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4944A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4944A
CN103354944A CN2012800010638A CN201280001063A CN103354944A CN 103354944 A CN103354944 A CN 103354944A CN 2012800010638 A CN2012800010638 A CN 2012800010638A CN 201280001063 A CN201280001063 A CN 201280001063A CN 103354944 A CN103354944 A CN 103354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rocapsi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foreign matt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10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54944B (zh
Inventor
牧野智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54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49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549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49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42Venting arrangements for arc chu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01H9/04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01H9/047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provided with ven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接触器,具有:前壳体(5),其具有收容部(51)和多个分别设置在收容部(51)上下的纵壁(8)及外壁(9);固定接触件(6),其具有外部连接端子部(61)及固定触点(1),该外部连接端子部(61)配置在收容部(51)上下的纵壁(8)及外壁(9)之间,该固定触点(1)配置在收容部(51)内;可动接触件(4),其具有可动触点(2),该可动触点(2)在收容部(51)内与固定触点(1)相对配置;以及后壳体(36),其安装在前壳体(5)的后方,收容电磁铁部(34),该电磁铁部(34)驱动可动接触件(4),以使得固定触点(1)与可动触点(2)在接触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切换,前壳体(5)在收容部(51)的前端附近具有上下贯穿收容部(51)的通孔(10),该通孔(10)与空间(52)分离。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带灭弧室罩(灭弧罩)的电磁接触器,涉及
一种可以防止成为绝缘物的异物进入电磁接触器内部,并防止触点的导通不良、电磁铁的动作不良,从而提高接触可靠性、使电磁接触器的动作稳定的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电磁接触器的防尘装置,其结构设为:在灭弧室罩(灭弧罩)的灭弧分隔壁(纵壁间罩部)上,设置从纵壁间罩部的侧部及前端部朝向纵壁间罩部的中央部向下倾斜的倾斜部,在纵壁间上表面的中央部形成倾斜槽,该倾斜槽朝向灭弧室罩前表面向下倾斜,设有与倾斜槽连通的开口部,在开口部设有朝向灭弧室罩前表面侧的下落孔,并设置与该下落孔连通的开口。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微小异物落在纵壁间罩部的上表面,则该微小异物通过倾斜面向纵壁间罩部的中央部移动,即使在纵壁间罩部的侧部与纵壁间的槽之间及端子盖的中央侧端部与纵壁间罩部的前端部之间有微小间隙,微小异物也不会通过电磁接触器的振动等从微小间隙进入电磁接触器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01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作为量产的电磁接触器,为了避免组装结合不良,减小壳体与灭弧室罩的微小间隙是有限的,根据上述现有的技术,有时会有微小异物从微小间隙进入电磁接触器内。
另外,向朝向灭弧室罩前表面的下落孔移动的异物,会通过横杆显示孔上表面附近,通过由电磁接触器开闭引起的空气对流或来自于控制设备的振动,有时会将微小异物向横杆显示孔吸入,使其进入电磁接触器内。
另外,因为在电磁接触器前表面增加单元来封闭下落孔,因此微小异物会持续堆积,而由于电磁接触器的开闭振动或来自控制设备的振动,异物有时会从微小间隙进入电磁接触器内。
由此,存在按照上述方式进入电磁接触器内的微小异物引起触点导通不良或电磁铁动作不良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防止微小异物进入内部,减少发生触点导通不良或电磁铁动作不良的电磁接触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前壳体,其具有收容部和多个前后方向的壁部,该收容部具有收容可动接触件的空间,该多个壁部分别设置在收容部的上下;固定接触件,其具有外部连接端子部及固定触点,该外部连接端子部配置在收容部上下的壁部之间,该固定触点配置在收容部内;上述可动接触件,其具有在收容部内与固定触点相对配置的可动触点;以及后壳体,其安装在前壳体的后方,收容电磁铁部,该电磁铁部驱动可动接触件,以使得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在接触状态与分离状态之间切换,前壳体在收容部的前端附近具有通孔,该通孔与空间分离,使收容部上下贯通。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电磁接触器实现下述效果,即,可以防止由于振动或空气对流而使微小异物通过微小间隙进入电磁接触器内,减少发生触点导通不良或电磁铁动作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实施方式1的正常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电磁接触器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3A是表示前壳体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B是表示前壳体的构造的主视图。
图3C是表示前壳体的构造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在纵壁之间落下的异物的移动的图。
图5是在前壳体的前表面安装有单元的电磁接触器的主视图。
图6是在前表面安装有单元的前壳体的侧视图。
图7A是表示在前表面安装有罩部的前壳体的俯视图。
图7B是表示在前表面安装有罩部的前壳体的主视图。
图7C是表示在前表面安装有罩部的前壳体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前壳体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前壳体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前壳体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5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前壳体的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实施方式1的正常安装状态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电磁接触器的结构的剖面图,表示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面。图3A至图3C是表示前壳体的构造的图,图3A是俯视图,图3B是主视图,图3C是仰视图。
电磁接触器20在由前壳体5和后壳体36构成的壳体50内,具有电磁铁部34、固定触点1、可动触点2及跳闸弹簧35等,该电磁铁部34由操作线圈31、固定铁心32、可动铁心33构成,该固定触点1用于接通/断开负载电流。
可动铁心33与横杆3连结,在横杆3上组装可动接触件4。可动触点2通过焊接或铆接等方法紧固在可动接触件4上。
树脂成型的前壳体5覆盖电磁接触器20的前表面、各纵壁8之间、纵壁8与外壁9之间,因为没有用于防止壳体与灭弧室罩的组装结合不良的微小间隙,所以除了与固定接触件6的间隙及横杆显示孔7之外,没有进入电磁接触器20内部的间隙。此外,为了安装后述的单元12而设置在电磁接触器20前表面的单元安装槽16,因为没有贯穿前壳体5,所以异物不会从此处进入电磁接触器20内。
前壳体5具有收容部51,其设有收容可动接触件4的空间52。固定接触件6组装在前壳体5上,固定触点1紧固在固定接触件6上。另外,固定接触件6具有的外部端子连接部61配置在纵壁8之间、纵壁8与外壁9之间。
在操作线圈31没有被励磁时,通过跳闸弹簧35使固定触点1与可动触点2分离,成为电流不流过负载的状态(图2)。
如果使操作线圈31励磁,则可动铁心33被吸引到固定铁心32,与可动铁心33的动作联动的横杆3和可动触点2与固定触点1接触而使电路闭合。
如果解除操作线圈31的励磁,则可动铁心33通过跳闸弹簧35从固定铁心32松开,同时可动触点2与固定触点1分离,成为负载电流断开的状态(恢复为图2的状态)。
利用树脂成型的前壳体5防止在触点通断时产生的电弧向外部放电。
在前壳体5的收容部51的前方,设置具有通孔10的异物排出部53。通孔10远离空间52而设置在纵壁8与前壳体5的前端部之间,与从上表面朝向下表面的排出口11连通。
图4是表示在纵壁8之间落下的异物15的移动的图,其省略后壳体36而只示出前壳体5内的结构。根据实施方式1,微小异物落在纵壁8之间的上表面或纵壁8与外壁9之间的上表面,如果微小异物向通孔10移动,则微小异物不会向电磁接触器20的前表面侧排出,而是可靠地从排出口11向电磁接触器20的下表面排出。因此,异物不会进入在前壳体5的前表面构成的横杆显示孔7,从而不会进入电磁接触器20内,可以减少发生固定触点1及可动触点2的导通不良和电磁铁动作不良。
图5是在前壳体5的前表面安装有单元12的电磁接触器20的主视图。图6是在前表面安装有单元12的前壳体5的侧视图。单元12是辅助触点单元或主电路浪涌吸收器单元、定时器单元等使电磁接触器20具有附加功能的可选单元。因为是从上表面向下表面连通的通孔10,所以即使在电磁接触器20的前表面安装有单元12的情况下,微小异物也不会堆积,而是向接触器的下表面排出,从而可以减少发生固定触点1及可动触点2的导通不良和电磁铁动作不良。
图7A至图7C是表示在前表面安装有罩部的前壳体的图,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主视图,图7C是仰视图。在前壳体5的前表面未安装单元12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单元安装槽16安装罩部17。通过在罩部17上设置在与前壳体5的前表面之间形成上下开口的孔18的槽19,从而可以使落在前壳体5的上表面的异物经由孔18向前壳体5的下表面排出。由此,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异物进入在前壳体5的前表面构成的横杆显示孔7。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磁接触器20,整体而言是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前壳体5的后方安装后壳体的构造。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前壳体的结构的剖面图。图8省略后壳体侧而只示出前壳体5内的结构。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磁接触器20,在前壳体5的收容部51的上表面部设置随着朝向通孔10侧而下降的倾斜部13a,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不同。
根据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磁接触器20,如果微小异物落在纵壁8之间的上表面及外壁9间上表面,则该微小异物会通过收容部51上表面的倾斜部13a,可靠地向下落孔即通孔10移动。因此,即使在前壳体5与固定接触件6之间存在微小间隙,微小异物也不会因电磁接触器20的振动而通过微小间隙进入电磁接触器20内,从而可以减少发生固定触点1及可动触点2的导通不良和电磁铁动作不良。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磁接触器20,整体而言是与实施方式1、2同样地在前壳体5的后方安装后壳体的构造。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前壳体的结构的剖面图。图9省略后壳体侧而仅示出前壳体5内的结构。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磁接触器20,在前壳体5上构成的纵壁8之间及纵壁8与外壁9之间的上表面部设置14b,在异物排出部53的上表面部设置肋部14a,在上表面部构成凸缘形状,这一点与实施方式2不同。
另外,对于构成凸缘形状且位于电磁接触器20的前端的堤状肋部14a,该肋部14a的高度为后侧的肋部14b的高度+与随着朝向通孔10而下降的倾斜面13a对应的高度。通过使肋部14a的高度大于或等于该高度,可以防止异物越过肋部14a向电磁接触器20的前表面移动,从而可靠地使异物向通孔10下落。
根据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磁接触器20,通过在收容部51的上表面设置倾斜部13a并在收容部51的前端构成凸缘形状,如果微小异物落在纵壁8之间的上表面或纵壁8与外壁9之间的上表面,则该微小异物会可靠地向通孔10移动。由此,可以防止微小异物由于振动、空气对流而通过微小间隙进入电磁接触器20内,或飞散到电磁接触器20的前表面。由此,可以减少发生固定触点1及可动触点2的导通不良和电磁铁的动作不良。
另外,因为设有肋部14a,所以易于确保在电磁接触器20的正面显示型号或端子编号等的空间。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涉及的电磁接触器20,整体而言是与实施方式1至3同样地在前壳体5的后方安装后壳体的构造。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前壳体的俯视图。图10省略后壳体侧而只示出前壳体5。实施方式4涉及的电磁接触器20,在肋部14a后侧的表面具有将微小异物向通孔10引导的倾斜部13b,后侧表面倾斜以使得肋部14a与通孔10相邻部分成为最前方,这一点与实施方式3不同。
根据实施方式4涉及的电磁接触器20,如果微小异物落在纵壁8之间的上表面及外壁9间的上表面,则该微小异物通过收容部51上表面的倾斜部13a向通孔10移动,通过倾斜部13b将位于纵壁8与外壁9之间的肋部14a处堆积的异物向通孔10引导。可以防止由于振动、空气对流而使微小异物通过微小间隙进入电磁接触器20内,或微小异物飞散到电磁接触器20的前表面。因此,可以减少发生固定触点1及可动触点2的导通不良和电磁铁的动作不良。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涉及的电磁接触器20,整体而言是与实施方式1至4同样地在前壳体5的后方安装后壳体的构造,上表面与实施方式4相同。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5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前壳体的结构的剖面图,示出沿图10中的XI-XI线的剖面。此外,图10示出的电磁接触器20的上表面,是从图11中的箭头X方向观察的面。即,在图11中,纸面下侧是电磁接触器20的上表面,纸面上侧是电磁接触器20的下表面。实施方式5涉及的电磁接触器20在通孔10的内部具有倾斜部13c,这一点与实施方式4不同。
通孔10隔着横杆显示孔7形成在两侧,以使得横杆3从壳体50的外部可见,在横杆显示孔7的下方,两侧的通孔10相连,其中,横杆显示孔7形成在前壳体5的前表面。在实施方式5中,在横杆显示孔7的上部,在分隔横杆显示孔7与通孔10的壁面上设置倾斜部,横杆显示孔7的壁面的平坦部13d减小,可以使从平坦部13d横向移动的微小异物沿倾斜部13c滑落。
根据实施方式5,移动至位于通孔10中的与前表面平行的表面的微小异物,通过电磁接触器20的振动和空气对流,沿倾斜面移动并迅速地向下表面排出。因此,可以减少发生固定触点1及可动触点2的导通不良和电磁铁的动作不良。
工业实用性
如上述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电磁接触器可以用于防止异物进入内部,特别地,适合于在容易产生粉尘等的环境下使用。
标号说明
1固定触点
2可动触点
3横杆
4可动接触件
5前壳体
6固定接触件
7横杆显示孔
8纵壁
9外壁
10通孔
11排出口
12单元
13a、13b、13c倾斜部
14a、14b肋部
15异物
16单元安装槽
17罩部
18孔
20电磁接触器
31操作线圈
32固定铁心
33可动铁心
34电磁铁部
35跳闸弹簧
36后壳体
50壳体
51收容部
52空间
53异物排出部
61外部端子连接部

Claims (6)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前壳体,其具有收容部和多个壁部,该收容部具有收容可动接触件的空间,该多个壁部设置在该收容部的上部及下部,并在前后方向延伸;
固定接触件,其具有配置在所述壁部之间的外部连接端子部及配置在所述收容部内的固定触点;
所述可动接触件,其具有在所述收容部内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对配置的可动触点;以及
后壳体,其收容用于驱动所述可动接触件的电磁铁部,且安装在所述前壳体的后方,
所述前壳体具有异物排出部,在该异物排出部上,与所述空间分离地形成有上下开口以用于异物落下的通孔,该异物排出部位于所述收容部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体的所述收容部的上表面,是随着朝向前方而下降的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体具有堤状的肋部,该肋部位于所述异物排出部的上表面,且在所述通孔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部设为,使后侧的表面倾斜,以使得与所述通孔相邻的部分成为最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壳体的前表面安装了设置有槽部的罩部,该槽部在与所述前壳体的前表面之间形成上下开口以使异物落下的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电磁铁部连结的横杆,
所述通孔隔着横杆显示孔形成在两侧,两侧的所述通孔在该横杆显示孔的上方相连,所述横杆显示孔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前表面,以使得所述横杆从所述前壳体外部可见,
在所述横杆显示孔的上部,在分隔该横杆显示孔和所述通孔的壁面上设置倾斜部。
CN201280001063.8A 2012-02-10 2012-02-10 电磁接触器 Active CN1033549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53113 WO2013118292A1 (ja) 2012-02-10 2012-02-10 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4944A true CN103354944A (zh) 2013-10-16
CN103354944B CN103354944B (zh) 2015-01-21

Family

ID=47087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1063.8A Active CN103354944B (zh) 2012-02-10 2012-02-10 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042399B1 (zh)
CN (1) CN103354944B (zh)
WO (1) WO2013118292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2545U (ja) * 1982-09-30 1984-04-06 株式会社東芝 電磁接触器
US5235304A (en) * 1991-06-20 1993-08-10 Fuji Electric Co., Ltd. Dust preventing device for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2000082373A (ja) * 1998-09-07 2000-03-21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磁接触器
JP2004328925A (ja) * 2003-04-25 2004-11-18 Anden 電気回路装置
JP2006310184A (ja) * 2005-04-28 2006-11-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磁接触器
CN101232160A (zh) * 2003-04-22 2008-07-3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气接线盒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2545U (ja) * 1982-09-30 1984-04-06 株式会社東芝 電磁接触器
US5235304A (en) * 1991-06-20 1993-08-10 Fuji Electric Co., Ltd. Dust preventing device for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2000082373A (ja) * 1998-09-07 2000-03-21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磁接触器
CN101232160A (zh) * 2003-04-22 2008-07-3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气接线盒
JP2004328925A (ja) * 2003-04-25 2004-11-18 Anden 電気回路装置
JP2006310184A (ja) * 2005-04-28 2006-11-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磁接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18292A1 (ja) 2013-08-15
JPWO2013118292A1 (ja) 2015-05-11
JP5042399B1 (ja) 2012-10-03
CN103354944B (zh) 2015-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210033548A (ko) 고용량 릴레이의 단락 방지 구조
CN103548110B (zh) 电磁接触器
US20150015350A1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CN101868840B (zh) 用于开关装置的电弧室和包括所述电弧室的开关装置
CN104246952B (zh) 触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开闭器
CN103155080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2934184A (zh) 接点开关装置
CN106062913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503107A (zh) 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EP267249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4704597A (zh) 电磁开闭器
CN103534779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5793951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718596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354944B (zh) 电磁接触器
EP2824687A1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EP3016125B1 (en) Crossbar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KR101276905B1 (ko) 전자 접촉기
JP6138381B2 (ja) 電磁開閉器
KR101410031B1 (ko) 절연유를 이용한 아크 소호수단을 갖는 전자접촉기
KR200454991Y1 (ko) 가동철심의 교체가 용이한 전자접촉기
EP3561848B1 (en) Contactor
JP6765012B2 (ja) 静的リードとボビンとの挿着構造
CN209822566U (zh) 立式电磁接触器
JP7390791B2 (ja) リ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