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2341B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Google Patent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2341B
TWI532341B TW100140382A TW100140382A TWI532341B TW I532341 B TWI532341 B TW I532341B TW 100140382 A TW100140382 A TW 100140382A TW 100140382 A TW100140382 A TW 100140382A TW I532341 B TWI532341 B TW I5323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k
nack
sequence
st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0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4806A (en
Inventor
Shoichi Suzuki
Tatsushi Aiba
Yosuke Akimoto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Kk filed Critical Sharp Kk
Publication of TW201234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4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23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234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4Maximum-likelihood or sequential decoding, e.g. Viterbi, Fano, ZJ algorith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91Spatial equalizers
    • H04L25/03898Spatial equalizers codebook-based design
    • H04L25/03904Spatial equalizers codebook-based design cooperative design, e.g. exchanging of codebook information between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系統、行動台裝置、基地台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無線通訊系統、行動台裝置、基地台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蜂巢式移動通訊之無線存取方式及無線網路之進化(以下稱為「Long Term Evolution(LTE,長期演進)」、或者「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演進通用陸地無線存取)」)於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正被研討。於LTE中,作為自基地台裝置至行動台裝置之無線通訊(下行鏈路)之通訊方式,使用有作為多載波發送之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方式。又,作為自行動台裝置至基地台裝置之無線通訊(上行鏈路)之通訊方式,使用有作為單載波發送之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單載波分頻多工存取)方式。
於LTE中,表示行動台裝置以實體下行鏈路共用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接收之下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回應)/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回應)(亦稱為HARQ(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係使用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或者實體上行鏈路共用 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而發送。行動台裝置發送ACK/NACK時未分配PUSCH之無線資源之情形時,ACK/NACK係以PUCCH發送。行動台裝置發送ACK/NACK時已分配PUSCH之無線資源之情形時,ACK/NACK係以PUSCH發送。於LTE中,於以PUSCH發送3位元以上之ACK/NACK之情形時,對ACK/NACK進行李得米勒(Reed-Muller)編碼,產生32位元之ACK/NACK編碼位元序列。
於LTE-A中以PUCCH發送多於12位元之ACK/NACK之情形時,研究有將ACK/NACK序列分割為2個ACK/NACK序列,對2個ACK/NACK區段分別進行李得米勒編碼(非專利文獻1)。
於3GPP中,研究有利用較LTE更寬頻之頻帶,實現更高速之資料之通訊的無線存取方式及無線網路(以下稱為「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或者「Advance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A-EUTRA)」)中,具有與LTE之回溯相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即,LTE-A之基地台裝置可與LTE-A及LTE兩者之行動台裝置同時進行無線通訊,且LTE-A之行動台裝置可與LTE-A及LTE兩者之基地台裝置進行無線通訊,LTE-A係使用與LTE相同之通道構造。
於LTE-A中,提出有使用複數個與LTE相同通道構造之頻帶(以下稱為「分量載波(Component Carrier:CC)」)或者小區,作為1個頻帶(寬頻頻帶)之技術(亦稱為載波聚 合:carrier aggregation、小區聚合:cell aggregation等)。例如,於使用頻帶聚合之通訊中,基地台裝置可使用1個或者複數個下行鏈路分量載波(Downlink Component Carrier:DL CC)或者小區,向行動台裝置同時發送複數個上行鏈路授予,且行動台裝置可使用同時接收之複數個上行鏈路授予所分配的複數個上行鏈路分量載波(Uplink Component Carrier:UL CC)或者小區之無線資源,向基地台裝置同時發送複數個PUSCH。
於LTE-A中,研究有行動台裝置將對於同時接收之複數個PDSCH之各者的複數個ACK/NACK發送至基地台裝置時,使用行動台裝置發送之複數個PUSCH中之1個PUSCH,將上行鏈路資料(上位層之資訊通道)(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及複數個ACK/NACK同時發送(非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Way forward on Supporting ACK/NACK Payload Larger than 11 Bits in Rel-10 TDD」,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2bis, R1-105776, October 11-15, 2010。
[非專利文獻2]「UCI Transmission in the Presence of UL-SCH Data」,3GPP TSGRAN WG1 Meeting #61, R1-103067, May 10-14, 2010。
然而,於先前技術中,並未揭示以單一PUSCH發送多於11位元之ACK/NACK時之詳細方法。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方面研究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行動台裝置能以實體上行鏈路通道有效率地發送多於11位元之ACK/NACK的無線通訊系統、行動台裝置、基地台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1)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如下之手段。即,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之特徵在於,其係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上述行動台裝置根據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所接收之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個ACK/NACK產生2個ACK/NACK序列,對上述2個ACK/NACK序列分別進行編碼,產生2個碼位元序列,根據上述ACK/NACK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連結,且將自上述連結後之碼位元序列產生之信號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上述基地台裝置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信號,並自上述所接收之信號而進行ACK/NACK之解碼處理。
(2)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通訊者,且根據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所接收之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個ACK/NACK產生2個ACK/NACK序列,對上述2個ACK/NACK序列分別進行編碼,產生2個碼位元序列,根據上述ACK/NACK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 道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連結,且將自上述經連結之碼位元序列所產生之信號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
(3)又,於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中,其特徵在於,上述連結方法包含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以特定位元數單位交替連結的方法。
(4)又,於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中,其特徵在於,上述連結方法包含於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中之一方之碼位元序列之最低有效位元(least significant bit)處連結另一方之碼位元序列之方法。
(5)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者,且上述行動台裝置根據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個ACK/NACK而產生2個ACK/NACK序列,對上述2個ACK/NACK序列分別進行編碼,而產生2個碼位元序列,根據上述ACK/NACK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連結,並接收自上述經連結之碼位元序列所產生之信號。
(6)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於與基地台裝置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包括如下步驟:根據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個ACK/NACK產生2個ACK/NACK序列,對上述2個ACK/NACK序列分別進行編碼,產生2個碼位元序列;根據上述ACK/NACK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 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連結;以及將自上述連結後之碼位元序列所產生之信號發送至基地台裝置。
(7)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中,其特徵在於,上述連結方法包含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以特定位元數單位交替連結之方法。
(8)又,於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中,其特徵在於,上述連結方法包含於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中之一方之碼位元序列之最低有效位元處連結另一方之碼位元序列之方法。
(9)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於與行動台裝置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包括如下機構:上述行動台裝置根據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個ACK/NACK而產生2個ACK/NACK序列,對上述2個ACK/NACK序列分別進行編碼,而產生2個碼位元序列,根據上述ACK/NACK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連結,並接收自上述經連結之碼位元序列所產生之信號。
(10)又,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之特徵在於,其係於與基地台裝置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且包括如下功能:根據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所接收之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個ACK/NACK而產生2個ACK/NACK序列;對上述2個ACK/NACK序列分別進行編碼,而產生2個碼位元序列;以及根據上述ACK/NACK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 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連結,並將自上述連結後之碼位元序列產生之信號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
(11)又,於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中,其特徵在於,上述連結方法包括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以特定位元數單位交替連結之方法。
(12)又,於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中,上述連結方法包括於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中之一方之碼位元序列之最低有效位元處連結另一方之碼位元序列之方法。
(13)又,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且其包括如下功能:上述行動台裝置根據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個ACK/NACK產生2個ACK/NACK序列,對上述2個ACK/NACK序列分別進行編碼,而產生2個碼位元序列,根據上述ACK/NACK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利用不同方法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連結,並接收自上述經連結之碼位元序列所產生之信號。
根據本發明,行動台裝置能以實體上行鏈路通道而有效率地發送多於11位元之ACK/NACK。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首先,對本發明之實體通道進行說明。
圖1係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念圖。於圖1中,無線通訊系統具備行動台裝置1A~1C、及基地台裝置3。圖1表示自基地台裝置3至行動台裝置1A~1C之無線通訊(下行鏈路)中,分配有同步信號(Synchronization signal:SS)、下行鏈路參照信號(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DLRS)、實體報告通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實體下行鏈路共用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實體多播通道(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PMCH)、實體控制格式指示符通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實體HARQ指示符通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
圖1中表示有自行動台裝置1A~1C至基地台裝置3之無線通訊(上行鏈路)中,分配有上行鏈路參照信號(Uplink Reference Signal:UL RS)、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實體隨機存取通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以下,將行動台裝置1A~1C稱作行動台裝置1。
同步信號係行動台裝置1用以獲取下行鏈路之頻率區域及時間區域之同步的信號。下行鏈路參照信號係行動台裝置1用以獲取下行鏈路之頻率區域及時間區域之同步、或者行動台裝置1用以測定下行鏈路之接收品質、或者行動 台裝置1用以進行PDSCH或PDCCH之傳播路徑修正的信號。
PBCH係用以報告行動台裝置1中共通使用之控制參數(系統資訊)(Broadcast Channel:BCH)之實體通道。PBCH係以40ms之間隔發送。40ms間隔之時序係於行動台裝置1中進行盲檢測(blind detection)。
PDCCH係用以發送下行鏈路分配(亦稱為downlink assignment、或者downlink grant)或上行鏈路授予(uplink grant)等之下行鏈路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的實體通道。下行鏈路分配係由對於PDSCH即下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及編碼率相關的資訊(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表示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等構成。上行鏈路授予係由對於PUSCH即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及編碼率相關的資訊、表示無線資源之分配的資訊等構成。
下行鏈路控制資訊使用有複數種格式。將下行鏈路控制資訊之格式稱為DCI格式(DCI format)。下行鏈路分配之DCI格式準備有基地台裝置3使用1個發送天線埠或者發送分集發送PDSCH之情形時使用之DCI格式1A、基地台裝置3使用MIMO SM(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patial Multiplexing,多輸入多輸出空間多工)向PDSCH發送複數個下行鏈路資料(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之情形時使用的DCI格式2等。
上行鏈路授予之DCI格式準備有行動台裝置1使用1個發 送天線埠發送PUSCH之情形時使用的DCI格式0、行動台裝置使用MIMO SM向PUSCH發送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之情形時使用的DCI格式0A等。
所謂MIMO SM,係指相對於由複數個發送天線埠及複數個接收天線埠實現之複數個空間次元之通道,將複數個信號多工後進行發送接收之技術。此處,所謂天線埠係指信號處理所使用之邏輯天線,1個天線埠既可由1個實體天線構成,亦可由複數個實體天線構成。
於使用MIMO SM之發送側,對複數個信號進行用以形成適當的空間通道之處理(稱為預編碼(precoding)),且使用複數個發送天線而發送經預編碼處理之複數個信號。於使用MIMO SM之接收側,係對使用複數個接收天線所接收之複數個信號進行用以空間次元之通道中經多工之信號適當分離的處理。
基地台裝置3將基地台裝置3經排程之PUSCH所發送之上行鏈路資料之數、PUSCH內經空間多工之區域(以下稱為層或者Layer)之數、配置有上行鏈路資料之層、表示行動台裝置1進行之預編碼種類之資訊包含於DCI格式0A內發送。行動台裝置1基於自基地台裝置3接收之DCI格式0A,決定以DCI格式0A對應之PUSCH發送之上行鏈路資料之數、PUSCH內經空間多工之層之數、配置有上行鏈路資料之層、預編碼之種類。
PDSCH係用於發送未藉由傳呼通道(Paging Channel: PCH)、PBCH報告、即BCH以外之系統資訊或下行鏈路資料的實體通道。PMCH係用於發送作為與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相關之資訊之多播通道(Multicast Channel:MCH)的實體通道。
PCFICH係用於發送表示配置有PDCCH之區域之資訊的實體通道。PHICH係用於發送表示基地台裝置3所接收之上行鏈路資料是否解碼成功之HARQ指示符的實體通道。
基地台裝置3於PUSCH所含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成功之情形時,HARQ指示符表示ACK(ACKnowledgement),基地台裝置3於PUSCH所含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失敗的情形時,HARQ指示符表示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再者,於表示同一PUSCH所含之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毎之解碼是否成功之情形時,複數個HARQ指示符係藉由複數個PHICH而發送。
上行鏈路參照信號係用於基地台裝置3獲取上行鏈路之時間區域之同步、或者用於基地台裝置3測定上行鏈路之接收品質、或者用於基地台裝置3進行PUSCH或PUCCH之傳播路徑修正的信號。上行鏈路參照信號於假定SC-FDMA而分割之無線資源中進行使用CAZAC(Constant 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的符號擴展。
所謂CAZAC序列,係指於時間區域及頻率區域具有固定振幅且自相關特性優異之序列。由於在時間區域具有固定振幅故可將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抑制地較低。DMRS中在時間區域係應用循環延遲。該時間區域之 循環延遲係被稱為循環移位。再者,循環移位於頻率區域係相當於將CAZAC序列以副載波單位進行相位旋轉。
上行鏈路參照信號存有與PUSCH或者PUCCH進行時間多工而發送之用於PUSCH與PUCCH之傳播路徑補償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以及與PUSCH及PUCCH獨立發送之用於基地台裝置3推斷上行鏈路之傳播路徑之狀況的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DMRS不僅使用循環移位且亦使用時間區域之擴展符號(Orthogonal Cover Code:OCC)。
PUCCH係用以發送表示下行鏈路之通道品質之通道品質資訊(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表示上行鏈路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請求的排程請求(Scheduling Request:SR)、表示行動台裝置1所接收之下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ACK/NACK(亦稱為HARQ-ACK)等作為用於通訊控制之資訊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之實體通道。
通道品質資訊存有通道品質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階層指示符(Rank Indicator:RI)及預編碼矩陣指示符(Predocing Matrix Indicator:PMI)。CQI係表示用以變更下行鏈路之實體通道之錯誤校正方式、錯誤校正之編碼率、資料調變多值數等無線伝送參數之通道品質的資訊。
RI係表示於下行鏈路利用MIMO SM方式對複數個下行鏈路資料進行空間多工發送之情形時,對行動台裝置1向 基地台裝置3請求之預發送信號序列進行前處理之信號序列之單位(串流)之數(Rank)的資訊。PMI係於利用MIMO SM方式進行空間多工發送之情形時對行動台裝置1向基地台裝置3請求之預發送信號序列進行前處理的預編碼之資訊。
PUSCH係用以發送上行鏈路資料或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之實體通道。行動台裝置發送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時未分配PUSCH之無線資源之情形時,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係藉由PUCCH而發送。行動台裝置發送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時已分配PUSCH之無線資源之情形時,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係藉由PUSCH而發送。再者,於分配複數個PUSCH之無線資源之情形時,係藉由任一PUSCH而發送上行鏈路控制資訊。
PRACH係用於發送隨機存取前文之實體通道。PRACH以行動台裝置1獲取與基地台裝置3之時間區域之同步為最大目的,此外,亦用於初始存取、切換、重新連接請求、及上行鏈路之無線資源之分配請求。
上行鏈路資料(UL-SCH)、下行鏈路資料(DL-SCH)、多播通道(MCH)、PCH及BCH等係傳輸通道。以PUSCH發送上行鏈路資料之單位及以PDSCH發送下行鏈路資料之單位被稱為傳輸區塊(transport block)。傳輸區塊係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層進行處理之單位,對每一傳輸區塊進行HARQ(重新發送)之控制。
於實體層中傳輸區塊係與碼字(Cord Word:CW)相對應,且對每一碼字進行編碼等信號處理。傳輸區塊大小係 傳輸區塊之位元數(有效負載大小)。行動台裝置1根據由表示上行鏈路授予或下行鏈路分配所含之PUSCH或者PD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的資訊表示的實體資源區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之數、以及與PUSCH或者PDSCH之調變方式及編碼率相關之資訊(MCS或者MCS&RV(Redundancy Version))而識別傳輸區塊大小。
以下,對本發明之小區聚合(載波聚合)進行說明。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小區聚合處理之一例的圖。於圖2中,橫軸表示頻率區域、縱軸表示時間區域。於圖2所示之小區聚合處理中,聚合有3個服務小區(serving cell)(服務小區1、服務小區2、服務小區3)。所聚合之複數個服務小區中,1個服務小區為主小區(Primary cell:Pcell)。主小區具有與LTE之小區同等功能之服務小區。
除主小區以外之服務小區為輔小區(Secondary cell:Scell)。輔小區係與主小區相比功能受限之小區,主要用於PDSCH及/或PUSCH之發送接收。例如,行動台裝置1僅於主小區進行隨機存取。又,行動台裝置1亦可不接收輔小區之PBCH及PDSCH所發送之傳呼及系統資訊。
下行鏈路中與服務小區對應之載波為下行鏈路分量載波(Downlink Component Carrier:DL CC),上行鏈路中與服務小區對應之載波為上行鏈路分量載波(Uplink Component Carrier:UL CC)。下行鏈路中對應於主小區之載波為下行鏈路主分量載波(Down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DL PCC),上行鏈路中與主小區對應之載波為上行鏈路主 分量載波(Up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UL PCC)。下行鏈路中對應於輔小區之載波為下行鏈路輔分量載波(Downlink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DL SCC),上行鏈路中對應於輔小區之載波為上行鏈路輔分量載波(Uplink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UL SCC)。
基地台裝置3作為主小區而必須設定DL PCC與UL PCC之兩者。又,基地台裝置3作為輔小區可僅設定DL SCC、或者設定DL SCC與UL SCC之兩者。
又,服務小區之頻率或者載波頻率被稱為服務頻率或者服務載波頻率,主小區之頻率或者載波頻率被稱為主頻率或者主載波頻率,輔小區之頻率或者載波頻率被稱為輔頻率或者輔載波頻率。
行動台裝置1與基地台裝置3首先使用1個服務小區開始通訊,開始通訊之後,基地台裝置3使用RRC信號(Radio Resource Control signal:無線資源控制信號)向行動台裝置1設定1個主小區及1個或者複數個輔小區之組。
於圖2中,服務小區1為主小區,服務小區2及服務小區3為輔小區。服務小區1(主小區)中設定有DL PCC及UL PCC之兩者,服務小區2(輔小區)中設定有DL SCC-1及UL SCC-2之兩者,服務小區3(輔小區)中僅設定有DL SCC-2。
DL CC及UL CC所使用之通道具有與LTE相同之通道構造。於圖2中,DL CC各者中具有配置有以斜線影線之區域所示之PHICH、PCFICH及PDCCH的區域、以及配置有以網點之區域所示之PDSCH的區域。PHICH、PCFICH及 PDCCH係經頻率多工及/或時間多工。PHICH、PCFICH及PDCCH為經頻率多工及/或時間多工之區域、以及配置有PDSCH之區域係經時間多工。UL CC各者中,配置有灰色區域所示之PUCCH之區域、以及配置有橫線影線之區域所示之PUSCH之區域係經頻率多工。
於小區聚合中,1個服務小區(DL CC)最多可發送1個PDSCH,1個服務小區(UL CC)最多可發送1個PUSCH。圖2中,可使用3個DL CC而同時發送最多3個PDSCH,可使用2個UL CC而同時發送最多2個PUSCH。
又,於小區聚合中,包含表示主小區之PD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的下行鏈路分配以及包含表示主小區之PU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的上行鏈路授予,係藉由主小區之PDCCH而發送。將包含表示輔小區之PD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的下行鏈路分配以及包含表示輔小區之PU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的上行鏈路授予藉由PDCCH而發送之1個服務小區,係由基地台裝置3設定。該設定亦可對於每個行動台裝置1而不同。
行動台裝置1設定為將包含某輔小區之PD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的下行鏈路分配以及包含表示PU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的上行鏈路授予藉由不同服務小區發送時,於該輔小區不進行PDCCH之解碼。例如,圖2中設定為將包含表示服務小區2之PD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的下行鏈路分配以及包含表示PU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的上行鏈路授予藉由服務小區1而發送,將包含 表示服務小區3之PD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的下行鏈路分配以及包含表示PU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的上行鏈路授予藉由服務小區3而發送時,行動台裝置1於服務小區1及服務小區3中對PDCCH進行解碼,於服務小區2中不進行PDCCH之解碼。
基地台裝置3對每一服務小區設定是否包含載波指示符(Carrier Indicator),該載波指示符係表示對下行鏈路分配及上行鏈路授予分配PDSCH或者PUSCH之無線資源之服務小區的資訊。PHICH係藉由發送包含表示PHICH表示ACK/NACK之PU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資訊的上行鏈路授予之服務小區而發送。
於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分頻雙工)之無線通訊系統中,與單一服務小區對應之DL CC及UL CC構成為不同頻率。於TDD(Time Division Duplex:分時雙工)之無線通訊系統中,與單一服務小區對應之DL CC及UL CC構成為相同頻率,且於服務頻率內對上行鏈路子訊框及下行鏈路子訊框進行時間多工。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TDD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之無線訊框之構成之一例的圖。於圖3中,橫軸表示頻率區域、縱軸表示時間區域。於圖3中,白色之四方形表示下行鏈路子訊框,斜線陰線之四方形表示下行鏈路子訊框,網點之四方形表示特殊子訊框。附加於子訊框之編號(#i)表示無線訊框內之子訊框之編號。
於下行鏈路子訊框中發送PDCCH或PDSCH等之下行鏈 路之信號。於上行鏈路子訊框中發送PUCCH或PUSCH等之上行鏈路之信號。特殊子訊框包含3個區域DwPTS(Downlink Pilot Time Slot:下行鏈路導引時槽)及GP(Guard Period:保護時段)及UpPTS(Uplink Pilot Time Slot:上行鏈路導引時槽)。DwPTS、GP及UpPTS為時間多工。DwPTS係發送PDCCH或PDSCH等之下行鏈路之信號之區域。UpPTS係發送SRS及/或PRACH之區域,UpPTS中並不發送PUCCH及PUSCH。GP係用以對行動台裝置1及基地台裝置3之上行鏈路之發送接收及下行鏈路之發送接收進行開關的期間。
經小區聚合後之所有服務小區具有相同子訊框圖案。即,於某一時序,行動台裝置1與基地台裝置3於經小區聚合後之所有服務小區進行使用相同種類之子訊框的無線通訊。於圖3中,行動台裝置1將服務小區1至服務小區3之子訊框#8、子訊框#9、子訊框#0及子訊框#1(圖3之粗點線圍住之子訊框)之以PDSCH所接收之下行鏈路資料相對的複數個ACK/NACK,藉由子訊框#1至6個後的子訊框#7之PUCCH或者PUSCH而發送。又,行動台裝置1將服務小區1至服務小區3之子訊框#3至子訊框#6(圖3之粗實線圍住之子訊框)之PDSCH所接收之下行鏈路資料相對的複數個ACK/NACK,藉由子訊框#6至6個後的子訊框#2之PUCCH或者PUSCH而發送。
以下,對本發明之子訊框之構成進行說明。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下行鏈路之子訊框之構成之一例之 概略圖。於圖4中,縱軸係時間區域、橫軸係頻率區域。如圖4所示,DL CC之子訊框係由複數個下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對(例如圖4之虛線圍住之區域)構成。該下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對係無線資源之分配等之單位,包含寬度預先決定之頻帶(PRB帶寬;180kHz)及時帶(2個時隙=1個子訊框;1ms)。
1個下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對係由時間區域上連續之2個下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PRB帶寬×時隙)構成。1個下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圖4中以粗線圍住之單位)於頻率區域由12個副載波(15kHz)構成,於時間區域係由7個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符號(71μs)構成。
時間區域中,1個子訊框(1ms)係由2個時隙(0.5ms)構成。又,1個時隙係由7個OFDM符號(約71μs)構成。作為與子訊框相同時間間隔之1ms亦被稱為發送時間間隔(Transmit TimeInterval:TTI)。於頻率區域,根據DL CC之帶寬而配置有複數個下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再者,1個副載波及1個OFDM符號構成之單元被稱為下行鏈路資源要素。
以下,對分配至下行鏈路之實體通道之配置進行說明。下行鏈路之各子訊框中配置有PDCCH、PCFICH、PHICH、PDSCH、及下行鏈路參照信號等。PDCCH係自子訊框之前端之OFDM符號(圖3中以右上斜線影線之區域)而配置。配置有PDCCH之OFDM符號之數於每一子訊框不 同,且表示配置有PDCCH之OFDM符號之數的資訊係藉由以子訊框內之第1個OFDM符號發送之PCFICH而報告。於各子訊框中,複數個PDCCH經頻率多工及時間多工。
PCFICH係配置於子訊框之前端之OFDM符號,且與PDCCH進行頻率多工。PHICH係於與PDCCH相同之OFDM符號內經頻率多工。各子訊框中,複數個PHICH經頻率多工及編碼多工。行動台裝置1藉由自發送PUSCH起經過特定時間後(例如4ms後、4子訊框後、4TTI後)之下行鏈路之子訊框之PHICH,而接收以該PUSCH發送之上行鏈路資料相對的ACK/NACK。
PDSCH係配置於子訊框內之配置有PDCCH及PCFICH及PHICH之OFDM符號以外之OFDM符號(圖4中未附加陰影之區域)。PD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地址係使用下行鏈路分配而示於行動台裝置1。PDSCH之無線資源於時間區域係配置於與包含表示該PDSCH之分配之下行鏈路分配之PDCCH相同的下行鏈路之子訊框內。
PDSCH、以及與該PDSCH相對之PDCCH係配置相同或不同服務小區內。且於各下行鏈路分量載波之子訊框內,複數個PDSCH經頻率多工及空間多工。對於下行鏈路參照信號而言,為簡化說明而於圖4中省略圖示,但下行鏈路參照信號於頻率區域及時間區域中係分散而配置。
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上行鏈路之子訊框之構成之一例的概略圖。於圖5中,縱軸係時間區域、橫軸係頻率區域。如圖5所示,UL CC之子訊框係由複數個上行鏈路之實體資 源區塊對(例如圖5之虛線圍住之區域)構成。該上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對係無線資源之分配等之單位,包含寬度預先決定之頻帶(PRB帶寬;180kHz)及時帶(2個時隙=1個子訊框;1ms)。
1個上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對係由時間區域上連續之2個上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PRB帶寬×時隙)構成。1個上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圖5中以粗線圍住之單位)於頻率區域係由12個副載波構成,於時間區域係由7個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單載波分頻多重存取)符號(71μs)構成。
於時間區域中,1個子訊框(1ms)係由2個時隙(0.5ms)構成。又,1個時隙係由7個SC-FDMA符號(時間符號)(約71μs)構成。作為與子訊框為相同時間間隔之1ms亦被稱為發送時間間隔(Transmit Time Interval:TTI)。於頻率區域中,根據UL CC之帶寬而配置有複數個上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再者,1個副載波及1個SC-FDMA符號構成之單元被稱為上行鏈路資源要素。
以下,對分配至上行鏈路之無線訊框內之實體通道進行說明。於上行鏈路之各子訊框內配置有PUCCH、PUSCH、PRACH及上行鏈路參照信號等。PUCCH係配置於上行鏈路之帯域之兩端之上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以右上斜線影線之區域)。於各子訊框中,複數個PUCCH經頻率多工及編碼多工。
PUSCH係配置於配置有PUCCH之上行鏈路之實體資源 區塊以外之上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對(未附加陰影之區域)。PUSCH之無線資源係示於上行鏈路授予而分配,配置於自配置有包含該上行鏈路授予之PDCCH之下行鏈路之子訊框起經過特定時間後(例如,4ms後、4子訊框後、4TTI後)之上行鏈路之子訊框內。各子訊框中,複數個PUSCH經頻率多工及空間多工。
表示配置有PRACH之子訊框及上行鏈路之實體資源區塊的資訊係藉由基地台裝置而報告。上行鏈路參照信號係與PUSCH及PUCCH經時間多工後發送。上行鏈路參照信號與PUSCH進行時間多工之情形時,上行鏈路參照信號於頻率區域係配置為與分配有PUSCH者相同之頻帶,於時間區域係配置於第4個及第11個SC-FDMA符號。上行鏈路參照信號與PUCCH進行時間多工之情形時,上行鏈路參照信號於頻率區域係配置為與分配有PUCCH者相同之頻帶,於時間區域係配置於第2個、第5個、第9個及第13個SC-FDMA符號。
以下,對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1之裝置構成進行說明。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1之構成之概略方塊圖。如圖所示,行動台裝置1包括上位層處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發送部107及、發送接收天線109。上位層處理部101包括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排程部1013。接收部105包括解碼化部1051、解調部1053、多工分離部1055、無線接收部1057及通道測定部1059。發送部107包括編碼部1071、PUSCH產生部1073、PUCCH產生部 1075、多工部1077、無線發送部1079及上行鏈路參照信號產生部10711。
上位層處理部101將藉由使用者之操作等而產生之上行鏈路資料輸出至發送部107。又,上位層處理部101進行媒體存取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層、封包資料聚合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之處理。又,上位層處理部101為基於PDCCH所接收之下行鏈路控制資訊等,進行接收部105、及發送部107之控制,而產生控制資訊,並將其輸出至控制部103。
上位層處理部101具備之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進行自身裝置之各種設定資訊之管理。例如,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進行經設定之服務小區之管理。又,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產生配置於上行鏈路之各通道之資訊,並將其輸出至發送部107。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於所接收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成功之情形時,產生ACK並向發送部107輸出ACK,於所接收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失敗的情形時,產生NACK並向發送部107輸出NACK。
上位層處理部101具備之排程部1013對經由接收部105所接收之下行鏈路控制資訊予以儲存。排程部1013於接收上行鏈路授予之子訊框起4個之後之子訊框內,為依照所接收之上行鏈路授予發送PUSCH,而經由控制部103對發送部107進行控制。排程部1013於自接收表示NACK之HARQ 指示符之子訊框起4個之後之子訊框內,為依照由排程部1013所儲存之上行鏈路授予進行PUSCH之重新發送,而經由控制部103對發送部107進行控制。排程部1013於接收下行鏈路分配後之子訊框內,為依照所接收之下行鏈路分配接收PDSCH,而經由控制部103對接收部105進行控制。
控制部103基於來自上位層處理部101之控制資訊,產生進行接收部105、及發送部107之控制的控制信號。控制部103將所產生之控制信號輸出至接收部105、及發送部107,而進行接收部105、及發送部107之控制。
接收部105依照自控制部103所輸入之控制信號,對經由發送接收天線109而自基地台裝置3所接收之接收信號進行分離、解調、解碼,並將解碼後之資訊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101。
無線接收部1057將經由發送接收天線109所接收之下行鏈路之信號轉換(下轉換:down covert)為中間頻率,去除多餘的頻率成分,以適當維持信號位準之方式控制放大位準,並基於所接收之信號之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而進行正交解調,將經正交解調後之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無線接收部1057自經轉換之數位信號中去除與保護間隔(Guard Interval:GI)相當之部分,對去除保護間隔後之信號進行高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抽選頻率區域之信號。
多工分離部1055將所抽選之信號分別分離為PHICH、PDCCH、PDSCH、及下行鏈路參照信號。再者,該分離 係基於以下行鏈路分配通知之無線資源之分配資訊等而進行。又,多工分離部1055根據自通道測定部1059輸入之傳播路徑之推斷值,進行PHICH、PDCCH及PDSCH之傳播路徑之補償。又,多工分離部1055將經分離之下行鏈路參照信號輸出至通道測定部1059。
解調部1053向PHICH上乘以對應之符號而合成,對合成後之信號進行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調變方式之解調,並將其輸出至解碼化部1051。解碼化部1051進行送往自身裝置之PHICH之解碼,將解碼後之HARQ指示符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101。解調部1053對PDCCH進行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調變方式之解調,並向解碼化部1051輸出。解碼化部1051嘗試PDCCH之盲解碼,於盲解碼成功之情形時將解碼後之下行鏈路控制資訊及下行鏈路控制資訊所含之RNTI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101。解調部1053對PDSCH進行以QPSK、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調幅)、64QAM等之下行鏈路分配所通知之調變方式之解調,並將其輸出至解碼化部1051。
解碼化部1051基於以下行鏈路控制資訊通知之編碼率相關之資訊而進行解碼,並將解碼後之下行鏈路資料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101。通道測定部1059根據自多工分離部1055輸入之下行鏈路參照信號而測定下行鏈路之低通及通道之狀態,將測定出之低通及通道之狀態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101。又,通道測定部1059根據下行鏈路參照信號而 算出下行鏈路之傳播路徑之推斷值,並將其輸出至多工分離部1055。
發送部107依照自控制部103輸入之控制信號,產生上行鏈路參照信號,對自上位層處理部101輸入之上行鏈路資料或上行鏈路控制資訊進行編碼及調變,對PUCCH、PUSCH、及所產生之上行鏈路參照信號進行多工,並經由發送接收天線109而將其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
編碼部1071對自上位層處理部101輸入之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及上行鏈路資料進行編碼,將編碼位元輸出至PUSCH產生部及/或PUCCH產生部。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編碼部1071之構成之概略方塊圖。編碼部1071包括資料編碼部1071a、HARQ-ACK連結部1071b、HARQ-ACK分割部1071c、RM編碼部1071d、RM編碼部1071e、編碼位元連結部1071f以及交錯部1071g。
資料編碼部1071a基於自基地台裝置3所接收之上行鏈路授予而對自上位層101輸入之上行鏈路資料ai進行編碼,將上行鏈路資料之編碼位元fi輸出至交錯部。A係上行鏈路資料之有效負載大小(位元數)。G係上行鏈路資料之編碼位元數。HARQ-ACK連結部1071b將自上位層101輸入之複數個ACK/NACK連結,並將連結後之ACK/NACK[o0o1...oO-1]輸出至HARQ-ACK連結部1071c。O表示自上位層101輸入之ACK/NACK之位元數,即表示某一子訊框所發送之ACK/NACK之位元數。於本發明中,HARQ-ACK連結部1071b僅將ACK/NACK連結,但於藉由PUCCH發送ACK/NACK 及CQI/PMI/RI及SR時,HARQ-ACK連結部1071b亦可將ACK/NACK及CQI/PMI/RI及SR連結。
HARQ-ACK分割部1071c將所輸入之ACK/NACK[o0o1...oO-1]分割為第1 ACK/NACK區段[o0o1...oceil(O/2)-1]以及第2 ACK/NACK區段[oceil(O/2)oceil(O/2)+1...oO-1],並將第1 ACK/NACK區段輸出至RM(Reed-Muller)編碼部1071d,將第2 ACK/NACK區段輸出至RM編碼部1071e。第1 ACK/NACK區段之有效負載大小(位元數)O(0)係以(1)式表示。第2 ACK/NACK之有效負載大小(位元數)O(1)係以(2)式表示。ceil(‧)係將括號中之數字進上去之函數。
[數1]O (0)=ceil(O/2)…(1)
[數2]O (1)=O-ceil(O/2)…(2)
RM編碼部1071d依照(3)式對所輸入之第1 ACK/NACK區段進行RM編碼,將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0) i輸出至編碼位元連結部1071f。RM編碼部1071e依照(4)式對所輸入之第2 ACK/NACK區段進行RM編碼,將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1) i輸出至編碼位元連結部1071f。
(3)式及(4)式中之Mi,n係李得米勒符號之基序列。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基序列Mi,n之表。Q(0)係表示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之位元數。Q(1)係表示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之位元數。藉由PUC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將Q(0)及Q(1)設為24。於藉由PUS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Q(0)及Q(1)係根據(5)式及(6)而算出。即,行動台裝置1於藉由PUS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分別算出第1 ACK/NACK之編碼位元數及第2 ACK/NACK之編碼位元數。於藉由PUC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將Q(0)及Q(1)設為預定之值。藉此,可以對應第1 ACK/NACK區段及第2 ACK/NACK區段之有效負載大小(位元數),而適當控制用於發送第1 ACK/NACK區段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無線資源之量、及第1 ACK/NACK區段及第2 ACK/NACK區段各自之編碼位元之數。
再者,基地台裝置3亦示於(5)式及(6)式而算出第1 ACK/NACK區段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數、以及第1 ACK/NACK區段及第2 ACK/NACK區段對應的調變符號之數,並基於所算出之結果而將ACK/NACK之調變符號及資料之調變符號分離。
於藉由PUS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Q(i) m係與ACK/NACK一併藉由PUSCH發送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之調變多值數。於藉由PUC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Q(i) m係與藉由PUCCH發送之ACK/NACK相對之QPSK調變方式之調變多值數。QPSK調變方式之調變多值數為2。16 QAM之調變多值數係4。64 QAM之調變多值數為6。
min(‧)係選擇括號中最小數字之函數。MPUSCH-initial SC係表示用以與ACK/NACK一併藉由PUSCH發送之上行鏈路資料之PUSCH初始發送而經排程之帶寬,其係以副載波之數表現。NPUSCH-initial symb係表示用以與ACK/NACK一併藉由PUSCH發送之上行鏈路資料之PUSCH初始發送之子訊框內的SC-FDMA符號數。βPUSCH offset係藉由基地台裝置3而對每一行動台裝置1設定,且使用無線資源控制信號(Radio Resource Control signal:RRC signal)等而自基地台裝置3向行動台裝置1通知之偏移設置值。B(k)係表示CWk之有效負載大小A(k)及附加於CWk之循環冗餘檢查符號之序列長之和。MPUSCH SC係表示用以與ACK/NACK一併藉由PUSCH發 送之上行鏈路資料之當前子訊框內之PUSCH發送而經排程的帶寬,其係以副載波之數表現。
編碼位元連結部1071f將自RM編碼部1071d輸入之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0) i、及自RM編碼部1071e輸入之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1) i連結。編碼位元連結部1071f於藉由PUS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將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qi輸出至交錯部1071g。編碼位元連結部1071f於藉由PUC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將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qi輸出至PUCCH產生部1075。
編碼位元連結部1071f係基於(7)式而進行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0) i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1) i之連結。floor(‧)係將括號中之數字捨去之函數。Q係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qi之位元數,其係Q(0)與Q(1)之和。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qi之一例的圖。圖9(a)係表示藉由PUSCH發送ACK/NACK,且與ACK/NACK一併藉由PUSCH發送之上行鏈路資料經QPSK調變之情形,以及藉由PUC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所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qi的圖。圖9中,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0) i係以粗線之括號圍住,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1) i係以點線之括號圍住。圖9(a)中,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0) i以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1) i係自前端之位元起每隔2個位元交替連結。
圖9(b)係表示藉由PUSCH發送ACK/NACK,且與ACK/NACK一併藉由PUSCH發送之上行鏈路資料經16 QAM調變之情形時所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qi的圖。圖9(b)中,第1 ACK/NACK區段q(0) i之編碼位元以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1) i係自前端之位元起每隔4個位元交替連結。圖9(c)係表示藉由PUSCH發送ACK/NACK,且與ACK/NACK一併藉由PUSCH發送之上行鏈路資料經64 QAM調變之情形時所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qi的圖。圖9(c)中,第1 ACK/NACK區段q(0) i之編碼位元以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1) i係自前端之位元起每隔6個位元而交替連結。
即,於藉由PUS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第1 ACK/NACK區段q(0) i之編碼位元以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1) i係每隔與PUSCH之上行鏈路資料對應之調變方式之調變多值數相同數之位元而交替連結。即,行動台裝置1之編碼位元連結部1071f於藉由PUS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對應於PUSCH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而變更將第1 ACK/NACK區段q(0) i之編碼位元與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1) i連結的方法。又,行動台裝置1之編碼位元連結部1071f對應於以PUCCH發送 ACK/NACK、或以PUSCH發送ACK/NACK,而變更將第1 ACK/NACK區段q(0) i之編碼位元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q(1) i連結的方法。
交錯部1071g將自資料編碼部1071a輸入之上行鏈路資料fi之編碼位元、以及自編碼位元連結部1071f輸入之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qi連結且使其等交錯,並將經連結之編碼位元hi輸出至PUSCH產生部1073。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編碼符號之交錯之方法之一例的圖。編碼符號係示與PUSCH之上行鏈路資料相對之調變方式之調變多值數相同數的編碼位元經編組而成者,藉由對1個編碼符號進行調變而產生1個調變符號。
圖10中表示有與子訊框內之SC-FDMA符號符號之數相同數之行。然而,由於第4行及第11行係上行鏈路參照信號(DMRS)之區域,故並未配置編碼符號。圖10中表示有與藉由上行鏈路授予顯示分配之PUSCH之副載波之數相同數之行。
配置於圖10之相同行之編碼符號經調變之後,與調變符號一併經離散傅立葉轉換(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且經DFT之信號藉由上行鏈路授予而配置於表示無線資源之分配的PUSCH之資源要素。自第i行編碼符號產生之經DFT之信號係配置於子訊框內之第i個SC-FDMA符號所對應的資源要素。
交錯部1071將上行鏈路資料之編碼符號fi、ACK/NACK之編碼符號qi、CQI/PMI之編碼符號及RI之編碼符號如圖 10所示般連結及交錯。於本發明中,為簡化說明而省略CQI/PMI及RI之編碼之說明。ACK/NACK之編碼符號係配置於第3、第5、第10及第12行。於圖10中,附加於ACK/NACK之編碼符號之數字表示配置ACK/NACK之編碼符號的順序。ACK/NACK之編碼符號係自最下排之第3行而依序配置,ACK/NACK之編碼符號配置至第12行為止之後,於下一(1個之上)排重複配置ACK/NACK之編碼符號。
圖10中,附加於ACK/NACK之編碼符號之數字係與附加於圖9之圍住編碼位元之括號的數字相對應。即,圖9中以1個括號圍住之編碼位元之組係1個ACK/NACK之編碼符號。本發明中,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符號係配置於第3行及第10行,且以子訊框內之第3及第10 SC-FDMA符號發送。本發明中,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符號係配置於第5行及第12行,且以子訊框內之第5及第12 SC-FDMA符號發送。
如此,藉由使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包含於不同調變符號,基地台裝置3將第1 ACK/NACK區段之調變符號及第2 ACK/NACK區段之調變符號分離,分別對第1 ACK/NACK區段之調變符號及第2 ACK/NACK區段之調變符號進行與先前RM編碼相對之解碼處理(例如最大似然判定法(Maximum Likelihood Decision:MLD))便可,故可簡化基地台裝置3之解碼處理。
如此,藉由將第1 ACK/NACK區段及第2 ACK/NACK區 段配置於不同SC-FDMA符號,於配置至發送ACK/NACK之PUSCH之無線資源無法充分發送第1 ACK/NACK區段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的情形時,可使能以PUSCH發送之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符號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符號之數均等,且可均等地保持第1 ACK/NACK區段及第2 ACK/NACK區段之特性。
PUSCH產生部1073對自交錯部1071g輸入之經連結之編碼位元hi進行調變而產生調變符號,對圖10中配置於相同行之調變符號進行DFT,並將經DFT之PUSCH之信號輸出至多工部1077。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PUCCH產生部1075之構成之概略方塊圖。PUCCH產生部1075包括調變部1075a、調變符號分割部1075b、複製部1075c、複製部1075d、乘算部1075e以及DFT部1075f。調變部1075a對自編碼位元連結部1071f輸入之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q0,q1,...,q47)進行QPSK調變,將QPSK調變符號(d0,d1,...,d23)輸出至調變符號分割部1075b。藉由基於(7)式將第1 ACK/NACK區段q(0) i之編碼位元及第2 ACK/NACK區段q(1) i之編碼位元連結,QPSK調變符號di僅根據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或者第2 ACK/NACK區段中任一者便可產生。
調變符號分割部1075b將自調變部1075a輸入之QPSK調變符號di對半分割,將分割後之上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d0,d1,...,d11)輸出至複製部1075c,將分割後之下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d12,d13,...,d23)輸出至複製部1075d。複製部 1075c將自調變符號分割部1075b輸入之經分割之上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d0,d1,...,d11)複製5個,將所複製之上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d0,d1,...,d11)輸出至乘算部1075e。複製部1075d將自調變符號分割部1075b輸入之經分割之下位調變符號之區塊(d12,d13,...,d23)複製5個,將所複製之下位調變符號之區塊(d12,d13,...,d23)輸出至乘算部1075e。
乘算部1075e向自複製部1075c及複製部1075d輸入之經複製之上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d0,d1,...,d11)及經複製之下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d12,d13,...,d23)上乘以正交符號(Orthogonal Cover Code:OCC)[w(0)w(1)w(2)w(3)w(4)](符號擴展),將經符號擴展之上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w(i)‧d0,w(i)‧d1,...,w(i)‧d11)及經符號擴展的下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w(i)‧d12,w(i)‧d13,...,w(i)‧d23)輸出至DFT部。再者,經複製之上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d0,d1,...,d11)及經複製之下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d12,d13,...,d23)既可乘以相同正交符號,亦可乘以不同正交符號。
DFT部1075f對應調變符號之每一區塊而對自乘算部1075e輸入之經符號擴展之上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w(i)‧d0,w(i)‧d1,...,w(i)‧d11)及經符號擴展之下位之調變符號之區塊(w(i)‧d12,w(i)‧d13,...,w(i)‧d23)進行序列長12之DFT,並將經DFT的PUCCH之信號輸出至多工部1077。
上行鏈路參照信號產生部10711產生以基於用以識別基地台裝置3之實體小區識別碼(physical cell identity:PCI、稱為Cell ID等)、配置上行鏈路參照信號之帶寬、及 上行鏈路授予所通知之循環移位等而預定之規則求出的基地台裝置3已知之序列,並將所產生之上行鏈路參照信號輸出至多工部1077。
多工部1075依照自控制部103輸入之控制信號,將自PUSCH產生部輸入之PUSCH之信號及/或自PUCCH產生部輸入之PUCCH之信號及/或自上行鏈路參照信號產生部10711輸入的上行鏈路參照信號對應發送天線埠而多工於上行鏈路之資源要素。
無線發送部1077對經多工之信號進行逆高速傅立葉轉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進行SC-FDMA方式之調變,對經SC-FDMA調變之SC-FDMA符號附加保護間隔,產生基頻之數位信號,將基頻之數位信號轉換為類比信號,根據類比信號產生中間頻率之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去除對於中間頻帶之多餘頻率成分,將中間頻率之信號轉換(上轉換:up convert)為高頻率之信號,去除多餘頻率成分,進行電力放大而輸出至發送接收天線109並發送。
以下,對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3之裝置構成進行說明。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3之構成之概略方塊圖。如圖所示,基地台裝置3包括上位層處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發送部307、及、發送接收天線309。又,上位層處理部301包括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及排程部3013。又,接收部305包括資料解調/解碼部3051、控制資訊解調/解碼部3053、多工分離部3055、無線接收部3057 及通道測定部3059。又,發送部307包括編碼部3071、調變部3073、多工部3075、無線發送部3077及下行鏈路參照信號產生部3079。
上位層處理部301進行媒體存取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層、封包資料聚合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之處理。又,上位層處理部301為進行接收部305、及發送部307之控制而產生控制資訊,並將該控制資訊輸出至控制部303。
上位層處理部301具備之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產生或者自上位節點取得配置於下行鏈路之PDSCH之下行鏈路資料、RRC信號、MAC CE(Control Element),並輸出至HARQ控制部3013。又,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對行動台裝置1各者之各種設定資訊進行管理。例如,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進行設定於行動台裝置1之服務小區之管理等。
上位層處理部301具備之排程部3013進行配置至行動台裝置1之PUSCH或PUCCH之無線資源之管理。排程部3013於對行動台裝置1分配PUSCH之無線資源之情形時,產生表示PUSCH之無線資源之分配的上行鏈路授予,並將所產生之上行鏈路授予輸出至發送部307。
控制部303基於來自上位層處理部301之控制資訊,產生進行接收部305、及發送部307之控制的控制信號。控制部 303將所產生之控制信號輸出至接收部305、及發送部307而進行接收部305、及發送部307之控制。
接收部305依照自控制部303輸入之控制信號,對經由發送接收天線309而自行動台裝置1接收之接收信號進行分離、解調、解碼,並將經解碼之資訊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301。
無線接收部3057對經由發送接收天線309所接收之上行鏈路之信號轉換(下轉換:down covert)為中間頻率,去除不需要的頻率成分,以適當維持信號位準之方式控制放大位準,基於所接收之信號之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進行正交解調,將經正交解調之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無線接收部3057自經轉換之數位信號中去除與保護間隔(Guard Interval:GI)相當之部分。無線接收部3057對去除保護間隔後之信號進行高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抽選頻率區域之信號而輸出至多工分離部3055。
多工分離部3055將自無線接收部3057輸入之信號分離成PUCCH、PUSCH、上行鏈路參照信號等之信號。再者,該分離係預先由基地台裝置3利用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決定,且係基於通知至各行動台裝置1之上行鏈路授予所含的無線資源之分配資訊而進行。多工分離部3055根據自通道測定部3059輸入之傳播路徑之推斷值,進行PUCCH及PUSCH之傳播路徑之補償。又,多工分離部3055將所分離之上行鏈路參照信號輸出至通道測定部3059。
多工分離部3055對經分離之PUCCH及PUSCH之信號進 行逆離散傅立葉轉換(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IDFT),取得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符號及上行鏈路控制資訊(ACK/NACK)之調變符號。多工分離部3055將自PUSCH之信號所取得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符號輸出至資料解調/解碼部3051。多工分離部3055將自PUCCH之信號或者PUSCH之信號所取得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ACK/NACK)之調變符號輸出至控制資訊解調/解碼部3053。
通道測定部3059根據自多工分離部3055所輸入之上行鏈路參照信號而測定傳播路徑之推斷值、通道之品質等,並輸出至多工分離部3055及上位層處理部301。
資料解調/解碼部3051對自多工分離部3055輸入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符號進行解調,並對經解調之上行鏈路資料之編碼位元進行解碼,將經解碼之上行鏈路資料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301。
控制資訊解調/解碼部3053對自多工分離部3055輸入之ACK/NACK之調變符號中與第1 ACK/NACK區段對應之調變符號使用最大似然判定法等而對第1 ACK/NACK區段進行解碼。控制資訊解調/解碼部3053對自多工分離部3055輸入之ACK/NACK之調變符號中與第2 ACK/NACK區段對應之調變符號使用最大似然判定法等而對第2 ACK/NACK區段進行解碼。控制資訊解調/解碼部3053將經解碼之第1 ACK/NACK區段及第2 ACK/NACK區段連結,並將經連結之ACK/NACK輸出至上位層處理部301。
發送部307依照自控制部303輸入之控制信號,產生下行 鏈路參照信號,對自上位層處理部301輸入之HARQ指示符、下行鏈路控制資訊、下行鏈路資料進行編碼及調變,對PHICH、PDCCH、PDSCH、及下行鏈路參照信號進行多工,並經由發送接收天線309而將信號發送至行動台裝置1。
編碼部3071對自上位層處理部301輸入之HARQ指示符、下行鏈路控制資訊、及下行鏈路資料,使用區塊編碼、卷積編碼、渦輪編碼等之預定編碼方式進行編碼,或者使用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決定之編碼方式進行編碼。調變部3073對自編碼部3071輸入之編碼位元使用BPSK、QPSK、16 QAM、64 QAM等預定或者由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決定的調變方式進行調變。
下行鏈路參照信號產生部3079產生以基於用以識別基地台裝置3之實體小區識別碼(PCI)等而預定之規則求出的行動台裝置1已知之序列作為下行鏈路參照信號。多工部3075對經調變之各通道之調變符號及產生之下行鏈路參照信號進行多工。
無線發送部3077對經多工之調變符號等進行逆高速傅立葉轉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進行OFDM方式之調變,對經OFDM調變之OFDM符號附加保護間隔,產生基頻之數位信號,將基頻之數位信號轉換為類比信號,根據類比信號產生中間頻率之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去除對於中間頻帶之多餘頻率成分,將中間頻率之信號轉換(上轉換:up convert)為高頻率之信號,去除多餘頻 率成分,進行電力放大後輸出至發送接收天線309而發送。
以下,藉由流程圖對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1及基地台裝置3之動作進行說明。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1之動作之一例之流程圖。首先,行動台裝置1將以同一子訊框發送之ACK/NACK分割,產生第1 ACK/NACK區段及第2 ACK/NACK區段(步驟S100),根據ACK/NACK區段各自之位元數,算出ACK/NACK區段各自之編碼位元之數(步驟S101)。
行動台裝置1分別對步驟S100中經分割之ACK/NACK區段進行編碼(步驟S102)。行動台裝置1將步驟S102中經編碼之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連結(步驟S103)。行動台裝置1根據ACK/NACK以PUCCH發送或以PUSCH發送,而變更步驟S103之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之連結方法。又,行動台裝置1於以PUSCH發送ACK/NACK之情形時,對應於發送ACK/NACK之PUSCH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而變更步驟S103之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之連結方法。
行動台裝置1根據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產生PUCCH之信號或者PUSCH之信號,以PUSCH或者PUCCH而將ACK/NACK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步驟S104)。於步驟S104之後行動台裝置1結束ACK/NACK之發送相關的處理。
圖14係表示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3之動作之一例的流程圖。首先,基地台裝置3根據ACK/NACK區段各自之位元數,算出ACK/NACK區段各自之編碼位元數及ACK/NACK區段各自所對應之調變符號之數(步驟S200)。基地台裝置3自PUSCH或者PUCCH取得ACK/NACK之調變符號(步驟S201),對ACK/NACK區段分別對應之各調變符號進行解碼處理,從而對ACK/NACK區段進行解碼(步驟S202)。於步驟S202之後基地台裝置3結束與ACK/NACK之接收相關之處理。
再者,於本發明中,係將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與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交替連結之後,對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進行調變,但亦可於第1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之最低有效位元上連接第2 ACK/NACK區段之編碼位元,對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進行調變,將第1 ACK/NACK區段所對應之調變符號與第2 ACK/NACK區段所對應之調變符號交替重排。
如此,於本發明中,行動台裝置1對自基地台裝置3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上述ACK/NACK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變更將上述分別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產生之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或者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至基 地台裝置3,基地台裝置3自行動台裝置1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並對上述所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又,於本發明中,行動台裝置1對自基地台裝置3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之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發送上述ACK/NACK之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變更將上述分別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產生之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而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基地台裝置3自行動台裝置1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並對上述所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藉此,可使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編碼位元分別包含於不同調變符號,基地台裝置3對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調變符號之各者進行先前對RM編碼之解碼處理便可,從而可簡化基地台裝置3之解碼處理。
又,本發明中,行動台裝置1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所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將上述分別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分別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不同時間符號發送至基地台裝置3,基地台裝置3自行動台裝置1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藉此,於分配至發送ACK/NACK之PUSCH之無線資源無法充分發送ACK/NACK之編碼位元的情形時,可使能以PUSCH發送之經分割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之數均等,且可均等保持經分割之ACK/NACK之特性。
又,於本發明中,行動台裝置1對自基地台裝置3所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之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使用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位元數算出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編碼位元之位元數,基地台裝置3使用行動台裝置1所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位元數算出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編碼位元之位元數。藉此,對應於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位元數,而可適當控制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發送所使用之無線資源之量及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編碼位元之數。
(a)又,本發明亦可採用如下之態樣。即,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之特徵在於,其係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所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之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上述ACK/NACK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變更將上述分別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之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產生之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或者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而發 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上述基地台裝置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並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b)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之特徵在於,其係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發送上述ACK/NACK之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變更將上述分別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所產生之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而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上述基地台裝置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並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c)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之特徵在於,其係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將上述分別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分別藉由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不同時間符號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上述基地台裝置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並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d)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之特徵在於,其係基地台裝置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使用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位元數而算出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編碼位元之位元數,上述基地台裝置使用上述行動台裝置中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位元數而算出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的編碼位元之位元數。
(e)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者,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上述ACK/NACK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變更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所產生的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或者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而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
(f)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者,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發送上述ACK/NACK之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變更將上述分別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 位元連結的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所產生之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而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
(g)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者,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分別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不同時間符號而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
(h)又,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者,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使用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位元數而算出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編碼位元之位元數。
(i)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者, 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上述ACK/NACK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變更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產生之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或者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 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並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j)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者, 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發送上述ACK/NACK之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變更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所產生之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並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k)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者, 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分別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不同時間符號發送,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並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l)又,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者, 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使用上述行動台裝置所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位元數而算出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的編碼位元之位元數。
(m)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驟: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以及對應於上述ACK/NACK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變更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
(n)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其包括如下: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以及對應於發送上述ACK/NACK之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變更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
(o)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驟: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 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以及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分別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不同時間符號而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
(p)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驟: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以及使用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位元數而算出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編碼位元之位元數。
(q)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驟: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上述ACK/NACK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變更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產生之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或者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以及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r)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 其包括如下步驟: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發送上述ACK/NACK之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而變更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產生的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並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以及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s)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驟: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分別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不同時間符號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並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以及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t)又,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其包括如下步驟: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使用上述行動台裝置所分割之 ACK/NACK各自之位元數而算出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編碼位元之位元數。
(u)又,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且其晶片化為能執行如下一系列功能: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以及對應於上述ACK/NACK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變更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
(V)又,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且其晶片化為能執行如下一系列功能: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以及對應於發送上述ACK/NACK之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而變更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的方法。
(w)又,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且其晶片化為能執行如下一系列功能: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以及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 分別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不同時間符號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
(x)又,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之特徵在於,其係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且其晶片化為能執行如下一系列功能:對自上述基地台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以及使用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位元數而算出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編碼位元之位元數。
(y)又,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且其晶片化為能執行如下一系列功能: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上述ACK/NACK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變更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產生之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或者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並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以及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z)又,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且其晶片化為能執行如下功能: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 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對應於發送上述ACK/NACK之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上行鏈路資料之調變方式,而變更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連結的方法,將自上述經連結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產生之ACK/NACK之信號藉由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而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並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以及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A)又,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且其晶片化為能執行如下一系列功能: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對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分別進行編碼,將上述分別經編碼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分別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之不同時間符號而發送至上述基地台裝置,並自上述行動台裝置接收上述ACK/NACK之信號;以及對上述接收之ACK/NACK之信號進行解碼處理。
(B)又,本發明之積體電路之特徵在於,其係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且其晶片化為能執行如下功能:上述行動台裝置對自自身裝置接收之表示複數個上行鏈路資料之解碼是否成功的複數個ACK/NACK進行分割,使用上述行動台裝置所分割之 ACK/NACK各自之位元數而算出上述經分割之ACK/NACK各自之編碼位元之位元數。
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3、及行動台裝置1中執行動作之程式亦可為控制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之程式(使電腦發揮功能之程式),以實現本發明之上述實施形態之功能。而且,該等裝置所處理之資訊於處理時係臨時儲存於RAM(Random Access Memory),之後儲存至Flash ROM(Read Only Memory)等各種ROM或HDD(Hard Disk Drive),視需要由CPU讀出而進行修正‧寫入。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之行動台裝置1、基地台裝置3之一部分亦可由電腦實現。於此情形時,可將用以實現該控制功能之程式記錄至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向電腦系統中讀入該記錄媒體中所記錄之程式,藉由執行此程式而實現。
再者,此處所謂之「電腦系統」,係指行動台裝置1、或者基地台裝置3中內置之電腦系統,包括OS及周邊機器等硬體。又,所謂「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係指軟碟、磁光碟、ROM、CD-ROM等可移動媒體、電腦系統中內置之硬碟等儲存裝置。
進而,所謂「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係指如經由網際網路等網路或電話線等通訊線路而發送程式時之通訊線般短時間、動態保持程式者,亦可包含如此時之伺服器或客戶端之電腦系統內部之揮發性記憶體般將程式保持一定時間者。又,上述程式既可為用以實現上述功能之一部分 者,進而亦可為藉由與電腦系統中業已記錄之程式之組合而實現上述功能者。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之行動台裝置1、基地台裝置3之一部分、或者全部既可典型地作為積體電路之LSI而實現,亦可作為晶片組而實現。行動台裝置1、基地台裝置3之各功能區塊既可個別地晶片化,亦可部分或全部積體而晶片化。又,積體電路化之手法並不限於LSI,亦可藉由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而實現。又,於藉由半導體技術進步而出現代替LSI之積體電路化之技術時,亦可使用利用此技術之積體電路。
以上,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具體構成並不限於上述者,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設計變更等。
1(1A、1B、1C)‧‧‧行動台裝置
3‧‧‧基地台裝置
101‧‧‧上位層處理部
103‧‧‧控制部
105‧‧‧接收部
107‧‧‧發送部
301‧‧‧上位層處理部
303‧‧‧控制部
305‧‧‧接收部
307‧‧‧發送部
圖1係本發明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念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小區聚合處理之一例的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TDD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之無線訊框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下行鏈路之子訊框之構成之一例的概略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上行鏈路之子訊框之構成之一例的概略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1之構成的概略方塊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編碼部1071之構成之概略方塊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基序列Mi,n之表。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連結後之ACK/NACK之編碼位元qi之一例的圖。
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編碼符號之交錯之方法之一例的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PUCCH產生部1075之構成的概略方塊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3之構成的概略方塊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行動台裝置1之動作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4係表示本發明之基地台裝置3之動作之一例的流程圖。
1071‧‧‧編碼部
1071a‧‧‧資料編碼部
1071b‧‧‧HARQ-ACK連結部
1071c‧‧‧HARQ-ACK分割部
1071d‧‧‧RM編碼部
1071e‧‧‧RM編碼部
1071f‧‧‧編碼位元連結部
1071g‧‧‧交錯部

Claims (14)

  1.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其包括:基地台裝置;及行動台裝置;其中,上述基地台裝置與上述行動台裝置係組態為彼此進行通訊;上述行動台裝置係組態為:自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個ACKs/NACKs產生第一ACK/NACK序列及第二ACK/NACK序列,上述傳輸區塊係接收自上述基地台裝置,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係與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相異;對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進行編碼以產生第一碼位元序列,並對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進行編碼以產生第二碼位元序列,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及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係分別地被編碼;根據上述ACKs/NACKs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不同地將上述第一碼位元序列與上述第二碼位元序列連結(concatenate);且上述基地台裝置係組態為:進行上述ACKs/NACKs之接收處理。
  2. 一種行動台裝置,其係組態為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者,上述行動台裝置包括:產生電路,其係組態為自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 個ACKs/NACKs產生第一ACK/NACK序列及第二ACK/NACK序列,上述複數個傳輸區塊係接收自上述基地台裝置,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係與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相異;編碼電路,其係組態為對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進行編碼以產生第一碼位元序列,並對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進行編碼以產生第二碼位元序列,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及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係分別地被編碼;及連結電路,其係組態為根據上述ACKs/NACKs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不同地將上述第一碼位元序列與上述第二碼位元序列連結。
  3. 如請求項2之行動台裝置,其中上述連結電路係組態為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以特定之位元數單位交替連結。
  4. 如請求項2之行動台裝置,其中上述連結電路係組態為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中之一個碼位元序列與另一碼位元序列之最低有效位元(least significant bit)連結。
  5. 如請求項2之行動台裝置,其中上述編碼電路係組態為藉由使用相同組之基序列,分別對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及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進行編碼。
  6. 一種基地台裝置,其係組態為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者,上述基地台裝置包括:接收電路,其係組態為進行複數個ACKs/NACKs之接 收處理;及發送電路,其係組態為對上述行動台裝置發送複數個傳輸區塊;其中自對於上述複數個傳輸區塊之上述複數個ACKs/NACKs產生第一ACK/NACK序列及第二ACK/NACK序列,上述複數個傳輸區塊係自上述基地台裝置而被發送,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係被編碼以產生第一碼位元序列,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係被編碼以產生第二碼位元序列,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及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係分別地被編碼,上述第一碼位元序列與上述第二碼位元序列係根據上述ACKs/NACKs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不同地被連結。
  7.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其係組態為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其包括:自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個ACKs/NACKs產生第一ACK/NACK序列及第二ACK/NACK序列,上述複數個傳輸區塊接收自上述基地台裝置,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係與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相異;對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進行編碼以產生第一碼位元序列,對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進行編碼以產生第二碼位元序列,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及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係分別地被編碼;及根據上述ACK/NACK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 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不同地將上述第一碼位元序列與上述第二碼位元序列連結。
  8. 如請求項7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上述連結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包括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以特定之位元數單位交替連結。
  9. 如請求項7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上述連結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包括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中之一個碼位元序列與另一碼位元序列之最低有效位元連结。
  10.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其係組態為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無線通訊方法,且其包括:進行複數個ACKs/NACKs之接收處理;其中,自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上述複數個ACKs/NACKs產生第一ACK/NACK序列及第二ACK/NACK序列,上述複數個傳輸區塊自上述基地台裝置發送,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係被編碼以產生第一碼位元序列,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係被編碼以產生第二碼位元序列,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及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係分別地被編碼,且上述第一碼位元序列及上述第二碼位元序列係根據上述ACKs/NACKs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不同地被連結。
  11. 一種積體電路,其係組態為與基地台裝置進行通訊之行動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其包括:產生電路,其係組態為自對於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 個ACKs/NACKs產生第一ACK/NACK序列及第二ACK/NACK序列,上述複數個傳輸區塊接收自上述基地台裝置,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係與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相異;編碼電路,其係組態為對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進行編碼以產生第一碼位元序列,對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進行編碼以產生第二碼位元序列,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及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係分別地被編碼;及連結電路,其係組態為根據上述ACKs/NACKs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不同地將上述第一碼位元序列及上述第二碼位元序列連結。
  12. 如請求項11之積體電路,其中:上述連結電路係組態為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以特定之位元數單位連結。
  13. 如請求項11之積體電路,其中:上述連結電路係組態為將上述2個碼位元序列中之一個碼位元序列與另一碼位元序列之最低有效位元連結。
  14. 一種積體電路,其係組態為與行動台裝置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中使用之積體電路,且其包括:接收電路,其係組態為進行複數個ACKs/NACKs之接收處理;及發送電路,其係組態為對上述行動台裝置發送複數個 傳輸區塊;其中,自對於上述複數個傳輸區塊之複數個ACKs/NACKs產生第一ACK/NACK序列及第二ACK/NACK序列,上述複數個傳輸區塊係自上述基地台裝置發送,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係被編碼以產生第一碼位元序列,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係被編碼以產生第二碼位元序列,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及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係分別地被編碼,且上述第一ACK/NACK序列及上述第二ACK/NACK序列係根據上述ACKs/NACKs是以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發送或是以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發送,而不同地被連結。
TW100140382A 2010-11-05 2011-11-04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TWI5323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8569A JP4927209B1 (ja) 2010-11-05 2010-11-05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4806A TW201234806A (en) 2012-08-16
TWI532341B true TWI532341B (zh) 2016-05-01

Family

ID=46024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0382A TWI532341B (zh) 2010-11-05 2011-11-04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39178B2 (zh)
EP (1) EP2637439B1 (zh)
JP (1) JP4927209B1 (zh)
CN (1) CN103181210B (zh)
TW (1) TWI532341B (zh)
WO (1) WO20120604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58741B2 (en) 2012-08-03 2016-02-09 Blackberry Limited Carrier aggregation acknowledgement bits
US10321446B2 (en) * 2012-12-07 2019-06-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signal
US10575315B2 (en) * 2013-12-16 2020-02-25 Appl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priority data of band combination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6330407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
US9980279B2 (en) * 2015-07-24 2018-05-2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Dynamic time division duplex mechanism for small cell network
US10182117B2 (en) * 2016-01-28 2019-01-15 Tejas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data from telemetry devices to eNodeB ov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2019134199A (ja) * 2016-06-03 2019-08-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8173619A (zh) * 2016-12-07 2018-06-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编码方法、解码方法及装置
US10440703B2 (en) * 2017-01-10 2019-10-08 Mediatek Inc.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5G new radio
BR112020004360A2 (pt) * 2017-09-08 2020-09-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étodo de transmissão de sinal, aparelho relacionado, e sistema
JP7324146B2 (ja) * 2017-10-10 2023-08-0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WO2020091879A2 (en) * 2019-08-22 2020-05-0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ng communications
WO2022029979A1 (ja) * 2020-08-06 2022-02-1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3890B (zh) * 2006-12-15 2012-05-23 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时分多址媒体访问控制层中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汇聚
US8737517B2 (en) * 2008-03-26 2014-05-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rambling and modulation to constrain the constellation size of ACK/NAK transmission on the data channel
EP2314008B1 (en) * 2008-08-12 2013-12-2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854662A (zh) * 2009-03-31 2010-10-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Lte系统中发送下行应答/否定应答的方法和装置
US9112692B2 (en) 2010-08-16 2015-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ACK transmission for multi-carrier ope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37439B1 (en) 2022-01-05
EP2637439A4 (en) 2016-07-06
JP2012100212A (ja) 2012-05-24
CN103181210A (zh) 2013-06-26
US9439178B2 (en) 2016-09-06
WO2012060433A1 (ja) 2012-05-10
CN103181210B (zh) 2016-02-24
TW201234806A (en) 2012-08-16
JP4927209B1 (ja) 2012-05-09
US20130242922A1 (en) 2013-09-19
EP2637439A1 (en) 201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2341B (z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10420077B2 (en) Uplink control processing using uplink resources when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JP4928621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875534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937202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TWI528751B (zh) Mobile st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WO2015107850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5107851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5008830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2065126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2129761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546977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5415572B2 (ja)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集積回路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0073477A1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移動通信方法
WO2011155344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5850367B2 (ja)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3098952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3135249A (ja)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2039270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