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18173A - 过滤器元件以及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过滤器元件以及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18173A
CN103418173A CN2013101811930A CN201310181193A CN103418173A CN 103418173 A CN103418173 A CN 103418173A CN 2013101811930 A CN2013101811930 A CN 2013101811930A CN 201310181193 A CN201310181193 A CN 201310181193A CN 103418173 A CN103418173 A CN 1034181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filter medium
nonwoven
space
filter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811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山庆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ko Filt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ko Fil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ko Filt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ko Fil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08793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11459A/zh
Publication of CN103418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181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Materials (AREA)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元件整体的小型化及降低制造成本而不会损害外观品质和过滤性能的过滤器元件及该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过滤器元件(50)可拆卸地安装在过滤器外壳(10)内的元件收纳空间(11)内,将元件收纳空间(11)分成与流入路(22)相连通的流入空间(11A)和与流出路(23)相连通的流出空间(11B)两部分,进行流体的过滤;所述过滤器元件(50)具备被弯折成波纹状且整体为近似圆筒形的过滤介质(70)、设置在过滤介质(70)的圆筒轴向各端部的上下端板(90)、(95)、以及缠绕在过滤介质(70)外周的无纺布(80);无纺布(80)热熔接于过滤介质(70)外周侧的山折部(71),以维持山折部(71)之间的间隔。

Description

过滤器元件以及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过滤器外壳中、对流体进行过滤的过滤器元件、以及该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过滤水、燃料、油、空气等流体的过滤装置已被公众所知,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领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过滤装置一般在形成有元件收纳空间的过滤器外壳内安装有可拆卸的过滤器元件。
例如,如图11所示,这种过滤器元件550A具备:将片状的滤纸以一定幅度进行压褶成形为波纹状而成的圆筒状过滤介质570、维持过滤介质570的内周侧的内筒560、以及安装在过滤介质570的上下各端部的端板590、595,流体从过滤介质570的外侧流向内侧,进行流体的过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4-1362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年来,如图12所示,为保持过滤介质570的褶间距(有效过滤面积),提出了通过在过滤介质570的外周涂覆热熔胶带H而构成的过滤器元件550B。此外,如图13所示,提出了在过滤介质570的外周涂覆热熔胶带H的基础上,通过在过滤介质570的外周缠绕由纸或聚酯等形成的片状覆盖物(也被称为“保护装置”)580而构成的过滤器元件550C。在此类过滤器元件550B、550C中,通过利用热熔胶带H将过滤介质570外周侧的弯折部(山折部)之间维持在一定宽度,防止弯折部之间的密接,确保过滤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利用覆盖物580来保护该元件的最外周,能够防止过滤介质570受损,同时在覆盖物580的表面印刷包括文字、标识等一定信息,提升元件的商品价值。
但是,在上述结构的过滤器元件中,存在以下问题:涂覆在过滤介质570上的热熔胶带H的厚度使元件外径增大,从而导致元件整体大型化,并且制造成本也随之增加。此外,由于必须要形成用于使待过滤的流体流通的贯通孔581,所以印刷于覆盖物580表面的文字等会缺失,损害元件的外观品质。
鉴于此类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元件整体的小型化及降低制造成本而不会损害外观品质和过滤性能的过滤器元件、和该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过滤器元件可拆卸地安装于过滤器外壳内部的元件收纳空间内,该过滤器外壳形成有连通元件收纳空间与外部的流入路及流出路,过滤器元件将元件收纳空间分为与流入路连通的流入空间和与流出路连通的流出空间两部分,使流体从流入空间流向流出空间,进行流体的过滤;所述过滤器元件还具备被弯折成波纹状、整体形成为近似圆筒形的过滤介质、设置于过滤介质的圆筒轴向的各端部的端板、以及缠绕在过滤介质的外周的无纺布;无纺布被热熔接于过滤介质的外周侧的弯折部,以维持弯折部之间的间隔。
在上述的发明中,优选在无纺布表面印刷有包括文字、记号及图形中的至少一种的信息。
本发明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为:上述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在使阻燃性片材位于加热无纺布的加热单元与该无纺布的外周面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加热单元来加热无纺布,使其热熔接于过滤介质的弯折部。
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元件,由于使无纺布熔接在过滤介质的外周侧的弯折部而保持弯折部之间一定的间隔,因此,即使在使用中被供给的流体的压力作用于过滤介质,过滤介质的弯折部也不会发生部分密接等而变形,能够长期确保正常的过滤作用,并且由于不需要热熔胶等用于防止密接的带状物,因此能够实现元件整体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另外,由于采用无纺布作为保护过滤介质的覆盖物,能够确保过滤介质对流体的透气性及透液性,而不用形成透气或透液的贯通孔,因此即使在无纺布的表面印刷文字或标识等信息,也不会使该文字等出现缺失而损及外观,能够进一步提高过滤器元件的商品价值。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由于在加热单元与无纺布之间加有阻燃性片材,可防止加热单元直接与无纺布接触,因此不会产生通过加热单元熔融的无纺布粘贴于加热单元表面、在无纺布上产生孔洞等的不良情况,能够制造高品质的过滤器元件。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的燃料过滤器的侧视图(部分剖面图);
图2为上述燃料过滤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图3中的(a)为侧视图,图3中的(b)为俯视剖视图;
图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表示现有技术的过滤器元件的标准品,图11中的(a)为侧视图,图11中的(b)为俯视剖视图;
图12表示现有技术的过滤器元件的防密接品,图12中的(a)为侧视图,图12中的(b)为俯视剖视图;
图13表示现有技术的过滤器元件的防密接、覆盖物缠绕品,图13中的(a)为侧视图,图13中的(b)为俯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燃料过滤器
10 过滤器外壳
11 元件收纳空间
11A 流入空间
11B 流出空间
20 外壳上半部
22 流入路
23 流出路
30 外壳下半部
50 过滤器元件
60 内筒
70 过滤介质
71 山折部(外周侧弯折部)
72 谷折部
73 褶部
80 无纺布覆盖物(无纺布)
90 上端板
95 下端板
100 加热装置
112 加热部(加热单元)
122 加热部(加热单元)
200 加热装置
212 加热部(加热单元)
300 加热装置
312 加热部(加热单元)
400 加热装置
412 加热部(加热单元)
S 阻燃性片材
X 熔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及图2表示适用本发明的过滤器元件的燃料过滤器,首先,参照这些附图对燃料过滤器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燃料过滤器1的主体由具备元件收纳空间11的过滤器外壳10、以及可拆卸地安装于元件收纳空间11内的过滤器元件50构成。
过滤器外壳10由下方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外壳上半部20、以及上方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外壳下半部30构成。该外壳半部20、30通过使形成于外壳上半部20的侧壁部的内周面的内螺纹21、与形成于外壳下半部30的侧壁部的外周面的外螺纹31螺纹结合而可拆卸地结合。在外壳上半部20与外壳下半部30相结合的部分安装有环状的密封圈35,使得燃料不会从元件收纳空间11漏出至外部。
在外壳上半部20形成有连通外部(例如燃料槽)与元件收纳空间11的流入路22、以及连通外部(例如燃料泵)与元件收纳空间11的流出路23。在外壳上半部20的流出路23的周围形成有延伸至元件收纳空间11内的圆筒状的管部24。另外,在外壳上半部20形成有作为用于抽取滞留在元件收纳空间11内的空气的抽气孔的螺孔,在该螺孔内拧入可手动开闭的抽气塞25。
外壳下半部30在其底部以上下轴为中心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呈放射状并上下延伸的加强筋32。多个加强筋32各自的上表面呈水平状,在安装于过滤器外壳10时,形成用于承载过滤器元件50的承载部33。外壳下半部30的底部中央形成有用于排出从燃料中分离并沉降的分离水的排出路34,该排出路34内拧入具备排出孔41的排水塞40。此外,该排出路34与排水塞40之间安装有密封圈42,使得在不排出从燃料中分离的分离水时,分离水及燃料不会从元件收纳空间11泄漏至外部。
过滤器元件50在后面详细描述,其具备用于过滤燃料的过滤介质70,通过密封圈91而被液密性安装于过滤器外壳10的管部24。过滤器元件50在被安装于过滤器外壳10的元件收纳空间11内时,将该元件收纳空间11大体分为与流入路22相连通的流入空间11A及与流出路23相连通的流出空间11B这两部分。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燃料过滤器1中,自流入路22被导入过滤器外壳10内的流入空间11A的燃料,经过过滤器元件50的过滤介质70进入至流出空间11B。燃料中所含的垃圾、尘埃或微小铁屑等,在经过该过滤介质70的过程中被过滤。流入到流出空间11B内的过滤后的燃料从形成于外壳上半部20的管部24通过流出路23,流出至过滤器外壳10的外部。
另一方面,混入燃料中的水分,被过滤器元件50所捕获,随着捕获状态的持续而逐渐富集,最终从过滤器元件50中分离沉降,作为分离水蓄积于外壳下半部30的内底部。当外壳下半部30的内底部贮留的分离水达到一定量时,松开拧在外壳下半部30的排出路34上的排水塞40,将分离水通过排水塞40的排出孔41排出至过滤器外壳10的外部。
接下来,进一步参照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过滤器元件50具备由格子状框架形成的薄壁圆筒形的内筒60、将过滤介质片弯折成波纹状并呈圆筒状缠绕在内筒60的外周而形成的截面为菊花状的过滤介质70、由与过滤介质70外周密接并呈圆筒状缠绕在过滤介质70外周的无纺布形成的无纺布覆盖物80、以及夹持内筒60和过滤介质70并设置于该元件的圆筒轴向的两端的圆盘状的上端板90及下端板95。
过滤介质70通过将能够捕获燃料中的异物的过滤介质片以一定的弯折幅度进行压褶成形(打褶)为波纹状,然后卷曲成大致圆筒形状而成。过滤介质70具有由断面呈V字形的山折部(外周侧弯折部)71及谷折部(内周侧弯折部)72以一定的间隔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多个褶部73。作为过滤介质70,只要能够压褶成形即可,纺织品、编织品、无纺布、以及纸等均可,或将它们组合使用。对于过滤介质70的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一个例子,可选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金属、树脂等。
无纺布覆盖物80由在具有热熔融性的化学纤维中混纺天然纤维或耐热材料而形成的无纺布构成。本实施方式中,无纺布的孔径优选为大致50μm以上,也可以根据与压力损失等的关系来适当选择。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纺布的厚度以0.3mm左右为例,也可以根据与所要求的机械强度等的关系来适当选择,无纺布可以在过滤介质70的外周仅缠绕1周(单层),也可缠绕多周(复层)。
在此,化学纤维可采用例如尼龙纤维、维尼纶纤维、聚酯纤维、聚乙烯纤维等。天然纤维可采用例如纸浆等天然纤维素纤维、天丝等精制纤维素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等。耐热材料可采用如玻璃纤维、芳纶纤维、氟纤维等耐热纤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聚酯树脂(化学纤维)中混纺天丝(天然纤维)所形成的无纺布(三菱制纸株式会社:HF-V)。无纺布可以仅由化学纤维形成,但是仅由化学纤维形成时,热熔接时有时加热部位会收缩,产生孔洞,故优选混纺有天然纤维或耐热材料的无纺布。
无纺布覆盖物80缠绕在形成过滤介质70的最外周的山折部71上,通过热熔接固定于山折部71(附图中以附图标记“X”表示熔接部)。无纺布覆盖物80将山折部71之间维持一定的间隔(以下也称为“褶间距”),使得过滤介质70的邻接的褶部73之间不会密接。此处所指的山折部71之间的间隔,为朝半径方向外侧呈凸状的山折部71的邻接的顶点的间隔。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与过滤介质70的山折部71成直角的方向将无纺布80热合出带状,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在整个山折部71上实施热熔接。
无纺布覆盖物80的表面印刷有包括文字、记号及图形等的一定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喷墨印刷等公知的印刷方法将“FILTER”字样印刷于无纺布覆盖物80表面未经热熔接的部分,从过滤器元件50的外面观察是可见的。
在上端板90的中心部形成有上下贯通并与内筒的内部空间(流出空间11B)连通的圆形开口,该开口处装有密封圈91,当过滤器元件50被安装于过滤器外壳10时,使外壳上半部20的管部24插入并穿过密封圈91。内筒60、上端板90和下端板95可由如塑料等可燃性树脂材料形成,也可由如铝合金等非铁金属或铁等金属材料形成。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由于使无纺布80熔接于过滤介质70的山折部71(外周侧弯折部),而使山折部71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因此,即使使用中被供给的流体的压力作用于过滤介质70,褶部73也不会发生部分密接等而导致变形,能够长期确保正常的过滤作用,并且由于不需要热熔胶等用于防止密接的带状物,因此能够实现元件整体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由于采用无纺布作为保护过滤介质70的覆盖物,能够确保过滤介质70对流体的透气性及透液性,而不用形成透气或透液的贯通孔,因此即便在无纺布覆盖物80的表面印刷文字或标识等信息,也不会使该文字等缺损而使外观受损,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过滤器元件50的商品价值。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过滤器元件5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进一步参照附图4~图6对第1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处,图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5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的制造方法中的熔接工序的示意图,图6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的制造方法中的熔接工序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首先,在步骤S101中,将按照一定的弯折幅度进行压褶成形而成的过滤介质70(展开状态的过滤介质70)卷曲成圆筒状并接合。在步骤S102中,将内筒60插入过滤介质70的内周侧并配置为同心圆形状。在步骤S103中,将上下端板90、95连接在过滤介质70的两端。在步骤S104中,将无纺布80缠绕在过滤介质70的外周侧。在步骤S105中,将无纺布80热熔接在过滤介质70上。通过依次实施以上各步骤S101~S105,能够制造出如图3所示的呈一定形状的过滤器元件50。
接着,对步骤105中的热熔接工序的概要及该工序中所使用的加热装置100进行具体说明。如图5所示,加热装置100具备例如由通过供给电力而发热的电加热器等所构成的加热器主体101。加热器主体101由第1半幅加热器110及第2半幅加热器120构成,各个半幅加热器110、120具有相互有同一轴心的半圆形的内周面111、121。第1半幅加热器110及第2半幅加热器120可在相互的内周面111、121对置的状态下沿彼此接近及分离的方向自由滑动,在第1半幅加热器110与第2半幅加热器120连接后的状态下,在加热器主体101的中央由各半幅加热器的内周面111、121形成圆筒空间102。在各半幅加热器110、120的内周面111、121上以上下方向等间距地设置有多个突出的呈圆弧状弯曲的板条状的加热部112、122。优选对该加热部112、122的表面进行如特氟龙(注册商标)加工或氟加工,使其脱模性良好。
利用该加热装置100将无纺布覆盖物80热熔接于过滤介质70上时,在各半幅加热器110、120的内周面111、121与无纺布覆盖物80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阻燃性片材S。具体地,在第1半幅加热器110与第2半幅加热器120以一定距离分离的状态下,在其间配置元件(卷绕有无纺布覆盖物80的过滤介质70),在无纺布覆盖物80的周围缠绕阻燃性片材S后,以粘合剂等使阻燃性片材S暂时保持固定。阻燃性片材S可采用如特氟龙薄膜(特氟龙:注册商标)、玻璃片材等。接着,使两个半幅加热器110、120向其接近方向滑动,以从两侧夹持元件,由两个半幅加热器110、120的加热部112、122对无纺布覆盖物80进行加热,使无纺布覆盖物80热熔接于过滤介质70的外周。
此时,由于半幅加热器110、120的加热部111、121与无纺布覆盖物80之间衬有阻燃性片材S,防止了半幅加热器110、120的加热部112、122直接接触无纺布覆盖物80,因此不会产生由半幅加热器110、120熔融后的无纺布覆盖物80粘在加热部112、122的表面而在无纺布覆盖物80上产生孔洞的不良情况,能够制造出高品质的过滤器元件50。
接下来,图6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熔接工序的变形例。该变形例的加热装置200具备例如由通过供电而发热的电热器等所构成的加热器主体201。加热器主体201上具有梳齿状排列的多个加热部212,以指向过滤介质70的中心轴(圆筒轴)的倾斜姿态被配置。优选对该加热部212的表面进行如特氟龙(注册商标)加工或氟加工,使其脱模性良好。
利用该加热装置200将无纺布覆盖物80热熔接在过滤介质70上时,在加热器主体201的加热部212前端与无纺布覆盖物80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阻燃性片材S。具体地,在无纺布覆盖物80的周围缠绕阻燃性片材S,以粘合剂等使阻燃性片材S暂时保持固定。阻燃性片材S可采用如特氟龙薄膜(特氟龙:注册商标)、玻璃片材等。接着,使加热器主体201的加热部212以一定压力与展开状态的元件的表面接触。在该状态下,使用未图示的旋转单元使元件(卷绕有无纺布覆盖物80的过滤介质70)绕中心轴持续旋转,通过加热器主体201的加热部212对无纺布覆盖物80进行加热,使无纺布覆盖物80热熔接于过滤介质70的外周。
此时,由于加热器主体201的加热部212与无纺布覆盖物80之间衬有阻燃性片材S,防止了加热器主体201的加热部212直接接触无纺布覆盖物80,因此不会产生由加热器主体201熔融后的无纺布覆盖物80粘在加热部212的表面而在无纺布覆盖物80上产生孔洞的不良情况,能够制造出高品质的过滤器元件50。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进一步参照图7对第2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处,图7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首先,在步骤S201中,将按照一定的弯折幅度进行压褶成形而成的过滤介质70(展开状态的过滤介质70)卷曲成圆筒状并接合。在步骤S202中,将内筒60插入过滤介质70的内周侧并配置为同心圆形状。在步骤S203中,将无纺布80缠绕在过滤介质70的外周侧。在步骤S204中,将无纺布80热熔接在过滤介质70上。在步骤S205中,将上下端板90、95连接在过滤介质70的两端。通过依次实施以上各步骤S201~S205,能够制造出如图3所示的呈一定形状的过滤器元件50。
该第2实施方式的步骤S204中的热熔接工序,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05中的热熔接工序相同,对于该工序中所使用的加热装置100、200,也可以利用相同的设备,故省略其说明。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进一步参照图8~图10对第3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处,图8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9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的制造方法中的熔接工序的示意图,图10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50的制造方法中的熔接工序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首先,在步骤S301中,将按照一定的弯折幅度进行压褶成形而成的过滤介质70与无纺布80重合。在步骤S302中,将无纺布80热熔接于过滤介质70上。在步骤S303中,将过滤介质70呈圆筒状卷曲并接合。在步骤S304中,将内筒60插入过滤介质70的内周侧,并配置为同心圆形状。在步骤S305中,将上下端板90、95连接在过滤介质70的两端。通过依次实施以上各步骤S301~S305,能够制造出如图3所示的呈一定形状的过滤器元件50。
接着,对上述步骤S302中的热熔接工序的概要及该工序中所使用的加热装置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9所示,加热装置300具备例如由通过供电而发热的电加热器等所构成的加热器主体301。加热器主体301通过未图示的移动单元而在上下方向上自由移动,并且,可自由调整向下侧的按压力。从上方俯视观察,加热器主体301呈比展开状态的过滤介质70大的矩形,其底面部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向下方突出的板条状的加热部312。优选对该加热部312的表面进行如特氟龙(注册商标)加工或氟加工,使其脱模性良好。
利用该加热装置300将无纺布覆盖物80热合于过滤介质70上时,将展开状态的过滤介质70及无纺布80与加热器主体301的加热部312对置,在加热器主体301的加热部312前端与无纺布覆盖物80之间配置阻燃性片材S。具体地,在无纺布覆盖物80的整个表面覆盖阻燃性片材S,以粘合剂等使阻燃性片材S暂时固定。阻燃性片材S可采用如特氟龙薄膜(特氟龙:注册商标)、玻璃片材等。在该状态下,使加热器主体301下降并以一定压力接触元件,通过加热器主体301的加热部312对无纺布覆盖物80进行加热,使无纺布覆盖物80热合于过滤介质70上。
此时,由于加热器主体301的加热部312与无纺布覆盖物80之间衬有阻燃性片材S,防止了加热器主体301的加热部312直接接触无纺布覆盖物80,因此不会产生由加热器主体301熔融后的无纺布覆盖物80粘在加热部312的表面而在无纺布覆盖物80上产生孔洞的不良情况,能够制造出高品质的过滤器元件50。
接下来,图10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熔接工序的变形例。该变形例的加热装置400与上述的加热装置200的结构相同,具备例如由通过供电而发热的电加热器等所构成的加热器主体401。加热器主体401上具有梳齿状排列的多个加热部412,以指向过滤介质70的中心轴(圆筒轴)的倾斜姿态被配置。优选对该加热部412的表面进行如特氟龙(注册商标)加工或氟加工,使其脱模性良好。
利用该加热装置400将无纺布覆盖物80热合于过滤介质70上时,将展开状态的过滤介质70及无纺布80与加热器主体401的加热部412对置,在加热器主体401的加热部412前端与无纺布覆盖物80之间配置阻燃性片材S。具体地,在无纺布覆盖物80的整个表面覆盖阻燃性片材S,以粘合剂等使阻燃性片材S暂时固定。阻燃性片材S可采用如特氟龙薄膜(特氟龙:注册商标)、玻璃片材等。并且,使加热器主体401的加热部412以一定压力接触展开状态的元件(叠加有无纺布覆盖物80的过滤介质70)表面。在该状态下,使用未图示的旋转单元使元件绕中心轴持续旋转,通过加热器主体401的加热部412对无纺布覆盖物80进行加热,使无纺布覆盖物80热合于过滤介质70。
此时,由于加热器主体401的加热部412与无纺布覆盖物80之间衬有阻燃性片材S,防止了加热器主体401的加热部412直接接触无纺布覆盖物80,因此不会产生由加热器主体401熔融后的无纺布覆盖物80粘在加热部412的表面而在无纺布覆盖物80上产生孔洞的不良情况,能够制造出高品质的过滤器元件50。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适当进行改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将过滤介质配置在形成为格子状的内筒的周围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过滤介质配置在具有多个圆孔的内筒(穿孔金属板等)的周围,或配置成省略内筒的“无内胎(tubeless)”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将无纺布热熔接的加热单元,以电热加热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加热器以外的其它加热单元。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本发明的过滤器元件适用于燃料过滤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非限定于此,用于过滤水或空气等其它流体的过滤装置,如:油过滤器、空气过滤器、管路过滤器、吸入滤清器、回流过滤器等,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Claims (3)

1.一种过滤器元件,其特征在于:
可拆卸地安装于过滤器外壳内部的元件收纳空间内,所述过滤器外壳形成有连通所述元件收纳空间与外部的流入路及流出路,所述过滤器元件将所述元件收纳空间分为与所述流入路连通的流入空间和与所述流出路连通的流出空间两部分,使流体从所述流入空间流向所述流出空间,进行流体的过滤;
所述过滤器元件具备:
过滤介质,其被弯折成波纹状,并且整体形成为大致圆筒形;
端板,其设置于所述过滤介质的圆筒轴向的各端部;以及
无纺布,其缠绕在所述过滤介质的外周;
所述无纺布被热熔接于所述过滤介质的外周侧的所述弯折部,以维持所述弯折部之间的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的表面印刷有包括文字、记号及图形中的至少一种的信息。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阻燃性片材位于加热所述无纺布的加热单元与所述无纺布的外周面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加热单元来加热所述无纺布,使所述无纺布热熔接于所述过滤介质的所述弯折部。
CN2013101811930A 2012-05-18 2013-05-16 过滤器元件以及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34181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87939.4A CN108211459A (zh) 2012-05-18 2013-05-16 过滤器元件以及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4253A JP5937420B2 (ja) 2012-05-18 2012-05-18 フィルタエレメント、及びフィルタ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JP2012-114253 2012-05-18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87939.4A Division CN108211459A (zh) 2012-05-18 2013-05-16 过滤器元件以及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18173A true CN103418173A (zh) 2013-12-04

Family

ID=496438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811930A Pending CN103418173A (zh) 2012-05-18 2013-05-16 过滤器元件以及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CN201810087939.4A Pending CN108211459A (zh) 2012-05-18 2013-05-16 过滤器元件以及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87939.4A Pending CN108211459A (zh) 2012-05-18 2013-05-16 过滤器元件以及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37420B2 (zh)
CN (2) CN10341817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48562A (ja) * 2012-05-31 2013-12-12 Wako Filter Technology Kk フィルタエレメント、及びフィルタ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JP6152332B2 (ja) * 2013-08-23 2017-06-21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ひだ密着防止不織布
JP6152328B2 (ja) * 2013-09-26 2017-06-21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ひだ密着防止不織布及びひだ密着防止不織布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5413349A (zh) * 2015-12-18 2016-03-23 常德金鹏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加工设备及其除尘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52207A (en) * 1988-06-15 1993-10-12 Pall Corporation Wrap member having openings
DE19828321A1 (de) * 1998-06-25 1999-12-30 Bosch Gmbh Robert Filtereinsatz in Sternbauart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CN2734302Y (zh) * 2004-11-01 2005-10-19 上海过滤器有限公司 Ulpa超低穿透率过滤滤芯
US20100108590A1 (en) * 2008-11-05 2010-05-06 Cummins Filtration Ip Inc. Fluid filter with an attachment structure on an endplate of the filtering element
CN201632111U (zh) * 2010-01-25 2010-11-17 杭州大立过滤设备有限公司 绑带式折叠滤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58510A (en) * 1979-10-17 1981-05-21 Toyo Roshi Kk Filter
US4402830A (en) * 1982-01-13 1983-09-06 Pall Corporation Corrugated filter element with external spiral tape support
JPS6010653Y2 (ja) * 1982-07-08 1985-04-11 山信工業株式会社 フイルタ−エレメント
US4692196A (en) * 1985-12-23 1987-09-08 Caterpillar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rapping an external tape support about a filter element assembly
JPS6421715U (zh) * 1987-07-30 1989-02-03
JP2532979Y2 (ja) * 1991-06-05 1997-04-16 日本マタイ株式会社 減圧密封包装袋
EP0821613A1 (en) * 1995-04-21 1998-02-04 Donaldson Company, Inc. Pleated filter and a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H11329417A (ja) * 1998-05-20 1999-11-3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電極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29085B2 (ja) * 2001-02-23 2005-12-21 株式会社Inax 無機質濾材、浄水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浄水器
JP2003007771A (ja) * 2001-06-19 2003-01-10 Sony Corp 実装装置
JP4873693B2 (ja) * 2006-03-31 2012-02-08 東レ・ファイン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成型フィルター
JP3138677U (ja) * 2007-10-29 2008-01-17 辰巳美術印刷株式会社 エアフィル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52207A (en) * 1988-06-15 1993-10-12 Pall Corporation Wrap member having openings
DE19828321A1 (de) * 1998-06-25 1999-12-30 Bosch Gmbh Robert Filtereinsatz in Sternbauart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CN2734302Y (zh) * 2004-11-01 2005-10-19 上海过滤器有限公司 Ulpa超低穿透率过滤滤芯
US20100108590A1 (en) * 2008-11-05 2010-05-06 Cummins Filtration Ip Inc. Fluid filter with an attachment structure on an endplate of the filtering element
CN201632111U (zh) * 2010-01-25 2010-11-17 杭州大立过滤设备有限公司 绑带式折叠滤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40735A (ja) 2013-12-05
JP5937420B2 (ja) 2016-06-22
CN108211459A (zh) 2018-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63834B (zh) 改进的螺旋卷绕元件构造
CN211886283U (zh) 一种用于卷式膜的中心管、卷式膜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03418173A (zh) 过滤器元件以及过滤器元件的制造方法
SE431404B (sv) Korrugerat filterelement motstandskraftigt mot deformation
US7998348B2 (en) Spiral membrane elemen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7073376A (zh) 包括过滤介质间的多个凸台的过滤介质包、过滤器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6019460B2 (ja) フィルタエレメントおよび流体の濾過方法
CN103252122A (zh) 具有限制性流动附件的流体过滤器
WO2019037713A1 (zh) 膜元件和滤芯
US20130081996A1 (en) Filter element
CN104667626A (zh) 一种整体式囊式滤器
US8640884B2 (en) Fluid treatment elements and fluid treatment arrangements with spaces between fluid treatment element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them
CN102811784A (zh) 过滤元件及其生产方法
CN207822812U (zh) 一种用于固定卷式膜元件的端盖
CN206285560U (zh) 大流量玻纤式折叠滤芯
KR100539463B1 (ko) 필터, 촉매, 또는 히터로서 사용되는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6218345A (ja) スパイラル型膜エレメン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7418343U (zh) 膜元件和滤芯
JP2013248562A (ja) フィルタエレメント、及びフィルタ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CN201404723Y (zh) 滤芯
US20100219139A1 (en) Fluid treatment arrangements with fluid treatment element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them
JP4437933B2 (ja) 精密濾過用カートリッジフィルター
US8911633B2 (en) Fluid treatment elements and fluid treatment arrangements with posts and/or bands between fluid treatment element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them
CN206424662U (zh) 一种全自动反冲洗过滤器
CN204723853U (zh) 一种大流量滤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20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