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1202B - 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1202B
CN103221202B CN201180055105.1A CN201180055105A CN103221202B CN 103221202 B CN103221202 B CN 103221202B CN 201180055105 A CN201180055105 A CN 201180055105A CN 103221202 B CN103221202 B CN 1032212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ealant liquid
pipe
valve
tire sea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51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1202A (zh
Inventor
关口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21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12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12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12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3/00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 B29C73/02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using liquid or paste-lik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3/00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 B29C73/16Auto-repairing or self-sealing arrangements or agents
    • B29C73/166Devices or methods for introducing sealing compositions into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3/00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 B29C73/16Auto-repairing or self-sealing arrangements or agents
    • B29C73/22Auto-repairing or self-sealing arrangements or agents the article containing elements including a sealing composition, e.g. powder being liberated when the article is damag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0/00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0318Processes
    • Y10T137/0402Cleaning, repairing, or assemb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从在轮胎(1)内注入有刺破修补液(4)的车轮(2)的轮胎气门(3)将气门芯取下,将填充于轮胎(1)内的加压空气经由轮胎气门(3)排出,在轮胎(1)内的加压空气排出的期间从轮胎气门(3)将管(10)插入使得其到达刺破修补液(4)的液面,利用轮胎(1)内的残留压力经由管(10)来回收轮胎(1)内的刺破修补液(4)。由此,能够不切除轮胎气门地高效进行刺破修补液的回收作业。

Description

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已注入轮胎内的刺破修补液进行回收的方法。更详细地说,涉及能够不切除轮胎气门地高效地进行刺破修补液的回收作业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安装于车辆的轮胎刺破时,经由轮胎气门向轮胎内注入刺破修补液。由此,应急对刺破部位进行修补同时向轮胎内填充空气。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刺破修补方法中,在轮胎内残存刺破修补液。因此,在将轮胎从车轮取下而更换时,刺破修补液从轮胎溢出。由此,存在污染换胎器等设备的不良情况。
作为针对该问题的对策,提出各种防止刺破修补液的溢出的方法。例如,提出以下方案。向残存刺破修补液的轮胎中注入乳液凝固剂。由此,将刺破修补液固化,在将轮胎从车轮取下后,将刺破修补液的固化物废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然而,在该情况下也存在缺点。难以向组装于车轮的状态下的轮胎中注入乳液凝固剂。
另外,提出以下方案。从车轮将轮胎气门切除,从轮胎气门的取出孔向轮胎内插入管,经由该管将轮胎内的刺破修补液排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4)。然而,在该情况下,需要将轮胎气门切断,具有无法再利用轮胎气门这样的缺点。
进而,提出以下方案。向轮胎气门内插入形成气体用流道的管和形成液体用流道的管。经由气体用流道向轮胎内导入加压空气,另一方面经由液体用流道将刺破修补液向轮胎外排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然而,在该情况下,需要向轮胎气门中插入形成气体用流道的管和形成液体用流道的管,不得不使液体用流道极细,所以具有刺破修补液的排出需要较长时间这样的缺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09-410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003-12724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672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第5927348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2007-3312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不切除轮胎气门地高效地进行刺破修补液的回收作业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在轮胎内注入有刺破修补液的车轮的轮胎气门将气门芯取下,将填充于所述轮胎内的加压空气经由所述轮胎气门排出,在所述轮胎内的加压空气排出的期间从所述轮胎气门将所述管插入使得其达到所述刺破修补液的液面,利用所述轮胎内的残留压力经由所述管来回收该轮胎内的刺破修补液。
在本发明中,从在轮胎内注入有刺破修补液的车轮的轮胎气门将气门芯取下。将填充于轮胎内的加压空气经由轮胎气门排出。在轮胎内的加压空气排出的期间从轮胎气门将管插入使得其达到刺破修补液的液面。利用轮胎内的残留压力经由管来回收轮胎内的刺破修补液。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切出轮胎气门。由此,在刺破修补液的回收后能够原样使用轮胎气门。另外,管能够在轮胎气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加粗。与以往那样在轮胎气门中插入气体用流道的管与液体用流道的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刺破修补液。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不切除轮胎气门地高效地进行刺破修补液的回收作业。而且,根据本发明,也具有不会使刺破修补液的回收装置复杂化、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个数构成这样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以下方案。管的外径比轮胎气门的贯通孔的最细部的内径小。优选,将管的内径设为其外径的50%~90%的范围。特别是,管的外径优选设为2.5mm~3.0mm的范围。由此,向管付与一定程度的刚性。能够既确保向轮胎气门插入的容易性又提高刺破修补液的排出效率。
在本发明中,在轮胎内的加压空气排出的期间,从轮胎气门将管插入轮胎内。然后,也可以通过使轮胎的配置状态变化,使管到达刺破修补液的液面。在该情况下,完成管的插入作业,然后通过使轮胎的配置状态变化而使管到达刺破修补液的液面,进行刺破修补液的回收。因此,不会在管的插入过程中排出刺破修补液,作业变得容易。
更具体地说,优选以下方案。使在轮胎内注入有刺破修补液的车轮的轮胎接地使得其中心轴变得水平。配置轮胎使得车轮的轮胎气门位于从轮胎的中心轴的正下位置围绕该中心轴错位20度以上的位置。在该配置状态下将轮胎内的加压空气经由轮胎气门排出。在轮胎内的加压空气排出的期间轮胎气门将管插入轮胎内。然后,通过使轮胎旋转使得轮胎气门位于轮胎的中心轴的正下位置,使管到达刺破修补液的液面。特别优选:从轮胎气门将管插入时,配置轮胎使得轮胎气门位于从轮胎的中心轴的正下位置围绕该中心轴错位60度~120度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轮胎气门位于从轮胎的中心轴的正下位置错位的位置的状态下完成管的插入作业。然后,通过使轮胎旋转使得轮胎气门位于轮胎的中心轴的正下位置,使管到达刺破修补液的液面而进行刺破修补液的回收,因此,不会在管的插入过程中排出刺破修补液,作业变得容易。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用于使刺破修补液凝固的凝固剂和用于收纳刺破修补液的具有柔性的袋子。将从轮胎内吸出的刺破修补液投入袋子之中。在该袋子之中将刺破修补液与凝固剂混合,在使刺破修补液凝固了的状态下进行回收。由此,能够将使用完的刺破修补液作为可燃垃圾简单且迅速地废弃。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的说明与附图,变得更明白。
附图说明
图1A以及图1B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分别表示管的插入量不同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使胎面接地的状态下的轮胎内的刺破修补液的残留状态的主视图。
图3A以及图3B是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分别表示轮胎的旋转位置不同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管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将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管插入了轮胎气门中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A以及图6B是分别例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管的要部的侧视图。
图7A以及图7B是分别例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管的要部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管与管部件的组装体的侧视图。
图9是放大表示图8的管与管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8的管与管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1是将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封入有凝固剂的具有柔性的袋子局部切开而表示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构成图11的袋子的层叠膜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1的袋子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A以及图1B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图2表示使胎面接地的状态下的轮胎内的刺破修补液的残留状态。在图1A、图1B以及图2中,1为充气轮胎,2为车轮,3为安装于车轮的轮胎气门,4为已注入充气轮胎1之中的刺破修补液。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中,使用具备管10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装置。管10从车轮2的轮胎气门3插入轮胎1内。管10插入部分10a和突出部分10b。插入部分10a从轮胎气门3延长到刺破修补液4的液面。突出部分10b从轮胎气门3向轮胎1的外部突出。具备这些插入部分10a以及突出部分10b的管10成型为一体的成型物。另外,该管10具有弯曲的形状。
在使用这样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装置回收刺破修补液的情况下,首先,将在轮胎1内注入有刺破修补液4的车轮2设为在轮胎1内填充有加压空气的状态。接下来,使轮胎1接地使得其中心轴变得水平。配置轮胎1使得车轮2的轮胎气门3位于轮胎1的中心轴的下方。在该配置状态下从车轮2的轮胎气门3取出气门芯。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从轮胎气门3排出轮胎1内的加压空气的期间,经由轮胎气门3将管10插入使得其到达刺破修补液4的液面、更优选到达轮胎1的内表面。由此,利用轮胎1内的残留压力经由管10回收轮胎1内的刺破修补液4。另外,在不能在排出轮胎1内的加压空气的期间进行管10的插入作业的情况下,采取以下对策。只要在将气门芯取下的原样的状态下,从轮胎气门3向轮胎1内填充加压空气,再次从轮胎气门3将轮胎1内的加压空气排出即可。
在上述的刺破修补液4的吸出作业中,通过使具有弯曲形状的管10围绕其轴旋转,适当调整管10的顶端位置,能够高效吸出刺破修补液4。刺破修补液4只要回收到具有适度的容量的容器20中即可。刺破修补液4的注入量在例如轮胎尺寸195/65R15的情况下为450ml左右。不必一定全部回收。只要能够回收总量的75%以上就能够防止在将轮胎从轮辋取下时溢出。另外,此时的回收时间约为4~5分钟左右。
刺破修补液4的吸出作业,优选在将应急修理后的轮胎从车辆取下了的状态下实施。在开始刺破修补液4的吸出作业前通过暂时放置轮胎1,能够使附着于充气轮胎1的上部和/或车轮2的轮辋的刺破修补液4集中于下方。通过将吸出刺破修补液4时的轮胎气门3的位置设为轮胎1的中心轴的下方,能够使管10的插入量最短。另外,在刺破修补液4的吸出时管10的顶端需要位于刺破修补液4中。因此,优选使轮胎1左右旋转或者前后倾斜,一边确认刺破修补液4的存在一边进行吸出作业。
根据上述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在回收轮胎1内的刺破修补液4时,不需要将轮胎气门3切除。在刺破修补液4的回收后能够原样使用轮胎气门3。另外,管10能够在轮胎气门3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加粗。能够基于轮胎1内的残留压力在短时间内回收刺破修补液4。因此,能够不切除轮胎气门3地高效地进行刺破修补液4的回收作业。
图3A以及图3B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如图3A所示,将处于在轮胎1内注入有刺破修补液4并且填充有加压空气的状态的车轮2的轮胎1接地使得其中心轴O水平。配置轮胎1使得车轮2的轮胎气门3位于从轮胎1的中心轴O的正下位置P围绕该中心轴O错位20度以上的位置(区域X1内的任意的位置)。更优选配置轮胎1使得车轮2的轮胎气门3位于从轮胎1的中心轴O的正下位置P围绕该中心轴O错位60度~120度的位置(区域X2内的任意的位置)。然后,在该配置状态下从轮胎气门3取出气门芯。在从轮胎气门3排出空气的期间,从轮胎气门3将管10插入使得其到达轮胎1的内表面。然后如图3B所示,使轮胎1转动使得轮胎气门3位于轮胎1的中心轴O的正下位置P。由此,管10的顶端进入刺破修补液4中,所以能够利用轮胎1内的残留压力经由管10来回收轮胎1内的刺破修补液4。
在进行了这样的操作的情况下,在轮胎气门3位于向轮胎1的侧方错位的位置的状态下将管10可靠地插入到轮胎1的内表面。然后,使轮胎1转动使得轮胎气门3位于轮胎1的中心轴O的正下位置P,进行刺破修补液4的回收。因此,不会在管10的插入期间排出刺破修补液4,作业变得容易。在这里,在从轮胎气门3插入管10时,如果轮胎气门3距离轮胎1的中心轴O的正下位置P过近,则刺破修补液4恐会不注意地排出。相反如果轮胎气门3距离轮胎1的中心轴O的正下位置P过远,则伴随着轮胎1的旋转,刺破修补液4滴下到车轮2的轮辋上而难以蓄积于下方。由此,刺破修补液4的回收恐会变得不充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使轮胎1接地使得其中心轴O水平的状态下进行刺破修补液4的回收作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轮胎1的配置状态能够任意地选择。例如,也可以:配置轮胎1使得其中心轴O变得垂直。在该配置状态下经由轮胎气门3将轮胎1内的加压空气排出。在轮胎1内的加压空气排出的期间,从轮胎气门3将管10插入使得其到达轮胎1的内表面。然后,通过使轮胎1起立使得其中心轴O水平、使轮胎气门3位于轮胎1的中心轴O的正下位置,使管10到达刺破修补液4的液面。
图4~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管的图。如图4所示,在管10的中途设有密封部11。密封部11的外径比管10大、能够相对于轮胎气门3嵌合。更具体地说,密封部11由比管10粗的管材构成。密封部11相对于管10在其长度方向上滑动自如地安装。因此,使密封部11沿着管10的长度方向滑动。由此,能够与轮胎尺寸相应地调整管10的插入部分10a的长度。另外,密封部11优选相对于管10滑动自如。密封部11也可以相对于管10成型为一体。
如图5所示,轮胎气门3在内部具有圆筒状的贯通孔3a(通过虚线表示)。另外,在轮胎气门3的基端侧形成有细腰部3b,在其顶端侧形成有阳螺纹3c。细腰部3b相对于车轮2的安装孔卡合。贯通孔3a,在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局部拉深而在该部位形成内径最小的最细部3d。在内压填充时,在轮胎气门3中插入有气门芯。
鉴于上述轮胎气门3的结构,管10的外径比轮胎气门3的贯通孔3a的最细部3d的内径小。密封部11的外径比轮胎气门3的贯通孔3a的最细部3d的内径大。另外,在气门芯用的盖5的顶部形成将管10插入的小孔。在将管10与密封部1一并插入轮胎气门3内的状态下将盖5拧入轮胎气门3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盖5将密封部11压入轮胎气门3内。
这样在管10的中途设置外径比管10大、能够嵌合于轮胎气门3内的密封部11。进而,在回收轮胎1内的刺破修补液4时,将密封部11嵌入轮胎气门3。由此,能够防止空气从管10与轮胎气门3之间的间隙泄漏,高效进行刺破修补液4的回收作业。另外,为了提高气密性也可以将密封部11设为向轮胎气门3越来越细的楔形形状。
管1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硅酮橡胶等橡胶、聚丙烯、聚乙烯、聚氨酯、聚酰胺、含氟树脂等合成树脂、金属等。如果考虑管10的插入作业性,优选聚乙烯和/或聚氨酯。
管10的插入轮胎内的部分的长度为150mm以上,优选设为150~250mm的范围。这因为适当长度因轮胎尺寸而不同。管10的轮胎外侧部分的长度,如果考虑作业性优选50mm~300mm左右。由此,管10的全长为200mm~550mm左右。管10,在其插入轮胎内的量短的情况下轮胎内的管端部当然没有达到适当位置,即使其插入轮胎内的量过长轮胎内的管端部也没有达到适当位置。这些情况下,刺破修补液4的排出作业变得困难。
管10的外径优选设为2.5mm~3.0mm的范围。如果管10太粗,则难以将管10通到轮胎气门3内。相反如果管10过细,则刺破修补液4的排出需要太长时间。另外,管10的内径优选设为其外径的50%~90%的范围。由此,能够向管10付与一定程度的刚性。能够既确保向轮胎气门3插入的容易性又提高刺破修补液4的排出效率。如果管10的内径过小,则刺破修补液4的排出效率低下。相反如果管10的内径过大,则管10变得过软。因此,向轮胎气门3的插入变得困难。例如,管10的内径能够相对于上述外径设定为1.5mm~2.0mm的范围。
另一方面,密封部11的外径优选设为3.2mm~4.0mm的范围。如果密封部11过粗则难以将密封部11压入轮胎气门3内。相反如果密封部11过细则难以确保气密性。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管10具备通过字母A~C指示密封部11的位置的刻度12。基于该刻度12与轮胎尺寸相应地选择密封部11的位置。即,作为管10的长度设定为相对于所设想的所有的轮胎都能够适用的尺寸。通过基于刻度12适当地选择密封部11的位置,适应各种轮胎尺寸。在图6A中,刻度12直接显示于管10上。在图6B中,刻度12印刷于由纸等构成的片13上。印刷刻度12的片13可以是专用的。也可以利用使用说明书的一部分。在哪一种情况下刻度12的意义都记载于使用说明书中。例如,在使用说明书中显示刻度12的字母A~C与轮胎尺寸的对应关系。刻度12也可以设为能够通过使线的粗细、颜色、根数等不同来区别轮胎尺寸。刻度12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字母而附记数字和/或记号等。
也可以代替如下上述那样使密封部11的位置移位,而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管10具备通过字母X~Z指示切断位置的刻度12’。管10基于该刻度12’与轮胎尺寸相应地将管10切断。即,作为使用前的管10的长度设定相对于所设想的所有的轮胎都能够从轮胎气门3到达轮胎1的内表面的尺寸。通过基于刻度12’将管10适当地切断,适应各种轮胎尺寸。在图7A中,刻度12’直接显示于管10上。在图7B中,刻度12’印刷于由纸等构成的片13。印刷刻度12’的薄片13’可以是专用的。也可以利用使用说明书的一部分。在哪一种情况下刻度12’的意义都记载于使用说明书中。例如,在使用说明书中显示刻度12’的字母X~Z与轮胎尺寸的对应关系。刻度12’也可以设为能够通过使线的粗细、颜色、根数等不同来区别轮胎尺寸。刻度12’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字母而附记数字和/或记号等。
在上述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中,管10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如图4所示,管10能够设为包含插入部分10a和突出部分10b的一体成型物。插入部分10a从轮胎气门3延长到轮胎1的内表面。突出部分10b从轮胎气门3向轮胎1的外部突出。另外,也可以是在管10上组合了其他的管部件而成的组装体。
图8~图10表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管与管部件的组装体。如图8所示,管10与比该管10粗的管部件15经由连结部件16连结得相互连通。如图9所示,连结部件16包括筒状的固定部16a、连接部16b和筒状突起16c。筒状的固定部16a嵌入管部件15中而固定。连接部16b具备卡合于轮胎气门3的阴螺纹部。筒状突起16c保持管10的端部。在图9的例子中,筒状突起16c被插入到管10的内侧。在图10的例子中,管10被插入到筒状突起16c的内侧。在前者的情况下,需要使筒状突起16c的外径比管10的内径小,所以刺破修补液4的流量变小。在后者的情况下,能够充分确保刺破修补液4的流量。
在使用上述那样的管10与管部件15的组装体的情况下,从轮胎气门3取下气门芯。在从轮胎气门3排出空气的期间,经由轮胎气门3将管10插入使得其到达刺破修补液4的液面。使连结部件16的连接部16b卡合于轮胎气门3。由此,能够利用轮胎1内的残留压力经由管10以及管部件15回收轮胎1内的刺破修补液4。
这样管10需要具有从轮胎气门3插入轮胎1内而至少到达刺破修补液4的液面的长度。另一方面,在轮胎气门3的外侧能够连结管部件15等其他的部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经由管10回收刺破修补液4。作为回收用的容器,除了桶和/或瓶等以外,还能够使用具有柔性的袋子。而且,优选,在具有柔性的袋子中通过凝固剂使刺破修补液4凝固。
图11~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封入有凝固剂的具有柔性的袋子的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装置包括凝固剂30和袋子40。凝固剂30用于使刺破修补液4凝固。袋子40用于收纳刺破修补液、具有柔性。
凝固剂30只要能够使含有乳液颗粒的刺破修补液凝固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日本特开2009-41006号公报中记载的凝固剂。该凝固剂含有引起乳液颗粒的凝集的矿物质与凝胶化剂。
作为上述矿物质,能够使用从包括硅酸盐、氧化物以及碳酸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1种。例如,作为矿物质,优选使用从包括氧化铝、硅酸钠、硅酸镁、硅酸铝、蒙脱石、膨润土以及沸石的群中选择的至少1种。
另一方面,作为凝胶化剂,能够使用从包括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羟乙基纤维素以及它们的改性聚合物、藻朊酸钠、藻朊酸丙二醇酯以及二苄叉基山梨糖醇的群中选择的至少1种。
凝胶化剂的量相对于矿物质100重量份为20~700重量份,优选为60~200重量份。但是,上述凝固剂除了矿物质以及凝胶化剂外,根据需要,也能够含有填料、抗老化剂、抗氧化剂、颜料(染料)、塑化剂、摇变性赋予剂、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表面活化剂、分散剂、脱水剂、防静电剂等添加剂。
另一方面,具有柔性的袋子40是将包括层叠膜44的2张侧片41、42与包括层叠膜44的1张内衬43互相热熔敷而形成的。在袋子40中预先封入有凝固剂30。另外,袋子40为了收纳从轮胎内回收的刺破修补液,优选具有700ml~2000ml的容量。内衬43配置于袋子40的下部。内衬43在未使用时为折叠的状态。也可以一直是打开的状态。无论设为何种状态,袋子40都是在内衬43展开的状态下形成为立体的形状而自己立起来的结构。
层叠膜44如图12所示,包含具有中间层44a、内层44b和外层44c。中间层44a具有气体遮蔽性。内层44b层叠于中间层44a的内侧。外层44c层叠于内层44b的外侧。作为中间层44a的构成材料,除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酰胺(PA)、聚偏二氯乙烯(PVDC)、聚乙烯醇(PVA)、MX尼龙(MXD6)、聚丙烯腈树脂(PAN)等透气性较低的合成树脂之外,还能够使用铝箔等金属箔。另一方面,作为内层44b以及外层44c的构成材料,为了确保机械强度和/或耐候性,能够使用聚乙烯、聚酯、尼龙等合成树脂。内层44b与外层44c优选由同一材料构成。根据其要求特性也可以由互不相同的材料构成。
中间层44a的厚度,在合成树脂的情况下,优选设为5μm~200μm。在铝箔等金属箔的情况下,设为1nm~500nm,优选设为5nm~200nm。如果中间层44a过薄则气体遮蔽性低下。相反如果中间层44a过厚则成为柔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另外,内层44b以及外层44c的各自的厚度,优选设为5μm~100μm。如果这些内层44b以及外层44c过薄,则将刺破修补液与凝固剂混合时的耐久性低下,相反如果内层44b以及外层44c过厚则柔性低下。
另外,内层44b以及外层44c分别既可以为1层即可,也可以是包括不同的材料的多层。在多层的情况下,优选设为其合计厚度为5μm~100μm。
在袋子40的侧边缘的上部设有切口45。以该切口45为起点而将袋子40的上端部分拉裂。由此,形成开口部46(参照图13)。而且,在袋子40上沿着开口部46形成有密封带47。密封带47只要能够将开口部46密封,其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在一方的侧片41设有槽47a,在另一方的侧片42设有突条47b。密封带47包括槽47a和突条47b。槽47a沿着开口部46延伸。突条47b沿着开口部46延伸并且相对于槽47a弹性嵌合。
在使用上述的凝固剂30以及袋子40回收刺破修补液4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将内包有凝固剂30的袋子40的上端开口,向其中投入从轮胎1内吸出的刺破修补液4。接下来,在通过密封带47将袋子40的开口部46密封后,揉动具有柔性的袋子40而将刺破修补液4与凝固剂30混合,由此在袋子40之中使刺破修补液4凝固。其结果,使用完的刺破修补液4能够与袋子40一并作为可燃垃圾简单且迅速地废弃。
在上述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中,在具有柔性的袋子40的开口部46设有密封带47。由此,能够可靠防止在揉动袋子40时刺破修补液4溢出。
另外,具有柔性的袋子40包括包含具有气体遮蔽性的中间层44a的层叠膜44,在袋子40中预先封入有凝固剂30。由此,内包的凝固剂30不会暴露于空气,能够长期维持品质。
进而,袋子40为在下部具有内衬43而自己立起来的结构。在将刺破修补液4从轮胎1内吸出时不需要支撑袋子40。因此,具有下述的优点:即使在将刺破修补液4从轮胎1内吸出时需要进行管等的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由一个人进行全部的回收作业。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具有柔性的袋子包括包含具有气体遮蔽性的中间层的层叠膜、在该袋子中预先封入有凝固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发明中,作为具有柔性的袋子也可使得用柔软的聚乙烯袋等,凝固剂也可以被封入具有气体遮蔽性的其他包装中。在该情况下,只要在具有柔性的袋子中与刺破修补液一并投入凝固剂、将这些刺破修补液与凝固剂混合即可。
本申请基于本申请人于2010年11月19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259493号,其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包含于本申请。进而,作为本发明的背景技术而引用的日本特开平2009-41006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003-12724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67212号公报、美国专利第5927348号说明书以及日本特开平2007-331210号公报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包含于本申请。
关于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的上述说明,是以例示为目的而提出的。它们都是包罗性的,无意于将本发明限制于所记载的实施方式的原样。本领域技术人员很明了能够参照上述的记载内容进行数量众多的变形和/或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车轮;3:轮胎气门;
4:刺破修补液;5:盖;10:管;
11:密封部;12、12’:刻度;13、13’:片;
20:容器;30:凝固剂;40:袋子

Claims (9)

1.一种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其中,包括:
准备从安装于车轮的轮胎气门插入轮胎内的管;
从在轮胎内注入有刺破修补液的车轮的轮胎气门将气门芯取下;
将填充于所述轮胎内的加压空气经由所述轮胎气门排出;
在所述轮胎内的加压空气排出的期间从所述轮胎气门将所述管插入使得其到达所述刺破修补液的液面;和
利用所述轮胎内的残留压力经由所插入的所述管来回收该轮胎内的刺破修补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其中:
作为所述管,准备其内径为其外径的50%~90%的范围,其外径比所述轮胎气门的贯通孔的最细部的内径小的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其中:
作为所述管,准备其外径为2.5mm~3.0mm的范围的管。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其中:
将所述管插入包括:
在所述轮胎内的加压空气排出的期间,从所述轮胎气门将所述管插入所述轮胎内;和
在插入后,通过使所述轮胎的配置状态变化,使所述管到达所述刺破修补液的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其中:还包括:
使在所述轮胎内注入有刺破修补液的车轮的轮胎接地,使该轮胎的中心轴水平;和
配置所述轮胎,使得所述车轮的轮胎气门位于从所述轮胎的中心轴的正下位置围绕该中心轴错位20度以上的位置;
将加压空气经由所述轮胎气门排出包含将所配置的所述轮胎内的加压空气经由所述轮胎气门排出;
将所述管插入包含:
在所述轮胎内的加压空气排出的期间,从所述轮胎气门将所述管插入所述轮胎内;和
在插入后,通过使所述轮胎旋转使得所述轮胎气门位于所述轮胎的中心轴的正下位置,使所述管到达所述刺破修补液的液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其中:
配置所述轮胎包含:配置所述轮胎,使得在从所述轮胎气门将所述管插入时,所述轮胎气门位于从所述轮胎的中心轴的正下位置围绕该中心轴错位60度~120度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2、3以及6中任一项所述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其中:还包括:
准备用于使刺破修补液凝固的凝固剂;和
准备用于收纳刺破修补液的具有柔性的袋子;
回收所述刺破修补液包含:通过将从轮胎内吸出的刺破修补液投入所述袋子之中,在该袋子之中将所述刺破修补液与所述凝固剂混合,由此在使所述刺破修补液凝固了的状态进行回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其中:还包括:
准备用于使刺破修补液凝固的凝固剂;和
准备用于收纳刺破修补液的具有柔性的袋子;
回收所述刺破修补液包含:通过将从轮胎内吸出的刺破修补液投入所述袋子之中,在该袋子之中将所述刺破修补液与所述凝固剂混合,由此在使所述刺破修补液凝固了的状态进行回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其中:还包括:
准备用于使刺破修补液凝固的凝固剂;和
准备用于收纳刺破修补液的具有柔性的袋子;
回收所述刺破修补液包含:通过将从轮胎内吸出的刺破修补液投入所述袋子之中,在该袋子之中将所述刺破修补液与所述凝固剂混合,由此在使所述刺破修补液凝固了的状态进行回收。
CN201180055105.1A 2010-11-19 2011-06-09 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 Active CN1032212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9493/2010 2010-11-19
JP2010259493A JP5177208B2 (ja) 2010-11-19 2010-11-19 パンク修理液の回収方法
PCT/JP2011/063223 WO2012066812A1 (ja) 2010-11-19 2011-06-09 パンク修理液の回収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1202A CN103221202A (zh) 2013-07-24
CN103221202B true CN103221202B (zh) 2016-01-20

Family

ID=46083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5105.1A Active CN103221202B (zh) 2010-11-19 2011-06-09 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826946B2 (zh)
EP (1) EP2641728B1 (zh)
JP (1) JP5177208B2 (zh)
KR (1) KR101780525B1 (zh)
CN (1) CN103221202B (zh)
RU (1) RU2536147C1 (zh)
WO (1) WO20120668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4733A (zh) * 2020-04-13 2021-10-22 阿米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气阀的吸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412028A2 (zh) * 1972-03-14 1974-01-25
US4700531A (en) * 1984-07-20 1987-10-20 American Can Company Method of forming a package having strong seals and a modified ply-separation opening
DE19625372B4 (de) * 1996-06-25 2006-05-24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Kobe Verfahren zum Entfernen von Pannen-Abdichtmitteln aus Reifen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JPH11222244A (ja) * 1998-02-02 1999-08-17 Hosokawa Yoko:Kk 医薬、医療用ガセット袋
JP2002166713A (ja) 2000-12-04 2002-06-1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パンクシーリング剤の収容容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ンク修理システム
JP3782333B2 (ja) 2001-10-22 2006-06-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リング剤の注入・抜き取り兼用ホース、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イヤの補修方法
CA2482886C (en) * 2002-04-17 2010-11-1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ackaging material and packaging bag
JP3782385B2 (ja) * 2002-09-26 2006-06-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リング剤の注入・抜き取り兼用ホースセット
JP2005138400A (ja) * 2003-11-06 2005-06-02 Bridgestone Corp シーリング剤回収装置
JP4320609B2 (ja) * 2004-03-30 2009-08-26 栗田工業株式会社 汚染地下水の浄化方法
WO2006002039A2 (en) * 2004-06-15 2006-01-05 Daly Glendon C Tire sealant
WO2007143648A2 (en) * 2006-06-07 2007-12-13 Pactiv Corporation Slider bag with handle below the fastener
JP2007331210A (ja) * 2006-06-14 2007-12-27 Bridgestone Corp シーリング剤回収装置
US7745511B2 (en) 2007-07-17 2010-06-29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Emulsion coagulant
JP2009090574A (ja) * 2007-10-10 2009-04-30 Bridgestone Corp シーリング剤の回収方法
JP2009090862A (ja) * 2007-10-10 2009-04-30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リム組立体、タイヤバルブ、及びシーリング剤回収方法
JP2010259493A (ja) 2009-04-30 2010-11-18 Yozo Shinozaki 留め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536147C1 (ru) 2014-12-20
WO2012066812A1 (ja) 2012-05-24
KR20130116292A (ko) 2013-10-23
JP5177208B2 (ja) 2013-04-03
EP2641728A1 (en) 2013-09-25
JP2012111055A (ja) 2012-06-14
CN103221202A (zh) 2013-07-24
EP2641728A4 (en) 2014-08-06
US8826946B2 (en) 2014-09-09
EP2641728B1 (en) 2018-08-22
US20130233405A1 (en) 2013-09-12
KR101780525B1 (ko) 2017-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75523B2 (ja) パンクシーリング剤の収容容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ンク修理システム
CN103221202B (zh) 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
CN102686385B (zh) 爆胎修理液的回收方法以及回收套件
CN103209820B (zh) 刺破修补液的回收方法以及回收装置
JP2011143630A (ja) パンク修理液の回収方法及び回収装置
CN102712146B (zh) 爆胎修理液的回收方法以及回收装置
JP4743328B2 (ja) パンク修理液の回収方法及び回収装置
JP3782385B2 (ja) シーリング剤の注入・抜き取り兼用ホースセット
JP2011143632A (ja) パンク修理液の回収方法及び回収装置
CN104379328A (zh) 轮胎清洗方法
CN213769650U (zh) 一种具有双片塑料膜的阀口纸袋
CN214085783U (zh) 一种软质包装衬垫及包装体
CN203647704U (zh) 顶灌式多层共挤膜输液用袋
CN209777161U (zh) 一种灌料头
CN101332644A (zh) 轮胎硫化模具的通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