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50271A - 传送媒体、传送装置及传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传送媒体、传送装置及传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50271A
CN103650271A CN201280030106.5A CN201280030106A CN103650271A CN 103650271 A CN103650271 A CN 103650271A CN 201280030106 A CN201280030106 A CN 201280030106A CN 103650271 A CN103650271 A CN 1036502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conveyer line
conveyer
transmission
transfer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01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城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ST JAP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ST JAP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ST JAPAN CORP filed Critical EST JAPA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50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502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05Quad constructions

Landscapes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Magnetic Mean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制作具备比已知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更佳的讯号、电力的传送特性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本发明的传送媒体具有:相互隔开且平行配置的第1、第2传送线;朝向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而针对第1、第2传送线一边交替缠绕而一边卷绕所形成的第3传送线;朝向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而针对第1、第2传送线一边交替缠绕且一边针对第3传送线而重叠地卷绕所形成的第4传送线;朝向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一边针对该第1、第2传送线交替缠绕,且在由第1、第2传送线间所包夹的区域内,一边形成与第3、第4传送线交叉的交叉部且一边进行卷绕所形成的第5传送线;以及朝向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一边针对该第1、第2传送线交替缠绕,且在由第1、第2传送线间所包夹的区域内,一边形成与第3、第4传送线交叉的交叉部且一边针对第5传送线重叠地卷绕所形成的第6传送线。由第3、第4传送线针对第1传送线的缠绕部(甲),以及由第5、第6传送线针对第1传送线的缠绕部(乙)所构成的2个缠绕部,是在第1传送线的长边方向上各别交替形成,而由第3、第4传送线针对第2传送线的缠绕部(丙)、以及由第5、第6传送线针对第2传送线的缠绕部(丁)所构成的2个缠绕部,是在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各别交替形成。透过将第3传送线及第5传送线在输入端侧与输出端侧各别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第1传送路径,且透过将第4传送线及第6传送线在输入端侧与输出端侧各别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第2传送路径。此外,本发明的传送装置是透过针对磁性体将本发明的传送媒体进行卷绕来予以制造。

Description

传送媒体、传送装置及传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用以传送讯号与电力的传送媒体。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经由同轴电缆或导线等传送路径传送讯号与电力时,由于起因于传送路径所具有的电阻成分与电感成分会使承担该讯号与电力的电压衰减、或延迟,故无法避免在接收侧产生讯号劣化(讯号强度降低、相位偏移),以及在受电侧产生电力损失。以将此种衰减与延迟作成为最低限度,且传送特性成为最佳的方式来设计传送路径,由提高通讯品质与促进能源有效利用的观点来看为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此课题,本发明人提出一种传送媒体,其是传送时的衰减与延迟极小,因此比起已知的传送媒体,其讯号劣化及电力损失特别小(专利文献1。以下,将记载在该专利文献1的发明简称为「先前专利发明」。)。
所谓前述提出的方案的传送媒体,如图11所示,是指一种传送媒体,是以针对相互隔开而实质上为平行配置的第1、第2导线(导线#1、#2),一边使第3导线(导线#3)朝向第1、第2导线的长边方向交替缠绕且一边将的予以卷绕,并且以与该被卷绕的第3导线所形成的形状对称的形状的方式,针对第1、第2导线一边使第4导线(导线#4)朝向第1、第2导线的长边方向交替缠绕且一边将的予以卷绕而构成传送媒体,而经由实验知道,透过使用此种传送媒体使得比起已知的传送媒体可大幅减低讯号的衰减及延迟。此外,以作为用以理论性地说明此种传送媒体的特性的模型而言,之前提议过一种模型,其是透过流动于由导线#1或#2的一方,与导线#3及导线#4所形成的三角形状的路径的涡电流而产生的模型,而该模型是借着与由该三角形状的路径所包围的面垂直的磁场来感应电动势,且利用该电动势使电流流动。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33597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39085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人是以得到具备比前述的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更佳的特性的传送媒体作为新的课题,而借着设计以及试制种种构成的传送媒体来持续研究。结果,成功地制造出比前述传送媒体的电压的衰减及延迟更小的传送媒体。并且,针对磁性体将此次制造的传送媒体予以卷绕来制造传送装置,而使用此传送装置使发光二极管(以下,简称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时,大幅降低流动于LED的电流值,另一方面发现照度的降低率小。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传送媒体具有:相互隔开且平行配置的第1、第2传送线;朝向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而针对该第1、第2传送线一边交替缠绕而一边卷绕所形成的第3传送线;朝向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而针对该第1、第2传送线一边交替缠绕且一边针对第3传送线而重叠地卷绕所形成的第4传送线;朝向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一边针对第1、第2传送线交替缠绕,且在由第1、第2传送线间所包夹的区域内,一边形成与第3、第4传送线交叉的交叉部且一边进行卷绕所形成的第5传送线;以及朝向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一边针对第1、第2传送线交替缠绕,且在由第1、第2传送线间所包夹的区域内,一边形成与第3、第4传送线交叉的交叉部且一边针对第5传送线重叠地卷绕所形成的第6传送线,而由第3、第4传送线针对第1传送线的缠绕部(甲)、以及由第5、第6传送线针对第1传送线的缠绕部(乙)所构成的2个缠绕部,是在第1传送线的长边方向各别交替形成,而由第3、第4传送线针对第2传送线的缠绕部(丙)、以及由第5、第6传送线针对第2传送线的缠绕部(丁)所构成的2个缠绕部,是在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各别交替形成,而透过将第3传送线及第5传送线在输入端侧与输出端侧各别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第1传送路径,且透过将第4传送线及第6传送线在输入端侧与输出端侧各别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第2传送路径。此外,本发明的传送装置是透过将本发明的传送媒体针对磁性体进行卷绕来予以制造。
依据本发明的传送媒体,比起使用有先前的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来进行传送时的衰减及延迟,更可将传送讯号与电力时的衰减及延迟予以减低。举一例而言,如后述的使用实验资料所作的说明,若使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传送媒体,比起使用有利用相同的导电材料所制造的前述的先前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的传送,可减低13%的讯号的延迟程度。再者,本发明的传送媒体是透过针对磁性体进行卷绕而可使用为传送装置。举一例而言,如后述的使用实验资料所作的说明,透过将本发明的传送装置导入到施加包含交流电压成分的电压而使LED发光的系统,可一边抑制流动到LED的电流,也就是可一边抑制消费电力且一边维持照度。
此外,在前述记载中,所谓「平行配置」并不一定意味保持第1、第2传送线遍及各别的整体长度而完全平行的位置关系,而是指实质上平行配置的程度的意思。按照将各传送线成形为所欲的形状时、以及将两条传送线配置成所欲的位置关系时的制造技术上的极限等,前述第1、第2传送线的实际的位置关系可改变。此外,于实行在后述的第1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实验时,利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将讯号产生器与示波器予以连接时,仅在两机器的各连接端子将该传送媒体予以固定。也就是于该两端之外没特别将前述传送媒体予以固定,且第1、第2传送线的平行的位置关系也没完全予以保时,如后述,即使在此种态样下来使用时,也显示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中传送特性比先前的专利发明更提高。在使用有于后述第2实施例中说明的本发明的传送装置的实验中,相同地没完全保持第1、第2传送线的平行的位置关系,而在此种条件下使LED发光时,也显示可得到前述效果。
此外,在前述记载中,所谓「针对第3传送线重叠地卷绕而构成的(第4传送线)」,并不一定意味保持者第3、第4传送线遍及各别的整体长度而完全重叠的位置关系,而是指上述传送线的卷绕的路径实质上重复着的程度的意思。按照卷绕各传送线时的制造技术上的极限,以及使用时的传送媒体的设置条件等,前述第3、第4传送线的实际的位置关系可改变。以此点而言,在「针对第5传送线而重叠地卷绕所构成的(第6传送线)」的记载中也相同。如前述,进行在后述的第1实施例中说明的实验时,于该两端之外没特别将前述传送媒体予以固定,而在第3、第4传送线间,以及第5、第6传送线间也可能产生局部的扭曲关系等,而在第2实施例中说明的实验中,针对磁性体将传送媒体予以卷绕时也可能产生相同的扭曲关系等,在此种态样下使用时,也显示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中传送特性比先前的专利发明更提高,以及在传送装置中可得到前述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方法,是透过将前述本发明的传送媒体,或传送装置的第1传送路径的一端,连接在讯号或电源的一方的端子,且将第1传送路径的另一端,连接在接收器的一方的端子,并将第2传送路径的一端,连接在讯号或电源的另一方的端子,且将第2传送路径的另一端,连接在接收器的另一方的端子,且利用第1、第2传送路径,从讯号或电源朝接收器传送讯号或电力。举一例而言,透过使用LED作为接收器,而从讯号或电源,透过本发明的传送装置朝LED施加包含交流电压成分的电压,可使LED发光。
前述方法是使用有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的讯号,或电力传送的典型的一态样。如在后述的实施例中所作的说明,透过在前述态样中进行传送,比起使用有先前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的传送可更使衰减及延迟减低。并且,若使用本发明的传送装置,比起没使用本发明的传送装置的情况既可抑制消耗电力又能使LED发光。此外,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的传送,也可为使用由金属线等形成的本发明的传送媒体(视需要卷绕在磁性体的后)而使电流流动等来进行的电力传送,或者透过使用光纤电缆等的任意的通讯线路形成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后将通讯讯号予以传送,而可实施本发明的传送方法。相同地,接收器也可为LED以外的任意的组件、机器等。
(发明的功效)
若是使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可比以往更能抑制衰减及延迟又可传送讯号及电力。藉此方式,比起以往可进行高品质的电信通讯与低损耗的电力传送。尤其是,若使用本发明的传送装置使LED发光,可一边抑制消耗电力且一边维持照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传送媒体的部分平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传送媒体的简单化构成,且表示各传送线彼此的共同连接,及使用时的对各端子等的连接状态的概略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传送媒体的部分平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传送媒体的部分平面图。
图5是表示就本发明的传送媒体进行的传送特性的测量实验中的讯号产生器与示波器的各频道的连接态样的概略构成图。
图6是从讯号产生器朝示波器输入方波讯号时利用示波器观测到的波形图。此外,经由整体长度1m的同轴电缆(依据JIS规格1.5D-2V。关于后述的所有的同轴电缆也相同。)将前述方波讯号输入到示波器的第1频道(CHl),在第2频道(CH2)中也相同地,经由整体长度lm的同轴电缆将前述方波讯号予以输入。
图7是从从讯号产生器朝示波器输入方波讯号时利用示波器观测到的波形图。此外,经由整体长度lm的同轴电缆将前述方波讯号输入到示波器的第1频道(CHl),而在第2频道(CH2)中,经由由2条整体长度5m的市场贩卖的电缆(依据AWG20规格)制造的双绞线将前述方波讯号予以输入。
图8是从讯号产生器朝示波器输入方波讯号时利用示波器观测到的波形图。此外,经由整体长度lm的同轴电缆将前述方波讯号输入到示波器的第1频道(CHl),且在第2频道(CH2)中,经由整体长度5m的同轴电缆将前述方波讯号予以输入。
图9是从讯号产生器朝示波器输入方波讯号时利用示波器观测到的波形图。此外,经由整体长度lm的同轴电缆将前述方波讯号输入到示波器的第1频道(CHl),在第2频道(CH2)中,经由前述先前专利发明的整体长度5m的传送媒体将前述方波讯号予以输入。
图10是从讯号产生器朝示波器输入方波讯号时利用示波器观测到的波形图。此外,经由整体长度lm的同轴电缆将前述方波讯号输入到示波器的第1频道(CHl),在第2频道(CH2)中,经由本发明的整体长度5m的传送媒体将前述方波讯号予以输入。
图11是先前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的部分平面图。
图12是透过针对磁性体将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予以卷绕而制造的传送装置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就本发明的传送装置进行的传送特性的测量实验中的讯号产生器与白色LED的连接态样的概略构成图。
图14是表示就本发明的传送装置进行的传送特性的测量实验中的讯号产生器与白色LED的连接态样的概略构成图。
图15是表示作为比较实验而进行的传送特性的测量实验中的讯号产生器与白色LED的连接态样的概略构成图。
图16是从讯号产生器朝白色LED施加包含交流电压成分的电压时观测到的流动于白色LED的电流,以及白色LED的照度的图。在图中是分别就将本发明的传送装置导入到讯号产生器与白色LED的间的情况,以及没导入时的情况所测量的对于电流及照度的施加电压的变化予以描绘。
图17是表示用以从理论上说明先前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的特性的模型的图。此图是对应专利文献1的图8(A)、(B)。
图18是表示用以从理论上说明先前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的特性的模型的图。此图是对应专利文献1的图9(A)、(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式,说明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的构成以及传送方法。但是,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的具体的构成以及传送方法的具体的实施步骤,不受到下述作为实施例所表示的特定的构成、步骤所限定,而该等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作适当的变更。举一例而言,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中形成的缠绕部、交叉部的数目为任意数字,就卷绕传送媒体的磁性体,可选择任意的材料、形状、尺寸。卷绕的次数也是任意数字,本发明的传送方法的讯号或电力传送,也不限于在第1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波电压讯号,与在第2实施例中经由所使用的包含特定频率的交流电压成分的电压讯号进行的该等的传送,也可利用任意的态样来进行。此外,在这些复数个附图中,在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示有相同符号。
(第1实施例)
本发明的传送媒体的构成
图1是描绘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传送媒体1的不包含两端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传送媒体1具备有隔着预定的间隔W而平行配置的直线状的第1、第2传送线(导线#1、#2),以及朝向上述导线#1、#2的长边方向而对该导线#1、#2一边交替缠绕且一边卷绕的第3至第6传送线(导线#3至#6)。在此,导线#4是在与卷绕着导线#3的路径几乎相同的路径上对该导线#5重叠地卷绕,相同地导线#6是在与卷绕着导线#5的路径几乎相同的路径上对该导线#5重叠地卷绕。此外,卷绕着导线#3、#4的路径所描绘的曲线,与卷绕着导线#5、#6的路径所描绘的曲线,是相对于导线#1、#2间的中心线而为几乎对称的关系。
在图1中,缠绕位置P0至P6是表示透过导线#3至#6的其中之一而对导线#1或#2形成的缠绕部的于前述导线#1、#2的长边方向的位置。如在第1图中清楚显示,就导线#1来看,导线#3、#4的缠绕部(甲)(于导线#1上,在缠绕位置P0、P2、P4、P6的缠绕部)、以及导线#5、#6的缠绕部(乙)(于导线#1上,在缠绕位置Pl、P3、P5的缠绕部)是在长边方向上交互地,且隔着预定的间隔S而几乎等间隔地形成。相同地从第1图清楚知道,就导线#2来看,导线#3、#4的缠绕部(丙)(于导线#2上,在缠绕位置Pl、P3、P5的缠绕部),以及导线#5、#6的缠绕部(丁)(于导线#2上,在缠绕位置P0、P2、P4、P6的缠绕部)在长边方向上交互地,且隔着预定的间隔S而几乎等间隔地形成。此外,在第1图中,交叉位置Cl至C6是表示导线#3、#4与导线#5、#6相互交叉的交叉部的位置。
图2是将前述传送媒体1的全体构成予以简单化地表示,并且将各传送线彼此的共同连接的状态,及使用时的朝传送媒体1的各端子等的连接的状态予以表示的概略图。
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中,导线#1与导线#2、导线#3与导线#5,以及导线#4与导线#6是在其两端侧各别共同连接在一处。在典型的使用态样中,将导线#1与导线#2的两端连接到接地等的任意的基准电位点,另一方面,导线#3、#5作为第1传送路径#ll,而导线#4、#6作为第2传送路径#22,各别连接在输出输入机器的各端子间来承担电气讯号的传送。但是,不须将导线#1与导线#2进行共同连接、以及进行过共同连接的导线#1与导线#2连接到电位基准点。作为使用态样的一例,若利用第1传送路径#11将音响用放大器与扬声器的HOT侧端子间予以连接,且利用第2传送路径#22将该各机器的COLD侧端子间予以连接,便可将传送媒体1作为音响用扬声器电缆予以使用。
此外,以作为导线#1至#6的一例而言,其所使用的导线,是利用任意的绝缘膜将由铜、铝等的任意的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性线材予以被覆而形成的导线。但是,若不使各导线接触来构成传送媒体1,则不须利用前述绝缘膜来进行被覆。此外,在后述的第1实施例中,是使用传送媒体1,其是将导线#1、#2间的间隔距离W设为约3.5mm,且将由导线#3至#6所形成的各缠绕部的位置间隔S设为约5mm而形成,而上述尺寸可按照传送媒体1的用途等而适当地变更。
此外,在图1所示的传送媒体1中,以透过将导线#1至#6的各条导线牢固地固定而将作为整个传送媒体的对外力的耐久性予以提高的方式,来选择各缠绕部以及各交叉部的形成态样。
具体而言,在形成于交叉位置Cl至C6的各交叉部,导线#3、#4位于导线#5、#6的下方(在本实施形态中,纸面里侧),另一方面于形成在缠绕位置P0至P6的各缠绕部,位于该下方的导线#3、#4是以随着朝向从交叉部分开的两方向前进时从导线#1或导线#2的上方(在本实施形态中,纸面前面侧)绕到下方的方式,而缠绕在导线#1、#2。藉此方式,导线#3、#4由在交叉部位于本身的上方的导线#5、#6,以及在缠绕部其本身从上方缠绕的导线#1、#2成为从上方及下方所包夹,而牢固地固定。
相同地,导线#5、#6由在交叉部位于本身的下方的导线#3、#4,以及在缠绕部其本身从下方缠绕的#1、#2,从上方及下方所包夹,而牢固地固定。
此外,导线#1、#2也各别在各缠绕部由导线#3、#4,或由导线#5、#6从上方及下方所包夹,而牢固地固定。如此,在图1所示的传送媒体1中,缠绕部或交叉部所有的导线#1至#6是由本身以外的导线而从上方及下方所包夹,故透过将各导线牢固地予以固定来提高对外力的耐久性。
但是,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中,并非必须依照如图1所示的形成态样来形成各缠绕部及各交叉部。可透过依照以如图3、图4所示的态样为首的任意的态样形成各缠绕部及各交叉部,来构成本发明的传送媒体。
本发明的传送媒体的传送特性
针对图1、图2所示的构成的传送媒体1,进行了其传送特性的测量实验。测量实验是经由整体长度lm的同轴电缆而将从讯号产生器输出的方波讯号,朝向示波器的第1频道(CHl)予以输入,另一方面经由本发明的整体长度5m的传送媒体1将其朝第2频道(CH2)输入,透过将在两频道中所观测到的波形予以进行比较。并且,一边将使用在输入到CH2的传送媒体,变更为作为利用已知技术所提供的比较例的种种传送媒体且一边进行相同的实验,而将在各比较例中所测量的传送特性与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中所测量的传送特性进行比较。
在图5中,表示前述传送特性的测量实验中的讯号产生器10(HewlettPackard公司制造的8116A),以及示波器20(Tektronix公司制造的TDS420A)的频道CHl、CH2的连接态样。但是,在图5中没正确反映各传送路径的长度。
讯号产生器l0的输出端子与示波器20的CH1输入端子,是利用整体长度lm的同轴电缆30(依据JIS规格1.5D-2V。后述的所有的同轴电缆也相同。)而连接着。讯号产生器10的输出端子与示波器20的CH2输入端子,是以使用图5已作说明的连接态样,而借着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予以连接。此外,在两频道中,连接有50Ω的阻抗整合用(终端用)的电阻。
于制造使用在本测量实验的传送媒体1时,以作为导线#1至#6而言,皆使用线径(芯线)0.35mmψ、线外径(包含绝缘被覆)0.4mmψ的铜线。导线#1、#2是被切断为整体长度5m(除了共同连接部之外),且以间隔(在图1中为W)约3.5mm而平行配置。此外导线#3至#6是以缠绕位置的间隔(图1中,S)成为约5mm的方式,而针对导线#1、#2一边交替缠绕且一边卷绕后,以用以形成共同连接部的裕度将其切断(依据单纯的几何学上的计算,导线#3至#6的整体长度除了共同连接部之外大约为6.1m。)。
此外,作为比较例所使用的传送媒体,如下所示。
(第1比较例)
整体长度lm的同轴电缆
(第2比较例)
用2条整体长度5m的市场贩卖的电缆(依据AWG20规格)所制造的双绞线
(第3比较例)
整体长度5m的同轴电缆
(第4比较例)
图11所示的构成的先前专利发明的整体长度5m的传送媒体
此外,使用在第4比较例的传送媒体的各导线#1至#4的尺寸(包含整体长度)及特性是使用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的导线#l至#6中,与导线#1至#4的尺寸、特性相同。导线#1、#2的间隔W,及缠绕位置的间隔S,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与第4比较例的传送媒体中也相等。而且,使用第4比较例的传送媒体进行测量实验时,将导线#3、#4的两端侧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第1传送路径#11,并将导线#l,#2的两端侧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第2传送路径#22,且与使用有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的连接相同地将上述传送路径连接在讯号产生器10的输出端子与示波器的CH2输入端子之间的情况下,再观测方波讯号。
以作为连接在CH2的传送媒体而言,在第1比较例至第4比较例,及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中,使用其中之一,从讯号产生器10到示波器20的各频道,将振幅300mV、负载比50%、lMHz的方波讯号予以输入来观测该波形。在使用有各别的传送媒体的构成中将于各频道所观测到的方波讯号的波形图,显示于图6至图10。
图6是在CH2中使用第1比较例的同轴电缆时观测到的于各频道的波形图。
图的横轴表示时刻,而纵轴表示电压。此外,为了使与CHl的波形的比较容易进行,CH2的波形是在纵轴的朝下方向设置一定的偏移量予以表示。朝CHl与CH2的输入是经由相同的同轴电缆来进行,而两频道的波形几乎相同。若以作为CHl的电压采中间值(CHl的电压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平均值)的时刻,与CH2的电压采中间值(CH2的电压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平均值)的时刻的差,来定义对CHl的CH2的延迟时间,则计算延迟时间几乎为零。藉此方式,可知道在两频道间由使用在与讯号产生器10连接的传送媒体以外的要素所引起的相对的讯号延迟几乎不产生。
图7是在CH2中使用第2比较例的双绞线时观测到的在各频道的波形图。从图可看出在两频道间产生相对性的讯号延迟。此外,两频道上观测到的波形比方形更乱,推估此现象为传送路径的阻抗在频道间没进行整合所引起。若使用与图6的情况相同的定义,相对于CHl的CH2的延迟时间计算为10lns。
图8是在CH2中使用第3比较例的同轴电缆(整体长度5m)时观测到的在各频道的波形图。从图可看出在两频道间产生相对性的讯号延迟。若使用与图6的场合相同的定义,相对于CHl的CH2的延迟时间计算为47.6ns。
图9是在CH2中使用先前专利发明的第4比较例的传送媒体时观测到的在各频道的波形图。从图可看出在两频道间产生相对性的讯号延迟。若使用与图6的情况相同的定义,相对于CHl的CH2的延迟时间计算为46.8ns。
图10是在CH2中使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时所观测到的在各频道的波形图。从图可看出在两频道间产生相对性的讯号延迟。若使用与图6的情况相同的定义,相对对CHl的CH2的延迟时间计算为40.8ns,而与使用第4比较例的传送媒体比较时,可知延迟时间短了13%程度。此外,图10所示的使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时在CH2观测到的方波讯号的脉冲高度,与图9所示的使用第4比较例的传送媒体时在CH2观测到的方波讯号的脉冲高度比较高出20mV程度。因此,可知透过使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进行传送,使得比起使用先前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的传送更可减低方波讯号的衰减。并且,由图9及图10也可知,相对于使用先前专利发明的第4比较例的传送媒体时脉冲的上升时间为20ns左右,使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时脉冲的上升时间缩短为l2ns左右。
如上述,由测量实验显示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具备比各种已知技术的传送媒体更佳的传送特性,尤其与先前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比较更可减低衰减及延迟。
(第2实施例)
本发明的传送装置的构成
图1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传送装置2的概略图。
传送装置2是透过以所需次数(例如3匝数)将本发明的传送媒体1卷绕在肥粒铁制等的圆筒状或圆柱状的磁性体3的外周面,来予以制造。如上述,使用在构成传送媒体1的导线#1至#6的导线的材料为任意的材料,且各导线间与缠绕部间的间隔等的尺寸,也不限于在后述的测量实验中所采用的特定的尺寸而可作适当的变更。各缠绕部、交叉部的具体的形成态样也可为以图1、图3、图4所示的态样为首的任意的态样。
如图12所示在针对磁性体3卷绕的传送媒体1中,也与使用图2所作的说明的态样相同,将导线#1与导线#2,导线#3与导线#5,以及导线#4与导线#6,各别在该两端侧进行共同连接。尤其是,利用导线#3、#5形成第1传送路径#11,而利用导线#4、#6形成第2传送路径#22,以承担电讯号等的传送。与使用图2所作的说明的态样相同,并非必须将导线#1与导线#2进行共同连接,以及将进行过共同连接的导线#1、#2连接到电位基准点。
本发明的传送装置的特性
针对第12图所示的构成的传送装置2,进行该特性的测量实验。测量实验是透过利用传送装置2将从讯号产生器输出的包含直流定电压成分与交流电压成分的电压讯号,输出到白色LED,来将流动于白色LED的电流,及白色LED的照度予以测量来进行。一边改变直流定电压成分的大小,一边相同地测量电流、照度。
在图13,表示前述特性的测量实验中的讯号产生器10(Hewlett Packar公司制造的8116A),以及白色LED40(日亚化学工业公司制造的NCCWO23SE)的连接态样。但是,在图13中没正确地反映出各传送路径的长度。此外,在图13中以展开传送媒体1的状态予以描绘,而在本测量实验中传送媒体1是以于螺旋轴4的方向描绘螺旋的方式,对磁性体3将传送媒体1予以卷绕。
于将使用于本测量实验的传送媒体1予以制造时,以作为导线#1至#6而言,皆使用线径(芯线)
Figure BDA0000441270930000122
、线外径(包含绝缘被覆)
Figure BDA0000441270930000121
的铜线。导线#1、#2是以间隔(图1中为W)约3.5mm而平行配置。此外,导线#3至#6是以缠绕位置的间隔(图1中为S)成为约5mm的方式,对导线#1、#2交替缠绕而卷绕后,而以具有用以形成共同连接部的裕度予以切断。此外,各缠绕部、交叉部是以图1所示的态样而形成。
透过将如此制造的传送媒体1针对磁性体3(Fair-Rite公司制造的#43。为截面直径5.lmmψ、轴方向的长度llmm的圆柱形状。此外,如图12所示,于圆形截面的中心轴方向遍及整体长度,设置有截面直径1.4mm的中空部分。)卷绕3匝来制造传送装置2。
此外,以如图13、图14所示的连接态样将导线#3、#5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的第1传送路径11、以及将导线#4、#6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的第2传送路径#22,连接到讯号产生器10及白色LED40。而且,所共同连接的导线#1、#2的两端是在磁性体3的中空部分内结合,来进行接地作业(零点)(图12)。
在此种条件下,从讯号产生器10将利用直流电压进行偏压的振幅50mV、l00kHz的正弦波形电压讯号予以输出。此时利用电流计(Advantest公司制造的数字万用电表(digital multimeter)R6551)来测量流动于白色LED40的电流,此外,使用受光器(Minolta公司制造的数字照度计T-l)来测量白色LED的照度。而且,照度是利用黑布幕将白色LED40及受光器加以覆盖后,从照明灯具前端于机械轴方向的lm的位置来予以测量。一边将直流电压的大小,
改变为1.5V、2.0V、2.5V、3.0V、3.5V,一边测量电流及照度。并且,作为比较实验,不使用传送装置2,对讯号产生器10直接将白色LED40(图15)予以连接,且相同地一边改变直流电压的大小且一边测量电流、照度。将测量结果表示在以下的表1及图16。
[表1]
Figure BDA0000441270930000131
在图16的图中,实线是表示使用传送装置2时所测量的电流值,一点链线是表示没使用传送装置2时所测量的电流值,双点链线是表示使用传送装置2时所测量的照度值,而虚线是表示没使用传送装置2时所测量的照度值。透过导入传送装置2,使得电流值降低达0.08A至0.19A(降低率为约13%至约67%),另一方面,照度的降低率止于约4%至约18%,几乎维持额定的照度。尤其是,施加任一偏电压并加以测量时,照度的降低率也比电流的降低率更小。
如上述,由实验证明,使用本发明的传送装置2使LED发光时,流通于LED的电流值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照度的降低率小。
对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的理论考察
就本发明的传送媒体及传送装置所进行的前述测量实验的结果,是无法透过在专利文献1中所提议的对先前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的数理学的理论模型来加以说明。为了将此予以表示,首先,将针对先前专利发明所提议的前述模型作概略性的说明。
先前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具有图11所示的构造。在输出输入端侧将导线#1、#2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第1传送路径,相同地在输出输入端将导线#3、#4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第2传送路径后,将使反方向的电流流动到第1、第2传送路径时流动于各导线的电流的方向,表示在图17(A)。此外,图17(A)中的记号是各别定义为表示以下的量。
I:由某一节流动到下一节的电流
△In:流动于第n节的中央的空间的电流的1/2
Jn:第n节与第(n+l)节的节之间的三角形的涡电流
依据前述模型,如图17(A)所示透过电流流动使得在传送媒体内产生三角涡旋状的电流(图17(B)中,I1、I2、I3),此电流是依照拜欧撒瓦定律(Biot-Savart Law)产生与三角形的面垂直的变动磁场,且此磁场是借着依照电磁感应的定律而产生的电动势,产生沿着传送媒体的中心线方向的电场。具体而言,在图17(B)中,透过以I1、I2、I3所表示的三角涡旋状的电流,例如在图17(B)中,以两点链线的箭头符号表示的区间所感应出的电动势是假设为
[数学式1]
- L 0 ~ · ∂ ∂ t ( I 1 + I 2 + σ 0 · I 3 ) . . . ( 1 )
,此外在图17(B)中,以3点链线的箭头符号表示的区间所感应出的电动势假设为
[数学式2]
- L 1 ~ · ∂ ∂ t ( I 1 + I 2 + σ 0 · I 3 ) . . . ( 2 )
0为依传送媒体的形状而订定的常数,而电抗
L ~ 0 , L ~ 1
是由形状与大小所决定的常数。
作这样的假设后,并且留意图18所示的第(n+2)个与第(n+3)个的二个节的中央的电动势,且导出
[数学式3]
R ~ ( ω ) · ( Δ I n + 2 ( t ) + Δ I n + 3 ( t ) ) = - L ~ · ∂ ∂ t ( ( I ( t ) + Δ I n + 2 ( t ) J n + 2 ( t ) ) + ( I ( t ) + Δ I n + 3 ( t ) + J n + 2 ( t ) ) + σ 0 · ( I + Δ I N + J n + 2 ( t ) ) ) - L 1 ~ · ∂ ∂ t ( ( I ( t ) + Δ I n + 1 ( t ) J n + 1 ( t ) ) + ( I + Δ I n + 2 ( t ) + J n + 1 ( t ) ) + ( σ 0 ) · ( I + Δ I N ( t ) + J n + 1 ( t ) ) ) - L ~ · ∂ ∂ t ( ( I ( t ) + Δ I n + 3 ( t ) + J n + 3 ( t ) ) + ( I + Δ I n + 4 ( t ) + J n + 3 ( t ) ) + ( σ 0 ) - ( I + Δ I N ( t ) + J n + 3 ) ) ) . . . ( 3 )
的数学式,且将的予以变形。
[数学式4]
得到如下的数学式。
( R ~ ( ω ) + L ~ · ∂ ∂ t ) · ( Δ I n + 2 ( t ) + Δ I n + 3 ( t ) ) + L 1 ~ · ∂ ∂ t ( Δ I n + 1 ( t ) + Δ I n + 2 ( t ) + Δ I n + 3 ( t ) + Δ I n + 4 ( t ) ) = - ( L ~ · ∂ ∂ t ) · ( σ · I ( t ) + ( σ 0 ) · Δ I N ( t ) + σ · J n + 2 ( t ) ) ) - ( L ~ · ∂ ∂ t ) · ( σ · I ( t ) + 2 · ( σ 0 ) · Δ I N ( t ) + σ · J n + 1 ( t ) + σ · Δ J n + 3 ( t ) ) ) . . . ( 4 )
并且,将在上述模型中产生的现象解释如下,如图18(B)所示,即于电流流动于如图18(A)所示的三角涡的一的由导线#3、#4所形成的导线部分1、以及电流流动于与该导线部分反方向的由导线#1或#2所形成的导线部分2的间产生容量C,且假设为数学式5,
[数学式5]
1 C ∫ ( ( J n + 2 ( t ) + J n + 3 ( t ) ) + ( J n + 2 ( t ) - J n + 1 ( t ) ) ) dt + ( R · ( ( I ( t ) + Δ I n + 2 ( t ) + J n + 2 ( t ) ) + R · ( I ( t ) + Δ I n + 3 ( t ) + J n + 2 ( t ) ) + ( ρ 0 · R ) · ( I ( t ) + Δ I N ( t ) + J n + 2 ( t ) ) ) = 0 - - - ( 5 )
,且将的予以变形。
导出数学式6,
[数学式6]
( J n + 2 ( t ) - J n + 3 ( t ) ) + ( J n + 2 ( t ) - J n + 1 ( t ) ) + τ · ∂ ∂ t ( ( I ( t ) + Δ I n + 2 ( t ) J n + 2 ( t ) ) + ( I ( t ) + Δ I n + 3 ( t ) + J n + 2 ( t ) ) + ρ 0 · ( I ( t ) + Δ I N ( t ) + J n + 2 ( t ) ) ) = 0 - - - ( 6 )
,且利用上述数学式,导出以下所示的「传送媒体的理论方程式」。
[数学式7]
( R ~ ( ω ) + j · ω L ~ 0 ) · ( Δ I n + 2 ( t ) + Δ I n + 3 ( t ) ) + j · ω · L ~ 1 ( Δ I n + 1 ( t ) + Δ I n + 2 ( t ) + Δ I n + 3 ( t ) + Δ I n + 4 ( t ) ) = - ( j · ω · L ~ 0 ) · ( σ · I ( t ) + ( σ 0 ) · Δ I N ( t ) + σ · J n + 2 ( t ) ) - ( j · ω · L ~ 1 ) · ( σ · ( t ) + 2 · ( σ 0 ) · Δ I N ( t ) + σ · J n + 1 ( t ) + σ · Δ J n + 3 ( t ) ) - - - ( 7 )
[数学式8]
- 2 · J n + 2 ( t ) + ( J n + 1 ( t ) + J n + 3 ( t ) ) = j · ω · τ ( ρ · I ( t ) + ρ · J n + 2 ( t ) + Δ I n + 2 ( t ) + Δ I n + 3 ( t ) + ρ 0 · I N ( t ) ) ( N = 0,1 , . . . N - 4 ) - - - ( 8 )
前述模型是透过使用此理论方程式的计算,得到的结论是在使用有先前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的传送中,在特定的条件下几乎不产生讯号的衰减、延迟。
换言的,前述模型是以
(1)利用流动到传送媒体的各导线的电流,来形成三角涡旋状的电流路径。
(2)在互为反方向的电流流动的导线部分间(也就是,具有正电位的导线部分与具有负电位的导线部分的间)产生电容。作为前提,针对先前专利发明的传送媒体的传送特性进行说明。
但是,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中此种前提不成立。此是因为在前述第1实施例、第2实施例所示的测量实验中,导线#1、#2不与讯号产生器的输出端子连接,且电流也不流动之故。
前述第1实施例、第2实施例所使用的传送媒体,具有一种构造,是针对如图17(B)所示的传送媒体,将由图17(B)中的导线#3、#4所形成的交叉线,另配置1组在几乎相同路径上而构成的构造,而在测量实验中,对2组交叉线分别流动反方向的电流,而另一方面未对直线导线#1、#2流动电流。因此,不产生在图17(B)中的I1、I2、I3所示的三角涡旋状的电流,而不可视为在如图18(B)所示的具有正电位的导线部分与具有负电位的导线部分之间产生电容。
但是,也无法断定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的作用原理,与前述模型无关系。依据本发明人的实验,从图1所示的传送媒体1去除直线导线#l、#2时,传送媒体的传送特性显着劣化,也就是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中,直线导线#1、#2不使用为传送路径时也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作为一个假设而言,可考虑将前述模型的前述「(2)」的假设修正为(2)’,(2)’是在具有正电位的导线部分与未流动电流的中间电位部分之间、以及在具有负电位的导线部分与未流动电流的中间电位部分之间,各别产生电容。
也就是,可视为在第1实施例、第2实施例的测量实验中,在具有正电位的导线#3、#5、与具有中间电位的导线#1、#2的间产生电容而与数学式(5)相同的数学式成立,另一方面在具有负电位的导线#4、#6、与具有中间电位的导线#1、#2之间也产生电容而与数学式(5)相同的数学式成立。
此外,关于前述「(1)」的假设,例如也可视为在第1实施例、第2实施例的测量实验中一些有效电流,感应电流流动到导线#1、#2,故与数学式(1)、(2)相同的数学式成立,结果与传送方程式(7)、(8)相同的数学式成立,故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中也可得到良好的特性。
但是,以上为本发明人所作的假设。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是不限定依照此种原理而进行运作。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可将本发明的传送媒体、传送装置,作为用以传送任意的讯号或电力的媒体来使用。举一例而言,若利用本发明的传送媒体而将音响用放大器与扬声器的HOT侧端子间、COLD侧端子间各别予以连接来建构音响系统,可透过减低机器间的讯号的衰减及延迟,使得比起以往达到大幅提高音质的效果,且透过使用本发明的传送装置来使LED运作,可一边抑制电力的消耗且一边维持照度。
符号说明
1              传送媒体
2              传送装置
3              磁性体
4              螺旋轴
#1至#6       传送线
#11、#22     传送路径
10             讯号产生器
20             示波器
30             同轴电缆
40             白色LED

Claims (4)

1.一种传送媒体,具有:
相互隔开且平行配置的第1、第2传送线;
朝向前述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而针对该第1、第2传送线一边交替缠绕而一边卷绕所形成的第3传送线;
朝向前述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而针对该第1、第2传送线一边交替缠绕且一边针对前述第3传送线而重叠地卷绕所形成的第4传送线;
朝向前述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一边针对该第1、第2传送线交替缠绕,且在由前述第1、第2传送线间所包夹的区域内,一边形成与前述第3、第4传送线交叉的交叉部且一边进行卷绕所形成的第5传送线;以及
朝向前述第1、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一边针对该第1、第2传送线交替缠绕,且在由前述第1、第2传送线间所包夹的区域内,一边形成与前述第3、第4传送线交叉的交叉部且一边针对前述第5传送线重叠地卷绕所形成的第6传送线,
而由前述第3、第4传送线针对前述第1传送线的缠绕部(甲)、以及前述第5、第6传送线针对前述第1传送线的缠绕部(乙)所构成的2个缠绕部,是在前述第1传送线的长边方向各别交替形成,
而由前述第3、第4传送线针对前述第2传送线的缠绕部(丙)、以及前述第5、第6传送线针对前述第2传送线的缠绕部(丁)所构成的2个缠绕部,是在前述第2传送线的长边方向各别交替形成,
而透过将前述第3传送线及前述第5传送线在输入端侧与输出端侧各别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第1传送路径,且透过将前述第4传送线及前述第6传送线在输入端侧与输出端侧各别进行共同连接而形成第2传送路径。
2.一种传送装置,是针对磁性体而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媒体予以卷绕。
3.一种传送方法,是透过将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媒体,或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的
前述第1传送路径的一端连接于讯号或电源的一方的端子,且将该第1传送路径的另一端连接于接收器的一方的端子,
且将前述第2传送路径的一端连接在讯号或电源的另一方的端子,且将该第2传送路径的另一端连接于接收器的另一方的端子,
且利用前述第1、第2传送路径,而从前述讯号或电源朝前述接收器传送讯号或电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前述接收器,且从前述讯号或电源朝该发光二极管,经由前述传送装置施加包含交流电压成分的电压而使该发光二极管发光。
CN201280030106.5A 2011-04-19 2012-04-13 传送媒体、传送装置及传送方法 Pending CN1036502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9610 WO2012144017A1 (ja) 2011-04-19 2011-04-19 伝送媒体
JPPCT/JP2011/059610 2011-04-19
PCT/JP2012/060138 WO2012144440A1 (ja) 2011-04-19 2012-04-13 伝送媒体、伝送装置、及び伝送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50271A true CN103650271A (zh) 2014-03-19

Family

ID=47041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0106.5A Pending CN103650271A (zh) 2011-04-19 2012-04-13 传送媒体、传送装置及传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2144440A1 (zh)
CN (1) CN103650271A (zh)
TW (1) TW201310468A (zh)
WO (2) WO201214401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9865A (zh) * 2019-01-04 2019-04-1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敷设双极直流电缆的方法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34990A1 (ja) * 2017-01-23 2018-07-26 徹 金城 伝送線
WO2019123664A1 (ja) * 2017-12-23 2019-06-27 徹 金城 伝送媒体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2429A (ja) * 1984-03-13 1985-09-30 Hitachi Cable Ltd 誘導無線用線路
JPS63257305A (ja) * 1987-04-14 1988-10-2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情報信号伝送路装置
WO1999028989A1 (fr) * 1997-12-03 1999-06-1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f antenne combine
CN1615560A (zh) * 2001-12-28 2005-05-11 莫莱克斯公司 分组单元传输通道链路终接组件
CN1988055A (zh) * 2005-12-20 2007-06-27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铜合金线,绞合线、同轴电缆、其制造方法及多芯电缆
WO2010029626A1 (ja) * 2008-09-11 2010-03-18 菅間 リエ 伝送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3087B2 (ja) * 2005-12-20 2008-09-03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極細絶縁線と同軸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多芯ケーブル
JP2008277174A (ja) * 2007-04-27 2008-11-13 Litehouse Technologies Corp 発光装置及び装着用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2429A (ja) * 1984-03-13 1985-09-30 Hitachi Cable Ltd 誘導無線用線路
JPS63257305A (ja) * 1987-04-14 1988-10-2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情報信号伝送路装置
WO1999028989A1 (fr) * 1997-12-03 1999-06-1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f antenne combine
CN1615560A (zh) * 2001-12-28 2005-05-11 莫莱克斯公司 分组单元传输通道链路终接组件
CN1988055A (zh) * 2005-12-20 2007-06-27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铜合金线,绞合线、同轴电缆、其制造方法及多芯电缆
WO2010029626A1 (ja) * 2008-09-11 2010-03-18 菅間 リエ 伝送媒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9865A (zh) * 2019-01-04 2019-04-1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敷设双极直流电缆的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144440A1 (ja) 2014-07-28
WO2012144440A1 (ja) 2012-10-26
TW201310468A (zh) 2013-03-01
WO2012144017A1 (ja) 2012-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4764B (zh) 具有屏蔽件的星绞线缆
JP7361053B2 (ja) 容量性送電ケーブル
JP2011124129A (ja) 高周波用の電線
CN103578717A (zh) 变压器及其制造方法与电连接器
US20180286577A1 (en) Magnetic Transformer Having Increased Bandwidth for High Speed Data Communications
US20100252300A1 (en) Electromagnetically Shielded Subsea Power Cable
CN103650271A (zh) 传送媒体、传送装置及传送方法
KR20220093165A (ko) 용량성 전력 송신 케이블
JP6620645B2 (ja) トルクセンサ
CN203165496U (zh) 高频电气用同心式复绞利兹线
JP6971062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用コイルおよび非接触給電装置用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N104756205A (zh) 超导线圈的失超检测装置
US20220059257A1 (en) Energy Recovery Device On At Least One Power Condu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Recovery Device
WO2010073315A1 (ja) 伝送装置
US9875845B2 (en) Coupling device and coupling assembly for the contact-free transmission of data signals and metho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data signals
CN202676925U (zh) 一种瞬变电磁勘探用多匝发射线圈
CN102420041A (zh) 一种变压器和变压装置
CN206058945U (zh)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
CN101939803A (zh) 变压器及变压装置
CN106024150A (zh) 新能源交流充电枪线缆
CN106683763A (zh)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
CN103443874A (zh) 具有屏蔽件的星绞电缆
JP2006279214A (ja) 信号注入・抽出装置
CN205920859U (zh) 饼式线圈及其变压器
CN103700992A (zh) 一种改进的用于连接器的滤波组件及线圈绕线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