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3547B - 刮板构造体、显影剂限制构件、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刮板构造体、显影剂限制构件、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3547B
CN103513547B CN201310245752.XA CN201310245752A CN103513547B CN 103513547 B CN103513547 B CN 103513547B CN 201310245752 A CN201310245752 A CN 201310245752A CN 103513547 B CN103513547 B CN 1035135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aper plate
retaining member
long side
side direction
described scr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457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3547A (zh
Inventor
久保田智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13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3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3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3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增加零件数量,并能够在长边方向上调整刮板对回转体的抵接压的刮板构造体,和包括该刮板构造体的显影剂限制构件、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该刮板构造体包括以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一端侧与回转体的表面抵接的刮板(24),和以与刮板(24)的所述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来保持刮板(24)的保持构件(25),并在刮板(24)的长边方向上的多个部位(G)处将刮板(24)固定到保持构件(25)上。相对于所述保持构件(25),对所述刮板(24)进行固定的多个固定部位(G)之间的间隔(S1、S2)在所述刮板(24)的长边方向上是不同的。

Description

刮板构造体、显影剂限制构件、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刮板构造体和包括该刮板构造体的显影剂限制构件、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一般所销售的利用了电子照片方式的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主要分为采用显影剂(调色剂)和载体来进行成像的双成分显影方式,和不采用载体而仅使用显影剂(调色剂)来进行成像的单成分显影方式。
无论是单成分还是双成分,为了使得显影辊上的显影剂薄层化,都设置有显影剂限制构件,而在单成分显影方式中,作为显影剂限制构件采用的是具有可挠性的长尺状的限制刮板。限制刮板的先端与作为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辊的表面抵接后,来使得显影剂通过该抵接部位以被薄层化。
为了形成没有浓度不均等的良好的图像,限制刮板对显影辊的抵接压以在整个长边方向上都是均匀的为好。然而,由于限制刮板的安装构造等的原因,有时会发生限制刮板相对于显影辊在长边方向上没有以均匀的抵接压来抵接的情况。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如图17所示地,在通过第一保持板300和第二保持板500来夹住限制刮板200,并将限制刮板200相对于各保持板300、500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侧螺丝固定时,在对应于通过螺丝的固定部位的A点和B点中,尤其可以例举是相对于显影辊400的抵接压过大的问题。
另外,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了与感光体或中间转印体等的回转体的表面抵接后,来除去其表面上的调色剂或异物等的清洁刮板。在这样的刮板构造体中,同样会因为其安装构造等原因而发生不以均匀的抵接压来抵接的情况,当清洁刮板的抵接压不均匀时,就会发生清洁性下降或刮板的偏磨耗等的问题。因此,即使在这些刮板构造体中,也需要考虑抑制刮板的抵接压的偏差不均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的刮板抵接压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显影装置中,如图18所示地,是通过将比第二保持板500短的垫片600介于限制刮板200和第二保持板500之间,来延长限制刮板200的自由端侧的距离(弯曲距离)。由此,来调整后使得限制刮板200的弯曲量在长边方向上均匀化,并使得螺丝的固定部位中的抵接压和除此以外的部位中的抵接压均匀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1971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地,将垫片介于限制刮板和保持板之间的构成因为零件数量比以往的构成要增加,所以就会产生不利于低成本化及省空间化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增加零件数量,并能够在长边方向上调整刮板对回转体的抵接压的刮板构造体,和包括该刮板构造体的显影剂限制构件、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涉及的一种刮板构造体,其包括:刮板,其以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一端侧与回转体的表面抵接;和保持构件,其以与所述刮板的所述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来保持所述刮板,所述刮板构造体在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将所述刮板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上,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保持构件,对所述刮板进行固定的多个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在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上是不同的。
或者是,相对于所述保持构件,从对所述刮板进行固定的多个固定部位开始到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刮板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为止的各个距离在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上是不同的。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得对刮板进行固定的多个的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或从多个的固定部位至保持构件的刮板的一端侧的端部为止的距离,在刮板的长边方向上变化,就能够在其长边方向上调整刮板对回转体的抵接压。另外,根据本发明,还可以不增加零件数量来进行刮板的抵接压的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概要断面图。
图2所示是显影装置及调色剂卡盒的概要断面图。
图3所示是显影剂限制构件的斜视图。
图4(a)所示是将保持构件安装在显影腔上的状态图,图4(b)所示是显影腔的安装部的构成图。
图5所示是在限制刮板的先端施加有负荷时的弯曲量的示意图。
图6所示是对实际测得的抵接压和计算上的抵接压的比,与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的关系进行调查后的实验结果。
图7所示是采用本发明和以往技术时对限制刮板的抵接压比较后的实验结果。
图8所示是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剂限制构件的斜视图,
图9是图8所示显影剂限制构件的放大断面图。
图10所示是限制刮板的其他的固定方法。
图11(a)和图11(b)所示是另外的固定方法。
图12所示是另一个固定方法。
图13所示是使得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慢慢变窄的构成示意图。
图14所示是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剂限制构件的斜视图。
图15所示是使得从固定部位开始到保持构件的先端为止的距离在两端部侧的区域和中央部侧的区域处急速变化的构成示意图。
图16所示是使得从固定部位开始到保持构件的先端为止的距离和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等双方都变化的构成示意图。
图17所示是存在抵接压的偏差不均的以往技术中的显影剂限制构件的构成示意图。
图18所示是实现抵接压均匀化的以往技术中的显影剂限制构件的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还有,在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各附图中,对于具有同一功能或形状的构件元件或构成零件等的构成要素,只要能够辨别,就通过赋予同一符号并经一次说明后省略其再次的说明。
首先,参照图1来说明适用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及动作。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彩色激光打印机,在其装置本体100里可以装卸地安装有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4个处理单元1Y、1M、1C、1Bk。各处理单元1Y、1M、1C、1Bk除了收容有对应于彩色图像的颜色分解成分的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Bk)等颜色不同的显影剂以外,具有同样的构成。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显影剂采用的是由调色剂组成的单成分显影剂。
具体来说就是,各处理单元1Y、1C、1M、1Bk是由作为像载置体的鼓状的感光体2,和包括对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带电的带电辊3等的带电装置,和将调色剂供给到感光体2表面上的显影装置4以及包括用于对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刮板5等清洁装置5等来构成。还有,在图1中,仅对黄色的处理单元1Y包括的感光体2、带电辊3、显影装置4、清洁刮板5赋予符号,而在其他处理单元1C、1M、1Bk中省略符号的表示。
在图1中的各处理单元1Y、1M、1C、1Bk的上方,配设了作为对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曝光的曝光机构的曝光装置6。曝光装置6具有光源、多面镜、f-0透镜、反射镜等,并根据图像数据来向各感光体2的表面照射激光。
另外,在各处理单元1Y、1M、1C、1Bk的下方配设有转印装置7。转印装置7具有由作为转印体的环状的带构成的中间转印带8。中间转印带8被张紧架设在作为支持构件的驱动辊9和从动辊10上,通过驱动辊9在图中反时针方向上的回转,来使得中间转印带8在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上作环绕移动(回转)。
在与4个感光体2相向而对的位置上,配设了作为一次转印机构的4个一次转印辊11。各一次转印辊11在各自的位置处按压中间转印带8的内周面,并在中间转印带8被按压的部分和感光体2接触的部位之间形成了一次转印夹持。各一次转印辊11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并在一次转印辊11上施加有规定的直流电压(DC)以及/或交流电压(AC)。
另外,在与驱动辊9相向而对的位置中,配设了作为二次转印机构的二次转印辊12。该二次转印辊12按压中间转印带8的外周面,并在二次转印辊12和中间转印带8接触的部位之间形成了二次转印夹持。二次转印辊12和一次转印辊11同样地,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并在二次转印辊12上施加有规定的直流电压(DC)以及/或交流电压(AC)。
另外,在中间转印带8的图中右端侧的外周面上配设有对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进行清洁的带清洁装置13。从该带清洁装置13伸出的未图示的废调色剂移送管被连接到配设在转印装置7的下方的废调色剂收容器14的进口里。
在装置本体100的下部,配设了收容有纸或OHP片材等的记录媒介P的供纸卡盒15。在供纸卡盒15里设有将收容的记录媒介P送出的供纸辊16。另一方面,在装置本体100的上部配设了用于将记录媒介向外部排出的一对排纸辊17,和用于堆放被排出的记录媒介的排纸盘18。
在装置本体100内,配设了用于将记录媒介P从供纸卡盒15通过二次转印夹持后向排纸盘18搬送的搬送路径R。在搬送路径R的比二次转印辊12的位置更靠记录媒介搬送方向上游侧里,配设了作为时机辊的一对对位辊对19。另外,在比二次转印辊12的位置更靠记录媒介搬送方向下游侧里,配设了定影装置20。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如下。当成像动作开始时,各处理单元1Y、1M、1C、1Bk的感光体2就在图1的顺时针转动方向上被回转驱动,同时,各感光体2的表面通过带电辊3被均匀带电为规定的极性。根据通过未图示的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的图像情报,激光从曝光装置6照射到各感光体2的带电面上后,就在各感光体2的表面上形成了静电潜像。这时,在各感光体2上曝光的图像情报是将所希望的全彩色图像分解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颜色情报后的单色的图像情报。通过各显影装置4将调色剂供给到如上所述地形成在感光体2上的静电潜像中,静电潜像就作为调色剂图像被显影化(可视像化)了。
对中间转印带8进行张紧架设的驱动辊9作回转驱动,并使得中间转印带8在图中箭头方向上作环绕移动。另外,通过在各一次转印辊11里施加有经过恒压或恒流控制的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就在各一次转印辊11和各感光体2之间的一次转印夹持中形成了转印电场。然后,各感光体2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形成在上述一次转印夹持中的转印电场来被依次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如此一来,就在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上载置了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另外,各感光体2上没有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去的调色剂会通过清洁刮板5来被除去。
另外,当成像动作开始时,供纸辊16回转后来使得记录媒介P从供纸卡盒15被搬出。被送出的记录媒介P通过对位辊对19对准时机后,被送到二次转印辊12和中间转印带8之间的二次转印夹持中。这时,在二次转印辊12上施加有与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转印电压,并由此在二次转印夹持中形成了转印电场。然后,通过形成在二次转印夹持中的转印电场,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图像就被一起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了。之后,记录媒介P被送到定影装置20里,调色剂图像就被定影在记录媒介P上了。然后,记录媒介P通过一对排纸辊17来被排出到排纸盘18上。
上述说明虽然是在记录媒介P上形成全彩色图像时的图像形成动作,但也可以是使用4个处理单元1Y、1C、1M、1Bk中的任何一个来进行单色图像形成,或者是使用2个或3个的处理单元后,来形成2色或3色的图像。
图2所示是显影装置及调色剂卡盒的概要断面图。如图2所示地,显影装置4包括了具有调色剂被收容的显影剂收容部的显影腔40,和作为载置调色剂的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辊41,和作为将调色剂供给到显影辊41上的显影剂供给构件的供给辊42,和作为对载置在显影辊41上的调色剂量进行限制的限制构件的显影剂限制构件43,和搬送调色剂的第一显影剂搬送构件44及第二显影剂搬送构件45等。
显影辊41由金属制的芯棒和被配设在该芯棒的外周上的导电性橡胶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芯棒的外径设定为φ6mm、将导电性橡胶的外周设定为φ12mm、将橡胶硬度设定为Hs75。另外,导电性橡胶是将体积阻抗值调整在105-107Ω程度里。作为导电性橡胶,例如可以使用导电性聚氨酯橡胶或硅橡胶等。显影辊41在图2中的反时针转动方向上回转,并将保持在表面上的显影剂向着显影剂限制构件43以及与感光体2相向而对的位置搬送。
供给辊42一般采用的是海绵辊等。作为海绵辊,适当的是在金属制的芯棒的外周上附着了将碳粉混合后成为半导电化的发泡聚氨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芯棒的外径设定为φ6mm、将海绵部分的外径设定为φ12mm。供给辊42与显影辊41抵接。供给辊42和显影辊41抵接后形成的夹持部通常被设定在约1mm-3mm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夹持部为2mm。另外,供给辊42相对于显影辊41在反时针方向(图2中的反时针转动方向)上回转,由此,就能够将显影腔40内的调色剂有效地供给到显影辊41的表层上。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将显影辊41和供给辊42的转速比设定为1,来确保良好的调色剂供给功能的。
显影剂限制构件43与显影辊41的表面抵接。由供给辊42供给到显影辊41上的调色剂,通过显影辊41和显影剂限制构件43的抵接部时,在调色剂的厚度得到限制的同时,调色剂还被摩擦带电。还有,对于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显影剂限制构件43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显影腔40里设置有作为调色剂余量检测机构的构成元件的第一及第二导光构件46和47。这里,作为检测显影腔40内的调色剂余量的方法,采用的是光透过方式的检测方法。在光透过方式的调色剂余量检测方法中,设置有未图示的作为传感器的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通过第一导光构件46导入到显影腔40内,并通过第二导光构件47将该光进一步引导至受光元件后来形成光路。在第一导光构件46的光出来的端部和第二导光构件47的光进入的端部之间有规定的间隔,在显影腔40内存在有足够的调色剂的状态下,因为该间隙里存在有调色剂而使得光被遮断,光就不会到达受光元件。但是,当调色剂因为印刷等被消耗时,因为调色剂的上面降低到各导光构件46、47的位置以下,上述间隙里不再有调色剂后,光就会到达受光元件。通过检测这时候的受光元件的输出值,就能够检测到显影腔40内的调色剂的上面低于导光构件46、47。
各导光构件46、47可以由光透过性好的材料来构成。采用树脂来作为该材料时,以透明度高的丙烯材料或PC材料为好。另外,作为各导光构件46、47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能够获得更好的光学特性的光学玻璃等。或者也可以采用光纤来构成导光构件46、47。这种情况下,可以提高光路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显影腔40的上部,可以装卸地安装了作为收容补给用的调色剂的显影剂收容器的调色剂卡盒50。还有,显影装置4及调色剂卡盒50的构成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将显影装置4和调色剂卡盒50一体化的构成,或再加上感光体鼓2等一体化后的构成(处理单元)。
在调色剂卡盒50的下部和显影腔40的上部,分别形成有用于将调色剂卡盒50内的调色剂向显影腔40内补给的补给口50a、40a。另外,在调色剂卡盒50内,可以回转地设置了用于将内部的调色剂搬送至补给口50a的第三显影剂搬送构件51,和用于将内部的调色剂向该第三显影剂搬送构件51汇集的搅拌器52。
调色剂的补给是根据上述调色剂余量检测机构对显影腔40内的调色剂余量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的。具体来说就是,当调色剂余量检测机构检测到显影腔40内的调色剂被消耗后,调色剂量在规定值以下时,调色剂卡盒50就仅被驱动事先设定的时间,从而将规定量的调色剂补给到显影腔40去。
另外,显影腔40的内部通过具有连通口48a的隔离构件48,来分割成配设有补给口40a的第一区域D,和配设有显影辊41或显影剂限制构件43等的显影机构的第二区域F。如此,通过隔离构件48来分割显影腔40的内部,就能够抑制调色剂粉的压力集中后对供给辊42产生的较大的负荷。另外,在第一区域D内配设有第一显影剂搬送构件44,并在第二区域F内配设有第二显影剂搬送构件45。
连通口48a被设置在隔离构件48的两端部中,第一区域D和第二区域F借助于各连通口48a而连通。另外,第一显影剂搬送构件44和第二显影剂搬送构件45被构成为向互为相反的方向搬送调色剂。因此,通过各显影剂搬送构件44、45来搬送的调色剂就借由各自的搬送方向下游侧中的连通口48a来从一方的区域向另一方的区域送入,从而使得调色剂在第一区域D和第二区域F之间循环。
图3所示是显影剂限制构件的斜视图。
如图3所示地,显影剂限制构件43包括具有可挠性的长尺状的限制刮板24,和对该限制刮板24进行保持的保持构件25。
限制刮板24例如是由厚度为0.1mm左右的SUS等金属板来构成。如图3所示地,限制刮板24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一端部被固定在保持构件25上,相反侧的另一端部为自由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焊接来将限制刮板24的长边方向上的多个部位G固定在保持构件25上的。另外,在将保持构件25安装到显影腔40(参照图2)里的状态下,限制刮板24是以自由端侧来与显影辊41的表面抵接的,如上所述地,当显影辊41上的调色剂通过该抵接部时,调色剂的厚度就得到限制了。
由于显影辊41上的调色剂量(厚度)的控制对于稳定显影特性获得良好的画质是非常重要的参数,所以,在通常的产品中,是对应于系统(所使用的调色剂、显影辊、供给辊等的特性)来适当地将限制刮板24对显影辊41的抵接压决定在20-60N/m左右,并使得限制刮板24与显影辊41抵接的夹持部的位置是在从限制刮板24的先端(自由端)开始的0.5±0.5mm程度里。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刮板24由厚度为0.1mm的SUS材料来构成,从弯曲的计算式得到的抵接压的计算值是45N/m,通过将夹持部的位置设定为从限制刮板24先端开始的0.2mm,和将限制刮板24的支持端部开始至先端(自由端)为止的长度(自由长)设定为14mm,就能够在显影辊41上形成稳定的调色剂薄层了。
保持构件25可以是将厚度为1.2mm的长尺状的金属板弯曲成L字型后来构成。在保持构件25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中,形成有对用来将保持构件25安装到显影腔40上的螺丝进行插通的螺丝插通孔25a,和用于使得保持构件25对显影腔40进行位置决定的位置决定孔25b。还有,一方(图3中的右侧)的螺丝插通孔25a和位置决定孔25b是分别在保持构件25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的孔。
在图4中,图4(a)所示是将保持构件安装在显影腔里的状态示意图,图4(b)所示是显影腔里的安装部的构成示意图。
如图4(a)所示地,在显影腔40的安装部上,设有2个凸状的底座面40b来承受保持构件25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如图4(b)所示地,各底座面40b中形成有螺丝孔40c。另外,在各底座面40b的附近,还设有用于使得保持构件25对显影腔40进行位置决定的位置决定凸部40d。
将保持构件25安装到显影腔40里时,首先,是使得显影腔40的各位置决定凸部40d插通到保持构件25的各位置决定孔25b(参照图3)里后,来将保持构件25的两端部配设到显影腔40的各底座面40b上。然后,从保持构件25的各螺丝插通孔25a(参照图3)来将螺丝26(参照图4(a))插入到显影腔40的各螺丝孔40c里,并进行螺丝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通过底座面40b来承受保持构件25的两端部的构成,但也可以不在显影腔40上设置底座面40b,而是在长边方向的全体上通过显影腔40来承受保持构件25。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显影腔40与保持构件25接触的范围扩大,通常,因为由树脂模制品构成的显影腔在模制成型时的翘曲或收缩,以及零件本身的尺寸偏差等,要确保尺寸精度是非常困难的。对此,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地,通过底座面40b来承受保持构件25时,因为只要确保底座面40b的尺寸精度即可,所以就能够提高保持构件25的位置决定精度。
然而,如上所述地,在以底座面40b来承受保持构件25的两端部的构成中,保持构件25的位置决定精度虽然提高了,但另一方面却发生了在保持构件25的中央部侧中产生有弯曲的问题。详细来说就是,由于保持构件25仅是其两端部得到支持,当限制刮板24抵接到显影辊41上时的反力借由限制刮板24传递到保持构件25中后,就在保持构件25的没有被底座面40b支持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处产生了弯曲。其结果是,在以往的构成中,在限制刮板2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处也同样发生弯曲,从而产生限制刮板对显影辊的抵接压是中央部侧低于两端部侧的问题。还有,这里所说的“限制刮板对显影辊的抵接压”是指限制刮板的长边方向的单位长度上的力。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降低限制刮板24的两端部侧和中央部侧处的抵接压的偏差不均,如图3所示地,是相对于保持构件25来使得限制刮板24的多个的固定部位G之间的间隔S1、S2具有如下的关系,即,位于限制刮板24的中央部侧的区域Z2中的要比位于两端部侧的区域Z1中的窄(S1>S2)。以下,对于因此而获得能够降低抵接压的偏差不均的理由进行说明。
在图5中,以从限制刮板24的先端至保持构件25的先端(限制刮板24的先端侧的端部)为止的长度为L,以施加在限制刮板24的先端上的负荷为P时,限制刮板24的先端的弯曲量δ以下式(1)来表示。
δ=(P×L×L×L)/(3×E×I)式(1)
其中,E是杨氏模量,I是断面惯性矩。
另外,以W来表示限制刮板对显影辊的抵接压时,上述负荷P以下式(2)来表示。
P=W×L式(2)
然后,使用上式(1)来对式(2)变形后,就得到了下式(3)。也就是说,将限制刮板抵接到显影辊上并且仅弯曲δ时的抵接压W可以由下式(3)来得到计算值。
W=(3×E×I×δ)/(L×L×L×L)式(3)
这里,上式(3)是限制刮板的固定端侧在长边方向上被完全固定在保持构件上时得到的值,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保持构件是在多个部位处对限制刮板仅进行部分的固定,而不是在长边方向上完全固定。
于是,本发明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实验来调查限制刮板的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和抵接压的关系。其结果如图6所示。
图6所示是对实际测得的限制刮板的抵接压Wr和从式(3)得到的计算上的抵接压W的比Wr/W,与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的关系进行调查后的实验结果。
在该实验中,使用了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不同的多种种类的限制刮板,并分别测定对显影辊的抵接压。在各种限制刮板中,除了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具体来说就是,将以厚度0.1mm的SUS为材质的宽度为320mm的限制刮板,设定为图5所示的L=18mm、δ=1mm。另外,抵接压的测定部位是限制刮板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然后,求得实际测定的抵接压Wr和从式(3)得到的计算上的抵接压W之间的比Wr/W,并将其图示。
从图6所示的实验结果可知,实际测定的抵接压Wr是式(3)得到的值的大致50%-80%左右的测定值。另外可以知道的是,当限制刮板的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变窄时,抵接压Wr增大,反过来,当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变宽时,抵接压Wr变小。
也就是说,限制刮板的实际的抵接压Wr依存于限制刮板对保持构件的固定方式,当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变窄时,因为限制刮板的固定接近于完全固定的状态,实际的抵接压Wr就接近于从式(3)得到的计算上的抵接压W。另一方面,当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变宽时,实际的抵接压Wr比起计算上的抵接压W要衰减更多。
如上所述地,在以底座面40b仅承受保持构件25的两端部的构成中,因为在保持构件25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处发生弯曲,就导致了在限制刮板24的中央部侧处抵接压有降低的倾向。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将限制刮板24的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在中央部侧处形成为窄于两端部侧,相比于两端部侧来抑制中央部侧处相对于计算上的抵接压W的实际的抵接压Wr的衰减的。由此,就能够抵消因保持构件25的弯曲而引起的中央部侧的抵接压的下降。
图7所示是采用本发明和以往技术时对限制刮板的抵接压比较后的实验结果。
这里,作为本发明的例子来说,采用的是使得限制刮板的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在中央部侧要窄于两端部侧,而作为以往技术的例子来说,采用的是使得限制刮板的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都完全相同。具体来说就是,在本发明中,是使得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在从限制刮板的两端部开始的100mm的区域内为30mm,而在中央部的120mm的区域内为12mm。另一方面,在以往技术的例子中,是使得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都为30mm的。另外,在本发明和以往例子中,使用的限制刮板都是与上述图6所示实验中同样的限制刮板(厚度为0.1mm的SUS材质,宽度为320mm),并使得保持构件的厚度为1.2mm、长度为360mm。另外,在两种情况下,作为限制刮板的固定方法都采用了焊接。
如图7所示地,在本发明和以往例子中,关于抵接压,在限制刮板的两端部(左端部和右端部)中基本没有差别,而在中央部处,以往例子比本发明的衰减要大。如此,在以往例子中,中央部的抵接压衰减较大的原因是因为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都相同后,使得相对于上述计算上的抵接压W的实际的抵接压Wr的衰减率在长边方向上都变得相同,因保持构件的中央部侧的弯曲而引起的对抵接压的影响就被如实地反映出来了。与此相对地,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得中央部侧处的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窄于两端部侧,因为比起两端部侧能够在中央部侧抑制相对于计算上的抵接压W的实际的抵接压Wr的衰减率,所以就能够抵消因保持构件的弯曲而引起的中央部侧的抵接压的下降。其结果是,在本发明中,因为能够降低限制刮板的抵接压的偏差不均,并在长边方向上获得均匀的抵接压,所以就能够获得没有浓度不均等的良好的图像。
还有,由于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越窄就越接近于完全固定,所以,虽然能够使得实际的抵接压Wr接近于计算上的抵接压W,但因为间隔太小会增加焊接等的次数,所以就会导致零件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当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过大时,实际的抵接压Wr和计算上的抵接压W之间的偏差量增大,除了难以设定到所需的抵接压里外,还容易在限制刮板的先端处发生蜿蜒起伏。因此,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以在中央部侧设定为4-20mm左右、在两端部侧设定为8-40mm左右为好。
图8和图9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显影剂限制构件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构成。
图8所示是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剂限制构件的斜视图,图9是其放大断面图。
如图8所示地,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剂限制部件43包括有将限制刮板24按压到保持构件25上的按压构件27。限制刮板24以被夹在保持构件25和按压构件27之间的状态,来固定在被配设在长边方向上的多个的固定部位G中。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是通过焊接来固定限制刮板24的,但在该实施方式中,限制刮板24的固定方法与前述不同。
具体来说就是,如图9所示地,在保持构件25对应于各固定部位G的部位中,形成有半空形状的圆柱状的凸部25c。该凸部25c可以采用冲模来形成在保持构件25上。在限制刮板24对应于各固定部位G的部位处形成有比上述凸部25c的直径要大一些的孔部24a。另外,在按压构件27对应于各固定部位G的部位处形成有比凸部25c的直径要小一些的孔部27a。如图9所示地,是在通过保持构件25和按压构件27来夹着限制刮板24的状态下,将保持构件25的凸部25c穿过限制刮板24的孔部24a向按压构件27的孔部27a压入的。由此,凸部25c与孔部27a嵌合后,限制刮板24就通过按压构件27相对于保持构件25被固定了。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和前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固定部位G之间的间隔S1、S2具有如下的关系,即,位于限制刮板24的中央部侧的区域Z2中的要比位于两端部侧的区域Z1中的窄(S1>S2)。即使和前述的实施方式的固定方法不同,通过将固定部位G之间的间隔和前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同样的设定,就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还有,在图8及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说明的构成以外,因为与图3等所示实施方式的构成基本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10所示是限制刮板的其他的固定方法。
在图10所示的方法中,通过对保持构件25的凸部25c进行铆接加工,以多个部位来将限制刮板24固定在长边方向上。详细来说就是,如图10所示地,在将凸部25c插入到限制刮板24和按压构件27的各自的孔部24a、27a里的状态下,以锤构件来击打该凸部25c的头部后,使得凸部25c向外侧膨胀出,来将凸部25c嵌合到按压构件27的孔部27a里。还有,这时候,限制刮板24的孔部24a形成为比铆接加工后的凸部25c的直径还要大一些,从而不会与铆接加工后的凸部25c干涉。
图11所示是另外的固定方法。
在该情况下,如图11(a)所示地,保持构件25的凸部25c形成为圆筒状。另外,在限制刮板24中形成有比凸部25c的直径大一些的孔部24a,并在按压构件27中形成有比凸部25c的直径大一些但比限制刮板24的孔部24a的直径小一些的孔部27a。
在固定限制刮板24时,首先是如图11(a)所示地,在将凸部25c插入到限制刮板24和按压构件27的各自的孔部24a、27a里的状态下,以锤构件来击打该凸部25c的头部后,如图11(b)所示地,使得凸部25c向外侧膨胀出后来进行铆接加工。由此,限制刮板24就以被保持构件25和按压构件27夹着的状态,在长边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被固定了。另外,凸部25c的筒孔通过胶带被堵塞后,来进行不被调色剂附着的处理。
图12所示是另一个固定方法。
这时候,如图12所示地,在保持构件25对应于各固定部位G的部位中,形成有螺丝孔25d。另外,在限制刮板24中形成有比保持构件25的螺丝孔25d的直径大一些的孔部24a,并在按压构件27中形成有比螺丝孔25d的直径大一些但比限制刮板24的孔部24a的直径小一些的孔部27a。
在固定限制刮板24时,是在通过保持构件25和按压构件27来夹着限制刮板24的状态下,将多个的螺丝28从保持构件27的各孔部27a穿过限制刮板24的各孔部24a后,插入到保持构件25的各螺丝孔25d里并进行螺丝固定的。由此,限制刮板24就以被保持构件25和按压构件27夹着的状态,在长边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被固定了。
如上所述,限制刮板24的固定方法除了焊接以外,也可以采用压入或铆接加工,抑或是螺丝固定等各种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固定方法,如图3或图8所说明地,通过使得中央部侧的区域Z2中的固定部位G之间的间隔S1、S2窄于限制刮板24的两端部侧的区域Z1(S1>S2),就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图3或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两端部侧的区域Z1和中央部侧的区域Z2等各区域中的固定部位G之间的间隔虽然是一定的,但各区域Z1、Z2中的固定部位G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不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如图13所示地,从限制刮板24的两端部侧开始朝着中央部侧,也可以通过使得固定部位G之间的间隔逐渐变窄,来抵消因保持构件25的弯曲而引起的中央部侧的抵接压的下降。
图14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显影剂限制构件的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实施方式的构成。
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从固定限制刮板24的各固定部位G开始至保持构件25的先端(限制刮板24的先端侧的端部)H为止的距离T1、T2来说,是使得中央部侧处比限制刮板2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侧来得短的(T1>T2)。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从限制刮板24的两端部侧开始朝着中央部侧,是使得从固定部位G开始至保持构件25的先端H为止的距离慢慢地变短的。除此以外都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
当固定部位G至保持构件25的先端H为止的距离变短时,因为限制刮板24在该部分中的固定状态趋近于完全固定,所以就与上述的调整固定部位G之间的间隔的情况同样地,能够使得实际的抵接压Wr与计算上的抵接压W接近。因此,通过使得中央部侧处的固定部位G至保持构件25的先端H为止的距离短于两端部侧,比起两端部侧来,就能够在中央部侧处抑制相对于计算上的抵接压w的实际的抵接压Wr的衰减率。由此,即使是在保持构件25的中央部侧产生弯曲的构成中,也与上述相同地,能够抵消因该弯曲而引起的中央部侧的抵接压的下降,并降低限制刮板24的抵接压的偏差不均。
还有,这里虽然是通过焊接来将限制刮板24固定在各固定部位G处的,但是,限制刮板24的固定方法也可以是上述的压入、铆接加工或螺丝固定中的任何一种。
另外,从固定部位G开始至保持构件25的先端H为止的距离T1、T2也可以不是从两端部侧向中央部侧慢慢变化,而是如图15所示地,在限制刮板2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侧的区域Z1和中央部侧的区域Z2中作急剧的变化。也就是说,即使使得中央部侧的区域Z2中的固定部位G至保持构件25的先端H为止的距离为一定,并且在两端部侧的区域Z1中也为一定,同样能够抵消因保持构件25的弯曲而引起的中央部侧的抵接压的下降。
另外,也可以使得从固定部位G开始至保持构件25的先端H为止的距离T1、T2和固定部位G之间的间隔S1、S2等双方在限制刮板24的长边方向上变化。也就是说,如图16所示地,是使得从固定部位G开始至保持构件25的先端H为止的距离在中央部侧短于两端部侧(T1>T2),并使得固定部位G之间的间隔在中央部侧窄于两端部侧(S1>S2)。这样,就能够更有效地降低限制刮板24的抵接压的偏差不均。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作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提到的是因保持构件的弯曲而导致限制刮板的中央部侧的抵接压的下降问题,但是,根据显影剂限制构件的构造,反过来也有可能是抵接压在限制刮板的两端部侧下降。这时候,就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只要在限制刮板的两端部侧处使得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变窄,或者是缩短从各固定部位至保持构件的先端为止的距离。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显影剂限制构件以外的刮板构造体。例如,也可以适用于刮板构造体,该构造体包括有用于与感光体或中间转印体(中间转印带)等的回转体的表面抵接,并对它们的表面进行清洁的刮板(清洁刮板)。
另外,可以适用本发明的构成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构成。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包括有调色剂卡盒和显影装置被一体构成的处理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或者是显影装置相对于具有感光体的感光体单元为可以分离的另外的单元来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适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打印机,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复合机等。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得对刮板进行固定的多个的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和从固定部位至保持构件的先端为止的距离中的至少一方,在刮板的长边方向上变化,就能够在其长边方向上调整刮板的抵接压。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原因,当刮板的长边方向上的抵接压出现部分下降的倾向时,对应于该抵接压下降的部位,或使得刮板的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变窄,或使得从固定部位至保持构件的先端为止的距离变短后,比起其他部位来,就能够抑制相对于该部位的计算上的抵接压W的实际的抵接压Wr的衰减。由此,抵按压的部分下降被抵消后,就能够降低刮板的抵接压的偏差不均。
另外,根据本发明,因为是仅通过改变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或从各固定部位至保持构件的先端为止的距离来进行抵接压的调整,所以就不需要设置专利文献1所示的垫片。如此,根据本发明,因为不增加零件数量就能够进行刮板的抵接压的调整,所以就有利于低成本化及省空间化。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12年06月28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2-145983,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10)

1.一种刮板构造体,其包括:
刮板,其以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一端侧与回转体的表面抵接;和
保持构件,其在与所述刮板的所述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处对所述刮板进行保持,
所述刮板构造体在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将所述刮板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上,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保持构件,对所述刮板进行固定的多个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在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上是不同的,并且,所述多个固定部位之间的间隔比起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侧来,是在中央部侧处变窄的。
2.一种刮板构造体,其包括:
刮板,其以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一端侧与回转体的表面抵接;和
保持构件,其在与所述刮板的所述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处对所述刮板进行保持,
所述刮板构造体在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将所述刮板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上,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保持构件,从对所述刮板进行固定的多个固定部位开始到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刮板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为止的各个距离在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上是不同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刮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多个固定部位开始到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刮板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为止的各个距离比起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侧来,是在中央部侧处变短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刮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刮板在其长边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是通过焊接来固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刮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所述刮板向所述保持构件按压的按压构件,并在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上的固定部位和对应于这些部位的所述按压构件的部位中分别形成有多个的孔部,
同时,还在所述保持构件对应于所述刮板的孔部的部位处形成有凸部,并在通过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按压构件来夹住所述刮板的状态下,将多个的所述凸部通过所述刮板的各孔部来压入或插入到所述按压构件的各孔部后进行铆接加工,由此来将所述刮板在其长边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刮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所述刮板向所述保持构件按压的按压构件,并在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上的固定部位和对应于这些部位的所述按压构件的部位中分别形成有多个的孔部,
同时,还在所述保持构件对应于所述刮板的孔部的部位处形成有螺丝孔,并在通过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按压构件来夹住所述刮板的状态下,将多个的螺丝从所述按压构件的各孔部通过所述刮板的各孔部来插入所述保持构件的各螺丝孔并进行螺丝固定,由此来将所述刮板在其长边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固定到所述保持构件上。
7.一种显影剂限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作为对载置在显影剂载置体的表面上的显影剂的量进行限制的限制刮板,采用的是具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刮板构造体的所述刮板。
8.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剂限制构件;和
在表面上载置有显影剂的显影剂载置体。
9.一种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一体地包括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装置和在表面上载置有图像的像载置体,并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被构成为能够装卸。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刮板构造体。
CN201310245752.XA 2012-06-28 2013-06-20 刮板构造体、显影剂限制构件、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5135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5983A JP2014010242A (ja) 2012-06-28 2012-06-28 ブレード構造体、現像剤規制部材、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45983 2012-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3547A CN103513547A (zh) 2014-01-15
CN103513547B true CN103513547B (zh) 2016-07-06

Family

ID=49896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45752.XA Active CN103513547B (zh) 2012-06-28 2013-06-20 刮板构造体、显影剂限制构件、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10242A (zh)
CN (1) CN10351354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80364A (ja) * 2002-03-22 2003-10-02 Seiko Epson Corp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及び、現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694011A (zh) * 2004-04-29 2005-11-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影单元的显影剂层厚度调节装置
CN1728010A (zh) * 2004-07-29 2006-02-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处理盒、成像装置及显影装置的组装方法
JP2008216275A (ja) * 2007-02-28 2008-09-18 Fujikura Rubber Ltd 現像ブレード
CN101416122A (zh) * 2006-03-31 2009-04-22 藤仓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叶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52244A (zh) * 2007-12-04 2009-06-10 株式会社理光 紧固结构、刮板结构、显影单元和成像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80364A (ja) * 2002-03-22 2003-10-02 Seiko Epson Corp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及び、現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694011A (zh) * 2004-04-29 2005-11-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影单元的显影剂层厚度调节装置
CN1728010A (zh) * 2004-07-29 2006-02-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处理盒、成像装置及显影装置的组装方法
CN101416122A (zh) * 2006-03-31 2009-04-22 藤仓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叶片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216275A (ja) * 2007-02-28 2008-09-18 Fujikura Rubber Ltd 現像ブレード
CN101452244A (zh) * 2007-12-04 2009-06-10 株式会社理光 紧固结构、刮板结构、显影单元和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10242A (ja) 2014-01-20
CN103513547A (zh) 2014-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380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belt unit
US805998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813996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265604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75345B2 (en) Toner cartridge capable of preventing occurrence of toner discharge fail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he same
JP7284936B2 (ja) 粉体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3655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nsity correction method
US8139989B2 (en) Toner bottle having a rubb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8488999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veloper conveying section with a spiral blade
US2013030896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50019057A1 (en) Cleaning device including brush roller with high cleaning performan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unit including the cleaning device, method of removing deposit, and method of forming an image
CN103513547B (zh) 刮板构造体、显影剂限制构件、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744319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122202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488786B2 (en) Develop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device
EP1582937A1 (en) Developing device with a developer regulating memb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9258483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895829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7933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370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068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91971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288557B2 (ja) 現像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116725A (ja) 検知手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の補正方法
JP20072329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