据存储在描绘存储器32a中。而且,图像处理部32使描绘存储器32a的描绘数据与从图像信号输入部31输入的图像数据合成,并输出至光阀驱动部14。
若光阀驱动部14根据从图像处理部32输入的图像数据驱动液晶光阀12R、12G、12B,则液晶光阀12R、12G、12B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该图像从投影透镜13投影。
拍摄检测部50包含拍摄部51、图像解析部52、位置信息检测部53而构成。拍摄检测部50被控制部20控制。拍摄检测部50拍摄投影面S,并进行图像解析来检测发光笔200的位置。
拍摄部51具备由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或者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等构成的拍摄元件等(未图示)、和用于使从拍摄对象发出的光在拍摄元件上成像的拍摄透镜(未图示)。拍摄部51被配置在投影仪100的投影透镜13的附近,基于控制部20的指示来拍摄包括投影至投影面S的图像(以下也称为“投影图像”。)的范围。而且,拍摄部51依次生成表示拍摄到的图像(以下也称为“拍摄图像”。)的图像信息,并输出至图像解析部52。
图像解析部52具有图像解析用的处理装置、存储器等(均未图示)而构成。图像解析部52进行从拍摄部51输入的拍摄图像的图像信息的解析。图像解析部52将解析结果输出给位置信息检测部53。此外,图像解析部52进行从拍摄图像上的位置信息向基于图像信号的图像上的位置信息的转换。
位置信息检测部53基于图像解析部52的解析结果检测发光笔200的位置信息。位置信息检测部53将发光笔200的位置信息输出至图像处理部32。
在控制部20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将发光笔200作为描绘设备(发送器)使用的软件(设备驱动器)。而且,在该软件起动的状态下,图像处理部32基于从拍摄检测部50输入的位置信息,分别识别出发光笔200在投影图像内进行了描绘操作的位置。而且,图像处理部32使描绘存储器32a存储描绘数据,将基于描绘数据的图像数据输出至光阀驱动部14。
发光控制部60基于控制部20的指示控制红外线发光部61的发光。具体而言,发光控制部60能够通过向红外线发光部61所具有的红外发光二极管供给电力来点亮红外发光二极管,并且停止电力的供给来熄灭红外发光二极管。
另外,发光控制部60能够控制红外线发光部61所发出的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发光部61具有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光控制部60通过切换使其发光的红外发光二极管的个数来控制发光强度。具体而言,能够切换为点亮/熄灭全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的通常模式、和点亮/熄灭一部分的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弱光模式。
红外线发光部61由具有红外发光二极管的红外线发光装置(未图示)等构成,基于从发光控制部60输入的控制信息使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光,并将红外线信号发送至外部。具体而言,发送红外光的同步信号。
红外线受光部62具有红外线接收模块等而构成,接收从其他的投影仪等发出的红外线信号,并通知给控制部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受光部62兼任遥控器信号接收部。
接下来,对发光笔200进行说明。发光笔200在笔状主体的前端部(笔尖)上具备按压开关、接收同步信号的作为接收部的笔接收部、和发出作为光信号的红外光的发光二极管。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光笔200的构成的框图。
发光笔200具备笔控制部220、按压开关221、接受同步信号即红外线信号的笔接收部230、发出红外光的发光二极管240等而构成。而且,若由用户进行将发光笔200的笔尖按压至投影面S的操作(按压操作),而使按压开关221被按压,则笔控制部220以与由笔接收部230接收的同步信号同步的方式使发光二极管240发光。该笔控制部220以及发光二极管240相当于光信号发送部。
这里,对从投影仪100的红外线发光部61发出的同步信号的定时、发光笔200发光的定时、和投影仪100拍摄发光笔200的发光的定时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交互系统1中的同步定时的时序图。
如图3所示,以t1时间间隔输出投影仪100的红外线发光部61所发送的同步信号。具有计时器的控制部20向发光控制部60发出指示,使红外线发光部61发送同步信号。发光笔200的接收部接收同步信号。而且,发光笔200在接收同步信号后经过t2时间后,使发光二极管发光。投影仪100的拍摄部51根据来自控制部20的指示,在红外线发光部61发送同步信号后经过t3时间后,拍摄发光笔200的发光。这里,设为t3时间比t2时间长。
在这样的定时下,投影仪100的红外线发光部61发送同步信号,发光笔200发光,投影仪100的拍摄部51进行拍摄,从而投影仪100能够正确拍摄发光笔200的发光。
这里,对设置了多个交互系统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4是并列设置交互系统的情况的说明图。
如图4所示,交互系统1具有发光笔200和投影仪100而构成,并与投影面S对置设置。投影仪100具有红外线发光部61和红外线受光部62。另外,交互系统2具有发光笔600和投影仪500而构成,并与投影面S1对置设置。投影仪500具有红外线发光部561和红外线受光部562。而且,交互系统1以及交互系统2并列设置。
若像这样并列设置交互系统,则存在另一方的交互系统的发光笔接收从一方的交互系统的投影仪发出的红外线信号的情况。图4表示交互系统1的发光笔200接收了投影仪500的红外线发光部561发出的红外线信号IR的方式。由于发光笔200在投影面S的附近使用,所以接收被投影面S反射的红外线信号IR的情况较多。
若发光笔200接收从投影仪500发出的红外线信号(第二同步信号),则发光笔200的发光定时产生偏离,投影仪100的拍摄部51不能正常地拍摄发光笔200的发光。因此,交互功能不能正常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从红外线发光部61发送的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变化,或者使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定时与从其他的投影仪500发出的同步信号(第二同步信号)同步来稳定交互功能的动作。以下叙述详细内容。
这里,对红外线发光部61的发光强度的设定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0中,用户能够通过菜单图像进行红外线信号(同步信号)的发光强度的设定。而且,投影仪100在判断为周围存在其他的投影仪的情况下,基于发光强度的设定值来切换发光强度。
图5是设定发光强度的菜单图像的说明图。
若按下操作受理部21所具备的菜单键,并选择发光强度设定菜单,则控制部20向图像处理部32发出指示,显示图5所示的发光强度设定菜单图像M1。
在发光强度设定菜单图像M1的上部显示有“发光强度设定”的文字列。在其下方显示有“在周围存在其他投影仪的情况下,是否减弱向发光笔发送的信号?”这样的文字列。在发光强度设定菜单图像M1的中央部作为设定候补显示有“减弱”、“不减弱”。这里,“减弱”表示将发光强度的设定设为弱光模式,“不减弱”表示将发光强度的设定设为通常模式。用户从在发光强度设定菜单图像M1中显示的设定候补中选择决定出所希望的设定,控制部20将该设定值的信息(模式)存储至信号强度设定部22。此时的操作与规定的操作相当。
接下来,对投影仪100起动时执行的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的切换处理(以下称为“红外光发光强度切换处理”。)进行说明。此外,设为在起动后也以定期的定时执行该红外光发光强度切换处理。
图6是投影仪100的红外光发光强度切换处理的流程图。
若起动投影仪100,则控制部20判断在周围是否存在其他的投影仪(步骤S101)。具体而言,控制部20向发光控制部60发出指示,停止包含同步信号的红外线信号的发送。而且,控制部20判断红外线受光部62是否接收到红外线信号。若接收到红外线信号,则判断为是从其他的投影仪发送的红外线信号,判断为周围存在其他投影仪。
在周围存在其他投影仪的情况(步骤S101:“是”)下,控制部20采取与其他投影仪的同步(步骤S102)。具体而言,控制部20以与红外线受光部62接收到的红外光的同步信号(第二同步信号)同步的方式向发光控制部60发出指示,使红外线发光部61发送红外光的同步信号。换句话说,使红外光的发光定时与其他投影仪的同步信号(第二同步信号)同步。
而且,控制部20判断发光强度的设定是否为“弱光模式”(步骤S103)。具体而言,控制部20参照存储于信号强度设定部22的发光强度的设定值进行判断。
在发光强度的设定为“弱光模式”的情况(步骤S103:“是”)下,控制部20向发光控制部60发出指示,减弱红外线发光部61发出的红外光(同步信号)的发光强度(步骤S104)。而且,结束红外光发光强度切换处理。
在发光强度的设定不是“弱光模式”的情况(步骤S103:“否”)下,即为“通常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20向发光控制部60发出指示,将红外线发光部61发出的红外光(同步信号)的发光强度设为通常(步骤S105)。而且,结束红外光发光强度切换处理。
在周围不存在其他投影仪的情况(步骤S101:“否”)下,进入步骤S105,将红外光的发光强度设为通常。而且,结束红外光发光强度切换处理。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得到以下的效果。
(1)交互系统1的投影仪100的发光控制部60控制红外线发光部61发送的同步信号即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由此,若减弱同步信号的强度,则能够降低同步信号对其他交互系统2的干扰,在自身及其以外的各个交互系统中,投影仪能够与各自的发光笔同步。换句话说,能够降低使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各投影仪能够稳定地进行使用了各自的发光笔的交互功能,所以是有益的。
(2)交互系统1的投影仪100能够显示设定同步信号即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的发光强度设定菜单图像M1。而且,用户能够选择并设定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而且,在周围存在其他投影仪500的情况下,投影仪100的红外线发光部61根据发光强度的设定发出红外线信号。由此,用户能够设定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所以便利性提高。
(3)交互系统1的投影仪100在周围存在其他投影仪500的情况下,即,在红外线受光部62接收到了从其他投影仪500发送的同步信号(第二同步信号)的情况下,从红外线发光部61发出与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第二同步信号)同步的同步信号。换句话说,投影仪100和投影仪500使发送的同步信号的定时同步(synchronous)。由此,发光笔200以及发光笔600能够与投影仪100以及投影仪500同步,所以各投影仪能够拍摄各自的发光笔的发光。换句话说,各投影仪能够稳定地进行基于发光笔的交互功能,所以是有益的。
(4)交互系统1的投影仪100在起动时以及起动后的定期的定时执行红外光发光强度切换处理。由此,能够在起动时以及定期地判断是否存在其他投影仪500,在检测出存在其他投影仪时,能够立即变更红外光(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所以是有益的。
(5)交互系统1的投影仪100发出的同步信号是红外线信号。由此,能够使投影仪100以及发光笔200的构成简易。
(6)交互系统1的投影仪100的发光控制部60通过变更红外线发光部61所具有的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个数,使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变化。由此,能够将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切换为通常模式以及弱光模式。
此外,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加入各种变更、改进等而加以实施。以下叙述变形例。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00的红外线发光部61在周围存在其他投影仪500的情况下,根据由用户设定的发光强度的设定值发出红外线信号。但红外线发光部61也可以与周围的投影仪500的存在无关,根据由用户设定的发光强度的设定值来发出红外线信号。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00的红外线发光部61在周围存在其他投影仪500的情况下,根据由用户设定的发光强度发出红外线信号,但发光强度并不局限于由用户设定的发光强度。例如,也可以根据由红外线受光部62接收到的其他投影仪500的红外线信号的受光强度来切换发光强度。具体而言,在受光强度为规定的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在附近存在其他投影仪500,减弱红外线发光部61发出的发光强度(弱光模式),在受光强度比规定强度小的情况下,判断为在远处存在其他投影仪500,也可以增强发光强度(通常模式)。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红外光发光强度切换处理中,采取了与其他投影仪500的同步后,控制部20从信号强度设定部22读出发光强度的设定值,根据该设定值,使发光控制部60切换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但并不局限于此,投影仪100也可以在采取了与其他投影仪500的同步时,在投影图像上显示与发光强度设定菜单图像M1相同的菜单图像。而且,也可以在该菜单图像上由用户选择设定发光强度,控制部20根据设定的发光强度使发光控制部60切换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发光控制部60进行控制的,且红外线发光部61发出的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切换为“通常模式”和“弱光模式”,但发光强度的切换并不局限于该2个阶段。例如,也能够以3个阶段以上切换发光强度。
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显示发光强度设定菜单图像M1来进行红外线信号的发光强度的设定,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操作受理部21上具备用于切换发光强度的键,通过按下该键来变更发光强度的设定值,并设定存储于信号强度设定部22。
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同步信号设为红外线信号(红外光),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同步信号设为可见光,也可以设为无线通信用电波等。
变形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发送器设为发出红外光的发光笔200,但并不局限于这样的发光笔。例如,也可以为发出可见光的发送器,还可以利用无线通信用电波等。
变形例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向投影仪100供给图像信号的是PC300,但并不局限于个人计算机。也可以为其他的图像供给装置。
变形例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00和PC300由电缆C1连接,但也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来进行信息的输入输出。
变形例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源11具有放电型的光源灯11a而构成,但也能够使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光源、激光等固体光源、其他光源。
变形例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00作为光调制装置使用透射式的液晶光阀12R、12G、12B,但也能够使用反射型的液晶光阀等反射型的光调制装置。另外,也能够使用微镜阵列设备等,该微镜阵列设备通过按照每个作为像素的微镜来控制入射的光的射出方向,来调制从光源射出的光。
附图标记说明
1、2…交互系统;10…图像投影部;11…光源;11a…光源灯;11b…反射器;12R、12G、12B…液晶光阀;13…投影透镜;14…光阀驱动部;20…控制部;21…操作受理部;22…信号强度设定部;31…图像信号输入部;32…图像处理部;32a…描绘存储器;50…拍摄检测部;51…拍摄部;52…图像解析部;53…位置信息检测部;60…发光控制部;61…红外线发光部;62…红外线受光部;100、500…投影仪;200、600…发光笔;220…笔控制部;221…按压开关;230…笔接收部;240…发光二极管;300…PC;561…红外线发光部;562…红外线受光部;S、S1…投影面;C1…电缆。

Claims (6)

1.一种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发送光信号的发送器、和投影仪,
所述投影仪具有:
信号强度设定部,其设定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
信号强度控制部,其基于所述信号强度设定部的设定来控制所述同步信号的强度;
同步信号发送部,其发送所述同步信号;以及
拍摄部,其拍摄从所述发送器发送的所述光信号,
所述发送器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所述同步信号;和
光信号发送部,其与所述接收部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同步地发送所述光信号,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同步信号接收部,该同步信号接收部接收所述同步信号,
在所述同步信号接收部从其他投影仪接收到了第二同步信号的情况下,所述同步信号发送部与所述第二同步信号同步地发送所述同步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步信号发送部构成为具有红外发光二极管,所述同步信号发送部所发送的所述同步信号是红外线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步信号发送部具有多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所述信号强度控制部通过变更多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个数来控制所述同步信号的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操作受理部,该操作受理部受理规定的操作;和
控制部,若所述操作受理部受理所述规定的操作,则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信号强度设定部设定基于所述规定的操作的所述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
5.一种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交互系统具备发送光信号的发送器、和具有设定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的信号强度设定部的投影仪,所述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有:
基于所述信号强度设定部的设定控制所述同步信号的强度的信号强度控制步骤;
发送所述同步信号的同步信号发送步骤;以及
拍摄从所述发送器发送的所述光信号的拍摄步骤,
所述发送器具有:
接收所述同步信号的接收步骤;和
与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同步地发送所述光信号的光信号发送步骤,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同步信号接收部,该同步信号接收部接收所述同步信号,
在所述同步信号接收部从其他投影仪接收到了第二同步信号的情况下,同步信号发送部与所述第二同步信号同步地发送所述同步信号。
6.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具有:
信号强度设定部,其设定同步信号的强度信息;
信号强度控制部,其基于所述信号强度设定部的设定来控制所述同步信号的强度;以及
同步信号发送部,其发送所述同步信号,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同步信号接收部,该同步信号接收部接收所述同步信号,
在所述同步信号接收部从其他投影仪接收到了第二同步信号的情况下,所述同步信号发送部与所述第二同步信号同步地发送所述同步信号。
CN201310418284.1A 2012-09-18 2013-09-13 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Active CN1036774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4045 2012-09-18
JP2012204045A JP6060581B2 (ja) 2012-09-18 2012-09-18 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システム、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7444A CN103677444A (zh) 2014-03-26
CN103677444B true CN103677444B (zh) 2018-03-20

Family

ID=49356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18284.1A Active CN103677444B (zh) 2012-09-18 2013-09-13 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632616B2 (zh)
EP (1) EP2898398B1 (zh)
JP (1) JP6060581B2 (zh)
KR (1) KR101788029B1 (zh)
CN (1) CN103677444B (zh)
BR (1) BR112015006065A2 (zh)
IN (1) IN2015DN02302A (zh)
RU (1) RU2617932C2 (zh)
TW (1) TWI595302B (zh)
WO (1) WO20140455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6841B2 (ja) * 2013-03-18 2018-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5320360A (zh) * 2014-07-29 2016-02-10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及其触控感测方法
CN104501001B (zh) * 2014-11-28 2016-11-23 广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投影灯泡及其互动和智能投影方法
JP6503828B2 (ja) * 2015-03-27 2019-04-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システム,指示体,および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6636386B2 (ja) * 2016-05-18 2020-01-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タッチスキャン制御装置、タッチスキャン制御方法及びタッチスキャン制御用プログラム
CN106506076A (zh) * 2016-10-14 2017-03-15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现实系统及其信息传输的方法、装置
JP7010076B2 (ja) * 2018-03-13 2022-01-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投写システム、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画像投写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7119488B2 (ja) * 2018-03-27 2022-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KR102169626B1 (ko) * 2018-11-21 2020-10-23 (주)이즈커뮤니케이션즈 입력 장치의 판별 기능을 갖춘 컴퓨터 입력 시스템
JP2021033554A (ja) 2019-08-22 2021-03-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システム、位置検出システム、及び位置検出方法
US11652969B2 (en) 2020-02-10 2023-05-16 Ricoh Company, Ltd.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JP2021128657A (ja) * 2020-02-17 2021-09-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方法、位置検出装置及び位置検出システム
JP2021193499A (ja) * 2020-06-08 2021-12-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システム、位置検出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位置検出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4512A (en) * 1998-01-23 2000-08-15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power level of an infrared signal
CN101140407A (zh) * 2006-09-06 2008-03-12 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投影仪、终端以及图像通信系统
JP2009289243A (ja) * 2008-06-02 2009-12-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位置検出装置、位置検出システム、映像表示装置、及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22620B2 (ja) * 1989-11-07 1997-06-18 プロクシマ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コンピュータにより発生されたデイスプレイ可視像を変更する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入力システム
US5926168A (en) * 1994-09-30 1999-07-20 Fan; Nong-Qiang Remote pointers for interactive televisions
US6847356B1 (en) * 1999-08-13 2005-01-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ordinate input device and its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mory
JP4018326B2 (ja) * 2000-08-07 2007-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座標入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可読メモリ
WO2004079558A1 (ja) * 2003-03-03 2004-09-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システム
TWI291122B (en) * 2004-06-11 2007-12-11 Micro Nits Co Ltd Array type optical sensor pointing system and its method
US7410260B2 (en) * 2005-08-04 2008-08-1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se of a CCD camera in a projector platform for smart screen capability and other enhancements
JP4728740B2 (ja) * 2005-08-23 2011-07-20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ペン、電子黒板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システム
US8319699B2 (en) * 2007-08-09 2012-11-27 Barco N.V. Multiple display channel system with high dynamic range
JP2009043139A (ja) * 2007-08-10 2009-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位置検出装置
US20100321382A1 (en) * 2009-06-18 2010-12-23 Scalable Display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jection of mapping functions
JP2011028629A (ja) 2009-07-28 2011-02-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レゼンテ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JP5493702B2 (ja) * 2009-10-26 2014-05-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機能付き投射型表示装置
JP5683097B2 (ja) 2009-12-15 2015-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投影システム
JP2011204059A (ja) 2010-03-26 2011-10-13 Seiko Epson Corp 情報入力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入力装置
CN102135842B (zh) * 2011-04-06 2013-02-27 南京方瑞科技有限公司 同步光笔电子白板系统
WO2013040691A1 (en) * 2011-09-22 2013-03-28 Technologies Ulc Smart Interactive input system with variable reflector pen tool
JP6057098B2 (ja) * 2012-01-09 2017-01-11 エプソン ノルウェー リサーチ アンド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アクティーゼルスカブEpson Norwa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 ビジュアルおよび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システムのための同期、識別および追跡のための低干渉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4512A (en) * 1998-01-23 2000-08-15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power level of an infrared signal
CN101140407A (zh) * 2006-09-06 2008-03-12 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投影仪、终端以及图像通信系统
JP2009289243A (ja) * 2008-06-02 2009-12-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位置検出装置、位置検出システム、映像表示装置、及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5114435A (ru) 2016-11-10
BR112015006065A2 (pt) 2017-07-04
EP2898398A1 (en) 2015-07-29
IN2015DN02302A (zh) 2015-08-28
RU2617932C2 (ru) 2017-04-28
KR101788029B1 (ko) 2017-10-19
JP2014059695A (ja) 2014-04-03
KR20150056841A (ko) 2015-05-27
TW201413365A (zh) 2014-04-01
EP2898398B1 (en) 2017-08-02
CN103677444A (zh) 2014-03-26
US9632616B2 (en) 2017-04-25
US20150324054A1 (en) 2015-11-12
JP6060581B2 (ja) 2017-01-18
WO2014045560A1 (en) 2014-03-27
TWI595302B (zh) 2017-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7444B (zh) 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投影仪
US11016582B2 (en) Position detecting device, position detecting system, and controlling method of position detecting device
US9992466B2 (en) Projector with calibration using a plurality of images
JP3867205B2 (ja) 指示位置検出装置、及び指示位置検出システム、並びに指示位置検出方法
JP5094566B2 (ja) 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US20120212415A1 (en) Interactive system, method for converting position information, and projector
JP2015166893A (ja)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位置検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2181264A (ja) 投影装置、投影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524696B2 (en) Image projection device
JP2012221445A (ja) 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システム、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8629726B (zh) 信息处理装置、图像显示方法、显示系统以及记录介质
JP5208293B2 (ja) 位置検出装置、位置検出システム、映像表示装置、及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5724607B2 (ja) 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6524741B2 (ja) 位置検出装置、表示装置、位置検出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2133582A (ja) 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システム
JP2022150346A (ja) 表示方法及び表示システム
JP2016146021A (ja) 表示システム、表示装置、及び、位置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