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8890B -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8890B
CN103368890B CN201210096206.XA CN201210096206A CN103368890B CN 103368890 B CN103368890 B CN 103368890B CN 201210096206 A CN201210096206 A CN 201210096206A CN 103368890 B CN103368890 B CN 1033688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row
reorder
column
intermed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962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8890A (zh
Inventor
陈立俊
汪凡
阮俊冰
邓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9620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688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68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88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88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88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lex Calcul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信号处理的效率低的问题。该方法针对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列,将该列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第一重排矩阵,对第一重排矩阵每行进行FFT得到第二重排矩阵,根据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保存的相应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得到第二重排矩阵中每一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并据此确定该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根据第二中间矩阵中每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确定采样信号的DFT结果。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减少信号处理过程中的复数运算次数,在采样点数较大时,可以大量节省信号处理的运算量,提高信号处理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FourierTransform,DFT)广泛地被应用于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及数字信号系统等领域中的信号处理过程中,特别是在以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为主要技术的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系统中,DFT是其信号处理过程的核心。
在LTE系统中,基站接收到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PRACH)中发来的信号后,就需要对去除了循环前缀后的接收信号进行24576点的DFT,并对变换后的信号进行后续处理,得到全频带信息。对于小点的DFT,如8点、16点等,其运算时间较短,而对于24576这样大点的DFT,其运算时间就很长。由于PRACH信道的特点,基站对接收信号进行24576点的DFT的运算时间不能过长,因而目前一般采用Cooley-turkey方法进行分级运算,如图1A所示。
图1A为现有技术中的信号处理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基站将接收信号进行采样,得到24576个采样信号,将24576个采样信号转换为6×4096的第一矩阵。
由于对于点数为2的整数幂的DFT,均可以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FourierTransform,FFT)进行处理,而24576并不是2的整数幂,因此基站先将24576分级为6×4096,也即将24576分级为一个2的整数幂和另一个非2的整数幂的乘积,并将24576点的采样信号转换成6×4096的第一矩阵。
在将24576点的采样信号转换成6×4096的第一矩阵时,采用公式I2(m,n)=I1((m-1)·4096+n)进行转换,其中,m为该第一矩阵的行号,n为该第一矩阵的列号,m=1...6,n=1...4096,I2(m,n)为该第一矩阵,I1((m-1)·4096+n)为24576点的采样信号中的第(m-1)·4096+n个点的采样信号。
S102:分别对该第一矩阵每行4096个点的采样信号进行4096点的FFT,得到第一中间矩阵M1
其中,M1也是6×4096的矩阵。
S103:提取保存的旋转因子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W1matrix
其中, W 24576 p = e - j · 2 π · p 24576 , p=0…24575。
生成的第一旋转因子矩阵也即,W1matrix也是6×4096的矩阵,m为行号,n为列号。
S104:将得到的第一中间矩阵M1和第一旋转因子矩阵W1matrix进行矩阵点乘运算,得到第二中间矩阵M2
也即,M2也是6×4096的矩阵。其中,M2第m行第n列的元素为:M1第m行第n列的元素与W1matrix第m行第n列的元素的乘积,也即M2(m,n)=M1(m,n)·W1matrix(m,n)。
S105:分别对M2的每列6个元素进行6点的DFT,得到输出矩阵O1
其中,分别对M2的每列6个元素进行6点的DFT具体为:提取保存的旋转因子i=0…5,生成第二旋转因子矩阵W2matrix,W2matrix为6×6的矩阵,m′和n′为W2matrix的行号和列号, W 2 matrix = 1 1 1 1 1 1 1 W 6 1 W 6 2 - 1 W 6 4 W 6 5 1 W 6 2 W 6 4 1 W 6 2 W 6 4 1 - 1 1 - 1 1 - 1 1 W 6 4 W 6 2 1 W 6 4 W 6 2 1 W 6 5 W 6 4 - 1 W 6 2 W 6 1 , 其中,当[(m′-1)(n′-1)]MOD6的值为0时,当[(m′-1)(n′-1)]MOD6的值为3时,当[(m′-1)(n′-1)]MOD6为其他值时,为包含实部和不为0的虚部的复数;针对M2的任意一列6个元素,对以这6个元素构成的列矩阵 M 2 ( 1 , n ) M 2 ( 2 , n ) M 2 ( 3 , n ) M 2 ( 4 , n ) M 2 ( 5 , n ) M 2 ( 6 , n ) 进行转置,得到行矩阵[M2(1,n)M2(2,n)M2(3,n)M2(4,n)M2(5,n)M2(6,n)],用得到的该行矩阵与第二旋转因子矩阵W2matrix相乘,将得到的结果再进行转置,得到该列6个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Dn,也即, D n = [ M 2 ( 1 , n ) M 2 ( 2 , n ) M 2 ( 3 , n ) M 2 ( 4 , n ) M 2 ( 5 , n ) M 2 ( 6 , n ) T × W 2 matrix ] T = [ M 2 ( 1 , n ) M 2 ( 2 , n ) M 2 ( 3 , n ) M 2 ( 4 , n ) M 2 ( 5 , n ) M 2 ( 6 , n ) T × 1 1 1 1 1 1 1 W 6 1 W 6 2 - 1 W 6 4 W 6 5 1 W 6 2 W 6 4 1 W 6 2 W 6 4 1 - 1 1 - 1 1 - 1 1 W 6 4 W 6 2 1 W 6 4 W 6 2 1 W 6 5 W 6 4 - 1 W 6 2 W 6 1 ] T , 对M2中的每一列6个元素都进行上述运算后,得到O1=[D1D2...D4096],也即O1也是6×4096的矩阵。
S106:对得到的输出矩阵O1进行整理,得到该采样信号的24576点的DFT结果O2,基于得到的DFT结果继续对接收信号进行后续处理。
其中,采用公式O2(6·(n-1)+m)=O1(m,n)对输出矩阵O1进行整理,将O1中的元素恢复成一串长度为24576的序列,得到的该序列O2就是该24576个采样信号的24576点DFT的结果,根据得到的该24576点DFT结果,可以对该接收信号进行后续处理。
图1B为现有技术中基于图1A的信号处理过程示意图,如图1B所示,先将24576点的采样信号转换为6×4096的第一矩阵I2(m,n),对第一矩阵I2(m,n)的每行4096个点的采样信号进行4096点的FFT,得到第一中间矩阵M1,将M1与第一旋转因子矩阵W1matrix进行矩阵点乘运算,得到第二中间矩阵M2,对M2的每列6个元素进行6点的DFT,得到输出矩阵O1,最后对O1进行整理,得到该采样信号的24576点的DFT结果O2
在上述图1A所示的步骤S105中,对M2的每列6个元素进行6点的DFT时,针对M2的任意一列6个元素,要将这6个元素构成的行矩阵与第二旋转因子矩阵 W 2 matrix = 1 1 1 1 1 1 1 W 6 1 W 6 2 - 1 W 6 4 W 6 5 1 W 6 2 W 6 4 1 W 6 2 W 6 4 1 - 1 1 - 1 1 - 1 1 W 6 4 W 6 2 1 W 6 4 W 6 2 1 W 6 5 W 6 4 - 1 W 6 2 W 6 1 相乘,由于W2matrix共有16个虚部不为0的复数,因此每对M2进行一列6个元素的6点DFT,就需要16次复数运算,M2一共4096列,则共需要进行16×4096=65536次复数运算,可见,现有技术中信号处理的运算量很大,需耗费较长的时间,导致信号处理的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信号处理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包括:
对接收信号采样得到采样信号,将采样信号转换为第一矩阵,分别对第一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第一中间矩阵;
根据保存的旋转因子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将第一中间矩阵与第一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第二中间矩阵;
针对所述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执行下述步骤A~D:
A、将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第一重排矩阵;
B、分别对第一重排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FFT,得到第二重排矩阵;
C、根据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预先保存的与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相对应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元素对应的傅里叶变换DFT结果列矩阵;
D、将分别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确定的DFT结果列矩阵构成的第一输出矩阵进行转换,得到对应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
根据针对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确定所述采样信号的DFT结果,并基于得到的DFT结果继续进行后续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变换单元,用于对接收信号采样得到采样信号,将采样信号转换为第一矩阵,分别对第一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第一中间矩阵;
中间处理单元,用于根据保存的旋转因子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将第一中间矩阵与第一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第二中间矩阵;
第二变换单元,用于针对所述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执行:将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第一重排矩阵,分别对第一重排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FFT,得到第二重排矩阵,根据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预先保存的与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相对应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元素对应的傅里叶变换DFT结果列矩阵,将分别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构成的第一输出矩阵进行转换,得到对应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
输出整理单元,用于根据针对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确定所述采样信号的DFT结果,并基于得到的DFT结果继续进行后续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得到第二中间矩阵后,针对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列,将该列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第一重排矩阵,对第一重排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FFT得到第二重排矩阵,根据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预先保存的相应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得到第二重排矩阵中每一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并据此确定该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根据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确定采样信号的DFT结果。通过上述方法,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是由相应的第一重排矩阵每行元素的FFT,以及第二重排矩阵每列元素的DFT得到的,而第二重排矩阵每列元素的DFT又是由第二重排矩阵每列元素与相应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直接运算得到的,因此复数运算次数较少,在采样点数较大时,可以大量节省信号处理的运算量,提高信号处理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中的信号处理过程;
图1B为现有技术中基于图1A的信号处理过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过程;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如图1A所示的步骤S105中,每对M2进行一列6个元素的6点DFT,就需要16次复数运算,而考虑到旋转因子的特性是当p为0或N的整数倍时,旋转因子为1,当p为N/2的整数倍时,旋转因子为-1。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在确定M2每一列的DFT时,继续将M2的每一列转换成相应的第一重排矩阵,对第一重排矩阵的每行进行FFT得到第二重排矩阵,并且在对第二重排矩阵的每一列进行DFT时,将需要对第二重排矩阵进行转换的中间旋转因子矩阵,以及对转换后的第二重排矩阵的每列进行DFT时所需要的旋转因子矩阵相结合,得到对应第二重排矩阵每一列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并保存。在得到第二重排矩阵后,根据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保存的与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相对应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直接得到第二重排矩阵每一列的DFT结果列矩阵,并据此转换为M2每一列的DFT,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对M2的每一列进行DFT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方法可以大幅降低复数运算的次数,提高了信号处理的效率。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01:对接收信号采样得到采样信号,将采样信号转换为第一矩阵,分别对第一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第一中间矩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接收信号进行采样得到采样信号,假设采样点数为N点,则得到N点采样信号。将N点采样信号转换为第一矩阵的方法与如图1A所示的步骤S101类似,将N点采样信号转换为N1行N2列的第一矩阵I2(m,n),其中,m为所述第一矩阵的行号,n为所述第一矩阵的列号,且N2为2的整数幂,N1·N2=N。
以采样信号为24576点采样信号为例进行说明,假设N1为6,N2为4096,也即要转换的I2(m,n为6×4096的第一矩阵,则可以采用公式I2(m,n)=I1((m-1)·4096+n)进行转换,其中I1((m-1)·4096+n)为24576点的采样信号中的第(m-1)·4096+n个点的采样信号。
得到第一矩阵I2(m,n)后,则对I2(m,n)中的每行4096个点进行4096点的FFT,得到第一中间矩阵M1
当然,24576点的采样信号也可以转换为12×2048或3×8192的第一矩阵,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S202:根据保存的旋转因子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将第一中间矩阵与第一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第二中间矩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保存旋转因子并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的方法可以与如图1A所示的步骤S103类似,也即保存其中p为0到N-1的所有整数,生成的N1行N2列的第一旋转因子矩阵W1为:
但是,当采样点数为N时,需要保存的旋转因子的个数也是N,当N较大时,保存旋转因子就会占用大量的存储资源。而由于旋转因子的特性,整个单位圆内的旋转因子均可以用一个1/8个单位圆的旋转因子进行相应的变换得到,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节省保存旋转因子所占用的存储资源,只保存1/8个单位圆的旋转因子,并在生成旋转因子矩阵时,基于保存的这1/8个单位圆的旋转因子进行相应的变换得到。
具体的,保存各旋转因子 W N p = e - j · 2 π · p N , p = 0 . . . N 8 .
根据保存的旋转因子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的方法具体为:
生成N1行N2列的第一旋转因子矩阵W1,所述W1中第m行第n列的元素 W 1 ( m , n ) = W N ( m - 1 ) ( n - 1 ) = W N i , 其中:
0 &le; i < 1 8 N 时, W N i _ real = W N p _ real W N i _ imag = W N p _ imag , 且p=i;
1 8 N &le; i < 1 4 N 时, W N i _ real = W N p _ imag W N i _ imag = W N p _ real , p = 1 4 N - i ;
1 4 N &le; i < 3 8 N 时, W N i _ real = - W N p _ imag W N i _ imag = W N p _ real , p = i - 1 4 N ;
3 8 N &le; i < 1 2 N 时, W N i _ real = - W N p _ real W N i _ imag = W N p _ imag , p = 1 2 N - i ;
1 2 N &le; i < 5 8 N 时, W N i _ real = - W N p _ real W N i _ imag = - W N p _ imag , p = i - 1 2 N ;
5 8 N &le; i < 3 4 N 时, W N i _ real = - W N p _ imag W N i _ imag = - W N p _ real , p = 3 4 N - i ;
3 4 N &le; i < 7 8 N 时, W N i _ real = W N p _ imag W N i _ imag = - W N p _ real , p = i - 3 4 N ;
7 8 N &le; i < N - 1 时, W N i _ real = W N p _ real W N i _ imag = - W N p _ imag , 且p=N-i;
其中,的实部,的虚部,的实部,的虚部。
采用上述方法,只保存1/8个单位圆的旋转因子即可,其所需要的存储资源仅为保存整个单位圆的旋转因子所占用的存储资源的1/8,可见节省了大量的存储资源。
当然,保存的旋转因子还可以是 等等的1/8个单位圆的旋转因子,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时只要稍作改动上述p和i的映射关系即可,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在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W1后,则可以将第一中间矩阵M1与第一旋转因子矩阵W1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仍然是N1行N2列的第二中间矩阵M2,也即M2(m,n)=M1(m,n)·W1(m,n)。
S203:针对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将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第一重排矩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减少信号处理中的复数运算次数,将得到的第二中间矩阵M2中的每一列转换成第一重排矩阵。由于M2的每一列有N1个元素,因此可以针对M2中的每一列,将该列元素转换成N11行N12列的第一重排矩阵,其中,N11·N12=N1,为了进一步减少复数运算次数,本发明实施例中N12仍然是2的整数幂。
具体的,可以根据公式C1,n(r,s)=M2(N12·(r-1)+s,n)将第二中间矩阵M2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N11行N12列的第一重排矩阵C1,n(r,s),其中,r为第一重排矩阵的行号,s为第一重排矩阵的列号,n表示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为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的每个元素,M2(N12·(r-1)+s,n)为第二中间矩阵第N12·(r-1)+s行第n列的元素,且N11·N12=N1,N12是2的整数幂。
继续以采样点数为24576为例进行说明,假设将24576个采样信号转换为6×4096的第一矩阵I2(m,n),则得到的第二中间矩阵M2也是6×4096的矩阵,也即N1为6,则针对M2的任意一列,可以将该列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3×2的第一重排矩阵,也即N11为3,N12为2(是2的整数幂)。
具体的,针对M2的第n′列元素:M2(1,n′)、M2(2,n′)...M2(6,n′),采用公式C1,n′(r,s)=M2(N12·(r-1)+s,n′)=M2(2·(r-1)+s,n′)对M2的第n′列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的第一重排矩阵 C 1 , n &prime; ( r , s ) = M 2 ( 1 , n &prime; ) M 2 ( 2 , n &prime; ) M 2 ( 3 , n &prime; ) M 2 ( 4 , n &prime; ) M 2 ( 5 , n &prime; ) M 2 ( 6 , n &prime; ) .
S204:分别对第一重排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FFT,得到第二重排矩阵。
继续延用上例,得到的第二重排矩阵 C 2 , n &prime; ( r , s ) = C 2 ( 1 , n &prime; ) C 2 ( 2 , n &prime; ) C 2 ( 3 , n &prime; ) C 2 ( 4 , n &prime; ) C 2 ( 5 , n &prime; ) C 2 ( 6 , n &prime; ) , 其中,C2(1,n′)和C2(2,n′)为第一重排矩阵C1,n′(r,s)中第1行2个元素M2(1,n′)和M2(2,n′)的FFT结果,C2(3,n′)和C2(4,n′)为第一重排矩阵C1,n′(r,s)中第2行2个元素M2(3,n′)和M2(4,n′)的FFT结果,C2(5,n′)和C2(6,n′)为第一重排矩阵C1,n′(r,s)中第3行2个元素M2(5,n′)和M2(6,n′)的FFT结果。
S205:根据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预先保存的与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相对应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元素对应的傅里叶变换DFT结果列矩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先保存与第二重排矩阵中每一列相对应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具体为:
确定N11行N12列的第二旋转因子矩阵以及N11行N11列的第三旋转因子矩阵其中,j为第三旋转因子矩阵的列号;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列号,并确定所述第二旋转因子矩阵中与该列号相同的一列元素所构成的N11行的列矩阵;确定由N11个确定的该N11行的列矩阵所构成的N11行N11列的第四旋转因子矩阵,将第三旋转因子矩阵与确定的第四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对应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并保存。
继续沿用上例,由于对M2的第n′列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的第一重排矩阵 C 1 , n &prime; ( r , s ) = M 2 ( 1 , n &prime; ) M 2 ( 2 , n &prime; ) M 2 ( 3 , n &prime; ) M 2 ( 4 , n &prime; ) M 2 ( 5 , n &prime; ) M 2 ( 6 , n &prime; ) , 对C1,n′(r,s)每行的元素进行FFT得到的第二重排矩阵 C 2 , n &prime; ( r , s ) = C 2 ( 1 , n &prime; ) C 2 ( 2 , n &prime; ) C 2 ( 3 , n &prime; ) C 2 ( 4 , n &prime; ) C 2 ( 5 , n &prime; ) C 2 ( 6 , n &prime; ) , 也即M2的第n′列元素对应的第一重排矩阵C1,n′(r,s)和第二重排矩阵C2,n′(r,s)均为3×2的矩阵,N1为6,N11为3,N12为2。
因此,确定3行2列的第二旋转因子矩阵 W 2 ( r , s ) = W N 1 [ ( r - 1 ) ( s - 1 ) ] MOD ( N 1 ) = W 6 [ ( r - 1 ) ( s - 1 ) ] MOD ( 6 ) = W 6 0 W 6 0 W 6 0 W 6 1 W 6 0 W 6 2 = 1 1 1 W 6 1 1 W 6 2 , 确定3行3列的第三旋转因子矩阵 W 3 ( r , j ) = W N 11 [ ( r - 1 ) ( j - 1 ) ] MOD ( N 11 ) = W 3 [ ( r - 1 ) ( j - 1 ) ] MOD ( 3 ) = W 3 0 W 3 0 W 3 0 W 3 0 W 3 1 W 3 2 W 3 0 W 3 2 W 3 1 = 1 1 1 1 W 3 1 W 3 2 1 W 3 2 W 3 1 .
针对第二重排矩阵C2,n′(r,s)中的第1列,列号为1,则第二旋转因子矩阵W2(r,s)中与该列号相同的一列元素,也即W2(r,s)第1列的每个元素构成的3行的列矩阵为 W 2 ( r , 1 ) = 1 1 1 , 由3个该3行的列矩阵构成的第四旋转因子矩阵 W 4 1 = W 2 ( r , 1 ) W 2 ( r , 1 ) W 2 ( r , 1 ) = 1 1 1 1 1 1 1 1 1 , 将第三旋转因子矩阵W3(r,j)与该第四旋转因子矩阵W41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对应第二重排矩阵C2,n′(r,s)第1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 WY 1 ( r , j ) = 1 1 1 1 W 3 1 W 3 2 1 W 3 2 W 3 1 .
针对第二重排矩阵C2,n′(r,s)中的第2列,列号为2,则第二旋转因子矩阵W2(r,s)中与该列号相同的一列元素,也即W2(r,s)第2列的每个元素构成的3行的列矩阵为 W 2 ( r , 2 ) = 1 W 6 1 W 6 2 , 由3个该3行的列矩阵构成的第四旋转因子矩阵 W 4 2 = W 2 ( r , 2 ) W 2 ( r , 2 ) W 2 ( r , 2 ) = 1 1 1 W 6 1 W 6 1 W 6 1 W 6 2 W 6 2 W 6 2 , 将第三旋转因子矩阵W3(r,j)与该第四旋转因子矩阵W42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对应第二重排矩阵C2,n′(r,s)第2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 WY 2 ( r , j ) = 1 1 1 W 6 1 - 1 W 6 5 W 6 2 1 W 3 2 .
上述得到对应第二重排矩阵C2,n′(r,s)第1列和第2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的过程可以是预先根据上述方法得到并保存的。
在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每一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时,则可以直接根据该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预先保存的与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相对应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确定。具体为: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将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构成的列矩阵进行转置处理,得到对应的行矩阵,将得到的行矩阵与预先保存的对应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叉乘处理并转置,得到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
继续沿用上例,针对第二重排矩阵C2,n′(r,s)中的第1列的3个元素构成的列矩阵 C 2 , n &prime; ( r , 1 ) = C 2 ( 1 , n &prime; ) C 2 ( 3 , n &prime; ) C 2 ( 5 , n &prime; ) , 对该列矩阵进行转置处理,得到对应的行矩阵 [ C 2 , n &prime; ( r , 1 ) ] T = C 2 ( 1 , n &prime; ) C 2 ( 3 , n &prime; ) C 2 ( 5 , n &prime; ) T = C 2 ( 1 , n &prime; ) C 2 ( 3 , n &prime; ) C 2 ( 5 , n &prime; ) , 预先保存的对应该C2,n′(r,s)中的第1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为 WY 1 ( r , j ) = 1 1 1 1 W 3 1 W 3 2 1 W 3 2 W 3 1 , 则将行矩阵[C2,n′(r,1)]T和WY1(r,j)进行矩阵叉乘处理并转置,得到C2,n′(r,s)第1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d1,也即 d 1 = [ [ C 2 , n &prime; ( r , 1 ) ] T &times; WY 1 ( r , j ) ] T = d 1 1 d 1 2 d 1 3 , 其中d11、d12、d13为C2,n′(r,s)中的第1列的3个元素C2(1,n′)C2(3,n′)C2(5,n′)的3点DFT结果。
针对第二重排矩阵C2,n′(r,s)中的第2列的3个元素构成的列矩阵 C 2 , n &prime; ( r , 2 ) = C 2 ( 2 , n &prime; ) C 2 ( 4 , n &prime; ) C 2 ( 6 , n &prime; ) , 对该列矩阵进行转置处理,得到对应的行矩阵 [ C 2 , n &prime; ( r , 2 ) ] T = C 2 ( 2 , n &prime; ) C 2 ( 4 , n &prime; ) C 2 ( 6 , n &prime; ) T = C 2 ( 2 , n &prime; ) C 2 ( 4 , n &prime; ) C 2 ( 6 , n &prime; ) , 预先保存的对应该C2,n′(r,s)中的第2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为 WY 2 ( r , j ) = 1 1 1 W 6 1 - 1 W 6 5 W 6 2 1 W 3 2 , 则将行矩阵[C2,n′(r,2)]T和WY2(r,j)进行矩阵叉乘处理并转置,得到C2,n′(r,s)第2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d2,也即 d 2 = [ [ C 2 , n &prime; ( r , 2 ) ] T &times; WY 2 ( r , j ) ] T = d 2 1 d 2 2 d 2 3 , 其中d21、d22、d23为C2,n′(r,s)中的第2列的3个元素C2(2,n′)C2(4,n′)C2(6,n′)的3点DFT结果。
S206:将分别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确定的DFT结果列矩阵构成的第一输出矩阵进行转换,得到对应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重排矩阵是由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某一列元素经过变换和处理得到的,因此在确定了第二重排矩阵中每一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后,还要将第二重排矩阵每一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转换成第二中间矩阵中该某一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
具体的,确定由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所构成的N11行N12列的第一输出矩阵D1,n(r,s),根据公式D2,n(N11·(s-1)+r)=D1,n(r,s)将第一输出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转换成对应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其中,D2,n为对应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D2,n(N11·(s-1)+r)表示D2,n中第N11·(s-1)+r行的元素。
继续沿用上例,由于上例中的第二重排矩阵C2,n′(r,s)是由第二中间矩阵M2的第n′列元素经过变换和处理得到的,其目的是为了确定第二中间矩阵M2的第n′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因此,得到了C2,n′(r,s)第1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d1和第2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d2后,确定由d1和d2构成的3行2列的第一输出矩阵 D 1 , n &prime; ( r , s ) = d 1 d 2 = d 1 1 d 2 1 d 1 2 d 2 2 d 1 3 d 2 3 , 根据公式D2,n′(N11·(s-1)+r)=D2,n(3·(s-1)+r)=D1,n(r,s)将第一输出矩阵D1,n′(r,s)中的每个元素转换成对应第二中间矩阵M2第n′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 D 2 , n &prime; = D 1 , n &prime; ( 1,1 ) D 1 , n &prime; ( 2,1 ) D 1 , n &prime; ( 3,1 ) D 1 , n &prime; ( 1,2 ) D 1 , n &prime; ( 2,2 ) D 1 , n &prime; ( 3,2 ) = d 1 1 d 1 2 d 1 3 d 2 1 d 2 2 d 2 3 .
至此,通过上述步骤S203~S206,已经得到了第二中间矩阵M2中第n′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重复执行上述步骤S203~S206,即可得到第二中间矩阵M2中每一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
当对24576点的采样信号转换为6×4096的第一矩阵,并进行处理得到第二中间矩阵M2时,由本发明实施例得到M2中一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的过程,与现有技术如图1A所示的步骤S105中得到M2中一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的过程相比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保存的对应C2,n′(r,s)中的第1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为 WY 1 ( r , j ) = 1 1 1 1 W 3 1 W 3 2 1 W 3 2 W 3 1 , 对应该C2,n′(r,s)中的第2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为 WY 2 ( r , j ) = 1 1 1 W 6 1 - 1 W 6 5 W 6 2 1 W 3 2 , 两个优选旋转因子矩阵中包含的虚部不为0的复数的个数均是4个,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第二中间矩阵M2中的一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的过程仅需要进行8次复数运算,而现有技术中需要进行16次复数运算。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确定M2中的一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节省了8次复数运算,而M2共有4096列,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节省8×4096=32768次复数运算,可见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大量的节省信号处理的运算量,提高信号处理的效率。
S207:根据针对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确定采样信号的DFT结果,并基于得到的DFT结果继续进行后续处理。
与现有技术中类似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由第二中间矩阵中每一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构成的第二输出矩阵 O 2 = D 2,1 D 2,2 . . . D 2 , n . . . D 2 , N 2 , 根据公式O3(N1·(n-1)+m)=O2(m,n)对第二输出矩阵O2进行整理,将O2中的元素恢复成一串长度为N的序列,得到的该序列O3就是该N点采样信号的N点DFT的结果。
继续沿用上例,确定由第二中间矩阵M2每一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构成的第二输出矩阵根据公式O3(6·(n-1)+m)=O2(m,n)对第二输出矩阵O2进行整理,将O2中的元素恢复成一串长度为24576的序列,得到的该序列O3就是该24576点采样信号的24576点DFT的结果,可以根据该24576点DFT的结果继续对该接收信号进行后续的处理。
在上述过程中,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是由相应的第一重排矩阵每行元素的FFT,以及第二重排矩阵每列元素的DFT得到的,而第二重排矩阵每列元素的DFT又是由第二重排矩阵每列元素与相应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直接运算得到的,因此复数运算次数较少,在采样点数较大时,可以大量节省信号处理的运算量,提高信号处理的效率。
并且,对于N1行N2列的第二中间矩阵M2,确定第二中间矩阵M2中某一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的方法还可以为,将第二中间矩阵M2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第一重排矩阵C1,n(r,s),分别对第一重排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FFT,得到第二重排矩阵C2,n(r,s),将第二重排矩阵与第二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点乘,得到第二中间重排矩阵CM2,n(r,s),分别将第二中间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元素构成的行矩阵与第三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叉乘并转置,得到第二中间重排矩阵中每一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最后将分别针对第二中间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确定的DFT结果列矩阵构成的第一输出矩阵进行转换,得到对应第二中间矩阵M2中该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
继续以将24576点的采样信号转换成6×4096的第一矩阵为例进行说明,第二中间矩阵M2仍为6×4096的矩阵,上述过程中针对第二中间矩阵M2的第n′列元素,得到的第一重排矩阵C1,n′(r,s)和第二重排矩阵C2,n′(r,s)的过程与图2所示的步骤S203和S204相同,得到的第二重排矩阵仍为 C 2 , n &prime; ( r , s ) = C 2 ( 1 , n &prime; ) C 2 ( 2 , n &prime; ) C 2 ( 3 , n &prime; ) C 2 ( 4 , n &prime; ) C 2 ( 5 , n &prime; ) C 2 ( 6 , n &prime; ) , 所不同的是,上述过程先将 C 2 , n &prime; ( r , s ) = C 2 ( 1 , n &prime; ) C 2 ( 2 , n &prime; ) C 2 ( 3 , n &prime; ) C 2 ( 4 , n &prime; ) C 2 ( 5 , n &prime; ) C 2 ( 6 , n &prime; ) 与第二旋转因子矩阵 W 2 ( r , s ) = W N 1 [ ( r - 1 ) ( s - 1 ) ] MOD ( N 1 ) = W 6 [ ( r - 1 ) ( s - 1 ) ] MOD ( 6 ) = W 6 0 W 6 0 W 6 0 W 6 1 W 6 0 W 6 2 = 1 1 1 W 6 1 1 W 6 2 进行矩阵点乘,得到第二中间重排矩阵,再将第二中间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元素构成的行矩阵与第三旋转因子矩阵 W 3 ( r , j ) = W N 11 [ ( r - 1 ) ( j - 1 ) ] MOD ( N 11 ) = W 3 [ ( r - 1 ) ( j - 1 ) ] MOD ( 3 ) = W 3 0 W 3 0 W 3 0 W 3 0 W 3 1 W 3 2 W 3 0 W 3 2 W 3 1 = 1 1 1 1 W 3 1 W 3 2 1 W 3 2 W 3 1 . 进行矩阵叉乘。
可以发现,上述方法将 C 2 , n &prime; ( r , s ) = C 2 ( 1 , n &prime; ) C 2 ( 2 , n &prime; ) C 2 ( 3 , n &prime; ) C 2 ( 4 , n &prime; ) C 2 ( 5 , n &prime; ) C 2 ( 6 , n &prime; ) 与第二旋转因子矩阵 W 2 ( r , s ) = 1 1 1 W 6 1 1 W 6 2 进行矩阵点乘时,需要进行2次复数运算,将第二中间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与第三旋转因子矩阵 W 3 ( r , j ) = 1 1 1 1 W 3 1 W 3 2 1 W 3 2 W 3 1 进行矩阵叉乘时,第二中间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需要进行4次复数运算,第二中间重排矩阵一共2列,从而需要进行8次复数运算,因此,采用上述方法确定第二中间矩阵M2中的一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时,共需要进行2+8=10次复数运算。而本发明实施例如图2所示的步骤S203~S206的过程中,确定第二中间矩阵M2中的一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的过程仅需要进行8次复数运算,相比上述方法可以节省2次复数运算,由于M2共有4096列,因此相对于上述方法也可以节省8192次复数运算,提高了信号处理的效率。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包括:
第一变换单元301,用于对接收信号采样得到采样信号,将采样信号转换为第一矩阵,分别对第一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第一中间矩阵;
中间处理单元302,用于根据保存的旋转因子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将第一中间矩阵与第一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第二中间矩阵;
第二变换单元303,用于针对所述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执行:将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第一重排矩阵,分别对第一重排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FFT,得到第二重排矩阵,根据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预先保存的与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相对应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元素对应的傅里叶变换DFT结果列矩阵,将分别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构成的第一输出矩阵进行转换,得到对应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
输出整理单元304,用于根据针对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确定所述采样信号的DFT结果,并基于得到的DFT结果继续进行后续处理。
所述第一变换单元301具体用于,当对接收信号采样得到的采样信号为N点采样信号时,将N点采样信号转换为N1行N2列的第一矩阵I2(m,n),其中,m为所述第一矩阵的行号,n为所述第一矩阵的列号,且N2为2的整数幂,N1·N2=N;
所述中间处理单元302具体用于,保存各旋转因子 生成N1行N2列的第一旋转因子矩阵W1,所述W1中第m行第n列的元素 W 1 ( m , n ) = W N ( m - 1 ) ( n - 1 ) = W N i , 其中:
0 &le; i < 1 8 N 时, W N i _ real = W N p _ real W N i _ imag = W N p _ imag ; 且p=i;
1 8 N &le; i < 1 4 N 时, W N i _ real = W N p _ imag W N i _ imag = W N p _ real , p = 1 4 N - i ;
1 4 N &le; i < 3 8 N 时, W N i _ real = - W N p _ imag W N i _ imag = W N p _ real , p = i - 1 4 N ;
3 8 N &le; i < 1 2 N 时, W N i _ real = - W N p _ real W N i _ imag = W N p _ imag , p = 1 2 N - i ;
1 2 N &le; i < 5 8 N 时, W N i _ real = - W N p _ real W N i _ imag = - W N p _ imag , p = i - 1 2 N ;
5 8 N &le; i < 3 4 N 时, W N i _ real = - W N p _ imag W N i _ imag = - W N p _ real , p = 3 4 N - i ;
3 4 N &le; i < 7 8 N 时, W N i _ real = W N p _ imag W N i _ imag = - W N p _ real , p = i - 3 4 N ;
7 8 N &le; i < N - 1 时, W N i _ real = W N p _ real W N i _ imag = - W N p _ imag , 且p=N-i;
其中,的实部,的虚部,的实部,的虚部。
所述第二变换单元303具体用于,根据公式C1,n(r,s)=M2(N12·(r-1)+s,n)将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N11行N12列的第一重排矩阵C1,n(r,s),其中,r为第一重排矩阵的行号,s为第一重排矩阵的列号,n表示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为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的每个元素,M2(N12·(r-1)+s,n)为第二中间矩阵第N12·(r-1)+s行第n列的元素,且N11和N12的乘积为所述第二中间矩阵的行数N1
所述第二变换单元303具体用于,确定N11行N12列的第二旋转因子矩阵以及N11行N11列的第三旋转因子矩阵其中,j为第三旋转因子矩阵的列号,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列号,并确定所述第二旋转因子矩阵中与该列号相同的一列元素所构成的N11行的列矩阵,确定由N11个确定的该N11行的列矩阵所构成的N11行N11列的第四旋转因子矩阵,将第三旋转因子矩阵与确定的第四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对应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并保存;并,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将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构成的列矩阵进行转置处理,得到对应的行矩阵,将得到的行矩阵与预先保存的对应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叉乘处理并转置,得到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
所述第二变换单元303具体用于,确定由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所构成的N11行N12列的第一输出矩阵D1,n(r,s);根据公式D2,n(N11·(s-1)+r)=D1,n(r,s)将第一输出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转换成对应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其中,D2,n为对应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D2,n(N11·(s-1)+r)表示D2,n中第N11·(s-1)+r行的元素。
具体的上述信号处理装置可以位于基站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得到第二中间矩阵后,针对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列,将该列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第一重排矩阵,对第一重排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FFT得到第二重排矩阵,根据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预先保存的相应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得到第二重排矩阵中每一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并据此确定该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根据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确定采样信号的DFT结果。通过上述方法,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列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是由相应的第一重排矩阵每行元素的FFT,以及第二重排矩阵每列元素的DFT得到的,而第二重排矩阵每列元素的DFT又是由第二重排矩阵每列元素与相应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直接运算得到的,因此复数运算次数较少,在采样点数较大时,可以大量节省信号处理的运算量,提高信号处理的效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接收信号采样得到采样信号,当对接收信号采样得到的采样信号为N点采样信号时,将N点采样信号转换为N1行N2列的第一矩阵I2(m,n),其中,m为所述第一矩阵的行号,n为所述第一矩阵的列号,且N2为2的整数幂,N1·N2=N;
分别对第一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第一中间矩阵;
根据保存的旋转因子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将第一中间矩阵与第一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第二中间矩阵;
针对所述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执行下述步骤A~D:
A、将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第一重排矩阵;
B、分别对第一重排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FFT,得到第二重排矩阵;
C、根据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预先保存的与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相对应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元素对应的傅里叶变换DFT结果列矩阵;
D、将分别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确定的DFT结果列矩阵构成的第一输出矩阵进行转换,得到对应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
根据针对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确定所述采样信号的DFT结果,并基于得到的DFT结果继续进行后续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保存旋转因子,具体包括:
保存各旋转因子 W N p = e - j &CenterDot; 2 &pi; &CenterDot; p N , p = 0 ... N 8 ;
根据保存的旋转因子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具体包括:
生成N1行N2列的第一旋转因子矩阵W1,所述W1中第m行第n列的元素 W 1 ( m , n ) = W N ( m - 1 ) ( n - 1 ) = W N i , 其中:
0 &le; i < 1 8 N 时, W N i _ r e a l = W N p _ r e a l W N i _ i m a g = W N p _ i m a g , 且p=i;
1 8 N &le; i < 1 4 N 时, W N i _ r e a l = W N p _ i m a g W N i _ i m a g = W N p _ r e a l , p = 1 4 N - i ;
1 4 N &le; i < 3 8 N 时, W N i _ r e a l = - W N p _ i m a g W N i _ i m a g = W N p _ r e a l , p = i - 1 4 N ;
3 8 N &le; i < 1 2 N 时, W N i _ r e a l = - W N p _ r e a l W N i _ i m a g = W N p _ i m a g , p = 1 2 N - i ;
1 2 N &le; i < 5 8 N 时, W N i _ r e a l = - W N p _ r e a l W N i _ i m a g = - W N p _ i m a g , p = i - 1 2 N ;
5 8 N &le; i < 3 4 N 时, W N i _ r e a l = - W N p _ i m a g W N i _ i m a g = - W N p _ r e a l , p = 3 4 N - i ;
3 4 N &le; i < 7 8 N 时, W N i _ r e a l = W N p _ i m a g W N i _ i m a g = - W N p _ r e a l , p = i - 3 4 N ;
7 8 N &le; i < N - 1 时, W N i _ r e a l = W N p _ r e a l W N i _ i m a g = - W N p _ i m a g , 且p=N-i;
其中,的实部,的虚部,的实部,的虚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第一重排矩阵,具体包括:
根据公式C1,n(r,s)=M2(N12·(r-1)+s,n)将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N11行N12列的第一重排矩阵C1,n(r,s),其中,r为第一重排矩阵的行号,s为第一重排矩阵的列号,n表示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为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的每个元素,M2(N12·(r-1)+s,n)为第二中间矩阵第N12·(r-1)+s行第n列的元素,且N11和N12的乘积为所述第二中间矩阵的行数N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保存与第二重排矩阵中每一列相对应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具体包括:
确定N11行N12列的第二旋转因子矩阵以及N11行N11列的第三旋转因子矩阵其中,j为第三旋转因子矩阵的列号;
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列号,并确定所述第二旋转因子矩阵中与该列号相同的一列元素所构成的N11行的列矩阵;
确定由N11个确定的该N11行的列矩阵所构成的N11行N11列的第四旋转因子矩阵,将第三旋转因子矩阵与确定的第四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对应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并保存;
根据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预先保存的与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相对应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具体包括:
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将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构成的列矩阵进行转置处理,得到对应的行矩阵,将得到的行矩阵与预先保存的对应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叉乘处理并转置,得到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分别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构成的第一输出矩阵进行转换,得到对应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具体包括:
确定由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所构成的N11行N12列的第一输出矩阵D1,n(r,s);
根据公式D2,n(N11·(s-1)+r)=D1,n(r,s)将第一输出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转换成对应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其中,D2,n为对应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D2,n(N11·(s-1)+r)表示D2,n中第N11·(s-1)+r行的元素。
6.一种信号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变换单元,用于对接收信号采样得到采样信号,当对接收信号采样得到的采样信号为N点采样信号时,将N点采样信号转换为N1行N2列的第一矩阵I2(m,n),其中,m为所述第一矩阵的行号,n为所述第一矩阵的列号,且N2为2的整数幂,N1·N2=N;分别对第一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第一中间矩阵;
中间处理单元,用于根据保存的旋转因子生成第一旋转因子矩阵,将第一中间矩阵与第一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第二中间矩阵;
第二变换单元,用于针对所述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执行:将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第一重排矩阵,分别对第一重排矩阵每行的元素进行FFT,得到第二重排矩阵,根据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以及预先保存的与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相对应的每个优化旋转因子矩阵,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元素对应的傅里叶变换DFT结果列矩阵,将分别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构成的第一输出矩阵进行转换,得到对应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
输出整理单元,用于根据针对第二中间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确定所述采样信号的DFT结果,并基于得到的DFT结果继续进行后续处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处理单元具体用于,保存各旋转因子生成N1行N2列的第一旋转因子矩阵W1,所述W1中第m行第n列的元素 W 1 ( m , n ) = W N ( m - 1 ) ( n - 1 ) = W N i , 其中:
0 &le; i < 1 8 N 时, W N i _ r e a l = W N p _ r e a l W N i _ i m a g = W N p _ i m a g , 且p=i;
1 8 N &le; i < 1 4 N 时, W N i _ r e a l = W N p _ i m a g W N i _ i m a g = W N p _ r e a l , p = 1 4 N - i ;
1 4 N &le; i < 3 8 N 时, W N i _ r e a l = - W N p _ i m a g W N i _ i m a g = W N p _ r e a l , p = i - 1 4 N ;
3 8 N &le; i < 1 2 N 时, W N i _ r e a l = - W N p _ r e a l W N i _ i m a g = W N p _ i m a g , p = 1 2 N - i ;
1 2 N &le; i < 5 8 N 时, W N i _ r e a l = - W N p _ r e a l W N i _ i m a g = - W N p _ i m a g , p = i - 1 2 N ;
5 8 N &le; i < 3 4 N 时, p = 3 4 N - i ;
3 4 N &le; i < 7 8 N 时, W N i _ r e a l = W N p _ i m a g W N i _ i m a g = - W N p _ r e a l , p = i - 3 4 N ;
7 8 N &le; i < N - 1 时, W N i _ r e a l = W N p _ r e a l W N i _ i m a g = - W N p _ i m a g , 且p=N-i;
其中,的实部,的虚部,的实部,的虚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换单元具体用于,根据公式C1,n(r,s)=M2(N12·(r-1)+s,n)将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进行矩阵重排,得到N11行N12列的第一重排矩阵C1,n(r,s),其中,r为第一重排矩阵的行号,s为第一重排矩阵的列号,n表示第二中间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为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的每个元素,M2(N12·(r-1)+s,n)为第二中间矩阵第N12·(r-1)+s行第n列的元素,且N11和N12的乘积为所述第二中间矩阵的行数N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换单元具体用于,确定N11行N12列的第二旋转因子矩阵以及N11行N11列的第三旋转因子矩阵其中,j为第三旋转因子矩阵的列号,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确定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列号,并确定所述第二旋转因子矩阵中与该列号相同的一列元素所构成的N11行的列矩阵,确定由N11个确定的该N11行的列矩阵所构成的N11行N11列的第四旋转因子矩阵,将第三旋转因子矩阵与确定的第四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点乘处理,得到对应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并保存;并,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将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每个元素构成的列矩阵进行转置处理,得到对应的行矩阵,将得到的行矩阵与预先保存的对应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的优化旋转因子矩阵进行矩阵叉乘处理并转置,得到第二重排矩阵中该列元素对应的DFT结果列矩阵。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换单元具体用于,确定由针对第二重排矩阵中的每一列得到的DFT结果列矩阵所构成的N11行N12列的第一输出矩阵D1,n(r,s);根据公式D2,n(N11·(s-1)+r)=D1,n(r,s)将第一输出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转换成对应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其中,D2,n为对应第二中间矩阵第n列元素的DFT结果列矩阵,D2,n(N11·(s-1)+r)表示D2,n中第N11·(s-1)+r行的元素。
CN201210096206.XA 2012-04-01 2012-04-01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88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96206.XA CN103368890B (zh) 2012-04-01 2012-04-01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96206.XA CN103368890B (zh) 2012-04-01 2012-04-01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8890A CN103368890A (zh) 2013-10-23
CN103368890B true CN103368890B (zh) 2016-04-06

Family

ID=49369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9620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8890B (zh) 2012-04-01 2012-04-01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688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1142B (zh) * 2021-03-31 2023-06-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图像数据的矩阵运算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4638A (zh) * 2009-03-19 2009-08-1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可变点数流水线fft处理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4638A (zh) * 2009-03-19 2009-08-1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可变点数流水线fft处理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PRACH Generator in LTE US Transmitters;Ying He etc;《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onference(IWCMC),2011 7th International》;20110731;2226-2230 *
基于MSC8156AMC平台的PRACH基带信号生成;胡华增等;《现代电子科技》;20110301;第34卷(第5期);52-5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8890A (zh) 2013-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2494A (zh) 面向频域稀疏信号的信号重构方法
CN202218240U (zh) 一种变速率变路数数字分路装置
CN103268308B (zh) 支持混合基dft的计算装置及方法
CN100583866C (zh) 一种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序列的多载波扩频通信方法
CN104660266B (zh) 基于离散混沌序列的伪随机观测矩阵的mwc欠采样方法
CN101835184A (zh) 一种低复杂度的lte下行辅同步信道检测的方法
CN106842144A (zh) 并行多相结构数字脉压方法
CN103646011A (zh) 一种基于线性调频z变换的信号频谱细化方法
CN102612051B (zh) 基于td-lte的随机接入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1582059A (zh) 基于fpga实现并行结构fft处理器的方法
CN101640550B (zh) 检测前导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3368890B (zh)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253782A (zh) 残余载波偏差和采样偏差的估计方法及补偿方法
CN101505173B (zh) 一种随机接入检测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2831099A (zh) 一种3072点fft运算的实现方法
CN101778291A (zh) 基于提升结构的dct变换结构及其方法
CN102104576A (zh) 一种混合载波直接序列扩频cdma传输系统
CN106776475A (zh) 一种三项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实现装置
CN102255838B (zh) 一种用于sc-fdma的快速傅立叶处理方法
CN103188053B (zh) 循环前缀缺失下stbc‑ofdm系统的信号检测方法
CN102353838A (zh) 一种用fpga芯片实现的快速高精度频率测量方法
CN104393947A (zh) 频域zc序列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1635581B (zh) 对子集为Gold序列的Kasami大集合序列的FHT快速相关检测方法
CN104901705A (zh) 一种多频带信号压缩采样方法
CN101833540B (zh) 信号处理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663 No. 10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ngxin Network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No. 10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