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0610B - 通信管理装置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管理装置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10610B
CN103210610B CN201180051710.1A CN201180051710A CN103210610B CN 103210610 B CN103210610 B CN 103210610B CN 201180051710 A CN201180051710 A CN 201180051710A CN 103210610 B CN103210610 B CN 1032106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units
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transmission lin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17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10610A (zh
Inventor
西川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10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0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10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06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06Architecture of a communication node
    • H04L12/40039Details regarding the setting of the power status of a node according to activity on the b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06Architecture of a communication node
    • H04L12/40045Details regarding the feeding of energy to the node from the b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通信管理装置和通信系统,其中:与服务器装置(3)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5)和与终端装置(4)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6)连接至传输线路(7)。该传输线路(7)连接有用于向通信管理装置(5,6)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10)。在从传输线路(7)接收到的通信信号所用的发送目的地连接至通信管理装置(6)的情况下,通信管理装置(6)经由传输线路(9)与终端装置(4)进行通信。另外,在没有与终端装置(4)进行通信的情况下,通信管理装置(6)以用于降低电力消耗的接收待机模式进行工作。

Description

通信管理装置和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管理装置和采用该通信管理装置的通信系统,其中该通信管理装置用于在进行通信装置之间插入有规格彼此不同的多个传输线路的通信的情况下在传输线路之间进行通信内容的中继。
背景技术
存在如下情况:在通信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经由物理规格和协议(以下简称为“规格”)方面与这些通信装置所连接至的传输线路不同的其它传输线路来传送通信内容。假定将传输线路预先安装在建筑物中,并且利用被配置为经由规格方面与该传输线路不同的其它传输线路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来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通信装置无法直接连接至上述传输线路。因此,这些通信装置连接至与所安装的传输线路不同的传输线路,从而需要用于在这些传输线路之间进行通信内容的中继的通信管理装置。
在采用这种通信管理装置的通信系统中,已知有使得通信装置(监视装置、被监视设备)能够经由如下传输线路来传输信息的结构,其中经由该传输线路,用作母机的传输单元对用作子机的多个终端单元(第一通信终端)进行轮询(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9-225328(以下称为“文献1”))。在文献1所述的通信系统中,在与通信装置相连接的传输线路和与传输单元及终端单元相连接的传输线路之间连接有通信管理装置(第二通信终端)。
连接至一个传输线路的终端单元连接有开关或负载,并且传输单元基于该终端单元的识别信息等来使开关与负载相关联。传输单元对各终端单元进行轮询,并且在从终端单元接收到开关的接通(ON)或断开(OFF)的状态变化的情况下,针对连接至与该开关相关联的负载的终端单元,指示进行负载控制。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来响应于开关的接通或断开进行负载控制。
在传输单元和终端单元所连接至的传输线路中,传输单元间歇地发送通信信号(传输信号)以对终端单元进行轮询,并且还利用该传输信号向终端单元供给电力。也就是说,终端单元利用传输信号的电力来向各内部电路供给电力。因此,传输单元还用作相对于终端单元的电源装置。
另一方面,通信管理装置通过将频率高于传输信号的通信信号(叠加信号)叠加在该传输信号上来进行通信。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在传输信号的一部分时间段内设置叠加信号的叠加所用的可叠加时间段来进行叠加信号的传输。
在连接至通信管理装置的通信装置分别具有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来进行通信,因而对于通信管理装置而言,不需要识别信息。也就是说,各通信管理装置需要的是在通信装置所连接至的传输线路和传输单元所连接至的传输线路之间对信号形式进行转换的功能。另外,通信管理装置不需要识别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信装置可以仅通过使通信管理装置与传输单元所连接至的现有传输线路相连接来在无需设置各自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进行通信,因此获得了高的便利性。
如上所述,在连接有传输单元的传输线路中,可以采用该传输单元作为电源装置,因此优选地,该传输单元还可以向连接至同一传输线路的通信管理装置供给电力。
通信管理装置始终工作,因此传输单元所连接至的传输线路上的通信管理装置消耗了与其台数相对应的电力,而从传输单元可以供给至传输线路的电流容量受到限制。因此,能够与连接有传输单元的现有传输线路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的台数也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信管理装置,并且还提供采用该通信管理装置的通信系统,其中该通信管理装置能够通过对操作进行控制来降低电力消耗,结果与传统结构相比,增加了可与接受电力供给的传输线路相连接的装置的台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多个(至少第一和第二)通信管理装置(5、6),其连接至第一传输线路(7);多个(至少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3、4),其经由第二传输线路(8、9)连接至各所述通信管理装置(5、6);以及电源装置(10),用于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路(7)向所述通信管理装置(5、6)供给电力,其中,所述(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包括以下功能:用于在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7)所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的发送目的地是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9)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进行通信的功能;以及用于在不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以用于降低(该通信管理装置(6)的)电力消耗的接收待机模式进行工作的功能。
在该通信系统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包括:第一通信单元(61),用于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路(7)来传输第一通信信号;第二通信单元(62),用于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9)来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进行通信;电源单元(63),其中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路(7)从所述电源装置(10)向所述电源单元供给电力;存储单元(64),用于存储连接至所述第二传输线路(9)的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的识别信息;以及处理单元(60),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在以停止从所述电源单元(63)向所述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的所述接收待机模式进行工作期间、所述第一通信单元(61)接收到第一通信信号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的识别信息在所述存储单元(64)中进行对照,即,处理单元(60)确认第一通信信号中所包括的(第二)通信装置(4)的识别信息是否与存储单元(64)中所存储的识别信息一致,以及在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中包括(存储单元(64)中所存储的)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使得开始从所述电源单元(63)向所述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以使得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进行通信。
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还包括连接管理单元(601),所述连接管理单元(601)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在启动时或者在启动时以及在启动之后每隔预定时间间隔,在被设置成各所述(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之间(适宜地)不同的时刻处收集连接至所述第二传输线路(9)的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的识别信息,以及将收集到的识别信息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64)中。
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还包括连接管理单元(601),所述连接管理单元(601)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在所述第一传输线路(7)上检测到从其它(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传输来的第一通信信号的情况下,在被设置成各所述(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之间(适宜地)不同的时刻处收集连接至所述第二传输线路(9)的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的识别信息,以及将收集到的识别信息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64)中。
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信号传输在发送目的地的识别信息之后具有通信内容和末端的包,以及所述处理单元(60)还进行以下操作:在所述第一通信单元(61)接收到的包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的识别信息与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63)中的识别信息一致的情况下,使得接收到的包直至该包的末端均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62)。
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信号传输在发送目的地的识别信息之后具有通信内容和末端的包,以及所述处理单元(60)还进行以下操作:在所述第一通信单元(61)接收到的包是针对所述(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广播的包的情况下,在被设置成各所述(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之间(适宜地)不同的时刻处以正常通信模式进行工作,以及将接收到的包作为第二通信信号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62)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其中,正常通信模式是用于从电源单元(63)向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的模式。
在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通信管理装置(5、6)中的一部分通信管理装置(第一通信管理装置(5))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8)与作为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的服务器装置相连接,所述多个通信管理装置(5、6)中的其余通信管理装置(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9)与作为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的终端装置相连接,所述服务器装置和所述终端装置经由所述(第一和第二)通信管理装置(5、6)彼此进行通信,以及与所述服务器装置相连接的(第一)通信管理装置(5)进行以下操作:收集与所述终端装置(4)相连接的(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的存储单元(64)中所存储的所述终端装置(4)的识别信息,以及在所述服务器装置(3)向所述终端装置(4)发送请求时、收集到的识别信息是重复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不发送该请求。
在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通信管理装置包括第一通信管理装置(5)和至少一个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第一通信装置(3),其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8)连接至所述第一通信管理装置(5);以及第二通信装置(4),其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9)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装置(3)用于经由所述第一通信管理装置(5)以对等方式向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通信装置(4)传输第一通信信号,所述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用于在经由自身的第一通信单元(61)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的发送目的地是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9)连接至自身的第二通信单元(62)的第二通信装置(4)的情况下,在至少最小传输时间段内以正常通信模式进行工作,从而将包括所述第一通信信号的信息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第二通信信号经由所述第二通信单元(62)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所述正常通信模式是用于在所述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中从电源单元(63)向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的模式,以及所述最小传输时间段是将包括所述第一通信信号的信息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第二通信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装置(4)所需的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通信管理装置(6),包括:第一通信单元(61),用于经由第一传输线路(7)来传输第一通信信号;第二通信单元(62),用于经由第二传输线路(9)来传输第二通信信号;电源单元(63),其中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路(7)从电源装置(10)向所述电源单元供给电力;存储单元(64),用于存储连接至所述第二传输线路(9)的通信装置(4)的识别信息;以及处理单元(60),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在以停止从所述电源单元(63)向所述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的接收待机模式进行工作期间、所述第一通信单元(61)接收到第一通信信号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中所包括的所述通信装置(4)的识别信息在所述存储单元(64)中进行对照。也就是说,处理单元(60)验证第一通信信号中所包括的通信装置(4)的识别信息与存储单元(64)中所存储的识别信息是否一致。所述处理单元(60)还进行以下操作:在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中包括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使得开始从所述电源单元(63)向所述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以使得与所述通信装置(4)进行通信。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通过对通信管理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来降低电力消耗,结果与传统结构相比,增加了可与接受电力供给的传输线路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的台数。
附图说明
现在将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
图1是示出实施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中的通信管理装置的框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5的A和B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包的示例的图。
图6的A和B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包的其它示例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9是示出图8所示的结构中所采用的传输信号的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以下作为实施例要说明的通信系统进行如下的多路复用,其中该多路复用用于在传输单元1和终端单元2之间的通信与服务器装置3和终端装置4之间的通信中共用一个传输线路(第一传输线路)7。尽管假定传输线路7为2线式,但传输线路7也可以由3线以上构成。
通常针对传输线路7设置一台传输单元1和一台服务器装置3,而通常针对传输线路7设置多台终端单元2和多台终端装置4。对于两种通信的多路复用,(第一、第二)通信管理装置5和6连接至传输线路7,并且(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即服务器装置3和终端装置4分别经由传输线路(第二传输线路)8、9连接至通信管理装置5、6。在大多情况下,多台终端装置4连接至各传输线路9。尽管假定传输线路8、9符合RS485标准,但传输线路8、9也可以符合Ethernet(注册商标)或RS232C标准等。
传输单元1和终端单元2之间的通信中经由传输线路7所传输的通信信号与服务器装置3和终端装置4之间的通信中经由传输线路7所传输的通信信号在物理规格和协议方面有所不同。前者的通信信号是脉冲宽度调制后的双极性方波信号,并且后者的通信信号是频率高于前者的调制载波信号。以下将前者的通信信号和后者的通信信号分别称为“传输信号”和“叠加信号”。
优选传输单元1和终端单元2应分别配备有与传输线路7相连接所用的阻抗匹配装置。该阻抗匹配装置是使得传输信号穿过该装置并且相对于叠加信号用作高阻抗的电路装置。通过设置阻抗匹配装置,即使在传输线路7较长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叠加信号的衰减。
传输单元1和终端单元2之间的通信中所采用的传输信号具有预定格式,并且是从传输单元1经由传输线路7间歇发送的。终端单元2各自具有识别信息(地址),并且传输单元1在要发送的传输信号中包括了各终端单元2的识别信息,由此指定各终端单元2以从传输单元1向各终端单元2给出指示。也就是说,传输单元1可以通过时分多路复用来向终端单元2提供各指示。传输信号还设置有终端单元2向传输单元1通知信息的时间段。
作为两种终端单元2,设置了监视终端和控制终端。前者被配置为接收来自开关或传感器(未示出)的监视输入以向传输单元1请求负载控制。后者与负载(未示出)相连接,并且被配置为根据来自传输单元1的指示来对负载进行控制。
传输单元1具有使各开关或传感器(除非另外说明,否则以下将称之为“开关”)与负载相关联的关系表。预先将开关和负载之间的关系登记到该关系表,由此传输单元1可以响应于开关的操作(或传感器的输出变化),利用该关系表对与开关相关联的负载进行控制。该关系表可以包括针对各开关的操作的负载的控制内容。
在多个开关或负载可以连接至终端单元2的情况下,对于关系表中的开关和负载之间的关系,除了终端单元2的识别信息以外,还针对终端单元2中连接有开关或负载的各端口使用电路编号。也就是说,通过使用各终端单元2的识别信息和电路编号来单独识别开关和负载。
具体地,如图9所示,采用双极性信号(±24V)作为传输信号30,其中该传输信号30包括同步脉冲31、发送时间段32、返回时间段33、中断时间段34和短路检测时间段35。如上所述,传输单元1间歇地发送传输信号30。在传输信号30的各帧之间设置有休止时间段36。
同步脉冲31表示传输信号的帧的开始,并且具有电压极性彼此不同的两个时间段。在同步脉冲31的时间段内电压极性从正改变为负。发送时间段32是发送从传输单元1向着终端单元2的指示的时间段,并且包括表示传输信号30的类型的模式信息、用于单独指定终端单元2的识别信息、以及表示针对各电路编号的指示内容的控制信息。返回时间段33是终端单元2可以向传输单元1通知信息的时间段,并且是传输单元1不传输信号的待机时间段。
中断时间段34是用于检测从终端单元2发送来的中断信号的时间段。短路检测时间段35是用于检测传输线路7的短路的时间段。中断时间段34和短路检测时间段35与同步脉冲31进行配对。同步脉冲31设置有与中断时间段34和短路检测时间段35相对应的时间段。
各终端单元2被配置为:在其自身的识别信息包括在从传输线路7接收到的传输信号30的发送时间段32中所包括的识别信息内的情况下,根据发送时间段32中所包括的控制信息来针对各电路编号进行指示。也就是说,在控制终端所接收到的传输信号30中,控制信息包括针对各电路编号的负载的控制内容,因而可以根据该控制信息自身的控制内容来对各电路编号的负载进行控制。将控制终端中的负载的控制结果或监视终端中的开关的操作结果与返回时间段33同步地利用电流模式信号返回至传输单元1。该电流模式信号是利用传输线路7的布线之间的适当低阻抗的连接状态与传输线路7的布线之间的开路状态之间的电流变化的二值来传输的。
传输单元1被配置为通过周期性地改变传输信号30中所包括的终端单元2的识别信息来连续进行顺次访问终端单元2的轮询。在轮询时,识别信息与传输信号30中所包括的识别信息一致的终端单元2在传输信号30包括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接收到该控制信息,然后根据该控制信息进行工作以在返回时间段33内返回其自身的工作状态。
在监视终端接收到来自开关的监视输入的情况下,该终端与传输信号30的中断时间段34同步地经由传输线路7来发送中断信号。在检测到该中断信号的情况下,传输单元1搜索发送了该中断信号的终端单元2,然后访问该终端单元2以获得该终端单元2的识别信息。
在获得了已发送中断信号的终端单元2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传输单元1指定该识别信息以使终端单元2返回监视输入。传输单元1基于从终端单元2返回的监视输入来产生包括针对如下终端单元2的控制信息的传输信号,然后经由传输线路7发送该信息,其中该终端单元2设置有预先通过关系表与开关(监视输入)相关联的负载。因此,可以根据来自发送了中断信号的终端单元2的请求(诸如开关的操作等)来对负载进行控制。
如上所述,传输单元1连续进行轮询以顺次访问所有的终端单元2。在接收到来自终端单元2(监视终端)的中断信号的情况下,该传输单元1访问发送了该中断信号的终端单元2以接收来自该终端单元2的请求。因而,将连续进行轮询并且对来自作为中断信号的源的终端单元2的请求进行优先处理的操作称为“中断轮询”。
终端装置4例如是各自被配置为测量负载的电力消耗的测量装置或者各自被配置为测量负载的工作温度的测量装置等。利用服务器装置3来收集终端装置4所获得的各信息。在大多情况下,服务器装置3响应于来自服务器装置3的请求来收集终端装置4所获得的各信息。
如图5A所示,对于服务器装置3和终端装置4之间的通信,使用在发送目的地地址之后包括发送源地址22、通信内容23和末端24。如图5B所示,可以省略发送源地址22。如图6A所示,对于从服务器装置3向着终端装置4的包20,可以使用发送目的地地址21,或者如图6B所示,对于从终端装置4向着服务器装置3的包20,可以使用发送源地址22。
为了经由传输线路7来传输上述包20,采用叠加在传输信号30上以经由传输线路7进行传输的叠加信号。也就是说,包括从服务器装置3向着终端装置4的请求的包20经由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转换成叠加信号,然后经由传输线路7发送至通信管理装置6,并且经由通信管理装置6进一步转换成包括向着终端装置4的请求的通信信号。另一方面,在从终端装置4收集信息的情况下,通信管理装置6将包括收集到的信息的包转换成叠加信号以经由传输线路7将该信号发送至通信管理装置5。通信管理装置5将所接收到的叠加信号转换成针对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信号以使该信息在服务器装置3中可视化。
经由传输线路7所传输的叠加信号被叠加在上述的传输信号30上。具体地,在从传输信号30的同步脉冲31、返回时间段33、中断时间段34、短路检测时间段35和休止时间段36中适当选择的可叠加时间段内进行叠加信号的发送。在传输单元1和终端单元2与传输线路7之间设置有用于使叠加信号与传输信号30分离的阻抗匹配装置的情况下,传输单元1和终端单元2可以在不受叠加信号影响的情况下在传输单元1和终端单元2之间传输该传输信号30。
另一方面,通信管理装置5、6用作用于相对于服务器装置3和终端装置4与传输线路7相连接的接口或调制解调器。通过设置通信管理装置5、6,两种通信信号的传输可以共用传输线路7。也就是说,为了采用传输线路7作为服务器装置3和终端装置4所用的通信路径,利用连接至传输线路7的通信管理装置5、6来对通信信号进行转换。换句话说,在作为通信装置的服务器装置3和终端装置4之间的通信时,采用经由通信管理装置5、6和传输线路7的路径。
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器装置3和终端装置4各自需要通信所用的识别信息,但通信管理装置5、6不需要通信所用的识别信息。因此,通信管理装置6始终工作以等待接收通过传输线路7的通信信号。在终端装置4是测量装置的情况下,可能的结构是在服务器装置3和终端装置4之间进行通信,并且服务器装置3收集利用测量装置测量到的各信息。可选地,根据终端装置4的类型,可想到的结构是通信管理装置6彼此进行通信。
传输单元1和终端单元2之间的通信所用的传输信号30是双极性信号。由于连续进行轮询,因此始终利用传输信号30来经由传输线路7供给电力。因此,通过使用传输信号30,不仅可以向终端单元2供给电力,还可以向通信管理装置5、6供给电力。然而,由于传输单元1的供电能力存在上限,因此与传输线路7相连接的终端单元2和通信管理装置5、6受到从传输单元1能够同时供给的电力所限制。
如图1所示,对图8的结构进行简化,其中:仅考虑服务器装置3和终端装置4之间进行的通信,并且传输单元1被视为用于向通信管理装置5、6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图1中的电源装置10与图8中的传输单元1相对应。
在Q[mA]是电源装置10经由传输线路7能够供给的电流的上限值、r1[mA]是在通信管理装置5与服务器装置3进行通信的情况下通信管理装置5的消耗电流、并且r2[mA]是在通信管理装置6与终端装置4进行通信的情况下通信管理装置6的消耗电流的条件下,通过以下等式给出可连接至传输线路7的通信管理装置5、6的台数N。
N=1+int[(Q-r1)/r2]
其中,int[X]表示X的整数部分。
例如,在电源装置10经由传输线路7能够供给的电流的最大值为200[mA]、通信管理装置5的消耗电流为10[mA]、并且通信管理装置6的消耗电流为15[mA]的情况下,N=1+int[(200-10)/15]=13。也就是说,能够连接至传输线路7的连接有终端装置4的通信管理装置6的台数的最大值为12台。在传统结构中,在上述条件下能够连接至传输线路7的通信管理装置6的最大数量(以下还称为“Nmax”)为12台。
如下参考图1来说明能够增加可连接至传输线路7的通信管理装置6的最大数量的技术。
如图2所示,与终端装置4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6包括:第一通信单元61,用于经由传输线路7来传输通信信号;以及第二通信单元62,用于经由传输线路9来与终端装置4进行通信。第一通信单元61被配置为将叠加信号叠加在经由传输线路7所传输的传输信号上,由此发送服务器装置3和终端装置4之间所传输的包。该第一通信单元61还被配置为使叠加在传输信号上的叠加信号分离,由此接收该包。在第一通信单元61和第二通信单元62之间设置有处理单元60,并且处理单元60被配置为判断是否应当在第一通信单元61和第二通信单元62之间传输包。通信管理装置6还包括:电源单元63,其中从电源装置10经由传输线路7向该电源单元63供给电力;以及存储单元64,用于存储经由传输线路9连接至通信管理装置6的终端装置4的识别信息(以下称为“地址”)。
处理单元60具有诸如正常通信模式和接收待机模式等的工作模式,其中该正常通信模式用于使得电源单元63能够向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以及该接收待机模式用于停止从电源单元63向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例如,从电源单元63经由开关65向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并且处理单元60被配置为使开关65接通和断开。与处理单元60的工作模式无关地向处理单元60和第一通信单元61供给电力。
处理单元60通常选择接收待机模式。在接收待机模式中,在第一通信单元61接收到叠加信号的情况下,处理单元60将从该叠加信号提取出的接收包中所包括的终端装置4的地址与存储单元64中所存储的地址进行对照。在将对照后的地址存储在存储单元64中的情况下,处理单元60开始从电源单元63向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以使得该第二通信单元62能够与终端装置4进行通信。也就是说,在接收待机模式中接收到包括向着终端装置4的通信内容的包的情况下,处理单元60转变为正常通信模式以向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处理单元60还包括被配置为在第一通信单元61和第二通信单元62之间进行协议转换的功能。
与服务器装置3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5具有如通信管理装置6那样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说,该通信管理装置5也包括处理单元、第一通信单元、第二通信单元、电源单元和存储单元。这些结构分别与通信管理装置6中的处理单元60、第一通信单元61、第二通信单元62、电源单元63和存储单元64相对应。然而,在这方面,在正常操作中,服务器装置3产生针对终端装置4的请求以利用来自终端装置4的应答来收集各信息,因而通信管理装置5的处理单元不进行接收待机模式的操作。也就是说,在通信管理装置5中,同样地,除了处理单元和第一通信单元以外,与处理单元的工作模式无关地从电源单元向第二通信单元供给电力。使用通信管理装置5的存储单元来存储服务器装置3的地址。
如通过上述操作显而易见,通信管理装置6通常在接收待机模式下工作,并且停止向着各第二通信单元62的电力供给。服务器装置3被配置为在正常操作下向各终端装置4单独发送请求。因此,连接至传输线路7的通信管理装置6逐一转变为正常通信模式。简言之,服务器装置3被配置为经由通信管理装置5利用对等方式来向各终端装置4发送第一通信信号。各通信管理装置6被配置为:在经由其自身的第一通信单元61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的发送目的地是经由第二传输线路9连接至其自身的第二通信单元62的第二通信装置4的情况下,至少在最小传输时间段内工作在正常通信模式下,以将包括第一通信信号的所有或一部分信息的第二通信信号经由第二通信单元62发送至第二通信装置4。正常通信模式是用于从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中的电源单元63向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的模式。最小传输时间段是将包括第一通信信号的所有或一部分信息的第二通信信号传输至第二通信装置4所需的时间段。优选地,服务器装置3被配置为在第二通信管理装置6工作于接收待机模式之前延迟下一个第一通信信号的传输。例如,服务器装置3可以具有预定的待机时间,并且被配置为通过对等方式来经由通信管理装置5向终端装置4发送第一通信信号,然后在经过了待机时间之前延迟下一个第一通信信号的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在经过了该待机时间之后传输下一个第一通信信号。该待机时间可以至少是最小传输时间段、或者最小传输时间段和余量时间的总时间。在示例中,在连接至传输线路7的通信管理装置6的台数为Nmax-1以下的情况下,该待机时间可被至少设置为最小传输时间段。
这里,Q[mA]是电源装置10(参见图1)经由传输线路7能够供给的电流的上限值,r1[mA]是在通信管理装置5与服务器装置3进行通信的情况下通信管理装置5的消耗电流,r2[mA]是在一台通信管理装置6工作在正常通信模式下的情况下该装置6的消耗电流,并且r3[mA]是在该通信管理装置6工作在接收待机模式下的情况下该装置6的消耗电流。在上述条件下,通过以下等式给出可连接至传输线路7的通信管理装置5、6的台数。
N=2+int[(Q-r1-r2)/r3]
其中,int[X]表示X的整数部分。
例如,在电源装置10经由传输线路7能够供给的电流的最大值为200[mA]、通信管理装置5的消耗电流为10[mA]、通信管理装置6在正常通信模式下的消耗电流为15[mA]、并且通信管理装置6在接收待机模式下的消耗电流为10[mA]的情况下,N=2+int[(200-10-15)/10]=19。也就是说,能够连接至传输线路7的与终端装置4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6的台数的最大值为18台。因此,能够连接至传输线路7的通信管理装置6与通信管理装置6不具有接收待机模式的结构相比增加了六台。
顺便提及,为了将终端装置4的地址存储在针对通信管理装置6所设置的存储单元64中,考虑手动确认连接至各通信管理装置6的终端装置4以手动存储终端装置4的地址。然而,在设置了多台终端装置4并且这些终端装置4连接至各通信管理装置6的情况下,手动将终端装置4的地址存储在各存储单元64中会造成大量劳动的不便。特别是在终端装置4的删除或添加的变化的情况下,手动将地址存储在各存储单元64中会由于误输入的可能性高而给通信系统的维护带来困难。
因此,期望各通信管理装置6经由传输线路9与所连接的终端装置4进行通信,并且自动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以将收集到的地址自动存储在其自身的存储单元64中。因此,处理单元60包括连接管理单元601,其中该连接管理单元601用于收集经由传输线路9所连接的终端装置4的地址。连接管理单元601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时刻大致是通信管理装置6的启动时刻,但连接管理单元601在启动之后也可以按预定的时间间隔来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从而自动检测终端装置4的删除或添加。
这里,处理单元60为了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需要从电源单元63向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因此,通信管理装置6的电力消耗因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而增加。因此,通信管理装置6各自具有适当不同的用于收集它们自身的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定时。
例如,各通信管理装置6可以根据适当的计算规则和单独设置的地址来计算时间,并且在从通信管理装置6自身的启动时刻起经过了所计算出的时间之后,开始用于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定时。可选地,各通信管理装置6可以生成随机数以根据适当的计算规则和该随机数来计算用于开始地址的收集的时间段的开始时刻。这里,在多台通信管理装置6中用于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各时间段可能重叠,然而只要电源装置10的电流容量没有超过经由传输线路7所供给的电流的最大值即可。
上述操作是启动时的操作,但在启动之后也可以按预定的时间间隔重复相同的操作。也就是说,各通信管理装置6测量时间,并且以与启动时的操作相同的方式来确定用于按预定的时间间隔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时间段的开始时刻。不仅在启动时获得终端装置4的地址,还在启动之后按预定的时间间隔获得终端装置4的地址,因而由于在终端装置4的删除或添加之后无需重新启动通信系统,因此提高了便利性。
不是各通信管理装置6而是诸如服务器装置3等的其它装置可以管理用于计算获取终端装置4的地址所用的各时间段的时间间隔,并且向各通信管理装置6通知用于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时间间隔。可选地,诸如服务器装置3等的其它装置可以确定各通信管理装置6的收集开始时刻以使得通信管理装置6在不同的时刻收集各自的终端装置4的地址,并且向通信管理装置6通知各自的时刻。
图3示出如下的整个处理:通信管理装置6分别启动,然后收集各自的终端装置4的地址以将这些地址存储在各自的存储单元64中。在启动时,连接管理单元601判断存储单元64中是否存储有终端装置4的地址(S1)。在存储单元64中存储有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情况下(S1中为“是”),该处理结束。在存储单元64中没有存储地址的情况下(S1中为“否”),该连接管理单元确定用于收集地址的时间段的开始时刻,以在该开始时刻之前待机(S2)。
然后,从电源单元63向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并且通过寻址来向各终端装置4请求应答(S3)。在接收到来自终端装置4的应答的情况下(S4中为“是”),将该地址存储在存储单元64中(S5)。针对所有地址进行用于确认来自终端装置4的应答的处理(S6)。结果,可以将经由传输线路9连接至通信管理装置6的终端装置4存储在存储单元64中。在向终端装置4请求应答的情况下(S3),如果没有接收到来自终端装置4的应答(S4中为“否”),则指定下一地址并且确认来自终端装置4的应答(S6)。
在上述操作中,通信管理装置6中用于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时间段的各开始时刻交错配置。然而,每当针对各地址确认是否连接有终端装置4时,用于确认下一地址的有无的等待时间可能随机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用于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时间段的各开始时刻彼此不同,而且在各通信管理装置6中,用于验证一个地址的有无的各时间间隔也可以不规则地改变。
在该操作中,如图7所示,通信管理装置6顺次发送终端装置4的地址(地址1、地址2、…)并且请求来自这些终端装置4的应答。在具有上述地址的终端装置4连接至传输线路9的情况下,从该终端装置4获得了应答。这里,每当发送地址时,与来自终端装置4的应答的有无无关地,发送下一地址之前的等待时间随机改变。通过该操作,用于发送地址的时间间隔变得不规则,并且通信管理装置6使各第二通信单元62工作的时刻可以交错配置。
也就是说,通信管理装置6中用于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各定时交错配置,因而可以抑制通信管理装置6的总电力消耗。换句话说,可以防止连接至传输线路7的通信管理装置5、6的消耗电流超过电源装置10的容许电流容量。在该操作中,在电源装置10的电流容量的容许范围内,几台通信管理装置6中用于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各时间段可能重叠。
显然,通信管理装置6没有同时进行如下两种操作:用于发送针对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进行应答的通信信号的操作;以及用于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操作。因此,在从其它通信管理装置6发送了针对通信管理装置5进行应答的通信信号的时间段内,在上述其它通信管理装置6中没有向第二通信单元62供给电力,从而在消耗电力相对小的状态下工作。
因此,其它通信管理装置6发送针对通信管理装置5进行应答的通信信号的时间段是用于进行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收集操作的适当定时。因此,各通信管理装置6的连接管理单元601可以利用第一通信单元61来监视经由传输线路7所传输的通信信号,并且在检测到向着通信管理装置5的通信信号的时间点处确定用于收集地址的时间段的开始时刻。
在该操作中,以从终端装置4向着服务器装置3的应答的时间点为契机,通信管理装置6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因此,测量用于收集地址的时间是没有必要的,并且响应于终端装置4的删除或添加而重新启动通信系统以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也是没有必要的。
在上述操作中,通信管理装置6的各存储单元64存储终端装置4的地址。另一方面,通信管理装置5的存储单元需要存储服务器装置3的地址。可以在通信系统的启动时以及第二通信单元接收到包括从服务器转置3向着终端装置4的请求的通信信号的时间点这两者处将服务器装置3的地址存储在通信管理装置5的存储单元中。
在上述操作中,假定服务器装置3没有同时向连接至不同的通信管理装置6的终端装置4发送请求。然而,实际上,可以从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向连接至各终端装置4的通信管理装置6广播通信信号。在各处理单元60中针对这些情况设置发送管理单元602,并且该发送管理单元602被配置为来自通信管理装置5的通信是通过广播还是单播来发送,并且在广播的情况下使向着终端单元4的各请求的发送定时彼此不同。
发送管理单元602以与连接管理单元601相同的方式确定用于向终端装置4发送请求的定时。也就是说,该发送管理单元利用适当的计算规则来确定用于将来自服务器装置3的请求发送至终端装置4的时间段的开始时刻,或者进行设置以使得用于将来自服务器装置3的请求发送至各终端装置4的各时间段变得不规则。
发送管理单元602各自响应于所广播的通信信号来进行上述操作,由此防止各通信管理装置6将与所广播的通信信号相对应的请求一起发送至各自的终端装置4。也就是说,可以使通信管理装置6各自在电源装置10的电流容量的范围内工作。
通信管理装置6所接收到的通信信号由处理单元60进行监视,并且通常与广播还是单播无关地以接收到的包为单位而传送至第二通信单元62。因此,各处理单元60需要用于以接收到的包为单位进行存储的缓冲器。
在各处理单元60未设置有缓冲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将已被单播发送的接收到的包中的发送目的地地址21存储在存储单元64中的情况下,该包被发送至第二通信单元62。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单元60不需要缓冲器,因此可以缩短在从服务器装置3向终端装置4传送请求之前的时间。然而,所广播的包需要如上所述的等待时间用的缓冲器,从而使从服务器装置3向各终端装置4发送请求的各时间分散。
在上述结构中,与终端装置4相连接的各通信管理装置6判断接收到的通信信号是否是发送目的地是其自身的终端装置4的通信信号。不仅该操作可以省略通信管理装置6的无用操作,而且禁止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发送不想要的通信信号(叠加信号)也可以省略通信管理装置6的无用操作。
因此,通信管理装置5的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在经由通信管理装置6从服务器装置3向终端装置4发送请求之前,收集连接至通信管理装置6的终端装置4的地址。优选地,针对各预定时间进行该操作,但该操作也可以在通信管理装置5向通信管理装置6发送通信信号之前进行。可选地,可以紧挨在各通信管理装置6自身的第一通信单元经由传输线路7发送传输信号之后以及紧挨在其自身的第二通信单元经由传输线路8发送通信信号之后,从该通信管理装置6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
通信管理装置5的各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在多台通信管理装置6中检测到终端装置4的地址重复的情况下,禁止将发送目的地是相关的终端装置4的包转换成叠加信号以发送该叠加信号。在该结构中,可以防止多台通信管理装置6同时与各自的终端装置4进行通信。此外,优选地,通信管理装置5向服务器装置3通知终端装置4的地址存在重复。在用于容许终端装置4的地址重复的通信系统中,在终端装置4的地址重复的情况下,仅需在不同时刻将各通信信号发送至与地址重复的终端装置4相连接的各通信管理装置6。
在上述说明中,将通信管理装置5与通信管理装置6区分开,从而说明与服务器装置3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5和各自与终端装置4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6之间的功能的不同之处。然而,实际上,通信管理装置5和通信管理装置6具有相同的功能,并且被配置为通过响应于各第二通信单元的通信状态识别是与服务器装置3相连接还是与终端装置4相连接来进行各操作。也就是说,通过与经由传输线路8、9相连接的装置进行通信来确定是进行通信管理装置5的操作还是通信管理装置6的操作。
图4示出通信管理装置的整体操作。图4包括用于选择是用作通信管理装置5还是通信管理装置6的操作。在以下说明中,使用图2的附图标记,但这些附图标记并不意图作为通信管理装置6的说明。为了简便地示出通信管理装置的结构,使用图2中的附图标记。
在通信管理装置中,进行启动处理(图3所示的用于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处理等)(S1)。然后,确认第一通信单元61和第二通信单元62处通信信号的有无(S2、S3)。在第一通信单元61处存在通信信号(S3中为“是”)、并且请求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S4中为“是”)的情况下,从存储单元64中读出终端装置4的地址以返回至通信管理装置5(S5)。
在第一通信单元61处接收到的通信信号不包括用于收集地址的请求的情况下(S4中为“否”),确认接收到的包中所包括的发送目的地地址(S6)。这里,在发送目的地地址是广播地址的情况下,各通信管理装置6进行用于使通信管理装置6中与终端装置4进行通信的各时刻彼此不同的处理(S7)。在发送目的地地址存储在存储单元64中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包传送至第二通信单元62(S8)。
这里,通信管理装置判断是否用作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S9)。在用作通信管理装置5的情况下,经由第一通信单元61向服务器装置3请求地址返回(S10),确认针对该请求的应答(S11),并且更新存储单元64的内容(S12)。除非用作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否则该通信管理装置返回至步骤S2,并且等待在第一通信单元61和第二通信单元62处接收通信信号。
在步骤S6中,在并非广播且发送目的地地址没有登记在存储单元64中的情况下,丢弃接收到的包(S13)。在通信管理装置不用作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步骤S14中为“否”)、并且处于用于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定时(S15中为“是”)的情况下,该通信管理装置经由第二通信单元62来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S16)。在通信管理装置用作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步骤S14中为“是”)或者未处于用于收集终端装置4的地址的定时(S15中为“否”)的情况下,该通信管理装置返回至步骤S2、S3并且等待在第一通信单元61和第二通信单元62处接收通信信号。
在步骤S2中,在第二通信单元62处检测到通信信号的情况下(S2中为“是”),确认接收到的包的发送源地址(S17)。这里,在该包是从服务器装置3接收到的包的情况下(S17中为“是”),通信管理装置用作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并且将服务器装置3的地址存储在存储单元64中(S18)。
然后,通信管理装置确认终端装置4的地址与存储单元64中的地址是否重复(S19),并且在接收到的包的发送目的地地址是重复的地址的情况下(S19中为“是”),丢弃该包(S20)。在没有检测到重复的地址的情况下(S19中为“否”),将该包传送至第一通信单元61(S21)并且经由第一通信单元61来请求终端装置4的地址(S22)。也就是说,通信管理装置5向通信管理装置6请求终端装置4的地址。接收到针对该请求的应答(S23),由此在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中更新存储单元64的内容。
在步骤S17中,在检测到从终端装置4所接收到的包的情况下(S17中为“否”),将连接至通信管理装置的终端装置4的地址存储在存储单元64中(S25)并且将接收到的包传送至第一通信单元61(S26)。
注意,在将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与连接至终端装置4的通信管理装置6区分开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图6所示的包20。也就是说,在发送图6A的包20、然后作为应答而接收到图6B的包20的情况下,通信管理装置可被判断为是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的通信管理装置5。因此,在通信管理装置检测到仅包括发送目的地地址20的包20的发送和仅包括发送源地址22的包20的接收的配对的情况下,该通信管理装置可被判断为连接至服务器装置3。在这种情况下,该通信管理装置默认用作连接至终端装置4的通信管理装置6。
尽管已经参考特定优选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真实精神和范围、即权利要求书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Claims (9)

1.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多个通信管理装置,其连接至第一传输线路;
通信装置,其经由第二传输线路连接至各所述通信管理装置;以及
电源装置,用于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路向所述通信管理装置供给电力,
其中,所述通信管理装置包括以下功能:
用于在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所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的发送目的地是所述通信装置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与所述通信装置进行通信的功能;以及
用于在不与所述通信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以用于降低电力消耗的接收待机模式进行工作的功能,
所述通信管理装置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路来传输第一通信信号;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来与所述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电源单元,其中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从所述电源装置向所述电源单元供给电力;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连接至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在以停止从所述电源单元向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供给电力的所述接收待机模式进行工作期间、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第一通信信号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中所包括的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在所述存储单元中进行对照,以及
在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中包括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使得开始从所述电源单元向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供给电力以使得与所述通信装置进行通信;以及
连接管理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在启动时或者在启动时以及在启动之后每隔预定时间间隔,在被设置成各所述通信管理装置之间不同的时刻处收集连接至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以及
将收集到的识别信息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
2.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多个通信管理装置,其连接至第一传输线路;
通信装置,其经由第二传输线路连接至各所述通信管理装置;以及
电源装置,用于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路向所述通信管理装置供给电力,
其中,所述通信管理装置包括以下功能:
用于在从所述第一传输线路所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的发送目的地是所述通信装置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与所述通信装置进行通信的功能;以及
用于在不与所述通信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以用于降低电力消耗的接收待机模式进行工作的功能,
所述通信管理装置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路来传输第一通信信号;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来与所述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电源单元,其中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从所述电源装置向所述电源单元供给电力;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连接至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在以停止从所述电源单元向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供给电力的所述接收待机模式进行工作期间、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第一通信信号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中所包括的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在所述存储单元中进行对照,以及
在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中包括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使得开始从所述电源单元向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供给电力以使得与所述通信装置进行通信;以及
连接管理单元,用于进行以下操作:
在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上检测到从其它通信管理装置传输来的第一通信信号的情况下,在被设置成各所述通信管理装置之间不同的时刻处收集连接至所述第二传输线路的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以及
将收集到的识别信息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信号使用在发送目的地的识别信息之后具有通信内容和末端的包,以及
所述处理单元还进行以下操作:
在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的包中所包括的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与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识别信息一致的情况下,使得接收到的包直至该包的末端均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信号使用在发送目的地的识别信息之后具有通信内容和末端的包,以及
所述处理单元还进行以下操作:
在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的包是针对所述通信装置广播的包的情况下,在被设置成各所述通信管理装置之间不同的时刻处以正常通信模式进行工作,以及
将接收到的包作为第二通信信号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发送至所述通信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多个通信管理装置中的一部分通信管理装置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与作为所述通信装置的服务器装置相连接,
所述多个通信管理装置中的其余通信管理装置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与作为所述通信装置的终端装置相连接,
所述服务器装置和所述终端装置经由所述通信管理装置彼此进行通信,以及
与所述服务器装置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收集与所述终端装置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的存储单元中所存储的所述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以及
在所述服务器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请求时、收集到的识别信息是重复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不发送该请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多个通信管理装置中的一部分通信管理装置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与作为所述通信装置的服务器装置相连接,
所述多个通信管理装置中的其余通信管理装置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与作为所述通信装置的终端装置相连接,
所述服务器装置和所述终端装置经由所述通信管理装置彼此进行通信,以及
与所述服务器装置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收集与所述终端装置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的存储单元中所存储的所述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以及
在所述服务器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请求时、收集到的识别信息是重复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不发送该请求。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多个通信管理装置中的一部分通信管理装置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与作为所述通信装置的服务器装置相连接,
所述多个通信管理装置中的其余通信管理装置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与作为所述通信装置的终端装置相连接,
所述服务器装置和所述终端装置经由所述通信管理装置彼此进行通信,以及
与所述服务器装置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收集与所述终端装置相连接的通信管理装置的存储单元中所存储的所述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以及
在所述服务器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请求时、收集到的识别信息是重复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不发送该请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多个通信管理装置包括第一通信管理装置和至少一个第二通信管理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其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连接至所述第一通信管理装置;以及
第二通信装置,其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通信管理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用于经由所述第一通信管理装置以对等方式向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通信管理装置传输第一通信信号,
所述第二通信管理装置用于在经由自身的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的第一通信信号的发送目的地是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路连接至自身的第二通信单元的第二通信装置的情况下,在至少最小传输时间段内以正常通信模式进行工作,从而将包括所述第一通信信号的信息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第二通信信号经由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装置,
所述正常通信模式是用于在所述第二通信管理装置中从电源单元向第二通信单元供给电力的模式,以及
所述最小传输时间段是将包括所述第一通信信号的信息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第二通信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所需的时间。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管理装置。
CN201180051710.1A 2010-10-25 2011-10-25 通信管理装置和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106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9005A JP5453214B2 (ja) 2010-10-25 2010-10-25 通信システム
JP2010-239005 2010-10-25
PCT/JP2011/074561 WO2012057146A1 (ja) 2010-10-25 2011-10-25 通信管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0610A CN103210610A (zh) 2013-07-17
CN103210610B true CN103210610B (zh) 2016-06-08

Family

ID=45993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171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10610B (zh) 2010-10-25 2011-10-25 通信管理装置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453214B2 (zh)
KR (1) KR101448703B1 (zh)
CN (1) CN103210610B (zh)
WO (1) WO20120571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6717B2 (ja) * 2013-12-13 2017-10-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熱線センサ端末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9938A (zh) * 2007-09-27 2010-08-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力线通信系统及电力线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3184A (ja) * 1991-11-27 1993-06-18 Nec Eng Ltd 通信制御装置
JPH0746265A (ja) * 1993-08-02 1995-02-14 Fujitsu Ten Ltd 通信装置
JP2009033467A (ja) * 2007-07-26 2009-02-12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源供給システム
JP4405567B2 (ja) * 2008-06-30 2010-01-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状態遷移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9938A (zh) * 2007-09-27 2010-08-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力线通信系统及电力线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0610A (zh) 2013-07-17
WO2012057146A1 (ja) 2012-05-03
KR20130062994A (ko) 2013-06-13
KR101448703B1 (ko) 2014-10-08
JP2012095009A (ja) 2012-05-17
JP5453214B2 (ja)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4158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dentifying at least one electrically powered device by a power supply device via a powerline connection
CN112071050A (zh) 集中器终端及用电数据采集系统
CN101147356A (zh) 通过通信电缆中的四对导体供电
CN111245710A (zh) 一种基于LoRa的智能网关及其数据通信的管理方法
US20080316943A1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Wireless, Autonomou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Transceiver and Base Station of a Wireless, Autonomou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Corresponding Wireless, Autonomou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2681649A (zh) 一种多智能设备延长电池续航能力的装置及方法
CN106506046A (zh) 一种宽带载波通信系统终端节点的省电方法
CN115474107A (zh) 一种智能电能表通信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103210610B (zh) 通信管理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12601209B (zh) 一种电力检测设备的间歇式近场通讯方法和装置
JP2013017264A (ja) 電力供給装置、電力管理システム、電力管理方法および電力管理プログラム
CN109672976B (zh) 一种分布式蓝牙定位系统
CN108616971A (zh) 协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无线传感网络的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3190098B (zh) 通信系统和传输单元
CN105811596A (zh) 一种电能无线传输系统的配对方法及供电设备
KR20130110273A (ko) 이동통신망을 활용한 무선원격검침 방법 및 장치
CN214335796U (zh) 无线远程看板系统
JP2009290718A (ja) 無線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
CN114222330A (zh) 一种无线传感网络通信系统
US11462910B2 (en) Utility power distribution branch management system
US9319339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uperimposing apparatus
CN207968970U (zh) 无线传感器节点中的故障管理装置
JPH1175261A (ja) Phsコードレス電話情報転送方法
CN103703721A (zh) 用于管理互联网访问连接的家庭系统
US20210010825A1 (en) Method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time-critical data, in particular alarm data, from a battery-operated me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13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