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2535A - 振动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振动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2535A
CN103372535A CN2013101294101A CN201310129410A CN103372535A CN 103372535 A CN103372535 A CN 103372535A CN 2013101294101 A CN2013101294101 A CN 2013101294101A CN 201310129410 A CN201310129410 A CN 201310129410A CN 103372535 A CN103372535 A CN 1033725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ng body
coil
generating apparatus
vibration generating
y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294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市圭亮
赤沼智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eimits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eimits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eimitsu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eimits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72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25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9/0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9/02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 H04M19/04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the ringing-current being generated at the substations
    • H04M19/047Vibrating means for incoming c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其能够以低成本扩大该振动产生装置的内部的空间,并且能够确保振动体的足够的运动量,并能够容易地控制振动体的振动。该振动产生装置具有环状的线圈(20)、振动体(40)、环状磁铁(60)和弹簧(80),所述线圈(20)产生磁场,所述振动体(40)配置在比线圈(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沿轴向振动,所述磁铁(60)配置于振动体(40),所述弹簧(80)支承振动体(40),所述磁铁(60)与线圈(20)对置且配置在振动体(40)的外周部,弹簧(80)在轴向中的至少一方支承所述振动体(40)。

Description

振动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动产生装置。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在径向配置有线圈和磁铁,振动体通过线圈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沿轴向进行振动。
背景技术
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内置有振动产生装置。振动产生装置产生振动从而通知使用者来电。这样的振动产生装置有多种结构。作为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之一,是振动体通过线圈和磁铁分别产生的磁场的相互作用而沿轴向振动。到目前为止,关于振动体沿轴向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有多种技术提案。
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将线圈和磁铁沿径向排列配置的振动产生装置。该振动产生装置在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框架的外侧端部具有保持固定轴的一对托架。该振动产生装置在框架的内周面具有只朝一个方向缠绕的线圈。该振动产生装置具有振动体,所述振动体由隔着间隙与线圈磁耦合的永久磁铁以及轴承形成。振动体以借助弹簧能够在固定轴沿轴向移动的方式配置在两个托架之间。
在引用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将线圈和磁铁沿径向排列配置的振动产生装置。该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带有磁铁的外轭部。该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内轭部,所述内轭部具有相对于外轭部产生用于振动的磁场的线圈部。该振动产生装置具有连接内轭部和外轭部的板簧。板簧以延伸的状态在外轭部的平衡位置进行组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93968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54314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振动产生装置,由于将磁直接作用于线圈,并通过洛伦兹力使振动体振动,因此振动的效率低下。振动体由配置在两侧的螺旋弹簧支承。因此,这样的结构中,螺旋弹簧占据振动产生装置的比例变大从而无法使振动产生装置小型化。
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磁路为磁铁配置在比线圈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外磁结构。这样的外磁结构的内轭部占据振动产生装置的内部的比例变大。并且,由于外磁结构无法增大线圈的体积,因此要通过使用高性能的磁铁使振动体以所希望的加速度和振幅进行振动。因此,导致外磁结构的振动产生装置的成本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扩大振动产生装置的内部空间,并能够确保振动体足够的振动量,还能够容易地控制振动体的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
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具有以下结构。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具有线圈、环状的轭、振动体、环状的磁铁和弹簧,所述线圈产生磁场,所述环状的轭与线圈一同使磁场的电磁力增强,所述振动体配置在比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沿轴向振动,所述环状的磁铁安装在振动体的外周部且与线圈对置,所述弹簧配置在振动体的轴向中的至少一方且支承振动体。
本发明的磁路为将磁铁配置在比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内磁结构。因此,能够在扩大线圈的半径从而将周向的长度延长的同时,能够扩大比线圈靠内侧的区域。并且,由于磁路为内磁结构,所以能够扩大线圈的体积,并且,由于磁铁配置在振动体的外周部,所以能够扩大磁铁的体积。因此,也能够降低磁铁的性能。性能低的磁铁能够减小磁铁被吸引向线圈的固定部分的脉动磁力(动作时产生脉动的力),并且能够减小脉动磁力的变化。由于通过减小脉动磁力的变化而保持共振频率不变,所以能够容易地控制振动体的振动,且能够使振动体平稳地振动。
本发明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将以下几点作为特征。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具有配置在比线圈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包围线圈的周围的周壁面。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的轭由覆盖线圈的内周面的内周壁、和一对端面部形成,该一对端面部通过将内周壁的轴向的两端朝向周壁面弯折而形成。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的一对端面部与周壁面抵接,且在内周壁,在振动体的振幅的中心的位置以遍布内周壁整周的方式形成有将所述内周壁的径向的内侧和外侧连通的开口部。
在本发明中,由于形成轭的一对端面部与周壁面抵接,所以能够将周壁面作为磁路发挥作用,因此能够紧凑地形成轭。由此,能够扩大比轭靠径向内侧的区域。
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的轭具有:覆盖线圈的内周面的内周壁、覆盖线圈的外周面的外周壁、和在轭的轴向的两端将内周壁和外周壁连接的一对端面部。本发明申请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是,在内周壁,在振动体的振幅的中心位置以遍布内周壁整周的方式形成有将所述内周壁的径向的内侧和外侧连通的开口部。
在该发明中,由于轭由内周壁、外周壁以及一对端面部形成,所以能够使轭形成为紧凑且简单的结构。
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将以下几点作为特征。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具有端板和机壳,所述端板作为底面,所述机壳具有覆盖端板的壳体。壳体由配置在线圈的径向外侧的周壁面和覆盖上部的顶面形成。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的轭的一对端面部被夹在端板以及顶面之间。
在该发明中,构成轭的一对端面部被夹在端板和壳体的顶面之间。因此,不必另外设置将轭以及被轭包围的线圈固定在固定位置的固定用结构。由此,能够简化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且能够扩大比轭靠径向内侧的区域。
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是轭的轴向尺寸形成得比磁铁的轴向尺寸大。
在本发明中,由于轭的轴向尺寸形成得比磁铁的轴向尺寸大,所以线圈与轭能够在轴向较宽广的范围向振动体提供推力。
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是,设有沿轴向延伸的轴,振动体在该轴沿轴向滑动。
在本发明中,由于设置了沿轴向延伸的轴,所以通过轴能够使振动体的姿势保持水平。由此,能够使振动体平稳地振动。
在本发明中,在能够扩大线圈的半径从而将周向的长度延长的同时,能够扩大比线圈靠内侧的区域。通过能够使比线圈靠内侧的区域形成得大,能够将振动体的径向尺寸扩大。并且,由于能够将线圈的体积扩大并且能够使用体积大的磁铁形成振动体,因此能够将磁铁的性能设定得较低。因此,能够减小将磁铁吸引向线圈的固定部分的脉动磁力,并且能够减小脉动磁力的变化。由此,能够将共振频率保持为不变,因此能够容易地控制振动体的振动且能够使振动体平稳地振动。而且,由于能够采用低性能的磁铁,所以还能够减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图1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表示连接部的概略情况的立体图。
图4为模型化表示具有磁铁的振动体与被轭包围的线圈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5为表示作用于设有磁铁的振动体的推力与振动体的振幅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6为表示比较采用高性能的磁铁时与采用低性能的磁铁时的在振动体产生的脉动磁力和振幅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7为表示比较内磁结构与外磁结构的振动体的共振频率和振幅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符号说明
1A、1B、1C、1D、1E:振动产生装置
10:机壳
11:端板(底面)
12:壳体
13:周壁面
14:顶面
20:线圈
21:导线
30、130:轭
31、131:内周壁
32、132:上端面部
33、133:下端面部
35、135:开口部
134:外周壁
40、140:振动体
50、150:配重部
51:安装孔
60、160:磁铁
65:轴承
66:滑动孔
70:轴
80:弹簧
90:连接部
91:柔性印刷板
92:焊接部
93:外罩
100:配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仅仅限定于下列的记载和附图。
基本结构
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1A、1B、1C、1D、1E具有:线圈20、环状的轭30、130、振动体40、140、环状的磁铁60、160以及弹簧80,所述线圈20产生磁场,所述环状的轭30、130同线圈20一同使磁场的电磁力增强,所述振动体40、140配置在比线圈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沿轴向振动,所述环状的磁铁60、160配置在振动体40、140的外周部且与线圈20对置,所述弹簧80配置在振动体40、140的轴向中的至少一侧且支承该振动体40,140。轭30、130设置于线圈20。
本发明的这种振动产生装置1A、1B、1C、1D、1E能够将线圈20的半径扩大从而延长周向的长度,同时能够扩大比线圈20靠内侧的区域。由于将比线圈20靠内侧的区域形成为较宽阔的区域,所以能够通过扩大振动体40、140的径向尺寸从而扩大线圈的体积,并且具有能够将较大体积的磁铁60、160配置在振动体40、140这一本发明所特有的效果。并且,由于能够使用体积大的磁铁60、160形成振动体40、140,所以能够将磁铁60、160的性能设定得较低。因此,能够减小将磁铁60、160吸引向线圈的固定部分的脉动磁力的同时,减小脉动磁力的变化。由此,能够获得使共振频率保持不变,从而能够容易地控制振动体40、140的振动,且能够获得使振动体40、140平稳振动的本发明所特有的效果。并且,由于使用了低性能的磁铁60、160,从而能够将成本抑制得较低。
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1A、1B、1C、1D、1E可分为如振动产生装置1A、1B、1D所示,配置轴70且使振动体40沿该轴70振动的结构,和如振动产生装置1C、1E所示,不配置轴70的结构。并且,也可分为如振动产生装置1A、1B、1C所示,将支承振动体40、140的弹簧80仅配置在轴向的一侧的结构,和如振动产生装置1D、1E所示,将弹簧80、80配置在轴向的两侧的结构。配置在线圈20的轭30、130还可分为轭30形成为只覆盖线圈20的周围中的线圈20的内周面与轴向的两端的结构,和轭130覆盖线圈20的整个周围的结构。以下,分别以实施例对振动产生装置1A、1B、1C、1D、1E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各实施例中的“径向”为振动产生装置1A、1B、1C、1D、1E的半径方向,“轴向”为振动产生装置1A、1B、1C、1D、1E的高度方向。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振动产生装置1A的各个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图1的符号R所表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A的半径方向为径向,图1的符号S所表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A的高度方向为轴向。
振动产生装置1A具有作为外壳的机壳10。机壳10具有端板11和壳体12,所述端板11成为振动产生装置1A的底面,所述壳体12罩在端板11上。壳体12由包围振动产生装置1A的周围的圆环状的周壁面13和覆盖上部的顶面14一体形成。该壳体12由磁性体形成。
机壳10的内部具有圆环状的线圈20、轭30、振动体40、轴70以及弹簧80,所述圆环状的线圈20产生磁场,所述轭30配置在线圈20的内周面侧,用于与线圈20一同使磁场的电磁力增强,所述振动体40配置在比线圈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轴70配置在振动产生装置1A的径向的中心位置,所述弹簧80在轴向支承振动体40。
线圈20与壳体12的周壁面13之间空有微小的间隙,且所述线圈20配置在周壁面13的内侧。该线圈20由裸线缠绕而形成圆环状,且包围配置在比线圈20靠内侧位置的振动体40的周围。线圈20的厚度形成得较薄,且其轴向的尺寸形成得比壳体12的轴向尺寸小一些。
轭30与线圈20一同使磁场的电磁力增强。轭30由薄板状的磁性体形成为圆环状。轭30由内周壁31和一对端面部32、33形成,所述内周壁31覆盖线圈20的内侧,所述一对端面部32、33在内周壁31的轴向的两端的位置朝向壳体12的周壁面13延伸。在一对端面部32、33中,上端面部32在壳体12的顶面14侧从内周壁31的端部朝向周壁面13延伸,下端面部33在端板11侧从内周壁31的端部朝向周壁面13延伸。上端面部32的末端和下端面部33的末端与壳体12的周壁面13抵接。在内周壁31的轴向的中央形成有开口部35。且开口部35沿轭30的整周形成。轭30的上端面部32和下端面部33被夹在端板11与壳体12的顶面14之间。通过被端板11和顶面14所夹住,轭30被固定在固定的位置。
在这样的壳体12、线圈20以及轭30的结构中,通过线圈20所产生的磁场使轭30和壳体12的周壁面13磁化。因此,壳体12的周壁面13也作为磁路发挥作用。轭30能够由薄板状的磁性体形成。由此,能够将比轭30靠径向内侧的区域形成得较大。
轴70配置在机壳10的径向的中心。轴70沿轴向延伸。轴70的轴向的一端配置在端板11,另一端配置在壳体12的顶面14。在振动体40沿轴向振动时,轴70使振动体40的姿势保持水平。
振动体40具有配重部50、磁铁60和轴承65,所述磁铁60安装在配重部50的外周部,所述轴承65配置在配重部50的径向的中心。振动体40通过线圈20所产生的磁场与磁铁60所产生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沿轴向进行振动。
配重部50形成为圆盘状且形成有一定的厚度。配重部50的厚度形成得比轭30的轴向尺寸小。另外,配重部50根据使用振动产生装置1A的移动终端等的机种等而形成为所希望的重量。
磁铁60形成为圆环状,且套在配重部50的外周部。磁铁60的轴向尺寸形成得比轭30的轴向尺寸小。因此,即使振动体40移动到最大振幅的位置时,线圈20和轭30也会适当地给予振动体40推力。轭30的轴向尺寸最好大于或等于振动体40的振幅。
磁铁60的外周面沿整周与轭30的内周壁31对置。磁铁60的外周面与轭30的内周壁31之间的间隔沿整周保持不变。磁铁60的外周面以将轭30夹在其与线圈20的内周面之间的方式隔着固定间隔沿整周与线圈20的内周面对置。如此,振动产生装置1A的磁路形成为内磁结构。
在配重部50的径向的中心形成有安装孔51。安装孔51以贯通配重部50的厚度方向的方式形成。轴承65被嵌入该安装孔51的内部。轴承65形成为圆环状,且在径向的中心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滑动孔66。轴70穿过该滑动孔66的内侧。在振动体40沿轴向振动时,滑动孔66的内周面与轴70的外周面沿轴向滑动接触。振动体40被安装在端板11的弹簧80在轴向支承。
弹簧80为由板状的弹簧材料旋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的部件,是外形形成为圆锥台状的锥形螺旋板弹簧。弹簧80随着从径向外侧朝向中心侧,弹簧材料的卷绕半径逐渐缩小,同时中心侧朝向轴向突出。弹簧80的径向外侧被固定在端板11,中心侧配置在振动体40。振动体40的支承结构为通过该弹簧80只从端板11侧进行支承的单侧支承结构。
如果振动体40被弹簧80支承,则振动体40位于沿轴向振动的振幅的中心。并且,如果振动体40被弹簧80支承,则磁铁60的轴向的中央与形成在轭30的开口部35的位置一致。
如图3所示,振动产生装置1A在机壳10的外侧具有连接部90。连接部90为将从线圈20延伸出来的2根导线21、和从电源延伸出来的配线100通过锡焊从而连接的部分。连接部90具有柔性印刷基板91和覆盖柔性印刷基板91的外罩93。柔性印刷基板91为电路板,且由薄膜状的绝缘体、粘结层和导体箔形成,所述薄膜状的绝缘体的厚度为12μm至50μm,所述粘结层形成在该绝缘体上,所述导体箔形成在该粘结层上且厚度大约为12μm至50μm。该柔性印刷基板91具有焊接部92,柔性印刷基板91的表面除焊接部92以外的区域被绝缘体所覆盖。在图3中,为了易于说明而只记载了焊接部92。
线圈20的导线21穿过贯通壳体12的内部与外部的孔而延伸至柔性印刷基板91。从线圈20延伸出来的2根导线21与从给线圈20通电的电源延伸出来的配线100通过柔性印刷基板91的焊接部92而连接。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振动产生装置1A中,若对线圈20通电,则在线圈20和轭30产生磁场。通过线圈20和轭30产生的磁场与振动体40所具备的磁铁60的磁场,使振动体40沿轴向移动的力作用于振动体40。由于振动体40通过弹簧80在轴向被支承,所以振动体40通过从磁场受到的力和从弹簧80受到的力而沿轴向进行振动。由于轭30的轴向尺寸形成得比磁铁60的轴向的尺寸大,所以振动体40沿轴向振动时,线圈20与轭30能够给予振动体40理想的推力。
若振动体40共振,则振动产生装置1A能够有效地通知使用者来电。因此,优选振动产生装置1A以振动体40共振的方式构成。流过线圈20的电流值、装配在振动产生装置1A的配重部50的重量、套至配重部50的磁铁60的磁力、以及弹簧80的弹性常数被预先设定成使振动体40适当地共振。
振动产生装置1A的磁路为将磁铁60配置在比线圈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内磁结构。由于内磁结构是将磁铁60配置在振动体40的外周部,所以能够将比轭30靠径向内侧的区域形成得较宽广。因此,能够将振动体40的径向尺寸形成得较大。由于能够将振动体40的径向的尺寸形成得较大,所以能够扩大磁铁60的体积。体积较大的磁铁60所形成的磁场的范围变大。因此,即使以低性能的磁铁60形成振动体40,磁铁60也容易受到线圈20和轭30所产生的磁场的影响。
另一方面,线圈20配置在具有磁铁60的振动体40的外侧。配置在磁铁60的外侧的线圈20的半径较大,因而线圈20的周向长度变大。因此,线圈20的体积变大。沿周向形成得较长的线圈20与轭30能够产生更大的磁场的同时,其区域也会增大。因此,线圈20能够使振动体40沿轴向适当地振动。
接下来,对磁铁60性能低与在振动体40产生的脉动磁力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4为表示具有磁铁60的振动体40与被轭30所包围的线圈20间的位置关系的模型图。图4中(A)表示振动体40位于振幅的中心的状态。图4中(B)表示振动体40移动到最大振幅侧的状态。
当振动体40移动到比振幅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时,配置在振动体40的磁铁60具有被吸引向轭30的上侧部分的中间部C的性质。因此,如图4中(A)所示,当振动体40从振幅的中心朝向上侧移动时,对磁铁60作用有朝向上侧的提升力。另一方面,如图4中(B)所示,当振动体40通过轭30的上侧部分的中间部C时,对磁铁60作用有朝向下侧的下拉力。这样的作用被称为“脉动磁力”。即,所谓的脉动磁力就是将磁铁60吸引到线圈20与轭30的固定部分的力。
以弹簧为例,脉动磁力则相当于弹性常数。脉动磁力对应于振动体40的振幅进行变化。振动体40的共振频率伴随脉动磁力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共振频率变化会导致振动体40的振动特性呈非线形,因此难以控制振动体40的振动。
若将高性能的磁铁应用于振动体40,则脉动磁力的变化大。相反,若将低性能的磁铁60应用于振动体40,则脉动磁力的变化小。因此,为了减小脉动磁力的变化,优选使用性能低的磁铁60。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1A由于使用大体积的线圈20的同时使用大体积的磁铁60,因此能够降低磁铁60的性能。由此,能够减小脉动磁力的变化。
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7,说明在使用高性能的磁铁和在使用低性能的磁铁时,脉动磁力的变化有怎样程度的不同。
图5为表示设置有磁铁60的振动体40通过线圈20与轭30间的相互作用而受到的推力与振动体40的振幅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5的横轴表示振动体40的振幅,纵轴表示推力。横轴的中心表示振幅的中心,横轴的两端部表示最大振幅的位置。如图5所示,推力在振幅的中心为最大值,且随着朝向最大振幅的位置移动而逐渐变小。
图6为表示振动体40的振幅与脉动磁力间的关系的图表。图6的横轴表示振动体40的振幅,纵轴表示脉动磁力。横轴的中心表示振幅的中心,横轴的两端部表示最大振幅的位置。并且,虚线表示使用了高性能的磁铁的情况,实线表示使用了低性能的磁铁60的情况。
如图6所示,脉动磁力不在振幅的中心产生。振动体40从振幅的中心移动到最大振幅的位置时,脉动磁力逐渐变大,而在振幅的中心与最大振幅的位置间的中间部C的位置为最大值。并且,随着振动体40从该中间部C的位置移动到最大振幅的位置,脉动磁力逐渐变小。使用以虚线表示的性能高的磁铁时的脉动磁力比使用以实线表示的性能低的磁铁60时的脉动磁力大。并且,使用性能高的磁铁时的脉动磁力的变化也比使用低性能磁铁60时的脉动磁力的变化大。
振动体40受到磁铁60所受的推力以及脉动磁力的两方面的影响而进行振动。如图5所示,随着从振幅的中心朝向最大振幅的位置移动,推力逐渐变小。与此相反,如图6所示,随着振动体40从振幅的中心移动到中间部C而脉动磁力变大。如图6的虚线所示,使用高性能的磁铁时,脉动磁力较大,并且,脉动磁力的变化也较大。因此,振动体40在中间部C的附近强烈地受到脉动磁力的影响。而使用性能低的磁铁60时,脉动磁力较小且脉动磁力的变化也较小。因此,与受到脉动磁力的变化的影响相比振动体40受到推力的影响较大。
图7为表示脉动磁力与脉动磁力的变化对振动体40的共振频率带来怎样的影响的图表。图7的横轴表示振动体40的振幅,纵轴表示共振频率。横轴的中心表示振幅的中心,横轴的两端部表示最大振幅的位置。并且,虚线所示的图表表示使用高性能的磁铁将磁路构成为外磁结构时的振动体40的振幅与共振频率之间的关系。实线所示的图表表示使用低性能的磁铁60将磁路构成为内磁结构的振动体40的振幅与共振频率间的关系。
在外磁结构中,如虚线所示的图表,共振频率在从振幅的中心到振幅的中心与最大振幅的位置间的中间部C的位置的区域是不变的。但是,在从中间部C的位置到最大振幅的位置的区域中,共振频率逐渐减小。因此,在中间部C的位置至最大振幅的区域中,振动体40不进行共振,振幅变小。与此相反,在内磁结构中,共振频率在所有的区域中均保持不变。因此,能够保持理想的振幅。
如上述说明,磁铁60配置在比线圈20靠径向内侧位置的的内磁结构能够扩大线圈20与磁铁60的体积。而通过扩大线圈20与磁铁60的体积,能够降低磁铁的性能。低性能的磁铁60能够使共振频率保持不变。因此,内磁结构能够容易地控制振动体40的振动。
实施例2
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振动产生装置1B的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实施例2的振动产生装置1B与实施例1的振动产生装置1A的不同点仅在于轭130的结构,而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振动产生装置1A相同。因此,对于与实施例1的振动产生装置1A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仅作简要说明,而只对不同的结构作详细的说明。并且,以图8中的符号R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B的半径方向为“径向”,以图8中的符号S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B的高度方向为“轴向”。
振动产生装置1B具有由端板11和壳体12构成的机壳10。壳体12由包围周围的圆环状的周壁面13和覆盖上部的顶面14一体形成。壳体12由非磁性体形成。
机壳10的内部具有圆环状的线圈20、轭130、振动体40、轴70以及弹簧80,所述线圈20产生磁场,所述轭130覆盖线圈20的内周面、外周面、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且用于与线圈20一同使磁场的电磁力增强,所述振动体40配置在比线圈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轴70配置在振动产生装置1B的径向的中心位置,所述弹簧80在轴向支承振动体40。
线圈20形成为圆环状,且与壳体12的周壁面13之间空有微小的间隙、且所述线圈20配置在周壁面13的内侧。线圈20的厚度形成得较薄,且轴向尺寸形成得比壳体12的轴向的尺寸小一些。
轭130由薄板状的磁性体形成,且与线圈20一同使磁场的电磁力增强。轭130的外形形成为圆环状。轭130由内周壁131、外周壁134、上端面部132和下端面部133形成,所述内周壁131覆盖线圈20的内侧,所述外周壁134覆盖线圈20的外周面,所述上端面部132在壳体12的顶面14侧覆盖线圈20的顶面14侧,所述下端面部133在端板11侧覆盖线圈20的端板11侧。并且,将内周壁131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连通的开口部135形成在内周壁131的轴向的中央位置。该开口部135形成为遍布轭130的整周。轭130的上端面部132与下端面部133被夹在端板11和顶面14之间从而被固定在固定的位置。
由于线圈20和轭130以上述方式构成,因此,能够以薄板状的磁性体将轭130形成得紧凑。
轴70配置在径向的中心位置,且轴70的轴向沿轴向延伸。当振动体40沿轴向振动时,该轴70将振动体40的姿态保持水平。
振动体40具有配重部50、磁铁60以及轴承65,所述磁铁60配置在该配重部50的外周部,所述轴承65安装在配重部50的径向的中心部。配重部50形成为圆盘状,且形成有一定的厚度。磁铁60形成为圆环状,且套在配重部50的外周部。磁铁60的轴向尺寸形成得比轭130的轴向的尺寸小。安装孔51形成在配重部50的径向的中心位置,轴承65嵌入到该安装孔51的内部。滑动孔66以在轴承65的径向的中心位置沿滑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而形成。轴70穿过该滑动孔66。
弹簧80为由板状的弹簧材料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部件,是外形呈圆锥台状的锥形螺旋板弹簧。弹簧80的径向外侧固定在端板11,中心侧配置在振动体40。振动体40的支承结构为由该弹簧80仅从端板11侧进行支承的单侧支承结构。
若振动体40被弹簧80支承,则振动体40位于沿轴向振动的振幅的中心位置。并且,若振动体40被弹簧80支承,则磁铁60的轴向的中央与形成在轭130的开口部135的位置一致。
连接部90配置在振动产生装置1B的机壳10的外侧(参照图3)。
实施例3
参照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振动产生装置1C的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3的振动产生装置1C未设置在轴向支承振动体140的轴70。实施例3的振动产生装置1C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1A的不同点在于,未设置轴70这一点和振动体40的结构,此外的其他结构相同。因此,对于与实施例1的振动产生装置1A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并只作简要说明,而只对不同的结构作详细说明。以图9中的符号R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C的半径方向为“径向”,以图9中的符号S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C的高度方向为“轴向”。
振动产生装置1C具有由端板11和壳体12构成的机壳10。壳体12由包围周围的圆环状的周壁面13和覆盖上部的顶面14一体形成。壳体12由非磁性体形成。
机壳10的内部具有圆环状的线圈20、轭30、振动体140以及弹簧80,所述圆环状的线圈20产生磁场,所述轭30覆盖线圈20的内周面、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且与线圈20一同使磁场的电磁力增强,所述振动体140配置在比线圈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弹簧80在轴向支承振动体140。
线圈20与壳体12的周壁面13之间空有微小的间隙,且所述线圈20配置在周壁面13的内侧。轭30的外形形成为圆环状。轭30由内周壁31、上端面部32、下端面部33构成,所述内周壁31覆盖线圈20的内周面,所述上端面部32在壳体12的顶面14侧从内周壁31的端部朝向周壁部13延伸,所述下端面部33在端板11侧从内周壁31的端部朝向周壁面13延伸。轭30在内周壁31的轴向中央形成有开口部35。开口部35形成为遍布轭30的整周。轭30的上端面部32和下端面部33被夹在端板11和顶面14之间。
振动体140具有配重部150和配置在配重部150的外周部的磁铁160。
配重部150形成为圆盘状,且形成有一定的厚度。该振动体140并不是由轴在轴向进行支承的结构。因此,在配重部150的径向的中心未形成有安装孔51。配重部15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形成得比轭30的轴向的尺寸小。配重部150根据使用振动产生装置1C的移动终端等的机种等而形成为所希望的重量。
磁铁160形成为圆环状,并套在配重部150的外周部。磁铁160的外周面与轭30的内周壁31对置。磁铁160的外周面以将轭30的内周壁31夹在之间的方式与线圈20对置。磁铁160的轴向尺寸形成得比轭30的轴向的尺寸小,并形成为等于或者大致等于配重部150的厚度。
弹簧80为由板状的弹簧材料旋绕成螺旋状而成的部件,是外形形成为圆锥台状的锥形螺旋板弹簧。弹簧80的径向外侧被固定在端板11,中心侧配置在振动体140。振动体140的支承结构为通过该弹簧80只从端板11侧进行支承的单侧支承结构。
若振动体140被弹簧80支承,则振动体140位于振幅的中心位置。并且,若振动体140被弹簧80支承,则磁铁160的轴向的中央与在轭30形成的开口部35的位置一致。
连接部90配置在振动产生装置1C的机壳10的外侧(参照图3)。
实施例4
参照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振动产生装置1D的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4的振动产生装置1D中的振动体40为在轴向的两侧被弹簧80、80支承的结构。实施例4的振动产生装置1D中,除振动体40由弹簧80、80支承以外,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振动产生装置1A的结构相同。因此,关于与实施例1的振动产生装置1A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并只作简要说明,而只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以图10中的符号R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D的半径方向为“径向”,以图10中的符号S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D的高度方向为“轴向”。
振动产生装置1D具有由端板11和壳体12构成的机壳10。壳体12由包围周围的圆环状的周壁面13和覆盖上部的顶面14一体形成。壳体12由磁性体形成。
机壳10的内部具有圆环状的线圈20、轭30、振动体40、轴70和两个弹簧80、80,所述圆环状的线圈20产生磁场,所述轭30配置在线圈20的内周面侧,且用于与线圈20一同使磁场的电磁力增强,所述振动体40配置在比线圈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轴70配置在振动产生装置1D的径向的中心位置,两个所述弹簧80、80在轴向支承振动体40。
线圈20与壳体12的周壁面13之间空有微小的间隙,且所述线圈20配置在周壁面13的内侧。轭30的外形形成为圆环状。轭30由内周壁31、上端面部32以及下端面部33构成,所述内周壁31覆盖线圈20的内周面,所述上端面部32在壳体12的顶面14侧从内周壁31的端部朝向周壁面13延伸,所述下端面部33在端板11侧从内周壁31的端部朝向周壁面13延伸。轭30在内周壁31的轴向的中央形成有开口部35。开口部35形成为遍布轭30的整周。轭30的上端面部32与下端面部33被夹在端板11和顶面14之间。
轴70配置在机壳10的径向的中心,轴70的轴向沿轴向延伸。轴70的轴向的一端配置在端板11,另一端设置在壳体12的顶面14。在振动体40沿轴向振动时,轴70使振动体40的姿态保持水平。
振动体40具有配重部50、磁铁60和轴承65,所述磁铁60配置在配重部50的外周部,所述轴承65配置在配重部50的径向的中心。配重部50形成为圆盘状,且形成有一定的厚度。磁铁60形成为圆环状,且套在配重部50的外周面。磁铁60的轴向的尺寸形成得比轭30的轴向尺寸小。在配重部50的径向的中心形成有安装孔51。轴承65被嵌入到该安装孔51的内部。在轴承65的径向的中心形成有滑动孔66。轴70穿过该滑动孔66。
分别在振动体40的轴向的两侧各配置一个弹簧80、80。弹簧80、80为由板状的弹簧材料旋绕成螺旋状而成的部件,是外形形成为圆锥台状的锥形螺旋板弹簧。
其中一个弹簧80的径向外侧固定在端板11,中心侧配置在振动体40的一面侧。另一个弹簧80的径向外侧被固定在壳体12的顶面14,中心侧固定在振动体40的另一面侧。振动体40的支承结构为由两个弹簧80、80从端板11侧和壳体12的顶面14侧进行支承的两侧支承结构。两个弹簧80、80的弹性常数、尺寸和其他特性相同。因此,振动体40能够在端板11侧与壳体12的顶面14侧两侧平衡地振动。
若振动体40被两个弹簧80、80支承,则振动体40位于沿轴向振动的振幅的中心位置。并且,若振动体40被弹簧80、80支承,则磁铁60的轴向的中央与在轭30形成的开口部35的位置一致。
连接部90配置在振动产生装置1D的机壳10的外侧(参照图3)。
实施例5
参照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振动产生装置1E的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5的振动产生装置1E与实施例3的振动产生装置1C的不同点在于,振动体140的支承结构不同,其他结构相同。因此,对于与实施例3的振动产生装置1C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符号并只作简要说明,而只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以图11中的符号R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E的半径方向为“径向”,以图11中的符号S所示的振动产生装置1E的高度方向为“轴向”。
振动产生装置1E具有由端板11和壳体12构成的机壳10。壳体12由包围周围的圆环状的周壁面13和覆盖上部的顶面14一体形成。壳体12由磁性体形成。
机壳10的内部具有圆环状的线圈20、轭30、振动体140和两个弹簧80、80,所述圆环状的线圈20产生磁场,所述轭30配置在线圈20的内周面侧,且用于与线圈20一同使磁场的电磁力增强,所述振动体140配置在比线圈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两个所述弹簧80、80在轴向支承振动体140。
线圈20形成为圆环状。线圈20与壳体12的周壁面13间空有微小的间隙,且所述线圈20配置在周壁面13的内侧。轭30的外形形成为圆环状。轭30由内周壁31、上端面部32、下端面部33构成,所述内周壁31覆盖线圈20的内周面,所述上端面部32在壳体12的顶面14侧从内周壁31的端部朝向周壁面13延伸,所述下端面部33在端板11侧从内周壁31的端部朝向周壁面13延伸。轭30在内周壁31的轴向中央形成有开口部35。开口部35形成为遍布轭30的整周。轭30的上端面部32和下端面部33被夹在端板11与顶面14之间。
振动体140具有配重部150和配置在配重部150的外周部的磁铁160。配重部150形成为圆盘状,且形成有一定的厚度。由于振动体140并不是被轴70在轴向支承的结构,因此在配重部150的中心未形成有安装孔51。磁铁160形成为圆环状,且套在配重部150的外周面。磁铁160的轴向尺寸形成得比轭30的轴向尺寸小。
分别在振动体140的轴向两侧各配置一个弹簧80、80。弹簧80、80为由板状的弹簧材料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部件,是外形形成为圆锥台状的锥形螺旋板弹簧。
其中一个弹簧80的径向外侧固定在端板11,中心侧配置在振动体140的一面侧。另一个弹簧80的径向外侧固定在壳体12的顶面14,而中心侧配置在振动体140的另一面侧。振动体140的支承结构为由两个弹簧80、80从端板11侧和壳体12的顶面14侧进行支承的两侧支承结构。两个弹簧80、80形成为相同的弹性常数、尺寸以及其他的特性。因此,振动体140能够在端板11侧与壳体12的顶面14侧两侧平衡地振动。
若振动体140被两个弹簧80、80支承,则振动体140位于沿轴向振动的振幅的中心位置。并且,若振动体140被弹簧80、80支承,则磁铁60的轴向的中央与在轭30形成的开口部35的位置一致。
连接部90配置在振动产生装置1E的机壳10的外侧(参照图3)。
上述实施例3至实施例5的振动产生装置1C、1D、1E具有结构与实施例1的振动产生装置1A所具有的轭30相同的轭30。但是,实施例3至实施例5的振动产生装置1C、1D、1E也可使用结构与实施例2的振动产生装置1B具有的轭130相同的轭130。

Claims (6)

1.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线圈,其产生磁场;
环状的轭,其与所述线圈一同使磁场的电磁力增强;
振动体,其配置在比所述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沿轴向移动;
环状的磁铁,其配置在所述振动体的外周部,并与所述线圈对置;以及
弹簧,其配置在所述振动体的轴向的至少一方,且支承所述振动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
该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周壁面,该周壁面配置在比所述线圈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包围线圈的周围,
所述轭由内周壁和一对端面部形成,所述内周壁覆盖所述线圈的内周面,所述一对端面部通过使所述内周壁的轴向的两端朝向所述周壁面弯折而形成,
一对所述端面部与所述周壁面抵接,
在所述内周壁,在所述振动体的振幅的中心的位置遍布内周壁的整周形成有将所述内周壁的径向的内侧和外侧连通的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
所述轭由内周壁、外周壁和一对端面部形成,所述内周壁覆盖所述线圈的内周面,所述外周壁覆盖所述线圈的外周面,所述一对端面部在所述轭的轴向的两端将所述内周壁和外周壁连接,
在所述内周壁,在所述振动体的振幅的中心的位置遍布内周壁的整周形成有将所述内周壁的径向的内侧和外侧连通的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
该振动产生装置具有机壳,所述机壳具有作为底面的端板和覆盖该端板的壳体,
所述壳体由周壁面和顶面形成,所述周壁面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顶面覆盖上部,
所述轭的一对所述端面部被夹在所述端板与所述顶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
所述轭的轴向的尺寸形成得比所述磁铁的轴向的尺寸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
该振动产生装置具有轴,所述轴沿轴向延伸,且所述振动体在所述轴沿轴向滑动。
CN2013101294101A 2012-04-16 2013-04-16 振动产生装置 Pending CN1033725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3309A JP5923798B2 (ja) 2012-04-16 2012-04-16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2-093309 2012-04-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2535A true CN103372535A (zh) 2013-10-30

Family

ID=49325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294101A Pending CN103372535A (zh) 2012-04-16 2013-04-16 振动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25796B2 (zh)
JP (1) JP5923798B2 (zh)
CN (1) CN10337253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80240A (zh) * 2018-03-30 2018-09-28 陕西师范大学 基于耦合振动的二维超声波辐射器
CN108855846A (zh) * 2014-11-14 2018-11-2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
CN110350752A (zh) * 2018-04-04 2019-10-18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96645B2 (en) * 2015-10-16 2019-08-27 Nidec Seimitsu Corporation Vibration motor
JP6531260B2 (ja) * 2015-10-16 2019-06-19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6531261B2 (ja) * 2015-10-16 2019-06-19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2017074572A (ja) * 2015-10-16 2017-04-20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KR20170048848A (ko) * 2015-10-27 2017-05-10 (주)알비케이이엠디 진동 액추에이터
KR102032927B1 (ko) * 2018-11-06 2019-10-17 주식회사 넥스벨 리니어 진동모듈
EP3668112A3 (en) * 2018-12-10 2020-07-29 Ask Industries Societa' per Azioni Acoustic panel assembly with suspension system
US11943599B2 (en) 2019-04-11 2024-03-26 Continental Engineering Services Gmbh Vibration actuator for rigid structures for high-performance bass playback in automobiles
US20230336064A1 (en) * 2020-07-02 2023-10-19 Foster Electric Company, Limited Oscillatory actuator
DE102020213768A1 (de) 2020-11-02 2022-05-05 Continental Engineering Services Gmbh Aktuator zur Anregung von Schwingungen umfassend einen Antrieb mit verbesserter Dämpfu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2132A (en) * 1994-09-28 1997-10-28 Seiko Instruments Inc. Vibrating module
CN1227513A (zh) * 1996-06-21 1999-09-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通报用振动发生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携带用通信装置
CN1486528A (zh) * 2001-11-22 2004-03-31 ���µ�����ҵ��ʽ���� 振动线性致动器
JP2004358443A (ja) * 2003-06-09 2004-12-24 Nec Tokin Corp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CN102055299A (zh) * 2009-10-29 2011-05-1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
CN102078857A (zh) * 2009-11-26 2011-06-01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80032013A (ko) * 1995-12-15 1998-07-25 모리시타요오이찌 진동 발생장치
JP2003093968A (ja) 2001-09-21 2003-04-02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軸方向駆動の振動体
JP2003154314A (ja) 2001-11-22 2003-05-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振動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4064838A (ja) * 2002-07-26 2004-02-26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それを用いたポンプ装置並びにコンプレッサー装置
JP4273737B2 (ja) * 2002-10-16 2009-06-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リニアコンプレッサ
KR101077368B1 (ko) 2009-07-24 2011-10-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2132A (en) * 1994-09-28 1997-10-28 Seiko Instruments Inc. Vibrating module
CN1227513A (zh) * 1996-06-21 1999-09-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通报用振动发生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携带用通信装置
CN1486528A (zh) * 2001-11-22 2004-03-31 ���µ�����ҵ��ʽ���� 振动线性致动器
JP2004358443A (ja) * 2003-06-09 2004-12-24 Nec Tokin Corp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CN102055299A (zh) * 2009-10-29 2011-05-1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
CN102078857A (zh) * 2009-11-26 2011-06-01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55846A (zh) * 2014-11-14 2018-11-2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
CN108855846B (zh) * 2014-11-14 2020-04-10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
CN108580240A (zh) * 2018-03-30 2018-09-28 陕西师范大学 基于耦合振动的二维超声波辐射器
CN108580240B (zh) * 2018-03-30 2020-10-16 陕西师范大学 基于耦合振动的二维超声波辐射器
CN110350752A (zh) * 2018-04-04 2019-10-18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72550A1 (en) 2013-10-17
JP5923798B2 (ja) 2016-05-25
JP2013223334A (ja) 2013-10-28
US9025796B2 (en) 2015-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2535A (zh) 振动产生装置
KR101969438B1 (ko) 선형진동모터
US8013480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US8941273B2 (en) Vibration generation device
US7525403B2 (en) Vibration device
US8937411B2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KR101003609B1 (ko) 진동자 및 그 제어방법, 그리고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형단말기
JP2011230067A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3866593B2 (ja) 多機能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1902115A (zh) 线性振动器
CN103379416B (zh) 振动产生装置
US20110074228A1 (en) Vibration motor
JP2017523753A (ja) ハプティック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7847975A (zh) 线性振动马达以及包括该线性振动马达的移动电子设备
TWI436651B (zh) 多功能微型喇叭
US20180236487A1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US20180229270A1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JP2002112385A (ja) 信号変換装置
CN110212729A (zh) 振动驱动器
KR101857611B1 (ko) 선형진동모터
KR20100088290A (ko) 상하이동식 진동모터
KR100804023B1 (ko) 진동발생장치
KR20150121553A (ko) 선형 진동자
KR101152417B1 (ko) 진동 발생 장치
KR20150080673A (ko) 선형 진동 모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