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4920B -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4920B
CN103294920B CN201310227766.9A CN201310227766A CN103294920B CN 103294920 B CN103294920 B CN 103294920B CN 201310227766 A CN201310227766 A CN 201310227766A CN 103294920 B CN103294920 B CN 1032949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int
high level
low value
point
containment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277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94920A (zh
Inventor
陈磊磊
黄美发
许本胜
孙永厚
杨孟杰
鲍家定
唐哲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 Leilei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31022776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949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94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4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94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49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该方法首先测量并获取被测圆柱面上测点坐标;然后给出圆柱的初始参数,查询被测要素与误差包容区域接触的测点,剔除无效接触点,在保持包容区域与有效接触点接触的条件下,根据测点的相对位置,对包容区域进行平移变动、旋转变动或尺寸变动,计算包容区域的变动量,并查询下一个接触点。然后再根据需要剔除无效接触点,再对包容区域进行变动……直到满足判别准则,输出圆柱度误差以及圆柱参数的最优值。本发明可准确计算出满足最小区域的圆柱度误差及圆柱参数最优值。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密计量与计算机应用领域,具有涉及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其可用于各种情况下圆柱形几何产品的合格性检测,并为加工工艺的改进提供指导。
背景技术
尺寸误差、形位误差(形状误差和位置误差的简称)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装配及其使用寿命,快速、准确地计算零件误差,具有重要的意义。圆柱是机械零件中最常见的几何要素之一,其精度对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圆柱度是圆柱形零件的主要技术指标。目前,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包括最小二乘圆柱法、最小区域圆柱法、最大内接圆柱法和最小外接圆柱法。上述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差别很大,导致产品的误收或误废,严重影响产品的成本与质量。
根据国际标准ISO/1101的规定,零件误差计算以最小区域法为仲裁方法。在相同的硬件检测条件下,应用最小区域计算零件误差,可提高检测设备的检测精度。最小区域圆柱法,属于不可微复杂最优化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传统优化方法、智能算法、计算几何方法等。这些方法由于存在计算稳定性差、计算效率低、对采点数量有限制、计算结果难以达到精确解等缺陷,导致最小区域法很难在实际检测中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其不仅提高了圆柱度误差评定精度,而且算法稳定性好、计算效率高,可以推广应用于其它形状误差评定中。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被测圆柱置于测量平台上,在测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测量并获取圆柱表面上的测点,其中=1,2,…,nn代表测点数目且为正整数;所有测点形成测点集
步骤2:随机给出圆柱的参数,即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并对步骤1所得测点进行坐标系的变换,使坐标系z轴正向平行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测点坐标变换后,忽略测点的z坐标,得到测点坐标;所有测点形成测点集
步骤3:在测点集中的任意取出3个测点,并计算3个测点组成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作为迭代的初始值;
步骤4:依次计算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距离;并分别记录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所对应的测点,所记录的最小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所记录的最大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
步骤5: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只有1个低值接触点;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1,则该低值接触点为低值有效接触点,此时包容区域平移的方向矢量等于圆心坐标减去低值有效接触点坐标;首先计算测点和低值有效接触点连线的垂直中分线,然后计算中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即为包容区域平移变动到内边界与接触时虚拟圆心的位置;遍历所有的非接触点,计算对应的,并计算到圆心的距离,所有非接触点对应的组成集合;在集合中,剔除异向的元素,然后查询集合中的最小值,即为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量;通过包容区域移动量以及移动方向矢量,重新计算圆心的坐标,并转到步骤4;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1,则跳转到步骤6;
步骤6: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低值接触点的数量是否等于2;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则这2个低值接触点为低值有效接触点;此时还需对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进行判断,若高值接触点集合中有1个高值接触点则该高值接触点为高值有效接触点;若有2个或2个以上的高值接触点,则判断这些高值接触点是否分布在2个低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若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0,否则查询高值接触点中距离低值有效接触点连线最近的高值接触点,即为有效高值接触点,计算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方向,等于低值接触点连线的中点到圆心的矢量方向移动,调整,计算其中1个有效低值接触点到有效高值接触点的方向矢量,若的点积小于0,则将赋值给;跳转到步骤8;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2,跳转到步骤7;
步骤7: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能找到2个低值接触点,满足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和其余的低值接触点分别分布在这2个低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
如果能够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低值接触点,则查寻到的这2个低值接触点为有效接触点,应用步骤6中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的方法,查询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有效高值接触点,并计算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矢量
如果不能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低值接触点,则跳转到步骤10;
步骤8:分别连接测点集中的低值有效接触点与所有非接触测点,并分别求解其垂直平分线,计算垂直平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集合;然后,分别连接测点集中的高值有效接触点与所有非接触测点,并分别求解其垂直平分线,计算垂直平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集合
步骤9:分别确定包容区域变动到与测点集中各个非接触点接触时圆心坐标;若,则圆心坐标取,否则,圆心坐标取;遍历所有的非接触点,计算各个非接触点对应的坐标,并计算的距离,得到集合;在集合中,剔除异向的对应元素,然后计算集合中的最小值,最小值即为包容区域的变动量;通过变动量,重新计算圆心的坐标,然后跳转到步骤4;
步骤10:进行与步骤2中相逆的坐标变换,将测点坐标还原到原始值,并分别计算圆心变换后的坐标;其中坐标为圆柱轴线上的一点,根据该坐标和步骤2中给出的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即可确定圆柱轴线
步骤11:依次计算测点集中各个测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并分别记录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柱轴线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同时将该最大距离减去该最小距离的值作为圆柱度误差;所记录的最小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所记录的最大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
步骤12:如果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的数量等于2且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的数量等于2;则对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进行的坐标转换,使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z轴平行后,对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按其z轴坐标进行由小到大的排序,使z轴坐标递增,使z轴坐标递增,则包容区域的旋转方向矢量为;设置包容区域绕旋转的微量旋转调整量的初始值;如果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不等于2或者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不等于2,则跳转到步骤15;
步骤13:首先计算旋转角度后的矢量方向,即旋转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然后将4个接触点即步骤12中所述的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2个高值接触点和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2个低值接触点,投影在垂直于的平面内,并分别计算高值接触点投影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低值接触点投影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然后计算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该交点位于旋转后的圆柱轴线上;
步骤14:计算出所有非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并计算高值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低值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如果,则表示变动量不足,旋转角度变为;否则,表示变动过大,有测点超出包容区域,旋转角度变为
判断在执行步骤14过程中的变动量是否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若的变动量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说明找到了第5个接触点,则将分别赋值给,即为圆柱轴线方向矢量与圆柱轴线上一点,并跳转到步骤11;若的变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跳转到步骤13;
步骤15:判断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是否为5;如果数量为之和5,则进行尺寸变动,并确定尺寸变动量的初始值,即跳转到步骤16;若数量之和不等于5,则跳转到步骤18;
步骤16:计算同轴圆柱面间距离为 时的包容区域的参数;设尺寸变动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为,轴线上一点为,圆柱的半径为,根据低值接触点与圆柱轴线的距离关系,
低值接触点满足以下方程:
高值接触点满足以下方程:
以上两式中,为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已知参数;
未知量,建立五元非线性方程组,通过方程组求解,可以得到变动后的圆柱轴线
步骤17:计算出所有非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如果 <,则表示变动量不足,尺寸变动量变为2;否则,表示变动过大,其余测点超出包容区域,尺寸变动量变为
判断在执行步骤17过程中的变动量是否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若的变动量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说明找到第6个接触点,将的参数赋值给包容区域的轴线,并判断是否满足判别准则;若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9,若不满足判别准则跳转到步骤2;若的变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跳转到步骤16;
步骤18:判断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是否大于等于6;
若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大于等于6,则以接触点集合中5个为一个组合,继续进行尺寸变动操作,即以其中一个组合为计算对象,根据与步骤16和17中的试探性微量调整的方式确定同轴圆柱面间距离的变动量的大小;如果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判断是否满足判别准则,如果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9,否则换一个组合,重新计算,重新进行判断,依次迭代下去;如果大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跳转到步骤11;
若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小于6,跳转到步骤11;
步骤19:输出圆柱度误差、圆柱的半径以及圆柱的轴线的参数。
上述方法中,在测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测量并获取圆柱表面上的测点的个数n的取值范围为5≤n≤100000。
上述方法中,所述旋转角度误差允许值介于10-6-10-4之间。
上述方法中,所述尺寸变动量误差允许值介于10-5-10-4之间。
本发明另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被测圆柱置于测量平台上,在测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测量并获取圆柱表面上的测点,其中=1,2,…,nn代表测点数目且为正整数;所有测点形成测点集
步骤2:随机给出圆柱的参数,即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并对步骤1所得测点进行坐标系的变换,使坐标系z轴正向平行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测点坐标变换后,忽略测点的z坐标,得到测点坐标;所有测点形成测点集
步骤3:在测点集中的任意取出3个测点,并计算3个测点组成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作为迭代的初始值;
步骤4:依次计算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距离;并分别记录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所对应的测点,所记录的最小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所记录的最大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
步骤5: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只有1个高值接触点;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1,则该高值接触点为高值有效接触点,此时设包容区域平移的方向矢量等于高值有效接触点坐标减去圆心坐标;首先计算测点和高值有效接触点的连线的垂直中分线,然后计算垂直中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即为包容区域平移变动到外边界与接触时虚拟圆心的位置;遍历所有的非接触点,计算对应的,并计算到圆心的距离,所有非接触点对应的组成集合;在集合中,剔除异向的对应元素,然后查询集合中的最小值,即为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量;通过包容区域移动量以及移动方向矢量,重新计算圆心的坐标,并转到步骤4;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1,则跳转到步骤6;
步骤6: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高值接触点的数量是否等于2;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则这2个高值接触点为高值有效接触点;此时还需对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进行判断,若低值接触点集合中有1个低值接触点则该低值接触点为低值有效接触点;若有2个或2个以上的低值接触点,则判断这些低值接触点是否分布在2个高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若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0,否则查询低值接触点中距离高值有效接触点连线最近的低值接触点,即为有效低值接触点,此时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方向等于高值接触点连线的中点减去圆心坐标,调整,计算其中1个有效高值接触点到有效低值接触点的方向矢量,若的点积小于0,则将赋值给;跳转到步骤8;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2,跳转到步骤7;
步骤7: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能找到2个高值接触点,满足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和其余的高值接触点分别分布在这2个高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
如果能够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高值接触点,则查寻到的这2个高值接触点为有效接触点,应用步骤6中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的方法,查询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有效低值接触点,并计算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矢量
如果不能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高值接触点,则跳转到步骤10;
步骤8:分别连接测点集中的低值有效接触点与所有非接触测点,并分别求解其垂直平分线,计算垂直平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集合;然后,分别连接测点集中的高值有效接触点与所有非接触测点,并分别求解其垂直平分线,计算垂直平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集合
步骤9:分别确定包容区域变动到与测点集中各个非接触点接触时圆心坐标;若,则圆心坐标取,否则,圆心坐标取;遍历所有的非接触点,计算各个非接触点对应的坐标,并计算的距离,得到集合;在集合中,剔除异向的对应元素,然后计算集合中的最小值,最小值即为包容区域的变动量;通过变动量,重新计算圆心的坐标,然后跳转到步骤4;
步骤10:进行与步骤2中相逆的坐标变换,将测点坐标还原到原始值,并分别计算圆心变换后的坐标;其中坐标为圆柱轴线上的一点,根据该坐标和步骤2中给出的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即可确定圆柱轴线
步骤11:依次计算测点集中各个测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并分别记录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柱轴线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同时将该最大距离减去该最小距离的值作为圆柱度误差;所记录的最小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所记录的最大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
步骤12:如果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的数量等于2且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的数量等于2;则对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进行的坐标转换,使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z轴平行后,对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按其z轴坐标进行由小到大的排序,使z轴坐标递增,使z轴坐标递增,则包容区域的旋转方向矢量为;设置包容区域绕旋转的微量旋转调整量的初始值;如果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不等于2或者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不等于2,则跳转到步骤15;
步骤13:首先计算旋转角度后的矢量方向,即旋转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然后将4个接触点即步骤12中所述的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2个高值接触点和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2个低值接触点,投影在垂直于的平面内,并分别计算高值接触点投影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低值接触点投影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然后计算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该交点位于旋转后的圆柱轴线上;
步骤14:计算出所有非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并计算高值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低值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如果,则表示变动量不足,旋转角度变为;否则,表示变动过大,有测点超出包容区域,旋转角度变为
判断在执行步骤14过程中的变动量是否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若的变动量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说明找到了第5个接触点,则将分别赋值给,即为圆柱轴线方向矢量与圆柱轴线上一点,并跳转到步骤11;若的变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跳转到步骤13;
步骤15:判断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是否为5;如果数量为之和5,则进行尺寸变动,并确定尺寸变动量的初始值,即跳转到步骤16;若数量之和不等于5,则跳转到步骤18;
步骤16:计算同轴圆柱面间距离为 时的包容区域的参数;设尺寸变动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为,轴线上一点为,圆柱的半径为,根据低值接触点与圆柱轴线的距离关系,
低值接触点满足以下方程:
高值接触点满足以下方程:
以上两式中,为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已知参数;
未知量,建立五元非线性方程组,通过方程组求解,可以得到变动后的圆柱轴线
步骤17:计算出所有非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如果 <,则表示变动量不足,尺寸变动量变为2;否则,表示变动过大,其余测点超出包容区域,尺寸变动量变为
判断在执行步骤17过程中的变动量是否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若的变动量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说明找到第6个接触点,将的参数赋值给包容区域的轴线,并判断是否满足判别准则;若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9,若不满足判别准则跳转到步骤2;若的变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跳转到步骤16;
步骤18:判断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是否大于等于6;
若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大于等于6,则以接触点集合中5个为一个组合,继续进行尺寸变动操作,即以其中一个组合为计算对象,根据与步骤16和17中的试探性微量调整的方式确定同轴圆柱面间距离的变动量的大小;如果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判断是否满足判别准则,如果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9,否则换一个组合,重新计算,重新进行判断,依次迭代下去;如果大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跳转到步骤11;
若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小于6,跳转到步骤11;
步骤19:输出圆柱度误差、圆柱的半径以及圆柱的轴线的参数。
上述方法中,在测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测量并获取圆柱表面上的测点的个数,即n介于5-100000。
上述方法中,所述旋转角度误差允许值介于10-6-10-4之间。
上述方法中,所述尺寸变动量误差允许值介于10-5-10-4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该方法首先测量并获取被测圆柱面上测点坐标;然后给出圆柱的初始参数,查询被测要素与误差包容区域接触的测点,剔除无效接触点,在保持包容区域与有效接触点接触的条件下,根据测点的相对位置,对包容区域进行平移变动、旋转变动或尺寸变动,计算包容区域的变动量,并查询下一个接触点。然后再根据需要剔除无效接触点,再对包容区域进行变动……直到满足判别准则,输出圆柱度误差以及圆柱参数的最优值。本发明可准确计算出满足最小区域的圆柱度误差及圆柱参数最优值。本发明依据圆柱自身的特征,在圆柱度误差优化的方向上,对包容区域进行相应平移变动、旋转变动或平移变动,最终计算出圆柱度误差最优值和圆柱参数最优值。
附图说明
图1最小区域圆柱度计算流程。
图2最小区域圆度的计算效果图。
图3最小区域圆柱度的计算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施例在步骤4-7中通过先查询两个低值接触点后查询两个高值接触点的方式实现)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被测圆柱置于测量平台上,在测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测量并获取圆柱表面上的测点,其中=1,2,…,nn代表测点数目且为正整数;所有测点形成测点集
在进行实际测量时,若测量平台采用的是直角坐标测量仪器,则可以直接获得圆柱表面上的测点的直角坐标,若测量平台采用的是极坐标测量仪器,则可以先测量直接获得圆柱表面上的测点的极坐标,然后再通过极坐标转换为直角坐标
步骤2:随机给出圆柱的参数,即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并对步骤1所得测点进行坐标系的变换,使坐标系z轴正向平行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测点坐标变换后,忽略测点的z坐标,得到测点坐标;所有测点形成测点集
步骤3:在测点集中的任意取出3个测点,并计算3个测点组成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作为迭代的初始值;
步骤4:依次计算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距离;并分别记录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所对应的测点,所记录的最小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所记录的最大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
步骤5: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只有1个低值接触点;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1,则该低值接触点为低值有效接触点,此时包容区域平移的方向矢量等于圆心坐标减去低值有效接触点坐标;首先计算测点和低值有效接触点连线的垂直中分线,然后计算中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即为包容区域平移变动到内边界与接触时虚拟圆心的位置;遍历所有的非接触点,计算对应的,并计算到圆心的距离,所有非接触点对应的组成集合;在集合中,剔除异向的元素,然后查询集合中的最小值,即为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量;通过包容区域移动量以及移动方向矢量,重新计算圆心的坐标,并转到步骤4;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1,则跳转到步骤6;
步骤6: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低值接触点的数量是否等于2;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则这2个低值接触点为低值有效接触点;此时还需对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进行判断,若高值接触点集合中有1个高值接触点则该高值接触点为高值有效接触点;若有2个或2个以上的高值接触点,则判断这些高值接触点是否分布在2个低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若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0,否则查询高值接触点中距离低值有效接触点连线最近的高值接触点,即为有效高值接触点,计算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方向,等于低值接触点连线的中点到圆心的矢量方向移动,调整,计算其中1个有效低值接触点到有效高值接触点的方向矢量,若的点积小于0,则将赋值给;跳转到步骤8;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2,跳转到步骤7;
步骤7: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能找到2个低值接触点,满足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和其余的低值接触点分别分布在这2个低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
如果能够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低值接触点,则查寻到的这2个低值接触点为有效接触点,应用步骤6中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的方法,查询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有效高值接触点,并计算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矢量
如果不能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低值接触点,则跳转到步骤10;
步骤8:分别连接测点集中的低值有效接触点与所有非接触测点,并分别求解其垂直平分线,计算垂直平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集合;然后,分别连接测点集中的高值有效接触点与所有非接触测点,并分别求解其垂直平分线,计算垂直平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集合
步骤9:分别确定包容区域变动到与测点集中各个非接触点接触时圆心坐标;若,则圆心坐标取,否则,圆心坐标取;遍历所有的非接触点,计算各个非接触点对应的坐标,并计算的距离,得到集合;在集合中,剔除异向的对应元素,然后计算集合中的最小值,最小值即为包容区域的变动量;通过变动量,重新计算圆心的坐标,然后跳转到步骤4;
步骤10:进行与步骤2中相逆的坐标变换,将测点坐标还原到原始值,并分别计算圆心变换后的坐标;其中坐标为圆柱轴线上的一点,根据该坐标和步骤2中给出的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即可确定圆柱轴线
步骤11:依次计算测点集中各个测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并分别记录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柱轴线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同时将该最大距离减去该最小距离的值作为圆柱度误差;所记录的最小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所记录的最大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
步骤12:如果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的数量等于2且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的数量等于2;则对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进行的坐标转换,使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z轴平行后,对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按其z轴坐标进行由小到大的排序,使z轴坐标递增,使z轴坐标递增,则包容区域的旋转方向矢量为;设置包容区域绕旋转的微量旋转调整量的初始值;
如果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不等于2或者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不等于2,则跳转到步骤15;
步骤13:首先计算旋转角度后的矢量方向,即旋转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然后将4个接触点即步骤12中所述的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2个高值接触点和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2个低值接触点,投影在垂直于的平面内,并分别计算高值接触点投影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低值接触点投影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然后计算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该交点位于旋转后的圆柱轴线上;
步骤14:计算出所有非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并计算高值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低值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如果,则表示变动量不足,旋转角度变为;否则,表示变动过大,有测点超出包容区域,旋转角度变为
判断在执行步骤14过程中的变动量是否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若的变动量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说明找到了第5个接触点,则将分别赋值给,即为圆柱轴线方向矢量与圆柱轴线上一点,并跳转到步骤11;若的变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跳转到步骤13;
步骤15:判断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是否为5;如果数量为之和5,则进行尺寸变动,并确定尺寸变量的初始值,即跳转到步骤16;若数量之和不等于5,则跳转到步骤18;
步骤16:计算同轴圆柱面间距离为 时的包容区域的参数;设尺寸变动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为,轴线上一点为,圆柱的半径为,根据低值接触点与圆柱轴线的距离关系,
低值接触点满足以下方程:
高值接触点满足以下方程:
以上两式中,为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已知参数;
未知量,建立五元非线性方程组,通过方程组求解,可以得到变动后的圆柱轴线
步骤17:计算出所有非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如果 <,则表示变动量不足,尺寸变量变为2;否则,表示变动过大,其余测点超出包容区域,尺寸变量变为
判断在执行步骤17过程中的变动量是否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若的变动量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说明找到第6个接触点,将的参数赋值给包容区域的轴线,将各个高值接触点分别代入下式,
其中为对应高值接触点相对轴线的相位角,从而得到每个高值接触点对应的,将各个低值接触点分别代入上式,从而得到每个低值接触点对应的,构造下列判别函数,
是由下列不等式组确定的可行域:
上式中:第一个约束是矢量方程,表示4维的零列向量,第二、三个约束为数值方程,判断是最优解判别值是否等于0,如果等于0说明满足判别准则跳转到步骤19,若不满足判别准则跳转到步骤2;若的变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跳转到步骤16;
步骤18:判断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是否大于等于6;
若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大于等于6,则以接触点集合中5个为一个组合,继续进行尺寸变动操作,即以其中一个组合为计算对象,根据与步骤16和17中的试探性微量调整的方式确定同轴圆柱面间距离的变动量的大小;如果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判断是否满足判别准则,如果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9,否则换一个组合,重新计算,重新进行判断,依次迭代下去;如果大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跳转到步骤11;
若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小于6,跳转到步骤11;
步骤19:输出圆柱度误差、圆柱的半径以及圆柱的轴线的参数。
以下通过实验实例,说明本发明所公布方法计算的有效性。
实验对象1:最小区域圆度计算
在测量平台上,在回转体零件某截面上获取12个测点,测点坐标如表1所示。圆的投影平面的法向矢量为(-0.0009231,0.0003947,0.9999995)。应用本发明所公布的方法,计算出圆半径为8.0848mm,圆度为0.0165mm,计算的效果如图2所示,第1、8号测点为高值接触点、11号测点为低值接触点,满足交叉准则,为最优解。
应用海克斯康三坐标测量仪的配套软件计算的结果为0.0170mm。本发明计算结果较优。
表1圆的测点坐标
实验对象2:最小区域圆柱度计算
表2圆柱的测点坐标
在测量平台上,在圆柱体零件表面上获取20点,测点坐标如表2所示。
应用本发明所公布的方法,计算出圆柱为12.5163mm,圆柱度为0.0143mm。圆柱轴线方向矢量(0.9999,0.0113,0.0010),圆柱轴线上一点坐标为(-3.2280,332.4948,-518.2626)。计算的效果如图3示,第1、3、10、18号测点为高值接触点,第2、4、19号测点为低值接触点。分别计算高值接触点、低值接触点的映射,并计算最优解的判别值J,经计算J=2.3753e-009,满足判别准则,计算出的圆柱参数及圆柱度误差为最优解。
海克斯康三坐标测量仪的配套软件计算的结果为0.0149mm。通过对比可知,本发明所公布的方法较优。
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步骤4-7中通过先查询两个高值接触点后查询两个低值接触点的方式实现)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执行应用实施例1中的步骤1到步骤3;
步骤4:依次计算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距离;并分别记录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所对应的测点,所记录的最小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所记录的最大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
步骤5: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只有1个高值接触点;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1,则该高值接触点为高值有效接触点,此时设包容区域平移的方向矢量等于高值有效接触点坐标减去圆心坐标;首先计算测点和高值有效接触点的连线的垂直中分线,然后计算垂直中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即为包容区域平移变动到外边界与接触时虚拟圆心的位置;遍历所有的非接触点,计算对应的,并计算到圆心的距离,所有非接触点对应的组成集合;在集合中,剔除异向的对应元素,然后查询集合中的最小值,即为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量;通过包容区域移动量以及移动方向矢量,重新计算圆心的坐标,并转到步骤4;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1,则跳转到步骤6;
步骤6: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高值接触点的数量是否等于2;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则这2个高值接触点为高值有效接触点;此时还需对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进行判断,若低值接触点集合中有1个低值接触点则该低值接触点为低值有效接触点;若有2个或2个以上的低值接触点,则判断这些低值接触点是否分布在2个高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若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0,否则查询低值接触点中距离高值有效接触点连线最近的低值接触点,即为有效低值接触点,此时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方向等于高值接触点连线的中点减去圆心坐标,调整,计算其中1个有效高值接触点到有效低值接触点的方向矢量,若的点积小于0,则将赋值给;跳转到步骤8;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2,跳转到步骤7;
步骤7: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能找到2个高值接触点,满足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和其余的高值接触点分别分布在这2个高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
如果能够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高值接触点,则查寻到的这2个高值接触点为有效接触点,应用步骤6中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的方法,查询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有效低值接触点,并计算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矢量
如果不能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高值接触点,则跳转到步骤10;
然后执行实施例1中的步骤8到步骤19。

Claims (8)

1.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被测圆柱置于测量平台上,在测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测量并获取圆柱表面上的测点,其中=1,2,…,nn代表测点数目且为正整数;所有测点形成测点集
步骤2:随机给出圆柱的参数,即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并对步骤1所得测点进行坐标系的变换,使坐标系z轴正向平行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测点坐标变换后,忽略测点的z坐标,得到测点坐标;所有测点形成测点集
步骤3:在测点集中的任意取出3个测点,并计算3个测点组成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作为迭代的初始值;
步骤4:依次计算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距离;并分别记录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所对应的测点,所记录的最小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所记录的最大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
步骤5: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只有1个低值接触点;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1,则该低值接触点为低值有效接触点,此时包容区域平移的方向矢量等于圆心坐标减去低值有效接触点坐标;首先计算测点和低值有效接触点连线的垂直中分线,然后计算中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即为包容区域平移变动到内边界与接触时虚拟圆心的位置;遍历所有的非接触点,计算对应的,并计算到圆心的距离,所有非接触点对应的组成集合;在集合中,剔除异向的元素,然后查询集合中的最小值,即为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量;通过包容区域移动量以及移动方向矢量,重新计算圆心的坐标,并转到步骤4;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1,则跳转到步骤6;
步骤6: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低值接触点的数量是否等于2;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则这2个低值接触点为低值有效接触点;此时还需对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进行判断,若高值接触点集合中有1个高值接触点则该高值接触点为高值有效接触点;若有2个或2个以上的高值接触点,则判断这些高值接触点是否分布在2个低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若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0,否则查询高值接触点中距离低值有效接触点连线最近的高值接触点,即为有效高值接触点,计算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方向,等于低值接触点连线的中点到圆心的矢量方向移动,调整,计算其中1个有效低值接触点到有效高值接触点的方向矢量,若的点积小于0,则将赋值给;跳转到步骤8;
如果低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2,跳转到步骤7;
步骤7: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能找到2个低值接触点,满足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和其余的低值接触点分别分布在这2个低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
如果能够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低值接触点,则查寻到的这2个低值接触点为有效接触点,应用步骤6中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的方法,查询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有效高值接触点,并计算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矢量
如果不能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低值接触点,则跳转到步骤10;
步骤8:分别连接测点集中的低值有效接触点与所有非接触测点,并分别求解其垂直平分线,计算垂直平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集合;然后,分别连接测点集中的高值有效接触点与所有非接触测点,并分别求解其垂直平分线,计算垂直平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集合
步骤9:分别确定包容区域变动到与测点集中各个非接触点接触时圆心坐标;若,则圆心坐标取,否则,圆心坐标取;遍历所有的非接触点,计算各个非接触点对应的坐标,并计算的距离,得到集合;在集合中,剔除异向的对应元素,然后计算集合中的最小值,最小值即为包容区域的变动量;通过变动量,重新计算圆心的坐标,然后跳转到步骤4;
步骤10:进行与步骤2中相逆的坐标变换,将测点坐标还原到原始值,并分别计算圆心变换后的坐标;其中坐标为圆柱轴线上的一点,根据该坐标和步骤2中给出的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即可确定圆柱轴线
步骤11:依次计算测点集中各个测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并分别记录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柱轴线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同时将该最大距离减去该最小距离的值作为圆柱度误差;所记录的最小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所记录的最大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
步骤12:如果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的数量等于2且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的数量等于2;则对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进行的坐标转换,使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z轴平行后,对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按其z轴坐标进行由小到大的排序,使z轴坐标递增,使z轴坐标递增,则包容区域的旋转方向矢量为;设置包容区域绕旋转的微量旋转调整量的初始值;如果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不等于2或者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不等于2,则跳转到步骤15;
步骤13:首先计算旋转角度后的矢量方向,即旋转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然后将4个接触点即步骤12中所述的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2个高值接触点和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2个低值接触点,投影在垂直于的平面内,并分别计算高值接触点投影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低值接触点投影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然后计算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该交点位于旋转后的圆柱轴线上;
步骤14:计算出所有非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并计算高值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低值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如果,则表示变动量不足,旋转角度变为;否则,表示变动过大,有测点超出包容区域,旋转角度变为
判断在执行步骤14过程中的变动量是否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若的变动量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说明找到了第5个接触点,则将分别赋值给,即为圆柱轴线方向矢量与圆柱轴线上一点,并跳转到步骤11;若的变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跳转到步骤13;
步骤15:判断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是否为5;如果数量为之和5,则进行尺寸变动,并确定尺寸变动量的初始值,即跳转到步骤16;若数量之和不等于5,则跳转到步骤18;
步骤16:计算同轴圆柱面间距离为 时的包容区域的参数;设尺寸变动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为,轴线上一点为,圆柱的半径为,根据低值接触点与圆柱轴线的距离关系,
低值接触点满足以下方程:
高值接触点满足以下方程:
以上两式中,为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已知参数;
未知量,建立五元非线性方程组,通过方程组求解,可以得到变动后的圆柱轴线
步骤17:计算出所有非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如果 <,则表示变动量不足,尺寸变动量变为2;否则,表示变动过大,其余测点超出包容区域,尺寸变动量变为
判断在执行步骤17过程中的变动量是否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若的变动量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说明找到第6个接触点,将的参数赋值给包容区域的轴线,并判断是否满足判别准则;若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9,若不满足判别准则跳转到步骤2;若的变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跳转到步骤16;
步骤18:判断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是否大于等于6;
若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大于等于6,则以接触点集合中5个为一个组合,继续进行尺寸变动操作,即以其中一个组合为计算对象,根据与步骤16和17中的试探性微量调整的方式确定同轴圆柱面间距离的变动量的大小;如果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判断是否满足判别准则,如果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9,否则换一个组合,重新计算,重新进行判断,依次迭代下去;如果大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跳转到步骤11;
若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小于6,跳转到步骤11;
步骤19:输出圆柱度误差、圆柱的半径以及圆柱的轴线的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其特征是:
在测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测量并获取圆柱表面上的测点的个数n的取值范围为5≤n≤1000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角度误差允许值介于10-6-10-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尺寸变动量误差允许值介于10-5-10-4之间。
5.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被测圆柱置于测量平台上,在测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测量并获取圆柱表面上的测点,其中=1,2,…,nn代表测点数目且为正整数;所有测点形成测点集
步骤2:随机给出圆柱的参数,即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并对步骤1所得测点进行坐标系的变换,使坐标系z轴正向平行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测点坐标变换后,忽略测点的z坐标,得到测点坐标;所有测点形成测点集
步骤3:在测点集中的任意取出3个测点,并计算3个测点组成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作为迭代的初始值;
步骤4:依次计算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距离;并分别记录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心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所对应的测点,所记录的最小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所记录的最大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
步骤5: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只有1个高值接触点;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1,则该高值接触点为高值有效接触点,此时设包容区域平移的方向矢量等于高值有效接触点坐标减去圆心坐标;首先计算测点和高值有效接触点的连线的垂直中分线,然后计算垂直中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即为包容区域平移变动到外边界与接触时虚拟圆心的位置;遍历所有的非接触点,计算对应的,并计算到圆心的距离,所有非接触点对应的组成集合;在集合中,剔除异向的对应元素,然后查询集合中的最小值,即为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量;通过包容区域移动量以及移动方向矢量,重新计算圆心的坐标,并转到步骤4;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1,则跳转到步骤6;
步骤6: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高值接触点的数量是否等于2;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则这2个高值接触点为高值有效接触点;此时还需对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进行判断,若低值接触点集合中有1个低值接触点则该低值接触点为低值有效接触点;若有2个或2个以上的低值接触点,则判断这些低值接触点是否分布在2个高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若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0,否则查询低值接触点中距离高值有效接触点连线最近的低值接触点,即为有效低值接触点,此时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方向等于高值接触点连线的中点减去圆心坐标,调整,计算其中1个有效高值接触点到有效低值接触点的方向矢量,若的点积小于0,则将赋值给;跳转到步骤8;
如果高值接触点的数量大于2,跳转到步骤7;
步骤7:判断误差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是否能找到2个高值接触点,满足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和其余的高值接触点分别分布在这2个高值接触点连线的两侧;
如果能够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高值接触点,则查寻到的这2个高值接触点为有效接触点,应用步骤6中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2的方法,查询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有效低值接触点,并计算包容区域的平移变动矢量
如果不能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2个高值接触点,则跳转到步骤10;
步骤8:分别连接测点集中的低值有效接触点与所有非接触测点,并分别求解其垂直平分线,计算垂直平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集合;然后,分别连接测点集中的高值有效接触点与所有非接触测点,并分别求解其垂直平分线,计算垂直平分线与过圆心且方向矢量为的直线的交点集合
步骤9:分别确定包容区域变动到与测点集中各个非接触点接触时圆心坐标;若,则圆心坐标取,否则,圆心坐标取;遍历所有的非接触点,计算各个非接触点对应的坐标,并计算的距离,得到集合;在集合中,剔除异向的对应元素,然后计算集合中的最小值,最小值即为包容区域的变动量;通过变动量,重新计算圆心的坐标,然后跳转到步骤4;
步骤10:进行与步骤2中相逆的坐标变换,将测点坐标还原到原始值,并分别计算圆心变换后的坐标;其中坐标为圆柱轴线上的一点,根据该坐标和步骤2中给出的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即可确定圆柱轴线
步骤11:依次计算测点集中各个测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并分别记录测点集中各测点到圆柱轴线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同时将该最大距离减去该最小距离的值作为圆柱度误差;所记录的最小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所记录的最大距离对应的测点形成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
步骤12:如果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的数量等于2且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的数量等于2;则对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进行的坐标转换,使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z轴平行后,对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按其z轴坐标进行由小到大的排序,使z轴坐标递增,使z轴坐标递增,则包容区域的旋转方向矢量为;设置包容区域绕旋转的微量旋转调整量的初始值;如果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不等于2或者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不等于2,则跳转到步骤15;
步骤13:首先计算旋转角度后的矢量方向,即旋转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然后将4个接触点即步骤12中所述的包容区域的高值接触点集合中的2个高值接触点和包容区域的低值接触点集合中的2个低值接触点,投影在垂直于的平面内,并分别计算高值接触点投影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低值接触点投影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然后计算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该交点位于旋转后的圆柱轴线上;
步骤14:计算出所有非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并计算高值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低值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如果,则表示变动量不足,旋转角度变为;否则,表示变动过大,有测点超出包容区域,旋转角度变为
判断在执行步骤14过程中的变动量是否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若的变动量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说明找到了第5个接触点,则将分别赋值给,即为圆柱轴线方向矢量与圆柱轴线上一点,并跳转到步骤11;若的变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跳转到步骤13;
步骤15:判断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是否为5;如果数量为之和5,则进行尺寸变动,并确定尺寸变动量的初始值,即跳转到步骤16;若数量之和不等于5,则跳转到步骤18;
步骤16:计算同轴圆柱面间距离为 时的包容区域的参数;设尺寸变动后圆柱轴线的方向矢量为,轴线上一点为,圆柱的半径为,根据低值接触点与圆柱轴线的距离关系,
低值接触点满足以下方程:
高值接触点满足以下方程:
以上两式中,为高值接触点的数量,为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为已知参数;
未知量,建立五元非线性方程组,通过方程组求解,可以得到变动后的圆柱轴线
步骤17:计算出所有非接触点到圆柱轴线的距离;如果 <,则表示变动量不足,尺寸变动量变为2;否则,表示变动过大,其余测点超出包容区域,尺寸变动量变为
判断在执行步骤17过程中的变动量是否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若的变动量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说明找到第6个接触点,将的参数赋值给包容区域的轴线,并判断是否满足判别准则;若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9,若不满足判别准则跳转到步骤2;若的变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跳转到步骤16;
步骤18:判断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是否大于等于6;
若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之和大于等于6,则以接触点集合中5个为一个组合,继续进行尺寸变动操作,即以其中一个组合为计算对象,根据与步骤16和17中的试探性微量调整的方式确定同轴圆柱面间距离的变动量的大小;如果小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则判断是否满足判别准则,如果满足则跳转到步骤19,否则换一个组合,重新计算,重新进行判断,依次迭代下去;如果大于设定的误差允许值,跳转到步骤11;
若高值接触点和低值接触点的数量小于6,跳转到步骤11;
步骤19:输出圆柱度误差、圆柱的半径以及圆柱的轴线的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其特征是:
在测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测量并获取圆柱表面上的测点的个数n的取值范围为5≤n≤10000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角度误差允许值介于10-6-10-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尺寸变动量误差允许值介于10-5-10-4之间。
CN201310227766.9A 2013-06-08 2013-06-08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49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27766.9A CN103294920B (zh) 2013-06-08 2013-06-08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27766.9A CN103294920B (zh) 2013-06-08 2013-06-08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4920A CN103294920A (zh) 2013-09-11
CN103294920B true CN103294920B (zh) 2016-02-03

Family

ID=49095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2776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4920B (zh) 2013-06-08 2013-06-08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949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7949A (zh) * 2017-12-30 2018-07-17 唐哲敏 一种快稳简的方键体外作用宽度评定方法
CN108253917A (zh) * 2017-12-30 2018-07-06 唐哲敏 一种快稳简的最小外切圆柱直径评定方法
CN108562259A (zh) * 2017-12-31 2018-09-21 唐哲敏 一种快稳简的最大内接圆直径评定方法
CN108253918A (zh) * 2017-12-31 2018-07-06 唐哲敏 一种快稳简的最小外切圆直径评定方法
CN108168494A (zh) * 2017-12-31 2018-06-15 唐哲敏 一种快稳简的圆度误差评定方法
CN109117460B (zh) * 2018-09-12 2021-05-07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端跳测量计算转子装配轴线偏斜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3793A (zh) * 2008-11-27 2009-04-22 天津大学 复合空间型面几何误差评定方法
CN101709945A (zh) * 2009-11-27 2010-05-19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柱塞零件圆柱度公差现场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74962A1 (de) * 2011-01-07 2012-07-11 Roche Diagnostics GmbH Verfahren zur Auswertung eines Satzes von Messdaten eines oralen Glucosetoleranztest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3793A (zh) * 2008-11-27 2009-04-22 天津大学 复合空间型面几何误差评定方法
CN101709945A (zh) * 2009-11-27 2010-05-19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柱塞零件圆柱度公差现场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直角坐标系下圆度误差最小区域评价实现方法;刘飞等;《工具技术》;20111231;第45卷(第5期);第87-90页 *
圆柱度误差评价方法研究;张娇娜等;《机床与液压》;20080229;第36卷(第2期);第106-109页 *
表面形貌评定方法对比分析;黄美发等;《机械设计》;20120531;第29卷(第5期);第6-2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4920A (zh) 201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94920B (zh)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
CN107186548B (zh) 一种五轴数控机床回转轴几何误差检测方法
CN106524905B (zh) 一种基于激光追踪仪多站位测量的四轴机床标定方法
CN103737426B (zh) 一种数控机床旋转轴几何误差三线测量法
CN106052556B (zh) 一种三坐标测量机空域坐标修正方法
CN103411545B (zh) 基于光学自由曲面的多轴系统误差建模及测量装置和方法
CN103278126B (zh)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零件球度误差评定方法
CN108871256B (zh) 一种圆度误差评定算法
CN110108207A (zh) 基于探针的旋转轴回转中心线几何误差标定方法
CN101847262B (zh) 一种快速三维点云搜索匹配方法
CN102430959A (zh) 数控机床转台运动误差的快速检测方法
CN105091911A (zh) 一种pos系统动态定位精度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05571527A (zh) 一种转台摆角精密测量方法
CN108340210A (zh) 一种基于球杆仪测量的多轴机床几何误差辨识方法
CN105333828B (zh) 一种四轴联动跟踪式曲轴测量方法
CN103292654B (zh) 一种计算圆柱体零件作用尺寸的方法
CN102944204A (zh) 利用二维测量机检测截面轮廓度的方法
CN103292773B (zh) 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对称度误差评定方法
CN104280000A (zh) 凸轮型线的在线检测方法
CN102980532B (zh) 采用三坐标测量仪拼接测量大口径非球面面形的方法
CN106202709A (zh) 一种基于最大实体状态的同轴度评定方法
CN205552534U (zh) 一种工业机器人轨迹检测装置
CN102564383B (zh) 基于轴面角确定三轴磁传感器轴间角的方法
CN105403140B (zh) 一种基于磁场的六自由度位移测量方法
CN103310106B (zh) 一种零件孔系作用尺寸的计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Leilei

Inventor after: Huang Meifa

Inventor after: Xu Bensheng

Inventor after: Sun Yonghou

Inventor after: Yang Mengjie

Inventor after: Bao Jiading

Inventor after: Tang Zhemin

Inventor before: Chen Leilei

Inventor before: Huang Meifa

Inventor before: Gong Wenfeng

Inventor before: Sun Yonghou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06

Address after: 541004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olden Guilin Qixing District Road No. 1

Applicant after: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Applicant after: Chen Leilei

Address before: 541004 1 Graduate School, Jinji Road, Qixing District, Guilin,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pplicant before: Chen Leilei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