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9370B - 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9370B
CN103329370B CN201280006142.8A CN201280006142A CN103329370B CN 103329370 B CN103329370 B CN 103329370B CN 201280006142 A CN201280006142 A CN 201280006142A CN 103329370 B CN103329370 B CN 1033293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de
welding electrode
grounding electrode
w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61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9370A (zh
Inventor
田中朋幸
冈崎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29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9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9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93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 H01T2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of sparking plu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一种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包括接合工序,将构成火花塞的第1构件和第2构件接合。接合工序为如下工序:与第1构件接触的第1焊接用电极、和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中间部分并与第2构件接触的第2焊接用电极经由第1构件及第2构件电连接,从而将第1构件和第2构件电阻焊接而接合。

Description

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汽油发动机等内燃机的点火的火花塞一般具有:中心电极;绝缘子,设置于中心电极的外侧;主体配件,设置于绝缘子的外侧;和接地电极(也称“外侧电极”),安装于主体配件并在该接地电极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用于火花放电的间隔。
例如为了使耐火花消耗性和耐氧化消耗性提高,公知一种火花塞,在接地电极中的火花放电部位接合有铂或铱这样的贵金属制的电极端头。电极端头对于接地电极的接合通过如下电阻焊接的方式进行:在接地电极的一端部(基端部)接合于主体配件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将接地电极的另一端部(前端部)和电极端头以两个焊接用电极各自的前端面从两侧夹持并加压,施加电压并焊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并且,接地电极对于主体配件的接合例如通过如下电阻焊接的方式进行:以焊接用电极支撑主体配件,以其他焊接用电极卡夹接地电极,以两个焊接用电极将接地用电极和主体配件夹持并加压,施加电压并焊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21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在用于电极端头对于接地电极的接合或接地电极对于主体配件的接合这样的、构成火花塞的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接合的电阻焊接时,由于例如各部件的尺寸偏差或位置偏差,存在不能形成稳定的加压状态、焊接状态变得不稳定而接合强度降低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用于火花塞制造时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接合的电阻焊接中,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本发明可以作为以下的方式或适用例而实现。
[适用例1]一种火花塞的制造方法,该火花塞具有:中心电极;主体配件;和接地电极,一个端部接合于上述主体配件的前端部,上述火花塞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接合工序,将构成上述火花塞的第1构件与第2构件接合,
上述接合工序为如下工序:与上述第1构件接触的第1焊接用电极、和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中间部分并与上述第2构件接触的第2焊接用电极经由上述第1构件及上述第2构件电连接,从而将上述第1构件和上述第2构件电阻焊接而接合。
在此方法中,第2焊接用电极具有可沿相对方向弹性变形的中间部分,因此即使在存在各部件的尺寸偏差或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形成如下状态:与第1构件接触的第1焊接用电极和与第2构件接触的第2焊接用电极经由第1构件及第2构件电连接。因此,在此方法中,能够使接合第1构件和第2构件时的焊接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2]基于适用例1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还包括如下工序:
从上述第2构件的位置信息取得用于使上述电阻焊接时的负荷恒定的校正值;和
使用上述校正值调整上述电阻焊接时的负荷。
在此方法中,从第2构件的位置信息取得用于使电阻焊接时的负荷恒定的校正值,并使用校正值调整电阻焊接时的负荷,因此能够使电阻焊接时的负荷恒定,很好地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3]基于适用例1或适用例2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构件为上述接地电极,上述第2构件为电极端头,上述电极端头接合于上述接地电极并且在上述电极端头与上述中心电极之间形成间隙,
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以第1前端面支撑上述接地电极中的与接合上述电极端头侧相反一侧的面,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具有与上述第1前端面相对的第2前端面,并且在比上述第2前端面更靠近后端侧具有沿作为与上述第1前端面和上述第2前端面相对的方向的相对方向能够弹性变形的上述中间部分,
上述接合工序以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夹持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电极端头后,将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电极端头电阻焊接而接合。
在此方法中,第2焊接用电极具有可沿相对方向弹性变形的中间部分,因此即使在存在各部件的尺寸偏差或位置偏差的情况下,在以第1焊接用电极和第2焊接用电极夹持接地电极及电极端头时,也能够稳定地形成电极端头与第2焊接用电极的第2前端面和接地电极的表面这两者接触并且第2焊接用电极的第2前端面使电极端头按压在接地电极的表面上的加压状态。因此,在此方法中,在制造火花塞时用于将电极端头接合于接地电极的电阻焊接中,能够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4]基于适用例3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工序包括如下工序:以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的上述第1前端面支撑上述接地电极中的与接合上述电极端头侧相反一侧的面后,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以向上述接地电极靠近的方式移动,以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夹持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电极端头。
在此方法中,能够容易且切实地形成稳定的加压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5]基于适用例3或适用例4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测定从预定基准点到上述接地电极中的与接合上述电极端头侧相反一侧的面沿上述相对方向的第1距离;
取得从上述预定基准点到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的上述第1前端面沿上述相对方向的第2距离;
沿上述相对方向使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向靠近上述接地电极一侧移动上述第2距离和上述第1距离的差分;
沿上述相对方向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向靠近上述接地电极一侧移动预定的移动量,该移动量对于成为如下状态是充分的移动量,该状态为上述电极端头与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第2前端面和上述接地电极这两者接触的接触状态,进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中间部分发生弹性变形并且上述第2前端面将上述电极端头按压于上述接地电极的加压状态;和
在上述加压状态下,通过在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将上述电极端头和上述接地电极焊接接合。
在此方法中,第1焊接用电极的第1前端面恰好移动到接地电极中的与接合电极端头侧相反一侧的面的位置,第1前端面不沿相对方向按压接地电极,而是支撑接地电极的上述相反侧的面。因此,在此方法中,进行电阻焊接时,能够形成第1焊接用电极的第1前端面几乎整体与接地电极的表面接触且电极端头的表面几乎整体与接地电极的表面接触的状态,接地电极及电极端头与焊接用电极的前端面的接触状态稳定。因此,在此方法中,在制造火花塞时将电极端头接合于接地电极的电阻焊接中,能够使电阻焊接时的焊接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6]基于适用例5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的工序包括在即将成为上述接触状态之前降低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移动速度的工序。
在此方法中,能够抑制制造工序所需时间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在接地电极的表面上产生凹陷,使接地电极和电极端头的电阻焊接时的接触状态稳定,能够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7]基于适用例5或适用例6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进一步包括测定从上述预定基准点到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第2前端面沿上述相对方向的第3距离的工序,
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中间部分具有与上述第2前端面的相反侧相邻的支撑部,
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的工序为如下工序:使上述支撑部移动将上述第1距离和上述第3距离的差分加上相当于上述加压状态下的上述中间部分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而得到的移动量。
在此方法中,能够使加压状态下的第2焊接用电极的中间部分的变形量恒定,使加压状态下的压缩力恒定。因此,在此方法中,能够使接地电极和电极端头电阻焊接时的压缩力恒定并且使焊接状态稳定,能够很好地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另外,在本适用例中,测定第3距离的工序相当于从第2构件的位置信息取得用于使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电阻焊接时的负荷恒定的校正值的工序。并且,使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基于上述第3距离而设定的移动量的工序相当于使用上述校正值调整电阻焊接时的负荷(使得负荷恒定)的工序。
[适用例8]基于适用例7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进一步包括取得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电极端头沿上述相对方向的尺寸的工序,
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的工序包括基于上述尺寸调整移动量的工序。
在此方法中,即使在制造各种制品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接地电极和电极端头的电阻焊接时的压缩力恒定,并且使焊接状态更加稳定,能够很好地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另外,在本适用例中,取得尺寸的工序相当于从第2构件的位置信息取得用于使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电阻焊接时的负荷恒定的校正值的工序。并且,基于上述尺寸调整第2焊接用电极的移动量的工序相当于使用上述校正值调整电阻焊接时的负荷(使得负荷恒定)的工序。
[适用例9]基于适用例7或适用例8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进一步包括如下工序:在上述焊接接合时,监视作用于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电极端头的压缩力;和在上述压缩力变化时,将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沿上述相对方向移动对上述压缩力的变化进行补偿的移动量。
在此方法中,能够以很好的精度使主体配件和接地电极的电阻焊接时的压缩力恒定,使焊接状态更加稳定,能够很好地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10]基于适用例1或适用例2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构件为上述主体配件,上述第2构件为上述接地电极,
上述接合工序为如下工序:以上述主体配件中的与接合上述接地电极侧相反一侧支撑上述主体配件的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以上述接地电极的侧面卡夹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经由上述主体配件和上述接地电极电连接,从而将上述主体配件和上述接地电极电阻焊接而接合。
在此方法中,即使在存在各部件的尺寸偏差或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形成将第2焊接用电极所卡夹的接地电极按压于第1焊接用电极所支撑的主体配件的加压状态,因此能够使接合主体配件和接地电极的电阻焊接时的焊接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11]基于适用例10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工序包括如下工序:使卡夹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以向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支撑的上述主体配件靠近的方式移动,并以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夹持上述主体配件和上述接地电极。
在此方法中,能够容易且切实地形成稳定的加压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12]基于适用例10或适用例11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中间部分具有与卡夹上述接地电极的部分的相反侧相邻的支撑部,
上述接合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测定从预定基准点到上述主体配件中的接合上述接地电极的面、沿作为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主体配件相对的方向的相对方向的第4距离;
取得从上述预定基准点到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中的预定参照位置沿上述相对方向的第5距离;
沿上述相对方向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向靠近上述主体配件一侧移动,从而上述支撑部移动基于上述第4距离和上述第5距离的差分设定的移动量;和
在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后,通过在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将上述主体配件和上述接地电极焊接接合。
在此方法中,使第2焊接用电极以支撑部移动基于第4距离和第5距离的差分设定的移动量的方式向靠近主体配件一侧移动,此后,通过在第1焊接用电极和第2焊接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主体配件与接地电极接合,因此能够更切实地形成第2焊接用电极将接地电极按压于主体配件的加压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另外,在本适用例中,取得第5距离的工序相当于从第2构件的位置信息取得用于使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电阻焊接时的负荷恒定的的校正值的工序。并且,使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基于上述第5距离设定的移动量的工序相当于使用上述校正值调整电阻焊接时的负荷(使得负荷恒定)的工序。
[适用例13]基于适用例12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包括如下工序:测定从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预定参照位置到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所卡夹的上述接地电极的前端面、沿上述相对方向的第6距离,
上述移动量基于从上述第4距离和上述第5距离的差分减去上述第6距离的值而设定。
在此方法中,不论接地电极的长度的尺寸偏差或第2焊接用电极中的接地电极的卡夹位置的偏差,都能够更稳定地形成第1焊接用电极和第2焊接用电极经由主体配件和接地电极电连接且第2焊接用电极将接地电极按压于主体配件的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另外,在本适用例中,取得第6距离的工序相当于从第2构件的位置信息取得用于使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电阻焊接时的负荷恒定的的校正值的工序。并且,使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基于上述第6距离设定的移动量的工序相当于使用上述校正值调整电阻焊接时的负荷(使得负荷恒定)的工序。
[适用例14]基于适用例13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移动量对于成为如下状态是充分的移动量,该状态为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所卡夹的上述接地电极与上述主体配件接触的接触状态,进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中间部分发生弹性变形并且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将上述接地电极按压于上述主体配件的加压状态。
在此方法中,能够更切实地形成第2焊接用电极将接地电极按压于主体配件的加压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15]基于适用例14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的工序包括在即将成为上述接触状态之前降低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移动速度的工序。
在此方法中,能够抑制制造工序所需时间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在主体配件或接地电极的表面上产生凹陷,能够使主体配件和接地电极的电阻焊接时的接触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16]基于适用例14或适用例15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的工序为如下工序:使上述支撑部移动将从上述第4距离和上述第5距离的差分减去上述第6距离的值加上相当于上述加压状态下的上述中间部分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而得到的移动量。
在此方法中,能够使加压状态下的第2焊接用电极的中间部分的变形量恒定,使加压状态下的压缩力恒定,能够使主体配件和接地电极的电阻焊接时的压缩力恒定,使焊接状态更加稳定,能够很好地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适用例17]基于适用例16所记载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进一步包括如下工序:在上述焊接接合时,监视作用于上述主体配件和上述接地电极的压缩力;和在上述压缩力变化时,将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沿上述相对方向移动对上述压缩力的变化进行补偿的移动量。
在此方法中,能够使主体配件和接地电极的电阻焊接时的压缩力恒定,使焊接状态更加稳定,能够很好地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另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形态实现,例如,能够以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火花塞的电极端头对于接地电极的接合方法及接合装置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的火花塞100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的火花塞10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比较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对于主体配件50的接合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对于主体配件5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3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4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5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实施例以如下的顺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A.第1实施例:
A-1.火花塞的结构:
A-2.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A-3.电极端头对于接地电极的接合方法:
A-4.接地电极对于主体配件的接合方法:
B.第2实施例:
C.第3实施例:
D.第4实施例:
E.第5实施例:
F.变形例:
A.第1实施例:
A-1.火花塞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的火花塞100的结构的说明图。在图1中,在作为火花塞100的中心轴的轴线OL的右侧表示火花塞100的侧面结构,在轴线OL的左侧表示火花塞100的剖面结构。另外,在以下记载中,将沿图1中的轴线OL的上侧(配置有接地电极的一侧)称为火花塞100的前端侧,将下侧(配置有端子配件40的一侧)称为后端侧。
如图1所示,火花塞100具有绝缘子10、中心电极20、接地电极(外侧电极)30、端子配件40和主体配件50。中心电极20通过绝缘子10保持,绝缘子10通过主体配件50保持。接地电极30安装于主体配件50的前端侧,端子配件40安装于绝缘子10的后端侧。
绝缘子10是以收纳中心电极20及端子配件40的轴孔12为中心形成的筒状的绝缘子,烧制例如包括氧化铝的陶瓷材料而形成。在沿绝缘子10的轴向的中央附近形成有比其他部分外径大的中央主体部19。在比中央主体部19更靠近后端侧,形成有使端子配件40和主体配件50之间绝缘的后端侧主体部18。在比中央主体部19更靠近前端侧形成有前端侧主体部17,在前端侧主体部17的进一步前端侧形成有比前端侧主体部17外径小的长脚部13。
主体配件50为大致圆筒状的配件,包围并保持绝缘子10的从后端侧主体部18的一部分到长脚部13的部位,由例如低碳钢这样的金属形成。主体配件50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螺纹部52,在螺纹部52的侧面形成有螺纹牙,该螺纹牙在火花塞100安装于发动机缸盖时螺合于发动机缸盖的螺孔。作为主体配件50的前端侧的端面的前端面57为中空圆形,绝缘子10的长脚部13的前端从前端面57的中空部分突出。并且,主体配件50具有在火花塞100安装于发动机缸盖时工具所嵌合的工具卡合部51和在螺纹部52的后端侧以凸缘状形成的密封部54。在密封部54和发动机缸盖之间嵌插有将板体弯曲而形成的环状衬垫5。工具卡合部51例如为六边形剖面形状。
中心电极20为大致棒状的电极,在形成为有底筒状的覆盖材料21的内部埋设有比覆盖材料21导热性更优异的芯材25。在本实施例中,覆盖材料21由以镍为主成分的镍合金形成,芯材25由铜或以铜作为主成分的合金形成。中心电极20以覆盖材料21的前端侧从绝缘子10的长脚部13的轴孔12突出的状态收纳于绝缘子10的轴孔12内,经由陶瓷电阻3及密封体4,电连接于设置在绝缘子10后端的端子配件40。
接地电极30为弯曲的大致棒状的电极。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也与中心电极20同样地、通过由以镍作为主成分的镍合金形成的覆盖材料和由铜或以铜作为主成分的合金形成的芯材这两层而构成。接地电极30的作为一端部的基端部32接合于主体配件50的前端面57,作为另一端部的前端部31以与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相对的方式弯曲。在接地电极30的前端部31的与中心电极20相对的一侧接合有电极端头90,在电极端头90和中心电极20的前端之间形成有用于火花放电的间隔(火花间隙)。电极端头90例如为了使耐火花消耗性和耐氧化消耗性提高而设置于接地电极30,将高熔点的贵金属作为主成分。例如,电极端头90由铱(Ir)或以Ir作为主成分并添加铂(Pt)、铑(Rh)、钌(Ru)、钯(Pd)、铼(Re)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Ir合金形成,多使用Ir-5Pt合金(含有5质量%的铂的铱合金)等。
A-2.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的火花塞10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在制造火花塞100时,首先,在主体配件50的前端面57上接合接地电极30的基端部32(步骤S110)。该接合例如通过焊接进行。另外,在接合时,接地电极30为尚未弯曲而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接地电极30对于主体配件50的接合方法在此后详述。
接着,执行火花塞100的结构部件(接合有接地电极30的主体配件50和中心电极20等)的组装(步骤S120)。这些结构部件一般的组装方法为公知,因此此处不详述。
接着,在接合于主体配件50的接地电极30的前端部31接合电极端头90(步骤S130)。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在此后详述。在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后,执行接地电极30的弯曲加工(步骤S140)。弯曲加工为采用如下方式的弯曲处理:使大致直线形状的接地电极30到达在与接地电极30的前端部31接合的电极端头90和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火花间隙的位置。通过以上处理,完成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火花塞100的制造。
A-3.电极端头对于接地电极的接合方法: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流程图。并且,图4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另外,在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中,接地电极30相对于本发明中的第1构件,电极端头90相对于本发明中的第2构件。
在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时,首先,固定接地电极30的位置(步骤S210)。接地电极30接合于主体配件50,因此通过保持主体配件50并固定,固定接地电极30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保持接地电极30自身而固定。
此处,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通过使用1组焊接用电极(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电阻焊接而执行(参照图4(a))。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以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前端面(第1前端面ES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前端面(第2前端面ES2)相对的方式配置。将该相对的方向(即,大致与第1前端面ES1和第2前端面ES2正交的方向)称为“相对方向Df”。第2焊接用电极WE2具有:具有第2前端面ES2的前端部EP;支撑部BP;和位于前端部EP与支撑部BP之间并且可沿相对方向Df弹性变形的中间部分MP。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可沿相对方向Df往复移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是指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支撑部BP的移动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相对方向Df大致平行于铅直方向,第1焊接用电极WE1位于上侧,第2焊接用电极WE2位于下侧。在固定接地电极30前的初期状态下,在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之间形成有空间,在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上放置有应该与接地电极30接合的电极端头90。并且,将中间部分MP沿相对方向Df的长度G1设定为预定的长度。接地电极30的固定(图3的步骤S210)以如下方式执行:使接地电极30中的应该与电极端头90接合的位置位于上述空间内,并且,与放置在第2前端面ES2上的电极端头90相对。另外,电极端头90对于第2前端面ES2的放置也可以在固定接地电极30后进行。
如图4(a)所示,在固定接地电极30后,测定从预设的基准点AP到接地电极30中的与接合电极端头90侧相反一侧的面(以下,也称为“外侧面”)沿相对方向Df的第1距离Lc,并且取得从基准点AP到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沿相对方向Df的第2距离Ld(步骤S220)。基准点AP设定为任意的点。另外,第2距离Ld设为在制造工序的最初测定的、存储于预定的存储区域的值。也可以通过每次测定而取得第2距离Ld。并且,第1距离Lc和第2距离Ld的测定使用任意的公知的距离测定方法(使用激光传感器的方法或基于画像处理的方法)执行。
接着,如图4(b)所示,计算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移动量D1(步骤S230),沿相对方向Df将第1焊接用电极WE1向靠近接地电极30一侧移动所计算的移动量D1(步骤S240)。此处,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移动量D1计算为与第2距离Ld和第1距离Lc的差分相等的值。即,移动量D1通过以下的式(1)计算。
D1=Ld-Lc···(1)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计算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移动量D1,则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恰好移动到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的位置。在这个状态下,第1前端面ES1不沿相对方向Df按压接地电极30,而是支撑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
接着,如图4(c)所示,沿相对方向Df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向靠近接地电极30一侧移动预设的恒定的移动量D2(步骤S250)。随着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形成电极端头90与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和接地电极30的表面这两者接触的接触状态,进而,形成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中间部分MP发生弹性变形并且第2前端面ES2将电极端头90按压在接地电极30表面上的加压状态。即,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设定为使得通过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而形成加压状态的移动量。另外,在加压状态下,中间部分MP沿相对方向Df的长度与图4(a)所示的初期状态相比变小。
接着,在图4(c)所示的加压状态下,在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之间施加电压,将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通过电阻焊接进行接合(步骤S260)。在电阻焊接后,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退回到初期状态的位置,此后,将第1焊接用电极WE1也退回到初期状态的位置,完成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步骤S27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时,与接地电极30接触的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与电极端头90接触的第2焊接用电极WE2经由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电连接,从而将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通过电阻焊接进行接合。此处,第2焊接用电极WE2具有可沿相对方向Df弹性变形的中间部分MP。因此,即使在存在各部件的尺寸偏差或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形成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经由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电连接的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使接合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的电阻焊接时的焊接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时,以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支撑接地电极30中的与接合电极端头90侧相反一侧的面(外侧面),在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被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夹持的状态下,将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电阻焊接而接合。此处,第2焊接用电极WE2具有可沿相对方向Df弹性变形的中间部分MP,因此即使在存在各部件的尺寸偏差或位置偏差的情况下,在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被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夹持时,电极端头90也能够与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和接地电极30的表面这两者接触,稳定地形成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使电极端头90按压在接地电极30表面上的加压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使接合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的电阻焊接时的焊接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时,以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支撑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后,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以向接地电极30靠近的方式移动,以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夹持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因此能够容易且切实地形成稳定的加压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时,测定从基准点AP到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沿相对方向Df的第1距离Lc,并且取得从基准点AP到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沿相对方向Df的第2距离Ld,使第1焊接用电极WE1移动与第2距离Ld和第1距离Lc的差分相等的移动量D1。因此,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恰好移动到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的位置,第1前端面ES1不沿相对方向Df按压接地电极30,而是支撑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进行电阻焊接时,能够形成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几乎整体与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接触且电极端头90的表面几乎整体接触接地电极30的表面的状态,接地电极30与电极端头90和焊接用电极WE的前端面ES的接触状态稳定。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使电阻焊接时的焊接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图5是表示比较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图5(a)表示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移动量过大的情况。如果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移动量过大,则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沿相对方向Df按压接地电极30。在该情况下,在此之后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在形成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夹持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的加压状态时,存在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的一部分不与接地电极30的表面接触且电极端头90的表面的一部分不与接地电极30的表面接触的可能性。因此,在该情况下,接地电极30与电极端头90和焊接用电极WE的前端面ES的接触状态不稳定,因此焊接状态不稳定,不能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并且,图5(b)表示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移动量过小的情况。如果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移动量过小,则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不能到达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的位置,在第1前端面ES1和接地电极30的表面之间会空出间隙。在该情况下,在此之后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在形成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夹持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的加压状态时,存在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的一部分不与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接触且电极端头90的表面的一部分接触接地电极30的表面的可能性。因此,在该情况下,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与焊接用电极WE的前端面ES的接触状态不稳定,因此电阻焊接时的焊接状态不稳定,不能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在本实施例中,使第1焊接用电极WE1移动与第2距离Ld和第1距离Lc的差分相等的移动量D1,因此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恰好移动到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的位置,能够使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与焊接用电极WE的前端面ES的接触状态变得良好,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A-4.接地电极对于主体配件的接合方法:
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对于主体配件50的接合方法的流程图。并且,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对于主体配件5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另外,在接地电极30对于主体配件50的接合中,主体配件5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1构件,接地电极3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2构件。
接地电极30对于主体配件50的接合通过使用1组焊接用电极(第1焊接用电极WE1x及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电阻焊接执行(图7(a)参照)。第1焊接用电极WE1x在主体配件50的与接地电极30接合的接合面MS的相反侧支撑主体配件50。并且,第2焊接用电极WE2x在接地电极30的侧面卡夹(支撑)接地电极30的与主体配件50接合的接合面NS的相反侧的部分。在第1焊接用电极WE1x支撑主体配件50并且第2焊接用电极WE2x卡夹接地电极30的状态下,第1焊接用电极WE1x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x以主体配件50的接合面MS和接地电极30的前端面NS相对的方式配置。该相对方向称为“相对方向Dfx”。第2焊接用电极WE2x具有:前端部EPx,具有卡夹接地电极30的部分;支撑部BPx;和中间部分MPx,位于前端部EPx和支撑部BPx之间,并且可沿相对方向Dfx弹性变形。并且,第2焊接用电极WE2x可沿相对方向Dfx往复移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量D2x是指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支撑部BPx的移动量。
首先,在通过第2焊接用电极WE2x卡夹接地电极30前的初期状态下,通过使用任意公知的距离测定方法的测定,取得从预设的基准点APx到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前端面ES2x沿相对方向Dfx的距离(第5距离)Li(步骤S304)。此处,前端面ES2x为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与第1焊接用电极WE1x相对一侧的面。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5距离Li在制造工序的最初测定,此后取得存储于预定的存储区域的值。其中,也可以通过每次测定来取得第5距离Li。
接着,如图7(a)所示,通过第1焊接用电极WE1x支撑主体配件50(步骤S310),并且通过第2焊接用电极WE2x卡夹接地电极30(步骤S314)。在该状态下,主体配件50的接合面MS和接地电极30的前端面NS隔着空间而相对。
接着,通过使用任意公知的距离测定方法的测定,取得从基准点APx到主体配件50的接合面MS沿相对方向Dfx的距离(第4距离)Lj,并且取得从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前端面ES2x到接地电极30的接合面NS沿相对方向Dfx的距离(第6距离)Tk(步骤S320)。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第6距离Tk,预先设想的值存储于预定的存储区域,取得所存储的值。另外,第5距离Li及第6距离Tk从作为第2构件的接地电极30的位置信息取得,相当于用于使接地电极30和主体配件50的电阻焊接时负荷恒定的校正值。
接着,如图7(b)所示,计算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量D2x(步骤S330)。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量D2x基于从第4距离Lj和第5距离Li的差分减去第6距离Tk的值而进行设定。具体地说,如以下的式(4)所述,将移动量D2x计算为与如下移动量相等的数值:从第4距离Lj和第5距离Li的差分(Lj-Li)减去第6距离Tk,进而加上相当于加压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x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G1x-G2x)而得到的移动量。此处,相当于加压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x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G1x-G2x)为,初期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x沿相对方向Dfx的长度G1x、和加压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x的目标长度G2x的差分。
D2x=Lj-Li-Tk+(G1x-G2x)···(4)
计算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量D2x后,沿相对方向Dfx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x向靠近接地电极30一侧移动所计算的移动量D2x(步骤S340)。如图7(b)所示,随着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形成接地电极30的接合面NS与主体配件50的接合面MS接触的接触状态,进而,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中间部分MPx发生弹性变形,形成第2焊接用电极WE2x将接地电极30按压在主体配件50的接合面MS上的加压状态。
接着,在图7(b)所示的加压状态下,在第1焊接用电极WE1x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x之间施加电压,将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通过电阻焊接进行接合(步骤S360)。电阻焊接后,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x退回到初期状态的位置,完成接地电极30对于主体配件50的接合(步骤S370)。另外,基于第5距离Li及第6距离Tk计算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量D2x并且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x移动所计算的移动量D2x的情况,相当于使用作为校正值的第5距离Li及第6距离Tk来调整电阻焊接时的负荷(使得负荷恒定)的情况。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接合于主体配件50时,与主体配件50接触的第1焊接用电极WE1x和与接地电极30接触的第2焊接用电极WE2x经由主体配件50及接地电极30电连接,从而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通过电阻焊接进行接合。此处,第2焊接用电极WE2x具有可沿相对方向Dfx弹性变形的中间部分MPx。因此,即使在存在各部件的尺寸偏差或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形成第1焊接用电极WE1x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x经由主体配件50及接地电极30电连接的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使接合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的电阻焊接时的焊接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更具体地说,将在主体配件50的接合接地电极30一侧的相反侧支撑主体配件50的第1焊接用电极WE1x、和在接地电极30的侧面卡夹接地电极30的第2焊接用电极WE2x,经由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电连接,从而将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电阻焊接而接合。第2焊接用电极WE2x具有可沿相对方向Dfx弹性变形的中间部分MPx,因此即使在存在各部件的尺寸偏差或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形成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x所卡夹的接地电极30按压于第1焊接用电极WE1x所支撑的主体配件50的加压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使接合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的电阻焊接时的焊接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接合于主体配件50时,使卡夹接地电极30的第2焊接用电极WE2x以向通过第1焊接用电极WE1x支撑的主体配件50靠近的方式移动,从而以第1焊接用电极WE1x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x夹持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因此能够容易且切实地形成稳定的加压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接合于主体配件50时,测定从基准点APx到主体配件50的接合面MS沿相对方向Gfx的第4距离Lj,并且取得从基准点APx到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前端面ES2x沿相对方向Dfx的第5距离Li,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x以支撑部BPx移动基于第4距离Lj和第5距离Li的差分而设定的移动量D2x的方式向靠近主体配件50一侧移动。此后,通过在第1焊接用电极WE1x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x之间施加电压,焊接接合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因此,能够更切实地形成第2焊接用电极WE2x将接地电极30按压在主体配件50的接合面MS上的加压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接合于主体配件50时,取得从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前端面ES2x到第2焊接用电极WE2x所卡夹的接地电极30的前端面NS沿相对方向Dfx的第6距离Tk,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量D2x基于从第4距离Lj和第5距离Li的差分减去第6距离Tk的值进行设定。因此,能够更切实地形成第2焊接用电极WE2x将接地电极30按压在主体配件50的接合面MS上的加压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量D2x被设定为,对于成为第2焊接用电极WE2x所卡夹的接地电极30与主体配件50接触的接触状态充分的移动量,而且对于成为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中间部分MPx发生弹性变形且第2焊接用电极WE2x将接地电极30按压于主体配件50的加压状态充分的移动量。因此,能够更切实地形成第2焊接用电极WE2x将接地电极30按压在主体配件50的接合面MS上的加压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量D2x被设定为,将从第4距离Lj和第5距离Li的差分减去第6距离Tk的值加上相当于加压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x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G2x-G1x)而得到的移动量。因此,能够使加压状态下的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中间部分MPx的变形量(=G1x-G2x)恒定,使加压状态下的压缩力恒定。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使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的电阻焊接时的压缩力恒定,使焊接状态更加稳定,能够很好地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B.第2实施例:
图8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在第2实施例中,初期状态下的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位置关系与如图4所示的第1实施例相反。即,如图8(a)所示,第1焊接用电极WE1位于下侧,第2焊接用电极WE2位于上侧。
第2实施例中的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执行。首先,固定接地电极30。接地电极30的固定以如下方式执行:接地电极30中的应该与电极端头90接合的位置位于第1前端面ES1和第2前端面ES2之间的空间内,并且,与第2前端面ES2相对。另外,在第2实施例中,焊接接合前的电极端头90放置于接地电极30中的应该与电极端头90接合的位置。
接着,如图8(a)所示,测定从基准点AP到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沿相对方向Df的第1距离Lc,并且取得从基准点AP到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沿相对方向Df的第2距离Ld,如图8(b)所示,沿相对方向Df将第1焊接用电极WE1向靠近接地电极30一侧移动与第2距离Ld和第1距离Lc的差分相等的移动量D1。
接着,如图8(c)所示,沿相对方向Df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向靠近接地电极30一侧移动预设的恒定的移动量D2。由此,成为电极端头90与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和接地电极30的表面这两者接触的接触状态,进而成为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中间部分MP发生弹性变形并且第2前端面ES2将电极端头90按压在接地电极30的表面上的加压状态。此后,在加压状态下,在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之间施加电压,将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通过电阻焊接进行接合。此后,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退回到初期状态的位置,此后,将第1焊接用电极WE1退回到初期状态的位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第2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时,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以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支撑与接地电极30中的与接合电极端头90侧相反一侧的面(外侧面),在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被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夹持的状态下,将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电阻焊接而接合。因此,能够稳定地形成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使电极端头90按压在接地电极30表面上的加压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使接合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的电阻焊接时的焊接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并且,在第2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时,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以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支撑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后,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以向接地电极30靠近的方式移动,以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夹持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因此能够容易且切实地形成稳定的加压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并且,在第2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时,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测定从基准点AP到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沿相对方向Df的第1距离Lc,并且取得从基准点AP到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沿相对方向Df的第2距离Ld,使第1焊接用电极WE1移动与第2距离Ld和第1距离Lc的差分相等的移动量D1,因此,第1焊接用电极WE1的第1前端面ES1恰好移动到接地电极30的外侧面的位置。因此,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与焊接用电极WE的前端面ES的接触状态稳定,电阻焊接时的焊接状态稳定,能够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C.第3实施例:
图9是表示第3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在第3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从开始到第1焊接用电极WE1移动(参照图9(a)及(b)),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执行。
在第3实施例中,随后的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时的移动量D2也与第1实施例相同。其中,在第3实施例中,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时,在即将形成电极端头90与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和接地电极30的表面这两者接触的接触状态之前,降低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速度。具体地说,如图9(c)所示,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在第2前端面ES2上所放置的电极端头90的表面(上表面)和接地电极30的表面的距离成为微小距离Lx时,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速度降低。另外,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速度的变更可通过利用例如伺服电动机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而实现。此后,接触状态形成,进而,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中间部分MP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在第2前端面ES2将电极端头90按压在接地电极30的表面上的加压状态形成后,以减速后的速度移动第2焊接用电极WE2。
加压状态形成后,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在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之间施加电压,将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通过电阻焊接进行接合。此后,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退回到初期状态的位置,此后,将第1焊接用电极WE1也退回到初期状态的位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第3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时,在即将形成电极端头90与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和接地电极30的表面这两者接触的接触状态之前,降低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速度。因此,能够抑制因接触状态形成时的冲击造成在接地电极30的表面上产生凹陷。如果在接地电极30的表面上产生凹陷,则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的电阻焊接时的接触状态不稳定,存在难以使焊接状态稳定的情况。并且,如果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速度从最初开始到结束一直低速,则虽然能够抑制在接地电极30的表面上产生凹陷,但是这样的话制造工序所需时间会增加。在第3实施例中,在即将形成接触状态之前降低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速度,因此能够抑制制造工序所需时间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在接地电极30的表面上产生凹陷,能够使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的电阻焊接时接触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D.第4实施例:
图10是表示第4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在第4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从开始到第1焊接用电极WE1移动(参照图10(a)及(b)),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执行。
在第4实施例中,在随后的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时,测定从基准点AP到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沿相对方向Df的第3距离Le,基于第3距离Le计算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具体地说,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计算为与如下移动量相等的数值:将第1距离Lc和第3距离Le的差分加上相当于加压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而得到的移动量。此处,相当于加压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为,初期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沿相对方向Dfx的长度G1、和加压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的目标长度G2的差分(=G1-G2)。即,移动量D2通过以下的式(2)计算。另外,第3距离Le从作为第2构件的电极端头90的位置信息取得,相当于用于使电极端头90和接地电极30的电阻焊接时的负荷恒定的校正值。
D2=Lc-Le+(G1-G2)···(2)
在计算出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后,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所计算的移动量D2而形成加压状态,在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之间施加电压,将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通过电阻焊接进行接合。此后,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退回到初期状态的位置,此后,将第1焊接用电极WE1也退回到初期状态的位置。另外,基于第3距离Le计算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并且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所计算的移动量D2的情况,相当于使用作为校正值的第3距离Le来调整电阻焊接时的负荷(使得负荷恒定)的情况。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第4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时,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计算为与如下移动量相等的数值:将第1距离Lc和第3距离Le的差分加上相当于加压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而得到的移动量,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所计算的移动量D2而形成加压状态。因此,在第4实施例中,能够使加压状态下的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中间部分MP的变形量(=G1-G2)恒定,使加压状态下的压缩力恒定。因此,在第4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电阻焊接时的压缩力恒定,使焊接状态更加稳定,能够很好地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E.第5实施例:
图11是表示第5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在第5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对于接地电极30的接合从开始到第1焊接用电极WE1移动(参照图11(a)及(b)),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执行。
在第5实施例中,在随后的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时,与第4实施例同样地,测定从基准点AP到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沿相对方向Df的第3距离Le。进而,在第5实施例中,取得接地电极30沿相对方向Df的尺寸Tg及电极端头90沿相对方向Df的尺寸Th。取得这些尺寸时,可以采用例如由使用者进行的输入或来自存储介质的数据读取、由测定机构实现的测定这样的任意尺寸取得方法。而且,与第4实施例同样地计算出的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基于尺寸Tg及尺寸Th进行调整。具体地说,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与如下移动量相等:将第1距离Lc和第3距离Le的差分加上相当于加压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G1-G2),进而减去尺寸Tg及尺寸Th的总计而得到的移动量。即,移动量D2通过以下的式(3)计算。另外,第3距离Le及尺寸Th从作为第2构件的电极端头90的位置信息取得,相当于用于使电极端头90和接地电极30的电阻焊接时的负荷恒定的校正值。
D2=Lc-Le-Tg-Th+(G1-G2)···(3)
在计算出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后,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所计算的移动量D2而形成加压状态,在第1焊接用电极WE1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之间施加电压,将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通过电阻焊接进行接合。此后,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退回到初期状态的位置,此后,将第1焊接用电极WE1也退回到初期状态的位置。另外,基于第3距离Le及尺寸Th计算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并且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所计算的移动量D2的情况,相当于使用作为校正值的第3距离Le及尺寸Th来调整电阻焊接时的负荷(使得负荷恒定)的情况。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第5实施例中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时,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移动量D2计算为与如下移动量相等的数值:将第1距离Lc和第3距离Le的差分加上相当于加压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而得到的移动量,进而以减去尺寸Tg及尺寸Th的总计的方式进行调整。而且,将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所计算的移动量D2而形成加压状态。因此,在第5实施例中,即使制造的制品种类改变而使接地电极30的尺寸Tg或电极端头90的尺寸Th改变,初期状态下的中间部分MP的长度G1也不会变更,能够使加压状态下的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中间部分MP的变形量(=G1-G2)恒定,使加压状态下的压缩力恒定。因此,在第5实施例中,即使在制造各种制品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电阻焊接时的压缩力恒定,并且使焊接状态更加稳定,能够很好地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F.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在各种形态中实施,例如可以进行接下来这样的变形。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火花塞100及其结构部件的结构只是一个例子,可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为两层结构,但并不限于此,接地电极30也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三层以上的结构。并且,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的材料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材料。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除接地电极30之外的火花塞100的结构部件(主体配件50和中心电极20等)的制造及组装后,将接地电极30接合于主体配件50,进而将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但是也可以在将接地电极30接合于主体配件50,进而将电极端头90接合于接地电极30后,将主体配件50与其他结构部件组装。
并且,在图9至图11所示的第3实施例至第5实施例中,在初期状态下第1焊接用电极WE1位于上侧,第2焊接用电极WE2位于下侧,在第2焊接用电极WE2的第2前端面ES2上放置电极端头90,但是在第3实施例至第5实施例中,与如图8所示的第2实施例同样地,也可以在初期状态下第1焊接用电极WE1位于下侧,第2焊接用电极WE2位于上侧,在接地电极30上放置电极端头90。
并且,在图10及图11所示第4实施例及第5实施例中,在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电阻焊接接合时,也可以监视作用于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的压缩力,在压缩力变化时,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沿相对方向Df移动对压缩力变化进行补偿的移动量。具体地说,例如,在作用于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的压缩力降低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沿相对方向Df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向靠近接地电极30的方向移动,补偿降低的压缩力(使压缩力增加)。电阻焊接时,存在如下情况:接地电极30和电极端头90发生熔融而大小细微变化,作用于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的压缩力变化。如果监视压缩力,在压缩力变化时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移动对压缩力的变化进行补偿的移动量,则能够以很好的精度使接地电极30及电极端头90的电阻焊接时的压缩力恒定,使焊接状态更加稳定,很好地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同样地,上述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接合于主体配件50时,也可以监视作用于主体配件50及接地电极30的压缩力,在压缩力变化时,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x沿相对方向Dfx移动对压缩力的变化进行补偿的移动量。具体地说,例如,在作用于主体配件50及接地电极30的压缩力降低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沿相对方向Dfx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x向靠近主体配件50的方向移动,补偿降低的压缩力(使压缩力增加)。电阻焊接时,存在如下情况: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发生熔融而大小细微变化,作用于主体配件50及接地电极30的压缩力变化。如果监视压缩力,在压缩力变化时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x移动对压缩力的变化进行补偿的移动量,则能够以很好的精度使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的电阻焊接时的压缩力恒定,使焊接状态更加稳定,很好地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接合于主体配件50时,第2焊接用电极WE2x移动时,即将形成第2焊接用电极WE2x所卡夹的接地电极30与主体配件50接触的接触状态之前,也可以降低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速度。这样的话,能够抑制因接触状态形成时的冲击而在主体配件50或接地电极30的表面上产生凹陷。如果在主体配件50或接地电极30的表面上产生凹陷,则存在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电阻焊接时的接触状态不稳定而难以使焊接状态稳定的情况。并且,如果使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速度从最初开始到结束一直低速,则虽然能够抑制凹陷产生,但是这样的话制造工序所需时间会增加。如果在即将形成接触状态之前降低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移动速度,则能够抑制制造工序所需时间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在主体配件50或接地电极30的表面上产生凹陷,能够使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的电阻焊接时的接触状态稳定,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并且,上述实施例中接地电极30接合于主体配件50时,第6距离Tk(接地电极30卡夹于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状态下的、从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前端面ES2x到接地电极30的接合面NS沿相对方向Dfx的距离)是将预先设想的值存储于预定的存储区域,取得该存储的值并使用,但是也可以通过使用任意公知的距离测定方法的测定而取得第6距离Tk。这样的话,不论接地电极30的长度的尺寸偏差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x中的接地电极30的卡夹位置的偏差,都能够使第1焊接用电极WE1x和第2焊接用电极WE2x经由主体配件50和接地电极30电连接,更稳定地形成第2焊接用电极WE2x将接地电极30按压在主体配件50的接合面MS上的状态,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第5距离Li为从基准点APx到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前端面ES2x沿相对方向Dfx的距离,第6距离Tk为从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前端面ES2x到接地电极30的接合面NS沿相对方向Dfx的距离。但是,除此之外,第5距离Li也可以是从基准点APx到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预定参照位置沿相对方向Dfx的距离,第6距离Tk也可以是从第2焊接用电极WE2x的该参照位置到接地电极30的接合面NS沿相对方向Dfx的距离。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本发明的构成要素之中,除了独立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要素以外的要素为附加要素,可以适当省略或组合。
符号的说明
3…陶瓷电阻
4…密封体
5…衬垫
10…绝缘子
12…轴孔
13…长脚部
17…前端侧主体部
18…后端侧主体部
19…中央主体部
20…中心电极
21…覆盖材料
25…芯材
30…接地电极
31…前端部
32…基端部
40…端子配件
50…主体配件
51…工具卡合部
52…螺纹部
54…密封部
57…前端面
90…电极端头
100…火花塞
WE…焊接用电极
EP…前端部
BP…支撑部
MP…中间部
ES…前端面

Claims (16)

1.一种火花塞的制造方法,该火花塞具有:中心电极;主体配件;和接地电极,该接地电极的一个端部接合于上述主体配件的前端部,上述火花塞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接合工序,将构成上述火花塞的第1构件与第2构件接合,
上述接合工序为如下工序:与上述第1构件接触的第1焊接用电极、和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中间部分并与上述第2构件接触的第2焊接用电极经由上述第1构件及上述第2构件电连接,从而将上述第1构件和上述第2构件电阻焊接而接合,
上述火花塞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如下工序:
从上述第2构件的位置信息取得用于使上述电阻焊接时的负荷恒定的校正值;和
使用上述校正值调整上述电阻焊接时的负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第1构件为上述接地电极,上述第2构件为电极端头,上述电极端头接合于上述接地电极并且在上述电极端头与上述中心电极之间形成间隙,
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以第1前端面支撑上述接地电极中的与接合上述电极端头侧相反一侧的面,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具有与上述第1前端面相对的第2前端面,并且在比上述第2前端面更靠近后端侧具有沿作为与上述第1前端面和上述第2前端面相对的方向的相对方向能够弹性变形的上述中间部分,
上述接合工序以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夹持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电极端头后,将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电极端头电阻焊接而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包括如下工序:以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的上述第1前端面支撑上述接地电极中的与接合上述电极端头侧相反一侧的面后,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以向上述接地电极靠近的方式移动,以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夹持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电极端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测定从预定基准点到上述接地电极中的与接合上述电极端头侧相反一侧的面沿上述相对方向的第1距离;
取得从上述预定基准点到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的上述第1前端面沿上述相对方向的第2距离;
沿上述相对方向使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向靠近上述接地电极一侧移动上述第2距离和上述第1距离的差分;
沿上述相对方向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向靠近上述接地电极一侧移动预定的移动量,该移动量对于成为如下状态是充分的移动量,该状态为上述电极端头与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第2前端面和上述接地电极这两者接触的接触状态,进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中间部分发生弹性变形并且上述第2前端面将上述电极端头按压于上述接地电极的加压状态;和
在上述加压状态下,通过在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将上述电极端头和上述接地电极焊接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的工序包括在即将成为上述接触状态之前降低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移动速度的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进一步包括测定从上述预定基准点到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第2前端面沿上述相对方向的第3距离的工序,
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中间部分具有与上述第2前端面的相反侧相邻的支撑部,
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的工序为如下工序:使上述支撑部移动将上述第1距离和上述第3距离的差分加上相当于上述加压状态下的上述中间部分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而得到的移动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进一步包括取得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电极端头沿上述相对方向的尺寸的工序,
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的工序包括基于上述尺寸调整移动量的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进一步包括如下工序:在上述焊接接合时,监视作用于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电极端头的压缩力;和在上述压缩力变化时,将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沿上述相对方向移动对上述压缩力的变化进行补偿的移动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第1构件为上述主体配件,上述第2构件为上述接地电极,
上述接合工序为如下工序:以上述主体配件中的与接合上述接地电极侧相反一侧支撑上述主体配件的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以上述接地电极的侧面卡夹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经由上述主体配件和上述接地电极电连接,从而将上述主体配件和上述接地电极电阻焊接而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包括如下工序:使卡夹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以向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支撑的上述主体配件靠近的方式移动,并以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夹持上述主体配件和上述接地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中间部分具有与卡夹上述接地电极的部分的相反侧相邻的支撑部,
上述接合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测定从预定基准点到上述主体配件中的接合上述接地电极的面、沿作为上述接地电极和上述主体配件相对的方向的相对方向的第4距离;
取得从上述预定基准点到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中的预定参照位置沿上述相对方向的第5距离;
沿上述相对方向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向靠近上述主体配件一侧移动,从而上述支撑部移动基于上述第4距离和上述第5距离的差分而设定的移动量;和
在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后,通过在上述第1焊接用电极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将上述主体配件和上述接地电极焊接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包括如下工序:测定从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预定参照位置到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所卡夹的上述接地电极的前端面、沿上述相对方向的第6距离,
上述移动量基于从上述第4距离和上述第5距离的差分减去上述第6距离的值而设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移动量对于成为如下状态是充分的移动量,该状态为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所卡夹的上述接地电极与上述主体配件接触的接触状态,进而,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上述中间部分发生弹性变形并且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将上述接地电极按压于上述主体配件的加压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的工序包括在即将成为上述接触状态之前降低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的移动速度的工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移动的工序为如下工序:使上述支撑部移动将从上述第4距离和上述第5距离的差分减去上述第6距离的值再加上相当于上述加压状态下的上述中间部分的目标变形量的移动量而得到的移动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接合工序进一步包括如下工序:在上述焊接接合时,监视作用于上述主体配件和上述接地电极的压缩力;和在上述压缩力变化时,将上述第2焊接用电极沿上述相对方向移动对上述压缩力的变化进行补偿的移动量。
CN201280006142.8A 2011-01-20 2012-01-20 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293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9746 2011-01-20
JP2011-009746 2011-01-20
PCT/JP2012/000340 WO2012098905A1 (ja) 2011-01-20 2012-01-20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9370A CN103329370A (zh) 2013-09-25
CN103329370B true CN103329370B (zh) 2015-05-20

Family

ID=46515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614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29370B (zh) 2011-01-20 2012-01-20 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41468B2 (zh)
EP (1) EP2667465B1 (zh)
JP (1) JP5451890B2 (zh)
CN (1) CN103329370B (zh)
WO (1) WO20120989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6577B2 (ja) * 2013-09-04 2017-10-1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用の主体金具の製造方法、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パークプラグ用の主体金具の製造装置
JP5881781B2 (ja) * 2014-06-26 2016-03-0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6392807B2 (ja) * 2016-05-09 2018-09-1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6342446B2 (ja) * 2016-05-18 2018-06-13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用の接地側電極用棒材付きの筒状主体金具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6166004B1 (ja) * 2016-06-22 2017-07-1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6457470B2 (ja) 2016-12-12 2019-01-23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6595546B2 (ja) * 2017-09-06 2019-10-23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3638A1 (en) * 1993-07-06 1995-01-11 Ngk Spark Plug Co., Ltd A spark plug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6827620B1 (en) * 1999-10-28 2004-12-07 Denso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park plug with noble metal chip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5199B2 (ja) * 1992-03-27 1995-12-13 新明和工業株式会社 弾性体を用いた薄板の抵抗溶接方法及び該方法に使用されるワーク支持具
JP3272489B2 (ja) 1993-07-06 2002-04-0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3272488B2 (ja) * 1993-07-06 2002-04-0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H1110436A (ja) * 1997-06-20 1999-01-1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板状フィンの切断装置及び切断方法
JP3931003B2 (ja) * 1999-08-26 2007-06-13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US6285008B1 (en) * 2000-01-11 2001-09-04 Federal-Mogul World Wide, Inc. Ignition plu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002246143A (ja) * 2000-12-15 2002-08-30 Denso Corp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4104459B2 (ja) * 2001-02-13 2008-06-1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2003142227A (ja) * 2001-08-22 2003-05-16 Denso Corp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05372A (ja) * 2002-01-15 2003-07-22 Miyachi Technos Corp 接合装置
JP4155141B2 (ja) 2003-08-19 2008-09-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564741B2 (ja) * 2003-11-21 2010-10-20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EP1686666B1 (en) * 2003-11-21 2018-09-26 NGK Spark Plug Co., Ltd. Spark plug manufacturing method
JP4485512B2 (ja) * 2006-12-25 2010-06-23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製造方法及びスパークプラグ製造装置
JP4889768B2 (ja) * 2008-06-25 2012-03-0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746689B2 (ja) * 2009-06-22 2011-08-10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3638A1 (en) * 1993-07-06 1995-01-11 Ngk Spark Plug Co., Ltd A spark plug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6827620B1 (en) * 1999-10-28 2004-12-07 Denso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park plug with noble metal chip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41468B2 (en) 2014-02-04
EP2667465A4 (en) 2015-03-04
US20130280980A1 (en) 2013-10-24
JP5451890B2 (ja) 2014-03-26
CN103329370A (zh) 2013-09-25
JPWO2012098905A1 (ja) 2014-06-09
EP2667465B1 (en) 2019-11-20
EP2667465A1 (en) 2013-11-27
WO2012098905A1 (ja) 201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9370B (zh) 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CN101276998B (zh) 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及火花塞
US9083155B2 (en) Spark plug with an improved separation resistance of a noble metal tip
CN102939694B (zh) 火花塞
EP2139084B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spark plug and spark plug produced by the method
CN103339810A (zh) 火花塞
JP2010139152A (ja) グロープラグ
US8915125B2 (en) Cylinder internal-pressure sensor for engine
CN103004040B (zh)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20210A (zh) 气体传感器、其接触构件及其保持构件
CN103190043A (zh) 火花塞
CN104134872A (zh) 带电池监测器模块和连到其分流器的电缆的电池监测组件
US9837796B2 (en) Spark plug
CN104115244A (zh)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AU2491801A (en) Multipolar electric plug and socket connector
CN103140998B (zh) 火花塞
JP5820323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6234956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2012079562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2010139150A (ja) 圧力センサ付きグロープラグ、及び、圧力検知機構
JP5519590B2 (ja) 温度センサの製造方法及び温度センサ
KR102571364B1 (ko) 3d 커넥터 구조체, 3d 커넥터 구조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온도 센서
JP7272923B2 (ja) ガスセンサ
JP2010091389A (ja) 筒内圧センサ
JP2016130725A (ja) セ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