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89366B - 复合防伪膜、复合防伪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安全物品 - Google Patents

复合防伪膜、复合防伪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安全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89366B
CN103489366B CN201310446764.9A CN201310446764A CN103489366B CN 103489366 B CN103489366 B CN 103489366B CN 201310446764 A CN201310446764 A CN 201310446764A CN 103489366 B CN103489366 B CN 1034893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anti
shape
layer
memory polymer
fak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67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89366A (zh
Inventor
刘义龙
麻宝成
高瑞
李春芝
吕建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
Institute of Prin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Bank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 Institute of Prin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Bank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131044676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893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89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9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89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93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防伪膜、复合防伪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安全物品。其中,复合防伪膜具有形状记忆聚合物层和功能材料层,二者间至少部分区域重叠,所述功能材料层具有可机读的信息识别特征,且至少部分区域为深色。本发明的复合防伪膜和复合防伪元件将形状记忆聚合物与具有可机读特征的功能材料结合在一起,具有复合防伪特征,且功能材料层的深色区域可以有效提高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热吸收效率,加快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变形速度。

Description

复合防伪膜、复合防伪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安全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防伪膜、复合防伪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安全物品,属于防伪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假冒和伪造,各类安全物品如有价证券和名牌产品经常带有安全元件,以方便进行真伪识别,同时杜绝伪造,避免损失。根据防伪产品的不同需求,防伪技术包括多个等级,例如大众直接通过肉眼观察或简单触摸等方式就可以进行识别的一线防伪(或大众防伪)技术,和需要利用特殊仪器或装置才能识别的二线和三线防伪(或专家防伪)技术。
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SMP)是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变化并对其物理参数做出改变的一种重要的智能材料。记忆原理是由其玻璃态到橡胶态或到熔融态的转变来实现。形状记忆聚合物在获得初始形状后,再经形变和形状固定,在热、光、电或交变磁场等外部条件的驱动下,能恢复其初始形状。目前人们已经开发出多种驱动方式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并已经开始将其应用于防伪领域。
中国专利CN101877196B公开了一种形状记忆防伪标识的制作方法。将具备形状记忆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具有凹凸有致图案的板材,并将上述板材进行辐照,再把经过辐照的表面具有凹凸有致图案的板材加热并用三辊压延机压延成薄膜,经过这样的压延,表面具有凹凸有致的图案的板材就变成了表面平整的薄膜,再根据图案被压延的程度,把薄膜裁成若干个只隐含有一个图案的小片,制成防伪薄膜,当需要检验商品的真伪时,将小片的防伪薄膜放进开水中,这些小片薄膜会缩小,同时显现出辊筒上的图案,起到防伪作用。其中上述板材的厚度为0.2-2.0mm,防伪薄膜的厚度为0.1-0.3mm。
US20120279101A公开了一种利用形状记忆聚合物来制作防伪标签,判断产品的真伪的方法。当形状记忆聚合物处在第一状态时,表面平滑,当处于另一状态时,表面轮廓凸起。在读防伪标签的时候,形状记忆聚合物能够在两种状态之间来回转变。形状记忆聚合物层厚度为0.1-20mm,聚合物层中还可以含有各种各样的填料,如磁性粒子、金属氮化物、碳化物等,还包括一些合成的纤维、热致变色材料等等。
中国专利CN101826278B光敏形状记忆聚合物凝胶制成标识,当不被太阳光或其它光源照射时,该标识没有变化,当该标识被太阳光或其它光源照射后,则该标识就会产生形状记忆效应,出现体积相转变,形态发生变化,从而起到防伪作用。
在防伪领域中,由于曾经使用的上述防伪技术已经日益普及,不利于达到有效防伪的目的,因此需要不断开发新型的防伪元件,增加新的防伪特征,以利于大众进行防伪识别的同时,增加伪造难度,提高防伪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防伪膜及复合防伪元件,引入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实现多等级防伪元素的结合使用,增大了伪造难度,并且提高了大众进行一线防伪识别的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防伪复合元件的制造方法,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且制造的复合防伪元件伪造难度较高。
本发明还提供设置有上述复合防伪元件的安全物品,易于大众快速识别,并具有较高的防伪等级,具有简单、高效和可靠的防伪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防伪膜,其具有形状记忆聚合物层和功能材料层,二者间至少部分区域重叠,所述功能材料层具有可机读的信息识别特征,且至少部分区域为深色。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材料层具有的可机读的信息识别特征包括磁性特征、紫外特征、红外特征和/或元素编码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深色包括视觉上为黑色或接近黑色。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材料层由多个颜色区域组合形成,且该多个颜色区域至少包括一个所述深色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材料层由多个颜色区域按照设定的颜色编码方式设置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防伪膜的厚度为15-100μm。
进一步地,所述形状记忆聚合物层的厚度为10-70μm,功能材料层的厚度为1-40μm。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防伪膜还包括胶粘剂层,所述胶粘剂层设置在功能材料层背对形状记忆聚合物层的一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材料层的材料包括硬磁材料、软磁材料、红外吸收材料、红外反射材料和荧光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形状记忆聚合物层包含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光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磁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电致形状记忆聚合物和化学感应诱导形状记忆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复合防伪元件,其包括:基材层和设置于该基材层上的所述复合防伪膜。
进一步地,所述基材层和所述复合防伪膜之间还设置有剥离层。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防伪膜的记忆聚合物层远离基材层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防伪膜的功能材料层一侧还设有胶粘剂层,所述剥离层位于所述胶粘剂层与基材层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造上述复合防伪元件的方法,包括:
在基材层上形成所述功能材料层;
在功能材料层上涂布形状记忆聚合物,干燥后压印图案,并对该图案固化成型,得到具有初始图案的记忆聚合物层;
用热辊筒对所述具有初始图案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层进行热压直至该形状记忆聚合物层的表面平整,形成所述防伪复合元件。
进一步地,压印图案以使所得到的初始图案的深度为10-70μm。
进一步地,在形成功能材料层之前,包括在基材层表面涂布剥离层的步骤。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包括在涂布的剥离层表面涂布胶粘剂层的步骤。
进一步地,形成所述功能材料层的方法包括涂布或印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设置有上述的复合防伪膜的安全物品。
进一步地,包括钞票、票证或文件。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防伪膜以粘贴或烫印的形式设置于需要防伪的物品上形成安全物品。
本发明方案的实施,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的复合防伪膜和复合防伪元件将形状记忆聚合物与具有可机读特征的功能材料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种新的防伪手段,同时具备了易于大众识别的一线防伪特征和可满足大批量快速识别需求的机读特征,且通过对功能材料层的深色区域设置,可以有效提高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热吸收效率,加快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变形速度,提高了大众进行一线防伪识别的效率;
2、基于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的特性,将其与功能材料层结合,通过调整功能材料层的不同颜色区域,或者使形状记忆聚合物层与功能材料层的深色区域部分重合,可形成形状记忆聚合物层渐变的效果,进一步增强防伪功效;
3、本发明提供的复合防伪膜的厚度小,能够用于本身厚度就不超过0.1mm的纸张类印刷品,例如钞券等;并可以以多种方式方便地设置于需要防伪的物品上。
附图说明
图1-3分别为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的复合防伪膜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复合防伪元件的截面图。
图5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复合防伪元件的示意图,图5b为沿图5a中的直线A-A’的截面图。
图6-8为本发明的不同实施方式提供的复合防伪元件的截面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复合防伪效果的安全物品。
图10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聚合物层的初始图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防伪膜,其具有形状记忆聚合物层和功能材料层,二者间至少部分区域重叠,功能材料层具有可机读的信息识别特征,且至少部分区域为深色。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变形机理是通过热量变化来实现由其玻璃态到橡胶态或到熔融态的转变,形状记忆聚合物在获得初始形状后,再经形变和形状固定,在热或能够产生热量的光、电或交变磁场等外部条件的驱动下,能恢复其初始形状。
本发明的复合防伪膜将形状记忆聚合物和具有可机读特征的功能材料结合在一起,同时具有形状记忆特征与可机读的磁性、紫外和/或红外特征,且功能材料层的深色区域可以有效提高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热吸收效率,加快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变形速度。复合防伪膜的构成中,所述记忆聚合物层和功能材料层至少应该部分重叠,并且二者的重叠部分的功能材料层最好包括了所述深色区域的部分或全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功能材料层由多个不同颜色的区域组成,在检测过程中,记忆聚合物层从不同颜色区域得到的驱动能量不同,变形速度也出现差异,从而提供更独特的识别特征。通常可以将功能材料层不同的颜色区域按照设定的颜色分布(也称颜色编码)设置,规则变化的记忆聚合物层也能进一步提高防伪指标。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形状记忆聚合物层的厚度可在10-70μm之间选择,功能材料层的厚度可在1-40μm之间选择,复合防伪膜的厚度可为15-100μm,较小的厚度使复合防伪膜能够用于本身厚度就不超过0.1mm的纸张类印刷品,并可以以多种方式方便地设置于需要防伪的物品上。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和图2分别为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的复合防伪膜100的截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复合防伪膜100具有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和功能材料层20,二者间至少部分区域重叠,功能材料层20具有可机读的信息识别特征,且至少部分区域为深色。
其中,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形成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的材料包括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光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磁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电致形状记忆聚合物和化学感应形状记忆聚合物。可供使用的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物质种类可列举聚降冰片烯、反式聚异戊二烯、聚乙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和嵌段聚氨酯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可通过商购得到,例如可使用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的热致形状记忆聚氨酯、美国Cornerstone Research Group,Inc.生产的Veriflex系列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等等;或者也可以按照本领域公知的方法自行制备得到。例如,可以利用得到的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按照常规或公知方法进行加工成为所需要的其它方式或复合方式驱动的形状记忆聚合物。非限定性的示例说明可以有,在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中引入导电炭黑、金属粉末或者导电高分子等导电材料形成电致形状记忆聚合物,通过电流产生的热量使聚合物温度升高,驱动其恢复形状,可以实现电致和热致形状记忆功能;将磁性粒子引入到形状记忆聚合物中,在交变磁场的诱导下,磁性粒子产生热量而加热形状记忆聚合物至其相转变温度,从而实现其形状的回复,可以实现磁致和热致形状记忆功能,其中磁性粒子可选择如γ-Fe2O3、Fe3O4或铁氧体等的颗粒,粒径范围可以为50nm-1μm,优选地为200-600nm。
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可以由一种驱动方式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形成;或由多种不同方式驱动的形状记忆聚合物组成,能够根据不同驱动条件分别显示所隐藏的信息。
具体地,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可以是如图1所示,由一种驱动方式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布满整个一层而形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驱动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共同形成,例如图2所示,部分区域11由第一种方式驱动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形成,在其余区域12由第二种方式驱动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形成,这些区域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
一个具体实施例可以是,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可以由电致形状记忆聚合物和光致形状记忆聚合物共同形成,并分别形成不同的图案A和B,即隐藏不同的信息。所得到的复合膜置于电场中,受电流驱动,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会显示图案信息A;置于光照下,受光驱动,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显示另外一种图案信息B。这种明显的变化特征赋予了独特的大众防伪功效。
功能材料层20具有的可机读信息识别特征包括磁性特征、紫外特征、红外特征和/或元素编码特征。形成功能材料层20的材料可以包括硬磁材料、软磁材料、红外吸收材料、红外反射材料和荧光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利用相应的检测仪器可以获得设定的二线防伪特征。
本发明的方案中,功能材料层20至少部分区域为深色,此处的“深色”应该理解为常规意义上的深色或较深的色调,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可以采用视觉上为黑色或者接近黑色的色系,其与形状记忆聚合物层结合,达到的效果是利于热量的充分吸收,提高形状记忆聚合物变形的速率,并同时提供机读防伪特征。功能材料的深色区域可以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来实现,可以直接选择适当颜色的材料,对于一些颜色偏浅或不符合需要的材料,也可以利用合适的颜料来满足要求。例如,荧光材料通常不是深色,当仅使用荧光材料作为形成功能材料层20的功能材料时,可以利用深色颜料调配形成部分或全部功能材料层。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功能材料层20可以如图5a、5b所示,为具有镂空图案的背景层,区域1为由深色的功能材料形成,区域2为镂空,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和功能材料层20形成部分重合。或者,功能材料层20还可以由多个颜色区域组合形成,且该多个颜色区域至少包括一个深色的区域,例如在图5a中,区域1为由深色的功能材料(如软磁材料)形成,区域2为颜色相对较浅的功能材料(如荧光材料)形成。
在大众进行防伪识别时,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部分与深色区域1重合,经相应的驱动处置,这一部分形状记忆聚合物先变形,而没有与深色区域重合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后变形,这种时间上的渐变效果能够有效地增强复合防伪膜100的防伪能力。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功能材料层20的颜色从区域1至2由深至浅渐变,其吸热的能力同时逐渐变弱,更容易观察到上述时间上的渐变效果。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功能材料层20可由多个颜色区域按照设定的颜色编码方式设置而成,例如,功能材料层20的不同颜色区域可按照设定的顺序进行排列,驱动形状记忆聚合物按照特定的规律发生形状改变形成隐藏的防伪信息,尤其是,还可进一步使功能材料层20的不同颜色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红外、磁性等等),需要分别通过专业检测仪器进行识别检测,从而使复合防伪膜100具有更加专业有效的防伪效果,进一步提高防伪能力。
图3为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复合防伪膜100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复合防伪膜100除包括上述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和功能材料层20外,还包括胶粘剂层30,胶粘剂层30设置在功能材料层20背对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的一面上。形成胶粘剂层30的材料可以根据公知技术选择具有热熔粘结效果的材料,本发明中不做限制,例如聚酰胺、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胶粘剂层30的设置能够便于复合防伪膜100与需要防伪的物品相结合。
复合防伪膜100的厚度可以为15-100μm。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的厚度可以为10-70μm,功能材料层20的厚度可以为1-40μm。当含有胶粘剂层30时,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5μm。本发明提供的复合防伪膜100厚度小,能够用于本身厚度就不超过0.1mm的纸张类印刷品,例如钞券等的有效防伪。
本发明所描述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层”和“功能材料层”应理解为分别提供各自功效的材料层,其各自也可以由多层结构形成。所以,在本发明中,通过套印涂布的方式,所述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可以包括彼此相接触的多层,而深色功能材料层20亦可进一步分别包括彼此相接触的多层,这些层所使用的形状记忆聚合物或深色功能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增加了复合防伪膜的复杂程度,并能够获得更有效的防伪效果。
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复合防伪元件200,包括基材层40和设置于该基材层40上的复合防伪膜100。一般情况下,复合防伪膜100的记忆聚合物层10远离基材层40设置。
基材层40可以为聚合物材料制成的薄膜,其厚度根据需要可以为8-20μm,聚合物材料的种类不做限制,例如可以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丙烯酸酯、聚丙烯腈、聚苯乙烯、聚丙烯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或其单体的共聚物等等。基材层40的设置可以有效保护复合防伪膜100,使其在与需要防伪的物品结合之前免于受损。
基材层40和复合防伪膜10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剥离层50。剥离层50的厚度一般为1-5μm,剥离层50的设置有利于将基材层40剥离,并将复合防伪膜100与需要防伪的物品结合在一起。剥离层50的材料可以根据公知技术选择,本发明中不做限制。如图6所示,复合防伪膜100的功能材料层20一侧还设有胶粘剂层30,所述剥离层50位于所述胶粘剂层30与基材层40之间。
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制造复合防伪元件200,具体包括:
在基材层40上形成功能材料层20;
在功能材料层20上涂布如前所述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干燥后压印图案,并使该图案固化成型,得到具有初始图案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
用热辊筒对所述具有初始图案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进行热压至该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的表面平整,形成复合防伪元件200。
可采用例如丝棒、照相凹版、柔版或者丝网印刷等公知方法将上述材料分别涂布或印刷在基材层40上。例如,可以使用丝棒将含功能材料的油墨涂布于基材层40上,之后干燥形成功能材料层20。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涂布为常规手段,即,配制成流动态的物料后实施涂布,例如,用溶剂配制成适当浓度的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溶液。所使用的溶剂可根据公知技术进行选择,应当能够充分溶解所使用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并易于挥发,例如四氢呋喃,二氯甲烷等。
压印后使图案固化成型的方法可以根据公知技术选择,例如采用加热或辐射的方法使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上压印的图案固化。
热辊筒的温度取决于所使用的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或熔点,根据所选择的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性质,一般比玻璃化转变温度或熔点高10-15℃,从而能够使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的初始图案形状被完全压平。表面平整应理解为以肉眼观察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的表面平整,为达到要求,使用表面平整光滑的热辊筒进行辊压。进行防伪识别时,当以热、电、磁或光等方式驱动使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的温度高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或熔点时,可观察到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上的图案发生变化。
另外,在形成功能材料层20之前,可以先在基材层40表面涂布剥离层40,得到具有剥离层40的复合防伪元件200。还可以在基材层40表面涂布剥离层50后,先在其上涂布胶粘剂层30,再在胶粘剂层30上形成功能材料层20。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压印图案以使所得到的初始图案的深度为10-70μm,厚度接近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的厚度,这样所形成的图案在进行防伪检测时可以明显地为肉眼所见,且用手触摸时有一定的触感,便于大众进行防伪识别。
以下通过实施例详细说明复合防伪膜100和复合防伪元件200的制造方法、使用方法和防伪识别方法。
实施例1
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薄膜作为基材层40,在其表面涂布软磁材料四氧化三铁,干燥后形成整体为黑色的功能材料层20;然后涂布形状记忆聚合物苯乙烯-丁二烯嵌段聚合物的甲苯溶液并干燥,紧接着采用凹版进行压印,使其表面形成如图10所示的图案,深度为10-70μm,随后在50℃的条件下通过热风使形状记忆聚合物固化,得到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其具有如图10所示的初始图案;再用表面平整光滑的热辊筒在70℃的条件下将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的初始图案压平,形成复合防伪元件200,其截面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复合防伪膜100的厚度为60μm,其中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厚度为50μm,功能材料层20厚度为10μm。
得到的复合防伪元件200可根据需要裁成不同的尺寸。使用时先将基材层40剥除,复合防伪膜100可以以粘贴或烫印的方式与需要防伪的物品结合成为安全物品300。
大众进行一线防伪识别时,将复合防伪膜100加热至60℃以上,可以观察到其表面显现出如图10所示的图案,触摸时有凹凸不平的触感,能够起到有效的防伪作用;本实施例的复合防伪膜100还进一步通过磁性特征的识别,提供二线防伪识别。
本实施例的复合防伪膜100和复合防伪元件200将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与具有可机读磁性特征的功能材料结合在一起,具有复合防伪特征,且深色的功能材料层20可以有效提高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热吸收效率,加快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变形速度,提高了一线防伪识别时的效率。
实施例2
如图5a所示,根据需要选用适当尺寸的PET薄膜作为基材层40,在其表面的区域1涂布含软磁材料四氧化三铁的黑色油墨,干燥固化后形成功能材料层20的深色区域,区域2为镂空;后续的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的复合防伪元件的截面如图5b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复合防伪膜100的厚度为30μm,其中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厚度为20μm,功能材料层20厚度为10μm。
使用时先将基材层40剥除,复合防伪膜100可以以粘贴或烫印的方式与需要防伪的物品结合成为安全物品300。
在大众进行一线防伪识别时,将复合防伪膜100加热至60℃以上,可以观察到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与功能材料层20的深色区域1重合的部分先变形,而与镂空区域2重合的部分后变形,能触摸到凹凸感的改变,这种渐变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增强复合防伪膜100的防伪能力。本实施例的复合防伪膜100进行二线防伪识别的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制造复合防伪元件200的方法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如图5a所示的基材层40表面的区域1涂布添加有软磁材料铁酸镍作为功能材料的油墨后,在区域2涂布添加有荧光材料稀土配合物作为功能材料的油墨,因此区域2涂布后形成颜色相对较浅的区域。
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防伪元件200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进行二线防伪特征的识别时,可以分别检测功能材料层20各区域的荧光特征和磁性特征。
实施例4
使用PET薄膜作为基材层40,在其表面先设置由醋酸-丙酸纤维素形成的剥离层50,干燥后在其上涂布聚酰胺树脂形成的胶粘剂层30,并干燥;然后涂布含有红外吸收材料炭黑的深色油墨(近乎黑色),干燥后形成整体为黑色的功能材料层20;然后涂布热致形状记忆苯乙烯-丁二烯嵌段聚合物的甲苯溶液并干燥,紧接着采用凹版进行压印,使其表面形成如图10所示的图案,深度为10-70μm,随后在50℃的条件下通过热风使形状记忆聚合物固化,得到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其具有如图10所示的初始图案;再用表面平整光滑的热辊筒在70℃的条件下将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的初始图案压平,形成复合防伪元件200,其截面如图6所示。得到的复合防伪元件200可根据需要裁成不同的尺寸。本实施例中的复合防伪膜100的厚度为30μm,其中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厚度为20μm,功能材料层20厚度为5μm,胶粘剂层30厚度为5μm。
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剥离层50,复合防伪膜100能够容易地与基材层40剥离,并通过胶粘剂层30方便地与需要防伪的物品相结合成为安全物品300。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防伪膜100进行一线防伪识别时的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并可以使用红外光谱仪检测红外特性,进行二线防伪特征的识别。
本实施例制造的复合防伪膜100和复合防伪元件200除了具有快速有效的防伪效果之外,剥离层40和胶粘剂层30的设置有利于将基材层40剥离并与需要防伪的物品相结合,方便使用。
实施例5
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法和材料在PET基材层40表面形成剥离层50、胶粘剂层30和功能材料层20;然后采用套印涂布的方式在功能材料层20的表面区域11涂布含有导电金属颗粒的聚己内酯的丙酮液,在区域12涂布含有纳米磁性氧化铁颗粒的聚己内酯的丙酮液,干燥后区域11和12共同形成具有双重感应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紧接着采用凹版进行压印,使区域11形成图案A,区域12形成图案B,图案A和B的深度均为10-70μm,随后立即辐射使聚合物交联固化,得到电致和磁致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其具有如图10所示的初始图案;再用表面平整光滑的热辊筒在80℃的条件下将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的初始图案压平,形成复合防伪元件200,其截面如图7所示。得到的复合防伪元件200可根据需要裁成不同的尺寸。
本实施例中制造的复合防伪膜100和复合防伪元件200的使用方法和通过仪器进行的二线防伪识别方法与实施例4相同。大众进行一线防伪识别时,在复合防伪膜100相对的两端接上电极,以电压驱动时可以观察到复合防伪膜100表面显现出图案A,当受到交变磁场的驱动时,可以观察到其表面显现出图案B,且图案A和B触摸时均有凹凸不平的触感;本实施例使用电致和磁致两种不同驱动方式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形成形状记忆聚合物层10,根据不同驱动条件分别显示不同的信息,能够增强防伪功效。
实施例6
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法在PET基材层40表面涂布剥离层50和胶粘剂层30;然后在胶粘剂层30表面的区域21套印涂布含红外吸收材料炭黑的深色油墨(近乎黑色),在区域22套印涂布含磁性材料四氧化三铁的黑色油墨,形成具有机读编码的功能材料层20;后续的步骤与实施例5相同。形成的复合防伪元件200的截面如图8所示。
本实施例中制造的复合防伪膜100和复合防伪元件200的使用方法和大众进行一线防伪识别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对区域21和区域22分别实施红外特征和磁特征检测,可进行二线防伪识别。
与实施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制造的复合防伪膜100和复合防伪元件200进一步采用具有机读编码的功能材料层20,从而具有更加专业有效的防伪效果。
实施例7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复合防伪效果的安全物品300,例如为纸质印刷品。实施例1-6中的防伪复合膜100以粘贴或烫印的方式设于该纸质印刷品的适当位置,可提供安全防伪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复合防伪效果的安全物品300易于大众进行识别,并具有较高的防伪等级,具有简单、高效和可靠的防伪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复合防伪膜,其具有形状记忆聚合物层和功能材料层,二者间至少部分区域重叠,所述功能材料层具有可机读的信息识别特征,且至少部分区域为深色;
所述功能材料层由多个颜色区域组合形成,且该多个颜色区域至少包括一个所述深色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防伪膜,其中,所述功能材料具有的可机读的信息识别特征包括磁性特征、紫外特征、红外特征和/或元素编码特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防伪膜,其中,所述深色包括视觉上为黑色或接近黑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防伪膜,其中,所述功能材料层由多个颜色区域按照设定的颜色编码方式设置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防伪膜,其中,所述复合防伪膜的厚度为15-1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防伪膜,其中,所述形状记忆聚合物层的厚度为10-70μm,功能材料层的厚度为1-4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防伪膜,其中,所述复合防伪膜还包括胶粘剂层,所述胶粘剂层设置在功能材料层背对形状记忆聚合物层的一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6所述的复合防伪膜,其中,所述功能材料层的材料包括硬磁材料、软磁材料、红外吸收材料、红外反射材料和荧光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防伪膜,其中,所述形状记忆聚合物层包含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光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磁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电致形状记忆聚合物和化学感应诱导形状记忆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10.一种复合防伪元件,其包括:基材层和设置于该基材层上的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防伪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防伪元件,其中,所述基材层和所述复合防伪膜之间还设置有剥离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复合防伪元件,其中,所述复合防伪膜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层远离基材层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防伪元件,其中,所述复合防伪膜的功能材料层一侧还设有胶粘剂层,所述剥离层位于所述胶粘剂层与基材层之间。
14.一种制造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防伪元件的方法,包括:
在基材层上形成所述功能材料层;
在功能材料层上涂布形状记忆聚合物,干燥后压印图案,并对该图案固化成型,得到具有初始图案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层;
用热辊筒对所述具有初始图案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层进行热压直至该形状记忆聚合物层的表面平整,形成所述防伪复合元件;
其中,压印图案以使所得到的初始图案的深度为10-70μm。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形成功能材料层之前,包括在基材层表面涂布剥离层的步骤。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在涂布的剥离层表面涂布胶粘剂层的步骤。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功能材料层的方法包括涂布或印刷。
18.一种设置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防伪膜的安全物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安全物品,其中,包括钞券、票证或文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安全物品,其是将所述复合防伪膜以粘贴或烫印的形式设置于需要防伪的物品上形成的。
CN201310446764.9A 2013-09-25 2013-09-25 复合防伪膜、复合防伪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安全物品 Active CN1034893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46764.9A CN103489366B (zh) 2013-09-25 2013-09-25 复合防伪膜、复合防伪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安全物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46764.9A CN103489366B (zh) 2013-09-25 2013-09-25 复合防伪膜、复合防伪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安全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9366A CN103489366A (zh) 2014-01-01
CN103489366B true CN103489366B (zh) 2015-10-21

Family

ID=49829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6764.9A Active CN103489366B (zh) 2013-09-25 2013-09-25 复合防伪膜、复合防伪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安全物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893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29903B (zh) * 2020-11-09 2024-03-29 中钞特种防伪科技有限公司 磁性防伪元件、产品及其制作方法
CN112991906B (zh) * 2021-02-25 2022-08-23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莫尔效应的温度标签、制备方法及其温度指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7196B (zh) * 2010-03-12 2012-06-06 广州市曼博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形状记忆防伪标识的制作方法
CN101916528B (zh) * 2010-07-28 2012-05-23 广州市曼博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形状记忆防伪标识的制作方法
CN102446451A (zh) * 2010-10-13 2012-05-09 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 防伪元件与防伪产品
CN202758540U (zh) * 2012-08-20 2013-02-27 天津新特印刷有限公司 防揭型防伪标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9366A (zh) 201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4001B (zh) 转移膜和用于生产转移膜的方法
CA2917599C (en) Magnetic or magnetisable pigment particles and optical effect layers
US9701151B2 (en) Security thread
TWI427004B (zh) 透明基板上之導向型影像塗布膜
AU2013276860B2 (en) Methods for printing tactile security features
EP3007832B1 (en) Permanent magnet assemblies for generating concave field lines and process for creating optical effect coating therewith (inverse rolling bar)
EP2593314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3-d printed images
CN103342064B (zh) 一种用于个性化打印的定位镭射证件防伪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RU2668545C2 (ru) Защитные нити и полоски
CN104169098A (zh) 防伪文件以及用于制造防伪文件的方法
WO2012041851A1 (en) Security element
CN101699323B (zh) 光学防伪元件及包含该光学防伪元件的光学防伪产品
EA015048B1 (ru) Защитные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защищенных подложек
JP2021524396A (ja) 積層体及び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を製造する方法、積層体並びに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
CN104385801B (zh) 一种用于纸质证件的微纳米全息防伪膜及生产工艺和应用
CN103489366B (zh) 复合防伪膜、复合防伪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安全物品
JP2023113602A (ja) 積層体、証明証、およ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201544557U (zh) 具有荧光效果的全息防伪烫印膜
CN109272858B (zh) 一种具有多层防伪技术的吊牌及其制作方法
US20150140334A1 (en) Microparticle, particularly a microparticle for the counterfeit-proof marking of products
US20180093519A1 (en) Liquid crystal color-shifting security device
JP5803059B2 (ja) 貼り換え防止機能付き偽造防止封印ラベル
EP1652687B1 (en) Security element
KR20220108140A (ko) 장식 포일, 장식 포일의 제조 방법 및 타겟 기판의 장식 방법
RU2459710C2 (ru) Защит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одержащее связующий материал с изменяющимися оптическими свойствам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6

Address after: 100070 8th floor, building 2, No.5 Zhonghe Road, Fengtai Science City,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

Address before: 100070 science Road 5, Beijing, Fengta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ECURITY PRINTING INSTITUTE OF PEOPLE'S BANK OF CHINA

Patentee befor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70 8th floor, building 2, No.5 Zhonghe Road, Fengtai Science City,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70 8th floor, building 2, No.5 Zhonghe Road, Fengtai Science City,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