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02059B -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02059B
CN103202059B CN201180053560.8A CN201180053560A CN103202059B CN 103202059 B CN103202059 B CN 103202059B CN 201180053560 A CN201180053560 A CN 201180053560A CN 103202059 B CN103202059 B CN 1032020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ck
ack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commun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35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02059A (zh
Inventor
铃木翔
铃木翔一
相羽立志
秋元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020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20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020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20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18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i.e. using phase-shift keying
    • H04L27/20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移动站装置在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时执行针对高效地利用了上行链路的资源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处理。通过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另外,将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

Description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 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探讨了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的演进(以下,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或“演进的通用陆基无线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在LTE中,作为从基站装置到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通信(下行链路)的通信方式,使用了作为多载波发送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方式。另外,作为从移动站装置到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使用作为单载波发送的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
在LTE中,表示移动站装置以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PDSCH)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也称为HARQ-ACK)使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或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进行发送。在移动站装置发送ACK/NACK时未被分配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ACK/NACK以PUCCH进行发送。在移动站装置发送ACK/NACK时被分配了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ACK/NACK以PUSCH进行发送。在LTE中,在以PUSCH发送3比特以上的ACK/NACK的情况下,对ACK/NACK进行里德穆勒(Reed-Muller)编码,生成32比特的ACK/NACK编码比特序列。
在3GPP中,探讨了在利用比LTE更宽带的频带来实现更高速的数据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先进)(LTE-A)”、或“Advanced 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A-EUTRA)”)中具有与LTE的后向兼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也就是,LTE-A的基站装置能同时与LTE-A以及LTE两者的移动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另外,LTE-A的移动站装置能与LTE-A以及LTE两者的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LTE-A使用与LTE相同的信道结构。
在LTE-A中,提出了使用多个与LTE相同的信道结构的频带(以下,称为“分量载波(Component Carrier:CC)”)或小区来作为1个频带(宽带的频带)进行使用的技术(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也称为小区聚合:cell aggregation等)。例如,在使用了频带聚合的通信中,基站装置能使用1个或多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Downlink ComponentCarrier:DL CC)或小区,对移动站装置同时发送多个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以及多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PDSCH),移动站装置能同时接收多个PDCCH以及PDSCH。
在LTE-A中,在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发送多于11比特且少于22比特的ACK/NACK的情况下,探讨了将ACK/NACK分割成2个ACK/NACK片段、且将2个ACK/NACK片段单独进行里德穆勒编码(非专利文献1)。
在非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移动站装置对由基站装置空间区域复用(SpatialDomain Multiplexing:SDM)至单一的PDSCH上的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每个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Spatial bundling),来生成1个ACK/NACK。在此,对ACK/NACK进行捆绑(ACK/NACK捆绑)是指,例如,移动站装置通过对于(针对各个PDSCH发送的)多个ACK/NACK执行逻辑AND运算(logical AND operation),来生成更少的(例如,以1比特来表征的)ACK/NACK。
例如,移动站装置在所捆绑的多个ACK/NACK全部是ACK的情况下,生成1个ACK来作为捆绑后的ACK/NACK,并向基站装置发送。另外,例如,移动站装置在所捆绑的多个ACK/NACK之中含有至少1个NACK的情况下,生成1个NACK来作为捆绑后的ACK/NACK,并向基站装置发送。基站装置在接收到由移动站装置捆绑后的ACK的情况下,视作与捆绑后的ACK/NACK对应的多个ACK/NACK全部是ACK。另外,基站装置在接收到由移动站装置捆绑后的NACK的情况下,视作在与捆绑后的ACK/NACK对应的多个ACK/NACK之中含有至少1个NACK。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移动站装置对于针对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每个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进而,对于空间上捆绑后的ACK/NACK执行时域捆绑和/或分量载波区域捆绑。在此,时域捆绑是指,移动站装置在某小区中对于以多个子帧的每个子帧接收到的PDSCH的ACK/NACK执行ACK/NACK捆绑。另外,分量载波区域捆绑是指,移动站装置在某子帧中对于以多个小区(分量载波)的每个小区接收到的PDSCH的ACK/NACK执行ACK/NACK捆绑。
先行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Way forward on Supporting ACK/NAK Payload Largerthan11Bits in Rel-10TDD",3GPP TSG RAN WG1Meeting#62bis,R1-105776,October11-15,2010.
非专利文献2:″UL ACK/NAK Transmission for TDD in Rel-10″,3GPP TSG RANWG1Meeting#62bis,R1-105151,October11-15,2010.
非专利文献3:″UL ACK/NAK Bundling Ways in LTE-A TDD",3GPP TSG RANWG1Meeting#62bis,R1-105522,October11-15,201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关于移动站装置在发送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时的处理的具体的记载。例如,移动站装置在将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进行分割、并对分割后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的每一个进行编码时,必须考虑分割后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各自的质量。另外,例如,移动站装置在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进行编码时,必须考虑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的信道对应的适当的信息量。即,在现有技术中,存在移动站装置不能执行针对高效地利用了上行链路资源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处理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移动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时能执行针对高效地利用了上行链路的资源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处理的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构成了以下那样的手段。即,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通过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
(2)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
(3)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将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接收到的传输块的各传输块对应的ACK或NACK以单一的物理信道向基站装置进行发送,所述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由所述基站装置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来决定是否对于针对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的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接收到1个传输块时,在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所述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来生成NACK,而在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所述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不生成NACK。
(4)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使用对移动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所述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如下信号,即所述移动站装置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根据以物理上行链路信道所发送的所述编码后的多个ACK/NACK序列而生成的信号。
(5)另外,在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是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交织并分离而生成的。
(6)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以单一的物理信道从移动站装置接收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发送的传输块各自对应的ACK或NACK,所述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来对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1个传输块时,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对应于所述已发送的1个传输块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根据对应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未接收到的传输块而由移动站装置生成的NACK所生成的信号,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对于对应于所述已发送的1个传输块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对应的NACK以外的信号执行了捆绑后的结果所生成的信号。
(7)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所述基站装置使用物理上行链路信道来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所述编码后的ACK/NACK序列所生成的信号。
(8)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
(9)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在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之间使用单一的物理信道进行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接收到的传输块的各传输块对应的ACK或NACK的通信,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所述移动站装置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来决定是否对于针对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的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接收到1个传输块时,在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所述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来生成NACK,而在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所述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不生成NACK。
(10)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一种用于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
(11)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执行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的处理。
(12)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一种用于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移动站装置将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接收到的传输块的各传输块对应的ACK或NACK使用单一的物理信道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由所述基站装置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来决定是否对于针对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的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接收到1个传输块时,在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所述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来生成NACK,而在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所述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不生成NACK。
(13)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基站装置使用已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如下信号,即所述移动站装置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根据以物理上行链路信道所发送的所述编码后的多个ACK/NACK序列而生成的信号。
(14)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是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而生成的。
(15)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基站装置使用单一的物理信道与移动站装置进行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发送的传输块各自对应的ACK或NACK的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由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到1个传输块时,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对应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而由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根据对应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未接收到的传输块而由移动站装置生成的NACK所生成的信号,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对于对应于所述已发送的1个传输块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对应的NACK以外的信号执行了捆绑后的结果所生成的信号。
(16)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一种用于移动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功能: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的功能。
(17)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功能: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并分离的功能。
(18)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一种用于移动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移动站装置将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接收到的传输块的各传输块对应的ACK或NACK以单一的物理信道向基站装置进行发送,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功能: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由所述基站装置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来决定是否对于针对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的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功能;在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所述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来生成NACK的功能;和在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所述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生成NACK以外的序列的功能。
(19)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基站装置使用对移动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所述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功能: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如下信号,即所述移动站装置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根据以物理上行链路信道发送的所述编码后的多个ACK/NACK序列而生成的信号。
(20)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是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交织并分离而生成的。
(21)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基站装置以单一的物理信道从移动站装置接收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发送的传输块各自对应的ACK或NACK,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功能: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的功能;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由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到1个传输块时,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对应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而由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根据对应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未接收到的传输块而由移动站装置生成的NACK所生成的信号的功能;和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对于对应于所述已发送的1个传输块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对应的NACK以外的信号执行了捆绑后的结果所生成的信号的功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移动站装置在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时能执行针对高效地利用了上行链路的资源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小区聚合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帧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对ACK/NACK进行连结的方法的图。
图5是说明对本发明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交织的方法的图。
图6是表示对于本发明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对于本发明的ACK/NACK执行时域捆绑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行链路子帧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编码部107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基序列Mi,n的表。
图13是表示执行本发明的编码符号的交织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物理信道。
图1是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移动站装置1A~1C、以及基站装置3。图1示出了,在从基站装置3向移动站装置1A~1C的无线通信(下行链路)中,分配有: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ownlinkReference Signal:DL RS)、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PDSCH)、物理多播信道(Physical MulticastChannel:PM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Channel:PCFICH)、以及物理HARQ指示符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
图1示出了,在从移动站装置1A~1C向基站装置3的无线通信(上行链路)中,分配有: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UL RS)、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PUSCH)、以及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以下,将移动站装置1A~1C称为移动站装置1。
同步信号是用于移动站装置1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的信号。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移动站装置131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用于移动站装置1测量下行链路的接收质量、以及用于移动站装置1进行PDSCH或PDCCH的传播路径校正的信号。
PBCH是用于广播移动站装置1公共使用的控制参数(系统信息)(BroadcastChannel:BCH)的物理信道。PBCH以40ms间隔进行发送。40ms间隔的定时在移动站装置1中被盲检测(blind detection)。
PDCCH是用于发送下行链路分配(也称为“downlink assignment”或“downlinkgrant”。)以及上行链路许可(uplink grant)等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的物理信道。下行链路分配由与针对PDSCH也就是下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相关的信息(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案:MCS)以及表示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等构成。上行链路许可由与针对PUSCH也就是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相关的信息、以及表示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等构成。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使用多个格式。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格式称为“DCI格式(DCIformat)”。下行链路分配的DCI格式备有:在基站装置3以PDSCH使用基于1个发送天线端口或多个发送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来发送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所使用的DCI格式1A、以及在基站装置3使用MIMO SM(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patial Multiplexing多入多出空间复用)来以单一的PDSCH发送1个或2个下行链路数据(Downlink SharedChannel:DL-SCH)的情况下所使用的DCI格式2等。
上行链路许可的DCI格式备存在移动站装置1使用1个发送天线端口来发送PUSCH的情况下所使用的DCI格式0、以及在移动站装置使用MIMO SM以单一的PUSCH来发送1个或2个上行链路数据(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的情况下所使用的DCI格式4等。
MIMO SM是指,对由多个发送天线端口以及多个接收天线端口实现的多个空间维度的信道复用多个信号来进行收发的技术。在此,天线端口表示用于信号处理的逻辑性的天线,1个天线端口既可以由1个物理性的天线构成,也可以由多个物理性的天线构成。
在使用了MIMO SM的发送侧,对于多个信号进行用于形成适当的空间信道的处理(称为预编码(precoding)),并使用多个发送天线来发送经预编码的处理后的多个信号。在使用了MIMO SM的接收侧,对于使用多个接收天线而接收到的多个信号进行用于将复用至空间维度的信道的信号适当地分离的处理。将多个数据使用MIMO SM而复用至单一的信道的动作称为空间区域复用(Spatial Domain Multiplexing:SDM)。
基站装置3设定移动站装置1对各小区进行监测的DCI格式的种类。例如,基站装置3能设定为:移动站装置1监测针对小区1的DCI格式1A以及DCI格式0、以及针对小区2的DCI格式1A以及DCI格式2。还将基站装置3设定移动站装置1对各小区监测的DCI格式的种类的动作称为设定发送模式。将由基站装置3设定为移动站装置1监测DCI格式1A作为针对小区的下行链路分配的小区称为非SDM小区。将由基站装置3设定为移动站装置1监测DCI格式1A和DCI格式2作为针对小区的下行链路分配的小区称为SDM小区。
基站装置3将表示以由基站装置3调度的PUSCH所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的数量、PUSCH内所空间复用的区域(以下,称为层或者Layer)的数量、配置上行链路数据的层、以及移动站装置1所进行的预编码的种类的信息包含在DCI格式4中进行发送。移动站装置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DCI格式4,来决定DCI格式4所对应的以PU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的数量、PUSCH内所空间复用的层的数量、配置上行链路数据的层、以及预编码的种类。
PDSCH是用于发送未以寻呼信道(Paging Channel:PCH)或下行链路数据、PBCH所广播的也就是BCH以外的系统信息的物理信道。PMCH是用于发送与MBMS(Multimedia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相关的信息即多播信道(Multicast Channel:MCH)的物理信道。PCFICH是用于发送表示配置PDCCH的区域的信息的物理信道。
PHICH是用于发送由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的成败的HARQ指示符的物理信道。在基站装置3对于PUSCH中所含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成功了情况下,HARQ指示符示出ACK(ACKnowledgement),在基站装置3对于PUSCH中所含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HARQ指示符示出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此外,在表示同一PUSCH中所含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每一个的解码的成败的情况下,以多个PHICH来发送多个HARQ指不符。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是用于基站装置3取上行链路的时域的同步,或用于基站装置3测量上行链路的接收质量,或用于基站装置3进行PUSCH或PUCCH的传播路径校正的信号。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在假定SC-FDMA而进行了分割后的无线资源中,进行使用了CAZAC(Constant 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的码扩频。
CAZAC序列是在时域以及频域上振幅恒定且自相关特性卓越的序列。由于时域上振幅恒定,因此能将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峰均功率比)抑制得低。对于DMRS,在时域上应用循环延迟。将该时域上的循环延迟称为循环移位。此外,循环移位在频域上相当于以子载波单位对CAZAC序列进行相位旋转。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之中存在:与PUSCH或PUCCH进行时间复用来发送、用于PUSCH和PUCCH的传播路径补偿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以及与PUSCH以及PUCCH独立发送的、用于基站装置3估计上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状况的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DMRS不仅用于循环移位,还用于时域上的扩频码(Orthogonal Cover Code:OCC)。
PUCCH是用于发送表示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信息(Channel QualityInformation)、表示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请求的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表示移动站装置1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的解码的成败的ACK/NACK(也称为HARQ-ACK)等通信的控制中所使用的信息即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的物理信道。
信道质量信息之中有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秩指示符(Rank Indicator:RI)以及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redocing Matrix Indicator:PMI)。CQI是表示用于对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纠错方式、纠错的编码率、数据调制多值数等的无线传输参数进行变更的信道质量的信息。RI是表示在下行链路中以MIMO SM方式来对多个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空间复用发送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1对基站装置3请求的预先对发送信号序列进行预处理的信号序列的单位(流)的数量(Rank)的信息。PMI是在以MIMO SM方式进行空间复用发送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1对基站装置3请求的预先对发送信号序列进行预处理的预编码的信息。
PUSCH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物理信道。移动站装置在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时未被分配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以PUCCH进行发送。移动站装置在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时被分配了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以PUSCH进行发送。此外,在被分配了多个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以任一个PUSCH来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PRACH是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的物理信道。PRACH以移动站装置1取与基站装置3在时域上的同步为最大的目的,此外,用于初始接入、越区切换(handover)、重连请求、以及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请求。
上行链路数据(UL-SCH)、下行链路数据(DL-SCH)、多播信道(MCH)、PCH以及BCH等是传输信道。以PUSCH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单位以及以PDSCH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单位被称为传输块(transport block)。传输块是在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中进行处理的单位,按每个传输块进行HARQ(重传)的控制。
在物理层中,传输块与码字(Cord Word:CW)建立对应,按每个码字来进行编码等的信号处理。传输块尺寸是传输块的比特数(净荷尺寸)。移动站装置1根据上行链路许可或下行链路分配中所含的表示PUSCH或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所示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的数量、以及与PUSCH或PDSCH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相关的信息(MCS或MCS&RV(Redundancy Version,冗余版本))来识别传输块尺寸。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小区聚合(载波聚合)。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小区聚合处理的一例的图。在图2中,横轴表示频域,纵轴表示时域。在图2所示的小区聚合处理中,对3个服务小区(serving cell)(服务小区1、服务小区2、服务小区3)进行聚合。所聚合的多个服务小区之中1个服务小区是主小区(Primary cell:Pcell)。主小区是具有与LTE的小区同等的功能的服务小区。
除了主小区以外的服务小区是辅小区(Secondarycell:Scell)。辅小区是与主小区相比功能更受限的小区,主要用于PDSCH和/或PUSCH的收发。例如,移动站装置1仅在主小区中进行随机接入。另外,移动站装置1可以不接收以辅小区的PBCH以及PDSCH所发送的寻呼以及系统信息。
在下行链路中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是下行链路分量载波(Downlink ComponentCarrier:DL CC),在上行链路中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是上行链路分量载波(UplinkComponent Carrier:UL CC)。在下行链路中与主小区对应的载波是下行链路主分量载波(Down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DL PCC),在上行链路中与主小区对应的载波是上行链路主分量载波(Up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ULPCC)。在下行链路中与辅小区对应的载波是下行链路辅分量载波(Downlink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DLSCC),在上行链路中与辅小区对应的载波是上行链路辅分量载波(Uplink SecondaryComponent Carrier:UL SCC)。
基站装置3必定设定DL PCC和UL PCC的两者来作为主小区。另外,基站装置3能仅设定DL SCC、或设定DL SCC和UL SCC的两者来作为辅小区。另外,服务小区的频率或载波频率被称为服务频率或服务载波频率,主小区的频率或载波频率被称为主频率或主载波频率,辅小区的频率或载波频率被称为辅频率或辅载波频率。
移动站装置1和基站装置3首先使用1个服务小区来开始通信,在开始通信后基站装置3使用RRC信号(无线资源控制信号)对移动站装置1设定1个主小区与1个或多个辅小区的集合。基站装置3能对于辅小区设定小区索引。主小区的小区索引始终为0。针对相同的小区的小区索引可以按每个移动站装置1而不同。基站装置3能对移动站装置1指示使用越区切换来变更主小区。
在图2中,服务小区1是主小区,服务小区2和服务小区3是辅小区。对于服务小区1(主小区)设定了DL PCC和UL PCC的两者,对于服务小区2(辅小区)设定了DL SCC-1和ULSCC-2的两者,对于服务小区3(辅小区)仅设定了DL SCC-2。
DL CC以及UL CC所使用的信道具有与LTE相同的信道结构。在图2中,在各DL CC中有以斜线阴影化的区域所示的配置PHICH和PCFICH和PDCCH的区域、以及以点阴影化的区域所示的配置PDSCH的区域。PHICH、PCFICH以及PDCCH被频率复用和/或时间复用。将PHICH和PCFICH和PDCCH被频率复用和/或时间复用的区域、与配置PDSCH的区域进行时间复用。在各UL CC中,灰色的区域所示的配置PUCCH的区域、与以横线阴影化的区域所示的配置PUSCH的区域被频率复用。
在小区聚合中,能以1个服务小区(DL CC)最大发送1个PDSCH,能以1个服务小区(UL CC)最大发送1个PUSCH。在图2中,能使用3个DL CC来同时最大发送3个PDSCH,能使用2个UL CC来同时最大发送2个PUSCH。
另外,在小区聚合中,包含表示主小区的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在内的下行链路分配和包含表示主小区的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在内的上行链路许可以主小区的PDCCH进行发送。包含表示辅小区的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在内的下行链路分配和包含表示辅小区的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在内的上行链路许可以PDCCH进行发送的1个服务小区,由基站装置3设定。该设定可以按每个移动站装置1而不同。
移动站装置1在被设定为包含表示某辅小区的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在内的下行链路分配和包含表示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在内的上行链路许可以不同的服务小区进行发送时,不以该辅小区进行PDCCH的解码。例如,在图2中,在被设定为包含表示服务小区2的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在内的下行链路分配和包含表示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在内的上行链路许可以服务小区1进行发送、且包含表示服务小区3的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在内的下行链路分配和包含表示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在内的上行链路许可以服务小区3进行发送时,移动站装置1以服务小区1和服务小区3解码PDCCH,不以服务小区2进行PDCCH的解码。
基站装置3按每个服务小区设定是否在下行链路分配和上行链路许可中包含表示下行链路分配和上行链路许可分配PDSCH或PUSCH的无线资源的服务小区的信息即载波指示符(Carrier Indicator)。PHICH以对包含PHICH示出ACK/NACK的表示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在内的上行链路许可进行了发送的服务小区来发送。
基站装置3能使用MAC(介质接入控制)CE(控制单元)来去激活(deactivate)以及激活(activate)对移动站装置1设定的辅小区。移动站装置1在经去激活的小区中不接收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以及信号,不发送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以及信号,不进行针对经去激活的小区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监测。移动站装置1视作由基站装置3新追加的辅小区已被去激活。另外,不对主小区进行去激活。
在FDD(频分双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与单一的服务小区对应的DL CC和UL CC构成为不同的频率。在TDD(时分双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与单一的服务小区对应的DL CC和UL CC构成为同一频率,在服务频率上对上行链路子帧与下行链路子帧进行时间复用。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帧的构成的一例的图。在图3中,横轴表示频域,纵轴表示时域。在图3中,白色的四边形表示下行链路子帧,以斜线阴影化的四边形表示下行链路子帧,以点阴影化的四边形表示特殊子帧。赋予子帧的编号(#i)表示无线帧内的子帧的编号。
在下行链路子帧中,发送PDCCH或PDSCH等的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以及信号。在上行链路子帧中,发送PUCCH或PUSCH等的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以及信号。特殊子帧包含:3个区域DwPTS(下行链路导频时隙)以及GP(保护间隔)以及UpPTS(上行链路导频时隙)。DwPTS和GP和UpPTS被时间复用。DwPTS是发送PDCCH或PDSCH等的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以及信号的区域。UpPTS是发送SRS和/或PRACH的区域,在UpPTS中不发送PUCCH以及PUSCH。GP是用于移动站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切换上行链路的收发与下行链路的收发的期间。
进行小区聚合的全部的服务小区具有同一子帧类型。也就是,在某定时,移动站装置1和基站装置3以经小区聚合的全部服务小区来进行使用了相同种类的子帧的无线通信。在图3中,针对移动站装置1以服务小区1至服务小区3的子帧#8、子帧#9、子帧#0和子帧#1(由图3的粗虚线包围的子帧)的PDSCH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多个ACK/NACK以从子帧#1起6个后的子帧#7的PUCCH或PUSCH来发送。另外,针对移动站装置1以服务小区1至服务小区3的子帧#3至子帧#6(由图3的粗实线包围的子帧)的PDSCH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多个ACK/NACK以从子帧#6起6个后的子帧#2的PUCCH或PUSCH来发送。
移动站装置1在某子帧或某子帧组(由图3的粗虚线或粗实线包围的子帧的组)中连1个PDSCH也未接收到的情况下不生成ACK/NACK。移动站装置1在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对于某小区监测DCI格式1A来作为下行链路分配的情况下,在该小区中以单一的PDSCH最大接收1个下行链路数据。
进而,移动站装置1在该小区中对于以单一的PDSCH接收到的1个下行链路数据生成1个ACK/NACK。此时,移动站装置1在某子帧或某子帧组中接收至少1个PDSCH,以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在某子帧中监测DCI格式1A的小区未接收到PDSCH的情况下,对于某子帧中的该小区生成1个NACK。
另外,移动站装置1在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对于某小区监测DCI格式1A以及DCI格式2作为下行链路分配的情况下,在该小区中以单一的PDSCH最大接收2个下行链路数据。进而,移动站装置1在该小区中对于以单一的PDSCH接收到的1个或2个下行链路数据生成2个ACK/NACK。此时,移动站装置1在以单一的PDSCH接收到2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生成针对接收到的2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每个下行链路数据的2个ACK/NACK。
另外,移动站装置1在以单一的PDSCH接收到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生成针对接收到的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1个ACK/NACK和1个NACK。进而,移动站装置1在某子帧或某子帧组中接收至少1个PDSCH,以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监测某小区中的DCI格式1A以及DCI格式2的小区未接收到PDSCH的情况下,对于某子帧中的该小区生成2个NACK。
即,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对于某小区监测DCI格式1A以及DCI格式2作为下行链路分配的移动站装置1以单一的PDSCH接收到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生成针对接收到的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1个ACK/NACK和1个NACK。然而,此时,若移动站装置1对于针对该PDSCH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则始终生成1个NACK,即使移动站装置1成功接收了下行链路数据,也将对基站装置3发送NACK。即,不能由移动站装置1对基站装置3发送正确的ACK/NACK,其结果,产生不能高效地使用上行链路的资源这样的问题。
于是,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对于某小区监测DCI格式1A以及DCI格式2作为下行链路分配、且对于针对以该小区的单一的PDSCH接收到的2个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移动站装置1,以单一的PDSCH接收到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能生成针对接收到的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1个ACK/NACK。
即,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对于某小区监测DCI格式1A以及DCI格式2作为下行链路分配的移动站装置1在对于针对该小区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时,以单一的PDSCH接收到2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能对于针对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各自的2个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另外,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对于某小区监测DCI格式1A以及DCI格式2作为下行链路分配的移动站装置1,以该小区的单一的PDSCH接收到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仅对于接收到的1个下行链路数据生成1个ACK/NACK。
在此,移动站装置1在以该小区的单一的PDSCH接收到2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对于针对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各自的2个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如后所述,移动站装置1可以根据ACK/NACK的比特数(净荷尺寸)来决定是否对于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即,移动站装置1对于针对以单一的PDSCH接收到的2个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进行空间上捆绑。
进而,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对于某小区监测DCI格式1A以及DCI格式2作为下行链路分配的移动站装置1,以该小区的单一的PDSCH接收到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生成针对接收到的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1个ACK/NACK和针对未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的1个NACK。在此,移动站装置1在以该小区的单一的PDSCH接收到2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对于针对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各自的2个ACK/NACK不进行空间上捆绑。如后所述,移动站装置1可以根据ACK/NACK的比特数(净荷尺寸)来决定是否对于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即,移动站装置1对于针对以单一的PDSCH接收到的1个或2个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不进行空间上捆绑。
由此,被基站装置3设定为对于某小区监测DCI格式1A以及DCI格式2作为下行链路分配的移动站装置1,以单一的PDSCH接收到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生成针对接收到的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1个ACK/NACK和1个NACK,进而,对于针对该PDSCH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由此能避免始终生成1个NACK这样的问题,其结果,能高效地使用上行链路的资源。
移动站装置1在辅小区被去激活了的情况下,将针对经去激活的辅小区的ACK/NACK全部设为NACK。
以下,说明对本发明的ACK/NACK进行编码的方法。移动站装置1将以同一PUCCH或同一PUSCH所发送的ACK/NACK分割成第1ACK/NACK片段(ACK/NACK的上级比特)和第2ACK/NACK片段(ACK/NACK的下级比特),并对分割出的第1ACK/NACK片段和第2ACK/NACK片段分别单独进行里德穆勒编码。移动站装置1分别调制第1ACK/NACK片段的编码比特和第2ACK/NACK片段的编码比特,并以不同的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进行发送。
基站装置3接收第1ACK/NACK片段的信号和第2AC27K/NACK片段的信号,并对第1ACK/NACK片段和第2ACK/NACK片段分别单独解码。基站装置3由于知晓关于针对经去激活的小区的ACK/NACK、或针对基站装置3向移动站装置1未发送PDSCH的子帧的小区的ACK/NACK,由移动站装置1生成了NACK,因此可以不进行ACK/NACK的检测。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连结(concatenate)ACK/NACK的方法。例如,在图3中,被设定为对于服务小区1和服务小区2仅监测DCI格式1A、被设定为对于服务小区3监测DCI格式1A和DCI格式2、且服务小区3被去激活了的移动站装置1,生成针对服务小区1的4个ACK/NACK、针对服务小区2的4个ACK/NACK和针对服务小区1的8个NACK来作为针对子帧组的ACK/NACK。
此时,若移动站装置1将针对服务小区1的4个ACK/NACK、针对服务小区2的4个ACK/NACK和针对服务小区3的8个NACK依次连结,则第1ACK/NACK片段由针对服务小区1的4个ACK/NACK和针对服务小区2的4个ACK/NACK构成,第2ACK/NACK片段由针对服务小区3的8个NACK构成。
然而,基站装置3由于知晓针对经去激活的服务小区3的ACK/NACK全部是NACK,因此无需接收第2ACK/NACK片段,故而移动站装置1会发送不需要的信号,其结果,产生不能高效地使用上行链路的资源这样的问题。另外,若针对经去激活的服务小区的NACK偏重于一方的ACK/NACK片段,则由基站装置3检测的ACK/NACK的数量变得不均衡,ACK/NACK片段的特性变得不均衡,其结果,产生不能高效地使用上行链路的资源这样的问题。
于是,移动站装置1从针对子帧组内的最初的子帧中的多个服务小区的各服务小区的ACK/NACK起依次连结针对子帧组内的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服务小区的各服务小区的ACK/NACK,将针对某子帧中的多个服务小区的各服务小区的ACK/NACK全部连结后,连结针对下一子帧中的多个服务小区的各服务小区的ACK/NACK。针对同一子帧中的多个服务小区的各服务小区的ACK/NACK遵照ACK/NACK所对应的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顺序进行连结。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连结ACK/NACK的方法的图。在图4中,横轴表示频域,纵轴表示时域。在图4中,移动站装置1将与子帧组内的最初的子帧中的服务小区1至服务小区3对应的ACK/NACK依次连结,将针对最初的子帧中的服务小区1至服务小区3的ACK/NACK全部连结后,反复将针对第2个子帧中的服务小区1至服务小区3的ACK/NACK全部连结的动作。
由此,能避免针对经去激活的服务小区的ACK/NACK偏重于一方的ACK/NACK片段从而ACK/NACK片段的特性变得不均衡这样的问题、以及移动站装置1会发送不需要的信号这样的问题,其结果,能高效地使用上行链路的资源。
另外,存在基站装置3为了防止相邻小区(由其他的基站装置3管理的小区)、以及本装置的小区的信号的干扰而以子帧为单位阻止下行链路的数据的通信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使针对同一子帧中的多个服务小区的ACK/NACK偏重于一方的ACK/NACK片段,因此同样会产生ACK/NACK片段的特性变得不均衡这样的问题。为此,移动站装置1可以如图4所示在连结了ACK/NACK后,进而对所连结的ACK/NACK进行交织。
移动站装置1在以PUSCH发送ACK/NACK和信道质量信息时,对ACK/NACK和信道质量信息分别单独编码。移动站装置1在以PUSCH发送ACK/NACK、信道质量信息和SR时,将ACK/NACK、信道质量信息和SR一并进行编码。此外,在以同一PUCCH发送ACK/NACK以及信道质量信息以及SR的情况下,连结了ACK/NACK以及信道质量信息以及SR后,可以将ACK/NACK以及信道质量信息以及SR一并进行交织。
图5是说明对本发明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交织的方法的图。在图5中,移动站装置1设定了服务小区1和服务小区2这2个服务小区,且被设定为对于服务小区1监测DCI格式1A和DCI格式2,对于服务小区2监测DCI格式1A。另外,移动站装置1以同一PUCCH来发送ACK/NACK、信道质量信息和SR。
在图5中,A/N(i,j)表示针对第i个子帧中的服务小区1和服务小区2的ACK/NACK。j对于服务小区1的第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是1,对于服务小区1的第2个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是2,对于服务小区2的第1个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是3。在图5中,CQI(k)是信道质量信息的第k个信息比特,SR是表示调度请求的比特。
移动站装置1如图5(a)所示,在排列了ACK/NACK、信道质量信息和SR后,如图5(b)所示,将第2列ACK/NACK循环地向上偏移1个,将第3列的ACK/NACK循环地向上偏移2个。通过移动站装置1从图5(b)的最上一行的右侧起逐行读出信息比特,不同种类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被分散至不同的ACK/NACK片段。另外,针对同一子帧中的多个服务小区的ACK/NACK被分散至不同的ACK/NACK片段。另外,针对同一服务小区的ACK/NACK被分散至不同的ACK/NACK片段。由此,能避免ACK/NACK片段的特性变得不均衡这样的问题、以及移动站装置1会发送不需要的信号这样的问题,其结果,能高效地使用上行链路的资源。
以下,说明判定是否对于本发明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方法。
本发明的、ACK/NACK片段的编码所使用的里德穆勒码的基序列Mi,n对应至11比特为止,因此通过使用2个ACK/NACK片段,能对22比特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为了同时发送ACK/NACK和SR,将ACK/NACK的最大的净荷尺寸设为21比特。在ACK/NACK的净荷尺寸(比特数)大于11比特(多于)且小于22比特(少于)时,对于ACK/NACK不执行捆绑。在ACK/NACK的净荷尺寸等于22比特、或大于22比特时,对于ACK/NACK执行捆绑。
例如,在全部的服务小区是SDM小区、且ACK/NACK的净荷尺寸为24比特时,若移动站装置1对于全部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在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12比特。由此,与移动站装置1是否能同时以上行链路的资源发送发送21比特的ACK/NACK无关地,仅发送12比特的经捆绑的ACK/NACK,因此无法高效地使用上行链路的资源。另外,产生如下问题:捆绑了ACK的结果变为NACK,与移动站装置1对于下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无关地,基站装置3频繁地进行下行链路数据的重传。
于是,移动站装置1在针对子帧组内的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等于22比特、或大于22比特时,首先以小区为单位来对于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尝试出ACK/NACK的净荷尺寸最接近22比特的、比22比特小的值。也就是,移动站装置1直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给定的尺寸(21比特)以下为止,执行依次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
此外,移动站装置1从多个小区(主小区和辅小区)之中辅小区起依次执行对于针对辅小区的ACK/NACK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此外,移动站装置1在被基站装置3设定了多个辅小区的情况下,遵照由基站装置3通知的针对辅小区的优先级、或由基站装置3设定的小区索引的顺序来选择辅小区,并执行对于针对所选择的小区的ACK/NACK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
图6是表示对于本发明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一例的图。在图6中,横轴表示频域,纵轴表示时域。在图6中,对移动站装置1设定了1个主小区和3个辅小区。主小区的小区索引是0,辅小区1的小区索引是1,辅小区2的小区索引是2,辅小区3的小区索引是3。主小区和辅小区2和辅小区3是SDM小区,辅小区2是非SDM小区。在图6中,由移动站装置1以同一上行链路子帧的物理信道将与下行链路子帧对应的ACK/NACK一并发送的子帧组由4个子帧构成。
在图6中,首先移动站装置1生成针对子帧组内的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服务小区的各服务小区的ACK/NACK。移动站装置1针对SDM小区,对于各子帧,以各2比特地,生成合计8比特的ACK/NACK,针对非SDM小区,对于各子帧,以各1比特地,生成合计4比特的ACK/NACK。在图6中,移动站装置1对于子帧组生成28比特的ACK/NACK。
接下来,由于所生成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21比特),因此移动站装置1对于针对小区索引最大的SDM小区即辅小区3的8比特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生成针对辅小区3的4比特的ACK/NACK。由此,针对子帧组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24比特,但仍大于给定的尺寸(21比特),因此移动站装置1对于针对小区索引第二大的SDM小区即辅小区1的8比特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生成针对辅小区1的4比特的ACK/NACK。由此,针对子帧组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20比特,为给定的尺寸(21比特)以下,因此移动站装置1结束针对ACK/NACK的空间上的捆绑处理。
移动站装置1即使对于针对全部的服务小区的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也在ACK/NACK的净荷尺寸等于22比特、或大于22比特、或全部的服务小区是非SDM小区且ACK/NACK的净荷尺寸等于22比特或大于22比特时,以小区为单位对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尝试出ACK/NACK的净荷尺寸最接近22比特的、比22比特小的值。也就是,移动站装置1直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给定的尺寸(21比特)以下为止,执行依次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
移动站装置1在图6中对于ACK/NACK执行了空间上的捆绑后,以赋予四边形的编号的顺序来连结ACK/NACK。在对于ACK/NACK未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从经空间区域复用的第1下行链路数据起依次连结ACK/NACK。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判定是否对于ACK/NACK执行时域捆绑的方法。
移动站装置1在子帧组内的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等于22比特、或大于22比特时,以小区为单位对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尝试出ACK/NACK的净荷尺寸最接近22比特的、小的值。也就是,移动站装置1直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给定的尺寸(21比特)以下为止,执行依次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
此外,移动站装置1从多个小区(主小区和辅小区)之中辅小区起依次执行对于针对辅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此外,移动站装置1在被基站装置3设定了多个辅小区的情况下,遵照由基站装置3通知的针对辅小区的优先级、或由基站装置3设定的小区索引的顺序来选择辅小区,并执行对于针对所选择的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
图7是表示对于本发明的ACK/NACK执行时域捆绑的一例的图。在图7中,横轴表示频域,纵轴表示时域。在图7中,对移动站装置1设定了1个主小区和2个辅小区。主小区的小区索引是0,辅小区1的小区索引是1,辅小区2的小区索引是2。主小区和辅小区2是SDM小区,辅小区2是非SDM小区。在图7中,由移动站装置1以同一上行链路子帧的物理信道将与下行链路子帧对应的ACK/NACK一并发送的子帧组由4个子帧构成。
在图7中,首先移动站装置1生成针对子帧组内的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服务小区的各服务小区的ACK/NACK。移动站装置1针对SDM小区,对于各子帧,以各2比特地,生成合计8比特的ACK/NACK,针对非SDM小区,对于各子帧,以各1比特地,生成合计9比特的ACK/NACK。在图7中,移动站装置1对于子帧组生成45比特的ACK/NACK。
接下来,由于所生成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21比特),因此移动站装置1对于针对主小区和辅小区1的18比特的ACK/NACK各自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生成针对主小区和辅小区1各自的9比特的ACK/NACK。
由此,针对子帧组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27比特,但仍大于给定的尺寸(21比特),因此移动站装置1对于针对小区索引最大的服务小区即辅小区2的9比特的ACK/NACK执行时域捆绑,生成针对辅小区2的4比特的ACK/NACK。
由此,针对子帧组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22比特,但仍大于给定的尺寸(21比特),因此移动站装置1对于针对小区索引第二大的服务小区即辅小区1的9比特的ACK/NACK执行时域捆绑,生成针对辅小区1的4比特的ACK/NACK。由此,针对子帧组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17比特,为给定的尺寸(21比特)以下,因此移动站装置1结束针对ACK/NACK的时域捆绑处理。
此外,在图7中,在移动站装置1对于小区执行时域捆绑时,移动站装置1对于子帧组内的第1个和第2个子帧、第3个和第4个子帧、第5个和第6个子帧、第7个和第8个和第9个子帧分别进行时域捆绑,按每个小区生成4比特的经捆绑的ACK/NACK。由于按小区来生成4个经捆绑的ACK/NACK,因此移动站装置1能使用同一上行链路子帧的物理信道向基站装置3发送针对5个小区的20比特的经捆绑的ACK/NACK。
移动站装置1在图7中对于ACK/NACK执行了空间上的捆绑和/或时域捆绑后,将针对某小区以及某子帧或经时域捆绑的多个子帧36的ACK/NACK以赋予给四边形的编号的顺序进行连结。
由此,移动站装置1不用对于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ACK/NACK过度执行捆绑处理,而以能通过物理信道发送的ACK/NACK的最大的净荷尺寸以下,能向基站装置3发送接近最大的净荷尺寸的净荷尺寸的ACK/NACK,能高效地使用上行链路的资源。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子帧的构成。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在图8中,横轴是时域,纵轴是频域。图8所示,下行链路子帧由多个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对(例如,由图8的虚线包围的区域)构成。该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是无线资源的分配等的单位,由预先确定的宽度的频带(PRB带宽;180kHz)以及时间带(2个时隙=1个子帧;1ms)组成。
1个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由时域上连续的2个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PRB带宽×时隙)构成。1个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在图8中,由粗线包围的单位)在频域上由12个子载波(15kHz)构成,在时域上由7个OFDM(正交频分复用)符号(71μs)构成。
在时域上,1个子帧(1ms)由2个时隙(0.5ms)构成。另外,1个时隙由7个OFDM符号(约71μs)构成。将与子帧为相同的时间间隔即1ms,也称为发送时间间隔(Transmit TimeInterval:TTI)。在频域上,根据DL CC的带宽来配置多个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此外,将由1个子载波和1个OFDM符号构成的组件称为下行链路资源元素。
以下,说明分配给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配置。下行链路的各子帧中,配置PDCCH、PCFICH、PHI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从子帧的排头的OFDM符号起(在图8中,以右上斜线阴影化的区域)配置PDCCH。配置PDCCH的OFDM符号的数量按每个子帧而不同,将表示配置PDCCH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信息以子帧内的第1个OFDM符号进行发送的PCFICH进行广播。在各子帧中,多个PDCCH被频率复用以及时间复用。
PCFICH配置于子帧的排头的OFDM符号,与PDCCH进行频率复用。PHICH在PDCCH相同的OFDM符号内被频率复用。在各子帧中,对多个PHICH进行频率复用以及码复用。移动站装置1以从发送了PUSCH起给定的时间后(例如,4ms后、4子帧后、4TTI后)的下行链路的子帧的PHICH,来接收针对以该PU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
PDSCH配置于对子帧内的PDCCH以及PCFICH以及PHICH进行配置的OFDM符号以外的OFDM符号(图8中,未阴影化的区域)。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目的地使用下行链路分配而示出给移动站装置1。PDSCH的无线资源在时域上配置于包含表示该PDSCH的分配的下行链路分配在内的PDCCH相同的下行链路的子帧。
PDSCH、以及针对该PDSCH的PDCCH配置于相同或不同的服务小区。在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子帧中,对多个PDSCH进行频率复用以及空间复用。关于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为了简化说明而在图8中省略图示,但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在频域和时域上分散配置。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行链路子帧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在图9中,横轴是频域,纵轴是时域。如图9所示,UL CC的子帧由多个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例如,由图9的虚线包围的区域)构成。该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是无线资源的分配等的单位,由预先确定的宽度的频带(PRB带宽;180kHz)以及时间带(2个时隙=1个子帧;1ms)组成。
1个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由时域上连续的2个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PRB带宽×时隙)构成。1个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在图9中,由粗线包围的单位)在频域上由12个子载波构成,在时域上由7个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符号(71μs)构成。
在时域上,1个子帧(1ms)由2个时隙(0.5ms)构成。另外,1个时隙由7个SC-FDMA符号(时间符号)(约71μs)构成。将与子帧相同的时间间隔即1ms也称为发送时间间隔(Transmit Time Interval:TTI)。在频域上,根据UL CC的带宽来配置多个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此外,将由1个子载波和1个SC-FDMA符号构成的组件称为上行链路资源元素。
以下,说明在上行链路的无线帧内所分配的物理信道。在上行链路的各子帧中配置PUCCH、PUSCH、PRACH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PUCCH配置于上行链路的频带的两端的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以右上斜线阴影化的区域)。在各子帧中,对多个PUCCH进行频率复用以及码复用。
PUSCH配置于除配置PUCCH的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以外的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未阴影化的区域)。PUSCH的无线资源使用上行链路许可来进行分配,配置于从对包含该上行链路许可在内的PDCCH进行了配置的下行链路的子帧起给定的时间后(例如,4ms后、4子帧后、4TTI后)的上行链路的子帧。在各子帧中,对多个PUSCH进行频率复用以及空间复用。
表示配置PRACH的子帧以及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的信息由基站装置3进行广播。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与PUSCH和PUCCH进行时间复用来发送。在对PUSCH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时间复用的情况下,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在频域上配置于与PUSCH被分配的相同的频带,在时域上配置于第4个和第11个SC-FDMA符号。在对PUCCH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时间复用的情况下,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在频域上配置于与PUCCH被分配的相同的频带,在时域上配置于第2个、第5个、第9个、以及第13个SC-FDMA符号。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的装置构成。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移动站装置1构成为包括:上级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以及收发天线109。上级层处理部1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调度部1013。接收部105构成为包括: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复用分离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以及信道测量部1059。发送部1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1071、PUSCH生成部1073、PUCCH生成部1075、复用部1077、无线发送部1079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
上级层处理部1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所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输出至发送部107。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进行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以及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基于以PDCCH所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等,为了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103。
上级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本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例如,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所设定的服务小区的管理。另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于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至发送部107。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在对于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成功了的情况下,生成ACK并将ACK输出至发送部107,在对于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生成NACK,并将NACK输出至发送部107。
上级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调度部1013对经由接收部105而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存储。调度部1013经由控制部103来控制发送部107以使其在从接收到上行链路许可的子帧起4个后的子帧中遵照所接收的上行链路许可来发送PUSCH。调度部1013经由控制部103来控制发送部107以使其在从接收到示出NACK的HARQ指示符的子帧起4个后的子帧中遵照由调度部1013存储的上行链路许可来进行PUSCH的重传。调度部1013经由控制部103来控制接收部105以使其在接收到下行链路分配的子帧中遵照所接收的下行链路分配来接收PDSCH。
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级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用于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来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
接收部105遵照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经由收发天线109来对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101。
无线接收部1057将经由收发天线109接收到的下行链路的信号变换至中频(下变频:down covert),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按照信号电平维持在适当水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并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从变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的部分,并对去除了保护间隔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
复用分离部1055将提取出的信号分别分离成PHICH、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此外,该分离基于以下行链路分配所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等来进行。另外,复用分离部1055根据从信道测量部1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HICH、PDCCH、以及PD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另外,复用分离部1055将分离出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量部1059。
解调部1053对于PHICH乘上对应的符号来合成,并对于合成后的信号进行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方式的解调,且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对发往本装置的PHICH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出的HARQ指示符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对于PDCCH进行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尝试PDCCH的盲检测,在盲检测成功了的情况下,将解码出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所含的RNTI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对于PDSCH进行以QPSK、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64QAM等的下行链路分配所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
解码部1051基于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通知的编码率相关的信息来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出的下行链路数据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101。信道测量部1059根据从复用分离部1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量下行链路的路径损耗或信道的状态,并将测量出的路径损耗或信道的状态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101。另外,信道测量部1059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来计算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并输出至复用分离部1055。
发送部107遵照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对PUCCH、PUSCH、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109发送至基站装置3。
编码部1071对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上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并将编码比特输出至PUSCH生成部和/或PUCCH生成部。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编码部107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编码部1071构成为包括:数据编码部1071a、信道质量信息编码部1071b、HARQ-ACK连结部1071c、HARQ-ACK分割部1071d、RM编码部1071e、RM编码部1071f、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g以及交织部1071h。
数据编码部1071a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上行链路许可来对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并将上行链路数据的编码比特输出至交织部1071h。
在以同一上行链路子帧的PUCCH发送信道质量信息、或以PUSCH发送信道质量信息时,将信道质量信息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至信道质量信息编码部1071b,信道质量信息编码部1071b对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信道质量信息进行编码。在信道质量信息以PUSCH进行发送时,信道质量信息编码部1071b将信道质量信息的编码比特输出至交织部1071h。在仅信道质量信息以PUCCH进行发送时,信道质量信息编码部1071b将信道质量信息的编码比特输出至PUCCH生成部1075。
在以同一上行链路子帧的PUCCH发送ACK/NACK、信道质量信息和SR时,将ACK/NACK、信道质量信息和SR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至HARQ-ACK连结部1071c,HARQ-ACK连结部1071c对ACK/NACK或经捆绑的ACK/NACK、信道质量信息和SR进行连结以及交织。在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比特数)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HARQ-ACK连结部1071c对于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和/或时域捆绑。HARQ-ACK连结部1071c对ACK/NACK或经捆绑的ACK/NACK进行连结,并将连结后的ACK/NACK输出至HARQ-ACK分割部1071d。
HARQ-ACK分割部1071d将所输入的ACK/NACK和/或信道质量信息和/或SR分割成第1ACK/NACK片段和第2ACK/NACK片段,将第1ACK/44NACK片段输出至RM(Reed-Muller)编码部1071e,并将第2ACK/NACK片段输出至RM编码部1071f。第1ACK/NACK片段的净荷尺寸(比特数)O(0)以(1)式来表征。第2ACK/NACK的净荷尺寸(比特数)O(1)以(2)式来表征。ceil(·)是将括弧中的数字上取整的函数。
[数式1]
O(0)=ceil(O/2) …(1)
[数式2]
O(1)=O-ceil(O/2) …(2)
RM编码部1071e将所输入的第1ACK/NACK片段遵照(3)式进行RM编码,并将第1ACK/NACK片段的编码比特输出至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g。RM编码部1071f将所输入的第2ACK/NACK片段遵照(4)式进行RM编码,并将第2ACK/NACK片段的编码比特输出至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g。
[数式3]
q i ( 0 ) = Σ n = 0 O ( 0 ) - 1 ( O n · M ( i mod 32 ) , n ) mod 2
(i=0,1,…,Q(0)-1)
…(3)
[数式4]
q i ( 1 ) = Σ n = 0 O ( 1 ) - 1 ( O n + O ( 0 ) · M ( i mod 32 ) , n ) mod 2
(i=0,1,…,Q(1)-1)
…(4)
(3)式以及(4)式中的Mi,n是里德穆勒码的基序列。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基序列Mi,n的表。Q(0)表示第1ACK/NACK片段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Q(1)表示第1ACK/NACK片段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
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g对从RM编码部1071e输入的第1ACK/NACK片段的编码比特、与从RM编码部1071f输入的第2ACK/NACK片段的编码比特进行连结。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g在以PUS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将连结后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输出至交织部1071h。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g在以PUCCH发送ACK/NACK和/或信道质量信息和/或SR的情况下,将连结后的ACK/NACK和/或信道质量信息和/或SR的编码比特输出至PUCCH生成部1075。
交织部1071g对从数据编码部1071a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的编码比特、从信道质量信息编码部1071b输入的信道质量信息的编码比特、以及从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f输入的连结后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进行连结以及交织,并将连结后的编码比特输出至PUSCH生成部1073。
图13是表示执行本发明的编码符号的交织的一例的图。编码符号是使与针对PUSCH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的调制多值数为相同数量的编码比特成组而得到的,通过调制1个编码符号来生成1个调制符号。在图13中,存在与子帧内的SC-FDMA符号的符号数为相同数量的列。然而,第4列和第11列是用于上行链路参考信号(DMRS)的区域,因此不配置编码符号。在图13中,存在与由上行链路许可示出了分配的PUSCH的子载波的数量为相同数量的列。
在对配置于图13的同一列的编码符号进行了调制后,将调制符号一并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并将DFT后的信号配置于由上行链路许可示出了无线资源的分配的PUSCH的资源元素。根据第i列个编码符号所生成的DFT后的信号配置于与子帧内的第i个SC-FDMA符号对应的资源元素。交织部1071h将上行链路数据的编码符号和ACK/NACK的编码符号和CQI/PMI的编码符号和RI的编码符号如图10所示进行连结以及交织。
编码部1071在以PUCCH仅发送SR的情况下,不对SR进行编码而输出至PUCCH生成部1075。
PUSCH生成部1073对从交织部1071h输入的连结后的编码比特进行调制来生成调制符号,在图13中对配置于相同列的调制符号进行DFT,并将DFT后的PUSCH的信号输出至复用部1077。
PUCCH生成部1075对从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g输入的连结后的ACK/NACK和/或信道质量信息和/或SR的编码比特进行QPSK调制,生成第1ACK/NACK片段的调制符号和第2ACK/NACK片段的调制符号。PUCCH生成部1075对第1ACK/NACK片段的调制符号和第2ACK/NACK片段的调制符号进行连结以及交织,并将交织后的调制符号分割成上级的调制符号的块和下级的调制符号的块。
PUCCH生成部1075将上级的调制符号的块以及下级的调制符号的块各自在时域上以SC-FDMA符号为单位进行码扩频,并按码扩频后的调制符号的每个块来进行DFT,且将DFT后的PUCCH的信号输出至复用部1077。根据上级的调制符号生成的PUCCH的信号以子帧内的第1个时隙进行发送,根据下级的调制符号生成的PUCCH的信号以子帧内的第2个时隙进行发送。此外,省略PUCCH生成部1075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的编码比特、以及SR来生成PUCCH的信号的方法。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生成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小区标识符(称为physical cell identity:PCI、Cell 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带宽、以上行链路许可所通知的循环移位等而以预定的规则所求取的、基站装置3已知的序列,并将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复用部1077。
复用部1075遵照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从PUSCH生成部输入的PUSCH的信号和/或从PUCCH生成部输入的PUCCH的信号和/或从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按每个发送天线端口而复用至上行链路的资源元素。
无线发送部1077对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IFFT),进行SC-FDMA方式的调制,对SC-FDMA调制后的SC-FDMA符号附加保护间隔,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去除对中频而言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频的信号变换(上变频:upconvert)成高频的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进行功率放大,并输出至收发天线109来进行发送。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的装置构成。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括:上级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以及收发天线309。另外,上级层处理部3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和调度部3013。另外,接收部305构成为包括: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ACK/NACK分离部3053、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5、复用分离部3057、无线接收部3059和信道测量部30511。另外,发送部3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
上级层处理部301进行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另外,上级层处理部301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303。
上级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或从上级节点取得配置在下行链路的PDSCH上的下行链路数据、RRC信号、MAC CE(Control Element),并输出至HARQ控制部3013。另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各移动站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例如,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对移动站装置1设定的服务小区的管理等。
上级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调度部3013进行了分配给移动站装置1的PUSCH或PUCCH的无线资源的管理。调度部3013在对移动站装置1分配了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生成表示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上行链路许可,并将生成的上行链路许可输出至发送部307。
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级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用于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来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
接收部305遵照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309而从移动站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301。
无线接收部3059将经由收发天线309而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的信号变换(下变频:down covert)至中频,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按照将信号电平维持在适当的水平的方式来控制放大等级,并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且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3059从变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GI)的部分。无线接收部3059对于去除了保护间隔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至复用分离部3057。
复用分离部3057将从无线接收部3059输入的信号分离成PUCCH、PUSCH、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的信号。此外,该分离预先由基站装置3以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来决定,基于通知给各移动站装置1的上行链路许可中所含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来进行。复用分离部3057根据从信道测量部30511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UCCH和PUSCH的传播路径的50补偿。另外,复用分离部3057将分离出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量部30511。
复用分离部3057对分离出的PUCCH和PUSCH的信号进行离散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IDFT),取得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的调制符号。复用分离部3057将从PUSCH的信号中取得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输出至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复用分离部3055将从PUCCH的信号或PUSCH的信号中取得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的调制符号输出至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5。
信道测量部30511根据从复用分离部3057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量传播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并输出至复用分离部3057以及上级层处理部301。
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对从复用分离部3057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进行解调,并对解调后的上行链路数据的编码比特进行解码,且将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301。
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5对于从复用分离部3057输入的ACK/NACK的调制符号之中与第1ACK/NACK片段对应的调制符号,使用最大似然判定法等来解码第1ACK/NACK片段。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5对于从复用分离部3057输入的ACK/NACK的调制符号之中与第2ACK/NACK片段对应的调制符号,使用最大似然判定法等来解码第2ACK/NACK片段。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5对解码出的第1ACK/NACK片段和第2ACK/NACK片段进行连结,并将连结后的ACK/NACK和/或信道质量信息和/或SR输出至ACK/NACK分离部3053。此外,省略在仅信道质量信息或SR以PUCCH进行了发送的情况下的解调/解码处理。
ACK/NACK分离部3053将从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5输入的ACK/NACK分离成针对各子帧中的各小区的ACK/NACK,并将分离出的ACK/NACK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301。ACK/NACK分离部3053判别ACK/NACK所对应的子帧以及小区,并将针对各子帧中的各小区的ACK/NACK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301。ACK/NACK分离部3053将信道质量信息和SR直接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301。
在从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5输入的ACK/NACK被进行了捆绑时,ACK/NACK分离部3053生成与捆绑后的ACK/NACK对应的多个ACK/NACK。在捆绑后的ACK/NACK是ACK的情况下,ACK/NACK分离部3053全部生成ACK来作为与捆绑后的ACK/NACK对应的多个ACK/NACK。在捆绑后的ACK/NACK是NACK的情况下,ACK/NACK分离部3053全部生成NACK来作为与捆绑后的ACK/NACK对应的多个ACK/NACK。
发送部307遵照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并对从上级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并对PHICH、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且经由收发天线309将信号发送至移动站装置1。
编码部3071对于从上级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使用块编码、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预定的编码方式来进行编码,或使用由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决定的编码方式来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以BPSK、QPSK、16QAM、64QAM等预定的、或由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决定的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比特进行调制。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生成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小区标识符(PCI)等以预定的规则求取的、移动站装置1已知的序列来作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部3075对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所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
无线发送部3077对复用后的调制信号等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IFFT),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对OFDM调制后的OFDM符号附加保护间隔,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去除对中频而言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频的信号变换(上变频:upconvert)成高频的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进行功率放大,并输出至收发天线309来进行发送。
以下,以流程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的动作。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移动站装置1生成与针对各子帧中的小区的ACK/NACK以同一子帧的物理信道一并被发送的子帧组相应的ACK/NACK(步骤S100)。
在步骤S100中所生成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移动站装置1从小区索引大的辅小区起依次以小区为单位对于ACK/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尝试使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给定的尺寸以下(步骤S102)。移动站装置1在步骤S100中所生成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为给定的尺寸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前进至步骤S105。
移动站装置1在步骤S102中对于全部的服务小区执行空间上的捆绑所生成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步骤S103-“是”),从小区索引大的辅小区起依次以小区为单位对于ACK/NACK执行时域捆绑,尝试使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给定的尺寸以下(步骤S104)。移动站装置1在步骤S102中所生成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为给定的尺寸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03-“否”),前进至步骤S105。
移动站装置1对步骤S102和/或步骤S104中捆绑后的、或未捆绑的ACK/NACK进行连结和/或交织(步骤S105)。此外,在以同一PUCCH一并发送ACK/NACK和信道质量信息和SR的情况下,在步骤S105中,对步骤S102和/或步骤S104中捆绑后的、或未捆绑的ACK/NACK和信道质量信息和SR一并进行连结和/或交织。在步骤S105后,移动站装置1结束对ACK/NACK进行捆绑以及连结的处理。
由此,移动站装置1在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时能执行针对高效地利用了上行链路的资源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的处理。
本发明所涉及的基站装置3、以及移动站装置1所动作的程序可以是按照实现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方式对CPU(中央处理器)等进行控制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而且,关于这些装置所处理的信息,在其处理时临时存放于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其后,容纳至Flash ROM(只读存储器)等各种ROM或HDD(硬盘驱动器),并根据需要由CPU读出,进行修正/写入。
(a)本发明还能采用如下形态。即,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如下处理:从针对最初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起依次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以及在将针对某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连结后,依次对针对下一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
(b)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交织的处理。
(c)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移动站装置中,执行将所述ACK/NACK和信道状态信息一并进行交织的处理。
(d)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动站装置中,执行将所述ACK/NACK和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的处理。
(e)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
(f)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移动站装置中,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辅小区起依次执行对针对所述辅小区的ACK/NACK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
(g)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移动站装置中,在所述辅小区设定了多个的情况下,遵照由所述基站装置通知的针对辅小区的优先级,执行对于ACK/NACK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
(h)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
(i)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动站装置中,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辅小区起依次执行对于针对所述辅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
(j)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动站装置中,在所述辅小区设定有多个的情况下,遵照由所述基站装置通知的针对辅小区的优先级,执行对于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
(k)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如下处理: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以及在经所述空间上捆绑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所述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
(l)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是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如下处理:所述移动站装置从针对最初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起依次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在将针对某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连结后,依次对于针对下一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另一方面,执行从所述连结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针对所述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m)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是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执行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交织的处理;另一方面,执行从所述交织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n)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是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另一方面,执行从被执行了所述空间上捆绑的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o)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是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另一方面,执行从被执行了所述时域捆绑的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p)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是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如下处理:所述移动站装置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在经所述空间上捆绑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所述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另一方面,执行从被执行了所述时域捆绑以及空间上的捆绑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q)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执行如下处理:从针对最初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起依次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在将针对某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连结后,对于针对下一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连结的处理,所述基站装置执行从所述连结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r)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执行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交织的处理,所述基站装置执行从所述交织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s)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所述基站装置执行从被执行了所述空间上捆绑的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t)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所述基站装置执行从被执行了所述时域捆绑的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u)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执行如下处理:将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在经所述空间上捆绑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所述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所述基站装置执行从被执行了所述时域捆绑以及空间上的捆绑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v)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执行如下处理:从针对最初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起依次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以及在将针对某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连结后,依次对于针对下一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
(w)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执行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交织的处理。
(x)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
(y)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
(z)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执行如下处理: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以及在经所述空间上捆绑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所述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
(A)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执行如下处理:所述移动站装置从针对最初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起依次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在将针对某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连结后,依次对于针对下一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另一方面,执行从所述连结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B)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执行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交织的处理;另一方面,执行从所述交织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C)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另一方面,执行从被执行了所述空间上捆绑的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D)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另一方面,执行从被执行了所述时域捆绑的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E)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用于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执行如下处理:所述移动站装置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在经所述空间上捆绑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所述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另一方面,执行从被执行了所述时域捆绑以及空间上的捆绑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F)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用于移动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以可执行的方式使包含如下处理在内的一系列处理芯片化:从针对最初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起依次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以及在将针对某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连结后,依次对于针对下一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
(G)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用于移动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以可执行的方式使如下处理芯片化: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交织的处理。
(H)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用于移动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以可执行的方式使如下处理芯片化: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
(I)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用于移动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以可执行的方式使如下处理芯片化: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
(J)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用于移动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以可执行的方式使包含如下处理在内的一系列处理芯片化: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以及在经所述空间上捆绑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所述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
(K)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用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以可执行的方式使包含如下处理在内的一系列处理芯片化:所述移动站装置从针对最初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起依次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在将针对某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连结后,依次对于针对下一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连结的处理;另一方面,从所述连结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L)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用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以可执行的方式使如下处理芯片化:所述移动站装置执行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进行交织的处理;另一方面,从所述交织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M)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用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以可执行的方式使如下处理芯片化:所述移动站装置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另一方面,从被执行了所述空间上捆绑的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N)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用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以可执行的方式使如下处理芯片化:所述移动站装置在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直到所述ACK/NACK的净荷尺寸变为所述给定的尺寸以下为止,执行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依次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另一方面,执行从被执行了所述时域捆绑的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O)另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用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基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以可执行的方式使如下处理芯片化:所述移动站装置对于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全部进行空间上捆绑的处理;在经所述空间上捆绑的ACK/NACK的净荷尺寸大于所述给定的尺寸的情况下,对于针对小区的ACK/NACK进行时域捆绑的处理;另一方面,从被执行了所述时域捆绑以及空间上的捆绑处理后的ACK/NACK中分离出所述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ACK/NACK的处理。
此外,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站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至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且使该记录介质上所记录的程序读入计算机系统并予以执行来实现。
此外,在此所谓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内置在移动站装置1、或基站装置3中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周边设备等硬件。另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的可移动介质、以及内置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的存储装置。
进而,“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可以包括像在经由互联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且动态地保存程序的介质、以及像成为在此情况下的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存一段时间的介质。另外,上述程序既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进而还可以是能与已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进行组合来实现前述的功能的程序。
另外,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站装置1、基站装置3一部分或全部,既可以典型地以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也可以作为芯片组来实现。移动站装置1、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块既可以单独芯片化,又可以对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集成来芯片化。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手法不限于LSI,还可以以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另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还能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以上参照附图来详述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具体的构成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设计变更等。
符号说明
1(1A、1B、1C) 移动站装置
3 基站装置
101 上级层处理部
103 控制部
105 接收部
107 发送部
1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1013 调度部
1051 解码部
1053 解调部
1055 复用分离部
1057 无线接收部
1059 信道测量部
1071 编码部
1073 PUSCH生成部
1075 PUCCH生成部
1077 复用部
1079 无线发送部
10711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1071a 数据编码部
1071b 信道质量信息编码部
1071c HARQ-ACK连结部
1071d HARQ-ACK分割部
1071e RM编码部
1071f RM编码部
1071g 编码比特连结部
1071h 交织部
301 上级层处理部
303 控制部
305 接收部
307 发送部
3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3013 调度部
3051 数据解调/解码部
3053 ACK/NACK分离部
3055 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
3057 复用分离部
3059 无线接收部
30511 信道测量部
3071 编码部
3073 调制部
3075 复用部
3077 无线发送部
3079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Claims (21)

1.一种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备:
无线资源控制部,其通过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按照所述多个ACK/NACK所对应的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顺序进行连结之后,对所连结的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和
编码部,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
3.一种移动站装置,将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接收到的传输块的各传输块对应的ACK或NACK以单一的物理信道向基站装置进行发送,所述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无线资源控制部,
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由所述基站装置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来决定是否对针对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的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
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接收到1个传输块时,
在由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对应于接收到的所述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来生成NACK,
在由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对应于接收到的所述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不生成NACK。
4.一种基站装置,使用对移动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所述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装置具备接收部,所述接收部接收如下信号,即所述移动站装置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按照所述多个ACK/NACK所对应的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顺序进行连结之后,对所连结的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以物理上行链路信道所发送的根据所述编码后的多个ACK/NACK序列而生成的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是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交织并分离而生成的。
6.一种基站装置,以单一的物理信道从移动站装置接收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发送的传输块各自对应的ACK或NACK,所述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装置具备无线资源控制部和接收部,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
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来对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1个传输块时,
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所述接收部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对应于已发送的所述1个传输块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对应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未接收到的传输块而由移动站装置生成的NACK所生成的信号,
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于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所述接收部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对于对应于已发送的所述1个传输块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对应的NACK以外的信号执行了捆绑后的结果所生成的信号。
7.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使用由所述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按照所述多个ACK/NACK所对应的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顺序进行连结之后,对所连结的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
所述基站装置使用物理上行链路信道来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所述编码后的ACK/NACK序列所生成的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
9.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在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置之间使用单一的物理信道进行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接收到的传输块的各传输块对应的ACK或NACK的通信,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装置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
所述移动站装置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来决定是否对针对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的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接收到1个传输块时,在决定为对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接收到的所述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来生成NACK,在决定为对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接收到的所述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不生成NACK。
10.一种用于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
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按照所述多个ACK/NACK所对应的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顺序进行连结之后,对所连结的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执行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的处理。
12.一种用于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移动站装置将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接收到的传输块的各传输块对应的ACK或NACK使用单一的物理信道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由所述基站装置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
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来决定是否对针对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的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
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接收到1个传输块时,
在决定为对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接收到的所述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来生成NACK,
在决定为对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对应于接收到的所述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不生成NACK。
13.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基站装置使用已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如下信号,即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按照所述多个ACK/NACK所对应的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顺序进行连结之后,对所连结的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根据以物理上行链路信道所发送的所述编码后的多个ACK/NACK序列而生成的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是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而生成的。
15.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该基站装置使用单一的物理信道与移动站装置进行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发送的传输块各自对应的ACK或NACK的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
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由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到1个传输块时,
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对应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而由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对应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未接收到的传输块而由移动站装置生成的NACK所生成的信号,
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对于对应于已发送的所述1个传输块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对应的NACK以外的信号执行了捆绑后的结果所生成的信号。
16.一种用于移动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移动站装置使用由基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资源控制部,其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按照所述多个ACK/NACK所对应的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顺序进行连结之后,对所连结的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和
编码部,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进行交织并分离。
18.一种用于移动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移动站装置将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接收到的传输块的各传输块对应的ACK或NACK以单一的物理信道向基站装置进行发送,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
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由所述基站装置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来决定是否对针对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的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
在决定为对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对应于接收到的所述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来生成NACK,
在决定为对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对应于接收到的所述1个传输块来生成ACK或NACK,并对应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不生成NACK。
19.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基站装置使用对移动站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来与所述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包括接收部,所述接收部接收如下信号,即所述移动站装置对针对多个子帧的各子帧中的多个小区的各小区的多个ACK/NACK按照所述多个ACK/NACK所对应的服务小区的小区索引的顺序进行连结之后,对所连结的ACK/NACK进行交织并分割来生成多个ACK/NACK序列,并对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分别单独编码,以物理上行链路信道发送的根据所述编码后的多个ACK/NACK序列而生成的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ACK/NACK序列是将所述多个ACK/NACK与调度请求一并交织并分离而生成的。
21.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基站装置以单一的物理信道从移动站装置接收与在多个小区中以1个或多个子帧发送的传输块各自对应的ACK或NACK,所述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和接收部,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部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之中的至少1个小区,设定能以1个子帧使用空间复用来发送2个传输块的发送模式,
在某子帧中以所述发送模式的小区由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到1个传输块时,
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所述ACK或NACK不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所述接收部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根据对应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到的1个传输块而由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对应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未接收到的传输块而由移动站装置生成的NACK所生成的信号,
在根据所述ACK或NACK的比特数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决定为对所述ACK或NACK执行空间上的捆绑的情况下,所述接收部接收根据对于对应于已发送的所述1个传输块而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生成的ACK/或NACK、以及与未接收到的传输块对应的NACK以外的信号执行了捆绑后的结果所生成的信号。
CN201180053560.8A 2010-11-09 2011-11-07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32020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0929 2010-11-09
JP2010-250929 2010-11-09
PCT/JP2011/075533 WO2012063754A1 (ja) 2010-11-09 2011-11-07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2059A CN103202059A (zh) 2013-07-10
CN103202059B true CN103202059B (zh) 2016-08-10

Family

ID=46050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3560.8A Active CN103202059B (zh) 2010-11-09 2011-11-07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844029B2 (zh)
EP (1) EP2640119B1 (zh)
JP (1) JP5835588B2 (zh)
CN (1) CN103202059B (zh)
WO (1) WO20120637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95390B1 (en) 2011-01-07 2022-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WO2013043018A2 (ko) * 2011-09-23 2013-03-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5943075B2 (ja) 2012-06-20 2016-06-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局、基地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EP2688238B1 (en) * 2012-07-20 2015-06-03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jointly encod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s an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s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4040274A1 (en) * 2012-09-14 2014-03-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ack/nack bundling enhancement for lte tdd eimta
CN103858500B (zh) * 2012-09-29 2018-0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设备
WO2014109685A1 (en) * 2013-01-10 2014-07-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imultaneous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dual connectivity mode
WO2015027520A1 (zh) * 2013-09-02 2015-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5960824B (zh) * 2014-01-30 2020-02-18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US10194462B2 (en) 2014-07-11 2019-01-29 Apple Inc.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link-budget-limited devices
EP3229537A4 (en) * 2014-12-23 2018-04-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scheduling physical radio resource block
CN105812110B (zh) * 2015-01-03 2019-09-03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的ca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7409325B (zh) * 2015-03-31 2021-11-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0587372B2 (en) * 2015-04-20 2020-03-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ACK/NACK respon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6301695B (zh) * 2015-05-18 2019-07-12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一种上行控制信道信号传输方法
JP6101311B2 (ja) * 2015-06-26 2017-03-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0771075B (zh) * 2017-06-15 2022-11-2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和基站之间发送和接收确认信息的方法以及支持该方法的设备
WO2019134083A1 (en) * 2018-01-04 2019-07-1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7265046B2 (ja) * 2018-01-04 2023-04-25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ユーザ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992422B2 (en) * 2018-08-21 2021-04-27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decoding for advanced networks
US11129173B2 (en) * 2018-11-23 2021-09-2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delink feedback informat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02631A (zh) * 2009-11-04 2010-05-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令传输方法和装置
JP2010252257A (ja) * 2009-04-20 2010-11-04 Sharp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56026B2 (en) * 2000-12-14 2008-04-08 Silicon Graphics, Inc. Node translation and protection in a clustered multiprocessor system
JP2004007028A (ja) * 2002-04-26 2004-0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KR101008636B1 (ko) * 2004-05-04 2011-0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소프터 핸드오버시에 적용되는 패킷 전송 성공 여부 전송방법
JP4624095B2 (ja) * 2004-12-21 2011-02-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タリーブ装置およびインタリーブ方法
KR101028224B1 (ko) * 2005-10-17 2011-04-11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통신 방법,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및 이동국
PL2940910T3 (pl) * 2007-08-13 2018-04-30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Llc Urządzenie do komunikacji radiowej i sposób rozpraszania sygnału odpowiedzi
MX2010004636A (es) * 2007-10-30 2010-07-02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Provision de señalizacion de solicitud de agendacion mejorada con acuse de recibo/acuse de recibo negativo o indicador de calidad de canal.
CN101505208A (zh) * 2008-02-04 2009-08-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分配上行ack/nack信道的方法
US9030948B2 (en) * 2008-03-30 2015-05-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coding and decod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1500260B (zh) * 2008-04-29 201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为用户分配应答信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100035555A1 (en) * 2008-08-05 2010-02-1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multi-cell cooperation techniques
US8295253B2 (en) * 2009-02-05 2012-10-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icient ACK transmission for uplink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release in LTE
EP2765730A3 (en) * 2010-01-08 2015-04-1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or multiple carriers
US20110235619A1 (en) * 2010-03-29 2011-09-29 Ntt Docomo Inc. Enhanced frequency diversity technique for system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US9106419B2 (en) * 2010-08-16 2015-08-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ACK transmission for multi-carrier operation with downlink assignment index
US8923223B2 (en) * 2010-08-16 2014-12-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ultiple component carriers
US8582518B2 (en) * 2010-11-09 2013-11-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ower control for ACK/NACK format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WO2013043018A2 (ko) 2011-09-23 2013-03-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52257A (ja) * 2009-04-20 2010-11-04 Sharp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1702631A (zh) * 2009-11-04 2010-05-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令传输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CK/NACK transmission schemes for TDD in LTE-A;Huawei, HiSilicon;《3GPP》;20101015;全文 *
Large ACK/NACK payload in support of CA in TDD;ZTE;《3GPP》;20101015;全文 *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Scheduling request indicator and ACK/NACK information for LTE-Advanced;Panasonic;《3GPP》;20101015;全文 *
Way forward on Supporting ACK/NACK Payload Larger than 11 Bits in Rel-10 TDD;CMCC et al.;《3GPP》;2010101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40119B1 (en) 2020-06-17
EP2640119A4 (en) 2016-10-12
US20130265963A1 (en) 2013-10-10
WO2012063754A1 (ja) 2012-05-18
EP2640119A1 (en) 2013-09-18
JPWO2012063754A1 (ja) 2014-05-12
US10420077B2 (en) 2019-09-17
JP5835588B2 (ja) 2015-12-24
US9844029B2 (en) 2017-12-12
CN103202059A (zh) 2013-07-10
US20180054805A1 (en) 2018-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2059B (zh)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3518406B (zh) 移动台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2263616B (zh) 指示控制信道的方法及装置
CN103119886B (zh) 在无线系统中发送接收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CN104769868B (zh) 终端装置、集成电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基站装置
CN103947246B (zh) 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474728B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04170509B (zh)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CN110169161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3891380B (zh) 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7534508B (zh) 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
CN105453680B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06063314A (zh) 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CN102934502A (zh)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3181210B (zh)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5230066B (zh) 终端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6063322A (zh) 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WO2012141463A2 (ko)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170171739A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N104883247B (zh) 基站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CN105794288A (zh)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03181107A (zh) 移动站装置、处理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850175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09076521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9845366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