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31975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31975B
CN103531975B CN201310275055.9A CN201310275055A CN103531975B CN 103531975 B CN103531975 B CN 103531975B CN 201310275055 A CN201310275055 A CN 201310275055A CN 103531975 B CN103531975 B CN 1035319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licing ear
housing
shaft
engagement port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750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31975A (zh
Inventor
新味义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31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1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319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19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连接端子。该壳体包括:腔室,每个该腔室都待被插入有一个连接端子;柔性矛杆,每个该柔性矛杆都具有一个自由端和固定在各个腔室中的另一端;以及连通孔,在每个矛杆的自由端一侧上,每个该连通孔都经过壳体而与外部连通。每个连接端子都包括: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待与电线(W)连接;端子本体,该端子本体形成为允许被插入到每个腔室内;以及矛杆接合部,该矛杆接合部形成为与每个矛杆可接合。在与每个连接端子插入到壳体内的插入方向垂直的交叉方向上,矛杆接合部形成为具有比每个矛杆的宽度和每个连通孔的宽度都窄的宽度。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壳体和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经提出了各种用于插入到连接器的壳体内的连接端子的接合结构(即,保持结构)。如图1所示,该类型的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10和多个待插入壳体110的连接端子120(见US2011/0117795A1)。
壳体110包括:腔室111,每个腔室111都待被插入有每个连接端子120;以及柔性矛杆112,每个柔性矛杆112都具有一个自由端和固定在每个腔室111中的另一端。每个矛杆112的前端都设置有阶部113,用于提升每个矛杆112的夹具(未图示出)待与该阶部113接合。
每个连接端子120都包括待与电线W连接的线连接部121,以及待插入到每个腔室111内的盒状的端子本体122。端子本体122设置有用于与矛杆112接合的矛杆接合部123。
当一个连接端子120插入到一个腔室111内时,矛杆接合部123与一个矛杆112进行接触,引起一个矛杆112的移位。随后,当矛杆接合部123穿过矛杆112时,矛杆112与矛杆接合部123接合,防止连接端子120从腔室111脱离。
同时,在使连接端子120从壳体110分离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夹具来取消矛杆112与矛杆接合部123之间的接合。因此,壳体110具有连通孔114,每个连通孔114都形成在矛杆112的自由端的一侧上,以与外部连通。通过将夹具插入到连通孔114内、并且连续地提升矛杆112的阶部113,能够取消矛杆112与矛杆接合部123之间的接合。
发明内容
然而,在现有的连接器100中,在使连接端子120从壳体110分离时,存在插入到连通孔114内的夹具与连接端子120(例如,端子本体122或矛杆接合部123)干涉的可能,导致连接端子120不利地损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使端子从壳体分离的情况下防止夹具与端子干涉的连接器,使得能够避免端子的损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连接端子,每个该连接端子都待插入到该壳体内。所述壳体包括:腔室,每个该腔室都待被插入有一个所述连接端子;柔性矛杆,每个该柔性矛杆都具有一个自由端和固定在各个腔室内的另一端;以及连通孔,在每个所述矛杆的所述自由端一侧上,每个该连通孔都经过所述壳体而与外部连通。每个所述连接端子都包括: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待与电线连接;端子本体,该端子本体形成为允许被插入到每个所述腔室内;以及矛杆接合部,该矛杆接合部形成为与每个所述矛杆可接合。所述矛杆接合部沿着与每个所述连接端子插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插入方向垂直的交叉方向形成,并且具有比每个所述矛杆沿着所述交叉方向的宽度和每个所述连通孔沿着所述交叉方向的宽度都要窄的宽度。
此外,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连接器中,不需要在矛杆的前端设置在传统的连接器中要求的用于使其与插入的夹具接合的阶部。因此,能够简化壳体的构造,从而对减少壳体材料的量做出贡献。从而,能够降低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可以不平坦地布置所述矛杆接合部,使得其在交叉方向上的中心的中心与所述端子本体在交叉方向上的中心偏离。
因此,能够确实地防止插入到所述连通孔内的所述夹具与所述矛杆接合部干涉。
每个所述连通孔都可以包括:第一孔部,该第一孔部形成为贯穿限定每个所述腔室的壁;以及第二孔部,该第二孔部形成为临近所述第一孔部,并且允许插入用于取消所述矛杆与所述矛杆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的夹具。所述第二孔部可以形成为斜锥状。
因此,能够有助于将所述夹具插入到所述第二孔部内,允许将插入到所述连通孔内的夹具引导至与所述矛杆接合部不干涉的区域。从而,能够更确定地防止插入到所述连通孔内的所述夹具与所述矛杆接合部干涉。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使端子从壳体中分离时,能够提供防止夹具与端子干涉的连接器,使得能够避免端子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在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描述的现有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透视图。
图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5A和5B是从端子的顶壁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透视图。
图6A和6B是从端子的底壁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展开图。
图8是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器在其脱出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在下列附图的说明中,相同或相似的参考标号或标记将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且因此,每个尺寸的比率等与实际尺寸的比率等不同。从而,需要参考下列说明来确定详细尺寸等。此外,在附图之中,可以包括具有相互不同的尺寸关系或相互不同的尺寸比率的部分。
将参考图2至7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构造。如图2至4所示,连接器1包括壳体10和多个容纳在壳体10中的连接端子20,并且电连接每个插入到壳体10内的连接端子20。在图2和3中,在省略其它连接端子的同时仅图示出了一个连接端子20。
壳体10包括:多个腔室12,每个该腔室12都通过分隔壁11分别隔开、并且连接端子20插入到该腔室12内;多个柔性矛杆13,该柔性矛杆13以可移位方式突出到腔室12内;以及多个连通孔14,每个该连通孔14都在壳体10中与每个矛杆13的自由端侧连通到外部。
每个分隔壁11都设置有使邻接的腔室12相互连通的连通槽11A(见图3)。连通槽11A布置于与每个腔室12在垂直方向上的中心偏离的位置(例如,在该实施例中的上侧)。
每个矛杆13都构造为具有一个自由端和固定在每个腔室12中的另一端的悬臂。每个矛杆13都具有形成在内侧上的倾斜面13A,以及形成在先端侧上的平接合面13B。
每个连通孔14都形成为贯穿每个腔室12的壁(例如,在该实施例中的顶面)。每个连通孔14都包括第一孔部14A和临近第一孔部14A的第二孔部14B。插入到第二孔部14B内的是用于取消矛杆13与连接端子20(即,稍后描述的矛杆接合部23)之间的接合的夹具Z(见图4)。
第二孔部14B具有斜锥状,以便随着接近壳体10的外部而逐渐变得更宽。
如图7所示,通过弯曲具有预定形状的导电板而设置连接端子20。连接端子20包括:电线连接部21,该电线连接部21待与电线W连接(见图3和4);盒状的端子本体22,该端子本体22与电线连接部21一体地形成;以及矛杆接合部23,该矛杆接合部23布置在更靠近电线连接部21的端子本体22的一侧上,并且待与矛杆13接合。
电线连接部21包括用于压接电线W的芯线的芯线压接部21A,以及用于压接电线W的绝缘被覆的绝缘压接部21B。当将连接端子20插入到壳体10内时,为了避免与邻接的连接端子20的阳接触片27接触,将电线连接部21不平齐地布置于端子本体22的一个侧壁(在该实施例中,更靠近第一侧壁22B)。
沿着从连接端子20的前端朝向连接端子20的后端延伸的方向布置端子本体22。注意,该方向将被称为连接端子20插入到壳体10内的“插入方向ID”。端子本体22包括每个都沿着连接端子20的插入方向ID延伸的底壁22A、第一侧壁22B、第二侧壁22C和顶壁22D,以及二者都在与连接端子20的插入方向ID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前壁22E和后壁22F。
弹性部24以在插入方向ID上从连接端子20的前端侧折返的悬臂的形式与底壁22A一体地形成。在端子本体22中,弹性部24与邻接的端子本体22(即,稍后描述的阳接触片27)进行接触。
底壁22A包括向底壁22A外部凸出的突起25,以及在连接端子20插入到壳体10的插入方向ID上布置在突起25的前侧的倾斜片26。为了确保连接端子20在壳体10中的平衡,突起25形成为朝着对应于从前壁22E弯曲的前端折返部22G的厚度(即,导电板的厚度)凸出。倾斜片26朝着前端折返部22G倾斜,防止其与腔室12在将连接端子20从壳体10取出时卡住。
通过在水平方向上向外弯曲第一侧壁22B的一部分,第一侧壁22B设置有从第一侧壁22B凸出的阳接触片27。对应于连通槽11A,阳接触片27布置于与第一侧壁22B在垂直方向上的中心偏离位置(例如,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侧壁22B的顶壁22D侧上)。当连接端子20嵌入到壳体10内时,阳接触片27插入到连通槽11A内。
第二侧壁22C与第一侧壁22B对置。第二侧壁22C包括通过弯曲底壁22A的外周得到的下第二侧壁22C-1,以及通过部分地弯曲顶壁22D的外周得到的上第二侧壁22C-2。下第二侧壁22C-1与上第二侧壁22C-2在垂直方向上相互分离。
即,第二侧壁22C设置有允许插入邻接的连接端子20的阳接触片27的狭缝28。在第二侧壁22C中,狭缝28形成为沿着插入方向ID贯穿端子本体22。类似于阳接触片27,狭缝28布置于与第二侧壁22C在垂直方向上的中心偏离的位置,对应于连通槽11A(例如,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二侧壁22C的更靠近顶壁22D的一侧上)。在狭缝28的在插入方向ID上的两侧上,狭缝形成为随着从第二侧壁22C的中心指向外部(即,朝着前壁22E和后壁22F)而逐渐增大宽度。
通过弯曲第一侧壁22B的一部分而形成顶壁22D。顶壁22D设置有每个都朝着端子本体22的内侧凸出的第一接触部29和第二接触部30。因此,当连接端子20嵌入壳体10中时,阳接触片27通过连通槽11A插入到邻接的连接端子20的狭缝28内,并且连续地夹在弹性部24与第一和第二接触部29、30之间。因此,两个邻接的端子本体22,即,两个邻接的连接端子20相互电连接。
前壁22E布置于端子本体22在插入方向ID上的前端处,以闭合端子本体22的前开口。通过弯曲顶壁22D的一部分而设置前壁22E。前壁22E后面是折回到底壁22A的外侧以邻接在其上的前端折返部22G。前壁22E与顶壁22D之间的弯曲部T1和前壁22E与前端折返部22G之间的弯曲部T2分别设置有曲度或倒角。
后壁22F在插入方向ID上定位在前壁22E的后侧上,以闭合端子本体22的后开口。通过弯曲顶壁22D的一部分而设置后壁22F。后壁22F后面是折返到底壁22A的内侧以邻接在其上的后折返部22H。
前壁22E在沿着狭缝28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切口31。后壁22F在沿着狭缝28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切口32。第一和第二切口31、32分别形成为允许阳接触片27从它们穿过。第一和第二切口31、32形成为对应于阳接触片27和狭缝28的各个位置。第一和第二切口31、32形成为逆着狭缝28打开,并且随着从第二侧壁22C指向第一侧壁22B而逐渐变得更窄。
类似于电线连接部21,矛杆接合部23不平齐地布置于端子本体22的一个侧壁(更靠近第一侧壁22B)。矛杆接合部23形成为使得其沿着交叉方向CD的宽度W23变得比矛杆13沿着交叉方向的宽度W13更窄,并且也比连通孔14沿着交叉方向的宽度W14(即,第一孔部14A和第二孔部14B的宽度)更窄(参见图2)。
将参考图8简要说明连接器1的组装/分离方法。
首先,将连接端子20插入到壳体10的一个腔室12内。然后,将阳接触片27通过第二切口32、连通槽11、以及邻接的连接端子20的第一切口31逐渐插入到邻接的端子20的狭缝28内。在该插入期间,连接端子20与矛杆13的倾斜面13A进行接触,引起矛杆13的移位。
然后,当连接端子20完全嵌入壳体10中时(见图3和4),阳接触片27夹在弹性部24与第一和第二接触部29、30之间。因此,两个邻接的端子本体22(即,两个邻接的连接端子20)相互电连接。然后,使矛杆13的接合面13B与矛杆接合部23接合,防止连接端子20从腔室12中脱离。
同时,当使连接端子20从壳体10分离时,可以使用夹具Z来取消矛杆13与矛杆接合部23之间的接合。如图4和8所示,通过将夹具Z插入到连通孔14的第二孔部14B内,并且连续地提升矛杆13,取消了矛杆13与矛杆接合部23之间的接合。然后,由于矛杆接合部23不平齐地布置于端子本体22的一个侧壁,所以能够防止夹具Z与矛杆接合部23干涉。
矛杆接合部23的宽度W23比矛杆13的宽度W13和连通孔14的宽度W14窄。因此,围绕矛杆接合部23来限定允许插入用于提升矛杆13的夹具Z的空间。从而,当使端子20从壳体10分离时,能够防止插入到连通孔14内的夹具Z与连接端子20的矛杆接合部23相干涉,防止连接端子20的损坏。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器1中,不需要在矛杆13的前端设置现有的连接器100要求的用于其与夹具的接合的阶部113。因此,能够简化壳体10的构造,以对减少壳体材料的量做出贡献。从而,能够降低连接器1的制造成本。
矛杆接合部23不平齐地布置于端子本体22的一个侧壁。因此,能够更确定地防止插入到连通孔14内的夹具Z与矛杆接合部23相干涉。
第二孔部14B具有斜锥状,以便随着接近壳体10的外部而逐渐变宽。因此,能够有助于将夹具Z插入到第二孔部14B内,允许插入到连通孔14内的夹具Z被引导至不与矛杆接合部23相干涉的区域。从而,能够更确定地防止插入到连通孔14内的夹具Z与矛杆接合部23相干涉。
如上所述,虽然已经通过示例性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的内容,但是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描述和附图不应该被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描述和附图。从该公开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各种可选择的实施例和可操作的技术是明显的。
连接器1的构造不限于在给出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构造,并且因此,可以适当地建立连接器1的构造。
连通槽11A并非必须形成在腔室12的垂直中心的上侧上,并且因此,它们可以形成在腔室12的垂直中心处或垂直中心的下侧上。与之相关,阳接触片27、狭缝28、以及第一和第二切口31、32必须对应于连通槽11A的位置而形成。
已经将连通孔14描述为贯穿限定腔室12的壁(例如,在该实施例中的顶面)。然而,不限于该构造,如在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述,连通孔14可以可选择地在腔室12的一侧打开。
电线连接部21并非必须不平齐地布置于端子本体22的一个侧壁(更靠近第一侧壁22B)。电线连接部21可以布置成不与端子本体22偏离。
已经将矛杆接合部23描述为不平齐地布置于端子本体部22的一个侧壁(更靠近第一侧壁22B),但定位不限于此。例如,即使矛杆接合部23布置成不与端子本体22偏离,矛杆接合部23的宽度W23也必须比矛杆13的宽度W13和连通孔14的宽度W14窄。即,必须壳体10中确保间隙,使得插入到连通孔14内的夹具Z不与矛杆接合部23相干涉。
以这种方式,理所当然地,本发明包含了未在这里描述的各种实施例。从而,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将必须通过来自上述说明和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叙述的合适的发明特质来限定。

Claims (2)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壳体;以及多个连接端子,每个该连接端子都待插入到所述壳体内,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
多个腔室,每个该腔室都要被插入有一个所述连接端子;
多个柔性矛杆,每个该柔性矛杆都具有一个自由端和固定在各个腔室中的另一端;以及
多个连通孔,在每个所述矛杆的所述自由端一侧上,每个该连通孔经过所述壳体与外部连通,
每个所述连接端子都包括:
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待与电线连接;
端子本体,该端子本体形成为允许被插入到每个所述腔室内;以及
矛杆接合部,该矛杆接合部形成为与每个所述矛杆可接合,并且该矛杆接合部沿着与每个所述连接端子插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插入方向相垂直的交叉方向形成,并且该矛杆接合部具有比每个所述矛杆沿着所述交叉方向的宽度和每个所述连通孔沿着所述交叉方向的宽度都要窄的宽度,
每个所述柔性矛杆的自由端侧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并且
所述矛杆接合部相对于与所述端子本体的一个侧壁相反的相反侧壁不平齐地布置于所述一个侧壁,使得所述矛杆接合部与所述一个侧壁位于同一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每个所述连通孔都包括:第一孔部,该第一孔部形成为贯穿限定每个所述腔室的壁;以及第二孔部,该第二孔部形成为邻接所述第一孔部,并且允许插入用于取消所述矛杆与所述矛杆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的夹具;并且
所述第二孔部形成为斜锥状。
CN201310275055.9A 2012-07-03 2013-07-02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319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9404 2012-07-03
JP2012149404A JP2014011148A (ja) 2012-07-03 2012-07-03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1975A CN103531975A (zh) 2014-01-22
CN103531975B true CN103531975B (zh) 2016-04-13

Family

ID=49780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7505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31975B (zh) 2012-07-03 2013-07-02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11389A1 (zh)
JP (1) JP2014011148A (zh)
CN (1) CN103531975B (zh)
DE (1) DE1020132127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1612B2 (ja) * 2012-09-21 2017-06-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58770B2 (ja) * 2014-09-03 2017-07-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70693B2 (ja) * 2014-11-25 2018-08-08 日本端子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端子抜き構造
JP6344316B2 (ja) * 2015-06-09 2018-06-2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819510B2 (ja) * 2017-08-16 2021-01-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DE102020204456A1 (de) * 2020-04-07 2021-10-07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Verbindungsanordnu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7813A (en) * 1993-03-03 1997-12-16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ion terminal
US6953358B2 (en) * 2002-06-06 2005-10-1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 disengagement jig and a method
JP2009283212A (ja) * 2008-05-20 2009-12-03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WO2010007952A1 (ja) * 2008-07-15 2010-01-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CN102437457A (zh) * 2010-08-06 2012-05-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6271A (ja) * 1996-06-05 1997-12-1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多段コネクタ
JP3539672B2 (ja) * 1999-04-05 2004-07-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端子係止解除構造
JP3804040B2 (ja) * 1999-12-07 2006-08-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ホルダを有するコネクタ装置
JP2002110275A (ja) * 2000-10-04 2002-04-12 Yazaki Corp 雄型端子
JP2002175849A (ja) * 2000-12-07 2002-06-21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JP2005317327A (ja) * 2004-04-28 2005-11-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10040508A (ja) * 2008-07-08 2010-02-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5210898B2 (ja) * 2009-01-20 2013-06-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99029B2 (ja) * 2011-04-28 2015-04-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054430B2 (en) * 2012-07-02 2015-06-09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ion termina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7813A (en) * 1993-03-03 1997-12-16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ion terminal
US6953358B2 (en) * 2002-06-06 2005-10-1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 disengagement jig and a method
JP2009283212A (ja) * 2008-05-20 2009-12-03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WO2010007952A1 (ja) * 2008-07-15 2010-01-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CN102437457A (zh) * 2010-08-06 2012-05-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11148A (ja) 2014-01-20
CN103531975A (zh) 2014-01-22
US20140011389A1 (en) 2014-01-09
DE102013212707A1 (de) 201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1975B (zh) 连接器
US9548571B2 (en) Connector socket
CN103531931B (zh) 连接端子
CN102544856B (zh) 连接部件
US20150349460A1 (en) Connector
JP6206392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EP3540855B1 (en) Connection terminal
WO2014199833A1 (ja) 雌端子
CN102280747B (zh) 连接器
US20130337704A1 (en) Connector
JP2017027747A (ja) コネクタ
CN105281080A (zh) 连接器端子和包括该连接器端子的连接器
WO2014007051A1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接続端子
CN104103955A (zh) 基板连接器
CN102906945B (zh) 电连接器组件
JP5890265B2 (ja) ジョイント端子
JP5986933B2 (ja) 端子
KR20070052399A (ko) 암형 커넥터 단자
KR100907541B1 (ko) 리셉터클 터미널
JP6753633B2 (ja) 圧接端子金具
US805244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CN102832472A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KR20170045665A (ko)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커넥터 어셈블리
JP2014011147A (ja) ジョイント端子
TWM496279U (zh) 插座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