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7531A - 光学单元 - Google Patents

光学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7531A
CN103307531A CN2013100819070A CN201310081907A CN103307531A CN 103307531 A CN103307531 A CN 103307531A CN 2013100819070 A CN2013100819070 A CN 2013100819070A CN 201310081907 A CN201310081907 A CN 201310081907A CN 103307531 A CN103307531 A CN 1033075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hielding
motor
shielding part
ligh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19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7531B (zh
Inventor
望月一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07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7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7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75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6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a variable light distribution
    • F21S41/68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a variable light distribution by acting on screens
    • F21S41/683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a variable light distribution by acting on screens by moving screens
    • F21S41/686Blades, i.e. screens moving in a vertical pla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4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screens, non-reflecting members, light-shielding members or fixed shades
    • F21S41/47Attachment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学单元制造工艺的简化技术。该光学单元具有:能够移位为前进和后退位置的遮光部;具有供电用端子连接部和连接于遮光部的输出轴(152),通过输出轴的旋转使遮光部从前进和后退位置其中一位置移向另一位置的电动机(150);和具有形成电动机(150)收容空间(174)的壁部(172)、将电动机(150)插入收容空间(174)的开口部(176)、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器(178)、和与连接器(178)电连接并在收容空间(174)内露出的供电端子(180A、180B)的壳体(170)。供电端子配置在收容空间(174)内,在收容空间(174)内插入有电动机(150)时,端子连接部与供电端子物理接触。

Description

光学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单元,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用灯具的光学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配光可变型车辆用前照灯装置,其通过遮光部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遮光,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在未经遮光部进行遮光的情况下形成远光用配光图案。此外,随着近年车辆的高性能化,提出了一种前照灯也会根据周围状况的不同而形成形状与标准近光或标准远光不同的特殊配光图案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特别是在远光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改善驾驶员的视野,另一方面需要考虑给迎面车辆和行人造成的眩光。因此,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灯具中,具有能够根据是否存在行人、前方车辆和迎面车辆将远光的照射区域设定为最优值的构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99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该状况下,本发明人认识到了下述课题:即,作为实现车辆用灯具中的上述配光图案的切换的光学单元,可以考虑例如,设有多个遮光部,通过切换各遮光部的位置来切换配光图案的结构,其中,上述多个遮光部能够移位为遮挡一部分光源光的前进位置和使该部分光源光不被遮挡的后退(保存)位置。具体而言,例如,将第一遮光部配置在遮光位置,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将第二遮光部配置在遮光位置,且将第一遮光部配置在非遮光位置,形成特殊配光图案;将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配置在非遮光位置,形成远光用配光图案。遮光部的移位可考虑采用直流(DC)电动机等电动机。
简化车辆用灯具的制造工艺的需求一直存在。因此,即使是具有上述结构的光学单元,当然仍需要简化制造工艺。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光学单元的制造工艺的技术。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为光学单元。该光学单元是一种用于车辆用灯具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遮光部,其能够移位为遮挡一部分光源光的前进位置和使该部分光源光不被遮挡的后退(保存)位置;电动机,其具有供电用端子连接部和连接于上述遮光部的输出轴,通过输出轴的旋转,使上述遮光部从上述前进位置和上述后退位置中的一方移位为另一方;壳体,其具有形成上述电动机的收容空间的壁部、用于将上述电动机向上述收容空间插入的开口部、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器、以及与该连接器电连接并在上述收容空间内露出的供电端子。上述供电端子配置在上述收容空间内,在上述收容空间内插入有上述电动机时,使得上述端子连接部与上述供电端子物理接触。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实现电动机和连接器的电连接,因此能够简化光学单元的制造工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从上述开口部延伸的狭缝,将上述壁部中的与上述开口部接触的第一壁部,分割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述壳体的上述第一部分与上述第二部分向互相远离的方向移位,以容许上述电动机进入上述收容空间,一旦上述电动机收容到上述收容空间内,上述第一部分和上述第二部分则从上述移位之后的位置向互相接近的方向移位,抑制上述电动机从收容空间脱离。由此,能够简化光学单元的制造工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具有用于把持上述遮光部的底座部,上述第一壁部与上述底座部抵接,上述第一部分包括向上述第一壁部的表面方向突出的第一凸缘部,上述第二部分包括向上述第一壁部的表面方向突出的第二凸缘部,在上述第一凸缘部和上述第二凸缘部,分别设有用于将上述壳体固定于上述底座部的固定机构。由此,能够利用将壳体安装到底座部的安装机构,抑制电动机从壳体脱落。
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具有用于把持上述遮光部的底座部,上述第一壁部与上述底座部抵接,在上述第一部分和上述第二部分的与上述底座部接触的表面,可分别设有定位凸部,上述底座部可具有嵌入上述定位凸部的嵌合部。由此,能够利用将壳体定位到底座部的定位机构,抑制电动机从壳体脱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简化光学单元制造工艺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了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灯具单元的车辆用灯具的简要结构的垂直剖面示意图。
图2是灯具单元的简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灯具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电动机和壳体的简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电动机和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中,图7(A)和图7(B)是用于说明电动机和供电端子之间的连接的立体图。
图8中,图8(A)~图8(C)是用于说明将电动机向壳体内收容时的第一壁部的形状变化的示意图。
图9中,图9(A)~图9(C)是用于说明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的状态与所形成的配光图案的示意图。
图10中,图10(A)是第一遮光部的齿轮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0(B)是第二遮光部的齿轮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11是从灯具后方观察到的光学单元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图12中,图12(A)是电动机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2(B)是电动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车辆用灯具
100  光学单元
150  电动机
152  输出轴
155  换向器
155a 换向器片
156  电刷
160  连接部
170  壳体
170A 第一壳体
170B 第二壳体
172  壁部
172b1狭缝
172b2第一部分
172b3第二部分
174  收容空间
176  开口部
178  连接器
180A、180B  供电端子
186  第一凸缘部
187  第二凸缘部
188  固定机构
189  定位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优选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对各附图所示的相同或等同的结构要素、部件和处理,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重复说明。此外,实施方式仅为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发明的限定,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全部特征及其组合,并不一定限于发明的实质性内容。
图1是搭载着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灯具单元的车辆用灯具的简要结构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图2是灯具单元的简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灯具单元的立体分解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车辆用灯具1是具有配置在车辆前方左右两侧的一对前照灯单元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这一对前照灯单元除了具有左右对称的构造这一点以外,基本上呈相同结构,因此,在图1中,表示了以配置在车辆右侧的前照灯单元作为车辆用灯具1的结构。
如图1所示,车辆用灯具1具备:在车辆前方侧设有开口部的灯体2;和以覆盖灯体2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的透光罩4。透光罩4由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或玻璃等形成。在由灯体2和透光罩4所形成的灯室3的内部,收容有灯具单元10和控制部12。作为灯具单元10的摆动中心的旋转轴14突出于灯具单元10的上部。旋转轴14装配在大致呈矩形的框体的支架16的上部框架,并能够围绕轴旋转。支架16由支承机构(未图示)固定在灯体2上。
在支架16的下部,设有旋转驱动器18。在旋转驱动器18上,设有向上方突出的旋转输出轴(未图示)。灯具单元10配置在支架16的框内,灯具单元10的下表面与旋转输出轴连接。旋转驱动器18基于例如转向操作而被驱动,由此,就能够使灯具单元10以旋转轴14为中心沿左右方向旋转。
在灯室3的下部,配置有用于控制灯具单元10的点亮和熄灭以及后述的遮光部的移位等的控制部12。用于向灯具单元10的光源灯泡提供电力的供电插座20借助电线22连接到控制部12。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12的设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在灯室3内,设有伸出部24。伸出部24配置在比灯具单元10更靠近灯具前方侧的位置,并固定于灯体2。伸出部24在灯具单元10的存在区域设有开口部24a,从灯具前方观察,该伸出部24覆盖着灯体2的前面开口部与灯具单元10之间的区域。
如图1~图3所示,灯具单元10具有光源灯泡26、灯泡把持部28、反射部30、透镜架32、投影透镜34以及光学单元100。光源灯泡26例如为白炽灯、卤素灯或放电灯泡等。光源灯泡26上安装有供电插座20。由此,能从控制部12向光源灯泡26供电。此外,光源也可以为发光元件。
灯泡把持部28为环状构件,具有以灯具单元10的光轴为中心轴的筒状的灯泡插入口(未图示)。反射部30具有以旋转椭圆面的一部分构成的反射面(未图示)。此外,在反射部30的后部中央,形成有以灯具单元10的光轴为中心轴的筒状的灯泡插入口(未图示)。在反射部30的前方开口部31的四周边缘,设有凸缘部30a,该凸缘部30a具有朝向灯具前方的主表面和朝向灯具后方的主表面。在凸缘部30a的灯具前方侧的主表面的预定位置,设有向灯具前方侧突出的多个定位凸部30b。此外,在凸缘部30a的预定位置,设有沿灯具前后方向贯通凸缘部30a的多个贯通孔30c。此外,在凸缘部30a的上部,设有旋转轴14。
在灯泡把持部28所具有的灯泡插入口的中心轴与反射部30所具有的灯泡插入口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状态下,将灯泡把持部28固定于反射部30的灯泡插入口的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灯泡把持部28与反射部30形成一体,但两者也可以分体形成。光源灯泡26从灯具后方插入并穿过灯泡把持部28的灯泡插入口和反射部30的灯泡插入口,使得光源灯泡26能够相对于反射部30装拆。光源灯泡26的发光部通过灯泡把持部28而被固定于与反射部30的反射面的第一焦点大致一致的位置。
在反射部30的灯具前方侧,配置有透镜架32,光学单元100夹在反射部30与透镜架32之间。透镜架32具有筒状部32a和从筒状部32a向灯具后方侧突出的多个支脚部32b。各支脚部32b具有前端被折弯成大致呈直角的连接部32b1。在各连接部32b1,设有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贯通孔32c。投影透镜34嵌入筒状部32a。投影透镜34为前方侧表面呈凸面、后方侧表面呈平面的平凸非球面透镜,将形成于包括其后方焦点在内的后方焦点面的光源像作为翻转像投影到灯具前方的假想铅垂屏幕。投影透镜34通过透镜架32配置在灯具单元10的光轴上,并且后方焦点位于与反射部30的反射面的第二焦点大致一致的位置。
光学单元100具有主表面朝向灯具前后方向配置的大致板状的基座部110。基座部110具有从灯具前方观察呈环状的框体部112和在框体部112的内侧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遮光连接部114。此外,基座部110具有开口部116,该开口部116由遮光连接部114的上缘和比遮光连接部114更靠近上侧的框体部112的内周缘构成。使得光源光能够通过开口部116射入投影透镜34。
在框体部112的预定位置,设有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贯通孔118。在遮光连接部114上,连接有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遮光连接部114各自独立摆动,能够移位为堵塞开口部116的一部分周缘的位置,和延伸至开口部116的周缘的外侧的位置。光学单元100配置为,当各遮光部移位到堵塞开口部116的一部分周缘的位置时,各遮光部的上缘与反射部30的反射面的第二焦点重合。关于光学单元100的结构,后文将进行详细说明。
反射部30和光学单元100相互的位置关系通过将各定位凸部30b插入并穿过预定的贯通孔118而限定。此外,透镜架32相对于反射部30及其相对于光学单元100的位置关系,通过将从光学单元100的贯通孔118突出的预定的定位凸部30b插入并穿过预定的贯通孔32c而限定。在该状态下,反射部30的预定的贯通孔30c、光学单元100的预定的贯通孔118和透镜架32的预定的贯通孔32c从灯具前方观察时呈重合状态,通过将螺栓等紧固构件36插入三者中,将反射部30、光学单元100和透镜架32连接。
接着,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4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分解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为用于车辆用灯具的光学单元,其具有底座部110、第一遮光部130、第二遮光部140、第一电动机150A、第二电动机150B、第一壳体170A、以及第二壳体170B。在下文中,在不作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将第一电动机150A和第二电动机150B统称为电动机150。此外,在不作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将第一壳体170A和第二壳体170B统称为壳体170。
如上所述,底座部110具有框体部112、遮光连接部114、开口部116和贯通孔118。而且,从灯具的前方观察,底座部110在遮光连接部114的右侧(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具有向灯具前方突出的第一遮光部支承轴120A,在遮光连接部114的左侧(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具有向灯具前方突出的第二遮光部支承轴120B。此外,从灯具前方观察,底座部110在框体部112的右侧区域具有多个壳体固定用贯通孔121A、多个嵌合部122A、和输出轴用贯通孔123A;在框体部112的左侧区域,具有多个壳体固定用贯通孔121B、多个嵌合部122B、和输出轴用贯通孔123B。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合部122A、122B为贯通孔。
此外,底座部110在框体部112的内周缘部侧的区域,具有第一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A和第二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B;在框体部112的外周缘部侧的区域,具有第一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A和第二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B。从灯具前方观察,第一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A和第一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A配置在底座部110的右侧区域,第二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B和第二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B配置在底座部110的左侧区域。各限动机构向灯具前方突出。而且,底座部110在框体部112的预定位置具有复位弹簧卡止孔126和复位弹簧卡止孔127(参照图9(A)~图9(C)、图10(B))。
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均大致呈L形,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具有用于遮挡光源光的水平部132、142,和从水平部132、142的一端沿大致垂直方向延伸至下方,用于承受电动机150的旋转力的垂直部134、144。第一遮光部130的水平部132的边缘部132a被加工成:当第一遮光部130位于下述前进位置时,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的分界线。第二遮光部140的水平部142的边缘部142a被加工成:当第二遮光部140位于下述前进位置时,形成单侧远光用配光图案的分界线。在垂直部134、144的下端,设有与设于电动机150的输出轴的下述连接部啮合的齿轮部135、145。
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分别在水平部132、142与垂直部134、144的接合部附近设有向灯具前方突出的筒部136、146。此外,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分别在预定位置具有复位弹簧卡止槽138、148。在第一遮光部130中,第一遮光部支承轴120A插入筒部136并被把持在底座部110。因此,第一遮光部130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内侧。水平部132向着第二遮光部支承轴120B延伸。垂直部134在第一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A与第一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A之间延伸,齿轮部135配置在输出轴用贯通孔123A的附近。
在第二遮光部140中,第二遮光部支承轴120B插入筒部146并被把持在底座部110。因此,第二遮光部140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外侧。水平部142向着第一遮光部支承轴120A延伸。垂直部144在第二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B与第二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B之间延伸,齿轮部145配置在输出轴用贯通孔123B的附近。
止动环102和复位弹簧104A、104B分别依次嵌合在筒部136、146的外周。复位弹簧104A、104B由例如受扭螺旋弹簧构成,具有两端部呈手臂状延伸的线圈部。在第一遮光部130被把持于底座部110的状态下,复位弹簧104A的一端插入复位弹簧卡止孔126,另一端由复位弹簧卡止槽138卡止。此外,在第二遮光部140被把持于底座部110的状态下,复位弹簧104B的一端插入复位弹簧卡止孔127,另一端由复位弹簧卡止槽148卡止。
电动机150收容在壳体170内,借助壳体170固定于底座部110。图5是电动机和壳体的简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电动机和壳体的剖面示意图。图7(A)和图7(B)是用于说明电动机和供电端子的连接的立体图。此外,图6示出了电动机150收容在壳体170内的状态,还示出了电动机150沿输出轴152的剖面。
如图5~图7(B)所示,电动机150由例如DC电动机构成,其具有壳体151、输出轴152和端子连接部153A、153B。壳体151具有突出有输出轴152的顶面151a、与顶面151a相向的底面151b、互为相向且大致平坦的第一侧面151c和第二侧面151d、互为相向且弯曲的第三侧面151e和第四侧面151f。顶面151a和底面151b上分别设有稍向外突出、内部收容有轴承的轴套部154a、154b。
输出轴152设有由普通齿轮等齿轮构成的连接部160。输出轴152经由连接部160与第一遮光部130或第二遮光部140连接。供电用端子连接部153A、153B设于壳体151的第一侧面151c中的底面151b附近。端子连接部153A与阳极和阴极的其中之一对应,端子连接部153B与阳极和阴极的其中另一极对应。
壳体170具有壁部172、收容空间174、开口部176、连接器178、供电端子180A、180B和配线部182A、182B。壁部172包括大致呈长方形的底壁部172a、第一壁部172b、第二壁部172c、第三壁部172d、第四壁部172e。第一壁部172b和第四壁部172e互为对向。第二壁部172c和第三壁部172d互为对向,且沿大致垂直于第一壁部172b和第四壁部172e的方向延伸。第一壁部172b、第二壁部172c、第三壁部172d和第四壁部172e构成侧壁部,这四个侧壁部与底壁部172a构成用于收容电动机150的收容空间174。四个侧壁部的下端与底壁部172a的周缘部连接,上端侧未设置壁部172。即,在四个侧壁部的上端侧,设有用于将电动机150向收容空间174插入的开口部176。
连接器178设在第四壁部172e的外侧面,具有插入外部电源端子的插入口178m和配置在插入口178m内的连接器端子178A、178B。供电端子180A、180B在收容空间174中露出。配线部182A的一端与连接器端子178A连接,从连接器178内部拉绕至收容空间174,另一端与供电端子180A连接。配线部182B的一端与连接器端子178B连接,从连接器178内部拉绕至收容空间174,另一端与供电端子180B连接。由此,供电端子180A、180B与连接器178电连接。外部电源的端子插入到插入口178a,与插入口178a内的连接器端子178A、178B连接。由此,连接器178与外部电源连接(参照图1)。并且,从外部电源输出的电力,经由连接器端子178A、178B、配线部182A、182B和供电端子180A、180B向电动机150供电。
电动机150配置为第一侧面151c与底壁部172a对置。因此,开口部176配置大致平行于输出轴152的轴向。并且,电动机150被沿着大致垂直于输出轴152的轴向的方向,即沿着第一侧面151c与底壁部172a之间的距离互相靠近的方向按压,经开口部176插入收容空间174。在电动机150收容于壳体170内的状态下,顶面151a和第一壁部172b、底面151b和第四壁部172e、第一侧面151c和底壁部172a、第三侧面151e和第二壁部172c、第四侧面151f和第三壁部172d分别对置。
在此,供电端子180A、180B配置在收容空间174内,以使得电动机150被插入收容空间174内时,端子连接部153A、153B与供电端子180A、180B物理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侧面151c的底面151b附近,设有端子连接部153A、153B。因此,在电动机150收容在收容空间174内的状态下,在与第一侧面151c对置的底壁部172a的第四壁部172e的附近,设有突出的供电端子180A、180B。因此,电动机150被插入壳体170时,在电动机150被收容于壳体170的同时,供电端子180A、180B被插入端子连接部153A、153B。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由于能够同时实施电动机150在壳体170内的收容和电动机150与连接器178的电连接,因此,能够实现光学单元100的制造工艺的简化。
在壳体170的第四壁部172e,设有用于插入电动机150的轴套部154b的狭缝172e1。此外,在第四壁部172e与连接器178之间,设有向狭缝172e1突出的固定用钩部184。在电动机150被插入壳体170时,固定用钩部184受到电动机150的轴套部154b的推压而发生弹性变形,向狭缝172e1的外侧移位。当电动机150被完全收容到壳体170内时,固定用钩部184变成跨越轴套部154b的状态,轴套部154b对固定用钩部184的推压被解除,固定用钩部184由于弹性而恢复到移位前的状态。由此,电动机150的轴套部154b与固定用钩部184钩合(lance),抑制了电动机150的底面151b侧部分从收容空间174的脱出。
此外,通过从开口部176延伸的狭缝172b1,将与开口部176接触的第一壁部172b分割为第一部分172b2和第二部分172b3。此外,在狭缝172b1内,设有从底壁部172a侧突出的轴套收容部172b4。轴套收容部172b4构成第一壁部172b的一部分。此外,第一部分172b2和第二部分172b3分别在与狭缝172b1接触的表面,设有向狭缝172b1侧突出的突出部172b5、172b6。利用突出部172b5和突出部172b6,在狭缝172b1形成狭缝宽度小于其它区域的集约部。该集约部中的狭缝宽度,设定为小于轴套部154a的直径。
当电动机150插入壳体170时,电动机150的轴套部154a使第一壁部172b变形,以使电动机150能够进入壳体170。在电动机150收容在壳体170内的状态下,输出轴152经由狭缝172b1从收容空间174突出到外部。
图8(A)~图8(C)是用于说明电动机向壳体收容时,第一壁部的形状变化的示意图。首先,如图8(A)所示,在将电动机150插入壳体170时,轴套部154a从狭缝172b1的开放端进入狭缝内。并且,轴套部154a被压向形成于由突出部172b5和突出部172b6(参照图5)形成的狭缝172b1的集约部。
如图8(B)所示,随着轴套部154a接近集约部,利用轴套部154a,突出部172b5、172b6被压向集约部的狭缝宽度扩大的方向。由此,使第一壁部172b发生弹性变形,使第一部分172b2和第二部分172b3向着互相远离的方向(图8(B)中箭头所示方向)移位。其结果,使得电动机150能够进入收容空间174(参照图5)。
如图8(C)所示,当轴套部154a被进一步推入狭缝172b1内时,轴套部154a将穿过集约部并将跨接突出部172b5、172b6。并且,轴套部154a的下端与轴套收容部172b4抵接,或者电动机150被收容在收容空间174的内部。在该状态下,解除了轴套部154a对突出部172b5、172b6的推压,利用弹性,使第一部分172b2和第二部分172b3从发生了移位的位置(如图8(B)所示的位置)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图8(C)中箭头所示方向)移位。由此,轴套部154a向狭缝172b1开放端的方向的移位由于突出部172b5、172b6而受到限制。其结果,抑制了电动机150从收容空间174的脱离。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通过所谓搭扣配合(snap fit)将电动机150固定于壳体170。因此,能够简化光学单元100的制造工艺。此外,由于无需为了防止电动机150从壳体170脱落而设置用于堵塞开口部176的罩体,因此,能够通过减少光学单元100的部件数目进而实现低成本化和轻型化。
如图4、图5和图8所示,第一壁部172b的第一部分172b2包括向第一壁部172b的表面方向突出的第一凸缘部186,第二部分172b3包括向第一壁部172b的表面方向突出的第二凸缘部187。并且,在第一凸缘部186和第二凸缘部187,分别设有用于将壳体170固定于底座部110的固定机构188。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机构188为穿设有螺栓等紧固构件的插通孔。此外,第一部分172b2和第二部分172b3分别具有定位凸部189。定位凸部189以将壳体170固定于底座部110的状态设置于与底座部110接触的表面,沿着与输出轴152的轴向大致平行的方向突出。
如图4所示,使第一壁部172b与底座部110的框体部112中的灯具后方侧的主表面抵接,将壳体170装配于底座部110。因此,电动机150被配置为输出轴152大致垂直于壳体170所抵接的底座部110的表面。
第一壳体170A装配于底座部110,并使作为固定机构188的贯通孔与底座部110的壳体固定用贯通孔121A对准。在将第一壳体170A装配于底座部110时,第一电动机150A的输出轴152和连接部160被插入底座部110的输出轴用贯通孔123A,作为连接部160的齿轮,其齿牙与第一遮光部130的齿轮部135啮合(参照图3)。此外,定位凸部189嵌入底座部110的嵌合部122A,由此,对第一壳体170A相对于底座部110的位置进行高精度定位。通过将螺栓等紧固构件200插入第一壳体170A的固定机构188和底座部110的壳体固定用贯通孔121A,将第一壳体170A固定于底座部110。
第二壳体170B装配于底座部110,并使作为固定机构188的贯通孔与底座部110的壳体固定用贯通孔121B对准。在将第二壳体170B装配于底座部110时,第二电动机150B的输出轴152和连接部160被插入底座部110的输出轴用贯通孔123B,作为连接部160的齿轮,其齿牙与第二遮光部140的齿轮部145啮合(参照图3)。此外,定位凸部189嵌入底座部110的嵌合部122B,由此,对第二壳体170B相对于底座部110的位置进行高精度定位。通过将螺栓等紧固构件200插入第二壳体170B的固定机构188和底座部110的壳体固定用贯通孔121B,将第二壳体170B固定于底座部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70在第一部分172b2的第一凸缘部186和第二部分172b3的第二凸缘部187设有固定机构188,分别进行第一部分172b2和第二部分172b3的相对于底座部110的固定。因此,在壳体170固定于底座部110的状态下,第一部分172b2和第二部分172b3向着互相远离的方向的移位受到抑制。因此,利用将壳体170安装到底座部110的安装机构,能够抑制电动机150从壳体170的脱落。此外,由于定位凸部189也设置于第一部分172b2和第二部分172b3,所以通过定位凸部189也能够抑制第一部分172b2和第二部分172b3朝向互相远离的方向的移位。因而,利用将壳体170定位到底座部110的定位机构,能够抑制电动机150从壳体170的脱落。
再者,也可以提高壳体固定用贯通孔121A、121B和固定机构188的尺寸精度等,通过壳体固定用贯通孔121A、121B、固定机构188和紧固构件200,来进行壳体170相对于底座部110的高精度定位。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定位凸部189。此外,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固定用贯通孔121A和固定机构188采用贯通孔,使用紧固构件200将壳体170固定于底座部110,但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周知的其它固定方式。
接着,对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的移位以及能够由光学单元100形成的配光图案进行说明。图9(A)~图9(C)是用于说明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的状态和所形成的配光图案的示意图。另外,图9(A)~图9(C)表示从灯具前方观察到的光学单元100。
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能够分别以第一遮光部支承轴120A和第二遮光部支承轴120B为转动轴,移位为遮住一部分光源光的前进位置和该部分光源光不被遮挡的后退位置。通过电动机150的输出轴152的旋转,各遮光部从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其中一位置移位为另一位置。此外,当电动机150停止时,利用复位弹簧104A、104B的弹力,将各遮光部从上述另一位置向上述其中一位置移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连接部160传递来自第一电动机150A的输出轴152的力,通过输出轴152的旋转,使第一遮光部130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位。向后退位置移位的第一遮光部130与第一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A抵接并停止于后退位置。此外,当第一电动机150A停机时,由于复位弹簧104A的弹力,第一遮光部130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位。向前进位置移位的第一遮光部130与第一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A抵接并停止于前进位置。这样,通过采用利用复位弹簧104A使得用于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的第一遮光部130复位至前进位置的结构,能够切实避免光学单元100在形成远光用配光图案或单侧远光用配光图案的状态下被固定,能够实现失效保护(Fail-Safe)功能。
另一方面,借助连接部160传递来自第二电动机150B的输出轴152的旋转,通过输出轴152的旋转,使第二遮光部140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位。向前进位置移位的第二遮光部140与第二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B抵接并停止于前进位置。此外,当第二电动机150B停机时,由于复位弹簧104A的弹力,第二遮光部140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位。向后退位置移位的第二遮光部140与第二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B抵接并停止于后退位置。
如图9(A)所示,在第一遮光部130位于前进位置、第二遮光部140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下,灯具单元10能够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此外,如图9(B)所示,在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均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下,灯具单元10能够形成远光用配光图案。此外,如图9(C)所示,在第一遮光部130位于后退位置、第二遮光部140位于前进位置的状态下,在靠左行驶时,灯具单元10能够形成仅在迎面车辆线侧具有远光区域的配光图案,即所谓的右侧远光用配光图案。另外,在配置于车辆左侧的前照灯单元的灯具单元中,从灯具的前方观察,第一遮光部130配置在左侧(车宽方向的内侧),第二遮光部140配置在右侧(车宽方向的外侧)。并且,该灯具单元能够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远光用配光图案以及靠左行驶时仅在本侧车线侧具有远光区域的配光图案,即所谓的左侧远光用配光图案。上述各配光图案的形成是公知的,故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此,对将壳体170向底座部110安装的状态进行说明。图10(A)是第一遮光部齿轮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0(B)是第二遮光部齿轮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1是从灯具后方观察到的光学单元的简要结构示意图。如图10(A)所示,当第一电动机150A的输出轴152沿箭头S所示方向旋转时,第一遮光部130与复位弹簧104A的弹力方向相反,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位。然后,与第一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A抵接并停止于后退位置。即使在第一遮光部130停止于后退位置之后,第一电动机150A的输出轴152的旋转力也将传递到第一遮光部130,由连接部160持续推压第一遮光部130,将第一遮光部130维持在后退位置。
在第一遮光部130被维持在后退位置的期间内,在连接部160与齿轮部135的接触点T,持续施加有将第一遮光部130向第一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A压接的方向的力F1。另一方面,第一遮光部130的移位由于第一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A而受到限制。因此,第一电动机150A受到力F1的反向力的作用,具有以接触点T为支点,向着与第一遮光部130的垂直部134被加力的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X1(大致垂直于接触点T与输出轴152连线的方向)移位的趋势。
此外,如图10(B)所示,当第二电动机150B的输出轴152沿箭头S所示方向旋转时,第二遮光部140与复位弹簧104B的弹力方向相反,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位。然后,与第二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B抵接并停止于前进位置。即使在第二遮光部140停止于前进位置之后,第二电动机150B的输出轴152的旋转力也将传递到第二遮光部140,由连接部160持续推压第二遮光部140,将第二遮光部140维持在前进位置。
在第二遮光部140被维持在前进位置的期间内,在连接部160与齿轮部145的接触点T,持续施加有将第二遮光部140向第二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B压接的方向的力F1。另一方面,第二遮光部140的移位由于第二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B而受到限制。因此,第二电动机150B受到力F1的反向力的作用,具有以接触点T为支点,向着与第二遮光部140的垂直部144被加力的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X2(大致垂直于接触点T与输出轴152连线的方向)移位的趋势。
为此,如图11所示,以接触部160持续推压与限动机构抵接的遮光部,对电动机150加力,由此,以至少一部分壁部172延伸至电动机150发生移位的方向X1、X2的前端侧的方式,确定壳体170相对于底座部110的姿态,并将该壳体170固定于底座部11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持续推压与第一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A抵接的第一遮光部130,使得从灯具后方观察,第一电动机150A有向右下方向X1移位的趋势。与此相对,第一壳体170A的底壁部172a延伸至第一电动机150A发生移位的方向X1的前端侧。
此外,通过持续推压与第二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B抵接的第二遮光部140,使得从灯具后方观察,第二电动机150B有向大致右上方向X2移位的趋势。与此相对,第二壳体170B的底壁部172a延伸至第二电动机150B发生移位的方向X2的前端侧。
由此,由于能够以壳体170的壁部172限制电动机150的移位,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动机150从壳体170脱落。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能够维持所确定的电动机的安装姿态,能够实现光学单元100动作可靠性的提高。
接着,对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的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的配置进行说明。图12(A)是电动机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2(B)是电动机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电动机150除了上述壳体151、输出轴152和端子连接部153A、153B(参照图7(A))之外,还具有换向器155(转接器)、一对电刷156、电刷臂157、磁芯158、绕组159和多个磁体162。换向器155具有圆筒形状,被压入输出轴152。因此,换向器155与输出轴一起旋转。另外,换向器155具有围绕输出轴152并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换向器片155a。在本实施方式中,换向器片155a有三个。
一对电刷156配置为夹在换向器155两侧。两个电刷156分别装配在电刷臂157的前端,被把持为前端面与换向器155的外周面滑动连接。两个电刷臂157中的一个与端子连接部153A连接,另一个与端子连接部153B连接。磁芯158在缠绕有绕组159的状态下被压入输出轴152。多个磁体162沿壳体151的内表面设置,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磁芯158的外周面与磁体162的内周面隔开预定的间隙(磁隙)对向配置。电动机150的结构为公知的,所以省略更详细的说明。
在此,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的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被设定为:电动机150引起遮光部移位时的输出轴152的旋转角度θ满足下式(1)。
式(1):θ≧360°/n(n为换向器片的数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A与第一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A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二遮光部用第一限动机构124B与第二遮光部用第二限动机构125B的位置关系分别被确定为角度θ满足上式(1)。
当电动机150的输出轴152反复旋转时,则电刷156的前端因被磨损而产生金属粉末。一旦该金属粉进入相邻的换向器片155a之间的间隙155b,电动机150将有可能在换向器片155a之间发生短路。为此,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的相互位置关系被设定为:遮光部移位时的输出轴152的旋转角度θ满足上式(1)。输出轴152的旋转角度θ满足上式(1)的情况下,在遮光部移位时,输出轴152的旋转角度θ大于等于配置间隙155b的角度间隔。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电刷156通过换向器片155a间的间隙155b的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150具有三个换向器片155a,三个换向器片155a以输出轴152为轴心等间隔配置。因此,间隙155b大致以120°的间隔配置。并且,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被设定为:遮光部移位时,输出轴152的旋转角度θ在120°以上。因此,遮光部移位时,能够进一步确保电刷156跨过换向器片155a间的间隙155b的上方。
当电刷156跨过换向器片155a间的间隙155b时,在电刷156与换向器155之间产生火花。金属粉末被该火花氧化,失去导电性。因此,通过将遮光部移位时输出轴152的旋转角度θ设计为满足上式(1),能够确保火花的产生,能够更可靠地避免由金属粉末引起的换向器片155a间的短路。其结果,电动机150能够在更长时间内正常运行,能够提高光学单元100的动作可靠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中,将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的前进位置及后退位置设定为,在使第一遮光部130和第二遮光部140从前进位置移位为后退位置,或者从后退位置移位为前进位置时,输出轴152的旋转角度θ满足上述式(1)。由此能够使电动机150在更长期间内正常运行,能够实现光学单元动作可靠性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中,通过连接部160持续推压与限动机构抵接的遮光部而施加于电动机150的力,使得至少一部分壁部172延伸至电动机150移位方向的前端侧,以确定壳体170相对于底座部110的装配姿态。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动机150从壳体170的脱落,实现光学单元动作可靠性的提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中,以使得电动机150被插入收容空间174内时,端子连接部153A、153B与供电端子180A、180B物理接触的方式,将供电端子180A、180B配置在收容空间174内。由此,能够同时进行电动机150向壳体170内的收容,和电动机150与连接器178的电连接,因此,能够实现光学单元100制造工艺的简化。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可增加各种设计变更等变形例,增加了这类变形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增加了变形的新的实施方式,具有实施方式与变形例各自效果的组合效果。

Claims (4)

1.一种光学单元,其用于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遮光部,所述遮光部能够移位为遮挡一部分光源光的前进位置和使该部分光源光不被遮挡的后退位置;
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具有供电用端子连接部和连接于所述遮光部的输出轴,通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使所述遮光部从所述前进位置和所述后退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向另一位置移位;和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形成所述电动机的收容空间的壁部、用于将所述电动机向所述收容空间插入的开口部、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器、和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并在所述收容空间内露出的供电端子,
所述供电端子配置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在所述收容空间内插入有所述电动机时,使得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供电端子发生物理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通过从所述开口部延伸的狭缝,将所述壁部中的与所述开口部接触的第一壁部分割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向互相远离的方向移位,以容许所述电动机进入所述收容空间,一旦所述电动机被收容到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则从所述移位之后的位置向互相接近的方向移位,抑制所述电动机从收容空间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单元具有用于把持所述遮光部的底座部,
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底座部抵接,
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向所述第一壁部的表面方向突出的第一凸缘部,
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向所述第一壁部的表面方向突出的第二凸缘部,
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分别设有用于将所述壳体固定于所述底座部的固定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单元具有用于把持所述遮光部的底座部,
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底座部抵接,
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与所述底座部接触的表面,分别设有定位凸部,
所述底座部具有将所述定位凸部嵌入的嵌合部。
CN201310081907.0A 2012-03-14 2013-03-14 光学单元 Active CN1033075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7598 2012-03-14
JP2012057598A JP5894474B2 (ja) 2012-03-14 2012-03-14 光学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7531A true CN103307531A (zh) 2013-09-18
CN103307531B CN103307531B (zh) 2015-10-07

Family

ID=47790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1907.0A Active CN103307531B (zh) 2012-03-14 2013-03-14 光学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639496A3 (zh)
JP (1) JP5894474B2 (zh)
CN (1) CN1033075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4338A (zh) * 2017-07-17 2017-11-03 宁波艾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滚动灯效的投射灯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0743A (en) * 1996-04-08 1997-05-20 Shi; Show Li Photosensitive electric toy car
CN1307204A (zh) * 2000-01-31 2001-08-08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前照灯
US20030072164A1 (en) * 2001-10-17 2003-04-17 Shigeyuki Watanabe Vehicle headlamp
CN1759912A (zh) * 2004-10-13 2006-04-19 株式会社多美 行驶玩具
CN1880840A (zh) * 2005-06-08 2006-12-20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1884906A (zh) * 2005-06-23 2006-12-2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102019876A (zh) * 2005-10-06 2011-04-20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驱动装置和促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3650U (ja) * 1983-12-05 1985-10-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小型モ−タ−装着用の保持ケ−ス
JPH031651U (zh) * 1989-05-18 1991-01-09
GB9323932D0 (en) * 1993-11-20 1994-01-05 Johnson Electric Sa Splashproof cover for a miniature electric motor
JPH09317824A (ja) * 1996-03-29 1997-12-12 Nok Megurasutikku Kk 防振マウント
FR2868149B1 (fr) * 2004-03-26 2006-07-07 Valeo Vision Sa Dispositif projecteur de lumier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FR2868507B1 (fr) * 2004-04-02 2006-11-24 Valeo Vision Sa Dispositif projecteur avec mecanisme de volet pivotant
FR2873788B1 (fr) * 2004-07-30 2006-10-13 Valeo Vision Sa Module optique elliptique a occulteu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4624257B2 (ja) 2005-12-28 2011-02-02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JP4623048B2 (ja) * 2007-04-25 2011-02-02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前照灯のレベリング装置
EP2357400A1 (en) * 2010-02-09 2011-08-17 Raiderson Enterprise Co.,Ltd. Control device of a headlamp's high and low beam
JP5539796B2 (ja) * 2010-06-24 2014-07-02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前照灯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0743A (en) * 1996-04-08 1997-05-20 Shi; Show Li Photosensitive electric toy car
CN1307204A (zh) * 2000-01-31 2001-08-08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前照灯
US20030072164A1 (en) * 2001-10-17 2003-04-17 Shigeyuki Watanabe Vehicle headlamp
CN1759912A (zh) * 2004-10-13 2006-04-19 株式会社多美 行驶玩具
CN1880840A (zh) * 2005-06-08 2006-12-20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1884906A (zh) * 2005-06-23 2006-12-2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102019876A (zh) * 2005-10-06 2011-04-20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驱动装置和促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39496A3 (en) 2017-12-20
JP5894474B2 (ja) 2016-03-30
CN103307531B (zh) 2015-10-07
EP2639496A2 (en) 2013-09-18
JP2013191447A (ja) 201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14105B2 (ja) 直管型ランプ
CN107076937B (zh) 具有磁性附件的光学连接器和互补光学插孔
CN103004025A (zh) 可转动的插头式连接器
CN102713415A (zh) 光源装置
JP5514012B2 (ja) 直管形ledランプ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ランプソケット
CN110829100A (zh) 换电连接器
CN103782087A (zh) 致动器以及车辆用前照灯
CN103307531A (zh) 光学单元
CN103867979B (zh) 灯泡安装结构及具备该结构的车辆用灯具
CN104136839A (zh) 照明单元
EP3192334B1 (en) A circuit board system
CN103062648A (zh) 可旋式照明装置
JP5894473B2 (ja) 光学ユニット
JP2012009453A (ja) 直管形ledランプ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ランプソケット、並びにそれらを用いる直管形ledランプ用照明器具
CN107339654A (zh) 旋转式灯模块
CN103574543B (zh) 光源的点灯装置
JP2013191445A (ja) 光学ユニット
CN218441860U (zh) 一种防水led灯具模组
KR200447910Y1 (ko) 조인트 커넥터
CN217689736U (zh) 滤光片切换器及拍摄装置
JP6289133B2 (ja) ソケ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CN215112430U (zh) 一种车辆照明灯
CN103644545B (zh) 可旋式照明系统
US20040036417A1 (en) Lamp housing with integral circuit grid
JP2015122167A (ja) ランプソケット、及び、このランプソケットを備えた照明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