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9219A - 清洁装置和使用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清洁装置和使用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9219A
CN103309219A CN2012104478812A CN201210447881A CN103309219A CN 103309219 A CN103309219 A CN 103309219A CN 2012104478812 A CN2012104478812 A CN 2012104478812A CN 201210447881 A CN201210447881 A CN 201210447881A CN 103309219 A CN103309219 A CN 1033092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ed
transfer printing
cleaning
parts
clean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478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口步
高桥政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09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92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ditioning the transfer element, e.g. clea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清洁装置和使用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清洁装置,包括:清洁单元,其包括轴部和多个接触器,所述轴部被可旋转地设置,所述接触器沿着所述轴部的外周设置为接触待清洁部件,所述接触器由导电纤维形成,所述清洁单元通过旋转并且通过静电吸引附着在所述待清洁部件上的污物来清洁所述待清洁部件。所述接触器满足下述条件:0<纤维密度(kF/英寸2)×相对于所述待清洁部件的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48。

Description

清洁装置和使用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洁装置和使用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诸如电子照相式复印机或激光束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根据图像数据在感光鼓(示例性图像承载体、示例性待清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显影剂图像)。然后,利用转印部件(示例性转印单元、示例性待清洁部件)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诸如纸张)上,通过加热将所转印的色调剂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从而获得记录图像。
还已知近年来下述类型的全色复印机和全色激光束打印机。也就是说,在这种类型中,利用一次转印部件(示例性转印单元、示例性待清洁部件)将形成在感光鼓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示例性图像承载体、示例性待清洁部件)上,并且黄色、蓝绿色(青色)、品红色、黑色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上叠加在彼此之上。利用二次转印部件(示例性转印单元、示例性待清洁部件)将合成的色调剂图像共同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从而形成全色的记录图像。
色调剂图像的转印效率受到随着任何感光鼓的表面状态、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状态以及温度/湿度产生变化而导致中间转印带的电阻值和记录介质的电阻值的变化的影响。因此,难以始终将色调剂的转印效率保持为100%。即使在色调剂图像转印之后,色调剂会残留且附着在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的感光鼓的表面上和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
因此,迄今为止,在感光鼓、转印部件、一次转印部件、二次转印部件以及中间转印带所构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部分的下游侧设置有清洁装置。在下一个色调剂图像形成之前,去除残留色调剂。
已知具有下述结构的清洁装置为一种这样类型的清洁装置。在此结构中,具有辊子形式的并且在其中植入有导电纤维的清洁刷与待清洁部件(诸如,二次转印部件等)接触,并且在清洁刷与待清洁部件之间施加对应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的电位差(偏压),从而残留色调剂及其他残留颗粒从待清洁部件被静电地吸引到清洁刷上。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清洁装置中,有限数量的色调剂能够由清洁刷承载。如果将保持有大量色调剂的清洁刷与待清洁部件接触,则清洁性能本身会降低。因此,需要所谓的去色调剂机构,以用于从清洁刷分离并且回收色调剂。也就是说,在清洁刷的旋转范围内设置有回收辊(即,所谓的去色调剂辊),以回收由清洁刷去除的被清洁部件上的色调剂。此外,去色调剂辊设置有刮板。该刮板刮掉由去色调剂辊回收的色调剂,从而利用传送单元将色调剂回收在回收盒中。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清洁装置中,通过施加偏压,在待清洁部件与清洁刷的刷部(示例性接触器)自身之间产生吸引力。因此,用于旋转地驱动清洁刷和待清洁部件的马达(示例性驱动单元)的转矩需要比普通旋转转矩大。此所需的转矩随着偏压的增大而增大。
为了保持清洁性能,随着待清洁部件随着时间变化,有必要对刷部施加需要量的偏压。如果转矩据此而变化,则马达的操作变得不稳定。因此,有必要使转矩稳定。
由于马达的特性,随着旋转速度的增加,转矩的上限降低。因此,当清洁刷高度依赖于偏压时,有必要减小整个清洁刷的转矩。然而,如果减小端部处的力来减小转矩(即,如果减小每个刷部的端部相对于待清洁部件的过盈量),则会牺牲清洁性能。
关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清洁装置,已知例如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2-365992和No.2002-358709中公开的技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和使用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清洁装置能够在不降低清洁装置的清洁性能的情况下抑制用于旋转驱动清洁装置和待清洁部件的驱动单元的旋转转矩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包括:清洁单元,其包括轴部和多个接触器,所述轴部被可旋转地设置,所述接触器沿着所述轴部的外周设置为接触待清洁部件,所述接触器由导电纤维形成,所述清洁单元通过旋转并且通过静电吸引附着在所述待清洁部件上的污物来清洁所述待清洁部件。所述接触器满足下述条件:0<纤维密度(kF/英寸2)×相对于所述待清洁部件的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48。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包括:清洁单元,其包括轴部和多个接触器,所述轴部被可旋转地设置,所述接触器沿着所述轴部的外周设置为接触待清洁部件,所述接触器由导电纤维形成,所述清洁单元通过旋转并且通过静电吸引附着在所述待清洁部件上的污物来清洁所述待清洁部件。所述接触器满足下述条件:0<纤维密度(kF/英寸2)×相对于所述待清洁部件的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31。
根据基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每个接触器由聚酯、丙烯或尼龙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其承载显影剂图像;转印单元,其将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清洁装置,其清洁作为所述待清洁部件的图像承载体,或者清洁作为所述待清洁部件的转印单元。
根据基于第四方面的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作为所述待清洁部件的转印单元由导电树脂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以在不降低清洁装置的清洁性能的情况下抑制用于旋转驱动清洁装置和待清洁部件的驱动单元的旋转转矩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可以在不降低清洁装置的清洁性能的情况下进一步抑制用于旋转驱动清洁装置和待清洁部件的驱动单元的旋转转矩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可以以低成本获得容易加工成纤维形式的接触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可以可靠地清洁待清洁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用作待清洁部件的转印部件较少被清洁装置刮伤。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性图像形成装置的概念性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概念性视图;
图3是在检查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时所用的离线工作台的概念性视图;
图4是对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的清洁刷和去色调剂辊施加的偏压的型式的表格;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的清洁刷的旋转频率与对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的清洁刷施加的偏压之间关系的表格;
图6是示出通过检查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所获得的测量结果的表格;
图7是示出基于在图6中所获得的测量结果的转矩差值与等于纤维密度(kF/英寸2)×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的值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8是示出基于在图6中所获得的测量结果的转矩比与等于纤维密度(kF/英寸2)×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的值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两种清洁刷的行为的照片;
图10是示出了用于拍摄清洁装置的行为的装置;以及
图11示出了刷部的线性接触。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示出示例性实施例的图中,通常,对相应的结构元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下文中将不再重复相同的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性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念性视图。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为串联型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形成单元20、中间转印带(示例性图像承载体、示例性待清洁部件)30、形成一对的支承辊41和二次转印装置(示例性转印单元、示例性待清洁部件)42、供纸托盘50a和50b、纸张传送系统60以及定影装置70。
图像形成单元20包括四个彩色图像形成单元20Y、20M、20C、20K以及对应于透明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0CL和20CL。彩色图像形成单元20Y、20M、20C、20K形成例如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青色)以及黑色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示例性显影剂图像)。图像形成单元20CL和20CL转印例如透明色的色调剂图像。为了将与相应颜色的各条图像信息相对应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按照对应于透明色、透明色、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的顺序沿着中间转印带30的旋转方向设置有六个图像形成单元20CL、20CL、20Y、20M、20C、20K。为了取代透明色的图像形成单元,例如可设置用于浅色,诸如浅黄色、浅品红色、浅蓝绿色或浅黑色等的图像形成单元,该浅色图像形成单元转印浅色的色调剂图像。选择性地,可并排设置对应于透明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0CL和对应于浅色的图像形成单元。
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0包括感光鼓(示例性图像承载体、示例性待清洁部件)21、充电装置22、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一次转印辊25(示例性转印单元、示例性待清洁部件)以及鼓清洁器26。每个充电装置22将其相应的感光鼓21的表面充电到规定的电势。每个曝光装置23用激光L照射相应被充电的感光鼓21以形成静电潜像。每个显影装置24对由相应的曝光装置23在相应的感光鼓2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色调剂图像。每个一次转印辊25在一次转印部将承载在其相应的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每个鼓清洁器26在色调剂图像转印之后从其相应的感光鼓21的表面上去除残留色调剂或纸粉。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0的上侧设置有将显影剂供给到显影装置24的色调剂盒27。
相应的图像形成单元20的一次转印辊25设置为使得一次转印辊25和相应的感光鼓21夹持中间转印带30。通过对每个一次转印辊25施加具有极性与色调剂(示例性显影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在感光鼓21与相应的一次转印辊25之间形成电场。因此,在相应的感光鼓21上充电的色调剂图像利用库仑力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感光鼓21在一次转印期间顺时针旋转。
中间转印带30是由相应的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的相应颜色组分的色调剂图像被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其上用以承载色调剂图像的部件。中间转印带30是置于支承辊41和支撑辊31a~31f上的环状带。在中间转印带30沿周向逆时针旋转的同时,由相应的图像形成单元20CL、20CL、20Y、20M、20C、20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
形成一对的支承辊41和二次转印装置42构成这样的机构:其通过将转印到并且叠加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色调剂图像共同地转印(二次转印)到纸张(示例性记录介质)上而形成全色图像,并且支承辊41和二次转印装置42设置为面对彼此而将中间转印带30夹在二者之间。支承辊41与二次转印装置42面对彼此的部分对应于二次转印部。
支承辊41可旋转地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0的内表面。二次转印装置42在与中间转印带30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表面相对的同时可旋转地设置。支承辊41和二次转印装置42设置为使得它们的方向或旋转轴线(即,二者的垂直于图1纸面的方向)彼此平行。
二次转印装置42包括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0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表面侧的二次转印传送带42a。二次转印传送带42a被置于驱动辊42b和从动辊42c上。驱动辊42b例如由金属(诸如SUS等)形成或者由半导电的橡胶辊形成。驱动辊42a由马达(示例性驱动单元)(未示出)驱动。从动辊42c例如为橡胶辊。二次转印传送带42a是由诸如聚酰亚胺等导电树脂形成并且不常被刮伤的循环环状带。二次转印传送带42a由驱动辊42b旋转地驱动,并且由于驱动辊42b和从动辊42c而受到张紧力。
驱动辊42b设置为在二次转印传送带42a和中间转印带30被夹在驱动辊42b与支承辊41之间的同时压力接触支承辊41。驱动辊42b充当用于将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沿着二次转印传送带42a传送的纸张上的二次转印辊。
从动辊42c的直径小成即便例如传送薄涂层纸也不允许在二次转印传送带42a上进行缠绕。
设置有接触并且清洁二次转印装置42的清洁装置(示例性清洁装置)C1和C2。下面将说明清洁装置C1和C2。
当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时,对支承辊41施加极性与色调剂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或者对二次转印装置42施加极性与色调剂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这引起在支承辊41与二次转印装置42之间形成转印电场,从而将由中间转印带30承载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
例如,在供纸托盘50a和50b中保持有各种尺寸和厚度的纸张。通过纸张传送系统60的拾取辊(未示出)取出供纸托盘50a和50b中的纸张。然后,利用纸张传送系统60的定位辊62控制纸张的定时,并且将纸张引入二次转印部,从而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其后,利用纸张传送系统60的传送带63和传送带64将纸张传送到定影装置70。
定影装置70通过热压将被转印到例如处于二次转印部的纸张上的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定影装置70包括:加热辊71,其包括加热器(未示出);以及加压辊72,其设置为与加热辊71相对。
在二次转印之后,将纸张传送到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面对彼此的定影辊隙,同时纸张被夹持在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之间,并且被排出。此时,例如,利用加热辊71加热纸张,利用加压辊72对纸张加压,从而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例如纸张上。例如,利用传送带65将已穿过定影装置70的纸张送至排出辊(未示出),并且将纸张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
如图2所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作清洁二次转印传送带42a的示例性清洁装置的清洁装置包括第一清洁装置C1和第二清洁装置C2。第一清洁装置C1包括具有辊子形式的导电清洁刷(示例性清洁单元)73,以及去色调剂辊(示例性回收单元)74。第二清洁装置C2包括具有辊子形式的导电清洁刷(示例性清洁单元)76,以及去色调剂辊(示例性回收单元)77。刮板75和78设置在各自的去色调剂辊74和77处以压力接触各自的去色调剂辊74和77。
导电清洁刷73和76设置为均与二次转印传送带42a接触,并且去除附着在二次转印传送带42a上的诸如色调剂等任何污物。去色调剂辊74和77分别设置在清洁刷73的旋转范围之内和清洁刷76的旋转范围之内,并且回收由各自的清洁刷73和76去除的污物。刮板75和78分别刮除由各自的去色调剂辊74和77回收的污物。利用传送单元(未示出)将所刮除的污物回收在回收盒中。
如图2所示,清洁刷73和76包括可旋转设置的各自的轴(示例性轴部)73a和76a,以及设置在各自的轴73a和76a的外周的刷部(示例性接触器)73b和76b。
这里,轴73a和76a例如由诸如金属(铝、不锈钢等)等导电材料形成或者由导电颗粒混合在树脂或合成橡胶中的材料形成。马达(示例性驱动单元)(未示出)使旋转轴73a和76a朝着与驱动辊42b和从动辊42c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旋转方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将轴73a和76a电连接至电源(未示出),从而对轴73a和76a施加偏压。
刷部73b和76b例如通过静电植毛法或绒毛层织法形成在相应的轴73a和76a的外周表面上。刷部73b和76b例如由具有长度从4.5到5.0mm的数量级的导电纤维形成。刷部73b和76b设置为从相应的轴73a和76a的外周沿径向延伸,并且接触用作待清洁部件的二次转印装置42(更确切地讲,为二次转印装置42的二次转印传送带42a)。刷部73b和76b通过将导电颗粒(诸如炭黑颗粒)混合在例如尼龙、丙烯或聚酯中而形成。
包括有轴73a和刷部73b的清洁刷73以及包括有轴76a和刷部76b的清洁刷76分别绕着轴73a和轴76a旋转,从而根据稍后说明的过程,将附着于二次转印装置42上的任何污物静电地吸引到刷部73b和76b以清洁二次转印装置42。
去色调剂辊74和77各自为芯棒的外周覆盖有诸如酚醛树脂等树脂的管的形式。马达(示例性驱动单元)(未示出)使去色调剂辊74和77朝着与轴73a和76a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旋转方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将去色调剂辊74和77也电连接至电源(未示出),从而对去色调剂辊74和77施加偏压。
对位于沿二次转印传送带42a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清洁装置C 1和位于沿二次转印传送带42a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清洁装置C2施加具有不同极性的偏压。也就是说,由于在转印之后残留在二次转印传送带42a上的色调剂的电荷存在变化,因此对第一清洁装置C1施加用于吸引带负电的色调剂的具有正极性的偏压,并且对第二清洁装置C2施加用于吸引带正电的色调剂的具有负极性的偏压。
在第一清洁装置C1中,施加正极性从而使清洁刷73的偏压与去色调剂辊74的偏压彼此不同。也就是说,清洁刷73处的偏压低,而去色调剂辊74处的偏压高。在第二清洁装置C2中,施加负极性从而使清洁刷76的偏压与去色调剂辊77的偏压彼此不同。也就是说,清洁刷76处的偏压低,而去色调剂辊77处的偏压高。这样,通过使去色调剂辊74和77处的偏压分别大于清洁刷73和76处的偏压,由清洁刷73和76回收的色调剂被顺滑地转移到去色调剂辊74和77上,从而保持清洁刷73和76的清洁性能。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在具有此结构的清洁装置C1和清洁装置C2中,通过施加偏压,在清洁刷73的刷部73b自身与二次转印装置42的二次转印传送带42a(作为待清洁部件)之间产生吸引力,并且在清洁刷76的刷部76b自身与二次转印装置42的二次转印传送带42a之间产生吸引力。因此,用于旋转地驱动清洁刷73和76以及二次转印传送带42a的马达所需要的转矩大于普通旋转转矩。此所需的转矩随着偏压的增大而增大。
为了保持清洁性能,随着作为待清洁部件的二次转印传送带42a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有必要对刷部73b和76b施加需要量的偏压。如果转矩据此而变化,则马达的操作变得不稳定。因此,有必要使转矩稳定。
由于马达的特性,随着旋转速度的增加,转矩的上限降低。因此,当清洁刷73和76高度依赖于偏压时,有必要减小整个清洁刷73和76的转矩。然而,如果为了减小转矩而减小每个刷部73b和76b的端部相对于二次转印传送带42a的过盈量(每个旋转的清洁刷73b和76b与二次转印传送带42a产生过盈的部分的径向长度),即,减小每个刷部73b和76b端部处的力,则会牺牲清洁性能。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考虑到了在不降低清洁性能的情况下抑制用于旋转驱动清洁刷73和76以及二次转印传送带42a的马达的旋转转矩的变化。
这里,在图3中示出了在考虑抑制马达的旋转转矩的变化时所使用的离线工作台的概念性视图。
在图3中,第一清洁装置C 1的结构和第二清洁装置C2的结构如上所述。对应于二次转印装置42(用作待清洁部件)的结构包括带142a(对应于二次转印传送带42a)、带142a置于其上的一个驱动辊142b(对应于驱动辊42b)以及带142a置于其上的从动辊142c(对应于从动辊42c)。带142a由驱动辊142b旋转驱动,并且由于驱动辊142b和从动辊142c而受到张紧力。为了测量驱动辊142b的位置处的旋转转矩,在驱动辊142b处设置有转矩计142d。
类似于二次转印装置42,带142a是由诸如聚酰亚胺等导电树脂材料形成并且不常被刮伤的循环环状带。驱动辊142b例如由金属(诸如SUS等)形成或者为半导电的橡胶辊。从动辊142c例如为橡胶辊。
接下来,在图4中示出了对清洁刷73和76以及去色调剂辊74和77施加的偏压的型式。如图4所示,基于四种型式A~D施加电压。
在图5中示出了清洁刷73和76的旋转频率与对清洁刷73和76施加的偏压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当旋转频率为1092kHz并且偏压为0V时(条件1)负荷最轻,并且当旋转频率为1692kHz并且偏压为±700V时(条件2)负荷最重。因此,减小马达的旋转转矩的变化的模式与减小条件1和条件2下的旋转转矩的变化的模式相对应。
如图6所示,通过设定相应的清洁刷73和76的刷部73b和76b的材料、细度(旦尼尔)、纤维密度(kF/英寸2)以及过盈量(mm)(即,进入带142a的过盈量)获得的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的各项如下:
等于纤维密度(kF/英寸2)×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的值,
最大转矩与最小转矩之间的差值,
最大转矩与最小转矩之比,
最小转矩(CN·m)(=条件1中的转矩),以及
最大转矩(CN·m)(=条件2中的转矩)。
在图6中,“旋转转矩的变化幅度小”意味着:最大转矩与最小转矩之间的差值(转矩差值)小或最大转矩与最小转矩之比(转矩比)小。
这里,基于图6中获得的测量结果,图7的曲线图中示出了等于纤维密度(kF/英寸2)×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的值与转矩差值之间的关系,图8的曲线图中示出了等于纤维密度(kF/英寸2)×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的值与转矩比之间的关系。
如这些图所示,可以理解到:当等于纤维密度(kF/英寸2)×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的值小于48时,转矩差值和转矩比突然减低。也就是说,转矩变化小。此外,可以理解到:当该值小于31时,几乎不存在转矩差值,从而转矩比近似为1,也就是说,转矩变化进一步减小。因此,当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这种清洁刷时,能够可靠地清洁被清洁部件。
通常,当对清洁刷施加偏压时,被驱动的部件(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二次转印传送带42a)的负荷转矩随着所施加的偏压和旋转速度而增大。然而,据发现:当对为了试验而制造的刷部并且对刷部的材料、细度、纤维密度以及过盈量进行变化而测试时,存在下列事实。也就是说,如图6至图8所示,无论清洁刷的旋转速度和所施加的偏压如何,均可以获得如下的清洁刷:其允许被驱动部件的负荷转矩稳定化,即,抑制被驱动部件的负荷转矩的变化。
也就是说,确定的是,无论清洁刷的材料如何(即,清洁刷的材料是否为以低成本易于加工成纤维的例如尼龙、聚酯或丙烯),当以下述条件保持清洁刷的细度(旦尼尔)、纤维密度(kF/英寸2)以及过盈量(mm)时,均可以获得显著降低了转矩变化的清洁刷。
即,所述条件如下:
0<纤维密度(kF/英寸2)×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48,
期望地,0<纤维密度(kF/英寸2)×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31,
关于引起发生上述情况的机制,分析了清洁刷的行为。分析结果如图9所示。
在图9中,每个刷部由尼龙形成,并且具有4.875mm的长度。图9中左侧的上下两张照片示出了具有2旦尼尔的细度、120kF/英寸2的纤维密度以及1.0mm的过盈量的刷部的行为(纤维密度×过盈量/细度=60;转矩变化增加)。上方的照片示出了当未施加偏压并且清洁刷旋转时的行为,而下方的照片示出了当施加偏压并且清洁刷旋转时的行为。图9中右侧的上下两张照片示出了具有6旦尼尔的细度、100kF/英寸2的纤维密度以及1.0mm的过盈量的刷部的行为(纤维密度×过盈量/细度=16.7;转矩变化减小)。上方的照片示出了当未施加偏压并且清洁刷旋转时的行为,而下方的照片示出了当施加偏压并且清洁刷旋转时的行为。
这些照片是由诸如图10中所示的装置拍摄的。也就是说,在透明玻璃80上形成通过蒸发金属而形成的薄膜层81,并且将绝缘的透明带82接合到薄膜层81上,从而形成基板83。清洁刷73和76旋转以接触透明带82,并且利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照相机等成像装置84从相对侧进行拍照。
在这些照片中,如图11所示,发白色的部分是刷部73b和76b的端部线性接触基板83的部分。
在图9中左侧所示的上下两张照片中,当未施加偏压时(上方的照片),刷部的纤维扩散,而当施加偏压时(下方的照片),刷部被吸引到基板83,并且刷部的纤维由于图9中的旋转方向向下而向上对齐。
结果,刷部由于与基板83线性接触而导致接触面积增大(转矩变化的因素为大),构成刷部的纤维束为松散的并且接触基板83以填充间隙(转矩变化的因素为中等),并且通过吸引而增加有效的夹持宽度(转矩变化的因素为小),从而增加转矩变化。
相反,在图9中右侧所示的上下两张照片中,当未施加偏压时(上方的照片)并且当施加偏压时(下方的照片),刷部未被吸引到基板83,从而刷部没有线性接触基板83。
这被认为是由于刷部的纤维强硬并且纤维束的扩散小,结果减小转矩变化。
尽管基于示例性实施例详细说明了由发明人完成的本发明,但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在各点上仅是范例,并且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所公开的技术。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是基于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说明从限制性意义来做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应当确切地根据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解释。相应地,涵盖了与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陈述的技术相等同的技术以及不背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的主旨的所有变型。
例如,尽管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两个清洁装置C1和C2,但也可使用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电压的仅一个清洁装置。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相应的清洁刷73和76的刷部73b和76b可由除了前述尼龙、聚酯和丙烯之外的其他材料形成。
此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将作为示例性清洁装置的清洁装置C1和C2描述为清洁作为转印单元即示例性待清洁部件的二次转印装置42。作为待清洁部件,例如,也可使用感光鼓21(作为图像承载体)、中间转印带30(作为图像承载体)或一次转印辊25(作为转印单元)。
尽管在前述说明中,将本发明描述为应用于二次转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本发明也可应用于直接转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该直接转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将诸如感光鼓等图像承载体上显影的显影剂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明。这无意于将本发明穷举或者局限于所披露的确切形式。显然,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清洁装置,包括:
清洁单元,其包括轴部和多个接触器,所述轴部被可旋转地设置,所述接触器沿着所述轴部的外周设置为接触待清洁部件,所述接触器由导电纤维形成,所述清洁单元通过旋转并且通过静电吸引附着在所述待清洁部件上的污物来清洁所述待清洁部件,
其中,所述接触器满足下述条件:
0<纤维密度(kF/英寸2)×相对于所述待清洁部件的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48。
2.一种清洁装置,包括:
清洁单元,其包括轴部和多个接触器,所述轴部被可旋转地设置,所述接触器沿着所述轴部的外周设置为接触待清洁部件,所述接触器由导电纤维形成,所述清洁单元通过旋转并且通过静电吸引附着在所述待清洁部件上的污物来清洁所述待清洁部件,
其中,所述接触器满足下述条件:
0<纤维密度(kF/英寸2)×相对于所述待清洁部件的过盈量(mm)/细度(旦尼尔)<3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
每个接触器由聚酯、丙烯或尼龙形成。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体,其承载显影剂图像;
转印单元,其将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清洁作为所述待清洁部件的图像承载体,或者清洁作为所述待清洁部件的转印单元。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体,其承载显影剂图像;
转印单元,其将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清洁作为所述待清洁部件的图像承载体,或者清洁作为所述待清洁部件的转印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待清洁部件的转印单元由导电树脂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待清洁部件的转印单元由导电树脂材料形成。
CN2012104478812A 2012-03-13 2012-11-09 清洁装置和使用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33092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5900 2012-03-13
JP2012055900A JP2013190550A (ja) 2012-03-13 2012-03-13 清掃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9219A true CN103309219A (zh) 2013-09-18

Family

ID=49134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478812A Pending CN103309219A (zh) 2012-03-13 2012-11-09 清洁装置和使用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43473A1 (zh)
JP (1) JP2013190550A (zh)
CN (1) CN10330921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8134A (zh) * 2017-03-22 2018-10-0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99359B1 (ko) * 2013-07-08 2020-04-0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접촉기 접점부 오염 제거 장치
JP2016061922A (ja) * 2014-09-17 2016-04-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824215B (zh) * 2015-01-23 2019-06-21 株式会社理光 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2151211A (ja) * 2021-03-26 2022-10-0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59027A1 (en) * 2005-09-09 2007-03-15 Fuji Xerox Co., Ltd.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60962A (en) * 1984-04-28 1987-04-28 Casio Computer Co., Ltd. Cleaning device
US5689791A (en) * 1996-07-01 1997-11-18 Xerox Corporatio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ibers
JP3137962B2 (ja) * 1999-01-18 2001-02-2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4708779B2 (ja) * 2004-12-14 2011-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56943B2 (ja) * 2005-09-09 2012-06-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970298B2 (en) * 2008-05-13 2011-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control for preventing a reduction in accuracy of detecting a toner image
JP4835709B2 (ja) * 2009-03-12 2011-12-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59027A1 (en) * 2005-09-09 2007-03-15 Fuji Xerox Co., Ltd.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8134A (zh) * 2017-03-22 2018-10-0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90550A (ja) 2013-09-26
US20130243473A1 (en) 201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2174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 transparent image forming station to achieve uniform gloss
JP20082249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3309219A (zh) 清洁装置和使用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6226465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lative speed differential betwe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image bearing member
US7917053B2 (en) Image forming and toner clea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38888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10454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048491A1 (en) Image formation device
CN103309196A (zh) 充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30646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varying distances between photosensitive drums and transfer rollers
US903146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incorporated therein
JP20041916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中間転写体
JP20090149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737883B2 (en) 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01022173A1 (fr) Dispositif de formation d&#39;images electrophotographiques, corps de transfert intermediaire, et procede de formation d&#39;images electrophotographiques
JP35767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83591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4063966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5170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03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3779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56613A (ja) 液体現像電子写真装置
JP3397587B2 (ja) 転写装置
JP20161670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1285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