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4807A - 显示系统和图像摄取系统 - Google Patents

显示系统和图像摄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4807A
CN103514807A CN201310236212.5A CN201310236212A CN103514807A CN 103514807 A CN103514807 A CN 103514807A CN 201310236212 A CN201310236212 A CN 201310236212A CN 103514807 A CN103514807 A CN 1035148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achment
edge part
display unit
display
attachment mem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362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田俊明
村岛伸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148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48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1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系统包括:显示单元;容纳所述显示单元的保持构件;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附接构件。所述附接构件包括:与所述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相对的边缘部;第一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和第二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通过弹性保持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

Description

显示系统和图像摄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在保持构件(例如壳体和机壳)中容纳显示单元例如液晶显示单元和有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显示单元的显示系统,并且涉及包括该显示系统的图像摄取系统。
背景技术
使用液晶、有机EL等的显示单元安装在相机、电视、个人电脑(personalcomputer,PC)等上。例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No.2007-3693中,构件层叠式结构被一体地模块化,这是通过将框架平坦构件夹在显示单元与导光单元之间而构造该构件层叠式结构并且通过利用可屈曲的封闭体例如橡胶包裹所述构件层叠式结构的侧边缘而实现的。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号2007-3693中,框架平坦构件的端部围绕显示单元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延伸的端部装配在封闭体内部的槽中。这因此不利在于:边框(bezel)区域的宽度需要被扩宽以获得该框架平坦构件的装配深度(槽深度)。
发明内容
期望提供一种能够缩窄边框的显示系统和包括该显示系统的图像摄取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系统,其包括:显示单元;容纳所述显示单元的保持构件;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附接构件。所述附接构件包括:与所述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相对的边缘部;第一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和第二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通过弹性保持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
在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的显示系统中,所述附接构件设置在显示单元与容纳该显示单元的保持构件之间。所述附接构件包括:与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相对的边缘部,第一附接部和第二附接部设置在该边缘部中。所述第一附接部配置成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所述第二附接部配置成通过弹性保持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这里,因为附接构件的边缘部设置成与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相对,所以,相比于框架平坦构件的端部围绕显示单元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现有显示系统,边框区域中附接构件所占据的宽度被缩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摄取系统,其设置有:图像摄取光学系统、图像摄取器件、以及显示所述图像摄取光学系统形成的对象图像和所述图像摄取器件摄取的图像中之一者的显示系统。该显示系统包括:显示单元;容纳所述显示单元的保持构件;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附接构件。所述附接构件包括:与所述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相对的边缘部;第一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和第二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通过弹性保持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
在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的图像摄取系统中,图像摄取光学系统形成的对象图像或图像摄取器件摄取的图像通过所述显示系统而显示。
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的显示系统,所述附接构件的边缘部设置成与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相对,并且,配置成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第一附接部、和配置成弹性地保持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所述第二附接部都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因此,可容许所述边框缩窄。因此,通过使用所述显示系统构造图像摄取系统,容许屏幕尺寸得以增大而同时保持便携性。
应理解,前述的概要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的,旨在提供对所要求保护的技术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本公开包括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附图结合在本说明书中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实施例,并且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原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摄取系统的外型的透视图,其处于可开闭面板被关闭的状态。
图2是示出图1所示图像摄取系统的外型的透视图,其处于可开闭面板被打开的状态。
图3是示出从不同方向看的图1所示图像摄取系统的外型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图像摄取系统的电路构造的框图。
图5是示出图3所示显示单元被移离机壳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拆装的图5所示显示单元连同附接构件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图6所示附接构件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图7所示第一附接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9是示出图7所示在长边中的第二附接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图7所示在短边中的第二附接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11是示出在图8所示第一附接部中、边缘部装配到机壳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在图8所示第一附接部附近、边缘部装配到机壳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在图9所示第二附接部中、边缘部附接到机壳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在图9所示第二附接部附近、边缘部附接到机壳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5是示出在图10所示第二附接部中、边缘部附接到机壳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6是示出制造图5所示显示系统的方法的步骤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6步骤后的步骤的透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7步骤后的步骤的透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在图5所示显示系统中、边框区域的宽度的截面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在现有的显示系统中、边框区域的宽度的截面图。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系统的拆装的显示单元和拆装的附接构件的透视图。
图22是示出图21所示附接构件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
图23是示出图22所示第一附接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24是示出图22所示在长边中的第二附接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25是示出图22所示在短边中的第二附接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26是示出在图23所示第一附接部中、边缘部装配到保持构件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7是示出在图23所示第一附接部附近、边缘部附接到保持构件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8是示出在图24所示第二附接部中、边缘部附接到保持构件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9是示出在图24所示第二附接部附近、边缘部附接到保持构件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0是在图25所示第二附接部中、边缘部附接到保持构件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1是示出根据变型例1的附接构件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
图32是示出根据变型例2的附接构件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
1.第一实施例(其中附接构件呈由底表面部和边缘部构成的托盘的形状的示例)
2.第二实施例(其中附接构件呈仅由边缘部构成的窗框的形状的示例)
3.变型例1(其中第一附接部设置在第一实施例中的长边中的示例)
4.变型例2(其中第一附接构件设置在第二实施例中的长边中的示例)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从对象侧看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摄取系统(静像相机)的外型。图像摄取系统1可具有:例如,在主体部2的前表面上竖直可滑动的可开闭面板3。操作部4配设在主体部2的上表面上。操作部4可包括:例如,用于开启电源的电源按钮、在拍摄时供操作的快门按钮、和用于变焦(变焦)的变焦机构。
在以下描述和附图中,纵向方向(Z)、竖直方向(Y)和水平方向(X)由通过图像摄取系统1进行拍摄时从摄像者看的方向表示。因此,对象侧是前侧,并且摄像者侧是后侧。应注意,纵向方向(Z)、竖直方向(Y)和水平方向(X)为方便而使用,并且本公开的应用不受这些方向限制。
主体部2可具有:例如,前面板2A、中间边缘2B、和机壳2C。前面板2A、中间边缘2B和机壳2C按此顺序沿纵向方向Z连接。
图2示出可开闭面板3被打开的状态。在主体部2的前表面的上端上,在拍摄时发光的闪光灯5和用于形成对象的图像的拍摄透镜6可成直线地水平配设。在位于拍摄透镜6后方的主体部2中,透镜或一组透镜(未示出)沿光轴线配设作为图像摄取光学系统(图2未示出,见图4)。
闪光灯5和拍摄透镜6通过可开闭面板3沿竖直方向滑动而被打开和关闭。通过使可开闭面板3向下移动,并且开启闪光灯5和拍摄透镜6,从而对象可被拍摄。通过使可开闭面板3向上移动,并且关闭闪光灯5和拍摄透镜6,从而对象不可被拍摄。
图3示出从摄像者侧看的图像摄取系统1的外型。在主体部2的后表面上,设置了显示系统7。显示系统7显示图像摄取光学系统形成的对象图像或图像摄取器件摄取的图像。除此之外,显示系统7还显示由使用者相关于操作部4、外部存储器和主体部2的嵌入式存储器中存储的各种数据等的操作的状态。显示系统7可具有例如下述一种构造,即其中显示单元10例如液晶显示单元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单元容纳在机壳2C中。
图4示出图像摄取系统1的电路构造的示例。图像摄取系统1可具有:例如,执行图像摄取功能的相机块20、相机信号处理部21、图像处理部22、显示系统7、读/写器(reader/writer,R/W)23、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处理unit,CPU)24、输入部25、和透镜驱动控制部26。
相机块20可具有:例如,包括一组透镜(未示出)等的图像摄取光学系统27、和图像摄取器件28例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传感器(都未示出)。
相机信号处理部21可执行:例如,各种信号处理,例如相关于来自图像摄取器件28的输出信号的模数转换、去噪、图像校正、和转换成亮度信号或色差信号。
图像信号处理部22执行:基于指定的图像数据格式对图像信号的压缩编码和扩展(extension)解码处理、数据规格例如分辨率等的转换处理。
R/W23执行:将图像信号处理部22编码的图像数据写入存储卡23A中,和读取记录在存储卡23A中的图像数据。存储卡23A可以是:例如,相关于连接到R/W23的插槽而可附接和可卸除的半导体存储器。
CPU24具有作为控制处理部控制整个图像摄取系统1的功能。CPU24基于来自输入部25的指令输入信号等控制各电路块。
输入部25根据使用者对操作部4的操作将指令输入信号输出到CPU24。
透镜驱动控制部26可控制:例如,基于来自CPU24的控制信号而驱动图像摄取光学系统27的相应透镜的电机(未示出)。
接下来,将给出基于图4的图像摄取系统1操作的描述。
在拍摄待命状态中,在CPU24的控制下,相机块20中的图像拍摄信号,经由相机信号处理部21而被输出到显示系统7,并且被显示为经过相机的图像(所谓的“相机直通图像(camera-through image)”)。进一步地,在来自输入部25的用于变焦的指令输入信号被输入的情况下,CPU24将控制信号输出到透镜驱动控制部26,并且图像摄取光学系统27的指定的透镜基于透镜驱动控制部26的控制而运动。
在相机块20的未示出的快门被来自输入部25的指令输入信号操作的情况下,所述拍摄图像的信息被从相机信号处理部21输出到图像信号处理部22、经过压缩编码、并且被转换成具有指定的数据格式的数字数据。已转换的数据被输出到R/W23、并且被写入存储卡23A中。
应注意,在例如输入部25的快门按钮被按下一半或被全部按下以用于记录(拍摄)的情况下,基于来自CPU24的控制信号,通过透镜驱动控制部26使图像摄取光学系统27的指定透镜运动,从而可执行对焦。
在再现记录在存储卡23A中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根据对输入部25的操作,由R/W23从存储卡23A读取指定的图像数据,由图像处理部22执行扩展解码处理,并且随后,再现的图像信号被输出到显示系统7,并且再现的图像得以显示。
下面将给出图3所示显示系统7的详细描述。如上述,显示系统7可具有下述一种构造,即其中显示单元10例如液晶显示单元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单元容纳在机壳2C中。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机壳2C对应于“保持构件”的具体示例。
图5示出显示单元10被移离机壳2C的状态。如图5所示,显示单元10容纳在机壳2C中,呈现显示单元10安装在附接构件30上的状态。附接构件30设置在显示单元10与机壳2C之间,并且具有作为支架将显示单元10保持在机壳2C中处于指定位置的功能。对于附接构件30的细节,将在后文给出描述。
图6示出拆装的图5所示显示单元10连同附接构件30。显示单元10可具有:例如,沿Z方向从前到后按顺序布置的前表面板(顶板)11、触摸面板12、粘接层13、和显示器14。前述的附接构件30设置在显示单元10后方(具体地,在显示器14后方)。
前表面板11可被设置用来例如改善显示器14和触摸面板12的强度、保护前表面、和改善设计。例如,前表面板11可由玻璃、强化玻璃、树脂等制成的透明板构成。构成前表面板11的树脂的示例可包括:丙烯(acryl)、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前表面板11可具有:例如,透明部11A和不透光部(non-translucentsection)11B。透明部11A设置在前表面板11的中央区域中以与显示器14的显示区域相对(oppose),并且由前表面板11的透明板自身构成。不透光部11B具有下述功能:作为在显示器14的周边区域和在触摸面板12的周边区域中隐藏配线、电路等的所谓边框区域、并且调节显示单元10的外型。不透光部11B配设在前表面板11的周边区域中,并且可具有例如下述构造:即其中由例如金属、色素和着色剂等不透明材料制成的不透光层(图6未示出,见图19)设置在前表面板11的透明板的后表面上。应注意,该不透光层可设置在前表面板11的前表面上。
触摸面板12可以是其上例如安装了电容型触摸传感器的输入器件。触摸面板12的有效检测区域几乎与显示器14的有效显示区域对应。触摸面板12的检测表面(输入表面)可以例如利用其间由透明胶制成的粘接层(未示出)而粘接到前表面板11。触摸面板12的后表面可通过凝胶片(gel sheet)制成的粘接层13而粘接到显示器14的前表面(图像显示表面)侧。
期望地,粘接层13可设置在触摸面板12与显示器14之间的整个表面上。总体上,厚的结构对象具有所谓的无气隙(air-gap-free)结构,在所述无气隙结构中各层利用弹性凝胶粘接剂彼此粘接以防止空气存在。所述无气隙结构具有的优点是:在从显示器14的前表面到前表面板11的前表面(图像显示表面)的范围中较小可能发生内部反射,并且可提供更易查看的图像。期望地,确保触摸面板12与前表面板11之间粘接的、由透明胶制成的粘接层(未示出)可如粘接层13一样地设置在触摸面板12与前表面板11之间的整个表面上。
显示器14可包括:在例如玻璃制成的两个基板之间具有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在一个基板上,配设了驱动各像素和像素电极的薄膜晶体管(TFT),并且设置了用于将图像信号等供给到各像素等的驱动电路。在另一基板上,例如,可设置透明电极,并且可形成对每个像素的相应的三原色(R,G和B)滤色器。液晶层的周边通过密封材料而密封。在显示器14的前表面上,设置了具有尺寸稍小于显示器14的尺寸的矩形偏振器(未示出)。在显示器14的后表面上,也设置了相似的偏振器(未示出)。在显示器14附近,虽然未示出,可配设背光单元,其包括:可由发光二极管(LED)等构成的光源、导光板、光学功能片、散热构件等。应注意,显示器14不限于前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并且可由例如有机电致发光面板构成。
附接构件30可具有:具有覆盖显示单元10的后表面(具体地,显示部14的后表面)的底表面部31和在底表面部31的四边升起的边缘部32的托盘的形状。在XY平面中附接构件30的形状可以是:例如,如显示单元10一样地具有沿一个方向(X方向)的较长边的矩形。
底表面部31是具有与显示单元10的后表面相同形状的平坦构件。显示单元10的后表面(具体地,显示部14的后表面)通过粘接层15例如双面带而粘接到底表面部31。将粘接层15设置成使得显示器14固定在底表面部31上就足够,而粘接层15不必设置在显示器14的后表面的整个表面上。例如,粘接层15可沿除了与显示器14的柔性印刷电路连接的一条边之外的三条边设置。
边缘部32可具有例如壁状形状,该壁状形状是从底表面部31的端部边缘沿显示单元10的侧表面竖直升起的,并且与显示单元10的侧表面相对。边缘部32设置在底表面部31的端部边缘的整个周面上以包围显示单元10的侧表面。
优选地,这种附接构件30可由板例如不锈钢板制成,因为这有利于强化和对抗静电,并且可容许附接构件30在厚度上减小。在附接构件30的厚度限制不严格的情况下,附接构件30可由树脂制成。在此情况下,边缘部32和底表面部31可由树脂一体地制成。
图7示出图6所示附接构件30的放大的整体构造。第一附接部33设置在边缘部32的一条短边30A中,第二附接部34设置在两条对立的长边30B和30D中,并且第二附接部35设置在另一条短边30C中。第一附接部33固定到机壳2C。第二附接部34和35弹性地保持在边缘部32与机壳2C之间。由此,在显示系统7中,所述边框可得以缩窄。
期望地,第一附接部33可设置在例如短边30A的两端中。由此,在后文描述的组装步骤(见图16)中,可使XY平面中的旋转能得到抑制。进一步地,期望地,第一附接部33可配设呈相同形状,从而离短边30A的两端等距(沿附接构件30的Y方向相关于中心线L1线对称地配设)。
如图8的放大视图所示,具体地,第一附接部33是沿边缘部32的宽度方向从一端(上端)32A向外延伸的爪部(nail)。第一附接部33可以是例如垂直于边缘部32被屈曲的。
应注意,因为边缘部32中设置有第一附接部33的部分通过槽33A而与其它部分分离,所以在附接到主体部2(机壳2C)时吸收弹性变形。
期望地,第二附接部34可设置成例如位于长边30B和30D的短边30C侧的端部。进一步地,期望地,第二附接部34可具有相同形状,并且可配设在长边30B和30D中处于彼此相对的位置(沿附接构件30的Y方向相关于中心线L1线对称地配设)。
第二附接部35可设置在边缘部32的上部中、处于短边30C的几乎整个区域中。
第二附接部34,具体地,如图9的放大视图所示,是通过将边缘部32的一部分向外倾斜而获得的板弹簧。第二附接部35,具体地,如图10的放大视图所示,是通过将边缘部32的一部分向外倾斜或弯曲而获得的板弹簧。通过如上述地形成如板弹簧的第二附接部34和35,使得由于部件的公差(common difference)引起的尺度变化可得到解决。
应注意,边缘部32中设置有第二附接部34的部分通过槽34A而与其它部分分离,以吸收在附接到主体部2(机壳2C)时的弹性变形。相似地,边缘部32中设置有第二附接部35的部分通过槽35A而与其它部分分离,以在附接到主体部2(机壳2C)时吸收因部件的公差引起的尺度变化。
进一步地,短边30C设置有开口36。开口36设置来为连接到显示单元10的柔性印刷电路(未示出)提供通路,并且开口36是通过将短边30C中的边缘部32的下部和相邻于其的底表面部31的端部掏空(hollowing)而获得。
图11示出在第一附接部33中、边缘部32装配到机壳2C中的状态。机壳2C可具有:例如,底表面部41和侧表面部42。底表面部41与附接构件30的底表面部31相对。侧表面部42具有:从底表面部41沿显示单元10的侧表面和附接构件30的边缘部32竖直升起的壁状形状。
侧表面部42设置有:向机壳2C内部延伸的凸缘43。显示单元10的前表面板11适度地装配在凸缘43上方的台阶部44中。在另一方面,接收边缘部32的凹部45设置在凸缘43下方。凸缘43、台阶部44和凹部45接续地设置在机壳2C的内表面的整个周面上。然而,它们的各自截面形状根据在侧表面部42上的位置基于附接构件30(具体地,第一附接部33和第二附接部34和35)的边缘部32的形状而变化。
在附接构件30的短边30A中,第一附接部33的爪部所接触的接触部45A设置在凹部45的上表面(凸缘43的下表面)上。通过接触部45A与第一附接部33接触,从而可使附接构件30的向上运动(箭头A1)受到约束。
接触部45A可以是例如能够与第一附接部33进行表面接触的平坦表面。期望地,作为对第一附接部33的装配引导件的倾斜部45B可设置在接触部45A的入口处。
接收沿边缘部3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下端)32B的座部45C,设置在凹部45的下表面上。通过座部45C与边缘部32的下端32B接触,可使附接构件30的向下运动(箭头A2)受到约束。因此,将前表面板11适度地装配在凸缘43上方的台阶部44中就足够,而不必使前表面板11与凸缘43等进行接触。
优选地,接触部45A与座部45C之间的距离D1可对应于边缘部32的高度(第一附接部33与下端32B之间的距离)。由此,通过第一附接部33与接触部45A接触和通过边缘部32的下端32B与座部45C接触,边缘部32装配在凹部45中。因此,可使附接构件30和显示单元10沿Z方向的滑动得到抑制。
应注意,图11至图15示出例如液晶显示面板16和背光单元17作为显示器14的详细构造的示例。液晶显示面板16可具有例如在一对基板16A和16B之间的液晶层(未示出)。偏振器16C和16D分别粘接到基板16A和16B。背光单元17可具有例如光学片17A、导光板17B、反射片17C、光源(未示出)、用于保持这些部件的边缘部件17D、和固定用构件17E。液晶显示面板16的基板16B通过粘接层17F而固定到边缘部件17D。
图12示出在第一附接部33附近、边缘部32装配到机壳2C中的状态。在短边30A的除第一附接构件33之外的部分中,边缘部32的上端32A可与接触部45A接触。倾斜部45B作为对边缘部32的上端32A的装配引导件,可设置在接触部45A的入口处。边缘部32的下端32B可与座部45C接触。
接触部45A与座部45C之间的距离D1可对应于边缘部32的高度(边缘部32的下端32B与上端32A之间的距离),相似于对第一附接部33的描述。
图13示出在第二附接部34中、边缘部32附接到机壳2C的状态。在附接构件30的长边30B和30D中,固持第二附接部34的板弹簧的固持部45D设置在凹部45的上表面上。通过固持部45D与第二附接部34接触,从而可使附接构件30的向上运动(箭头A1)和附接构件30在XY平面方向中的运动(箭头A3)受到约束。
期望地,固持部45D可具有作为对第二附接部34的装配引导件的倾斜表面。
接收边缘部32的下端32B的座部45C设置在凹部45的底表面上。通过座部45C与边缘部32的下端32B接触,可使附接构件30的向下运动(箭头A2)受到约束。因此,将前表面板11适度地装配在凸缘43上方的台阶部44中就足够,而不必使前表面板11与凸缘43等进行接触。
图14示出在第二附接部34附近、边缘部32附接到机壳2C的状态。在长边30B和30D的除第二附接构件34之外的部分的中,边缘部32的上端32A不与任何布置接触并且是开放的。由此,使边缘部32能够具有如屏蔽壳的效用以抑制静电。边缘部32的下端32B可与座部45C接触。
图15示出在第二附接部35中、边缘部32附接到机壳2C的状态。在附接构件30的短边30C中,固持第二附接部35的板弹簧的固持部45D设置在凹部45的上表面上。通过固持部45D与第二附接部35接触,可使附接构件30的向上运动(箭头A1)和附接构件30在XY平面方向中的运动(箭头A3)受到约束。让柔性印刷电路18穿过开口36。
优选地,在短边30C中,台阶部44可接收前表面板11的端部。通过台阶部44与前表面板11的端部接触,可使显示单元10和附接构件30的向下运动(箭头A2)受到约束。应注意,仅通过将前表面板11放置在台阶部44上就可使所述向下运动受到足够抑制,而不必通过粘接剂等执行固定。
显示系统7可例如如下地制造。
图16至图18示出按步骤顺序制造显示系统7的方法(组装方法)。首先,如图6所示,前表面板11、触摸面板12、粘接层13和显示器14彼此粘接以形成显示单元10。接着,显示单元10的后表面(具体地,显示器14的后表面)通过使用粘接层15粘接到附接构件30的底表面部31,并且由此,如图5所示,显示单元10安装在附接构件30上以获得一体的结构。
随后,如图16所示,附接构件30的短边30A(第一附接部33设置所在的边)从斜上位置(箭头A4)插入机壳2C中,并且第一附接部33的爪部通过利用在入口处的作为引导件的倾斜部45B而悬在凹部45上。
此后,如图17所示,将附接构件30的短边30C降下(lower)(箭头A5)。此时,因为第二附接部34和35从边缘部32向外倾斜或弯曲,所以第二附接部34和35悬在机壳2C的开口上,并且中断第二附接部34和35的进一步进入。
随后,如图18所示,当附接构件30的短边30C被向下按下(箭头A6)时,第二附接部34和35攀越凸缘43,并且通过第二附接部34和35的板弹簧的弹性(按扣装配(snap-fit)方法)而装配在凹部45中。由此,如图13所示,长边30B和30D的第二附接部34由固持部45D固持,并且边缘部32的下端32B与座部45C接触。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短边30C的第二附接部35由固持部45D固持,并且前表面板11的端部与台阶部44接触。同时,如图11所示,第一附接部33与接触部45A接触,边缘部32的下端32B与座部45C接触,并且短边30A的边缘部32装配在凹部45中。
由此,第一附接部33固定到机壳2C,并且第二附接部34和35通过弹性保持在边缘部32与机壳2C之间。因此,显示单元10由附接构件30保持和容纳在机壳2C中处于指定位置,并且显示系统7得以完成。
在显示系统7中,在显示器14中,来自背光单元17的光可进入液晶显示面板16并且穿过液晶层(未示出)同时基于图像电压针对每个像素而被调制(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中)。或者,在显示器14中,光可从有机EL面板(未示出)产生。所述光穿过触摸面板12和前表面板11、在显示系统7的外部被取出并且作为图像被观察。以此方式,图像显示操作得以执行。进一步地,在触摸面板12中,例如,在手指等接触(或接近于)前表面板11的情况下,这类事件基于电容变化而检测出,并且信息输入操作得以执行。
在此实施例中,附接构件30设置在显示单元10与机壳2C之间。附接构件30具有与显示单元10的侧表面相对的边缘部32。第一附接部33和第二附接部34和35设置在边缘部32中。第一附接部33配置成固定到机壳2C。第二附接部34和35配置成弹性地保持在边缘部32与机壳2C之间。因为附接构件30的边缘部32设置成与显示单元10的侧表面相对,所以相比于框架平坦构件的端部围绕显示单元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现有显示系统,边框区域中附接构件30所占据的宽度被缩窄。因此,边框区域的宽度被缩窄。
图19描绘显示系统7中的边框区域的宽度。在显示系统7中,如上述,作为不透光部11B,由例如金属、色素和着色剂等不透明材料制成的不透光层11C设置在前表面板11的包围区域中的后表面上。机壳2C的宽度和不透光层11C的宽度W1的总宽度W2变成边框区域的宽度。
在现有的显示系统中,例如,如图20所示,前表面板111通过使用粘接层115例如双面带而粘接到机壳102C的凸缘143的上表面。因此,不透光层111C的宽度W101需被扩宽、使得粘接层115和显示单元110的端部能够被隐藏。结果,边框区域的宽度W102被扩宽。应注意,在图20中,与本实施例的那些相对应的元件被赋予具有通过将本实施例的那些附图标记增加100而获得的数字的附图标记。
相比之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仅需要使不透光部11C的宽度W1具有一定的尺寸,通过该尺寸使得附接构件30的边缘部32和显示单元10的端部能够被隐藏。因此,可使边框区域的宽度W2能极大地缩窄。
如上述,在本实施例中,附接构件30的边缘部32设置成与显示单元10的侧表面相对,并且,配置成固定到机壳2C的第一附接部33和配置成弹性地保持在边缘部32与机壳2C之间的第二附接部34和35设置在边缘部32中。因此,可使边框得到缩窄。由此,整个显示系统7进一步缩减尺寸而不改变显示单元10的屏幕尺寸。因此,通过使用显示系统7构造图像摄取系统1可使屏幕尺寸得以增大而同时保持便携性。
[第二实施例]
图21示出拆装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系统7的显示单元10连同附接构件30。在此实施例中,通过仅由边缘部32而构成附接构件30并且省略底表面部31,除缩窄边框和尺寸缩减外还实现厚度上的进一步减小。除这一点外,根据此实施例的显示系统7具有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构造。因此,可通过为对应的元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给出描述。
机壳2C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具有:底表面部41、侧表面部42、凸缘43、台阶部44和凹部45。底表面部41、侧表面部42、凸缘43、台阶部44和凹部45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似的相应构造。
显示单元10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具有:沿Z方向从前到后按顺序布置的前表面板11、触摸面板12、粘接层13和显示器14。前表面板11、触摸面板12、粘接层13和显示器14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似的相应构造。附接构件30设置在显示单元10后方(具体地,在显示器14后方)。
附接构件30可具有例如与显示单元10的侧表面相对的边缘部32,但不具有底表面部31。即,附接构件30具有包围显示单元10的侧表面的窗框的形状,并且屏幕显示表面和显示单元10的后表面是开放的。由此,在此实施例中,整体厚度减小了底表面部31的厚度和粘接层15的厚度,并且使得显示系统7能够进一步在厚度上减小。
应注意,显示单元10可通过使用双面带、粘接剂(都未示出)等而固定到附接构件30的边缘部32的内部。
优选地,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附接构件30可由板例如不锈钢板制成,因为这有利在于进行强化和对抗静电,并且可容许附接构件30在厚度上减小。在附接构件30的厚度限制不严格的情况下,附接构件30可由树脂制成。
图22示出图21所示附接构件30的放大的整体构造。第一附接部33设置在边缘部32的一条短边30A中,第二附接部34设置在两条相对的长边30B和30D中,并且第二附接部35设置在另一条短边30C中。第一附接部33固定到机壳2C。第二附接部34和35通过弹性保持在边缘部32与机壳2C之间。由此,在显示系统7中,可使边框能够被缩窄。
期望地,第一附接部33可设置例如在短边30A的两端部中。由此,在组装步骤(见图16)中,可使XY平面中的旋转得到抑制。进一步地,期望地,第一附接部33可配设呈相同的形状,从而与短边30A的两端部等距(沿附接构件30的Y方向相关于中心线L1线对称地配设)。
如图23的放大视图所示,具体地,第一附接部33是沿边缘部32的宽度方向从一端(上端)32A向外延伸的爪部。例如,第一附接部33可垂直于边缘部32而屈曲。
期望地,第二附接部34可设置例如在长边30B和30D的短边30C侧的端部中。进一步地,期望地,第二附接部34可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可配设在长边30B和30D中处于彼此相对的位置(沿附接构件30的Y方向相关于中心线L1线对称地配设)。
第二附接部35可设置在例如短边30C的几乎整个区域中。
第二附接部34和35,具体地,如在图24和图25的放大视图中所示,是将边缘部32的一部分向外倾斜或弯曲而获得的板弹簧。通过形成作为板弹簧的第二附接部34和35,使得由于部件的公差引起的尺度变化可得到解决。
如图24所示,优选地,第二附接部34在其中央可具有突起34B,因为由此可使突起34B的接触位置恒定。
图26示出在第一附接部33中、边缘部32装配到机壳2C中的状态。在附接构件30的短边30A中,第一附接部33的爪部所接触的接触部45A设置在凹部45的上表面(凸缘43的下表面)上。通过接触部45A与第一附接部33接触,可使附接构件30的向上运动(箭头A1)受到约束。
接触部45A可以是:例如,能够与第一附接部33进行表面接触的平坦表面。期望地,倾斜部45B作为对第一附接部33的装配引导件可设置在接触部45A的入口处。
接收沿边缘部3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下端)的座部45C设置在凹部45的下表面上。通过座部45C与边缘部32的下端32B接触,可使附接构件30的向下运动(箭头A2)受到约束。因此,将前表面板11适度地装配在凸缘43上方的台阶部44中就足够,而不必使前表面板11与凸缘43等进行接触。
优选地,接触部45A与座部45C之间的距离D1可对应于边缘部32的高度(第一附接部33与下端32B之间的距离)。由此,通过第一附接部33与接触部45A接触和通过边缘部32的下端32B与座部45C接触,将边缘部32装配在凹部45中。因此,可使附接构件30和显示单元10沿Z方向的滑动得到抑制。
图27示出在第一附接部33附近、边缘部32装配在机壳2C中的状态。在短边30A的除第一附接构件33之外的部分中,边缘部32的上端32A可与接触部45A接触。倾斜部45B作为对边缘部32的上端32A的装配引导件可设置在接触部45A的入口处。边缘部32的下端32B可与座部45C接触。
接触部45A与座部45C之间的距离D1可对应于边缘部32的高度(边缘部32的下端32B和上端32A之间的距离),相似于对第一附接部33的描述。
图28示出在第二附接部34中、边缘部32附接到机壳2C的状态。在附接构件30的长边30B和30D中,固持第二附接部34的板弹簧的固持部45D设置在凹部45的上表面上。通过固持部45D与第二附接部34接触,可使附接构件30的向上运动(箭头A1)和附接构件30在XY平面方向(箭头A3)中的运动受到约束。
期望地,固持部45D可具有作为对第二附接部34的装配引导件的倾斜表面。
接收边缘部32的下端32B的座部45C设置在凹部45的下表面上。通过座部45C与边缘部32的下端32B接触,可使附接构件30的向下运动(箭头A2)受到约束。因此,将前表面板11适度地装配在凸缘43上方的台阶部44中就足够,而不必使前表面板11与凸缘43等进行接触。
图29示出在第二附接部34附近、边缘部32附接到机壳2C的状态。在长边30B和30D的除第二附接构件34之外的部分中,边缘部32的上端32A不与任何布置接触并且是开放的。由此,使边缘部32能够具有如屏蔽壳的效用以抑制静电。边缘部32的下端32B可与座部45C接触。
图30示出在第二附接部35中、边缘部32附接到机壳2C的状态。在附接构件30的短边30C中,固持第二附接部35的板弹簧的固持部45D设置在凹部45的上表面上。通过固持部45D与第二附接部35接触,可使附接构件30的向上运动(箭头A1)和附接构件30在XY平面方向中的运动(箭头A3)受到约束。
优选地,在短边30C中,台阶部44可接收前表面板11的端部。通过台阶部44与前表面板11的端部接触,可使显示单元10和附接构件30的向下运动(箭头A2)受到约束。应注意,仅通过将前表面板11放置在台阶部44上就可使所述向下运动受到足够抑制,而不必通过粘接剂等执行固定。
显示系统7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和操作,例如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
如上述,在此实施例中,附接构件30具有围绕显示单元10的侧表面的窗框的形状。因此,除如第一实施例的一些效果一样地缩窄的边框和尺寸缩减之外,整体厚度也减小了粘接层15的厚度和底表面部31的厚度的部分,使得显示系统7能够进一步在厚度上减小。因此,通过使用显示系统7构造图像摄取系统1,除了如第一实施例的一些效果一样的高度便携性和大屏幕尺寸之外,还可实现厚度减小。
[变型例1]
图3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的变型例1的附接构件30的整体构造。在附接构件30中,第一附接部33设置在长边30D中,并且由此,使XY平面中的旋转能在组装步骤(见图16)中得到抑制。除这点之外,附接构件30的构造、操作和效果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
期望地,第一附接部33可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地设置例如在长边30D的两端中。由此,在组装步骤(见图16)中,可使XY平面中的旋转能得到更稳固地抑制。进一步地,期望地,第一附接部33可配设呈相同的形状,从而与长边30D的两端部等距(沿附接构件30的X方向相关于中心线L2线对称地配设)。
[变型例2]
图3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的变型例2的附接构件30的整体构造。在附接构件30中,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附接部33如在变型例1中一样地设置在长边30D中,并且由此,使XY平面中的旋转能在组装步骤(见图16)中得到抑制。除这点之外,附接构件30的构造、操作和效果相似于第二实施例的那些。
应注意,在前述的变型例1和2中,已就第一附接部33设置在长边30D中并且第二附接部34和35设置在短边30A和30C中的情况给出描述。作为替代,第一附接部33可设置在长边30D中,并且第二附接部34和35可设置在与之相对的长边30B中。
本公开已参考示例实施例进行描述。然而,本公开不限于前述的实施例,而可进行各种变型。例如,在前述的第一实施例和前述的第二实施例中,已就第二附接部34设置在附接构件30的长边30B和30D中并且第二附接部35设置在短边30C中的情况给出描述。作为替代,短边30C的第二附接部35可省略。
进一步地,例如,在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已就附接构件30的短边30C设置有开口36以给柔性印刷电路提供通路的情况给出描述。作为替代,替代采用开口36,可设置凹口(notch)。在此情况下,短边30C可仅设置有凹口,或第二附接部35可配设在该凹口的单侧或两侧。
进一步地,例如,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已就边缘部32设置在底表面部31的四条边中的情况给出描述。作为替代,边缘部32可仅设置在第一附接部33或第二附接部34和35配设所在的一边中(见变型例1的图31)。
除此以外,例如,在前述的实施例中,还可通过例如将密封剂(未示出)封装在凹部45中,而满足防水要求。
更进一步地,例如,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已就显示单元10和附接构件30具有矩形形状的情况给出描述。然而,显示单元10和附接构件30的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并且可以是多边形形状例如六边形形状和圆形。
除此以外,进一步地,例如,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已就显示单元10由液晶或有机EL构成的情况给出描述。或者,替代采用液晶或有机EL,显示单元10可通过使用其它显示器件构成,所述其它显示器件可包括等离子、无机EL、电沉积(electrodeposition)和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
更进一步地,例如,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已对作为图像摄取系统1的示例的数字静像相机给出描述。作为替代,本公开可应用于其它图像摄取系统,其可包括数字单透镜反射相机和视频摄像机。例如,在视频摄像机中,通过使用附接构件30和标准化地附接到机壳2C,本公开广泛地应用于任何产品。进一步地,在数字单透镜反射相机中,因为在可实现大屏幕的同时由于缩窄的边框而确保宽的抓握部,所以方便抓握并且监视屏幕可易于察看。
除此之外,进一步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显示系统7不限于作为图像摄取系统1的显示监视器的应用,并且也可应用到其它系统,其可包括个人电脑(PC)、平板机(tablet),智能电话等。特别地,显示系统7极适合用于已快速提前实现缩窄边框的智能电话。除此之外,显示系统7可应用于一些装置的其它显示系统,所述装置可包括电视、壁式监视系统、移动电话、电话、传真机、汽车导航系统、游戏机、数字相框、电子布告牌等。
更进一步地,本技术涵盖在此描述的以及结合在其中的各种实施例的一些或全部的任何可能的组合。
由本公开的上述示例实施例可实现至少以下构造。
(1)一种显示系统,包括:
显示单元;
容纳所述显示单元的保持构件;和
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附接构件,
其中,所述附接构件包括:
与所述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相对的边缘部,
第一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和
第二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通过弹性保持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
(2)如(1)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边缘部具有:包围所述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的窗框的形状。
(3)如(1)或(2)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附接构件具有:具有沿一个方向的长边的矩形平坦形状,以及
所述第一附接部设置在所述附接构件的长边中。
(4)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附接部设置在所述附接构件的相对两侧中。
(5)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包括:配置成接收所述第一附接部和所述第二附接部的凹部。
(6)如(5)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附接部是从位于沿所述边缘部的宽度方向的第一端向外延伸的爪部,以及
所述凹部包括:所述爪部接触所接触到的接触部。
(7)如(6)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凹部包括:配置成接收位于沿所述边缘部的宽度方向的第二端的座部。
(8)如(7)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边缘部通过所述第一附接部与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和所述边缘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座部的接触而装配在所述凹部中。
(9)如(5)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附接部是其中所述边缘部的一部分向外倾斜或向外弯曲的板弹簧,以及
所述凹部包括:配置成固持所述板弹簧的固持部。
(10)如(1)、(2)、和(4)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附接构件具有:具有沿一个方向的长边的矩形平坦形状,以及
所述第一附接部设置在所述附接构件的短边中。
(11)如(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附接构件包括:覆盖所述显示单元的后表面的底表面部,以及
所述显示单元的后表面粘接到所述底表面部。
(12)如(11)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附接构件包括:为穿过其中的柔性印刷电路提供通路的开口。
(13)如(1)至(12)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器和前表面板,所述前表面板设置在所述显示器的图像显示表面侧,以及
所述保持构件包括:配置成接收所述前表面板的端部的台阶部。
(14)一种图像摄取系统,设置有:图像摄取光学系统、图像摄取器件、以及显示所述图像摄取光学系统形成的对象图像和所述图像摄取器件摄取的图像中之一者的显示系统,所述显示系统包括:
显示单元;
容纳所述显示单元的保持构件;和
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附接构件,
其中,所述附接构件包括:
与所述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相对的边缘部,
第一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和
第二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通过弹性保持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
本公开包含2012年6月22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2-141158所公开内容涉及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随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依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进行各种变型、组合、子组合和更改。

Claims (14)

1.一种显示系统,包括:
显示单元;
容纳所述显示单元的保持构件;和
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附接构件,
其中,所述附接构件包括:
与所述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相对的边缘部,
第一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和
第二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通过弹性保持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边缘部具有:包围所述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的窗框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附接构件具有:具有沿一个方向的长边的矩形平坦形状,以及
所述第一附接部设置在所述附接构件的长边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附接部设置在所述附接构件的相对两侧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包括:配置成接收所述第一附接部和所述第二附接部的凹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附接部是从位于沿所述边缘部的宽度方向的第一端向外延伸的爪部,以及
所述凹部包括:所述爪部接触所接触到的接触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凹部包括:配置成接收位于沿所述边缘部的宽度方向的第二端的座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边缘部通过所述第一附接部与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和所述边缘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座部的接触而装配在所述凹部中。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附接部是其中所述边缘部的一部分向外倾斜或向外弯曲的板弹簧,以及
所述凹部包括:配置成固持所述板弹簧的固持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附接构件具有:具有沿一个方向的长边的矩形平坦形状,以及
所述第一附接部设置在所述附接构件的短边中。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附接构件包括:覆盖所述显示单元的后表面的底表面部,以及
所述显示单元的后表面粘接到所述底表面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所述附接构件包括:为穿过其中的柔性印刷电路提供通路的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系统,其中
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器和前表面板,所述前表面板设置在所述显示器的图像显示表面侧,以及
所述保持构件包括:配置成接收所述前表面板的端部的台阶部。
14.一种图像摄取系统,设置有:图像摄取光学系统、图像摄取器件、以及显示所述图像摄取光学系统形成的对象图像和所述图像摄取器件摄取的图像中之一者的显示系统,所述显示系统包括:
显示单元;
容纳所述显示单元的保持构件;和
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附接构件,
其中,所述附接构件包括:
与所述显示单元的侧表面相对的边缘部,
第一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和
第二附接部,设置在所述边缘部中并且配置成通过弹性保持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
CN201310236212.5A 2012-06-22 2013-06-14 显示系统和图像摄取系统 Pending CN1035148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1158A JP2014006345A (ja) 2012-06-22 2012-06-22 表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141158 2012-06-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4807A true CN103514807A (zh) 2014-01-15

Family

ID=49774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36212.5A Pending CN103514807A (zh) 2012-06-22 2013-06-14 显示系统和图像摄取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342746A1 (zh)
JP (1) JP2014006345A (zh)
CN (1) CN10351480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87744B2 (en) * 2012-12-04 2014-07-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ical component-accommodating case and imag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15152635A (ja) * 2014-02-10 2015-08-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6374786B2 (ja) * 2014-12-25 2018-08-15 京セラ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6154597A (zh) 2015-04-21 2016-11-23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移动设备
KR102552047B1 (ko) * 2016-11-24 2023-07-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342746A1 (en) 2013-12-26
JP2014006345A (ja) 201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321571A1 (en) Integrated camera window
US10663640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the same
US10587738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604087B1 (ko)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1919430A (zh) 电子装置及其形成柔性显示器的方法
WO2018228117A1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026808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3514807A (zh) 显示系统和图像摄取系统
KR102384830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정보 처리 장치
CN110727143B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TWI557609B (zh) 觸控顯示裝置
CN112272942B (zh) 显示设备及包括该显示设备的电子设备
US20230181067A1 (en) In-cell optical biometrics sensor
CN10911945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180138311A (ko) 전자 기기용 커버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기기
KR20160083651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588695B (zh) Collision type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1529789B2 (en) Mobile terminal
CN206235795U (zh) 液晶显示器
CN206948388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11933815A (zh) 窗构件和具有窗构件的显示设备
US20230409081A1 (en) Narrow Display Borders Using a Display-to-Frame Interposer
US11782483B2 (en) Uniformly narrow display bezels i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KR102640019B1 (ko) 전자 기기
US20240179859A1 (en) Trimless Foldable Display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