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2685A - 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2685A
CN103362685A CN2013102182917A CN201310218291A CN103362685A CN 103362685 A CN103362685 A CN 103362685A CN 2013102182917 A CN2013102182917 A CN 2013102182917A CN 201310218291 A CN201310218291 A CN 201310218291A CN 103362685 A CN103362685 A CN 1033626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porizer
communicated
cylinder
piston
deg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182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北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1829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626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3362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26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包括蒸汽做功容积机构、汽化器和冷却冷凝配液系统,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与所述汽化器连通,所述汽化器与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连通。本发明易于工程化,且结构简单、功率密度高、体积小、效率高、造价低、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能与动力领域,尤其是一种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
背景技术
传统内燃机燃料多样性差,而且污染严重,而传统蒸汽机体积庞大,功率密度低,因此需要发明一种新型发动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方案一:一种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包括蒸汽做功容积机构、汽化器和冷却冷凝配液系统,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与所述汽化器连通,所述汽化器与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连通。
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在所述汽化器和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回热器。
方案三: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在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与所述汽化器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工质储罐。
方案四: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在所述回热器与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工质储罐。
方案五:在方案一至方案四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设为气缸活塞机构,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连通。
方案六:在方案一至方案四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包括罗茨机构和缓冲储罐,所述缓冲储罐与所述罗茨机构的一个流体流通口连通,所述罗茨机构的另一个流体流通口与所述汽化器连通。
方案七:在方案一至方案四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包括齿轮动力机构和缓冲储罐,所述缓冲储罐与所述齿轮动力机构的一个流体流通口连通,所述齿轮动力机构的另一个流体流通口与所述汽化器连通。
方案八:在方案一至方案四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包括冷却冷凝器和活塞式配液机构,所述汽化器与所述冷却冷凝器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气缸连通。
方案九:在方案一至方案四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包括冷却冷凝器、涡轮动力机构和液体泵,所述汽化器经气体正时控制阀与所述涡轮动力机构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涡轮动力机构的工质出口经所述冷却冷凝器与所述液体泵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液体泵的工质出口经液体正时控制阀与所述汽化器连通。
方案十:在方案一至方案四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包括冷却冷凝器、罗茨机构和缓冲储罐,所述汽化器与所述冷却冷凝器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与所述罗茨机构的一个流体流通口连通,所述罗茨机构的另一个流体流通口与所述缓冲储罐连通。
方案十一:在方案一至方案四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包括冷却冷凝器、齿轮动力机构和缓冲储罐,所述汽化器与所述冷却冷凝器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与所述齿轮动力机构的一个流体流通口连通,所述齿轮动力机构的另一个流体流通口与所述缓冲储罐连通。
方案十二:在方案八的基础上,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设为气缸活塞机构,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连通;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中心线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气缸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不等于0度。
方案十三:在方案八的基础上,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设为气缸活塞机构,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连通;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排量小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排量。
方案十四:在方案十二的基础上,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中心线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气缸中心线之间的夹角等于90度。
方案十五:在方案八的基础上,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设为气缸活塞机构,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连通;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活塞经连杆与曲轴的一个连杆轴颈连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活塞经连杆与所述曲轴的同一连杆轴颈连接。
方案十六:在方案八的基础上,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设为气缸活塞机构,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连通;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活塞经连杆与曲轴的一个连杆轴颈连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活塞经连杆与所述曲轴的处于不同相位的连杆轴颈连接。
方案十七:在方案十六的基础上,两个所述连杆轴颈之间的夹角等于90度。
方案十八:在方案八的基础上,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设为气缸活塞机构,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连通;在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气缸上设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且在所述工质入口和所述工质出口处分别设有控制门;所述冷却冷凝器经入口液体正时控制阀与所述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工质出口经出口液体正时控制阀与所述冷却冷凝器连通。
方案十九:在方案十八的基础上,在所述工质出口与所述出口液体正时控制阀之间设蓄能储罐。
方案二十:在方案九的基础上,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设为涡轮配液单元,所述涡轮配液单元包括冷却冷凝器、涡轮动力机构和液体泵;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和所述汽化器设为汽化做功容积机构,多个所述汽化做功容积机构与一个所述涡轮配液单元对应设置。
方案二十一:一种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包括气缸活塞机构、汽化器、冷却冷凝器和活塞式配液机构,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的液相区连通,所述汽化器的气相区经往复通道与所述冷却冷凝器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的液相区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气缸连通;在所述往复通道内设回热器。
方案二十二:一种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包括气缸活塞机构、汽化器、冷却冷凝器和活塞式配液机构,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的气相区连通,所述汽化器的气相区经往复通道与所述冷却冷凝器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的液相区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气缸连通;在所述往复通道内设回热器。
方案二十三:在方案二十一或方案二十二的基础上,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中心线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气缸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不等于0度。
方案二十四:在方案二十三的基础上,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中心线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气缸中心线之间的夹角等于90度。
方案二十五:在方案二十三或方案二十四的基础上,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活塞经连杆与曲轴的一个连杆轴颈连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活塞经连杆与所述曲轴的同一连杆轴颈连接。
方案二十六:在方案二十一或方案二十二的基础上,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活塞经连杆与曲轴的一个连杆轴颈连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活塞经连杆与所述曲轴的处于不同相位的连杆轴颈连接。
方案二十七:在方案二十六的基础上,两个所述连杆轴颈之间的夹角等于90度。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在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的液相区连通的结构中,所述汽化器内的液体工质受热汽化/过热化/临界化/超临界化/超超临界化后,使得所述汽化器内的压力增大,从而推动其内的液体工质进入所述气缸活塞机构内做功,当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活塞从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的过程中,将液体推回所述汽化器内,同时将所述汽化器内的一部分蒸汽经所述往复通道导入所述冷却冷凝器中冷凝液化并进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且在进入所述冷却冷凝器之前,先流经所述回热器放热降温;随着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活塞从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液体工质被推回至所述冷却冷凝器并经所述往复通道回流至所述回热器,在所述回热器内吸热升温后进入所述汽化器,且在所述汽化器内进一步受热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
在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的气相区连通的结构中,所述汽化器内的液体工质受热汽化/过热化/临界化/超临界化/超超临界化后直接进入所述气缸活塞机构内推动活塞做功,当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活塞从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的过程中,蒸汽经所述往复通道导入所述冷却冷凝器中冷凝液化并进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且在进入所述冷却冷凝器之前,先流经所述回热器放热降温;随着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的活塞从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液体工质被推回至所述冷却冷凝器并经所述往复通道回流至所述回热器,在所述回热器内吸热升温后进入所述汽化器,且在所述汽化器内进一步受热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
本发明中,所谓的“蒸汽做功容积机构”是指利用所述汽化器产生的工质对外做功的容积机构,例如气缸活塞机构、齿轮动力机构或罗茨机构等。
本发明中,所谓的“冷却冷凝配液系统”是指能够按正时关系将所述汽化器产生的气体进行冷凝,并按正时关系将冷凝后的液体工质回送到所述汽化器的机构。
本发明中,所谓的“配液机构”是指按正时关系向所述汽化器提供液体工质的机构,同时也可对外输出动力。
本发明中,所谓的“按正时关系”包括两种情况:1、按所述汽化器的正时关系进行工作,所述汽化器的正时关系是指所述汽化器内的工质的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规律;2、按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的正时关系进行工作。
本发明中,所谓的“汽化器”是指能够使液体工质发生汽化、临界化、超临界化、超超临界化或过热化的装置,它可以是外燃汽化器、热交换器、太阳能汽化器或内燃汽化器。所述内燃汽化器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燃烧产物能够液化的内燃汽化器和氧化剂和还原剂燃烧产物不能液化的内燃汽化器。
本发明中,所谓的“冷却冷凝器”是指能够使本发明中的气体工质进行降温冷凝的装置,它可以是散热器,也可以是热交换器,还可以是混合式冷却冷凝器。
本发明中,所谓的“工质”可以是一切能够在所述汽化器中可以发生汽化、过热化、临界化、超临界化或超超临界化的物质,例如水、氟利昂、醚类等一切无机朗肯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中的工质。
本发明中,所谓A和B连通是指A与B之间工质发生流动,包括工质从A流到B或者从B流到A,或者工质先从A流到B再从B流到A。所谓的“连通”包括直接连通、间接连通和经操作单元连通,所述操作单元包括阀、控制机构、供送机构(泵)和热交换器等。
本发明中,所述汽化器内的工质处于临界状态时,所述汽化器的气相区和所述汽化器的液相区可以是同一空间。
本发明中,应根据热能与动力领域的公知技术,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必要的部件、单元或系统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可在较少控制机构的情况下稳定输出动力,易于工程化,且燃料多样性好、污染程度小、功率密度高、体积小、结构简单、效率高、造价低、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发明所述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的原理示意图;
图2所示的是本发明所述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带回热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3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气缸活塞机构、2汽化器、3冷却冷凝器、4活塞式配液机构、5回热器、6工质储罐、10往复通道、12罗茨机构、15缓冲储罐、21内燃汽化器、22工质导出口、33涡轮动力机构、34液体泵、35气体正时控制阀、36液体正时控制阀、37入口液体正时控制阀、38出口液体正时控制阀、40蓄能储罐、100蒸汽做功容积机构、300冷却冷凝配液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原理示意图,包括蒸汽做功容积机构100、汽化器2和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100与所述汽化器2连通,所述汽化器2与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原理示意图,在图1的基础上,还包括回热器5,所述回热器5设在所述汽化器2和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之间的连通通道上。
具体而言可如图3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100设为气缸活塞机构1,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包括冷却冷凝器3和活塞式配液机构4,所述汽化器2经所述回热器5与所述冷却冷凝器3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3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连通;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经连杆与曲轴的一个连杆轴颈连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经连杆与所述曲轴的同一连杆轴颈连接,且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中心线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中心线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中心线之间的夹角还可以设为30度、45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210度、225度、240度、270度、300度、315度或设为330度;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也可设为分别经连杆与同一曲轴的相位不同的连杆轴颈连接,只要满足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不同步即可。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排量小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排量;且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和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相位相同,即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中心线和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0度,且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经连杆与曲轴的一个连杆轴颈连接,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经连杆与曲轴的另一个相位相同的连杆轴颈连接。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包括气缸活塞机构1、汽化器2、冷却冷凝器3和活塞式配液机构4,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2的液相区连通,所述汽化器2的气相区经往复通道10与所述冷却冷凝器3的气相区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3的液相区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连通;所述汽化器2和所述冷却冷凝器3均设在不同的工质储罐6上;在所述往复通道10内设回热器5;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经连杆与曲轴的一个连杆轴颈连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经连杆与所述曲轴的同一连杆轴颈连接,且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中心线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中心线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中心线之间的夹角还可以设为30度、45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210度、225度、240度、270度、300度、315度或设为330度;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也可设为分别经连杆与同一曲轴的相位不同的连杆轴颈连接,只要满足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不同步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汽化器2内的液体工质受热汽化/过热化/临界化/超临界化/超超临界化后,使得所述汽化器2内的压力增大,从而推动其内的液体工质进入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内做功,当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从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的过程中,将液体推回所述汽化器2内,同时将所述汽化器2内的一部分蒸汽经所述往复通道10导入所述冷却冷凝器3中冷凝液化并进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且在进入所述冷却冷凝器3之前,先流经所述回热器5放热降温;随着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从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液体工质被推回至所述冷却冷凝器3并经所述往复通道10回流至所述回热器5,在所述回热器5内吸热升温,且在所述汽化器2内进一步受热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与所述汽化器2之间设工质储罐6,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经连杆与曲轴的一个连杆轴颈连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经连杆与所述曲轴的处于不同相位的连杆轴颈连接,且两个所述连杆轴颈之间的夹角等于90度。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还可在所述回热器5与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之间设工质储罐6;两个所述连杆轴颈之间的夹角还可以设为30度、45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210度、225度、240度、270度、300度、315度或设为330度;在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中心线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不等于0度的情况下,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也可分别经连杆与同一曲轴的同一连杆轴颈连接,只要满足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不同步即可。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包括气缸活塞机构1、汽化器2、冷却冷凝器3和活塞式配液机构4,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2的气相区连通,所述汽化器2的气相区经往复通道10与所述冷却冷凝器3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3的液相区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3设在工质储罐6上;在所述汽化器2与所述冷却冷凝器3之间的所述往复通道10内设回热器5;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经连杆与曲轴的一个连杆轴颈连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经连杆与所述曲轴的处于不同相位的连杆轴颈连接,且两个所述连杆轴颈之间的夹角等于90度。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两个所述连杆轴颈之间的夹角还可以设为30度、45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210度、225度、240度、270度、300度、315度或设为330度;在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中心线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不等于0度的情况下,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也可分别经连杆与同一曲轴的同一连杆轴颈连接,只要满足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不同步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汽化器2内的液体工质受热汽化/过热化/临界化/超临界化/超超临界化后直接进入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内推动活塞做功,当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从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的过程中,蒸汽经所述往复通道10导入所述冷却冷凝器3中冷凝液化并进入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且在进入所述冷却冷凝器3之前,先流经所述回热器5放热降温;随着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从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液体工质被推回至所述冷却冷凝器3并经所述往复通道10回流至所述回热器5,在所述回热器5内吸热升温,且在所述汽化器2内进一步受热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
实施例6
如图8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改设为包括冷却冷凝器3、罗茨机构12和缓冲储罐15,所述汽化器2与所述冷却冷凝器3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3与所述罗茨机构12的一个流体流通口连通,所述罗茨机构12的另一个流体流通口与所述缓冲储罐15连通。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罗茨机构12可改设为齿轮动力机构。
实施例7
如图9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100改设为包括罗茨机构12和缓冲储罐15,所述缓冲储罐15与所述罗茨机构12的一个流体流通口连通,所述罗茨机构12的另一个流体流通口与所述汽化器2连通;取消所述工质储罐6,所述冷却冷凝器3直接设在所述回热器5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之间的所述往复通道10上。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罗茨机构12可改设为齿轮动力机构。
实施例8
如图10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在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上设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且在所述工质入口和所述工质出口处分别设有控制门;所述冷却冷凝器3经入口液体正时控制阀37与所述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工质出口经出口液体正时控制阀38与所述冷却冷凝器3连通,且在所述入口液体正时控制阀37与所述工质入口之间设工质储罐6,在所述工质出口与所述出口液体正时控制阀38之间设蓄能储罐40。
实施例9
如图11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改为与所述汽化器2的液相区连通,所述汽化器2的气相区经所述回热器5与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连通,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改设为包括冷却冷凝器3、涡轮动力机构33和液体泵34,所述汽化器2经气体正时控制阀35与所述涡轮动力机构33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涡轮动力机构33的工质出口经所述冷却冷凝器3与所述液体泵34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液体泵34的工质出口经液体正时控制阀36与所述汽化器2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涡轮动力机构33对所述液体泵34输出动力,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涡轮动力机构33还可对外输出动力。
实施例10
如图12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9的区别在于: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改设为涡轮配液单元,所述涡轮配液单元包括冷却冷凝器3、涡轮动力机构33和液体泵34;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100和所述汽化器2设为汽化做功容积机构,两个所述汽化做功容积机构与一个所述涡轮配液单元对应设置。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将三个以上所述汽化做功容积机构与一个所述涡轮配液单元对应设置。
实施例11
如图13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9的区别在于:在所述液体泵34的工质出口与所述液体正时控制阀36之间设有蓄能储罐40。
实施例12
如图14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10的区别在于:在所述液体泵34的工质出口与所述液体正时控制阀36之间设有蓄能储罐40。
实施例13
如图15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改为与所述汽化器2的液相区连通,所述汽化器2的气相区经所述回热器5与所述冷却冷凝器3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3设为热交换器式冷却冷凝器,所述回热器5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之间的所述往复通道10设为所述热交换器式冷却冷凝器的被冷却流体通道;且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连接的连杆轴颈和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连接的连杆轴颈之间的相位差为30度。
选择性地,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连接的连杆轴颈和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连接的连杆轴颈之间的相位差还可以为0度、45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210度、225度、240度、270度、300度、315度或330度,由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排量不同,因此,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之间的相位差为任何值时均能保证所述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14
如图16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排量小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排量;取消所述工质储罐6,所述冷却冷凝器3设为热交换器式冷却冷凝器,所述回热器5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之间的所述往复通道10设为所述热交换器式冷却冷凝器的被冷却流体通道;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连接的连杆轴颈和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连接的连杆轴颈之间的相位差为120度。
选择性地,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活塞连接的连杆轴颈和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活塞连接的连杆轴颈之间的相位差还可以为0度、30度、45度、60度、135度、150度、180度、210度、225度、240度、270度、300度、315度或330度,由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排量不同,因此,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和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之间的相位差为任何值时均能保证所述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14中所述汽化器2均为外燃式汽化器,可选择地将所述汽化器2设为热交换器式或太阳能式汽化器。
实施例15
如图17所示的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所述汽化器2设为内燃汽化器21,在所述冷往复通道10上设工质导出口22。
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工质导出口22设在所述回热器5与所述冷却冷凝器3之间的连通通道上。
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根据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和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推导出或联想出许多变型方案,所有这些变型方案,也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蒸汽做功容积机构(100)、汽化器(2)和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100)与所述汽化器(2)连通,所述汽化器(2)与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汽化器(2)和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回热器(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100)与所述汽化器(2)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工质储罐(6)。
4.如权利要求2所述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热器(5)与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工质储罐(6)。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100)设为气缸活塞机构(1),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2)连通。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100)包括罗茨机构(12)和缓冲储罐(15),所述缓冲储罐(15)与所述罗茨机构(12)的一个流体流通口连通,所述罗茨机构(12)的另一个流体流通口与所述汽化器(2)连通。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做功容积机构(100)包括齿轮动力机构和缓冲储罐(15),所述缓冲储罐(15)与所述齿轮动力机构的一个流体流通口连通,所述齿轮动力机构的另一个流体流通口与所述汽化器(2)连通。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冷凝配液系统(300)包括冷却冷凝器(3)和活塞式配液机构(4),所述汽化器(2)与所述冷却冷凝器(3)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3)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连通。
9.一种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活塞机构(1)、汽化器(2)、冷却冷凝器(3)和活塞式配液机构(4),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2)的液相区连通,所述汽化器(2)的气相区经往复通道(10)与所述冷却冷凝器(3)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3)的液相区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连通;在所述往复通道(10)内设回热器(5)。
10.一种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活塞机构(1)、汽化器(2)、冷却冷凝器(3)和活塞式配液机构(4),所述气缸活塞机构(1)的气缸与所述汽化器(2)的气相区连通,所述汽化器(2)的气相区经往复通道(10)与所述冷却冷凝器(3)连通;所述冷却冷凝器(3)的液相区与所述活塞式配液机构(4)的气缸连通;在所述往复通道(10)内设回热器(5)。
CN2013102182917A 2012-06-13 2013-06-04 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 Pending CN1033626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182917A CN103362685A (zh) 2012-06-13 2013-06-04 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96108 2012-06-13
CN201210196108.3 2012-06-13
CN201210199988.X 2012-06-14
CN201210199988 2012-06-14
CN201210202813.X 2012-06-15
CN201210202813 2012-06-15
CN201210201945.0 2012-06-16
CN201210201945 2012-06-16
CN201210254777 2012-07-20
CN201210254777.1 2012-07-20
CN201210301626 2012-08-22
CN201210301626.7 2012-08-22
CN201210310991 2012-08-28
CN201210310991.4 2012-08-28
CN2013102182917A CN103362685A (zh) 2012-06-13 2013-06-04 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2685A true CN103362685A (zh) 2013-10-23

Family

ID=49364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182917A Pending CN103362685A (zh) 2012-06-13 2013-06-04 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6268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06965A (ja) * 1984-03-31 1985-10-18 Toshiba Corp 熱ガス往復動機関
CN1269465A (zh) * 2000-04-29 2000-10-1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超临界回热加热发动机
CN2881123Y (zh) * 2005-10-31 2007-03-21 李建锋 带双回热器的新型发动机
CN201560839U (zh) * 2009-08-25 2010-08-25 刘贺青 内燃斯特林发动机
CN101988443A (zh) * 2010-10-27 2011-03-23 靳北彪 非共轭零距高低温热源热气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06965A (ja) * 1984-03-31 1985-10-18 Toshiba Corp 熱ガス往復動機関
CN1269465A (zh) * 2000-04-29 2000-10-1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超临界回热加热发动机
CN2881123Y (zh) * 2005-10-31 2007-03-21 李建锋 带双回热器的新型发动机
CN201560839U (zh) * 2009-08-25 2010-08-25 刘贺青 内燃斯特林发动机
CN101988443A (zh) * 2010-10-27 2011-03-23 靳北彪 非共轭零距高低温热源热气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4213B (zh) 用于海上平台的orc发电系统及其发电方法
CN102997482B (zh) 采暖工况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202470536U (zh) 双高发烟气热水补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202928089U (zh) 一种多温区二氧化碳热泵热水机组
CN104165477A (zh)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CN103712364A (zh)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5546877B (zh) 重力场低品位热源转换装置及方法
CN207196448U (zh) 空气能热泵蒸汽机组
CN103256750A (zh) 吸收式热泵机组
CN207247612U (zh) 一种水路耦合复叠式低温风冷热泵系统
CN104180555A (zh) 一种冷双效型溴化锂喷射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
CN103362685A (zh) 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
CN203719224U (zh) 制取高温热水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3822395A (zh) 制取高温热水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3697523A (zh) 热泵型增热换热机组
CN203375765U (zh) 吸收式热泵机组
CN102997496A (zh) 带烟气阀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202792189U (zh) 热泵型增热换热机组
US9689591B2 (en) Sectional regenerative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CN104676946A (zh) 一种两级喷射式换热机组及其工作方式
CN103470396A (zh) 共轭往复通道相循环发动机
CN102635971B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423912A (zh) 一种小型风冷式吸收式制冷机
CN104481615B (zh) 一种利用低品位热能驱动的有机工质发电装置
CN103670790B (zh) 往复流热动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