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0818A - 判定方法、检查装置及检查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判定方法、检查装置及检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0818A
CN103310818A CN201310077407XA CN201310077407A CN103310818A CN 103310818 A CN103310818 A CN 103310818A CN 201310077407X A CN201310077407X A CN 201310077407XA CN 201310077407 A CN201310077407 A CN 201310077407A CN 103310818 A CN103310818 A CN 103310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ing fixture
value
inspection
situation
optical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740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垣本博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yo Yud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yo Yud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yo Yud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yo Yud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10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08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18/00Testing or calibra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D1/00 - G01D15/00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16Test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9/04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inhibiting, or warning against double recording on the same blank or against other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alfunctions
    • G11B19/048Testing of disk drives, e.g. to detect defects or prevent sudden failur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305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 G11B20/10324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asymmetry of the recorded or reproduced waveform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305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 G11B20/10361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digital demodulation process
    • G11B20/1037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digital demodulation process based on hard decisions, e.g. by evaluating bit error rates before or after ECC deco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305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 G11B20/10398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jitter, timing deviations or phase and frequency erro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2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carrier
    • G11B7/0037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carrier with discs
    • G11B7/00375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carrier with discs arrangements for detection of physical defects, e.g. of recording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Testing Of Optical Devices Or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判定方法、检查装置及检查系统。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容易地进行记录型光盘的检查装置的维护管理。本方法包含:根据关于对记录型光盘的记录状态进行检查的检查装置的、与自校正完成状态的背离相关的指标或该指标的基准值与该指标的差,对可否继续使用检查装置进行判断的步骤;以及在判断为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以利用检查装置所进行的记录型光盘的检查为可能的方式进行设定的步骤。由此可一面保证检查装置的检查性能,一面进行记录型光盘的检查。

Description

判定方法、检查装置及检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记录型光盘的检查装置进行管理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大部分归档数据是利用纸介质进行保存的状况下,根据在2004年11月制定,且在次年4月施行的电子文档法,关于在商法(及其相关法令)及税法中规定保管为义务的文档,不仅重视通过纸文档的保存,也重视通过电子化的文档文件的保存。对此,提出有JIS-Z6017等指南,且规定使用有标准化的检查器的记录初始的特性检查、保管期间中的定期的特性检查及检查数据的保管为义务。然而,实际上利用光盘所实现的归档并未有太大发展。
此外,在日本专利特开平6-223527号公报中揭示有如下技术,通过针对光盘(例如CD-R(Compact Disc-Recordable,可录光盘))的记录面及基板的损伤而对RF(RadioFrequency,射频)信号的紊乱(例如电压电平的上下变动)设置限制电平,来进行缺陷检测、丛发错误(burst error)检测。另外,在日本专利特开2010-97641号公报中,揭示有如下技术,即由缺陷检查算出错误率,设置特定的阈值并进行数据可否再生的判定。而且,在日本专利特开2009-116998号公报中揭示有如下技术,即根据使用有循轨错误(TrackingError)信号的磁盘上的缺陷检查,判定可否利用存在复制限制的内容。而且,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246686号公报中揭示有使用基准磁盘进行检查装置的校正的技术。
然而,在这些技术中并未揭示用于对记录型光盘的检查装置进行维护管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6-2235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976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9-11699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平10-2466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一方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容易地进行记录型光盘的检查装置的维护管理的技术。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施方式的判定方法包含如下步骤:(A)根据关于对记录型光盘的记录状态进行检查的检查装置的、与自校正完成状态的背离相关的指标或该指标的基准值与该指标的差,对可否继续使用检查装置进行判断;(B)在判断为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以利用检查装置所进行的记录型光盘的检查为可能的方式进行设定。
由此,可一面保证检查装置的检查性能,一面进行记录型光盘的检查。
另外,所述判定方法也可还包含如下步骤:(C)在判断为不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由来自成为特定的基准的磁盘的再生信号,获取错误率、无法校正的错误数、抖动及非对称性值中的至少1个评估指标值;及(D)若评估指标值在预定范围内,则以利用检查装置所进行的记录型光盘的检查为可能的方式进行设定。这样,即便在继续使用的判定中判定为不可,具体来说,只要可根据来自再生信号的评估指标值确认检查装置的检查性能,便可通过该检查装置进行检查。
而且,所述判定方法也可还包含如下步骤:(E)若评估指标值在预定范围内,则使检查装置中所保持的所述指标初始化。如此一来,不进行其他校正处理便可解决,因此可容易地开始下次的检查。
而且,所述判定方法也可还包含如下步骤:(F)在判断为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对指标或指标的基准值与指标的差是否满足在满足判断所述检查装置不可继续使用的条件之前的特定的条件进行判断;(G)在判断为满足特定的条件的情况下,由来自记录型光盘的再生信号,获取错误率、无法校正的错误数、抖动及非对称性值中的至少1个评估指标值;以及(H)若评估指标值在预定范围内,则以利用检查装置所进行的记录型光盘的检查为可能的方式进行设定。这样,并不是放置直至由继续使用的所述指标判定为不可继续使用的极限为止,而是某种程度地提前、具体来说根据来自再生信号的评估指标值对检查装置的检查性能进行确认。
另外,所述判定方法也可还包含如下步骤:(I)在判断为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由来自检查对象的记录型光盘的再生信号,获取错误率、无法校正的错误数、抖动及非对称性值中的至少1个评估指标值;(J)根据评估指标值,对检查对象的记录型光盘的状态进行判定,将判定结果存储于数据存储部中。
而且,所述判定方法也可还包含如下步骤:(K)在判断为不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以利用检查装置所进行的记录型光盘的检查为不可能的方式进行设定。另外,也可还包含如下步骤:在判断为不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将警告状态这一内容显示在显示装置中。而且,也可还包含如下步骤:若评估指标值不在预定范围内,则将警告状态这一内容显示在显示装置中。
此外,可生成用于在计算机中实施如上所述的处理的程序,该程序例如存储于软性磁盘、CD-ROM(Compact Disk Read Only Memory,只读光盘)等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例如ROM)、硬盘等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或存储装置中。
[发明的效果]
在一方面,可容易地进行记录型光盘的检查装置的维护管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检查系统的概要的图。
图2是检查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3是计算机的功能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处理流程的图。
图5是表示检查处理的处理流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关于错误率的门限电平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关于抖动的门限电平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无法校正的错误数的门限电平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非对称性值的门限电平的图。
图10是表示判定表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辅助表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处理流程的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计算机的功能框图。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主要处理流程的图。
图15是第4实施方式的计算机的功能框图。
图1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主要处理流程的图。
图1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主要处理流程的图。
图18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主要处理流程的图。
图1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主要处理流程的图。
图20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主要处理流程的图。
图21是计算机的功能框图。
[符号的说明]
1        检查装置
3        计算机
5        记录型光盘
11       控制部
12       再生部
13       特性值检测部
14       数据解调电路
15       存储器
16       I/F
31       检查程序
33       数据存储部
311      第1判定部
313      检查处理部
315      第2判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图1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查系统的构成例。本实施方式的检查系统包括包含记录型光盘5的驱动装置的检查装置1、及连接于该检查装置1的计算机3。在记录型光盘5中记录有应归档的文档数据。
在图2中表示检查装置1的功能构成例。检查装置1包括:控制部11,实施检查装置1的控制以及各种运算及处理;再生部12,再生光盘中所记录的数据;特性值检测部13,根据自再生部12输出的再生信号对各种特性值进行检测;数据解调电路14,根据自再生部12输出的再生信号实施数据解调处理;存储器15,存储控制部11中所使用的数据及程序等;以及I/F(Interface,接口)16,作为与计算机3的通讯接口。特性值检测部13是在算出下述的各种评估指标值的时对所使用的值进行检测。特性值检测部13有时也使用来自数据解调电路14的输出。另外,I/F16是根据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总线)等的规格而与计算机3进行通讯。
接着,在图3中表示计算机3的功能构成例。在计算机3中,执行进行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的检查程序31,且计算机3包括数据存储部33。若执行检查程序31,则可实现第1判定部311及检查处理部313。第1判定部311进行对可否继续使用检查装置1进行判定的第1判定处理。检查处理部313实施检查装置1的检查的处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未使用第2判定部315。
接着,使用图4至图11对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内容等进行说明。首先,用户利用USB缆线等将检查装置1及计算机3连接,进一步接通它们的电源(图4:步骤S1)。关于用户的作业,在虚线方块中表示。
接着,确认由计算机3识别检查装置1后,用户启动检查程序31(步骤S3)。启动的检查程序31的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请求检查次数计数值及作为该检查次数计数值的基准值的检查限制次数,自检查装置1获取它们的值(步骤S5)。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有检查装置1连接于不同的计算机3的情况,因此在检查装置1的存储器15中存储检查次数计数值及检查限制次数。此外,检查限制次数有根据检查装置1的种类而不同的情况,也有不按照检查装置1的种类而设为相同的情况。在检查限制次数相同的情况下,也有与检查程序31一起包含在数据存储部33中所存储的设定文件中,且自该设定文件读出的情况。另外,检查次数计数值在关于检查装置1与自校正完成的状态的背离相关的指标值的一例中,也可为检查装置1的电源接通时间及激光照射时间等。而且,检查次数计数值也可由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计数并存储于存储器15中,还可以由检查程序31的检查处理部313将现有值增加检查执行次数后的值通过I/F16而由控制部11写入至存储器15。而且,关于步骤S5,第1判定部311也可以仅通过指示而由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实际地从存储器15读出检查次数计数值及检查限制次数。
接着,第1判定部311判断检查次数计数值是否为小于检查限制次数的值(步骤S7)。此外,也可以由控制部11进行判断。
当检查次数计数值为检查限制次数以上的情况下,第1判定部311判定不允许继续使用检查装置1,并在计算机3的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步骤S11)。接着,结束处理。另外,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设定不可继续使用。因此,无法进行利用检查装置1所进行的光盘的检查。此外,当控制部11进行步骤S7的情况下,对第1判定部311通知判定结果,第1判定部311根据该通知而在显示装置中显示判定结果。
另一方面,若检查次数计数值为小于检查限制次数的值,则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步骤S9)。也就是,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及检查处理部313进行如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设定,在显示装置中进行表示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显示。当控制部11进行步骤S7的情况下,对第1判定部311通知判定结果,第1判定部311根据该通知而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而且,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
接着,检查处理部313与控制部11协作而实施利用检查装置1所进行的记录型光盘5的检查(步骤S13)。使用图5至图11对步骤S13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接着,根据来自检查处理部313的指示而实施检查处理的控制部11使检查次数计数值增加1并存储于存储器15中(步骤S15)。然后结束处理。
这样,在保证检查装置1不处于自校正完成状态较多地背离的状态后,可进行记录有归档数据的光盘的检查。
接着,使用图5至图11对步骤S13的处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用户将检查对象磁盘设置于检查装置1中(图5:步骤S21)。检查处理部313是对用户催促测定结果的保存文件名、检查对象磁盘的名称及其他设定项目的输入,且自用户接收这些数据的输入并保持(步骤S23)。其后,检查处理部313对检查装置1指示表示检查对象磁盘的记录特性的评估指标值的测定。根据该指示,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对检查对象磁盘的数据存储区域全面进行特性值的测定(步骤S25)。
例如对错误率、无法校正的错误数、抖动、非对称性值中的至少任一个进行测定。也就是,控制部11使用来自特性值检测部13及数据解调电路14的数据而算出这些值。更具体来说,算出它们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中的任一个或全部。但是,优选的是对非对称性值算出最大值及最小值,对其以外的特性值算出最大值。
控制部11将这些测定值输出至检查处理部313,检查处理部313获取这些测定值(步骤S27)。
接着,检查处理部313使用存储于数据存储部33中的判定表及所获取的测定值,而实施检查对象磁盘的记录特性的等级判定处理(步骤S29)。关于本步骤,也有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实施的情况。
等级判定处理是例如根据如图6至图9所示般的劣化的时间变化等而进行。也就是,图6表示错误率的时间变化的一例,且表示随着时间经过错误率线性增加的例子。接着,设定门限电平(阈值电平)TL-E1至TL-E6的6个电平。
6个电平为一例,可任意地设定。但是,规定最高品质的区域的门限电平(图6中的TL-E1)优选的是设为在记录初始的阶段应确保的记录品质。另外,规定最低品质的区域的门限电平(图6中的TL-E6)优选的是设为规格的上限值或记录数据的再生极限值。
此时优选的是在规定最高品质的区域的门限电平与规定最低品质的区域的门限电平之间,阶段性地(也可并非等间隔)设定1个以上的中间门限电平(图6中的TL-E2至TL-E5)。由此,可确切地把握记录特性的变化倾向、及至规定最低品质的区域的门限电平为止的范围。
这种中间门限电平的设定间隔是考虑检查装置1的测定精度(分辨力)来设定。其原因在于:即便超越测定精度而进行详细设定,也会成为充满不均的结果且不发挥效果。另外,在将规定最低品质的区域的门限电平设为记录数据的再生极限值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对中间门限电平中的1个设定规格的上限值。由此,测定后的介质的记录特性可以区分为依据规格的电平、超过规格值但实际使用上无问题的电平、需要迅速地进行数据覆写(也就是迁移)的电平等这样的特性电平。
不仅错误率,对于抖动、无法校正的错误数及非对称性值,也可采用作为评估指标值,且也可设定门限电平。在图7中表示抖动的时间变化的一例及门限电平的一例。另外,在图8中表示无法校正的错误数的时间变化的一例及门限电平的一例。而且,在图9中表示非对称性值的时间变化的一例及门限电平的一例。例如优选的是使错误率与抖动、无法校正的错误数及非对称性值中的至少1个组合成AND或OR的关系而使用。关于这种门限电平的设定,以用户无法任意地变更的方式进行。其原因在于:确保与过去的实际数据的匹配性。
接着,准备如图10所示般的判定表。也就是,判定表是用于根据对各评估指标设定的门限电平的组合与所获取的记录特性的测定值的关系,来决定检查对象磁盘的记录特性的等级的表。
在图10的例中,设定有7个阶段的等级,对于各个等级,设定有符合各评估指标的门限电平(也就是条件)。接着,在该例中,关于等级G,判定为相当于满足任一个条件的情况,关于其以外的等级,判定为相当于满足所有的条件的情况。
此处,表示组合错误率、抖动、无法校正的错误数、非对称性值之4个评估指标而决定的情况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就是,能够以由4个评估指标中的任1个或2个以上的组合来决定的方式进行变形。但是,不宜以单体形式使用成为「0」或「1以上」的判定的无法校正的错误数、及容许范围广的非对称性值来进行判定,优选的是组合使用错误率或抖动中的任一个或者两个。另外,关于等级的数量也为任意。而且,关于各等级的门限电平的设定也不过为一例,根据当时的要求规格、规格水准等而设定。
关于这种判定表,有以文件形式等存储于计算机3的数据存储部33,或存储于检查装置1的存储器15中等方法。
而且,判定表与如图11所示的辅助表有关。图11的辅助表是表示与等级对应的下次检查时间的表。在图11的例中,在已判定等级的情况下,可获得相应的下次检查时间的数据。以如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越是与高品质的记录状态对应的等级,到下次检查时间为止的期间越长。
关于下次检查时间,表示有最长设为36个月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依据所使用的检查对象光盘的规格及长期可靠性数据等而设定适合性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辅助表,也特定与所判定的等级对应的下次检查时间的数据。关于辅助表,以文件形式等存储于计算机3的数据存储部33中,或存储于检查装置1的存储器15中。接着,关于该处理,可由检查处理部313进行,也可由控制部11进行。
当控制部11实施步骤S29的情况下,对检查处理部313通知判定结果。
其后,检查处理部313将包含等级及下次检查时间的数据的判定结果显示于显示装置中(步骤S31)。由此,用户可确认本次的光盘的记录状态,进一步可判断下次应何时检查。此外,若需要立即迁移,则可立即进行应对,因此可防止数据的消失等重要的问题于未然。此外,也可使测定值本身一同或视要求进行显示。
另外,检查处理部313将包含测定值及所判定的等级、及检查对象光盘的名称、下次检查时间等的数据以指定保存文件名的文件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存储部33中(步骤S33)。只要对同一检查对象光盘向相同文件进行追记,则可连续地确认将来的检查记录,从而可长期地管理检查数据。接着,返回到调用前的处理。
若实施这种处理,则通过使用可进行精确的检查的检查装置1,可准确地确认记录有要求长期保存的归档数据的光盘的记录状态。
[实施方式2]
在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使用检查次数计数值、检查装置1的电源接通时间、激光照射时间等一旦使用检查装置1便会增加的指标的例子,但也可使用除此以外的指标。例如也可采用如下方法:在计数器中初始地设定检查次数限制值、电源接通时间的限制基准值、及激光照射时间的限制基准值,每使用一次检查装置1则对计数器的值进行一次减算。
即便在采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关于图1至图3中所示的系统及装置构成,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对此,处理流程变更为如图12所示般的处理流程。
首先,用户利用USB缆线等将检查装置1及计算机3连接,进一步接通它们的电源(图12:步骤S41)。关于用户的作业,在虚线方块中表示。
接着,在确认由计算机3识别检查装置1后,用户启动检查程序31(步骤S43)。启动的检查程序31的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请求检查剩余次数,自检查装置1获取该值(步骤S45)。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有检查装置1连接于不同的计算机3的情况,因此设为在检查装置1的存储器15中存储检查剩余次数。此外,如上所述,检查剩余次数=检查限制次数-检查次数计数值。也就是,为基准值与和检查装置1自校正完成的状态的背离相关的指标值的差的一例,也可为其他指标值。
另外,检查剩余次数也可为使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进行计数并存储于存储器15中,也可使检查程序31的检查处理部313将使现有值相应于检查执行次数递减的值通过I/F16相对于控制部11而写入到存储器15中。而且,关于步骤S45,第1判定部311也可仅进行指示,而实际上使检查装置1中的控制部11自存储器15读出检查剩余次数。
接着,第1判定部311是判断检查剩余次数是否为大于0的值(步骤S47)。亦可由控制部11进行判断。
在检查剩余次数为0以下的情况下,第1判定部311判定不允许继续使用检查装置1,并在计算机3的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步骤S55)。接着,结束处理。另外,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设定不可继续使用。因此,无法进行利用检查装置1所进行的光盘的检查。此外,在控制部11进行步骤S47的情况下,对第1判定部311通知判定结果,第1判定部311根据该通知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
另一方面,只要检查剩余次数为大于0的值,则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步骤S49)。也就是,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及检查处理部313,进行如允许检查装置1继续使用的设定,于显示装置中进行表示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显示。在控制部11进行步骤S47的情况下,对第1判定部311通知判定结果,第1判定部311根据该通知而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而且,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
接着,检查处理部313是与控制部11协作来实施利用检查装置1所进行的记录型光盘5的检查(步骤S51)。关于步骤S51的详细情况,与使用图5至图11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在此处省略说明。
接着,根据来自检查处理部313的指示而实施检查处理的控制部11使检查剩余次数减少1并存储于存储器15中(步骤S53)。然后结束处理。
这样,在保证检查装置1不处于自校正完成状态较多地背离的状态后,可准确地进行记录有归档数据的光盘的检查。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对检查装置1实施更详细的检查的实例进行说明。此外,关于检查系统的构成,与图1所示的构成相同。另外,关于检查装置1,虽然动作有不同之处,但与图2所示内容相同。
在图13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计算机3的功能构成例。在计算机3中,执行进行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的检查程序31b,计算机3包括数据存储部33。接着,若执行检查程序31b,则可实现第2判定部315及检查处理部313。第2判定部315进行判定可否继续使用检查装置1的第2判定处理。检查处理部313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实施检查装置1的检查处理。
接着,使用图14对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内容等进行说明。首先,用户利用USB缆线等将检查装置1及计算机3连接,进一步接通它们的电源(图14:步骤S61)。关于用户的作业,在虚线方块中表示。
接着,确认由计算机3识别检查装置1后,用户启动检查程序31b(步骤S63)。而且,用户将基准磁盘设置于检查装置1(步骤S65)。
基准磁盘是为了对因检查装置1的经年变化及机械性不良情况等而引起的检查特性的劣化进行侦测所使用的校正用介质。在基准磁盘中,记录有表示基准磁盘的介质ID(Identification,识别)或其他判别密钥的数据,第2判定部315是若该数据为适当的数据则继续下述的判定处理,但若为不适当的数据则中止判定处理。为了可测定在以下进行说明的判定处理中所使用的数据,于基准磁盘中预先记录有特定的数据。此外,关于在判定处理中所使用的基准值等,也有记录于基准磁盘中的情况。另外,检查装置1具有记录功能,仅限于根据利用检查装置1的记录功能进行记录时的特性值而设定判定处理中所使用的基准值的情况,基准磁盘也可为具有空白部分的记录型光盘。
接着,若第2判定部315自用户接收到诊断开始的指示(步骤S67),则对检查装置1,指示表示再生信号的特性的评估指标值的测定,且自检查装置1获取测定值(步骤S69)。
根据来自第2判定部315的指示,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对检查对象磁盘的数据存储区域进行特性值的测定。
例如,对错误率、无法校正的错误数、抖动、非对称性值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测定。也就是,控制部11使用来自特性值检测部13及数据解调电路14的数据而算出这些值。更具体来说,算出它们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中的任一个或全部。但是,优选的是对于非对称性值算出最大值及最小值,对除此以外的特性值算出最大值。控制部11将这些特性值通过I/F16输出至计算机3的第2判定部315。第2判定部315获取这些测定值。
接着,第2判定部315使用数据存储部33中所存储的规定正常范围的基准值数据及自检查装置1获取的评估指标的测定值,来判断评估指标的测定值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步骤S71)。例如,在对错误率的最大值进行测定的情况下,判断与作为关于该错误率的最大值的上限值的基准值相比错误率的最大值的测定值是否较小。另外,例如在对非对称性值的最大值及最小值进行测定的情况下,判断该最大值及最小值是否包含于设定作为基准值的上限值及下限值的范围内。当组合使用多个评估指标的情况下,判断两者是否均为正常范围内。
关于步骤S71,在控制部11中,也可使用存储于存储器15中的基准值进行判断。
在评估指标的测定值并非正常范围内的情况下,第2判定部315判定不允许继续使用检查装置1,在计算机3的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步骤S73)。接着,结束处理。另外,第2判定部315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设定不可继续使用。因此,无法进行利用检查装置1所进行的光盘的检查。此外,在控制部11进行步骤S71的情况下,对第2判定部315通知判定结果,第2判定部315根据该通知而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
另一方面,在评估指标的测定值为正常范围内的情况下,第2判定部315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步骤S75)。也就是,第2判定部315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及检查处理部313,进行如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设定,在显示装置中进行表示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显示。在控制部11进行步骤S71的情况此案,对第2判定部315通知判定结果,第2判定部315根据该通知而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而且,第2判定部315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
接着,检查处理部313与控制部11协作而实施利用检查装置1所进行的记录型光盘5的检查(步骤S77)。关于步骤S77的详细情况,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如使用图5至图11所作说明般,省略详细的说明。
这样,在保证在检查装置1再生基准磁盘的情况下所测定的评估指标的测定值处于正常范围内后,可准确地进行记录着归档数据的光盘的检查。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组合第1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的实例。关于检查系统整体,与图1所示相同。关于检查装置1,虽然一部分处理内容也有不同的部分,但与图2所示相同。
在图15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计算机3的功能构成例。在计算机3中,执行进行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的检查程序31c,计算机3包括数据存储部33。若执行检查程序31c,则可实现第1判定部311、第2判定部315、及检查处理部313。第1判定部311进行判定可否继续使用检查装置1的第1判定处理。第2判定部315进行判定可否继续使用检查装置1的第2判定处理。检查处理部313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实施检查装置1的检查的处理。
接着,使用图16及图17对第4实施方式的处理内容等进行说明。
首先,用户利用USB缆线等将检查装置1及计算机3连接,进一步接通它们的电源(图16:步骤S81)。关于用户的作业,在虚线方块中表示。
接着,在确认由计算机3识别检查装置1后,用户启动检查程序31c(步骤S83)。启动的检查程序31c的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请求检查次数计数值及作为该检查次数计数值的基准值的检查限制次数,自检查装置1获取这些值(步骤S85)。步骤S85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5相同。关于检查次数计数值及检查限制次数,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第1判定部311判断检查次数计数值是否为小于检查限制次数的值(步骤S87)。关于该步骤,也可由控制部11进行判断。
当检查次数计数值为检查限制次数以上的情况下,第1判定部311判定不允许继续使用检查装置1,并在计算机3的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步骤S95)。接着,处理通过端子A而转移到图17的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当在步骤S95中将继续使用设为不允许的情况下,只要进行下述的第2判定处理且无问题,则可实施针对记录型光盘5的检查处理。因此对检查装置1等也可不立即进行关于不允许继续使用的设定。
此外,当控制部11进行步骤S87的情况下,对第1判定部311通知判定结果,第1判定部311根据该通知而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
另一方面,若检查次数计数值为小于检查限制次数的值,则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步骤S89)。也就是,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及检查处理部313进行如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设定,且在显示装置中进行表示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显示。当控制部11进行步骤S87的情况下,对第1判定部311通知判定结果,第1判定部311根据该通知而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而且,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
接着,检查处理部313与控制部11协作实施利用检查装置1所进行的记录型光盘5的检查(步骤S91)。关于步骤S91的详细情况,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使用图5至图11进行说明,因此省略相关的说明。
其后,根据来自检查处理部313的指示实施检查处理的控制部11是使检查次数计数值按1递增并存储于存储器15中(步骤S93)。接着,结束处理。在使用其他的指标实施步骤S87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使指标的值增加。
这样,在保证检查装置1不处于自校正完成状态较多地背离的状态后,可准确地进行记录有归档数据的光盘的检查。
接着,转移到图17的处理的说明,第1判定部311在显示装置中进行向用户催促基准磁盘的设置的显示。与此相对,用户将基准磁盘设置于检查装置1(步骤S97)。关于基准磁盘,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第2判定部315是若自用户接收到诊断开始的指示(步骤S99),则对检查装置1指示表示再生信号的特性的评估指标值的测定,自检查装置1获取测定值(步骤S101)。
根据来自第2判定部315的指示,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对检查对象磁盘的数据存储区域进行特性值的测定。关于测定的评估指标,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第2判定部315使用存储于数据存储部33中的规定正常范围的基准值数据及自检查装置1获取的评估指标的测定值,来判断评估指标的测定值是否进入正常范围内(步骤S103)。关于该步骤,与第3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71相同,有时也由控制部11执行。
在评估指标的测定值不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况下,第2判定部315判定不允许继续使用检查装置1,对检查装置1设定警告状态或保护状态。而且,第2判定部315在显示装置中显示作为不允许继续使用的意旨及作为警告状态或保护状态的内容(步骤S109)。接着,结束处理。
此处根据不允许继续使用的判定,设定警告状态与保护状态中的任一个。在警告状态的情况下,使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的测定功能保持有效的状态。但是,在想要利用该检查装置1进行检查的情况下,初始地进行警告显示等,提醒用户重新进行校正。另一方面,在保护状态的情况下,将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的测定功能设定为无效。由此,该检查装置1在准确校正之前无法进行检查。
另一方面,在评估指标的测定值为正常范围内的情况下,第2判定部315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步骤S105)。也就是,第2判定部315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及检查处理部313进行如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设定,在显示装置中进行表示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显示。在控制部11进行步骤S103的情况下,对第2判定部315通知判定结果,第2判定部315根据该通知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而且,第2判定部315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
其后,第2判定部315以将检查次数计数值初始化为0的方式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进行指示,控制部11根据该指示将检查次数计数值设定为0(步骤S107)。接着,处理是通过端子C而转移到图16的步骤S91。
这样,即便在次数判定中存在问题,只要可通过关于基准磁盘的再生特性的确认保证充分的性能,便可继续使用。
[实施方式5]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组合的实例。关于检查系统整体,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关于检查装置1的功能,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关于计算机3的构成,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使用图18及图19对第5实施方式的处理内容等进行说明。
首先,用户利用USB缆线等将检查装置1及计算机3连接,进一步接通它们的电源(图18:步骤S111)。关于用户的作业,在虚线方块中表示。
接着,在确认由计算机3识别检查装置1后,用户启动检查程序31c(步骤S113)。启动的检查程序31c的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请求检查剩余次数,自检查装置1获取它们的值(步骤S115)。本步骤与第2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45相同。
接着,第1判定部311判断检查剩余次数是否为大于0的值(步骤S117)。也可由控制部11进行判断。
当检查剩余次数为0以下的情况下,第1判定部311判定不允许继续使用检查装置1,在计算机3的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步骤S118)。接着,处理通过端子D转移到图19的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在步骤S118中设为不允许继续使用的情况,只要进行以下所述的第2判定处理且无问题,则可实施对记录型光盘5的检查处理。因此,对检查装置1也可不立即进行关于不允许继续使用的设定。
此外,当控制部11进行步骤S117的情况下,对第1判定部311通知判定结果,第1判定部311根据该通知而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
另一方面,若检查剩余次数为大于0的值,则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步骤S119)。也就是,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及检查处理部313进行如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设定,在显示装置中进行表示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显示。当控制部11进行步骤S117的情况下,对第1判定部311通知判定结果,第1判定部311根据该通知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而且,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
接着,检查处理部313与控制部11协作实施利用检查装置1所进行的记录型光盘5的检查(步骤S121)。关于步骤S121的详细情况,与使用图5至图11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在此处省略说明。
接着,根据来自检查处理部313的指示实施检查处理的控制部11使检查剩余次数减少1并存储于存储器15中(步骤S123)。接着,结束处理。
转移到图19的处理的说明,第1判定部311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提醒用户设置基准磁盘的显示。与此相对,用户将基准磁盘设置于检查装置1(步骤S125)。关于基准磁盘,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第2判定部315若从用户接收诊断开始的指示(步骤S127),则对检查装置1指示表示再生信号的特性的评估指标值的测定,自检查装置1获取测定值(步骤S129)。
根据来自第2判定部315的指示,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对检查对象磁盘的数据存储区域进行特性值的测定。关于测定的评估指标,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第2判定部315使用存储于数据存储部33中的规定正常范围的基准值数据及评估指标的测定值,对评估指标的测定值是否进入正常范围内进行判断(步骤S131)。关于该步骤,与第3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71相同,也有控制部11执行的情况。
当评估指标的测定值不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况下,第2判定部315将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判定为不允许,对检查装置1设定警告状态或保护状态。而且,第2判定部315在显示装置中显示继续使用为不允许的意旨及作为警告状态或保护状态的内容(步骤S137)。接着,结束处理。本步骤与第4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109相同。
另一方面,当评估指标的测定值为正常范围内的情况下,第2判定部315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步骤S133)。也就是,第2判定部315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及检查处理部313进行如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设定,且在显示装置中进行表示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允许的显示。当控制部11进行步骤S131的情况下,对第2判定部315通知判定结果,第2判定部315根据该通知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而且,第2判定部315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
其后,第2判定部315以使检查剩余次数初始化为作为基准值的检查限制次数的方式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进行指示,控制部11根据该指示而对检查剩余次数设定检查限制次数(步骤S135)。接着,处理通过端子E转移到图18的步骤S121。
这样,即便在次数判定中存在问题,只要可通过关于基准磁盘的再生特性的确认保证充分的性能,则能够继续使用。
[实施方式6]
本实施方式是第5实施方式的变化例。关于系统的构成,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
关于处理流程,变更为如图20所示般的处理流程。
首先,用户利用USB缆线等将检查装置1及计算机3连接,进一步接通它们的电源(图20:步骤S141)。关于用户的作业,在虚线方块中表示。
接着,在确认由计算机3识别检查装置1后,用户启动检查程序31c(步骤S143)。启动的检查程序31c的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请求检查剩余次数,自检查装置1获取它们的值(步骤S145)。本步骤与第2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45相同。
接着,第1判定部311判断检查剩余次数是否为大于0的值(步骤S147)。也可由控制部11进行判断。
当检查剩余次数为0以下的情况下,第1判定部311判定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为不允许,在计算机3的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步骤S149)。接着,处理通过端子D转移到图19的处理。也就是,关于此后的处理,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当控制部11进行步骤S147的情况下,对第1判定部311通知判定结果,第1判定部311根据该通知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
另一方面,若检查剩余次数为大于0的值,则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步骤S151)。也就是,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装置1的控制部11及检查处理部313进行如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设定,在显示装置中进行表示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的显示。当控制部11进行步骤S147的情况下,对第1判定部311通知判定结果,第1判定部311根据该通知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而且,第1判定部311对检查处理部313允许检查装置1的继续使用。
接着,第1判定部311使检查剩余次数显示在显示装置中(步骤S153),使用户认识目前的状况。接着,进一步第1判定部311判断检查剩余次数是否为特定次数以上(步骤S155)。在本实施方式中,并非在检查剩余次数成为0之后,而是尽可能预先在例如20次左右的特定次数前实施图19的处理以确认检查装置1的检测性能。由此,可在检查装置1成为警告状态或保护状态之前进行应对。
因此,当检查剩余次数未达特定次数的情况下,例如对用户确认后,通过端子D转移到图19的处理。但是,也可自动地转移到图19。
另一方面,当检查剩余次数为特定次数以上的情况下,检查处理部313与控制部11协作并实施利用检查装置1所进行的记录型光盘5的检查(步骤S157)。关于步骤S157的详细情况,与使用图5至图11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内容相同,此处省略说明。
接着,根据来自检查处理部313的指示实施检查处理的控制部11使检查剩余次数减少1并存储在存储器15中(步骤S159)。接着,结束处理。
通过进行如上所述的处理,可预先确认检查性能而不会遇到欲使用的检查装置1突然成为不可使用状态的情况。
此外,也可使第5实施方式如本实施方式般进行变形。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计算机3的功能方块构成为一例,也有未必与实际的程序模块构成一致的情况。而且,关于处理流程,只要处理结果不改变,则也有更换步骤的顺序,或并列执行的情况。
另外,检查系统的功能分担可为各种形态,并不限定于所述例子。关于警告状态及保护状态,也可在判断为不满足基准的情况下随时进行设定。
此外,所述计算机3为计算机装置,如图21所示,利用总线2519,将存储器2501、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2503、硬盘驱动器(HDD:Hard Disk Drive)2505、连接于显示装置2509的显示控制部2507、可移动磁盘2511用的驱动装置2513、输入装置2515、及用于连接网络的通讯控制部2517。操作系统(OS:Operating System)及用于实施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的应用程序是存储在HDD2505中,由CPU2503执行时,从HDD2505读出至存储器2501。CPU2503根据应用程序的处理内容而对显示控制部2507、通讯控制部2517、驱动装置2513进行控制,进行特定的动作。另外,关于处理中途的数据,主要存储在存储器2501中,但也可存储在HDD2505中。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用于实施所述处理的应用程序存储并分布在计算机可读取的可移动磁盘2511中,自驱动装置2513安装于HDD2505。也有通过因特网等网络及通讯控制部2517安装于HDD2505的情况。这种计算机装置是通过使所述CPU2503、存储器2501等硬件与OS及应用程序等程序而有机地协作,实现如上所述的各种功能。

Claims (11)

1.一种判定方法,包括:根据关于对记录型光盘的记录状态进行检查的检查装置的、与自校正完成状态的背离相关的指标或该指标的基准值与该指标的差,对可否继续使用所述检查装置进行判断的步骤;以及
在判断为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以利用所述检查装置所进行的所述记录型光盘的检查为可能的方式进行设定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定方法,更包含:在判断为不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由来自成为特定的基准的磁盘的再生信号,获取错误率、无法校正的错误数、抖动及非对称性值中的至少1个评估指标值的步骤;及
若所述评估指标值为预定范围内,则以利用所述检查装置所进行的所述记录型光盘的检查为可能的方式进行设定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判定方法,更包含:若所述评估指标值为预定范围内,则使在所述检查装置中保持的所述指标初始化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定方法,更包含:在判断为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对所述指标或所述指标的基准值与所述指标的差是否满足在满足判断所述检查装置不可继续使用的条件之前的特定的条件的步骤;
在判断为满足所述特定的条件的情况下,由来自所述记录型光盘的再生信号,获取错误率、无法校正的错误数、抖动及非对称性值中的至少1个评估指标值的步骤;以及
若所述评估指标值为预定范围内,则以利用所述检查装置所进行的所述记录型光盘的检查为可能的方式进行设定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定方法,更包含:当判断为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由来自检查对象的记录型光盘的再生信号,获取错误率、无法校正的错误数、抖动及非对称性值中的至少1个评估指标值的步骤;
根据所述评估指标值,对所述检查对象的记录型光盘的状态进行判定,将判定结果存储于数据存储部中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定方法,更包含:在判断为不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以利用所述检查装置所进行的所述记录型光盘的检查为不可能的方式进行设定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判定方法,更包含:若所述评估指标值不在预定范围内,则以利用所述检查装置所进行的所述记录型光盘的检查为不可能的方式进行设定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定方法,更包含:在判断为不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将作为警告状态这一内容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判定方法,更包含:若所述评估指标值不在预定范围内,则将作为警告状态这一内容在显示装置中进行显示的步骤。
10.一种检查装置,对记录型光盘的记录状态进行检查,该检查装置包括:
根据在所述检查装置中所存储且与自校正完成状态的背离相关的指标或该指标的基准值与该指标的差,来判断可否继续使用所述检查装置的单元;以及
在判断为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以利用所述检查装置所进行的所述记录型光盘的检查为可能的方式进行设定的单元。
11.一种检查系统,包括:根据关于对记录型光盘的记录状态进行检查的检查装置的、与自校正完成状态的背离相关的指标或该指标的基准值与该指标的差,对可否继续使用所述检查装置进行判断的单元;以及
在判断为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实施利用所述检查装置所进行的所述记录型光盘的检查的单元。
CN201310077407XA 2012-03-14 2013-03-12 判定方法、检查装置及检查系统 Pending CN1033108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6912 2012-03-14
JP2012056912A JP2013190334A (ja) 2012-03-14 2012-03-14 判定方法、検査装置及び検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0818A true CN103310818A (zh) 2013-09-18

Family

ID=49135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7407XA Pending CN103310818A (zh) 2012-03-14 2013-03-12 判定方法、检查装置及检查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45979A1 (zh)
JP (1) JP2013190334A (zh)
CN (1) CN10331081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394167T3 (es) * 2006-10-16 2013-01-23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Aparato de procesamiento húmedo usando un menisco de fluído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9105A (zh) * 2006-01-24 2007-08-01 东芝三星储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驱动器和记录方法
CN101211587A (zh) * 2006-12-27 2008-07-02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数据记录评价方法以及光盘记录再生装置
JP2009116998A (ja) * 2007-11-09 2009-05-28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67383A (ja) * 1995-10-12 1997-06-24 Toray Ind Inc 光記録媒体の検査システ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JPH10246686A (ja) * 1997-03-03 1998-09-14 Sony Disc Technol:Kk 情報記録媒体の検査装置の校正方法及び情報記録媒体の検査装置の校正用の情報記録媒体
JPH11353780A (ja) * 1998-06-10 1999-12-24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の検査装置及び検査方法
JP4191628B2 (ja) * 2004-02-25 2008-12-03 パルステ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の検査装置
JP2005353182A (ja) * 2004-06-11 2005-12-22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テストディスク評価装置及びその評価方法
JP2007149161A (ja) * 2005-11-24 2007-06-14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WO2008016136A1 (ja) * 2006-08-03 2009-12-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周辺機器装置、周辺機器装置の集積回路、および周辺機器装置の不良解析方法
JP5126595B2 (ja) * 2008-04-23 2013-01-2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JP5136352B2 (ja) * 2008-10-15 2013-02-06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検査装置及び検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9105A (zh) * 2006-01-24 2007-08-01 东芝三星储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驱动器和记录方法
CN101211587A (zh) * 2006-12-27 2008-07-02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数据记录评价方法以及光盘记录再生装置
JP2009116998A (ja) * 2007-11-09 2009-05-28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45979A1 (en) 2013-09-19
JP2013190334A (ja) 201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8857C (zh) 用于管理一次性写入光记录介质上的缺陷区域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光记录介质
CN100505068C (zh) 盘存储装置和盘存储装置不良判定方法
CN108648779B (zh) 一种闪存颗粒筛选分级的方法
CN109918022B (zh) 一种ssd开卡坏块表继承方法
EP1979903B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storage media
CN1815605B (zh) 光盘装置及光盘媒体的替换区域设定方法
CN108628718A (zh) 一种减轻温度影响的ssd管理方法及ssd
CN103310818A (zh) 判定方法、检查装置及检查系统
CA2342401C (en) Method of verifying defect management area information of optical disc
US7039188B2 (en) Optical disc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07026350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of errors on optical storage media
CN107301109A (zh) 一种硬盘质量筛选方法及装置
EP1721317A1 (en) Record carrier identification using asymmetry modulation
US20090240648A1 (en) Evaluation method of numeric analysis
CN111552582A (zh) 筛选闪存弱块的方法、装置和固态硬盘
US2007004741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write strategy parameters by adopting different adjustment procedures according to quality indices
CN109739702A (zh) 硬盘自动化检测方法
EP1195761A2 (en) Optical disc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4078070A (zh) 光盘库装置的光盘检查方法和光盘库装置
CN101252007B (zh) 多层光盘及可对应多层光盘的光盘装置
CN100520923C (zh) 光盘装置和光盘记录方法
US9263083B2 (e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KR100636352B1 (ko) 광디스크 드라이브의 기록/재생용 레이저 파워의 보상방법
Byers Optical discs for archiving
US7990820B2 (en) Optical disc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optical disc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