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0146A - 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20146A
CN103620146A CN201280029118.6A CN201280029118A CN103620146A CN 103620146 A CN103620146 A CN 103620146A CN 201280029118 A CN201280029118 A CN 201280029118A CN 103620146 A CN103620146 A CN 1036201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iculated elements
closed
component
buffering
doo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91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20146B (zh
Inventor
W·纳格尔
F·斯特凡
H·米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spa GmbH
Original Assignee
Suspa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spa GmbH filed Critical Suspa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36201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01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201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01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5/00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 E05F5/06Buffers or stops limiting opening of swinging wings, e.g. floor or wall stop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3/0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 E05F3/2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in hin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5/00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 E05F5/02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specially for preventing the slamming of swinging wings during final closing movement, e.g. jamb stops
    • E05F5/027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specially for preventing the slamming of swinging wings during final closing movement, e.g. jamb stops with closing a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1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buildings or parts thereof
    • E05Y2900/13Type of wing
    • E05Y2900/132Do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6/00Miscellaneous hardware, e.g. bushing, carpet fastener, caster, door closer, panel hanger, attachable or adjunct handle, hinge, window sash balance
    • Y10S16/10Spring actuated checks and closers

Landscapes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门装置,包括:第一部件(2),特别是门扉;第二部件(3),特别是门框,所述第一部件(2)围绕枢转轴线(4)可枢转地铰接在所述第二部件上;闭合铰接件(5),其将所述第一部件(2)和所述第二部件(3)彼此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件(2)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3)进行闭合运动;和缓冲铰接件(6),其将所述第一部件(2)和所述第二部件(3)连接,以缓冲所述闭合运动,其中,所述门装置(1)能够在特别是所述第一部件(2)以闭合方式靠置在所述第二部件(3)上的闭合位置和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3)围绕所述枢转轴线(4)以不同于零的枢转角度(a)枢转的打开位置之间移位。

Description

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装置,所述门装置具有第一部件——特别是门扉/门扇——和第二部件——特别是门框,所述第一部件可枢转地铰接在所述第二部件上。
背景技术
从公众在先使用获知一种门装置,例如门扉形式的第一部件围绕枢转轴线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部件例如门框上。可枢转铰接可以借助两个铰接件进行。
本发明基于提供一种门装置的目的,该门装置的操作得以改进,并且该门装置具有改进的闭合性能。
发明内容
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核心在于,在门装置中,在将第一部件——特别是门扉——围绕枢转轴线可枢转地铰接或安装在第二部件——特别是门框——上时,闭合铰接件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彼此连接以使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二部件进行闭合运动,并且设置将第一和第二部件彼此连接的缓冲铰接件以缓冲闭合运动。
第一部件可以在闭合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移位。在闭合位置,第一部件以闭合方式靠置在第二部件上。在闭合位置,相对于枢转轴线的枢转角度为0°。在开启位置,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二部件围绕枢转轴线以不同于零的枢转角度枢转。在开启位置,第一部件不以闭合方式靠置在第二部件上。
闭合铰接件允许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二部件特别是自动的闭合运动。
缓冲铰接件确保受缓冲的闭合运动,从而避免第一部件在闭合运动过程中以不受缓冲的方式撞击在第二部件上,所述撞击可能因此引起噪音干扰,和/或损坏第一和/或第二部件。
根据权利要求1的门装置具有改进的操作。它允许受控和小心的闭合。该门装置可以用于各种应用中。例如,可以将该门装置用于建筑物结构中的内门和/或外门。还可以将该门装置用于具有简单的铰接接头的家具或功能电器,例如冰箱形式的致冷电器。这里枢转轴线例如在内门或冰箱的情况下可以基本上竖直地取向。然而,也可以将该门装置用于例如卧式冰柜中,在所述卧式冰柜中,枢转轴线基本上水平地取向。
更多有利构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提供。
根据权利要求2的门装置允许改进的枢转性能。由于两个铰接件关于枢转轴线同心地布置并沿枢转轴线彼此间隔开,故可以使它们的闭合行为或它们的缓冲行为(其取决于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二部件的枢转运动)更好地匹配。特别地,可以使闭合铰接件的闭合行为和缓冲铰接件的缓冲行为彼此匹配。
根据权利要求3的门装置允许不显眼且因此美观的构型。特别地,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构成闭合铰接件和/或缓冲铰接件,即,它们的外观对应于公知的标准铰接件。该门装置的视觉外观对应于公知的门装置,在闭合或缓冲行为方面提供了改进的功能。
根据权利要求4的门装置允许门装置的多种应用。
根据权利要求5的门装置允许第一部件在枢转角度小于可调节的闭合角度时自动闭合。这避免第一部件意外相对于第二部件保持处于开启位置。出于此目的,可以调节闭合角度,闭合铰接件仅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当前枢转角度小于经预先调节的闭合角度的情况下产生闭合转矩。只要枢转角度大于或等于经调节的闭合角度,则没有闭合转矩作用在第一部件上。这意味着,在此状态下,第一部件可以在不加载转矩的情况下相对于第二部件枢转。结果,可以在不另外消耗力的情况下特别是以大于闭合角度的枢转角度范围致动门装置。
在根据权利要求6的门装置中,闭合铰接件的闭合行为可以适合于相应的应用。例如,在具有大且重的门扉形式的第一部件的构型中可能需要调节比较大的闭合转矩,以便确保第一部件的可靠闭合。另一方面,可以使用于致冷电器的闭合转矩固定为对应地较小。可以根据枢转轴线的取向来调节闭合转矩。
根据权利要求7的门装置允许缓冲范围(即,枢转角度范围)的独立调节,在所述缓冲范围内,可以通过调节缓冲角度来缓冲枢转运动。特别地,可以独立于闭合角度固定缓冲角度。因此,可以独立于闭合铰接件的闭合行为调节缓冲铰接件的缓冲行为。还可以方便地以这样的方式来使缓冲铰接件的缓冲性能可调,即,缓冲行为(即,抵消闭合转矩的缓冲转矩)是可调节的且因此可以与经调节的闭合转矩匹配。
根据权利要求8的门装置具有紧凑且在机械方面坚固的结构。由于第一部件在缓冲铰接件中的转动运动借助运动学单元转换成平行于枢转轴线的轴向运动,故能以不复杂而有效的方式缓冲轴向运动。枢转运动转换成轴向运动提高了实施缓冲任务的可能性。
根据权利要求9的门装置允许将枢转运动不复杂而可靠地转换成轴向运动。
根据权利要求10的门装置允许沿枢转轴线引导运动学单元轴向运动。该类型的运动学单元是可靠的。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门装置具有改进的缓冲行为。可以将线性缓冲器良好地且以节省空间的方式集成在缓冲铰接件内。
根据权利要求12的门装置允许改善对缓冲铰接件的缓冲行为的调节。液压缓冲单元本身是已知的并且可被提供用于门装置进行改装或更换。特别地,由此可以提供具有用于适应缓冲行为的各种缓冲性能的液压缓冲单元,所述液压缓冲单元可以交替地使用。
在根据权利要求13的门装置中,另外改善了缓冲行为。该类型的缓冲单元是可靠的。
根据权利要求14的门装置具有简单且机械上可靠的结构。由于运动学单元和缓冲单元直接且彼此不可转动地连接,故轴向运动的传递直接且因此有效地发生。其它构件未被机械地加压。缩短了运动链。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门装置具有改善的缓冲行为。由于缓冲单元具有可单独地调节的节流(Drossel)功能,故可以根据应用而单独地适配节流功能。特别地,可以使期望缓冲与门扉的重量适配。缓冲的调节也适合于补偿缓冲单元的制造公差。总的来说,缓冲功能特别是取决于使门闭合的角速度。由于缓冲单元中的流动条件,缓冲总体上越大,角速度就越高。
由此可以排除门例如作为不正确的致动的结果或由于气流意外不受缓冲地闭合。可以排除烦人的噪音形成如猛力关门或损坏门装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细节从下文借助于附图对四个实施例的描述显现,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门装置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2示出了按照图1所示的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根据本发明的闭合铰接件的透视分解图,
图3示出了对应于图2的闭合铰接件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沿图3中的剖开线IV-IV的纵向剖视图,
图5示出了对应于图2的、处于一种闭合布置下的闭合铰接件的控制机构的放大侧视图,
图6示出了对应于图5的、处于不同的闭合布置下的闭合铰接件视图,
图7示出了对应于图5的、处于自由转动布置下的闭合铰接件视图,
图8示出了处于图1所示的门装置的开启位置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缓冲铰接件的侧视图,
图9示出了沿图8中的剖开线IX-IX的纵向剖视图,
图10示出了对应于图8的、处于闭合位置的缓冲铰接件的侧视图,
图11示出了沿图10中的剖开线XI-XI的纵向剖视图,
图12使用枢转角度范围的视图示出了根据图1的门装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3示出了闭合转矩与枢转角度的函数相关性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对应于图8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缓冲铰接件的侧视图,
图15示出了沿图14中的剖开线XV-XV的纵向剖视图,
图16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缓冲铰接件的侧视图,
图17示出了沿图16中的剖开线XVII-XVII的纵向剖视图,
图18示出了根据图17的放大详细视图,
图19示出了处于第一位置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缓冲铰接件的侧视图,
图20示出了沿图19中的剖开线XX-XX的纵向剖视图,
图21示出了沿图20中的剖开线XXI-XXI的横截面视图,
图22示出了对应于图20的、处于第二位置的缓冲铰接件的纵向剖视图,
图23示出了沿图22中的剖开线XXIII-XXIII的横截面视图,
图24示出了对应于图5的、处于闭合布置下的按照第二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的视图,
图25示出了对应于图24的、处于不同闭合布置下的闭合铰接件视图,
图26示出了对应于图24的、处于自由转动布置下的闭合铰接件视图,
图27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的分解视图的纵向剖视图,
图28示出了根据图27的闭合铰接件的处于装配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29示出了沿图28中的剖开线XXIX-XXIX的横截面视图,
图30示出了沿图28中的剖开线XXX-XXX的横截面视图,
图31-40示出了对应于图29和30的、处于各种转动布置下的闭合铰接件的剖视图,
图41示出了对应于图12的、具有根据第三施例的闭合铰接件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缓冲铰接件的门装置的视图,
图42示出了对应于图13的、根据图41的门装置的视图,
图43示出了对应于图28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的视图,
图44示出了沿图43中的线XLIV-XLIV的横截面视图,
图45-47示出了对应于图44的、处于各种转动布置下的闭合铰接件的视图,及
图48示出了对应于图11的、具有过载保护机制的缓冲铰接件的放大详细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门装置1包括门扉2形式的第一部件和门框3形式的第二部件。门扉2围绕基本上竖直地延伸的枢转轴线4可枢转地布置或铰接在门框3上。
门装置1还包括闭合铰接件5,该闭合铰接件将门扉2和门框3连接以用于门扉2相对于门框3进行闭合运动。闭合铰接件5布置在门装置1的上部区域内。闭合铰接件5也可以布置在门装置1上的下部区域中。
此外,门装置1具有布置在底部以缓冲闭合运动的缓冲铰接件6。缓冲铰接件6将门扉2连接到门框3。
根据图1,门装置1布置在闭合位置,即,门扉2以闭合方式靠置在门框3上。在门装置1的闭合位置,可枢转的门扉2相对于固定的门框3的枢转角度a为0°。通过使门扉2围绕枢转轴线4相对于门框3枢转,门扉2以不同于零的枢转角度a相对于门框3移位。门装置1然后处于开启位置。在开启位置,门装置1可以利用闭合铰接件5在闭合布置和自由转动布置之间移位,其中,在闭合布置中,闭合铰接件5引起沿闭合转动方向的闭合转矩,在自由转动布置中,闭合铰接件不引起闭合转矩,由此提供了门扉2围绕枢转轴线4的无转矩移位。
图1所示的门装置1可以例如用于建筑结构中的内门和/或外门。基本上也可以将门装置1例如构造成用于家具或功能电器,例如冰箱和/或冷柜,该家具或电器具有作为第一部件2的可以围绕竖直取向的枢转轴线枢转的门或板。这种情况下,第二部件3是一件家具的主体或壳体。因此,也可以将门装置1设置用于具有水平地布置的枢转轴线的功能电器,第一部件2可以围绕所述枢转轴线相对于第二部件3例如冷冻柜枢转。
闭合铰接件5和缓冲铰接件6各自呈基本上圆柱形。两个铰接件5、6各自相对于枢转轴线3同心地布置并彼此间隔开。闭合铰接件5和缓冲铰接件6的结合使用一方面确保了门扉2具有闭合功能,即,自动闭合,而另一方面具有缓冲功能,因此通过缓冲防止了门的意外砰击。
下文将按照第一实施例借助于图2至图4更详细地描述闭合铰接件5。闭合铰接件5用于门扉2在门框3上的可枢转铰接。它具有中心纵向轴线7,该中心纵向轴线由于闭合铰接件5关于枢转轴线4的同心布置而关于枢转轴线4同心地布置在门装置1中。闭合铰接件5还具有基本中空的、圆柱形的闭合铰接件壳体8,该闭合铰接件壳体8具有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和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闭合铰接件5也称为具有闭合功能的铰链(Band)。具有闭合功能的铰链的壳体部9、10可以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相对于彼此转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5构造为两件式铰链。连接销11各自垂直于中心纵向轴线7从壳体部9、10延伸,所述连接销用于将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连接在门扉2上或者将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连接在门框3上。壳体部9、10上的连接销11的数量、关于中心纵向轴线的径向长度及直径可因门装置1而异并按照要连接的材料和/或预期的转矩负荷进行适配。根据所示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壳体8具有16mm的外径和125mm的沿中心纵向轴线7的长度。
闭合铰接件5还具有可以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的转动接收单元12。此外,闭合铰接件5包括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3,该闭合单元以转矩传递方式连接到转动接收单元12并布置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中。因此,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3被连接在门框3上。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3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是固定的。转动接收单元12布置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中且因此被连接在门扉2上。转动接收单元12可以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
转动接收单元12包括多齿廓形的杆形式的转动接收元件14。转动接收元件14用于转动接收单元12和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3之间的转矩传递部。转动接收元件14具有多齿轮廓/多齿剖面形式的、垂直于中心纵向轴线7取向的非圆形截面。所述多齿轮廓/廓形具有沿外周均匀地布置的多个齿。转动接收元件14布置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中为此设置的对应的廓形凹部15中。在门扉2围绕枢转轴线4进行枢转运动时,该枢转运动借助与门扉2相关的上部连接销11传递至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并借助廓形凹部15传递到转动接收元件14上,所述转动接收元件因此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由于转动接收元件14构造为多齿廓形杆,每个单独的齿都具有朝向彼此渐缩/呈锥形的两个齿面,故转矩可以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或枢转轴线4沿两个转动方向从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传递至转动接收单元12的转矩接收元件14或反之亦然。
此外,转动接收单元12具有滑动套筒16,该滑动套筒具有良好的滑动特性。滑动套筒16可以例如由黄铜或由塑料材料制成。该滑动套筒被安置在转动接收元件14上并具有比转动接收元件14的最大外径大的内径。
用于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和转动接收上部14之间传递转矩的廓形凹部15仅分段地沿中心纵向轴线7延伸。滑动套筒16布置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内。在远离廓形凹部15的下端,滑动套筒16具有径向突出的套环17。套环17被用作用于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的支承面。
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3包括转动驱动元件18、张紧单元19和用于将转动驱动元件18连接到张紧单元19的联接元件20。在根据图4的闭合铰接件5的组装状态下,转动接收元件14至少部分地突出到优选构造为薄壁金属管的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内。在对向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的上侧,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呈圆形并具有基本上垂直于中心纵向轴线7取向的端面。引导环21靠置在该端面上,所述引导环例如由塑料材料或黄铜制成并围绕中心纵向轴线布置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和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之间。
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3还包括放置/锁定元件(Park-element)22。
转动驱动元件18、张紧单元19、联接元件20和放置元件22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共轴地布置,并借助穿过后者且也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共轴地布置的杆23彼此连接。转动接收元件14、转动驱动元件18、张紧单元19、联接元件20和放置元件22也称为控制机构。为了借助杆23轴向固定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7,转动驱动元件18具有内部台肩25,杆23利用径向突出的杆头部靠置在所述台肩上。根据所示的实施例,在台肩25和杆头部之间布置有中间盘26。
如上所述,转动接收元件14部分地突出到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内并被接纳在廓形凹部15中,所述廓形凹部与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9的廓形凹部15相同。因此,转动接收单元12不可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地连接到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3。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的上侧布置有隔圈24,该隔圈确保转动驱动元件18与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的上侧的隔开布置。
联接元件20和转动接收元件18以沿中心纵向轴线7邻接的方式布置。转动接收元件18在对向联接元件20的下端面上具有转动接收端面廓形27,该端面廓形与联接元件20的第一、对应的上联接端面廓形28配合。沿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的外周的端面廓形27、28具有梯形端部凹部41,所述梯形端部凹部可以分别与相应的其它端面廓形27、28的梯形端部突起42相接合。端面廓形27、28以这样的方式彼此匹配,即,当梯形突起42布置在相应对应的梯形凹部41中时,转动驱动元件18和联接元件20形成闭合的侧面。在此布置下,联接元件20沿中心纵向轴线7与转动驱动元件18最低限度地间隔开。元件18、20优选彼此直接上下靠置。
联接元件20在背离转动驱动元件18且面向放置元件22的端面上具有第二联接端面廓形29。第二联接端面廓形29与放置元件22的放置端面廓形30对应。端面廓形29、30也呈沿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的外周布置的梯形端部凹部41或突起42的形式。两个联接端面廓形28、29可以相同,因此能以简化方式制造联接元件20。联接元件20类似于套筒,并在内侧具有平行于中心纵向轴线7布置的三角形凹部。
张紧单元19具有呈扭力弹簧33形式的张紧元件,该张紧元件布置在基板31和可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的闭合驱动元件32之间。放置元件22不可转动地保持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中。根据所示的实施例,放置元件22的不可转动布置借助来自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的外侧的分段的球形压痕发生,所述压痕可以例如通过类似于销的压印工具产生。结果,放置元件22被形锁合地保持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上。沿壳体下部10的外周设置有4个压纹。可设置较少的压痕,但至少设置3个。
扭力弹簧33呈螺旋形式卷绕在杆23周围并通过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偏心地布置的第一端34连接到闭合驱动元件32。在与第一端34相对的第二端35,扭力弹簧33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偏心地连接到基板31。出于此目的,基板31具有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偏心地布置的插口/插座36。在基板31上布置有具有长形控制凹部38的控制盘37,该控制盘以这样的方式与基板31的插口36配合,即,可调节由第二端部35保持在基板31的插口36中的扭力弹簧33的预载/预张紧/预拉紧。在外圆柱形侧面上,控制盘37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平行于中心纵向轴线7取向,并且控制盘37借助所述凹槽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不可转动地保持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中。基板31和控制盘37在相应的、互相面对的端面具有对应的、相互接合的齿廓,因此基板31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不可转动地保持在控制盘37上。由此可以将基板31布置成插口36在各种位置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并将其保持在控制盘37上。结果,能够改变扭力弹簧33的预载。
闭合驱动元件32具有引导基部39,该引导基部以引导方式靠置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的内侧。具有多齿廓形式的垂直于中心纵向轴线7的非圆形截面廓形的廓形引导部40垂直于引导基部39沿中心纵向轴线7延伸。廓形引导部40对应于联接元件20的内侧。结果,联接元件20和张紧单元19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不可转动地并且相对于彼此可轴向移位地布置。放置元件22具有环形的中心开口,该开口具有一内径,使得闭合驱动元件32的廓形引导部40可以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沿中心纵向轴线7被引导通过放置元件22。
下文将借助于图2至7更详细地示出闭合铰接件5的工作模式。图5部分地示出了处于门装置1的闭合位置的闭合铰接件5,即,转动接收单元12的转动接收元件14和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3。在闭合位置,具有转动接收端面廓形27的转动驱动元件18和具有第一联接端面廓形28的联接元件20布置成彼此上下靠置。这意味着一个端面廓形的梯形突起42总是形锁合地接合在相应的其它端面廓形的梯形凹部41中。
各个梯形凹部41和各个梯形突起42分别具有两个侧面43,所述侧面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倾斜地布置,朝彼此变细,并通过垂直于中心纵向轴线7取向的基部41彼此连接。基部44也可以相对于中心纵向轴线7不是垂直地、而是倾斜地布置。端面廓形27至30也可以具有相互接合的、以不同方式形成的凹部和形状。然而,端面廓形27至30有必要允许与其连接的构件18、20和20、22一方面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不可转动地(即,以转矩传递方式)布置、另一方面相对于彼此可沿中心纵向轴线7轴向移位地布置。
在图5所示的处于门装置1的闭合位置的布置下,具有第二联接端面廓形29的联接元件20布置成与放置元件22的放置端面廓形30间隔开。这意味着第二联接端面廓形29的梯形突起42布置成与放置元件22的梯形凹部41间隔开,即,沿中心纵向轴线7间隔开。梯形突起42的相应基部44未靠置在梯形凹部41的与其对应的基部44上。恰恰相反,联接元件20和放置元件22沿中心纵向轴线7轴向地、彼此相靠地支承在梯形突起42的相应外基部44上。因此,联接元件20和放置元件之间不存在形锁合连接。在图5所示的闭合位置,扭力弹簧33与摆脱了拉力的布置相比可以相对于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并因此被预拉紧。由于根据图5所示的布置的这种预拉紧,确保了门扉2被压靠在门框3上。在闭合位置,门装置1基本上也可以不被预拉紧。这意味着扭力弹簧33未向闭合驱动元件32传递任何闭合转矩。在该类型的布置下,闭合铰接件5不存在转矩。
如果门装置1从闭合位置转移到开启位置,即,门扉2相对于门框3枢转,则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借助相关的连接销11围绕关于枢转轴线3同心地布置的中心纵向轴线7旋转/转动或枢转。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的转动借助廓形凹部15传递至转动接收单元12的转动接收元件14。转动接收元件14经由廓形凹部15将转动运动传递至转动驱动元件18,该转动驱动元件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不可转动地连接到转动接收元件14。根据图6中的视图,转动接收元件14的枢转运动沿箭头方向45(即,从右至左)发生。
门扉2的枢转运动引起转动接收元件14沿开启方向45转动。沿转动驱动元件18的开启方向45的转动运动借助转动接收端面廓形27传递至第一联接端面廓形28,其原因在于,突起42的沿转动方向45看去的后侧面43在任何情况下/始终靠置在联接端面廓形28的梯形凹部41的与之对应的侧面43上。
联接元件20借助廓形引导部40将转动传递至闭合驱动元件32,借助所述廓形引导部,联接元件20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不可转动地连接到闭合驱动元件32。借助闭合驱动元件32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的转动,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偏心地布置的扭力弹簧33的第一、上端34同样也转动。由于扭力弹簧33被第二端35借助基板31和控制盘37阻挡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故第一端34的转动引起扭力弹簧33的扭转应力加载。如果转动运动沿转动方向45继续,则扭力弹簧33被进一步拉紧/张紧。
同时,只要联接元件20已以这样的方式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即,第二联接端面廓形29可以与放置端面廓形30接合,如图6所示,联接元件20就可发生沿中心纵向轴线7离开转动驱动元件18并朝放置元件22的轴向移位。放置元件22被阻挡围绕中心纵向轴向7转动。其被安装固定在壳体上。联接元件20的轴向移位由平行于中心纵向轴线7作用的力分量产生,所述力分量作为通过转动驱动元件18使联接元件20加载而产生并经由侧面43插入。由于联接元件20通过廓形引导部40连接到闭合驱动元件32,故可以发生被引导的沿中心纵向轴线7的轴向移位。
在图7所示的布置下,扭力弹簧33被最大限度地拉紧。这是因为联接元件20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相对于根据图5的门装置1的闭合位置最大限度地转动。在该布置下,联接元件20围绕闭合角度b相对于放置元件22转动。
只要已达到了闭合角度b,联接元件20就利用第二联接端面廓形29靠置在放置元件22的放置端面廓形30上,如图7所示。由于放置元件22安装在闭合铰接件5上以便被固定在壳体上,故联接元件20和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与之不可转动地连接的闭合驱动元件32不可能进一步转动。这意味着只要联接元件20利用第二联接端面廓形29完全靠置在放置端面廓形30上,扭力弹簧33就不再发生进一步的拉紧。
如果门扉2发生相对于门框3的进一步枢转运动,则转动驱动元件18相对于联接元件20进一步转动。由于端面廓形27、28彼此轴向间隔开地布置,故转动驱动元件18可以独立于联接元件20进行转动运动。关于围绕中心纵向轴向7的转动运动,处于图7所示的布置(其也被称为自由转动布置)下的转动驱动元件18和联接元件20彼此分离。因此,处于所示的自由转动布置下的联接元件20以转矩传递方式连接到放置元件22或者不可转动地连接到放置元件22,因为后者被安装固定在壳体上。因此,放置元件22适合接收来自扭力弹簧33的闭合转矩,该闭合转矩被传递至闭合驱动元件32并进一步传递至联接元件20,其原因在于联接元件20不可转动地保持在放置元件22上。
可以调节由扭力弹簧33施加并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作用的闭合转矩,其原因例如在于所使用的扭力弹簧33是可更换的。例如,可以使用具有不同弹簧常数的、不同材料的扭力弹簧。也可以改变弹簧特性,其原因在于使用了较强或较弱的扭力弹簧,即,具有较大或较小的弹簧丝直径的扭力弹簧。
例如,通过端面廓形27、28和/或29、30的设计,可以调节闭合角度b,该闭合角度b决定从(例如图6中的)闭合布置到自由转动布置的过渡,在所述闭合布置下,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3沿闭合转动方向在转动接收单元12上施加闭合转矩。
根据图7中的视图,在自由转动布置下转动驱动元件18利用梯形突起42的相应外基部44被轴向支承在联接元件20的第一联接端面廓形28的梯形突起42的对应外基部44上。转动驱动元件18和联接元件20分离。在此布置下,转动驱动元件18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的转动运动可以与联接元件20分离。特别地,在转动驱动元件18和因此转动接收元件14以及最终门扉2在根据图7的自由转动布置下转动时,未作用闭合转矩。
也可以使用所谓的智能扭力弹簧,该扭力弹簧可以在相对于中心纵向轴线7的特定转动角度范围内启用,因此可以根据门装置1的要求独立地调节由闭合铰接件5施加的闭合转矩。
联接元件20因此用于在根据图5的门装置1和根据图6的闭合装置的闭合位置以转矩传递方式将转动驱动元件18连接到张紧单元/张紧单元19。或者,联接元件20用于分离转动驱动元件18与张紧单元19的转矩传递连接,因此转动驱动元件18可相对于张紧单元19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自由转动,并且特别地,在转动驱动元件18转动时不会有转矩抵消转动运动。
当门装置1闭合时,门扉2围绕枢转轴线4朝门框3枢转。因此,转动接收元件14和因此不可转动地连接的转动驱动元件18与开启方向45相反地围绕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只要当前枢转角度达到闭合角度b,闭合铰接件5就发生从自由转动布置到闭合布置的过渡/转变,其原因在于,转动驱动元件18关于联接元件20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即,第一联接端面廓形28可以接合在转动接收端面廓形27中。因此,可以使联接元件20从放置元件22朝转动驱动元件18轴向移位。联接元件20向转动驱动元件18轴向移位由于扭力弹簧33的扭转应力而发生,只要联接元件20沿中心纵向轴线7的轴向移位不再被阻挡,所述扭力弹簧就在联接元件20上并因此在转动驱动元件18上施加闭合转矩。
只要已达到闭合布置,即,枢转角度a达到闭合角度b或低于它,门装置1的门扉2的闭合就自动发生,直到门扉2以闭合方式靠置在门框3上或者根据图5联接元件20靠置在转动驱动元件18上。
下文将借助于图8至11按照第一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缓冲铰接件6。缓冲铰接件6具有关于转动轴线46的中空圆柱形缓冲铰接件壳体47,包括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和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缓冲铰接件6也称为具有缓冲功能的铰链。该具有缓冲功能的铰链具有两个壳体部件48、49并且构造为两件式铰链。缓冲铰接件6被布置成转动轴线46与门装置1的枢转轴线4同心。与闭合铰接件5一致,缓冲铰接件6也具有外径为16mm且沿转动轴线46的长度为130mm的圆柱形壳体47。该类型的壳体47基本上对应于标准用于将门扉连接到门框的铰接件的壳体尺寸。闭合铰接件5和缓冲铰接件6在门装置1中的使用因此不显眼且在视觉外观方面与以前已知的门装置并无不同。铰接件5、6可以被改装到已有的门装置中。也可以仅改装两个铰接件5或6中的一个。由于在外形方面与标准门铰接件基本上相同的构型,对于所述改装而言不需要改造或仅需稍微改造。然而,由于缓冲铰接件6的缓冲功能和闭合铰接件5的闭合功能的集成,门装置1具有改进的功能。
同样,与闭合铰接件5一致,壳体部48、49上的缓冲铰接件6各自具有连接销11,所述连接销用于将缓冲铰接件壳体47连接在门扉2和门框3上。
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呈筒状,换言之为中空的,并在远离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的上侧由盖50封闭。在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的对向盖50的上部中设置有圆柱形凹部51。
廓形部件52沿转动轴线46毗邻凹部51。廓形部件52与凹部51相比具有减小的内径。在廓形部件52中,关于转动轴线46垂直地取向的截面为非圆形的且具有关于转动轴线46径向向外延伸的多个三角形突起。廓形部件52具有多齿廓形。该多齿廓形平行于转动轴线46取向。
圆柱形插口53在对向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的下端中毗邻廓形部件52。螺纹套筒54插入圆柱形插口53中。螺纹套筒54具有关于转动轴线46具有最大外径的套环部件55。套环部件55的外径对应于缓冲铰接件壳体部件48、49的外径。上部56从套环部件55开始沿转动轴线46延伸,螺纹套筒54随所述上部插入插口53中。上部56的外径相应地与插口53的内径适配。螺纹套筒54的下部57在套环55的远离上部56的一侧延伸。在下部57上,螺纹套筒54具有外螺纹,利用该外螺纹将螺纹套筒54拧入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内。螺纹套筒54优选由塑料材料或黄铜制成。
在下部57的下侧设置有环形止挡元件58。止挡元件58优选由塑料材料制成并可例如与螺纹套筒54一体地制造。止挡元件58以流体密封方式从外周靠置在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的内壁上。螺纹套筒54由止挡元件58密封在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中。
在内侧,螺纹套筒54具有大螺距螺纹,该螺纹具有这样的螺距,使得设置有对应于该大螺距螺纹的外螺纹的连接件进行转动以沿转动轴线46轴向移位。该大螺距螺纹是非自锁的并且构造为运动螺纹。
基部罩帽59在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远离螺纹套筒54的下侧拧入壳体下部48内。出于此目的,基部罩帽59具有六角插座凹部60形式的转矩传递装置。基部罩帽59利用O形圈密封件61相对于壳体下部48密封。
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通过螺纹套筒54连接到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两个壳体部48、49关于转动轴线46共轴地布置并且可以相对于彼此围绕转动轴线46转动。
在缓冲铰接件6中(即,在缓冲铰接件壳体47中)布置有运动学单元62。运动学单元62包括轴向元件63,该轴向元件具有多齿廓形式的垂直于转动轴线46取向的非圆形截面。轴向元件63的外部廓形与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的廓形部件52对应。轴向元件63可以在廓形部件52中沿转动轴线46移位。在远离盖50的下端,轴向元件63具有内螺纹,运动学单元63的转动元件64被拧入该内螺纹内。转动元件64在围绕转动轴线46转动方面不能转动地连接到轴向元件63,即,不能。在外侧面,转动元件64具有与螺纹套筒54的相应内螺纹对应的大螺距螺纹65。由于螺纹套筒54被拧入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内,故套筒54不可转动地连接到壳体下部48。轴向元件63和转动元件64特别是可由一件制成。
转动元件64在远离轴向元件63的下端连接到活塞杆66。活塞杆66借助螺杆67连接在转动元件64上,所述螺杆被引导通过轴向元件63和转动元件64对应的中心孔口。螺杆67在上端从轴向元件63导出并由连接螺母68保持。在活塞杆66远离转动元件64的下端在活塞杆66上设置有缓冲活塞69。缓冲活塞69被固定在活塞杆66上。缓冲活塞69能以流体紧密的方式在壳体下部48中移位并具有密封环70。
因此,缓冲铰接件6具有缓冲单元71,该缓冲单元包括缓冲活塞69和缓冲缸72。缓冲活塞69可以沿转动轴线46在缓冲缸72内移位。缓冲缸72在上侧由密封的止挡元件58限制,在下侧由密封的基部罩帽59限制,并且在外周由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限制。还可以设置单独的、未集成在壳体下部48中的缓冲缸72。根据所示实施例集成在壳体下部48中的缓冲缸72引起缓冲铰接件6的简化构成模式并因此引起成本削减。缓冲单元71相应地具有线性缓冲器以缓冲沿转动轴线46的线性运动。出于此目的,在缓冲活塞69中设置有直流开口,缓冲流体(例如油)在缓冲活塞69移位时可以流经该直流开口。在由缓冲缸72围住的内部空间中布置有诸如油的液压介质。该油柱的充填液位在图9中通过基部罩帽59上方的阴影线面体现。只要使缓冲活塞69浸入油柱中,油便强制地流经直流开口。由此缓冲了活塞69的移位。通过拧入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内的基部罩帽59,可以实现油柱与缓冲活塞69的轴向间距以及因此缓冲作用的开始。因此,可以通过基部罩帽59的轴向移位来调节缓冲角度c。
下文将借助于图8至11描述缓冲铰接件6的工作模式,从处于门装置1的开启位置的根据图8和9的缓冲铰接件6的布置开始。
如果门扉2围绕枢转轴线4相对于门框3枢转,则使该枢转运动借助相关的连接销11传递至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由于轴向元件63关于围绕转动轴线46的转动不可转动地接纳在壳体上部49的廓形部件52中,故使轴向元件63也围绕转动轴线46转动。同样,使拧入轴向元件63内的转动元件64围绕转动轴线46转动。由于转动元件64具有外部大螺距螺纹65并利用该螺纹布置在螺纹套筒54中,故使壳体上部49的转动运动转换为沿转动轴线46的轴向运动。这意味着使连接有轴向元件63和转动元件64的运动学单元62沿缓冲方向73向下根据图10和11沿转动轴线46移位。利用该向下移位,除运动学单元62外,也使与其连接的缓冲活塞69移位。因此,缓冲缸72的下部工作隔室的容积被缓冲活塞69减小并且其中存在的缓冲流体经直流开口被压入缓冲缸72的布置在活塞69上方的上部工作隔室内。缓冲单元71的缓冲活塞69的轴向移位以缓冲方式发生。具体地,缓冲效果取决于活塞69的移位速度。活塞69的移位越快,缓冲流体的归因于其动态流体特性的缓冲力就越高。门扉2的闭合运动相应地急剧减速。这也意味着下缓冲力以低闭合速度作用。
可以以这样的方式确立缓冲角度c,即,仅在围绕枢转轴线4的枢转角度a小于经调节的缓冲角度c时发生缓冲铰接件6的缓冲作用。结果,可以将缓冲铰接件6的缓冲作用调节为所需的枢转角度范围。具体地,在非临界范围内,即,在大枢转角度a,不需要发生枢转运动的缓冲。缓冲角度c的调节发生的原因例如可在于,在枢转角度范围内,在特定枢转角度范围内发生从壳体上部49到轴向元件63的转矩传递。
因此,也可以调整大螺距螺纹65的沿着转动轴线46的轴向范围,使得沿缓冲方向73的轴向移位以及因此缓冲作用仅在特定枢转角度范围内发生。此外或替代地,也可以影响缓冲作用,其原因在于使用了具有不同缓冲行为的各种液压介质。也可设想在缓冲缸72中加设机械弹簧,例如螺旋弹簧。
下文将借助于图12和13描述具有闭合铰接件5和缓冲铰接件6的门装置1的工作模式。图12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门扉2的门装置1的平面图,所述门扉以闭合方式靠置在门框3上并围绕枢转轴线4可枢转地安装在门框3上。根据图12的视图,门装置1被示出处于闭合位置,即,门扉2以闭合方式靠置在门框3上。
从该闭合位置开始,门装置1可以转移到开启位置。根据所示的实施例,这里至少180°的最大枢转角度a是可能的。有利的是最大枢转角度a为至少110°且特别是至少135°。此外,在图12中示出了布置在约27°的枢转角度位置的闭合角度b和布置在约22°的枢转角度位置的缓冲角度c。
将缓冲角度c选择成大于闭合角度b也可以是有利的。这种情况下,当门装置1闭合时,缓冲功能先于闭合功能起动,所述闭合功能也称为牵引功能。因此,更大的角度范围可用于缓冲砰击的门扉。缓冲转矩比较小。
如果门扉2处于大于27°、换言之大于闭合角度b的枢转角度范围内,则闭合铰接件5处于自由转动的布置下,即,门扉2可以在不利用闭合转矩进行转矩加载的情况下相对于门框3枢转。
当门扉2朝门框3枢转并且已达到枢转角度b时,闭合铰接件5的闭合功能启用并且门扉2被自动拉向门框3。
一旦枢转角度——其在闭合铰接件5的闭合布置下连续减小——达到缓冲角度c,缓冲铰接件6的缓冲功能就启用,因此闭合铰接件5引起的闭合运动被缓冲铰接件6缓冲。门装置1的闭合运动自动并以被缓冲的方式发生。防止了门的意外砰击。此外,保证了门装置1特别是以更大的枢转角度不利用转矩枢转。该类型的致动可以以顺滑方式进行。
为了从闭合位置致动门装置1,即,为了开启门扉2,首先必须克服初始闭合转矩MSA,所述初始闭合转矩增大,直到缓冲角度c达到最大值,即所谓的闭合缓冲转矩MSD。缓冲活塞69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即,特别是当闭合门扉2时,缓冲功能仅以单向方式起作用。这意味着当开启门扉2时,不必克服缓冲铰接件6引起的另外的缓冲转矩。因此,初始闭合转矩MSA和闭合缓冲转矩MSD相同且基本上由于扭力弹簧33的预拉紧而产生。
一旦缓冲铰接件6的缓冲功能停用,换言之在大于缓冲角度c的枢转角度a,闭合转矩减小并在大于闭合角度b的枢转角度a处消失。根据图13,闭合角度b可以选择成大于缓冲角度c。对闭合角度b和缓冲角度c给出的度数是举例而言的。视应用而定,也可以选择其它度数。特别地,闭合角度b与缓冲角度c的间隔也可以变化。如果缓冲活塞69在两侧作用,则可有利的是选择尽可能小的缓冲角度c以便减小当开启门装置1时的力需求。同时,缓冲角度c在此情况下应该足够大以便确保待闭合的门装置1的足够缓冲。理想而言,缓冲角度c是在15°与30°之间、特别是在20°与25°之间的枢转角度a。因此,闭合角度b应该选择成足够大,以确保只要门扉2沿门框3的方向运动并低于由闭合角度b限定的最小开启角度门装置1就自动闭合。同时,闭合角度b然而在具有任何大小的枢转角度a的布置下都应该选择成足够小以防止门装置1自动闭合,以便例如确保门装置1以预期方式保持开启。特别有利的是选择从20°至30°且特别是从25°至30°的闭合角度b。
参照图14和15,下文将描述缓冲铰接件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相同的部分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考对第一实施例的描述。结构不同但功能相似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其后面加上“a”。
主要差别在于缓冲铰接件6a具有节流杆74。节流杆74布置在活塞杆66内。节流杆74和活塞杆66关于转动轴线46同心地布置。节流杆74可以在活塞杆66内沿转动轴线46移位。节流杆74借助O形圈75密封在活塞杆66中。
节流杆74在对向缓冲活塞69的一端具有针状延长部76,该针状延长部布置在活塞杆66的为此设置的通道77中。根据所示的实施例,延长部76呈圆柱形,即,在延长部76和通道77之间形成有环形间隙且该间隙形成用于缓冲流体的节流部。节流部越长(即,延长部76越深)地布置在通道77中,缓冲铰接件的缓冲作用就越大。延长部76也可以沿转动轴线46朝缓冲活塞69呈锥形地变细。
节流杆74在外侧具有与活塞杆66的内螺纹对应的外运动螺纹。借助未示出的工具,可以使节流杆74例如在非圆形内截面——特别是六角插座——上关于转动轴线46转动。作为运动螺纹的结果,节流杆74相对于活塞杆66轴向移位。结果,可以调节延长部76在通道77中的浸入深度。可以借助节流杆74来调节缓冲铰接件6a的缓冲作用。
运动学单元62a包括轴向元件63a,该轴向元件具有垂直于转动轴线46取向的非圆形截面。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缓冲铰接件6相反,该轴向元件不是多齿廓形,而是转动带动器。该转动带动器基本上呈圆柱形并沿外圆柱形侧面具有关于转动轴线46径向向外延伸的3个带动连板78。带动连板78关于转动轴线46以120°的均匀外周角间隔布置。各带动连板78接合在为此设置的凹槽79中,所述凹槽集成在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a中。
可以实施具有转动游隙的运动学单元62,其原因在于,例如,凹槽79具有大于带动连板78的宽度。由此可能的是,在门的特定转动角度范围内,轴向元件63a在门的致动时不转动。结果,螺杆67仅可以从门的特别是可固定的闭合角度转动并且缓冲活塞69可以朝着基部罩帽59向下移动。结果,缓冲铰接件6a可以制成总体上更短,因为需要减小螺杆67的螺纹长度以使缓冲行程运动更短。运动学单元62a的转动游隙因此提供自由运行功能,这将借助于又一实施例(图19至23)更详细地描述。
下文将借助于图14和15描述缓冲铰接件6a的工作模式。
如果门扉2围绕枢转轴线4相对于门框3枢转,则该枢转运动借助壳体连接件80传递至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a。由于轴向元件63a在围绕转动轴线46转动方面利用凹槽79中的带动连板78接纳在壳体上部49a中,故轴向元件63a也围绕转动轴线46转动。轴向元件63a关于转动轴线46不可转动地连接到螺杆67,因此后者也围绕转动轴线46转动。这意味着节流杆越来越多地随延长部76穿透到通道77内。利用活塞杆66和连接于其上的缓冲活塞69向下的移位,缓冲缸72的下部工作隔室的容积被缓冲活塞69减小并且其中存在的缓冲流体受压经过通道77、通过延长部76、经布置在活塞杆66中的横向孔口81进入缓冲缸72的、布置在活塞69上方的上部工作隔室内。具体地,由于延长部76在通道77中的布置,缓冲活塞69的轴向移位以被缓冲的方式发生。如果延长部76如上所述呈锥形地变细,则缓冲作用可以随着门的闭合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缓冲作用越大,布置在通道77内的延长部76的比例就越大。
下文将参照图16至18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相同的部分具有与首先两个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考对这两个实施例的描述。结构不同但功能相似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其后面加上“b”。
与缓冲铰接件6a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缓冲铰接件6b构造为三件式铰链。这意味着缓冲铰接件壳体47b具有缓冲铰接件壳体下部48b、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b和布置在它们之间的缓冲铰接件壳体中部82。壳体下部48b和壳体上部49b通过壳体连接件80b连接到门框3。缓冲铰接件壳体中部82借助连接销11连接在门扉2上。
缓冲铰接件6b与缓冲铰接件6a一样具有节流功能,通过可以沿转动轴线46移位的节流杆74来确保所述节流功能。缓冲铰接件6b与首先两个实施例的又一个主要差别在于提供了开度限制。通过在图18中放大地示出的止挡元件83来确保所述开度限制。在门沿开启方向转动时,由于轴向元件63的不可转动布置,借助带动连板78来形成沿转动轴线46朝盖50b轴向向上的移位。由于止挡元件83以止挡元件83沿轴向在轴向元件63b的端面85中突出这样的方式布置在轴向元件63b的为此设置的凹部84中,故止挡元件83与盖50b、尤其是与布置在盖50b中的O形圈86接触。
由于止挡元件83靠置在O形圈86上,故总体限制了轴向元件63b的轴向移位和因此缓冲铰接件6b的开启运动。
可通过止挡元件83沿转动轴线46在端面85上的轴向突出D来调节开度限制,即最大可能的开启角度。例如,这一点可行的原因在于止挡元件83可以被拧入凹部84内。止挡元件83也可被胶合或焊接在凹部84中,换言之能不可释放地连接到轴向元件63b。具体地,止挡元件83由具有良好缓冲特性的塑料材料制成。
下文将参照图19至23描述缓冲铰接件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相同的部分具有与前三个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考对这三个实施例的描述。结构不同但功能相似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其后面加上“c”。
缓冲铰接件6c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缓冲铰接件6b相似地构造为三件式铰链。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设置在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c中的廓形部件52c具有沿转动轴线46以相邻方式布置的带动部件87和自由运行部件88。带动部件87是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即,它具有垂直于转动轴线46取向并关于转动轴线46具有非圆形内部轮廓89。非圆形内部轮廓89与布置在轴向元件63c上的转动带动器的外部轮廓对应,所述转动带动器具有沿外周关于转动轴线46径向向外定向的带动连板78。由于具有带动连板78的转动带动器的外部轮廓对应于内部轮廓89,因此只要轴向元件63c随带动连板78布置在带动部件87中,它便以转矩传递方式(换言之,不可转动地)连接到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c。
自由运行部件88具有垂直于转动轴线46取向的截面,该截面也具有非圆形内部轮廓90。自由运行部件88的内部轮廓90与带动部件87的内部轮廓89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自由运行凹部91,该自由运行凹部关于围绕转动轴线46的外周方向具有比带动连板78大的宽度。根据图23中的视图,转动带动器各自布置成:带动连板78靠置在自由运行凹部91的沿顺时针方向观察地设置的接触面上。这意味着缓冲铰接件壳体上部49c可以沿逆时针方向移位,提供了一定的转动角度范围,在该转动角度范围内不会发生从壳体上部49c到轴向元件63c的转动带动器的转矩传递。转矩传递首先在壳体上部49c被驱动转动时发生,直到在任何情况下关于转动轴线向内定向在自由运行凹部91之间的带动器突起92与沿逆时针方向看去的下一个带动连板78接触。根据所示实施例,自由运行转动角度范围为约90°。根据自由运行部件88的内部轮廓90和带动连板78的构型,可以将自由运行转动角度范围调节为更大或更小。
参照图24至26,下文将描述闭合铰接件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相同的部分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考对第一实施例的描述。结构不同但功能相似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其后面加上“a”。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5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5的主要差别在于闭合铰接件5a构造为三件式铰链。
闭合铰接件5a具有基板31,扭力弹簧33通过第二端35连接在所述基板上。此外,扭力弹簧33通过与第二端35相对地布置的第一端34不可转动地连接到闭合驱动元件32。此外,设置了第一放置元件22和可以与其相接合的第一联接元件20。第一联接元件20还可以与转动驱动元件18相接合。出于此目的,转动驱动元件18和第一联接元件20具有根据闭合铰接件5的第一实施例的互补梯形凹部41或突起42。根据闭合铰接件5a的第二实施例的自由转动闭合单元13因此基本上对应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闭合铰接件5a的自由转动闭合单元13。
此外,闭合铰接件5a具有第二自由转动闭合单元93,该第二自由转动闭合单元除转动驱动元件18外还具有第二联接元件94、第二放置元件95、第二闭合驱动元件96、第二扭力弹簧97和第二基板98。第二扭力弹簧97通过第一端99连接在第二闭合驱动元件96上并通过第二端100连接在第二基板98上。关于沿中心纵向轴线7的构件的布置,所述构件关于转动驱动元件18镜像对称地布置。具体地,仅设置一个转动驱动元件18,其用于致动第一自由转动闭合单元13和第二自由转动闭合单元93两者。
扭力弹簧33、97在任何情况下都构造为具有矩形丝的弹簧。两个弹簧33、97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制造为圆形丝。
由于闭合铰接件5a具有另外的自由转动闭合单元93,故可以提供另外的闭合力,该闭合力引起门的闭合,换言之门扉2朝门框3的运动。具体地,能以这样的方式调节第二自由转动闭合单元93,即,由其产生的闭合力仅在很小的转动角度范围内作用。该转动角度范围特别是小于10°、特别是小于5°且特别而是小于2°。固定一小的转动角度范围的优点在于,在门的开启运动开始时仅仅必须克服从两种单独的闭合转矩产生的增大的闭合转矩。这确保了:克服由另外的自由转动闭合单元93产生的闭合力需要另外消耗的力小。同时,另外的闭合力确保了门的可靠闭合。这特别是确保提供了克服门锁上的锁舌/门扣(Klinke)的致动所需的增加的力消耗。同时,确保了设置在门上的密封件被充分地压合。
在根据图24的视图中,门处于闭合位置,这意味着两个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3、93在门扉上施加最大闭合力。图25示出了处于与图24相比已转动的布置下的闭合铰接件5a。由于门扉2已相对于门框3转动,故转动驱动元件18已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由于联接元件20、94或转动驱动元件18的不同地构成的端面廓形以及它们相对于彼此的相应布置,第一自由转动闭合单元13的、在图25中的底部示出的扭力弹簧33与图24相比不变地位于复原位置并施加弹力。另一方面,第二联接元件94相对于转动驱动元件18沿中心纵向轴线7轴向移位。第二联接元件94放置在第二放置元件95上。第二联接元件94与转动驱动元件18分离。根据图25在顶部示出的第二自由转动闭合元件93处于自由转动布置下。这意味着处于根据图25的布置下的自由转动闭合单元93未在门上施加闭合力。根据所示的实施例,在顶部示出的第二自由转动闭合单元93因此用于施加另外的闭合力。
图26示出处于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进一步转动的布置下的闭合铰接件5a。在该布置下,第一自由转动闭合单元13和自由转动闭合单元93两者都布置在放置布置下,这意味着转动驱动元件18与两个联接元件20、94分离。两个联接元件20、94放置在相应的放置元件22或95上。在此布置下,门扉2可以在不另外施力的情况下(即,在不另外作用闭合力或闭合转矩的情况下)相对于门框3枢转。转动角度范围——第一自由转动闭合单元13和第二自由转动闭合单元93在该范围内起作用——可以彼此独立地调节。
下文将参照图27至40描述闭合铰接件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相同的部分具有与在前两个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考对这两个实施例的描述。结构不同但功能相似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其后面加上“b”。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5b基本上对应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5a,自由转动的闭合单元13b、93b的启用或停用借助所谓的滚柱联接来实现。出于此目的,设置了第一联接元件20b和第二联接元件94b,它们分别以类似于套管的方式构成有两个相应的长形孔101、102。长形孔101、102分别布置在相应联接元件20b、94b的外圆柱形侧面上并平行于中心纵向轴线7取向。长形孔101、102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以沿直径相对的方式布置在相应的联接元件20b、94b上。长形孔101、102各自构造成朝向远离基板31、98的一端开口。
联接元件20b、94b各自不可转动地连接到对应的扭力弹簧33、97。具有放置元件22b的杆113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同心地布置。放置元件22b被连接在杆113上,并且特别是不可转动地连接到杆113。杆113,特别是放置元件22b借助闭合铰接件壳体中心部104不可转动地连接到连接件112。放置元件22b具有中心圆柱形部件,其基本上嵌合在联接元件20b、94b的类似于套筒的凹部内。在外圆柱形侧面,放置元件22b具有平行于中心纵向轴线7延伸的两个长形孔凹槽103。长形孔凹槽103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以直径相对的方式布置在放置元件22b上。长形孔凹槽103具有有限深度。在垂直于中心纵向轴线7的剖面内,长形孔凹槽103具有类似于圆的轮廓的弯曲部,特别是圆弧。
根据图27中的视图,扭力弹簧97由圆丝制成,扭力弹簧33由矩形丝制成。基本上,也可以由相同的丝制造两个弹簧33、97。通过选择不同的弹簧材料,可以以更好的方式对由其引起的闭合力进行不同的调节。
闭合铰接件5b具有闭合铰接件壳体上部9b和闭合铰接件壳体下部10b以及布置在它们之间的闭合铰接件壳体中心部104。在闭合铰接件壳体中心部104中设置有多件式套筒装置105,包括上带动套筒106、下带动套筒107和布置在它们之间的转动套筒108。
一方面,转动套筒108被用作两个连带套筒106、107之间的轴向间隔件。另一方面,转动套筒108不可转动地连接到闭合铰接件壳体中心部104。转动铰接件108允许从闭合铰接件壳体中心部104到联接元件20b、94b的转矩传递。转动套筒108具有平行于中心纵向轴线7布置的长形孔凹槽109、110,长形孔凹槽109或110各自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以沿直径相对的方式彼此成对布置在转动套筒108上。
第一联接元件20b的长形孔101和第二联接元件94b的长形孔102用于引导平行于中心纵向轴线7布置的圆柱形滚柱111。代替滚柱111,也可以使用平行于中心纵向轴线7布置的多个滚珠。滚柱111与该类型的滚珠装置相比具有提高的强度。
下文将借助于图29至40更详细地描述闭合铰接件5b的作用。图29示出了垂直于通过在图27、28中在顶部示出的第二联接元件94b的中心纵向轴线7的截面。因此,图30示出了通过在图27、28中在底部示出的第一联接元件20b的截面。两个联接元件20b、94b基本上以它们基本上包围放置元件22b的方式构成。从图29和30中的门开启的布置开始,扭力弹簧33、97放置在放置元件22b上。这意味着两个扭力弹簧33、97未在门上施加闭合力。出于此目的,滚柱11布置在放置元件22b的为此设置的长形孔凹槽103中。同时,滚柱111布置在第二联接元件94b的长形孔102中和第一联接元件20b的长形孔101中。
根据图29、30,门开启并布置在自由转动的布置下,即,门扉相对于门框枢转开启90°。在闭合运动时,门扉此时朝门框枢转,门框被连接在角形壳体连接件112上并且门扉被连接在连接销11上。在门扉枢转运动时,连接销11随同闭合铰接件壳体中心部104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转动。相应地转动后的状态在图31、32中示出。由于闭合铰接件壳体中心部104的转动,与其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的转动套筒108也转动。相应地,长形孔凹槽109、110相对于它们的转动位置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朝滚柱111移位。在门扉和因此闭合铰接件壳体中心部104进一步转动时,产生这样的布置:长形孔凹槽110、长形孔101和长形孔凹槽103布置成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彼此径向对齐。在此布置下,滚柱111从放置元件22b的长形孔凹槽103径向向外移位到转动套筒108的长形孔凹槽110内。
由于在开启时两个联接元件20b、94b由相应的扭力弹簧33或97通过门扉2的转动运动张紧,扭力弹簧33、97和因此与其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的联接元件20b、94b在门的开启位置通过转矩预拉紧。通过杆113预拉紧的放置元件22b利用长形孔凹槽103分别在滚柱111上施加转矩。由于长形孔凹槽103分别具有弯曲轮廓,故滚柱111在门的整个闭合过程中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被径向向外迫压。只要长形孔凹槽109、110未与长形孔101、102对齐,滚柱111的径向运动就被转动套筒108阻挡。
对应的布置在图34中示出。门扉相对于门框枢转约45°。由于滚柱111此时不再布置在放置元件22b的长形孔凹槽103中,而是布置在转动套筒108的长形孔凹槽110中,故转动套筒108以转矩传递的方式连接到第一联接元件20b。这意味着,在根据图34的视图中,第一扭力弹簧33被转动套筒108和第一联接元件20b启用。这意味着第一扭力弹簧33不再被放置。第一扭力弹簧33在门上引起闭合力。另一方面,在所示的转动角度布置下,第二弹簧97仍被停用,因为滚柱111如图33所示布置在放置元件22b的长形孔凹槽103中。在门扉和因此闭合铰接件壳体中心部104进一步转动时,滚柱111可以被径向向外地迫压到转动套筒108的为此设置的长形孔凹槽109内。该类型的布置在图37中示出。根据图37的门的开启角度为约5°。在此布置下,第二扭力弹簧97也另外被启用并类似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5a在门上引起另外的闭合力。
由于长形孔凹槽109和110就它们的外周位置而言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偏置,故扭力弹簧33、97在不同时间(即,以不同转动角度)被停用或启用。
在门的开启运动时,扭力弹簧97、33的停用以相应地颠倒的次序发生,通过使滚柱111从长形孔凹槽109、110移位到放置元件22b的长形孔凹槽103内,两个扭力弹簧97、33首先被启用,并且第二扭力弹簧97首先被停用,此后第一扭力弹簧33被停用。发生扭力弹簧33、97停用的原因在于,当门开启时,扭力弹簧33、97由于门扉2随连接件112进行的转动运动而首先拉紧。因此,转动套筒108也相对于放置元件22b转动。滚柱111布置在转动套筒108的长形孔凹槽109、110中和联接元件20b、94b的长形孔101、102中。由于转动套筒108的转动,联接元件20b、94b被滚柱111带动并且扭力弹簧33、97因此被预拉紧。由于转动运动过程中增加的预拉紧和长形孔凹槽109、110的弯曲轮廓,关于中心纵向轴线7径向向内地作用的力施加在滚柱111上。由于放置元件22b的圆柱形侧面,防止了滚柱向内进行径向运动。仅在长形孔凹槽103在径向上与长形孔101、102对齐时,滚柱111才可径向向内移位到放置元件22b的长形孔凹槽103内。
下文将借助于图41和42描述具有闭合铰接件5b和缓冲铰接件6a的门装置1a的工作模式。在图4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门装置1的平面图,其中门扉2以闭合方式搁置在门框3上并围绕枢转轴线4可枢转地安装在门框3上。根据图41的视图,门装置1a被示出处于闭合位置,即,门扉2以闭合方式靠置在门框3上。
从该闭合位置开始,门装置1a可以转移到开启位置。根据所示的实施例,这里至少180°的最大枢转角度是可能的。有利的是最大枢转角度a为至少110°且特别是至少135°。此外,在图41中示出了布置在约45°的枢转角度位置的第一闭合角度b1、布置在约5°的枢转角度位置的第二闭合角度b2和布置在约22°的枢转角度位置的缓冲角度c。
将缓冲角度c选择成大于第一闭合角度b1也可以是有利的。这种情况下,在闭合门装置1a时,缓冲功能在闭合功能之前开始,这也称为牵引功能。具体地,然而,缓冲角度c应当选择成大于第二闭合角度b2,使得门装置1a的闭合运动的最后一部分总是以被缓冲的方式发生。因此,更大的角度范围可供用于缓冲砰击的门扉。缓冲转矩比较小。
如果门扉2处于大于45°、换言之大于第一闭合角度b1的枢转角度范围内,则闭合铰接件5b处于自由转动的布置下,即,门扉2可以不利用闭合转矩的转矩加载相对于门框3枢转。
当门扉2朝门框3枢转并且已达到第一闭合角度b1时,闭合铰接件5b的闭合功能如上所述被启用并且门扉2利用第一闭合力被自动拉向门框3。
一旦在闭合铰接件5b的闭合布置下连续减小的枢转角度a达到缓冲角度c,缓冲铰接件6的缓冲功能就被启用,因此闭合铰接件5b引起的闭合运动被缓冲铰接件6a缓冲。
一旦枢转角度a达到第二闭合角度b2,闭合铰接件5b的第二扭力弹簧就被启用并且另外的闭合转矩施加在门扉2上。门装置1a的闭合运动自动并总体以被缓冲的方式发生。防止了门的意外砰击。还保证了门装置1a特别是在较大枢转角度的情况下可以在无转矩的情况下枢转。该类型的致动可以以顺滑方式进行。
为了从闭合位置致动门装置1,即,为了开启门扉2,首先必须克服初始闭合转矩MSA。初始闭合转矩MSA由闭合铰接件5b和缓冲铰接件6a的第一和第二扭力弹簧的闭合转矩组成。在达到第二闭合角度b2时,第二扭力弹簧被停用,因此后者不再产生任何闭合转矩。闭合转矩MS骤然减小。在达到缓冲角度c之前,闭合转矩增大。于是,换言之,随着开启角度增大,闭合转矩由于缓冲而减小。缓冲活塞69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即,缓冲功能仅以单向方式作用,特别是当闭合门扉2时。这意味着在开启门扉2时,不必克服由缓冲铰接件6产生的另外的缓冲转矩。因此,第二闭合角度b2和缓冲角度c之间的角度范围内的闭合转矩可以具有水平路线。
下文将参照图43至47描述闭合铰接件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相同的部分具有与首先三个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考对这三个实施例的描述。结构不同但功能相似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其后面加上“c”。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5c基本上对应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闭合铰接件5b。主要差别在于,闭合铰接件5c仅具有一个联接元件20c,其中设置有长形孔101c。长形孔101c特别是在无转动角度偏差的情况下沿中心纵向轴线7延伸。因此,转动套筒108的长形孔凹槽109c也以对齐的方式布置。
闭合铰接件5c允许两个扭力弹簧97和33的同时致动。
下文将参照图48描述缓冲铰接件的第五实施例。结构相同的部分具有与前三个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考对前三个实施例的描述。结构不同但功能相似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其后面加上“d”。
缓冲铰接件6d的主要差别在于它具有过载保护机构。由于缓冲流体的动态流动特性,缓冲作用随着门的闭合速度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由缓冲单元71产生并对门的闭合运动起反作用的减速缓冲转矩随着闭合速度增大而增大。为了避免特别是由于过大的缓冲转矩而损坏缓冲铰接件6d,提供过载保护机制。
通过弹性盘114来确保过载保护机制。弹性盘114布置在缓冲活塞69d的、背离密封环70的上端面115上。弹性盘在转动轴线46的轴向上被保持在缓冲活塞69d和活塞杆66的台肩之间。在图48所示的过载保护机制不起作用的布置下,弹性盘114基本上平放在端面115上。结果,平行于转动轴线46布置的通孔116被弹性盘覆盖。弹性盘114也可以同时覆盖多个通孔116。在此布置下,缓冲流体在门进行闭合运动时无法流经通孔116。
在高速关门时,缓冲流体的压力在缓冲缸72内升高。弹性盘114是以这样的方式设计的,即,只要缓冲缸72中已达到经调节的临界压力,弹性盘便从通孔114提升并从后者释放缓冲流体。处于由弹性盘114释放的布置下的通孔起到旁路的作用。缓冲缸72内的压力降低。尤其是限制或减小了作为缓冲转矩的结果的机械加载。

Claims (15)

1.一种门装置,包括
a.第一部件(2),特别是门扉,
b.第二部件(3),特别是门框,所述第一部件(2)围绕枢转轴线(4)可枢转地铰接在所述第二部件上,
c.闭合铰接件(5),其将所述第一部件(2)和所述第二部件(3)彼此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件(2)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3)进行闭合运动,和
d.缓冲铰接件(6),其将所述第一部件(2)和所述第二部件(3)彼此连接,以缓冲所述第一部件(2)的闭合运动,
e.其中,所述第一部件(2)能够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位,特别是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第一部件(2)以闭合方式靠置在所述第二部件(3)上,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3)围绕所述枢转轴线(4)枢转一枢转角度(a),该枢转角度不同于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铰接件(5)和所述缓冲铰接件(6)关于所述枢转轴线(4)同心地布置并沿所述枢转轴线(4)彼此间隔开。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铰接件(5)和/或所述缓冲铰接件(6)具有圆柱形壳体(8,47),所述圆柱形壳体特别是具有16mm的外径和最多130mm的长度。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110°、特别是至少135°、尤其是至少180°的最大枢转角度(a)。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枢转角度(a)小于可调节的闭合角度(b),则所述闭合铰接件(5)产生闭合转矩以使所述第一部件(2)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3)移位到所述闭合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围绕所述枢转轴线(4)起作用的所述闭合转矩是可调节的。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枢转角度(a)小于可调节的缓冲角度(c),则所述缓冲铰接件(6)产生所述第一部件(2)在所述开启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3)的枢转运动、特别是闭合运动的缓冲。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铰接件(6)包括运动学单元(62),所述运动学单元用于将连接到所述缓冲铰接件(6)的所述第一部件(2)的枢转运动转换为与转动轴线(46)平行的轴向运动,所述转动轴线与所述枢转轴线(4)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学单元(62)具有能够围绕所述转动轴线(46)转动的、具有大螺距螺纹(65)的转动元件(64),所述大螺距螺纹与对应的、特别是固定的螺纹配合以使所述运动学单元(62)轴向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学单元(62)具有可轴向移位的轴向元件(63),所述轴向元件具有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线(46)取向的非圆形截面、特别是多齿廓形,以不可转动地连接到与所述第一部件(2)固定连接的缓冲铰接件壳体部(49)。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铰接件(6)具有缓冲单元(71),特别是沿所述转动轴线(46)起缓冲作用的线性缓冲器,以缓冲所述第一部件(2)的运动、特别是缓冲所述运动学单元(62)的轴向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71)是液压缓冲单元(71)。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71)具有缓冲缸(72)和能够在该缓冲缸中沿所述转动轴线(46)移位的缓冲活塞(69)。
14.根据权利要求8和11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学单元(62)和所述缓冲单元(71)彼此不可关于所述转动轴线(46)转动地连接。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铰接件(6)的缓冲作用能被调节。
CN201280029118.6A 2011-04-14 2012-04-04 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201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1110007401 DE102011007401A1 (de) 2011-04-14 2011-04-14 Tür-Anordnung
DE102011007401.5 2011-04-14
PCT/EP2012/056212 WO2012139957A1 (de) 2011-04-14 2012-04-04 Tür-anordn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0146A true CN103620146A (zh) 2014-03-05
CN103620146B CN103620146B (zh) 2016-06-29

Family

ID=45976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911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20146B (zh) 2011-04-14 2012-04-04 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09916B2 (zh)
EP (1) EP2697465A1 (zh)
CN (1) CN103620146B (zh)
DE (1) DE102011007401A1 (zh)
WO (1) WO201213995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05856A (zh) * 2018-03-12 2018-09-07 合肥晓阳工贸有限公司 冰箱复位铰链
CN108505866A (zh) * 2018-05-15 2018-09-07 苏州升德精密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单弹簧单缓冲棒一体式缓冲机构
CN111583483A (zh) * 2020-05-22 2020-08-25 袁贵军 无人值守变电站智能门禁系统
CN113445840A (zh) * 2020-03-26 2021-09-28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VI20130245A1 (it) * 2013-10-04 2015-04-05 In & Tec Srl Dispositivo a cerniera per porte, ante o similari
DE102014215902A1 (de) 2014-08-11 2016-02-11 Suspa Gmbh Dämpfungs-Scharnier zum Dämpfen einer Scharnier-Drehbewegung um eine Scharnier-Drehachse
DE102016225348A1 (de) 2016-12-16 2018-06-21 Suspa Gmbh Scharniervorrichtung für eine Tür
USD932872S1 (en) * 2017-03-28 2021-10-12 Ciarán O'Connell Security lock device
DE202017103403U1 (de) * 2017-06-06 2017-07-05 Steinbach & Vollmann Gmbh & Co. Kg Scharnieranordnung
US10280669B2 (en) * 2017-10-05 2019-05-07 Kason Industries, Inc. Door closer
US10711498B2 (en) * 2017-10-05 2020-07-14 Kason Industries, Inc. Door closer
USD859128S1 (en) * 2017-11-14 2019-09-10 Kason Industries, Inc. Cold room door closer
JP6769685B2 (ja) * 2018-04-25 2020-10-14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
JP6758785B2 (ja) * 2018-04-25 2020-09-23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
DE102018003920A1 (de) * 2018-05-16 2019-11-21 Günther Zimmer Scharnier mit mehrstufiger Öffnu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34524A (en) * 1944-10-06 1948-01-13 Alfred J Swanson Door checking hinge
US4155144A (en) * 1977-03-19 1979-05-22 Nikkey Co., Ltd. Damper device
US6205619B1 (en) * 1998-09-17 2001-03-27 Jang Jong-Bok Hydraulic automatic-shock-absorbing hinge device
EP1347138A2 (en) * 2002-03-20 2003-09-24 In-Gwang Lee Apparatus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door
CN101517184A (zh) * 2006-08-08 2009-08-26 爱旺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带自动返回功能的铰链装置
DE102009035682A1 (de) * 2009-07-30 2011-02-03 Zimmer, Günther Scharnier mit hydraulischer Dämpfungsvor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56537A (en) * 1944-08-07 1948-12-14 Seaman Hydraulic door check
US3209391A (en) * 1962-07-20 1965-10-05 Fogel Refrigerator Company Door closer
US3903567A (en) * 1974-09-24 1975-09-09 Stanley Works Two knuckle hinges
US4068344A (en) * 1976-10-21 1978-01-17 Chiyo Okabe Door hinge mechanism
ES295448Y (es) * 1986-06-25 1987-09-01 Zeljko Bebek Vuksic Bisagra de resorte con amortiguador, perfeccionada
US4953260A (en) * 1987-02-06 1990-09-04 Fargnier Jean A Automatic door closer having an adjustable torsion spring and configured end fittings
DE3742213C2 (de) * 1987-12-12 1995-03-30 Dorma Gmbh & Co Kg Türschließer mit einer durch eine Federanordnung im Schließsinn belasteten Schließerwelle
US5152029A (en) * 1991-08-12 1992-10-06 King Chain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ydraulic hinge
US5572768A (en) * 1994-04-13 1996-11-12 Enidine Incorporated Door closer
AT412186B (de) * 2000-04-20 2004-11-25 Blum Gmbh Julius Möbel
DE202004011050U1 (de) 2004-07-13 2004-11-11 Hülsta-Werke Hüls Gmbh & Co. Kg Möbel mit gedämpfter Tür
EP2171192A4 (en) * 2007-06-12 2013-06-26 Moonju Hardware Co Ltd HINGE DAMPER
US8015665B2 (en) * 2008-04-25 2011-09-13 Pan Jiaoting Spring hinge
CN101949247A (zh) * 2010-09-17 2011-01-19 陆兆金 缓冲铰链及其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34524A (en) * 1944-10-06 1948-01-13 Alfred J Swanson Door checking hinge
US4155144A (en) * 1977-03-19 1979-05-22 Nikkey Co., Ltd. Damper device
US6205619B1 (en) * 1998-09-17 2001-03-27 Jang Jong-Bok Hydraulic automatic-shock-absorbing hinge device
EP1347138A2 (en) * 2002-03-20 2003-09-24 In-Gwang Lee Apparatus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door
CN101517184A (zh) * 2006-08-08 2009-08-26 爱旺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带自动返回功能的铰链装置
DE102009035682A1 (de) * 2009-07-30 2011-02-03 Zimmer, Günther Scharnier mit hydraulischer Dämpfungsvorrichtung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05856A (zh) * 2018-03-12 2018-09-07 合肥晓阳工贸有限公司 冰箱复位铰链
CN108505866A (zh) * 2018-05-15 2018-09-07 苏州升德精密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单弹簧单缓冲棒一体式缓冲机构
CN108505866B (zh) * 2018-05-15 2024-01-30 苏州升德精密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单弹簧单缓冲棒一体式缓冲机构
CN113445840A (zh) * 2020-03-26 2021-09-28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CN113445840B (zh) * 2020-03-26 2022-11-04 海信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CN111583483A (zh) * 2020-05-22 2020-08-25 袁贵军 无人值守变电站智能门禁系统
CN111583483B (zh) * 2020-05-22 2022-08-23 袁贵军 无人值守变电站智能门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0146B (zh) 2016-06-29
WO2012139957A1 (de) 2012-10-18
DE102011007401A1 (de) 2012-10-18
EP2697465A1 (de) 2014-02-19
US20140137478A1 (en) 2014-05-22
US9009916B2 (en) 2015-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0146A (zh) 门装置
CN103620143B (zh) 包括闭合铰接件和缓冲铰接件的门装置
US11268312B2 (en) Combined door hinge with variable hydraulic damping and stopper device performance
US8683655B2 (en) Separated type hinge apparatus with return function
US20130081227A1 (en) Door closer
US20180238092A1 (en) Combined Door Hinge with Variable Hydraulic Damping and Stopper Device Performance
US6154924A (en) Door closer unit
CN201372657Y (zh) 液压缓冲自动闭门铰链
US20180291663A1 (en) Angle-adjustable positioning and self-closing hinge for highly sealed door
KR101539347B1 (ko) 캠을 이용한 도어용 경첩
CN110499984A (zh) 一种芯轴及装置有该芯轴的防暴力万向液压合页
CN107461445A (zh) 缓冲器
CN106170600A (zh) 活塞‑缸单元和具有活塞‑缸单元的门铰链
CN214403163U (zh) 一种合页的缓冲机构
CN201326333Y (zh) 一种铰链
CN106103874B (zh) 活塞‑缸单元和门铰链
CN212745079U (zh) 一种密封阀减震降噪装置
CN110512973A (zh) 一种可调式缓冲柜门合页
CN112554694A (zh) 一种合页的缓冲机构
CN109441272A (zh) 一种合页
CN220434523U (zh) 一种入锁缓冲机构
CN216344044U (zh) 一种流量可控防冲击球阀
KR200243185Y1 (ko) 내장형 도어 개폐 완충기
CN201326335Y (zh) 带有阻尼器的铰链
CN112227855A (zh) 一种多功能缓冲合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Termination date: 2019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