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60574B - 振动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振动发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60574B CN103460574B CN201280014381.8A CN201280014381A CN103460574B CN 103460574 B CN103460574 B CN 103460574B CN 201280014381 A CN201280014381 A CN 201280014381A CN 103460574 B CN103460574 B CN 1034605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
- pendulum
- end supports
- buffer component
- magnetic p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35/02—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moving magnets and stationary coil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振动发电机(100)是具有振动体(10)和配置在振动体(10)的周围的线圈(40),并通过使振动体(10)相对于线圈(40)移动来获取电动势的装置。振动体(10)包括:多个磁铁(20a~20d),以同极的磁极面彼此相向的状态排列配置;端部支撑部(12、13),从多个磁铁的排列方向的两侧支撑这些磁铁;缓冲构件(16)。缓冲构件(16)以被超过磁铁的磁极面彼此之间的斥力的应力压缩的状态夹持在端部支撑部(12)和磁铁(20c)之间,并克服该斥力来使磁铁(20a~20d)无间隙地连接设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包括磁铁的振动体相对于线圈移动来获取电动势的振动发电机。
背景技术
从维持改善地球环境和在紧急情况时确保电源等目的来说,希望实现能够补充或者代替一次性的干电池的简单的发电机。在这样的发电机中,提出了使永久磁铁在线圈的内侧往复振动来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式的发电机。关于这种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振动体相对于线圈往复振动的振动发电机,该振动体是两个磁铁以同极的磁极面彼此相向的方式来分离配置而成的振动体。两个磁铁经由细的磁性杆彼此连接在一起。
专利文献2公开了振动体以及利用该振动体的振动发电机,该振动体是彼此具有相同的尺寸的多个磁铁以同极的磁极面相向的方式无间隙地配置并用螺母和螺栓进行固定而成的振动体。根据该振动发电机,通过使磁铁彼此无间隙地配置,从而在磁极面相抵接的位置上,在与磁极面的法线垂直的方向(下面,有时称为轴垂直方向)上形成陡峭的磁场梯度来获取高的感应电动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7-5217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131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的振动发电机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利用细的磁性杆来使磁铁彼此连接,因此在往复振动的两端对振动体作用冲击力时,磁性杆和磁铁之间的连接部分等容易破损。关于专利文献2的振动发电机,在螺栓的紧固力过大时,可能压坏磁铁。而且,在专利文献2的振动发电机中,在螺栓的紧固力不充分时,在磁铁彼此之间产生间隙(松动),因此在振动体振动时,在磁铁彼此之间或者磁铁和螺栓(或螺母)之间发生碰撞,从而可能导致磁铁破损。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提出的。
即,本发明的振动发电机具有振动体和线圈,通过使所述振动体相对于所述线圈移动来获取电动势,所述振动体包括:多个磁铁,以同极的磁极面彼此相向的状态排列配置,端部支撑部,从所述多个磁铁的排列方向的两侧支撑所述多个磁铁,缓冲构件,以被超过所述磁极面之间的斥力的应力压缩的状态夹持在所述端部支撑部和所述磁铁之间,并克服所述斥力使所述多个磁铁无间隙地连接设置;所述线圈配置在所述振动体的周围。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结构构件不必各自独立地存在,而允许多个结构构件形成为一个构件、一个结构构件由多个构件形成、某个结构构件为其它结构构件的一部分、某个结构构件的一部分和其它结构构件的一部分重复等。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机械强度高且耐久性优良的振动发电机。
附图说明
上述的目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基于下面叙述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以及与其结合的下面的附图能够更加明确。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电机沿振动轴剖开后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将振动体沿振动轴剖开后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示出磁铁所形成的磁通量的示意图。
图4A是示出两个磁铁的N极彼此以规定的间隔分离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以及示出轴垂直方向的磁通量密度的曲线图。图4B是示出使两个磁铁之间的间隔小于图4A中的两个磁铁之间的间隔的状态的示意图以及示出轴垂直方向的磁通量密度的曲线图。
图5是示出在磁铁彼此之间作用的斥力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第一磁铁以及第二磁铁偏心地安装在芯部上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7A是将变形例的振动体沿振动轴剖开后的纵向剖视图。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图7A的振动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所有附图中,对同样的结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电机100沿振动轴剖开后的纵向剖视图。振动轴的方向为图1中的左右方向。图2是将振动体10沿振动轴剖开后的纵向剖视图。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电机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振动发电机100具有:振动体10,其包括多个磁铁20(20a~20d)、端部支撑部12、13以及缓冲构件16;线圈40,其配置在所述振动体10的周围,该振动发电机100是用于通过使振动体10相对于线圈40移动来获取电动势的装置。
磁铁20以同极的磁极面(N极、S极)彼此相向的方式排列配置。端部支撑部12、13从多个磁铁20的排列方向的两侧支撑这些多个磁铁20。缓冲构件16以被超过磁极面彼此之间的斥力的应力压缩的状态夹持在端部支撑部12、13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端部支撑部12)和磁铁20之间,并克服该斥力来使多个磁铁20无间隙地连接设置。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电机100进行详细说明。
磁铁20至少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的第一磁铁20a、20b;第二磁铁20c、20d,磁力比所述第一磁铁20a、20b的磁力弱,并配置在振动体10的端部侧。第二磁铁可以分别配置在振动体10的两端,或者也可以仅配置在振动体10的一端。即,振动体10可以具有两个第二磁铁,也可以仅具有一个第二磁铁。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在振动体10的两端分别配置一个即共计两个第二磁铁20c、20d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体10中,端部支撑部12、13将这些多个磁铁20的两侧朝内按压,并克服磁极面彼此之间的斥力来使这些磁铁20无间隙地连接设置。通过该按压力,缓冲构件16以被压缩的状态夹持在端部支撑部12和磁铁20(具体地讲是第二磁铁20c)之间。
如图1所示,在中空的管(pipe)30的内部容置有振动体10,该振动体10沿着管30的轴心往复摇动(振动)。在管30的周围卷绕有线圈40。管30由树脂等绝缘性且非磁性的材料形成。在管3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凸缘部31,该凸缘部31用于防止线圈40松动,且直径比安装有线圈40的部分的直径大。在管30的轴向的中间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处)形成有用于将相邻的线圈40彼此隔开的分隔板35,并且该分隔板35沿径向突出。分隔板35的外径和凸缘部31的外径相等。管30、凸缘部31以及分隔板35可以将多个构件互相组合来构成,或者也可以由同一材料来一体形成。
线圈40是电磁线圈(solenoidcoil)。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电机100中,多个线圈40串联连接。相邻的线圈40彼此为反极性,且绕线方向彼此相反。相当于相邻的线圈40的末端彼此之间的轴向距离的线圈节距(coilpitch)Lc与第一磁铁20a、20b(参照图2)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在管30的两端的凸缘部31上分别形成有缠绕端子(tie-upterminal)32。在各缠绕端子32上分别缠绕有线圈40的导线的卷绕端42。缠绕有卷绕端42的缠绕端子32埋置于树脂制成的端子盖33中,由此防止卷绕端42发生断线。端子盖33呈具有与缠绕端子32的端子长大致相等的厚度的环状。
管30容置于圆筒状的框体60内。框体60例如具有与单三型等标准化的干电池相同的直径以及相同的长度。在框体60的两端配置有金属制成的端子50、52。端子50相当于负极。端子50为平坦的圆盘状。端子52相当于正极。端子52呈形成有与干电池同样的突起部的圆盘状。端子50、52中的某一个或者两个与框体60绝缘。在框体60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那样,在端子50、52和框体60之间插入树脂片46等绝缘性垫片,来对端子50、52和框体60进行绝缘即可。此外,在框体60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不需要该树脂片46。
一对缠绕端子32分别经由导电垫片44单独地与端子50、52连接。导电垫片44呈环状,并且在其中空部配置有用于吸收冲击的端构件34。端构件34配置在振动体10的振动轴的两端。
振动体10的磁铁20的外径稍微小于管30的内径。用户把持振动发电机100的框体60来使振动发电机100沿着轴向摇动。由此,振动体10在管30以及端子盖33的中空的轴心的内部进行振动。通过使振动体10在卷绕有线圈40的管30的内部振动,在线圈40上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在端子50、52之间产生电势差。因此,能够向与端子50、52相连接的电容器等外部电路(未图示)输出电流。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导电垫片44和端子50、52,而在一对缠绕端子32上分别单独地连接导线(wire),并且将这两条导线在与框体60绝缘的状态下引出至框体60的外部,来代替本实施方式。在这两条导线之间能够产生电势差。
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电机100具有干电池的形状以及尺寸,能够代替干电池来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电机100尤其适用于遥控器等间歇性地使用的电子设备中。在待机时间比使用时间长的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因待机电力导致干电池消耗这种浪费明显,而如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电机100那样,通过采用在使用时用户使振动发电机100振动来发电的方式,能够排除由待机电力导致的浪费。
优选环状的端子盖33的内径与管30的内径相同,或者大于管30的内径。其原因在于,避免从框体60的中央向端部侧行进的振动体10中的位于顶端侧的第二磁铁20c或20d与端子盖33发生碰撞。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端子盖33的内径大于管30的内径,在凸缘部31和端子盖33之间存在阶梯差36。
利用图2,更详细地对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体10进行说明。
振动体10具有多个磁铁。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体10具有两个第一磁铁以及两个第二磁铁即共计4个磁铁。但是,磁铁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第一磁铁20a、20b以及第二磁铁20c、20d均为永久磁铁。从磁力的强度的角度来说,优选利用钕磁铁。
第一磁铁20a、20b配置在振动体10的中间部,一对第二磁铁20c、20d分别配置在振动体10的两端。第二磁铁20c、20d的壁厚小于第一磁铁20a、20b的壁厚。第一磁铁20a的N极的磁极面21N与相邻的第一磁铁20b的N极的磁极面22N相接触。第一磁铁20a的S极的磁极面21S与相邻的第二磁铁20c的S极的磁极面23S相接触,其中,第二磁铁20c位于第一磁铁20a的与第一磁铁20b相反的一侧。第一磁铁20b的S极的磁极面22S与相邻的第二磁铁20d的S极的磁极面24S相接触,其中,第二磁铁20d位于第一磁铁20b的与第一磁铁20a相反的一侧。
在磁铁20(20a~20d)以及缓冲构件16上分别形成有贯通孔26(26a~26e)。振动体10还包括芯部18,该芯部18插入于贯通孔26内并在两端形成有端部支撑部12。
芯部18由圆筒状的非磁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具体地讲,优选利用铝、铜、黄铜等。在本实施方式的芯部18的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端部支撑部12、13,该端部支撑部12、13通过铆接加工形成为直径比芯部18的直径大。端部支撑部12、13以将芯部18的两端部弯折90度而压扁成凸缘状并使该凸缘面抑制磁铁20的端面的方式形成。
缓冲构件16由橡胶等粘弹性树脂材料或弹簧等弹性构件形成。缓冲构件16的形状不会特别地限定,但是能够为环状或者圆盘(盘)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在中心贯穿设置有贯通孔26e的环状的缓冲构件16(O型圈构件)。就这样的O型圈构件而言,能够采用丁腈橡胶(NBR)、氢化丁腈橡胶(HNBR)、氟橡胶(FKM)、硅橡胶(VMQ)、乙烯-丙烯橡胶(EPDM)、氯丁二烯橡胶(CR)、丙烯酸酯橡胶(ACM)、丁基橡胶(IIR)、聚氨酯橡胶(U)等材质。尤其,优选采用具有高的耐磨损性和力学强度的丁腈橡胶(NBR)、乙烯-丙烯橡胶(EPDM)或者聚氨酯橡胶(U)。
在振动体10中,在第一磁铁20a、20b的两侧配置有磁力比这些第一磁铁的磁力弱的第二磁铁20c、20d。由此,能够减少从端部支撑部12、13的凸缘面向轴向外侧放射的磁通量。因此,即使在往复摇动的振动体10接近框体60的两端时,也不会使第二磁铁20c、20d吸附于端子50、52。利用图3说明该原理。图3是示出磁铁20所形成的磁通量的示意图。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使磁铁20彼此分离来表示。
由从第一磁铁20a、20b的N极的磁极面21N、22N分别放射的磁通量,形成轴垂直方向的磁通量。同样地,由从第一磁铁20a的N极的磁极面21N朝向S极的磁极面21S的磁通量和从第二磁铁20c的N极的磁极面23N朝向S极的磁极面23S的磁通量,形成轴垂直方向的磁通量。另一方面,从磁力比第一磁铁20a弱的第二磁铁20c的N极的磁极面23N向与磁极面23N垂直方向放射的磁通量φ1,因与以与磁极面21S垂直的方式入射于磁力强的第一磁铁20a的S极的磁极面21S的磁通量φ2彼此排斥,所以磁通量φ1在轴向上的扩散得以抑制。第二磁铁20d和第一磁铁20b之间的关系也同样。
因此,从配置在振动体10的两端的第二磁铁20c、20d朝向振动轴向的外侧的磁通量的大小大幅降低。因此,第二磁铁20c、20d不会吸附于金属制成的端子50、52上,从而不会阻碍振动体10振动。
第二磁铁20c、20d的磁力比第一磁铁20a、20b的磁力弱。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磁铁20c、20d由与第一磁铁20a、20b相同的钕磁铁形成,并且厚度小于第一磁铁20a、20b的厚度。此外,也可以使第一磁铁20a、20b为磁力强的钕磁铁,而使第二磁铁20c、20d为磁力弱的铁氧体磁铁。钕磁铁、铁氧体磁铁均具有脆性,且耐冲击性低。因此,当振动体10振动而与框体60的端部发生碰撞时,尤其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是薄的第二磁铁20c、20d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破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电机100中,在框体60的端部配置柔软的端构件34来吸收振动体10的碰撞冲击。在振动体10的内部,使磁铁20彼此之间无间隙地配置来防止磁铁之间的冲击,而且在端部支撑部12和磁铁20(第二磁铁20c)之间夹持缓冲构件16来吸收磁铁20所承受的冲击。
针对通过使相邻的磁铁20的磁极面彼此紧贴来形成轴垂直方向的磁场梯度以获取高的感应电动势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4A是示出使同极的磁极面彼此相向的磁铁中的磁力线的示意图。图4B是示出使同极的磁极面彼此相向的磁铁中的轴垂直方向的磁通量密度B的曲线图。磁通量密度B的空间分布相当于磁场梯度的大小。图4A示出了两个磁铁20a和20b的N极彼此以规定的间隔分离配置的状态,图4B示出了使磁铁20a和20b之间的间隔小于图4A中的磁铁20a和20b之间的间隔的状态。在这些图中,从磁铁20a和20b的磁极面(N极)向垂直于该磁极面且朝内放射的磁通量,向轴垂直方向弯曲。因此,与利用单个磁铁的情况相比,通过使同极的磁极面彼此朝内相向来形成轴垂直方向的磁场梯度。因此,在线圈的内侧使该磁铁振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所形成的磁场梯度来获取高的感应电动势。如图4B所示,通过使磁铁20a和20b的磁极面的距离接近来使磁场梯度的形成更明显。
相反地,当在磁铁20a、20b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时,产生如下问题,即,轴垂直方向的磁通量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宽,从而使感应电动势降低。因此,在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体10中,使磁铁20的磁极面彼此直接抵接,来形成轴垂直方向的磁场梯度。此外,这里提到的“磁铁20的磁极面”指,磁铁的基础面或涂敷面。作为涂敷的例子,能够举出用于防止磁铁20生锈的镀层处理。“磁铁20的磁极面彼此直接抵接”指,不插入垫片等除了磁铁之外的构件来使磁极面(涂敷面)彼此接触的状态。
相邻的磁铁20使同极的磁极面彼此相向来连接设置。因此,在磁铁20彼此之间作用有斥力。图5是示出在磁铁20彼此之间作用的斥力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使端部支撑部12、13、缓冲构件16以及磁铁20相互分离来表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体10中,磁极面彼此直接接触。缓冲构件16以大于相邻的磁极面彼此之间的最大斥力的应力被压缩。
如图5所示那样,在第一磁铁20a、20b中,从各自的左右受到的力F12以及F43的大小相同,且方向正相反,因此第一磁铁20a、20b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同样,在第二磁铁20c中,从第一磁铁20a受到的力F21(从第一磁铁20a受到的磁斥力和针对压接力的反作用力之和)与缓冲构件16的复原力也Fr平衡。因此,若被压缩的缓冲构件16的复原力大于磁铁20之间的最大斥力,则同极相向的多个磁铁20无间隙地紧密接触并以规定的压接力彼此压接在一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20a、20b的磁力大于第二磁铁20c、20d的磁力,因此最大斥力在第一磁铁20a、20b彼此之间即磁极面21N、22N之间产生。由于缓冲构件16的复原力大于该最大斥力,因此磁铁20(第一磁铁20a、20b以及第二磁铁20c、20d)无间隙地紧密接触。在此,“缓冲构件16以超过磁极面彼此之间的最大斥力的应力被压缩”指,缓冲构件16c从端部支撑部12受到的压缩应力大于磁铁20的最大斥力除以磁铁20和缓冲构件16之间的接触面积而得到的值。
优选缓冲构件16的复原力Fr在磁铁20彼此之间的最大斥力的1.1倍以上且在该最大斥力的2倍以下。由此,相邻的磁铁20彼此以最大斥力的0.1倍至1倍的压接力彼此紧贴在一起,因此在振动体10通过线圈40时,磁铁20彼此不会分离。通过设定为所述范围,使磁铁20承受的压接力不会过大,从而能够抑制压坏磁铁20。具体地说,在磁铁20的最大斥力为2kgf(大约20N)的情况下,可以以缓冲构件16的复原力Fr为3kgf左右(大约30N)的方式,对芯部18进行铆接加工来形成端部支撑部12、13。
返回图2,处于被端部支撑部12和磁铁20压缩的状态的缓冲构件16的贯通孔26e的孔径小于端部支撑部12的外径。因此,缓冲构件16(O型圈)不会从端部支撑部12脱离。
端部支撑部12和13的凸缘直径的大小是任意的大小,也可以是彼此相同的凸缘直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置在振动体10的两侧的端部支撑部12、13形成为外径互相不同的凸缘状。缓冲构件16配置于端部支撑部12、13中的凸缘直径更大的端部支撑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端部支撑部12)和磁铁20之间。由此,良好地从端部支撑部12、13经由缓冲构件16向磁铁20传递按压力。
对用于制造振动体10的工序进行简单说明。首先,测定相当于磁铁20之间的最大斥力的第一磁铁20a、20b之间的斥力。通常,该斥力与磁铁的体积成比例,因此在磁铁的直径恒定的情况下,越是长的磁铁(第一磁铁),相互的斥力也越大。接着,压扁所述的芯部18的一侧的端部来形成端部支撑部12,将缓冲构件16(O型圈)安装在芯部18上。接着,在芯部18上依次安装第二磁铁20c、第一磁铁20a、20b、第二磁铁20d的状态下,对芯部18的另一侧的端部进行铆接加工来形成凸缘状的端部支撑部13。通过使端部支撑部13的铆接长度(凸缘直径)逐渐地增加,使芯部18的轴长逐渐地变短,由此使磁铁彼此牢固压接在一起。因此,以使对缓冲构件16(O型圈)进行压缩的压力大于所述磁铁之间的最大斥力的方式,预先设定芯部18的轴长或端部支撑部13的凸缘直径。并且,以使芯部18的轴长或端部支撑部13的凸缘直径成为预先设定的所述规定的值的方式形成端部支撑部13。由此,在缓冲构件16被压缩状态下,磁铁20彼此紧密紧贴在一起。此外,也可以在端部支撑部13和第二磁铁20d之间安装第二缓冲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磁铁20a、20b以及第二磁铁20c、20d呈圆环状,第二磁铁20c、20d的外径小于第一磁铁20a、20b的外径。端部支撑部12、13的外径小于第一磁铁20a、20b的外径,而且也小于第二磁铁20c、20d的外径。由此,在振动体10在管30的内部振动时,壁厚比第二磁铁20c、20d的壁厚厚且机械强度比第二磁铁20c、20d的机械强度高的第一磁铁20a、20b与管30的内周面相接触。因此,抑制相当于振动体10的脆弱部的第二磁铁20c、20d发生损耗,从而使振动体10的耐久性良好。
而且,在磁铁20的贯通孔26的内周面和芯部1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在向磁铁20插入芯部18时,磁铁20不会发生损耗而保持良好。在该情况下,第二磁铁20c、20d的轴心位置和第一磁铁20a、20b的轴心位置可以互相错开。
图6是示出第一磁铁20a、20b以及第二磁铁20c偏心地安装在芯部18上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第二磁铁20c向图6的下方偏心,且第一磁铁20a、20b向图6的上方偏心来安装在芯部18上。但是,即使在该状态下,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磁铁20c的外周面25c也不向第一磁铁20a、20b的外周面25a、25b的外侧突出。由此,即使例如磁铁20偏心地安装在芯部18上,也能够防止在振动体10在管30的内部振动时,第二磁铁20c的外周面25c与管30的内周面相接触的情况。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体10中,优选将圆环状的第二磁铁20c的环宽度与贯通孔26c和芯部18之间的间隙相加而得到的值不超过第一磁铁20a、20b的环宽度。对于第二磁铁20d的外周面25d也同样。
即使在如图1所示那样在端子盖33和凸缘部31之间形成阶梯差36的情况下,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不使第二磁铁20c、20d的外周面25c、25d从第一磁铁20a、20b的外周面25a、25b向径向外侧突出,由此第二磁铁20c、20d也不会与阶梯差36发生碰撞。由此,抑制第二磁铁20c、20d发生损耗,从而使振动体10的耐久性良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允许进行各种变形。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磁铁上分别设置贯通孔,并将芯部插入于这些贯通孔中来使磁铁彼此连接设置。也可以在金属管中内置磁铁来代替该方式。
图7A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振动体10沿振动轴剖开后的纵向剖视图。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该振动体10的立体图。
在本变形例的振动体10中,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金属管27内容置有磁铁20,在该金属管27的两端上分别形成有端部支撑部12、13,并且在配置有缓冲构件16的一侧的端部支撑部12上形成有开口窗29,该开口窗29用于使缓冲构件16的一部分露出。
下面,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振动体10中,在由非磁性金属材料形成的金属管27的内部内置有使同极的磁极面彼此相向来压接的多个磁铁20(第一磁铁20a、20b以及第二磁铁20c、20d)。金属管27呈一端形成有开口的有底圆筒状。底面相当于端部支撑部13。开口端在内置有磁铁20以及缓冲构件16的状态下被规定的按压力压扁,从而形成端部支撑部12。缓冲构件16也可以插入于端部支撑部12和磁铁20(第二磁铁20c)之间。缓冲构件16也可以插入于端部支撑部13和磁铁20(第二磁铁20d)之间。而且,也可以在端部支撑部12和第二磁铁20c之间以及端部支撑部13和第二磁铁20d之间均插入有缓冲构件16。缓冲构件16相对于不承受外部应力的自然状态被压缩到规定的厚度来容置于金属管27内。
本变形例的端部支撑部12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弯折片28形成。弯折片28是在金属管27的周面上形成切口并将其朝向轴心弯折而成的。在端部支撑部12的相互对接的弯折片28的间隙中形成有开口窗29,该开口窗29使缓冲构件16的一部分露出。在金属管27的内部被压缩的缓冲构件16,在未作用弯折片28的按压力的开口窗29的内侧膨出而形成膨胀部17。通过开口窗29目视确认该膨胀部17的存在,由此能够确认磁铁20彼此以规定的按压力无间隙地压接在一起。因此,如本变形例那样,优选在插入有缓冲构件16的一侧的端部支撑部12、13上形成开口窗29,该开口窗29用于使缓冲构件16的一部分露出。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包括各种变形、改进等,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可。
所述实施方式包括如下的技术思想。
(1)一种振动发电机,具有振动体和线圈,通过使所述振动体相对于所述线圈移动来获取电动势,
所述振动体包括:
多个磁铁,以同极的磁极面彼此相向的状态排列配置,
端部支撑部,从所述多个磁铁的排列方向的两侧支撑所述多个磁铁,
缓冲构件,以被超过所述磁极面彼此之间的斥力的应力压缩的状态夹持在所述端部支撑部和所述磁铁之间,并克服所述斥力使所述多个磁铁无间隙地连接设置;
所述线圈配置在所述振动体的周围。
(2)根据所述(1)项所述的振动发电机,所述缓冲构件被大于相邻的所述磁极面彼此之间的最大斥力的应力压缩,所述磁极面彼此直接接触。
(3)根据所述(2)项所述的振动发电机,在所述磁铁以及所述缓冲构件上分别形成有贯通孔;所述振动体还包括芯部,该芯部插入于所述贯通孔内并在两端形成有所述端部支撑部;并且,处于被压缩的状态的所述缓冲构件的所述贯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端部支撑部的外径。
(4)根据所述(3)项所述的振动发电机,设置在所述振动体的两侧的所述端部支撑部形成为外径互相不同的凸缘状,在外径大的所述端部支撑部和所述磁铁之间配置有所述缓冲构件。
(5)根据所述(1)项或(2)项所述的振动发电机,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金属管内容置有所述磁铁,在所述金属管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所述端部支撑部,并且,在配置有所述缓冲构件的一侧的所述端部支撑部上形成有开口窗,该开口窗用于使所述缓冲构件的一部分露出。
该申请主张以2011年3月22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1-063154号为基础的优先权,并将其公开的所有内容编入于此。
Claims (2)
1.一种振动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振动体和线圈,通过使所述振动体相对于所述线圈移动来获取电动势,
所述振动体包括:
多个磁铁,以同极的磁极面彼此相向的状态排列配置,
端部支撑部,从所述多个磁铁的排列方向的两侧支撑所述多个磁铁,
缓冲构件,以被超过所述磁极面彼此之间的斥力的应力压缩的状态夹持在所述端部支撑部和所述磁铁之间,并克服所述斥力使所述多个磁铁无间隙地连接设置;
所述线圈配置在所述振动体的周围,
所述缓冲构件被大于相邻的所述磁极面彼此之间的最大斥力的应力压缩,所述磁极面彼此直接接触,
在所述磁铁以及所述缓冲构件上分别形成有贯通孔,
所述振动体还包括芯部,该芯部插入于所述贯通孔内并在两端形成有所述端部支撑部,并且,
处于被压缩的状态的所述缓冲构件的所述贯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端部支撑部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振动体的两侧的所述端部支撑部形成为外径互相不同的凸缘状,在外径大的所述端部支撑部和所述磁铁之间配置有所述缓冲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63154A JP5637028B2 (ja) | 2011-03-22 | 2011-03-22 | 振動発電機 |
JP2011-063154 | 2011-03-22 | ||
PCT/JP2012/001943 WO2012127859A1 (ja) | 2011-03-22 | 2012-03-21 | 振動発電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60574A CN103460574A (zh) | 2013-12-18 |
CN103460574B true CN103460574B (zh) | 2016-06-08 |
Family
ID=46879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14381.8A Active CN103460574B (zh) | 2011-03-22 | 2012-03-21 | 振动发电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40710B2 (zh) |
EP (1) | EP2690767B1 (zh) |
JP (1) | JP5637028B2 (zh) |
CN (1) | CN103460574B (zh) |
WO (1) | WO201212785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343931B2 (en) | 2012-04-06 | 2016-05-17 | David Deak | Electrical generator with rotational gaussian surface magnet and stationary coil |
US9543817B2 (en) | 2014-06-07 | 2017-01-10 | David Deak, SR. | Hollow magnetic metal core pulse energy harvesting generator |
CN105281530B (zh) * | 2014-07-11 | 2018-11-09 |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重力补偿功能的圆筒型音圈电机 |
WO2016186797A1 (en) * | 2015-05-19 | 2016-11-24 | Deak David Sr | Hollow magnetic metal core pulse energy harvesting generator |
US11304698B2 (en) | 2016-07-25 | 2022-04-19 | Virender K. Sharma | Cardiac shunt device and delivery system |
CN109788953B (zh) | 2016-07-25 | 2022-03-08 | 维兰德.K.沙马 | 磁性吻合装置和递送系统 |
CN106300871B (zh) * | 2016-09-12 | 2019-02-22 | 佛山市顺德区海得曼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发电装置 |
WO2018132549A1 (en) | 2017-01-11 | 2018-07-19 | Sharma Virender K | Cardiac shunt device and delivery system |
CN106849587B (zh) * | 2017-03-14 | 2022-04-05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
EP3704785B1 (en) * | 2017-10-30 | 2024-07-03 | WePower Technologies LLC | Magnetic momentum transfer generator |
JP2020054122A (ja) * | 2018-09-27 | 2020-04-02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パネルスピーカー |
US11368079B2 (en) | 2019-11-06 | 2022-06-21 | David Deak, SR. | Offset triggered cantilever actuated generator |
EP4062522A1 (en) | 2019-11-21 | 2022-09-28 | WePower Technologies LLC | Tangentially actuated magnetic momentum transfer generator |
DE102020213768A1 (de) * | 2020-11-02 | 2022-05-05 | Continental Engineering Services Gmbh | Aktuator zur Anregung von Schwingungen umfassend einen Antrieb mit verbesserter Dämpfung |
CN217388499U (zh) * | 2021-05-06 | 2022-09-06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线性振动电机 |
WO2024210028A1 (ja) * | 2023-04-06 | 2024-10-1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振動発生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53175Y (zh) * | 1993-05-25 | 1994-01-12 | 董成宝 | 弹簧系磁振子往复共振电机 |
CN101465589A (zh) * | 2007-12-21 | 2009-06-24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往复式发电模块 |
CN101741209A (zh) * | 2008-11-10 | 2010-06-16 | 索尼株式会社 | 发电装置 |
JP4704093B2 (ja) * | 2005-04-14 | 2011-06-15 |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振動発電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36937B2 (en) * | 2002-06-14 | 2005-08-30 | Sunyen Co., Ltd. | Linear electric generator having an improved magnet and coil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AU2003268290A1 (en) | 2003-08-28 | 2005-04-14 | Rockwell Scientific Licensing, Llc |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by coupled magnets |
US20070234552A1 (en) * | 2004-06-21 | 2007-10-11 | Hajime Nozawa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near Motor |
JP2007221960A (ja) * | 2006-02-20 | 2007-08-30 | Fuji Mach Mfg Co Ltd | 円筒型リニアモータ |
DE112007001702T5 (de) * | 2006-07-26 | 2009-05-28 | Kabushiki Kaisha Yaskawa Denki, Kitakyushu | Zylindrischer Linearmotoranker, zylindrischer Linearmotor-Feldpol und dieselben verwendender zylindrischer Linearmotor |
KR101166050B1 (ko) * | 2007-05-09 | 2012-07-19 | 스미다 코포레이션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진동형 전자발전기 및 진동형 전자발전기의 제조방법 |
JP2009100523A (ja) * | 2007-10-16 | 2009-05-07 | Iichi Okuno | 永久磁石素子並びに振動発電機および加速度センサ |
JP4649668B2 (ja) * | 2007-11-02 | 2011-03-16 |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振動型電磁発電機 |
JP4415133B2 (ja) * | 2008-02-07 | 2010-02-17 | 隆逸 小林 | リニア発電装置 |
JP5417719B2 (ja) | 2008-02-29 | 2014-02-19 |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振動型電磁発電機 |
JP2010279210A (ja) | 2009-05-31 | 2010-12-09 | My Way Techno Service Kk | 電池型電源装置およびリモコン装置 |
-
2011
- 2011-03-22 JP JP2011063154A patent/JP563702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3-21 EP EP12760574.9A patent/EP2690767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3-21 US US14/003,788 patent/US924071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3-21 WO PCT/JP2012/001943 patent/WO201212785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3-21 CN CN201280014381.8A patent/CN10346057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53175Y (zh) * | 1993-05-25 | 1994-01-12 | 董成宝 | 弹簧系磁振子往复共振电机 |
JP4704093B2 (ja) * | 2005-04-14 | 2011-06-15 |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振動発電機 |
CN101465589A (zh) * | 2007-12-21 | 2009-06-24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往复式发电模块 |
CN101741209A (zh) * | 2008-11-10 | 2010-06-16 | 索尼株式会社 | 发电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342037A1 (en) | 2013-12-26 |
EP2690767A1 (en) | 2014-01-29 |
US9240710B2 (en) | 2016-01-19 |
JP5637028B2 (ja) | 2014-12-10 |
WO2012127859A1 (ja) | 2012-09-27 |
EP2690767B1 (en) | 2017-05-03 |
JP2012200093A (ja) | 2012-10-18 |
CN103460574A (zh) | 2013-12-18 |
EP2690767A4 (en) | 2016-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60574B (zh) | 振动发电机 | |
JP6036143B2 (ja) | 発電装置 | |
US9525122B2 (en) | Power generating element | |
EP2842435A1 (en) | Electronic cigarette | |
JP5945904B2 (ja) | 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 |
JP2021519568A (ja) | 機械的振動エネルギーを電気エネルギーに変換するための電気機械発電機 | |
EP2450984A3 (en) | Terminal of rechargeable battery,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terminal of rechargeable battery, rechargeable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rechargeabe battery module | |
US9568388B2 (en) | Small form factor pressure sensor | |
JP2012151098A (ja) | 蓄電素子 | |
EP2348560B1 (en) | Battery contact spring | |
JP2014093841A (ja) | 発電装置 | |
US20140017535A1 (en) | Battery | |
EP2472234A3 (en) | Sensing assembly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mounting and orientating same | |
US20150155471A1 (en) | Power generating element | |
JP6349909B2 (ja) | 発電装置 | |
CN110112357A (zh) | 电池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 |
CN108730600B (zh) | 电子膨胀阀 | |
JP2015208180A (ja) | 発電装置 | |
JP2019133802A (ja) | 密閉型電池 | |
JP2014204482A (ja) | エネルギ変換装置 | |
JP2012226867A (ja) | ポリマー材料を用いた懸垂がいし | |
WO2014168008A1 (ja) | 発電装置 | |
US20130127178A1 (en) | Electric generator operated by random motion | |
JPWO2014168007A1 (ja) | 発電装置 | |
JP4518934B2 (ja) | 電気部品用固定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