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9375A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9375A
CN103329375A CN2011800658006A CN201180065800A CN103329375A CN 103329375 A CN103329375 A CN 103329375A CN 2011800658006 A CN2011800658006 A CN 2011800658006A CN 201180065800 A CN201180065800 A CN 201180065800A CN 103329375 A CN103329375 A CN 1033293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pin
groove
fixed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58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9375B (zh
Inventor
原田孝
川东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29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9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9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93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01H15/04Stationary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4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using cam or eccentr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1/00Air-break switches for high tension without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1/003Earthing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1/00Air-break switches for high tension without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1/26Air-break switches for high tension without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with movable contact that remain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one line in open position of switch
    • H01H31/32Air-break switches for high tension without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with movable contact that remain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one line in open position of switch with rectilinearly-movable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4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wherein the break is in g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3/00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 H02B13/02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with metal casing
    • H02B13/035Gas-insulated switchgea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3/00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 H02B13/02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with metal casing
    • H02B13/035Gas-insulated switchgear
    • H02B13/075Earthing arrangements

Abstract

一种开关,包括:固定触头(3),该固定触头(3)固定在填充有绝缘气体的容器内;以及可动触头(4),该可动触头(4)设置成能相对于固定触头往复移动,并与固定触头接触、分离,还包括销(11),该销(11)设置在容器内,并沿着圆弧状的轨迹移动,在可动触头上形成有槽(12),该槽(12)能供销嵌入且能使销在其中移动,槽构成为具有:直线槽(12a),该直线槽(12a)与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地且与包括销的移动轨迹在内的平面大致平行地呈直线延伸;以及圆弧状的圆弧槽(12b),该圆弧槽(12b)与直线槽连通,且与销的移动轨迹重叠,通过使销在直线槽内移动,来使可动触头往复移动。

Description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绝缘开关装置等的开关,特别地涉及具有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的开关。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一种在填充有绝缘气体等的容器内使可动触头往复移动来与固定在相同容器内的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开关。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利用形成有缺口的驱动板将伴随着主轴的旋转而绕主轴移动的驱动辊的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来使可动触头往复移动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3210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一旦驱动辊从缺口中脱落,则驱动板能够自由地移动,因此,存在可动触头错误动作的可能性。此外,若在驱动辊从缺口脱离期间,驱动板的位置发生了偏移,则存在驱动辊无法很好地嵌入到缺口中,从而无法使可动触头恰当地动作这样的情况。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使可动触头的往复移动稳定且不易产生错误动作等的开关。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开关包括:固定触头,该固定触头固定在填充有绝缘气体的容器内;以及可动触头,该可动触头设置成能相对于固定触头往复移动,并与固定触头接触、分离,其特征是,还包括销,该销设置在容器内,并沿着圆弧状的轨迹移动,在可动触头上形成有槽,该槽能供销嵌入且能使销在其中移动,槽构成为具有:直线槽,该直线槽与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地且与包括销的移动轨迹在内的平面大致平行地呈直线延伸;以及圆弧状的圆弧槽,该圆弧槽与直线槽连通,且与销的移动轨迹重叠,通过使销在直线槽内移动,来使可动触头往复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仅能通过使销在直线槽内移动来使可动触头往复移动,而且当销在与移动轨迹重叠的圆弧槽内移动时,可动触头不会往复移动,此外,当销在圆弧槽内移动的过程中,销也不会从槽中脱落,因此,能起到使可动触头的往复移动稳定,来抑制可动触头的错误动作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三点断路器的示意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2是沿图1所示的A-A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图1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杆构件的示意结构的图。
图3-2是沿图3-1所示的B-B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断路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接地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7是沿图6所示的C-C线的向视图。
图8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与断路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接地侧可动触头与接地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三点断路器中,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11是沿图10所示的D-D线的向视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三点断路器中,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与断路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13是沿图12所示的E-E线的向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三点断路器的示意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4所示的F-F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4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断路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图14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接地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与断路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接地侧可动触头与接地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21是用于对断路侧可动触头与断路侧固定触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2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三点断路器中,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23是沿图22所示的G-G线的向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三点断路器的示意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25是沿图24所示的H-H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图24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断路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
图27是表示图24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接地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
图28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29是沿图28所示的I-I线的向视图。
图30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与断路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31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接地侧可动触头与接地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3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的三点断路器中,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33是沿图32所示的J-J线的向视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断路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接地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
图36-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杆构件的示意结构的图。
图36-2是沿图36-1所示的K-K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37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38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与断路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39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接地侧可动触头与接地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作为开关的三点断路器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作为开关的三点断路器的示意结构的俯视剖视图。图2是沿图1所示的A-A线的向视剖视图。作为开关的三点断路器1构成为在容器10的内部具有杆构件2、断路侧固定触头3、断路侧可动触头(第一可动触头)4、接地侧固定触头5、接地侧可动触头(第二可动触头)6。在容器10的密闭的内部空间内填充有六氟化硫气体等绝缘气体。
图3-1是表示图1所示的三点断路器1所具有的杆构件2的示意结构的图。图3-2是沿图3-1所示的B-B线的向视剖视图。如图1、图2所示,杆构件2与从容器10的外部延伸进来的绝缘杆8连接。通过对设置在容器10外部的操作部进行操作,绝缘杆8能以转轴9为中心旋转。杆构件2也伴随着绝缘杆8的旋转而以转轴9为中心旋转。
在杆构件2上形成有销11。销11以贯通杆构件2的方式形成,并朝杆构件2的两个面侧突出。通过使杆构件2旋转,销11在容器10的内部沿着以转轴9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轨迹移动。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三点断路器1所具有的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示意结构的图。断路侧可动触头4具有呈棒状形状的接触部4a和形成有槽(第一槽)12的导向部4b。断路侧可动触头4能在容器10内往复移动。利用未图示的限制部,将断路侧可动触头4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向限制为接触部4a的前端朝向断路侧固定触头3的方向。此外,断路侧可动触头4因其往复移动而能移动到接触部4a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的位置和接触部4a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分离的位置。
因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从而能使母线侧与线路侧连接并导通,因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分离,从而能阻断母线侧与线路侧的连接。即,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起到断路器(DS)的作用。
导向部4b形成在接触部4a的端部。另外,形成有导向部4b的端部为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在导向部4b中形成有槽12。在槽12中嵌入有形成于杆构件2的销11。此外,槽12形成为具有能供嵌入到槽12的销11移动的宽度。
槽12具有直线槽12a和圆弧槽12b。直线槽12a和圆弧槽12b形成为彼此连通。直线槽12a形成为下述形状:在断路侧可动触头4组装到容器10内的状态下,与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地且与包括销11的移动轨迹在内的平面大致平行地呈直线延伸。
圆弧槽12b形成为下述形状:在断路侧可动触头4组装到容器10内的状态下,与销11的移动轨迹大致重叠的圆弧状。此外,直线槽12a形成在圆弧槽12b所描绘出的圆弧的内侧区域。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接地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接地侧可动触头6构成为具有呈棒状形状的接触部6a和形成有槽(第二槽)14的导向部6b。接地侧可动触头6能在容器10内往复移动。利用未图示的限制部,能将接地侧可动触头6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向限制为接触部6a的前端朝向接地侧固定触头5的方向。此外,接地侧可动触头6因其往复移动而能移动到接触部6a与接地侧固定触头5接触的位置和接触部6a与接地侧固定触头5分离的位置。
因接地侧可动触头6与接地侧固定触头5接触,从而能实现接地。即,接地侧可动触头6与接地侧固定触头5起到接地开关(ES)的作用。
导向部6b形成在接触部6a的端部。另外,形成有导向部6b的端部为与接地侧固定触头5接触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在导向部6b中形成有槽14。在槽14中嵌入有形成于杆构件2的销11。此外,槽14形成为具有能供嵌入到槽14的销11移动的宽度。
槽14构成为具有直线槽14a和圆弧槽14b。直线槽14a和圆弧槽14b形成为彼此连通。直线槽14a形成为下述形状:在接地侧可动触头6组装到容器10内的状态下,与接地侧可动触头6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地且与包括销11的移动轨迹在内的平面大致平行地呈直线延伸。
圆弧槽14b形成为下述形状:在接地侧可动触头6组装到容器10内的状态下,与销11的移动轨迹大致重叠的圆弧状。此外,直线槽14a形成在圆弧槽14b所描绘出的圆弧的内侧区域。
图6是表示可动触头4、6和杆构件2组装在容器10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接地侧可动触头6均与固定触头3、5分离的状态的图。图7是沿图6所示的C-C线的向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6所示这样的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接地侧可动触头6均与固定触头3、5分离的状态也称为中立状态。
如图7所示,杆构件2配置在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接地侧可动触头6之间。此外,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接地侧可动触头6配置成各自的接触部4a、6a朝向相差大致180度的方向。
以朝杆构件2的两个面突出的方式形成的销11分别嵌入到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槽12和接地侧可动触头6的槽14中。如图6所示,在可动触头4、6处于中立状态的情况下,销11位于直线槽12a、14a与圆弧槽12b、14b的交界附近。此外,圆弧槽14b与销11从中立状态朝箭头X所示的方向移动时的移动轨迹重叠,圆弧槽12b与销11朝箭头Y所示的方向移动时的移动轨迹重叠。
图8是表示可动触头4、6和杆构件2组装在容器10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的状态的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如图8所示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接地侧可动触头6与接地侧固定触头5分离的状态也称为进入DS状态。
通过从图7所示的中立状态起,使绝缘杆8及杆构件2旋转,从而使销11朝箭头X所示的方向移动,使得断路侧可动触头4沿朝向断路侧固定触头3的方向移动。在此,由于销11沿圆弧状的轨迹移动,因此,其移动分量能分为朝向断路侧固定触头3的方向和与朝向断路侧固定触头3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直线槽12a的延伸方向)。此外,利用朝向直线槽12a的延伸方向的移动分量,能使销11在直线槽12a内移动。另外,此时销11在直线槽12a内的移动方向为远离圆弧槽12b的方向。
与此相对的是,利用朝向断路侧固定触头3的方向的移动分量,销11能将直线槽12a的侧壁沿朝向断路侧固定触头3的方向推入。因此,断路侧可动触头4便沿朝向断路侧固定触头3的方向移动。接着,因断路侧可动触头4移动,如图8所示,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从而使母线侧与线路侧导通。
此外,在销11从中立状态朝箭头X所示的方向移动时,销11在接地侧可动触头6的圆弧槽14b内移动。如上所述,由于圆弧槽14b与销11在朝箭头X所示的方向移动时的移动轨迹重叠,因此,在从中立状态变化到进入DS状态的过程中,销11与圆弧槽14b的侧壁几乎不发生干涉。因此,在从中立状态变化到进入DS状态的过程中,接地侧可动触头6几乎不发生移动,而仍维持接地侧可动触头6与接地侧固定触头5分离的状态。
图9是表示可动触头4、6和杆构件2组装在容器10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接地侧可动触头6与接地侧固定触头5接触的状态的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如图9所示接地侧可动触头6与接地侧固定触头5接触、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分离的状态也称为进入ES状态。
通过从图7所示的中立状态起,使绝缘杆8及杆构件2旋转,从而使销11朝箭头Y所示的方向移动,使得接地侧可动触头6沿朝向接地侧固定触头5的方向移动。在此,由于销11沿圆弧状的轨迹移动,因此,其移动分量能分为朝向接地侧固定触头5的方向和与朝向接地侧固定触头5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直线槽14a的延伸方向)。此外,利用朝向直线槽14a的延伸方向的移动分量,能使销11在直线槽14a内移动。另外,此时销11在直线槽14a内的移动方向为远离圆弧槽14b的方向。
与此相对的是,利用朝向接地侧固定触头5的方向的移动分量,销11能将直线槽14a的侧壁沿朝向接地侧固定触头5的方向推入。因此,接地侧可动触头6便沿朝向接地侧固定触头5的方向移动。接着,因接地侧可动触头6移动,而如图9所示,接地侧可动触头6与接地侧固定触头5接触来实现接地。
此外,在销11从中立状态朝箭头Y所示的方向移动时,销11在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圆弧槽12b内移动。如上所述,由于圆弧槽12b与销11在朝箭头Y所示的方向移动时的移动轨迹重叠,因此,在从中立状态变化到进入ES状态的过程中,销11与圆弧槽12b的侧壁几乎不发生干涉。因此,在从中立状态变化到进入ES状态的过程中,断路侧可动触头4几乎不发生移动,而仍维持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分离的状态。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1的三点断路器1中,通过操作绝缘杆8使杆构件2旋转,就能在经过中立状态后,合适地选择进入DS状态和进入ES状态。此外,当改变进入DS状态和进入ES状态时,在因经过直线槽12a、14a的销11而使可动触头4、6中的任一方移动的过程中,销11在可动触头4、6中的另一方的圆弧槽12b、14b内几乎不与其侧壁发生干涉地经过。因此,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接地侧可动触头6交替移动,从而能在不设置特别的装置或机构的情况下,防止形成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接地侧可动触头6两者同时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状态。
此外,通过使一个杆构件2旋转,就能使两个可动触头4、6移动,因此,与在可动触头4、6上分别设置动作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实现部件数的减少。此外,伴随着部件数的减少,能实现三点断路器1的小型化。此外,三点断路器1的使用者在改变中立状态、进入DS状态及进入ES状态时,只要操作一个绝缘杆8即可。因此,能提高三点断路器1的方便性。
此外,由于采用使可动触头4、6往复移动来使接触部4a、6a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结构,因此,能构成为使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远离杆构件2的转轴9。在三点断路器1的内部具有旋转机构的情况下,从装置的小型化等方面考虑,很多时候采用转轴配置在装置的中央并将绝缘物配置在该转轴的下方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若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也位于三点断路器1内的中央,则存在因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而产生的金属粉等落到绝缘物上而使三点断路器1的绝缘性能降低的情况。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能构成为使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远离杆构件2的转轴9,因此,金属粉等不容易落到绝缘物上,从而能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改变中立状态、进入DS状态及进入ES状态时,使可动触头4、6移动的销11在直线槽12a、14a或圆弧槽12b、14b内移动。即,在改变可动触头4、6的状态的过程中,销11不会从形成于可动触头4、6的槽12、14中脱落。因此,不容易发生可动触头4、6的错误动作,从而能使可动触头4、6的状态及移动稳定。
此外,绝缘杆8因绝缘性能的要求等而需要设定一定以上的长度。因此,通过将可动触头4、6分开在杆构件2的两个面侧配置,就能实现可动触头4、6周边的机构的小型化。即,如图2所示,通过将断路侧可动触头4配置在绝缘杆8的侧方,从而能实现该区域的有效利用,并能实现机构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端部敞开的形状的槽12、14,但不局限于此。若槽12、14的端部为封闭的形状,则能更加不容易发生销11从槽12、14中脱离的情况。
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三点断路器中,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图11是沿图10所示的D-D线的向视图。
在本变形例1中,将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接地侧可动触头6两者并排配置在杆构件2的一个面侧。此外,形成于杆构件2的销11形成得比图3-2所示的销长,从而能嵌入到形成于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接地侧可动触头6的槽12、14这两者中。
图1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三点断路器中,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与断路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图13是沿图12所示的E-E线的向视图。
在本变形例2中,如图13所示,杆构件2的截面呈コ字形,杆构件2从两侧夹着销11来对其进行保持。这样,由于使用杆构件2从两侧夹着销11来对其进行保持,因此,能抑制销11在可动触头4、6移动时发生松动,从而能实现三点断路器1的动作的稳定化。此外,由于使用杆构件2从两侧夹着销11来对其进行保持,因此,销11不容易发生变形,不仅能够提高三点断路器1的耐久性,而且能够实现三点断路器1的动作的稳定化。
此外,由于形成为截面呈コ字形,因此,也能提高杆构件2自身的强度。藉此,不仅能够提高三点断路器1的耐久性,而且能够使三点断路器1稳定地动作。
实施方式2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三点断路器的示意结构的俯视剖视图。图15是沿图14所示的F-F线的向视剖视图。图16是表示图14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断路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图17是表示图14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接地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图18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图19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与断路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图20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接地侧可动触头与接地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图18~图20所示,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时的移动方向与接地侧可动触头6和接地侧固定触头5接触时的移动方向相差大致90度。
此外,断路侧可动触头4所具有的导向部4b的形状及接地侧可动触头6所具有的导向部6b的形状、即槽12、14的形状形成为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槽12、14不同的形状。更具体来说,直线槽12a、14a形成在圆弧槽12b、14b所描绘出的圆弧的外侧区域。
这样,通过改变形成于可动触头4、6的槽12、14的形状,就能使可动触头4、6的移动方向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可动触头4、6的移动方向不同。因而,能提高三点断路器31的内部结构等的设计自由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能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即,通过操作绝缘杆8使杆构件2旋转,就能在经过中立状态后,合适地选择进入DS状态和进入ES状态。此外,当改变进入DS状态和进入ES状态时,在因经过直线槽12a、14a的销11而使可动触头4、6中的任一方移动的过程中,销11在可动触头4、6中的另一方的圆弧槽12b、14b内几乎不与其侧壁发生干涉地经过。因此,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接地侧可动触头6交替移动,从而能在不设置特别的装置或机构的情况下,防止形成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接地侧可动触头6两者同时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状态。
此外,通过使一个杆构件2旋转,就能使两个可动触头4、6移动,因此,与在可动触头4、6上分别设置动作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实现部件数的减少。此外,伴随着部件数的减少,能实现三点断路器31的小型化。此外,三点断路器31的使用者在改变中立状态、进入DS状态及进入ES状态时,只要操作一个绝缘杆8即可。因此,能提高三点断路器31的方便性。
此外,由于采用使可动触头4、6往复移动来使接触部4a、6a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结构,因此,能构成为使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远离杆构件2的转轴9。在三点断路器31的内部具有旋转机构的情况下,从装置的小型化等方面考虑,很多时候采用转轴配置在装置的中央并将绝缘物配置在该转轴的下方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若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也位于三点断路器31内的中央,则存在因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而产生的金属粉等落到绝缘物上而使三点断路器31的绝缘性能降低的情况。而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能构成为使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远离杆构件2的转轴9,因此,金属粉等不容易落到绝缘物上,从而能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改变中立状态、进入DS状态及进入ES状态时,使可动触头4、6移动的销11在直线槽12a、14a或圆弧槽12b、14b内移动。即,在改变可动触头4、6的状态的过程中,销11不会从形成于可动触头4、6的槽12、14中脱落。因此,不容易发生可动触头4、6的错误动作,从而能使可动触头4、6的状态及移动稳定。
图21是用于对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图。如图21所示,以下述位置关系来配置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断路侧固定触头3:当在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直线槽12a内移动的销11的移动轨迹的切线方向(箭头P所示的方向)与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移动方向大致一致时,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接触部4a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
为了能更可靠地使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接触部4a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接触部4a构成为能夹入断路侧固定触头3中。此外,处于没有与接触部4a接触的状态的断路侧固定触头3的触点间的宽度比接触部4a的粗细小。
此外,在将接触部4a插入断路侧固定触头3的触点彼此间的间隙时,即在接触部4a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时,需要对断路侧可动触头4施加很大的驱动力。此外,若以一定的驱动力对销11进行驱动,则在销11的移动方向、即销11的移动轨迹的切线方向与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移动方向一致时,销11能对断路侧固定触头3发挥最大的驱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上所述,由于以在销11的移动轨迹的切线方向(箭头P所示的方向)与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移动方向大致一致时,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接触部4a与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这样的位置关系,来配置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断路侧固定触头3,因此,能形成为在最有效地发挥销11(杆构件2)施加的驱动力的时候要求有最大的驱动力的结构。因此,能进一步减小需要施加到销11(杆构件2)上的驱动力,能提高三点断路器31的操作性。
另外,由于接地侧可动触头6和接地侧固定触头5亦是如此,因此,也可以将接地侧可动触头6与接地侧固定触头5的位置关系如上所述同样地构成。
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说明相同地,既可以将可动触头4、6分开在杆构件2的两个面侧配置,也可以在杆构件2的一个面侧并排配置。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使槽12、14的端部形成封闭的形状,以便能进一步可靠地抑制销11从槽12、14脱落。
图2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三点断路器中,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图23是沿图22所示的G-G线的向视图。
在本变形例1中,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同样地,杆构件2的截面呈コ字形,杆构件2从两侧夹着销11来对其进行保持。这样,由于使用杆构件2从两侧夹着销11来对其进行保持,因此,能抑制销11在可动触头4、6移动时发生松动,从而能实现三点断路器31的动作的稳定化。此外,由于使用杆构件2从两侧夹着销11来对其进行保持,因此,销11不容易发生变形,不仅能够提高三点断路器31的耐久性,而且能够实现三点断路器31的动作的稳定化。
此外,由于形成为截面呈コ字形,因此,也能提高杆构件2自身的强度。藉此,不仅能够提高三点断路器31的耐久性,而且能够使三点断路器31稳定地动作。
实施方式3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三点断路器的示意结构的俯视剖视图。图25是沿图24所示的H-H线的向视剖视图。图26是表示图24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断路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图27是表示图24所示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接地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图28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图29是沿图28所示的I-I线的向视图。图30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与断路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图31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接地侧可动触头与接地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3中,如图28~图31所示,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时的移动方向与接地侧可动触头6和接地侧固定触头5接触时的移动方向为大致相同的方向。
此外,断路侧可动触头4所具有的导向部4b的形状及接地侧可动触头6所具有的导向部6b的形状、即槽12、14的形状形成为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槽12、14不同的形状。更具体来说,直线槽12a、14a形成在圆弧槽12b、14b所描绘出的圆弧的外侧区域。此外,圆弧槽12b、14b从形成有导向部4b、6b的可动触头4、6的端部朝与固定触头3、5接触时可动触头4、6移动的方向延伸。
这样,通过改变形成于可动触头4、6的槽12、14的形状,就能使可动触头4、6的移动方向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可动触头4、6的移动方向不同。因而,能提高三点断路器51的内部结构等的设计自由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能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即,通过操作绝缘杆8使杆构件2旋转,就能在经过中立状态后,合适地选择进入DS状态和进入ES状态。此外,当改变进入DS状态和进入ES状态时,在因经过直线槽12a、14a的销11而使可动触头4、6中的任一方移动的过程中,销11在可动触头4、6中的另一方的圆弧槽12b、14b内几乎不与其侧壁发生干涉地经过。因此,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接地侧可动触头6交替移动,从而能在不设置特别的装置或机构的情况下,防止形成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接地侧可动触头6两者同时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状态。
此外,通过使一个杆构件2旋转,就能使两个可动触头4、6移动,因此,与在可动触头4、6上分别设置动作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实现部件数的减少。此外,伴随着部件数的减少,能实现三点断路器51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由于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接地侧可动触头6的移动方向相同,因此,能将断路侧可动触头4、接地侧可动触头6、断路侧固定触头3及接地侧固定触头5紧凑地配置,从而能使三点断路器51更进一步小型化。
此外,三点断路器51的使用者在改变中立状态、进入DS状态及进入ES状态时,只要操作一个绝缘杆8即可。因此,能提高三点断路器31的方便性。
此外,由于采用使可动触头4、6往复移动来使接触部4a、6a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结构,因此,能构成为使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远离杆构件2的转轴9。在三点断路器51的内部具有旋转机构的情况下,从装置的小型化等方面考虑,很多时候采用转轴配置在装置的中央并将绝缘物配置在该转轴的下方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若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也位于三点断路器51内的中央,则存在因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而产生的金属粉等落到绝缘物上,而使三点断路器51的绝缘性能降低的情况。而在本实施方式3中,由于能构成为使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远离杆构件2的转轴9,因此,金属粉等不容易落到绝缘物上,从而能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改变中立状态、进入DS状态及进入ES状态时,使可动触头4、6移动的销11在直线槽12a、14a或圆弧槽12b、14b内移动。即,在改变可动触头4、6的状态的过程中,销11不会从形成于可动触头4、6的槽12、14中脱落。因此,不容易发生可动触头4、6的错误动作,从而能使可动触头4、6的状态及移动稳定。
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说明相同地,既可以将可动触头4、6分开在杆构件2的两个面侧配置,也可以在杆构件2的一个面侧并排配置。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使槽12、14的端部形成封闭的形状,以便进一步可靠地抑制销11从槽12、14脱落。
图3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的三点断路器中,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图33是沿图32所示的J-J线的向视图。
在本变形例1中,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同样地,杆构件2的截面呈コ字形,杆构件2从两侧夹着销11来对其进行保持。这样,由于使用杆构件2从两侧夹着销11来对其进行保持,因此,能抑制销11在可动触头4、6移动时发生松动,并能实现三点断路器51的动作的稳定化。此外,由于使用杆构件2从两侧夹着销11来对其进行保持,因此,销11不容易发生变形,不仅能够提高三点断路器51的耐久性,而且能够实现三点断路器51的动作的稳定化。
此外,由于形成为截面呈コ字形,因此,也能提高杆构件2自身的强度。藉此,不仅能够提高三点断路器51的耐久性,而且能够使三点断路器51稳定地动作。
实施方式4
图3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断路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图3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接地侧可动触头的示意结构的图。图36-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三点断路器所具有的杆构件的示意结构的图。图36-2是沿图36-1所示的K-K线的向视剖视图。图37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和接地侧可动触头均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状态的图。图38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断路侧可动触头与断路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图39是表示可动触头和杆构件组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图,其是表示接地侧可动触头与接地侧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4中,如图37~图39所示,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断路侧固定触头3接触时的移动方向与接地侧可动触头6和接地侧固定触头5接触时的移动方向为大致相同的方向。
此外,断路侧可动触头4所具有的导向部4b的形状及接地侧可动触头6所具有的导向部6b的形状、即槽12、14的形状形成为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槽12、14不同的形状。更具体来说,直线槽12a、14a形成在圆弧槽12b、14b所描绘出的圆弧的外侧区域。
此外,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接地侧可动触头6配置成各自所形成的槽12、14彼此不重叠。因此,无法使一根销贯通两个槽12、14。因而,如图36-1、图36-2所示,本实施方式4的杆构件62在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在杆构件62的各前端形成有销11a、11b。
此外,一方的销11a嵌入断路侧可动触头4的槽12中,另一方的销11b嵌入到接地侧可动触头6的槽14中。利用这两根销11a、11b来使可动触头4、6移动。
这样,通过改变形成于可动触头4、6的槽12、14的形状及销的根数,就能使可动触头4、6的移动方向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可动触头4、6的移动方向不同,并且能提高可动触头4、6的配置的自由度。特别是,在将可动触头4、6彼此分离配置的情况下,若想要使一根销贯通两个槽12、14,则有时会使销变长,而无法获得足够的强度。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各槽12、14中嵌入不同的销11a、11b,因此,能抑制销11a、11b的长度,也容易确保其强度。这样,能更进一步提高三点断路器51的内部结构等的设计自由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能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即,通过操作绝缘杆8使杆构件2旋转,就能在经过中立状态后,合适地选择进入DS状态和进入ES状态。此外,当改变进入DS状态和进入ES状态时,在因经过直线槽12a、14a的销11a、11b而使可动触头4、6中的任一方移动的过程中,销11a、11b在可动触头4、6中的另一方的圆弧槽12b、14b内几乎不与其侧壁发生干涉地经过。因此,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接地侧可动触头6交替移动,从而能在不设置特别的装置或机构的情况下,防止形成断路侧可动触头4和接地侧可动触头6两者同时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状态。
此外,通过使一个杆构件2旋转,就能使两个可动触头4、6移动,因此,与在可动触头4、6上分别设置动作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实现部件数的减少。此外,伴随着部件数的减少,能实现三点断路器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由于断路侧可动触头4与接地侧可动触头6的移动方向相同,因此,能将断路侧可动触头4、接地侧可动触头6、断路侧固定触头3及接地侧固定触头5紧凑地配置,并能使三点断路器更进一步小型化。
此外,三点断路器的使用者在改变中立状态、进入DS状态及进入ES状态时,只要操作一个绝缘杆8即可。因此,能提高三点断路器31的方便性。
此外,由于采用使可动触头4、6往复移动来使接触部4a、6a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结构,因此,能构成为使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远离杆构件2的转轴9。在三点断路器的内部具有旋转机构的情况下,从装置的小型化等方面考虑,很多时候采用转轴配置在装置的中央并将绝缘物配置在该转轴的下方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若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也位于三点断路器内的中央,则存在因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而产生的金属粉等落到绝缘物上,而使三点断路器的绝缘性能降低的情况。而在本实施方式3中,由于能构成为使可动触头4、6与固定触头3、5接触的位置远离杆构件2的转轴9,因此,金属粉等不容易落到绝缘物上,从而能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改变中立状态、进入DS状态及进入ES状态时,使可动触头4、6移动的销11a、11b在直线槽12a、14a或圆弧槽12b、14b内移动。即,在改变可动触头4、6的状态的过程中,销11a、11b不会从形成于可动触头4、6的槽12、14中脱落。因此,不容易发生可动触头4、6的错误动作,从而能使可动触头4、6的状态及移动稳定。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开关对于使两个触头交替连接的开关是有用的,特别适用于具有断路器和接地开关的开关。
(符号说明)
1 三点断路器(开关)
2 杆构件
3 断路侧固定触头
4 断路侧可动触头(第一可动触头)
4a 接触部
4b 导向部
5 接地侧固定触头
6 接地侧可动触头(第二可动触头)
6a 接触部
6b 导向部
8 绝缘杆
9 转轴
10 容器
11 销
11a 销(第一销)
11b 销(第二销)
12 槽(第一槽)
14 槽(第二槽)
12a、14a 直线槽
12b、14b 圆弧槽
31 三点断路器
51 三点断路器
62 杆构件
P、X、Y 箭头

Claims (9)

1.一种开关,包括:固定触头,该固定触头固定在填充有绝缘气体的容器内;以及可动触头,该可动触头设置成能相对于所述固定触头往复移动,并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分离,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销,该销设置在所述容器内,并沿着圆弧状的轨迹移动,
在所述可动触头上形成有槽,该槽能供所述销嵌入且能使所述销在其中移动,
所述槽构成为具有:直线槽,该直线槽与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地且与包括所述销的移动轨迹在内的平面大致平行地呈直线延伸;以及圆弧状的圆弧槽,该圆弧槽与所述直线槽连通,且与所述销的移动轨迹重叠,
通过使所述销在所述直线槽内移动,来使所述可动触头往复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触头构成为具有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
所述可动触头构成为具有第一可动触头和第二可动触头,其中,所述第一可动触头能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接触、分离,所述第二可动触头能与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分离,
所述销嵌入到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所述槽即第一槽和形成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所述槽即第二槽中,
当所述销沿圆弧状的轨迹移动时,在所述销通过构成所述第一槽的圆弧槽的过程中,通过构成所述第二槽的直线槽,在通过构成所述第二槽的圆弧槽的过程中,通过构成所述第一槽的直线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一固定触头接触时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时的移动方向大致相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一固定触头接触时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时的移动方向相差大致180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一固定触头接触时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时的移动方向相差大致90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使所述销移动的杆构件,
所述杆构件的截面呈コ字形且以从两端夹着所述销的方式对所述销进行保持,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设于所述杆构件之中。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使所述销移动的杆构件,
所述销以朝所述杆构件的两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所述杆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触头构成为具有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
所述可动触头构成为具有第一可动触头和第二可动触头,其中,所述第一可动触头能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接触、分离,所述第二可动触头能与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分离,
所述销构成为具有第一销和第二销,其中,所述第一销嵌入到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所述槽即第一槽中,所述第二销嵌入到形成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所述槽即第二槽中,
所述开关还具有使所述第一销和所述第二销连动地移动的杆构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配置于下述位置:当在所述直线槽内移动的所述销的移动轨迹的切线方向与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大致一致时,所述固定触头与所述可动触头接触。
CN201180065800.6A 2011-01-25 2011-01-25 开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29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1330 WO2012101758A1 (ja) 2011-01-25 2011-01-25 開閉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9375A true CN103329375A (zh) 2013-09-25
CN103329375B CN103329375B (zh) 2016-04-13

Family

ID=45604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580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29375B (zh) 2011-01-25 2011-01-25 开关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55796B2 (zh)
EP (1) EP2670009B1 (zh)
JP (1) JP4860015B1 (zh)
CN (1) CN103329375B (zh)
WO (1) WO20121017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5805A (zh) * 2013-11-27 2016-07-13 伊顿工业(荷兰)有限公司 用于断开具有电触点的接触模块的可抽出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03097B1 (fr) * 2013-03-05 2015-04-17 Alstom Technology Ltd Systeme d'entrainement par biellettes d'un capot suiveur pour un dispositif de mise a la terre haute tension
EP3312864B1 (en) * 2016-10-24 2019-07-3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ultifunctional switch module for high voltage compact switchgear
KR101897736B1 (ko) 2017-01-06 2018-09-1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가스절연 개폐장치용 3웨이 단로기와 접지개폐기
KR102029214B1 (ko) * 2018-01-17 2019-10-0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가스절연 개폐장치용 3웨이 단로기와 접지개폐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14423A (ja) * 1995-01-31 1996-08-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JPH10134679A (ja) * 1996-10-29 1998-05-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多極切替え形断路器及びこの断路器を用いた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DE10205334C1 (de) * 2002-02-06 2003-11-13 Siemens Ag Elektrische Schaltanordnung mit einem ersten Schaltkontakt und mit einem zweiten Schaltkondakt
CN101728784A (zh) * 2008-10-14 2010-06-09 阿海珐输配电股份公司 开关设备以及用于该开关设备的控制机构
CN101728096A (zh) * 2008-10-14 2010-06-09 阿雷瓦T&D股份公司 具有两个断路器的、具有用于致动断路器的可移动触头的共用装置的高压和中压开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35417C (zh) 1970-02-27
JP2561131Y2 (ja) 1992-02-05 1998-01-28 日新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用操作装置
JPH09147698A (ja) 1995-11-27 1997-06-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開閉装置
DE19615912A1 (de) 1996-04-22 1997-10-23 Asea Brown Boveri Trennschalter
JPH10321090A (ja) 1997-05-23 1998-12-04 Nissin Electric Co Ltd 断路器及び接地開閉器用操作装置
JP2002140964A (ja) 2000-10-31 2002-05-17 Toshiba Corp ガス絶縁断路装置
DE102009030608A1 (de) * 2009-06-23 2010-12-3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Hochspannungsanordnung
KR101212783B1 (ko) * 2011-06-28 2012-12-18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가스절연기기용 3-way 스위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14423A (ja) * 1995-01-31 1996-08-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JPH10134679A (ja) * 1996-10-29 1998-05-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多極切替え形断路器及びこの断路器を用いた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DE10205334C1 (de) * 2002-02-06 2003-11-13 Siemens Ag Elektrische Schaltanordnung mit einem ersten Schaltkontakt und mit einem zweiten Schaltkondakt
CN101728784A (zh) * 2008-10-14 2010-06-09 阿海珐输配电股份公司 开关设备以及用于该开关设备的控制机构
CN101728096A (zh) * 2008-10-14 2010-06-09 阿雷瓦T&D股份公司 具有两个断路器的、具有用于致动断路器的可移动触头的共用装置的高压和中压开关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5805A (zh) * 2013-11-27 2016-07-13 伊顿工业(荷兰)有限公司 用于断开具有电触点的接触模块的可抽出单元
CN105765805B (zh) * 2013-11-27 2018-05-25 伊顿工业(荷兰)有限公司 用于断开具有电触点的接触模块的可抽出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55796B2 (en) 2016-05-31
CN103329375B (zh) 2016-04-13
JP4860015B1 (ja) 2012-01-25
US20130248341A1 (en) 2013-09-26
EP2670009A4 (en) 2015-05-27
EP2670009A1 (en) 2013-12-04
WO2012101758A1 (ja) 2012-08-02
EP2670009B1 (en) 2016-11-09
JPWO2012101758A1 (ja) 2014-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9375A (zh) 开关
KR100771673B1 (ko) 가스 절연 개폐장치
CN103229264B (zh) 电流开关
CN104205279B (zh) 电流开闭器
WO2021129738A1 (zh) 分断器、分断器组件和接触器
RU2608571C2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е переключ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8872607B2 (en) Safety switch
CN103946942B (zh) 用于开关装置的联锁机构
KR200428448Y1 (ko) 가스절연 차단기
CN104517789A (zh) 电路断路器
KR200321221Y1 (ko) 가스절연 개폐장치용 단로기/접지개폐기
KR20050098360A (ko) 가스 절연 개폐장치용 단로기/접지개폐기
KR20190110568A (ko) 중전압 스위칭 장치
CN102782791B (zh) 断路器的驱动装置
KR101189654B1 (ko) 진공개폐장치용 셀프록킹 조작기구
KR20180064774A (ko) 가스절연 차단기
KR101571025B1 (ko) 3포지션 조작장치
KR20180064776A (ko) 가스절연 차단기
KR101697627B1 (ko) 가스절연 개폐장치의 가스차단기
JP2015088287A (ja) ガス遮断器
CN107240527A (zh) 气体断路器
CN101685727B (zh) 小型化断路器快速脱扣装置
RU2015122761A (ru) Контактная система
KR200486467Y1 (ko) 가스절연 개폐장치
JP2006049247A (ja) 電磁操作形遮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