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86100B - 液压动力站结构 - Google Patents

液压动力站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86100B
CN103486100B CN201310424413.8A CN201310424413A CN103486100B CN 103486100 B CN103486100 B CN 103486100B CN 201310424413 A CN201310424413 A CN 201310424413A CN 103486100 B CN103486100 B CN 103486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valve
valve body
oil pump
s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244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86100A (zh
Inventor
戴叙生
黄益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GAOSIDA INSTRUM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GAOSIDA INSTRUM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GAOSIDA INSTRUM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GAOSIDA INSTRUM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2441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861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86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6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86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61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压动力站结构,属于野外作业用的移动式液压驱动动力装置。包括机架、发动机、液压油箱、散热机构、溢流阀、油泵和换向阀,特点:散热机构包括风扇壳体、风扇和散热器;油泵与发动机轴连接;换向阀包括阀体、工作油出油接口、工作油回油接口、泄油接口、溢流接口、阀芯和换向阀操作手柄,阀体开设阀体纵向油道,阀体纵向油道的上端构成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中部构成油泵进油油道、下端构成阀体纵向油道回油口,阀芯设在阀体的阀芯腔内,在阀芯上开设泄压孔,换向阀操作手柄与阀芯轴固定。确保连接在工作油出、回油接口之间的执行部件得以持久稳定工作;保障油泵对换向阀的供油的可靠性;提高作业效率和保护发动机。

Description

液压动力站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野外作业用的移动式液压驱动动力装置技术领域,应用于诸如道路、市政桥梁、高速公路、自来水、电信、电力、铁路、机场、港口、公安消防和园林绿化等行业,为施工提供动力源。
背景技术
抢险救灾用的液压剪、液压链锯及其各类破拆工具、市政设施及路桥养护用的路面开凿工具如液压镐及各类矫正工具(用于对桥梁护栏或高速公路护栏的矫直)、电力线路施工及抢修用的用于将导线接续的导线液压压接钳和园林绿化用的对树木修剪的液压修树剪,等等,都要凭借液压动力站提供动力,并且要求液压动力站具有工作可靠性好、移动灵活即机动性强并且体积小的特点。
关于液压动力站的技术信息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略以例举的如公开号CN1346027A(液压动力传动装置)、公开号CN2460769Y(顶管液压动力泵站)、CN1248824C(一种液压动力箱)、CN201236853Y(液压动力装置)、CN202007809U(液压动力系统)、公开号CN102425588A(标准液压动力包)和CN103062160A(一种整体式电机叶片泵液压动力单元)以及CN201343044Y(液压动力站),等等。
典型的如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2207117B推荐的“应急状态下使用的背负式模块化液压动力系统”,该专利方案将整个液压动力系统分成可以独立背负的两个模块,一个模块(专利称第一模块组件)包括机架、汽油发动机和油泵,另一个模块(专利称第二模块组件)包括副机架、液压油冷却装置、油箱和阀组件,其中:液压油冷却装置由蒸发器、冷凝器和由锂电池供电的风扇组成。该专利方案由于将整个液压动力系统化整为零即一分为二,因而具有野外应急使用时方便携带的长处,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12至0016以及0023至0026段。
上述CN102207117B虽有拾遗补缺的应急灵活使用效果,但是并不能适合于本申请人在上面例举的场合使用,并且对于上述场合使用的液压动力站结构的优化设计不具有可借鉴的技术意义。原因之一,由于液压油冷却机构(专利称液压油冷却装置)采用蒸发器、冷凝器和由锂电池作为支持电源的用于对冷凝器风冷的风扇组成,因而不能持久地对高温液压油冷却,即不足以将高温液压油油温降至并且维持于期望的例如80℃以下,因为在发动机(汽油发动机)高速运转(3600r/min左右)状态下,油泵快速泵油,油泵将从液压油箱中抽取的低压液压油转换为高压液压油,高压液压油经阀体即换向阀引入液压工具,即引入执行部件,从而驱使执行部件对外做功,同时产生热量,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液压油油温便达到200-250℃左右,尽管专利将进油回路的大部分以折曲状态置于蒸发器内,但是蒸发器内的蒸发液或称制冷剂很快由液态变为气态,气态的制冷剂不足于在途经冷凝器时并且在风扇的救济下转换为液态,因此经本申请人模拟试验表明,流出进油回路而进入液压油箱中的油温高达120-150℃左右。而依据业界所知之理,当油温在100℃以上时,与换向阀实行液压油路连接的执行部件例如前述的液压剪、破拆工具、路面开凿工具、液压镐、导线液压压接钳、液压修树剪等等之类的工具往往无法工作,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因为液压油油温越高,液压油的压力便越大,轻则导致管路爆裂,重则导致执行部件崩溃(例如导线液压压接钳出现爆钳情形);原因之二,由于在抵达工作现场后需要将独立背负的两个模块进行组装例如将第二模块的低压油出口接头与第一模块的进油接头配接并且将第二模块的高压油进口接头与第一模块的高压油出口接头配接,因而一旦配接不良会造成泄漏之虞,并且现场操作较为麻烦;原因之三,作为液压动力站,换向阀(专利既称组合阀)是介于油泵与执行部件之间的重要部件,其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使用效果,然而该专利方案并未给出应有的启示。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提高对高温液压油的散热效果而藉以保障执行部件得以持久地正常工作、有利于增进油泵与发动机以及与换向阀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有益于改善换向阀结构的合理性而藉以体现超压时的泄油以及减轻发动机起动时的负荷而得以使发动机快速进入高速状态对油泵产生作用的液压动力站结构。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液压动力站结构,包括机架、发动机、液压油箱、散热机构、溢流阀、油泵和换向阀,机架的底部配有行走轮,发动机和液压油箱搭载在机架上,散热机构搭载在发动机上,其中,散热机构与发动机传动连接并且还与液压油箱油路连接,溢流阀与液压油箱油路连接并且还与换向阀油路连接,油泵固定在散热机构上,该油泵与发动机传动连接并且还与液压油箱油路连接,换向阀与油泵配接,并且与散热机构油路连接,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机构包括风扇壳体、风扇和散热器,风扇壳体固定在所述的发动机上,该风扇壳体朝向散热器的一端构成有一与风扇壳体的风扇壳体腔相通的风扇出风口,而风扇壳体的另一端并且在对应于发动机的发动机轴的位置构成有同样与风扇壳体腔相通的风扇进风口,其中:所述的发动机轴伸展到所述风扇壳体腔内,风扇位于风扇壳体腔内,与发动机轴固定,并且与所述风扇进风口相对应,散热器在对应于所述风扇出风口的位置与风扇壳体固定并且与风扇相对应,该散热器具有一散热器进油接口和一散热器出油接口,散热器进油接口与所述换向阀油路连接,而散热器出油接口与所述液压油箱油路连接;所述油泵与所述发动机轴传动连接;所述的换向阀包括阀体、工作油出油接口、工作油回油接口、泄油接口、溢流接口、阀芯和换向阀操作手柄,阀体开设有一阀体纵向油道,阀体纵向油道的上端构成有一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阀体纵向油道的中部构成有一油泵进油油道,阀体纵向油道的下端构成有一阀体纵向油道回油口,工作油出油接口在对应于所述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的位置与阀体固定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相通,工作油回油接口在对应于阀体纵向油道回油口的位置与阀体固定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相通,泄油接口固定在阀体的底部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的下端相通,溢流接口与阀体背对所述油泵的一侧固定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相通,阀芯转动地设置在阀体的阀芯腔内,并且在该阀芯上开设有一泄压孔,阀芯的阀芯轴探出阀芯腔,换向阀操作手柄与阀芯轴固定,其中:所述阀体朝向油泵的一侧与油泵连接,并且所述的油泵进油油道与油泵相通,所述泄油接口与所述散热器进油接口油路连接,所述溢流接口与所述溢流阀油路连接,当操纵换向阀操作手柄带动阀芯转动并且直至使阀芯上的泄压孔与所述阀体纵向油道相对应时,由油泵引入的并且经油泵进油油道引入阀体纵向油道内的液压油在途经泄压孔后依次经泄油接口、散热器进油接口和散热器出油接口回入所述液压油箱,而当操纵换向阀操作手柄带动阀芯转动并且直至使阀芯上的泄压孔与阀体纵向油道的位置错开时,由油泵引入的并且经油泵进油油道引入阀体纵向油道内的液压油自所述的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引出,并且当阀体纵向油道内的液压油压力超过溢流阀设定的压力时,阀体纵向油道内的高压油经所述溢流接口引入溢流阀,由溢流阀引入所述液压油箱。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液压油箱的底部配设有与液压油箱的液压油箱腔相通的一油箱出油接口、一油箱回油接口和一溢流阀回油接口,所述散热机构的散热器的散热器出油接口与油箱回油接口油路连接,所述溢流阀具有一溢流阀进油接口、一溢流阀出油接口和一溢流阀调节手柄,溢流阀进油接口与所述的溢流接口油路连接,溢流阀出油接口与溢流阀回油接口油路连接,溢流阀调节手柄配设在溢流阀的溢流阀阀体上,与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轴传动连接的所述油泵固定在油泵固定板上,油泵固定板与所述散热机构的风扇壳体背对所述风扇壳体腔的一侧固定,油泵的油泵进油口与所述油箱出油接口连接,而油泵的油泵出油口与所述阀体的阀体纵向油道的油泵进油油道相对应并且相通,在该油泵出油口的部位构成有一出油口配接盘,该出油口配接盘在对应于油泵进油油道的位置与阀体固定,油泵通过油泵轴花键连接头与所述发动机轴传动连接,所述的机架为框架状构造。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发动机轴的末端固定有一外花键连接套,在该外花键连接套上配设有一内花键连接套,所述的油泵轴花键连接头与内花键连接套传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机构的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在所述风扇壳体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风扇出风口的位置固定有一散热器定位框罩,所述的散热器与该散热器定位框罩固定,并且在散热器的散热管的外壁上构成有散热翅片。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风扇壳体背对所述风扇壳体腔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油泵固定板的位置以间隔状态固定有一组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在油泵固定板上并且在对应于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相等的固定板固定孔,固定板固定孔套置在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上并且由旋配在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上的限定螺母限定。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机架的前侧铰接连接有一U形拉手,而在所述的液压油箱上设有用于揭示所述液压油箱腔内的液压油的液位的并且为透明的液位示窗。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机架的前侧的底部构成有一对机架支承脚。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阀体朝向所述油泵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阀芯的位置固定有一后阀盖,在该后阀盖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阀芯限位销导向槽,而在阀体朝向所述换向阀操作手柄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阀芯的位置固定有一前阀盖,在该前阀盖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阀芯轴孔,其中:前、后阀盖的位置彼此对应,在阀芯朝向后阀盖的一端的端面上构成有一阀芯限位销,该阀芯限位销探入所述的阀芯限位销导向槽内,所述阀芯轴与前阀盖相对应并且探出所述阀芯轴孔。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阀芯限位销导向槽为弧形槽,所述的阀芯限位销以偏心状态构成于所述阀芯朝向后阀盖的一端的端面上。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将散热机构由风扇壳体、风扇以及散热器构成,并且将风扇与发动机的发动机轴固定,由发动机轴的高速旋转而带动风扇高速运动,对散热器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使由换向阀的溢流接口引入散热器内的高温油有效降温,确保连接在工作油出、回油接口之间的执行部件得以持久稳定工作;由于油泵与换向阀配接合理,因而能保障油泵对换向阀的供油的可靠性;由于在阀芯上设置了泄压孔,因而在发动机起动之初,由泄压孔使液压油经泄油接口在途经散热器的散热器进油接口并且由散热器出油接口引入液压油箱,从而得以显著减小发动机的工作起始时的负荷,使发动机快速进入高速运转状态,十分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和保护发动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 为图1状态的前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换向阀的立体分解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油路暨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前、后、左、右之类的方向性概念均是以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以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
请参见图1,给出了一相框架式构造的并且采用金属管构成的机架1,在机架1的后端(或者称后侧)的左、右侧并且在对应的位置各转动地设置有一行走轮11,在机架1的前端(或者称前侧)通过拉手铰接座121铰接连接有一U形拉手12,并且在机架1的前端的底部固定有一对机架支承脚13。
给出了一发动机2和一液压油箱3,发动机2置于发动机底座22上,而发动机底座22通过一组发动机底座固定螺栓221固定在机架1上。优选地,可在各发动机底座固定螺栓22上套设避振弹簧2211,避振弹簧2211位于发动机底座22与机架1的机架底板之间。为了保障安全,在机架1的侧部并且在对应于发动机2的位置设置防护罩14。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2为汽油发动机,由伴随于其的汽油箱23提供汽油。在发动机2的发动机轴21的末端固定有一外花键连接套211,并且在该外花键连接套211上连接有一内花键连接套2111。液压油箱3通过其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油箱固定翼板36由翼板固定螺钉361与预设在前述机架1上的并且与油箱固定翼板36相对应的托箱板15固定。在液压油箱3的底部构成有与液压油箱3的液压油箱腔31相通的油箱出油接口32、油箱回油接口33和溢流阀回油接口34。
优选地,在前述液压油箱3上并且位于前侧设有一用于揭示即显示液压油箱腔31内的液压油的液位的并且为透明的液位示窗35。又,在液压油箱3的顶部设置有一配有盖371的液压油箱加油口37。
请继续见图1,给出了一用于对高温液压油冷却的散热机构4,该散热机构4搭载在发动机2上,更确切地讲搭载在发动机2的前侧。
上面提及的散热机构4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风扇壳体41、风扇42和散热器43,风扇壳体41固定在前述发动机2朝向机架1的前侧,该风扇壳体41朝向散热器43的一端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左端构成有一与风扇壳体41的风扇壳体腔411相通的风扇出风口412,而风扇壳体41的另一端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发动机2的发动机轴21的位置构成有一同样与风扇壳体腔411相通的风扇进风口413。风扇42位于风扇壳体腔411内,并且在对应于风扇进风口413的部位优选以平键固定方式与发动机轴21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风扇42为离心风扇。散热器43在对应于风扇出风口412的位置与风扇壳体41固定,并且与风扇42相对应,散热器43具有一散热器进油接口431和一散热器出油接口432,散热器进、出油接口431、432均与散热器43的散热管33相通,并且在散热器进油接口431上配接有一进油接口过渡接头4311,该进油接口过渡接头4311由过渡接头管路43111与下面还要详细描述的换向阀7油路连接。散热器出油接口432上配接有一出油接口过渡接头4321,该出油接口过渡接头4321通过过渡接头油管管路43211与前述的油箱回油接口33连接。
在上面提及的散热管433的外壁上构成有凸起于外壁表面的散热翅片4331。由图1所示,在风扇壳体4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风扇出风口412的位置(位于是风扇壳体腔411外)配设有一形状大体上呈中国汉字的口字形的散热器定位框罩414,散热器43(位于风扇壳体腔411内并且对应于风扇出风口412的部位)通过散热器固定螺钉434与散热器定位框罩414固定,具体是:将散热器固定螺钉434依次途经开设在散热器定位框罩414上的框罩螺钉孔4141和预设在风扇壳体41上的壳体螺钉孔416后旋入预设在散热器43上的散热器固定孔435。
在前述的风扇壳体41上并且在对应于下现还要详述的油泵6的位置更具体地讲围绕前述风扇进风口412的四周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415,在各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415上旋配有一限定螺母4151。由图1所示,一组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415构成于风扇壳体41背对风扇壳体腔411的一侧,即图1所示状态的前侧,当油泵6与其固定时,油泵6与风扇进风口413之间保持有空间,以便外界空气从风扇进风口413进入风扇壳体腔411内,并且在途经散热器43后向外界排出。
从上面的描述可知,散热器43实际上是串联在液压油箱3与换向阀7之间的犹如日常生活所见的油汀的结构形式的部件。
给出了一溢流阀5,该溢流阀5具有一溢流阀进、出油接口51、52和一溢流阀调节手柄53,溢流阀进油接口51通过溢流阀进油接管511与下面将要描述的并且在上面已提及的换向阀7油路连接,溢流阀出油接口52优选直接与前述的溢流阀回油接口34连接,溢流阀调节手柄53配设在溢流阀5的溢流阀阀体上,用于对溢流阀5内的钢球阀(图中未示出)进行调节,也就是对溢流阀5承受液压油的压力进行调节。
给出了一油泵6,该油泵6固定在油泵固定板61上,而在油泵固定板6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的一组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415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415相等以及位置相对应的固定板固定孔611,固定板固定孔611套置于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415上,并且由前述的限定螺母 4151限定。油泵固定板61与前述风扇壳体41的风扇进风口413之间保持有间距,如前述,以便使外界空气从风扇进风口413进入风扇壳体腔411。油泵61的油泵进油口62与前述油箱出油接口32连接,而油泵6的油泵出油口63与下面即将描述的换向阀7连接,并且在该油泵出油口63的部位构成有一出油口连接盘631,藉由该出油口连接盘631而使油泵6与换向阀7固定连接。油泵6通过其油泵轴花键连接头64与前述的内花键连接套2111连接(探入到内花键连接套2111内)。
请参见图2,该图是图1状态从前侧观察的示意图。在该图中清楚地示意了散热器43的散热器进油接口431的进油接口过渡接头4311通过过渡接头管路43111与换向阀7连接以及溢流阀5的溢流阀进油接口51通过溢流阀进油接口管511与换向阀7连接的情形。
请参见图3并且继而结合图1,上面已反复提及的换向阀7包括阀体71、工作油出油接口72、工作油回油接口73、泄油接口74、溢流接口75、阀芯76和换向阀操作手柄77,阀体71的高度方向并且位于阀体71的内部开设有一阀体纵向油道711(图3示),阀体纵向油道711的上端构成有一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7111,阀体纵向油道711的中部构成有一油泵进油油道7112,前述油泵6的油泵出油口63与该油泵进油油道7112相对应并且相通,而前述的出油口连接盘631在对应于油泵进油油道7112的部位与阀体71的左侧即阀体71朝向油泵6的一侧固定。阀体纵向油道711的下端构成有一阀体纵向油道回油口7113。工作油出油接口72在对应于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7111的位置与阀体71固定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相通。工作油回油接口73在对应于阀体纵向油道回油口7113 的位置与阀体71固定,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相通。泄油接口74固定在阀体71的底部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的下端相通。溢流接口75与阀体71背对前述油泵6的一侧固定,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相通。阀芯76转动地设置在阀体71的阀芯腔712内,并且在该阀芯76上开设有一自阀芯76的一侧贯通至另一侧的一泄压孔761,阀芯76的阀芯轴762探出阀芯腔712并且伸展到阀体71外(探出阀体71的右侧)。换向阀操作手柄77与阀芯轴762的末端即探出阀体71的右侧的端部固定。
由图1和图2以及图3 所示,前述的泄油接口74与前述的过渡接头管路43111连接,也就是说过渡接头管路43111与泄油接口74配接。溢流接口75与溢流阀进油接管511连接,也就是说溢流阀进油接口511与溢流接口75配接。
请重点见图3,当由操作者对换向阀操作手柄77操作时,由换向阀操作手柄77带动阀芯76转动,并且直至使阀芯76上的泄压孔761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相对应的程度时,那么由油泵6的油泵出油口63引入的并且经油泵进油油道7112进入到阀体纵向油道711内的液压油在途经泄压孔761后依次经泄油接口74、过渡接头管路43111、进油接口过渡接头4311、散热器进油接口431、散热管433、散热管出油接口432、出油接口过渡接头4321、过渡接头油管管路43211和油箱回油接口33进入液压油箱3。于是发动机3在工作初始状态由于转速尚未达到高速而可减轻负荷,否则难以在工作起始阶段使油泵6发挥作用,而当发动机2的转速达到高速状态时,则由操作者将换向阀操作手柄77反向操作,直至使阀芯76转动到其上的泄压孔761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的位置错开的程度,那么,由油泵6引入的并且经油泵进油油道7112进入到阀体纵向油道711内的液压油自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7111引出,并且当阀体纵向油道711内的液压油的压力超过溢流阀5的溢流阀调节手柄53调定的压力值时,那么阀体纵向油道711内的高压油便由溢流接口75经溢流阀进油接管511和溢流阀进油接口51引入溢流阀5,继而由溢流阀5的溢流阀出油接口52经溢流阀回油接口34引入液压油箱3的液压油箱腔31内。
请重点见图3,上面提及的出油口连接盘631通过一组连接盘固定螺钉6311在对应于连接盘固定螺钉孔6312的位置与前述的油泵出油口63固定,并且在连接盘631的连接盘油孔6313朝向油泵出油口63以及朝向阀体71的一侧的孔口部位各嵌设有一连接盘密封圈6314。前述的阀体71通过阀体固定螺栓715在对应于预设在阀体71上的螺栓孔716的位置穿过阀体71与预设在出油口连接盘631上的螺栓连接孔6315固定连接。依据申请人在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知道连接盘油孔6313同时与油泵出油口63以及油泵进油油道7112相通。
由图3所示,前述的泄油接口74与阀体纵向油道711下端的泄油口7114配接,而前述的溢流接口75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的溢流口7115配接。
继而见图3,在前述阀体71朝向油泵6的一侧(图3所示状态的左侧)并且在对应于阀芯76的位置即在对应于阀芯腔712的左侧的位置固定有一后阀盖713(也可称左阀盖),在该后阀盖713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圆弧状的阀芯限位销导向槽7131,该阀芯限位销导向槽7131与阀芯腔712相对应,后阀盖713的两端各用一后阀盖螺钉7132与阀体1的左侧即前述的朝向油泵6的一侧固定。优选的方案还可在阀芯腔712朝向后阀盖713的一端的内壁上嵌设一用于与阀芯76的左端密封配合的阀芯左密封圈7121。在阀体71朝向换向阀操作手柄77的一侧即右侧也即背对油泵6的一侧并且在与后阀盖713相对应的位置固定有一前阀盖714(也可称右阀盖),在该前阀盖714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即在对应于阀芯腔712的位置开设有一阀芯轴孔7141,前述的阀芯76朝向后阀盖713的一端端面上构成有或称延伸有一阀芯限位销763,该阀芯限位销763探入前述的阀芯限位销导向槽7131内,前述的阀芯轴762探入并且穿过阀芯轴孔7141,前阀盖714的两端各用一前阀盖螺钉7142与阀体71的右侧的螺钉孔717固定。前述的换向阀操作手柄77用定位支承螺钉771在对应于支承螺钉孔772的位置与预设在阀芯轴762上的螺钉探入凹坑7621固定。优选地,在阀芯76的右端开设一密封圈槽764,在该密封圈槽764内嵌设一阀芯右密封圈7641,藉由该阀芯右密封圈7641与阀芯腔712的右腔口的部位形成密封。
由于前述的阀芯限位销导向槽7131为弧形槽(也可称圆弧形槽),因此前述的阀芯限位销763以偏心状态构成于阀芯76朝向后阀盖7131的一端端面上。由此可知,在通过换向阀操作手柄77使阀芯76回转时,阀芯76的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的回转幅度或称回转角度约束在阀芯限位销导向槽7131的槽长范围内。例如当阀芯限位销763到达阀芯限位销导向槽7131的上端点时,阀芯7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角度达到极限,此时阀芯76 上的泄压孔761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相对应,而当阀芯限位销763到达阀芯限位销导向槽7131的下端点时,阀芯76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角度达到极限,此时的泄压孔761与阀体纵向油道711错开,阀体纵向油道711内的液压油不能从泄油接口74引出,从而印证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请参见图4,在该图4中清楚地示意了前述液压油箱3、散热机构4的散热器43、溢充阀5、油泵6和换向阀7之间的油路关系,由于申请人在上面已经作了详细说明,因此不再赘述。在图4中还示出了一作为执行部件或者称工作部件的工作油缸8,前述的换向阀7的工作油出油接口72通过出油管路721与工作油缸8的油缸上腔81(图示位置状态)连接并且相通,而换向阀7的工作由回油接口73通过回油管路731与工作油缸8的油缸下腔82连接并且相通。在高压油引入油缸上腔81时,油缸下腔82内的液压油经回油管路731和工作油回油接口73进入阀体纵向回油道711的下部,由于此时的泄压孔631的位置与阀体纵向回油道711错开,因此进入到阀体纵向回油道711内的压力油依次经泄油接口74、过渡接头管路43111、进油接口过渡接头4311、散热器进油接口431、 散热管433、散热器出油接口432、出油接口过渡接头4321、过渡接头油管管路43211和油箱回油接口33回入液压油箱3。同时,工作油缸8的活塞83下行,活塞83的活塞杆831向工作油缸8的缸体外伸出,使作为执行部件的工作油缸8工作。
当然,前述的执行部件犹如申请人在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液压链锯、破拆工具如液压剪、液压镐、矫正工具、修树剪、导线液压压接机,等等,因而并不受到图4所示的工作油缸8的结构限制。
工作时,发动机2启动,由发动机轴21(发动机轴21的转速可达3600rpm以上)同时带动风扇42和油泵6高速运动,由高速运动的风扇42对散热器43进行风冷却。同时由油泵6的油泵进油口62将液压油箱3内的液压油吸入并由油泵6的油泵出油口63经出油口连接盘631的连接盘油孔6313引入油泵进油油道7112,由油泵进油油道7112引入阀体纵向油道711,进入阀体纵向油道711内的液压油从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7111经前述的工作油出油接口72的出油管路721引入前述的工作油缸8的油缸上腔81。按申请人在上面的描述,油缸下腔82内的液压油在途经散热器43的散热管433时由于风扇42的风冷而降温。
在上述工作过程中,当发动机2工作起始时,则按申请人在上面的说明使阀芯76上的泄压孔761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相通,待发动机2进入高速动转状态后再将泄压孔761的位置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的位置错开,进入阀体纵向油道711内的压力油只能从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7111直至引入工作油缸8的油缸下腔81内,当油缸下腔81内的压力升高时并且达到前述溢流阀5调定的压力时,那么来自于油泵6的液压油在进入阀体纵向油道711后依次经溢流接口75、溢流阀进油接管511、溢流阀进油接口51,并且由溢流阀出油接口52经液压油箱3的溢流阀回油接口34回入液压油箱腔31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克服了已有技术中的不足,完成了发明任务,客观体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所述的技术效果。

Claims (9)

1.一种液压动力站结构,包括机架(1)、发动机(2)、液压油箱(3)、散热机构(4)、溢流阀(5)、油泵(6)和换向阀(7),机架(1)的底部配有行走轮(11),发动机(2)和液压油箱(3)搭载在机架(1)上,散热机构(4)搭载在发动机(2)上,其中,散热机构(4)与发动机(2)传动连接并且还与液压油箱(3)油路连接,溢流阀(5)与液压油箱(3)油路连接并且还与换向阀(7)油路连接,油泵(6)固定在散热机构(4)上,该油泵(6)与发动机(2)传动连接并且还与液压油箱(3)油路连接,换向阀(7)与油泵(6)配接,并且与散热机构(4)油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机构(4)包括风扇壳体(41)、风扇(42)和散热器(43),风扇壳体(41)固定在所述的发动机(2)上,该风扇壳体(41)朝向散热器(43)的一端构成有一与风扇壳体(41)的风扇壳体腔(411)相通的风扇出风口(412),而风扇壳体(41)的另一端并且在对应于发动机(2)的发动机轴(21)的位置构成有同样与风扇壳体腔(411)相通的风扇进风口(413),其中:所述的发动机轴(21)伸展到所述风扇壳体腔(411)内,风扇(42)位于风扇壳体腔(411)内,与发动机轴(21)固定,并且与所述风扇进风口(413)相对应,散热器(43)在对应于所述风扇出风口(412)的位置与风扇壳体(41)固定并且与风扇(42)相对应,该散热器(43)具有一散热器进油接口(431)和一散热器出油接口(432),散热器进油接口(431)与所述换向阀(7)油路连接,而散热器出油接口(432)与所述液压油箱(3)油路连接;所述油泵(6)与所述发动机轴(21)传动连接;所述的换向阀(7)包括阀体(71)、工作油出油接口(72)、工作油回油接口(73)、泄油接口(74)、溢流接口(75)、阀芯(76)和换向阀操作手柄(77),阀体(71)开设有一阀体纵向油道(711),阀体纵向油道(711)的上端构成有一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7111),阀体纵向油道(711)的中部构成有一油泵进油油道(7112),阀体纵向油道(711)的下端构成有一阀体纵向油道回油口(7113),工作油出油接口(72)在对应于所述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7111)的位置与阀体(71)固定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相通,工作油回油接口(73)在对应于阀体纵向油道回油口(7113) 的位置与阀体(71)固定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相通,泄油接口(74)固定在阀体(71)的底部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的下端相通,溢流接口(75)与阀体(71)背对所述油泵(6)的一侧固定并且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相通,阀芯(76)转动地设置在阀体(71)的阀芯腔(712)内,并且在该阀芯(76)上开设有一泄压孔(761),阀芯(76)的阀芯轴(762)探出阀芯腔(712),换向阀操作手柄(77)与阀芯轴(762)固定,其中:所述阀体(71)朝向油泵(6)的一侧与油泵(6)连接,并且所述的油泵进油油道(7112)与油泵(6)相通,所述泄油接口(74)与所述散热器进油接口(431)油路连接,所述溢流接口(75)与所述溢流阀(5)油路连接,当操纵换向阀操作手柄(77)带动阀芯(76)转动并且直至使阀芯(76)上的泄压孔(761)与所述阀体纵向油道(711)相对应时,由油泵(6)引入的并且经油泵进油油道(7112)引入阀体纵向油道(711)内的液压油在途经泄压孔(761)后依次经泄油接口(74)、散热器进油接口(431)和散热器出油接口(432)回入所述液压油箱(3),而当操纵换向阀操作手柄(77)带动阀芯(76)转动并且直至使阀芯(76)上的泄压孔(761)与阀体纵向油道(711)的位置错开时,由油泵(6)引入的并且经油泵进油油道(7112)引入阀体纵向油道(711)内的液压油自所述的阀体纵向油道出油口(7111)引出,并且当阀体纵向油道(711)内的液压油压力超过溢流阀(5)设定的压力时,阀体纵向油道(711)内的高压油经所述溢流接口(75)引入溢流阀(5),由溢流阀(5)引入所述液压油箱(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动力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压油箱(3)的底部配设有与液压油箱(3)的液压油箱腔(31)相通的一油箱出油接口(32)、一油箱回油接口(33)和一溢流阀回油接口(34) ,所述散热机构(4)的散热器(43)的散热器出油接口(432)与油箱回油接口(33)油路连接,所述溢流阀(5)具有一溢流阀进油接口(51)、一溢流阀出油接口(52)和一溢流阀调节手柄(53),溢流阀进油接口(51)与所述的溢流接口(75)油路连接,溢流阀出油接口(52)与溢流阀回油接口(34)油路连接,溢流阀调节手柄(53)配设在溢流阀(5)的溢流阀阀体上,与所述发动机(2)的发动机轴(21)传动连接的所述油泵(6)固定在油泵固定板(61)上,油泵固定板(61)与所述散热机构(4)的风扇壳体(41)背对所述风扇壳体腔(411)的一侧固定,油泵(6)的油泵进油口(62)与所述油箱出油接口(32)连接,而油泵(6)的油泵出油口(63)与所述阀体(71)的阀体纵向油道(711)的油泵进油油道(7112)相对应并且相通,在该油泵出油口(63)的部位构成有一出油口配接盘(631),该出油口配接盘(631)在对应于油泵进油油道(7112)的位置与阀体(71)固定,油泵(6)通过油泵轴花键连接头(64)与所述发动机轴(21)传动连接,所述的机架(1)为框架状构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动力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轴(21)的末端固定有一外花键连接套(211),在该外花键连接套(211)上配设有一内花键连接套(2111),所述的油泵轴花键连接头(64)与内花键连接套(2111)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动力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4)的所述风扇(42)为离心风扇,在所述风扇壳体(41)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风扇出风口(412)的位置固定有一散热器定位框罩(414),所述的散热器(43)与该散热器定位框罩(414)固定,并且在散热器(43)的散热管(433)的外壁上构成有散热翅片(433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动力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扇壳体(41)背对所述风扇壳体腔(411)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油泵固定板(61)的位置以间隔状态固定有一组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415),在油泵固定板(61)上并且在对应于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415)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415)相等的固定板固定孔(611),固定板固定孔(611)套置在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415)上并且由旋配在油泵固定板固定螺柱(415)上的限定螺母(4151)限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动力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架(1)的前侧铰接连接有一U形拉手(12),而在所述的液压油箱(3)上设有用于揭示所述液压油箱腔(31)内的液压油的液位的并且为透明的液位示窗(3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压动力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架(1)的前侧的底部构成有一对机架支承脚(1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动力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阀体(71)朝向所述油泵(6)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阀芯(76)的位置固定有一后阀盖(713),在该后阀盖(713)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阀芯限位销导向槽(7131),而在阀体(71)朝向所述换向阀操作手柄(77)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阀芯(76)的位置固定有一前阀盖(714),在该前阀盖(714)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阀芯轴孔(7141),其中:前、后阀盖(713、714)的位置彼此对应,在阀芯(76)朝向后阀盖(713)的一端的端面上构成有一阀芯限位销(763),该阀芯限位销(763)探入所述的阀芯限位销导向槽(7131)内,所述阀芯轴(762)与前阀盖(714)相对应并且探出所述阀芯轴孔(714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压动力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芯限位销导向槽(7131)为弧形槽,所述的阀芯限位销(763)以偏心状态构成于所述阀芯(76)朝向后阀盖(713)的一端的端面上
CN201310424413.8A 2013-09-17 2013-09-17 液压动力站结构 Active CN1034861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24413.8A CN103486100B (zh) 2013-09-17 2013-09-17 液压动力站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24413.8A CN103486100B (zh) 2013-09-17 2013-09-17 液压动力站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6100A CN103486100A (zh) 2014-01-01
CN103486100B true CN103486100B (zh) 2015-07-22

Family

ID=49826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24413.8A Active CN103486100B (zh) 2013-09-17 2013-09-17 液压动力站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861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0585A (zh) * 2014-07-17 2014-10-15 高进美 一种液压动力装置
CN106907372B (zh) * 2017-03-16 2019-05-14 北京市软银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移动液压动力站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60769Y (zh) * 2000-11-17 2001-11-21 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厂 顶管液压动力泵站
CN1346027A (zh) * 2000-09-28 2002-04-24 文近丞 液压动力传动装置
RU2331823C1 (ru) * 2006-12-11 2008-08-2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Завод им. В.А. Дегтярева" Мобильная мног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тепловая станция
CN102207117A (zh) * 2011-05-18 2011-10-05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应急状态下使用的背负式模块化液压动力系统
CN203463388U (zh) * 2013-09-17 2014-03-05 常熟市高思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液压动力站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3971B2 (ja) * 2011-12-26 2016-05-25 株式会社明電舎 移動用変圧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6027A (zh) * 2000-09-28 2002-04-24 文近丞 液压动力传动装置
CN2460769Y (zh) * 2000-11-17 2001-11-21 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厂 顶管液压动力泵站
RU2331823C1 (ru) * 2006-12-11 2008-08-2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Завод им. В.А. Дегтярева" Мобильная мног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тепловая станция
CN102207117A (zh) * 2011-05-18 2011-10-05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应急状态下使用的背负式模块化液压动力系统
CN203463388U (zh) * 2013-09-17 2014-03-05 常熟市高思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液压动力站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6100A (zh) 201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6133428A2 (en) Improvements in the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portable electrical, hydraulic and air pressure utilities for on-site tool applications
CN103486100B (zh) 液压动力站结构
US9802459B2 (en) Self-contained flameless fluid heating system
CN203463388U (zh) 液压动力站结构
CN207064349U (zh) 一种新型液压泵站
CN203906080U (zh) 组合散热器以及组合散热系统
CN102207117B (zh) 应急状态下使用的背负式模块化液压动力系统
CN104350210B (zh) 作业机械
CN211501182U (zh) 一种燃气抢险车载式液压动力站
CN2500435Y (zh) 液压工具
CN212137442U (zh) 一种热传导型新能源汽车用电机
CN211174606U (zh) 一种具有轴承齿轮润滑冷却的双螺杆泵
CN201199331Y (zh) 液位控制器
CN206801680U (zh) 一种散热器
CN215171256U (zh) 一种高效冷却的液压站
CN212338619U (zh) 便携式液压系统
CN106907372B (zh) 一种移动液压动力站
CN201539454U (zh) 液压油压力可调式双输出便携式液压动力站
CN201554707U (zh) 一种带有减震器的双输出便携式液压动力站
CN216554668U (zh) 一种共振式破碎机的分离式液压系统
CN211009336U (zh) 一种便携式钻机动力头阀外合流系统
CN212615348U (zh) 一种大流量高温特制双螺杆泵
CN213288847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机床设备
CN217824515U (zh) 集成液压油路的电机端盖及具有其的电机以及液压站
CN210637298U (zh) 一种适用于多种液压设备的液压动力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