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02976A - 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02976A
CN103202976A CN2013101268357A CN201310126835A CN103202976A CN 103202976 A CN103202976 A CN 103202976A CN 2013101268357 A CN2013101268357 A CN 2013101268357A CN 201310126835 A CN201310126835 A CN 201310126835A CN 103202976 A CN103202976 A CN 1032029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x
chinese medicine
myasthenia gravis
traditional chines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268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02976B (zh
Inventor
况时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No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No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131012683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029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02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2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02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29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由黄芪、白附片、淫羊藿、锁阳、党参、白土茯苓、麸炒苍术、生地、酒丹参、陈皮制备而成,本发明专利疗效好,安全可靠,能有效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症状,且服用方便,释药迅速,疗效确切,本发明发挥了中医特色,注重培补脾胃,注意标本兼治,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学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但是有关该病的研究还是很多的,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有关重症肌无力与胸腺的关系,以及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在重症肌无力中的作用,且大量的研究发现,重症肌无力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数目减少,受体部位存在抗Achr抗体,且突触后膜上有IgG和C3复合物的沉积。并且证明,血清中的抗Achr 抗体的增高和突触后膜上的沉积所引起的有效的Achr数目的减少,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胸腺是Achr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因此,本病的发生一般与胸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调节人体Achr,使之数目增多,化解突触后膜上的沉积,抑制抗Achr抗体的产生是治愈本病的关键。该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和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目前西医对其治疗主要采用胸腺摘除、糖皮质激素、胆碱酯酶抑制剂等治疗,其短期效应尚可,长期效应欠佳,而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多采用口服激素类药物治疗,如新斯的明,强的松等,只能维持或缓解暂时现状,且副作用较明显。而运用中药制剂治疗该症的药物还不多见,怎样使祖国博大的中药能运用到该治疗领域,成为中医工作者的一项迫切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疗效好,安全可靠,服用方便,释药迅速,疗效确切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按照重量份计算,本发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是由中药原料黄芪800~500g 、白附片300~150g 、淫羊藿400~200g 、锁阳250~100g 、党参300~150g 、白土茯苓300~150g 、 麸炒苍术150~70g 、生地300~150g 、酒丹参250~100g 、陈皮120~30g制备而得。
优选的,上述中药浸膏是由黄芪696g 、白附片232g 、淫羊藿348g、 锁阳174g、  党参232g、白土茯苓 232g、麸炒苍术104g、 生地232g、酒丹参174g、陈皮70g 制备而得。
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中药浸膏的优选制备方法:以上10味药材,第一次加7.5重量倍的水,浸泡0.5小时,煎煮1小时,第二、三次各加6重量倍的水,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3次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得稠浸膏,0.5 g羟苯乙酯用95%乙醇5ml溶解后加入到冷却的稠浸膏中混匀,灌装,即得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濡养脏腑。脾主肌肉,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养于四肢肌肉,因此会出现四肢乏力、痪弱不用等。可以说脾病能影响他脏,而他脏有病也可殃及脾,故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发展与其它五脏关系密切,重症肌无力病机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故以“滋肝补肾、强壮筋骨、祛风通络、养心益气、濡养生肌”为治疗原则。本发明补脾强力浸膏可改善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发挥中医特色,注重培补脾胃,注意标本缓急。临床使用疗效确切,且无任何副作用。本发明专利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大大提高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发明商品名称:补脾强力膏
实验一:制剂工艺研究
一、工艺路线的选择依据
(一)处方药物理化性质及现代药理研究
黄芪主要含皂苷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及多糖类成分,此外还含有氨基酸类。皂苷类和多糖类是其有效成分,主要有黄芪苷Ⅰ、Ⅱ、Ⅲ、Ⅳ、Ⅴ、Ⅵ、Ⅶ,异黄芪苷Ⅰ、Ⅱ、Ⅳ及大豆皂苷Ⅰ等。
黄芪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的作用。药理研究资料表明,黄芪浸膏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抑制AchR-Ab 的产生, 从而减少对神经肌肉接头AchR的破坏, 具体作用部位是多环节的, 即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又调节体液免疫功能, 使紊乱的免疫机制恢复平衡。
因此,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皂苷类和多糖类均易溶于水,在本方中采取水提合理。
白附片为附子的炮制加工品。生物碱类物质为附子的主要药效成分,此外还含有脂类物质及乌头多糖。生物碱类成分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其中脂溶性生物碱有乌头碱、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下乌头碱、苯甲酸乌头原碱、苯甲酰美沙乌头原碱等;水溶性生物碱有新江油乌头碱、宋果灵盐酸盐、附子亭、消旋去甲乌药、去甲猪毛菜碱以及具有强心活性的尿嘧啶。白附片经过长时间煎煮,其有毒成分双酯类生物碱如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会转化为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如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甚至被水解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如乌头胺、中乌头胺、次乌头胺等。
白附片归心、肾、脾经。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症[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附片能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脾细胞产生抗体,同时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增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泄,减少末梢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数,具有明显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生物碱类成分一般以盐的形式存在于中药中,可溶于水,因此,白附片采用水煎煮工艺提取。
淫羊藿以黄酮类为主要成分,主要含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Ⅰ、朝鲜淫羊藿苷A,B,C、去氢淫羊藿苷-3-0-α-鼠李糖苷、宝藿苷、槲皮素等。
淫羊藿归肝、肾经,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用于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淫羊藿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显著增强和调节作用,能使胸腺缩小,脾脏增大,显著提高产生IL-2的能力;对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有调节作用;增强细胞因子的活性,在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紊乱等疾病方面作用显著。淫羊藿还能使神经纤维生长加快、密度提高,并能使神经细胞内的DNA,RNA合成量增多,促进神经再生。同时,淫羊藿黄酮可以改善机体代谢,显著降低机体内自由基的含量,具有显著的抗运动性疲劳的功效。
淫羊藿主要有效成分黄酮易溶于水,在本方中采取水提合理。
锁阳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药用有效成分及营养成分,主要为有机酸类,包括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琥珀酸等;黄酮类,包括(+)-儿茶素、柑桔素4′-o-吡喃葡萄糖苷、柑桔素为苷元的配糖体、(-)-儿茶素;三萜类,包括熊果酸、乙酰熊果酸、乌苏烷-12-烯-28-酸-3β-丙二酸单酯、熊果酸丙二酸半酯、齐墩果酸丙二酸半酯、三萜类皂苷;甾体类,包括β谷甾醇、胡萝卜苷、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β-谷甾醇棕榈酸酯、5α-豆甾-9(11) -烯-3β-醇、5α-豆甾-9(11) -烯-3β-醇-二十四碳三烯酸酯;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大量脂肪酸及酯类化合物,萜烃类成分极少;氨基酸类,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5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糖和糖苷类,含有葡萄糖、蔗糖、多糖、酸性杂多糖SYP-A和SYP-B、n-丁基-α-D呋喃果糖苷、n-丁基-β-D呋喃果糖苷、n-butyl-l-β-D-fructopyranoside、姜油酮葡萄糖苷、三萜皂苷等;鞣质类;无机离子,含有23种微量元素,且Fe、Zn含量较高;此外,锁阳还含有花色苷、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还原糖等。
锁阳归肝、肾、大肠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腰膝痿软,阳痿滑精,肠燥便秘。锁阳能对保护肾脏,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从而能特异性地提高下丘脑的关键性功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表达,从而发挥下丘脑作为调控中心来调节NIM调节网络的作用。同时,锁阳具有延缓线粒体损伤变化,促使线粒体损伤及时恢复的作用,加强线粒体的能量交换效益,进一步提高了细胞的整体能量代谢水平,防止运动性疲劳。锁阳煎剂可明显提高大鼠骨骼肌 SOD 和 T-AOC活性,降低 MDA 含量,说明锁阳煎剂对大鼠骨骼肌组织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可以减轻运动源性自由基对骨骼肌造成的运动损伤。
锁阳多种成分易溶于水,在本方中采取水提合理。
党参主要成分为多糖类、党参苷、甾醇类成分、三萜类成分、生物碱、内酯类成分、豆素类成分等[14],党参多糖及皂苷类成分是其有效成分之一。
党参归脾、肺经。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作用。党参对胸腺和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均有调节作用,促使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和活性花环的形成,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党参的水溶性成分是其物质基础,在本方中采取水提方法是合理的。
白土茯苓主要含挥发性成分,多为脂肪酸及其酯类,尚含有醇、醛、酮和烃类,萜类化合物极少,主成分为十六烷酸;三萜及皂苷类,主要为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类皂苷;黄酮类,主要为柚皮素;蒽醌及其苷类,主要为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酚酸及其苷类,为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糖苷类,为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及α-L-正丁基山梨糖苷和甲基氧化偶氮甲醇樱草糖苷等。
白土茯苓水煎液具有利尿、抗炎、抑菌、解毒等作用,采取水提方法是合理的。
苍术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挥发性成分主要含挥发油,约5%-9%,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β-桉叶醇、茅术醇、苍术酮、苍术素等[17],水溶性成分如一些糖苷类、多糖类及氨基酸类成分。
苍术具有健脾燥湿的作用,能改善“脾虚”动物代谢功能,增加体重,使体现内Zn、F含量增高[19];苍术水提取液具有抗炎抗菌作用,能增加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和血清溶血素含量,及免疫器官重量,能对抗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抑制肉芽的增生。
因此,苍术采用水提取是合理的。
生地中含有环烯醚萜苷类、紫罗兰酮类、地黄脑苷类、多糖类、氨基酸类、挥发油类及无机元素等多种类型化合物。
生地归心、肝、肾经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药效学研究表明,生地有止血和促进造血细胞功能的作用,增加小鼠心肌血流量,改善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生地煎剂还可增加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和增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作用,提高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生地水提取物能提高谷胱甘肽氧化酶活性,抗体内脂质超氧化,减少“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害。故以水煎煮提取。
丹参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水溶性成分主要为单酚酸类和多酚酸类。单酚酸类包括原儿茶醛、原儿茶酸、咖啡酸、丹参素等;多酚酸类包括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A、丹酚酸B及其他丹酚酸等成分。脂溶性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丹参二醇C、二氢丹参酮Ⅰ、异丹参酮Ⅰ、异丹参酮Ⅱ及其他丹参酮等。
丹参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痛。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中药丹参可促进坐骨神经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的表达。同时,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具有改善微循环、抗氧化、保护内皮细胞、血管舒张、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作用。其中丹酚酸B具有“活血解毒-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通过上调bcl-2表达及下调bax表达,从而调节它们抗凋亡和促凋亡作用,最终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其中丹参素具有抗炎及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双重调节作用,对线粒体呼吸链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并首次提出线粒体外膜对内膜具有调控的论点,认为能量代谢障碍是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基础,它与自由基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促进损伤的发展。
陈皮含有挥发油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及多种人体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如肌醇、维生素B1、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等。其中含挥发油为1.198%-3.187%,主要包括柠檬烯、γ-松油烯、β-月桂烯、α-蒎烯等。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陈皮苷、新陈皮苷、川陈皮素、柚皮苷、柚皮芸香苷及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
陈皮归肺、脾经。 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作用。陈皮中苷类成分能抑制透明质酸酶活性,从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毛细血管壁的脆性,缓解症状;其水提物能阻断氯化乙酰胆碱、磷酸组胺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橙皮苷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神经脱髓鞘等病理改变;此外,陈皮水提物尚含有抗过敏、抑菌、健脾理气的作用,因此,采取水提方法是合适的。
(二)基本工艺路线的确定
本方为中药复方,因出膏量大,且膏粘稠不宜干燥,易吸湿,不适宜做成固体制型。然其浸膏口感颇佳,易被患者接受,故选择浸膏剂。根据其化学成分及传统用药习惯,采用水煎煮提取方法制备,因多糖类成分也是其药效成分,不采取除杂处理,其基本工艺路线为:
Figure 969387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886528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435375DEST_PATH_IMAGE002
以上十味药材加水煎煮提取     水提液浓缩,得稠浸膏     加入适量防腐剂,混匀     灌装     成品
二、药材前处理工艺研究
处方中药材黄芪、白附片、淫羊藿、锁阳、党参、麸炒苍术、生地、酒丹参、陈皮等药材均为《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收载品,白土茯苓为《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收载品种,均由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韩云霞副主任中药师鉴定。
黄芪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白附片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用泥沙,习称“泥附子”,本品为泥附子的炮制加工品。
淫羊藿  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et Zucc.) Maxim.、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或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的干燥叶。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收,晒干或阴干。
锁阳  本品为锁阳科植物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 Rupr.的干燥肉质茎。春季采挖,除去花序,切段,晒干。
党参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Nannf.、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 var. modesta (Nannf.)L.T.Shen或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Oliv.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白土茯苓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短柱肖菝葜Heterosmilax yunnanensis Gagneb.或华肖菝葜Heterosmilax chinensis Wang的干燥块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洗净,趁鲜切薄片,干燥。
麸炒苍术  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本品为苍术的炮制加工品。
生地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缓缓烘焙至八成干。
酒丹参  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本品为丹参的炮制加工品。
陈皮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三、工艺条件的筛选
(一)提取工艺研究
1  药材吸水率的测定
取1/5处方量药材43g,用8倍量水浸泡不同时间,至药材重量不再增加为止,测定吸水率。见表1。
Figure 2013101268357100002DEST_PATH_IMAGE003
由表1可知,药材吸水率为142%,为方便操作,以吸水率为150%计算,即药材吸水量为药材重的1.5倍。首次加水煎煮时,以全部水提药材多加1.5倍量水,与理论吸水率所要加的水相差不大,因此首次水提时多加1.5倍量水是合理的。
2.正交试验优选水提条件
2.1正交试验因素水平及考察指标的选择
影响水煎煮的主要因素有: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本试验在满足药材吸水率的条件下,按传统浸泡时间浸泡0.5小时,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煎煮效果的影响,三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以总固体物收率为考察指标,筛选水提工艺条件,因素水平表见表2-1。水提正交试验结果见表2-2,水提正交试验方差分析见表2-3。
Figure 2013101268357100002DEST_PATH_IMAGE004
2.2试验方法和结果
2.2.1样品制备  称取1/5处方量药材43g,按正交试验表进行试验(表2-2)(第一次浸泡0.5小时),药液滤过,称定重量,备用。
2.1.2考察指标的测定
总固体物收率测定  从上述滤液中取10ml,称定重量后,于105℃烘至重量恒定,放入干燥器内冷却0.5小时,称重。
Figure 2013101268357100002DEST_PATH_IMAGE005
2.3结果分析
    从表2-2、表2-3分析可得,各因素作用主次为C>A>B,D因素为空白作为误差来源。因素C有显著性影响,且C3>C2>C1,则应选择C3为水提工艺条件参数;因素A、B均无显著性差异,且A3>A2>A1,B2>B1>B3,选择A2、B1为水提工艺条件,故选择最佳水提工艺A2B1C3,即药材浸泡0.5小时,8倍量水煎煮3次(第一次多加1.5倍量水),每次1.0小时。由于A因素无显著性影响,降低加水量可以降低成本,拟制定次佳工艺A1B1C3,即药材浸泡0.5小时,6倍量水煎煮3次(第一次多加1.5倍量水),每次1.0小时。
2.4 最佳工艺与次佳工艺的比较及三批样品的工艺验证
做1/5处方量药材的三批样品工艺验证实验,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和和次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测定总固体物收率,结果见表3-1,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3-2。
Figure 439628DEST_PATH_IMAGE006
结果表明: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P>0.05,说明最佳提取工艺与次佳提取工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最终确定最佳工艺方案为A1B1C3,即药材浸泡0.5小时,6倍量水煎煮3次(第一次多加1.5倍量水),每次1.0小时。总固体物收率为33.50%,RSD=1.59%,说明工艺稳定可行。
3 浓缩工艺
3.1浸膏浓缩程度 
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O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制剂通则的相关规定:浸膏剂每1g相当于原饮片2-5g,及每日服用量的规定,将煎液浓缩至4个不同的密度,考察工艺难易程度及流动性。
将8倍原始处方量药材1720g按照最佳提取工艺提取,煎液滤过,备用。将煎液平均分成四份,浓缩至不同密度,考察工艺难易程度及流动性。 结果见表4。
Figure 262091DEST_PATH_IMAGE007
试验结果表明:煎液浓缩至每1g浸膏相当于原饮片3.0和3.5时,煎液不易浓缩至规定浓度且所得浸膏流动性较差,不易灌装及服用。煎液浓缩至每1 g浸膏相当于原饮片2.0时,成人每日服用量较大。因此,选择将煎液浓缩至每1 g浸膏相当于原饮片2.5(80oC热测相对密度为1.3~1.35)时,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且成人每日服用量为29g,一日三次,一次服用量为10g,每日服用量合理。
4 防腐剂的选择及用量
4.1防腐剂的选择
为了增加浸膏剂的稳定性,保证制剂的质量,必须选择有效的防腐剂。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药用最常用的防腐剂分别为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及羟苯乙酯类。苯甲酸及其钠盐是一种酸性防腐剂,当pH为2.5-4时其抑菌作用较强;当pH>5.5时,抑菌效果明显减弱,且对真菌和酵母菌抑制效果较差。山梨酸及其钾盐也是酸性防腐剂,对真菌和酵母菌有很好抑制作用,其适用的pH值范围为<6。羟苯乙酯的毒性比苯甲酸钠低得多,应用pH值范围广在pH值4-8之间,其抑菌作用几乎不受pH值的影响,对霉菌、酵母、细菌有广泛的抗菌作用。
    补脾强力膏为稠厚的半流体,贮藏时易受霉菌的影响而发霉变质,且其pH值为6-7之间,故选择羟苯乙酯类防腐剂能起到良好的防腐作用。
4.2防腐剂的用量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羟苯乙酯类的用量不得超过0.05%。根据补脾强力膏的性质,选择加入的羟苯乙酯的用量为0.05%。由于羟苯乙酯不易溶于水,使用前需将羟苯乙酯用少量乙醇溶解后再与膏剂充分混匀。通过稳定性试验,其有良好的防腐作用,能够确保制剂的质量。
5 浸膏服用量确定
服用量确定:原医生处方生药量为215g,为成人三日常用量,即成人日服生药量为72g。按每1 g浸膏相当于原饮片2.5g,成人每日服用浸膏总量为29g。现按制剂处方量成人日服30g,基本满足原处方日服生药量。拟定日服3次,每次服用量为10g 。
6.包装容器
   将配制好的浸膏灌装入100mlPC棕色塑料瓶中密封保存,经初步稳定考察,室温下保存210天,补脾强力膏无霉变、酸败变味等现象。
7.中试
按拟订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三批放大10倍生产,对生产工艺指标进行全面考核,对药材和成品进行质量评定,考察本品制备工艺的合理性。由表5中数据显示,按所投料理论应生产10000g浸膏,灌装成111瓶,每瓶120g 成品计,实际灌装瓶数得率不低于85% 。工艺生产条件符合工厂大生产要求,可操作性较强,成品、药材、半成品质量可控,成品质量稳定。鉴别见图1、图2、图3。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8
实验二:临床药效研究
一.试验设计
病例选择标准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7 年全国神经免疫学大会制定的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的随意肌无力,呈晨轻暮重;②药理学: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和箭毒类药物使之加重;③电生理学:低频重复电刺激示复合动作电位波幅递减大于10% 和单纤维肌电图示颤抖增宽;④免疫学: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增高;⑤免疫病理学: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皱折减少、变平坦和乙酰胆碱受体减少。
以上五项中,第一项和第二项符合即可诊断,后三项可作为研究酌情增加。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的中医辨证分型,脾肾气虚证:
[主症] 眼睑下垂,复视,四肢无力,甚或抬颈无力,声嘶。
[次症] 面色少华,气短神疲,纳差,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稀溏。
[舌象] 舌淡,苔白腻或薄白腻。
[脉象] 脉缓或沉弱无力。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
(2)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
(3)年龄在2-75岁之间;
(4)治疗前无肌无力危象;
(5)能坚持治疗,并完成主要观察指标的检测。
排除标准:
(1)年龄<2岁或年龄>75岁者;
(2)有药物过敏史或高敏体质者;
(3)合并肝、肾、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者;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5)病人及家属不能积极配合或者参与其他药物研究者。
二、临床资料:
共治疗观察91例,均为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1例,男40例,女21例,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者73岁,平均年龄36.5岁;MGⅠ型24例,MGⅡa型18例,MGⅡb型19例。合并胸腺瘤11例,胸腺增生9例,甲减1例,做胸腺摘除术11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69岁,平均年龄42.3岁,MGⅠ型9例,MGⅡa型11例,MGⅡb型10例。合并胸腺瘤4例,胸腺增生4例,甲亢1例,做胸腺摘除术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性质、兼症等方面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补脾强力浸膏(院内制剂,主要由黄芪、白附片、土茯苓、淫羊藿等组成,由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制剂室按相关工艺制成浸膏剂,规格120g/瓶),每次10g,日3次。
对照组:予强的松片(强的松片5mg*100片/瓶,浙江仙居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50mg晨起顿服,2个月后隔周减2.5mg,直至停药。同时配合服用氯化钾、钙剂、胃黏膜保护剂(如雷尼替丁等)。
治疗组中部分MGⅡa型、MGⅡb型合用溴吡斯的明(60-120mg/d)以改善症状;对照组各型均常规配合服用溴吡斯的明治疗。
疗效观察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许贤豪“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相对计分法”评定疗效。计算方法:临床相对记分=(治疗前临床绝对记分—治疗后临床绝对记分)/ 治疗前临床绝对记分×100%。临床相对评分≥95%者为痊愈;80%~95%为基本痊愈;50%~80%为显效;25%~50%为好转;≤25%为无效。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7月第1版。
疗程及观察内容:
3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后观察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
试验结果
疗效:
治疗组(61例)临床痊愈10例(16.4%),基本痊愈13例(21.3%),显效18例(29.5%),好转14例(23.0%),无效6例(9.8%),愈显率67.2%,总有效率90.2%。治疗组最短见效10天,最短痊愈9个月,平均治疗1-1.5年,1年内无复发。
对照组(30例)临床痊愈2例(6.67%),基本痊愈2例(6.67%),显效9例(30%),好转11例(36.7%),无效6例(20%),愈显率43.3%,总有效率80%。
治疗组愈显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服药后无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服用强的松2-3月后出现胃痛4例,骨质疏松6例,库欣综合征10例,月经紊乱2例。
三、结论:
补脾强力浸膏可改善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其疗效由于对照组,副作用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四、典型病例:
李某,女,30岁,因“反复右上睑下垂3年,加重1月” 于2009年1月12日就诊。患者于2006年因右上眼睑下垂就诊住某医院神经内科,经行肌电图、新斯的明试验等检查确诊为“MG(眼肌型)”,予服抗胆碱酯酶药治疗后症状部分缓解出院。之后常因劳累、感冒出现右上睑下垂加重,病情尚基本稳定。3月前自行停服西药致症状加重。症见:右上睑下垂,偶有复视,伴有食少便溏,夜眠多梦,小便黄,舌红,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为“痿病”,证属脾气亏虚,治宜健脾益气,予补脾强力浸膏治疗,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1月后复诊时右上睑下垂症状好转,复视消失,食欲较前好转,舌脉基本同前。提示治疗有效,继续服用补脾强力浸膏,2月后复诊时诉右上睑下垂症状消失,便溏消失,睡眠明显改善,仅劳累后略感右眼睑沉重,达到临床治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原料:黄芪696g 、白附片232g 、淫羊藿348g、 锁阳174g、  党参232g、白土茯苓 232g、麸炒苍术104g、 生地232g、酒丹参174g、陈皮70g 。 
制备方法:以上10味药材,第一次加7.5重量倍的水,浸泡0.5小时后煎煮1小时,第二、三次各加6重量倍的水,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3次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1000 g得稠浸膏,0.5 g羟苯乙酯用95%乙醇5ml溶解后加入到冷却的稠浸膏中混匀,灌装,即得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
用法用量: 每日3次,每次服用量10g。
实施例2:原料:黄芪800g 、白附片300g 、淫羊藿400g 、锁阳250g 、党参300g 、白土茯苓300g 、 麸炒苍术150g 、生地300g 、酒丹参250g 、陈皮120g。
制备方法:以上10味药材,第一次加7.5重量倍的水,浸泡0.5小时后煎煮1小时,第二、三次各加6重量倍的水,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3次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得稠浸膏,0.5 g羟苯乙酯用95%乙醇5ml溶解后加入到冷却的稠浸膏中混匀,灌装,即得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
用法用量: 每日3次,每次服用量10g。
实施例3:原料:黄芪500g 、白附片150g 、淫羊藿200g 、锁阳100g 、党参150g 、白土茯苓150g 、 麸炒苍术70g 、生地150g 、酒丹参100g 、陈皮30g。
制备方法:以上10味药材,第一次加7.5重量倍的水,浸泡0.5小时后煎煮1小时,第二、三次各加6重量倍的水,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3次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得稠浸膏,稠浸膏冷却后加入0.5 g羟苯乙酯(用95%乙醇5ml乙醇溶解),混匀,灌装,即得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

Claims (3)

1.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算,它是由中药原料 黄芪800~500g 、白附片300~150g 、淫羊藿400~200g 、锁阳250~100g 、党参300~150g 、白土茯苓300~150g 、 麸炒苍术150~70g 、生地300~150g 、酒丹参250~100g 、陈皮120~30g制备而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算,它是由中药原料 黄芪696g 、白附片232g 、淫羊藿348g、 锁阳174g、  党参232g、白土茯苓 232g、麸炒苍术104g、 生地232g、酒丹参174g、陈皮70g 制备而得。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上10味药材,第一次加7.5重量倍的水,浸泡0.5小时后煎煮1小时,第二、三次各加6重量倍的水,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3次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得稠浸膏,0.5 g羟苯乙酯用95%乙醇5ml溶解后加入到冷却的稠浸膏中混匀,灌装,即得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
CN201310126835.7A 2013-04-12 2013-04-12 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32029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26835.7A CN103202976B (zh) 2013-04-12 2013-04-12 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26835.7A CN103202976B (zh) 2013-04-12 2013-04-12 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2976A true CN103202976A (zh) 2013-07-17
CN103202976B CN103202976B (zh) 2015-03-04

Family

ID=48750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26835.7A Active CN103202976B (zh) 2013-04-12 2013-04-12 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0297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8636A (zh) * 2014-10-23 2015-01-21 王小英 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8524748A (zh) * 2018-07-13 2018-09-14 乞国艳 治疗重症肌无力合并皮疹的中药组合物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4169A (zh) * 2010-05-28 2010-08-18 泰一和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小便失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26502A (zh) * 2010-12-13 2012-07-04 陈冠卿 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制剂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4169A (zh) * 2010-05-28 2010-08-18 泰一和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小便失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26502A (zh) * 2010-12-13 2012-07-04 陈冠卿 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制剂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况时祥: "补脾益肾扶阳为主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体会", 《山东中医杂志》 *
况时祥等: "补脾强力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Ⅰ、Ⅱa型临床研究", 《新中医》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8636A (zh) * 2014-10-23 2015-01-21 王小英 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4288636B (zh) * 2014-10-23 2017-08-01 北京苗禧堂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8524748A (zh) * 2018-07-13 2018-09-14 乞国艳 治疗重症肌无力合并皮疹的中药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2976B (zh) 2015-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5745A (zh) 一种铁皮石斛保健品
CN103961521A (zh) 一种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血液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2698137A (zh) 一种具有降低血压作用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02588B (zh) 一种美容祛痘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24814A (zh) 一种用于降低血糖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01413A (zh) 一种治疗高血脂合并高血糖症的中药组合物
Zhang et al. A review of the ethnopharmacology,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of Cynanchum atratum
CN112336815A (zh) 一种强体防癌调理三高抗衰老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479963A (zh) 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Li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N102247479B (zh) 一种抗肿瘤壮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49818A (zh) 一种黄精降糖降脂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61977B (zh) 一种用于防治鸡传染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67559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及其制作方法
CN103202976B (zh) 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浸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10657A (zh) 一种预防和治疗肺癌的中药组合物
CN101342249B (zh) 一种治疗乙肝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95912B (zh) 治疗风湿骨病的中成药的制备方法
CN104940513A (zh) 治疗妇女绝经综合征的药物组合
CN104873714A (zh) 治疗妇女绝经综合征的补肾祛风更年方的制备方法
CN105327181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合物
CN104547259B (zh) 一种降血糖的中药醋剂
CN108186799A (zh) 地骨五加散及制备方法
KR20060030575A (ko) 생약추출물을 함유하는 갑상선기능 항진증의 예방 및치료용 약학 조성물
CN114796434A (zh) 内正邪不干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Kuang Shixiang

Inventor after: Liang Hui

Inventor after: Han Yunxia

Inventor after: Qu Xiangling

Inventor after: Chen Qiqian

Inventor after: Yuan Rongxian

Inventor after: Lin Ying

Inventor before: Kuang Shixia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KUANG SHIXIANG TO: KUANG SHIXIANG LIANG HUI HAN YUNXIA QU XIANGLING CHEN QIQIAN YUAN RONGXIAN LIN 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