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7882A - 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 - Google Patents

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7882A
CN103507882A CN201210199311.6A CN201210199311A CN103507882A CN 103507882 A CN103507882 A CN 103507882A CN 201210199311 A CN201210199311 A CN 201210199311A CN 103507882 A CN103507882 A CN 1035078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ose
skeletons
skeleton
rod
umbrella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993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和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1019931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07882A/zh
Publication of CN103507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78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该伞具包括一杆体、多个第一骨架、多个第二骨架以及一伞面。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设置于杆体的周边,伞面配置在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上,且随着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的展开或收合而使伞具呈现一展开状态或一收合状态。当处于展开状态的伞具往一移动方向移动时,一气体相对伞面流动且于伞面的一顶面及一底面分别产生一第一压力与一第二压力,而位于第二骨架上的顶面的第一压力与位于第二骨架上的底面的第二压力趋近平衡。

Description

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特别是涉及一种不对称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
背景技术
近年来,行动工具例如脚踏车、机车或电动机车,由于具有良好的机动性与便利性,已成为一般使用者在短距离移动时选择作为代步的行动工具。然而,现有的脚踏车、机车或电动机车上通常没有设置任何遮蔽装置。当使用者在烈日或雨天时使用这些行动工具,常有曝晒或雨淋的情形产生,进而让使用者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因此,有时可看见使用者会以单手握持一般伞具而在骑乘行动工具时进行遮蔽的动作,或者自行在行动工具上加装遮蔽棚。
然而,当使用者以单手握持伞具时,相对而言使用者仅以单手控制行动工具,此举会让使用者处于较危险的行车状态。另外,一般伞具多为对称形状的伞具,当此类伞具设置于行动工具上而随着行动工具一起移动时,容易在移动过程中受到风流动的影响而产生翻覆。此外,直接在行动工具上加装遮蔽棚,则无法在使用者不需要使用遮蔽棚时进行收纳,而占据使用者在行动工具上的使用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伞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较佳的移动稳定性,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在移动时稳定地提供遮蔽功能并具有方便收合的特性,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为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伞具,包括一杆体、多个第一骨架、多个第二骨架以及一伞面。杆体包括一主杆件、一固定件与一滑动件。固定件固定至主杆件的一顶端,而滑动件可滑动地套设于主杆件。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设置于杆体的周边且分别连接滑动件与固定件,而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随着滑动件相对于固定件的位置而呈现一展开状态或一收合状态。伞面配置在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上,且伞面随着第一骨架及第二骨架而呈现展开状态或收合状态。当处于展开状态的伞具往一移动方向移动时,一气体相对伞面流动并经过伞面的一顶面及一底面,且在顶面产生一第一压力并在底面产生一第二压力,而位于第二骨架上的伞面的顶面的第一压力与位于第二骨架上的伞面的底面所产生的第二压力趋近平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一骨架包括一第一拉杆、一第一连杆、一第一延伸杆以及一第一接杆。第一拉杆的一第一端连接滑动件,第一连杆连接于固定件与第一拉杆之间,第一延伸杆连接第一拉杆的一第二端,第一接杆连接于第一连杆与第一延伸杆之间。每一第二骨架包括一第二拉杆、一第二连杆、一第二延伸杆、一第二接杆以及一端杆。第二拉杆的一第一端连接滑动件,第二连杆连接于固定件与第二拉杆之间,第二延伸杆的一第一端连接第二拉杆的一第二端,第二接杆连接于第二连杆与第二延伸杆之间,端杆连接第二延伸杆的一第二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接杆具有弹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第一骨架及第二骨架处于收合状态时,各第一骨架从第一拉杆、第一连杆、第一延伸杆以及第一接杆之间的连接处折叠并靠近杆体,而各第二骨架从第二拉杆、第二连杆、第二延伸杆、第二接杆以及端杆之间的连接处折叠并靠近杆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当第一骨架及第二骨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骨架的第一拉杆与第二骨架的第二拉杆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当伞面处于展开状态时,位于第一骨架上的伞面相对于移动方向的斜度大于位于第二骨架上的伞面相对于移动方向的斜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杆体还包括一限位部,设置在主杆件上,滑动件抵靠于限位部而使伞具维持展开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主杆件是由多个子杆件连接而成,子杆件相互套设且可相对移动而调节主杆件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伞具还包括多条编织线、多条导电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导电线与编织线编织在一起并连接于伞面,且第一骨架的一部分与第二骨架的一部分位于编织线与伞面之间,而多个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第一骨架或第二骨架的尾端且与导电线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伞具还包括一小型风力发电机,设置于主杆件的顶端且经由导电线而与发光二极管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以杆体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位于第一骨架上的伞面与移动方向的夹角范围为0度至15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伞面具有一导流孔,设置于位于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之间的伞面上。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为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包括一行动工具以及一如上述的伞具。行动工具朝向一移动方向移动,伞具设置在行动工具上且随着行动工具朝向移动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还包括一固定架,固定架设置于行动工具,且伞具的杆体固定至固定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行动工具为一自行车、一机车、一电动机车或一残障机动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将本发明的伞具应用在行动工具上时,伞具的多个第一骨架、多个第二骨架以及配置于这些骨架上的伞面可使伞具呈现展开状态或收合状态,以提供遮蔽或缩小体积。当处于展开状态的伞具往一移动方向移动时,气体相对伞面移动并在位于第二骨架上的伞面的顶面及底面分别产生压力,且上、下压力趋近平衡。据此,在移动过程中使用此伞具可具有良好的移动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该伞具包括一杆体、多个第一骨架、多个第二骨架以及一伞面。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设置于杆体的周边,伞面配置在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上,且随着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的展开或收合而使伞具呈现一展开状态或一收合状态。当处于展开状态的伞具往一移动方向移动时,一气体相对伞面流动且于伞面的一顶面及一底面分别产生一第一压力与一第二压力,而位于第二骨架上的顶面的第一压力与位于第二骨架上的底面的第二压力趋近平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伞具的立体透视图。
图2是图1的伞具的分解图。
图3是图1的伞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伞具的侧视图。
图5是图1的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伞具处于收合状态的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示意图。
图7是图1的伞具处于收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伞具的立体透视图。
图9至图13是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伞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示意图。
50、60:行动工具                  52:固定架
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伞具
110:杆体                        112:主杆件
112a:顶端                        112b:子杆件
114:固定件                      116:滑动件
118:限位部                      120:第一骨架
122:第一拉杆                    122a、132a、136a:第一端
122b、132b、136b:第二端         124:第一连杆
126:第一延伸杆                  128:第一接杆
130:第二骨架                    132:第二拉杆
134:第二连杆                    136:第二延伸杆
138:第二接杆                    139:端杆
140:伞面                        142:导流孔
150:编织线                      152:导电线
160:发光二极管                  170:小型风力发电机
A:气体                          D1:移动方向
P1:第一压力                     P2:第二压力
S1:顶面                         S2:底面
T:顶部                          θ1、θ2:斜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伞具的立体透视图。图2是图1的伞具的分解图。为使图式更为清楚,在此将图1的伞具100的立体图绘示成透视状态。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伞具100包括杆体110、多个第一骨架120、多个第二骨架130以及伞面140。杆体110包括主杆件112、固定件114与滑动件116。固定件114固定至主杆件112的顶端112a,而滑动件116可滑动地套设于主杆件112。在本实施例中,主杆件112是由多个子杆件112b连接而成,子杆件112b相互套设且可相对移动而调节主杆件112的长度,以方便收纳。在其它实施例中,主杆件112也可为固定长度的杆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设置于杆体110的周边且分别连接滑动件116与固定件114,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随着滑动件116相对于固定件114的位置而呈现一展开状态或一收合状态。伞面140配置在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上,且伞面140随着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而呈现展开状态或收合状态。此外,伞面140上还设置有多个导流孔142,这些导流孔142可位于第一骨架120与(或)第二骨架130上的伞面140上,且其上会再覆盖一层伞布,伞布用以将伞面140上的水导引流至伞面140外,防止水(如雨水)会直接进入导流孔142。然而,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伞面140可仅具有一个导流孔或更多导流孔,本发明不限制导流孔142的数量、形状、设置位置及设置方式。
图3是图1的伞具的俯视示意图。图3省略绘示伞具100的部分构件如导流孔142,以清楚展示图3中的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的数量与排列方式。请同时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具有相同数量,分别具有四根第一骨架120与四根第二骨架130,但本发明不限制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的数量,意即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的数量可为不相同。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以杆体110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四根第一骨架120与四根第二骨架130分别排列在杆体110的两侧且围绕杆体110。伞面140配置在呈放射状排列的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上,使得该伞面140具有一特定面积,以覆盖在所有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上。因此,当伞面140呈现展开状态时,如图3所示,伞具100可提供遮蔽功能。
详细而言,请参阅图4所示。图4是图1的伞具的侧视图。为使图式较为清楚,图4绘示一个第一骨架120与一个第二骨架130,以详细说明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的结构与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骨架120包括第一拉杆122、第一连杆124、第一延伸杆126以及第一接杆128。第一拉杆122的第一端122a连接滑动件116,第一连杆124连接于固定件114与第一拉杆122之间,第一延伸杆126连接第一拉杆122的第二端122b,第一接杆128连接于第一连杆124与第一延伸杆126之间。
另一方面,每一第二骨架130包括第二拉杆132、第二连杆134、第二延伸杆136、第二接杆138以及端杆139。第二拉杆132的第一端132a连接滑动件116,第二连杆134连接于固定件114与第二拉杆132之间,第二延伸杆136的第一端136a连接第二拉杆132的第二端132b,第二接杆138连接于第二连杆134与第二延伸杆136之间,端杆139连接第二延伸杆136的第二端136b。
由此可知,当滑动件116相对于固定件114移动时,该滑动件116带动连接滑动件116的第一拉杆122与第二拉杆132,使得第一拉杆122与第二拉杆132同时靠近或同时远离对应的第一连杆124与第二连杆134,以呈现一展开状态或一收合状态。此外,杆体110具有限位部118,设置在主杆件112上,滑动件116抵靠于限位部118而使伞具100维持展开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处于展开状态时,如图4所示,第一骨架120的第一拉杆122与第二骨架130的第二拉杆132可视为是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而由图4可以看出,第一拉杆122是由主杆件112朝向第一延伸杆126稍微向上倾斜,而第二拉杆132是由主杆件112朝向第二延伸杆136稍微向上倾斜。另一方面,第一骨架120的第一延伸杆126连接第一拉杆122的第二端122b,而第二骨架130的第二延伸杆136连接第二拉杆132的第二端132b与端杆139。当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处于展开状态且第一拉杆122与第二拉杆132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时,第一延伸杆126、第二延伸杆136与端杆139会些微垂下而不与第一拉杆122以及第二拉杆132位于同一平面上。附带一提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实施例的内容,可以因应需求而调整第一拉杆122与第二拉杆132的高低。
图5是图1的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示意图。请参阅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行动工具50为自行车,朝向移动方向D1移动。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行动工具可为机车、电动机车、残障机动车或其它可移动的行动工具,本发明不限于此。伞具100设置在行动工具50上。在本实施例中,行动工具50具有固定架52,而伞具100是藉由将杆体110的主杆件112固定至固定架52而设置于行动工具50。因此,伞具100可随着行动工具50朝向移动方向D1移动,而当伞具100处于展开状态时,伞具100可遮蔽位于行动工具50上的使用者,以提供使用者较舒适的移动环境。
请参阅图4与图5所示,当处于展开状态的伞具100随着行动工具50往移动方向D1移动时,周围的气体会受到行动工具50与伞具100的扰动而产生相对行动工具50与伞具100的移动而形成气流A。气流A往移动方向D1的反向经过伞面140。在本实施例中,沿着方向D1前进,伞具100的第一骨架120位于第二骨架130的前方。因此,气流A先经过位于第一骨架120上的伞面140后才经过位在第二骨架130上的伞面140。气流A分流经过伞面140的顶面S1及底面S2,并在伞面140的顶面S1以及底面S2分别产生第一压力P1与第二压力P2。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拉杆122与第二拉杆132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而第一延伸杆126、第二延伸杆136与端杆139会些微垂下而不与第一拉杆122以及第二拉杆132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伞面140在第一骨架120上以及在第二骨架130上分别与移动方向D1具有倾斜角度。
换句话说,位于第一延伸杆126上的伞面140相对于移动方向D1具有斜度θ1,而位于端杆139上的伞面140相对于移动方向D1具有斜度θ2。因此,对于具有斜度θ1与斜度θ2的伞面140而言,气流A流经顶面S 1的速度比流经底面S2的速度快,使得气流A在伞面140的顶面S1与底面S2产生伯努利效应(Bernoulli Effect)。
一般而言,位于第一骨架120上的伞面140与移动方向D1会有一个倾斜的角度(以下称为斜度),而以本实施例而言,位于第一骨架120上的伞面140与移动方向D1的斜度θ1范围介于0度至15度之间。此处所提及的斜度θ1仅是举例之用,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随着行动工具50的移动,气流A相对于伞面140的移动会对伞面140的顶面S1产生第一压力P1,且对伞面140的底面S2产生第二压力P2,而在伯努利效应之下,第二压力P2会大于第一压力P1,因此伞面140受此向上的第二压力P2而容易上扬。一般说来,由于第一骨架120位于迎风面,因此气流A会流经过位于第一骨架120上的伞面140再流动至位于第二骨架130上的伞面140时,会在第二骨架130上的伞面140造成一负压,且气流A的流动速度越大则负压越大,而位于第二骨架130上的伞面140上扬的角度就越大。
特别的是,由于在本实施例的伞具100中,在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间更开设导流孔142驱使P2的压力从导流孔142提早泄压,因此对伞面140的顶面S1的第一压力P1与对伞面140的底面S2的第二压力P2趋于平衡而减少伯努利效应的影响,进而使位在第二骨架130上的伞面140在移动中上扬的角度不易过大而影响伞具100的行进。
另外,本实施例更将端杆139设置在第二延伸杆136后,并使第二骨架130的总长度大于第一骨架120的总长度,以使位于第二骨架130的端杆139上的伞面140相对于移动方向D1的斜度θ2会随着第二骨架130的总长度加长而趋缓。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是使第二拉杆132、第二延伸杆136及端杆139设置在平行于移动方向的同一水平线上,而斜度θ2是由于端杆139受到重力影响而自然下垂所造成的角度。所以,斜度θ2可视为是一个相当微小的角度而趋近于零。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二骨架130的端杆139上的伞面140的斜度θ2小于位于第一骨架120的第一延伸杆126上的伞面140的斜度θ1。
据此,伞面140受到伯努利效应的影响很小,意即伞面140不易往相对远离行动工具50的上方而上扬。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二接杆138具有弹性,例如第二接杆138为钢条,有利于吸收风的震动力。因此,当气流A经过位于第二接杆138的伞面140时,第二接杆138可提供缓冲,让伞具100不至于因为受到太大的压力而损坏。
另外,较为理想的设置方式是使第一延伸杆126的轴向与移动方向D1互相平行,但受到重力的影响,第一延伸杆126会略为下垂,且因为第一延伸杆126位于迎风面,因此第一延伸杆126须特别固定住,以避免第一延伸杆126受风后会上扬或下压,影响气流的通过。简言之,在不欲让伞面上扬而有开花情形的前提下,位于第一骨架120上的伞面140与移动方向D1的斜度θ1越小越好。
因此,气流A位于伞具100的伞面140的上方的第一压力P1与位于伞面140的下方的第二压力P2趋于平衡,使得伞具100可平稳地随着行动工具50移动而较不易因为伞尾(即位于相对后方的伞面140)的上扬角度过大而影响行进。此外,设计伞具100的第二骨架130的总长度大于第一骨架120的总长度,也可使伞具100在装设于行动工具50后,第二骨架130上的伞面140具有较大的面积而遮蔽使用者。
附带一提的是,由于第一拉杆122与第二拉杆132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所以连接固定件114的第一连杆124与第二连杆134与移动方向具有倾斜角度而使伞具100的顶部T呈现锥状,而此倾斜角度大于斜度θ1与斜度θ2,如图4与图5所示。因此,相较于位于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的伞面140,伯努利效应在伞面140的顶部T具有最大的影响。换言之,伞面140在顶部T产生最大的压力。因此,当气流A经过伞面140的顶部T后并往位于第二骨架130上的伞面140移动时,气流A会在位于第二骨架130上的伞面140由上往下产生负压,而此负压会使位于第二骨架130上的伞面140在气流A流动时容易产生翻覆。
据此,藉由在位于第二骨架130之间的伞面140上设置多个导流孔142,可以让分流至底面S2的气体A流经伞面140的顶部T后继续流动至位于第二骨架130的伞面140的底面S2并藉由导流孔142宣泄掉部份因为气体A的流动而产生的压力,使得第一压力P1与第二压力P2趋近平衡,进而避免伞面140从顶部T处产生过度上扬而折断伞骨。这样子的设计方式更可防止行动工具因增加伞具100而加大风阻,简单来说即是即使在行动工具50上增加伞具100,行动工具50的行进依然平稳。
图6是图5的处于收合状态的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示意图。请参阅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行动工具50上的伞具100,可经由将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从展开状态折叠至收合状态,以在使用者不需使用伞具100时缩小伞具100的体积,使得行动工具50可具有较大的使用空间。
详细而言,请参阅图6与图7所示。图7是图1的伞具处于收合状态的侧视图。为使图式较为清楚,图7省略绘示伞面140。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骨架120从第一拉杆122、第一连杆124、第一延伸杆126以及第一接杆128之间的连接处折叠并靠近杆体110,而各第二骨架130从第二拉杆132、第二连杆134、第二延伸杆136、第二接杆138以及端杆139之间的连接处折叠并靠近杆体110。据此,当使用者不使用伞具100时,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可从展开状态而折叠至收合状态以缩小伞具140的体积。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伞具的立体透视图。为使图式更为清楚,在此将图8的伞具100a的立体图绘示成透视状态。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伞具100a具有多条编织线150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160。伞面140藉由编织线150连接第一骨架120的一部分以及第二骨架130的一部分。当伞面140设置于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时,编织线150将伞面140固定在第一骨架120的第一延伸杆126以及第二骨架130的第二延伸杆136与第二接杆138,使得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的部分是位于编织线150与伞面140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伞具100a具有小型风力发电机170,设置于主杆件112的顶端112a且与发光二极管160电性连接。发光二极管160利用编织线150以设置在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的尾端,但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160也可设置在其它适当的地方,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另一方面,伞具100还包括多个导电线152,且导电线152与编织线150编织在一起以设置在伞面140,而发光二极管160通过导电线152而电性连接小型风力发电机170。据此,当伞具100a随着行动工具50移动时,气体A经过小型风力发电机170,使得小型风力发电机170可产生电力并经由导电线152传递至发光二极管160以使发光二极管160发光。因此,伞具100a具有发光功能。
图9至图13是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伞具的俯视示意图。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伞具不限定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的数量必须相等,也不限定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的排列方式。
在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伞具100b与伞具100具有类似的排列方式。伞具100b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分别具有四根,且分别排列在杆体110的两侧,如图9所示。伞具100b与伞具100的主要差异处在于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之间的排列角度以及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的长度比例。藉由调整这些尺寸,可使伞具100b与伞具100具有不同遮蔽面积。
此外,在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伞具100c与伞具100的主要差异处在于,伞具100c的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是交错排列在杆体110的周围,如图10所示。藉由调整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的排列方式,可使伞具100c与伞具100具有不同的形状。
同理,如图11至图13所示的伞具100d~100f,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伞具100d~100f可调整第一骨架120与第二骨架130的数量与排列方式,甚至可使多个第一骨架120或多个第二骨架130据有不同的总长度,并应用在不同的行动工具上。图14是图13的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示意图。如图14所示,行动工具60例如是残障机动车,且残障机动车上可设置如图13的伞具100f。据此,伞具可调整其遮蔽面积,以因应各种不同的行动工具。
需注意的是,虽然上述的实施例是将伞具设置在行动工具上为例说明,但是并不以此为限,一般行动速度较低的如自走式机器人或是人于行走的时候,都可以握持上述的伞具。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一种伞具,适于手持或是配置于可移动的行动工具。伞具的多个第一骨架、多个第二骨架以及配置于这些骨架上的伞面可使伞具呈现展开状态或收合状态,以提供遮蔽功能或缩小体积。此外,位于第一骨架上的伞面相对于移动方向的斜度大于位于第二骨架上的伞面相对于移动方向的斜度。将本发明的伞具设置在行动工具上,使得处于展开状态的伞具随着行动工具往移动方向移动时,气体相对伞面移动,且由于伞具的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及伞面设置的结构特征,让气体相对伞面移动时在位于第二骨架上的伞面的顶面及底面分别产生的压力趋近平衡,据此,伞具在移动过程中较不会因为伞尾的上扬角度过大而影响移动过程,具有较佳的移动稳定性。此外,当伞具不使用时,伞具可折叠成收纳状态。所以,上述的伞具以及此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能在行动工具移动时稳定地提供遮蔽功能,且不使用此伞具时也可以将此伞具方便地收合起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伞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杆体,包括一主杆件、一固定件与一滑动件,其中该固定件固定至该主杆件的一顶端,而该滑动件可滑动地套设于该主杆件;
多个第一骨架与多个第二骨架,设置于该杆体的周边且分别连接该滑动件与该固定件,其中该些第一骨架与该些第二骨架随着该滑动件相对于该固定件的位置而呈现一展开状态或一收合状态;以及
一伞面,配置在该些第一骨架与该些第二骨架上,且该伞面随着该些第一骨架及该些第二骨架而呈现该展开状态或该收合状态,其中当处于该展开状态的该伞具往一移动方向移动时,一气体相对该伞面流动并经过该伞面的一顶面及一底面,且在该顶面产生一第一压力并在该底面产生一第二压力,而位于该些第二骨架上的该伞面的该顶面的该第一压力与位于该些第二骨架上的该伞面的该底面的该第二压力趋近平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第一骨架包括一第一拉杆、一第一连杆、一第一延伸杆以及一第一接杆,该第一拉杆的一第一端连接该滑动件,该第一连杆连接于该固定件与该第一拉杆之间,该第一延伸杆连接该第一拉杆的一第二端,该第一接杆连接于该第一连杆与该第一延伸杆之间,而每一第二骨架包括一第二拉杆、一第二连杆、一第二延伸杆、一第二接杆以及一端杆,该第二拉杆的一第一端连接该滑动件,该第二连杆连接于该固定件与该第二拉杆之间,该第二延伸杆的一第一端连接该第二拉杆的一第二端,该第二接杆连接于该第二连杆与该第二延伸杆之间,该端杆连接该第二延伸杆的一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第二接杆具有弹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中当该些第一骨架及该些第二骨架处于该收合状态时,各第一骨架从该第一拉杆、该第一连杆、该第一延伸杆以及该第一接杆之间的连接处折叠并靠近该杆体,而各第二骨架从该第二拉杆、该第二连杆、该第二延伸杆、该第二接杆以及该端杆之间的连接处折叠并靠近该杆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中当该些第一骨架及该些第二骨架处于该展开状态时,该些第一骨架的该些第一拉杆与该些第二骨架的该些第二拉杆位于同一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中当该伞面处于该展开状态时,位于该些第一骨架上的该伞面相对于该移动方向的斜度大于位于该些第二骨架上的该伞面相对于该移动方向的斜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杆体还包括一限位部,设置在该主杆件上,该滑动件抵靠于该限位部而使该伞具维持该展开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杆件是由多个子杆件连接而成,该些子杆件相互套设且可相对移动而调节该主杆件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多条编织线、多条导电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该些导电线与该些编织线编织在一起并连接于该伞面,且该些第一骨架的一部分与该些第二骨架的一部分位于该些编织线与该伞面之间,而多个发光二极管设置在该些第一骨架或该些第二骨架的尾端且与该些导电线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小型风力发电机,设置于该主杆件的该顶端且经由该些导电线而与该些发光二极管电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第一骨架与该些第二骨架以该杆体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中位于该第一骨架上的该伞面与该移动方向的夹角范围为0度至15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伞面具有一导流孔,设置于位于该些第一骨架与第二骨架之间的该伞面上。
14.一种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行动工具,朝向一移动方向移动;以及
一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伞具,设置在该行动工具上且随着该行动工具朝向该移动方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固定架,该固定架设置于该行动工具,且该伞具的该杆体固定至该固定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行动工具为一自行车、一机车、一电动机车或一残障机动车。
CN201210199311.6A 2012-06-15 2012-06-15 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 Pending CN1035078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99311.6A CN103507882A (zh) 2012-06-15 2012-06-15 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99311.6A CN103507882A (zh) 2012-06-15 2012-06-15 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7882A true CN103507882A (zh) 2014-01-15

Family

ID=49891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99311.6A Pending CN103507882A (zh) 2012-06-15 2012-06-15 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0788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5481B (zh) * 2015-10-30 2016-11-01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全自動電動收開傘具
CN112519931A (zh) * 2020-11-23 2021-03-19 陈宗智 一种供共享单车使用的新型车筐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61253Y (zh) * 2002-07-17 2003-07-23 刘玉广 抗风晴雨伞
TWM378890U (en) * 2009-12-08 2010-04-21 He-Guang Cai Structure of weather canopy for transportation device
CN201445033U (zh) * 2009-05-31 2010-05-05 江苏贝德莱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供电的遮阳伞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61253Y (zh) * 2002-07-17 2003-07-23 刘玉广 抗风晴雨伞
CN201445033U (zh) * 2009-05-31 2010-05-05 江苏贝德莱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供电的遮阳伞
TWM378890U (en) * 2009-12-08 2010-04-21 He-Guang Cai Structure of weather canopy for transportation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5481B (zh) * 2015-10-30 2016-11-01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全自動電動收開傘具
CN112519931A (zh) * 2020-11-23 2021-03-19 陈宗智 一种供共享单车使用的新型车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000805A1 (en) Self-propelled luggage bag with detatchable foldable wheels
JP2008538296A (ja) 改良傘
CN205125314U (zh) 一种多功能的太阳能遮阳伞
CN103507882A (zh) 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
CN201315930Y (zh) 面积可控晴雨伞
US8196684B2 (en) Wearable folding wing apparatus
CN201234650Y (zh) 双层可调向环保太阳伞
CN102150982B (zh) 一种杠杆原理的大型伞
CN204279781U (zh) 可折叠的电动车遮阳伞面
CN205728465U (zh) 一种多功能伞
CN206487185U (zh) 一种用于公共自行车的遮阳遮雨的装置
CN210901855U (zh) 一种带有辅助支撑杆的多功能背包
CN205233683U (zh) 折叠多功能旅游伞
CN207277971U (zh) 多功能遮阳装置
CN208248374U (zh) 一种自行车用可拆卸的晴雨伞
CN206660621U (zh) 一种两用可调式跨栏
CN204426961U (zh) 伞面可调整大小的雨伞
TWI462708B (zh) 傘具以及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
CN202827894U (zh) 车辆遮阳挡雨装置
CN205293064U (zh) 折叠翼个人飞行器
CN203381734U (zh) 一种抗风挡雨装置
CN205947310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理疗伞
CN104477277B (zh) 一种集储能与能量转化控制的便携防盗装置
CN202574280U (zh) 多功能行李车
CN202698018U (zh) 防刮风三节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