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7487A -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97487A
CN103197487A CN2012105837507A CN201210583750A CN103197487A CN 103197487 A CN103197487 A CN 103197487A CN 2012105837507 A CN2012105837507 A CN 2012105837507A CN 201210583750 A CN201210583750 A CN 201210583750A CN 103197487 A CN103197487 A CN 1031974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unit
shaft
drive motor
image blur
compens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8375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山立幸
福田拓臣
小林启史
服部和广
堀段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97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74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2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dditional sensors, e.g. acceleration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可旋转地移动,第一方向是第一支点轴的旋转方向,第二方向是第二支点轴的旋转方向;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辅助轴布置在与第一驱动电机相反的一侧并且透镜单元位于辅助轴和第一驱动电机之间,通过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并且每个输出轴由一对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并且每个辅助轴由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

Description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具体地讲,本技术涉及这样的技术领域:通过由一对第一轴承支撑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并且由第二轴承支撑辅助轴来提高输出轴的定位精度和同心度,以方便提高模糊校正操作的可靠性。
背景技术
在成像设备(诸如,视频照相机或静止照相机)中,在一些情况下提供沿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透镜以执行图像模糊校正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在成像设备中所提供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在一些情况下,具有透镜的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支点轴的轴旋转方向,第二方向是与光轴和第一支点轴正交的第二支点轴的轴旋转方向(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7-274056)。
透镜单元沿偏转方向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回转以及沿俯仰方向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二支点轴回转,以执行图像模糊校正。
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7-274056中所公开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分别具有多个线圈部分、磁体和磁轭的两个驱动电机(扁平电机)用作驱动单元以使透镜单元沿偏转方向以及沿俯仰方向回转。所述多个线圈部分沿支点轴的旋转方向(圆周方向)布置,并且磁体的N极和S极沿支点轴的旋转方向(圆周方向)交替地磁化。每个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轴向分别与第一支点轴和第二支点轴匹配。
在驱动电机中,线圈部分布置为面对磁体,以通过使用当电流被提供给线圈部分时结合磁体产生的推力使透镜单元随着输出轴的旋转而沿偏转方向以及沿俯仰方向回转。
例如,一个驱动电机构造为朝着垂直方向布置在透镜单元的上表面侧,并在电流被提供给线圈部分时根据电流的供给方向使透镜单元沿偏转方向回转。例如,另一个驱动电机构造为朝着水平方向布置在透镜单元的侧表面侧,并在电流被提供给线圈部分时根据电流的供给方向使透镜单元沿俯仰方向回转。
发明内容
在透镜单元通过使用驱动电机而回转的结构中,由于透镜单元通过使每个驱动电机的每个输出轴旋转而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所以必须增加每个输出轴的定位精度,以便每个输出轴的每个轴向同与光轴正交的方向匹配。
另外,当辅助轴位于与输出轴相对的一侧并且透镜单元位于辅助轴和输出轴之间以便增加输出轴的定位精度时,必须方便提高同心度,以便输出轴的中心和辅助轴的中心匹配。
然后,希望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提高输出轴的定位精度以及输出轴和辅助轴的同心度,以方便提高模糊校正操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能够相对于外壳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回转,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支点轴的轴旋转方向,第二方向是与光轴和第一支点轴正交的第二支点轴的轴旋转方向;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其中在与第一驱动电机相对的一侧布置辅助轴并且透镜单元位于辅助轴和第一驱动电机之间,通过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透镜单元分别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并且各个输出轴分别由沿轴向分开的一对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各个辅助轴分别由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
因此,在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输出轴的轴向和辅助轴的轴向与同光轴正交的第一支点轴或第二支点轴匹配。
希望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还包括:内框架,位于透镜单元的外侧;和外框架,位于内框架的外侧,透镜单元被内框架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和第二支点轴之一自由回转,并且透镜单元与内框架是一体地并且被外框架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和第二支点轴中的另一个自由回转。
透镜单元被内框架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和第二支点轴之一自由地回转,并且透镜单元与内框架一体地被外框架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和第二支点轴中的另一个自由地回转,以便透镜单元利用简单的结构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
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希望在外框架中提供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具有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二表面部分,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二表面部分的各自的一个端部在正交状态下连接,第二构件具有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各自的一个端部在正交状态下连接,以及在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一平面部分彼此面对以及第二表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彼此面对的状态下,第二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一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接合,并且第一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接合,第一驱动电机或第二驱动电机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之间。
第二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一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接合,并且第一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接合,第一驱动电机或第二驱动电机的一部分位于第二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一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之间或第一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之间,以便可减小第一表面部分的尺寸。
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希望第一构件的刚性不同于第二构件的刚性。
由于第一构件的刚性不同于第二构件的刚性,所以具有低刚性的构件跟随具有高刚性的构件,以便在外框架中不会发生不需要的变形。
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希望放置孔形成在内框架中,并且第二轴承布置在该放置孔中。
放置孔形成在内框架中,并且第二轴承布置在该放置孔中,以便不会通过布置第二轴承而增加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尺寸。
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希望放置孔形成在外框架中,并且第二轴承布置在该放置孔中。
放置孔形成在外框架中,并且第二轴承布置在该放置孔中,以便不会通过布置第二轴承而增加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尺寸。
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希望在驱动电机中提供安装板和底座部分,磁体安装到安装板,线圈部分安装到底座部分,并且安装板安装到透镜单元。
在驱动电机中提供安装板和底座部分,磁体安装到安装板,线圈部分安装到底座部分,并且安装板安装到透镜单元,以便在透镜单元的旋转移动时线圈部分不旋转。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具有透镜单元和外壳,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透镜单元布置在外壳中,其中透镜单元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以校正图像的模糊,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支点轴的旋转方向,第二方向是与光轴和第一支点轴正交的第二支点轴的旋转方向,其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并且其中辅助轴布置在与第一驱动电机相反的一侧并且透镜单元位于辅助轴和第一驱动电机之间,通过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透镜单元分别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并且各个输出轴分别由沿轴向分开的一对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各个辅助轴分别由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
因此,在成像设备中,输出轴的轴向和辅助轴的轴向与同光轴正交的第一支点轴或第二支点轴匹配。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能够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支点轴的旋转方向,第二方向是与光轴和第一支点轴正交的第二支点轴的旋转方向;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其中辅助轴布置在与第一驱动电机相反的一侧并且透镜单元位于辅助轴和第一驱动电机之间,通过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透镜单元分别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并且每个输出轴分别由沿轴向分开的一对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并且每个辅助轴分别由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
因此,输出轴的定位精度以及输出轴与辅助轴的同心度增加,以便可方便提高模糊校正操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还包括:内框架,位于透镜单元的外面;和外框架,位于内框架的外面,其中透镜单元被内框架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和第二支点轴之一自由地回转,并且透镜单元与内框架一体地被外框架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和第二支点轴中的另一个自由地回转。
因此,透镜单元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回转,以便可方便简化结构和正确的模糊校正操作。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在外框架中提供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具有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二表面部分,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二表面部分的各自的一个端部在正交状态下连接,第二构件具有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各自的一个端部在正交状态下连接,并且在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一平面部分彼此面对以及第二表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彼此面对的状态下,第二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一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接合,并且第一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接合,第一驱动电机或第二驱动电机的一部分位于第二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一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之间或第一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之间。
因此,能够减小第一表面部分的尺寸并且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外形,以方便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尺寸。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构件的刚性不同于第二构件的刚性。
因此,由于具有低刚性的构件跟随具有高刚性的构件以便在外框架中不会发生不需要的变形,所以可方便提高输出轴与辅助轴的同心度。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放置孔形成在内框架中,并且第二轴承布置在该放置孔中。
因此,不会通过布置第二轴承而增加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尺寸,并且可方便提高输出轴的定位精度以及输出轴与辅助轴的同心度并且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尺寸。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放置孔形成在外框架中,并且第二轴承布置在该放置孔中。
因此,不会通过布置第二轴承而增加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尺寸,并且可方便提高输出轴的定位精度以及输出轴与辅助轴的同心度并且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尺寸。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在驱动电机中提供安装板和底座部分,磁体安装到安装板,线圈部分安装到底座部分,并且安装板安装到透镜单元。
因此,用于为线圈部分供电的线缆能够以固定方式布置以减小线缆的布置空间,以便可方便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尺寸。
另外,通过把能够相对于线圈部分的外周减小外形的磁体安装到透镜单元,布置在里面的构件能够小于布置在外面的构件,以方便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尺寸。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具有透镜单元和外壳,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透镜单元布置在外壳中,其中透镜单元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以校正图像的模糊,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支点轴的旋转方向,第二方向是与光轴和第一支点轴正交的第二支点轴的旋转方向,其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具有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的第一驱动电机和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的第二驱动电机,并且其中辅助轴布置在与第一驱动电机相反的一侧并且透镜单元位于辅助轴和第一驱动电机之间,通过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透镜单元分别沿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回转,并且每个输出轴分别由沿轴向分开的一对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并且每个辅助轴分别由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
因此,输出轴的定位精度以及输出轴与辅助轴的同心度增加,从而可方便提高模糊校正操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至20一起表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并且是成像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为从与图1不同的方向观看的成像设备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为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观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为从与图4不同的方向观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分开地表示外框架、内框架、保持框架和透镜单元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示意性放大剖视图;
图9是第一驱动电机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10是驱动电机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第二驱动电机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在去除外框架、内框架和安装在内框架上的第二驱动电机的一部分的状态下表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在去除外框架和安装在外框架上的第一驱动电机的一部分的状态下表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在去除外框架和安装在外框架上的第一驱动电机的一部分的状态下表示并从与图13不同的方向观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在参考位置的磁体和线圈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6与图17一起表示透镜单元沿偏转方向回转的状态并且是表示沿偏转方向回转到一侧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7是表示沿偏转方向回转到另一侧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8与图19一起表示透镜单元沿俯仰方向回转的状态并且是表示沿俯仰方向回转到一侧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9是表示沿俯仰方向回转到另一侧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和
图20是成像设备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实施例。
以下显示的实施例应用于这样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本技术的成像设备应用于视频照相机,并且本技术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布置在视频照相机中。
此外,本技术的成像设备和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应用范围分别不限于视频照相机和布置在视频照相机中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例如,本技术的成像设备和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嵌入在各种装置(诸如,静止照相机、移动电话、PDA(个人数字助手)等)中的成像设备以及应用于布置在这些成像设备中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在以下的描述中,沿在利用视频照相机拍摄图像期间从拍摄者观看的方向表示纵向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因此,被摄体侧是前侧,并且拍摄者侧是后侧。
此外,设置以下提及的纵向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是为了便于描述,并且关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不存在对这些方向的限制。
另外,以下提及的透镜可利用单个透镜构造,并且可利用多个透镜构造为透镜组。
成像设备的整体结构
成像设备1具有位于外壳2内部和外部的每个必需的单元(参见图1和2)。例如,沿纵向方向以较长壳体形状形成外壳2,前端部布置为前面板部分3,并且后端部布置为容纳壳体部分4,容纳壳体部分4的上端部向后开口。
麦克风5和5、接口盖6以及操作开关7和7从前侧顺序布置在外壳2的上表面2a上。操作开关7和7是例如变焦操纵杆和拍摄按钮。
各种操作按钮8、8...(诸如,电源按钮、图像再现按钮等)布置在外壳2的一侧表面2b上。存储卡9安装在外壳2的另一侧表面2b中。
操作按钮10和10(诸如,模式切换按钮、记录按钮等)布置在外壳2的后表面2c上。
电池11安装在外壳2的后表面上,并且电池11的一部分比外壳2的后表面2c向后突出更多。
闪光灯12布置在前面板部分3的上端部中。在夜间拍摄等期间使用闪光灯12,并且从闪光灯12向前发射辅助光。
显示单元13自身连接到外壳2的侧表面部分以自由旋转地并且可旋转地移动。显示单元13的前端部连接到外壳2并具有显示表面13a。
取景器14连接到成像设备1的后端部,以便取景器14相对于容纳壳体部分4沿纵向方向可滑动地移动并且沿倾斜方向可旋转地移动。
取景器14可在容纳位置和拉出位置之间滑动,在容纳位置,除了后端部之外的部分被容纳在容纳壳体部分4中,在拉出位置,取景器14被从容纳壳体部分4拉出。此外,取景器14能够沿倾斜方向在拉出位置围绕作为支点的前端部回转。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结构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布置在外壳2的内部(参见图3至图8)。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具有外框架16、内框架17、保持框架18和透镜单元19。
通过接合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1构造外框架16。
第一构件20由面对垂直方向的第一表面部分22和面对水平方向的第二表面部分23形成,并且第一表面部分22的右端部和第二表面部分23的上端部连接。插入孔22a形成在第一表面部分22的部分中。第二表面部分23具有:一对支柱部分24和24,位于前侧和后侧并基本上上下延伸;和连接部分25,连接到支柱部分24和24的各自的下端部并延伸到前侧和后侧。支柱部分24和24的上端部布置为倾斜部分24a和24a,倾斜部分24a和24a倾斜以便在它们向上前进时向左偏移,并且倾斜部分24a和24a的上端部分别连接到第一表面部分22的右端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
第二构件21由面对垂直方向的第一平面部分26和面对水平方向的第二平面部分27形成,并且第一平面部分26的左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27的下端部连接。在第一平面部分26的中心部分,形成放置孔26a。在第二平面部分27的中心部分,形成插入放置孔27a。在第二平面部分27的上端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布置倾斜安装部分27b和27b,倾斜安装部分27b和27b倾斜以便在它们向上前进时向右偏移。
第一构件20的第二表面部分23的下端部和第二构件21的第一平面部分26的右端部由螺钉接合。
第二构件21比第一构件20厚并具有高的刚性。例如,第二构件21由模铸镁等制成,并且第一构件20由金属材料(诸如,铁)制成。
此外,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1之一可具有比另一个高的刚性,并且第一构件20可具有比第二构件21高的刚性。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1之一具有比另一个高的刚性,所以在两个构件接合的状态下,具有低刚性的构件稍微变形以跟随具有高刚性的构件。例如,当第二构件21具有比第一构件20高的刚性时,第一构件20稍微变形以跟随第二构件21。
内框架17构造为布置在外框架16的里面,并且接合第一支撑构件28和第二支撑构件29。
第一支撑构件28由面对垂直方向的顶表面部分30和面对水平方向的右表面部分31形成,并且顶表面部分30的右端部和右表面部分31的上端部连接。插入放置孔30a形成在顶表面部分30的中心部分。插入孔31a形成在右表面部分31的中心部分。
第二支撑构件29由面对垂直方向的底表面部分32和面对水平方向的左表面部分33形成,并且底表面部分32的左端部和左表面部分33的下端部连接。安装孔32a形成在底表面部分32的中心部分。放置孔33a形成在左表面部分33的中心部分。
第一支撑构件28的右表面部分31的下端部和第二支撑构件29的底表面部分32的右端部由螺钉接合,并且第一支撑构件28的顶表面部分30的左端部和第二支撑构件29的左表面部分33的上端部由螺钉接合。
第二支撑构件29比第一支撑构件28厚并具有高的刚性。例如,第二支撑构件29由模铸镁等制成,并且第一支撑构件28由金属材料(诸如,铁)制成。
此外,第一支撑构件28和第二支撑构件29之一可具有比另一个高的刚性,并且第一支撑构件28可具有比第二支撑构件29高的刚性。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支撑构件28和第二支撑构件29之一具有比另一个高的刚性,所以在两个构件接合的状态下,具有低刚性的构件稍微变形以跟随具有高刚性的构件。例如,当第二支撑构件29具有比第一支撑构件28高的刚性时,第一支撑构件28稍微变形以跟随第二支撑构件29。
保持框架18构造为布置在内框架17的里面,并且接合第一安装构件34和第二安装构件35。
第一安装构件34由面对垂直方向的上表面部分36和面对水平方向的右侧表面部分37形成,并且上表面部分36的右端部和右侧表面部分37的上端部连接。插入放置孔37a形成在右侧表面部分37的中心部分。
第二安装构件35由面对垂直方向的下表面部分38和面对水平方向的左侧表面部分39形成,并且下表面部分38的左端部和左侧表面部分39的下端部连接。安装孔39a形成在左侧表面部分39的中心部分。
第一安装构件34的右侧表面部分37的下端部和第二安装构件35的下表面部分38的右端部由螺钉接合,并且第一安装构件34的上表面部分36的左端部和第二安装构件35的左侧表面部分39的上端部由螺钉接合。
透镜单元19布置在保持框架18的里面,并具有:镜筒40;在镜筒40的里面前后布置的多个透镜41、41、...;和安装到镜筒40的后端部的成像单元42。以长圆柱形形状形成镜筒40的前部和后部。成像单元42具有成像元件(未示出),诸如CCD(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盖子构件43安装在朝着镜筒40的前表面的前侧位于最远处的透镜41的外周侧。盖子构件43以圆形形状形成,并且前表面以向前凸出的球形形状形成。
第一驱动电机44布置在透镜单元19上方(参见图4、6和8)。
第一驱动电机44是例如扁平电机,在垂直方向上较薄,并具有安装板45、磁体46、线圈体47和安装板48(参见图8至10)。
安装板45面对垂直方向,并且轴固定构件49安装在安装板45的中心部分。输出轴50的下端部固定到轴固定构件49,并且除下端部之外,输出轴50从安装板45向上凸出。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安装凹槽50a形成在靠近输出轴50的上端部侧的位置。安装板45用作磁轭。
以圆形形状形成的磁体46安装在安装板45的上表面上,并且沿圆周方向布置的N极和S极的磁极46a、46a、...交替磁化。磁体46例如按照60°的规则间隔磁化为6个磁极,并且磁极46a、46a、...的边界形成为磁极边界46b、46b、...。
线圈体47具有以环形形状形成的薄板状底座部分51和沿圆周方向分开布置在底座部分51的下表面上的多个线圈部分52、52、...,并且线圈部分52、52、...顺序地连接并形成于一个相位。
轴插入孔51a形成在底座部分51的中心部分。放置线圈部分52、52、...的放置区域53和未放置线圈部分52、52、...的非放置区域54形成在底座部分51中。放置区域53的外周53a形成为近似弧形,并且非放置区域54的外周54a形成为近似直线形状。
在放置区域53中例如利用60°的间隔分别提供五个线圈部分52、52...,并且五个线圈部分52、52、...沿圆周方向按照等间隔分开布置。线圈部分52由形成为和缓的弧形的外周部分52a、位于外周部分52a的内侧并形成为和缓的弧形的内周部分52b以及分别耦合外周部分52a的两个端部和内周部分52b的两个端部的推力产生单元52c和52c形成。
底座部分51中的轴插入孔51a的中心与第一支点轴匹配,第一支点轴使透镜单元19沿偏转方向回转并且将在稍后被描述。
在底座部分51的非放置区域54中,例如,布置霍尔元件作为磁检测元件55。与面对的磁体46的外周相比,磁检测元件55布置在更里面的位置,并且磁检测元件55存在于面对磁体46的位置。
电流经柔性印刷线路板56被从电流驱动电路(未示出)提供给线圈体47的线圈部分52、52、...和磁检测元件55,柔性印刷线路板56部分地安装在底座部分51上。
安装板48面对垂直方向,并且线圈体47中的底座部分51的上表面安装在安装板48的下表面上(参见图8至图10)。以近似圆柱形形状形成的保持构件57安装在安装板48的基本上中心的部分,并且除下端部之外,保持构件57从安装板48向上伸出。
圆形的第一轴承58和58以及分隔件59分别被插入并保持在保持构件57中。例如,第一轴承58和58是滚珠轴承(轴承)并垂直地布置,分隔件59插入第一轴承58和58之间。压缩卷簧60布置在分隔件59的里面,并且由压缩卷簧60在垂直方向上沿使第一轴承58和58彼此分开的方向使第一轴承58和58偏置。
在第一轴承58和58、分隔件59和压缩卷簧60被插入并布置在保持构件57中的状态下,输出轴50从下方被插入在第一轴承58和58、分隔件59和底座部分51的轴插入孔51a中。由沿轴向分开地布置的第一轴承58和58可旋转地支撑输出轴50。
输出轴50的上端部从保持构件57向上伸出,并且紧固件61安装到输出轴50的安装凹槽50a,以便防止保持构件57从输出轴50掉落,从而构造第一驱动电机44。在构造第一驱动电机44的状态下,线圈体47的线圈部分52、52、...和磁体46布置为沿垂直方向彼此面对。
在透镜单元19的右侧,布置第二驱动电机62(参见图4、6和8)。
例如,第二驱动电机62是扁平电机,在水平方向上较薄,并具有安装板63、磁体64、线圈体65和安装板66(参见图8、10和11)。
安装板63面对水平方向,并且轴固定构件67安装在安装板63的大约中心部分。输出轴68的左端部固定到轴固定构件67,并且除左端部之外,输出轴68从安装板63向右伸出。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安装凹槽68a形成在靠近输出轴68的左端部侧的位置。安装板63用作磁轭。
以圆形形状形成的磁体64安装在安装板63的右表面上,并且沿圆周方向布置的N极和S极的磁极64a、64a、...交替磁化。磁体64例如按照60°的规则间隔磁化为6个磁极,并且磁极64a、64a、...的边界形成为磁极边界64b、64b、...。
线圈体65具有以环形形状形成的薄板状底座部分69和沿圆周方向分开布置在底座部分69的左表面上的多个线圈部分70、70、...,并且线圈部分70、70、...顺序地连接并形成一个相。
轴插入孔69a形成在底座部分69的中心部分。放置线圈部分70、70、...的放置区域71和未放置线圈部分70、70、...的非放置区域72形成在底座部分69中。放置区域71的外周71a形成为近似弧形,并且非放置区域72的外周72a形成为近似直线形状。
在放置区域71中例如以60°的间隔分别提供五个线圈部分70、70、...,并且五个线圈部分70、70、...沿圆周方向按照等间隔分开布置。线圈部分70由形成为和缓的弧形的外周部分70a、位于外周部分70a的内侧并形成为和缓的弧形的内周部分70b以及分别耦合外周部分70a的两个端部和内周部分70b的两个端部的推力产生单元70c和70c形成。
底座部分69中的轴插入孔69a的中心与第二支点轴匹配,第二支点轴使透镜单元19沿偏转方向回转并且将在稍后被描述。
在底座部分69的非放置区域72中,例如,布置霍尔元件作为磁检测元件73。与面对的磁体64的外周相比,磁检测元件73布置在更里面的位置,并且磁检测元件73存在于面对磁体64的位置。
电流经柔性印刷线路板74被从电流驱动电路(未示出)提供给线圈体65的线圈部分70、70、...和磁检测元件73,柔性印刷线路板74部分地安装在底座部分69上。
安装板66面对垂直方向,并且线圈体65中的底座部分69的右表面安装在安装板66的左表面上(参见图8、10和11)。以近似圆柱形形状形成的保持构件75安装在安装板66的基本上中心的部分,并且除左端部之外,保持构件75从安装板66向右伸出。
圆形的第一轴承76和76以及分隔件77分别被插入并保持在保持构件75中。例如,第一轴承76和76是滚珠轴承(轴承)并布置在左侧和右侧,分隔件77位于第一轴承76和76之间。压缩卷簧78布置在分隔件77的里面,并且由压缩卷簧78在水平方向上沿使第一轴承76和76彼此分开的方向使第一轴承76和76偏置。
在第一轴承76和76、分隔件77和压缩卷簧78被插入并布置在保持构件75中的状态下,输出轴68从左侧被插入在第一轴承76和76、分隔件77和底座部分69的轴插入孔69a中。由沿轴向分开地布置的第一轴承76和76可旋转地支撑输出轴68。
输出轴68的右端部从保持构件75向右伸出,并且紧固件79安装到输出轴68的安装凹槽68a中,以便防止保持构件75从输出轴68掉落,从而构造第二驱动电机62。在构造第二驱动电机62的状态下,线圈体65的线圈部分70、70、...和磁体64布置为沿水平方向彼此面对。
辅助轴80安装在内框架17中的底表面部分32的安装孔32a中(参见图8)。辅助轴80的上端部安装在安装孔32a中,并且除上端部之外,辅助轴80从底表面部分32向下伸出。
辅助轴81安装在保持框架18中的左侧表面部分39的安装孔39a中。辅助轴81的右端部安装在安装孔39a中,并且除右端部之外,辅助轴81从左侧表面部分39向左伸出。
通过把第二轴承82插入在外框架16中的第一平面部分26的放置孔26a中,安装第二轴承82。作为第二轴承82,例如,使用滚珠轴承(轴承)。
通过把第二轴承83插入在内框架17中的左表面部分33的放置孔33a中,安装第二轴承83。作为第二轴承83,例如,使用滚珠轴承(轴承)。
各个单元间的安装结构
保持框架18由螺钉安装在透镜单元19的外周表面上(参见图8和12)。在保持框架18安装到透镜单元19的状态下,透镜单元19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向保持框架18的前部和后部伸出。
第二驱动电机62的安装板63通过螺钉安装在保持框架18中的右侧表面部分37的外表面上,并且第二驱动电机62布置在保持框架18的右侧。
内框架17布置在保持框架18的外周侧(参见图8、13和14)。在内框架17布置在保持框架18的外周侧的状态下,安装在保持框架18的左侧表面部分39中的辅助轴81由安装在内框架17的左表面部分33中的第二轴承83可旋转地支撑。
第二驱动电机62的安装板66通过螺钉安装在内框架17中的右表面部分31的内表面上。此时,线圈体65的底座部分69处于这样的状态:非放置区域72的外周72a位于上端。
第二驱动电机62的保持构件75被插入到形成在内框架17的右表面部分31上的插入孔31a中,以向右伸出。此时,安装在安装板63上的轴固定构件67的一部分布置在形成在保持框架18的右侧表面部分37上的插入放置孔37a中。因此,保持构件75向右伸出的量减小,以方便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尺寸。
内框架17中的顶表面部分30的上表面通过螺钉安装在第一驱动电机44的安装板45上,并且第一驱动电机44布置在内框架17上方。
外框架16布置在内框架17的外周侧(参见图3、5和8)。此时,第二驱动电机62中的保持构件75的右端部从外框架16的第二表面部分23向右伸出。
在外框架16布置在内框架17的外周侧的状态下,安装在内框架17的底表面部分32上的辅助轴80由安装在外框架16的第一平面部分26上的第二轴承82可旋转地支撑。
第一驱动电机44的安装板48通过螺钉安装在外框架16中的第一表面部分22的下表面上。此时,线圈体47的底座部分51处于这样的状态:非放置区域54的外周54a位于左端。
安装板48在左端部通过螺钉安装在外框架16中的第二平面部分27的倾斜安装部分27b和27b上。因此,在外框架16中,接合第一表面部分22和第二平面部分27,并且第一驱动电机44的安装板48位于第一表面部分22和第二平面部分27之间。
以这种方式,由于在外框架16中接合第一表面部分22和第二平面部分27并且安装板48位于第一表面部分22和第二平面部分27之间,所以可沿水平方向减小第一表面部分22的尺寸并且形成如上所述的第二平面部分27上的倾斜安装部分27b和27b。
因此,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外形减小与倾斜安装部分27b和27b相同的量,以方便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尺寸。
第一驱动电机44的保持构件57被插入到形成在外框架16的第一表面部分22上的插入孔22a中以向上伸出。此时,安装在安装板45上的轴固定构件49的一部分布置在形成在内框架17的顶表面部分30上的插入放置孔30a中。因此,保持构件57向上伸出的量减小,以方便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尺寸。
另外,辅助轴81布置在外框架16中的第二平面部分27的插入放置孔27a中,并且辅助轴81不从第二平面部分27向左伸出,以进一步方便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尺寸。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中,耦合第一驱动电机44中的输出轴50的中心轴和辅助轴80的中心轴的轴是第一支点轴84,并且耦合第二驱动电机62的输出轴68的中心轴和辅助轴81的中心轴的轴是第二支点轴85(参见图8)。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操作
以下将描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中的模糊校正操作(参见图15至19)。
透镜单元19分别相对于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84和第二支点轴85沿偏转方向(第一方向)和俯仰方向(第二方向)回转。
在透镜单元19位于参考位置(该参考位置是在透镜单元19沿偏转方向回转之前的位置)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透镜单元19位于沿偏转方向的回转移动范围的中间的状态下,第一驱动电机44的磁体46的磁极边界46b、46b、...分别与沿线圈部分52、52、...的圆周方向的中心线M、M、...匹配(参见图15)。此外,磁体46的一个磁极边界46b在此时与布置在线圈体47中的磁检测元件55的中心匹配。
另一方面,在透镜单元19位于参考位置(该参考位置是在透镜单元19沿俯仰方向回转之前的位置)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透镜单元19位于沿俯仰方向的回转移动范围的中间的状态下,第二驱动电机62的磁体64的磁极边界64b、64b、...分别与沿线圈部分70、70、...的圆周方向的中心线M、M、...匹配(参见图15)。此外,磁体64的一个磁极边界64b在此时与布置在线圈体65中的磁检测元件73的中心匹配。
通过把电流提供给线圈部分52、52、...以便沿校正模糊的方向从推力产生单元52c和52c...产生推力,执行沿偏转方向的透镜单元19的旋转移动。此时,随着安装板45、磁体46和输出轴50的旋转,透镜单元19与内框架17和保持框架18整体地相对于外框架16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84回转(参见图16和17)。
当透镜单元19沿偏转方向回转时,由磁检测元件55检测磁体46的旋转位置。以这种方式执行磁体46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即磁检测元件55检测随着磁体46的旋转的磁通量的变化,以在磁体46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检测沿偏转方向的透镜单元19的旋转移动位置。在磁体46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如上所述,把电流提供给线圈部分52、52、...,以便沿校正模糊的方向从推力产生单元52c和52c...产生推力。
同时,通过把电流提供给线圈部分70、70、...以便沿校正模糊的方向从推力产生单元70c和70c...产生推力,执行沿俯仰方向的透镜单元19的旋转移动。此时,随着安装板63、磁体64和输出轴68的旋转,透镜单元19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二支点轴85回转,并且透镜单元19与保持框架18整体地相对于外框架16和内框架17回转(参见图18和19)。
当透镜单元19沿俯仰方向回转时,由磁检测元件73检测磁体64的旋转位置。以这种方式执行磁体64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即磁检测元件73检测随着磁体64的旋转的磁通量的变化,以在磁体64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检测沿俯仰方向的透镜单元19的旋转移动位置。在磁体64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如上所述,把电流提供给线圈部分70、70、...,以便沿校正模糊的方向从推力产生单元70c和70c...产生推力。
在以上描述中,存在这样的例子:透镜单元19被内框架17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二支点轴85回转,并且透镜单元19与内框架17整体地被外框架16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84回转。
然而,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中,相反地,透镜单元19可被内框架17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84回转,并且透镜单元19可与内框架17整体地被外框架16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二支点轴85回转。
为了减小输出轴和辅助轴的负荷,希望当透镜单元19沿俯仰方向回转(其中透镜单元19沿近似垂直方向移动)时的重量小于当透镜单元19沿偏转方向回转(其中透镜单元19沿近似水平方向回转)时的重量。因此,为了减小输出轴和辅助轴的负荷,希望透镜单元19被内框架17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84回转并且透镜单元19与内框架17整体地被外框架16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二支点轴85回转。
成像设备的实施例
图20显示根据本技术的成像设备的实施例的视频照相机的方框图。
成像设备(视频照相机)100(对应于成像设备1)具有:透镜单元101(对应于透镜单元19),具有成像功能;照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执行拍摄的图像信号的信号处理,诸如模数转换;和图像处理单元103,执行图像信号的记录再现处理。另外,成像设备100包括:图像显示单元104(对应于显示单元13),诸如显示拍摄的图像的液晶面板;R/W(读写器)105,执行把图像信号写到存储卡1000(对应于存储卡9)以及从存储卡1000读取图像信号;CPU(中央处理单元)106,控制整个成像设备100;输入单元107(对应于操作开关7、操作按钮8和操作按钮10),由各种开关形成以由用户执行必需的操作;和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08,控制布置在透镜单元101中的透镜的驱动。
透镜单元101由包括透镜组109(对应于布置在透镜单元19中的透镜组)和成像元件110(对应于布置在成像单元42中的成像元件)(诸如,CCD(电荷耦合器件)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光学系统构成。
照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对来自成像元件110的输出信号执行各种信号处理,诸如数字信号转换、噪声去除、图像质量校正以及亮度和色差信号转换。
图像处理单元103在预定图像数据格式的基础上执行图像信号的压缩编码和解压缩解码的处理以及数据规范(诸如,分辨率)的转换处理。
图像显示单元104具有显示各种数据(诸如,用户的针对输入单元107的操作状态和拍摄的图像)的功能。
R/W105把由图像处理单元103编码的图像数据写到存储卡1000以及从存储卡1000读取记录的图像数据。
CPU106用作控制处理单元以控制布置在成像设备100中的每个电路块,并在来自输入单元107的指令输入信号的基础上控制每个电路块。
输入单元107包括例如用于执行快门操作的快门释放按钮、用于选择操作模式的选择开关等,并把根据用户的操作的指令输入信号输出到CPU106。
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08在来自CPU106的控制信号的基础上控制用于驱动透镜组109的每个透镜的电机(未示出)。
存储卡1000是例如能够从连接到R/W105的插槽拆下的半导体存储器。
以下,将描述成像设备100的操作。
在拍摄待机状态下,在CPU106的控制下,由透镜单元101拍摄的图像信号经照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被输出到图像显示单元104,以显示为照相机贯通图像。另外,当从输入单元107输入用于变焦的指令输入信号时,CPU106把控制信号输出到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08,以在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08的控制下移动透镜组109的预定透镜。
当根据来自输入单元107的指令输入信号操作透镜单元101的快门(未示出)时,拍摄的图像信号被从照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103,以经受压缩编码处理并被转换成预定数据格式的数字数据。转换后的数据被输出到R/W105以被写到存储卡1000。
例如以这种方式执行聚焦和变焦: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08在来自CPU106的控制信号的基础上移动透镜组109的预定透镜,
当再现记录在存储卡1000上的图像数据时,根据输入单元107的操作由R/W105从存储卡1000读取预定图像数据,并且在由图像处理单元103执行解压缩解码处理之后,从图像显示单元104输出再现图像信号以显示再现图像。
结论
如上所述,在成像设备1和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中,第一驱动电机44的输出轴50和第二驱动电机62的输出轴68分别由沿轴向彼此分开的一对第一轴承58和58以及一对第一轴承76和76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辅助轴80和81由第二轴承82和83可旋转地支撑。
因此,在透镜单元19沿第一支点轴84和第二支点轴85的旋转方向回转的结构中,输出轴50和68的定位精度以及输出轴50和68与辅助轴80和81的同心度增加,以便可方便提高模糊校正操作的可靠性。
另外,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中,透镜单元19被内框架17支撑以回转,并且透镜单元19与内框架17整体地被外框架16支撑以回转。
因此,透镜单元19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沿偏转方向和俯仰方向回转,以便可方便简化结构和正确的模糊校正操作。
安装板48的左端部通过螺钉安装在外框架16中的第二平面部分27的倾斜安装部分27b和27b上。因此,在外框架16中,接合第一表面部分22和第二平面部分27,并且第一驱动电机44的安装板48位于第一表面部分22和第二平面部分27之间。
以这种方式,由于在外框架16中接合第一表面部分22和第二平面部分27并且安装板48位于第一表面部分22和第二平面部分27之间,所以可沿水平方向减小第一表面部分22的尺寸并且形成如上所述的第二平面部分27上的倾斜安装部分27b和27b。
因此,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外形减小与倾斜安装部分27b和27b相同的量,以方便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尺寸。
此外,由于在外框架16中第一构件20的刚性不同于第二构件21的刚性,所以具有低刚性的构件跟随具有高刚性的构件并且不可能发生外框架16不需要的变形,以便可方便提高输出轴50和68与辅助轴80和81的同心度。
另外,由于第二轴承83布置在形成在内框架17中的放置孔33a中,所以不会通过布置第二轴承83而增加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尺寸,以便可方便提高输出轴50和68的定位精度以及输出轴50和68与辅助轴80和81的同心度并且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尺寸。
另外,由于第二轴承82布置在形成在外框架16中的放置孔26a中,所以不会通过布置第二轴承82而增加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尺寸,以便可方便提高输出轴50和68的定位精度以及输出轴50和68与辅助轴80和81的同心度并且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尺寸。
另外,由于安装了第一驱动电机44的磁体46的安装板45被固定到内框架17,所以线圈部分52、52、...不相对于外框架16旋转。以相同方式,由于安装了第二驱动电机62的磁体64的安装板63被固定到保持框架18,所以线圈部分70、70、...不相对于内框架17旋转。
因此,柔性印刷线路板56和74能够布置为是固定的,并且柔性印刷线路板56和74的布置空间减小以方便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尺寸。
此外,通过把能够相对于线圈部分52、52、...和70、70、...的外周在外形的尺寸方面减小的磁体46和64安装到透镜单元19侧,可减小相对于外框架16的内框架17的尺寸和相对于内框架17的保持框架18的尺寸,以方便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尺寸。
另外,由于在透镜单元19的旋转移动时线圈部分52、52、...和70、70、...不旋转,所以可方便延长柔性印刷线路板56和74的使用寿命而没有关于柔性印刷线路板56和74的负荷产生。
本技术
能够如下构造本技术。
(1)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能够相对于外壳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回转,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支点轴的轴旋转方向,第二方向是与光轴和第一支点轴正交的第二支点轴的轴旋转方向;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其中在与第一驱动电机相对的一侧布置辅助轴并且透镜单元位于辅助轴和第一驱动电机之间,通过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透镜单元分别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并且各个输出轴分别由沿轴向分开的一对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各个辅助轴分别由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
(2)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还包括:内框架,位于透镜单元的外侧;和外框架,位于内框架的外侧,其中透镜单元被内框架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和第二支点轴之一自由回转,并且透镜单元与内框架是一体地并且被外框架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和第二支点轴中的另一个回转。
(3)如(2)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在外框架中提供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具有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二表面部分,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二表面部分的各自的一个端部在正交状态下连接,第二构件具有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各自的一个端部在正交状态下连接,以及在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一平面部分彼此面对以及第二表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彼此面对的状态下,第二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一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接合,并且第一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接合,第一驱动电机或第二驱动电机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之间。
(4)如(3)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第一构件的刚性不同于第二构件的刚性。
(5)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放置孔形成在内框架中,以及第二轴承布置在该放置孔中。
(6)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放置孔形成在外框架中,并且第二轴承布置在该放置孔中。
(7)如(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在驱动电机中设置安装板和底座部分,磁体安装到安装板,线圈部分安装到底座部分,并且安装板安装到透镜单元。
(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具有透镜单元和外壳,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透镜单元布置在外壳中,其中透镜单元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以校正图像的模糊,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支点轴的旋转方向,第二方向是与光轴和第一支点轴正交的第二支点轴的旋转方向,其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并且其中辅助轴布置在与第一驱动电机相反的一侧并且透镜单元位于辅助轴和第一驱动电机之间,通过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透镜单元分别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并且各个输出轴分别由沿轴向分开的一对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各个辅助轴分别由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
上述实施例中显示的每个单元的特定形状和结构仅是当实现本技术时的实施例的例子,并且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不应解释为局限于这些特定形状和结构。
本发明包含与2012年1月5日提交给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2-000758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Claims (8)

1.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
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能够相对于外壳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回转,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支点轴的轴旋转方向,第二方向是与光轴和第一支点轴正交的第二支点轴的轴旋转方向;
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
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
其中在与第一驱动电机相对的一侧布置辅助轴并且透镜单元位于辅助轴和第一驱动电机之间,
通过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透镜单元分别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并且
各个输出轴分别由沿轴向分开的一对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各个辅助轴分别由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还包括:
内框架,位于透镜单元的外侧;和
外框架,位于内框架的外侧,
其中透镜单元被内框架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和第二支点轴之一自由回转,并且
透镜单元与内框架是一体地并且被外框架支撑以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支点轴和第二支点轴中的另一个回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其中在外框架中提供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具有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二表面部分,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二表面部分的各自的一个端部在正交状态下连接,第二构件具有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各自的一个端部在正交状态下连接,以及
在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一平面部分彼此面对以及第二表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彼此面对的状态下,第二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一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接合,并且第一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接合,第一驱动电机或第二驱动电机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表面部分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的另一端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其中第一构件的刚性不同于第二构件的刚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其中放置孔形成在内框架中,以及
第二轴承布置在该放置孔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其中放置孔形成在外框架中,并且
第二轴承布置在该放置孔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其中在驱动电机中设置安装板和底座部分,磁体安装到安装板,线圈部分安装到底座部分,并且
安装板安装到透镜单元。
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具有透镜单元和外壳,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透镜单元布置在外壳中,其中透镜单元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以校正图像的模糊,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支点轴的旋转方向,第二方向是与光轴和第一支点轴正交的第二支点轴的旋转方向,
其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
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
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并且
其中辅助轴布置在与第一驱动电机相反的一侧并且透镜单元位于辅助轴和第一驱动电机之间,
通过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透镜单元分别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回转,并且
各个输出轴分别由沿轴向分开的一对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各个辅助轴分别由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
CN2012105837507A 2012-01-05 2012-12-28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Pending CN1031974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0758 2012-01-05
JP2012000758A JP2013140285A (ja) 2012-01-05 2012-01-05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7487A true CN103197487A (zh) 2013-07-10

Family

ID=48720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837507A Pending CN103197487A (zh) 2012-01-05 2012-12-28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28985B2 (zh)
JP (1) JP2013140285A (zh)
CN (1) CN10319748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89543A (zh) * 2021-08-13 2021-11-02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防抖系统、活动结构、透镜驱动、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200737A (zh) * 2020-09-02 2022-03-1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及包括该相机模块的电子设备
WO2022134194A1 (zh) * 2020-12-25 2022-06-30 诚瑞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照相机用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及电子设备
US11640071B2 (en) 2017-09-21 2023-05-02 Sony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06340A (ja) * 2012-06-22 2014-01-16 Sony Corp 像振れ補正装置と像振れ補正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US9703068B2 (en) * 2013-04-19 2017-07-11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KR20150014320A (ko) * 2013-07-29 2015-02-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식 뷰파인더 장치 및 촬상 장치
JP6579789B2 (ja) * 2014-06-10 2019-09-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984675B2 (ja) * 2015-10-22 2021-12-22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ボディ
JP6672696B2 (ja) 2015-10-22 2020-03-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ボディ
JP6988887B2 (ja) 2017-04-26 2022-01-0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カメラボディ、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10573961B (zh) 2017-04-26 2021-10-08 株式会社尼康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CN210431574U (zh) * 2019-08-20 2020-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防抖模组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1381B2 (zh) * 1973-05-18 1978-04-21
US4413895A (en) * 1982-03-22 1983-11-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having a compliant armature
US4780739A (en) * 1985-09-06 1988-10-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nti-vibration imaging device
JPH07274056A (ja) 1994-03-25 1995-10-20 Sony Corp 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40071B2 (en) 2017-09-21 2023-05-02 Sony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14200737A (zh) * 2020-09-02 2022-03-1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及包括该相机模块的电子设备
WO2022134194A1 (zh) * 2020-12-25 2022-06-30 诚瑞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照相机用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及电子设备
CN113589543A (zh) * 2021-08-13 2021-11-02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防抖系统、活动结构、透镜驱动、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589543B (zh) * 2021-08-13 2023-09-26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防抖系统、活动结构、透镜驱动、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40285A (ja) 2013-07-18
US8928985B2 (en) 2015-01-06
US20130176629A1 (en) 201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97487A (zh)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3200360A (zh)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JP5720556B2 (ja)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ぶれ補正方法
US9285602B2 (en) Image blur correction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9182610B2 (en) Image blur correction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8660417B2 (en) Drive motor, image blur correction unit,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3454828A (zh)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8496105A (zh) 光学器件驱动设备、可互换透镜和成像设备
JPWO2019187634A1 (ja) 駆動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6935801B2 (ja) 光学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8928990B2 (en) Image blur correction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13073201A (ja) 像振れ補正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US20150248017A1 (en) Image blur correction device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5788280B2 (ja) 像振れ補正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13246415A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20230042087A1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method for performing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US20220404635A1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method for performing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US20240015396A1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switching between respective image capturing modes suitable for image capturing above water surface and image capturing under water surface,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2024653A1 (ja) 撮像装置
JP2021189225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における移動制御方法
JP2013138377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