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5477A -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65477A CN104165477A CN201410373294.2A CN201410373294A CN104165477A CN 104165477 A CN104165477 A CN 104165477A CN 201410373294 A CN201410373294 A CN 201410373294A CN 104165477 A CN104165477 A CN 1041654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ed
- pipeline
- generator
- absorber
- solu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waste heat, e.g. from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08—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 multi-stage oper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 Y02B30/625—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combined with heat or power generation [CHP], e.g. trigener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4—Combined heat and power generation [CHP]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 Y02P80/15—On-site combined power, heat or cool generation or distribution, e.g.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HP] supp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属于热电冷联供和热泵技术领域。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组成热电联供系统——动力机供汽,一级热介质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和三加热器吸热,流经两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放热,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向二级热介质供热。增减部件和调整流程,形成热电、冷电、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电冷联供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以热流体显热为热负荷输送方式的热电联供/冷电联供系统中,往往需要采用分级供热系统。以冬季供热用大规模热电联供系统为例,其一级供热管网供热温度高,一级热介质与二级热介质之间存在较大供热温差,如一级管网供回水温度135℃/65℃,二级管网供回水温度75℃/60℃,二者之间的平均温度差超过32.5℃。从热能合理利用的角度看,较大温差的存在是不合理的。综合来看,热源端的传热温差、相邻管网之间的传热温差、热能利用环节的传热温差应考虑加以充分利用;另外,还要考虑分利用一级热介质提供的热负荷,减少一级热介质的流量等。
从提高热能利用率的角度,本发明提供能够实现逐级加热和合理用热的供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兼顾并满足六方面要求:①符合热能梯级利用原则,高品位热能先作功(发电),品位降低后的热能用于供热/供冷。②热源端加热过程中的温差小,针对一级热介质供回水温差较大的情况,采用分段抽汽、逐级加热技术。③针对大规模、远距离热电联供/冷电联供,加大回水温差,降低一级供热管网的初投资。④二级热交换或二级用热环节,不论供热还是制冷,都能够充分利用一级热介质提供的热负荷,减少一级热介质的流量,降低一级供热管网投资。⑤二级热交换或二级用热环节,能够高效利用一级热介质提供的热负荷,提高热能利用效率。⑥在热力学参数上体现出较好的灵活性和适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2.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3.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4.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5.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6.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4项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二级热交换器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二级热交换器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7.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5项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二级热交换器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和二级热交换器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8.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7项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与第一加热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9.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8项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10.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8项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11.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循环泵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2.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3.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循环泵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14.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15.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16.冷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1-14项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7.冷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5项所述的冷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8.冷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1-17项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9.冷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1-17项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20.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蒸发器和第六截断阀——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关闭,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开启,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
21.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蒸发器和第六截断阀——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关闭,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开启,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
22.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蒸发器和第六截断阀——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关闭,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开启,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③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23.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蒸发器和第六截断阀——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关闭,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开启,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③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24.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连通,第一加热器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蒸发器和第六截断阀——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关闭,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开启,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③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25.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0-24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汇合并与第一加热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26.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5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27.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5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28.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0-23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29.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4项所述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三截断阀——之后再汇合,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0.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8-29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动力循环冷凝器和第十一截断阀——之后再汇合并与第一加热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1.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30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2.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30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将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3.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10项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加热器,动力机增设新增蒸汽管路与新增加热器连通,新增加热器还有新增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加热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加热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加热器连通后新增加热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34.冷电联供系统,是在第11-19项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加热器,动力机增设新增蒸汽管路与新增加热器连通,新增加热器还有新增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加热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加热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加热器连通后新增加热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35.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第20-32项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加热器,动力机增设新增蒸汽管路与新增加热器连通,新增加热器还有新增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加热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加热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加热器连通后新增加热器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冷电联供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冷电联供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冷电联供系统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动力机,2-动力循环冷凝器,3-第一加热器,4-第二加热器,5-第三加热器,6-发生器,7-第二发生器,8-吸收器,9-第二吸收器,10-冷凝器,11-第二冷凝器,12-蒸发器,13-溶液泵,14-第二溶液泵,15-溶液节流阀,16-第二溶液节流阀,17-节流阀,18-第二节流阀,19-溶液热交换器,20-分汽室,21-循环泵,22-二级热交换器,2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A-新增发生器,B-新增吸收器,C-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加热器;J1-第一截断阀,J2-第二截断阀,J3-第三截断阀,J4-第四截断阀,J5-第五截断阀,J6-第六截断阀,J7-第七截断阀,J8-第八截断阀,J9-第九截断阀,J10-第十截断阀,J11-第十一截断阀。
这里要说明的是,热电联供也称热动联供——装置同时提供动力和供热,冷电联供也称冷动联供——装置同时提供动力和供冷。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加压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一级热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之后进入循环泵21,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图2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降温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一级热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之后进入循环泵21,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图3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之后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第二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一级热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之后进入循环泵21,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图4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溶液节流阀15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降温降压之后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吸热和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一级热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之后进入循环泵21,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图5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降温降压之后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一级热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之后进入循环泵21,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图3-图5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比如使发生器6处于第二发生器7的上部以及使第二吸收器9处于第二发生器7的下部,可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
图6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图7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热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调整为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将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吸收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二级热交换器22与蒸发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A和二级热交换器22与蒸发器12连通。
(2)流程上,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二吸收器9;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新增发生器A,一级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吸收器8,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新增发生器A、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后进入循环泵21,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图8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循环泵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和第二发生器7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和第二冷凝器11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向冷却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加压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被制冷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和第二发生器7并逐步放热降温之后进入循环泵21,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图9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8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图10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8所示的冷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加热器E,动力机1增设新增蒸汽管路与新增加热器E连通,新增加热器E还有新增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加热器5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加热器5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加热器E连通后新增加热器E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图11所示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J9,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J10、动力循环冷凝器2和第十一截断阀J11——之后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和发生器6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J1,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J2、二级热交换器22和第三截断阀J3——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J4与循环泵21连通,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J5、蒸发器12和第六截断阀J6与循环泵21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J7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J8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供热时节按照热电联供模式运行,供冷时节按照冷电联供模式运行。
①热电联供模式是这样的: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关闭,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开启;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分别向冷却介质和一级热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加压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分汽室2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蒸发器12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并逐步放热降温之后进入循环泵21。
②冷电联供模式是这样的: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开启,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关闭;工作新汽进入动力机1,逐步作功之后的部分蒸汽分别经第三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三加热器5、经第二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二加热器4和经第一蒸汽管路提供给第一加热器3,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后经工作乏汽管路进入动力冷凝器2;动力冷凝器2的工作乏汽向冷却介质放热之后成冷凝液并向外排出,第一加热器3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一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二加热器4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第三加热器5的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对外排出;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9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7,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加压进入发生器6,一级热介质流经发生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9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20,分汽室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8、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分汽室2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1;冷凝器10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0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12,被制冷介质流经蒸发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8提供;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21加压之后依次流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并逐级吸热,升温之后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6和第二发生器7并逐步放热降温之后进入循环泵21。
图12所示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1所示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J9,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10、动力循环冷凝器2和第十一截断阀J11——之后汇合并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高品位蒸汽先作功(发电),品位降低后用于供热/制冷,符合热能梯级利用原则。
(2)由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逐级完成一级热介质加热,减小加热过程传热温差,有利于提高热能在动力机中转化为功的效率。
(3)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或再加上第三发生器,分步实现对一级热介质高温段热负荷的充分利用,有利于降低一级热介质流量、降低一级热介质管网投资和扩大供热/供冷规模。
(4)一级热介质的高温段热负荷用于发生器6,发生器6产生的冷剂蒸汽用于溶液浓度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提高高品位热能的利用价值。
(5)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器的热负荷可调节,双效流程和单效流程之间的比例可调节,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与合理性。
(6)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在两种运行模式中实现管网和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共用,降低系统投资成本。
(7)丰富了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的类型,扩展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提高热能利用率。
Claims (35)
1.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2.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3.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
4.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溶液节流阀(15)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
5.热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第二发生器(7)、二级热交换器(22)和蒸发器(12)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
6.热电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调整为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将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吸收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二级热交换器(22)与蒸发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A)和二级热交换器(22)与蒸发器(12)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7.热电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调整为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将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吸收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二级热交换器(22)与蒸发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A)和二级热交换器(22)与蒸发器(12)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8.热电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动力循环冷凝器(2)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9.热电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10.热电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11.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循环泵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和第二发生器(7)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和第二冷凝器(11)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2.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和第二发生器(7)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和第二冷凝器(11)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3.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循环泵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和第二发生器(7)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和第二冷凝器(11)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
14.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溶液节流阀(15)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和第二发生器(7)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和第二冷凝器(11)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
15.冷电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发生器(6)和第二发生器(7)与循环泵(21)自身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器(8)、冷凝器(10)和第二冷凝器(11)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
16.冷电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1-14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调整为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将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吸收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蒸发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A)与蒸发器(12)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7.冷电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调整为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将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吸收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蒸发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发生器(A)与蒸发器(12)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8.冷电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1-17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19.冷电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1-17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20.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J9),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J10)、动力循环冷凝器(2)和第十一截断阀(J11)——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和发生器(6)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J1),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J2)、二级热交换器(22)和第三截断阀(J3)——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J4),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J5)、蒸发器(12)和第六截断阀(J6)——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21)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J7)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J8)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关闭,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开启,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
21.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J9),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J10)、动力循环冷凝器(2)和第十一截断阀(J11)——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和发生器(6)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J1),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J2)、二级热交换器(22)和第三截断阀(J3)——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J4),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J5)、蒸发器(12)和第六截断阀(J6)——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21)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J7)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J8)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关闭,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开启,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
22.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6)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J9),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J10)、动力循环冷凝器(2)和第十一截断阀(J11)——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和发生器(6)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J1),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J2)、二级热交换器(22)和第三截断阀(J3)——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J4),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J5)、蒸发器(12)和第六截断阀(J6)——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21)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J7)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J8)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关闭,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开启,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③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
23.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溶液节流阀(15)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J9),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J10)、动力循环冷凝器(2)和第十一截断阀(J11)——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和发生器(6)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J1),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J2)、二级热交换器(22)和第三截断阀(J3)——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J4),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J5)、蒸发器(12)和第六截断阀(J6)——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21)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J7)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J8)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关闭,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开启,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③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
24.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主要由动力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二级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截断阀、第二截断阀、第三截断阀、第四截断阀、第五截断阀、第六截断阀、第七截断阀、第八截断阀、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所组成;动力机(1)分别有工作新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工作乏汽管路与动力循环冷凝器(2)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循环冷凝器(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还分别有第一蒸汽管路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有第二蒸汽管路与第二加热器(4)连通和有第三蒸汽管路与第三加热器(5)连通,第一加热器(3)还有第一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加热器(4)还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加热器(5)还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吸收器(9)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发生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二吸收器(9)与分汽室(20)连通,分汽室(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发生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0)连通,分汽室(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1)连通,冷凝器(1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7)与第二冷凝器(11)或蒸发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蒸发器(12)连通,蒸发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8)连通;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J9),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J10)、动力循环冷凝器(2)和第十一截断阀(J11)——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第三加热器(5)和发生器(6)与第二发生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7)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J1),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J2)、二级热交换器(22)和第三截断阀(J3)——之后再汇合,汇合后的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四截断阀(J4),第二路经第五截断阀(J5)、蒸发器(12)和第六截断阀(J6)——之后汇合并与循环泵(21)连通,蒸发器(12)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分别经第七截断阀(J7)与外部连通和经第八截断阀(J8)与外部连通,吸收器(8)、冷凝器(10)、第二冷凝器(11)和二级热交换器(2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其中:①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关闭,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开启,为热电联供模式;②第一截断阀(J1)、第四截断阀(J4)、第七截断阀(J7)、第八截断阀(J8)、第九截断阀(J9)开启,第二截断阀(J2)、第三截断阀(J3)、第五截断阀(J5)、第六截断阀(J6)、第十截断阀(J10)和第十一截断阀(J11)关闭,为冷电联供模式;③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与发生器(6)连通。
25.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0-24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J9),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J10)、动力循环冷凝器(2)和第十一截断阀(J11)——之后再汇合并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26.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27.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28.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0-23所述的任一热电一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调整为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将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吸收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J1),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J2)、二级热交换器(22)和第三截断阀(J3)——之后再汇合调整为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J1),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J2)、二级热交换器(22)和第三截断阀(J3)——之后再汇合,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29.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调整为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9)连通,将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分汽室(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吸收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7)还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J1),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J2)、二级热交换器(22)和第三截断阀(J3)——之后再汇合调整为第二发生器(7)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截断阀(J1),第二路经第二截断阀(J2)、二级热交换器(22)和第三截断阀(J3)——之后再汇合,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0.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8-29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九截断阀、第十截断阀和第十一截断阀,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九截断阀(J9),第二路经第十截断阀(J10)、动力循环冷凝器(2)和第十一截断阀(J11)——之后再汇合并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直接与第一加热器(3)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1.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0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2.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0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取消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将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加热器(3)、第二加热器(4)和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循环泵(21)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三加热器(5)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33.热电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10所述的任一热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加热器(E),动力机(1)增设新增蒸汽管路与新增加热器(E)连通,新增加热器(E)还有新增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加热器(5)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加热器(5)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加热器(E)连通后新增加热器(E)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热电联供系统。
34.冷电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1-19所述的任一冷电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加热器(E),动力机(1)增设新增蒸汽管路与新增加热器(E)连通,新增加热器(E)还有新增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加热器(5)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加热器(5)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加热器(E)连通后新增加热器(E)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冷电联供系统。
35.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0-32所述的任一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加热器(E),动力机(1)增设新增蒸汽管路与新增加热器(E)连通,新增加热器(E)还有新增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加热器(5)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加热器(5)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加热器(E)连通后新增加热器(E)再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发生器(6)连通,形成热电一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73294.2A CN104165477B (zh) | 2013-07-30 | 2014-07-26 |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342355.4 | 2013-07-30 | ||
CN201310342355 | 2013-07-30 | ||
CN2013103423554 | 2013-07-30 | ||
CN201410373294.2A CN104165477B (zh) | 2013-07-30 | 2014-07-26 |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65477A true CN104165477A (zh) | 2014-11-26 |
CN104165477B CN104165477B (zh) | 2017-04-19 |
Family
ID=51909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73294.2A Active CN104165477B (zh) | 2013-07-30 | 2014-07-26 |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65477B (zh) |
WO (1) | WO2015014098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47653A (zh) * | 2016-02-05 | 2016-12-21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
CN106322832A (zh) * | 2016-05-30 | 2017-01-11 | 李华玉 | 热动联供系统 |
CN106403350A (zh) * | 2016-05-30 | 2017-02-15 | 李华玉 | 热动联供系统 |
CN106440471A (zh) * | 2016-05-30 | 2017-02-22 | 李华玉 | 热动联供系统 |
CN106440466A (zh) * | 2016-05-30 | 2017-02-22 | 李华玉 | 热动联供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18833A1 (en) * | 1991-06-13 | 1992-12-16 | Enea Ente Per Le Nuove Tecnologie, L'energia E L'ambiente | Heat pump for heating or refrigerating buildings and delivering in combination hot water for sanitary fixtures |
JP2001099520A (ja) * | 1999-09-29 | 2001-04-13 | Osaka Gas Co Ltd | ハイブリッド吸収式電力冷温熱供給装置 |
CN1811303A (zh) * | 2006-02-18 | 2006-08-02 | 李华玉 | 单效热泵/双效(或多效)制冷吸收式机组和热电冷联供系统 |
CN1912499A (zh) * | 2006-08-11 | 2007-02-14 | 李华玉 | 开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及其应用技术 |
CN1967055A (zh) * | 2006-08-25 | 2007-05-23 | 李华玉 | 利用蒸汽动力循环中的乏汽余热进行回热与对外供热技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520441A (ja) * | 2007-03-07 | 2010-06-10 | ユニヴァーシティー オブ ニュー オーリンズ リサーチ アンド テクノロジー ファウンデイション,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一体型冷却熱電併給システム |
CN102759265B (zh) * | 2012-07-12 | 2014-08-06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集成吸收式热泵的褐煤预干燥发电系统 |
-
2014
- 2014-07-26 CN CN201410373294.2A patent/CN104165477B/zh active Active
- 2014-07-28 WO PCT/CN2014/000706 patent/WO201501409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18833A1 (en) * | 1991-06-13 | 1992-12-16 | Enea Ente Per Le Nuove Tecnologie, L'energia E L'ambiente | Heat pump for heating or refrigerating buildings and delivering in combination hot water for sanitary fixtures |
JP2001099520A (ja) * | 1999-09-29 | 2001-04-13 | Osaka Gas Co Ltd | ハイブリッド吸収式電力冷温熱供給装置 |
CN1811303A (zh) * | 2006-02-18 | 2006-08-02 | 李华玉 | 单效热泵/双效(或多效)制冷吸收式机组和热电冷联供系统 |
CN1912499A (zh) * | 2006-08-11 | 2007-02-14 | 李华玉 | 开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及其应用技术 |
CN1967055A (zh) * | 2006-08-25 | 2007-05-23 | 李华玉 | 利用蒸汽动力循环中的乏汽余热进行回热与对外供热技术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47653A (zh) * | 2016-02-05 | 2016-12-21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
CN106247653B (zh) * | 2016-02-05 | 2020-04-07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
CN106322832A (zh) * | 2016-05-30 | 2017-01-11 | 李华玉 | 热动联供系统 |
CN106403350A (zh) * | 2016-05-30 | 2017-02-15 | 李华玉 | 热动联供系统 |
CN106440471A (zh) * | 2016-05-30 | 2017-02-22 | 李华玉 | 热动联供系统 |
CN106440466A (zh) * | 2016-05-30 | 2017-02-22 | 李华玉 | 热动联供系统 |
CN106440466B (zh) * | 2016-05-30 | 2020-04-21 | 李华玉 | 热动联供系统 |
CN106403350B (zh) * | 2016-05-30 | 2020-04-21 | 李华玉 | 热动联供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014098A1 (zh) | 2015-02-05 |
CN104165477B (zh) | 2017-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51823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4165477A (zh) |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 |
CN102997482B (zh) | 采暖工况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 |
CN104180557B (zh) |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 |
CN103712364B (zh)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13432333B (zh) | 可变效的两级型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 |
CN103148631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5953467A (zh) |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 |
CN101093118B (zh) | 单级复合吸收式制冷机 | |
CN104006567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207247612U (zh) | 一种水路耦合复叠式低温风冷热泵系统 | |
CN102589034B (zh) | 一种两级发生-两级冷凝的喷射式换热机组 | |
CN211177497U (zh) | 带双效制冷功能的双发生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 |
CN102410575B (zh) | 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 |
CN103940142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35971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8638794B (zh) | 一种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的综合系统 | |
CN202792189U (zh) | 热泵型增热换热机组 | |
CN105928246A (zh) | 第五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 |
CN107906782A (zh) | 一种双吸收型功冷联供循环系统及其方法 | |
CN203940653U (zh) | 复叠式空冷单效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 |
CN106524560A (zh) | 热动联供系统 | |
CN103940140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6440467B (zh) | 热动联供系统 | |
CN106352590A (zh) | 热动联供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