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1210B -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1210B
CN103181210B CN201180051187.2A CN201180051187A CN103181210B CN 103181210 B CN103181210 B CN 103181210B CN 201180051187 A CN201180051187 A CN 201180051187A CN 103181210 B CN103181210 B CN 1031812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ck
station apparatus
ack
base station
code b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11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1210A (zh
Inventor
铃木翔一
相羽立志
秋元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81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1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1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12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4Maximum-likelihood or sequential decoding, e.g. Viterbi, Fano, ZJ algorith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91Spatial equalizers
    • H04L25/03898Spatial equalizers codebook-based design
    • H04L25/03904Spatial equalizers codebook-based design cooperative design, e.g. exchanging of codebook information between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藉由物理上行链路信道而有效率地发送多于11比特的ACK/NACK。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是将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上述ACK/NACK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蜂窝式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及无线网络的进化(以下称为“LongTermEvolution(LTE,长期演进)”、或者“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TRA,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3GPP)中正被研讨。在LTE中,作为自基站装置至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通信(下行链路)的通信方式,使用有作为多载波发送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方式。此外,作为自移动站装置至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使用有作为单载波发送的SC-FDMA(Single-Carrier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
在LTE中,表示移动站装置以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PDSCH)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亦称为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ACK)是使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PUCCH)或者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PUSCH)而发送。移动站装置发送ACK/NACK时未分配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ACK/NACK是以PUCCH发送。移动站装置发送ACK/NACK时已分配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ACK/NACK是以PUSCH发送的。在LTE中,在以PUSCH发送3比特以上的ACK/NACK的情况下,对ACK/NACK进行李得米勒(Reed-Muller)编码,生成32比特的ACK/NACK编码比特序列。
在LTE-A中以PUCCH发送多于12比特的ACK/NACK的情况下,研究有将ACK/NACK序列分割为2个ACK/NACK序列,对2个ACK/NACK区段分别进行李得米勒编码(非专利文献1)。
在3GPP中,研究有利用较LTE更宽频的频带,实现更高速的数据的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LongTermEvolution-Advanced(LTE-A)”、或者“Advanced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A-EUTRA)”)中,具有与LTE的后向兼容性(backwardcompatibility)。即,LTE-A的基站装置可与LTE-A及ITE两者的移动站装置同时进行无线通信,且LTE-A的移动站装置可与LTE-A及LTE两者的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LTE-A是使用与LTE相同的信道构造。
在LTE-A中,提出有使用多个与LTE相同信道构造的频带(以下称为“分量载波(ComponentCarrier:CC)”)或者小区,作为1个频带(宽频频带)的技术(亦称为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小区聚合:cellaggregation等)。例如,在使用频带聚合的通信中,基站装置可使用1个或者多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DownlinkComponentCarrier:DLCC)或者小区,向移动站装置同时发送多个上行链路许可,且移动站装置可使用同时接收的多个上行链路许可所分配的多个上行链路分量载波(UplinkCompOnentCarrier:ULCC)或者小区的无线资源,向基站装置同时发送多个PUSCH。
在LTE-A中,研究有移动站装置将对于同时接收的多个PDSCH的各自的多个ACK/NACK发送至基站装置时,使用移动站装置发送的多个PUSCH中的1个PUSCH,将上行链路数据(上位层的信息信道)(UplinkSharedChannel:UL-SCH)及多个ACK/NACK同时发送(非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WayforwardonSupportingACK/NACKPayloadLargerthan11BitsinRel-10TDD”,3GPPTSGRANWGlMeeting#62bis,R1-105776,October11-15,2010。
[非专利文献2]“UCITransmissioninthePresenceofUL-SCHData”,3GPPTSGRANWGlMeeting#61,R1-103067,May10-14,2010。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并未揭示以单一PUSCH发送多于11比特的ACK/NACK时的详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方面研究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站装置能以物理上行链路信道有效率地发送多于11比特的ACK/NACK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手段。即,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其是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上述移动站装置根据自上述基站装置所接收的对于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生成2个ACK/NACK序列,对上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根据上述ACK/NACK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将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连结,且将自上述连结后的码比特序列生成的信号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上述基站装置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信号,并自上述所接收的信号而进行ACK/NACK的解码处理。
(2)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通信者,且根据自上述基站装置所接收的对于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生成2个ACK/NACK序列,对上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根据上述ACK/NACK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将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连结,且将自上述经连结的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
(3)此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方法包含将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以规定比特数单位交替连结的方法。
(4)此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方法包含在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中的一方的码比特序列的最低位比特处连结另一方的码比特序列的方法。
(5)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者,且上述移动站装置根据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对于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而生成2个ACK/NACK序列,对上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而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根据上述ACK/NACK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将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连结,并接收自上述经连结的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
(6)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在与基站装置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且包括如下步骤:根据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对于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生成2个ACK/NACK序列,对上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根据上述ACK/NACK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足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将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连结;以及将自上述连结后的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发送至基站装置。
(7)此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方法包含将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以特定比特数单位交替连结的方法。
(8)此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方法包含在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中的一方的码比特序列的最低位比特处连结另一方的码比特序列的方法。
(9)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在与移动站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且包括如下机构:上述移动站装置根据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对于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而生成2个ACK/NACK序列,对上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而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根据上述ACK/NACK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将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连结,并接收自上述经连结的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
(10)此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其是在与基站装置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且包括如下功能:根据自上述基站装置所接收的对于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而生成2个ACK/NACK序列:对上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而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以及根据上述ACK/NACK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将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连结,并将自上述连结后的码比特序列生成的信号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
(11)此外,在本发明的集成电路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方法包括将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以规定比特数单位交替连结的方法。
(12)此外,在本发明的集成电路中,上述连结方法包括在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中的一方的码比特序列的最低位比特处连结另一方的码比特序列的方法。
(13)此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且其包括如下功能:上述移动站装置根据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对于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生成2个ACK/NACK序列,对上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而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根据上述ACK/NACK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将上述2个码比特序列连结,并接收自上述经连结的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移动站装置能以物理上行链路信道而有效率地发送多于11比特的ACK/NACK。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小区聚合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帧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下行链路的子帧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行链路的子帧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方块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编码部1071的构成的概略方块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基序列Mi,n的表。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连结后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qi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编码符号的交织的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PUCCH生成部1075的构成的概略方块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方块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考附图一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首先,对本发明的物理信道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移动站装置1A~1C、及基站装置3。图1表示自基站装置3至移动站装置1A~1C的无线通信(下行链路)中,分配有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signal:SS)、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ownlinkReferenceSignal:DLRS)、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BroadcastChannel:PB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PDC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PDSCH)、物理多播信道(PhysicalMulticastChannel:PM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hysicalControlFormatIndicatorChannel:PCFICH)、物理HARQ指示符信道(PhysicalHybridARQIndicatorChannel:PHICH)。
图1中表示有自移动站装置1A~1C至基站装置3的无线通信(上行链路)中,分配有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ReferenceSignal:ULRS)、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PUC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PUS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PRACH)。以下,将移动站装置1A~1C称作移动站装置1。
同步信号是移动站装置1用以获取下行链路的频域及时域的同步的信号。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是移动站装置l用以获取下行链路的频域及时域的同步、或者移动站装置1用以测定下行链路的接收质量、或者移动站装置1用以进行PDSCH或PDCCH的传播路径修正的信号。
PBCH是用以广播移动站装置1中共通使用的控制参数(系统信息)(BroadcastChannel:BCH)的物理信道。PBCH是以40ms之间隔发送的。40ms间隔的定时是在移动站装置1中进行盲检测(blinddetection)的。
PDCCH是用以发送下行链路分配(亦称为downlinkassignment、或者downlinkgrant)或上行链路许可(upiinkgrant)等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DCI)的物理信道。下行链路分配由对于PDSCH即下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相关的信息(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MCS)、表示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等构成。上行链路许可是由对于PUSCH即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相关的信息、表示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等构成。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使用有多种格式。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格式称为DCI格式(DCIformat)。下行链路分配的DCI格式准备有基站装置3使用1个发送天线端口或者发送分集发送PDSCH的情况下使用的DCI格式1A、基站装置3使用MIMOSM(MultipleInpuMultipleOutputSpatialMultiplexing,多输入多输出空间复用)向PDSCH发送多个下行链路数据(DownlinkSharedChannel:DL-SCH)的情况下使用的DCI格式2等。
上行链路许可的DCI格式准备有移动站装置1使用1个发送天线端口发送PUSCH的情况下使用的DCI格式0、移动站装置使用MIMOSM向PUSCH发送多个上行链路数据(UplinkSharedChannel:UL-SCH)的情况下使用的DCI格式0A等。
所谓MIMOSM,是指相对于由多个发送天线端口及多个接收天线端口实现的多个空间维度的信道,将多个信号复用后进行收发的技术。此处,所谓天线端口是指信号处理所使用的逻辑天线,1个天线端口既可由1个物理天线构成,亦可由多个物理天线构成。
在使用MIMOSM的发送侧,对多个信号进行用以形成适当的空间信道的处理(称为预编码(precoding)),且使用多个发送天线而发送经预编码处理的多个信号。在使用MIMOSM的接收侧,对使用多个接收天线所接收的多个信号进行用以空间维度的信道中经复用的信号适当分离的处理。
基站装置3将基站装置3调度后的PUSCH所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的数、PUSCH内经空间复用的区域(以下称为层或者Layer)的数、配置有上行链路数据的层、表示移动站装置1进行的预编码种类的信息包含在DCI格式0A内发送。移动站装置1基于自基站装置3接收的DCI格式0A,决定以DCI格式0A对应的PU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的数、PUSCH内经空间复用的层的数、配置有上行链路数据的层、预编码的种类。
PDSCH是用于发送未藉由寻呼信道(PagingChannel:PCH)、PBCH广播、即BCH以外的系统信息或下行链路数据的物理信道。PMCH是用于发送作为与MBMS(MultimediaBroadcastandMulticastService)相关的信息的多播信道(MulticastChannel:MCH)的物理信道。
PCFICH是用于发送表示配置有PDCCH的区域的信息的物理信道。PHICH是用于发送表示基站装置3所接收的上行链路数据是否解码成功的HARQ指示符的物理信道。
基站装置3在PUSCH所含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成功的情况下,HARQ指示符表示ACK(ACKnowledgement),基站装置3在PUSCH所合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HARQ指示符表示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再者,在表示同一PUSCH所含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每一个的解码是否成功的情况下,多个HARQ指示符是藉由多个PHICH而发送的。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是用于基站装置3获取上行链路的时域的同步、或者用于基站装置3测定上行链路的接收质量、或者用于基站装置3进行PUSCH或PUCCH的传播路径修正的信号。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在假定SC-FDMA而分割的无线资源中进行使用CAZAC(ConstantAmplitudeandZeroAuto-Correlation)序列的编码扩展。
所谓CAZAC序列,是指在时域及频域具有固定振幅且自相关特性优异的序列。由于在时域具有固定振幅故可将PAPR(PeaktoAveragePowerRatio)抑制地较低。DMRS中在时域应用循环延迟。该时域的循环延迟是被称为循环移位。再者,循环移位在频域中相当于将CAZAC序列以子载波单位进行相位旋转。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存有与PUSCH或者PUCCH进行时间复用而发送的用于PUSCH与PUCCH的传播路径补偿的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以及与PUSCH及PUCCH独立发送的用于基站装置3估计上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状况的SRS(SoundingReferenceSignal)。DMRS不仅使用循环移位且亦使用时域的扩展码(OrthogonalCoverCode:OCC)。
PUCCH是用以发送表示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信息(ChannelQualityInformation)、表示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请求的调度请求(SchedulingRequest:SR)、表示移动站装置1所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ACK/NACK(亦称为HARQ-ACK)等作为用于通信控制的信息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ControlInformation:UCI)的物理信道。
信道质量信息中存在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QualityIndicator:CQI)、秩指示符(RankIndicator:RI)及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redocingMatrixIndicator:PMI)。CQI是表示用以变更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纠错方式、纠错的编码率、数据调制多值数等无线传送参数的信道质量的信息。
RI是表示在下行链路利用MIMOSM方式对多个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空间复用发送的情况下,对移动站装置1向基站装置3请求的预发送信号序列进行前处理的信号序列的单位(流)的数(Rank)的信息。PMI是在利用MIMOSM方式进行空间复用发送的情况下对移动站装置1向基站装置3请求的预发送信号序列进行前处理的预编码的信息。
PUSCH是用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物理信道。移动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时未分配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是藉由PUCCH而发送的。移动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时已分配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是藉由PUSCH而发送的。再者,在分配多个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是藉由任一PUSCH而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PRACH是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的物理信道。PRACH以移动站装置1获取与基站装置3的时域的同步为最大目的,此外,亦用于初始接入、切换、重新连接请求、及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请求。
上行链路数据(UL-SCH)、下行链路数据(DL-SCH)、多播信道(MCH)、PCH及BCH等是传输信道。以PUSCH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单位及以PDSCH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单位被称为传输块(transportblock)。传输块是MAC(MediaAccessControl)层进行处理的单位,对每一传输块进行HARQ(重传)的控制。
在物理层中传输块与码字(CordWord:CW)相对应,且对每一码字进行编码等信号处理。传输块大小是传输块的比特数(有效载荷大小)。移动站装置1根据由表示上行链路许可或下行链路分配所含的PUSCH或者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表示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ResourceBlock:PRB)的数、以及与PUSCH或者PDSCH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相关的信息(MCS或者MCS&RV(RedundancyVersion))而识别传输块大小。
以下,对本发明的小区聚合(载波聚合)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小区聚合处理的一例的图。在图2中,横轴表示频域、纵轴表示时域。在图2所示的小区聚合处理中,聚合有3个服务小区(serringcell)(服务小区1、服务小区2、服务小区3)。所聚合的多个服务小区中,1个服务小区为主小区(Primarycell:Pcell)。主小区具有与LTE的小区同等功能的服务小区。
除主小区以外的服务小区为辅小区(Secondafycell:Scell)。辅小区是与主小区相比功能受限的小区,主要用于PDSCH及/或PUSCH的收发。例如,移动站装置1仅在主小区进行随机接入。此外,移动站装置1亦可不接收辅小区的PBCH及PDSCH所发送的寻呼及系统信息。
下行链路中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DownlinkComponentCarrier:DLCC),上行链路中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为上行链路分量载波(UplinkComponentCarrier:ULCC)。下行链路中对应于主小区的载波为下行链路主分量载波(DownlinkPrimaryComponentCarrier:DLPCC),上行链路中与主小区对应的载波为上行链路主分量载波(UplinkPrimaryComponentCarrier:ULPCC)。下行链路中对应于辅小区的载波为下行链路辅分量载波(DownlinkSecondaryComponentCarrier:DLSCC),上行链路中对应于辅小区的载波为上行链路辅分量载波(UplinkSecondaryComponentCarrier:ULSCC)。
基站装置3作为主小区而必须设定DLPCC与ULPCC的两者。此外,基站装置3作为辅小区可仅设定DLSCC、或者设定DLSCC与ULSCC的两者。
此外,服务小区的频率或者载波频率被称为服务频率或者服务载波频率,主小区的频率或者载波频率被称为主频率或者主载波频率,辅小区的频率或者载波频率被称为辅频率或者辅载波频率。
移动站装置1与基站装置3首先使用1个服务小区开始通信,开始通信之后,基站装置3使用RRC信号(RadioResourceControlsignal:无线资源控制信号)向移动站装置1设定1个主小区及1个或者多个辅小区的组。
在图2中,服务小区1为主小区,服务小区2及服务小区3为辅小区。服务小区1(主小区)中设定有DLPCC及ULPCC的两者,服务小区2(辅小区)中设定有DLSCC-1及ULSCC-2的两者,服务小区3(辅小区)中仅设定有DLSCC-2。
DLCC及ULCC所使用的信道具有与LTE相同的信道构造。在图2中,DLCC各自中具有配置有以斜线阴影化的区域所示的PHICH、PCFICH及PDCCH的区域、以及配置有以网点阴影化的区域所示的PDSCH的区域。PHICH、PCFICH及PDCCH是经频率复用及/或时间复用的。PHICH、PCFICH及PDCCH为经频率复用及/或时间复用的区域、以及配置有PDSCH的区域是经时间复用的。ULCC各者中,配置有灰色区域所示的PUCCH的区域、以及配置有横线阴影化的区域所示的PUSCH的区域被频率复用。
在小区聚合中,1个服务小区(DLCC)最多可发送1个PDSCH,1个服务小区(ULCC)最多可发送1个PUSCH。图2中,可使用3个DLCC而同时发送最多3个PDSCH,可使用2个ULCC而同时发送最多2个PUSCH。
此外,在小区聚合中,包含表示主小区的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的下行链路分配以及包含表示主小区的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的上行链路许可,是藉由主小区的PDCCH而发送的。将包含表示辅小区的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的下行链路分配以及包含表示辅小区的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的上行链路许可藉由PDCCH而发送的1个服务小区,是由基站装置3设定的。该设定亦可对于每个移动站装置1而不同。
移动站装置1设定为将包含表示某辅小区的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的下行链路分配以及包含表示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的上行链路许可藉由不同服务小区发送时,在该辅小区不进行PDCCH的解码。例如,图2中设定为将包含表示服务小区2的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的下行链路分配以及包含表示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的上行链路许可藉由服务小区1而发送,将包含表示服务小区3的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的下行链路分配以及包含表示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的上行链路许可藉由服务小区3而发送时,移动站装置1在服务小区1及服务小区3中对PDCCH进行解码,在服务小区2中不进行PDCCH的解码。
基站装置3对每一服务小区设定是否包含载波指示符(CarrierIndicator),该载波指示符是表示对下行链路分配及上行链路许可分配PDSCH或者PUSCH的无线资源的服务小区的信息。PHICH是藉由发送包含表示PHICH表示ACK/NACK的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信息的上行链路许可的服务小区而发送的。
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频分双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与单一服务小区对应的DLCC及ULCC构成为不同频率。在TDD(TimeDivisionDuplex:时分双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与单一服务小区对应的DLCC及ULCC构成为相同频率,且在服务频率中对上行链路子帧及下行链路子帧进行时间复用。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帧的构成的一例的图。在图3中,横轴表示频域、纵轴表示时域。在图3中,白色的四方形表示下行链路子帧,斜线阴线的四方形表示下行链路子帧,网点的四方形表示特殊子帧。附加在子帧的编号(#i)表示无线帧内的子帧的编号。
在下行链路子帧中发送PDCCH或PDSCH等的下行链路的信号。在上行链路子帧中发送PUCCH或PUSCH等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特殊子帧包含3个区域DwPTS(DownlinkPilotTimeSlot:下行链路导频时隙)及GP(GuardPeriod:保护时段)及UpPTS(UplinkPilotTimeSlot:上行链路导频时隙)。DwPTS、GP及UpPTS被时间复用。DwPTS是发送PDCCH或PDSCH等的下行链路的信号的区域。UpPTS是发送SRS及/或PRACH的区域,UpPTS中并不发送PUCCH及PUSCH。GP是用以对移动站装置1及基站装置3的上行链路的收发及下行链路的收发进行切换的期间。
经小区聚合后的所有服务小区具有相同子帧图案。即,在某一定时,移动站装置1与基站装置3在经小区聚合后的所有服务小区进行使用相同种类的子帧的无线通信。在图3中,移动站装置1将服务小区1至服务小区3的子帧#8、子帧#9、子帧#0及子帧#1(图3的粗点线围住的子帧)的以PDSCH所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相对应的多个ACK/NACK,藉由子帧#1至6个后的子帧#7的PUCCH或者PUSCH而发送。此外,移动站装置1将服务小区1至服务小区3的子帧#3至子帧#6(图3的粗实线围住的子帧)的PDSCH所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相对应的多个ACK/NACK,藉由子帧#6至6个后的子帧#2的PUCCH或者PUSCH而发送。
以下,对本发明的子帧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下行链路的子帧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在图4中,纵轴是时域、横轴是频域。如图4所示,DLCC的子帧是由多个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ResourceBlock:PRB)对(例如图4的虚线围住的区域)构成。该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是无线资源的分配等的单位,包含宽度预先决定的频带(PRB带宽:180kHz)及时带(2个时隙=1个子帧:1ms)。
1个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是由时域上连续的2个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PRB带宽X时隙)构成的。1个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图4中以粗线围住的单位)在频域由12个子载波(15kHz)构成,在时域是由7个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71μs)构成的。
时域中,1个子帧(1ms)是由2个时隙(0.5ms)构成。此外,1个时隙是由7个OFDM符号(约71μs)构成。作为与子帧相同时间间隔的1ms亦被称为发送时间间隔(TransmitTimeInterval:TTI)。在频域,根据DLCC的带宽而配置有多个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再者,1个子载波及1个OFDM符号构成的单元被称为下行链路资源单元。
以下,对分配至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配置进行说明。下行链路的各子帧中配置有PDCCH、PCFICH、PHICH、PDSCH、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等。PDCCH是自子帧的前端的OFDM符号(图3中以右上斜线影线的区域)而配置。配置有PDCCH的OFDM符号的数针对每一子帧不同,且表示配置有PDCCH的OFDM符号的数的信息是藉由以子帧内的第1个OFDM符号发送的PCFICH而广播的。在各子帧中,多个PDCCH经频率复用及时间复用。
PCFICH是配置在子帧的前端的OFDM符号,且与PDCCH进行频率复用。PHICH在与PDCCH相同的OFDM符号内被频率复用。各子帧中,多个PHICH经频率复用及编码复用。移动站装置1藉由自发送PUSCH起经过给定时间后(例如4ms后、4子帧后、4TTI后)的下行链路的子帧的PHICH,接收以该PU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相对应的ACK/NACK。
PDSCH是配置在子帧内的配置有PDCCH及PCFICH及PHICH的OFDM符号以外的OFDM符号(图4中未附加阴影的区域)。PD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目的地是使用下行链路分配而示在移动站装置1。PDSCH的无线资源在时域是配置在与包含表示该PDSCH的分配的下行链路分配的PDCCH相同的下行链路的子帧内的。
PDSCH、以及与该PDSCH相对应的PDCCH配置在相同或不同服务小区内。在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子帧内,多个PDSCH经频率复用及空间复用。对于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而言,为简化说明而在图4中省略图示,但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在频域及时域中是分散而配置。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行链路的子帧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在图5中,纵轴是时域、横轴是频域。如图5所示,ULCC的子帧是由多个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例如图5的虚线围住的区域)构成。该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是无线资源的分配等的单位,包含宽度预先决定的频带(PRB带宽;180kHz)及时带(2个时隙=1个子帧;1ms)。
1个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是由时域上连续的2个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PRB带宽×时隙)构成的。1个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图5中以粗线围住的单位)在频域是由12个子载波构成,在时域是由7个SC-FDMA(Single-Carrier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符号(71μs)构成。
在时域中,1个子帧(1ms)是由2个时隙(0.5ms)构成。此外,1个时隙是由7个SC-FDMA符号(时间符号)(约71μs)构成。作为与子帧为相同时间间隔的1ms亦被称为发送时间间隔(TransmitTimeInterval:TTI)。在频域中,根据ULCC的带宽而配置有多个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再者,1个子载波及1个SC-FDMA符号构成的单元被称为上行链路资源单元。
以下,对分配至上行链路的无线帧内的物理信道进行说明。在上行链路的各子帧内配置有PUCCH、PUSCH、PRACH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PUCCH配置在上行链路的频带的两端的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以右上斜线影线的区域)。在各子帧中,多个PUCCH经频率复用及编码复用。
PUSCH配置在配置有PUCCH的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以外的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对(未附加阴影的区域)。PUSCH的无线资源使用上行链路许可而分配,配置在自配置有包含该上行链路许可的PDCCH的下行链路的子帧起经过特定时间后(例如,4ms后、4子帧后、4TTI后)的上行链路的子帧内。各子帧中,多个PUSCH经频率复用及空间复用。
表示配置有PRACH的子帧及上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的信息是藉由基站装置而广播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是与PUSCH及PUCCH经时间复用后发送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与PUSCH进行时间复用的情况下,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在频域上配置在与分配有PUSCH的频带相同的频带,在时域上配置在第4个及第11个SC-FDMA符号。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与PUCCH进行时间复用的情况下,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在频域上配置在与分配有PUCCH的频带相同的频带,在时域是配置在第2个、第5个、第9个及第13个SC-FDMA符号。
以下,对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的装置构成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方块图。如图所示,移动站装置1包括上位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及、收发天线109。上位层处理部101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调度部1013。接收部105包括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复用分离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及信道测定部1059。发送部107包括编码部1071、PUSCH生成部1073、PUCCH生成部1075、复用部1077、无线发送部1079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
上位层处理部101将藉由使用者的操作等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输出至发送部107。此外,上位层处理部101进行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层,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位层处理部101为基于PDCCH所接收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等,进行接收部105、及发送部1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将其输出至控制部103。
上位层处理部101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自身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例如,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经设定的服务小区的管理。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在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将其输出至发送部107。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在所接收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成功的情况下,生成ACK并向发送部107输出ACK,在所接收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生成NACK并向发送部107输出NACK。
上位层处理部101具备的调度部1013对经由接收部105所接收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予以存储。调度部1013在接收上行链路许可的子帧起4个之后的子帧内,为了依照所接收的上行链路许可发送PUSCH,而经由控制部103对发送部107进行控制。调度部1013在自接收表示NACK的HARQ指示符的子帧起4个之后的子帧内,为了依照由调度部1013所存储的上行链路许可进行PUSCH的重传,而经由控制部103对发送部107进行控制。调度部1013在接收到下行链路分配后的子帧内,为依照所接收的下行链路分配接收PDSCH,而经由控制部103对接收部105进行控制。
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位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105、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105,及发送部107,而进行接收部105、及发送部107的控制。
接收部105依照自控制部103所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109而自基站装置3所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位层处理部101。
无线接收部1057将经由收发天线109所接收的下行链路的信号转换(下转换:downcovert)为中间频率,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以适当维持信号电平的方式控制放大水平,并基于所接收的信号的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而进行正交解调,将经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自经转换的数字信号中去除与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相当的部分,对去除保护间隔后的信号进行高速傅立叶变换(FastFouf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
复用分离部1055将所提取的信号分别分离为PHICH、PDCCH、PDSCH、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再者,该分离是基于以下行链路分配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等而进行的。此外,复用分离部1055根据自信道测定部1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进行PHICH、PDCCH及PD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复用分离部1055将经分离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定部1059。
解调部1053向PHICH上乘以对应的符号而合成,对合成后的信号进行BPSK(BinaryPhaseShiftKeying)调制方式的解调,并将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进行送往自身装置的PHICH的解码,将解码后的HARQ指示符输出至上位层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对PDCCH进行QPSK(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调制方式的解调,并向解码部1051输出。解码部1051尝试PDCCH的盲解码,在盲解码成功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含的RNTI输出至上位层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对PDSCH进行以QPSK、16QAM(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正交调幅)、64QAM等的下行链路分配所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将其输出至解码部1051。
解码部1051基于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编码率相关的信息而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输出至上位层处理部101。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自复用分离部1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而测定下行链路的路径损耗及信道的状态,将测定出的路径损耗及信道的状态输出至上位层处理部101。此外,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而算出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并将其输出至复用分离部1055。
发送部107依照自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自上位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及调制,对PUCCH、PUSCH、及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109而将其发送至基站装置3。
编码部1071对自上位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及上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将编码比特输出至PUSCH生成部及/或PUCCH生成部。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编码部1071的构成的概略方块图。编码部1071包括数据编码部1071a、HARQ-ACK连结部1071b,HARQ-ACK分割部1071c、RM编码部1071d、RM编码部1071e、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f以及交织部1071g。
数据编码部1071a基于自基站装置3所接收的上行链路许可而对自上位层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ai进行编码,将上行链路数据的编码比特fi输出至交织部。A是上行链路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比特数)。G是上行链路数据的编码比特数。HARQ-ACK连结部1071b将自上位层101输入的多个ACK/NACK连结,并将连结后的ACK/NACK[o0o1…o0-1]输出至HARQ-ACK连结部1071c。O表示自上位层101输入的ACK/NACK的比特数,即表示某一子帧所发送的ACK/NACK的比特数。在本发明中,HARQ-ACK连结部1071b仅将ACK/NACK连结,但在藉由PUCCH发送ACK/NACK及CQI/PMI/RI及SR时,HARQ-ACK连结部1071b亦可将ACK/NACK及CQI/PMI/RI及SR连结。
HARQ-ACK分割部1071c将所输入的ACK/NACK[o0o1…o0-1]分割为第1ACK/NACK区段[o0o1…oceil(O/2)-1]以及第2ACK/NACK区段[oceil(O/2)oceil(O/2)+1…oO-1],并将第1ACK/NACK区段输出至RM(Reed-Muller)编码部1071d,将第2ACK/NACK区段输出至RM编码部1071e。第1ACK/NACK区段的有效载荷大小(比特数)O(0)是以(1)式表示。第2ACK/NACK的有效载荷大小(比特数)O(1)是以(2)式表示。ceil(·)是将括号中的数字进上去的函数。
[数式1]
O(0)=ceil(O/2)…(1)
[数式2]
O(1)=O-ceil(O/2)…(2)
RM编码部1071d依照(3)式对所输入的第1ACK/NACK区段进行RM编码,将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0)i输出至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f。RM编码部1071e依照(4)式对所输入的第2ACK/NACK区段进行RM编码,将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1)i输出至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f。
[数3]
q i ( 0 ) = Σ n = 0 o ( 0 ) - 1 ( o n · M ( i mod 32 ) , n ) mod 2
(i=0,1,…,Q(0)-1)…(3)
[数式4]
q i ( 1 ) = Σ n = 0 o ( 1 ) - 1 ( o n + o ( 0 ) · M ( i mod 32 ) , n ) mod 2
(i=0,1,…,Q(1)-1)…(4)
(3)式及(4)式中的Mi,n是李得米勒符号的基序列。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基序列Mi,n的表。Q(0)是表示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Q(1)是表示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藉由PUC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将Q(0)及Q(1)设为24。在藉由PUS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Q(0)及Q(1)根据(5)式及(6)而算出。即,移动站装置1在藉由PUS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分别算出第1ACK/NACK的编码比特数及第2ACK/NACK的编码比特数。在藉由PUC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将Q(0)及Q(1)设为预定的值。藉此,可以对应第1ACK/NACK区段及第2ACK/NACK区段的有效载荷大小(比特数),而适当控制用于发送第1ACK/NACK区段及第2ACK/NACK区段的无线资源的量、及第1ACK/NACK区段及第2ACK/NACK区段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数。
再者,基站装置3也使用(5)式及(6)式而算出第1ACK/NACK区段及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数、以及第1ACK/NACK区段及第2ACK/NACK区段对应的调制符号的数,并基于所算出的结果而将ACK/NACK的调制符号及数据的调制符号分离。
[数式5]
Q ( i ) = Q m ( i ) × Q ′ ( i ) ( i = 0,1 ) · · · ( 5 )
[数式6]
Q ′ ( i )
= min ( ceil ( O ( i ) · M SC PUSCH - initial · N symb PUSCH - initia · β offset PUSCH B 1 + B 2 ) , 4 × M SC PUSCH )
(i=0,1)…(6)
在藉由PUS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Q(i)m是与ACK/NACK一并藉由PU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的调制多值数。在藉由PUC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Q(i)m是与藉由PUCCH发送的ACK/NACK相对应的QPSK调制方式的调制多值数。QPSK调制方式的调制多值数为2。16QAM的调制多值数是4。64QAM的调制多值数为6。
min(·)是选择括号中最小数字的函数。MPUSCH-initialSC表示用以与ACK/NACK一并藉由PU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的PUSCH初始发送而经调度的带宽,其以子载波的数表现。NPUSCH-initial symb是表示用以与ACK/NACK一并藉由PU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的PUSCH初始发送的子帧内的SC-FDMA符号数。βPUSCH offset是藉由基站装置3而对每一移动站装置1设定,且使用无线资源控制信号(RadioResourceControlSignal:RRCsignal)等而自基站装置3向移动站装置1通知的偏移值。B(k)是表示CWk的有效载荷大小A(k)及附加在CWk的循环冗余校验码的序列长的和。MPUSCH SC是表示用以与ACK/NACK一并藉由PU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当前子帧内的PUSCH发送而经调度后的带宽,其以子载波的数表现。
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f将自RM编码合1071d输入的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0)i、及自RM编码部1071e输入的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1)i连结。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f在藉由PUS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将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qi输出至交织部1071g。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f在藉由PUC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将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qi输出至PUCCH生成部1075。
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f是基于(7)式而进行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0) i及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1) i的连结。floor(·)是将括号中的数字舍去的函数。Q是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qi的比特数,其是Q(0)与Q(1)的和。
[数式7]
q i = q floor ( i / 2 Q m ) + i mod Q m ( floor ( i / Q m ) mod 2 ) (i=0,1,…Q)…(7)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qi的一例的图。图9(a)是表示藉由PUSCH发送ACK/NACK,且与ACK/NACK一并藉由PU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经QPSK调制的情形,以及藉由PUC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所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qi的图。图9中,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0) i是以粗线的括号围住,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1) i是以点线的括号围住。图9(a)中,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0) i以及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1) i是自前端的比特起每2个比特交替连结的。
图9(b)是表示藉由PUSCH发送ACK/NACK,且与ACK/NACK一并藉由PU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经16QAM调制的情况下所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qi的图。图9(b)中,第1ACK/NACK区段q(0) i的编码比特以及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1) i是自前端的比特起每4个比特交替连结的。图9(c)是表示藉由PUSCH发送ACK/NACK,且与ACK/NACK一并藉由PU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经64QAM调制的情况下所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qi的图。图9(c)中,第1ACK/NACK区段q(0) i的编码比特以及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1) i是自前端的比特起每6个比特而交替连结的。
即,在藉由PUS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第1ACK/NACK区段q(0) i的编码比特以及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1) i是每隔与PUSCH的上行链路数据对应的调制方式的调制多值数相同数的比特而交替连结的。即,移动站装置1的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f在藉由PUS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对应于PUSCH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而变更将第1ACK/NACK区段q(0) i的编码比特与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1) i连结的方法。此外,移动站装置1的编码比特连结合1071f对应于以PUCCH发送ACK/NACK、或以PUSCH发送ACK/NACK,而变更将第1ACK/NACK区段q(0) i的编码比特及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q(1) i连结的方法。
交织部1071g将自数据编码部1071a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fi的编码比特、以及自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f输入的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qi连结且使其交织,并将经连结的编码比特hi输出至PUSCH生成部1073。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编码符号的交织的方法的一例的图。编码符号是将与PUSCH的上行链路数据相对应的调制方式的调制多值数相同数的编码比特经分组化而成的,藉由对1个编码符号进行调制而生成1个调制符号。
图10中表示有与子帧内的SC-FDMA符号符号的数相同数的列。然而,由在第4列及第11列是用于上行链路参考信号(DMRS)的区域,故并未配置编码符号。图10中表示有与藉由上行链路许可示出分配的PUSCH的子载波的数相同数的列。
配置在图10的相同列的编码符号经调制之后,与调制符号均经离散傅立叶变换(DiscreteFourierTransform:DFT),且经DFT的信号配置在藉由上行链路许可而表示无线资源的分配的PUSCH的资源单元。自第i列的编码符号生成的经DFT的信号配置在与子帧内的第i个SC-FDMA符号对应的资源单元。
交织部1071将上行链路数据的编码符号fi、ACK/NACK的编码符号qi、CQI/PMI的编码符号及RI的编码符号如图10所示般连结及交织。在本发明中,为简化说明而省略CQI/PMI及RI的编码的说明。ACK/NACK的编码符号配置在第3、第5、第10及第12列。在图10中,附加在ACK/NACK的编码符号的数字表示配置ACK/NACK的编码符号的顺序。ACK/NACK的编码符号是自最下行的第3列而依序配置,ACK/NACK的编码符号配置至第12列为止之后,在接着的(1个以上的)行重复配置ACK/NACK的编码符号。
图10中,附加在ACK/NACK的编码符号上的数字与附加在图9的围住编码比特的括号的数字相对应。即,图9中以1个括号围住的编码比特的组是1个ACK/NACK的编码符号。本发明中,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符号是配置在第3列及第10列,且以子帧内的第3及第10SC-FDMA符号发送。本发明中,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符号是配置在第5列及第12列,且以子帧内的第5及第12SC-FDMA符号发送。
如此,藉由使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及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包含在不同调制符号,基站装置3将第1ACK/NACK区段的调制符号及第2ACK/NACK区段的调制符号分离,分别对第1ACK/NACK区段的调制符号及第2ACK/NACK区段的调制符号进行与现有RM编码相对应的解码处理(例如最大似然判定法(MaximumLikelihoodDecision:MLD))便可,故可简化基站装置3的解码处理。
如此,藉由将第1ACK/NACK区段及第2ACK/NACK区段配置在不同SC-FDMA符号,在分配至发送ACK/NACK的PUSCH的无线资源无法充分发送第1ACK/NACK区段及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的情况下,可使能以PUSCH发送的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符号及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符号的数均等,且可均等地保持第1ACK/NACK区段及第2ACK/NACK区段的特性。
PUSCH生成部1073对自交织部1071g输入的经连结的编码比特hi进行调制而生成调制符号,对图10中配置在相同列的调制符号进行DFT,并将经DFT的PUSCH的信号输出至复用部1077。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PUCCH生成部1075的构成的概略方块图。PUCCH生成部1075包括调制部1075a、调制符号分割部1075b、复制部1075c、复制部1075d、乘法部1075e以及DFT部1075f。调制部1075a对自编码比特连结部1071f输入的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q0,q1,…,q47)进行QPSK调制,将QPSK调制符号(d0,d1,…,d23)输出至调制符号分割部1075b。藉由基于(7)式将第1ACK/NACK区段q(0) i的编码比特及第2ACK/NACK区段q(1) i的编码比特连结,QPSK调制符号di仅根据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或者第2ACK/NACK区段中的任一者便可生成。
调制符号分割部1075b将自调制部1075a输入的QPSK调制符号di对半分割,将分割后的高位的调制符号的块(d0,d1,…,d11)输出至复制部1075c,将分割后的低位的调制符号的块(d12,d13,…,d23)输出至复制合1075d。复制部1075c将自调制符号分割部1075b输入的经分割的高位的调制符号的块(d0,d1,…,d11)复制5个,将所复制的高位的调制符号的块(d0,d1,…,d11)输出至乘法部1075e。复制部1075d将自调制符号分割部1075b输入的经分割的低位调制符号的块(d12,d13,…,d23)复制5个,将所复制的低位调制符号的块(d12,d13,…,d23)输出至乘法部1075e。
乘法部1075e向自复制部1075c及复制部1075d输入的经复制的高位的调制符号的块(d0,d1,…,d11)及经复制的低位的调制符号的块(d12,d13,…,d23)上乘以正交符号(OrthogonalCoverCode:OCC)[w(0)w(1)w(2)w(3)w(4)](编码扩展),将经编码扩展的高位的调制符号的块(w(i)·d0,w(i)·d1,…,w(i)·d11)及经编码扩展的低位的调制符号的块(w(i)·d12,w(i)·d13,…,w(i)·d23)输出至DFT部。再者,经复制的高位的调制符号的块(d0,d1,…,d11)及经复制的低位的调制符号的块(d12,d13,…,d23)既可乘以相同正交符号,亦可乘以不同正交符号。
DFT部1075f对应调制符号的每一块而对自乘法部1075e输入的经编码扩展的高位的调制符号的块(w(i)·d0,w(i)·d1,…,w(i)·d11)及经编码扩展的低位的调制符号的块(w(i)·d12,w(i)·d13,…,w(i)·d23)进行序列长12的DFT,并将经DFT的PUCCH的信号输出至复用部1077。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生成以基于用以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小区识别码(physicalcellidentity:PCI、称为Cell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带宽、及上行链路许可所通知的循环移位等而预定的规则求出的基站装置3已知的序列,并将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复用部1077。
复用部1075依照自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自PUSCH生成部输入的PUSCH的信号及/或自PUCCH生成部输入的PUCCH的信号及/或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针对发送天线端口的每一个而复用于上行链路的资源单元。
无线发送部1077对经复用的信号进行高速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IFFT),进行SC-FDMA方式的调制,对经SC-FDMA调制的SC-FDMA符号附加保护间隔,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间频率的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去除对于中间频带的多余频率成分,将中间频率的信号转换(上转换:upconvert)为高频率的信号,去除多余频率成分,进行功率放大而输出至收发天线109并发送。
以下,对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的装置构成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方块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3包括上位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及、收发天线309。此外,上位层处理合301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及调度部3013。此外,接收部305包括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复用分离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及信道测定部3059。此外,发送部307包括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
上位层处理部301进行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层、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acketDala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tce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位层处理部301为进行接收部305、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将该控制信息输出至控制部303。
上位层处理部301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或者自上位节点取得配置在下行链路的PDSCH的下行链路数据、RRC信号、MACCE(ControlElement,控制元),并输出至HARQ控制部3013。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对移动站装置1各自的各种设定信息进行管理。例如,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对移动站装置1设定的服务小区的管理等。
上位层处理部301具备的调度部3013进行分配至移动站装置1的PUSCH或PUCCH的无线资源的管理。调度部3013在对移动站装置1分配PUSCH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生成表示PUSCH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上行链路许可,并将所生成的上行链路许可输出至发送部307。
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位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305、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305、及发送部307而进行接收部305、及发送部307的控制。
接收部305依照自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309而自移动站装置1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经解码的信息输出至上位层处理部301。
无线接收部3057对经由收发天线309所接收的上行链路的信号转换(下转换:downcovert)为中间频率,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以适当维持信号电平的方式控制放大水平,基于所接收的信号的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进行正交解调,将经正交解调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3057自经转换的数字信号中去除与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相当的部分。无线接收部3057对去除保护间隔后的信号进行高速傅立叶变换(Fast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而输出至复用分离部3055。
复用分离部3055将自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成PUCCH、PUSCH、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信号。再者,该分离是预先由基站装置3利用无线资源控制合3011决定的,且是基于通知至各移动站装置1的上行链路许可所含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而进行的。复用分离部3055根据自信道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进行PUCCH及PU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复用分离部3055将所分离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定部3059。
复用分离部3055对经分离的PUCCH及PUSCH的信号进行离散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DiscreteFourierTransform:IDFT),取得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及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的调制符号。复用分离部3055将自PUSCH的信号所取得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输出至数据解调/解码邹3051。复用分离部3055将自PUCCH的信号或者PUSCH的信号所取得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的调制符号输出至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
信道测定部3059根据自复用分离部3055所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而测定传播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并输出至复用分离部3055及上位层处理部301。
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对自复用分离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进行解调,并对经解调的上行链路数据的编码比特进行解码,将经解码的上行链路数据输出至上位层处理部301。
控制信息解调/解码合3053对自复用分离合3055输入的ACK/NACK的调制符号中与第1ACK/NACK区段对应的调制符号使用最大似然判定法等而对第1ACK/NACK区段进行解码。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对自复用分离部3055输入的ACK/NACK的调制符号中与第2ACK/NACK区段对应的调制符号使用最大似然判定法等而对第2ACK/NACK区段进行解码。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将经解码的第1ACK/NACK区段及第2ACK/NACK区段连结,并将经连结的ACK/NACK输出至上位层处理部301。
发送部307依照自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对自上位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及调制,对PHICH、PDCCH、PDSCH、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309而将信号发送至移动站装置1。
编码部3071对自上位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下行链路数据,使用块编码、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的预定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或者使用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决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对自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比特使用BPSK、QPSK、16QAM、64QAM等预定或者由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决定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生成以基于用以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小区识别码(PCI)等而预定的规则求出的移动站装置1已知的序列作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部3075对经调制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及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
无线发送部3077对经复用的调制符号等进行高速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FastFoufierTransform:IFFT),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对经OFDM调制的OFDM符号附加保护间隔,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间频率的同相成分及正变成分,去除对于中间频带的多余频率成分,将中间频率的信号转换(上转换:upconvert)为高频率的信号,去除多余频率成分,进行功率放大后输出至收发天线309而发送。
以下,藉由流程图对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及基站装置3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1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首先,移动站装置1将以同一子帧发送的ACK/NACK分割,生成第1ACK/NACK区段及第2ACK/NACK区段(步骤S100),根据ACK/NACK区段各自的比特数,算出ACK/NACK区段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数(步骤S101)。
移动站装置1分别对步骤S100中经分割的ACK/NACK区段进行编码(步骤S102)。移动站装置1将步骤S102中经编码的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连结(步骤S103)。移动站装置1根据ACK/NACK以PUCCH发送或以PUSCH发送,而变更步骤S103的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的连结方法。此外,移动站装置1在以PUSCH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对应于发送ACK/NACK的PUSCH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而变更步骤S103的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的连结方法。
移动站装置1根据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生成PUCCH的信号或者PUSCH的信号,以PUSCH或者PUCCH而将ACK/NACK发送至基站装置3(步骤S104)。在步骤S104之后移动站装置1结束ACK/NACK的发送相关的处理。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首先,基站装置3根据ACK/NACK区段各自的比特数,算出ACK/NACK区段各自的编码比特数及ACK/NACK区段各自所对应的调制符号的数(步骤S200)。基站装置3自PUSCH或者PUCCH取得ACK/NACK的调制符号(步骤S201),对ACK/NACK区段分别对应的各调制符号进行解码处理,并对ACK/NACK区段进行解码(步骤S202)。在步骤S202之后基站装置3终止与ACK/NACK的接收相关的处理。
再者,在本发明中,是将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与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交替连结之后,对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进行调制,但亦可在第1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的最低位比特上连接第2ACK/NACK区段的编码比特,对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进行调制,将第1ACK/NACK区段所对应的调制符号与第2ACK/NACK区段所对应的调制符号交替重排。
如此,在本发明中,移动站装置1对自基站装置3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上述ACK/NACK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变更将上述分别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或者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至基站装置3,基站装置3自移动站装置1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并对上述所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此外,在本发明中,移动站装置1对自基站装置3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发送上述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变更将上述分别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而发送至基站装置3,基站装置3自移动站装置1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并对上述所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藉此,可使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分别包含在不同调制符号,基站装置3对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调制符号的各者进行针对现有的RM编码的解码处理便可,从而可简化基站装置3的解码处理。
此外,本发明中,移动站装置1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所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将上述分别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分别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不同时间符号发送至基站装置3,基站装置3自移动站装置1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藉此,在分配至发送ACK/NACK的PUSCH的无线资源无法充分发送ACK/NACK的编码比特的情况下,可使能以PUSCH发送的经分割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的数均等,且可均等保持经分割的ACK/NACK的特性。
此外,在本发明中,移动站装置1对自基站装置3所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使用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比特数算出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基站装置3使用移动站装置1所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比特数算出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藉此,对应于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比特数,而可适当控制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发送所使用的无线资源的量及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数。
(a)此外,本发明亦可采用如下的态样。即,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其是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所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上述ACK/NACK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变更将上述分别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或者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而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上述基站装置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并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b)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其是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发送上述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变更将上述分别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所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而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上述基站装置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并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c)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其是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将上述分别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分别藉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不同时间符号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上述基站装置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并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d)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效在于,其是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使用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比特数而算出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上述基站装置使用上述移动站装置中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比特数而算出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
(e)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移动站装置,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上述ACK/NACK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所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或者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而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
(f)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移动站装置,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发送上述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变更将上述分别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所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而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
(g)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移动站装置,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分别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不同时间符号而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
(h)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移动站装置,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使用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比特数而算出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
(i)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基站,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上述ACK/NACK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或者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并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j)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基站,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发送上述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所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并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k)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基站装置,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分别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不同时间符号发送,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并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1)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基站装置,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使用上述移动站装置所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比特数而算出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
(m)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骤: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以及对应于上述ACK/NACK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
(n)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骤: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以及对应于发送上述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
(o)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骤: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以及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分别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不同时间符号而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
(p)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骤: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以及使用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比特数而算出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
(q)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骤: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上述ACK/NACK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或者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以及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r)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骤: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发送上述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而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并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以及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s)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骤: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分别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不同时间符号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并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以及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t)此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骤: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使用上述移动站装置所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比特数而算出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
(u)此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且其芯片化为能执行如下一系列功能: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以及对应于上述ACK/NACK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或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
(v)此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且其芯片化为能执行如下一系列功能: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以及对应于发送上述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而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
(w)此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且其芯片化为能执行如下一系列功能: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以及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分别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不同时间符号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
(x)此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且其芯片化为能执行如下一系列功能:对自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以及使用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比特数而算出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
(y)此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且其芯片化为能执行如下一系列功能: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上述ACK/NACK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通道发送或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而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或者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并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以及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z)此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且其芯片化为能执行如下功能: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对应于发送上述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珞共享信道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而变更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连结的方法,将自上述经连结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生成的ACK/NACK的信号藉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而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并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以及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A)此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且其芯片化为能执行如下一系列功能: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对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将上述分别经编码的ACK/NACK的编码比特分别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不同时间符号而发送至上述基站装置,并自上述移动站装置接收上述ACK/NACK的信号;以及对上述接收的ACK/NACK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B)此外,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且其芯片化为能执行如下功能:上述移动站装置对自自身装置接收的表示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多个ACK/NACK进行分割,使用上述移动站装置所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比特数而算出上述经分割的ACK/NACK各自的编码比特的比特数。
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及移动站装置1中执行动作的程序亦可为控制CPU(CentralProcessingUnit)等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以实现本发明的上述实施形态的功能。而且,该等装置所处理的信息在处理时是临时存储在RAM(RandomAccessMemory),之后存储至FlashROM(ReadOnlyMemory)等各种ROM或HDD(HardDiskDrive),视需要由CPU读出而进行修正·写入。
再者,上述实施形态中的移动站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亦可由计算机实现。在此情况下,可将用以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至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向计算机系统中读入该记录介质中所记录的程序,藉由执行此程序而实现。
再者,此处所谓的“计算机系统”,是指移动站装置1、或者基站装置3中内置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及周边机器等硬件。此外,所谓“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计算机系统中内置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进而,所谓“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是指如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等通信线路而发送程序时的通信线般短时间、动态保持程序的记录介质,亦可包含如此时的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挥发性记忆体般将程序保持一定时间者。此外,上述程序既可为用以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者,进而亦可为藉由与计算机系统中业已记录的程序的组合而实现上述功能者。
此外,上述实施形态中的移动站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既可典型地作为集成电路的LSI而实现,亦可作为芯片组而实现。移动站装置1、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块既可个别地芯片化,亦可部分或全部集成地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手法并不限在LSI,亦可藉由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而实现。此外,在藉由半导体技术进步而出现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时,亦可使用利用此技术的集成电路。
以上,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上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设计变更等。
符号说明
1(1A、1B、1C)移动站装置
3基站装置
101上位层处理部
103控制部
105接收部
107发送部
301上位层处理部
303控制部
305接收部
307发送部

Claims (7)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其是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
所述移动站装置根据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的针对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来生成2个ACK/NACK序列,
对所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
根据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还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而利用不同方法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进行连结,且
将根据经连结的所述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发送至所述基站装置,
所述基站装置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所述信号,且
根据所接收的所述信号来进行ACIONACK的解码处理,
所述进行连结的方法包括: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以规定的比特数单位交替连结的方法、以及在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中的一个码比特序列的最低位比特连结另一码比特序列的方法。
2.一种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
根据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的针对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来生成2个ACK/NACK序列,
对所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
根据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还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而利用不同方法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进行连结,且
将根据经连结的所述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发送至所述基站装置,
所述进行连结的方法包括: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以规定的比特数单位交替连结的方法、以及在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中的一个码比特序列的最低位比特连结另一码比特序列的方法。
3.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中所述移动站装置根据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的针对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而生成2个ACK/NACK序列,对所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而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根据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还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而利用不同方法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进行连结,
所述基站装置接收根据经连结的所述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
所述进行连结的方法包括: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以规定的比特数单位交替连结的方法、以及在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中的一个码比特序列的最低位比特连结另一码比特序列的方法。
4.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的针对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而生成2个ACK/NACK序列,对所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而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
根据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还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而利用不同方法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进行连结;以及
将根据经连结的所述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发送至基站装置,
所述进行连结的方法包括: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以规定的比特数单位交替连结的方法、以及在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中的一个码比特序列的最低位比特连结另一码比特序列的方法。
5.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移动站装置根据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的针对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而生成2个ACK/NACK序列,对所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而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根据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还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而利用不同方法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进行连结,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具有:
接收根据经连结的所述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的步骤,
所述进行连结的方法包括: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以规定的比特数单位交替连结的方法、以及在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中的一个码比特序列的最低位比特连结另一码比特序列的方法。
6.一种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其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包括:
根据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的针对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来生成2个ACK/NACK序列的功能;
对所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的功能;以及
根据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还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而利用不同方法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进行连结,并将根据经连结的所述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发送至所述基站装置的功能,
所述进行连结的方法包括: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以规定的比特数单位交替连结的方法、以及在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中的一个码比特序列的最低位比特连结另一码比特序列的方法。
7.一种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其是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移动站装置根据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的针对多个传输块的多个ACK/NACK来生成2个ACK/NACK序列,对所述2个ACK/NACK序列分别进行编码,来生成2个码比特序列,根据是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还是以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所述ACK/NACK,而利用不同方法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连结,所述集成电路包括:
接收根据经连结的所述码比特序列所生成的信号的功能,
所述进行连结的方法包括:将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以规定的比特数单位交替连结的方法、以及在所述2个码比特序列中的一个码比特序列的最低位比特连结另一码比特序列的方法。
CN201180051187.2A 2010-11-05 2011-11-04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3181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8569 2010-11-05
JP2010248569A JP4927209B1 (ja) 2010-11-05 2010-11-05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CT/JP2011/075371 WO2012060433A1 (ja) 2010-11-05 2011-11-04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1210A CN103181210A (zh) 2013-06-26
CN103181210B true CN103181210B (zh) 2016-02-24

Family

ID=46024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1187.2A Active CN103181210B (zh) 2010-11-05 2011-11-04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39178B2 (zh)
EP (1) EP2637439B1 (zh)
JP (1) JP4927209B1 (zh)
CN (1) CN103181210B (zh)
TW (1) TWI532341B (zh)
WO (1) WO20120604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58741B2 (en) 2012-08-03 2016-02-09 Blackberry Limited Carrier aggregation acknowledgement bits
CN104854944B (zh) * 2012-12-07 2018-10-16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发送和接收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US10575315B2 (en) * 2013-12-16 2020-02-25 Appl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priority data of band combination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6330407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
US9980279B2 (en) * 2015-07-24 2018-05-2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Dynamic time division duplex mechanism for small cell network
US10182117B2 (en) * 2016-01-28 2019-01-15 Tejas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data from telemetry devices to eNodeB ov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2019134199A (ja) * 2016-06-03 2019-08-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8173619A (zh) * 2016-12-07 2018-06-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编码方法、解码方法及装置
US10440703B2 (en) * 2017-01-10 2019-10-08 Mediatek Inc.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5G new radio
CN110868277B (zh) * 2017-09-08 2020-10-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WO2019073966A1 (ja) * 2017-10-10 2019-04-1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230269734A1 (en) * 2020-08-06 2023-08-24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4662A (zh) * 2009-03-31 2010-10-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Lte系统中发送下行应答/否定应答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85881B2 (en) * 2006-12-15 2016-07-05 Thomson Licensing Media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 aggregation in 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
US8737517B2 (en) * 2008-03-26 2014-05-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rambling and modulation to constrain the constellation size of ACK/NAK transmission on the data channel
EP2866372B1 (en) * 2008-08-12 2019-07-3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ssion of ACK/NAK on PUSCH for LTE TDD
US9112692B2 (en) * 2010-08-16 2015-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ACK transmission for multi-carrier oper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4662A (zh) * 2009-03-31 2010-10-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Lte系统中发送下行应答/否定应答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60433A1 (ja) 2012-05-10
CN103181210A (zh) 2013-06-26
EP2637439A1 (en) 2013-09-11
TW201234806A (en) 2012-08-16
JP4927209B1 (ja) 2012-05-09
EP2637439B1 (en) 2022-01-05
TWI532341B (zh) 2016-05-01
JP2012100212A (ja) 2012-05-24
US20130242922A1 (en) 2013-09-19
US9439178B2 (en) 2016-09-06
EP2637439A4 (en) 2016-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1210B (zh)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2934502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CN102696264B (zh)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TWI575985B (zh) 載體集合系統中用於正回應/負回應(ack/nack)及通道狀態資訊的同時傳輸之功率控制
CN103733698B (zh) 控制上行链路信号传输功率的终端装置及其方法
CN103109580B (zh) 移动站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3202059B (zh)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3098398B (zh) 在多载波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设备和方法
CN115642992A (zh) 发送或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EP2785102B1 (en) Mobile st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20170339700A1 (en) Controlling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using offset value based on antenna number or diversity scheme
CN109417527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11567006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2972064B (zh)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9219593B2 (en) Device-to-devic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support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5122676A (zh) 在无线接入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5359593A (zh) 终端装置、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20140204842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ucch transmission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for same
WO2012036409A2 (ko)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4509181B (zh)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WO2012118347A2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5766028B (zh)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10999465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5453677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6442781B2 (ja) 端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