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8197A - 粉末压制机 - Google Patents

粉末压制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8197A
CN103328197A CN2012800062011A CN201280006201A CN103328197A CN 103328197 A CN103328197 A CN 103328197A CN 2012800062011 A CN2012800062011 A CN 2012800062011A CN 201280006201 A CN201280006201 A CN 201280006201A CN 103328197 A CN103328197 A CN 103328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link driving
mould plate
driving element
pressed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62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韦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STERWALDER AG
Original Assignee
OSTERWALD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STERWALDER AG filed Critical OSTERWALDER AG
Publication of CN103328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1/00P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rming shaped articles from material in particulate or plastic state, e.g. briquetting presses, tabletting presses
    • B30B11/02P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rming shaped articles from material in particulate or plastic state, e.g. briquetting presses, tabletting presses using a ram exerting pressure on the material in a moulding sp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1/00P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rming shaped articles from material in particulate or plastic state, e.g. briquetting presses, tabletting presses
    • B30B11/02P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rming shaped articles from material in particulate or plastic state, e.g. briquetting presses, tabletting presses using a ram exerting pressure on the material in a moulding space
    • B30B11/04P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rming shaped articles from material in particulate or plastic state, e.g. briquetting presses, tabletting presses using a ram exerting pressure on the material in a moulding space co-operating with a fixed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007Means for maintaining the press table, the press platen or the press ram against tilting or defl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02Dies; Inserts therefor; Mounting thereof;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04Frames;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06Platens or press r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06Platens or press rams
    • B30B15/068Drive connections, e.g. pivo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28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distortion of, or damage to, presses or par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ess Drives And Press Lines (AREA)
  • Press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由粉末材料制造压制件的粉末压制机(1),该粉末压制机具有一个框架(2)、一个冲压装置(4)和一个模具装置(4),该模具装置限定一个模具腔,该模具腔可填充所述粉末材料,此后形成压制件,所述冲压装置(4)和所述模具装置(4)沿着一个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相对于彼此可移动,并可相互挤压。根据本发明,所述模具装置(4)和/或所述冲压装置(4)包括一个连接至两个驱动机构(9,10)的连动元件(41),以及一个模具板(42)和/或冲压板(42),所述模具板(42)和/或冲压板(42)沿着冲程方向Z-Z在引导机构(5、6、7、8)上被引导,并连接至所述连动元件(41)。驱动机构(9,10)各自通过柔性连接机构(11、12;11’、12’)连接至连动元件(41)。这些柔性连接机构位于正交于压制冲程轴线(Z-Z)的第一直线X-X上。连动元件(41)通过其他柔性连接机构(13;14、15;13’;14’、15’)连接至模具板(42)或冲压板(42)。所述其他柔性连接机构(13;14、15;13’;14’、15’)被布置为在柔性连接机构(11、12;11’、12’)之间等距,且布置在第二直线Y-Y上,该第二直线Y-Y正交于压制冲程轴线Z-Z且正交于第一直线X-X,以使得产生的、由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14、15;13’;14’、15’)传递的牵引力或推力在一个竖直直线上的一个点处被导引至模具板(42)或冲压板(42),所述竖直直线穿过模具板(42)或冲压板(42)的重心。

Description

粉末压制机
本发明涉及用于由粉末材料制成压制件的粉末压制机。这样的粉末压制机具有一个框架、一个冲压装置和一个模具装置。模具装置限定一个模具腔,粉末材料可填充进该模具腔,之后,为形成压制件,冲压装置和模具装置可沿着一个竖直压制冲程轴线相对于彼此移动,并可彼此压靠。
通常,模具装置或冲压装置的驱动通过彼此平行的两个驱动件进行,这两个驱动件平行于压制机的竖直轴线运行,各自具有一个伺服电动机。两个伺服电动机工作在主从操作中,以便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两个平行驱动件沿着或分别平行于竖直轴线的同步驱动移动。
非常重要的是两个平行驱动件的驱动移动同步进行。否则,可能由沿着竖直压制冲程轴线可驱动并被导引的压制机的部件产生错位。根据压制机的构造类型,这影响模具板和/或冲压板,模具板和/或冲压板沿着彼此平行的多个竖直引导件被引导。如果两个彼此平行的驱动件之间在它们的行进距离中产生较大差别,则可能会损坏安装的机构(安装在模具板和/或冲压板上)。在最坏的情形中,模具板和/或冲压板的竖直引导件以及驱动件会损坏。
在软件和电气硬件领域的各种措施这里是已知的,且这些措施作为预防措施被成功地使用。因此在压制机的特殊操作类型期间和特殊情形中,例如中间停止、紧急停止、电力中断,驱动件能够以受控方式停机。
然而,仍存在最低的风险。例如,如果两个驱动控制系统之间的主从操作所需的连通连接被切断,则存在两个伺服电动机不再同步工作的风险。在最坏的情形中,则两个伺服电动机会妨碍彼此工作,直到停机。这几乎肯定会导致对机构甚至对压制机的相当大的损坏。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很大程度地降低存在的该危险。
该目的通过一个用于由粉末材料制造压制件的粉末压制机来实现,该粉末压制机具有一个框架、一个冲压装置和一个模具装置,该模具装置限定一个模具腔,粉末材料可填充进该模具腔,之后,所述冲压装置和所述模具装置沿着一个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相对于彼此可移动,并可相互挤压,以形成压制件,其中所述粉末压制机的所述模具装置和/或所述冲压装置根据本发明而被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模具装置的设计的特征在于:
a)所述模具装置(4)具有一个模具板连动元件(41)和一个模具板(42),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连接至两个驱动机构(9,10),所述两个驱动机构(9,10)沿着竖直轴线Z-Z平行运行,所述模具板(42)沿着冲程方向或竖直轴线Z-Z在引导机构(5、6、7、8)上被引导,并连接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
b)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通过第一柔性连接机构(11;11’)连接至第一驱动机构(9),并通过第二柔性连接机构(12;12’)连接至第二驱动机构(10),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1;1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机构(12;12’)布置在第一直线X-X上,该第一直线X-X与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正交;以及
c)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和所述模具板(42)通过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14、15;13’;14’、15’)彼此连接,该第三柔性连接机构以与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机构(11;11’)和所述第二柔性连接机构(12;12’)等距的方式布置在第二直线Y-Y上,该第二直线Y-Y与所述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正交并与所述第一直线X-X正交,使得产生的、由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14、15;13’;14’、15’)传递的牵引力或推力在一个竖直直线上的一个点处被导引至所述模具板(42),所述竖直直线穿过所述模具板(42)的重心,
其中
d)一方面: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11’),该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11’)固定至所述第一驱动机构(9)和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以及
所述第二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12’),该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12’)固定至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0)和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以及
e1)另一方面: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13’),该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13’)固定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模具板(42);或者
e2)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14’)和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15’),所述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14’)固定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模具板(42),所述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15’)固定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模具板(42)。
根据本发明的冲压装置的设计的特征在于:
a’)所述冲压装置(4)具有一个冲压板连动元件(41)和一个冲压板(42),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连接至两个驱动机构(9,10),所述两个驱动机构(9,10)沿着竖直轴线Z-Z平行运行,所述冲压板(42)沿着冲程方向或竖直轴线Z-Z在引导机构(5、6、7、8)上被引导,并连接至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
b’)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通过第一柔性连接机构(11;11’)连接至第一驱动机构(9),通过第二柔性连接机构(12;12’)连接至第二驱动机构(10),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1;1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机构(12;12’)布置在第一直线X-X上,该第一直线X-X与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正交;以及
c’)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和所述冲压板(42)通过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14、15;13’;14’、15’)彼此连接,该第三柔性连接机构以与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机构(11;11’)和所述第二柔性连接机构(12;12’)等距的方式布置在第二直线Y-Y上,该第二直线Y-Y与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正交并与第一直线X-X正交,使得产生的、由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14、15;13’;14’、15’)传递的牵引力或推力在一个竖直直线上的一个点处被导引至所述冲压板(42),所述竖直直线穿过所述冲压板(42)的重心,
其中
d’)一方面: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11’),该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11’)固定至所述第一驱动机构(9)和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以及
所述第二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12’),该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12’)固定至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0)和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以及
e1’)另一方面: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13’),该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13’)固定至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冲压板(42);或者
e2’)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14’)和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15’),所述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14’)固定至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冲压板(42),所述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15’)固定至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冲压板(42)。
优选地,所述模具装置和所述冲压装置都被以根据本发明描述的方式设计。
如果实际上仅在竖直方向发生的力传递通过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发生在模具板或冲压板的重心,则是尤其有利的。
根据本发明的该构造确保即使出于任何原因在第一驱动机构沿着压制冲程轴线Z-Z(例如竖直方向)延伸的行进距离和平行于第一驱动机构起效的第二驱动机构的行进距离之间产生差异,牵引力或推力在模具板或冲压板中产生(eintragen),使得倾斜效应最小或者实际没有倾斜效应。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粉末压制机,根据压制机的构造,通过模具板连动元件到模具板和/或通过冲压板连动元件到冲压板,从两个平行驱动件到模具板和/或到冲压板发生力传递。由于其几何结构(例如板的相对厚的设计、板上的加强肋等)以及由于板材料(例如钢),两个平行驱动件、模具板和/或冲压板因此是刚性结构,在负荷效应下仅经历最小的变形。
与之相反,柔性连接机构一方面布置在两个驱动件的每一个和连动元件之间,另一方面布置在连动元件(模具板连动元件)和模具板之间和/或在连动元件(冲压板连动元件)和冲压板之间,该柔性连接机构允许变形,尤其是柔性连接机构的弯曲。
通过第一柔性连接机构和第二柔性连接机构的变形,第一驱动件沿着压制冲程轴线Z-Z(例如竖直方向)延伸的行进距离和平行于第一驱动件起效的第二驱动件的行进距离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被传递至连动元件。该连动元件由此关于一个转动轴线倾斜,该转动轴线一方面正交于第一直线X-X延伸,另一方面正交于冲程方向Z-Z延伸,所述第一直线X-X穿过第一柔性连接机构和第二柔性连接机构。
连动元件的转动轴线或倾斜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直线Y-Y延伸,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布置在该第二直线Y-Y上,与第一柔性连接机构和第二柔性连接机构等距。因此通过第三柔性连接机构从连动元件传递至模具板或冲压板的倾斜效应远小于如果具有行进距离差的两个驱动件直接作用在模具板或冲压板上而会被传递至模具板或冲压板的倾斜效应。
由此极大地减小沿着彼此平行的多个引导件引导的模具板和/或冲压板的错位,从而以有效方式防止对机构或对模具板和/或冲压板的引导件以及对驱动件的损坏。
直线X-X可被限定为两个驱动件沿着其布置的直线,或者更准确地说,第一柔性连接机构与连动元件的接触点以及第二柔性连接机构与连动元件的接触点位于其上的直线。与直线X-X正交的直线Y-Y可被限定为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布置在其上或沿着其布置的直线,或者更准确地说,第三柔性连接机构与模具板或与冲压板的接触点位于其上的直线。
优选地,第一直线X-X在Z方向的位置,第二直线Y-Y在Z方向的位置和平行于第二直线Y-Y的连动元件的倾斜轴线在Z方向的位置是相同或接近相同的。连动元件倾斜轴线的Z位置通常但不是必须地位于直线X-X的Z位置和直线Y-Y的Z位置之间。这些措施导致在连动元件作为对两个驱动件之间的行进距离的差的反应而倾斜期间,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实际没有移出其在第一柔性连接机构和第二柔性连接机构之间的等距位置。有利的,第三柔性连接机构的直线Y-Y和倾斜轴线被布置在直线X-X的Z位置周围沿着冲程轴线Z-Z在Z位置的相对小的范围内。优选地,该范围ΔZ,即该Z间隔,小于第一柔性连接机构和第二柔性连接机构沿着直线X-X的X距离的一半,但优选地小于四分之一。
优选地,第一柔性连接机构具有附接至第一驱动机构和连动元件的第一柔性连接元件,第二柔性连接机构具有附接至第二驱动机构和连动元件的第二柔性连接元件。
这些连接元件可被设计成销型,从而它们有利地在横向于Z方向的方向上具有最小尺度D(例如销横截面直径或销横截面对角线),以及沿着Z方向具有大的尺度L(长度)。
连接元件也可被设计成片型,从而它们有利地在横向于Z方向的方向上具有最小尺度D(例如片厚度),以及沿着Z方向具有大的尺度L(长度)。
根据材料类型(钢、弹性体或包含这些材料的复合材料),连接元件具有在4:1到15:1范围内的L/D比。销型连接元件或片型连接元件的横向尺度D优选地在第一柔性连接元件和第二柔性连接元件之间沿直线X-X的X距离的1/20到1/8的范围内。对于片型柔性连接元件,它们的最小尺度(厚度D)是在X方向上,而它们在Y方向上的尺度(宽度B)可大得多,且甚至可大于它们在Z方向上的尺度(长度D)。因此片型连接元件在横向方向X上非常柔性,而它们在横向方向Y以及纵向方向Z上几乎没有柔性。
在第一变型中,第三柔性连接机构还具有附接至连动元件和模具板或冲压板的第三柔性连接元件,该第三柔性连接元件在位于竖直轴线Z-Z上的中央连动元件附接位置0/0/Z1处附接至连动元件,且在位于竖直轴线Z-Z上的板附接位置0/0/Z2处固定至模具板或冲压板。优选地,该板附接位置靠近模具板的重心或冲压板的重心。该第三柔性连接机构的配置的第一变型形成了“单点柔性支承/悬架”,且相对于模具板或冲压板的典型对称形状,形成了“中央柔性支承/悬架”。
通过该中央单点柔性支承/悬架,用于模具板或冲压板的板附接位置0/0/Z2优选地与在Z方向延伸的板引导件几乎或完全等距。通过该措施,在模具板和/或冲压板中产生的倾斜效应可以进一步最小化,或者完全消除。
在模具板或冲压板在假想等边三角形的拐角处的、横向于水平切割平面的三个竖直平行引导件上被引导的情形中,该支承/悬架优选地位于该假想三角形的重心的下方,位于重心中,或者位于重心的上方。有利地,在该情形中,模具板或冲压板也具有该等边三角形的对称,从而板的重心(质心)与假想三角形的重心一致。
在模具板或冲压板在假想正方形的拐角处的、横向于水平切割平面的四个竖直平行引导件(典型实施方案)上被引导的情形中,该支承/悬架优选地位于该假想正方形的重心的下方,位于重心中,或者位于重心的上方。在该情形中也有利的是,模具板或冲压板同样具有该等边正方形的对称,从而板的重心(质心)与假想正方形的重心一致。
在模具板或冲压板在具有N个边的假想正多边形的拐角处的、横向于水平切割平面的N个竖直水平引导件上被引导的一般情形中,该支承/悬架优选地位于该具有N个边的假想正多边形的重心的下方,位于重心中,或者位于重心的上方。在该情形中也有利的是,模具板或冲压板同样具有该具有N个边的正多边形的对称,从而板的重心(质心)与该具有N个边的正多边形的重心一致。
在第二变型中,第三柔性连接机构也具有附接至连动元件和模具板或冲压板的第三柔性连接元件,以及第四柔性连接元件,它们在第一连动元件附接位置0/Y4/Z1或在第二连动元件附接位置0/Y5/Z1附接至连动元件,且它们在第一板附接位置0/Y4/Z2或在第二板附接位置0/Y5/Z2附接至模具板或冲压板,连动元件附接位置0/Y4/Z1和0/Y5/Z1位于与竖直轴线Z-Z正交的第一直线上,且板附接位置0/Y4/Z2和0/Y5/Z2位于与竖直轴线Z-Z正交且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的第二直线上。优选地,这些板附接位置位于模具板的重心附近或冲压板的重心附近,即第二直线上的板附接位置在板的重心附近,或者穿过板的重心。第三柔性连接机构的配置的该第二变型形成了“多点柔性支承/悬架”,具有分散的、线性分布的支承/悬架点。
该第二变型适合于在假想正方形或矩形的拐角处的、横向于水平切割平面的四个竖直平行引导件(典型实施方案)上引导的模具板或冲压板。从而该直线分布的支承/悬架优选地在一条穿过该假想正方形或矩形的重心的对称线的下方平行行进、与该对称线平行一致地行进、或者在该对称线的上方平行行进。在该情形中也有利地是模具板或冲压板同样具有该正方形或矩形的对称,从而板的对称线或重心与假想正方形或矩形的对称线或重心一致。
柔性连接机构优选地在压制动作期间在力传递方向上是刚性的,即沿着冲程轴线Z-Z是刚性的,而柔性连接机构在正交于冲程轴线Z-Z的方向上是柔性的。因此在压制动作期间,沿着冲程轴线Z-Z作用的力可通过第一柔性连接机构和第二柔性连接机构从两个驱动件传递至连动元件,并通过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变型1:单点柔性支承/悬架;或变型2:多点柔性支承/悬架)从该元件传递至模具板或冲压板。该机械驱动线路沿着冲程轴线Z-Z是非常刚性的,而优选地刚性连动元件的两侧的连接机构的柔性使得连动元件能够倾斜,从而两个驱动件之间的行进距离差被补偿且被保持远离模具板或冲压板。
对于粉末压制机的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驱动件和连动元件之间的柔性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在每个情形中由平行于竖直轴线Z-Z弹性张紧的一个销型或片型元件形成,该销型或片型元件延伸穿过连动元件的对应通孔,对应的销型或片型元件的第一端连接至对应的驱动机构,对应的销型或片型元件的第二端连接至连动元件。
优选地,柔性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各自是一个螺栓/垫片单元,该螺栓/垫片单元的对应的垫片通过对应的螺栓被夹紧在对应的驱动机构和连动元件的相对面之间,该对应的螺栓延伸穿过连动元件的对应通孔,并被对应的垫片以环状或套管状方式所围绕,优选地,该对应的螺栓的第一端被旋拧进对应的驱动机构的螺纹钻孔,该对应的螺栓的第二端(被设计成螺栓头)在所述通孔的区域抵接该连动元件。
垫片可以具有不同的设计,例如套管型(尤其被设计为套管或螺旋弹簧),或者环型(尤其被设计成平坦环状盘或盘簧(截头椎体))。优选地,在垫片的两端上,垫片通过两端抵接对应的驱动机构并抵接连动元件,各个垫片都具有一个凸缘状前抵接面。
套管型垫片和盘簧优选地由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材料(例如钢)制成。平坦环状盘可由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材料(例如钢)制成,或者由具有小弹性模量的材料(例如弹性体)制成。
垫片的功能或柔性的功能可通过所述的环型和套管型垫片的组合来实现,通过将这样的垫片的某一组合放在螺栓的螺纹部分上方然后堆叠,最终通过螺栓的拧入被压缩并因此预张紧。因此,形成的组装好的垫片(组合垫片)的硬度以及由此的柔性可通过组合类型以及一个或多个垫片的压缩量来调节。
在替代或补充方式中,在每个情形中,柔性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可由弹簧片单元制成,弹簧片单元的对应弹簧片(片型垫片)在正交于第一直线X-X的平面中延伸,该对应的弹簧片的第一端例如通过第一夹紧构件单元牢固地连接至对应的驱动机构,该对应的弹簧片的第二端例如通过第二夹紧构件单元牢固地连接至连动元件。
第一夹紧构件单元和第二夹紧构件单元优选地各自包括两个夹紧条,夹紧条可例如通过螺栓固定至驱动机构或对应地连动元件,在每个情形中形成一个夹紧隙用于接收弹簧片的两个边缘中的一个。在对应的两个夹紧条之间牢固夹紧的是弹簧片的两个边缘中的一个。为此,通孔优选地设置在两个夹紧条中,且设置在待夹紧的弹簧片中,所述孔相对于彼此排成一行,其中弹簧片插在夹紧隙中,并能够通过延伸穿过这些通孔的螺栓/螺母配置被固定。弹簧片由此以摩擦接合并合体的方式紧密地适配在两个夹紧条之间的夹紧隙中。
这里垫片和柔性的功能再次可通过所述的片型垫片或对应地弹簧片的组合来实现,其中这样的垫片或对应地弹簧片的特定组合被固定在夹紧隙中彼此相靠,如上所述。因此形成的组装的弹簧片-垫片(组合垫片)的硬度和由此的柔性因此可再次通过平行布置的多个弹簧片垫片的组合的类型来调节。
在粉末压制机的另一个有利实施方案中,柔性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被球形承载在它们的至少一个端部处。除了通过连接元件的柔性实现的连动元件相对于驱动机构以及相对于模具板或冲压板的移动可能性,还由此通过两个抵接的球形表面部分之间在球形轴承中的相对移动形成进一步移动的可能性。由此尤其有利的是,在球形轴承与弹性复位机构联接时,该弹性复位机构在其中性无转矩位置中保持连动元件在非倾斜位置。
在一个替代或补充方式中,柔性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可以被圆柱形承载在它们的至少一个端部处,轴承的圆柱体轴线或转动轴线平行于直线Y-Y延伸。除了通过连接元件的柔性实现的连动元件相对于驱动机构以及相对于模具板或冲压板的移动可能性,还由此通过两个抵接的圆柱形表面部分之间在圆柱形轴承中的相对移动形成进一步移动的可能性。尤其也有利的是,在圆柱形轴承与弹性复位机构联接时,该弹性复位机构在其中性无转矩位置中保持连动元件在非倾斜位置。
虽然球形轴承使得相对于驱动机构、相对于连动元件、或者相对于模具板或冲压板的连接元件-相对移动的两个空间自由度成为可能,但圆柱形轴承仅允许该连接元件-相对移动的一个空间自由度。圆柱形轴承因此尤其适合于与片型柔性连接元件组合。
这同样还相应地适用于第三柔性连接机构(例如根据第一配置的具有第三柔性连接元件或者例如根据第二配置的具有第三和第四柔性连接元件),如同适用于第一柔性连接机构(例如具有第一柔性连接元件)和第二柔性连接机构(例如具有第二柔性连接元件)。
在粉末压制机的一个有利实施方案中,其他柔性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各自由平行于竖直轴线Z-Z弹性张紧的销型或片型元件形成,销型或片型元件延伸穿过模具板或冲压板中的对应通孔,对应的销型或片型元件的第一端连接至连动元件,且对应的销型或片型元件的第二端连接至模具板或冲压板。
优选地,其他柔性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各自是螺栓/垫片单元,其对应的垫片通过对应的螺栓夹紧在模具板或冲压板和连动元件的相对侧之间,所述对应的螺栓延伸穿过模具板或冲压板的对应的通孔,并被所述对应的垫片以环状或套管状方式所围绕,优选地,所述对应的螺栓的第一端被旋拧进连动元件的螺纹钻孔,所述对应的螺栓的、被设计成螺栓头的第二端在通孔的区域中抵接模具板或冲压板。
这里,垫片也可以是不同的设计,例如套管型(尤其被设计成套管或螺旋弹簧)或环型(尤其被设计成平坦环状盘或盘簧(截头椎体))。优选地,在垫片的两端上,垫片通过两端抵接对应的驱动机构并抵接连动元件,各个垫片都具有一个凸缘状前抵接面。
套管型垫片和盘簧优选地同样由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材料(例如钢)制成,而平坦环状盘可由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材料(例如钢)制成,或者由具有小弹性模量的材料(例如弹性体)制成。
这里,垫片的功能和柔性的功能也可通过所述的环型和套管型垫片的组合来实现,其中这样的垫片的某一组合被放在螺栓的螺纹部分上方然后堆叠,最终通过螺栓的拧入被压缩并因此被预张紧。因此,形成的组装好的垫片(组合垫片)的硬度以及由此的柔性可通过组合类型以及一个或多个垫片的压缩量来调节。
在替代或补充方式中,其他柔性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可以各自由片簧/夹紧构件单元形成,夹紧构件单元的对应弹簧片(其是片型垫片)在与第一直线X-X正交的平面中延伸,对应的弹簧片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夹紧构件单元牢固地连接至连动元件,对应的弹簧片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夹紧构件单元牢固地连接至模具板或冲压板。
这里,第一夹紧构件单元和第二夹紧构件单元优选地也各自包括两个夹紧条,夹紧条可例如通过螺栓固定在驱动机构或连动元件上,在每个情形中形成一个夹紧隙用于接收弹簧片的两个边缘中的一个。在对应的两个夹紧条之间牢固夹紧的是弹簧片的两个边缘中的一个。为此,通孔优选地也设置在两个夹紧条中,且设置在待夹紧的弹簧片中,所述孔相对于彼此排成一行,其中弹簧片插在夹紧隙中,并能够通过延伸穿过这些通孔的螺栓/螺母配置被固定。这里,弹簧片也由此以摩擦接合及合体的方式紧密地适配在两个夹紧条之间的夹紧间隙中。
这里垫片和柔性的功能也可通过所述的片型垫片或弹簧片的组合来实现,其中这样的垫片或弹簧片的特定组合被固定在夹紧隙中彼此相靠,如上文所述的。因此形成的组装的弹簧片-垫片(组合垫片)的硬度和由此的柔性因此也可通过平行布置的多个弹簧片垫片的组合的类型来调节。
在粉末压制机的另一个有利实施方案中,其他柔性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被球形承载在它们的一个端部处。除了通过连接元件的柔性实现的连动元件相对于驱动机构以及相对于模具板或冲压板的移动可能性,还由此通过两个抵接的球形表面部分之间在球形轴承中的相对移动也形成进一步移动的可能性。由此也尤其有利的是在球形轴承与弹性复位机构联接时,该弹性复位机构在其中性无转矩位置中保持连动元件在非倾斜位置。
在一个替代或补充方式中,其他柔性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也可以被圆柱形承载在它们的至少一个端部处,轴承的圆柱体轴线或转动轴线平行于直线Y-Y延伸。除了通过连接元件的柔性实现的连动元件相对于驱动机构以及相对于模具板或冲压板的移动可能性,还由此通过两个抵接的圆柱形表面部分之间在圆柱形轴承中的相对移动也形成进一步移动的可能性。尤其也有利的是,在圆柱形轴承与弹性复位机构联接时,该弹性复位机构在其中性无转矩位置中保持连动元件在非倾斜位置。这里圆柱形轴承也尤其适合于与片型柔性连接元件组合。
在粉末压制机的一个尤其有利的实施方案中,柔性连接机构的刚度或柔性是可调节的。该柔性的可调节性通过对应的柔性连接元件的各个部件的组合来实现,如上文参考环型或套管型柔性垫片描述的或参考片型柔性垫片描述的。此外,进一步可调节性的实现在于一个或多个柔性连接元件的一个或两个端部被球形悬挂或圆柱形悬挂,且设有一个弹性复位机构,如上文同样进一步描述的。
在粉末压制机中,所述柔性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可各自具有销型元件以及套管型元件,销型元件具有第一销端和第二销端,套管型元件在两个销端之间至少沿着销型元件的长度的一部分并沿着销型元件的周缘方向的一部分围绕销型元件。具体地,销型元件和套管型元件由此可在它们面向彼此的表面上具有锥形区域。
一个或多个柔性连接元件可由钢制成,从而优选地中间件以及模具板或冲压板也由钢制成。
一个或多个柔性连接元件可具有壁厚在2mm到10mm范围内的薄壁材料,优选地在3mm到6mm,中间件以及模具板或冲压板优选地具有片材厚度或壁厚在20mm到300mm范围内的厚壁材料。
一个或多个柔性连接元件可由弹性材料的多个薄壁层构成,而中间件以及模具板或冲压板由单件材料块组成。
一个或多个柔性连接元件还可以被设计成聚合物材料或金属材料的复合体,该复合体具有抵接的交替层,沿着连接元件的纵向方向在其第一端和其第二端之间延伸。
参考附图,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的说明中可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势、特征和应用可能性,所述说明随后且不应以限制性方式来解释。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粉末压制机的示意性示出的与发明相关的元件的第一配置(模具设备或冲压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粉末压制机的示意性示出的与发明相关的元件的第二配置(模具设备或冲压设备)的立体图;
图3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一实施方案(参见图10A、图11A或图10B、图11B)的第二配置的沿着元件的方向Z-Z(见图2)从上方见的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第二配置的元件在方向Y-Y(参见图3)的侧视图,元件被沿着穿过直线X-X(参见图3)的竖直平面切割;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第二配置的元件在方向X-X(参见图3)的侧视图,元件被沿着穿过直线Y-Y(参见图3)的竖直平面切割;
图6是根据图4被切割的元件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图5被切割的元件的立体图;
图7A是图7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示;
图8是根据图3示出的元件的立体图;
图9是图3到图8示出的元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0A和图11A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第一变型的连接元件的竖直截面,该连接元件安装在该配置的第一区域中或者该配置的第二区域中;
图10B和图11B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第二变型的连接元件的竖直截面,该连接元件安装在该配置的第一区域中或者该配置的第二区域中;
图10C和图11C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第一变型的连接元件的竖直截面,该连接元件安装在该配置的第一区域中或者该配置的第二区域中;
图10D和图11D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第二变型的连接元件的竖直截面,该连接元件安装在该配置的第一区域中或者该配置的第二区域中;以及
图12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二实施方案(参见图10C、图11C或图10D、图11D)的第二配置的元件的类似于图3的从上方见的视图,示出对应的连接元件被沿着水平面E-E切割。
在图1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粉末压制机的与发明相关的元件9、10、11、12、13、41、42的第一配置的立体图。该示意性配置4涉及根据本发明的模具装置4以及根据本发明的冲压装置4。
根据图1的该第一配置4对应于上文进一步描述的变型e1),其中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一个——优选地仅一个——固定至模具板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的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或13’。
根据图1的该第一配置4还对应于上文进一步描述的变型e1’),其中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一个——优选地仅一个——固定至冲压板连动元件41和冲压板42的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或13’。
图2中示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粉末压制机的与发明相关的元件9、10、11、12、14、15、41、42的第二配置的立体图。该示意性配置4涉及根据本发明的模具装置4以及根据本发明的冲压装置4。
根据图2的该第二配置4对应于上文进一步描述的变型e2),其中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固定至模具板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的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或14’以及固定至模具板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的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或15’。
根据图2的该第二配置4还对应于上文进一步描述的变型e2’),其中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固定至冲压板连动元件41和冲压板42的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或14’以及固定至冲压板连动元件41和冲压板42的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或15’。
图1和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功能原理的示意性图示。
粉末压制机包括一个框架、一个冲压装置和一个模具装置,模具装置限定一个模具腔,粉末材料可填充进该模具腔。粉末压制机的这些部件未在图1和图2中示出。为了由粉末材料形成压制件,冲压装置和模具装置可沿着竖直的压制冲程轴线Z-Z相对于彼此移动,并可彼此压靠。
在下文中两个术语“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连动元件41”会互换使用。同样的,两个术语“连动元件41”和“冲压板连动元件41”会互换使用。
此外,对模具板42的描述以类似的方式适用于冲压板42,反之亦然。
图1中示出的第一配置主要包括带有模具板42的模具装置4或者带有冲压板42的冲压装置4、第一驱动机构9和第二驱动机构10以及连动元件41。模具板或冲压板42沿着冲程方向或者竖直轴线Z-Z在引导机构(未在图1中示出)上被引导。
第一驱动机构9和连动元件41之间布置的是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该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能够在第一驱动机构9和连动元件41之间沿着冲程方向Z-Z传递推力和牵引力。在第二驱动机构10和连动元件41之间布置的还有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该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能够在第二驱动机构10和连动元件41之间沿着冲程方向Z-Z传递推力和牵引力。两个柔性连接元件11和12限定了第一直线X-X。此外,可以沿着该直线X-X布置两个以上的这种点状柔性连接元件。
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布置的是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该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能够在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沿着冲程方向Z-Z传递推力和牵引力,由柔性连接机构13传递的推力和牵引力的合力沿着冲程方向Z-Z被基本无转矩地引导至模具板42。针对该目的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被设计为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其布置在直线Z-Z上的一个位置处,与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的位置和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的位置等距。
如果直线X-X与直线Z-Z的交叉点被定义为直角坐标系(X/Y/Z)的零点(0/0/0),则该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位于Z轴上,并在一个连动元件附接位置(0/0/Z1)附接至连动元件41,并在一个板附接位置(0/0/Z2)附接至模具板42。因此,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在Z方向的尺寸是ΔZ=│Z2-Z1│。
在这些坐标中测量,第一驱动机构9在一个连动元件附接位置(X1/0/0)附接至连动元件41,第二驱动机构10在一个连动元件附接位置(X2/0/0)附接至连动元件41,这两个连动元件附接位置相对于冲程轴线Z-Z对称布置,即X2=-X1。
这里描述的第一配置代表了模具板42的中央、点状单点柔性支承。术语“中央”因此被以如下方式理解,即向模具板42的力传递通过第三连接机构13以无转矩方式进行,以使得在模具板42的引导件处(见图8中的例如5,6,7,8)也没有扭矩由模具板42产生。
图2示出的第二配置以类似于图1的第一配置的方式构造,并主要包括带有模具板42的模具装置4或者带有冲压板42的冲压装置4、第一驱动机构9和第二驱动机构10以及连动元件41。模具板42同样地沿着冲程方向或者竖直轴线Z-Z在引导机构(未在图1中示出)上被引导。
第一驱动机构9和连动元件41之间布置的是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该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能够在第一驱动机构9和连动元件41之间沿着冲程方向Z-Z传递推力和牵引力。在第二驱动机构10和连动元件41之间布置的是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该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能够在第二驱动机构10和连动元件41之间沿着冲程方向Z-Z传递推力和牵引力。两个柔性连接元件11和12也限定了第一直线X-X,且还可以沿着该直线X-X布置两个以上的这种点状柔性连接元件。
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还布置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该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能够在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沿着冲程方向Z-Z传递推力和牵引力,这里由柔性连接机构13传递的推力和牵引力的合力也沿着冲程方向Z-Z以基本无转矩方式引导至模具板42。不同于图1中示出的第一配置的情形,对于该第二配置,针对该目的,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被设计为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和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和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彼此间隔开地布置在第二直线Y-Y上的关于冲程轴线Z-Z对称的位置,第二直线Y-Y正交于第一直线X-X延伸,并正交于冲程轴线Z-Z延伸。第三连接元件14和第四连接元件15在每种情形中各自都布置在第二直线Y-Y上的一个位置,距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的位置和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的位置等距。
如果直线X-X与直线Z-Z的交叉点再次被定义为直角坐标系(X/Y/Z)的零点(0/0/0),则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位于Y轴上的一个位置,并在一个连动元件附接位置(0/Y4/Z1)附接至连动元件41,以及在一个板附接位置(0/Y4/Z2)附接至模具板42,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位于Y轴上的第二位置,并在一个连动元件附接位置(0/Y5/Z1)附接至连动元件41,以及在一个板附接位置(0/Y5/Z2)附接至模具板42。因此,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和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在Z方向的尺寸是ΔZ=│Z2-Z1│。
在这些坐标中测量,第三连接元件14和第四连接元件15相对于冲程轴线Z-Z对称布置,即Y5=-Y4。
这里,第一驱动机构9也在一个连动元件附接位置(X1/0/0)固定至连动元件41,第二驱动机构10在一个连动元件附接位置(X2/0/0)固定至连动元件41,这两个连动元件附接位置相对于冲程轴线Z-Z对称布置,即X2=-X1。
这里描述的第二配置代表了模具板42的分散、线性分布的多点柔性支承。术语“分散”因此被以如下方式理解,即向模具板42的力传递通过第三连接机构13、14以无转矩方式进行,以使得在模具板42的引导件处(见图8中的例如5,6,7,8)也没有扭矩由模具板42产生。
第一配置(具有在冲程轴线Z-Z上的中央连接元件13)的第三连接机构13也可与第二配置(具有关于冲程轴线Z-Z对称布置的两个分散连接元件14,15)的第三连接机构14、15结合放在一起,以形成第三配置(未示出),该第三配置具有由第三连接元件13、第四连接元件14和第五连接元件15组成的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14、15,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布置在Z轴上的位置(0/0/Z*),第四连接元件14和第五连接元件15关于冲程轴线Z-Z对称布置在位置(0/Y4/Z*)或位置(0/Y5/Z*),由此Y5=-Y4。
图3到图9以不同视图示出了上文进一步描述的第二配置的第一实施方案(销形式)。
在图3的上方视图中,可看到模具板42,其具有近似矩形轮廓。模具板42在矩形状轮廓的四个沿直径相对的拐角区各自具有一个套管型形成件42a、42b、42c、42d,在每个情形中42a、42b、42c、42d具有一个中央钻孔,在每个情形中,该中央钻孔的圆柱轴线平行于冲程轴线Z-Z行进。模具板42在其上侧具有一个基本平坦的表面42e,在该表面上可安装专用机构。为此目的,在表面42e中设置多个安装孔。通过四个套管型形成件42a、42b、42c、42d中的四个圆柱形钻孔,模具板42承载在四个圆柱形引导件5、6、7、8上,如图8中可最佳看出的。这些引导件5、6、7、8彼此平行地在Z方向平行于冲程轴线Z-Z延伸。因此模具板42沿着冲程轴线Z-Z可移位。
在图3的上方视图中,还可看到连动元件41,其布置在模具板42下方,并被其部分覆盖。在被覆盖区域,以虚线示出连动元件41的轮廓。连动元件41在其俯视平面视图轮廓中具有四个凸形区域41a、41b、41c、41d,四个凸形区域各自具有一个竖直通孔或竖直钻孔。延伸进该竖直通孔并在其中贯穿的分别是四个连接元件11、12、14、15中的一个。
连接元件11的位置和连接元件12的位置在俯视平面图中位于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X-X上,即与冲程轴线Z-Z正交。连接元件11延伸穿过连动元件41的凸形区域41b的竖直孔,且通过其下端附接至驱动机构9,如能够在图4的侧视图或图6的立体图中最佳看到的,截面沿着竖直平面X-X(参见图3)。连接元件12延伸穿过连动元件41的凸形区域41d的竖直孔,且通过其下端附接至驱动机构10,这同样能够在图4中最佳看到。
在图3的上方视图中,凸形区域42f以及模具板42的凸形区域42g也可看到,凸形区域42f和凸形区域42g同样具有一个竖直通孔或竖直钻孔。延伸进入并穿过该通孔的分别是两个连接元件14、15中的一个。
在上方视图中,连接元件14和连接元件15的位置位于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直线Y-Y上,即与冲程轴线Z-Z正交,且还正交于第一直线X-X。连接元件14延伸穿过模具板42的的凸形区域42f的竖直孔,且通过其下端附接至连动元件41的凸形区域41a,如在图5的侧视图或图7的立体图最佳看到的,截面沿着竖直平面Y-Y(参见图3)。连接元件15延伸穿过模具板42的凸形区域42g的竖直孔,且通过其下端附接至连动元件41的凸形区域41c,如图5中最佳看的。
图9中示出的是图3到图8示出的元件的立体分解图。
两个驱动机构9和10在竖直方向Z上运行,连动元件41以及模具板42在引导件5、6、7和8上引导。此外,示出四个螺栓S,每个螺栓分配一个垫圈R和一个套管H。这四个螺栓-垫圈-套管组合S-R-H各自形成上文描述的柔性连接元件11、12、14、15中的一个,两个柔性连接元件11、12用于两个驱动机构9、10的两个上端到连动元件41的柔性连接(参见例如图4和图6),且两个柔性连接元件14、15用于连动元件41到模具板42的柔性连接(参见例如图5、图7以及图7A)。在具有驱动机构9、10,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的设备的安装状态中,通过拉动使螺栓S各自被张紧,即在Z方向上弹性伸展,同时通过压力使垫圈R和套管H被张紧,即在Z方向上的弹性缩短。
在图10A中示出的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一实施方案(销形式)的第一变型(具有套管的单螺栓)的连接元件11或12的竖直截面,其布置在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与连动元件41之间的区域中。因此,螺栓S突出穿过连动元件41中的通孔L,并且穿过套管H,并通过其下端或其尖端Sa旋拧进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的上端上的螺纹钻孔G,而螺栓的上端或头部Sb利用其肩部位于垫圈R上,垫圈R转而停靠在连动元件41的上表面上,围绕通孔L。套管H在其下端和上端各自具有一个凸缘状放大部分,分别是Ha或Hb,下凸缘状放大部分Ha停靠在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的上表面,围绕螺纹钻孔G,上凸缘状放大部分Hb抵接连动元件41的下表面,围绕通孔L。因此,由张紧的螺栓S、张紧的垫圈R和张紧的套管H形成的两个单元被夹紧在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与连动元件41之间,并形成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或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
图11A中示出的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一实施方案(销形式)的第一变型(具有套管的单螺栓)的连接元件14或15的竖直截面,其布置在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的区域中。因此,螺栓S突出穿过中间板42中的通孔L,并且穿过套管H,并通过其下端或尖端Sa旋拧进连动元件41的上侧上的螺纹钻孔G,而螺栓的头部Sb利用其肩部停靠在垫圈R上,垫圈R转而停靠在板42的上表面上,围绕通孔L。套管H在每一情形中都在其下端和上端具有一个凸缘状放大部分Ha或Hb,下凸缘状放大部分Ha停靠在连动元件41的上侧,围绕螺纹钻孔G,上凸缘状放大部分Hb抵接在模具板42的下表面上,围绕通孔L。因此,由张紧的螺栓S、张紧的垫圈R和张紧的套管H形成的两个单元被夹紧在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并形成第二配置(多点柔性支承/悬架)的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或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
当然,第一配置(单点柔性支承/悬架)的第三连接元件13也可具有图11A中描述的构成。然而,有利地,第一配置的第三连接元件13的尺寸稍大于该第一配置的第一连接元件11和第二连接元件12。
图10A和图11A中示出的销类型连接元件11、12或13、14、15的柔性可例如通过套管H的长度和/或壁厚来调整以及通过套管H的材料选择来调整。套管H的长度的增加/减小因此导致连接元件的柔性的增大/减小。套管H的壁厚的增加/减小因此导致连接元件的柔性的减小/增大。套管H的材料的弹性模量的增加/减小因此导致连接元件的柔性的增大/减小。
图10B中示出的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实施方案(销形式)的第二变型(具有盘簧的双螺栓)的连接元件11或12的竖直截面,其布置在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与连动元件41之间的区域中。因此第一螺栓S1突出穿过连动元件41中的第一通孔L1,并且穿过盘簧堆T,且其下端S1a突出进入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的附接区域中的第二通孔L2,而第一螺栓S1的上端或头部S1b利用其肩部停靠在第一垫圈R1上,第一垫圈R1转而停靠在第二垫圈R2上,第二垫圈R2最终停靠在环形腔中的连动元件41的上表面,围绕第一通孔L1。此外,第二螺栓S2突出进入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的附接区域中的第二通孔L2。第二螺栓S2的上端S2a被设计成套管状,在套管部分S2a的内部具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第一螺栓S1的圆柱形尖端S1a上的互补外螺纹接合,而第二螺栓S2的下端或头部S2b利用其肩部抵接在埋头螺母M上,埋头螺母M转而抵接在第三垫圈R3上,第三垫圈R3转而抵接在第四垫圈R4上,第四垫圈R4最终抵接在环形腔中的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的附接区域的下表面上,围绕第二通孔L2。盘簧堆T的功能与第一变型的套管H(见图10A)类似。
盘簧堆T在其下端具有下盘簧Ta,在其上端具有上盘簧Tb,下盘簧Ta和上盘簧Tb各自用其大的环形表面形成盘簧堆T的下抵接表面或上抵接表面(类似于图10A中套管H的凸缘型放大部分Ha或Hb),下盘簧Ta停靠在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的上表面上,围绕第二通孔L2,上盘簧Tb抵接在连动元件41的下表面上,围绕第一通孔L1。
第一螺栓S1和第二螺栓S2以组装状态旋拧在一起,盘簧堆T在Z方向被压缩。因此形成的两个单元各自包含两个张紧螺栓S1、S2,四个张紧垫圈R1、R2、R3、R4,埋头螺母M和张紧盘簧堆T,且夹紧在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与连动元件41之间。它们形成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或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
第一垫圈R1和第二垫圈R2之间的接触区域81以及第三垫圈R3和第四垫圈R4之间的接触区域82在每个情形中由一对彼此接触的球形表面形成,且更准确地说,由第一垫圈R1上的凹形球形表面和第二垫圈R2上的凸形球形表面形成,二者都具有与假想球形的公共中心Z相关的相同的曲率半径,这在图10B中以虚线示出。此外,第一环形间隙71存在于第二垫圈R2的孔的内表面和第一螺栓S1的外表面之间,以及连动元件41的第一通孔L1的内表面和第一螺栓S1的外表面之间。类似地,第二环形间隙72也存在于第四垫圈R4的孔的内表面和第二螺栓S2的外表面之间,以及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处的第二通孔L2的内表面和第二螺栓S2的外表面之间。在第一垫圈R1和第一螺栓S1之间以及在第三垫圈R3以及第二螺栓S2之间没有径向游隙,或者比间隙区域71和72小得多的径向游隙。
当组装因此形成的连接元件11、12时,盘簧堆T被压缩,第一垫圈R1的抵接球形表面和第二垫圈R2的抵接球形表面彼此压靠或第三垫圈R3的抵接球形表面与第四垫圈R4的抵接球形表面彼此压靠。因此形成的连接元件11、12的柔性(参见图4和图6)基于间隙区域71、72中的游隙,基于盘簧堆T的弹性变形能力,以及基于第一垫圈R1和第二垫圈R2在第一接触区域81彼此在其上滑动的可能性,以及基于第三垫圈R3和第四垫圈R4在第二接触区域82彼此在其上滑动的可能性。
在图11B中示出的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一实施方案(销形式)的第二变型(具有盘簧的双螺栓)的连接元件14或15的竖直截面,连接元件布置在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的区域。因此第一螺栓S1突出穿过模具板42中的第一通孔L1,并且穿过盘簧堆T,且其下端S1a突出进入连动元件41的附接区域中的第二通孔L2,而第一螺栓S1的上端或头部S1b利用其肩部停靠在第一垫圈R1上,第一垫圈R1转而停靠在第二垫圈R2上,第二垫圈R2最终停靠在环形腔中的模具板42的上表面上,围绕第一通孔L1。此外,第二螺栓S2突出进入连动元件41的附接区域中的第二通孔L2。第二螺栓S2的上端S2a是套管型设计,在套管部分S2a的内部具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第一螺栓S1的圆柱形尖端S1a上的互补外螺纹接合,而第二螺栓S2的下端或头部S2b利用其肩部抵接在埋头螺母M上,埋头螺母M转而抵接在第三垫圈R3上,第三垫圈R3转而抵接在第四垫圈R4上,第四垫圈R4最终抵接在环形腔中的连动元件41的附接区域的下表面,围绕第二通孔L2。盘簧堆T的功能与第一变型的套管H(见图11A)类似。
盘簧堆T在其下端具有下盘簧Ta,在其上端具有上盘簧Tb,下盘簧Ta和上盘簧Tb各自用其大的环形表面形成盘簧堆T的下表面或上表面(以类似于图11A中套管H的凸缘型放大部分Ha或Hb的方式),下盘簧Ta停靠在连动元件41的上表面上,围绕第二通孔L2,上盘簧Tb抵接在模具板42的下表面上,围绕第一通孔L1。
第一螺栓S1和第二螺栓S2以组装状态旋拧在一起,盘簧堆T在Z方向上被压缩。因此形成的两个单元各自包含两个张紧螺栓S1、S2,四个张紧垫圈R1、R2、R3、R4,埋头螺母M和张紧盘簧堆T,且夹紧在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它们形成第二配置的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或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多点柔性支承/悬架)。
当然第一配置(单点柔性支承/悬架)的第三连接元件13也可具有图11B中描述的构成。然而,有利地,第一配置的第三连接元件13的尺寸稍大于该第一配置的第一连接元件11和第二连接元件12。
第一垫圈R1和第二垫圈R2之间的接触区域81以及第三垫圈R3和第四垫圈R4之间的接触区域82在每个情形中都由一对彼此接触的球形表面形成,且更准确地说,由第一垫圈R1上的凹形球形表面和第二垫圈R2上的凸形球形表面形成,二者都具有与假想球形的公共中心Z相关的相同的曲率半径,这在图11B中以虚线示出。此外,第一间隙71存在于第二垫圈R2的孔的内表面和第一螺栓S1的外表面之间,以及模具板42的第一通孔L1的内表面和第一螺栓S1的外表面之间。类似地,第二间隙72也存在于第四垫圈R4的孔的内表面和第二螺栓S2的外表面之间,以及连动元件41处的第二通孔L2的内表面和第二螺栓S2的外表面之间。在第一垫圈R1和第一螺栓S1之间以及在第三垫圈R3以及第二螺栓S2之间没有径向游隙,或者比间隙区域71和72小得多的径向游隙。
在组装如此设计的连接元件14、15期间,盘簧堆T被压缩,从而彼此停靠的第一垫圈R1的球形表面和第二垫圈R2的球形表面彼此压靠,或彼此停靠的第三垫圈R3的球形表面与第四垫圈R4的球形表面彼此压靠。因此形成的连接元件14、15的柔性(参见图5和图7)基于间隙区域71、72中的游隙,基于盘簧堆T的弹性变形能力,以及基于第一垫圈R1和第二垫圈R2在第一接触区域81彼此在其上滑动的可能性,以及基于第三垫圈R3和第四垫圈R4在第二接触区域82彼此在其上滑动的可能。
图10B和图11B中示出的销类型连接元件11、12或13、14、15的柔性可例如通过两个螺栓S1和S2的整体长度和/或套管部分S2a的壁厚来调整以及通过螺栓S1和S2的材料选择来调整。螺栓S1和S2的整体长度的增加/减小因此导致连接元件的柔性的增大/减小。套管部分S2a的壁厚的增加/减小因此导致连接元件的柔性的减小/增大。螺栓S1和S2的材料的弹性模量的增加/减小因此导致连接元件的柔性的增大/减小。
与图10A和图11A中示出的单螺栓-套管类型的销类型连接元件11、12或13、14、15相比,图10B和图11B中示出的双螺栓-盘簧类型的销类型连接元件11、12或13、14、15具有如下优势:除了基于所提及的可逆弹性变形能力意义上的机构的柔性,它们还使得不可逆的变形能力成为可能。
若在倾斜效应形式的应力期间,如图10B示出的,连动元件41相对于驱动机构9或10倾斜离开位置,则螺栓S1和S2以及盘簧堆T形成的柔性连接元件11、12的弹性变形产生达最大值的倾斜效应。通过足够大的效应,即超临界应力(足够大的倾斜效应),在连接元件11、12处、在第一垫圈R1和第二垫圈R2之间的第一接触区域81中的静态摩擦和/或在第三垫圈R3和第四垫圈R4之间的第二接触区域82中的静态摩擦被克服,以使得两个垫圈R1和R2和/或两个垫圈R3和R4开始相对于彼此滑动。该滑动移动的程度由间隙71或间隙72的径向游隙限制。这克服静态摩擦以及在接触区域81和/或82中的通过滑动摩擦的滑动的发生,从而形成了连接元件11、12的不可逆的变形。
替代图10A、图11A、图10B、图11B呈现和描述的柔性连接元件11、12、14、15的销类型第一实施方案(参见图3),这些元件还可被设计成片型,如图12中示出的,其中示出这些片型柔性连接元件11’、12’、14’、15’沿着水平切割平面E-E的截面(参见图10C、图10D、图11C、图11D)。在图10A、图11A、图10B和图11B中的这些描绘则是竖直截面,与对应的片型连接元件的平面正交,其片平面则会在平行于冲程轴线Z-Z的平面中延伸。
图10A和图11A中的套管H则由两个U形部分替代,这两个U形部分一个开口朝向左侧,另一个开口朝向右侧。这意味着一个U形部分的腿向左侧延伸,另一个U形部分的腿向右侧延伸,而两个U形部分的底座会被固定机构(未示出)固定在螺栓或者销S或S1上。
图10B和图11B中的两个接触区域81、82的球形表面则会被圆柱形表面替代,圆柱形表面的母线会正交于冲程轴线Z-Z延伸,且图10B和图11B的环形间隙会被平面间隙替代。
在图10C中示出的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片形式)的第一变型(带螺纹的H形部分)的连接元件11’或12’的竖直截面,其布置在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与连动元件41之间的区域。一个H形部分P由此以H形部分的四个腿中的两个向左侧延伸且H形部分的四个腿中的两个向右侧延伸的方式布置在驱动元件9或10与连动元件41之间,其中H形部分P的纵向轴线正交于冲程轴线Z-Z延伸。H形部分P的下端Pa停靠在驱动机构9或10的上表面上,而H形部分P的上端Pb抵接在连动元件41的下表面上。停靠在驱动机构9或10上并形成H形部分的下端Pa的两个腿各自由紧固螺栓61固定,紧固螺栓61延伸穿过对应的腿中的孔并旋拧进驱动机构9或10中的螺纹钻孔。抵接在连动元件41上并形成H形部分的上端Pb的两个腿同样由紧固螺栓61固定,紧固螺栓61延伸穿过对应的腿中的孔并旋拧进连动元件41中的螺纹钻孔。平面E-E是切割平面,在图12中示出连接元件11’和12’沿着该平面被切割。
在图11C示出的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片形式)的第一变型(带螺纹的H形部分)的连接元件14’或15’的竖直截面,其布置在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的区域中。H形部分P由此以H形部分的四个腿中的两个向左侧延伸且H形部分的四个腿中的两个向右侧延伸的方式布置在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其中H形部分P的纵向轴线再次正交于冲程轴线Z-Z延伸。H形部分P的下端Pa停靠在连动元件41的上表面上,而H形部分P的上端Pb抵接在模具板42的下表面上。停靠在连动元件41上并形成H形部分的下端Pa的两个腿各自由紧固螺栓61固定,紧固螺栓61延伸穿过对应的腿中的孔并旋拧进连动元件41中的螺纹钻孔。抵接模具板42并形成H形部分的上端Pb的两个腿同样各自由紧固螺栓61固定,紧固螺栓61延伸穿过对应的腿中的孔并旋拧进模具板42中的螺纹钻孔。平面E-E是切割平面,在图12中示出连接元件14’和15’沿着该平面被切割。
当然,第一配置(单点柔性支承/悬架)的第三连接元件13也可具有图11C中描述的构成。然而,有利地,第一配置的第三连接元件13的尺寸稍大于该第一配置的第一连接元件11’和第二连接元件12’。
图10D中示出的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片形式)的第二变型(螺纹片簧)的连接元件11’或12’的竖直截面,其布置在驱动机构9或驱动机构10与连动元件41之间的区域中。一个片簧B由此以片平面平行于冲程轴线Z-Z延伸的方式布置在驱动元件9或10与连动元件41之间,其中片簧B的纵向轴线正交于冲程轴线Z-Z延伸。片簧B的下端Ba停靠在驱动机构9或10的上表面上,而片簧B的上端Bb抵接在连动元件41的下表面上。片簧B的下端或下边缘Ba通过两个夹紧条K1、K2固定至驱动机构9或10。为此目的,这两个夹紧条K1、K2各自通过紧固螺栓62牢固地旋拧至驱动机构9或10。此外,另一紧固螺栓63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穿过夹紧条K1中的对应的通孔,在片簧B的下端Ba,且在夹紧条K2中,该紧固螺栓63在其尖端被旋拧,并由紧固螺母64牢固地张紧。片簧B的上端或上边缘Bb通过两个夹紧条K3、K4固定至连动元件41。为此目的,这两个夹紧条K3、K4各自通过紧固螺栓62牢固地旋拧至连动元件41。此外,这里另一紧固螺栓63也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穿过夹紧条K3中的对应的通孔,在片簧B的上端Bb,且在夹紧条K4中,该紧固螺栓63也在其尖端被旋拧,并由紧固螺栓64牢固地张紧。平面E-E是切割平面,在图12中示出连接元件11’和12’沿着该平面被切割。
图11D中示出的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片形式)的第二变型(螺纹片簧)的连接元件14’或15’的竖直截面,其布置在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的区域中。片簧B由此以片平面平行于冲程轴线Z-Z延伸的方式布置在连动元件41和模具板42之间,其中片簧B的纵向轴线正交于冲程轴线Z-Z延伸。片簧B的下端Ba停靠在连动元件41的上表面上,而片簧B的上端Bb抵接在模具板42的下表面上。片簧B的下端或下边缘Ba通过两个夹紧条K1、K2固定至连动元件41。为此目的,这两个夹紧条K1、K2各自通过紧固螺栓62牢固地旋拧至连动元件41。此外,另一紧固螺栓63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穿过夹紧条K1中的对应的孔,在片簧B的下端Ba,且在夹紧条K2中,该紧固螺栓63在其端部被旋拧,并由紧固螺母64牢固地张紧。片簧B的上端或上边缘Bb通过两个夹紧条K3、K4固定至模具板42。为此目的,这两个夹紧条K3、K4各自通过紧固螺栓62牢固地旋拧至模具板42。此外,这里另一紧固螺栓63也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穿过夹紧条K3中的对应的通孔,在片簧B的上端Bb,且在夹紧条K4中,该紧固螺栓63也在其端部被旋拧,并由紧固螺母64牢固地张紧。平面E-E是切割平面,在图12中示出连接元件14’和15’沿着该平面被切割。
当然,第一配置(单点柔性支承/悬架)的第三连接元件13也可具有图11D中描述的结构。然而,有利地,第一配置的第三连接元件13的尺寸稍大于该第一配置的第一连接元件11’和第二连接元件12’。
类似于图3,图12中是更详细示出的根据第二实施方案(参见图10C、图11C或图10D、图11D)的第二配置的元件的从上方看的视图,示出对应的连接元件被沿着水平平面E-E切割。第一实施方案(图3)的销型连接元件11、12、14、15在平面X-Y的所有方向上是柔性的,而该第二实施方案(图12)的片型连接元件11’、12’、14’、15’实际仅对于X方向上的偏转是柔性的,而它们在Y方向上基本上无柔性。
然而,根据本发明,仅带有销型连接元件11、12、14、15的图3的第一实施方案和仅带有片型连接元件11’、12’、14’、15’的图12的第二实施方案都使得在两个驱动机构9和10在沿着压制冲程轴线Z-Z延伸的行进距离中具有差别的情形下,向模具板42中的无转矩(无倾斜效应)力传递成为可能。

Claims (15)

1.用于由粉末材料制造压制件的粉末压制机(1),该粉末压制机具有一个框架、一个冲压装置和一个模具装置,该模具装置限定一个模具腔,粉末材料可填充进该模具腔,之后,所述冲压装置和所述模具装置沿着一个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相对于彼此可移动,并相互挤压,以形成所述压制件,其中:
a)所述模具装置(4)具有一个模具板连动元件(41)和一个模具板(42),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连接至两个驱动机构(9,10),所述两个驱动机构(9,10)沿着竖直轴线Z-Z平行运行,所述模具板(42)沿着冲程方向或竖直轴线Z-Z在引导机构(5、6、7、8)上被引导,并连接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
b)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通过第一柔性连接机构(11;11’)连接至第一驱动机构(9),并通过第二柔性连接机构(12;12’)连接至第二驱动机构(10),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1;1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机构(12;12’)布置在第一直线X-X上,该第一直线X-X与所述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正交;以及
c)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和所述模具板(42)通过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14、15;13’;14’、15’)彼此连接,该第三柔性连接机构以与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机构(11;11’)和所述第二柔性连接机构(12;12’)等距的方式布置在第二直线Y-Y上,该第二直线Y-Y与所述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正交并与第一直线X-X正交,以使得产生的、由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14、15;13’;14’、15’)传递的推力或牵引力在一个竖直直线上的一个点处被导引至所述模具板(42),所述竖直直线穿过所述模具板(42)的重心,
其中
d)一方面: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11’),该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11’)固定至所述第一驱动机构(9)和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以及
所述第二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12’),该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12’)固定至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0)和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以及
e)另一方面:
e1)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13’),该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13’)固定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模具板(42);或者
e2)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14’)和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15’),所述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14’)固定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模具板(42),所述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15’)固定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模具板(42)。
2.用于由粉末材料制造压制件的粉末压制机(1),尤其是根据权利要求1的粉末压制机,该粉末压制机具有一个框架、一个冲压装置和一个模具装置,该模具装置限定一个模具腔,粉末材料可填充进该模具腔,之后,所述冲压装置和所述模具装置沿着一个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相对于彼此可移动,并相互挤压,以形成所述压制件,其中:
a’)所述冲压装置(4)具有一个冲压板连动元件(41)和一个冲压板(42),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连接至两个驱动机构(9,10),所述两个驱动机构(9,10)沿着竖直轴线Z-Z平行运行,所述冲压板(42)沿着冲程方向或竖直轴线Z-Z在引导机构(5、6、7、8)上被引导,并连接至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
b’)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通过第一柔性连接机构(11;11’)连接至第一驱动机构(9),并通过第二柔性连接机构(12;12’)连接至第二驱动机构(10),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1;1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机构(12;12’)布置在第一直线X-X上,该第一直线X-X与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正交;以及
c’)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和所述冲压板(42)通过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14、15;13’;14’、15’)彼此连接,该第三柔性连接机构以与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机构(11;11’)和所述第二柔性连接机构(12;12’)等距的方式布置在第二直线Y-Y上,该第二直线Y-Y与所述竖直压制冲程轴线Z-Z正交并与所述第一直线X-X正交,以使得产生的、由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13;14、15;13’;14’、15’)传递的推力或牵引力在一个竖直直线上的一个点处被导引至所述冲压板(42),所述竖直直线穿过所述冲压板(42)的重心,
其中
d’)一方面: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11’),该第一柔性连接元件(11;11’)固定至所述第一驱动机构(9)和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以及
所述第二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12’),该第二柔性连接元件(12;12’)固定至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0)和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以及
e’)另一方面:
e1’)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13’),该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13’)固定至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冲压板(42);或者
e2’)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14’)和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15’),所述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14’)固定至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冲压板(42),所述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15’)固定至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以及所述冲压板(4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粉末压制机(1),其中,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固定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和所述模具板(42)或者固定至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和所述冲压板(42)的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13’),所述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13’)在位于所述竖直轴线Z-Z上的连动元件附接位置0/0/Z1处固定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或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且所述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3;13’)在位于所述竖直轴线Z-Z上的板附接位置0/0/Z2处固定至所述模具板(42)或所述冲压板(42)。
(具有中央、点状/单点柔性支承的变型)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粉末压制机(1),其中,所述第三柔性连接机构具有固定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和所述模具板(42)或者固定至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和所述冲压板(42)的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14’),以及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15’),所述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14’)在第一连动元件附接位置0/Y4/Z1固定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或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所述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15’)在第二连动元件附接位置0/Y5/Z1固定至所述模具板连动元件(41)或所述冲压板连动元件(41),且所述第三柔性连接元件(14;14’)在第一板附接位置0/Y4/Z2固定至所述模具板(42)或所述冲压板(42),且所述第四柔性连接元件(15;15’)在第二板附接位置0/Y5/Z2被固定,所述连动元件附接位置0/Y4/Z1和0/Y5/Z1位于第二直线上,该第二直线与所述竖直轴线Z-Z正交且与所述第一直线X-X正交,且所述板附接位置0/Y4/Z2和0/Y5/Z2位于第三直线上,该第三直线与所述竖直轴线Z-Z正交且与所述第一直线X-X正交。
(具有以线性方式分布的分散、多点柔性支承的变型)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的粉末压制机,其中所述柔性连接元件(11、12;11’、12’)中的一个或两个各自由平行于竖直轴线Z-Z弹性张紧的销型元件(S、H;S1、S2、T)或片型元件(P;B)形成,所述销型元件或片型元件延伸穿过所述连动元件(41)的对应通孔(L;L1),所述对应的销型元件(S、H;S1、S2、T)或所述片型元件(P;B)的第一端(Sa;S1a;Pa;Ba)连接至对应的驱动机构(9或10),对应的销型元件或片型元件(S、H;S1、S2、T;P;B)的第二端(Sb;S1b;Pb;Bb)连接至所述连动元件(41)。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粉末压制机,其中所述柔性连接元件(11、12)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各自是螺栓/垫片单元(S、H;S1、S2、T),所述螺栓/垫片单元的对应的垫片(H;T)通过对应的螺栓(S;S1;S2)夹紧在所述对应的驱动机构(9、10)和所述连动元件(41)的相对侧之间并以环状或套管状方式围绕螺栓(S;S1、S2),对应的螺栓(S;S1、S2)优选地延伸穿过所述连动元件(41)的对应的通孔(L;L1),优选地,对应的螺栓(S)的第一端(Sa)被旋拧进所述对应的驱动机构(9或10)的螺纹钻孔(G),对应的螺栓(S)的被设计成螺栓头的第二端(Sb)在所述通孔(L)的区域中抵接所述连动元件(41)。
7.根据权利要求5的粉末压制机,其中所述柔性连接元件(11’、12’)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各自由弹簧片单元(P;B、K1、K2、K3、K4)组成,所述弹簧片单元的对应弹簧片(P;B)在正交于所述第一直线X-X的平面中延伸,所述对应的弹簧片是片型垫片,所述对应的弹簧片(P;B)的第一端(Pa;Ba)被牢固地连接至所述对应的驱动机构(9或10),所述对应的弹簧片(P;B)的第二端(Pb;Bb)被牢固地连接至所述连动元件(41)。
8.根据权利要求6的粉末压制机,其中所述柔性连接元件(11、12)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被球形承载(81和/或82)在它们的端部的至少一个(S1b和/或S2b)处。
9.根据权利要求7的粉末压制机,其中所述柔性连接元件(11’、12’)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被圆柱形承载在它们的下端(Pa;Ba)和/或它们的上端(Pb;Bb),支承件的圆柱体轴线或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直线Y-Y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9之一的粉末压制机,其中其他柔性连接元件(13;14、15;13’;14’、15’)中的一个或两个各自由平行于竖直轴线Z-Z弹性张紧的销型元件(S、H;S1、S2、T)或片型元件(P;B)形成,所述销型元件或片型元件延伸穿过所述模具板(42)或所述冲压板(42)的对应的通孔(L;L1),对应的销型元件(S、H;S1、S2、T)或片型元件(P;B)的第一端(Sa;S1a;Pa;Ba)被连接至所述连动元件(41),对应的销型元件或片型元件(S、H;S1、S2、T;P;B)的第二端(Sb;S1b;Pb;Bb)连接至所述模具板(42)或所述冲压板(42)。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粉末压制机,其中其他柔性连接元件(13;14、15)中的一个或两个各自是螺栓/垫片单元(S、H;S1、S2、T),所述螺栓/垫片单元的对应的垫片(H;T)通过对应的螺栓(S;S1、S2)夹紧在所述模具板(42)或所述冲压板(42)和所述连动元件(41)的相对侧之间并以环状或套管状方式围绕螺栓(S;S1、S2),对应的螺栓(S;S1、S2)优选地延伸穿过所述模具板(42)或所述冲压板(42)的对应的通孔(L;L1),优选地,对应的螺栓(S)的第一端(Sa)被旋拧进所述连动元件(41)的螺纹钻孔(G),对应的螺栓(S)的被设计成螺栓头的第二端Sb在所述通孔(L)的区域中抵接所述模具板(42)或所述冲压板(42)。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的粉末压制机,其中其他柔性连接元件(13’;14’、15’)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各自由弹簧片单元(P;B、K1、K2、K3、K4)组成,所述弹簧片单元的对应的弹簧片(P;B)在正交于所述第一直线X-X的平面中延伸,所述对应的弹簧片(P;B)的第一端(Pa;Ba)被牢固地连接至所述连动元件(41),所述对应的弹簧片(P;B)的第二端(Pb;Bb)被牢固地连接至所述模具板(42)或所述冲压板(42)。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粉末压制机,其中其他柔性连接元件(13;14、15)中的一个或两个被球形承载(81和/或82)在它们的端部的至少一个(S1b和/或S2b)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2的粉末压制机,其中其他柔性连接元件(13’;14’、15’)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被圆柱形承载在它们的下端(Pa;Ba)和/或它们的上端(Pb;Bb),支承件的圆柱体轴线或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直线Y-Y延伸。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粉末压制机,其中所述柔性连接机构(11、12、13、14、15;11’、12’、13’、14’、15’)的刚度或柔性是可调节的。
CN2012800062011A 2011-01-24 2012-01-24 粉末压制机 Pending CN1033281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1151833.8 2011-01-24
EP11151833A EP2479022A1 (de) 2011-01-24 2011-01-24 Pulverpresse
PCT/EP2012/051013 WO2012101103A1 (de) 2011-01-24 2012-01-24 Pulverpress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8197A true CN103328197A (zh) 2013-09-25

Family

ID=44310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62011A Pending CN103328197A (zh) 2011-01-24 2012-01-24 粉末压制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302456A1 (zh)
EP (2) EP2479022A1 (zh)
JP (1) JP2014502924A (zh)
KR (1) KR20140002716A (zh)
CN (1) CN103328197A (zh)
WO (1) WO201210110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8690A (zh) * 2018-12-13 2020-06-23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具备模具自动传递功能的压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10767A1 (de) * 2012-05-31 2013-12-05 Fette Compacting Gmbh Presse
DE102013012085B4 (de) * 2013-07-22 2016-02-04 Fette Compacting Gmbh Presse zur Herstellung eines Presslings aus pulverförmigem Material
DE102013110539B3 (de) 2013-09-24 2014-11-20 Fette Compacting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Presslings aus pulverförmigem Material
CH710828B1 (de) * 2015-03-05 2019-06-28 Dietmar W Kramer Dr Sc Techn Eth Phd Pulverpresse sowie ein Futtergehäuse mit vorzugsweise mehreren für ein Querpressen verschiebbaren Stempeln.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52991A (en) * 1972-10-06 1974-12-10 Verrina Spa Bending press
US4873923A (en) * 1986-05-16 1989-10-17 Manning Douglas E Hydraulic press platon support
CN1526490A (zh) * 2003-09-22 2004-09-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板材柔性多点曲面成形模具装置
DE102006006312A1 (de) * 2006-02-10 2007-08-16 Pressenservice Scheitza Gmbh Servo-Presse
CN101112770A (zh) * 2006-07-26 2008-01-30 塔利亚蒂·鲁道夫方案合伙及两合公司 用于瓷砖成型的等静压模具
EP2210680A2 (de) * 2009-01-27 2010-07-28 Trumpf Maschinen Austria GmbH & CO. KG. Biegepresse mit einem Antriebsbalken und elastisch gekuppelten Biegebalke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52991A (en) * 1972-10-06 1974-12-10 Verrina Spa Bending press
US4873923A (en) * 1986-05-16 1989-10-17 Manning Douglas E Hydraulic press platon support
CN1526490A (zh) * 2003-09-22 2004-09-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板材柔性多点曲面成形模具装置
DE102006006312A1 (de) * 2006-02-10 2007-08-16 Pressenservice Scheitza Gmbh Servo-Presse
CN101112770A (zh) * 2006-07-26 2008-01-30 塔利亚蒂·鲁道夫方案合伙及两合公司 用于瓷砖成型的等静压模具
EP2210680A2 (de) * 2009-01-27 2010-07-28 Trumpf Maschinen Austria GmbH & CO. KG. Biegepresse mit einem Antriebsbalken und elastisch gekuppelten Biegebalke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8690A (zh) * 2018-12-13 2020-06-23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具备模具自动传递功能的压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1318690B (zh) * 2018-12-13 2021-06-08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具备模具自动传递功能的压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02716A (ko) 2014-01-08
JP2014502924A (ja) 2014-02-06
US20130302456A1 (en) 2013-11-14
EP2479022A1 (de) 2012-07-25
WO2012101103A1 (de) 2012-08-02
EP2668028A1 (de) 2013-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8197A (zh) 粉末压制机
CN101646918B (zh) 具有用于平衡竖直移动构件重量的装置的坐标测量机
US8777201B2 (en) Clamp comprising a multi-part guide path
JP5464616B2 (ja) 四角形ラムを備えた調整ダイスの板材曲面成形装置
CN105939794B (zh) 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品的制造装置、心轴以及冲压成型品
US20110291342A1 (en) Support arrangement
CN109421253B (zh) 立体打印装置的成型平台
CN215596109U (zh) 浮动保压机构以及保压机
KR101922801B1 (ko) 시트·필름 성형 롤 장치, 시트·필름 성형 방법
KR100593227B1 (ko) 유체역학적 폐쇄 장치, 특히 횡방향 압출성형용 유체역학적 폐쇄 장치
GB2468591A (en) A press brake for bending sheets
CN101837394B (zh) 用于弯折板材的压弯机
JP6136280B2 (ja) プレス装置、これに用いるプレス金型及びプレス方法
JP4714551B2 (ja) 厚さ調整機構を備えるプレス装置
CN102061491B (zh) 成形装置
CN208787303U (zh) 一种汽车消声器合并落料模具
TWI780142B (zh) 具有浮動支承裝置的多件式滾壓工具
KR100465563B1 (ko) 연속 동작 프레스
US8739592B2 (en) Devi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molded parts
CN101648437B (zh) 一种硬质聚氯乙烯片材挤出装置
KR102139924B1 (ko) 프레스의 슬라이드 장치
CN100391705C (zh) 单层热压机液压-机械复合同步机构
CN202480437U (zh) 折痕装置
CN105473251A (zh) 一种用于在两个薄板状部件间制作压印式接头的模具及包括此类模具的装置
CN103328123A (zh) 冲压成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