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2843B - 液体喷射装置及维护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及维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2843B
CN103182843B CN201210575602.0A CN201210575602A CN103182843B CN 103182843 B CN103182843 B CN 103182843B CN 201210575602 A CN201210575602 A CN 201210575602A CN 103182843 B CN103182843 B CN 1031828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k
jet head
injection apparatus
att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756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2843A (zh
Inventor
吉田敦
井藤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877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069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877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353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82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2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2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28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3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vacuum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002/16573Cleaning process logic, e.g. for determining type or order of cleaning process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及维护方法。该液体喷射装置能够使在吸引后供给至喷墨头的油墨的温度稳定。该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加热部(25、26),其对液体进行加热;液体喷射头(31),其喷射由加热部(25、26)加热了的液体;以及维护部,其利用吸引动作使液体从液体喷射头(31)排出,从而进行液体喷射头(31)的维护。维护部在进行使液体排出并对液体喷射头(31)进行清洗的第一吸引之后,进行待机直到液体被加热部加热为止,然后,以比第一吸引小的吸引力进行第二吸引。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及维护方法
于2011年12月2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287711和No.2011-287712的全部公开内容作为参考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射装置及维护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将液体喷射到记录介质并记录图像或文字等的记录装置之一,已知有喷墨式打印机。该喷墨式打印机在涂敷有例如粘度比较高的油墨(液体)的情况下,为了得到良好的油墨喷射特性油墨的粘度管理非常重要。因此,存在在供墨路的中途设置有将油墨加热的加热部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0907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打印机中,存在如下问题:作为喷墨头的清洗而进行吸引处理时,当油墨吸引量多时,未由加热部充分加热的油墨流至喷墨头,从而无法得到良好的油墨喷射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在吸引后供给至喷墨头的油墨的温度稳定的液体喷射装置及维护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加热部,其对液体进行加热;液体喷射头,其喷射由所述加热部加热了的所述液体;以及维护部,其利用吸引动作使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喷射头排出,从而进行该液体喷射头的维护,所述维护部执行使所述液体排出并对所述液体喷射头进行清洗的第一吸引,所述加热部在执行所述第一吸引之后、所述液体被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之前,对所述液体加热规定时间。即,在执行第一吸引之后,液体被加热部加热规定时间后被供给至液体喷射头。另外,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中,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有将所述液体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流路,所述加热部对所述流路进行加热。另外,在该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所述维护部进行待机,直到利用所述液体被所述加热部加热之后,即,经过所述规定时间之后,以比所述第一吸引小的吸引力进行第二吸引。
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针对通过第一吸引进行清洗的液体喷射头形成为加热部附近的液体未被加热的状态的情况,通过进行待机直到利用加热部将液体加热为止,从而能够供给在吸引后也被加热的液体。
通过比第一吸引小的第二吸引而供给利用加热部加热到规定温度的液体,从而能够一边进行加热一边进行供给。因此,通过使在清洗后被供给至液体喷射头的液体的温度稳定,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喷射特性。
另外,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所述维护部以比从所述液体喷射头喷射的所述液体的流速低的速度进行所述第二吸引。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二吸引以比液体喷射头进行液体喷射时的流速低的速度进行,因此能够将加热到规定温度的液体可靠地供给至液体喷射头。
另外,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所述液体喷射头在利用所述维护部进行维护之后进行将所述液体向记录介质喷射的记录动作。
根据该结构,由于将规定温度的液体供给至液体喷射头,因此能够在维护之后继续进行液体喷射精度高的记录动作。
另外,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有对所述液体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所述维护部基于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设定所述第一吸引后的所述规定时间(待机时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基于液体的温度来设定第一吸引后的上述规定时间(待机时间),所以,能够尽量缩短上述规定时间(待机时间)。因此,能够缩短维护所需要的时间。
另外,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有将所述液体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多个流路,所述加热部具备:第一热源,其利用1个热源对所述多个流路进行加温;以及第二热源,其在所述第一热源与所述液体喷射头之间对所述多个流路进行保温。
根据该结构,利用远离喷嘴的第一热源将供给至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加温,利用靠近喷嘴的第二热源保温,因此通过良好地进行液体的温度管理而能够将稳定的温度的液体供给至喷射头。因此,对液体喷射头而言由于液体的温度稳定因此能够得到良好的液体喷射特性。另外,第一热源为1个,并且对多个流路同时进行加温,因此,不需在各流路分别设置加温装置,从而能够防止装置结构大型化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热源具备:加热器;以及将该加热器的热量输送至所述多个流路的1个风扇。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1个风扇将加热器的热量均匀地供给至多个流路,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供给至液体喷射头的液体的温度管理。另外,针对靠近喷嘴侧难以加温的情况,通过利用风扇来输送加热器的热量,从而能够不使喷墨头大型化地输送热量。进而,虽然利用风扇输送加热器的热量的情况的热效率不好,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利用第二热源对由第一热源加温的液体进行保温,因此液体的温度不会下降且不会形成为大型化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由所述第一热源加温的所述多个流路由如下部件构成:板状部件,其设置有多个槽;以及密封部件,其将所述板状部件的设置有所述槽的一侧的面密封。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密封部件将设置有槽的板状部件密封这样的简单的结构,而能够实现对多个流路进行加温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所述板状部件及所述密封部件是一体的。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零件件数,并且易于对1个板状部件加热。
另外,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热源为与所述板状部件接触而设置的加热器。
根据该结构,通过加热器将板状部件直接加温,从而能够简单且可靠对由多个槽构成的流路内的液体进行加温。
另外,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由所述第二热源保温的所述多个流路包括液体存储部,该液体存储部能够临时存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的所述液体。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第二热源对易于产生降温的液体存储部进行加温,因此,能够使供给至液体喷射头的液体更稳定。
另外,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所述风扇的风穿过多个所述液体存储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液体存储部为了存储液体而需要形成得比其它流路宽度更大,通过使风扇的风穿过时,暴露于热风的面积增大,由此能够有效地保温。
本发明的维护方法,用于维护具备对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以及喷射由该加热部加热了的所述液体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所述维护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通过使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喷射头排出而进行该液体喷射头的维护的维护工序,所述维护工序包括:第一吸引步骤,其通过吸引动作而使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喷射头排出;待机步骤,其在所述第一吸引步骤之后,待机规定时间直到所述液体被所述加热部加热为止;以及第二吸引步骤,其在所述待机步骤之后,以比所述第一吸引步骤小的吸引力进行吸引动作。
根据本发明的维护方法,能够将通过第二吸引步骤在待机步骤期间(上述规定时间)利用加热部加热到规定温度的液体供给至通过第一吸引步骤进行清洗后的液体喷射头。因此,使供给至液体喷射头的液体的温度变稳定,从而即使在维护之后,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液体喷射特性。
另外,在上述维护方法中,优选,所述第二吸引步骤以比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喷射头喷射的流速低的速度进行吸引。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二步骤以比液体喷射头进行液体喷射时的流速低的速度进行,因此能够将加热到规定温度的液体可靠地供给至液体喷射头内。
另外,在上述维护方法中,优选,所述待机步骤对所述液体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基于该检测结果设定所述规定时间(待机时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基于液体的温度设定上述规定时间(待机时间),因此能够尽量缩短上述规定时间(待机时间)。由此,能够缩短维护所需要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打印机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概略示出打印机的供墨路径的图。
图4是示出第二流路部及第一热源所涉及的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维护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用于对打印机的维护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示出用于对维护时的吸引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用于以下的说明的各附图中,由于形成为能够识别各部件的尺寸,因此适当地变更各部件的缩尺。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举例示出喷墨式打印机(以下,只称为“打印机1”)。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打印机1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打印机(记录装置)1为处理比较大型的介质M的大幅面打印机(LFP)。介质M为具有例如64英寸(Inch)左右的宽度的带状的介质,由例如氯乙烯系薄膜或纸张等形成。
打印机1具有:输送路2,其以卷对卷方式输送介质M;记录部3,其将做作为液体的油墨(例如紫外线硬化型油墨)喷射到介质M并记录图像或文字等;以及处理部4,其将紫外线照射到喷射在介质M上的油墨并使油墨硬化。该各构成部被支撑于主体框架5。
输送路2具有:开卷部21,其将缠绕成卷状的介质M输出;卷绕部22,其将输出的介质M卷绕成卷状;以及输送辊对23,其在开卷部21、卷绕部22之间的输送路径保持介质M并施加输送力。开卷部21、卷绕部22、输送辊对23由未图示的马达及减速机驱动。
记录部3具有:喷射头31,其在输送辊对23的下游侧的输送路径将油墨喷射到介质M;以及托架32,其搭载有喷射头31并在宽度方向往复移动自如。喷射头31形成为如下结构:具备多个喷嘴Nz(参照图3),并能够喷射基于与介质M的关系被选择并且需要紫外线照射的紫外线硬化型油墨。喷射头31能够喷射多种颜色(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种颜色)的油墨,具有喷射各种颜色的油墨的5列喷嘴列。
紫外线硬化型油墨以树脂材料、作为硬化剂的光聚合引发剂、溶剂或分散剂为主材料。通过在该主材料添加颜料或染料等色素、亲液性或憎液性等的表面改性材料等功能性材料,而能够形成具有固有功能的功能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添加有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的颜料。油墨的树脂材料为形成树脂膜的材料。作为树脂材料,只要是常温下为液态并且通过聚合而形成聚合物的材料即可,不作特别限定。进而,优选粘性小的树脂材料,优选呈低聚物的状态。还优选呈单体的状态。光聚合引发剂为作用于聚合物的交联性基并使交联反应进行的添加剂,例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能够采用安息香双甲醚(BenzilDimethylketal)等。溶剂或分散剂为对树脂材料的粘度进行调整的物质。
介质支撑部10为构成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部件,且构成为在开卷部21、卷绕部22之间使介质M以朝上方凸出的方式弯曲,并对介质M进行支撑。
处理部4具有紫外线照射部43,该紫外线照射部43在比设置有记录部3的位置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将紫外线照射到介质M。
紫外线照射部43具有照射紫外线的发光部43a与反射板43b。
发光部43a设置为排列有多个LED(LightEmittingDiode)元件。该LED元件为通过接受供电而产生紫外线的光即紫外光的元件。反射板43b为用于使从发光部43a射出的紫外线反射并且将该紫外线集中并照射向介质M的记录面的部件。
然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为喷射高粘度的紫外线硬化型油墨的装置。由此,需要通过加温使粘度降低以便将粘度较高的油墨从喷射头31喷射。油墨的加温意味着使油墨的温度上升到一定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供给至喷射头31的油墨加温而将油墨的温度调整到一定温度,通过使油墨的粘度稳定而能够以高精度将油墨从喷射头31喷射。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油墨的温度加温到例如35℃,在油墨的温度高于30℃期间将油墨从喷射头31喷射。
图3是概略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的供墨路径的图。
如图3所示,存储于墨盒50的紫外线硬化型油墨经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油墨流路11而供给至搭载于托架32(记录部3)的喷射头31。墨盒50与从喷射头31排出的油墨颜色对应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
油墨流路11包括第一流路部11a、第二流路部11b以及第三流路部11c。第一流路部11a由具有挠性的多个管12构成,各管12的一端侧与墨盒50连接。第二流路部11b被第一热源(加热部)25加温。
然而,从墨盒50供给至喷射头31的紫外线硬化型树脂如上所述根据温度的不同而粘度产生变化,因此油墨的温度管理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压力调整部30基于其结构而临时存储油墨,因此导致在压力调整部30内油墨的温度降低,从而粘度增大的油墨无法从喷嘴Nz良好地排出,可能产生所谓的排出不良。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热源25与喷射头31之间具备能够将构成第三流路部11c的压力调整部30内的油墨加温的第二热源26。由此,能够将临时存储于压力调整部30内的油墨加温。因此,对从压力调整部30输送至喷射头31侧的油墨而言,由于其粘度被保持为规定状态,因此通过无延迟地流过压力调整部30内的油墨流路而被良好地供给至喷射头31。
第二热源26具有:加热器26b;风扇26a,其将由该加热器26b加热了的空气供给至压力调整部30(第三流路部11c)侧。第二热源26的风扇26a将由加热器26b加温了的外气供给至压力调整部30侧。这样,能够有效地将压力调整部30内的油墨加温,且将油墨的温度保持为规定温度(35℃)。
在打印机1中,上述第一热源25及第二热源26以密闭状态设置于托架32内。由此,第一热源25及第二热源26的热量有效地传递于油墨流路11(第二流路部11b及第三流路部11c)。此外,通过使托架32内的空气循环,而可以提高油墨流路11的加温效率。
第二流路部11b由平板流路13构成,该平板流路13利用第一热源25而将流过其内部的油墨加温。第三流路部11c由压力调整部30构成,该压力调整部30设置于平板流路13与喷射头31之间。在平板流路13设置有对第二流路部11b内的油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部)60。该温度传感器60将检测结果发送到后述的维护部55。
压力调整部30采用例如聚丙烯等树脂制材料而形成。压力调整部30具有油墨室,该油墨室通过被弹性片划分而根据外部的应力使容积产生变动。该弹性片能够沿使油墨室收缩的方向与使油墨室膨胀的方向产生变形。并且,通过基于弹性片的变形的减震功能,而吸收油墨的压力变动。即,基于弹性片的作用,压力调整部作为压力减震器发挥功能。因此,油墨以在压力调整部30内压力变动被吸收的状态被供给至被喷射头31侧。即,压力调整部比其它流路11a与11b的宽度大,构成能够临时存储供给至喷射头31的油墨的液体存储部。
图4是示出第二流路部11b及第一热源25所涉及的结构的图,图4(a)是第二流路部11b的周边结构的图4(b)的A-A线向视的剖视图,图4(b)是示出构成平板流路13的金属板的平面结构的图。
平板流路13由形成于图4(a)所示的金属板14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槽14a构成。作为金属板14优选导热性较高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不锈钢。形成于金属板14的槽14a经由设置于其一端侧的连接部14b而与构成上述第一流路部11a的多个管12分别连接。另外,槽14a的另一端侧在未图示的区域与构成第三流路部11c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压力调整部30连通。
如图4(a)所示,1个平板流路13具备:金属板14,其形成有多个槽14a;密封板(密封部件)15,其将形成有该槽14a的一侧的面密封;以及固定板16,其设置于该密封板15的与金属板14相反的一侧。金属板14与固定板16在将密封板15夹持的状态下在未图示的区域被螺钉紧固。即,槽14a形成为被密封板15密封的状态,由密封板15及槽14a构成第第二流路部11b。
第一热源25由与平板流路13接触而粘贴的加热器25a构成。作为加热器25a由埋入有例如电阻加热方式的配线的薄膜材料构成。具体而言,加热器25a直接粘贴于金属板14。在加热器25a的与金属板14相反的表面侧粘贴有绝热材料17。这样,加热器25a的热量有效地传递至金属板14侧。
这样,利用形成于金属板14的槽14a构成第二流路部11b,由于金属板14由加热器25a直接加温,因此能够有效将对第二流路部11b(槽14a)内的油墨加温。因此,能够利用同一热源(第一热源25)有效地将由多个槽14a构成的多个油墨流路11加温。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为了维持喷射头31的油墨喷射特性而进行维护处理。具体而言,打印机1具备图5所示的维护部55。
维护部55具有:盖部件56,其能够抵接于喷射头31的形成有喷嘴Nz的喷嘴面Nz1;吸引泵57,其能够对形成于盖部件56与喷嘴面Nz1之间的空间进行减压;以及管58,其将盖部件56与吸引泵57之间连接。
盖部件56由将形成于喷嘴面Nz1的喷嘴形成区域呈框状包围的框状的部件构成。至少抵接于喷嘴面Nz1的顶端部56a由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由此,盖部件56能够使顶端部56a良好地密接于喷嘴面Nz1。盖部件56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相对于喷嘴面Nz1能够升降。由此,盖部件56在维护时上升至能够抵接于喷嘴面Nz1的位置,在非维护时配置与比维护位置靠下方的待机位置。
吸引泵57例如由管泵构成。另外,作为管58由具有挠性的树脂材料构成。通过具备这种具有挠性的管58,而如上所述能够防止对盖部件56升降的动作造成妨碍的情况。
维护部55基于上述这样的结构,通过在使盖部件56抵接于喷嘴面Nz1的状态下驱动吸引泵57,从而将喷嘴面Nz1的周边空气形成为减压状态,由此能够进行使油墨从喷嘴Nz强制性排出的吸引处理。
由此,打印机1进行例如将增粘油墨从喷射头31内排出、或将气泡排出这样的维护处理,从而能够使喷嘴Nz的油墨的喷射特性恢复。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打印机1作为上述维护部,除维护部55以外,还具备对喷嘴面Nz1进行擦拭的擦拭部件(擦拭部件)。擦拭部件通过由维护部55进行的吸引处理、与为了调整喷嘴Nz内的弯液面而进行的油墨的预备喷射处理(冲洗处理),从而擦拭附着于喷嘴Nz的油墨。
然而,在利用维护部55吸引时从喷嘴Nz强制性排出的油墨的流速为0.2~0.3g/s左右。另外,在记录动作时从喷嘴Nz喷射时的油墨的流速为0.1/s左右。
因此,与喷射动作时相比当利用维护部55进行吸引动作时油墨的流速较高,因此,在利用第一热源25及第二热源26进行油墨的加温结束之前,从油墨流路20朝内部引入的油墨从喷嘴头31的喷嘴Nz被排出。即,在吸引后保持于喷射头31内的油墨形成为利用第一热源25及第二热源26的加温不充分的状态。由于打印机1不具有将喷射头31内的油墨加热的单元,因此喷射的油墨的加温不充分,导致油墨的粘度比规定值高,可能无法得到良好的喷射特性。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作为利用维护部55的维护工序,具有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所表示的步骤。
具体而言,打印机1所进行的维护工序具有:主吸引步骤(第一吸引步骤)S1,其通过吸引动作而将油墨从喷射头31排出;待机步骤S2,其在主吸引步骤S1之后进行待机直到油墨被第一热源25及第二热源26加热为止;以及填充用吸引步骤(第二吸引步骤)S3,其以比主吸引步骤S1小的吸引力进行用于将油墨填充到喷墨头内的吸引动作。
图7是示出在维护工序中的、维护部55的吸引泵57随着时间的吸引力(压力)的变化的图。
维护部55在主吸引步骤S1中进行如下吸引动作:在使盖部件56抵接于喷嘴面Nz1的状态下驱动吸引泵57从而使油墨从喷嘴Nz排出。此时,如图7所示,维护部55在时间T1期间使吸引泵57驱动。此外,主吸引步骤S1时的吸引泵57的吸引力设定为从喷嘴Nz排出的油墨的流速为0.2~0.3g/s左右的大小。
在主吸引步骤S1中,由于喷射头31内的油墨的流速快,因此在该主吸引步骤S1结束后的状态下喷墨头内的油墨形成为未被充分加温的状态。
对此,维护部55进行待机步骤S2。在待机步骤S2中,维护部55使吸引泵57的驱动停止时间T2,在时间T2期间,油墨流路11内的油墨被第一热源25及第二热源26加温,并达到规定温度。此外,待机步骤S2中的时间T2基于设置有打印机1的环境温度、油墨温度等各种条件而产生变化。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维护部55基于由温度传感器60检测到的第二流路部11b内的油墨的温度而使待机时间T2产生变化。由此,能够尽量缩短待机时间,从而能够缩短维护所需要的时间。
维护部55在待机步骤S2之后,在填充用吸引步骤S3中,进行如下吸引动作:在使盖部件56抵接于喷嘴面Nz1的状态下以比主吸引步骤S1小的吸引力驱动吸引泵57而使油墨从喷嘴Nz排出。此时,如图7所示,维护部55在时间T3期间使吸引泵57驱动。此外,填充用吸引步骤S3时的吸引泵57的吸引力设定为从喷嘴Nz排出的油墨的流速在上述记录动作时比在从喷嘴Nz喷射时的油墨的流速(0.1g/s)低。对此,由于填充用吸引动作以比油墨喷射时的流速低的速度进行,因此,能够将利用第一热源25及第二热源26加温至规定温度的油墨可靠地供给至喷射头31内。
在如上构成的打印机1中,当输入打字开始的工作指令时如下动作。
首先,当输入了上述工作指令时,使第一热源25(加热器25a)及第二热源26(加热器26a、风扇26b)驱动,将油墨流路11(第二流路部11b、第三流路部11c)内的油墨加温。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采用利用第一热源25将油墨流路11的上游侧加温、利用第二热源26将油墨流路11的下游侧加温的两段加温方式,因此能够使供给至喷射头31的油墨的温度稳定。
并且,当成为油墨流路11内的油墨的温度被保持为规定温度的状态时,将介质M输送至介质支撑部10的打字区域,记录部3的喷射头31对介质M开始打字处理。喷射头31以搭载于托架31的状态沿介质M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的同时进行打字处理。
处理部4的发光部43a将紫外线照射至喷射有油墨的介质M。由于本实施方式所采用的油墨如上所述为紫外线硬化型且含有利用紫外线开始聚合的光聚合引发剂,因此,表面迅速固化或硬化。这样,对油墨被硬化了的介质M进行定影。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将油墨滴喷射到介质M之后不久通过照射紫外线使油墨硬化,因此能够抑制油墨滴的渗入,从而能够进行渗入较少的高品质的印刷处理。
打印机1为了维持喷射头31的油墨喷射特性而进行维护处理。维护处理如下:例如在将油墨向喷射头31进行初始填充之后,每经过规定时间就定期地进行。
打印机1采用维护部55来进行维护处理。维护部55进行上述的主吸引步骤S1、待机步骤S2以及填充用吸引步骤S3。根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通过填充用吸引步骤S3能够将利用第一热源25及第二热源26加热至规定温度的油墨供给至通过主吸引步骤S1进行清洗后的喷墨头31。因此,通过使在清洗之后供给至喷射头31的油墨的温度稳定,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喷射特性。即,由于打印机1将规定温度的油墨供给至喷墨头31内,因此在维护之后能够继续进行油墨喷射精度高的记录动作。
另外,由于打印机1利用第一热源25及第二热源26分2个阶段将供给至喷射头31的油墨加温,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油墨的温度管理,从而将稳定的温度的油墨供给至喷射头31。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地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示出并说明了维护部55仅利用设置于平板流路13的温度传感器60决定待机步骤S2的时间T2的情况,但是可以也在压力调整部30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0,并基于2个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综合地决定时间T2。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求出时间T2,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维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示出了作为构成油墨流路11的一部分即第三流路部11c具备压力调整部30的打印机1,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如下打印机1:代替压力调整部30而具备将从喷射头31喷射的油墨临时储存的副盒(subtank)或缓冲器等。
因这种副盒或缓冲器等为比油墨流路的其它部分大的宽幅部,因此油墨的温度易于下降,因此通过利用第二热源26进行加温能够良好的进行油墨的温度调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示出并说明了记录装置为打印机1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复印机或传真等装置。
另外,可以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用于将油墨以外的其它流体喷射或排出的记录装置。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备使例如微小量的液滴排出的记录头等的各种记录装置。此外,液滴称为从上述记录装置排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呈粒状、泪状、线状拖住尾巴的物质。另外,这里,所谓液体只要是能够使记录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可以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不仅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态体、溶胶、胶水、其它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溶液)这样的流体状态、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体物质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剂中得到的物质。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例子,列举有在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油墨(紫外线硬化型油墨)。另外,作为介质M除纸张或氯乙烯系薄膜等塑料薄膜以外,还包括较薄且受热伸长的功能纸张、基板或金属板等、另外,介质M不限于带状,可以为预先切断的记录介质。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印机(液体喷射装置);11...油墨流路;14...金属板;14a...槽;15...密封板(密封部件);25...第一热源(加热部);26...第二热源(加热部);26a...加热器;26b...风扇;30...压力调整部(液体存储部);31...喷墨头;55...维护部;56...盖部件。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喷射液体;
加热部,其用于对将液体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流路进行加热;以及
维护部,其利用吸引动作使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经由喷嘴排出,从而进行该液体喷射头的维护,
所述维护部执行使所述液体排出并对所述液体喷射头进行清洗的吸引,
所述加热部在执行所述吸引之后、所述液体被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之前,对所述液体加热规定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维护部进行待机,直到所述液体被所述加热部加热,然后,以比所述吸引小的吸引力进行第二吸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维护部执行所述吸引,以使得液体比从所述液体喷射头喷射的液体的流速高的速度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维护部以比从所述液体喷射头喷射的所述液体的流速低的速度进行所述第二吸引。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头在利用所述维护部进行维护之后进行将所述液体向记录介质喷射的记录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有对所述液体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
所述维护部基于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设定所述吸引后的所述规定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有将所述液体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多个流路,
所述加热部具备:
第一热源,其利用1个热源对所述多个流路进行加温;以及
第二热源,其在所述第一热源与所述液体喷射头之间对所述多个流路进行保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热源具备:
加热器;以及
将该加热器的热量输送至所述多个流路的1个风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二热源保温的所述多个流路包括液体存储部,该液体存储部能够临时存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的所述液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的风穿过多个所述液体存储部之间。
CN201210575602.0A 2011-12-28 2012-12-26 液体喷射装置及维护方法 Active CN1031828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7712A JP5870691B2 (ja) 2011-12-28 2011-12-28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287711 2011-12-28
JP2011287711A JP5935321B2 (ja) 2011-12-28 2011-12-28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11-287712 2011-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2843A CN103182843A (zh) 2013-07-03
CN103182843B true CN103182843B (zh) 2016-03-16

Family

ID=48674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75602.0A Active CN103182843B (zh) 2011-12-28 2012-12-26 液体喷射装置及维护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827392B2 (zh)
CN (1) CN1031828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7075B2 (ja) * 2013-11-01 2018-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529296B2 (ja) * 2015-03-19 2019-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ヘッド
CN106142846B (zh) * 2015-03-30 2018-04-20 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过程控制器的陶瓷喷墨打印机墨路循环控制系统
CN114682419B (zh) * 2020-12-25 2024-01-16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喷涂生产线的喷涂材料粘度控制设备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2971A (en) * 1984-12-28 1994-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proper ink viscosity by deactivating heating during capping and for preventing overheating by having plural heating modes
JP2003103207A (ja) * 2001-09-28 2003-04-08 Shibaura Mechatronics Corp 塗布装置及び塗布方法
CN1496840A (zh) * 2002-10-17 2004-05-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状体喷出装置
JP2007130907A (ja) * 2005-11-11 2007-05-31 Sii Printek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の脱気方法
CN101544121A (zh) * 2008-03-25 2009-09-30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设备和打印头恢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2971A (en) * 1984-12-28 1994-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proper ink viscosity by deactivating heating during capping and for preventing overheating by having plural heating modes
JP2003103207A (ja) * 2001-09-28 2003-04-08 Shibaura Mechatronics Corp 塗布装置及び塗布方法
CN1496840A (zh) * 2002-10-17 2004-05-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状体喷出装置
JP2007130907A (ja) * 2005-11-11 2007-05-31 Sii Printek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の脱気方法
CN101544121A (zh) * 2008-03-25 2009-09-30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设备和打印头恢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69708A1 (en) 2013-07-04
US8827392B2 (en) 2014-09-09
CN103182843A (zh) 201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3774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3182843B (zh) 液体喷射装置及维护方法
CN102378691A (zh) 具有运送流体的喷墨笔/打印头
US10543689B2 (e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2010214655A (ja) 液滴吐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714721B2 (en) Compliant liquid path member and receptacle for ink recirculation
CN101844699A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3085493B (zh) 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US8591000B1 (en) Compliant liquid path member for ink reclamation in an ink-jet printer
JP676754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145586B (zh)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清洁方法
JP200510387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6660368A (zh) 制备用于运输的打印机盒
JP200424365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現金取り扱い装置
JP6977840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5935321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0429906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117995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1098596B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H102783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47631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513193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870691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20100208017A1 (en) Imaging module for hot melt wax ink jet printer
JP200429906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