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51924B - 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 - Google Patents

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51924B
CN103251924B CN201310220247.XA CN201310220247A CN103251924B CN 103251924 B CN103251924 B CN 103251924B CN 201310220247 A CN201310220247 A CN 201310220247A CN 103251924 B CN103251924 B CN 1032519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x
rhizoma
fructus
chinese medicine
fil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202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51924A (zh
Inventor
李君�
李聪智
刘燕
任超
费依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22024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519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51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19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51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19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其原料药包括艾叶、鸡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枣、吴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胆草、千斤拔、龙血竭、丹参、红杜仲、白术、大箭、地肤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黄、荜澄茄、何首乌、天冬和石斛。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药汤剂和中药巴布剂具有毒副作用小,能从整体上调节脏腑功能,与艾灸联合治疗,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原发性痛经,并且不会带来任何耐药性和毒副作用。

Description

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
背景技术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骸,甚至剧痛昏厥等。据报道,青春期约50%的女性发生痛经。其发病原因常与生殖系统局部病变、内分泌、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临床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PD亦称痉挛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Secondary Dysmenorrhea,SD)。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于月经前或月经期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它不适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疾病,其是困扰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未婚女性和月经初期少女发病较为普遍,在青少年期常见,多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骼部和大腿内侧,可伴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1980年国内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痛经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9%。
目前西医对痛经的治疗主要用非拼体类抗炎药及避孕药,此类药物对多数痛经即时止痛的效果明显,但非多体类抗炎药具有胃肠道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多种不良反应,避孕药对机体的代谢影响明显。口服避孕药治疗本病需要在整个月经周期进行,并巨患者担心激素带来不良反应,故该疗法适用于同时需要避孕的患者。ß-受体兴奋剂可解除子宫肌痉挛、缓解疼痛,但它有增快心率、升高血压的副作用。
因此,寻求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的特点。法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调畅气血运行而达到治病、防病目的。《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目前对于本病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方法有两种趋向:一种取局部穴位,以任脉的关元、神网为代表;一种职局部的任脉穴结合远端穴,以三阴交为代表。
相比西药来说,中药能从整体上调节脏腑机能,在改善症状及远期疗效方面体现了明显的优势,同时副作用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汤剂和中药巴布剂,所述中药汤剂和中药巴布剂具有毒副作用小,能从整体上调节脏腑功能,与艾灸联合治疗,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原发性痛经,并且不会带来任何耐药性和毒副作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汤剂,其原料药包括艾叶、鸡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枣、吴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胆草、千斤拔、龙血竭、丹参、红杜仲、白术、大箭、地肤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黄、荜澄茄、何首乌、天冬和石斛。
所述中药汤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叶350g~450g、鸡血藤250g~350g、川芎400g~500g、延胡索300g~400g、大枣400g~500g、吴茱萸150g~250g、炮姜200g~300g、凌霄花250g~350g、地胆草200g~300g、千斤拔100g~200g、龙血竭250g~350g、丹参700g~800g、红杜仲300g~400g、白术450g~550g、大箭150g~250g、地肤子250g~350g、刺五加300g~400g、白扁豆250g~350g、片姜黄350g~450g、荜澄茄250g~350g、何首乌350g~450g、天冬300g~400g和石斛250g~350g。
所述中药汤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艾叶400g、鸡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枣450g、吴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胆草250g、千斤拔150g、龙血竭300g、丹参750g、红杜仲350g、白术500g、大箭200g、地肤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黄400g、荜澄茄300g、何首乌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将各原料药组分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8~10倍的水煮沸,煎煮2~3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的第一过滤液,滤渣再次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2~4倍的水煮沸,煎煮1~2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第二过滤液,将第一过滤液和第二过滤液合并,离心30分钟~1小时,抽取上清液,浓缩至生药浓度为1g/ml~2g/ml,获得汤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汤剂的使用方法,于月经来潮前 7 天开始服用,每天 1 剂,7 天为 1 个疗程,治疗2 个月经周期。
一种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巴布剂,其原料药包括艾叶、鸡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枣、吴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胆草、千斤拔、龙血竭、丹参、红杜仲、白术、大箭、地肤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黄、荜澄茄、何首乌、天冬和石斛。
所述中药巴布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叶350g~450g、鸡血藤250g~350g、川芎400g~500g、延胡索300g~400g、大枣400g~500g、吴茱萸150g~250g、炮姜200g~300g、凌霄花250g~350g、地胆草200g~300g、千斤拔100g~200g、龙血竭250g~350g、丹参700g~800g、红杜仲300g~400g、白术450g~550g、大箭150g~250g、地肤子250g~350g、刺五加300g~400g、白扁豆250g~350g、片姜黄350g~450g、荜澄茄250g~350g、何首乌350g~450g、天冬300g~400g和石斛250g~350g。
所述中药巴布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艾叶400g、鸡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枣450g、吴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胆草250g、千斤拔150g、龙血竭300g、丹参750g、红杜仲350g、白术500g、大箭200g、地肤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黄400g、荜澄茄300g、何首乌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巴布剂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第一步,将艾叶、延胡索、大枣、炮姜、千斤拔、龙血竭、红杜仲、白术、荜澄茄、何首乌、天冬和石斛按重量混合,加入60℃的白酒,所加入的白酒的质量是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质量之和的2~3倍,放入密闭容器中,密封浸泡20天~30天,每隔4~5天打开盖子搅拌,浸泡完后,过滤,获得第一滤液,浓缩,除去白酒溶剂,干燥,粉碎,获得干燥的第一粉末;
第二步,将余下各原料组分按重量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8~10倍的水煮沸,煎煮2~3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的第一过滤液,滤渣再次加入相对于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质量之和2~4倍的水煮沸,煎煮1~2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第二过滤液,将第一过滤液和第二过滤液合并,采用减压浓缩机在65℃的温度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18的清膏,冷却至室温,加醇浓度为70%~80%的乙醇使含醇量达60%,慢加快搅,静置,用滤纸过滤,滤液另存;滤饼用相对于其质量6倍量醇浓度为70%~80%乙醇洗涤3次,每次2倍量,合并洗液与滤液,获得提取液;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提取液在采用减压浓缩机在70℃的温度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18的清膏,再选择蒸汽浓缩,清膏用蒸汽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1.30~1.32的稠膏,随后在80℃烘干干燥,获得干膏,粉碎成第二粉末;
第四步,将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混合,选则12g,分散溶解在水中,再加入0.2g枸橼酸,搅拌,获得第一相,将5g聚丙烯酸钠用水充分溶胀,得到第二相,将0.4g羟苯乙基酯加入到20g甘油中,再加入0.1g氯化钙,获得第三相,将第二相和第三相充分混合,再将第一相加入其中,充分搅拌成胶状物质,随后加入2g氮酮、6g丙二醇,搅拌均匀,获得巴布剂膏体,随后均匀涂布于无纺布上,膏体的厚度为0.2~0.3mm,室温放置24h,盖上保护膜,按需切割,密封包装,即得巴布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巴布剂的使用方法:每次艾灸完后,将上述中药巴布剂贴于神阙、中极、关元以及双侧子宫穴,贴6~8小时候除去,7 天为 1 个疗程,治疗2 个月经周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药汤剂和中药巴布剂具有毒副作用小,能从整体上调节脏腑功能,与艾灸联合治疗,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原发性痛经,并且不会带来任何耐药性和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祖国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多因感受寒邪,贪凉饮冷,寒客冲任,以致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当以疏肝理气,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为主,痛经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调或气血不足导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灸法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调畅气血运行而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记载:“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院,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又由《神灸经纶》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豁,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住,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指出气血的通条以温为先,由于灸法能调理气血、温经散寒,故本课题选用艾灸法来治疗原发性痛经,取艾叶芳香辛透之性,结合火力之温热刺激以通调经脉、畅行气血,解除病痛。
肾气充盛,天癸成熟,脾胃健运,气血充盈,肝气条达,则月经顺畅。故月经与冲任二脉、足三阴经及中焦脾胃的关系密切,治疗痛经以调冲任、理三阴、行气血为原则。关元为任脉经穴,且为全身强壮要穴,灸之可暖下焦,温养冲任;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灸之可条理中焦、补益气血;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足三阴经上行经过腹部,故灸之可温通经气,调理三经气血,使得肝脾肾精血充盈,则胞脉得养,冲任可调。
现代研究认为艾叶主要含挥发油,燃烧后具有抗菌、止痛等作用。艾灸主要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使气血通畅,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消淤散结、消炎止痛等作用,同时艾灸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辅助正气。神阙穴属任脉,具有蕴经脉气血的作用。关元穴是任脉与三阴经交会穴,具有壮阳气、补肝肾等作用。中极穴同样具有补益阳气的作用。子宫乃经外奇穴,主妇科胞宫疾病。几穴共奏温阳散寒、补肾阳,温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艾灸方法简便、安全、实用,无副作用,患者依从性高。
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由于“虚”与“寒”引起。寒会导致寒凝血瘀, 不通则痛, 而虚则会导致气血运行动力不足, 不荣则痛。病变日久脏腑正常功能受损, 最终导致虚、寒、瘀的进一步加重。病因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生活压力加大导致人们遇事容易生气、焦虑、郁闷, 使得肝气不能条达, 人体元气的生发无力。肝气郁结, 日久则血行瘀滞。瘀血由于具有凝滞、不动的性质, 属于“阴邪”, 会耗伤元阳之气。②过度思虑伤脾。人体元气的生长、运化都依赖脾胃的正常运行, 脾伤则元气生长无源。③饮食肥甘厚味, 脾胃失运, 湿邪内生, 湿为阴邪, 湿盛则阳微。④饮食生冷、空调、冰箱的使用导致寒邪伤人, 阳气受损。《内经·灵兰秘典论篇》指出:“脾胃者, 仓廪之官”。而“仓廪之官”也就是现代西医所说的消化、吸收功能, 是人体元气的来源。
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天癸初至,肾气未充,营卫气血失和,复因经前、经期冒雨感寒、贪凉饮冷,或情志不舒,伤及肝脾,肝藏血,调畅气机,肝血不足,气机不疏,则气滞血瘀;脾气虚,运化失司,则水湿内停,寒湿、瘀血互结阻于冲任胞宫,经脉不利,不通则痛。脾肾亏虚,气血生化乏源,脉道不充,冲任胞宫失养,不荣则痛。其病在冲任、胞宫,肝郁血虚、湿滞寒凝是产生此病的关键,治宜养血柔肝、健脾燥湿、温经散寒,本发明就是遵循该治疗原则,提出一种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其原料药包括艾叶、鸡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枣、吴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胆草、千斤拔、龙血竭、丹参、红杜仲、白术、大箭、地肤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黄、荜澄茄、何首乌、天冬和石斛。
方中,艾叶温经通络,祛寒除湿止痛,鸡血藤逐瘀生新,行气活血通络,兼以补虚扶损,调经止痛,川芎入血分,调肝行气,活血行滞,走而不守,为血中之气药,延胡索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吴茱萸温经散寒、祛瘀止痛,炮姜增强其温经作用,通利血脉,温经止痛,凌霄花可促进子宫微循环,加强子宫收缩,促进经血排出,地胆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千斤拔祛风利湿,消瘀解毒,龙血竭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红杜仲舒筋活血,大箭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刺五加益气健脾,祛风除湿,大枣补气健脾,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白扁豆健脾化湿,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片姜黄破血行气,痛经止痛,丹参活血祛瘀,调经止痛,荜澄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何首乌补益精血,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石斛生津养胃,滋阴益肾,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柔肝、健脾燥湿、温经散寒之功。
各组分药理如下:
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主治吐血;衄血;吃力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带下;湿疹;疥癣;痔疮;痈疡等证。
鸡血藤:拉丁名 Spatholobi Caulis,味苦、甘,性温,入肝、肾经,有扩张血管,补血活血,调经,舒筋活络的功效,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促进动物肾脏及子宫总磷代谢,主要用于治疗血虚有淤之月经不调,四肢疼痛不仁,腰膝酸软、疼痛等证。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症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等证。
延胡索:味苦、辛,性温,归肝、心、胃经,具有善行走散,可升可降,具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胁肋、脘腹诸痛,头痛、腰痛、疝气痛、筋骨痛、痛经、经闭,产后瘀腹痛,跌打损伤等证。
大枣:味甘,性温,入脾、胃经,具有补气健脾、养血安神、调和营卫、缓和药性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气血不足,头痛发热,汗出热风等证。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等证。
炮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等证。
凌霄花:味甘、酸,性寒,归肝、心包经,具有行血去瘀,凉血祛风的功效,用于经闭癓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等证。
地胆草:性寒,味苦辛,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主治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疖肿,湿疹等证。
千斤拔:味甘,性微温、平,归肺、肾、膀胱经,具有祛风利湿,消瘀解毒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慢性肾炎,跌打损伤,痈肿,喉蛾等证。
龙血竭:味甘、辛、咸、性温,归肺、脾、肾经,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妇女气血凝滞,外伤出血,脓疮久不收口等证。
丹参:味苦、性寒,入心、肝经,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凉血宁心的作用,主要用于血瘀气滞之心胸,胸胁刺痛,胸闷气短,腹胀;妇女气血不和之月经不调,经痛经闭;气血瘀滞,心腹疼痛等症。
红杜仲:味辛、苦,性温,归肝经,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腰膝冷痛、四肢麻木、手足拘挛、筋骨疼痛等证。
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水湿停留、痰饮、水肿,表虚自汗等证,白术具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抗溃疡、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
大箭:味淡、微辛,性平,归肺、肾二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皮肤庖疹,小便不通,水肿,蛇咬伤等证。
地肤子:拉丁名 Kochiae Fructus,性寒,味辛、苦,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主治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等证。
刺五加:拉丁名 Acanthopanacis Senticosi Radix et Rhizomaseu Caulis,味辛、苦、微甘,性温,入脾、肾、心经,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软、行动迟缓、体虚羸弱、跌打损伤、骨折、水肿、脚气、阴下湿痒等证。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入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之纳呆腹胀、便溏、完谷不化、恶心呕逆等证。
片姜黄:拉丁名Rhizoma Wenyujin Concisum,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用于血滞经闭,行经腹痛,胸胁剌痛,风湿痹痛,肩臂疼痛,跌扑损伤等证。
荜澄茄:性温,味辛,归脾、胃、肾、膀胱经,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胃寒呕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湿郁滞等证。
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养血滋阴、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血虚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疮痈;瘰疬;痔疮等证,何首乌能使毛细血管扩张。
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功效,主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阴虚火旺,肾精不固之遗精、早泄及虚火上炎之咽喉肿痛,热病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证。
石斛:拉丁名 Dendrobii Caulis,性微寒,味甘,归胃、肾经,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主治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等证。
进一步,所述中药仅由上述原料药构成。
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艾叶350g~450g、鸡血藤250g~350g、川芎400g~500g、延胡索300g~400g、大枣400g~500g、吴茱萸150g~250g、炮姜200g~300g、凌霄花250g~350g、地胆草200g~300g、千斤拔100g~200g、龙血竭250g~350g、丹参700g~800g、红杜仲300g~400g、白术450g~550g、大箭150g~250g、地肤子250g~350g、刺五加300g~400g、白扁豆250g~350g、片姜黄350g~450g、荜澄茄250g~350g、何首乌350g~450g、天冬300g~400g和石斛250g~350g。
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重量进一步优选分别为艾叶390g~410g、鸡血藤290g~310g、川芎440g~460g、延胡索340g~360g、大枣440g~460g、吴茱萸190g~210g、炮姜240g~260g、凌霄花290g~310g、地胆草240g~260g、千斤拔140g~160g、龙血竭290g~310g、丹参740g~760g、红杜仲340g~360g、白术490g~510g、大箭190g~210g、地肤子290g~310g、刺五加340g~360g、白扁豆290g~310g、片姜黄390g~410g、荜澄茄290g~310g、何首乌390g~410g、天冬340g~360g和石斛290g~310g。
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重量最优选分别为艾叶400g、鸡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枣450g、吴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胆草250g、千斤拔150g、龙血竭300g、丹参750g、红杜仲350g、白术500g、大箭200g、地肤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黄400g、荜澄茄300g、何首乌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中药制备成汤剂和贴剂,同时使用,实现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当制备成汤剂时,步骤具体为:
将各原料药组分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8~10倍的水煮沸,煎煮2~3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的第一过滤液,滤渣再次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2~4倍的水煮沸,煎煮1~2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第二过滤液,将第一过滤液和第二过滤液合并,离心30分钟~1小时,抽取上清液,浓缩至生药浓度为1g/ml~2g/ml,获得汤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汤剂的使用方法,于月经来潮前 7 天开始服用,每天 1 剂,7 天为 1 个疗程,治疗2 个月经周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当制备成巴布剂时,步骤具体为:
第一步,将艾叶、延胡索、大枣、炮姜、千斤拔、龙血竭、红杜仲、白术、荜澄茄、何首乌、天冬和石斛按重量混合,加入60℃的白酒,所加入的白酒的质量是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质量之和的2~3倍,放入密闭容器中,密封浸泡20天~30天,每隔4~5天打开盖子搅拌,浸泡完后,过滤,获得第一滤液,浓缩,除去白酒溶剂,干燥,粉碎,获得干燥的第一粉末;
第二步,将余下各原料组分按重量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8~10倍的水煮沸,煎煮2~3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的第一过滤液,滤渣再次加入相对于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质量之和2~4倍的水煮沸,煎煮1~2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第二过滤液,将第一过滤液和第二过滤液合并,采用减压浓缩机在65℃的温度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18的清膏,冷却至室温,加醇浓度为70%~80%的乙醇使含醇量达60%,慢加快搅,静置,用滤纸过滤,滤液另存;滤饼用相对于其质量6倍量醇浓度为70%~80%乙醇洗涤3次,每次2倍量,合并洗液与滤液,获得提取液;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提取液在采用减压浓缩机在70℃的温度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18的清膏,再选择蒸汽浓缩,清膏用蒸汽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1.30~1.32的稠膏,随后在80℃烘干干燥,获得干膏,粉碎成第二粉末;
第四步,将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混合,选则12g,分散溶解在水中,再加入0.2g枸橼酸,搅拌,获得第一相,将5g聚丙烯酸钠用水充分溶胀,得到第二相,将0.4g羟苯乙基酯加入到20g甘油中,再加入0.1g氯化钙,获得第三相,将第二相和第三相充分混合,再将第一相加入其中,充分搅拌成胶状物质,随后加入2g氮酮、6g丙二醇,搅拌均匀,获得巴布剂膏体,随后均匀涂布于无纺布上,膏体的厚度为0.2~0.3mm,室温放置24h,盖上保护膜,按需切割,密封包装,即得巴布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巴布剂的使用方法:每次艾灸完后,将上述中药巴布剂贴于神阙、中极、关元以及双侧子宫穴,贴6~8小时候除去,7 天为 1 个疗程,治疗2 个月经周期。
本发明还提供了艾灸的使用方法,其具体为:于经前3天开始,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在距皮肤表面 2~3cm 处实施艾灸,艾灸神阙、中极、关元以及双侧子宫穴,每次灸 30 分钟,每天两次,治疗2个月经周期。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 汤剂
将艾叶400g、鸡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枣450g、吴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胆草250g、千斤拔150g、龙血竭300g、丹参750g、红杜仲350g、白术500g、大箭200g、地肤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黄400g、荜澄茄300g、何首乌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混合,加入70kg的水煮沸,煎煮3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的第一过滤液,滤渣再次24kg的水煮沸,煎煮2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第二过滤液,将第一过滤液和第二过滤液合并,离心1小时,抽取上清液,浓缩至生药浓度为1g/ml,获得汤剂。
实施例2 巴布剂
将艾叶400g、延胡索350g、大枣450g、炮姜250g、千斤拔150g、龙血竭300g、红杜仲350g、白术500g、荜澄茄300g、何首乌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混合,加入60℃的白酒10kg,放入密闭容器中,密封浸泡25天,每隔5天打开盖子搅拌,浸泡完后,过滤,获得第一滤液,浓缩,除去白酒溶剂,干燥,粉碎,获得干燥的第一粉末,将鸡血藤300g、川芎450g、吴茱萸200g、凌霄花300g、地胆草250g、丹参750g、大箭200g、地肤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黄400g混合,加入34kg的水煮沸,煎煮3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的第一过滤液,滤渣再次加入24kg的水煮沸,煎煮2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第二过滤液,将第一过滤液和第二过滤液合并,采用减压浓缩机在65℃的温度下浓缩至相对密度1.18的清膏,冷却至室温,加醇浓度为80%的乙醇使含醇量达60%,慢加快搅,静置,用滤纸过滤,滤液另存;滤饼用相对于其质量6倍量醇浓度为80%乙醇洗涤3次,每次2倍量,合并洗液与滤液,获得提取液,将获得的提取液在采用减压浓缩机在70℃的温度下浓缩至相对密度1.18的清膏,再选择蒸汽浓缩,清膏用蒸汽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1.32的稠膏,随后在80℃烘干干燥,获得干膏,粉碎成第二粉末,将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混合,选则12g,分散溶解在水中,再加入0.2g枸橼酸,搅拌,获得第一相,将5g聚丙烯酸钠用水充分溶胀,得到第二相,将0.4g羟苯乙基酯加入到20g甘油中,再加入0.1g氯化钙,获得第三相,将第二相和第三相充分混合,再将第一相加入其中,充分搅拌成胶状物质,随后加入2g氮酮、6g丙二醇,搅拌均匀,获得巴布剂膏体,随后均匀涂布于无纺布上,膏体的厚度为0.2~0.3mm,室温放置24h,盖上保护膜,按需切割,密封包装,即得巴布剂。
实施例3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合中医关于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辨证要点制定: 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得热痛减,痛连腰骶,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甚至昏厥,呈周期性发作,月经量少、色黯有块,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黯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纳入标准
年龄20~30岁的未婚女性;符合西医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痛经的诊断标准;月经周期在(28±7)d;自愿接受治疗、观察及检查者。
排除标准
经 B 超及妇科 检查,证实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腺肌病等疾病或其它因素引起的继发性痛经;月经周期不规律者;已接受其它有关 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察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等。
病例对象
2010 年 1 月至 2012年8月明确诊断的痛经患者,均未婚或已婚未育,共 189例,用信封法随机分为3组,第一治疗组69例,年龄 15~28岁,平均 19.3岁,病程 3 个月至 5 年,平均 3.57 年,轻度疼痛17例,中度疼痛 42例,重度疼痛 10例; 第二治疗组60例,年龄 17~30岁,平均 22.1岁,病程4个月至 6年,平均 3.71年,轻度疼痛15例,中度疼痛 37例,重度疼痛8例;对照组 60例,年龄 14~29岁,平均19.6岁,病程 2 个月至4年,平均 3.31年,轻度疼痛23例,中度疼痛31例,重度疼痛6例;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 年龄、病程、病情)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第一治疗组:于月经来潮前 7 天开始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汤剂,每天 1 剂,7 天为 1 个疗程,治疗2 个月经周期。于经前3天开始,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在距皮肤表面 2~3cm 处实施艾灸,艾灸神阙、中极、关元以及双侧子宫穴,每次灸 30 分钟,每天两次,治疗2个月经周期,每次艾灸完后,将实施例2制备的中药巴布剂贴于神阙、中极、关元以及双侧子宫穴,贴6~8小时候除去,7 天为 1 个疗程,治疗2 个月经周期。
第二治疗组:于经前3天开始,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在距皮肤表面 2~3cm 处实施艾灸,艾灸神阙、中极、关元以及双侧子宫穴,每次灸 30 分钟,每天两次,治疗2个月经周期。
对照组:于经前 3 天口服消炎痛片,每次 25 mg,每天3次,连续服用 4 天。治疗2个月经周期。
检测
于接受治疗前后月经周期,采集月经来潮 24~48h 内肘正中静脉血 2 mL,用 2%ED-TA-Na230μL 抗凝及抑肽酶 40 uL 抗凝,离心,吸取上清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疼痛症状积分评价
根 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经期及前后小腹疼痛 :5 分 (基 础分);腹痛难忍 1 分 ,腹痛明显 0.5 分,休克 2 分,面色白 0.5 分,冷汗淋漓 1 分,坐卧不宁 1 分,四肢厥冷 1 分,需要卧床休息 1 分,影响工作学习 1分,一般措施疼痛不能缓解 1 分,一般措施疼痛暂缓 0.5 分,伴腰部酸痛 0.5 分,伴恶心呕吐0.5 分,伴肛门坠胀 0.5 分 ,疼痛 1 d 以 内 0.5 分 ,疼痛超过 1 d,每增加 1 d,加 0.5 分。
统计学处理
用 SPSS for window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用 ±s表示,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痛经的疗效判定标准拟定。 痊愈 :服药后积分恢复至 0 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 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显效:治疗后 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 1/2 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 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 作;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者。
三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三组疗效比较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第一治疗组 69 42 15 8 4 94.2%
第二治疗组 60 35 7 10 8 86.7%
对照组 60 16 19 9 16 73.3%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和巴布剂配合艾灸治疗,疗效更为显著。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结果见表2。
表2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第一治疗组 69 10.32±1.21 4.27±0.69
第二治疗组 60 10.13±1.05 6.03±0.91
对照组 60 9.89±1.13 7.92±1.05
三组治疗前后ET-1 变化,结果见表3。
表3三组治疗前后ET-1 变化 pg/m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第一治疗组 69 225.32±10.63 183.19±12.09
第二治疗组 60 227.19±13.51 191.16±14.02
对照组 60 220.61±12.09 201.29±10.59
不良反应
治疗组无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有5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典型病例
吴某, 女, 25岁, 2011年2月5日初诊。主诉: 经行腹痛4年余。现病史: 患者月经周期30d, 经期4~ 6d。患者平素嗜食生冷, 月经色紫暗伴有血块。4年前因为经前贪食雪糕后出现月经时腹痛加重, 每逢经前即感小腹冷痛坠胀, 经行第 1~ 2 天小腹疼痛, 腹痛剧烈时伴冷汗淋漓, 四肢厥冷, 第三天疼痛渐渐缓解。每次行经都需卧床休息, 得热稍减, 曾服多种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月经量少, 经色紫暗, 有血块。手足冬季易冰凉。此次痛经伴乏力, 纳呆, 睡眠尚可, 大便稍稀, 小便调。面色淡黄, 唇周色暗, 舌淡紫、苔白腻,脉寸、关、尺均沉弱。诊断: 寒湿困脾, 气虚血瘀。B 超提示: 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方法:于月经来潮前 7 天开始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汤剂,每天 1 剂,7 天为 1 个疗程,治疗2 个月经周期。于经前3天开始,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在距皮肤表面 2~3cm 处实施艾灸,艾灸神阙、中极、关元以及双侧子宫穴,每次灸 30 分钟,每天两次,治疗2个月经周期,每次艾灸完后,将实施例2制备的中药巴布剂贴于神阙、中极、关元以及双侧子宫穴,贴6~8小时候除去,7 天为 1 个疗程,治疗2 个月经周期。
治疗2 个月后, 患者纳呆、不耐劳、手足冰凉等症状明显减轻, 行经腹痛减轻 30% , 继续治疗 1个月, 患者痛经消失, 月经色、量均转正常, 无血块, 随访 3 个月未复发。
所有上述的首要实施这一知识产权,并没有设定限制其他形式的实施这种新产品和/或新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上述内容修改,以实现类似的执行情况。但是,所有修改或改造基于本发明新产品属于保留的权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汤剂的原料药由艾叶、鸡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枣、吴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胆草、千斤拔、龙血竭、丹参、红杜仲、白术、大箭、地肤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黄、荜澄茄、何首乌、天冬和石斛构成;所述中药汤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艾叶350g~450g、鸡血藤250g~350g、川芎400g~500g、延胡索300g~400g、大枣400g~500g、吴茱萸150g~250g、炮姜200g~300g、凌霄花250g~350g、地胆草200g~300g、千斤拔100g~200g、龙血竭250g~350g、丹参700g~800g、红杜仲300g~400g、白术450g~550g、大箭150g~250g、地肤子250g~350g、刺五加300g~400g、白扁豆250g~350g、片姜黄350g~450g、荜澄茄250g~350g、何首乌350g~450g、天冬300g~400g和石斛250g~350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汤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艾叶400g、鸡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枣450g、吴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胆草250g、千斤拔150g、龙血竭300g、丹参750g、红杜仲350g、白术500g、大箭200g、地肤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黄400g、荜澄茄300g、何首乌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各原料药组分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8~10倍的水煮沸,煎煮2~3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的第一过滤液,滤渣再次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2~4倍的水煮沸,煎煮1~2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第二过滤液,将第一过滤液和第二过滤液合并,离心30分钟~1小时,抽取上清液,浓缩至生药浓度为1g/ml~2g/ml,获得汤剂。
4.一种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巴布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巴布剂的原料药由艾叶、鸡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枣、吴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胆草、千斤拔、龙血竭、丹参、红杜仲、白术、大箭、地肤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黄、荜澄茄、何首乌、天冬和石斛构成;
所述中药巴布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艾叶350g~450g、鸡血藤250g~350g、川芎400g~500g、延胡索300g~400g、大枣400g~500g、吴茱萸150g~250g、炮姜200g~300g、凌霄花250g~350g、地胆草200g~300g、千斤拔100g~200g、龙血竭250g~350g、丹参700g~800g、红杜仲300g~400g、白术450g~550g、大箭150g~250g、地肤子250g~350g、刺五加300g~400g、白扁豆250g~350g、片姜黄350g~450g、荜澄茄250g~350g、何首乌350g~450g、天冬300g~400g和石斛250g~350g。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巴布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巴布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艾叶400g、鸡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枣450g、吴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胆草250g、千斤拔150g、龙血竭300g、丹参750g、红杜仲350g、白术500g、大箭200g、地肤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黄400g、荜澄茄300g、何首乌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
6.权利要求4或5所述中药巴布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将艾叶、延胡索、大枣、炮姜、千斤拔、龙血竭、红杜仲、白术、荜澄茄、何首乌、天冬和石斛按重量混合,加入60℃的白酒,所加入的白酒的质量是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质量之和的2~3倍,放入密闭容器中,密封浸泡20天~30天,每隔4~5天打开盖子搅拌,浸泡完后,过滤,获得第一滤液,浓缩,除去白酒溶剂,干燥,粉碎,获得干燥的第一粉末;
第二步,将余下各原料组分按重量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8~10倍的水煮沸,煎煮2~3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的第一过滤液,滤渣再次加入相对于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质量之和2~4倍的水煮沸,煎煮1~2小时,煎煮液过滤,获得第二过滤液,将第一过滤液和第二过滤液合并,采用减压浓缩机在65℃的温度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18的清膏,冷却至室温,加醇浓度为70%~80%的乙醇使含醇量达60%,慢加快搅,静置,用滤纸过滤,滤液另存;滤饼用相对于其质量6倍量醇浓度为70%~80%乙醇洗涤3次,每次2倍量,合并洗液与滤液,获得提取液;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提取液在采用减压浓缩机在70℃的温度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18的清膏,再选择蒸汽浓缩,清膏用蒸汽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1.30~1.32的稠膏,随后在80℃烘干干燥,获得干膏,粉碎成第二粉末;
第四步,将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混合,取12g混合粉末,分散溶解在水中,再加入0.2g枸橼酸,搅拌,获得第一相,将5g聚丙烯酸钠用水充分溶胀,得到第二相,将0.4g羟苯乙基酯加入到20g甘油中,再加入0.1g氯化钙,获得第三相,将第二相和第三相充分混合,再将第一相加入其中,充分搅拌成胶状物质,随后加入2g氮酮、6g丙二醇,搅拌均匀,获得巴布剂膏体,随后均匀涂布于无纺布上,膏体的厚度为0.2~0.3mm,室温放置24h,盖上保护膜,按需切割,密封包装,即得巴布剂。
CN201310220247.XA 2013-06-05 2013-06-05 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519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20247.XA CN103251924B (zh) 2013-06-05 2013-06-05 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20247.XA CN103251924B (zh) 2013-06-05 2013-06-05 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1924A CN103251924A (zh) 2013-08-21
CN103251924B true CN103251924B (zh) 2015-02-11

Family

ID=48956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2024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51924B (zh) 2013-06-05 2013-06-05 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519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3293A (zh) * 2014-08-21 2016-02-24 李军 一种艾灸药物
CN104815297A (zh) * 2015-05-28 2015-08-05 姚雳 用于治疗女性痛经的外用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28995A (zh) * 2018-12-19 2019-03-29 陕西方舟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月经失调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6249B (zh) * 2012-09-19 2014-07-02 王富春 一种治疗痛经的药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1924A (zh) 2013-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6862B (zh) 一种治疗不孕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66317B (zh) 一种治疗崩漏的中药组合物
CN101502634A (zh) 一种治疗宫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50517A (zh) 一种治疗肝癌的药物
CN104096178A (zh) 治疗脏腑筋骨疼痛的康复贴
CN102366541B (zh) 一种治疗消渴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14306563B (zh) 一种妇科更年期经方艾灸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11004B (zh) 一种治疗尿毒症的中药汤剂
CN103550696B (zh) 一种治疗肺癌的药物
CN104399009A (zh) 治疗肝癌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51924B (zh) 辅助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
CN102178818B (zh) 一种治疗乳腺癌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89510A (zh) 一种治疗内分泌失调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40041A (zh) 一种治疗便秘的中药口服汤剂
CN101804181B (zh) 治疗前列腺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40167A (zh) 一种减肥中药
CN103212037B (zh) 一种治疗女性内分泌紊乱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01073A (zh) 一种治疗脾气虚弱型月经先期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94132A (zh) 一种调经活血的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727163A (zh) 一种治疗肝癌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52803A (zh) 一种治疗胃癌的中药制剂
CN104257813B (zh) 一种调理气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68439A (zh) 一种调节内分泌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与制备方法
CN108434287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100073B (zh) 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

Termination date: 201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