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33886B - 敷垫用垫座 - Google Patents

敷垫用垫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33886B
CN103533886B CN201280023787.2A CN201280023787A CN103533886B CN 103533886 B CN103533886 B CN 103533886B CN 201280023787 A CN201280023787 A CN 201280023787A CN 103533886 B CN103533886 B CN 1035338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recess area
pad
abdominal
deposi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37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33886A (zh
Inventor
家老广道
井尻知也
塚原康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33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3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33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3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 A61B5/053Measuring electrical impedance or conductance of a portion of the body
    • A61B5/0537Measuring body composition by impedance, e.g. tissue hydration or fat cont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25Bioelectric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5/251Means for maintaining electrode contact with the body
    • A61B5/257Means for maintaining electrode contact with the body using adhesive means, e.g. adhesive pads or tapes
    • A61B5/259Means for maintaining electrode contact with the body using adhesive means, e.g. adhesive pads or tapes using conductive adhesive means, e.g. g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48Other medical applications
    • A61B5/4869Determining body composition
    • A61B5/4872Body fa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03Placing of components on belts holding the termin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2/00Details of sensor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sensor housings or probes; Accessories for sensors
    • A61B2562/04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sensors of the same type
    • A61B2562/046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sensors of the same type in a matrix arra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404Electrodes for external use
    • A61N1/0408Use-related aspects
    • A61N1/0452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cutaneous muscle stimulation [T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404Electrodes for external use
    • A61N1/0472Structure-related aspects
    • A61N1/0492Patch electrodes
    • A61N1/0496Patch 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using specific chemical compositions, e.g. hydrogel compositions, adhesiv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Phenomena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Bod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Abstract

本敷垫用垫座(1000)包括:基部;凹部区域(1211),基部的表面一侧凹陷而成,用于容置电极用敷垫,凹部区域(1211)具有:底部区域(1100),侧壁区域(1400),从底部区域(1100)立起,包围电极用敷垫。

Description

敷垫用垫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置安装于与身体接触的电极的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
背景技术
从提高与身体的紧贴性及对皮肤的跟随性的观点来看,与身体接触的电极在电极的表面涂敷有具有导电性的含水状的流动性高的导电性凝胶(下面,简称为流动性导电性凝胶(通称为“凝胶”))。由此,减小电极与身体之间的接触阻力,实现测定来自身体的电气信号的精度的提高。
此外,“凝胶”通常是亲液性溶质的胶体(colloid)溶液,是指具有弹性力的流动性小的(胶状)物质。因此,在本说明书中,仅用“导电性凝胶”表示的物质是指,具有通常的弹性力的流动性小的(胶状)物质,而“流动性导电性凝胶”是指,没有弹性而富有流动性的物质。
然而,在测定之前,需要利用软管针对每个电极涂敷流动性导电性凝胶。另外,在测定之后,需要进行从电极表面及身体擦去流动性导电性凝胶的作业。对测定者来说,这种涂敷及擦去流动性导电性凝胶的作业是很麻烦的作业。
此外,在日本特开平04-244171号公报(专利文献1)及日本特开平04-303415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与身体接触的电极的表面设置有流动性导电性凝胶的身体用电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4-2441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4-3034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具有导电性凝胶的电极敷垫用于电极的情况下,能够减轻涂敷及擦去流动性导电性凝胶的作业所需的劳动力。然而,存在与对具有导电性凝胶的电极敷垫的作业(handling)相关的新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利用了具有导电性凝胶的电极敷垫的情况下易于进行对电极敷垫的作业(handling)的敷垫用垫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以下的说明中的“导电性凝胶”是亲液性溶质的胶体溶液,是指具有弹性力且流动性小的(胶状)物质的凝胶。
基于本发明的敷垫用垫座容置电极用敷垫,上述电极用敷垫具有:导电性凝胶;基材,具有保持面,上述保持面以使上述导电性凝胶能够与设置于外部的电极相接触的方式保持上述导电性凝胶,并且能够装卸地设置于上述电极上,具有以下的结构。
上述敷垫用垫座包括:基部;凹部区域,上述基部的表面一侧凹陷而成,用于容置上述电极用敷垫,上述凹部区域具有:底部区域;侧壁区域,从上述底部区域立起,包围上述电极用敷垫。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凹部区域还具有抵接部,在上述凹部区域容置有上述电极用敷垫时,上述抵接部与上述保持面相抵接,在上述保持面与上述底部区域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凹部区域还具有支撑区域,上述支撑区域从上述侧壁区域突出,在上述电极用敷垫容置于上述凹部区域的状态下,将上述电极用敷垫压向上述底部区域。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电极具有圆筒形状,上述电极用敷垫具有一端侧开放的圆筒形状,并且在上述电极用敷垫的内侧具有与上述电极的外周面卡合的凸部区域,上述支撑区域设置于在上述凹部区域容置有上述电极用敷垫的情况下在圆周上相对于上述凸部区域偏离的位置。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支撑区域和上述底部区域夹持上述电极用敷垫的力,小于上述凸部区域与上述电极的外周面卡合的力。
在另一种方案中,还具有带状构件,上述带状构件保持上述电极,在上述带状构件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有多个上述电极,以与上述间隔相等的间隔设置有上述凹部区域。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带状构件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长方形形状,在上述带状构件上,沿着上述短边的方向,以第一短边间隔配置有多个上述电极,以与上述第一短边间隔相等的间隔设置有上述凹部区域。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带状构件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长方形形状,在上述带状构件上,沿着上述长边的方向,以第一长边间隔配置有多个上述电极,以与上述第一长边间隔相同的间隔设置有上述凹部区域。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带状构件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长方形形状,在上述带状构件上,沿着上述短边的方向,以第一短边间隔配置有多个上述电极,在上述带状构件上,沿着上述长边的方向,以第一长边间隔配置有多个上述电极,在上述短边的方向上,以与上述第一短边间隔相等的间隔设置有上述凹部区域,在上述长边的方向上,以与上述第一长边间隔相等的间隔设置有上述凹部区域。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带状构件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长方形形状,上述电极沿着上述长边的方向,按照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的顺序配置在上述带状构件上,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隔为第一长边间隔,上述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三电极之间的间隔为第二长边间隔,上述第三电极与上述第四电极之间的间隔为第三长边间隔。
上述凹部区域具有:第一凹部区域,其容置上述第一电极;第二凹部区域,其容置上述第二电极;第三凹部区域,其容置上述第三电极;第四凹部区域,其容置上述第四电极,在上述基部的上述表面一侧,沿着上述长边方向,依次配置有上述第一凹部区域、上述第三凹部区域、上述第二凹部区域及上述第四凹部区域,上述第一凹部区域与上述第二凹部区域之间的间隔为上述第一长边间隔,上述第三凹部区域与上述第四凹部区域之间的间隔为上述第三长边间隔。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敷垫用垫座为板状的树脂成形品。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树脂成形品采用选自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及聚苯乙烯组成的组中的树脂材料。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敷垫用垫座的至少上述凹部区域设置成:在上述电极用敷垫容置于上述凹部区域的状态下,能够从背面一侧观察到上述电极用敷垫。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敷垫用垫座的至少上述凹部区域具有透光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敷垫用垫座,易于进行对具有导电性凝胶的电极敷垫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的电极的配置例的图(从后背一侧观察的图)。
图3是规定了在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测定内脏脂肪量时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所使用的电极带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设置于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所使用的电极带的腹部电极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从图7中VIII-VIII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安装于腹部电极的第一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安装于腹部电极的第二示意图。
图11是从表面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基材的结构的第一立体图。
图12是从图11中XII-XII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13是从表面一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基材的结构的第二立体图。
图14是从被面一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基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容置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的立体图。
图16是容置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凹部区域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7是从图16中XVII-XVII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18是在容置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容置有腹部电极用敷垫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在容置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容置有腹部电极用敷垫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0是从图19中XX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21是从图19中XXI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22是容置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将利用了容置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的腹部电极用敷垫安装于腹部电极的安装顺序的第一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将利用了容置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的腹部电极用敷垫安装于腹部电极的安装顺序的第二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将利用了容置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的腹部电极用敷垫安装于腹部电极的安装顺序的第三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将利用了容置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的腹部电极用敷垫安装于腹部电极的安装顺序的第四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将利用了容置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的腹部电极用敷垫安装于腹部电极的安装顺序的第五立体图。
图28是容置实施方式的腹部电极用敷垫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敷垫用垫座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安装实施方式的上肢/下肢电极的手脚夹的结构的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1是从图30中XXXI-XXXI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32是从图30中XXXII-XXXII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33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安装于上肢/下肢电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从图33中XXXIV-XXXIV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3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的基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6是在容置实施方式的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容置有两个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7是在容置实施方式的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容置有一个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8是从图37中XXXVIII-XXXVIII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39是从图37中XXXIX-XXXIX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针对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极用敷垫及容置该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在下面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个数、量等的情况下,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所提到的个数、量等。另外,在下面存在多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最初即预定能够适当地组合各个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各图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有时不重复地进行说明。
在下面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不仅能够测定内脏脂肪量,还能够测定全身的脂肪量及身体的不同特定部位的脂肪量(上肢及下肢各自的脂肪量、躯干的脂肪量以及腹部的皮下脂肪量等)的体脂肪测定装置,来进行说明。即,“体脂肪测定装置”包括“内脏脂肪测定装置”。
此外,“腹部”是指,躯干部中的除了胸部以外的部分。另外,“与腹部分离的部位”包括由上臂、小臂、手腕及手指构成的上肢、与横膈膜相距规定的距离(例如大致10cm)以上的胸部、包括肩、颈部及头部的上体、由大腿、小腿、脚踝及脚趾构成的下肢。另外,“体轴”是指,大致垂直于被测定者的腹部的横剖面的方向的轴。另外,“腹部前面”包括被测定者的腹部中的在从正面观察被测定者的情况下能够视觉确认的部分。例如,包括被测定者的腹部中的如下的部分:在沿着穿过被测定者的肚脐及脊椎骨并且垂直于被测定者的体轴的轴,从肚脐一侧观察被测定者的情况下能够视觉确认的部分。另外,“腹部背面”包括被测定者的腹部中的、在从后面观察被测定者的情况下能够视觉确认的部分。例如,包括被测定者的腹部中的如下的部分:在沿着穿过被测定者的肚脐及脊椎骨并且垂直于被测定者的体轴的轴,从脊椎骨一侧观察被测定者的情况下能够视觉确认的部分。
[体脂肪测定装置]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的功能框图。首先,参照该图1,针对体脂肪测定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1,体脂肪测定装置1主要具有控制部10、恒流生成部21、端子切换部22、电位差检测部23、体格信息计测部24、被测定者信息输入部25、显示部26、操作部27、电源部28、存储部29、多个电极。控制部10包括运算处理部11。
体脂肪测定装置1具有安装于被测定者的腹部背面的腹部电极对AP1~AP4、安装于被测定者的上肢的上肢电极H11、H21、安装于被测定者的下肢的下肢电极F11、F21,来作为多个电极。
控制部10由例如CPU(Central Processor Unit:中央处理器)构成,进行体脂肪测定装置1的整体的控制。具体来说,控制部10向上述的各种功能模块发出指令,基于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其中,由设置于控制部10的运算处理部11,来进行各种运算处理。
腹部电极对AP1~AP4分别沿着体轴方向安装在被测定者的腹部背面的表面。优选地,将上肢电极H11、H21分别安装在右手的手腕的表面和左手的手腕的表面。优选地,将下肢电极F11、F21分别安装在右脚的脚踝的表面和左脚的脚踝的表面。腹部电极对AP1~AP4、上肢电极H11、H21及下肢电极F11、F21分别与端子切换部22电连接。
端子切换部22由例如多个中继电路构成。端子切换部22基于从控制部10接收的指令,将从上述的多个电极中选择的特定的电极对和恒流生成部21电连接,并且将从上述的多个电极中选择的特定的电极对和电位差检测部23电连接。
由此,经由端子切换部22与恒流生成部21电连接的电极对作为恒流施加电极对起作用,并且经由端子切换部22与电位差检测部23电连接的电极对作为电位差检测电极对起作用。在测定动作中,通过端子切换部22的电连接能够进行各种切换。
恒流生成部21基于从控制部10接收的指令,生成恒流,将生成的恒流供给端子切换部22。恒流生成部21供给例如适合测定体组成信息的高频电流(例如,50kHz、500μA)。由此,经由利用端子切换部22与恒流生成部21电连接的电极对即恒流施加电极对,向被测定者施加恒流。
电位差检测部23检测经由端子切换部22与电位差检测部23电连接的电极对即电位差检测电极对的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将检测出的电位差输出至控制部10。由此,检测在将恒流施加给被测定者的状态下的电位差检测电极对的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体格信息计测部24及被测定者信息输入部25用于获取在控制部10的运算处理部11所进行的运算处理中利用的被测定者信息。在此,被测定者信息是指,与被测定者相关的信息,包括例如年龄、性别及体格信息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另外,体格信息是指,被测定者的与身体的特定的部位的大小相关的信息,包括例如包括腰围(腹部周长)、腹部横向宽度及腹部厚度等中的至少一个的信息、身高及体重等信息。体格信息计测部24自动计测被测定者的体格信息,将计测出的体格信息输出至控制部10。另一方面,被测定者信息输入部25用于输入被测定者信息,将所输入的被测定者信息输出至控制部10。
此外,在图1示出的功能框图中,例示了在体脂肪测定装置1设置有体格信息计测部24及被测定者信息输入部25两者的情况,而这些体格信息计测部24及被测定者信息输入部25不是必要的结构。基于在控制部10的运算处理部11中进行的运算处理所利用的被测定者信息的种类,适当地选择是否设置这些体格信息计测部24及/或被测定者信息输入部25。另外,就被测定者信息中的体格信息而言,可以由体格信息计测部24自动计测体格信息,也可以由被测定者自身在被测定者信息输入部25中输入体格信息。
运算处理部11包括阻抗计算部12和各种脂肪量计算部13。阻抗计算部12基于由恒流生成部21生成的恒流的电流值和在电位差检测部23检测并且由控制部10接收的电位差信息,来计算各种阻抗。
各种脂肪量计算部13基于在阻抗计算部12获取的阻抗信息和从体格信息计测部24及/或被测定者信息输入部25接收的被测定者信息,来计算各种脂肪量。各种脂肪量计算部13包括例如计算被测定者的全身的体脂肪量的体脂肪量计算部14、计算被测定者的身体的各个特定部位的脂肪量的各部位脂肪量计算部15、计算被测定者的内脏脂肪量的内脏脂肪量计算部16及计算被测定者的腹部的皮下脂肪量的皮下脂肪量计算部17中的至少一个。此外,体脂肪量计算部14及皮下脂肪量计算部17可以包含在内脏脂肪量计算部16内。
显示部26显示在运算处理部11计算出的各种脂肪量的信息。能够利用例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来作为显示部26。此外,作为在显示部26中显示的脂肪量,列举有例如被测定者的全身的体脂肪量、被测定者的身体的各个特定部位的脂肪量、内脏脂肪量及腹部的皮下脂肪量等。在此,脂肪量是指,例如脂肪重量、脂肪面积、脂肪体积及脂肪等级等表示脂肪的量的指标,特别是就内脏脂肪量而言,不仅表示内脏脂肪重量,还表示内脏脂肪面积、内脏脂肪体积及内脏脂肪等级中的至少一个。
操作部27用来使被测定者向体脂肪测定装置1输入命令,由例如被测定者能够按下的键等构成。
电源部28用于向控制部10等供给电力,包括电池等内部电源及商用电源等外部电源等。
存储部29用于存储与体脂肪测定装置1相关的各种数据及程序,例如存储有上述的被测定者信息、计算出的内脏脂肪量及用于执行后述的体脂肪测定处理的体脂肪测定程序等。
接着,针对在本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1中进行的运算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1能够通过各种脂肪量计算部13测定各种脂肪量,下面,例示了在计算作为表示内脏脂肪量的指标的内脏脂肪面积时所实施的运算处理。
参照图1,阻抗计算部12基于在恒流生成部21生成的电流值和在电位差检测部23检测出的电位差,计算两种阻抗。两种阻抗中的一种是反映被测定者的腹部的除脂肪量的阻抗(下面,将该阻抗称为Zt)。另一种阻抗是反映被测定者的腹部的皮下脂肪量的阻抗(下面,将该阻抗称为Zs)。
内脏脂肪量计算部16基于计算出的两种阻抗Zt、Zs和被测定者的体格信息(腰围),计算被测定者的内脏脂肪量,例如计算内脏脂肪面积(单位:cm2)。具体来说,例如,根据表示两种阻抗Zt、Zs及被测定者的腰围与内脏脂肪面积之间的关系的下面的式(1),来计算内脏脂肪面积Sv。
Sv=a×W2-b×(1/Zt)-c×W×Zs-d…(1)
(在此,a、b、c、d:系数,W:腰围)。
另外,皮下脂肪量计算部17基于计算出的阻抗Zs和被测定者的体格信息(腰围),计算被测定者的皮下脂肪量,例如计算皮下脂肪面积(单位:cm2)。具体来说,例如,根据表示阻抗Zs及被测定者的腰围与皮下脂肪面积之间的关系的下面的式(2),来计算皮下脂肪面积Ss。
Ss=e×W×Zs+f…(2)
(在此,e、f:系数,W:腰围)。
另外,在计算被测定者的全身的体脂肪量的情况下,体脂肪量计算部14基于计算出的阻抗Zt和被测定者的体格信息所包含的一个信息(例如身高),计算除脂肪量FFM(单位:kg)。具体来说,例如,根据表示阻抗Zt及被测定者的身高与除脂肪量之间的关系的下面的式(3),来计算除脂肪量FFM。
FFM=i×H2/Zt+j…(3)
(在此,i,j:系数,H:身高)。
上述的各个式(1)、(2)、(3)中的系数根据例如基于MRI(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测定结果的回归式来规定。另外,式(1)、(2)、(3)中的各个系数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及/或性别来进行规定。
并且,体脂肪量计算部14基于计算出的阻抗Zt和被测定者信息所包含的至少一个信息(例如体重),计算被测定者的体脂肪量,例如计算体脂肪率(%)。具体来说,例如,基于除脂肪量FFM和被测定者的体重,根据下面的式(4),来计算体脂肪率。
体脂肪率=(Wt-FFM)/Wt×100…(4)
(在此,Wt:体重)。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中的电极的配置例的图。在图2中,示出了配置有上肢电极、下肢电极、腹部电极的状态。图2是从被测定者的后背一侧观察电极的配置例。
参照图2,体脂肪测定装置1具有电极带100及手脚夹400。腹部电极对AP1、AP2、AP3、AP4与带状构件101一体形成来构成电极带100。腹部电极对AP1包括腹部电极A11及A21。腹部电极对AP2包括腹部电极A12及A22。腹部电极对AP3包括腹部电极A13及A23。腹部电极对AP4包括腹部电极A14及A24。
就腹部电极对AP1、AP2、AP3、AP4而言,在被测定者的腹部背面分别沿着体轴方向配置,并且配置成在大致垂直于体轴的方向上彼此具有间隔。例如,腹部电极对AP2配置成与穿过腹部电极对AP1的腹部电极A11、A21的轴相距规定距离。
腹部电极对AP1、AP2、AP3、AP4的各自的电极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例如,腹部电极对AP1的腹部电极A11和A21之间的距离与腹部电极对AP2的腹部电极A12和A22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腹部电极对AP1、AP2、AP3、AP4的各个电极与其它电极对的相应的电极配置成在大致垂直于体轴的方向上排列。即,腹部电极A11、A12、A13、A14在大致垂直于体轴的方向上配置成一列。腹部电极A21、A22、A23、A24在大致垂直于体轴的方向上配置成一列。
此外,腹部电极对AP1、AP2、AP3、AP4也可以在体轴方向上配置成一列。即,腹部电极对AP2、AP3、AP4可以配置在穿过腹部电极对AP1的腹部电极AP11、AP21的轴上。
另外,可以配置成某对腹部电极对在两个电极之间夹有其它的腹部电极对。例如,腹部电极对AP1、AP2在体轴方向上配置成一列,并且腹部电极对AP2夹在腹部电极对AP1的两个电极之间。另外,腹部电极对AP3、AP4也可以在体轴方向上配置成一列,并且腹部电极对AP4夹在腹部电极对AP3的两个电极之间。
手脚夹400分别保持上肢电极H11、H21及下肢电极F11、F21,分别安装于右手的手腕的表面、左手的手腕的表面、右脚的脚踝的表面及左脚的脚踝的表面。
恒流生成部21使电流在经由端子切换部22与恒流生成部21电连接的电极对(下面,也称为电流电极对)的电极之间流动。
并且,电位差检测部23检测经由端子切换部22与电位差检测部23电连接的电极对(下面,也称为电压电极对)的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内脏脂肪量计算部16基于由电位差检测部23检测出的电压电极对的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计算被测定者的内脏脂肪量。
[体脂肪测定装置的动作]
接着,针对本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测定内脏脂肪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规定了在本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测定内脏脂肪量时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事先将图3的流程图示出的处理作为程序保存在存储部29,通过控制部10读取并执行该程序,来实现内脏脂肪测定处理的功能。
参照图3,控制部10接收所输入的包含体格信息(腰围)的被测定者信息(步骤S2)。在此,例如,将所接收的被测定者信息暂时保存在存储部29内。
接着,控制部10判断是否有测定开始的指示(步骤S4)。控制部10直到接收测定开始的指示为止待机(在步骤S4中判断为“否”)。在检测出测定开始的指示的情况(在步骤S4中判断为“是”)下,控制部10进行电极的设定(步骤S8)。
更具体来说,首先,控制部10进行阻抗Zt的计算处理。即,控制部10分别选择例如一对上肢电极H11、下肢电极F11及一对上肢电极H21、下肢电极F21来作为电流电极对,选择腹部电极对AP1来作为电压电极对。
端子切换部22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将一对上肢电极H11、下肢电极F11及一对上肢电极H21、下肢电极F21与恒流生成部21电连接,并且将腹部电极对AP1与电位差检测部23电连接(步骤S8)。在此,端子切换部22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切断没有被选择的电极与恒流生成部21及电位差检测部23之间的电连接。
恒流生成部21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使电流从上肢流向下肢。例如,恒流生成部21使电流从上肢电极H11及上肢电极H21流向下肢电极F11及下肢电极F21(步骤S10)。在该情况下,优选地,端子切换部22将上肢电极H11与上肢电极H21短路,并且将下肢电极F11与下肢电极F21短路。此外,恒流生成部21及端子切换部22也可以使电流从上肢电极H11、H21中的某一个流向下肢电极F11、F21中的某一个。
在该状态下,电位差检测部23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检测腹部电极对AP1的腹部电极A11、A21之间的电位差(步骤S12)。
然后,控制部10按顺序选择腹部电极对AP2、AP3、AP4来作为电压电极对。即,端子切换部22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按顺序,将腹部电极对AP2、AP3、AP4与电位差检测部23电连接(步骤S8)。然后,电位差检测部23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按顺序检测腹部电极对AP2、AP3、AP4的各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步骤S12)。
在对所有的电极对的组合检测完电位差的情况下,在此,检测完腹部电极对AP1、AP2、AP3、AP4的各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的情况(在步骤S13判断为“是”)下,阻抗计算部12基于恒流生成部21供给的电流值和电位差检测部23检测出的各电位差,来计算阻抗Zt1~Zt4(步骤S14)。将阻抗计算部12计算出的阻抗Zt1~Zt4的值暂时保存在例如存储部29内。
接着,控制部10进行阻抗Zs的计算处理。即,控制部10选择腹部电极对AP1来作为电流电极对,选择腹部电极对AP2来作为电压电极对。端子切换部22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将腹部电极对AP1与恒流生成部21电连接,并且将腹部电极对AP2与电位差检测部23电连接(步骤S16)。在此,端子切换部22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选择性地将各腹部电极对与电位差检测部23电连接,切断没有被选择的腹部电极对、上肢电极及下肢电极与恒流生成部21及电位差检测部23之间的电连接。
恒流生成部21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向腹部电极对AP1的腹部电极A11、A21之间流通电流(步骤S18)。
在该状态下,电位差检测部23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检测腹部电极对AP2的腹部电极A12、A22之间的电位差(步骤S20)。
控制部10按顺序选择腹部电极对AP3及AP4来作为电压电极对。即,端子切换部22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按顺序将腹部电极对AP3及AP4与电位差检测部23电连接(步骤S16)。电位差检测部23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按顺序检测腹部电极对AP3及AP4的各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步骤S20)。
接着,控制部10选择腹部电极对AP2来作为电流电极对,选择腹部电极对AP1来作为电压电极对。即,端子切换部22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将腹部电极对AP2与恒流生成部21电连接,并且将腹部电极对AP1与电位差检测部23电连接(步骤S16)。
恒流生成部21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向腹部电极对AP2的腹部电极A12、A22之间流通电流(步骤S18)。
在该状态下,电位差检测部23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检测腹部电极对AP1的腹部电极A11、A21之间的电位差(步骤S20)。
控制部10按顺序选择腹部电极对AP3及AP4来作为电压电极对。即,端子切换部22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按顺序将腹部电极对AP3及AP4与电位差检测部23电连接(步骤S16)。电位差检测部23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按顺序检测腹部电极对AP3及AP4的各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步骤S20)。
同样地,控制部10按顺序选择腹部电极对AP3及AP4来作为电流电极对,分别针对腹部电极对AP3及AP4,选择腹部电极对AP1~AP4中的除了电流电极对以外的腹部电极对来作为电压电极对,并分别检测电压电极对的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步骤S16~S20)。
在对所有的电极对的组合已完成电流施加及电位差检测的情况(在步骤S21中判断为“是”)下,阻抗计算部12基于恒流生成部21提供的电流值和电位差检测部23检测出的各电位差,计算阻抗Zs1~Zs12(步骤S22)。将阻抗计算部12计算出的阻抗Zs1~Zs12的值暂时保存在例如存储部29内。
接着,内脏脂肪量计算部16基于在步骤S2中控制部10接收的体格信息(腰围)、阻抗Zt1~Zt4、阻抗Zs1~Zs12,计算内脏脂肪面积Sv(步骤S24)。内脏脂肪面积Sv根据上述的式(1)进行计算。此外,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体脂肪测定装置1具有四个腹部电极对AP1~AP4的情况下,例如,将四个阻抗Zt1~Zt4的平均值代入式(1)的阻抗Zt,将12个阻抗Zs1~Zs12的平均值代入式(1)的阻抗Zs。
另外,皮下脂肪量计算部17基于在步骤S2中控制部10接收的体格信息(腰围)、阻抗Zs1~Zs12,计算皮下脂肪面积Ss(步骤S26)。皮下脂肪面积Ss根据上述的式(2)进行计算。此外,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体脂肪测定装置1具有四个腹部电极对AP1~AP4的情况下,例如,将12个阻抗Zs1~Zs12的平均值代入式(2)的阻抗Zs。
另外,体脂肪量计算部14基于在步骤S2中输入的被测定者信息(例如身高)和阻抗Zt1~Zt4,计算除脂肪量FFM(步骤S28)。除脂肪量FFM根据上述的式(3)进行计算。此外,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体脂肪测定装置1具有四个腹部电极对AP1~AP4的情况下,例如,将四个阻抗Zt1~Zt4的平均值代入式(3)的阻抗Zt。
另外,体脂肪量计算部14基于在步骤S2中输入的被测定者信息(体重)和在步骤S28中计算出的除脂肪量FFM,计算体脂肪率(步骤S30)。体脂肪率根据上述的式(4)进行计算。
然后,显示部26基于控制部10的控制,显示各测定结果(步骤S32)。
由此,体脂肪测定装置1结束体脂肪测定处理。此外,阻抗Zt1~Zt4的典型的值分别为大约5Ω左右。另外,阻抗Zs1~Zs12的典型的值分别为大约80Ω左右。
[电极带100/腹部电极200]
接着,参照图4及图5,针对电极带100进行说明。此外,图4是表示体脂肪测定装置所使用的电极带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设置于体脂肪测定装置所使用的电极带的腹部电极的结构的立体图。
一体形成腹部电极对AP1、AP2、AP3、AP4和带状构件101,由此形成上述电极带100。带状构件101由弹性材料构成,其一部分采用波纹结构,以便易于卷绕于被测定者的腹部。
腹部电极对AP1包括腹部电极A11及A21,腹部电极A11及A21配置成在体轴方向上间隔规定的间隙。腹部电极对AP2也包括腹部电极A12及A22,腹部电极A12及A22配置成在体轴方向上间隔规定的间隙。腹部电极对AP3也包括腹部电极A13及A23,腹部电极A13及A23配置成在体轴方向上间隔规定的间隙。腹部电极对AP4也包括腹部电极A14及A24,腹部电极A14及A24配置成在体轴方向上间隔规定的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状构件101为具有短边101a和长边101b的长方形形状。四个腹部电极A11、A12、A13、A14沿着长边101b的方向配置在带状构件101上。腹部电极A11与腹部电极A12之间的第一长边间隔为P1,腹部电极A12与腹部电极A13之间的第二长边间隔为P2,腹部电极A13与腹部电极A14之间的第三长边间隔为P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的关系:P1=P3、P2>P1。另外,电极的长边间隔是指,沿着长边101b的方向的电极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另外,四个腹部电极A21、A22、A23、A24也与上述的腹部电极A11、A12、A13、A14同样地,沿着长边101b的方向配置在带状构件101上。
另外,腹部电极A11与腹部电极A21沿着带状构件101的短边101a的方向进行配置。腹部电极A11与腹部电极A21之间的第一短边间隔为W1。此外,电极的短边间隔是指,沿着短边101a方向的电极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腹部电极A12~A14与腹部电极A22~A24之间也都分别设置有第一短边间隔W1。
参照图5,示出了用于腹部电极A11、A21、A12、A22、A13、A23、A14、A24的腹部电极200的结构。腹部电极200具有圆筒形状,直径为大约23mm左右,从带状构件101突出的高度为大约6mm左右。腹部电极200具有金属制的圆筒电极部201,在该圆筒电极部201的外周部设置有环状的凹槽部202。
[腹部电极用敷垫300]
接着,参照图6及图7,针对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腹部电极200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进行说明。此外,图6是表示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使用的凝胶为亲液性溶质的胶体溶液,是指具有弹性力且流动性小的(胶状)物质的凝胶。
该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具有:圆形的导电性凝胶310;一端侧开放的圆筒形状的基材320,其以使该导电性凝胶310能够与腹部电极200电接触的方式保持导电性凝胶310,并且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腹部电极200。基材320采用聚丙烯(Polypropylene)类树脂材料、ABS树脂等。导电性凝胶310采用丙烯(Acrylic)类高分子凝胶、聚氨酯(Urethane)类凝胶等。
该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外径尺寸(D1)为大约包括导电性凝胶310的高度(h1)为大约7mm。另外,在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表面部分中,导电性凝胶310以使基材320的边缘部(用B2表示的区域)露出的方式被基材320保持。
在图6中,设置有导电性凝胶310的区域(用B1表示的区域)的直径为大约22mm、露出的边缘部(用B2表示的区域)的长度为大约2mm。由此,能够防止在把持腹部电极用敷垫300时,导电性凝胶310与指尖接触。
[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相对于腹部电极200的装卸]
接着,参照图8~图10,针对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相对于腹部电极200的装卸进行说明。此外,图8是从图7中VIII-VIII线的箭头观察的剖视图,图9及图10是表示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安装于腹部电极的第一及第二示意图。
如图8所示,在圆筒形状的基材320的开放端一侧设置有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凸部区域323。该凸部区域323可以设置成连续的环状形状,也可以在不连续的多处设置该凸部区域323。
如图9所示,从上方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安装在腹部电极200上,由此,如图10所示,基材320的凸部区域323暂且以向外侧扩张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此后,凸部区域323与腹部电极200的凹槽部202卡合。由此,使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固定在腹部电极200上。此时,设置于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导电性凝胶310的下表面侧以能够导电的方式与腹部电极200的上表面部分接触。在从腹部电极200上卸下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情况下,利用手指摘下基材320。
[基材320的详细结构]
接着,参照图11~图14,针对基材3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11是表示从表面一侧观察基材320的结构的第一立体图,图12表示从图11中XII-XII线的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从表面一侧观察基材320的结构的第二立体图,图14是表示从背面一侧观察基材320的结构的立体图。
基材320具有一端侧开放的圆筒形状体322,采用聚丙烯类树脂材料、ABS树脂等。保持有导电性凝胶310的圆筒形状体322的另一端侧具有设置有多个开口部321a的网状的保持面321。
形成于保持面321的开口部321a具有设置成同心圆的多个圆弧形状的开口形状。开口部321a在半径方向上的宽度为大约2mm,位于开口部321a之间的保持面321的宽度为大约1mm。利用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开口部321a,在保持面321的表面侧及背面侧涂敷导电性凝胶310,使导电性凝胶310被保持为在保持面321上与基材320成为一体。
此外,设置导电性凝胶310的区域(图12的用B1表示的区域)的开口部321a的面积之和只要在设置导电性凝胶310的区域(图12的用B1表示区域)的总面积的50%以上即可。由此,在向基材320的保持面321涂敷导电性凝胶310时,气泡易于从开口部排出,从而能够抑制气泡进入导电性凝胶310内。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导电性凝胶310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在混入气泡的部分变薄,从而能够使内脏脂肪测定用装置的测定精度稳定。
在圆筒形状体322的开放端侧设置有三个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凸部区域323。该凸部区域323的突出长度(b)为大约0.5mm。另外,基材320的直径(D1)如上所述为大约基材的高度(h2)为大约2mm。
另外,在设置凸部区域323的区域的圆筒形状体322的外周面共在六处设置有狭缝322a,在夹在该狭缝322a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三处向半径方向外方延伸的钩指部324。另外,上述的凸部区域323设置在设置钩指部324的圆筒形状体322的内周面。由此,在从腹部电极200上卸下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情况下,利用该钩指部324使夹在狭缝322a之间的区域产生弹性变形,由此使凸部区域323向外侧移动,从而能够简单地从腹部电极200上卸下腹部电极用敷垫300。此外,凸部区域323及钩指部324的数量不限于三个,能够设置一个、两个或四个以上。
另外,在保持面321的背面一侧设置有多个突起部321p。通过在保持面321的背面一侧设置突起部321p,在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安装在腹部电极200之后,即使在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压向腹部电极200一侧的情况下,突起部321p与腹部电极200的表面相抵接,仍能够抑制保持面321向腹部电极200一侧移动。其结果为,能够防止从保持面321挤出导电性凝胶310,阻止导电性凝胶310的损坏。
[敷垫用垫座1000的详细结构]
接着,参照图15~图21,针对容置具有上述结构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敷垫用垫座10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15是容置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敷垫用垫座1000的立体图,图16是容置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凹部区域1211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17是从图16中XVII-XVII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18是在敷垫用垫座1000容置有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9是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容置于敷垫用垫座1000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20是从图19中XX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21是从图19中XXI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参照图15,本实施方式的敷垫用垫座1000具有:具有矩形形状的基部1000B;该基部1000B的表面一侧凹陷而成并容置具有上述的结构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八个凹部区域1211、1212、1213、1214、1221、1222、1223、1224。
本实施方式的敷垫用垫座1000与用于本实施方式的体脂肪测定装置1的电极带100所采用的腹部电极A11~A14、A21~A24的数量对应地设置有八处凹部区域1211~1214、1221~1224。因此,凹部区域的数量不限于此八个,根据需要,适当地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1000B使用板状的树脂成形品。作为具体的材料,采用选自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丙烯(PP:polypropylene)、ABS(丙烯腈(Acrylonitrile)-丁二烯(Butadiene)-苯乙烯(Styrene)及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组成的组中的树脂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PET。
在本实施方式中,敷垫用垫座1000的至少凹部区域1211~1214、凹部区域1221~1224优选具有透光性,使得在凹部区域1211~1214、凹部区域1221~1224容置有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状态下,从背面一侧能够观察到腹部电极用敷垫30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敷垫用垫座1000的整体具有透光性。
参照图16及图17,针对凹部区域1211~1214、凹部区域1221~1224的形状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凹部区域1211~1214、凹部区域1221~1224全部具有相同的形状,所以针对凹部区域1211的形状进行说明。
凹部区域1211具有圆形的底部区域1100、从该底部区域1100的周围立起并包围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侧壁区域1400。另外,还设置有第一浅洼区域1101及第二浅洼区域1102,该第一浅洼区域1101及第二浅洼区域1102比侧壁区域1400的深度更浅,用于容置设置于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钩指部324。
设置有两处第一浅洼区域1101,以便于能够容置以120°的间隔设置在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三处钩指部324中的两处钩指部324。第一浅洼区域1101的深度设置为比侧壁区域1400的深度更浅。
设置有两处第二浅洼区域1102。一个设置在第一浅洼区域1101之间,另一个隔着凹部区域1211设置在与前一个间隔180°的相反一侧的区域。因此,三处钩指部324中的一处钩指部324容置于第二浅洼区域1102。
第二浅洼区域1102设置成从俯视来看比第一浅洼区域1101更大。第二浅洼区域1102的深度与第一浅洼区域1101的深度大致相等。另外,在第二浅洼区域1102设置有防滑用的凹凸区域1102t。
接着,参照图18,针对在敷垫用垫座1000容置有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腹部电极用敷垫300以其圆筒形状体322的开放端一侧露出的方式分别容置于八处凹部区域1211、1212、1213、1214、1221、1222、1223、1224。
参照图19~图22,针对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容置于凹部区域1211的的容置状态,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容置于其它的凹部区域1212、1213、1214、1221、1222、1223、1224的容置状态与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容置于凹部区域1211的容置状态相同,在此,不重复进行说明。
参照图19及图20,在凹部区域1211的底部区域1100的周缘部设置有抵接部1110。该抵接部1110与在图6示出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表面部分中基材320的边缘部(利用B2表示的区域)从导电性凝胶310露出的区域相对应,该抵接部1110沿着侧壁区域1400设置成环状。
在凹部区域1211容置有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状态下,处于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保持面321的边缘部载置于抵接部1110的状态。其结果为,在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保持面321与底部区域110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S)。由此,能够在保持面321的表面一侧及背面一侧灌入导电性凝胶310。
另外,参照图19及图21,在圆筒形状体322的外周面上,在狭缝322a之间夹住钩指部324的区域设置有比周围的圆筒形状体322的厚度薄的卡合区域322b,与该卡合区域322b卡合的支撑区域1410设置在侧壁区域140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区域1410为以从侧壁区域1400朝向内周侧突出的方式成形的凸部,在与卡合区域322b相向的位置合计设置有六处支撑区域1410。在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容置于凹部区域1211时,支撑区域1410被压在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圆筒形状体322的外壁,产生弹性变形。
此后,通过完成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容置于凹部区域1211的工序,来解除弹性变形,并且支撑区域1410与卡合区域322b卡合,从而利用支撑区域1410和抵接部1110夹住电极用敷垫300,来将电极用敷垫300按压在底部区域1100一侧。
由此,能够使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容置于凹部区域1211的状态稳定。另外,能够防止在向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保持面321与底部区域1100之间的间隙(S)中灌入导电性凝胶310时,基材320浮起。
(向腹部电极安装腹部电极用敷垫300)
接着,参照图22~图27,针对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向腹部电极的安装进行说明。此外,图22是容置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敷垫用垫座的俯视图,图23~图27是表示将利用了容置腹部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的腹部电极用敷垫安装于腹部电极的安装顺序的第一~第五立体图。
参照图2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安装于腹部电极A11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容置区域设为第一凹部区域1211、将安装于腹部电极A12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容置区域设为第二凹部区域1212、将安装于腹部电极A13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容置区域设为第三凹部区域1213、将安装于腹部电极A14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容置区域设为第四凹部区域1214的情况下,在基部1000B的表面一侧,沿着带状构件101的长边101b的方向,依次配置有第一凹部区域1211、第三凹部区域1213、第二凹部区域1212及第四凹部区域1214。
同样地,在将安装于腹部电极A21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容置区域设为第一凹部区域1221、将安装于腹部电极A22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容置区域设为第二凹部区域1222、将安装于腹部电极A23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容置区域设为第三凹部区域1223、将安装于腹部电极A24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容置区域设为第四凹部区域1224的情况下,在基部1000B的表面一侧,沿着带状构件101的长边101b的方向,依次配置有第一凹部区域1221、第三凹部区域1223、第二凹部区域1222及第四凹部区域1224。
凹部区域1211~1214与凹部区域1221~1224之间的沿着短边101a的方向的间隔设为与第一电极A11~第四电极A14与第一电极A21~第四电极A24之间的间隔相同,为W1(参照图4)。此外,凹部区域的尺寸界限位置(dimension leader position)为圆形形状的底部区域1100的中心位置。
另外,沿着带状构件101的长边101b的方向,凹部区域1211与凹部区域1212之间的间隔设为P11,凹部区域1212与凹部区域1213之间的间隔设为P12,凹部区域1213与凹部区域1214之间的间隔设为P13。而且,P11与P12的合计设为腹部电极A11与腹部电极A12之间的间隔,即P1尺寸,P12与P13的合计设为腹部电极A13与腹部电极A14之间的间隔,即P3尺寸(参照图4)。
同样地,沿着带状构件101的长边101b的方向,凹部区域1221与凹部区域1222之间的间隔设为P11,凹部区域1222与凹部区域1223之间的间隔设为P12,凹部区域1223与凹部区域1224之间的间隔设为P13。而且,P11与P12的合计设为腹部电极A21与腹部电极A22之间的间隔,即P1尺寸,P12与P13的合计设为腹部电极A23与腹部电极A24之间的间隔,即P3尺寸(参照图4)。
(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安装顺序)
接着,参照图23~图27,针对将利用了容置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敷垫用垫座1000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安装于腹部电极A11~A14、A21~A24的安装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3所示,在将敷垫用垫座1000翻过来的状态下,将凹部区域1211盖住腹部电极A11,将凹部区域1212盖住腹部电极A12,将凹部区域1221盖住腹部电极A21,将凹部区域1222盖住腹部电极A22。此后,如图24所示,将敷垫用垫座1000按压到电极带100一侧。由此,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安装于各个腹部电极A11、A12、A21、A22。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敷垫用垫座1000中,与腹部电极A11~A14、A21~A24的外周面卡合的凸部区域323设置在如下的位置:在圆周上,从卡合区域322b及支撑区域1410偏移的位置。
在拿起敷垫用垫座1000时,从背面一侧按压设置有防滑用的凹凸区域1102t的第二浅洼区域1102。由此,在维持凸部区域323与腹部电极A22的卡合状态的情况下,使敷垫用垫座1000的支撑区域1410的外围朝向外侧变形,从而能够易于解除敷垫用垫座1000的支撑区域1410与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卡合区域322b之间的卡合关系。另外,由于在第二浅洼区域1102不存在导电性凝胶310,所以不会使导电性凝胶310损坏。
此外,支撑区域1410所施加的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按压于底部区域1100的力,优选比凸部区域323与腹部电极A11~A14、A21~A24的外周面卡合的力小。
如上所述,如图24所示,完成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向腹部电极A11、A12、A21、A22的安装。
接着,如图25所示,通过与上述相同的要领,在将敷垫用垫座1000翻过来的状态下,将凹部区域1213盖住腹部电极A13,将凹部区域1214盖住腹部电极A14,将凹部区域1223盖住腹部电极A23,将凹部区域1224盖住腹部电极A24。此后,如图26所示,将敷垫用垫座1000按压到电极带100一侧。由此,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安装于各个腹部电极A13、A14、A23、A24。
根据以上的顺序,如图27所示,完成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向腹部电极A11~A14及腹部电极A21~A24的安装。
此外,还能够准备具有与腹部电极A11~A14及腹部电极A21~A24的配置间隔相同的凹部区域的敷垫用垫座,在该情况下,敷垫用垫座的大小为与电极带100大致相同的大小。
另一方面,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敷垫用垫座1000中,将腹部电极分成腹部电极A11、12、21、22(第一群组)及腹部电极A13、14、23、24(第二群组)两个群组,并且以使第二群组的凹部区域中的一个位于第一群组的凹部区域之间的方式形成凹部区域。由此,能够将敷垫用垫座1000小型化。
此外,在一个敷垫用垫座不必须设置容置用于安装于所有的腹部电极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凹部区域,在图22示出的敷垫用垫座1000中,也能够仅将凹部区域1211、1213、1312、1214设置于一个敷垫用垫座。
另外,如图28示出的敷垫用垫座1000A那样,还能够采用在一个敷垫用垫座设置两个凹部区域的结构。另外,设置连接两个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连接构件320z,由此,在从腹部电极卸下腹部电极用敷垫300时,通过拿起连接构件320z,能够同时卸下两个腹部电极用敷垫300。
以上,通过利用上述敷垫用垫座1000、1000A,能够易于进行对具有导电性凝胶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作业(handling),能够易于将腹部电极用敷垫300安装于腹部电极。
另外,在凹部区域1211的底部区域1100的周缘部设置有抵接部1110的情况下,在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保持面321与底部区域110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S),由此,能够向保持面321的表面一侧及背面一侧灌入导电性凝胶310。通过设置支撑区域1410,防止在灌入导电性凝胶310时基材320浮起,易于进行对导电性凝胶310的作业。
此外,在利用事先将导电性凝胶310设置于保持面321的腹部电极用敷垫300的情况下,不必须将抵接部1110及支撑区域1410设置于凹部区域1211。
[手脚夹400及上肢/下肢电极404]
接着,参照图29,针对手脚夹400进行说明。此外,图29是表示手脚夹400的结构的图。
参照图29,手脚夹400具有第一挟持夹401和第二挟持夹402。第一挟持夹401及第二挟持夹402具有彼此对称的平缓的S字形状。第一挟持夹401及第二挟持夹402通过弹性夹403以能够沿着图中的箭头S方向开闭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在第二挟持夹402的与第一挟持夹401相向的弯曲部分安装有不锈钢制的薄板状的上肢/下肢电极404,该上肢/下肢电极404作为上肢电极H11、H21、或下肢电极F11、F21起作用。
[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
接着,参照图30~图34,针对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进行说明。此外,图30是表示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1是从图30中XXXI-XXXI线的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32是从图30中XXXII-XXXII线的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参照图30~图32,该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具有长方形的导电性凝胶510和大致矩形形状的基材520,该基材520以使上述导电性凝胶510能够与上肢/下肢电极404电接触的方式保持导电性凝胶510,并且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上肢/下肢电极404。采用聚丙烯类树脂材料、ABS树脂等,来形成基材520。采用丙烯类高分子凝胶、聚氨酯类凝胶等,来形成导电性凝胶510。
该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最大长度(W21)为大约77mm,最大宽度(W22)为大约38mm,包括导电性凝胶510的高度(h21)为大约9mm。另外,在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表面部分,导电性凝胶510以使基材520的边缘部(用B12、B22表示的区域)露出的方式被基材520保持。
在图30中,就设置导电性凝胶510的区域(用B11、B21表示的区域)而言,B11为大约73mm,B21为大约30mm,就露出的边缘部(用B12、B22表示的区域)而言,B12及B22都为大约2mm。由此,能够防止在把持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时导电性凝胶510与指尖接触。
在基材520的四个角设置有卡合区域522。该卡合区域522具有从基材520垂下的腕部522a、与基材520平行地从腕部522a向内侧延伸的卡合片522b。该卡合区域522还能够设置成能够产生弹性变形。
[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相对于上肢/下肢电极404的装卸]
接着,参照图33及图34,针对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相对于上肢/下肢电极404的装卸进行说明。此外,图33是表示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安装于上肢/下肢电极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34是从图33中XXXIV-XXXIV线的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33及图34所示,以利用设置于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基材520的卡合区域522抱住上肢/下肢电极404及第二挟持夹402的方式,将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安装于上肢/下肢电极404。
由此,设置于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导电性凝胶510的下表面侧以能够与上肢/下肢电极404的上表面部分导电的方式与上肢/下肢电极404的上表面部分接触。在从上肢/下肢电极404上卸下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情况下,用手指摘掉并取下基材520。
[基材520的详细结构]
接着,参照图35,针对基材5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35是表示基材520的结构的立体图。
基材520整体上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其采用聚丙烯系树脂材料、ABS树脂等。
在保持有导电性凝胶510的保持面521上,开口部521a具有三角形状,其配置成:在图示的上下方向上相邻配置的三角形的斜边彼此平行,呈现网状的形态。另外,在保持面521设置有多个突起部521p。另外,在保持面521设置有一对筋状的凸部壁521x,来规定设置导电性凝胶510的区域(在图35中利用B11、B21表示的区域)。
该基材520的卡合区域522隔着抵接部522d及构成脆弱区域的薄壁部522y与保持面521连接。在卡合区域522设置有卡合孔522x。
另外,为了提高基材520整体的刚性,在保持面521的与卡合区域522连接的区域(在图35中用B11表示的区域外侧的区域)设置有厚壁部522z,该厚壁部522z的厚度比设置导电性凝胶510的区域的保持面521的厚度更厚。
此外,在将该基材520安装于第二挟持夹402的情况下,将设置于第二挟持夹402的侧面的卡合销(图示省略)插入卡合孔522x。
另外,就该基材520而言,设置导电性凝胶510的区域(相当于在图35中用B11、B21表示的区域)的开口部521a的合计面积,优选在设置导电性凝胶510的区域(相当于在图35中用B11、B21表示的区域)的全面积的50%以上。
由此,在向保持面521涂敷导电性凝胶510时,气泡易于从开口部排出,从而能够抑制气泡进入导电性凝胶510内。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导电性凝胶510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在混入气泡的部分变薄,从而能够使内脏脂肪测定用装置的测定精度稳定。
利用以上述方式形成的开口部521a,向保持面521的表面一侧及背面一侧涂敷导电性凝胶510,导电性凝胶510以与基材520成为一体的方式被保持在保持面521上。
[敷垫用垫座2000的详细结构]
接着,参照图36~图39,针对容置具有上述结构的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敷垫用垫座20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36是在敷垫用垫座2000容置有两个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7是在敷垫用垫座2000容置有一个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8是从图37中XXXVIII-XXXVIII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39是从图37中XXXIX-XXXIX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参照图36及图37,本实施方式的敷垫用垫座2000具有:整体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基部2000B;该基部2000B的表面一侧凹陷而成并容置具有上述的结构的腹部电极用敷垫500的两个凹部区域2011、2012。此外,凹部区域的数量不限于两个,根据需要,适当地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2000B使用板状的树脂成形品。作为具体的材料,采用选自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丙烯(PP:polypropylene)、ABS(丙烯腈(Acrylonitrile)-丁二烯(Butadiene)-苯乙烯(Styrene)及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组成的组中的树脂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PET。
参照图36及图37,针对凹部区域2011、2012的形状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凹部区域2011及凹部区域2012具有相同的形状,所以针对凹部区域2012的形状进行说明。
凹部区域2012具有矩形的底部区域2100、从该底部区域2100的周围立起并从两侧包围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侧壁区域2400。另外,在侧壁区域24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比侧壁区域2400的高度更低并且载置设置于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卡合区域522的凹部壁区域2200。
另外,在底部区域2100,设置有两处用于规定灌入导电性凝胶510的区域的凝胶规制壁2300,以便于连接两侧的侧壁区域2400的内侧。在凹部区域2012内载置有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状态下,凸部壁521x位于凝胶规制壁2300上。
在凹部区域2011与凹部区域2012之间及凹部区域2012的端部设置有隔挡壁2500。
参照图38及图39,在凹部区域2012的底部区域2100的侧壁区域2400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抵接部2110。该抵接部2110与在图33示出的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表面部分中基材520的边缘部(用B22表示的区域)从导电性凝胶510露出的区域对应。
如图38所示,在凹部区域2012容置有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状态下,处于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基材520的边缘部载置于抵接部2110的状态。其结果为,在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保持面521与底部区域210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S)。由此,能够在保持面521的表面一侧及背面一侧灌入导电性凝胶510。
另外,在比凝胶规制壁2300更靠近外侧的侧壁区域2400的内侧,在从底部区域2100偏离规定距离的位置设置有支撑区域2410。
如图3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区域2410为以从侧壁区域1400朝向内周侧突出的方式成形的凸部,在侧壁区域2400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处支撑区域2410,在一个凹部区域2012中,合计设置四处。
在凹部区域2012容置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时,支撑区域2410被压在保持面521的端部而产生弹性变形。此后,通过完成将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容置于凹部区域2012的工序,来解除弹性变形,并且支撑区域2410将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保持面521压向底部区域2100一侧。
由此,能够使将腹部电极用敷垫500容置于凹部区域2012的状态稳定。另外,能够防止在向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保持面521与底部区域2100之间的间隙(S)灌入导电性凝胶510时保持面521浮起。
此外,不限定于在一个敷垫用垫座2000设置用于容置两个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凹部区域2011、2012的情况,还能够采用在一个敷垫用垫座设置容置一个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结构,或者采用在一个敷垫用垫座容置三个以上的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结构。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上述敷垫用垫座2000,易于进行对具有导电性凝胶的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作业(handling)。
另外,在凹部区域2011、2012的底部区域2100的边缘部设置有抵接部2110的情况下,在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保持面521与底部区域210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S),由此,能够向保持面521的表面一侧及背面一侧灌入导电性凝胶510。另外,通过设置支撑区域2410,防止在灌入导电性凝胶510时基材520浮起,易于进行对导电性凝胶510的作业。
此外,在利用事先将导电性凝胶510设置于保持面521的上肢/下肢电极用敷垫500的情况下,不必须将抵接部2110及支撑区域2410设置于凹部区域2011,201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在用于体脂肪测定装置的电极上安装的电极用敷垫及容置该电极用敷垫的敷垫用垫座进行了说明,但本电极用敷垫不限于用于体脂肪测定装置所使用的电极。例如,能够将本发明的电极用敷垫及敷垫用垫座应用于心电图、肌电图、低频按摩仪、EMS(Electro MuscleStimulation:肌肉电刺激仪)、脑波形测定装置等所使用的电极。
以上,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应该注意的是,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为例示,而非限定。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示出,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均等的思想及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都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附图标记说明
1  体脂肪测定装置,
10  控制部,
11  运算处理部,
12  阻抗计算部,
13  各种脂肪量计算部,
14  体脂肪量计算部,
15  各部位脂肪量计算部,
16  内脏脂肪量计算部,
17  皮下脂肪量计算部,
21  恒流生成部,
22  端子切换部,
23  电位差检测部,
24  体格信息计测部,
25  被测定者信息输入部,
26  显示部,
27  操作部,
28  电源部,
29  存储部,
320、520  基材,
100  电极带,
101  带状构件,
101a  短边,
101b  长边,
200  腹部电极,
201  圆筒电极部,
202  凹槽部,
300  腹部电极用敷垫,
310、510  导电性凝胶,
320z  连接构件,
321、521  保持面,
321a、521a  开口部,
321p、521p  突起部,
322  圆筒形状体,
322a  狭缝,
322b、522  卡合区域,
323  凸部区域,
324  钩指部,
400  手脚夹,
401  第一挟持夹,
402  第二挟持夹,
403  弹性夹,
404  上肢/下肢电极,
500  下肢电极用敷垫,
521x  凸部壁,
522a  腕部,
522b  卡合片,
522d、1110、2110  抵接部,
522x  卡合孔,
522y  薄壁部,
522z  厚壁部,
1000、1000A、2000  敷垫用垫座,
1000B、2000B  基部,
1100、2100  底部区域,
1101  第一浅洼区域,
1102  第二浅洼区域,
1102t  凹凸区域,
1211、1221  凹部区域(第一凹部区域),
1212、1222  凹部区域(第二凹部区域),
1213、1223  凹部区域(第三凹部区域),
1214、1224  凹部区域(第四凹部区域),
1400、2400  侧壁区域,
1410  支撑区域,
2200  凹部壁区域,
2300  凝胶规制壁,
2500  隔挡壁,
AP1、AP2、AP3、AP4  腹部电极对,
A11、A21  第一电极(腹部电极),
A12、A22  第二电极(腹部电极),
A13、A23  第三电极(腹部电极),
A14、A24  第四电极(腹部电极),
F11、F21  下肢电极,
H11、H21  上肢电极。

Claims (13)

1.一种敷垫用垫座,容置电极用敷垫,所述电极用敷垫具有:
导电性凝胶,
基材,具有保持面,所述保持面以使所述导电性凝胶能够与设置于外部的电极相接触的方式保持所述导电性凝胶,并且能够装卸地设置于所述电极上,
所述敷垫用垫座的特征在于,
所述敷垫用垫座包括:
基部,
凹部区域,所述基部的表面一侧凹陷而成,用于容置所述电极用敷垫;
所述凹部区域具有:
底部区域,
侧壁区域,从所述底部区域立起,包围所述电极用敷垫;
所述凹部区域还具有支撑区域,所述支撑区域从所述侧壁区域向内侧突出,在所述电极用敷垫容置于所述凹部区域的状态下,将所述电极用敷垫压向所述底部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区域还具有抵接部,在所述凹部区域容置有所述电极用敷垫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保持面相抵接,在所述保持面与所述底部区域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具有圆筒形状,
所述电极用敷垫具有一端侧开放的圆筒形状,并且在所述电极用敷垫的内侧具有与所述电极的外周面卡合的凸部区域,
所述支撑区域设置于在所述凹部区域容置有所述电极用敷垫的情况下在圆周上相对于所述凸部区域偏离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区域和所述底部区域夹持所述电极用敷垫的力,小于所述凸部区域与所述电极的外周面卡合的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带状构件,所述带状构件保持所述电极,
在所述带状构件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有多个所述电极,
以与所述间隔相等的间隔设置有所述凹部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构件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长方形形状,
在所述带状构件上,沿着所述短边的方向,以第一短边间隔配置有多个所述电极,
以与所述第一短边间隔相等的间隔设置有所述凹部区域。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构件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长方形形状,
在所述带状构件上,沿着所述长边的方向,以第一长边间隔配置有多个所述电极,
以与所述第一长边间隔相同的间隔设置有所述凹部区域。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构件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长方形形状,
在所述带状构件上,沿着所述短边的方向,以第一短边间隔配置有多个所述电极,
在所述带状构件上,沿着所述长边的方向,以第一长边间隔配置有多个所述电极,
在所述短边的方向上,以与所述第一短边间隔相等的间隔设置有所述凹部区域,在所述长边的方向上,以与所述第一长边间隔相等的间隔设置有所述凹部区域。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构件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长方形形状,
所述电极沿着所述长边的方向,按照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的顺序配置在所述带状构件上,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隔为第一长边间隔,
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间隔为第二长边间隔,
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的间隔为第三长边间隔;
所述凹部区域具有:
第一凹部区域,其容置所述第一电极,
第二凹部区域,其容置所述第二电极,
第三凹部区域,其容置所述第三电极,
第四凹部区域,其容置所述第四电极;
在所述基部的所述表面一侧,沿着所述长边方向,依次配置有所述第一凹部区域、所述第三凹部区域、所述第二凹部区域及所述第四凹部区域,
所述第一凹部区域与所述第二凹部区域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第一长边间隔,
所述第三凹部区域与所述第四凹部区域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第三长边间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敷垫用垫座为板状的树脂成形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成形品采用选自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及聚苯乙烯组成的组中的树脂材料。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敷垫用垫座的至少所述凹部区域设置成:
在所述电极用敷垫容置于所述凹部区域的状态下,能够从背面一侧观察到所述电极用敷垫。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敷垫用垫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敷垫用垫座的至少所述凹部区域具有透光性。
CN201280023787.2A 2011-05-16 2012-04-13 敷垫用垫座 Active CN1035338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9651 2011-05-16
JP2011109651A JP5751003B2 (ja) 2011-05-16 2011-05-16 パッド用トレイ
PCT/JP2012/060124 WO2012157380A1 (ja) 2011-05-16 2012-04-13 パッド用トレ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3886A CN103533886A (zh) 2014-01-22
CN103533886B true CN103533886B (zh) 2015-09-16

Family

ID=47176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3787.2A Active CN103533886B (zh) 2011-05-16 2012-04-13 敷垫用垫座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20531B2 (zh)
JP (1) JP5751003B2 (zh)
CN (1) CN103533886B (zh)
DE (1) DE112012002103T5 (zh)
TW (1) TWI539932B (zh)
WO (1) WO20121573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9046B2 (ja) * 2015-02-23 2019-01-09 日本光電工業株式会社 脳波電極
GB2538097A (en) * 2015-05-07 2016-11-09 Airbus Operations Ltd Composite structures
US11099057B2 (en) * 2016-09-01 2021-08-24 Imam Abdulrahman Bin Faisal University Grossing workstation with electronic sca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2165A (en) * 1980-01-08 1982-12-07 Ipco Corporation Stable gel electrode
CN1151683A (zh) * 1994-07-01 1997-06-11 人类技术股份公司 一种生物医学电极用的界面部件
US6142305A (en) * 1999-09-16 2000-11-07 Aaron Medical Industries, Inc. Protective tray for loop electrode
CN101547635A (zh) * 2006-12-07 2009-09-3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式、可重新定位ecg探测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804B2 (ja) * 1989-06-23 1995-04-12 株式会社テック 低周波治療器
JP3056532B2 (ja) 1991-01-29 2000-06-2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生体電極用パッド
JP3047929B2 (ja) 1991-03-29 2000-06-05 テルモ株式会社 生体用電極
JP4893479B2 (ja) * 2007-06-01 2012-03-07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生体インピーダンス測定用胴部装着ユニットおよび体脂肪測定装置
JP5193928B2 (ja) * 2009-04-16 2013-05-08 政義 福田 生体電極パッド及び生体電極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2165A (en) * 1980-01-08 1982-12-07 Ipco Corporation Stable gel electrode
CN1151683A (zh) * 1994-07-01 1997-06-11 人类技术股份公司 一种生物医学电极用的界面部件
US6142305A (en) * 1999-09-16 2000-11-07 Aaron Medical Industries, Inc. Protective tray for loop electrode
CN101547635A (zh) * 2006-12-07 2009-09-3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式、可重新定位ecg探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3886A (zh) 2014-01-22
TWI539932B (zh) 2016-07-01
DE112012002103T5 (de) 2014-02-27
US8820531B2 (en) 2014-09-02
JP2012239517A (ja) 2012-12-10
TW201304743A (zh) 2013-02-01
US20140018658A1 (en) 2014-01-16
JP5751003B2 (ja) 2015-07-22
WO2012157380A1 (ja) 2012-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0969B (zh) 电极用敷垫
US6636754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ardiac output in a living subject
US720353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ody composition using bioelectric impedance measurements in a depth direction
JP4905197B2 (ja) 内臓脂肪測定装置
US5370116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electrical activity of heart
CN103533886B (zh) 敷垫用垫座
EP1621131B1 (en) Body composition meter
US20180177430A1 (en) Impedance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using arrays of bipolar electrodes
US10244961B2 (en) Wearable device for measuring edema index and method of measuring edema index using same
JP5050595B2 (ja) 電極クリップ
JP4228468B2 (ja) 体脂肪測定装置
JP2007130072A (ja) 体脂肪測定装置および測定ユニット
JP2012239517A5 (zh)
CN110801219A (zh) 体表生物电电极支架、带形装置及心电测量装置
CN113017612B (zh) 腰椎关节活动度监测装置
US20210290098A1 (en) Wearable body composition analyzer
JP4654064B2 (ja) 位置決めガイド部を備えた測定装置
JP5514074B2 (ja) 動物用体脂肪測定具及び測定方法
JP2004261255A (ja) 生体情報取得装置用の記憶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生体情報取得装置
WO2012008254A1 (ja) 腹部脂肪量測定装置
ITFI20000106A1 (it) Attrezzatura per analisi impedenziometriche, con elettrodi perfezionati per un loro utilizzo e per un rapido e preciso posizionament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