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1226A - 一种含有桃仁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桃仁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91226A
CN103191226A CN2012100031496A CN201210003149A CN103191226A CN 103191226 A CN103191226 A CN 103191226A CN 2012100031496 A CN2012100031496 A CN 2012100031496A CN 201210003149 A CN201210003149 A CN 201210003149A CN 103191226 A CN103191226 A CN 1031912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radix
apoplexy
pheretima
paeoniae rub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031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鑫颉
贾振华
王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Yiling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Yiling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Yiling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Yiling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0314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91226A/zh
Publication of CN103191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12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是由当归、黄芪、赤芍、地龙、桃仁制成的纯中药制剂,通过试验证明该药物组合物具有益气活血、祛瘀通络功效,适用于中风病特别是气虚血瘀型的中风患者。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桃仁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桃仁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属药物制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诸方面都有丰富的记载,许多理论和方药迄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可谓临床积淀丰富,治疗手段多样,疗效确切。然而因著述颇多,且各医家观点不尽一致,加之中风病涉及多个脏腑,证候表现及变化亦颇为复杂,病机也各不相同,治疗颇为棘手。因此如何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高水平、高效率地对中风病开展相关研究自然倍受关注。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认为中风是真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所致。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逐步形成 “风”“火”“痰”“气”“瘀”“虚”的中风病因病机观,其中,“风”包括外风等气候变化因素和内生肝风两个方面;“火”包括肝火、心火、气郁化火等;“气”包括气郁、气怒等七情情志因素;“痰”包括痰湿内生以及肥人多痰等;“瘀”包括血瘀和离经之血瘀阻于脑内等;“虚”包括气虚和肝肾阴虚。完善了中风发病学说,是对中风病因学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
现代中医认为中风多由于或年老体衰,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气血亏虚,或嗜好膏粱厚味及烟酒,使脏腑功能失调。若为肝肾阴虚之体,则阴不制阳,阳亢于上,阴亏于下,遇诱因触动,如气候变化、五志过极等,使肝阳暴张,内风动越,或风火夹痰内窜经络;或气血逆乱,上犯脑脉,清窍闭塞发为中风。若为气血亏虚之体,或气虚运血无力,血脉瘀滞,痹阻脑脉;或气血亏虚,脑脉失养,血流不畅发为中风。若为痰湿内蕴之体,或痰浊内生,瘀血内停,因痰致瘀,痰瘀互结,上壅脑脉,内滞经脉,痹阻气血;或痰湿内生,当肝风内动之时,痰湿借风阳上逆之势,闭塞清窍;或痰湿蕴久化热,痰热互结,夹风阳上扰清窍,痹阻脑脉而发为中风。
总之,本病属本虚标实之候,脏腑功能失调,肝肾阴虚,气血亏虚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其病机转化,决定于风、火、痰、瘀等病邪与人体正气的盛衰,急性期邪气鸱张,脑脉痹阻,若正气不衰,借治疗之机使热清、风熄、痰化、瘀祛,则病情好转而趋愈;若正气先衰,邪气过盛,窍闭不开,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耗伤,元气败脱,则病情危重。恢复期,虽病邪大减,但正气已伤,尤其是年老体弱、髓海空虚之人,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仍滞留经络,而每见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蹇涩、痴呆等证。
中风病的治疗原则应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结合病程阶段,发病季节等因素,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即强调整体化和个体化治疗。所谓整体化治疗,要求我们在认识中风病时,应着眼于整体,调节全身,注意合并症的相互影响,而不单一地针对脑部病变,同时人与自然界也是统一的整体,所以也要因时制宜。此外,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因素不同,发病情况也各有所重,所以要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即个体化治疗。如临床见有肝风内动,又兼有经络瘀滞,当急则治其标,先以平肝熄风为主,待内风平熄,继以疏通经络,终以补益肝肾之法收功。又如既有气阴两虚,又兼气滞血瘀,腑实痰热,治当急用通腑化痰之法,使腑气通顺,浊邪得降,再用补益、化瘀相兼治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当归637-967,黄芪794-1207,赤芍635-962,地龙531-801,桃仁529-805。
优选为:
当归967,黄芪794,赤芍962,地龙531,桃仁805。
或者:
当归637,黄芪1207,赤芍635,地龙801,桃仁529。
或者:
当归800,黄芪1000,赤芍800,地龙667,桃仁667。
或者:
当归949,黄芪810,赤芍776,地龙716,桃仁785。
或者:
当归696,黄芪1013,赤芍836,地龙783,桃仁580。
或者:
当归805,黄芪1029,赤芍925,地龙580,桃仁655。
或者:
当归792,黄芪1158,赤芍636,地龙651,桃仁622。
实验证实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于中风病所有证型均有显著疗效,但对于气虚血瘀型中风疗效尤佳,故将其治疗的中风病的证型优选为气虚血瘀证型。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该药物组合物的药物剂型,理论上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可以按照制剂一般方法,例如,范碧亭《中药药剂学》(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记载的制备工艺,制成任何剂型,根据其适用对象和适应症优选为为汤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散剂或丸剂。
为使上述剂型能够实现,需在制备这些剂型时加入药学可接受的辅料,例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助悬剂、粘合剂、甜味剂、矫味剂、防腐剂、基质等。填充剂包括:淀粉、预胶化淀粉、乳糖、甘露醇、甲壳素、微晶纤维素、蔗糖等;崩解剂包括:淀粉、预胶化淀粉、微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等;润滑剂包括:硬脂酸镁、十二烷基硫酸钠、滑石粉、二氧化硅等;助悬剂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微晶纤维素、蔗糖、琼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粘合剂包括,淀粉浆、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甜味剂包括:糖精钠、阿斯帕坦、蔗糖、甜蜜素、甘草次酸等;矫味剂包括:甜味剂及各种香精;防腐剂包括:尼泊金类、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及其盐类、苯扎溴铵、醋酸氯乙定、桉叶油等;基质包括:PEG6000,PEG4000,虫蜡等。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用量,折算成原料药材的重量,为每日47-72克,分2-4次服用,优选为每日59克,分2次服用。
为证实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疗效,进行如下临床试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在河北以岭医院门诊和住院诊断为中风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1.1.1气虚血瘀证型中风病诊断标准
1.1.2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气虚血瘀证型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如下:
①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②气虚血瘀证型诊断标准:病机为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阻滞经络;证候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细。
1.1.3 病例入选标准
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列为受试对象。
①年龄在18~70岁之间(男女不限);②自愿填写病人知情同意书,并能接受治疗、治疗相关的实验检查并能如实回答问题者。
1.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查血清抗HIV阳性者;
②其他疾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者,如有严重的心、脑、肾、肺功能障碍及重症糖尿病,因肝病发生过腹水,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脾功能亢进,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症,肝肺综合症,外伤,慢性胃炎等。
④文盲或有精神疾、妊娠及哺乳期患者以及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1.5 病例剔除标准
未按规定用药和观察,或非药物因素而中断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因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1.2 给药方案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2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中风治疗组、气虚血瘀型治疗组各76例。三组患者营养脑神经、降低脑水肿等内科综合治疗。中风治疗组、气虚血瘀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口服按照实施例1的组方和方法制成的汤药(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煎药室提供)2袋,2次/日,疗程均为6个月。随访。
1.3 观察指标
本试验主要观察指标为中风计分和中医症候计分【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99-104.】,次要观察指标为各种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安全性指标为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心电图。
2 疗效判断标准
2.1 中风计分判断标准
2.1.1 痊愈:中风计分减分率≥90%,病残程度0级。
2.1.2 显效:中风计分减分率46%~89%,病残程度1~3级;
2.1.3 有效:中风计分减分率18%~45%。
2.1.4 无效:中风计分减分率±18%以内。
2.1.5 恶化:中风记分增加18%以上。
2.2  中医症候判断标准
2.2.1 痊愈:中医症候积分减分率≥95%。
2.2.2 显效:中医症候积分减分率≥70%。
2.2.3 有效:中医症候积分减分率≥30%。
2.2.4 无效:中医症候积分减分率<30%。
3 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将采用优效性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将以P≤0.05作为判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4 结果分析 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型新处方对治疗中风病疗效确切。
4.1 中风计分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后各治疗组和对照组中风计分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例/%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有效率/例/%
对照组 76  0(0)  31(40.8)  27(35.5)  18(23.7)  58(76.3)
中风治疗组 76  3(3.9)  37(48.7)  25(32.9)  11(14.5)  65(85.5)
气虚血瘀型治疗组 76  5(6.6)  38(50.0)  28(36.8)  5(6.6)  71(93.4)
注:组间有效率比较:P<0. 05,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 05,与中风治疗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气虚血瘀型治疗组疗效优于中风治疗组。
4.2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后,各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例/%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有效率/例/%
对照组 76  0(0)  28(36.8) 28(36.8)  20(26.3) 56(73.7)
中风治疗组 76 2(2.6)  32(42.1)  30(39.5)  12(15.8)  64(84.2)
气虚血瘀型治疗组 76 5(6.6)  34(44.7)  32(42.1)  5(6.6)  71(93.4)
注:组间有效率比较:P<0. 05,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 05,与中风治疗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气虚血瘀型治疗组疗效优于中风治疗组。
5 结论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挖掘得出的新药制剂,具有益气活血、祛瘀通络功效,适用于中风病,特别适用于中风病之气虚血瘀证型。主要药效学研究结果证实,该药物组合物具有改善脑缺血、抑制血栓形成、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活性、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等作用。毒理实验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综合以上情况可证实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治疗中风病,尤其是气虚血瘀型中风病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a) 原料药配方为:
当归800g,黄芪1000g,赤芍800g,地龙667g,桃仁667g;
b) 制剂工艺:
按照配方称取烘干选净的药材,加水至没过药材,浸泡30分钟,加热煮沸40分钟,倾出药液,再加水至没过药材,加热煮沸1小时,滤过,合并药液,分装成67袋,冷藏保存,即可。
实施例2: 
a) 原料药配方为:
当归967g,黄芪794g,赤芍962g,地龙531g,桃仁805g;
b)制剂工艺:
按照配方称取烘干选净的药材,共同粉碎至完全通过100目筛,分装成133袋。
实施例3: 
a) 原料药配方为:
当归637g,黄芪1207g,赤芍635g,地龙801g,桃仁529g;
b)制剂工艺:
按照配方称取烘干选净的药材,共同粉碎至完全通过100目筛,炼蜜为丸,制成500丸。
实施例4: 
a) 原料药配方为:
当归949g,黄芪810g,赤芍776g,地龙716g,桃仁785g;
b)制剂工艺:按照配方称取烘干选净的药材,将当归、黄芪、赤芍、桃仁加6倍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合并浸膏,浓缩,烘干,干膏与地龙共同粉碎,制粒,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胶囊。
实施例5: 
a) 原料药配方为:
当归696g,黄芪1013g,赤芍836g,地龙783g,桃仁580g;
b) 制剂工艺:
按照配方称取烘干选净的药材,将当归、黄芪、赤芍、桃仁加8倍水煎煮3次,每次1.5小时,合并浸膏,浓缩,烘干,干膏与地龙共同粉碎,制粒,压片,制成1000片片剂。
实施例6: 
a) 原料药配方为:
当归805g,黄芪1029g,赤芍925g,地龙580g,桃仁655g;
b) 制剂工艺:
按照配方称取烘干选净的药材,将当归、黄芪、赤芍、地龙、桃仁加10倍水煎煮3次,每次2小时,合并浸膏,浓缩,烘干,粉碎,制粒,分装成200袋,即得颗粒剂。
实施例7: 
a) 原料药配方为:
当归792g,黄芪1158g,赤芍636g,地龙651g,桃仁622g;
b) 制剂工艺:
按照配方称取烘干选净的药材,将当归、黄芪、赤芍、桃仁加12倍水煎煮2次,每次1.5小时,合并浸膏,浓缩,烘干,干膏与地龙共同粉碎,制粒,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胶囊。 

Claims (10)

1.一种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当归637-967,黄芪794-1207,赤芍635-962,地龙531-801,桃仁529-8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当归967,黄芪794,赤芍962,地龙531,桃仁80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当归637,黄芪1207,赤芍635,地龙801,桃仁529。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当归800,黄芪1000,赤芍800,地龙667,桃仁667。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当归949,黄芪810,赤芍776,地龙716,桃仁78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当归696,黄芪1013,赤芍836,地龙783,桃仁58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当归805,黄芪1029,赤芍925,地龙580,桃仁65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当归792,黄芪1158,赤芍636,地龙651,桃仁622。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风病的证型为气虚血瘀证型。
10.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的药物剂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剂型为汤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散剂或丸剂。
CN2012100031496A 2012-01-07 2012-01-07 一种含有桃仁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Pending CN1031912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031496A CN103191226A (zh) 2012-01-07 2012-01-07 一种含有桃仁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031496A CN103191226A (zh) 2012-01-07 2012-01-07 一种含有桃仁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1226A true CN103191226A (zh) 2013-07-10

Family

ID=48714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031496A Pending CN103191226A (zh) 2012-01-07 2012-01-07 一种含有桃仁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9122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8195A (zh) * 2018-01-05 2018-05-08 顾文革 一种溶栓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3267A (zh) * 2006-08-05 2007-01-31 李华林 补阳消栓还五汤
CN101513461A (zh) * 2009-03-09 2009-08-26 王英明 一种治疗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83644A (zh) * 2010-10-08 2011-03-09 孙勋亚 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药剂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3267A (zh) * 2006-08-05 2007-01-31 李华林 补阳消栓还五汤
CN101513461A (zh) * 2009-03-09 2009-08-26 王英明 一种治疗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83644A (zh) * 2010-10-08 2011-03-09 孙勋亚 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药剂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祁公任等: "《现代实用临床中药学》", 31 May 2010, article "桃红", pages: 336 *
马荣华: "《中医学》", 31 August 2006, article "补阳还五汤"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8195A (zh) * 2018-01-05 2018-05-08 顾文革 一种溶栓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5642B (zh) 一种清热解毒凉血美颜的组合物
CN102441081B (zh) 一种治疗痛风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00358A (zh) 治疗急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88685B (zh) 一种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外敷散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99944A (zh) 治疗顽固性失眠的药剂
CN103690605A (zh) 一种治疗风骨疼的中药制剂
CN103191216B (zh) 一种含有人参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2327525A (zh) 一种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中药组合物
CN100579572C (zh) 一种内服用于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
CN103191226A (zh) 一种含有桃仁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417716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降糖通络片
CN103191178A (zh) 一种含有乳香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127415B (zh) 一种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中药
CN103110756B (zh) 一种治疗肾性血尿的中药组合物
CN103223099A (zh) 一种含有天南星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223071A (zh) 一种含有远志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223073A (zh) 一种含有冰片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0431588C (zh) 一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制剂
CN103356902A (zh) 一种含有天麻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356908A (zh) 一种含有牛膝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479891A (zh) 一种含有半夏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356909A (zh) 一种含有羌活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479892A (zh) 一种含有白芍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479890A (zh) 一种含有羚羊角的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5497267A (zh) 一种治疗热毒炽盛型小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