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73453A - 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 Google Patents

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73453A
CN103273453A CN2013102195546A CN201310219554A CN103273453A CN 103273453 A CN103273453 A CN 103273453A CN 2013102195546 A CN2013102195546 A CN 2013102195546A CN 201310219554 A CN201310219554 A CN 201310219554A CN 103273453 A CN103273453 A CN 103273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w
slide block
guide channel
plane
ch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195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73453B (zh
Inventor
刘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3273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34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73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34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本体具有一夹颚,夹颚内设一个弧形滑槽,滑块具有滑移面故可设在滑槽内并产生相对的弧线滑移关系,滑块具有一个导引槽可供一个固设在滑槽内的导引柱穿伸,由于滑槽的滑移壁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现完整的凹弧面状,因此确保了第二夹爪的结构强度,使夹颚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工作,又滑块的滑移面以及导引槽内都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有效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确保了滑块的结构强度,使滑块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工作,同时,使得产品本身具有承受高扭力以及价格低廉的优点,可广受产业利用。

Description

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本申请是一件分案申请,母案是申请号为:201010113886.2,申请日为:2010年2月25日,发明名称为:“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口扳手,特别涉及一种可承受高扭力扳转以及弹性装置不会任意翻转偏离原位的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背景技术
请参阅美国专利号第1,320,668号「Wrench,Shifting-Spanner,Pipe-TongsAnd The Like」专利案,其是一种多用途的扳手(wrench),扳手具有一个固定爪(stationary jaw)与一个活动爪(movable jaw),活动爪通过一个弹簧(spring)的顶推而能够在导轨(guide)上往复滑移。当使用者欲扳转螺帽时,转动扳手可让固定爪以及活动爪带动螺帽旋转。当使用者欲将扳手移动至下一个扳转位置时,以相反方向转动扳手,可让活动爪后退并压缩弹簧而不会带动螺帽旋转。反复操作前述动作即可达到锁紧或放松螺帽的效果。
但是活动爪仅依靠弹簧的顶推力而接触于导轨上,故活动爪很容易发生晃动的问题,而且容易因碰撞或扳手摔落地面而导致活动爪脱离轨道的问题。又当活动爪脱离轨道之后,弹簧也很容易跟着脱离而掉落,为不良的设计。
再者,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扳手固定爪的孔内,弹簧的另一端却裸露在外,如此使得弹簧裸露在外的一端容易因挤压时的弯曲,而与固定爪的孔口处摩擦导致压缩过程不顺畅,严重者则会造成弹簧的永久变形而损坏无法使用。而且裸露在外的弹簧很容易因沾染油污而粘附许多尘屑,不但会影响弹簧的压缩效果,尘屑更容易造成活动爪移动上的阻碍。
之后有人设计出如美国专利号第3,695,125号「Open End Ratchet Wrench」专利案,其是一种开口式棘动扳手。扳手(wrench)具有一个固定爪(fixed jaw)与一个支持部(support portion),支持部内设一个弹簧(spring)与一个爪块(pawl),两个独立的盖片(caps)则固定在扳手支持部的两侧以容纳弹簧与爪块,爪块凭借弹簧的顶推而能够在支持部内往复移动。其设计将弹簧容纳在两个盖片之间而未裸露在外,并且爪块具有一个挡止肩(stop shoulder)能够挡在盖片的内,可防止爪块被弹簧顶出支持部外。
但是两个盖片是可拆换的分离式设计,容易因碰撞或扳手摔落地面而使盖片分离,导致爪块脱离支持部的问题。又当爪块脱离支持部之后,弹簧也很容易跟着脱离而掉落,为不良的设计。而爪块仅依靠弹簧的顶推力而接触支持部,故爪块仍然很容易发生晃动的问题。
再者,弹簧的一端仅抵接于固定爪内表面,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爪块,弹簧本身并没有受到全周的包覆,很容易因碰撞或反复的压缩而使得弹簧偏离原位,最终导致爪块无法被弹簧正常的顶推而失去往复运动的效果。而且爪块被推入支持部内时,盖片与爪块之间将会产生空隙,容易让油污进入并沾染尘屑,影响弹簧的压缩效果或是导致爪块移动不顺畅。
又如美国专利号第4,706,528号「Adjustable Wrench」专利案,其是一种可调式活动扳手。此种扳手具有一个固定爪(fixed jaw)与一个调整爪(adjustablejaw),在固定爪上设有一个滑移爪(sliding jaw)与一个销(pin),滑移爪设有一个槽(slot)供销穿过,如此可使滑移爪不会脱离固定爪。固定爪内表面设有一个第一弹簧(plate spring)顶推在滑移爪的外表面,使滑移爪具有向外移动的力,而滑移爪的槽内则另外开设有一个孔(hole),以容纳一个第二弹簧(coil spring),第二弹簧使滑移爪具有向内移动的力,滑移爪通过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双方向的顶推,而保持在中间位置且具有能够向内移动或向外移动的效果。
由于此扳手是专用于圆管类对象的扳转作业,故其无法适用于锁紧或放松螺帽对象的工作,因为圆管类对象没有平面可供施力,所以其设计是利用滑移爪向外移动,而缩短滑移块与调整爪的距离,达到夹紧圆管类对象以达锁紧或放松的效果,而向外移动的滑移爪是靠第二弹簧向内顶推而复位,然而螺帽本身已经具有平面,所以扳动扳手时滑移爪并不会向外移动来夹紧螺帽的平面,因此可知第二弹簧形同虚设。
而就扳手反向转动时来讨论,圆管类对象会让滑移爪向内移动,所以扳手反向转动时就不会带动圆管类对象旋转。针对螺帽对象的情况,当扳手反向转动时,螺帽也会让滑移爪向内移动,但是当滑移爪向内移动至最深处时,滑移爪与调整爪的间距仍小于螺帽两端角的间距,导致扳手无法达成反向转动且不带动螺帽转动的效果,反而会同时带动螺帽跟着反向转动。原因在于滑移爪的槽设为直线状,使滑移爪呈直线移动,又滑移爪直线移动的方向与调整爪的平面夹角很小,故仅能够提供圆管类对象的夹紧与往复扳转效果,无法使用于螺帽对象。
再者,固定爪必须在内表面另外开设孔洞以螺锁一个小螺丝(small screw)才能固定第一弹簧,滑移爪也必须在槽内另外开设一个洞以容纳第二弹簧,这样的设计都导致扳手无法承受高扭力,也就是因此,此种扳手只能应用于圆管类对象,因圆管类对象是空心设计,其被扳动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很小(否则空心管很容易变型),所以扳手设计本来就不用高扭力。
除此之外,其第二弹簧一端容纳在滑移爪的孔内,另一端则伸出孔,如此使得弹簧伸出孔的一端容易因挤压时的弯曲,而与孔口处摩擦导致压缩过程不顺畅,严重者则会造成弹簧的永久变形而损坏无法使用。
不仅如此,固定爪内的槽(slot)是内外全开放状,故滑移爪在扳动物品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绝大部份都传递给销,如此销很容易损坏。特别是滑移爪虽然具有能够与固定爪相对滑移的平面,在扳动时,平面却是提供滑移爪朝外移动(或朝内移动)的导引基础,所以平面并无法有效的承受扭力,反而会因相对滑移将反作用力传递给销来承受,并非良好的设计。
请观美国专利号第7,024,971号「Open End Ratchet Wrench」专利案,其是一种开口式棘动扳手。此扳手具有一对固定爪(stationary jaws),在其中一个固定爪中开设有一个内外全开放的空间(space),空间内设有一个移动板(movableplate),移动板上开设两个槽(slot),然后固定爪上设有两个销(pin)穿过空间以及移动板的两个槽,使移动板不会脱离空间。扳手在空间内还设有一个孔(hole)以容纳一个弹簧(spring),弹簧一端设在孔内,另一端则伸出孔外以顶推移动板。移动板上所设的两个槽分别由一个短直线段(short section)与一个长直线段(longsection)所构成,短直线段与长直线段具有一个夹角,使移动板在往复移动时能够作两阶段的直线移动。
虽然此扳手能够作两阶段的直线移动,使移动板与固定爪之间的间距增加,但是实际使用上很容易发生移动板卡住的问题,特别是在短直线段与长直线段的交接处,影响扳手使用于反向转动时的顺畅度。
而且弹簧的一端设在孔内,另一端则伸出孔外,如此使得弹簧伸出孔的一端容易因挤压时的弯曲,而与孔口处摩擦导致压缩过程不顺畅,严重者则会造成弹簧的永久变形而损坏无法使用。更甚者,因移动板有两阶段的直线移动量,所以更容易导致弹簧产生过度弯折损坏的问题。
再者,由于传统单一直线槽的设计导致移动板与固定爪之间的间距变化量甚小,所以必须设有两阶段的直线槽来使间距变化量增大,但是这样就会导致移动板的面积加大,或是让固定爪的面积增加,无法达到缩小开口扳手的占用空间,当然扳手就无法伸入狭小空间内进行往复扳动的操作。若只将移动板面积加大,而刻意将固定爪缩小,就会如同此扳手的设计,发生长直线段或短直线段裸露在固定爪的外的缺失,这样很容易让尘屑积卡在移动板的槽内,最后就会形成移动板直线滑移时的阻碍。
除此之外,由于空间是内外全开放状,所以移动板在扳转螺帽时所承受的反作用力全部都传递给两个销,而销所承受的扭力无法太高,故很容易损坏,使得此种扳手无法使用于高扭力的扳转作业。
参照美国专利公开号第2009/0193941号「Ratchet Wrench」专利案,其是一种棘动式活动扳手。此种扳手具有一个第一爪(first jaw)和一个第二爪(secondjaw),第一爪和第二爪都设在一个爪支撑部(jaw support)内,而且第一爪可以靠一个螺杆(worm)带动,爪支撑部内设有一个内外全开放状的轨道(track),第二爪则设在轨道内。爪支撑部设有一个贯穿轨道的销(pin),第二爪开设有一个直线型的开放槽(opening),销可以穿过爪支撑部与第二爪的开放槽,使第二爪不会脱离爪支撑部。第二爪的开放槽内设有一个弹簧组件(biasing member),弹簧组件能够顶推第二爪而使第二爪朝外移动。
由于此种扳手的第二爪也仅设单独一个直线形开放槽,所以第二爪移动时,其与第一爪之间的间距变化量相当小,实际实施与使用上仍然会发生扳手反向转动时带动螺帽反转的缺失。因此,其必须将第一爪设计成活动式的结构,并可经由螺杆调整位移间距,才能对螺帽达成不同时反转的效果。惟如此,则整体扳手的零件过多,结构开设过多孔洞也造成扳手本体强度下降的问题。
再者,因其轨道是内外全开放状,所以第二爪在扳转螺帽时所承受的反作用力绝大部份都传递给销,如此销很容易损坏。特别是第二爪虽然具有能够与爪支撑部相对滑移的平面(surfaces),在扳动时,平面却是提供滑移爪朝外移动的导引基础,所以平面并无法有效的承受扭力,反而会因相对滑移将反作用力传递给销来承受,并非良好的设计。
除此之外,由于第二爪是直线移动的设计,为了要能够增加第二爪与第一爪之间的间距变化量,所以就必须要把第二爪内的开放槽加长,才能达成其效果。但是如此的设计,则会使第二爪被螺帽向外推出之后,令第二爪的开放槽裸露在爪支撑部之外,如此就导致开放槽及其内的弹性组件很容易沾染油污,而且还会黏附尘屑,影响弹性组件的压缩效果,造成第二爪的滑移动作不顺畅,此为扳手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就形成无法往复扳转的传统扳手。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无法有效的解决与克服,因此本申请人提出本专利申请,以解决前述问题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解决现有结构存在的各种不良设计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个本体,其具有一个握持部与一个设在所述的握持部一端的夹颚,所述的夹颚相反于所述的握持部的一端形成有彼此分离的一个第一夹爪与一个第二夹爪,所述的夹颚在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之间形成一个颚喉,所述颚喉、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所围绕的空间形成一个容纳工作物的扳口,所述的第一夹爪具有面对扳口并朝向所述的第二夹爪末端的一个施力平面,所述的施力平面能够对应于工作物的第一正向受力面,所述的夹颚内设有一个弧形滑槽,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凹弧形滑移壁、一个位于所述的滑移壁上方的第一支撑壁与一个位于所述的滑移壁下方且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支撑壁的第二支撑壁,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凹弧面状,所述的滑槽内设有一个导引柱,所述的导引柱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支撑壁以及所述的第二支撑壁而使所述的导引柱固设在所述的滑槽内;
一个滑块,所述的滑块设在所述的本体夹颚的滑槽中,且能够产生相对的弧线滑移关系,所述的滑块的一侧形成一个凸弧形的滑移面,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能够在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上滑动,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凸弧面状,所述的滑块相反于滑移面的一侧突出所述的滑槽外且形成一个第一扳转平面,当所述的滑块在自然位置时,所述的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能够对应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所述的滑块的上方形成一个顶面,所述的滑块的下方形成一个底面,所述的滑块设有一个贯穿顶面与底面的导引槽,所述的导引槽呈弧形状,且所述的导引槽内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所述的导引槽可供所述的导引柱穿伸在内以防止所述的滑块脱离所述的滑槽,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抵接端与一个顶掣端,当所述的滑块在自然位置时,所述的导引槽的抵接端与所述的导引柱接触;
一个弹性装置,其两端分别顶抵于所述的导引柱以及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之间,使所述的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所述的弹性装置包括有设在所述的滑块导引槽内的至少两个弹性体与一个簧座,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槽高,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槽宽,所述弹性装置的两个弹性体彼此上下排列的设在所述的簧座的一侧,且所述两个弹性体在设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不大于导引槽的槽高,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而且弹性体的高度大于0.5倍的导引槽槽高,弹性体就不会在导引槽内任意翻转偏离原位,所述的簧座设在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所述的弹性体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的导引柱与所述的簧座,使所述的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
当使用者欲进行扳转作业时,使工作物进入夹颚的扳口内,滑块内的弹性装置压缩变形,使滑块能够弧线移动,让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能够自动贴合在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
其中:所述的滑块还包括有一个第二扳转平面,所述的第二扳转平面与所述的第一扳转平面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所述的滑块的第二扳转平面能够对应于工作物的第三正向受力面,所述的颚喉具有面对扳口的一个顶推平面,所述的颚喉的顶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且所述的颚喉的顶推平面对应于工作物的第二正向受力面。
其中:所述的滑块在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二扳转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回避部,所述的回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三反向受力面进入,所述的第二夹爪具有一个第一平面与一个第二平面,所述的第一平面面对扳口并朝向颚喉,所述的第二平面面对扳口并朝向第一夹爪末端,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且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分别各自的对应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与第三正向受力面,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的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平行,所述的夹颚在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与所述的颚喉的顶推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一闪避部,所述的第一闪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一反向受力面进入,所述的夹颚在颚喉的顶推平面与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二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二闪避部,所述的第二闪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二反向受力面进入,所述的夹颚在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二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三闪避部,所述的第三闪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三反向受力面进入。
其中: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的曲率等于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的曲率,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能够顺畅的在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上滑移,而且所述的滑移面能够大面积的将工作物的反作用力传递给所述的滑移壁,以分散所述的滑块的受力而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相对的提高所述的本体扳转时所述的滑块所能承受的扭力,所述的导引槽的曲率与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的曲率相同,因此所述的滑块的导引槽与所述的滑槽内的导引柱之间能够产生顺畅的相对弧线滑移效果,不会有干涉的情况发生,所述的顶面与所述的滑槽的第一支撑壁接触,所述的底面与所述的滑槽的第二支撑壁接触,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被所述的滑槽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上下对称的支撑,因此所述的滑块在所述的滑槽内弧线滑移时将不会产生晃动的问题,能够提高开口扳手使用上的稳定性,所述的第一夹爪与所述的第二夹爪彼此相对且一体成型的设在所述的夹颚的两侧,因此所述的夹颚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因此能够增加所述的夹颚所承受的扭力。
其中:所述的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滑槽的间距,所述的导引槽贯穿所述的顶面与所述的底面,故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等于所述的滑块的高度,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的导引柱的直径,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所述的弹性体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所述弹性体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所述的蓄力单元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所述的弹性体的蓄力单元是由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设在所述的第一脚以及所述的第二脚之间的压缩部所组成,所述的压缩部能够储存所述的第一脚与所述的第二脚被压缩后的能量,使所述的蓄力单元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每个蓄力单元的第一脚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的第二脚,使得所述每一个蓄力单元的压缩部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的簧座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沿所述的簧座两端上下排列的圆形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能够插入所述的弹性体的一端,使所述的弹性体与所述的簧座保持良好的限位关系,所述两个弹性体的一端分别供所述的两个限位块插入,使所述两个弹性体彼此上下排列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不会互相干涉而能正常运作,所述的簧座相反于限位块的一侧形成一个转动面,所述的转动面滑动的接触于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
其中:所述的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滑槽的间距,所述的导引槽贯穿所述的顶面与所述的底面,故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等于所述的滑块的高度,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的导引柱的直径,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所述的弹性体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所述弹性体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所述的蓄力单元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所述的弹性体的蓄力单元是由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设在所述的第一脚以及所述的第二脚之间的压缩部所组成,所述的压缩部能够储存所述的第一脚与所述的第二脚被压缩后的能量,使所述的蓄力单元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每个蓄力单元的第一脚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的第二脚,使得所述每一个蓄力单元的压缩部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的簧座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沿簧座两端上下排列的圆形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能够容纳所述的弹性体的一端,使所述的弹性体与所述的簧座保持良好的限位关系,所述两个弹性体的一端分别供所述的两个限位槽容纳,使所述两个弹性体彼此上下排列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不会互相干涉而能正常运作,所述的簧座相反于所述的限位槽的一侧形成一个转动面,所述的转动面滑动的接触于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个本体,其具有一个握持部与一个设在所述的握持部一端的夹颚,所述的夹颚相反于所述的握持部的一端形成有彼此分离的一个第一夹爪与一个第二夹爪,所述的夹颚在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之间形成一个颚喉,所述颚喉、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所围绕的空间形成一个容纳工作物的扳口,所述的第一夹爪具有面对扳口并朝向所述的第二夹爪末端的一个施力平面,所述的施力平面能够对应于工作物的第一正向受力面,所述的夹颚内设有一个弧形滑槽,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凹弧形滑移壁、一个位于所述的滑移壁上方的第一支撑壁与一个位于所述的滑移壁下方且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支撑壁的第二支撑壁,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凹弧面状,所述的滑槽内设有一个导引柱,所述的导引柱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支撑壁以及所述的第二支撑壁而使所述的导引柱固设在所述的滑槽内;
一个滑块,所述的滑块设在所述的本体夹颚的滑槽中,且能够产生相对的弧线滑移关系,所述的滑块的一侧形成一个凸弧形的滑移面,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能够在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上滑动,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凸弧面状,所述的滑块相反于滑移面的一侧突出所述的滑槽外且形成一个第一扳转平面,当所述的滑块在自然位置时,所述的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能够对应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所述的滑块的上方形成一个顶面,所述的滑块的下方形成一个底面,所述的滑块设有一个贯穿顶面与底面的导引槽,所述的导引槽呈弧形状,且所述的导引槽内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所述的导引槽可供所述的导引柱穿伸在内以防止所述的滑块脱离所述的滑槽,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抵接端与一个顶掣端,当所述的滑块在自然位置时,所述的导引槽的抵接端与所述的导引柱接触;
一个弹性装置,其两端分别顶抵于所述的导引柱以及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之间,使所述的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
其中:所述的滑块还包括有一个第二扳转平面,所述的第二扳转平面与所述的第一扳转平面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所述的滑块的第二扳转平面能够对应于工作物的第三正向受力面,所述的颚喉具有面对扳口的一个顶推平面,所述的颚喉的顶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且所述的颚喉的顶推平面对应于工作物的第二正向受力面。
其中:所述的滑块在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二扳转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回避部,所述的回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三反向受力面进入,所述的第二夹爪具有一个第一平面与一个第二平面,所述的第一平面面对扳口并朝向颚喉,所述的第二平面面对扳口并朝向第一夹爪末端,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且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分别各自的对应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与第三正向受力面,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的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平行,所述的夹颚在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与所述的颚喉的顶推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一闪避部,所述的第一闪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一反向受力面进入,所述的夹颚在颚喉的顶推平面与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二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二闪避部,所述的第二闪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二反向受力面进入,所述的夹颚在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二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三闪避部,所述的第三闪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三反向受力面进入。
其中: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的曲率等于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的曲率,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能够顺畅的在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上滑移,而且所述的滑移面能够大面积的将工作物的反作用力传递给所述的滑移壁,以分散所述的滑块的受力而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相对的提高所述的本体扳转时所述的滑块所能承受的扭力,所述的导引槽的曲率与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的曲率相同,因此所述的滑块的导引槽与所述的滑槽内的导引柱之间能够产生顺畅的相对弧线滑移效果,不会有干涉的情况发生,所述的顶面与所述的滑槽的第一支撑壁接触,所述的底面与所述的滑槽的第二支撑壁接触,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被所述的滑槽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上下对称的支撑,因此所述的滑块在所述的滑槽内弧线滑移时将不会产生晃动的问题,能够提高开口扳手使用上的稳定性,所述的第一夹爪与所述的第二夹爪彼此相对且一体成型的设在所述的夹颚的两侧,因此所述的夹颚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因此能够增加所述的夹颚所承受的扭力。
其中:所述的弹性装置包括有一个设在所述的滑块导引槽内的弹性体,所述的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滑槽的间距,所述的导引槽贯穿顶面与底面,因此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等于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的槽高,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槽宽,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的导引柱的直径,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所述的弹性装置的弹性体在设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不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0.5倍的导引槽槽高,所述的弹性体为Z型弹片,所述的弹性体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片状的蓄力单元,所述的蓄力单元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所述的弹性体的蓄力单元是由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设在所述的第一脚以及所述的第二脚之间的压缩部所组成,所述的压缩部能够储存所述的第一脚与所述的第二脚被压缩后的能量,使所述的蓄力单元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每个蓄力单元的第一脚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的第二脚,使得所述每一个蓄力单元的压缩部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的弹性体一端的第一脚抵接于所述的导引柱,所述的弹性体另一端的第二脚抵接于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
其中:所述的弹性装置包括有一个设在所述的滑块导引槽内的弹性体,所述的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滑槽的间距,所述的导引槽贯穿顶面与底面,故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等于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的槽高,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槽宽,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的导引柱的直径,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所述的弹性装置的弹性体在设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不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0.5倍的导引槽槽高,所述的弹性体为Z型弹簧,所述的弹性体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所述的蓄力单元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所述的弹性体的蓄力单元是由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设在所述的第一脚以及所述的第二脚之间的压缩部所组成,所述的压缩部能够储存所述的第一脚与所述的第二脚被压缩后的能量,使所述的蓄力单元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每个蓄力单元的第一脚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的第二脚,使得所述每一个蓄力单元的压缩部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的弹性体一端的第一脚抵接于所述的导引柱,所述的弹性体另一端的第二脚抵接于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
其中:所述的弹性装置包括有一个设在所述的滑块导引槽内的弹性体,所述的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滑槽的间距,所述的导引槽贯穿顶面与底面,因此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等于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的槽高,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槽宽,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的导引柱的直径,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所述的弹性装置的弹性体在设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不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0.5倍的导引槽槽高,所述的弹性体为扭转弹簧,所述的弹性体具有一个第一连接单元与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所述的蓄力单元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所述的弹性体的蓄力单元是由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设在所述的第一脚以及所述的第二脚之间的压缩部所组成,所述的压缩部能够储存所述的第一脚与所述的第二脚被压缩后的能量,使所述的蓄力单元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的蓄力单元的第一脚连接于所述的第一连接单元,使所述的第一连接单元抵接于导引柱。
其中:所述的弹性装置包括有一个设在所述的滑块导引槽内的弹性体,所述的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滑槽的间距,所述的导引槽贯穿顶面与底面,故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等于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的槽高,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槽宽,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的导引柱的直径,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所述的弹性装置的弹性体在设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不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0.5倍的导引槽槽高,所述的弹性体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并以一个连接部对折呈上下排列并保持有一空隙的形状,所述的弹性体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所述的蓄力单元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所述的弹性体的蓄力单元是由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设在所述的第一脚以及所述的第二脚之间的压缩部所组成,所述的压缩部能够储存所述的第一脚与所述的第二脚被压缩后的能量,使所述的蓄力单元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每个蓄力单元的第一脚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的第二脚,使得所述每一个蓄力单元的压缩部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的弹性体具有所述的空隙的一端以所述的第一脚抵接于所述的导引柱,所述的弹性体具有所述的连接部的一端以所述的第二脚抵接于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使所述的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
其中:所述的弹性装置包括有设在所述的滑块导引槽内的至少两个弹性体与一个簧座,所述的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滑槽的间距,所述的导引槽贯穿所述的顶面与所述的底面,故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等于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的槽高,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槽宽,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的导引柱的直径,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所述弹性装置的两个弹性体彼此上下排列的设在所述的簧座的一侧,且所述两个弹性体在设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不大于导引槽的槽高,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0.5倍的导引槽槽高,所述的弹性体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所述弹性体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所述的蓄力单元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所述的弹性体的蓄力单元是由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设在所述的第一脚以及所述的第二脚之间的压缩部所组成,所述的压缩部能够储存所述的第一脚与所述的第二脚被压缩后的能量,使所述的蓄力单元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每个蓄力单元的第一脚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的第二脚,使得所述每一个蓄力单元的压缩部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的簧座设在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所述的弹性体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的导引柱与所述的簧座,使所述的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所述的簧座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沿所述的簧座两端上下排列的圆形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能够插入所述的弹性体的一端,使所述的弹性体与所述的簧座保持良好的限位关系,所述两个弹性体的一端分别供所述的两个限位块插入,使所述两个弹性体彼此上下排列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不会互相干涉而能正常运作,所述的簧座相反于限位块的一侧形成一个转动面,所述的转动面滑动的接触于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
其中:所述的弹性装置包括有设在所述的滑块导引槽内的至少两个弹性体与一个簧座,所述的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滑槽的间距,所述的导引槽贯穿所述的顶面与所述的底面,故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槽高等于所述的滑块的高度,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槽宽,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的导引柱的直径,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所述弹性装置的两个弹性体彼此上下排列的设在所述的簧座的一侧,且所述两个弹性体在设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不大于导引槽的槽高,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0.5倍的导引槽槽高,所述的弹性体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所述弹性体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所述的蓄力单元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所述的弹性体的蓄力单元是由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设在所述的第一脚以及所述的第二脚之间的压缩部所组成,所述的压缩部能够储存所述的第一脚与所述的第二脚被压缩后的能量,使所述的蓄力单元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每个蓄力单元的第一脚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的第二脚,使得所述每一个蓄力单元的压缩部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的簧座设在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所述的弹性体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的导引柱与所述的簧座,使所述的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所述的簧座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沿簧座两端上下排列的圆形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能够容纳所述的弹性体的一端,使所述的弹性体与所述的簧座保持良好的限位关系,所述两个弹性体的一端分别供所述的两个限位槽容纳,使所述两个弹性体彼此上下排列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不会互相干涉而能正常运作,所述的簧座相反于所述的限位槽的一侧形成一个转动面,所述的转动面滑动的接触于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由于滑槽的滑移壁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现完整的凹弧面状,因此确保了第二夹爪的结构强度,使夹颚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工作。又导引槽内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有效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确保了滑块的结构强度,使滑块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工作。同时,由于滑块的滑移面以及导引槽内都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故滑块的加工成本即可有效的降低,使得产品本身具有承受高扭力以及价格低廉的优点,可广受产业利用。
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因滑块的滑移面的曲率等于滑槽的滑移壁的曲率,滑块的滑移面能够顺畅的在滑槽的滑移壁上滑移,而且滑移面能够大面积的将工作物的反作用力传递给滑移壁,分散滑块的受力而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相对的提高本体扳转时滑块所能承受的扭力。
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由于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是彼此相对且一体成型的设在夹颚的两侧,故夹颚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因此能够增加夹颚所承受的扭力。
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因弹性装置包括有一个设在滑块导引槽内的弹性体,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滑块的高度等于滑槽的间距,导引槽贯穿顶面与底面,故导引槽具有一个槽高等于滑块的高度,导引槽具有一个槽宽,导引槽的槽宽等于导引柱的直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弹性装置的弹性体在设在导引槽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弹性体的高度不大于导引槽的槽高,弹性体的高度大于导引槽的槽宽,弹性体的高度大于0.5倍的导引槽槽高。故弹性体就不会在导引槽内任意翻转偏离原位,可有效避免滑块失去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的效果。
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因弹性装置包括有设在滑块导引槽内的至少两个弹性体与一个簧座,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滑块的高度等于滑槽的间距,导引槽贯穿顶面与底面,故导引槽具有一个槽高等于滑块的高度,导引槽具有一个槽宽,导引槽的槽宽等于导引柱的直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弹性装置的两个弹性体彼此上下排列的设在簧座的一侧,且所述两个弹性体在设在导引槽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弹性体的高度不大于导引槽的槽高,弹性体的高度大于导引槽的槽宽,弹性体的高度大于0.5倍的导引槽槽高。故弹性体就不会在导引槽内任意翻转偏离原位,可有效避免滑块失去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横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导引槽的纵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沿夹颚朝第一夹爪方向扳转以带动工作物转动的状态图;
图6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沿夹颚朝第一夹爪方向扳转以带动工作物转动的状态图;
图7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沿夹颚朝第二夹爪方向转动且不带动工作物转动的状态图;
图8是本发明图7的延续动作图,表示开口扳手沿夹颚朝第二夹爪方向转动且不带动工作物转动的状态图;
图9是本发明图8的延续动作图,表示开口扳手沿夹颚朝第二夹爪方向转动且不带动工作物转动的状态图;
图10是本发明图9的延续动作图,表示开口扳手沿夹颚朝第二夹爪方向转动且不带动工作物转动的状态图;
图11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让夹颚衔接于工作物的下一个扳转位置;
图12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二个实施例导引槽的纵剖面图;
图14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5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三个实施例的横剖面图;
图16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三个实施例导引槽的纵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沿夹颚朝第二夹爪方向转动且不带动工作物转动的状态图;
图18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四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9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四个实施例导引槽的纵剖面图;
图20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五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1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五个实施例的横剖面图;
图22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五个实施例导引槽的纵剖面图;
图23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沿夹颚朝第二夹爪方向转动且不带动工作物转动的状态图;
图24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六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5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六个实施例的横剖面图;
图26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第六个实施例导引槽的纵剖面图;
图27是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沿夹颚朝第二夹爪方向转动且不带动工作物转动的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开口扳手;20-本体;21-握持部;22-夹颚;221-第一闪避部;222-第二闪避部;223-第三闪避部;23-第一夹爪;231-施力平面;24-第二夹爪;241-第一平面;242-第二平面;25-颚喉;251-顶推平面;26-扳口;27-滑槽;271-滑移壁;272-第一支撑壁;273-第二支撑壁;274-贯穿孔;28-导引柱;30-滑块;301-顶面;302-底面;31-滑移面;32-第一扳转平面;33-第二扳转平面;34-回避部;35-导引槽;351-抵接端;352-顶掣端;40-弹性装置;401-蓄力单元;402-第一脚;403-第二脚;404-压缩部;41-弹性体;42-弹性体;43-弹性体;431-第一连接单元;432-第二连接单元;44-弹性体;441-连接部;442-空隙;45-弹性体;46-簧座;461-限位块;462-转动面;47-弹性体;48-簧座;481-限位槽;482-转动面;90-工作物;91A-第一正向受力面;91B-第一反向受力面;92A-第二正向受力面;92B-第二正向受力面;93A-第三正向受力面;93B-第三反向受力面;94A-第四正向受力面;94B-第四反向受力面;95A-第五正向受力面;95B-第五反向受力面;96A-第六正向受力面;96B-第六反向受力面;T27-间距;D28-直径;H30-高度;H35-槽高;W35-槽宽;H40-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后,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4,为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的第一个实施例。本发明开口扳手10包括有一个本体20、一个滑块30与一个弹性装置40;其中:
本体20具有一个握持部21与一个设在握持部21一端的夹颚22。夹颚22能够衔接工作物90(见图5与图6),如螺栓的六角头部,工作物90为螺栓六角头部时,六个受力面以六角头部的六点钟方向逆时针环状排列,依序为第一正向受力面91A至第六正向受力面96A,同理,也具有第一反向受力面91B至第六反向受力面96B。使用者能够握持在握持部21并扳动本体20而使夹颚22以工作物90的轴心为圆心转动,达到扳转工作物90的效果。
夹颚22相反于握持部21的一端形成有彼此分离的一个第一夹爪23与一个第二夹爪24,第一夹爪23与第二夹爪24能够承受扳转工作物90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第一夹爪23与第二夹爪24是彼此相对且一体成型的设在夹颚22的两侧,故第一夹爪23与第二夹爪24不会产生相对的位移关系,使夹颚22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因此能够增加夹颚22所承受的扭力。
夹颚22在第一夹爪23与第二夹爪24之间形成一个颚喉25,颚喉25、第一夹爪23与第二夹爪24所围绕的空间大体上形成一个呈六角形状的扳口26,夹颚22能够沿着工作物90的半径方向移动而让工作物90进入扳口26内,或者夹颚22也能够沿着平行于工作物90的轴线方向移动而让工作物90进入扳口26内。
第一夹爪23具有面对扳口26并朝向第二夹爪24末端的一个施力平面231,施力平面231能够对应于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A(图6中工作物的五点钟方向),第二夹爪24具有一个第一平面241与一个第二平面242,第一平面241面对扳口26并朝向颚喉25,第二平面242面对扳口26并朝向第一夹爪23末端,第二夹爪24的第一平面241与第二平面242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故第二夹爪24的第一平面241与第二平面242能够分别各自的对应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图6中工作物的十一点钟方向)与第三正向受力面93A(图6中工作物的一点钟方向)。第二夹爪24的第一平面241大体上与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平行。
颚喉25具有面对扳口26的一个顶推平面251,颚喉25的顶推平面251与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故颚喉25的顶推平面251能够对应于工作物90的第二正向受力面92A(图6中工作物的三点钟方向)。
夹颚22在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与颚喉25的顶推平面251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一闪避部221,第一闪避部221能够容许工作物90的第一反向受力面91B进入。夹颚22在颚喉25的顶推平面251与第二夹爪24的第二平面242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二闪避部222,第二闪避部222能够容许工作物90的第二反向受力面92B进入。夹颚22在第二夹爪24的第一平面241与第二夹爪24的第二平面242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三闪避部223,第三闪避部223能够容许工作物90的第三反向受力面93B进入。
夹颚22内还设有一个弧形滑槽27,滑槽27是设在第二夹爪24相对于扳口26的一侧,且滑槽27具有一个凹弧形滑移壁271、一个位于滑移壁271上方的第一支撑壁272与一个位于滑移壁271下方且相对于第一支撑壁272的第二支撑壁273。滑槽27的滑移壁271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现完整的凹弧面状,因此确保了第二夹爪24的结构强度,使夹颚22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工作。而且滑移壁271凹弧面的圆心位于扳口26内,故滑槽27的加工仅利用一把铣刀即可完成,加工简单快速、成本低廉且能够确保夹颚22的结构强度。
夹颚22的第一支撑壁272与第二支撑壁273彼此平行且使滑槽27具有一个间距T27。
夹颚22在第二夹爪24相对于滑槽27第一支撑壁272以及第二支撑壁273的位置开设有一个圆形的贯穿孔274,贯穿孔274靠近颚喉25且穿过滑槽27的第一支撑壁272与第二支撑壁273。贯穿孔274能够结合一个圆柱形的导引柱28,导引柱28的两端是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撑壁272以及第二支撑壁273的贯穿孔274内,使导引柱28固定不动的固设在滑槽27内。导引柱28具有一个直径D28。
滑块30是可弧线滑动的设在本体20夹颚22的滑槽27,且滑块30能够带动工作物90转动或在工作物90的外周围相对滑移。滑块30大体上呈弧形块状,且滑块30的一侧形成一个凸弧形的滑移面31,滑块30的滑移面31能够在滑槽27的滑移壁271上滑动,使滑块30与夹颚22产生相对的弧线滑移关系。滑块30的滑移面31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现完整的凸弧面状,因此确保了滑块的结构强度,使滑块30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工作。
滑块30的滑移面31的曲率等于滑槽27的滑移壁271的曲率,故滑块30的滑移面31可以顺畅的在滑槽27的滑移壁271上滑移,而且,当滑块30承受工作物90所施的反作用力时,因滑移面31与滑移壁271的曲率相同,故滑移面31可大面积的将工作物90的反作用力传递给滑移壁271,分散滑块30的受力而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相对的也是提高本体20扳转时滑块30所能承受的扭力。
滑块30相反于滑移面31的一侧是突露出滑槽27外且形成一个第一扳转平面32与一个第二扳转平面33,第一扳转平面32与一个第二扳转平面33供扳转工作物90。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二扳转平面33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当滑块30在自然位置时,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能够对应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能够对应于工作物90的第三正向受力面93A。滑块30在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二扳转平面33之间形成有一个回避部34,回避部34能够容许工作物90的第三反向受力面93B进入。
滑块30的上方形成一个顶面301,顶面301接触于滑槽27的第一支撑壁272,滑块30的下方形成一个底面302,底面302接触于滑槽27的第二支撑壁273。顶面301与底面302彼此平行且使滑块30具有一个高度H30。在不讨论公母配合预留公差的情况下,滑块30的高度H30等于滑槽27的间距T27,使滑块30的顶面301与底面302能够被滑槽27的第一支撑壁272与第二支撑壁273上下对称的支撑。由于滑块30的顶面301与底面302被滑槽27的第一支撑壁272与第二支撑壁273上下对称的支撑,故滑块30在滑槽27内弧线滑移时将不会产生晃动的问题,可提高开口扳手10使用上的稳定性。
滑块30还设有一个贯穿顶面301与底面302的导引槽35,导引槽35是呈弧形状,且导引槽35的曲率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的曲率相同。由于导引槽35是贯穿顶面301与底面302,故导引槽35具有一个槽高H35等于滑块30的高度H30,导引槽35具有一个槽宽W35,槽宽W35为导引槽35的大弧面半径减去小弧面半径的距离。在不考虑公母配合预留公差的情况下,导引槽35的槽宽W35等于导引柱28的直径D28。导引槽35的槽高H35大于槽宽W35的1.5倍,也可以说,导引槽35的槽宽W35小于槽高H35的0.66倍。本实施例中,导引槽35的槽高H35大于槽宽W35的2倍,也就是导引槽35的槽宽W35小于槽高H35的0.5倍。
导引槽35是供导引柱28穿伸在内,以防止滑块30脱离滑槽27。由于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导引槽35的曲率都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的曲率相同,故滑块30的滑移面31在滑槽27的滑移壁271上进行弧线滑移运动时,滑块30的导引槽35与滑槽27内的导引柱28之间也能够产生顺畅的相对弧线滑移效果,不会有干涉的情况发生。
导引槽35具有一个抵接端351与一个顶掣端352,当滑块30在自然位置时,导引槽35的抵接端351与导引柱28接触,而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则与弹性装置40接触。导引槽35内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有效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确保了滑块30的结构强度,使滑块30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工作。同时,由于滑块30的滑移面31以及导引槽35内都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故滑块30的加工成本即可有效的降低,使得产品本身具有承受高扭力以及价格低廉的优点,可广受产业利用。
弹性装置40的两端分别顶抵在导引柱28以及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之间,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弹性装置40包括有一个设在滑块30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1,弹性体41在设在导引槽35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H40,此时,弹性体41的高度H40不大于导引槽35的槽高H35,弹性体41的高度H40大于导引槽35的槽宽W35,而且弹性体41的高度H40大于0.5倍的导引槽35槽高H35。如此,设在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1的高度H40符合上述条件后,弹性体41就不会在导引槽35内任意翻转偏离原位,可有效避免滑块30失去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弹性体41为Z型弹片,弹性体41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片状的蓄力单元401,所述的蓄力单元401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弹性体41的蓄力单元401是由一个第一脚402、一个第二脚403与一个设在第一脚402以及第二脚403之间的压缩部404所组成。压缩部404能够储存第一脚402与第二脚403被压缩后的能量,使蓄力单元401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每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一脚402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二脚403,使得每一个蓄力单元401的压缩部404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弹性体41一端的第一脚402抵接于导引柱28,弹性体41另一端的第二脚403抵接于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
参照图5与图6,为本发明开口扳手10沿夹颚22朝第一夹爪23方向扳转以带动工作物90转动的状态图。当使用者欲进行扳转作业时,使工作物90进入夹颚22的扳口26内,令夹颚22以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A,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
由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与第一正向受力面91A彼此平行,为了使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能够贴平在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滑块30内的弹性装置40会产生压缩变形,使滑块30能够产生弧线移动,让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能够自动贴合在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而且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大致上与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平行。
此时,使用者即可沿夹颚22朝第一夹爪23方向扳动握持部21,使夹颚22以工作物90的圆心转动。使用者的施力经由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A,同时使用者的施力也经由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如此即可使工作物90跟着夹颚22转动。
由于第一夹爪23是一体成型的设在夹颚22上,故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能够有效的承受工作物90第一正向受力面91A的反作用力。又由于第二夹爪24是一体成型的设在夹颚22,且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都未开设其它孔洞,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曲率相同,是面与面的接触,故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能够有效的承受工作物90第四正向受力面94A的反作用力,因此,本发明的开口扳手10将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三正向受力面93A,由于第二夹爪24是一体成型的设在夹颚22,且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都未开设其它孔洞,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曲率相同,是面与面的接触,故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能够有效的承受工作物90第三正向受力面93A的反作用力,因此本发明的开口扳手10将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作业。
参照图7至图10,为本发明开口扳手10沿夹颚22朝第二夹爪24方向转动且不带动工作物90转动的状态图。当使用者欲往复扳动开口扳手10时,无须使工作物90离开夹颚22的扳口26,只要沿夹颚22朝第二夹爪24方向转动本体20,即可使夹颚22衔接于工作物90的下一个扳转位置。
使用者沿夹颚22朝第二夹爪24方向扳动握持部21时,夹颚22跟着握持部21相对于工作物90转动,使夹颚22的第一闪避部221、第二闪避部222与滑块30的回避部34分别靠近工作物90的第一反向受力面91B、第二反向受力面92B与第三反向受力面93B。也可以说是让工作物90的第一反向受力面91B、第二反向受力面92B与第三反向受力面93B分别进入夹颚22的第一闪避部221、第二闪避部222与滑块30的回避部34。
持续的沿夹颚22朝第二夹爪24方向转动握持部21,会使滑块30的回避部34接触工作物90的第三反向受力面93B,此时,弹性装置40会受到挤压而使滑块30在滑槽27内产生弧线滑移运动。
当滑块30受挤压而相对于夹颚22产生弧线滑移运动时,就可以容许夹颚22继续沿夹颚22朝第二夹爪24方向转动。接着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越过工作物90的第一反向受力面91B而朝向第二正向受力面92A靠近,以及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越过工作物90的第四反向受力面94B而朝向第五正向受力面95A靠近。本实施例中,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也会越过工作物90的第三反向受力面93B而朝向第四正向受力面94A靠近。
最后,参照图11,当夹颚22以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二正向受力面92A,弹性装置40会使滑块30自动复位,并使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五正向受力面95A。而且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能够自动贴合在工作物90的第五正向受力面95A,使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大致上与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平行,确实的让夹颚22衔接于工作物90新的扳转位置。如此,即完成一次往复运动,且工作物90完全无须离开夹颚22的扳口26。
之后,则回到如同图6的状态,使用者即可沿夹颚22朝第一夹爪23方向扳动握持部21,使夹颚22以工作物90的圆心转动,并且让工作物90跟着夹颚22转动。
参照图12与图13,为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10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处在于弹性装置40不同。
弹性装置40的两端分别顶抵在导引柱28以及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之间,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弹性装置40包括有一个设在滑块30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2,弹性体42在设在导引槽35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H40,此时,弹性体42的高度H40不大于导引槽35的槽高H35,弹性体42的高度H40大于导引槽35的槽宽W35,而且弹性体42的高度H40大于0.5倍的导引槽35槽高H35。如此,设在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2的高度H40符合上述条件后,弹性体42就不会在导引槽35内任意翻转偏离原位,可有效避免滑块30失去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弹性体42为Z型弹簧,弹性体42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401,所述的蓄力单元401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弹性体42的蓄力单元401是由一个第一脚402、一个第二脚403与一个设在第一脚402以及第二脚403之间的压缩部404所组成。压缩部404能够储存第一脚402与第二脚403被压缩后的能量,使蓄力单元401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每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一脚402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二脚403,使得每一个蓄力单元401的压缩部404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弹性体42一端的第一脚402抵接于导引柱28,弹性体42另一端的第二脚403抵接于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
参照图14至图17,为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10的第三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处在于弹性装置40不同。
弹性装置40的两端分别顶抵在导引柱28以及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之间,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弹性装置40包括有一个设在滑块30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3,弹性体43在设在导引槽35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H40,此时,弹性体43的高度H40不大于导引槽35的槽高H35,弹性体43的高度H40大于导引槽35的槽宽W35,而且弹性体43的高度H40大于0.5倍的导引槽35槽高H35。如此,设在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3的高度H40符合上述条件后,弹性体43就不会在导引槽35内任意翻转偏离原位,可有效避免滑块30失去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弹性体43为扭转弹簧,弹性体43的两端分别设有呈I字型的第一连接单元431与第二连接单元432,而在第一连接单元431以及第二连接单元432之间则设有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401。所述的蓄力单元401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弹性体43的蓄力单元401是由一个第一脚402、一个第二脚403与一个设在第一脚402以及第二脚403之间的压缩部404所组成。压缩部404能够储存第一脚402与第二脚403被压缩后的能量,使蓄力单元401具有弹性复位能力。
第一连接单元431抵接于导引柱28,第二连接单元432抵接于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蓄力单元401的第一脚402连接于第一连接单元431,蓄力单元401的第二脚403连接于第二连接单元432,而蓄力单元401的压缩部404具有弹性复位能力,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体43也可仅具有一个第一连接单元431与一个蓄力单元401,然后蓄力单元401的第一脚402连接于第一连接单元431,使第一连接单元431抵接于导引柱28,蓄力单元401的第二脚403则抵接于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同样可以达成使滑块30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效果。
参照图18与图19,为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10的第四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处在于弹性装置40不同。
弹性装置40的两端分别顶抵在导引柱28以及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之间,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弹性装置40包括有一个设在滑块30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4,弹性体44在设在导引槽35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H40,此时,弹性体44的高度H40不大于导引槽35的槽高H35,弹性体44的高度H40大于导引槽35的槽宽W35,而且弹性体44的高度H40大于0.5倍的导引槽35槽高H35。如此,设在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4的高度H40符合上述条件后,弹性体44就不会在导引槽35内任意翻转偏离原位,可有效避免滑块30失去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弹性体44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以一个连接部441对折呈上下排列并保持有一空隙442的形状。弹性体44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401,所述的蓄力单元401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弹性体44的蓄力单元401是由一个第一脚402、一个第二脚403与一个设在第一脚402以及第二脚403之间的压缩部404所组成。压缩部404能够储存第一脚402与第二脚403被压缩后的能量,使蓄力单元401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每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一脚402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二脚403,使得每一个蓄力单元401的压缩部404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弹性体44具空隙442的一端以第一脚402抵接于导引柱28,弹性体44具连接部441的一端以第二脚403抵接于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
参照图20至图23,为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10的第五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处在于弹性装置40不同。
弹性装置40的两端分别顶抵在导引柱28以及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之间,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弹性装置40包括有设在滑块30导引槽35内的两个弹性体45与一个簧座46,两个弹性体45彼此上下排列的设在簧座46的一侧,且所述两个弹性体45在设在导引槽35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H40,此时,弹性体45的高度H40不大于导引槽35的槽高H35,弹性体45的高度H40大于导引槽35的槽宽W35,而且弹性体45的高度H40大于0.5倍的导引槽35槽高H35。如此,设在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5的高度H40符合上述条件后,弹性体45就不会在导引槽35内任意翻转偏离原位,可有效避免滑块30失去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弹性体45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所述弹性体45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401,所述的蓄力单元401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弹性体45的蓄力单元401是由一个第一脚402、一个第二脚403与一个设在第一脚402以及第二脚403之间的压缩部404所组成。压缩部404能够储存第一脚402与第二脚403被压缩后的能量,使蓄力单元401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每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一脚402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二脚403,使得每一个蓄力单元401的压缩部404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
簧座46设在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使弹性体45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导引柱28与簧座46,让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簧座46的一侧设有两个沿簧座46两端上下排列的圆形限位块461,所述限位块461能够插入弹性体45的一端,使弹性体45与簧座46保持良好的限位关系。两个弹性体45的一端分别供两个限位块461插入,使所述两个弹性体45彼此上下排列在导引槽35内不会互相干涉而能正常运作。
簧座46相反于限位块461的一侧形成一个转动面462,转动面462滑动的接触于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使簧座46被弹性体45顶推时,簧座46能够自动滑动而调整弹性体45在导引槽35内的弯曲程度,不会让弹性体45过度变型而损坏,相对即可提高使用寿命。
参照图24至图27,为本发明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10的第六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五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处在于弹性装置40不同。
弹性装置40的两端分别顶抵在导引柱28以及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之间,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弹性装置40包括有设在滑块30导引槽35内的至少两个弹性体47与一个簧座48,至少两个弹性体47彼此上下排列的设在簧座48的一侧,且所述至少两个弹性体47在设在导引槽35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H40,此时,弹性体47的高度H40不大于导引槽35的槽高H35,弹性体47的高度H40大于导引槽35的槽宽W35,而且弹性体47的高度H40大于0.5倍的导引槽35槽高H35。如此,设在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7的高度H40符合上述条件后,弹性体47就不会在导引槽35内任意翻转偏离原位,可有效避免滑块30失去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弹性体47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所述弹性体47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401,所述的蓄力单元401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弹性体47的蓄力单元401是由一个第一脚402、一个第二脚403与一个设在第一脚402以及第二脚403之间的压缩部404所组成。压缩部404能够储存第一脚402与第二脚403被压缩后的能量,使蓄力单元401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每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一脚402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二脚403,使得每一个蓄力单元401的压缩部404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
簧座48设在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使弹性体47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导引柱28与簧座48,让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簧座48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沿簧座48两端上下排列的圆形限位槽481,所述限位槽481能够容纳弹性体47的一端,使弹性体47与簧座48保持良好的限位关系。两个弹性体47的一端分别供两个限位槽481容纳,使所述两个弹性体47彼此上下排列在导引槽35内不会互相干涉而能正常运作。
簧座48相反于限位槽481的一侧形成一个转动面482,转动面482滑动的接触于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使簧座48被弹性体47顶推时,簧座48能够自动滑动而调整弹性体47在导引槽35内的弯曲程度,不会让弹性体47过度变型而损坏,相对即可提高使用寿命。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个本体,其具有一个握持部与一个设在所述的握持部一端的夹颚,所述的夹颚相反于所述的握持部的一端形成有彼此分离的一个第一夹爪与一个第二夹爪,所述的夹颚在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之间形成一个颚喉,所述颚喉、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所围绕的空间形成一个容纳工作物的扳口,所述的第一夹爪具有面对扳口并朝向所述的第二夹爪末端的一个施力平面,所述的施力平面能够对应于工作物的第一正向受力面,所述的夹颚内设有一个弧形滑槽,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凹弧形滑移壁、一个位于所述的滑移壁上方的第一支撑壁与一个位于所述的滑移壁下方且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支撑壁的第二支撑壁,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凹弧面状,所述的滑槽内设有一个导引柱,所述的导引柱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支撑壁以及所述的第二支撑壁而使所述的导引柱固设在所述的滑槽内;
一个滑块,所述的滑块设在所述的本体夹颚的滑槽中,且能够产生相对的弧线滑移关系,所述的滑块的一侧形成一个凸弧形的滑移面,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能够在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上滑动,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凸弧面状,所述的滑块相反于滑移面的一侧突出所述的滑槽外且形成一个第一扳转平面,当所述的滑块在自然位置时,所述的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能够对应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所述的滑块的上方形成一个顶面,所述的滑块的下方形成一个底面,所述的滑块设有一个贯穿顶面与底面的导引槽,所述的导引槽呈弧形状,且所述的导引槽内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所述的导引槽可供所述的导引柱穿伸在内以防止所述的滑块脱离所述的滑槽,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抵接端与一个顶掣端,当所述的滑块在自然位置时,所述的导引槽的抵接端与所述的导引柱接触;
一个弹性装置,其两端分别顶抵于所述的导引柱以及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之间,使所述的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所述的弹性装置包括有设在所述的滑块导引槽内的至少两个弹性体与一个簧座,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槽高,所述的导引槽具有一个槽宽,所述弹性装置的两个弹性体彼此上下排列的设在所述的簧座的一侧,且所述两个弹性体在设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不大于导引槽的槽高,所述的弹性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而且弹性体的高度大于0.5倍的导引槽槽高,弹性体就不会在导引槽内任意翻转偏离原位,所述的簧座设在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所述的弹性体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的导引柱与所述的簧座,使所述的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然位置;
当使用者欲进行扳转作业时,使工作物进入夹颚的扳口内,滑块内的弹性装置压缩变形,使滑块能够弧线移动,让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能够自动贴合在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块还包括有一个第二扳转平面,所述的第二扳转平面与所述的第一扳转平面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所述的滑块的第二扳转平面能够对应于工作物的第三正向受力面,所述的颚喉具有面对扳口的一个顶推平面,所述的颚喉的顶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且所述的颚喉的顶推平面对应于工作物的第二正向受力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块在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二扳转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回避部,所述的回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三反向受力面进入,所述的第二夹爪具有一个第一平面与一个第二平面,所述的第一平面面对扳口并朝向颚喉,所述的第二平面面对扳口并朝向第一夹爪末端,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且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分别各自的对应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与第三正向受力面,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的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平行,所述的夹颚在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与所述的颚喉的顶推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一闪避部,所述的第一闪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一反向受力面进入,所述的夹颚在颚喉的顶推平面与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二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二闪避部,所述的第二闪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二反向受力面进入,所述的夹颚在第二夹爪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的第二夹爪的第二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三闪避部,所述的第三闪避部能够容许工作物的第三反向受力面进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的曲率等于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的曲率,所述的滑块的滑移面能够顺畅的在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上滑移,而且所述的滑移面能够大面积的将工作物的反作用力传递给所述的滑移壁,以分散所述的滑块的受力而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相对的提高所述的本体扳转时所述的滑块所能承受的扭力,所述的导引槽的曲率与所述的滑槽的滑移壁的曲率相同,因此所述的滑块的导引槽与所述的滑槽内的导引柱之间能够产生顺畅的相对弧线滑移效果,不会有干涉的情况发生,所述的顶面与所述的滑槽的第一支撑壁接触,所述的底面与所述的滑槽的第二支撑壁接触,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被所述的滑槽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上下对称的支撑,因此所述的滑块在所述的滑槽内弧线滑移时将不会产生晃动的问题,能够提高开口扳手使用上的稳定性,所述的第一夹爪与所述的第二夹爪彼此相对且一体成型的设在所述的夹颚的两侧,因此所述的夹颚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因此能够增加所述的夹颚所承受的扭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滑槽的间距,所述的导引槽贯穿所述的顶面与所述的底面,故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等于所述的滑块的高度,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的导引柱的直径,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所述的弹性体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所述弹性体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所述的蓄力单元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所述的弹性体的蓄力单元是由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设在所述的第一脚以及所述的第二脚之间的压缩部所组成,所述的压缩部能够储存所述的第一脚与所述的第二脚被压缩后的能量,使所述的蓄力单元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每个蓄力单元的第一脚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的第二脚,使得所述每一个蓄力单元的压缩部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的簧座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沿所述的簧座两端上下排列的圆形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能够插入所述的弹性体的一端,使所述的弹性体与所述的簧座保持良好的限位关系,所述两个弹性体的一端分别供所述的两个限位块插入,使所述两个弹性体彼此上下排列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不会互相干涉而能正常运作,所述的簧座相反于限位块的一侧形成一个转动面,所述的转动面滑动的接触于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颚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槽具有一个间距,所述的滑块的顶面与底面彼此平行且使所述的滑块具有一个高度,所述的滑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滑槽的间距,所述的导引槽贯穿所述的顶面与所述的底面,故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等于所述的滑块的高度,所述的导引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的导引柱的直径,所述的导引槽的槽高大于槽宽的1.5倍,所述的弹性体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所述弹性体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线形的蓄力单元,所述的蓄力单元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所述的弹性体的蓄力单元是由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设在所述的第一脚以及所述的第二脚之间的压缩部所组成,所述的压缩部能够储存所述的第一脚与所述的第二脚被压缩后的能量,使所述的蓄力单元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每个蓄力单元的第一脚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的第二脚,使得所述每一个蓄力单元的压缩部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所述的簧座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沿簧座两端上下排列的圆形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能够容纳所述的弹性体的一端,使所述的弹性体与所述的簧座保持良好的限位关系,所述两个弹性体的一端分别供所述的两个限位槽容纳,使所述两个弹性体彼此上下排列在所述的导引槽内不会互相干涉而能正常运作,所述的簧座相反于所述的限位槽的一侧形成一个转动面,所述的转动面滑动的接触于所述的导引槽的顶掣端。
CN201310219554.6A 2010-02-25 2010-02-25 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Active CN1032734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13886.2A CN102166740B (zh) 2010-02-25 2010-02-25 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13886.2A Division CN102166740B (zh) 2010-02-25 2010-02-25 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3453A true CN103273453A (zh) 2013-09-04
CN103273453B CN103273453B (zh) 2015-10-21

Family

ID=4448816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19554.6A Active CN103273453B (zh) 2010-02-25 2010-02-25 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CN201010113886.2A Active CN102166740B (zh) 2010-02-25 2010-02-25 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13886.2A Active CN102166740B (zh) 2010-02-25 2010-02-25 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32734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3831A (zh) * 2017-02-07 2018-08-14 胡厚飞 高韧性高使用寿命的快速开口扳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5989Y (zh) * 1993-03-26 1994-02-16 李肇乾 自由回程呆扳手
CN2156991Y (zh) * 1993-07-21 1994-02-23 阎玉善 自动快速活扳手
CN1966211A (zh) * 2005-11-17 2007-05-23 中国龙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开口扳手
CN101439505A (zh) * 2007-11-22 2009-05-27 史丹利七和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开口扳手
TW201006618A (en) * 2008-08-15 2010-02-16 Li-Zhu Li Adjustable arc hold-and-release jaw wren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4971B2 (en) * 2003-03-12 2006-04-11 Stanton John L Open end ratchet wrench
CN101391409B (zh) * 2007-09-17 2010-06-02 史丹利七和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开口扳手
TW200944332A (en) * 2008-04-30 2009-11-01 Danaher Tool Ltd Quick-action open-end spann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5989Y (zh) * 1993-03-26 1994-02-16 李肇乾 自由回程呆扳手
CN2156991Y (zh) * 1993-07-21 1994-02-23 阎玉善 自动快速活扳手
CN1966211A (zh) * 2005-11-17 2007-05-23 中国龙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开口扳手
CN101439505A (zh) * 2007-11-22 2009-05-27 史丹利七和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开口扳手
TW201006618A (en) * 2008-08-15 2010-02-16 Li-Zhu Li Adjustable arc hold-and-release jaw wrenc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3831A (zh) * 2017-02-07 2018-08-14 胡厚飞 高韧性高使用寿命的快速开口扳手
CN108393831B (zh) * 2017-02-07 2020-03-10 胡厚飞 高韧性高使用寿命的快速开口扳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6740A (zh) 2011-08-31
CN102166740B (zh) 2015-10-14
CN103273453B (zh) 2015-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83075B1 (en) Open end wrench capable of fast driving a workpiece
TW201127558A (en) Open end wrench capable of fast reciprocatingly turning
TW201242723A (en) High-torque quick release reciprocating open-end wrench
CN102248502B (zh) 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
CN201168940Y (zh) 多功能自紧活动扳手
CN103802046A (zh) 夹持工具及夹持设备
CN103273453A (zh) 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CN102765067B (zh) 高扭力快脱式往复开口扳手
CN102259319A (zh) 快速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CN102335894B (zh) 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CN216175537U (zh) 一种单仓全封闭钣金件连续冲压折弯工作台
CN102294669A (zh) 可吻合螺件的快速开口扳手
JP5479415B2 (ja) 往復回動オープンエンドスパナ
CN204209574U (zh) 夹臂延伸定位改良结构
CN108145490A (zh) 一种工件装夹结构
CN108393831B (zh) 高韧性高使用寿命的快速开口扳手
WO2007043980A3 (en) Contact handle with retaining comb and socket
WO2013152611A1 (zh) 一种棘轮活动扳手
CN101670566A (zh) 活动弧形擒纵颚扳手
CN106312884A (zh) 一种豁口扳手
CN102672647B (zh) 具有棘动功能的开口扳手
CN201399752Y (zh) 活动扳手
CN212445294U (zh) 一种多功能夹爪
CN217990776U (zh) 一种用于钢筋弯曲拉直装置
CN2145681Y (zh) 新型活扳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