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6894B -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26894B
CN103626894B CN201210303462.1A CN201210303462A CN103626894B CN 103626894 B CN103626894 B CN 103626894B CN 201210303462 A CN201210303462 A CN 201210303462A CN 103626894 B CN103626894 B CN 1036268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l formula
alkyl
ethyl
methyl
olefinic poly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034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26894A (zh
Inventor
马吉星
高明智
蔡晓霞
刘海涛
陈建华
张晓帆
李季禹
王军
李昌秀
李现忠
马晶
胡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121030346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268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26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6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26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6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所述催化剂组分通过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1)将卤化镁的醇合物熔体在白油与硅油的分散剂体系中分散,形成乳化液,卸入冷却液中冷却定型,形成卤化镁醇合物微球,所得卤化镁醇合物微球经洗涤、干燥后,为球形载体;(2)用钛化合物处理上述球形载体,逐步升温,在处理过程中加入给电子体化合物a和b进行处理,使其载负于固体物上,处理后用惰性溶剂洗涤,干燥后得到球形催化剂;所述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时,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聚合产率,而且聚合物等规度高、分子量分布较宽、氢调敏感性较好,满足了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Description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以及制备所述催化剂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到-种由两种给电子体化合物复配作做内给电子体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及其应用。
技术背景
众所周知,以镁、钛、卤素和给电子体作为基本成分的固体钛催化剂组分,可用于CH2=CHR烯烃聚合反应,特别是在具有3个碳或更多碳原子的α-烯烃聚合,其中给电子体化合物是催化剂组分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并且随着内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发展导致了聚烯烃催化剂不断地更新换代。目前,较为常用的是二元的芳香羧酸酯类,例如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或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如中国专利CN85100997A。
近几年来,人们又试图采用其他的化合物,如二醚,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的给电子体使用,例如中国专利CN96107325.X和CN89107675.1所公开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中,采用了2-异丙基-2-异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和9,9-二(甲氧基甲基)芴等1,3-二醚类化合物作为给电子体。然而,上述公开的以二醚类化合物作为内给电子体制备的催化剂在烯烃聚合的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的缺陷;中国专利CN102040485A和CN102040684A所公开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中,采用了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等1,3-二醚类化合物作为给电子体,用此类催化剂在烯烃聚合的实际应用中虽然可以增宽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但在聚合过程中,当提高聚合时氢气的浓度,会导致聚合物的等规度急剧下降,不仅无法较好地利用氢气的浓度来调节最终聚合物的分子量,还容易造成反应设备的堵塞,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人出人意料地发现,在制备烯烃聚合催化剂时,采用两种不同结构的二醚类化合物作为内给电子体,通过这两种二醚化合物的协同作用,所制备的催化剂,不仅保留了二醚类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好的优点,而且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宽,更重要的是即使在高氢气浓度的聚合条件下,所得聚合物仍具有较高的等规度,解决了上述二醚类催化剂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通过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
(1)二卤化镁和醇在一定温度下反应,形成卤化镁的醇合物,通式为MgXV 2·nRVOH,其中RV为C1~C4的烷基,n为1.5~3.5,XV为卤素;
(2)将钛化合物与上述卤化镁的醇合物接触反应,并加入给电子体化合物a和b进行反应,使其载负于固体物上,洗涤、干燥后得到催化剂组分;在步骤(2)中,所述的给电子体化合物a选自如通式(I)所示的二醚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给电子体化合物b选自通式(II)所示的二醚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通式(I)的二醚类化合物结构如下:
式中:R是C1~C10烷基,优选是甲基、乙基;
R1是-种C2~C7直链或支链的烷基,或其中的H任选地被-个杂原子取代,所述的杂原子选自F、Cl、Br或I,优选是C2~C7直链或支链的烷基;
R2与R1不同,是C6~C10芳基、C7~C10芳烷基或烷芳基、或(R3R4)-CH-CH2-基团,其中R3、R4基团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C1~C10直链烷基,但R3与R4不同时是CH3,或R3与R4彼此相连形成环烷基、或上述基团中的H任选地被-个杂原子取代,所述杂原子选自F、Cl、Br或I;R2优选为苯基、苄基、2-乙基丁基、2-甲基丁基、2-乙基己基、环丙基甲基、或环丁基甲基。
给电子体a适宜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
2-乙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丁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戊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乙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丁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戊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乙基-2-(2-乙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基-2-(2-乙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丁基-2-(2-乙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戊基-2-(2-乙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2-乙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2-乙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2-乙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乙基-2-(2-甲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基-2-(2-甲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丁基-2-(2-甲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戊基-2-(2-甲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2-甲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2-甲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2-甲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乙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丁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乙基-2-环丙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基-2-环丙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丁基-2-环丙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戊基-2-环丙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环丙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环丙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环丙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乙基-2-环丁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基-2-环丁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丁基-2-环丁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正戊基-2-环丁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环丁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环丁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环丁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甲基丁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乙基丁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乙基己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甲基丁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乙基丁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乙基己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2-乙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2-乙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甲基丁基)-2-(2-乙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乙基己基)-2-(2-乙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2-甲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2-甲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乙基丁基)-2-(2-甲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乙基己基)-2-(2-甲基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环丙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环丙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丁基-2-环丁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戊基-2-环丁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所述的通式(II)的二醚类化合物结构如下:
通式(Ⅱ)中R’相同或不相同,选自氢、卤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环芳基、C7-C20芳烷基中的-种,优选是是氢、卤原子或C1~C6的烷基;
R1相同或不相同,选自氢、卤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环芳基、C7-C20芳烷基中的-种,优选是氢、甲基或乙基;
R2相同或不相同,选自氢、卤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环芳基、C7-C20芳烷基中的-种,优选是是甲基或乙基;
给电子体b适宜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
1,1-双(甲氧基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2,3-二甲氧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5,6,7-四氟茚、1,1-双(甲氧基甲基)-2,3,6,7-四氟茚、1,1-双(甲氧基甲基)-4,7二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3,6二甲基茚、1-双(甲氧基甲基)-4-苯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苯基-2-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环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3,3,3三氟丙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三甲基甲硅烷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三氟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7二甲基4,5,6,7-四氢茚、1,1-双(甲氧基甲基)-7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环戊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异丙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环己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叔丁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叔丁基2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苯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2-苯基茚、9,9-双(甲氧基甲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6,7-四甲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4,5,6,7-六氟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苯丙茚、9,9-双(甲氧基甲基)-2,3,6,7-二苯丙茚、9,9-双(甲氧基甲基)-2,7-二环戊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1,8-二氯芴、9,9-双(甲氧基甲基)-2,7-二环戊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1,8-二氟芴、9,9-双(甲氧基甲基)-1,2,3,4-四氢芴、9,9-双(甲氧基甲基)-1,2,3,4,5,6,7,8-八氢芴、9,9-双(甲氧基甲基)-4-叔-丁基芴、1,1-双(α-甲氧基节基)茚、1,1-双(苯氧基甲基)茚、1,1-双(1'-甲氧基乙基)-5,6-二氯茚、1,1-双(苯氧基甲基)-3,6-二环乙基茚、1-甲氧基甲基-1-(1'-甲氧基乙基)-7叔丁基茚、1,1-双[2-(2'甲氧基丙基)]-2甲基茚、9,9双(α-甲氧基苯基)芴、9,9-双(1'-异丙氧基-正丁基)-4,5-二苯基芴、9,9-双(1'-甲氧基乙基)芴、9-(甲氧基甲基)-9-(1'甲氧基乙基)-2,3,6,7-四氟芴、9-(甲氧基甲基)-9戊氧基甲基芴、9-(甲氧基甲基)-9-乙氧基甲基芴、9-(甲氧基甲基)-9-(1'-甲氧基乙基)芴、9-(甲氧基甲基)-9-[2-(2'甲氧基丙基)]芴、1,1-双(甲氧基甲基)苯并萘、9,9-双(甲氧基甲基)-1,4-甲烷二氢萘、9,9-双-(甲氧基甲基)-9,10-二氢蒽、1,1-双-(甲氧基甲基)-1,2-二氢蒽、4,4-双(甲氧基甲基)-1-苯基-1,4-二氢萘、4,4-双(甲氧基甲基)-1-苯基-3,4-二氢萘。
上述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步骤(2)中,以每摩尔镁计,给电子体化合物a加入量为0.01~0.5摩尔,a与b加入量的摩尔比为0.05~10;优选给电子体化合物a为0.02~0.1摩尔,a与b的摩尔比为0.1~1;为了保证最终所得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等规度,给电子体化合物a优选自通式(I)中R是甲基或乙基、R1是C2~C7直链或支链的烷基和R2是苯基、苄基、2-乙基丁基、2-甲基丁基、2-乙基己基、环丙基甲基、或环丁基甲基的化合物,给电子体化合物b优选自通式(II)中的R’是氢、卤原子或C1~C6的烷基,R1是氢、甲基或乙基,R2是甲基或乙基的化合物。
上述催化剂组分制备步骤(1)中,所述卤化镁的醇合物由二卤化镁和醇在一定温度下反应制得,通式为MgXV 2·nRVOH,RV为C1~C4的烷基,n为1.5~3.5,XV为卤素,优选氯、溴、碘。
上述催化剂组分制备步骤(2)中,所用的钛化合物可选用通式为TiXI n(ORI)4-n的化合物,式中RI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I为卤素,n=1~4。例如:四氯化钛、四溴化钛、四碘化钛、四丁氧基钛、四乙氧基钛、-氯三乙氧基钛、二氯二乙氧基钛、三氯-乙氧基钛,优选四氯化钛。
上述催化剂组分制备步骤(2)中,优选用过量的钛化合物在低温下与卤化镁醇合物反应,所述钛化合物与卤化镁醇合物的摩尔比为20~200,优选摩尔比为30~60;起始温度为-30~0℃,优选-25~-20℃;最终温度为80~136℃,优选100~130℃。所得催化剂组分中:钛含量1.5~3.0wt%,卤含量52~60wt%,镁含量10~20wt%,惰性溶剂含量1~6wt%,催化剂组分比表面积大于250m2/g。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包含下述组分的反应产物:
A.上述催化剂组分;
B.有机铝化合物;
C.非必要组分有机硅化合物。
其中A(以Ti含量计):B:C=1摩尔:20~800摩尔:0~100摩尔
上述催化剂中,所述有机铝化合物选自通式为AlRIInXII 3-n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式中RII自氢、C1~C20的烃基中的至少一种;X为卤素;n为0<n≤3的整数。具体的实例包括: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辛基铝、一氯二乙基铝、一氯二异丁基铝、一氯二乙基铝、一氯二异丁基铝、二氯一乙基铝、二氯乙基铝等烷基铝卤化物;其中优选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
上述催化剂中,为了得到很高立构规整性的烯烃聚合物,需加入外给电子体化合物,如通式为RSi(ORIV)4-n的有机硅化合物,式中0≤n≤3,R和R为同种或不同的烷基、环烷基、芳基、卤代烷基﹑胺基,R也可以为卤素或氢原子。具体的实例包括:三甲基甲氧基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三甲基苯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等有机硅化合物,可以优选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
本发明的烯烃聚合反应按照已知的聚合方法进行,可以在液相或气相中进行,或者也可以在液相和气相聚合阶段组合的操作下进行。采用常规的技术如淤浆法、气相流化床等,其中烯烃选自乙烯、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和1-己烯,特别丙烯的均聚合与或丙烯其他烯烃的共聚合。较好地是采用以下反应条件:
聚合温度:0~150℃,优选60~90℃。
本发明的催化剂可以直接加入反应器中用于聚合过程中,或者催化剂可以在加入第-个聚合反应器之前进行预聚合。在本发明中,术语“预聚合催化剂”意指以较低转化程度经过聚合步骤的催化剂。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预聚合催化剂包含上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与烯烃进行预聚合所得的预聚物,预聚倍数为0.1~1000g烯烃聚合物/g固体催化剂组分。
可以采用与前述烯烃相同的α-烯烃来进行预聚合,其中进行预聚合的烯烃优选为乙烯或丙烯,具体地说,特别优选的是,采用丙烯或其他与丙烯摩尔比最高为20%的-种或多种α-烯烃的混合物进行预聚合;优选地,预聚合的催化剂组分的转化程度为约0.2克至约500克聚合物/克固体催化剂组分。
预聚合工序可以在-20至80℃,优选0~50℃的温度下,在液体中或气相中进行。预聚合步骤可以作为连续聚合工艺中的-部分在线进行,或在间歇操作中独立地进行。为制备量为0.5~20g/g催化剂组分的聚合物,特别优选本发明催化剂与乙烯的间歇预聚合。聚合压力为0.01~10MPa。
本发明的催化剂也适用于生产聚乙烯和乙烯与α-烯烃,如丙烯、丁烯、戊烯、己烯、辛烯、4-甲基-1-戊烯的共聚物。
值得指出的是本发明通过在烯烃聚合催化剂中通过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结构的二醚类化合物作为给电子体,可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催化剂,催化剂不仅活性高、氢调敏感性好,同时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宽,有利于聚合物的后期加工和开发新的产品牌号,即使在高氢气浓度的聚合条件下,所得聚合物等规度仍然较高,满足了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给出的实施例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测试方法:
1、聚合物等规度采用庚烷抽提法测定(庚烷沸腾抽提6小时):2克干燥的聚合物样品,放在抽提器中用沸腾庚烷抽提6小时后,将剩余物干燥至恒重所得的聚合物重量(g)与2的比值即为等规度。
2、分子量分布:使用PL-GPC220测定。
3、熔融指数MFI是根据ASTMD1238-99测定。
实施例1
(1)催化剂固体组分的制备
在装有回流冷凝器、机械搅拌器和温度计并经氮气充分置换后的250ml反应器中,加入无水乙醇36.5ml,无水氯化镁21.3g,搅拌下升温,氯化镁全部溶解后加入白油75ml、硅油75ml,维持120℃一定时间。在另一容积为500ml的带有高速搅拌器的反应瓶中,预先加入112.5ml白油和相同体积的硅油,预热到120℃,将前述混合物迅速压入到第二反应器中,维持120℃以3500rmp搅拌3分钟,搅拌下将物料转移至预先加入1600ml己烷,并冷却至-25℃的第三反应器中,直至物料转移完毕,最终温度不超过0℃。抽滤,用己烷洗涤,真空干燥,得到球形微粒氯化镁醇合物41g,过筛后取100-400目的载体,分析测试载体的组成为MgCl2·2.38C2H5OH。
取上述MgCl2·2.38C2H5OH球形载体7g缓慢加入到装有100ml四氯化钛并预冷至-20℃的反应瓶中,逐步升温至40℃,加入化合物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3mmol,9,9一二(甲基甲氧基)芴3mmol,继续升温在1小时内升至100℃,维持2小时,抽滤。再加入100mlTiCl4,1小时升至120℃,维持2小时,抽滤。用己烷60ml洗涤多次至滤液中不出现氯离子为止,滤饼真空干燥,得固体催化剂组分。
(2)丙烯聚合
容积为5L的不锈钢反应釜,经气体丙烯充分置换后,加入AlEt32.5mmol,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CHMMS)0.lmmol,再加入上述固体催化剂组分8-10mg以及1.8NL氢气,通入液体丙烯2.3L,升温至70℃,维持此温度1小时。降温,泄压,得到PP粉料,具体结果见表1。
实施例2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升温至40℃,将“加入化合物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3mmol,9,9一二(甲基甲氧基)芴3mmol”替换为“加入化合物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mmol和9,9一二(甲基甲氧基)芴4mmol”,具体结果见表1。实施例3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升温至40℃,将“加入化合物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3mmol,9,9一二(甲基甲氧基)芴3mmol”替换为“加入化合物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4mmol和9,9一二(甲基甲氧基)芴2mmol”,具体结果见表1。
实施例4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升温至40℃,将“加入化合物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3mmol,9,9一二(甲基甲氧基)芴3mmol”替换为“加入化合物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3mmol,升温至60℃,加入化合物9,9一二(甲基甲氧基)芴4mmol”,具体结果见表1。
实施例5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聚合时加入9.0NL氢气,具体结果见表2。
实施例6
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聚合时加入9.0NL氢气,具体结果见表2。
比较例1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升温至40℃,将“加入化合物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3mmol,9,9一二(甲基甲氧基)芴3mmol”替换为“加入化合物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6mmol”,具体结果见表1。
比较例2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升温至40℃,将“加入化合物2-正戊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3mmol,9,9一二(甲基甲氧基)芴3mmol”替换为“加入化合物9,9一二(甲基甲氧基)芴6mmol”,具体结果见表1。
比较例3
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聚合时加入9.0NL氢气,具体结果见表2。
表1低氢气浓度聚合条件下催化剂及聚合物性能
表2高氢浓度聚合条件下催化剂及聚合物性能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由于采用了a、b两种不同的给电子体复配,在两种给电子体的协同作用下,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明显比单纯使用b类内给电子体(比较例2)宽,等规度也比单纯使用a类给电子体(比较例1)的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提高聚合时氢气的浓度时,从表2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单纯使用a类内给电子体(比较例3),在高氢浓度下,所得聚合物的等规度急剧下降,会造成聚合物发粘,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反应设备堵塞,无法继续生产,但如果采用a、b两种给电子体复配,即使在高氢的聚合条件下,所得聚合物的等规度仍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满足了工业化生产的需求,综合表1、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本发明的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由于采用了a、b两种给电子体复配,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给电子体的协同作用下,催化剂综合性能十分优越,在保留了二醚催化剂氢调敏感性好的同时,克服了单纯使用b类给电子体的催化剂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不利于后期加工,及开发新品种和新牌号的缺陷,同时也成功克服了单纯使用a类给电子体催化剂在较高氢气浓度的聚合条件下,所得聚合物等规度急剧下降,无法工业化生产的问题。

Claims (17)

1.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其通过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
(1)二卤化镁与醇在一定温度下反应形成卤化镁的醇合物,其通式为MgXV 2·nRVOH,其中RV为C1~C4的烷基,n为1.5~3.5,XV为卤素;
(2)将钛化合物与上述卤化镁的醇合物接触反应,并加入给电子体化合物a和b进行反应,使其载负于固体物上,洗涤、干燥后得到催化剂组分;在步骤(2)中,所述的给电子体化合物a选自如通式(I)所示的二醚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给电子体化合物b选自通式(II)所示的二醚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通式(I)的二醚类化合物结构如下:
式中:R是C1~C10烷基;
R1是-种C2~C7直链或支链的烷基,或其中的H任选地被-个杂原子取代,所述的杂原子选自F、Cl、Br或I;
R2与R1不同,是C6~C10芳基、C7~C10芳烷基或烷芳基、或(R3R4)-CH-CH2-基团,其中R3、R4基团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C1~C10直链烷基,但R3与R4不同时是CH3,或R3与R4彼此相连形成环烷基、或上述基团中的H任选地被-个杂原子取代,所述杂原子选自F、Cl、Br或I;
所述的通式(II)的二醚类化合物结构如下:
通式(II)中R’相同或不相同,选自氢、卤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
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环芳基、C7-C20芳烷基中的-种;
R1相同或不相同,选自氢、卤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环芳基、C7-C20芳烷基中的-种;
R2相同或不相同,选自氢、卤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环芳基、C7-C20芳烷基中的-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以每摩尔镁计,给电子体化合物a加入量为0.01~0.5,a与b的摩尔比为0.05~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以每摩尔镁计,给电子体化合物a加入量为0.02~0.1,a与b的摩尔比为0.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a和b可以同时加入,也可以在不同反应温度下加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所述的通式(I)的二醚化合物中,R是甲基或乙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其中步骤(2)中所述的通式(I)的二醚化合物中,R1是C2~C7直链或支链的烷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其中步骤(2)中所述的通式(I)的二醚化合物中,R2是苯基、苄基、2-乙基丁基、2-甲基丁基、2-乙基己基、环丙基甲基、或环丁基甲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所述的通式(I)的二醚化合物中,R是甲基或乙基、R1是C2~C7直链或支链的烷基和R2是苯基、苄基、2-乙基丁基、2-甲基丁基、2-乙基己基、环丙基甲基、或环丁基甲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所述的通式(II)的二醚化合物中,R’是氢、卤原子或C1~C6的烷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所述的通式(II)的二醚化合物中,R1是氢、甲基或乙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所述的通式(II)的二醚化合物中,R2是甲基或乙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所述的通式(II)的二醚化合物中,R’是氢、卤原子或C1~C6的烷基,R1是氢、甲基或乙基,R2是甲基或乙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所述的通式(I)的二醚化合物中,R是甲基或乙基、R1是C2~C7直链或支链的烷基和R2是苯基、苄基、2-乙基丁基、2-甲基丁基、2-乙基己基、环丙基甲基、或环丁基甲基;通式(II)的二醚化合物中,R’是氢、卤原子或C1~C6的烷基,R1是氢、甲基或乙基,R2是甲基或乙基。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所述的钛化合物的通式为TiXI n(ORI)4-n,式中RI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I为卤素,n=1~4。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所述的钛化合物与卤化镁的醇合物的摩尔比为20~20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步骤(2)中所述的钛化合物与卤化镁的醇合物的摩尔比为30~60。
17.-种用于CH2=CHR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其中R为氢或C1~C6的烷基或芳基,包含下述组分的反应产物:
(1)权利要求1~16之-所述的催化剂组分;
(2)烷基铝化合物;
(3)任选地,外给电子体组分。
CN201210303462.1A 2012-08-23 2012-08-23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备方法 Active CN1036268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03462.1A CN103626894B (zh) 2012-08-23 2012-08-23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03462.1A CN103626894B (zh) 2012-08-23 2012-08-23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6894A CN103626894A (zh) 2014-03-12
CN103626894B true CN103626894B (zh) 2016-03-30

Family

ID=50208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03462.1A Active CN103626894B (zh) 2012-08-23 2012-08-23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2689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525B2 (ja) * 1978-03-22 1985-03-18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イン製造用触媒
JPS588686B2 (ja) * 1978-12-01 1983-02-17 チッソ株式会社 α↓−オレフイ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IT1245249B (it) * 1991-03-27 1994-09-13 Himont Inc Componenti e catalizzatori per la polimerizzazione di olefine
IL117114A (en) * 1995-02-21 2000-02-17 Montell North America Inc Components and catalysts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olefins
CN1137155C (zh) * 1999-12-06 2004-02-04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体系
CN1169845C (zh) * 2002-02-07 2004-10-0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6894A (zh) 201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58282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与应用
CN102875704B (zh)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US11034781B2 (en) Catalyst components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and catalysts therefrom obtained
CN104829760A (zh)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829758A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911299A (zh) 烯烃高效聚合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603932B (zh) 烯烃聚合用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
CN103613690A (zh)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880342A (zh)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2558403B (zh) 一种二元醇醚聚烯烃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3626895B (zh)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备方法
CN104558292A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催化剂制备方法
CN103626896B (zh)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备方法
CN101885793B (zh) 一种乙烯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3059174B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CN102603931B (zh) 烯烃聚合用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
CN103626894B (zh)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备方法
CN101885795B (zh) 一种给电子体催化剂及制备和应用
CN101970507A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
CN101472961A (zh) 基于1,3-二醚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
CN103626893B (zh)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备方法
CN103113500A (zh) 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694420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体系和预聚合催化剂以及烯烃聚合方法
CN112175118A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烯烃聚合催化剂及烯烃聚合的方法
CN104513327A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