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2708B - 傘具以及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 - Google Patents

傘具以及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2708B
TWI462708B TW101121569A TW101121569A TWI462708B TW I462708 B TWI462708 B TW I462708B TW 101121569 A TW101121569 A TW 101121569A TW 101121569 A TW101121569 A TW 101121569A TW I462708 B TWI462708 B TW I4627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mbrella
rod
skeleton
canopy
skelet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1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50045A (zh
Inventor
Ho Kuang Tsay
Original Assignee
Ho Kuang Tsa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 Kuang Tsay filed Critical Ho Kuang Tsay
Priority to TW1011215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6270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50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500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27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2708B/zh

Links

Landscapes

  • 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And Fans (AREA)

Description

傘具以及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傘具以及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不對稱傘具以及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
近年來,行動工具例如腳踏車、機車或電動機車,由於具有良好的機動性與便利性,已成為一般使用者在短距離移動時選擇作為代步的行動工具。然而,現有之腳踏車、機車或電動機車上通常沒有設置任何遮蔽裝置。當使用者在烈日或雨天時使用這些行動工具,常有曝曬或雨淋的情形產生,進而讓使用者產生不舒適的感覺。因此,有時可看見使用者會以單手握持一般傘具而在騎乘行動工具時進行遮蔽的動作,或者自行在行動工具上加裝遮蔽棚。
然而,當使用者以單手握持傘具時,相對而言使用者僅以單手控制行動工具,此舉會讓使用者處於較危險的行車狀態。另外,一般傘具多為對稱形狀的傘具,當此類傘具設置於行動工具上而隨著行動工具一起移動時,容易在移動過程中受到風流動的影響而產生翻覆。此外,直接在行動工具上加裝遮蔽棚,則無法在使用者不需要使用遮蔽棚時進行收納,而佔據使用者在行動工具上的使用空間。
本發明提供一種傘具,具有較佳的移動穩定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可在移動時穩定地提供遮蔽功能並具有方便收合的特性。
本發明提出一種傘具,包括一桿體、多個第一骨架、多個第二骨架以及一傘面。桿體包括一主桿件、一固定件與一滑動件。固定件固定至主桿件的一頂端,而滑動件可滑動地套設於主桿件。第一骨架與第二骨架設置於桿體的周邊且分別連接滑動件與固定件,而第一骨架與第二骨架隨著滑動件相對於固定件的位置而呈現一展開狀態或一收合狀態。傘面配置在第一骨架與第二骨架上,且傘面隨著第一骨架及第二骨架而呈現展開狀態或收合狀態。當處於展開狀態的傘具往一移動方向移動時,一氣體相對傘面流動並經過傘面的一頂面及一底面,且於頂面產生一第一壓力並於底面產生一第二壓力,而位於第二骨架上的傘面的頂面的第一壓力與位於第二骨架上的傘面的底面所產生的第二壓力趨近平衡。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第一骨架包括一第一拉桿、一第一連桿、一第一延伸桿以及一第一接桿。第一拉桿的一第一端連接滑動件,第一連桿連接於固定件與第一拉桿之間,第一延伸桿連接第一拉桿的一第二端,第一接桿連接於第一連桿與第一延伸桿之間。每一第二骨架包括一第二拉桿、一第二連桿、一第二延伸桿、一第二接桿以及一端桿。第二拉桿的一第一端連接滑動件,第二連桿連接於固定件與第二拉桿之間,第二延伸桿的一第一 端連接第二拉桿的一第二端,第二接桿連接於第二連桿與第二延伸桿之間,端桿連接第二延伸桿的一第二端。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接桿具有彈性。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當第一骨架及第二骨架處於收合狀態時,各第一骨架從第一拉桿、第一連桿、第一延伸桿以及第一接桿之間的連接處折疊並靠近桿體,而各第二骨架從第二拉桿、第二連桿、第二延伸桿、第二接桿以及端桿之間的連接處折疊並靠近桿體。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當第一骨架及第二骨架處於展開狀態時,第一骨架的第一拉桿與第二骨架的第二拉桿位在同一平面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當傘面處於展開狀態時,位於第一骨架上的傘面相對於移動方向的斜度大於位於第二骨架上的傘面相對於移動方向的斜度。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桿體更包括一限位部,設置在主桿件上,滑動件抵靠於限位部而使傘具維持展開狀態。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主桿件是由多個子桿件連接而成,子桿件相互套設且可相對移動而調節主桿件的長度。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傘具更包括多條編織線、多條導電線以及多個發光二極體。導電線與編織線編織在一起並連接於傘面,且第一骨架的一部分與第二骨架的一部分位於編織線與傘面之間,而多個發光二極體設置 在第一骨架或第二骨架的尾端且與導電線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傘具更包括一小型風力發電機,設置於主桿件的頂端且經由導電線而與發光二極體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骨架與第二骨架以桿體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位於第一骨架上的傘面與移動方向的夾角範圍為0度至15度。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傘面具有一導流孔,設置於位在第一骨架與第二骨架之間的傘面上。
本發明再提出一種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包括一行動工具以及一如上述之傘具。行動工具朝向一移動方向移動,傘具設置在行動工具上且隨著行動工具朝向移動方向移動。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更包括一固定架,固定架設置於行動工具,且傘具的桿體固定至固定架。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行動工具為一自行車、一機車、一電動機車或一殘障機動車。
基於上述,將本發明的傘具應用在行動工具上時,傘具的多個第一骨架、多個第二骨架以及配置於這些骨架上的傘面可使傘具呈現展開狀態或收合狀態,以提供遮蔽或縮小體積。當處於展開狀態的傘具往一移動方向移動時,氣體相對傘面移動並在位於第二骨架上的傘面的頂面及底 面分別產生壓力,且上、下壓力趨近平衡。據此,在移動過程中使用此傘具可具有良好的移動穩定性。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傘具的立體透視圖。圖2是圖1之傘具的爆炸圖。為使圖式更為清楚,在此將圖1之傘具100的立體圖繪示成透視狀態。請參考圖1與圖2,在本實施例中,傘具100包括桿體110、多個第一骨架120、多個第二骨架130以及傘面140。桿體110包括主桿件112、固定件114與滑動件116。固定件114固定至主桿件112的頂端112a,而滑動件116可滑動地套設於主桿件112。本實施例中,主桿件112是由多個子桿件112b連接而成,子桿件112b相互套設且可相對移動而調節主桿件112的長度,以方便收納。在其他實施例中,主桿件112亦可為固定長度之桿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設置於桿體110的周邊且分別連接滑動件116與固定件114,而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隨著滑動件116相對於固定件114的位置而呈現一展開狀態或一收合狀態。傘面140配置在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上,且傘面140隨著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而呈現展開狀態或收合狀態。此外,傘面140上還設置有多個導流孔142,這些導流孔142可位在第一 骨架120與(或)第二骨架130上的傘面140上,且其上會再覆蓋一層傘布,傘布用以將傘面140上的水導引流至傘面140外,防止水(如雨水)會直接進入導流孔142。然而,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傘面140可僅具有一個導流孔或更多導流孔,本發明不限制導流孔142的數量、形狀、設置位置及設置方式。
圖3是圖1之傘具的俯視示意圖。圖3省略繪示傘具100的部分構件如導流孔142,以清楚展示圖3中的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的數量與排列方式。請同時參考圖1、圖2及圖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具有相同數量,分別具有四根第一骨架120與四根第二骨架130,但本發明不限制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的數量,意即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的數量可為不相同。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以桿體110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
在本實施例中,四根第一骨架120與四根第二骨架130分別排列在桿體110的兩側且圍繞桿體110。傘面140配置在呈放射狀排列的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上,使得該傘面140具有一特定面積,以覆蓋在所有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上。因此,當傘面140呈現展開狀態時,如圖3所示,傘具100可提供遮蔽功能。
詳細而言,請參考圖4。圖4是圖1之傘具的側視圖。為使圖式較為清楚,圖4繪示一個第一骨架120與一個第二骨架130,以詳細說明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的 結構與位置。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骨架120包括第一拉桿122、第一連桿124、第一延伸桿126以及第一接桿128。第一拉桿122的第一端122a連接滑動件116,第一連桿124連接於固定件114與第一拉桿122之間,第一延伸桿126連接第一拉桿122的第二端122b,第一接桿128連接於第一連桿124與第一延伸桿126之間。
另一方面,每一第二骨架130包括第二拉桿132、第二連桿134、第二延伸桿136、第二接桿138以及端桿139。第二拉桿132的第一端132a連接滑動件116,第二連桿134連接於固定件114與第二拉桿132之間,第二延伸桿136的第一端136a連接第二拉桿132的第二端132b,第二接桿138連接於第二連桿134與第二延伸桿136之間,端桿139連接第二延伸桿136的第二端136b。
由此可知,當滑動件116相對於固定件114移動時,該滑動件116帶動連接滑動件116的第一拉桿122與第二拉桿132,使得第一拉桿122與第二拉桿132同時靠近或同時遠離對應的第一連桿124與第二連桿134,以呈現一展開狀態或一收合狀態。此外,桿體110具有限位部118,設置在主桿件112上,滑動件116抵靠於限位部118而使傘具100維持展開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處於展開狀態時,如圖4所示,第一骨架120的第一拉桿122與第二骨架130的第二拉桿132可視為是近似位在同一平面上,而由圖4可以看出,第一拉桿122是由主桿件112 朝向第一延伸桿126稍微向上傾斜,而第二拉桿132是由主桿件112朝向第二延伸桿136稍微向上傾斜。另一方面,第一骨架120的第一延伸桿126連接第一拉桿122的第二端122b,而第二骨架130的第二延伸桿136連接第二拉桿132的第二端132b與端桿139。當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處於展開狀態且第一拉桿122與第二拉桿132近似位在同一平面上時,第一延伸桿126、第二延伸桿136與端桿139會些微垂下而不與第一拉桿122以及第二拉桿132位在同一平面上。附帶一提的是,本領域人員依據本實施例的內容,可以因應需求而調整第一拉桿122與第二拉桿132的高低。
圖5是圖1之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示意圖。請參考圖5,在本實施例中,行動工具50為自行車,朝向移動方向D1移動。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行動工具可為機車、電動機車、殘障機動車或其他可移動之行動工具,本發明不限於此。傘具100設置在行動工具50上。在本實施例中,行動工具50具有固定架52,而傘具100是藉由將桿體110的主桿件112固定至固定架52而設置於行動工具50。因此,傘具100可隨著行動工具50朝向移動方向D1移動,而當傘具100處於展開狀態時,傘具100可遮蔽位在行動工具50上的使用者,以提供使用者較舒適的移動環境。
請參考圖4與圖5,當處於展開狀態的傘具100隨著行動工具50往移動方向D1移動時,周圍的氣體會受到行動工具50與傘具100的擾動而產生相對行動工具50與傘 具100的移動而形成氣流A。氣流A往移動方向D1的反向經過傘面140。在本實施例中,沿著方向D1前進,傘具100的第一骨架120位於第二骨架130的前方。因此,氣流A先經過位在第一骨架120上的傘面140後才經過位在第二骨架130上的傘面140。氣流A分流經過傘面140的頂面S1及底面S2,並在傘面140的頂面S1以及底面S2分別產生第一壓力P1與第二壓力P2。
如前所述,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處於展開狀態時,第一拉桿122與第二拉桿132近似位在同一平面上,而第一延伸桿126、第二延伸桿136與端桿139會些微垂下而不與第一拉桿122以及第二拉桿132位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傘面140在第一骨架120上以及在第二骨架130上分別與移動方向D1具有傾斜角度。
換句話說,位於第一延伸桿126上的傘面140相對於移動方向D1具有斜度θ1,而位於端桿139上的傘面140相對於移動方向D1具有斜度θ2。因此,對於具有斜度θ1與斜度θ2的傘面140而言,氣流A流經頂面S1的速度比流經底面S2的速度快,使得氣流A在傘面140的頂面S1與底面S2產生白努利效應(Bernoulli Effect)。
一般而言,位於第一骨架120上的傘面140與移動方向D1會有一個傾斜的角度(以下稱為斜度),而以本實施例而言,位於第一骨架120上的傘面140與移動方向D1的斜度θ1範圍介於0度至15度之間。此處所提及之斜度θ1僅是舉例之用,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隨著行動工具50的移動,氣流A相對於傘面140的移動會對傘面140的頂面S1產生第一壓力P1,且對傘面140的底面S2產生第二壓力P2,而在白努利效應之下,第二壓力P2會大於第一壓力P1,因此傘面140受此向上的第二壓力P2而容易上揚。一般說來,由於第一骨架120位在迎風面,因此氣流A會流經過位於第一骨架120上的傘面140再流動至位於第二骨架130上的傘面140時,會在第二骨架130上的傘面140造成一負壓,且氣流A的流動速度越大則負壓越大,而位於第二骨架130上的傘面140上揚的角度就越大。
特別的是,由於在本實施例的傘具100中,在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間更開設導流孔142驅使P2的壓力從導流孔142提早洩壓,因此對傘面140的頂面S1的第一壓力P1與對傘面140的底面S2的第二壓力P2趨於平衡而減少白努利效應的影響,進而使位在第二骨架130上的傘面140在移動中上揚的角度不易過大而影響傘具100的行進。
另外,本實施例更將端桿139設置在第二延伸桿136後,並使第二骨架130的總長度大於第一骨架120的總長度,以使位於第二骨架130的端桿139上的傘面140相對於移動方向D1的斜度θ2會隨著第二骨架130的總長度加長而趨緩。在本實施例中,可以是使第二拉桿132、第二延伸桿136及端桿139設置在平行於移動方向的同一水平線上,而斜度θ2是由於端桿139受到重力影響而自然下垂 所造成的角度。所以,斜度θ2可視為是一個相當微小的角度而趨近於零。因此,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二骨架130的端桿139上的傘面140的斜度θ2小於位於第一骨架120的第一延伸桿126上的傘面140的斜度θ1。
據此,傘面140受到白努利效應的影響很小,意即傘面140不易往相對遠離行動工具50的上方而上揚。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二接桿138具有彈性,例如第二接桿138為鋼條,有利於吸收風的震動力。因此,當氣流A經過位於第二接桿138的傘面140時,第二接桿138可提供緩衝,讓傘具100不至於因為受到太大的壓力而損壞。
另外,較為理想的設置方式是使第一延伸桿126的軸向與移動方向D1互相平行,但受到重力的影響,第一延伸桿126會略為下垂,且因為第一延伸桿126位於迎風面,因此第一延伸桿126須特別固定住,以避免第一延伸桿126受風後會上揚或下壓,影響氣流的通過。簡言之,在不欲讓傘面上揚而有開花情形的前提下,位於第一骨架120上的傘面140與移動方向D1的斜度θ1越小越好。
因此,氣流A位於傘具100之傘面140的上方的第一壓力P1與位於傘面140的下方的第二壓力P2趨於平衡,使得傘具100可平穩地隨著行動工具50移動而較不易因為傘尾(即位於相對後方的傘面140)的上揚角度過大而影響行進。此外,設計傘具100的第二骨架130的總長度大於第一骨架120的總長度,亦可使傘具100在裝設於行動工具50後,第二骨架130上的傘面140具有較大的面積而 遮蔽使用者。
附帶一提的是,由於第一拉桿122與第二拉桿132近似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連接固定件114的第一連桿124與第二連桿134與移動方向具有傾斜角度而使傘具100的頂部T呈現錐狀,而此傾斜角度大於斜度θ1與斜度θ2,如圖4與圖5所示。因此,相較於位於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的傘面140,白努利效應在傘面140的頂部T具有最大的影響,而使位在傘面140的頂部T的頂面S1與底面S2具有較大的壓力差。
此外,藉由在位於第二骨架130之間的傘面140上設置多個導流孔142,可以讓分流至底面S2的氣體A流經傘面140的頂部T後繼續流動至位於第二骨架130的傘面140的底面S2並藉由導流孔142宣洩掉部份因為氣體A的流動而產生的壓力,使得第一壓力P1與第二壓力P2趨近平衡,進而避免傘面140從頂部T處產生過度上揚而折斷傘骨。這樣子的設計方式更可防止行動工具因增加傘具100而加大風阻,簡單來說即是即使在行動工具50上增加傘具100,行動工具50的行進依然平穩。
圖6是圖5之處於收合狀態的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示意圖。請參考圖6,在本實施例中,設置在行動工具50上的傘具100,可經由將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從展開狀態折疊至收合狀態,以在使用者不需使用傘具100時縮小傘具100的體積,使得行動工具50可具有較大的使用空間。
詳細而言,請參考圖6與圖7。圖7是圖1之傘具處於收合狀態的側視圖。為使圖式較為清楚,圖7省略繪示傘面140。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骨架120從第一拉桿122、第一連桿124、第一延伸桿126以及第一接桿128之間的連接處折疊並靠近桿體110,而各第二骨架130從第二拉桿132、第二連桿134、第二延伸桿136、第二接桿138以及端桿139之間的連接處折疊並靠近桿體110。據此,當使用者不使用傘具100時,第一骨架120及第二骨架130可從展開狀態而折疊至收合狀態以縮小傘具140的體積。
圖8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傘具的立體透視圖。為使圖式更為清楚,在此將圖8之傘具100a的立體圖繪示成透視狀態。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傘具100a具有多條編織線150以及多個發光二極體160。傘面140藉由編織線150連接第一骨架120的一部分以及第二骨架130的一部分。當傘面140設置於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時,編織線150將傘面140固定在第一骨架120的第一延伸桿126以及第二骨架130的第二延伸桿136與第二接桿138,使得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的部分是位於編織線150與傘面140之間。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傘具100a具有小型風力發電機170,設置於主桿件112的頂端112a且與發光二極體160電性連接。發光二極體160利用編織線150以設置在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的尾端,但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發光二極體160亦可設置在其他適當的地方,本發明 不以此為限制。
另一方面,傘具100還包括多個導電線152,且導電線152與編織線150編織在一起以設置在傘面140,而發光二極體160透過導電線152而電性連接小型風力發電機170。據此,當傘具100a隨著行動工具50移動時,氣體A經過小型風力發電機170,使得小型風力發電機170可產生電力並經由導電線152傳遞至發光二極體160以使發光二極體160發光。因此,傘具100a具有發光功能。
圖9至圖13是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之傘具的俯視示意圖。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傘具不限定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的數量必須相等,亦不限定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的排列方式。
在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中,傘具100b與傘具100具有類似的排列方式。傘具100b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分別具有四根,且分別排列在桿體110的兩側,如圖9所示。傘具100b與傘具100的主要差異處在於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之間的排列角度以及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的長度比例。藉由調整這些尺寸,可使傘具100b與傘具100具有不同遮蔽面積。
此外,在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中,傘具100c與傘具100的主要差異處在於,傘具100c的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是交錯排列在桿體110的周圍,如圖10所示。藉由調整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的排列方式,可使傘具100c與傘具100具有不同的形狀。
同理,如圖11至圖13所示之傘具100d~100f,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傘具100d~100f可調整第一骨架120與第二骨架130的數量與排列方式,甚至可使多個第一骨架120或多個第二骨架130據有不同的總長度,並應用在不同的行動工具上。圖14是圖13之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示意圖。如圖14所示,行動工具60例如是殘障機動車,且殘障機動車上可設置如圖13之傘具100f。據此,傘具可調整其遮蔽面積,以因應各種不同的行動工具。
需注意的是,雖然上述的實施例是將傘具設置在行動工具上為例說明,但是並不以此為限,一般行動速度較低的如自走式機器人或是人於行走的時候,都可以握持上述的傘具。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出一種傘具,適於手持或是配置於可移動之行動工具。傘具的多個第一骨架、多個第二骨架以及配置於這些骨架上的傘面可使傘具呈現展開狀態或收合狀態,以提供遮蔽功能或縮小體積。此外,位於第一骨架上的傘面相對於移動方向的斜度大於位於第二骨架上的傘面相對於移動方向的斜度。將本發明之傘具設置在行動工具上,使得處於展開狀態的傘具隨著行動工具往移動方向移動時,氣體相對傘面移動,且由於傘具之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及傘面設置的結構特徵,讓氣體相對傘面移動時在位於第二骨架上的傘面的頂面及底面分別產生的壓力趨近平衡,據此,傘具在移動過程中較不會因為傘尾的上揚角度過大而影響移動過程,具有較佳的移動穩定性。此外, 當傘具不使用時,傘具可折疊成收納狀態。所以,上述之傘具以及此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能在行動工具移動時穩定地提供遮蔽功能,且不使用此傘具時也可以將此傘具方便地收合起來。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50、60‧‧‧行動工具
52‧‧‧固定架
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傘具
110‧‧‧桿體
112‧‧‧主桿件
112a‧‧‧頂端
112b‧‧‧子桿件
114‧‧‧固定件
116‧‧‧滑動件
118‧‧‧限位部
120‧‧‧第一骨架
122‧‧‧第一拉桿
122a、132a、136a‧‧‧第一端
122b、132b、136b‧‧‧第二端
124‧‧‧第一連桿
126‧‧‧第一延伸桿
128‧‧‧第一接桿
130‧‧‧第二骨架
132‧‧‧第二拉桿
134‧‧‧第二連桿
136‧‧‧第二延伸桿
138‧‧‧第二接桿
139‧‧‧端桿
140‧‧‧傘面
142‧‧‧導流孔
150‧‧‧編織線
152‧‧‧導電線
160‧‧‧發光二極體
170‧‧‧小型風力發電機
A‧‧‧氣體
D1‧‧‧移動方向
P1‧‧‧第一壓力
P2‧‧‧第二壓力
S1‧‧‧頂面
S2‧‧‧底面
T‧‧‧頂部
θ1、θ2‧‧‧斜度
圖1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傘具的立體透視圖。
圖2是圖1之傘具的爆炸圖。
圖3是圖1之傘具的俯視示意圖。
圖4是圖1之傘具的側視圖。
圖5是圖1之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示意圖。
圖6是圖5之傘具處於收合狀態的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示意圖。
圖7是圖1之傘具處於收合狀態的側視圖。
圖8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傘具的立體透視圖。
圖9至圖13是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之傘具的俯視示意圖。
圖14是圖13之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示意圖。
100‧‧‧傘具
110‧‧‧桿體
112‧‧‧主桿件
112a‧‧‧頂端
114‧‧‧固定件
116‧‧‧滑動件
118‧‧‧限位部
120‧‧‧第一骨架
130‧‧‧第二骨架
140‧‧‧傘面
142‧‧‧導流孔

Claims (14)

  1. 一種傘具,包括:一桿體,包括一主桿件、一固定件與一滑動件,其中該固定件固定至該主桿件的一頂端,而該滑動件可滑動地套設於該主桿件;多個第一骨架與多個第二骨架,設置於該桿體的周邊且分別連接該滑動件與該固定件,其中該些第一骨架與該些第二骨架隨著該滑動件相對於該固定件的位置而呈現一展開狀態或一收合狀態,其中該等第一骨架與該等第二骨架之總數最多為八個;以及一傘面,配置在該些第一骨架與該些第二骨架上,且該傘面隨著該些第一骨架及該些第二骨架而呈現該展開狀態或該收合狀態,其中當處於該展開狀態的該傘具往一移動方向移動時,一氣體相對該傘面流動並經過該傘面的一頂面及一底面,且於該頂面產生一第一壓力並於該底面產生一第二壓力,而位於該些第二骨架上的該傘面的該頂面的該第一壓力與位於該些第二骨架上的該傘面的該底面所產生的該第二壓力趨近平衡,其中,每一第一骨架包括一第一拉桿、一第一連桿、一第一延伸桿以及一第一接桿,該第一拉桿的一第一端連接該滑動件,該第一連桿連接於該固定件與該第一拉桿之間,該第一延伸桿連接該第一拉桿的一第二端,該第一接桿連接於該第一連桿與該第一延伸桿之間,而每一第二骨架包括一第二拉桿、一第二連桿、一第二延伸桿、一第二 接桿以及一端桿,該第二拉桿的一第一端連接該滑動件,該第二連桿連接於該固定件與該第二拉桿之間,該第二延伸桿的一第一端連接該第二拉桿的一第二端,該第二接桿連接於該第二連桿與該第二延伸桿之間,其中,該第一延伸桿上的該傘面相對於該移動方向具有一斜度θ1,且θ1範圍介於0度至15度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傘具,其中該些第二接桿具有彈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傘具,其中當該些第一骨架及該些第二骨架處於該收合狀態時,各第一骨架從該第一拉桿、該第一連桿、該第一延伸桿以及該第一接桿之間的連接處折疊並靠近該桿體,而各第二骨架從該第二拉桿、該第二連桿、該第二延伸桿、該第二接桿以及該端桿之間的連接處折疊並靠近該桿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傘具,其中當該些第一骨架及該些第二骨架處於該展開狀態時,該些第一骨架的該些第一拉桿與該些第二骨架的該些第二拉桿位在同一平面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傘具,其中當該傘面處於該展開狀態時,位於該些第一骨架上的該傘面相對於該移動方向的斜度大於位於該些第二骨架上的該傘面相對於該移動方向的斜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傘具,其中該桿體更包括一限位部,設置在該主桿件上,該滑動件抵靠於該限 位部而使該傘具維持該展開狀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傘具,其中該主桿件是由多個子桿件連接而成,該些子桿件相互套設且可相對移動而調節該主桿件的長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傘具,更包括多條編織線、多條導電線以及多個發光二極體,該些導電線與該些編織線編織在一起並連接於該傘面,且該些第一骨架的一部分與該些第二骨架的一部分位於該些編織線與該傘面之間,而多個發光二極體設置在該些第一骨架或該些第二骨架的尾端且與該些導電線電性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傘具,更包括一小型風力發電機,設置於該主桿件的該頂端且經由該些導電線而與該些發光二極體電性連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傘具,其中該些第一骨架與該些第二骨架以該桿體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傘具,其中該傘面具有一導流孔,設置於位在該些第一骨架與第二骨架之間的該傘面上。
  12. 一種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包括:一行動工具,朝向一移動方向移動;以及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1項之任一項的傘具,設置在該行動工具上且隨著該行動工具朝向該移動方向移動。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更包括一固定架,該固定架設置於該行動工具, 且該傘具的該桿體固定至該固定架。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其中該行動工具為一自行車、一機車、一電動機車或一殘障機動車。
TW101121569A 2012-06-15 2012-06-15 傘具以及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 TWI4627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1569A TWI462708B (zh) 2012-06-15 2012-06-15 傘具以及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1569A TWI462708B (zh) 2012-06-15 2012-06-15 傘具以及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50045A TW201350045A (zh) 2013-12-16
TWI462708B true TWI462708B (zh) 2014-12-01

Family

ID=50157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1569A TWI462708B (zh) 2012-06-15 2012-06-15 傘具以及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62708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78890U (en) * 2009-12-08 2010-04-21 He-Guang Cai Structure of weather canopy for transportation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78890U (en) * 2009-12-08 2010-04-21 He-Guang Cai Structure of weather canopy for transporta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50045A (zh) 2013-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538296A (ja) 改良傘
US6588439B2 (en) Wind-protecting skeleton for folding umbrella
CN206025463U (zh) 一种防风伞的牵引伞骨改进结构
CN201315930Y (zh) 面积可控晴雨伞
TWI462708B (zh) 傘具以及傘具與行動工具的組合
ES2382598T3 (es) Sombrilla o parasol de protección contra la intemperie con aberturas extensibles compartimentadas e independientes
US20110030751A1 (en) Windproof Sunshade
KR102290709B1 (ko) 킥보드 및 자전거용 간이 햇빛가리개
JP5711419B1 (ja) 膜屋根ユニット、及び開閉式膜屋根構造
RU143370U1 (ru) Противоградовый автозонт
CN201291955Y (zh) 自行车电动车遮阳防雨棚
CN207813122U (zh) 一种体育用遮阳防晒装置
CN103507882A (zh) 伞具以及伞具与行动工具的组合
CN205667409U (zh) 一种户外帐篷伞
KR102182843B1 (ko) 캐노피방우시스템 및 전기자동차
CN107853833A (zh) 一种折叠遮阳伞
CN206487185U (zh) 一种用于公共自行车的遮阳遮雨的装置
CN211532449U (zh) 一种野外诱虫灯
TW201618688A (zh) 景觀傘
US20170320546A1 (en) Recreational Canopy
CN2610717Y (zh) 多折拉绳自动伞之中棒结构
KR200276359Y1 (ko) 자전거 및 원동기용 통풍구조 파라솔
US20230389667A1 (en) Wind resistant parasol
CN211486535U (zh) 一种便于使用和携带的发光气球
CN209449910U (zh) 一种智慧雨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