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68609A - 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68609A
CN103468609A CN201310390454XA CN201310390454A CN103468609A CN 103468609 A CN103468609 A CN 103468609A CN 201310390454X A CN201310390454X A CN 201310390454XA CN 201310390454 A CN201310390454 A CN 201310390454A CN 103468609 A CN103468609 A CN 1034686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cyclic aromatic
organotin
aromatic hydrocarbons
microbial inoculum
combined pol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904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68609B (zh
Inventor
叶锦韶
尹华
彭辉
马嘉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39045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686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68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86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68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86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复合污染微生物治理领域,公开了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治理菌剂由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及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按照质量比1:(1~20)混合而成。该治理菌剂可应用于受污染水体、底泥及土壤中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的治理。本发明提供的菌剂降解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物的技术与化学法和热处理法相比,具有处理效率高、成本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复合污染微生物治理领域,公开了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复合污染是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每个受污染的环境都是多类型污染物联合作用的结果。多环芳烃和有机锡是水体和土壤中常见的复合污染,在复合污染中具有理想的代表性。多环芳烃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芳香环的化合物,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和空气环境中。有机锡被大量地用作催化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防锈剂、船舶涂料、木材防腐剂、纺织品防霉剂和高分子材料稳定剂等,是应用最广泛和排放量最大的有机金属之一,每年使用量超过十万吨。有机锡污染物兼有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具有高毒性、持久性和高度的生物富集性,可导致包括软体动物、鱼类和哺乳动物在内的物种发生性畸变,并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危及生态系统。
在长期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多环芳烃和有机锡污染物最终会通过各种排污途径源源不断地进入环境中,直接地导致水体和土壤污染。多环芳烃与有机锡复合污染成为了我国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无论是海水、地表水、饮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均无一例外地受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污染,其中航运繁忙的水体和城市群所在的水域污染最严重。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连云港、上海、青岛、福建省、广东省和广西省等城市与省份的水体均检测到了高浓度的多环芳烃和有机锡污染物。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性能取决于多环芳烃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和微生物降解酶的适应程度。主要体现在,多环芳烃降解的难易程度与其溶解度,苯环的数目,取代基种类、位置和数目以及杂环原子的性质有关,而且,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各类多环芳烃的降解机制也有很大差异。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以好氧降解为主,一般通过2种方式:(1)以多环芳烃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2)多环芳烃与其它有机质进行共代谢。多环芳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通过加氧酶的作用氧化,生成酮类、酚类、二醇类物质,然后进行环裂解反应代谢生成芳香梭酸类物质,最终多环芳烃发生完全的矿化作用生成CO2和水。
针对有机锡微生物降解的报道主要侧重于降解菌的筛选和影响因素探讨。研究方法分为三类:(1)利用纯化并筛选获得的高效菌种,对水样中的有机锡进行降解。研究表明,温度、溶解氧浓度、降解菌种类、降解体系中共存的金属离子及小分子有机酸等均会对有机锡的微生物降解效果产生影响;(2)利用固定化试剂把降解菌制备为小球后处理有机锡。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少降解菌的流失,固液分离容易,但是,吸附于固定化试剂中的有机锡则难以降解;(3)以沉积物或城市污泥中的有机锡为处理对象,分析沉积物或城市污泥中的土著微生物和外源微生物对有机锡的降解效果。
目前,利用微生物法降解多环芳烃的研究较多,针对有机锡开展的微生物降解也有少量报导,但是,对两者的同步生物净化技术则没有相关报道。两类污染物均为持久性毒害物,而且,这两类污染物具有难溶性,抑制了降解菌对其进行表面吸附和跨膜运输,显著地削弱了其生物可降解性。因此,开发可适应于该类复合污染物毒性、提高其溶解性并可有效降解该复合污染物的环保菌剂,对净化环境中多环芳烃和有机锡污染,消除该复合污染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环境价值和科学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治理菌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治理菌剂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其由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及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按照质量比1:(1~20)混合而成。其中,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所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当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及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质量比为1:10时,治理菌剂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的降解效果更佳。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经斜面活化后,按1~50mg/L接种到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培养基中,于50~200r/min摇床中振荡培养10~96h后,收获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体;
(2)将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经斜面活化后,按1~50mg/L接种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培养基中,于50~200r/min摇床中振荡培养10~96h后,收获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体;
(3)将步骤(1)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体和步骤(2)中的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体以1:(1~20)的质量比混合,对混合菌体进行干燥处理,得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
其中,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所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所述干燥处理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方法。
所述步骤(1)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培养基按葡萄糖0.1~8g/L、蛋白胨0.5~5g/L和酵母粉0.1~6g/L的配方配置;
所述步骤(2)中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培养基按牛肉膏0.1~5g/L、蛋白胨0.05~8g/L和淀粉0~5g/L的配方配置。
上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受污染水体、底泥及土壤中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的应用。
上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在不同浓度的无机盐及有机碳的水体中均可实现对水体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降解治理。
上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在受污染水体、底泥及土壤中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的应用中,优选投加方式为: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质量比为1:10制备,投加量为0.1~1.0g/L,处理环境温度为20~40℃。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1)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对多环芳烃及有机锡复合污染进行微生物治理的新的技术方案,填补了对多环芳烃及有机锡复合污染进行治理的技术空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际价值。
(2)由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制备的复合型菌剂,可促进多环芳烃和有机锡乳化溶解,提高两者的生物可利用性,并促进降解菌对这两种污染物的降解性能,该技术比单独使用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或降解菌的效果更优越。
(3)治理菌剂降解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物的技术与化学法和热处理法相比,具有处理效率高、成本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量菌剂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物的降解图。
图2为有机锡降解产物图。
图3为菌剂在不同时间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20546,购买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10468,购买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实施例1: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的制备
(1)材料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培养基配方:葡萄糖0.1~8g/L、蛋白胨0.5~5g/L和酵母粉0.1~6g/L。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培养基配方:牛肉膏0.1~5g/L、蛋白胨0.05~8g/L和淀粉0~5g/L。
(2)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培养:于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斜面中挑取铜绿假单胞菌20546,按1~50mg/L接种到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培养基中(成分如表2),于50~200r/min摇床中振荡培养10~96h后,收获菌体,并称量菌体湿重,从而确定培养基成分对菌体培养效果的影响。
蜡状芽孢杆菌培养:于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斜面中挑取蜡状芽孢杆菌10468,按1~50mg/L接种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培养基中(成分如表1),于50~200r/min摇床中振荡培养10~96h后,收获菌体,并称量菌体湿重,从而确定培养基成分对菌体培养效果的影响。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的制备:获取两种菌体后,将铜绿假单胞菌20546和蜡状芽孢杆菌10468以1:(1~20)的质量比混合,对菌体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制备治理菌剂。取菌剂0.1g,于无菌水中分别稀释105、106、107、108后,取菌液0.2mL接种于牛肉膏培养平板中,在37℃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计算菌落数,分析干燥方法对活性菌体的影响。取铜绿假单胞菌20546和蜡状芽孢杆菌10468质量配比为1:(1~20)的治理菌剂0.1g/L投加到含1mg/L苯并(a)芘和1mg/L三苯基锡的无机盐降解液中(200mg/L Na2HPO4·12H2O、100mg/L KH2PO4、30mg/L NH4Cl和5mg/L MgSO4),在100r/min、25℃条件下降解5d后,萃取水样中的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残余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的浓度。另设不投加菌剂的对照实验。从而确定蜡状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复配制备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的合适配比。
(3)结果
蜡状芽孢杆菌10468和铜绿假单胞菌20546在不同成分培养基中的生物量湿重如表1和表2所示。两者均能在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培养基成分浓度的增加有利于菌体生长。根据极差值可以判断,蛋白胨对蜡状芽孢杆菌10468生长效果影响最大,而葡萄糖对铜绿假单胞菌20546的生长效果影响最大。
表1 蜡状芽孢杆菌培养基成分与培养效果
表2 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成分与培养效果
Figure BDA00003749038500071
取干燥后治理菌剂测定其活菌体的数量为3.1×109CFU/g,证明该干燥方法能很好地保持菌体活性。当铜绿假单胞菌20546与蜡状芽孢杆菌10468的质量比分别为1:1、1:5、1:10和1:20时,治理菌剂5d内对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为54.1%、59.3%、63.6%和60.8%;三苯基锡的降解率分别为60.2%、64.5%、76.3%和78.9%。结果证明铜绿假单胞菌20546与蜡状芽孢杆菌10468的质量比为1:(1~20)时,治理菌剂均能有效地实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同步降解,综合两者的降解率可知,当铜绿假单胞菌20546与蜡状芽孢杆菌10468的质量比为1:10制备的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降解效果更佳。
实施例2:降解体系对菌剂降解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物的影响
(1)材料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20546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10468的质量比为1:10制备的治理菌剂。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物生物降解体系:
蒸馏水;
无机盐溶液降解体系,按以下组分及含量配置而成:Na2HPO4·12H2O 0~200mg/L、KH2PO4 0~100mg/L、NaCl 0~50mg/L、NH4Cl 0~50mg/L和MgSO4 0~30mg/L;
牛肉膏降解体系,按以下组分及含量配置而成:牛肉膏0~100mg/L、蛋白胨0~50mg/L和NaCl 0~20mg/L;
河水,检测得出河水内DO、CODMn、NH4 +-N、TN、TP、Zn、As、Cr(VI)和挥发酚的浓度分别为4.20mg/L、3.51mg/L、0.83mg/L、3.61mg/L、0.22mg/L、0.03mg/L、0.002mg/L、0.005mg/L和0.001mg/L。
(2)方法
各取0.1g/L上述制备的治理菌剂分别投加到含1mg/L苯并(a)芘和1mg/L三苯基锡的蒸馏水、无机盐降解体系、牛肉膏降解体系和河水中,在100r/min、25℃条件下降解5d后,萃取水样中的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残余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的浓度。另设不投加菌剂的对照实验。
(3)结果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在蒸馏水和无机盐降解体系中的降解如表3所示,其中实验号1为没有添加无机盐的蒸馏水体系。在不同的降解体系中苯并(a)芘的去除率为41.4%~66.4%,三苯基锡的去除率为38.6%~75.3%,证明降解体系的成分会对两大类污染物的降解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该治理菌剂对这两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理想,在没有无机盐的蒸馏水中,5d内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去除率也高达43.4%和38.6%。
表4则显示了,有机碳源牛肉膏和蛋白胨的存在会显著地提高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降解率。降解5d后,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在河水中的降解率分别为48.6%和57.2%。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降解率显示,该菌剂适合于在不同浓度的无机盐及有机碳的处理水体中,有效地实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降解。
表3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在蒸馏水和无机盐降解体系中的降解
表4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在牛肉膏降解体系中的降解
Figure BDA00003749038500092
实施例3:不同量菌剂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物的降解
(1)材料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20546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10468的质量比为1:10制备的治理菌剂。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物生物降解体系:按以下组分及含量配置而成:
200mg/L Na2HPO4·12H2O、100mg/L KH2PO4、30mg/L NH4Cl和5mg/LMgSO4
(2)方法
降解实验方法:取0.01~1g/L上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治理菌剂投加到含1mg/L苯并(a)芘和1mg/L三苯基锡的水样中,在100r/min、25℃条件下降解5d后,萃取水样中的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残余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的浓度。另设不投加菌剂的对照实验。
有机锡生物降解产物检测:取降解后水样10mL,每次加入10mL正己烷超声萃取,共萃取2次,每次30min,合并2次萃取的有机相,在旋转蒸发仪上35℃旋转蒸干,用6mL甲醇洗脱,加入4mL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1mL2%的NaDDTC溶液、5mL正己烷超声15min后静置分层,取上层有机相进行GC-MS分析。GC-MS分析的条件:采用Rxi-5MS GC柱(30m×0.25mm×0.25μm)于GC-MS仪中进行产物分析,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1mL/min.柱温于50℃维持1.5min,随后按10℃/min的速度升温至300℃并维持4min。接口温度为280℃,离子源温度为250℃,离子选择监测(SIM)方式,进样量为2μL。
(3)结果
图1显示,水样中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降解率均随着菌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两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的变化均呈类似的趋势。当菌剂量在0.01~0.1g/L时,污染物的去除率随菌剂量的增加而高速增加,此后去除率的增幅变小。有机锡降解产物的结果(图2)表明,产物一苯基锡在菌剂量为0.01~0.2g/L时,因有机锡的快速降解而大量产生;菌剂量的进一步增加,则加速了该降解产物的降解。产物二苯基锡的产生量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述结果显示了菌剂量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降解存在影响,当菌剂量在0.1~1.0g/L时,可实现良好的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效果;即使菌剂量仅为0.05g/L时,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去除率也分别高达37.1%和46.5%。
实施例4:菌剂在不同时间、温度和摇床转速下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处理
(1)材料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20546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10468的质量比为1:10制备的治理菌剂。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物生物降解体系:按以下组分及含量配置而成:200mg/L Na2HPO4·12H2O、100mg/L KH2PO4、30mg/L NH4Cl和5mg/L MgSO4
(2)方法
处理时间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生物处理的影响:取0.1g/L上述制备的治理菌剂投加到含1mg/L苯并(a)芘和1mg/L三苯基锡的无机盐降解体系中,在100r/min、25℃条件下降解14d,每2d取样萃取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残余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的浓度。另设不投加菌剂的对照实验。
温度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取0.1g/L上述制备的治理菌剂投加到含1mg/L苯并(a)芘和1mg/L三苯基锡的无机盐降解体系中,在100r/min,10℃、20℃、30℃、40℃条件下降解5d后,萃取水样中的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残余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的浓度。另设不投加菌剂的对照实验。
摇床转速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取0.1g/L上述制备的治理菌剂投加到含1mg/L苯并(a)芘和1mg/L三苯基锡的无机盐降解体系中,在0r/min、50r/min和200r/min,25℃条件下降解5d后,萃取水样中的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残余苯并(a)芘和三苯基锡的浓度。另设不投加菌剂的对照实验。
(3)结果
图3显示,在处理时间为2d时,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去除率分别为了36.5%和31.9%;此后,该治理菌剂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降解率随降解时间的延长而提高,14d时分别高达79.2%和88.4%。
处理温度为10℃、20℃、30℃和40℃时,5d后多环芳烃的去除率分别为33.4%、58.7%、70.9%和64.5%;有机锡的去除率则分别为51.7%、64.4%、78.0%和81.6%。
摇床转速为0r/min、50r/min和200r/min时,5d后多环芳烃的去除率分别为31.3%、56.4%和67.8%;有机锡的去除率则分别为45.9%、64.2%和77.3%。上述结果证明了该治理菌剂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可在不同的条件下实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有效去除。
实施例5:菌剂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污染底泥的处理
(1)材料
多环芳烃和有机锡治理菌剂: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20546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10468的质量比为1:10制备的治理菌剂。
污染河涌底泥:底泥采自广东省某地,底泥多环芳烃和有机锡浓度见表5。
(2)方法
底泥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生物降解:分别按0g/kg、0.1g/kg和5g/kg的投加量向污染河涌底泥中投加治理菌剂,并混合均匀,在100r/min,25℃条件下降解15d后取样分析多环芳烃和有机锡浓度。
底泥多环芳烃检测:称取2g降解15d的底泥样品于具塞玻璃离心管中,加入20mL二氯甲烷/丙酮(1∶1,V/V),放置60min,超声提取30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于鸡心瓶中;余下的泥再用20mL提取液超声30min,离心收集上清液。将萃取后收集到的提取液在旋转蒸发仪上40℃浓缩至约1mL,用10mL正己烷进行溶剂置换,继续浓缩至约1mL。将浓缩液定量转移至硅胶/氧化铝净化柱(12cm硅胶,6cm氧化铝,2cm无水硫酸钠)。净化柱先经有机溶剂淋洗。将浓缩液转移至净化柱后,分别用15mL正己烷、70mL二氯甲烷/正己烷(3∶7,V/V)依次淋洗出正烷烃、芳烃,收集芳烃部分到另一个鸡心瓶中。将淋洗液浓缩至约1mL,转移至样品瓶中,经过滤器过滤后GC-MS检测。GC-MS条件:按70℃(3℃/min)→200℃(5℃/min)→285℃(12℃/min)的程序升温,进样室温度为280℃;载气为氦气;GC/MS界面温度为230℃。采用无分流进样、离子源为电子轰击源。
(3)结果
表5证明,不同投加量的菌剂对底泥中各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均具有去除作用,其中,投加量增大时效果更显著。
表5 菌剂对底泥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处理
Figure BDA00003749038500131
Figure BDA00003749038500141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污染治理菌剂由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及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按照质量比1:(1~20)混合而成;
其中,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所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及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质量比为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于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斜面中挑取表面活性剂产生菌,按1~50mg/L接种到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培养基中,于50~200r/min摇床中振荡培养10~96h后,收获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体;
(2)于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斜面中挑取降解菌,按1~50mg/L接种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培养基中,于50~200r/min摇床中振荡培养10~96h后,收获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体;
(3)将步骤(1)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体和步骤(2)中的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体以1:(1~20)的质量比混合,对混合菌体进行干燥处理制备得到治理菌剂;
其中,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所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培养基按葡萄糖0.1~8g/L、蛋白胨0.5~5g/L和酵母粉0.1~6g/L的配方配置;
所述步骤(2)中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培养基按牛肉膏0.1~5g/L、蛋白胨0.05~8g/L和淀粉0~5g/L的配方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及多环芳烃和有机锡降解菌质量比为1:1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干燥处理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方法。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在受污染水体、底泥及土壤中对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在不同浓度的无机盐及有机碳的处理水体中对水体多环芳烃和有机锡的降解治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质量比为1:10制备,投加量为0.1~1.0g/L,处理环境温度为20~40℃。
CN201310390454.XA 2013-08-30 2013-08-30 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Active CN1034686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90454.XA CN103468609B (zh) 2013-08-30 2013-08-30 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90454.XA CN103468609B (zh) 2013-08-30 2013-08-30 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68609A true CN103468609A (zh) 2013-12-25
CN103468609B CN103468609B (zh) 2015-06-10

Family

ID=49793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90454.XA Active CN103468609B (zh) 2013-08-30 2013-08-30 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68609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34588A (zh) * 2014-01-07 2014-06-04 南京农业大学 一株具有多环芳烃降解能力的蜡状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5036352A (zh) * 2015-07-07 2015-11-11 东南大学 一种用于修复芳烃-重金属离子复合污染的微生物方法
CN107376633A (zh) * 2017-09-22 2017-11-2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废气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方法
CN108911864A (zh) * 2018-08-17 2018-11-3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22325A (zh) * 2018-08-28 2018-12-18 包平 一种降解水体中有机锡的方法
CN113776906A (zh) * 2021-09-07 2021-12-10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高含水率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检测速率的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43799A (zh) * 2012-12-24 2013-04-17 暨南大学 利用有机锡降解菌剂和修复植物处理有机锡污染水体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43799A (zh) * 2012-12-24 2013-04-17 暨南大学 利用有机锡降解菌剂和修复植物处理有机锡污染水体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ORJANA TULEVA 等: "Naphthalene Degradation and Biosurfactant Activity by Bacillus cereus 28BN", 《Z NATURFORSCH C》, vol. 60, no. 78, 31 December 2005 (2005-12-31), pages 577 *
ORATHAI PORNSUNTHORNTAWEE 等: "Isolation and comparison of biosurfactants produced by Bacillus subtilis PT2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P4 for microbial surfactant-enhanced oil recovery",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vol. 42, 31 December 2008 (2008-12-31), pages 172 - 179, XP024523825, DOI: doi:10.1016/j.bej.2008.06.016 *
强婧 等: "生物表面活性剂与蒽降解菌的协同降解效应", 《环境化学》, vol. 29, no. 1, 31 January 2010 (2010-01-31), pages 58 - 62 *
黄捷 等: "芽孢杆菌对三苯基锡的生物降解特性", 《第十五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1 December 2012 (2012-12-31), pages 88 - 89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34588A (zh) * 2014-01-07 2014-06-04 南京农业大学 一株具有多环芳烃降解能力的蜡状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3834588B (zh) * 2014-01-07 2016-04-13 南京农业大学 一株具有多环芳烃降解能力的蜡状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5036352A (zh) * 2015-07-07 2015-11-11 东南大学 一种用于修复芳烃-重金属离子复合污染的微生物方法
CN105036352B (zh) * 2015-07-07 2017-03-15 东南大学 一种用于修复芳烃‑重金属离子复合污染的微生物方法
CN107376633A (zh) * 2017-09-22 2017-11-2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废气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方法
CN108911864A (zh) * 2018-08-17 2018-11-3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22325A (zh) * 2018-08-28 2018-12-18 包平 一种降解水体中有机锡的方法
CN113776906A (zh) * 2021-09-07 2021-12-10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高含水率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检测速率的方法
CN113776906B (zh) * 2021-09-07 2023-01-10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高含水率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检测速率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68609B (zh)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68609B (zh) 一种多环芳烃和有机锡复合污染治理菌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Bai et al. Removal of pyridine and quinoline by bio-zeolite composed of mixed degrading bacteria and modified zeolite
US20160185638A1 (en) Fungi-bacteria composite microecologics and methods for preparing and using the same
Lin et al. Enhancing pentachlorophenol degradation by vermicomposting associated bioremediation
CN106734188B (zh) 一种农田重金属污染的微生态修复方法及组合物
Lloyd et al. Stimulation of microbial sulphate reduction in a constructed wetland: microbi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Wang et al. Biodegradability of di-(2-ethylhexyl) phthalate by a newly isolated bacterium Achromobacter sp. RX
Xiang et al. Enhanced biodegradation of thiamethoxam with a novel polyvinyl alcohol (PVA)/sodium alginate (SA)/biochar immobilized Chryseobacterium sp H5
Franchi et al. Exploiting Hydrocarbon‐Degrading Indigenous Bacteria for Bioremediation and Phytoremediation of a Multicontaminated Soil
Kobayashi et al. Bio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by Sphingomonas sp. enhanced by water-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from manure compost
Hong et al. Humic analog AQDS and AQS as an electron mediator can enhance chromate reduction by Bacillus sp. strain 3C 3
CN104762288A (zh) 一种蔗渣固定化组合菌及其在土壤多环芳烃菲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CN105013815A (zh) 多环芳烃-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
CN108441450B (zh) 一种兼具溶磷和降解dehp作用的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CN107523513B (zh) 一种可快速降解17β-雌二醇的复合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Beaudet et al.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pentachlorophenol in a contaminated soil inoculated with a methanogenic consortium or with Desulfitobacterium frappieri strain PCP-1
CN105413094A (zh) 一种能介导五氯苯酚厌氧还原脱氯的生物炭制剂
Bernat et al. Acceleration of tributyltin chloride (TBT) degradation in liquid cultures of the filamentous fungus Cunninghamella elegans
CN113957004B (zh) 一株金黄杆菌及在制备盐生植物附生修复养护菌剂中的应用
KR20000034035A (ko) 석유계 탄화수소 분해 미생물 제제를 이용한 유류오염토양의 생물학적 정화방법
CN105344057A (zh) 一种柠条生物炭的新用途及其介导五氯苯酚厌氧还原脱氯的工艺
CN103043799B (zh) 利用有机锡降解菌剂和修复植物处理有机锡污染水体的方法
JP4416975B2 (ja) 芳香族化合物分解活性細菌及びその製造法
CN109370957B (zh) 一种污水处理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26304B (zh) 一种用冬虫夏草发酵菌丝体处理含Cr(Ⅵ)废水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