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1708A - 带车轮的座椅 - Google Patents

带车轮的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1708A
CN103561708A CN201280026684.1A CN201280026684A CN103561708A CN 103561708 A CN103561708 A CN 103561708A CN 201280026684 A CN201280026684 A CN 201280026684A CN 103561708 A CN103561708 A CN 1035617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seat
towards
brake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66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1708B (zh
Inventor
板东伸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617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17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17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17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4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handicapped pers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3/00Ambulance aspects of vehicles; Vehicles with special provisions for transpor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r their personal conveyances, e.g.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of, or for loading, wheelchairs
    • A61G3/02Loading or unloading personal conveyances; Facilitating access of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to, or exit from,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rota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对后轮(40)进行支承的后轮支柱(42)上设置有制动杆(76)。所述制动杆(76)包括作为制动构件的制动部(76b),该制动部(76b)装入在后轮(40)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刹车装置(70)中。在后轮(40)收纳在上方的收纳位置时,所述制动杆(76)的限制部(76c)构成为被抵压在后轮(40)上,以作为限制构件对后轮(40)的旋转进行限制。

Description

带车轮的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在汽车外作为轮椅使用的带车轮的座椅。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2005-034326号公报记载的带车轮的座椅包括供使用者乘坐的座椅主体和设置在座椅主体的前方及后方的车轮。带车轮的座椅能在车室外作为轮椅使用,在作为轮椅使用时,能将前后的车轮移动到上方的展开位置。在将带车轮的座椅设置在汽车的室内来作为汽车的座椅使用时,将前后的车轮收纳到下方的收纳位置。通过将车轮收纳到上方的收纳位置,就能不经由车轮而直接将座椅主体设置在车室内的设置部位。藉此,能降低设置座椅主体的高度。通过将带车轮的座椅与其它座椅的乘坐面的高度对齐,坐在带车轮的座椅上的使用者便与坐在其它座椅上的使用者具有相同的高度,能减轻疏离感。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般来说,在车轮上设置有对车轴进行支承的轴承和电动机的齿轮。轴承与齿轮间具有游隙,车轮能在游隙的范围内动作。以往,在将座椅设置在汽车的车室内时,车轮与设置位置不接触。因此,车轮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会在轴承与齿轮间的游隙范围内振动,从而会产生振动声。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抑制车轮在收纳位置处的振动的带车轮的座椅。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带车轮的座椅能在汽车外作为轮椅使用,其包括座椅主体、车轮、收纳允许结构和限制构件。车轮配置在座椅主体的前方及后方。收纳允许结构允许将车轮移动到展开位置,以将座椅作为轮椅使用,并且允许将车轮移动到收纳位置,以将座椅作为汽车的座椅使用。限制构件设置在座椅主体上,并且在收纳位置处对车轮的旋转进行限制。
由于可收纳结构允许车轮收纳在收纳位置,设置在座椅主体上的限制构件对收纳在收纳位置的车轮的旋转进行限制,因此,能抑制车轮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座椅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2是带车轮的座椅朝向车门开口部时的沿图1的II方向的汽车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3是在利用第三滑动机构使带车轮的座椅朝向车室外移动的状态下的汽车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4是在利用第二滑动机构使带车轮的座椅在车室外下降的状态下的汽车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向视图,其是第二滑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6是第二滑动底座附近的侧视图。
图7是从乘坐者观察到的左侧的四连杆机构及导向凸轮的立体图。
图8是四连杆机构及导向凸轮的侧视图。
图9是第三滑动机构及带车轮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10是从图9的箭头X方向观察第三滑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11是处于与座椅移动装置分离的状态的带车轮的座椅的整体侧视图。
图12是座椅移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座椅连接底座的立体图。
图14是座椅框的俯视图。
图15是座椅框的侧视图,其是左侧框部的纵剖视图。
图16是在将车轮展开到展开位置的状态下的刹车装置的动作部的侧视图。
图17是在将车轮收纳在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的刹车装置的动作部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从图16的箭头XVIII方向观察的刹车线的连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刹车装置的杆部的侧视图。
图20是带车轮的座椅中的刹车装置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带车轮的座椅与座椅连接底座连接的状态的汽车用座椅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带车轮的座椅与座椅连接底座连接的状态的汽车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图21中的XXIII-XXIII线向视图,其是表示后侧连接卡合构件与后侧连接构件卡合的卡合状态的汽车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24是图21中的XXIV-XXIV线向视图,其是表示第二滑动底座的连接凸部进入座椅框的连接凹部内的状态的汽车用座椅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4,对实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座椅1为汽车M的副驾驶座。在汽车用座椅中还包括驾驶座、箱型车的第二排座等副驾驶座以外的座椅。
如图2、图12所示,汽车用座椅1包括带车轮的座椅10和座椅移动装置100。带车轮的座椅10包括前后车轮,在车室外能够作为供被护理者乘坐的轮椅使用,在车室内能够作为用于供乘客乘坐的座椅。座椅移动装置100能够经由汽车M的车门开口部K将保持着乘坐者乘坐状态的带车轮的座椅10从车室内移动到车室外、或是从车室外移动到车室内。带车轮的座椅10以与座椅移动装置100连接的状态设置在车室内。
如图2、图3所示,座椅移动装置100包括第一滑动机构110、旋转机构120、升降机构159和第三滑动机构140。第一滑动机构110使带车轮的座椅10朝车辆前后方向移动。旋转机构120使带车轮的座椅10在大致呈90°的、朝向车辆正面的方向与朝向车门开口部的方向之间旋转。升降机构159一边使朝向车门开口部K的带车轮的座椅10朝向车室外方向移动一边使其下降。第三滑动机构140使下降后的带车轮的座椅10进一步朝向车室外方向水平移动。
如图2、图3所示,第一滑动机构110具有固定底座111、导轨112和第一滑动底座113。固定底座111安装在汽车M的底板F上。导轨1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且相互平行地安装在固定底座111的上表面上。第一滑动底座113在固定底座111上设置成能通过导轨1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
在固定底座111与第一滑动底座113之间夹装有第一滑动电动机114a、丝杠轴114b以及与丝杠轴114b啮合的螺母114c。第一滑动电动机114a和丝杠轴114b安装在固定底座111上。螺母114c安装在第一滑动底座113上。若第一滑动电动机114a动作,则丝杠轴114b旋转。藉此,第一滑动底座113朝车辆前方或后方(在图2~图4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移动。
旋转机构120具有上述第一滑动底座113、彼此同轴且能自由旋转地组合的外圈121及内圈122、中间底座131。外圈121固定在第一滑动底座113的上表面上,内圈122固定在中间底座131的下表面上。在第一滑动底座113的上表面安装有用于驱动旋转的电动机(旋转电动机123)。旋转电动机123所输出的旋转经由未图示的齿轮传递机构而传递至内圈122。藉此,中间底座131、升降机构159及带车轮的座椅10便一体地旋转。
如图5、图6及图7所示,升降机构159包括上述中间底座131、第二滑动机构130、左右一对四连杆机构133以及升降底座135。
第二滑动机构130包括:上述中间底座131;滑轨160,该滑轨160彼此平行地安装在中间底座131上;以及第二滑动底座132,该第二滑动底座132能相对于中间底座131滑动。上述第二滑动底座132支承成能通过滑轨160滑动。在带车轮的座椅10朝向车辆正面的状态下,滑轨160位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彼此平行的位置处,在带车轮的座椅10朝向车门开口部K的状态下,滑轨160位于沿车宽方向彼此大致平行的位置处。第二滑动底座132在每一侧各设置有两个导向辊161,上述导向辊161设置成能旋转。上述各导向辊161支承成能在上述滑轨160上滚动。藉此,第二滑动底座132支承成能相对于中间底座131滑动。
在中间底座131与第二滑动底座132之间夹装有第二驱动装置170。第二驱动装置170具有第二滑动电动机171和丝杠轴172。第二滑动电动机171安装在第二滑动底座132的下表面上。丝杠轴172在第二滑动底座132的下表面上支承成能旋转。在中间底座131的上表面上安装有与上述丝杠轴172啮合的螺母173。因此,若在带车轮的座椅10朝向车门开口部K的状态下使第二滑动电动机171正转或是反转来使丝杠轴172旋转,则第二滑动底座132朝车室外方向或车室内方向(图2~图4中的左右方向)滑动。
如图5及图7所示,各四连杆机构133安装在第二滑动底座132的侧部。各四连杆机构133包括内侧的连杆臂133a和外侧的连杆臂133b。内外的连杆臂133a、133b分别经由支轴133c、133d而能上下转动地与第二滑动底座132的侧部连接。伴随着第二滑动底座132从车室内朝车室外的移动、或是反过来从车室外朝车室内的移动,左右的两个四连杆机构133一体地移动。内外的连杆臂133a、133b的转动前端部分别经由支轴133e、133f而能旋转地与升降底座135的侧部连接。
如图5及图7所示,各内侧的连杆臂133a具有两块臂板隔开一定间隔地固定在左右位置上的结构。在上述两块臂板间的靠支轴133c的位置处,导向辊134安装成能旋转。各导向辊134在导向凸轮139的上表面支承成能转动,其中,上述导向凸轮139彼此平行地安装在中间底座131的左右。各导向凸轮139的上表面形成有大致水平的水平导向面139a和倾斜的倾斜导向面139b。倾斜导向面139b形成于在带车轮的座椅10朝向车门开口部K的状态下朝向车室外的导向凸轮139的前端部。倾斜导向面139b的倾斜设定为在朝向车室外的前端部处朝下倾斜。
在内侧的连杆臂133a的导向辊134沿着水平导向面139a滚动的阶段,四连杆机构133以大致水平状态(不会上下转动地)移动。因此,升降底座135及带车轮的座椅10不会上下移位,而是大致水平地移动。与此相对的是,在导向辊134沿着倾斜导向面139b滚动的阶段,内侧的连杆臂133a及四连杆机构133朝上方或下方转动。藉此,升降底座135及带车轮的座椅10上升或是下降。图4示出了两个四连杆机构133朝最靠车室外的方向移动、而使带车轮的座椅10下降到最低位置处的状态。
四连杆机构133构成为适当地设定内外的各连杆臂133a、133b的支点间的距离等,从而在如上所述一边在车宽方向上移动一边上下转动的过程中,带车轮的座椅10始终不会倾倒,而是保持着上述乘坐姿势。即,四连杆机构133为四杆平行连杆机构。
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三滑动机构140配置在左右的四连杆机构133的前端部之间。第三滑动机构140包括上述升降底座135、左右一对滑轨141以及座椅连接底座151。各滑轨141安装在座椅连接底座151的下表面。在升降底座135的左右的各侧部处,两个导向辊136安装成能旋转。各导向辊136支承成能在滑轨141上滚动。藉此,座椅连接底座151支承成能相对于升降底座135滑动。带车轮的座椅10经由上述座椅连接底座151而与座椅移动装置100连接。
在升降底座135与座椅连接底座151之间夹装有第三驱动装置150。第三驱动装置150包括:第三滑动电动机152,该第三滑动电动机152安装在座椅连接底座151的下表面;以及丝杠轴153,该丝杠轴153在上述第三滑动电动机152的驱动下旋转。在升降底座135的上表面上安装有与丝杠轴153啮合的螺母154。因此,若在带车轮的座椅10朝向车门开口部K的状态下使第三滑动电动机152启动来使丝杠轴153旋转,则座椅连接底座151相对于升降底座135朝车宽方向(在图9中的左右方向)滑动。因此,带车轮的座椅10能利用上述第二滑动机构130和第三滑动机构140分两个阶段在车宽方向上滑动。
如图2、图3、图8、图9所示,在升降底座135下表面的前部的左右位置上设置有一对前侧主卡合部137。在第二滑动底座132及四连杆机构133返回车室内后,如图2及图3所示,上述前侧主卡合部137与上述中间底座131的前端部卡合。藉此,使升降底座135、四连杆机构133及带车轮的座椅10在上浮方向上的移位受到限制。但是,由上述前侧主卡合部137带来的限制是在车辆受到前方碰撞时等、带车轮的座椅10朝与通常使用时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时开始发挥作用的。因此,在汽车用座椅1的通常使用时,上述前侧主卡合部137不会阻碍利用升降机构159使升降底座135移动的动作。
在座椅连接底座151的上表面上,带车轮的座椅10连接(装设)成能分离。通过与座椅移动装置100分离,带车轮的座椅10能在车室外单独地作为轮椅使用。在图11及图12中,示出了带车轮的座椅10与座椅移动装置100分离后的状态。以下,对上述带车轮的座椅10进行说明。
如图11及图12所示,带车轮的座椅10包括座椅主体11、一对前轮30及一对后轮40。座椅主体11包括座椅坐垫11a、椅背11b以及对座椅坐垫11a及椅背11b进行支承的座椅框20。一对前轮30及后轮40在座椅框20的左右对称地设置。如图20所示,在椅背11b的上部左右设置有在护理者使带车轮的座椅10移动时进行把持的一对把手部22。在椅背11b的背面装设有用于对设置在带车轮的座椅10上的电动机等电动设备供给电力的蓄电池26。
前轮30及后轮40设置成能分别收纳到上方的收纳位置。在图11中,示出了从乘坐者观察到的左侧的前后车轮30、40的支承结构。
在座椅框20的左右侧部彼此平行地设置有侧框部20L、20R。在上述左右的各侧框部20L、20R的前部,前轮支柱32通过支轴31被支承成能上下转动。在上述前轮支柱32的下端部安装有能自由摇头的前轮保持件33。前轮30被上述前轮保持件33支承成能自由旋转。左右的前轮保持件32通过未图示的连接杆相互连接。因此,左右的前轮30被一体地收纳到上方的收纳位置,或是在下方的展开位置处展开。
在座椅框20的两侧部的后部,后轮支柱42分别通过支轴41被支承成能上下转动。后轮40在上述后轮支柱42的转动前端部被支承成能自由旋转。左右的后轮支柱42与上述前轮支柱32同样地,通过未图示的连接杆相互连接。因此,左右的后轮40也被一体地收纳到上方的收纳位置,或是在下方的展开位置处展开。
在左右的各后轮40中内置有对上述各后轮40进行驱动的电动机(以下称为轮内电动机(In-wheel motor)45)。各轮内电动机45的转速及旋转方向通过未图示的控制单元相互独立地控制。通过使轮内电动机45对后轮40进行驱动,就能使带车轮的座椅10自动行走。即,上述左右的后轮40被设计成驱动轮。此外,通过使控制单元独立地对两个轮内电动机45的转速及旋转方向进行控制,就能使带车轮的座椅10前进、后退及朝左右方向回旋。通过对未图示的操作盘进行操作,就能利用控制单元来实现上述控制。控制单元与后轮驱动用的轮内电动机45、蓄电池26及未图示的操作盘电连接。在对操作盘进行操作时,利用与操作盘连接的控制单元,来使左右的轮内电动机45以蓄电池26为电源相互独立地控制旋转。
在座椅框20左右的各侧框部20L、20R上设置有滑动支架51,该滑动支架51能沿着侧框部20L、20R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在各侧框部20L、20R的下表面设置有窗部20a,滑动支架51经由上述窗部20a朝下方突出。
滑动支架51与前轮支柱32通过前轮连接臂34连接。即,前轮连接臂34的前端部连接成能通过支轴35相对于前轮支柱32的支架部32a上下转动。另一方面,前轮连接臂34的后端部连接成能通过支柱52相对于滑动支架51上下转动。此外,滑动支架51和后轮支柱42通过后轮连接臂43连接。即,后轮连接臂43的前端部连接成能通过支柱52相对于滑动支架51上下转动。另一方面,后轮连接臂43的前端部连接成能通过支柱44相对于后轮支柱42的上部上下转动。
如图11所示,前轮连接臂34前侧的支轴35设定在比前轮支柱32的支轴31更靠转动前端侧的位置,后轮连接臂43的支轴44设定在比后轮支柱42的支轴41更靠转动前端侧的位置。因此,如图11中的实线所示,在滑动支架51朝前侧(图11中的左侧)移动时,前轮支柱32及后轮支柱42朝下方转动,藉此,前轮30及后轮40在下方的展开位置处展开。相反地,如图1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滑动支架51朝后侧(图11中的右侧)移动时,前轮支柱32及后轮支柱42朝上方转动,藉此,前轮30及后轮40被收纳到上方的收纳位置。
通过将前轮30及后轮40收纳,就能在不会对乘坐者造成妨碍的范围内将前轮30及后轮40尽量收纳在上方。藉此,能在使带车轮的座椅10移动到车室内时将带车轮的座椅10设置得较低。因而,能将乘坐者的所谓髋关节点(hip point)设定得较低,因此,能消除乘坐者在车室内受到的疏离感。
如图14所示,在座椅框20中设置有车轮收纳机构50,该车轮收纳机构50用于将前后的车轮30、40收纳到收纳位置、或是展开到展开位置。利用上述车轮收纳机构50能使上述滑动支架5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车轮收纳机构50包括安装在座椅框20前部的驱动电动机56来作为驱动源。驱动电动机56包括朝左右(图14中的下及上)的各方向突出的输出轴56a、56b。左右的输出轴56a、56b一体地正转或反转。沿着座椅框20的左右的各侧框部20L、20R配置有丝杠轴53。左右的各输出轴56a、56b所输出的旋转动力通过安装在座椅框20的前角部上的中间传递块57而被分别传递至左右的丝杠轴53上。在各丝杠轴53上,以啮合的状态安装有螺母块55。
在座椅框20的左右的各侧框部20L、20R的内侧,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收容有滑块60。螺母块55固定在上述滑块60上。在滑块60的下表面与侧框部20L、20R的下部之间及在滑块60的上表面与侧框部20L、20R的上部之间,分别夹装有滑动性高的衬套(liner)60a。利用上述衬套60a,两个滑块60便能在侧框部20L、20R的内侧顺畅地移动,而没有松动。
若驱动电动机56启动而使两个输出轴56a、56b旋转,则上述旋转输出经由中间传递块57而分别传递至丝杠轴53。藉此,两个丝杠轴53便同步地朝正转及反转方向旋转。因两个丝杠轴53同步地旋转,两个滑块60一体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藉此,滑动支架51分别在窗部20a的范围内前后移动。因两个滑动支架51前后移动,而使前后的车轮30、40展开到展开位置、或是收纳到收纳位置。
这样,由于不仅仅是前轮30,后轮40也收纳到相对于后轮支柱42的转动支轴41靠后侧的位置,因此,能将前轮30及后轮40分别收纳到从座椅框20的前后方向的中部到后侧的范围内。藉此,由于能将前轮30及后轮40收纳在乘坐者看来不会造成妨碍的部位,因此,能使前轮30及后轮40移位到比以往更高的位置处后进行收纳。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减小在收纳状态下前后的车轮30、40在座椅框20下方需要的收纳空间。
以往,由于是使能转动地支承在座椅框后部的后轮支柱朝前方(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来对后轮进行收纳的结构,因此,形成为后轮收纳在相对于后轮支柱的转动支轴靠前方、即座椅框的前方的位置的结构。由于需要避免造成乘坐者乘坐时及乘坐移动时的妨碍,因此,无法将后轮相对于座椅框收纳在过高的位置处。因而,需要停留并收纳在朝座椅框的下方大幅伸出的位置处,其结果是,需要在座椅框的下侧设置较大的收纳空间。此外,通常的结构是从乘坐者观察将直径设定得比前轮大的后轮收纳在前方,因此,在这点上说,也需要在座椅框的下方设置较大的收纳空间。
通过使车轮收纳机构50的驱动电动机56朝反转方向动作,来将所收纳的前轮30及后轮40朝下方取出。在驱动电动机56反转时,两个螺母块55及滑块60朝前方移动,藉此,滑动支架51朝前方移动。在滑动支架51朝前方移动时,两个连接臂34、42朝前方移动。藉此,后轮支柱42以支轴41为中心朝下方转动,同时前轮支柱32以支轴31为中心朝下方转动。通过上述动作,前后的车轮30、40展开到下方的展开位置。
接着,如图16至图20所示,带车轮的座椅10包括在车室外作为轮椅单独使用时所使用的刹车装置70。刹车装置70包括:座椅主体侧机构70A,该座椅主体侧机构70A设置在座椅坐垫11a或座椅框20一侧;以及车轮支柱侧机构70B,该车轮支柱侧机构70B设置在后轮支柱42一侧。其中,座椅主体侧机构70A由杆部71和左右一对的动作部72构成。杆部71的详细情况在图19中示出,动作部72的详细情况在图16及图17中示出。
首先,动作部72与两个后轮40对应地以相同的结构设置在座椅框20的左右侧框部20L、20R的后部。以下,对设置在座椅框20的左侧框部20L上的动作部72进行说明。图16示出了在将车轮展开到展开位置后的状态下的动作部72。
在座椅框20的左侧框部20L的后部,能以支轴75为中心上下转动地设置有座椅主体侧机构70A的动作杆74。在图16中,位于非制动位置处的动作杆74用实线表示,位于制动位置处的动作杆74用双点划线表示。利用作为施力构件的扭转弹簧75a,动作杆74朝从上述制动位置向非制动位置转动的方向(图示的逆时针方向)施力。动作杆74包括从刹车线78、79承受力的输入部74b和对制动杆76施加力的动作部74a,来作为传递构件。
另一方面,在后轮支柱42的上部,能以支轴77为中心上下转动地设置有车轮支柱侧机构70B的制动杆76。在图16中,位于非制动位置处的制动杆76用实线表示,位于制动位置处的制动杆76用双点划线表示。利用作为施力构件的扭转弹簧77a,将制动杆76朝从上述制动位置向非制动位置转动的方向(图示的顺时针方向)施力。制动杆76包括:作为传递构件的销部76a,该销部76a从动作杆74承受力;作为制动构件的制动部76b,该制动部76b以在展开位置处阻止后轮40旋转的方式进行抵压;以及作为限制构件的限制部76c,该限制部76c以在收纳位置处限制后轮40旋转的方式抵压在后轮40上。销部76a从制动杆76的一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图16中的纵深方向)突出设置,动作杆74的动作部74a与制动杆76的销部76a抵接。
在动作杆74克服扭转弹簧75a以支轴75为中心朝制动位置侧(图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动作杆74的动作部74a对制动杆76的销部76a施力。藉此,制动杆76克服扭转弹簧77a以支轴77为中心朝制动位置侧(图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由于动作杆74进一步转动直至制动位置处,因此,制动杆76转动到制动位置处。制动杆76的制动部76b抵压在后轮40上,并施加阻止后轮40旋转的制动力。
在动作杆74的输入部74b上连接有两个刹车线78、79各自的一端部,来作为刹车装置70的传递构件。一方的刹车线78连接到杆部71。此外,另一方的刹车线79与供护理者操作的刹车杆22a连接。刹车杆22a设置在上述把手部22上。通过对刹车杆22a进行操作,就能对后轮40施加制动。两个刹车线78、79插通到线罩78a、79a内。线罩78a、79a的一端固定在设于座椅框20的左侧框部20L的固定板20b上。
杆部71设置在座椅框20的右侧框部20R的前部,作为操作构件的刹车杆73配置在乘坐者能用右手操作的位置处。在图19中,符号80表示杆部底座。杆部底座80固定在右侧框部20R的前部。在杆部底座80上支承有上述刹车杆73和连杆81。刹车杆73通过支轴82能转动地支承在杆部底座80上。利用未图示的扭转弹簧,将刹车杆73向朝靠近乘坐者的方向转动的非制动位置方向(图19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力。另一方面,连杆81在刹车杆73的前部(图19中的左侧)通过支轴83能转动地支承在杆部底座80上。刹车杆73与连杆81之间通过连接杆84连接。连接杆84的一端部通过支轴84a能转动地与连杆81连接,另一端部通过支轴84b能转动地与刹车杆73连接。在连杆81的转动前端部设置有支架部81a,来作为刹车装置70的传递构件。在支架部81a上连接有从动作部72伸出的上述刹车线78的另一端部。供刹车线78插通的线罩78a的另一端部固定在设于杆部底座80的支架部80a上。
若通过手动操作克服上述扭转弹簧的作用使刹车线73从图19中的实线所示的非制动位置倾倒到双点划线所示的制动位置,则连接杆84的支轴84b横穿将支轴82与支轴84a连接的线L而朝相反一侧移动。在图19中,对使刹车杆73倾倒到制动位置后的、将支轴82与支轴84a连接的线标注符号L’来进行表示。即,由各支轴82、83、84a、84b来构成所谓的翻转(turn over)机构。因此,在使刹车杆73从非制动位置倾倒到制动位置后,由于利用连接杆84使连杆81朝图19的左侧转动,因此,刹车线78朝相同方向拉伸。在刹车线78拉伸后,动作杆74克服扭转弹簧75a而朝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藉此,如上所述,制动杆76的制动部76b按压在后轮40上,而对后轮40施加制动力。通过利用上述翻转机构将刹车杆73锁定在制动位置上,来保持这种制动状态。
与左右的各动作杆74连接的、作为传递构件的刹车线79与设于椅背11b的背面上部的刹车杆22a连接。因此,在护理者使用握着把手部22的手对左右的刹车杆22a进行制动操作时(朝图20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操作时),两个刹车线79被拉伸,藉此,左右的动作杆74朝图16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对后轮40施加制动力。乘坐者或护理者通过使位于制动位置的刹车杆73朝非制动位置方向(从乘坐者观察为靠近方向)倾倒,就能解除刹车线78的拉伸,来利用扭转弹簧75a使动作杆74返回到图16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处。藉此,制动杆76的制动部76b与后轮40分离,而成为解除后轮40的制动状态的非制动状态。
图17示出了在将后轮40收纳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的动作部72。在使上述车轮收纳机构50启动来将后轮40收纳到收纳位置时,如图16所示,与动作杆74抵接的制动杆76随着后轮支柱42的转动而以支轴41为中心朝图示的逆时针方向移动,从而使制动杆76的销部76a与动作杆74的动作部74a分离。即,解除从包括动作杆74的座椅主体侧机构70A到包括制动杆76的车轮支柱侧机构70B的传递功能,而成为无论乘坐者或护理者对刹车杆73、22a中的任一个进行操作,均不会对后轮40施加制动力的状态。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制动杆76被朝图示的顺时针方向施力,因此,会朝上述施力方向转动,如图17所示,制动杆76的限制部76c被抵压在后轮40上。即,扭转弹簧77a始终朝将制动杆76抵压到后轮40上的方向施力,在后轮40收纳在收纳位置时,保持着承受扭转弹簧77a的作用力而将制动杆76的限制部76c抵压到后轮40上的状态。通过如上所述将制动杆76的限制部76c抵压到后轮40上,来限制后轮40的旋转。
相反,在使上述车轮收纳机构50启动来将后轮40展开到展开位置时,制动杆76随着后轮支柱42的转动而以支轴41为中心朝图示的顺时针方向移动,从而使动作杆74的动作部74a与制动杆76的销部76a抵接。即,恢复从包括动作杆74的座椅主体侧机构70A向包括制动杆76的车轮支柱侧机构70B的传递功能。另一方面,制动杆76克服扭转弹簧77a的作用力而朝图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6所示,制动杆76的限制部76c与后轮40分离。即,动作杆74的动作部74a通过制动杆76的销部76a而保持使限制部76c与后轮40分离的状态。
如图15及图22所示,在座椅框20下表面的前部的左右位置处设置有朝下方伸出的一对前侧连接构件210。如图13及图22所示,与前侧连接构件210对应地,在座椅连接底座151上表面的前部的左右位置处设置有一对前侧连接卡合构件155。在前侧连接构件210上设置有卡合槽210a,该卡合槽210a供对应的前侧连接卡合构件155嵌合并能与之卡合。卡合槽210a是从前侧连接构件210的下部朝向斜上方前侧以大致弧状的路径切入而形成的。在带车轮的座椅10与座椅连接底座151连接时,如图22所示,通过使前侧连接卡合构件155嵌入到卡合槽210a内,从而主要对带车轮的座椅10相对于座椅连接底座15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
如图21所示,在座椅框20下表面的后部的左右位置处安装有一对后侧连接构件211。如图13及图21所示,与各后侧连接构件211对应地,在座椅连接底座151上表面的后部设置有一对后侧连接卡合构件156。在带车轮的座椅10与座椅连接底座151连接时,通过使后侧连接卡合构件156与对应的后侧连接构件211卡合,从而主要对带车轮的座椅10相对于座椅连接底座15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
如图7及图22所示,在四连杆机构133的外侧的连杆臂133b的转动前端部(靠近支轴133f的部位)的上部,设置有前侧卡合部201。与前侧卡合部201对应地,在前侧连接构件210的后部,以朝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臂卡合部210b,该臂卡合部210b能与前侧卡合部201卡合。
如图7、图21及图22所示,在外侧的连杆臂133b的转动基端部(靠近支轴133d的部位)的外侧面设置有后侧卡合部200。如图21所示,两个后侧卡合部200设置成彼此左右对称。后侧卡合部200朝外侧的连杆臂133b的转动前端方向延伸。在各后侧卡合部200的前端下部形成有卡合爪200a。与后侧卡合部200对应地,在滑块60的底部的靠近后端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能与后侧卡合部200卡合的卡合孔61。
另外,在座椅框20下表面的后部处所述两个后侧连接构件211之间,设置有连接凹部212。与连接凹部212对应地,在第二滑动底座132的中央部设置有连接凸部213,该连接凸部213能进入连接凹部212。
在带车轮的座椅10与座椅移动装置100的座椅连接底座151连接后,如上所述,前侧连接卡合构件155嵌入前侧连接构件210的卡合槽210a,此外,后侧连接卡合构件156与后侧连接构件211卡合。藉此,带车轮的座椅10相对于座椅连接底座151主要沿其前后方向被定位,而成为该方向上的相对移位受到限制的状态。
当在这种连接状态下,利用第二滑动机构130使第二滑动底座132朝车室内方向后退时,四连杆机构133一边朝上方倾倒一边后退,从而使带车轮的座椅10一边上升一边朝车室内方向返回。在第二滑动底座132到达车室内方向的后退端之后,利用第三滑动机构140使座椅连接底座151相对于升降底座135朝车室内方向后退。在使座椅连接底座151后退时,带车轮的座椅10便相对于第二滑动底座132及四连杆机构133朝车室内方向移动。图22表示带车轮的座椅10移动后的状态。此时,前侧连接构件210的臂卡合部210b与外侧的连杆臂133b的前侧卡合部201卡合。此外,处于后侧卡合部200从后方进入滑块60内的状态。另外,处于第二滑动底座132的连接凸部213进入连接凹部212内的状态。
因臂卡合部210b与前侧卡合部201相互卡合,从而对带车轮的座椅10的、特别是座椅坐垫11a的前部从座椅移动装置100的上浮进行限制。藉此,即便在因例如车辆受到后方碰撞时产生的较大的冲击载荷,而对带车轮的座椅10施加使其座椅坐垫11a的前部上浮的方向的较大的惯性力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限制带车轮的座椅10的移位(朝后倾方向的倾斜)。
由于处于后侧卡合部200进入滑块60内的状态,因此,能对带车轮的座椅10的、特别是座椅坐垫11a的后部从座椅移动装置100的上浮进行限制。藉此,即便在因例如车辆受到前方碰撞时产生的较大的冲击载荷,而对带车轮的座椅10施加使其座椅坐垫11a的后部上浮的方向的较大的惯性力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限制带车轮的座椅10的移位(朝前倾方向的倾斜)。
对于臂卡合部210b与前侧卡合部201、滑块60内与后侧卡合部200及连接凹部212与连接凸部213的各对来说,除了彼此相互接触的状态之外,也可以为位于隔开些许间隙的位置的状态。在后者的状态下,在带车轮的座椅10因较大的惯性力或车辆振动等,而朝与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稍许移位的时候才开始接触。因此,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上述构件不会相互干涉,从而能实现带车轮的座椅10相对于座椅移动装置100的顺畅移动。
如图13所示,在座椅连接底座151的上表面上配置有阳侧电源连接器158。如图12所示,与阳侧电源连接器158对应地,在带车轮的座椅10的座椅框20的下表面侧配置有阴侧电源连接器25。在带车轮的座椅10与座椅移动装置100的座椅连接底座151连接时,阳侧电源连接器158与阴侧电源连接器25电连接。在阳侧电源连接器158与阴侧电源连接器25连接时,从座椅移动装置100侧朝带车轮的座椅10侧供给电力。利用所供给的电力,使带车轮的座椅10所具有的车轮收纳机构50等的电动设备动作,并对装设在椅背11b的背面上的蓄电池26进行充电。
接着,如图12、图21、图22所示,在带车轮的座椅10的前部设置有跨在左右的侧框部20L、20R的前端部之间的前壁部21。在前壁部21后表面的左右的各位置上安装有缓冲块23。另外,在前壁部21前表面的左右的各位置上,设置有供乘坐者摆放脚的踏板27。如图22清楚地示出,各缓冲块23的后表面(抵接面)以越靠上部,从前壁部21朝后方突出的尺寸变小的方式倾斜。另一方面,在座椅连接底座151前表面的左右位置上,与缓冲块23对应地安装有一对抵接凸部157。两个抵接凸部157中使用弹性橡胶。
图11示出了在车室外作为轮椅使用的带车轮的座椅10后退而与座椅连接底座151靠近的状态。在使带车轮的座椅10从上述靠近状态开始进一步后退,而使座椅连接底座151朝座椅框20的下侧相对进入时,各抵接凸部157与对应的缓冲块23抵接。藉此,带车轮的座椅10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座椅连接底座151临时定位。在临时的定位状态下座椅连接底座151上升时,带车轮的座椅10与座椅连接底座151连接。
上述汽车用座椅1的使用者(乘坐者、护理者等)能通过以下的步骤使带车轮的座椅10从车室内朝车室外移动,并在车室外将其作为轮椅使用。在车辆行驶时等、座椅主体11在车室内面向车辆正面时,在第三滑动机构130中,座椅连接底座151相对于升降底座135位于靠后退端的位置。
此时,升降底座135的前侧主卡合部137与中间底座131的前端卡合,带车轮的座椅10的臂卡合部210b与外侧的连杆臂133b的前侧卡合部201卡合。藉此,即便是例如车辆受到后侧碰撞而在座椅主体11上施加有较大的冲击载荷,也能限制带车轮的座椅10的、特别是前部从座椅移动装置100的上浮。藉此,能抑制座椅主体11的乘坐者后倾。
此时,外侧的连杆臂133b的后侧卡合部200进入滑块60内,第二滑动底座132的连接凸部213进入连接凹部212内。藉此,即便是例如车辆受到前侧碰撞而在座椅主体11上施加有较大的冲击载荷(所谓的安全带载荷),也能限制带车轮的座椅10的、特别是后部从座椅移动装置100的上浮。因此,能抑制在座椅主体11上的乘坐者的前倾。
相反,允许座椅连接底座151及座椅主体11(带车轮的座椅10)朝车宽方向外侧的移动(从乘坐者观察朝前方的移动)。特别是,进入滑块60内的后侧卡合部200的卡合爪200a不与滑块60卡合。因此,在没有对座椅主体11施加冲击载荷的通常使用时,乘坐者或护理者能在不进行任何特别的锁定解除操作的情况下,进行带车轮的座椅10的移动操作。在对座椅主体11施加冲击载荷而使座椅主体11的后部上浮时,卡合爪200a才与滑块60的卡合孔61卡合,从而能可靠地限制座椅主体11朝不合适的方向移位。
首先,使第一滑动机构110的第一滑动电动机114a动作,来使座椅主体11朝车辆前方移动。同时,使旋转机构120的旋转电动机123动作,而如图2所示使座椅主体11旋转直至面向车门开口部K。
接着,第三滑动机构140的第三滑动电动机152动作,而使座椅连接底座151朝车室外方向滑动。藉此,座椅主体11朝车室外方向水平移动,直至图3所示的状态。
接着,使第二滑动机构130的第二滑动电动机171动作,而使第二滑动底座132朝车室外方向移动。藉此,四连杆机构133朝车室外方向移动。此时,通过使安装在内侧的连杆臂133a上的导向辊134在导向凸轮139的倾斜导向面139b上滚动,四连杆机构133不仅朝车室外移动,而且朝下方(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倾斜移动。藉此,升降底座135及带车轮的座椅10如图4所示朝车室外移动,并下降到比车室内的位置更低的位置处。
接着,使带车轮的座椅10中的车轮收纳机构50动作,来使前后的车轮30、40展开到下方的展开位置。此时,开启刹车装置70的座椅主体侧机构70A与车轮支柱侧机构70B的操作传递功能。
接着,通过使第二滑动底座132进一步朝车室外方向移动来使升降底座135进一步下降,使带车轮的座椅10下降来使前后的车轮30、40接地。接着,在使升降底座135进一步下降后,座椅连接底座151从座椅框20朝下方脱离。藉此,带车轮的座椅10与座椅移动装置100分离。
从座椅移动装置100分离的带车轮的座椅10能作为轮椅使用。通过对操作盘进行操作,从而能驱动后轮40来使带车轮的座椅10自动行走。在作为轮椅使用的情况下,乘坐者在坐着的状态下使刹车杆73朝前方倾倒,从而能使刹车装置70动作。若乘坐者使刹车杆73朝前方倾倒,则刹车线78被拉伸而使动作杆74转动。因动作杆74的转动,制动杆76发生转动而抵压在后轮40上,从而对后轮40施加制动力(进行刹车)。因刹车杆73被所谓的翻转机构锁定在制动位置上,因而能对后轮40的制动状态进行保持。在乘坐者使刹车杆73返回到身边时,刹车线78松弛,动作杆74及制动杆76在各自的扭转弹簧77a的施力作用下返回非制动位置。藉此,后轮40处于允许旋转的状态,能使带车轮的座椅10移动。
在椅背11b的背面上部的左右各位置上设置有把手部22,该把手部22供护理者在操作带车轮的座椅10移动等情况下进行把持。在各把手部22上安装有刹车杆22a。刹车杆22a通过刹车线79而与上述动作杆74连接。通过护理者对刹车杆22a进行操作,也能使上述动作杆74动作,藉此,对后轮40施加制动。
例如,在使作为轮椅的带车轮的座椅10朝下坡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护理者通过使用适当的力对刹车杆22a进行操作,就能对将制动杆76抵压到后轮40上的力进行调节,从而能使带车轮的座椅10缓慢地移动。另外,护理者通过使用不同大小的力对左右的刹车杆22a进行操作,就能使左右的后轮40以不同的转速旋转,从而能改变带车轮的座椅10的行进方向。
使用者能够通过以下的步骤使作为轮椅使用的带车轮的座椅10返回到车室内。首先,使座椅移动装置100的座椅连接底座151移动到车室外的最低位置处,使带车轮的座椅10后退来与座椅连接底座151靠近。
接着,使带车轮的座椅10进一步后退,来使座椅连接底座151相对地进入座椅框20的下方。由于座椅连接底座151进入座椅框20的两个定位壁部28(参照图12)之间,因此,带车轮的座椅10在从乘坐者观察的左右方向上相对于座椅连接底座151定位。在座椅连接底座151到达座椅框20的大致正下方时,处于抵接凸部157与缓冲块23抵接的临时的定位状态。
接着,在这种状态下使第二滑动底座132后退,来使座椅连接底座151稍许上升。藉此,座椅连接底座151缓缓靠近座椅框20。此时,两个四连杆机构133的前端(座椅连接底座151)沿着弧状的轨迹移位。供抵接凸部157抵接的缓冲块23的后表面以越靠上部,突出尺寸越小的方式倾斜,此外,供前侧连接卡合构件155进入的卡合槽210a沿着弧状的路径形成。因此,在座椅连接底座151上升时,允许座椅连接底座151相对于带车轮的座椅10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
在座椅连接底座151靠近座椅框20时,前侧连接卡合构件155到达各自的卡合槽210a的里部。此外,在设于座椅连接底座151侧的后侧连接卡合构件156与座椅框20后部的后侧连接构件211卡合时,带车轮的座椅10相对于座椅连接底座151以主要在前后方向上定位的状态连接。此时,阴侧电源连接器25与阳侧电源连接器158连接,藉此,对带车轮的座椅10供给电源。
接着,由于第二滑动底座132进一步朝车室内方向后退,因此,两个四连杆机构133一边朝上方倾斜移动,一边返回到车室内。藉此,带车轮的座椅10上升。
同时,使车轮收纳机构50动作,来使滑块60朝带车轮的座椅10的后方(图11中的右方)移动。藉此,滑动支架51与滑块60一体地朝带车轮的座椅10的后方移动,前轮连接臂34及后轮连接臂43也朝后方移位。藉此,前轮支柱32朝上方转动来将前轮30收纳到收纳位置,后轮支柱42朝上方转动来将后轮40收纳到收纳位置。在图11中,收纳后的前后的车轮30、40由双点划线表示。
此时,伴随着后轮支柱42的转动,解除了从刹车装置70的座椅主体侧机构70A到车轮支柱侧机构70B的操作传递功能。此外,车轮支柱侧机构70B的制动杆76通过作用力而抵压到后轮40上。
因带车轮的座椅10在前后的车轮30、40的收纳完成后也持续上升,从而如图3所示到达上升端。此时,第二滑动底座132到达车室内侧的后退端,因此,两个四连杆机构133到达后退端。
接着,使第三滑动机构140的第三滑动电动机152朝反转方向动作,从而使座椅连接底座151相对于升降底座135朝车室内方向滑动。藉此,座椅主体11朝车室内方向水平返回。此时,臂卡合部210b与外侧的连杆臂133b的前侧卡合部201卡合,且后侧卡合部200分别从两个滑块60的后部进入。
此时,如图22所示,后侧卡合部200的卡合爪200a尚未处于与设于滑块60的卡合孔61卡合的状态,而是处于允许第三滑动机构140的滑动动作的状态。此外,在利用第三滑动机构140使带车轮的座椅10朝车室内方向水平返回时,处于设于第二滑动底座132的连接凸部213进入设于座椅框20的后部的连接凹部212内的状态。
这样,在带车轮的座椅10返回车室内时,前侧连接构件210的臂卡合部210b与外侧的连杆臂133b的前侧卡合部201卡合。藉此,对带车轮的座椅10的主要是前侧的朝上浮方向的移位进行限制。
此外,通过形成为后侧卡合部200从滑块60的后部进入的状态,从而对带车轮的座椅10的主要是后部的朝上浮方向的移位进行限制。藉此,在车辆受到前方碰撞时等、对座椅主体11施加较大的冲击载荷(安全带载荷)时,能对座椅主体11及乘坐者从座椅移动装置100朝上浮的方向的移位进行限制。
在带车轮的座椅10返回车室内后,旋转电动机123反转,此外,第一滑动电动机114a朝反转方向动作,藉此,座椅主体11一边朝车辆后侧滑动,一边从朝向车门开口部K的方向旋转到朝向车辆正面的方向。座椅主体11变为朝向车辆正面的方向,此外,返回到车辆前后方向的滑动范围的后端位置,藉此,完成带车轮的座椅10返回车室内的操作。
如上所述,带车轮的座椅10包括座椅主体11和配置在座椅主体11前后的后轮40(车轮),从而能在车室外作为轮椅使用。另外,带车轮的座椅10包括允许后轮40移动到收纳位置的收纳允许结构,在将带车轮的座椅10作为汽车的座椅使用时,能将后轮40移动到收纳位置,在作为轮椅使用时,能将后轮40移动到展开位置。
带车轮的座椅10包括设于座椅主体11的限制部76c(限制构件)。限制部76c(限制构件)对移动到收纳位置的后轮40的旋转进行限制。藉此,能抑制后轮40产生振动。因此,即便是在将带车轮的座椅10设置在汽车的车室内来作为汽车用座椅1利用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汽车行驶时从后轮40发出振动声,并能减轻可能给搭乘者带来的不适感。
限制部76c通过与收纳好的后轮40抵接,来限制后轮40旋转。因此,通过与限制部76c抵接这样简单的方法,就能抑制后轮40的振动。
具有对位于展开位置的后轮40施加制动力的功能的刹车装置70设置在座椅主体上。上述限制部76c作为刹车装置70的功能构件、即制动杆76的一部分而装入刹车装置70中,在后轮40位于收纳位置时,利用刹车装置70所具有的保持结构而保持在与后轮40抵接的位置上。因此,能实现限制部76c与现有的制动杆76的共用。
在后轮40位于展开位置时,限制部76c通过保持结构而保持在与后轮40分离的位置上。因此,在将带车轮的座椅10作为轮椅使用时,限制部76c不会与后轮40的旋转发生干涉。
包括在后轮40位于收纳位置时将限制部76c朝与后轮40抵接的方向施力的扭转弹簧77a。即,限制部76c受到扭转弹簧77a的施力,在后轮40收纳到收纳位置时,利用上述施力,将制动杆76抵压在后轮40上。因此,能利用施加到限制部76c上的施力来抑制从后轮40发出振动声。
后轮40包括轮内电动机45(驱动源),其在位于展开位置时为受到轮内电动机45驱动的驱动轮。因此,在后轮40位于收纳位置时,能抑制从轮内电动机45产生的振动。振动可能因设定于轮内电动机45的齿轮上的齿隙(游隙)的存在而产生。由于因齿隙而引起的振动为微振动,因此,为了抑制上述振动,限制部76c不必一定要抵压到后轮40上,也可以仅与后轮40抵接。
参照上述结构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目的的情况下进行许多替换、改进、改变,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可包括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目的的所有替换、改进、改变。例如,本发明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上述特别结构,也可如下所述改变。
带车轮的座椅10不局限于通过座椅移动装置100在车室内外之间移动的形态,也可以是通过人的操作而设置在车室内的形态。
前后的车轮30、40的收纳及取出不局限于使用车轮收纳机构50来对滑动支架51进行电动操作的电动收纳式,也可以是对滑动支架51进行手动操作的手动收纳式。
前轮连接臂34和后轮连接臂43例示了与共用的滑动支架51连接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与在滑块60的前后隔开间隔设置的两个滑动支架分别连接的结构。例如,能形成为前轮连接臂与前侧的滑动支架能转动地连接,后轮连接臂43与后侧的滑动支架能转动地连接这样的结构。
作为驱动轮的车轮不局限于被内置的电动机、即轮内电动机直接驱动的结构,也可以是被动力传递机构间接驱动的结构。动力传递机构能形成为包括作为左右两个车轮的共用的转轴的车轴和将动力从电动机传递到车轴的齿轮组的结构。
关于刹车装置70,动作杆74及制动杆76不局限于能在非制动位置与制动位置之间转动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能沿直线滑动的结构。在后者的情况下,例如能形成为以下结构:在动作杆朝制动位置侧滑动时与制动杆抵接,通过使动作杆进一步朝制动位置侧滑动,使得制动杆受力而朝制动位置侧滑动并抵压到后轮上。动作杆和制动杆能形成为被弹簧等施力构件以朝非制动位置滑动的方式施力的结构。
座椅主体侧机构70A中的刹车杆73与动作杆74的传递构件不局限于刹车线78,也可以是皮带、链条、棒或连杆。刹车杆73不局限于隔着传递构件而与动作杆74分开设置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与动作杆74一体形成、使用者能实质上直接操作动作杆74的结构。
车轮支柱侧机构70B的制动杆76不局限于直接抵压在车轮上的结构,也可以经由刹车垫等其它构件而间接抵压。
与后轮40的制动杆76同样地,也可以形成为通过设定抵压到前轮30上的制动杆,来对前后车轮30、40的旋转均进行阻止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是仅对前轮30设置制动杆的结构。
刹车装置70也可以形成为包括与车轮一体旋转的圆板的、所谓盘式刹车器的结构。通过将制动杆等制动构件抵压在圆板上、或是夹入圆板来对车轮的旋转进行制动。
限制部76c不局限于与制动部76b一起一体地形成作为制动杆76的一部分(限制部76c)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作为传递构件、即动作杆74的一部分。动作杆74能形成为利用扭转弹簧75a等施力构件来移动而抵压在车轮上的结构。
限制构件不局限于作为刹车装置70的功能构件(制动杆76、动作杆74等)的一部分一体装入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于座椅框20等与刹车装置70的功能无关的构件,或是作为其一部分形成的结构。
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将对车轮的收纳状态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设置在带车轮的座椅10上,将使限制构件移动而抵压在车轮上的致动器设置在座椅主体11上,致动器在检测装置检测到车轮位于收纳位置时动作。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检测装置包括分别安装在座椅框20和车轮支柱32、42的一方及另一方上的检测开关和被检测构件,在车轮移动到收纳位置时,检测开关能检测出被检测构件。
限制构件在能对车轮的旋转进行限制的范围内,除了抵压在车轮上的结构以外,也可以形成为仅与车轮抵接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设置与车轮一体旋转的圆板,限制构件通过夹入圆板来对车轮的旋转进行限制。
限制构件不局限于对后轮40的旋转进行限制,也可以形成为能对前轮30或是前后两个车轮30、40的旋转进行限制的结构。
限制构件对旋转进行限制的车轮未必需要形成为被轮内电动机等动力源驱动的驱动轮。例如,在车轮包括车轴和对该车轴进行支承的轴承的情况下,能利用限制构件对车轮在车轴与轴承之间存在的游隙范围内的晃动进行限制。即,能限制的车轮的晃动不局限于旋转方向上的晃动,也可以是半径方向及转轴方向上的晃动。

Claims (6)

1.一种带车轮的座椅,其能在汽车外作为轮椅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椅主体;
车轮,该车轮配置在所述座椅主体的前方和后方;
收纳允许结构,该收纳允许结构允许将所述车轮移动到展开位置,以将所述座椅作为所述轮椅使用,并且所述收纳允许结构允许将所述车轮移动到收纳位置,以将所述座椅作为所述汽车的座椅使用;以及
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设置在所述座椅主体上,并且在所述收纳位置处对所述车轮的旋转进行限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车轮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构件通过与所述车轮抵接,来对所述车轮的旋转进行限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车轮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包括刹车装置,该刹车装置设置在所述座椅主体上,且对所述展开位置处的所述车轮施加制动力,
所述刹车装置包括所述限制构件和保持结构,在所述车轮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保持结构将所述限制构件保持在与所述车轮分离的位置处,在所述车轮位于所述收纳位置时,所述保持结构将所述限制构件保持在与所述车轮抵接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车轮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刹车装置包括制动构件,该制动构件与所述限制构件一体成型,并且在所述车轮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制动构件对所述车轮施加制动力。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车轮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包括施力构件,在所述车轮位于所述收纳位置时,所述施力构件将所述限制构件朝与所述车轮抵接的方向施力。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车轮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使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车轮驱动的驱动源。
CN201280026684.1A 2011-04-13 2012-04-11 带车轮的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17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9332A JP5553054B2 (ja) 2011-04-13 2011-04-13 車輪付シート
JP2011-089332 2011-04-13
PCT/JP2012/059897 WO2012141212A1 (ja) 2011-04-13 2012-04-11 車輪付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1708A true CN103561708A (zh) 2014-02-05
CN103561708B CN103561708B (zh) 2016-08-17

Family

ID=47009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668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1708B (zh) 2011-04-13 2012-04-11 带车轮的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53054B2 (zh)
CN (1) CN103561708B (zh)
WO (1) WO20121412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54196B1 (fr) * 2016-07-22 2019-05-10 Claude Bertrand Vehicule de handicape moteur, tel que scooter, facilitant le transfert depuis et vers le vehicule, et kit pour realiser un tel vehicu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1562A (en) * 1980-07-17 1982-09-28 Twitchell Brent L Movable seat for a motorized transport chair
US4573854A (en) * 1983-12-23 1986-03-04 Mcfarland Robert E Apparatus for loading a wheelchair or similar object
CN1138825A (zh) * 1994-11-18 1996-12-25 德冈达-雷哈伯有限公司 运送或帮助至少一个使用者尤其是残疾人移动的轮椅
US20020094262A1 (en) * 1998-10-09 2002-07-18 Toyota Shata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CN2827324Y (zh) * 2005-09-23 2006-10-18 冮端林 多功能便携式轮椅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5459B2 (ja) * 2001-12-21 2006-03-15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4290499B2 (ja) * 2003-07-18 2009-07-08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1562A (en) * 1980-07-17 1982-09-28 Twitchell Brent L Movable seat for a motorized transport chair
US4573854A (en) * 1983-12-23 1986-03-04 Mcfarland Robert E Apparatus for loading a wheelchair or similar object
CN1138825A (zh) * 1994-11-18 1996-12-25 德冈达-雷哈伯有限公司 运送或帮助至少一个使用者尤其是残疾人移动的轮椅
US20020094262A1 (en) * 1998-10-09 2002-07-18 Toyota Shata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CN2827324Y (zh) * 2005-09-23 2006-10-18 冮端林 多功能便携式轮椅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17760A (ja) 2012-11-12
JP5553054B2 (ja) 2014-07-16
CN103561708B (zh) 2016-08-17
WO2012141212A1 (ja) 2012-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91175B (zh) 乘员姿势调整装置和踏板装置
CN100415194C (zh) 椅子及轮椅
US20050218686A1 (en) Vehicle seat
CN102574480B (zh) 车辆座椅
CN102673430A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
CN101495342A (zh) 车辆座椅装置
CN102910094A (zh) 车辆座椅的带锁动力折叠装置
CN102370549A (zh) 轮椅
CN108215948A (zh) 安装在驾驶舱内的座椅以及车辆
CN103561708A (zh) 带车轮的座椅
JP4049096B2 (ja) 車椅子
CN109484261B (zh) 用于车辆的安全座椅
CN102529762A (zh) 车辆用座椅
WO2003082625A1 (fr) Siège de véhicule
JP389416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394175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4290499B2 (ja) シー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ート
CN104724186A (zh) 用于车辆的脚踏板组件
JP357809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2917914A (zh) 车用座椅
JP3636892B2 (ja) 座席のレグレスト
JP391575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4236748A (ja) 車両用シート
WO2005007445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3358534B2 (ja) 車両用リフトアップ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