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9251B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99251B
CN103199251B CN201310069289.8A CN201310069289A CN103199251B CN 103199251 B CN103199251 B CN 103199251B CN 201310069289 A CN201310069289 A CN 201310069289A CN 103199251 B CN103199251 B CN 1031992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native graphite
cathode material
negativ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692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99251A (zh
Inventor
崔航
刘东任
汪颖
孙峰
汪新
刘现军
王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6928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992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99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9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99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92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负极材料为核壳结构,壳层材料为裂解炭,核层材料为天然石墨,并且核层材料的内部填充有焦炭;负极材料的平均孔径为5~20nm,孔容为0.06‑0.08g/cc;其在1000千克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1.4g~1.6g/cm3;并且004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与110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的强度比(C004/C110)为3.0~10.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负极材料颗粒具有致密的内部结构,在充放电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而且颗粒表面和内部具有通畅的锂离子扩散通道,从而保证采用该材料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非常高的低温放电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致密高硬度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MP3和MP4等的日益普及对相应的供电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安全性能好、能量密度高、重量轻、寿命长和自放电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中。但是,在低温下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性能却并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电池在低温充放电时,受锂离子迁移速度慢的影响,电池的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等电性能明显恶化,这就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一般为-20—60℃,在更低温度下,如-40℃时,电池的放电容量只有室温时的12%。影响电池低温容量的原因主要有:(1)电解液的传输性能差;(2)充电过程中由于金属锂的沉积导致电解液的分解;(3)Li+在石墨负极中的扩散速度慢。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在Smart等人的影响下,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极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能超低温放电、性能平稳且循环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从而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面,阻碍了锂离子电池行业的更好发展。对于负极材料的低温性能来说,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是低温下锂离子的固相扩散。一般来说,比较致密的负极材料的固相扩散系数比较大。本发明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从这一点出发而提供一种制备致密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于天然石墨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负极材料,而且天然石墨的结构完整,嵌锂位置多,所以容量较高,是非常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致密高硬度、低孔隙率,并具有优异低温放电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致密高硬度、低孔隙率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使得使用该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具有优异的低温放电性能,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负极材料的孔隙率较大、硬度较小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为核壳结构,包括壳层和核层,壳层材料为裂解炭,核层材料为天然石墨,并且所述核层材料的内部填充有焦炭;所述负极材料的内部孔径为0.1~200nm,平均孔径为5~20nm,孔容为0.06-0.08cm3/g,这种材料具有较低的内部孔隙;所述负极材料在1000千克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1.4~1.6g/cm3,这种材料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并且所述负极材料的004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与110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的强度比(C004/C110)为3.0~10.0,这种材料具有较好的各向同性性质。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3m2/g。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负极材料的振实密度为0.9~1.5 g/cm3
用聚焦离子束对本发明的负极材料颗粒进行切割后,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在50000倍的放大倍数下观察时,颗粒截面无孔隙,这表明本发明的负极材料具有低的孔隙率。此外,实验表明,将本发明的负极材料制备成锂离子电池时,通过EIS分析负极的固相扩散系数为:室温时,0.9~2×10-14cm2/s,10℃时,3~5×10-15 cm2/s,0℃时,1~3×10-15 cm2/s,这表明本发明的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固相扩散系数,从而提高使用该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在天然石墨的内部孔隙中填充焦炭,并在天然石墨的外表面包覆裂解炭,同时对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孔径分布、平均孔径、孔容、压实密度和取向等参数进行限定,保证了本发明的负极材料具有较低的孔隙率、较高的硬度和较高的扩散系数,使负极材料颗粒具有致密的内部结构,在充放电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而且颗粒表面和内部具有通畅的锂离子扩散通道,从而保证采用该材料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非常高的低温放电能力、高的充电倍率、长的循环寿命与低的体积膨胀,进而满足当前便携式电子产品对锂离子电池越来越高的要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球磨机中,将天然石墨压碎,变成有凹坑、有棱角的形状,同时去掉表面层,露出天然石墨内部的多孔结构。
步骤二,把步骤一得到的天然石墨均匀分散在煤沥青、四氢呋喃和丙酮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所述天然石墨与所述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60-80):(40-20),将四氢呋喃和丙酮蒸发掉后,在氩气流保护下于900~1000℃热处理12~24h;经过此步骤,天然石墨中小于10nm的孔都被焦炭(煤沥青热处理而成)填满,使得天然石墨的孔隙率减小,得到致密的结构。这种致密的结构提高了本发明的负极材料在常温及低温下的扩散系数。
步骤三,在1000~1200℃下,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液态丙烷转化成裂解炭,并且使所述裂解炭沉积在步骤二得到的天然石墨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由于无序的裂解炭与电解液有更好的相容性,而且裂解炭的乱层结构可以抵抗溶剂锂离子引起的天然石墨的层间距的巨大变化,并抑制不可逆副反应的发生,所以在天然石墨的表面包覆裂解炭可以提高使用本发明的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首次效率。
步骤四,对步骤三得到的天然石墨的壳层进行还原处理,完成天然石墨的制备。实验结果表明对天然石墨表面的裂解炭进行还原处理后,裂解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明显减少,从而大大抑制了不可逆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了使用本发明的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二中所述混合溶液中煤沥青的质量百分比为1-30%。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二中所述混合溶液中四氢呋喃和丙酮的体积比为(5-20):1。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四所述还原处理为将步骤三得到的天然石墨置于还原体系中进行表面处理。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还原体系为异丙醇铝溶于异丙醇和苯后形成的溶液。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还原体系为氢化铝锂溶于乙醚后形成的溶液。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还原体系为SnCl2溶于HCl水溶液后形成的溶液。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首先去掉天然石墨的表面,露出其内部的孔,然后将煤沥青经过热处理后形成焦炭填充于天然石墨内部的孔内,从而减小天然石墨的孔隙率;接着在具有较小的孔隙率的天然石墨表面包覆一层裂解炭,并对裂解炭进行还原处理,以减少裂解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从而抑制了不可逆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使用本发明的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本发明通过简单地控制工艺参数,就能获得具有低孔隙率、高压实密度且高硬度的负极材料,操作简单,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拓展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有着显著的潜在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中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用聚焦离子束切割成的截面SEM 图。
图2为本发明中采用实施例2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用聚焦离子束切割成的截面SEM 图。
图3 为本发明中编号为S1和D1的电池的负极材料的固相扩散系数。
图4为本发明中编号为S1-S3和D1的电池-20℃下的低温放电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该负极材料为核壳结构,包括壳层和核层,壳层材料为裂解炭,核层材料为天然石墨,并且核层材料的内部填充有焦炭;负极材料的内部孔径为5~50nm,平均孔径为17nm,孔容为0.066cm3/g,负极材料在1000千克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1.50g/cm3,比表面积为2. 3m2/g;振实密度为1.1g/cm3;并且负极材料的004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与110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的强度比(C004/C110)为6.0(测试方法为:将本实施例提供的负极材料与超导碳和丁苯橡胶混合后压制成压实密度为1.5~1.8g/cm3的极片,然后通过X 射线衍法测定极片的004晶面衍射峰与110晶面衍射峰的强度,得到强度比(C004/C11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该负极材料为核壳结构,包括壳层和核层,壳层材料为裂解炭,核层材料为天然石墨,并且核层材料的内部填充有焦炭;负极材料的内部孔径为0.1~200nm,平均孔径为5nm,孔容为0.06cm3/g,负极材料在1000千克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1.40g/cm3,比表面积为2.0m2/g;振实密度为1.5g/cm3;并且负极材料的004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与110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的强度比(C004/C110)为3.0(测试方法为:将本实施例提供的负极材料与超导碳和丁苯橡胶混合后压制成压实密度为1.5~1.8g/cm3的极片,然后通过X 射线衍法测定极片的004晶面衍射峰与110晶面衍射峰的强度,得到强度比(C004/C11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该负极材料为核壳结构,包括壳层和核层,壳层材料为裂解炭,核层材料为天然石墨,并且核层材料的内部填充有焦炭;负极材料的内部孔径为5~100nm,平均孔径为20nm,孔容为0.08cm3/g,负极材料在1000千克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1.60g/cm3,比表面积为3m2/g;振实密度为0.9g/cm3;并且负极材料的004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与110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的强度比(C004/C110)为10.0(测试方法为:将本实施例提供的负极材料与超导碳和丁苯橡胶混合后压制成压实密度为1.5~1.8g/cm3的极片,然后通过X 射线衍法测定极片的004晶面衍射峰与110晶面衍射峰的强度,得到强度比(C004/C110))。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该负极材料为常规包覆处理的天然石墨,其平均粒径为22um,比表面积为2. 5m2/g,振实密度为1.0g/cm3,压实密度为1.6g/cm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球磨机中,将天然石墨压碎,变成有凹坑、有棱角的形状,同时去掉表面层,露出天然石墨内部的多孔结构。
步骤二,把步骤一得到的天然石墨均匀分散在煤沥青、四氢呋喃和丙酮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所述天然石墨与所述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65:35,混合溶液中,煤沥青的质量百分比为15%,四氢呋喃和丙酮的体积比为10:1。将四氢呋喃和丙酮蒸发掉后,在氩气流保护下于950℃热处理18h;经过此步骤,天然石墨中小于10nm的孔都被焦炭(煤沥青热处理而成)填满,使得天然石墨的孔隙率减小,得到致密的结构。这种致密的结构提高了天然石墨在常温及低温下的扩散系数。
步骤三,在1100℃下,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液态丙烷转化成裂解炭,并且使所述裂解炭沉积在步骤二得到的天然石墨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由于无序的裂解炭与电解液有更好的相容性,而且裂解炭的乱层结构可以抵抗溶剂锂离子引起的天然石墨的层间距的巨大变化,并抑制不可逆副反应的发生,所以在天然石墨的表面包覆裂解炭可以提高使用该天然石墨的锂离子电池的首次效率。
步骤四,对步骤三得到的天然石墨的壳层进行还原处理,具体的,是将步骤三得到的天然石墨置于异丙醇铝溶于异丙醇和苯后形成的溶液(还原体系)中,完成天然石墨的制备。
对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进行如下测试:
(1)负极材料的断面SEM分析:用聚焦离子束对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进行切割后,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在50000倍的放大倍数下观察,所得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颗粒截面无孔隙。
(2) 负极材料的孔隙率测试:用Nova-1200型气体吸附仪(美国Quantachrome公司)测定液氮温度下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并测定其内部孔径为5~ 50nm,平均孔径为20nm,孔容为0.066g/cm3
(3) 测试负极材料的粉末压实密度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在1000 千克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1.50g/cm3,并且其比表面积为2. 3m2/g,其振实密度为1.1g/cm3
(4)将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与超导碳和丁苯橡胶按照96:2:2的质量比例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制得浆料,将该浆料涂布在铜箔上,然后压制成压实密度为1.6g/cm3的极片,通过X 射线衍法测定极片的004晶面衍射峰与110晶面衍射峰的强度,得到强度比(C004/C110)为6.0。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球磨机中,将天然石墨压碎,变成有凹坑、有棱角的形状,同时去掉表面层,露出天然石墨内部的多孔结构。
步骤二,把步骤一得到的天然石墨均匀分散在煤沥青、四氢呋喃和丙酮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所述天然石墨与所述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80:20,混合溶液中,煤沥青的质量百分比为30%,四氢呋喃和丙酮的体积比为20:1。将四氢呋喃和丙酮蒸发掉后,在氩气流保护下于1000℃热处理24h;经过此步骤,天然石墨中小于10nm的孔都被焦炭(煤沥青热处理而成)填满,使得天然石墨的孔隙率减小,得到致密的结构。这种致密的结构提高了天然石墨在常温及低温下的扩散系数。
步骤三,在1200℃下,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液态丙烷转化成裂解炭,并且使所述裂解炭沉积在步骤二得到的天然石墨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由于无序的裂解炭与电解液有更好的相容性,而且裂解炭的乱层结构可以抵抗溶剂锂离子引起的天然石墨的层间距的巨大变化,并抑制不可逆副反应的发生,所以在天然石墨的表面包覆裂解炭可以提高使用该天然石墨的锂离子电池的首次效率。
步骤四,对步骤三得到的天然石墨的壳层进行还原处理,具体的,是将步骤三得到的天然石墨置于氢化铝锂溶于乙醚后形成的溶液(还原体系)中,完成天然石墨的制备。
对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进行如下测试:
(1)负极材料的断面SEM分析:用聚焦离子束对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进行切割后,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在50000倍的放大倍数下观察,所得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颗粒截面无孔隙。
(2) 负极材料的孔隙率测试:用Nova-1200型气体吸附仪(美国Quantachrome公司)测定液氮温度下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并测定其内部孔径为0.1~200nm,平均孔径为5nm,孔容为0.06cm3/g。
(3) 测试负极材料的粉末压实密度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在1000 千克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1.40g/cm3,并且其比表面积为2.0m2/g,其振实密度为1.5g/cm3
(4)将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与超导碳和丁苯橡胶按照96:2:2的质量比例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制得浆料,将该浆料涂布在铜箔上,然后压制成压实密度为1.8g/cm3的极片,通过X 射线衍法测定极片的004晶面衍射峰与110晶面衍射峰的强度,得到强度比(C004/C110)为3.0。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球磨机中,将天然石墨压碎,变成有凹坑、有棱角的形状,同时去掉表面层,露出天然石墨内部的多孔结构。
步骤二,把步骤一得到的天然石墨均匀分散在煤沥青、四氢呋喃和丙酮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所述天然石墨与所述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60:40,混合溶液中,煤沥青的质量百分比为1%,四氢呋喃和丙酮的体积比为5:1。将四氢呋喃和丙酮蒸发掉后,在氩气流保护下于900℃热处理12h;经过此步骤,天然石墨中小于10nm的孔都被焦炭(煤沥青热处理而成)填满,使得天然石墨的孔隙率减小,得到致密的结构。这种致密的结构提高了天然石墨在常温及低温下的扩散系数。
步骤三,在1000℃下,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液态丙烷转化成裂解炭,并且使所述裂解炭沉积在步骤二得到的天然石墨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由于无序的裂解炭与电解液有更好的相容性,而且裂解炭的乱层结构可以抵抗溶剂锂离子引起的天然石墨的层间距的巨大变化,并抑制不可逆副反应的发生,所以在天然石墨的表面包覆裂解炭可以提高使用该天然石墨的锂离子电池的首次效率。
步骤四,对步骤三得到的天然石墨的壳层进行还原处理,具体的,是将步骤三得到的天然石墨置于SnCl2溶于HCl水溶液后形成的溶液(还原体系)中,完成天然石墨的制备。
对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进行如下测试:
(1)负极材料的断面SEM分析:用聚焦离子束对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进行切割后,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在50000倍的放大倍数下观察,发现颗粒截面无孔隙。
(2) 负极材料的孔隙率测试:用Nova-1200型气体吸附仪(美国Quantachrome公司)测定液氮温度下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并测定其内部孔径分布为5~100nm,平均孔径为20nm,孔容为0.08cm3/g。
(3) 测试负极材料的粉末压实密度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在1000 千克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1.60g/cm3,并且其比表面积为3.0m2/g,其振实密度为0.9g/cm3
(4)将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与超导碳和丁苯橡胶按照96:2:2的质量比例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制得浆料,将该浆料涂布在铜箔上,然后压制成压实密度为1.5g/cm3的极片,通过X 射线衍法测定极片的004晶面衍射峰与110晶面衍射峰的强度,得到强度比(C004/C110)为10.0。
将实施例1至3和对比例1的负极材料与钴酸锂正极、隔膜和电解液组装成锂离子电池,分别编号为S1-S3和D1。对编号为S1-S3和D1的电池进行如下测试:
(1)固相扩散系数测试: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分析(EIS)来分析编号为S1-S3和D1的电池内部的锂离子的固相扩散,高频区的半圆对应电荷转移阻抗及电极和电解液之间的界面容抗,低频区的直线对应锂离子在固态电极中扩散的Warburg阻抗,我们关注的固相扩散主要是在发生在低频区。扩散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为气体常数;T为测试的绝对温度;S为电极反应的面积;n为电荷转移数;F为法拉第常数;C为锂离子的浓度;σ为Warburg系数。经计算,室温时,编号为S1-S3的电池的负极材料的固相扩散系数为0.9~2×10-14cm2/s,10℃时,为3~5×10-15 cm2/s,0℃时,则为1~3×10-15 cm2/s。
此外,编号为S1和D1的电池的负极材料在0℃的扩散系数结果示于图3,由图3可以看出,0℃时,实施例1的负极材料具有较大的的扩散系数,是对比例1的负极材料的1~10倍。因此,采用本发明的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较好的低温放电性能。
(2)不同温度的放电性能测试:对编号为S1-S3和D1的锂离子电池进行不同温度下的放电性能测试,具体的,首先在常温下以0.5C的倍率对电池进行预循环一次,记录初始放电容量C1,再以0.5C的充电倍率满充至4.2V,然后将满充后的电池分别放入-20℃、-15℃、0℃、10℃、60℃的烘箱中恒温20h-24h,然后以0.5C的倍率放电至3.0V(-20℃的放电倍率为0.2C),记录放电容量C2,并计算放电容量保持率。放电容量保持率=C2/C1×100%,所得结果见表1。编号为S1-S3和D1的电池的-20℃下低温放电曲线见图4。
由表1和图4可知,采用本发明的负极材料可以明显提高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20℃下放电到3.0V时容量保持率可达到70%以上,-15℃下放电到3.0V时的容量保持率则可以保持在50%左右,0℃放电到3.0V时的容量保持率则保持在66%以上。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解释,本发明所属领域的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为核壳结构,包括壳层和核层,壳层材料为裂解炭,核层材料为天然石墨,并且所述核层材料的内部填充有焦炭;所述负极材料的内部孔径为0.1~200nm,平均孔径为5~20nm,孔容为0.06-0.08cm3/g;所述负极材料在1000千克压力下的粉末压实密度为1.4~1.6g/cm3;并且所述负极材料的004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与110晶面的X射线衍射峰的强度比(C004/C110)为3.0~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3m2/g。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的振实密度为0.9~1.5g/cm3
4.一种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球磨机中,将天然石墨压碎,同时去掉表面层,露出天然石墨内部的多孔结构;
步骤二,把步骤一得到的天然石墨均匀分散在煤沥青、四氢呋喃和丙酮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所述天然石墨与所述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60-80):(40-20),将四氢呋喃和丙酮蒸发掉后,在氩气流保护下于900~1000℃热处理12~24h;
步骤三,在1000~1200℃下,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液态丙烷转化成裂解炭,并且使所述裂解炭沉积在步骤二得到的天然石墨表面,形成核壳结构;
步骤四,对步骤三得到的天然石墨的壳层进行还原处理,完成天然石墨的制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混合溶液中煤沥青的质量百分比为1-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混合溶液中四氢呋喃和丙酮的体积比为(5-20):1。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所述还原处理为将步骤三得到的天然石墨置于还原体系中进行表面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体系为异丙醇铝溶于异丙醇和苯后形成的溶液。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体系为氢化铝锂溶于乙醚后形成的溶液。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体系为SnCl2溶于HCl水溶液后形成的溶液。
CN201310069289.8A 2013-03-05 2013-03-05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31992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69289.8A CN103199251B (zh) 2013-03-05 2013-03-05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69289.8A CN103199251B (zh) 2013-03-05 2013-03-05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9251A CN103199251A (zh) 2013-07-10
CN103199251B true CN103199251B (zh) 2016-08-10

Family

ID=48721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69289.8A Active CN103199251B (zh) 2013-03-05 2013-03-05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992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7930B (zh) * 2015-06-08 2017-06-13 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各向同性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7056981A1 (ja) * 2015-09-28 2017-04-06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評価方法
CN108807847B (zh) * 2018-04-28 2019-05-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及电池
CN108847489B (zh) * 2018-05-04 2019-04-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及电池
CN108808068B (zh) * 2018-05-10 2019-09-2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08807848B (zh) * 2018-05-11 2019-10-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及含有它的二次电池
CN108808072A (zh) 2018-06-29 2018-11-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
JPWO2020175361A1 (ja) * 2019-02-28 2021-12-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EP4148821A4 (en) * 2020-06-23 2023-08-16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SECONDARY BATTERY AND DEVICE COMPRISING SAID SECONDARY BATTERY
WO2023053652A1 (ja) * 2021-09-29 2023-04-06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複合粒子、電気化学素子用電極、及び電気化学素子
CN114678634A (zh) * 2022-03-21 2022-06-28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
CN116979053A (zh) * 2023-06-30 2023-10-31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8715A (en) * 1997-05-30 1999-06-01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mposite carbon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CN1318872A (zh) * 2000-04-14 2001-10-24 北京市同治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585172A (zh) * 2004-06-12 2005-02-23 深圳市贝特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及制造方法
CN1649192A (zh) * 2004-01-19 2005-08-03 陈闻杰 一种改性天然石墨电池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8715A (en) * 1997-05-30 1999-06-01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mposite carbon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CN1318872A (zh) * 2000-04-14 2001-10-24 北京市同治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649192A (zh) * 2004-01-19 2005-08-03 陈闻杰 一种改性天然石墨电池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585172A (zh) * 2004-06-12 2005-02-23 深圳市贝特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及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modified graphite anode with high initial efficiency and excellent cycle life expectation";Guoping Wang et al.;《Solid State Ionics》;20050315;第176卷(第9-10期);Pages:905-90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9251A (zh) 2013-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99251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ang et al. 3D holey graphene/polyacrylonitrile sulfur composite architecture for high loading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Sun et al. Mesoporous NiS2 nanospheres anode with pseudocapacitance for high‐rate and long‐life sodium‐ion battery
An et al. Scalable synthesis of ant-nest-like bulk porous silicon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Yuan et al. In situ formation of vanadium nitride quantum dots on N-doped carbon hollow spheres for superior lithium and sodium storage
Zhao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a 3D nanoarchitectured Li4Ti5O12 electrode for ultrafast energy storage
Lu et al. Expediting stepwise sulfur conversion via spontaneous built‐in electric field and binary sulfiphilic effect of conductive NbB2‐MXene heterostructure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Ngo et al. Mass-scalable synthesis of 3D porous germanium–carbon composite particles as an ultra-high rate an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Bai et al. Unusual formation of ZnCo2O4 3D hierarchical twin microspheres as a high‐rate and ultralong‐lif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
Sun et al. Mesoporous carbon materials prepared from litchi shell as sulfur encapsulator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y application
Chen et al. Mesoporous ZnCo2O4 microspheres composed of ultrathin nanosheets cross-linked with metallic NiSix nanowires on Ni foam as an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Feng et al. Rational Design of Yolk–Shell Zn Co Se@ N‐Doped Dual Carbon Architectures as Long‐Life and High‐Rate Anodes for Half/Full Na‐Ion Batteries
Yuan et al. Template‐free fabrication of mesoporous hollow ZnMn2O4 sub‐microspheres with enhanced lithium storage capability towards high‐performance li‐ion batteries
Zou et al.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in Porous Carbon Matrix Coated on Carbon Fibers: An Ultrastable Cathode for Li‐Ion Batteries
Wang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the sandwich-structured germanium/reduced graphene oxide hybrid: an advanced anode material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ies
Zhao et al. Three-dimensional honeycomb-like carbon as sulfur host for sodium–sulfur batteries without the shuttle effect
Wang et al. Scalable Preparation of Ternary Hierarchical Silicon Oxide–Nickel–Graphite Composit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Liu et al. Dual carbon decorated germanium-carbon composite as a stable anode for sodium/potassium-ion batteries
Huang et al.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core-shell Fe2O3@ NC with ultralong cycle lif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hen et al. Carbon nanotubes coupled with layered graphite to support SnTe nanodots as high-rate and ultra-stabl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Lin et al. 3D ordered porous nanostructure confers fast charge transfer rate and reduces the electrode polarization in thick electrode
Xia et al. Graphene/TiO2 decorated N-doped carbon foam as 3D porous current collector for high loading sulfur cathode
Yang et 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high-silicon silicon suboxide nanowires by radio-frequency thermal plasma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Yang et al. From Flower‐Like to Spherical Deposition: A GCNT Aerogel Scaffold for Fast‐Charging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Ding et al.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ilicon monoxide anode materials prompted by german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