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73975B - 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 Google Patents

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73975B
CN103273975B CN201310246414.8A CN201310246414A CN103273975B CN 103273975 B CN103273975 B CN 103273975B CN 201310246414 A CN201310246414 A CN 201310246414A CN 103273975 B CN103273975 B CN 1032739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track frame
pin
main stress
crawl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464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73975A (zh
Inventor
田洪杰
尚君辉
赵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Original Assigne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filed Critic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to CN20131024641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739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73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3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739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39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其包括履带架和车架,其还包括履带架连接机构和车架连接机构,其中:每一履带架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履带架连接机构;车架左端和右端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车架连接机构;车架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车架连接机构与履带架上相应位置的履带架连接机构相连接。本发明能够减少车架宽度,改变了传统的车架的长度和宽度的方向。

Description

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背景技术
下文为了叙述方便,将履带下车的行进方向作为下文中提到的“前”方,反之为“后”方,也就是说,图1和图2中本身的“左”方向为下文中提到的“前”,图1和图2中本身的“右”方向为下文中提到的“后”,与此相应地,图1和图2中本身的“上”方向为下文中提到的“右”,图1和图2中本身的“下”方向为下文中提到的“左”。
如图1所示,图1中的每一履带架1’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履带架连接机构3’。车架2’前端和后端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车架连接机构4’。车架2’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车架连接机构4’与履带架1’上相应位置的履带架连接机构3’相连接。其中:履带架连接机构3’通常采用的是内缩双绞耳的结构形式,车架连接机构4’通常采用的是车架外伸绞耳的结构形式,因此使在设计车架过程中要受到运输宽度的限制。
另外,车架和履带架通常采用挤压快和销轴的连接方式、螺栓连或插装结构形式连接在一起,因此强夯机在作业过程中,由于整车的晃动性比较大,导致采用传统的连接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再者,目前的配重块一般都设计到车架的正前和正后方,这样放置方式使整机在强夯的时候重心位置时而在前时而在后,不利于整机的稳定性,很容易发生倾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其能够减少车架宽度,改变了传统的车架的长度和宽度的方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履带下车,其包括履带架和车架,其还包括履带架连接机构和车架连接机构,其中:每一所述履带架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所述车架左端和右端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所述车架连接机构;所述车架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所述车架连接机构与所述履带架上相应位置的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包括两个第一主受力耳板和两个三角箱体,其中: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的外伸;两个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均焊接在所述履带架一侧的上下盖板上;每一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的伸出端具有通过销轴与所述车架连接机构相连接的所述第一销孔,并且,两个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上的第一销孔的轴心线重合;每一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的外侧面焊接一个所述三角箱体,形成一个箱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箱形结构的下底面位于水平面之上,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的伸出端具有嵌入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连接机构包括两个第二主受力耳板,两个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均焊接在所述车架一侧的上下盖板上;每一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的伸出端具有通过销轴与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相连接的所述第二销孔,并且,两个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上的第二销孔的轴心线重合。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的伸出端还具有通过销轴与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相连接的第三销孔,两个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上的第三销孔的轴心线重合。
进一步地,还包括动力销轴,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的两个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位于所述车架连接机构的两个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之间,并且,所述动力销轴穿设在所述第一销孔和所述第二销孔中而使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和所述车架连接机构处于连接状态。
进一步地,还包括定位销轴,所述定位销轴穿设在两个所述第三销孔中,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的嵌入缺口钩挂在所述定位销轴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配重块,所述履带架上的两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之间焊接有连接所述配重块的耳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履带强夯机,其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履带下车。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本发明在每一履带架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履带架连接机构,在车架的左端和右端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车架连接机构,与现有技术中将履带架连接机构设置在每一履带架的前侧和后侧、将车架连接机构设置在车架的前端和后端的左侧和右侧相比,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车架的长度和宽度的方向,从而减少了车架的宽度。
除此之外,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至少还存在以下优点:
1、由于本发明的第一主受力耳板在受力的时候相当于悬臂梁,而且由于伸出距离长且宽度方向窄,很容易造成次伸出结构的失稳,因此在其两侧通过增设三角箱体结构,对第一主受力耳板进行加强,此时相当于将悬臂梁缩短,宽度方向加大,使其结构更稳,受力变化趋于平缓,有利于力的传递。
2、由于本发明将配重块设计在履带架上,其位置靠近整车的重心位置(中间位置),使强夯机在强夯的时候,对整机的重心位置变化不大,有利于整机的稳定,相比于现有的配重块设计到车架的正前和正后方相比,本发明的配重块布置位置更利于整机的稳定性,不易发生侧翻。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履带下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履带下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履带架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第一主受力耳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履带下车中履带架的俯视图;
图7为图2中车架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装设有动力销轴和定位销轴的车架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履带架;2’、车架;3’、履带架连接机构;4’、车架连接机构;1、履带架;2、车架;3、履带架连接机构;31、第一主受力耳板;32、三角箱体;33、第一销孔;34、嵌入缺口;4、车架连接机构;41、第二主受力耳板;42、第二销孔;43、第三销孔;5、动力销轴;6、定位销轴;7、配重块;8、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2显示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履带下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履带下车包括履带架1和车架2以及履带架连接机构3和车架连接机构4,其中:每一履带架1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履带架连接机构3。车架2左端和右端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车架连接机构4。车架2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车架连接机构4与履带架1上相应位置的履带架连接机构3相连接。
本发明在每一履带架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履带架连接机构,在车架的左端和右端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车架连接机构,与现有技术中将履带架连接机构设置在每一履带架的前侧和后侧、将车架连接机构设置在车架的前端和后端的左侧和右侧相比,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车架的长度和宽度的方向,从而减少了车架的宽度。
如图3-6所示,作为履带架连接机构3的一种实现方式,其包括两个第一主受力耳板31和两个三角箱体32,其中:第一主受力耳板31的外伸,远离履带板的包络。与现有技术中的履带架连接机构几乎完全处于履带板的包络范围之内相比,本发明中的履带架连接机构3外伸,使其远离履带板的包络,从而可以减少车架的运输宽度以及重量。第一主受力耳板31外伸的长度范围的确定原则有以下几点:1、车架的运输宽度以及重量,可参照GB/T16471-2008中对车辆运输宽度以及重量的限制;2、整机的稳定性,可参照GB/T3811-2008中对于履带起重机稳定性的要求:在侧面后者支承最小的载荷的底盘端部倾翻线上的总载荷不应小于起重机总重力的15%。
第一主受力耳板31可以通过公知的各种方法得到,比如可以采用铸造、锻造或注塑工艺等。两个第一主受力耳板31均焊接在履带架1一侧的上下盖板上。
第一主受力耳板31的伸出端具有通过销轴与车架连接机构4相连接的第一销孔33,并且,两个第一主受力耳板31上的第一销孔33的轴心线重合,这样利于插入销轴。
第一主受力耳板31的外侧面焊接一个三角箱体32,从而可以形成一个箱形结构,箱形结构更稳,受力变化趋于平缓,有利于力的传递。其理由在于:如图5所示,由于本发明的第一主受力耳板在受力的时候相当于悬臂梁,而且由于伸出距离长且宽度方向窄,很容易造成次伸出结构的失稳,因此在其两侧通过增设三角箱体结构,对第一主受力耳板进行加强,此时相当于将悬臂梁缩短,宽度方向加大,因此其结构更稳,受力变化趋于平缓,有利于力的传递。
上述实施例中,箱形结构的下底面位于水平面之上,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从图4中可以看出,箱形结构的底面上翘,因此有利于提高整车的通过性能。
上述各实施例中,每一第一主受力耳板31的伸出端具有嵌入缺口34,用于与车架连接机构4上的定位销挂接。嵌入缺口34是从第一主受力耳板31的端面往内并倾斜向上开设形成的,类似于一个挂钩的形状。
上述各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履带下车采用的是双铰耳结构或单铰耳结构。
上述各实施例中,两个第一主受力耳板31之间设置加强板35,加强板35的两个端面分别焊接在两个第一主受力耳板31的内侧面,从而进一步对所述箱形结构起到加强的作用。
如图7所示,上述各实施例中,车架连接机构4包括两个第二主受力耳板41,第二主受力耳板41的外伸长度范围主要是依照1、整机的稳定性、重心位置,可参照GB/T3811-2008中对于履带起重机稳定性的要求:在侧面后者支承最小的载荷的底盘端部倾翻线上的总载荷不应小于起重机总重力的15%。2、车架的运输宽度以及重量,可参照GB/T16471-2008中对车辆运输宽度以及重量的限制等因素综合进行设计的。
两个第二主受力耳板41均焊接在车架2一侧的上下盖板上,每一第二主受力耳板41的伸出端具有通过销轴与履带架连接机构3相连接的第二销孔42,并且,两个第二主受力耳板41上的第二销孔42的轴心线重合。
上述各实施例中,每一第二主受力耳板41的伸出端还具有通过销轴与履带架连接机构3相连接的第三销孔43,两个第二主受力耳板41上的第三销孔43的轴心线重合。
由此可见,本发明可以省去挤压块,但是用销轴便可以将履带架1上的履带架连接机构3和车架2上的车架连接机构4连接在一起。
此外,车架连接机构4还包括加强板44,加强板44的两个端面分别焊接在两个第二主受力耳板41的内侧面,从而进一步对车架连接机构4起到加强的作用。
如图8所示,上述各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履带下车还包括动力销轴5,履带架连接机构3的两个第一主受力耳板31位于车架连接机构4的两个第二主受力耳板41之间,并且,动力销轴5从一侧的第二销孔42穿入,依次通过两个第一销孔33,并从另一侧的第二销孔42穿出,从而将履带架连接机构3和车架连接机构4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动力销轴5采用的销轴油缸。
上述各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履带下车还包括定位销轴6,定位销轴6穿设在两个第三销孔43中,履带架连接机构3的嵌入缺口34钩挂在定位销轴6上。在连接履带架连接机构3和车架连接机构4之前,首先将定位销轴6插入第三销孔43中,然后将履带架连接机构3的嵌入缺口34钩挂在定位销轴6上,起到定位的作用。
如图2所示,上述各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履带下车还包括配重块7,履带架1上的两履带架连接机构3之间焊接有连接配重块7的耳板8。本发明将配重块设计在履带架上,其位置靠近整车的重心位置(中间位置),使强夯机在强夯的时候,对整机的重心位置变化不大,有利于整机的稳定,相比于现有的配重块设计到车架的正前和正后方相比,本发明的配重块布置位置更利于整机的稳定性,不易发生侧翻。
履带架连接机构3和车架连接机构4连接时,首先,将定位销轴6插入第三销孔43中;然后,将履带架连接机构3的嵌入缺口34钩挂在定位销轴6上,此时,第一销孔33和第二销孔42的轴心线重合;在将动力销轴5从一侧的第二销孔42穿入,依次通过两个第一销孔33,并从另一侧的第二销孔42穿出,从而将履带架连接机构3和车架连接机构4连接在一起,即将履带架1和车架2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履带强夯机,该履带强夯机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履带下车。所述履带强夯机的其它部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描述。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履带下车,其包括履带架和车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履带架连接机构和车架连接机构,其中:
每一所述履带架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
所述车架左端和右端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所述车架连接机构;
所述车架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所述车架连接机构与所述履带架上相应位置的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相连接;
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包括两个第一主受力耳板和两个三角箱体,
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外伸;
两个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均焊接在所述履带架一侧的上下盖板上;
每一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的伸出端具有通过销轴与所述车架连接机构相连接的第一销孔,并且,两个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上的第一销孔的轴心线重合;
每一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的外侧面焊接一个所述三角箱体,形成一个箱形结构;
所述箱形结构的下底面位于水平面之上,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下车,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的伸出端具有嵌入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下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连接机构包括两个第二主受力耳板,两个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均焊接在所述车架一侧的上下盖板上;
每一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的伸出端具有通过销轴与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相连接的第二销孔,并且,两个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上的第二销孔的轴心线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下车,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的伸出端还具有通过销轴与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相连接的第三销孔,两个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上的第三销孔的轴心线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下车,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动力销轴,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的两个所述第一主受力耳板位于所述车架连接机构的两个所述第二主受力耳板之间,并且,所述动力销轴穿设在所述第一销孔和所述第二销孔中而使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和所述车架连接机构处于连接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履带下车,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定位销轴,所述定位销轴穿设在两个所述第三销孔中,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的嵌入缺口钩挂在所述定位销轴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下车,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配重块,所述履带架上的两所述履带架连接机构之间焊接有连接所述配重块的耳板。
8.一种履带强夯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履带下车。
CN201310246414.8A 2013-06-20 2013-06-20 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Active CN1032739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46414.8A CN103273975B (zh) 2013-06-20 2013-06-20 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46414.8A CN103273975B (zh) 2013-06-20 2013-06-20 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3975A CN103273975A (zh) 2013-09-04
CN103273975B true CN103273975B (zh) 2016-01-13

Family

ID=49056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46414.8A Active CN103273975B (zh) 2013-06-20 2013-06-20 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739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43476A (zh) * 2016-07-27 2016-10-26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功能山地牵引运输车的动力柜连接装置
CN108688740A (zh) * 2018-08-08 2018-10-23 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履带式底盘结构及旋挖钻机
CN109367635B (zh) * 2018-09-30 2020-07-14 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拖拉机减震机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0201A (zh) * 2007-07-06 2008-01-09 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双履带行走机构
CN201793337U (zh) * 2010-09-02 2011-04-13 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上挂下销自调整一体式中央配重及相配的下车底座支腿
CN102424072A (zh) * 2011-11-18 2012-04-25 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行走装置、履带式桩架及其拆卸方法和上车方法
CN102774438A (zh) * 2012-08-09 2012-11-14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履带式下车结构及工程机械设备
CN203372312U (zh) * 2013-06-20 2014-01-01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01649B2 (en) * 2007-12-14 2012-06-19 Foster-Miller, Inc. Modular mobile robot
US8146689B2 (en) * 2008-12-02 2012-04-03 Daryl Hertema All-terrain vehicle and suspension system theref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0201A (zh) * 2007-07-06 2008-01-09 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双履带行走机构
CN201793337U (zh) * 2010-09-02 2011-04-13 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上挂下销自调整一体式中央配重及相配的下车底座支腿
CN102424072A (zh) * 2011-11-18 2012-04-25 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行走装置、履带式桩架及其拆卸方法和上车方法
CN102774438A (zh) * 2012-08-09 2012-11-14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履带式下车结构及工程机械设备
CN203372312U (zh) * 2013-06-20 2014-01-01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3975A (zh) 2013-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73975B (zh) 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CN202337293U (zh) 可伸缩式履带底盘
CN203372312U (zh) 履带下车及履带强夯机
CN202923319U (zh) 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前桥
CN107264377B (zh) 一种起重臂常拆臂节拆装装置及拆装方法
CN201856708U (zh) 装载机脚蹬
CN103290867A (zh) 大吨位夹木车
CN106276641B (zh) 车架结构及起重机
CN206589756U (zh) 一种自卸半挂车辅助举升稳定机构
CN203391588U (zh) 一种用于重卡汽车的推力杆支座结构
CN203449870U (zh) 一种平衡悬架板簧滑板座
CN202827744U (zh)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及其车架
CN203229979U (zh) 挖掘机
CN203485704U (zh) 一种重型工程车前稳定杆装置
CN203702240U (zh) 用于煤矿井下搬运车辆的重载紧凑型工作机构
CN202181194U (zh) 一种叉装机主臂结构
CN203188262U (zh) 大吨位夹木车
CN206983622U (zh) 一种矿用车车桥桥壳
CN106481204A (zh) 一种储物柜门框
CN201357731Y (zh) 重型汽车用横向稳定装置
CN204432296U (zh) 一种前稳定杆上支架
CN215854766U (zh) 双缸绳排伸缩吊臂和汽车起重机
CN204749781U (zh) 一种汽车的减震底盘
CN102874311A (zh)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及其车架
CN203543759U (zh) 自卸车后门锁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