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8285B - 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应的基站 - Google Patents

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应的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48285B
CN103548285B CN200780102426.6A CN200780102426A CN103548285B CN 103548285 B CN103548285 B CN 103548285B CN 200780102426 A CN200780102426 A CN 200780102426A CN 103548285 B CN103548285 B CN 1035482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terminal
signal
threshold value
transmitted power
noise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1024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48285A (zh
Inventor
吴克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48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8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482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82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用于对配对成进行虚拟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的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应的基站。在本发明中,首先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然后将上述确定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反馈给各用户终端。根据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达到较好的功率效率。

Description

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应的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应的基站。
背景技术
虚拟多输入多输出(virtual-MIMO)是在上行方向(从用户终端到基站的方向为上行方向)上实现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简单方法,其中每个用户终端不需要至少两个发送天线,而是可以只有一个发送天线。也就是说,虚拟MIMO具有不需要用户终端侧的任何改变(例如增加天线数目)的情况下增加系统容量的潜力。由于上述优点,虚拟MIMO已经在许多未来的宽带无线标准中(例如在WiMAX和3GPPLTE中)被定义为上行MIMO方案的选择。
虚拟MIMO的基本原理是同一小区中的不同的用户终端(两个或更多)使用相同的频率和时间资源来同时地向基站发送信号。在接收者侧(基站侧),来自不同用户终端的信号可以被看作是来自同一个用户终端的不同天线的信号。从发送者(用户终端)的观点,虚拟MIMO不需要用户终端的任何改变。从接收者(基站)的观点,这实际上是一种空分复用(SM)方案,其中各个信号是独立编码调制的,因此,可以直接使用用于空分复用的检测技术。
限制虚拟MIMO的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由于与不同用户终端(更具体地是携带用户终端的用户)的位置相关的不同路径损耗,不同用户终端的不平衡的到达功率或到达信噪比。对于常规的检测技术,例如最大似然检测(MLD)、最小均方误差(MMSE)、和基于QR分解和M算法的MLD,不平衡的到达功率或到达信噪比将严重地恶化虚拟MIMO的性能。
解决上述不同用户终端的不平衡的到达功率或到达信噪比的问题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功率控制,增大具有较大路径损耗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从而在基站侧,对于配对的各用户终端,到达功率或到达信噪比是相同的。然而,这不是一个功率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根据注水理论,具有较差条件(即较大的路径损耗)的信道应该以较小的功率水平传输信号,以最大化总容量。此外,这样的功率控制方法还可能会对邻近小区带来较大干扰,而这会导致在低的频率重用部署情况下整体系统容量的下降。
避免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调度来仔细地配对进行虚拟MIMO传输的用户终端,从而在基站侧实现到达功率或到达信噪比的平衡。然而,这一方案将限制可以以虚拟MIMO进行工作的用户终端的数目,并因此限制了系统容量。
因此,需要一种克服上述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克服上述问题的功率控制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功率控制方法,用于对配对成进行虚拟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所述方法包括步骤: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以及将上述确定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反馈给各用户终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特定指标和所述阈值是误比特率或误码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特定指标是到达信噪比,以及所述阈值是信噪比。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阈值依赖于各用户终端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和用于各用户终端的所要求的误比特率或误码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蒙特卡洛仿真离线地获得所述阈值。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确定使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的步骤包括: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以及根据上述确定的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以及各用户终端所经历的路径损耗,来确定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连续干扰消除技术来检测各用户终端,并且先对具有较高到达信噪比的用户终端进行检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阈值是信噪比,以及所述特定指标是各级检测器的平均输出信噪比。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将来自其他用户终端的信号的干扰看作是加性白高斯噪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干扰抑制技术,例如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来处理来自其他用户终端的信号的干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基站,用于对配对成进行虚拟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所述基站包括:第一确定装置,用于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以及反馈装置,用于将上述确定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反馈给各用户终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达到较好的功率有效性。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并且随着对本发明的更全面了解,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效果将变得更加清楚和易于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可以在其中实施的示例性环境。
图2示出了连续干扰消除(SIC)接收机的结构。
图3示出了在一个虚拟MIMO系统中,不平衡的到达信噪比对于虚拟MIMO系统的性能的有害影响。
图4示出了在一个虚拟MIMO系统中,提出的功率控制方案和现有的通过增加经历较大路径损耗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来保证相等的到达信噪比的方案的比较。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基站的框图。
在所有的上述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具有相同、相似或相应的特征或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提出一种新的功率控制方案,在该方案中,根据如下限制来控制配对成进行虚拟MIMO传输的不同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之和最小。其中,所述特定指标和所述阈值是误比特率或误码率;或者所述特定指标是到达信噪比,以及所述阈值是信噪比。误比特率或误码率指标和阈值可以转化为信噪比指标和阈值。在所述阈值是信噪比的情况下,其可以依赖于各用户终端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和用于各用户终端的所要求的误比特率或误码率。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不平衡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或到达信噪比,而不是像现有的方法中所做的那样避免上述情况。
在如下描述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接收者侧(基站侧),采用连续干扰消除(SIC)技术,从而使具有较高到达信噪比的用户终端先被检测。然后从接收的信号中消除来自于已被检测的用户终端的信号的干扰,这有助于具有较低到达信噪比的用户终端的检测。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现在已知的或将来开发的利用不平衡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的检测技术来检测各用户终端。
图1示出了本发明可以在其中实施的示例性环境。如图1所示,环境100包括Nuser个例如移动电话的用户终端110-1、110-2、...、110-Nuser、和一个基站120,其中该基站120包括NR条天线。
在图1所示的环境中,所有的用户终端110-1、110-2、...、110-Nuser在同一个小区(由基站120控制的小区)中,并且以虚拟MIMO的方式工作,也就是说,用户终端110-1、110-2、...、110-Nuser以相同的频率和时间资源,并且采用不同或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或相同的调制编码方案,向基站120发送信号。
基站120的NR条天线都可以接收来自用户终端110-1、110-2、…、110-Nuser的信号。
为了简单起见,在如下的描述中,假定Nuser=2,即配对成进行虚拟MIMO传输的用户终端的数目是两个。
应当注意,NR大于等于Nuser
xk,t表示在时间t来自用户终端k的信号为在时间t在用户终端k和基站120的第m个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系数,其可以通过在基站侧进行信道测量而得到。由用户终端发送的信号被归一化,以具有单位平均功率,即对于任何k和t,E(|xk,t|2)=1。在时间t在基站120中接收的信号可以表示如下:
y t = H t x t + n t = h 1 , t p 1 x 1 , t + h 2 , t p 2 x 2 , t + n t - - - ( 1 a )
其中xt=[x1,tx2,t]T,hk,t是Ht的第k列,pk是用户终端k的发送信号时的发送功率,并且nt是NR×1矢量,由复加性白高斯噪声(AWGN)过程的采样(elementsample)组成,其中该复AWGN过程具有零均值和方差σ2。如下面将讨论的,由基站120仔细地设计{pk}的值,以最优化系统性能,并经由功率控制将其反馈给配对的各用户终端。
在等式(1a)中,hk,t是独立同分布(i.i.d.)复高斯随机变量的矢量,其中所述复高斯随机变量具有零均值和方差σk 2。1/σk 2可以认为是由用户终端k所经历的路径损耗。由于各个用户终端的不同位置,1/σk 2随着k的不同而不同。用σk来归一化hk,t,(1a)可以重写为:
y t = h ~ 1 , t σ 1 2 p 1 x 1 , t + h ~ 2 , t σ 2 2 p 2 x 2 , t + n t = h ~ 1 , t q 1 x 1 , t + h ~ 2 , t q 2 x 2 , t + n t - - - ( 1 b )
其中其是各个用户终端的信号到达基站时的到达功率,以及
其是独立同分布复高斯随机变量的矢量,所述复高斯随机变量具有零均值和单位方差。
接收机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基站侧,使用连续干扰消除(SIC)技术来检测各用户终端。
图2示出了SIC接收机的结构,其中DET-k和DEC-k表示用尸终端k的检测器和信道解码器,以及IC表示干扰消除模块。为了简单起见,图2中只示出了两个用户终端的DET和DEC,即DET-1、DET-2和DEC-1、DEC-2。
SIC技术以逐级的方式从具有最高到达信噪比的用户终端开始检测,并在检测完每个用户终端以后,执行干扰消除。
不失一般性,假定用户终端1的到达信噪比大于用户终端2的到达信噪比,因此,检测和解码从用户终端1开始。总的过程可以总结如下:
1).DET-1从接收的信号中,也就是上述的yt中,其中包括有来自用户终端2的信号的干扰和加性白高斯噪声,检测出来自用户终端1的信号。
2).DEC-1基于DET-1的输出,针对用户终端1的信道码,执行最大后验概率(APP)解码。
3).IC基于2)的输出,重建来自用户终端1的信号,并从接收的信号中将其消除。也就是说,在接收的信号中,也就是上述的yt中,消除掉来自用户终端1的信号,从而只剩下来自用户终端2的信号以及加性白高斯噪声。
4).DET-2从IC输出的信号中(来自用户终端1的信号的干扰已经完全消除,但还包括加性白高斯噪声),检测出来自用户终端2的信号。
5).DEC-2基于DET-2的输出,针对用户终端2的信道码,执行APP解码。
在1),可以将来自用户终端2的信号的干扰看作AWGN,或使用干扰抑制技术,例如迫零或MMSE,来处理来自用户终端2的信号的干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1)中,使用两种方法来处理来自用户终端2的信号的干扰。
方法1
在该方法中,将来自用户终端2的信号的干扰看作是AWGN。在等式(1b)的两侧乘上其中(.)H表示共轭转置,将获得:
z t ≡ h ~ 1 , t H y t = | h ~ 1 , t | 2 q 1 x 1 , t + h ~ 1 , t H ( h ~ 2 , t q 2 x 2 , t + n t ) = | h ~ 1 , t | 2 q 1 x 1 , t + ξ t - - - ( 2 )
其中是包括用户终端2的信号(其被看作干扰)和加性白高斯噪声的失真项。
将ξt近似为高斯随机变量,其具有零均值和如下的方差:
Var ( ξ t ) = q 2 | h ~ 1 , t H h ~ 2 , t | 2 + σ 2 | h ~ 1 , t | 2 - - - ( 3 )
其中(.)*表示共轭。因此,zt可以用下面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来表征:
p ( z t | x 1 , t = x ^ ) = 1 2 πVar ( ξ t ) exp ( - | z t - | h ~ 1 , t | 2 q 1 x ^ | 2 Var ( ξ t ) ) - - - ( 4 )
然后,基于等式(4)对x1,t进行最大似然检测。这是一个常规的操作,我们这里不做赘述。
方法2
可选地,可以采用最佳连续解码(OSD)过程来处理来自用户终端2的信号的干扰。该方法2将导致比方法1更好的系统性能,但是具有更高的检测复杂度。定义一个加权因子:
f t = ( q 2 h ~ 2 , t h ~ 2 , t H + σ 2 / N R ) - 1 h ~ 1 , t - - - ( 5 )
在等式(1b)的两侧乘上ft H,获得:
z t ≡ f t H y t = f t H h ~ 1 , t q 1 x 1 , t + f t H ( h ~ 2 , t q 2 x 2 , t + n t ) = f t H h ~ 1 , t q 1 x 1 , t + ζ t - - - ( 6 )
类似地,将ζt近似为一个高斯随机变量,其具有零均值,并且具有如下的方差:
Var ( ζ t ) = | f t H h ~ 2 , t | 2 q 2 + | f t | 2 σ 2 - - - ( 7 )
接下来的检测过程与方法1中的相同,即计算出zt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并基于其来进行x1,t的最大似然检测。
应当注意,在4),也可以采用最大似然检测来从IC输出的信号中检测出x2,t
功率控制
在本发明中,功率控制的目标是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
根据如下描述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功率控制操作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步骤一:基站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这里用q1min和q2min来表示确定的用户终端1和用户终端2的到达功率。
步骤二:确定用户终端1和用户终端2的相应的发送功率p1min和p2min p 1 min = q 1 min / σ 1 2 以及 p 2 min = q 2 min / σ 2 2 .
步骤三:将上述发送功率p1min和p2min反馈给用户终端1和2。
在步骤二,基站需要知道路径损耗该信息可以通过如下所描述的过程来获得。
在测距(ranging)过程的开始,所有用户终端使用预定义的发送功率来发送信号。基站测量各个用户终端的到达信噪比,并用预定义的发送功率将其归一化,来评估路径损耗。然后,基站根据到达的信噪比和要求的误比特率或误码率,指示各个用户终端增加或降低它们的发送功率。在整个传输过程,基站以这样的方式控制所有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因此,基站能够总是跟踪各个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和到达信噪比,并因此能够了解它们的路径损耗。
误比特率(BER)或误码率指标和阈值可以被转化为信噪比的指标和阈值。在该实施方式中,指标为每个DET的平均输出信噪比,而阈值用snrrequired表示。snrrequired的值依赖于所要求的BER阈值和每个用户终端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可以使用蒙特卡洛(MonteCarlo)仿真离线地获得用于各个用户终端的snrrequired。由于不同的用户终端可能使用不同的调制编码方式,并具有不同的BER阈值,因此对于不同的用户终端,snrrequired的值可能不同。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假定对于所有的用户终端,snrrequired是相同的。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用snr1DET和snr2DET来表示DET-1和DET-2的平均输出信噪比。snr1DET和snr2DET和q1,q2的函数。
对于用上述方法1来从接收的信号中检测出用户终端1的信号的情况,snr1DET和snr2DET可以计算如下:
snr 1 DET = E ( | h ~ 1 , t | 4 q 1 q 2 | h ~ 1 , t H h ~ 2 , t | 2 + σ 2 | h ~ 1 , t | 2 ) , snr 2 DET = E ( | h ~ 2 , t | 2 q 2 σ 2 ) - - - ( 8 )
对于用上述方法2来从接收的信号中检测出用户终端1的信号的情况,snr1DET和snr2DET可以计算如下:
snr 1 DET = E ( q 1 h ~ 1 , t H ( h ~ 2 , t h ~ 2 , t H q 2 + σ 2 / ) - 1 h ~ 1 , t ) , snr 2 DET = E ( | h ~ 2 , t | 2 q 2 σ 2 ) - - - ( 9 )
其中E(.)是在一个帧中在时间t上的期望。根据上面的步骤一,希望配对的用户终端的到达传输功率(分别表示为q1min和q2min)之和最小,并且各自的snr1DET和snr2DET满足:
snr1DET≥snrrequired,snr2DET≥snrrequired(10)
在慢衰落信道的情况下,其中信道相干时间比帧长度要大得多,基站可以以相当好的准确度预测在下一帧中的信道系数,因此,可以基于等式(8)或(9)、和不等式(10)来直接计算q1和q2的最小值qmin1和qmin2
在快衰落信道的情况下,其中信道相干时间比帧长度要短得多,基站对于准确地预测在下一帧中的信道系数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如下过程来获得qmin1和qmin2。首先,搜寻用户终端1和用户终端2的所有可能的到达功率对(q1,q2),并且对于每个到达功率对,估计其在所有可能的信道系数上的snr1DET和snr2DET的平均值,并检查不等式(10)是否能够满足。其次,在满足不等式(10)的所有到达功率对中,选择其总到达功率最小的那个到达功率对。该操作只要求基站知道信道系数的统计特性,而不是即时信道实现,因此,可以离线地进行上述操作,并不会引起发送端(用户终端)和接收端(基站)的额外复杂性。
应该注意,当使用等式(8)或(9)和不等式(10)来计算qmin1和qmin2时,检测顺序对于获得的最小总到达功率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般地,从具有较低路径损耗的用户终端开始会取得较好的结果,原因是较早检测的用户终端需要较高的到达信噪比以与来自没有被检测的用户终端的信号的干扰抗争。因此首先检测的用户终端应当是具有较好信道条件的用户终端,以降低它所需要的发送功率。
以下使用一些仿真结果来说明本发明的功率控制方案的优势。考虑这样的一个虚拟MIMO系统,其中使用QPSK调制,Nuser=2,NR=2,并且对于两个用户终端,都使用码率为1/3的(11,13)8Turbo码,其中信息长度为200。
图3示出了在这样的系统中,不平衡的到达信噪比对于虚拟MIMO系统的性能的有害影响。在图3中,横坐标表示(p1+p2)/2σ2(以dB为单位),纵坐标表示两个配对的用户终端的平均BER。在该图3中,我们考虑快速衰落信道情况,其中之间有不同的比率,最左边的那条曲线是时获得的,中间的那条曲线是时获得的,以及最右边的那条曲线是时获得的。两个用户终端使用相同的发送功率。在接收端(基站),使用QRM-MLD技术,其能够以较低的复杂度实现与MLD相类似的性能。可以从图3中看出,随着之间的差异的增大,虚拟MIMO系统的性能严重下降。
图4示出了在这样的系统中,提出的功率控制方案和现有的通过增加经历较大路径损耗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来保证相等的到达信噪比的方案的比较。在图4中,横坐标表示(p1+p2)/2σ2(以dB为单位),纵坐标表示两个配对的用户终端的平均BER。该图4中,我们也考虑快速衰落信道情况,其中之间有不同的比率,最左边的那对曲线是时获得的,中间的那对曲线是时获得的,以及最右边的那对曲线是时获得的。其中每对曲线中的左边的那条是采用提出的功率控制方案时获得的,而右边的那条是采用现有的方案时获得的。对于提出的功率控制方案,在SIC接收机中的DET-1中使用方法1,并且q1和q2的值被选择为q1=0.5965Q,q2=0.4035Q。对于现有的方案,使用QRM-MLD,并且通过调整p1和p2,使q1和q2相等。可以从图4看出,本发明中提出的方案比现有的方案具有更好的性能,并且随着之间的差异的增大,性能增益增加。这种好处源自于如下的事实,在本发明中提出的方案中,由于采用了SIC接收机,因此要求两个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不平衡,并且将用户终端的较低/较高到达功率与较差/较好信道条件匹配,这导致较低的总的发送功率。这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而得到很好的理解。考虑这样的一个信道,其中对于现有的功率控制方案,q1=q2=0.5Q,因此总的发送功率为:
P = p 1 + p 2 = q 1 / σ 1 2 + q 2 / σ 2 2 = 0.5 Q / 1.665 + 0.5 Q / 0.334 = 1.797 Q - - - ( 11 )
对于本发明中提出的方案,q1=0.5965Q,q2=0.4035Q,因此总的发送功率为:
P = p 1 + p 2 = q 1 / σ 1 2 + q 2 / σ 2 2 = 0.5965 Q / 1.666 + 0.4.65 Q / 0.334 = 1.566 Q - - - ( 12 )
比较等式(11)和(12),可以看出,为了实现相同的总到达功率Q,本发明中提出的方案需要较少的发送功率。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基站的框图。如图5所示,该用于对配对成进行虚拟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的基站500包括:第一确定装置510,用于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以及反馈装置520,用于将上述确定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反馈给各用户终端。
其中,所述特定指标和所述阈值是误比特率或误码率;或者所述特定指标是到达信噪比,以及所述阈值是信噪比。误比特率或误码率指标和阈值可以转化为信噪比指标和阈值。在所述阈值是信噪比的情况下,其可以依赖于各用户终端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和用于各用户终端的所要求的误比特率或误码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装置510包括:第二确定装置512,用于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以及第三确定装置513,用于根据上述确定的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以及各用户终端所经历的路径损耗,来确定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连续干扰消除技术来检测各用户终端,并且先对具有较高到达信噪比的用户终端进行检测,以及其中所述阈值是信噪比,以及所述特定指标是各级检测器的平均输出信噪比。
应当注意,为了使本发明更容易理解,上面的描述省略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公知的、并且对于本发明的实现可能是必需的更具体的一些技术细节。
提供本发明的说明书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和描述,而不是用来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形式。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选择并描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并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明白,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前提下,所有修改和变更均落入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功率控制方法,用于对配对成进行虚拟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以及
将上述确定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反馈给各用户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特定指标和所述阈值是误比特率或误码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特定指标是到达信噪比,以及所述阈值是信噪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阈值依赖于各用户终端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和用于各用户终端的所要求的误比特率或误码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蒙特卡洛仿真离线地获得所述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使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的步骤包括:
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以及
根据上述确定的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以及各用户终端所经历的路径损耗,来确定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采用连续干扰消除技术来检测各用户终端,并且先对具有较高到达信噪比的用户终端进行检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阈值是信噪比,以及所述特定指标是各级检测器的平均输出信噪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来自其他用户终端的信号的干扰看作是加性白高斯噪声。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采用干扰抑制技术来处理来自其他用户终端的信号的干扰。
11.一种基站,用于对配对成进行虚拟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所述基站包括:
第一确定装置,用于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以及
反馈装置,用于将上述确定的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反馈给各用户终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特定指标和所述阈值是误比特率或误码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特定指标是到达信噪比,以及所述阈值是信噪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阈值依赖于各用户终端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和用于各用户终端的所要求的误比特率或误码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中使用蒙特卡洛仿真离线地获得所述阈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一确定装置包括:
第二确定装置,用于确定在用于各用户终端的特定指标满足所要求的阈值的情况下,使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之和最小的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以及
第三确定装置,用于根据上述确定的各用户终端的到达功率以及各用户终端所经历的路径损耗,来确定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其中采用连续干扰消除技术来检测各用户终端,并且先对具有较高到达信噪比的用户终端进行检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阈值是信噪比,以及所述特定指标是各级检测器的平均输出信噪比。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中将来自其他用户终端的信号的干扰看作是加性白高斯噪声。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中采用干扰抑制技术来处理来自其他用户终端的信号的干扰。
CN200780102426.6A 2007-07-23 2007-07-23 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应的基站 Active CN1035482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07/002232 WO2009012615A1 (fr) 2007-07-23 2007-07-23 Procédé de commande d'alimentation et station de base correspondant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8285A CN103548285A (zh) 2014-01-29
CN103548285B true CN103548285B (zh) 2016-03-23

Family

ID=40280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102426.6A Active CN103548285B (zh) 2007-07-23 2007-07-23 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应的基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96502B2 (zh)
EP (1) EP2173041B1 (zh)
KR (1) KR101374580B1 (zh)
CN (1) CN103548285B (zh)
WO (1) WO20090126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16404B2 (en) * 2007-10-10 2012-02-14 Intel Corporation Diversity receiv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thereof
CN101867965B (zh) * 2009-04-15 2014-01-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中的用户终端配对方法及装置
CN101989874B (zh) * 2009-07-31 2014-07-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的配对方法及装置
KR20130104369A (ko) 2012-03-13 2013-09-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협력 전송 기반의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전송 파워 결정 방법
CN104412674A (zh) * 2012-07-06 2015-03-1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多用户mimo调度和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节点
CN104185956B (zh) * 2013-01-11 2017-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多输入多输出发射方法及基站
CN107302385B (zh) * 2016-04-12 2021-04-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虚拟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2177427B1 (ko) * 2018-12-28 2020-11-11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비직교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의 전송 전력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3808A (zh) * 2002-01-23 2005-07-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全信道状态信息(csi)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过量功率重新分配
CN1679269A (zh) * 2002-08-27 2005-10-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按特征模式应用选择性信道反转的已编码mimo系统
CN1773901A (zh) * 2005-11-17 2006-05-17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服务质量需求的最小发射功率自适应调制方法
WO2006055332A1 (en) * 2004-11-15 2006-05-26 Intel Corporation Code rate adaptation in a mimo system using virtual channe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3005B1 (en) * 1997-06-27 2002-05-21 Nec Corporation Method of controlling transmitting power of a base station in a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385489B2 (ja) * 2000-03-03 2009-1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US7096034B2 (en) * 2001-10-01 2006-08-22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y mobile devices
US7391779B2 (en) * 2002-06-26 2008-06-2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ined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nd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US7653138B2 (en) * 2003-06-24 2010-01-26 Ikanos Communications, Inc.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multiple-channel multi-tone transmissions
US7302009B2 (en) * 2003-12-17 2007-1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Broadcast transmission with spatial spreading in a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FR2865864B1 (fr) * 2004-01-30 2006-05-19 Messier Bugatti Installation de gestion de puissance dans un avion.
US8045638B2 (en) * 2004-03-05 2011-10-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airment correlation esti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ceiver
JP4612474B2 (ja) * 2004-05-28 2011-01-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KR100648472B1 (ko) * 2004-10-19 2006-1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송신 다중 수신 안테나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적응 변조및 부호 성능을 최적화하기 위한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JP4762033B2 (ja) * 2006-04-07 2011-08-3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測定装置及びエリア品質測定方法
US7860335B2 (en) * 2006-12-04 2010-12-28 The Boeing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mart signal averaging
US8027301B2 (en) * 2007-01-24 2011-09-27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Cooperative OFDMA and distributed MIMO relaying over dense wireless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3808A (zh) * 2002-01-23 2005-07-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全信道状态信息(csi)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过量功率重新分配
CN1679269A (zh) * 2002-08-27 2005-10-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按特征模式应用选择性信道反转的已编码mimo系统
WO2006055332A1 (en) * 2004-11-15 2006-05-26 Intel Corporation Code rate adaptation in a mimo system using virtual channels
CN1773901A (zh) * 2005-11-17 2006-05-17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服务质量需求的最小发射功率自适应调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8285A (zh) 2014-01-29
KR20100063007A (ko) 2010-06-10
US8396502B2 (en) 2013-03-12
WO2009012615A1 (fr) 2009-01-29
EP2173041A4 (en) 2013-01-23
EP2173041A1 (en) 2010-04-07
KR101374580B1 (ko) 2014-03-17
EP2173041B1 (en) 2017-03-01
US20100190521A1 (en) 201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8285B (zh) 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应的基站
US6937592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hat supports multiple modes of operation
CN1462516B (zh) 无线通信系统
WO2007000742A2 (en) Adaptive modulation for cooperative coded systems
US832050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eiver in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US20090080558A1 (en) Space-time mimo wireless system based on feedback optimum weight design
Prakash et al. Effects of channel prediction for transmit antenna selection with maximal-ratio combining in Rayleigh fading
JP4381901B2 (ja) 通信路推定及びデータ検出方法
Farhoodi et al. Sphere detection in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imperfec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N102195756B (zh) 时分双工mimo系统的校准方法和装置
US902553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KR101072453B1 (ko) 다중 홉 협동 중계 장치 및 방법
Suni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oving multi-antenna relay cooperation with hybrid relaying scheme in cooperative wireless networks
Chalis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R and FR protocols for OSTBC-based AF-MIMO relay system with channel and noise correlations
Mehlfuhrer et al. MIMO HSDPA throughput measurement results in an urban scenario
Kang et al. Outage analysis of multi-antenna rate adaptive systems with outdated feedback
Chen et al. V-BLAST receiver for MIMO relay networks with imperfect CSI
Abe et al. A hybrid MIMO system using spatial correlation
KR101350336B1 (ko) 다중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적응형 전송 방법 및 시스템
KR101289938B1 (ko)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 신호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RAYLEIGH Journal Of Harmonized Research (JOHR)
Chouayakh et al. Novel Fixed-Effort Sphere Decoder with Application to Indoor MIMO Channels
KR20100138126A (ko)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모드 선택 방법
Karami et al. The effect of cooperation level in cooperative systems
Taniguchi et 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DSTBC Systems Using Decision Feedback Approa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6 Pudong Jinqiao Ning Road, Shanghai, No. 388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OKIA Baer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6 Pudong Jinqiao Ning Road, Shanghai, No. 388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Alcatel-Lucent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