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1754B -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1754B
CN103171754B CN201310089601.XA CN201310089601A CN103171754B CN 103171754 B CN103171754 B CN 103171754B CN 201310089601 A CN201310089601 A CN 201310089601A CN 103171754 B CN103171754 B CN 1031717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ut bar
roof beam
place
set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960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71754A (zh
Inventor
梁建宏
杨兴帮
吴海亮
王田苗
姚国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uaxin Navig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08960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7175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71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1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71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17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该机身包括有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架梁外壳、支撑杆连接盘、架梁外套筒;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通过平行放置的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来支撑起,且第三固定板置于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架梁外壳与支撑杆连接盘通过在凸耳中装配螺钉与螺母的配合实现连接。架梁外套筒的一端连接在架梁外壳的前端。本发明机身采用杆件结构,使得其外部不单独设计密封外套,在进入水体环境时,各个杆件之间的空隙可以迅速充水,使无人机机体的平均密度在较短时间内接近水的密度,有利于实现无人机从空气环境到水体环境的过渡。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人机的机身,更特别地说,是指一种适用于海空两栖生存能力无人机用的具有架梁结构的机身。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简称,英文缩写为UAV(Unmanned AerialVehicle)。
无人机的设计最重要的要求是在机身系统达到足够坚固的情况下,尽可能更轻便。而各种任务载荷要求下的无人机留给运动传动机构的空间和质量配额都十分有限,要灵活并高效地将工程上基本的驱动运动,如高速转动,转变为有利的受控运动。基本的航空传动方式包括直接驱动、比例放大驱动、电力伺服驱动与液压伺服驱动等。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机上无驾驶舱,但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可在无线电遥控下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回收时,可用与普通飞机着陆过程一样的方式自动着陆,也可通过遥控用降落伞或拦网回收。可反覆使用多次。广泛用于空中侦察、监视、通信、反潜、电子干扰等。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魏瑞轩、李学仁编著的《无人机系统及作战使用》一书,在第1章总论无人机系统中介绍了无人机系统的一般组成(第2页,图1-2所示)。其中,飞机系统包括有机体系统、推进系统、飞控系统和导航系统。
目前的机体系统多为一体化外壳,其机翼、尾翼为固定式结构,在作业环境(如水下环境、空中环境等)改变的情况下,不能根据环境变化调节自身机体结构,阻碍了无人机在非结构化多变环境条件下的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无人机在不同作业环境(水体环境过渡到空气环境、空气环境过渡到水体环境)下的飞行质量,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圆柱管件组合成的具有架梁结构的机身。本发明通过架梁外壳和固定板来使五根圆柱形的管件装配成机身,这样的机身有利于无人机在改变作业环境时,与作业环境的介质密度相适应,且自重轻。本发明机身无须进行密封,降低了机身的生产成本。采用一体化成型的管件、固定板和架梁外壳进行组装,简化了生产工艺,易于拆装。
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该架梁机身包括有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第四支撑杆(6D)、第一固定板(6E)、第二固定板(6F)、第三固定板(6G)、架梁外壳(6H)、支撑杆连接盘(6J)和架梁外套筒(6K);
其中,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的结构相同;
其中,第一固定板(6E)与第二固定板(6F)的结构相同;
第一固定板(6E)上设有架梁第四通孔(6E1)、架梁第五通孔(6E2)、架梁第六通孔(6E3)、架梁第七通孔(6E4)和夹持件(6E5);
架梁第四通孔(6E1)用于第一支撑杆(6A)穿过;
架梁第五通孔(6E2)用于第二支撑杆(6B)穿过;
架梁第六通孔(6E3)用于第三支撑杆(6C)穿过;
架梁第七通孔(6E4)用于第四支撑杆(6D)穿过;
夹持件(6E5)上安装有第三固定板(6G)的前端(6G3);
第二固定板(6F)上设有架梁第八通孔(6F1)、架梁第九通孔(6F2)、架梁第十通孔(6F3)、架梁第十一通孔(6F4)和夹持件(6F5);
架梁第八通孔(6F1)用于第一支撑杆(6A)穿过;
架梁第九通孔(6F2)用于第二支撑杆(6B)穿过;
架梁第十通孔(6F3)用于第三支撑杆(6C)穿过;
架梁第十一通孔(6F4)用于第四支撑杆(6D)穿过;
夹持件(6F5)上安装有第三固定板(6G)的后端(6G4);
第三固定板(6G)上设有架梁第十二通孔(6G1)、气瓶安装腔(6G2);所述气瓶安装腔(6G2)上安装有气瓶(11B);所述架梁第十二通孔(6G1)用于换向舵机的摇臂穿过;
架梁外壳(6H)内部设有内腔(6H3),该内腔(6H3)用于放置共轴反浆组件中的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架梁第一通孔(6H4);
架梁外壳(6H)的前端设有连接头(6H1),该连接头(6H1)与架梁外套筒(6K)的后端连接,架梁外套筒(6K)的前端连接在共轴反浆组件的第一轴套上;
架梁外壳(6H)的后端设有六个结构相同的第一连接凸耳(6H2),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设有六个结构相同的第二连接凸耳(6J2),所述第一连接凸耳(6H2)与第二连接凸耳(6J2)对齐,且通过螺钉与螺母的配合实现架梁外壳(6H)的后端与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之间的固定连接;
支撑杆连接盘(6J)的连接环体(6J1)上设有密封圈卡槽,通过在密封圈卡槽中放置密封圈实现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与架梁外壳(6H)的后端的密封;
支撑杆连接盘(6J)的盘体(6J5)上设有架梁第二通孔(6J51)、架梁第三通孔(6J52),该架梁第二通孔(6J51)用于线缆穿过,该架梁第三通孔(6J52)内安装有航空接头;
支撑杆连接盘(6J)的后端设有上安装架(6J3)和下字安装架(6J4);
所述的上安装架(6J3)上设有第一安装盲孔(6J31)、第二安装盲孔(6J32)、上连板(6J33);第一安装盲孔(6J31)用于安装第一支撑杆(6A)的前端,第二安装盲孔(6J32)用于安装第二支撑杆(6B)的前端,上连板(6J33)的两端固定在折叠翼支撑体的上支撑横板上;
所述的下安装架(6J4)上设有第三安装盲孔(6J41)、第四安装盲孔(6J42)、下连板(6J43);第三安装盲孔(6J41)用于安装第三支撑杆(6C)的前端,第四安装盲孔(6J42)用于安装第四支撑杆(6D)的前端,下连板(6J43)的两端固定在折叠翼支撑体的下支撑横板上。
本发明架梁结构机身的优点在于:
①本发明机身能够起到支撑起整个无人机,且能够保持无人机的整机外形。
②在本发明机身的前后两个固定板之间安装第三固定板,通过所述第三固定板起到搭载机载设备(高压气瓶、换向阀、)的作用。
③本发明设计的机身,通过架梁外壳实现与气囊的装配,通过连接盘实现与机翼上的上下横板的装配,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实现与V型尾翼的装配,通过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实现与水下推进组件的装配,通过架梁外套筒实现与共轴反浆的装配。
④本发明机身采用管件的架梁结构,其外部不单独设计密封外套,在进入水体环境时,各个管件之间的空隙可以迅速充水,使无人机机身的平均密度在较短时间内接近水的密度,有利于实现无人机从空气环境到水体环境的过渡。
⑤本发明机身采用管件的架梁结构,其外部不单独设计密封外套,在从水体环境进入空气环境时时,各个管件之间的空隙中的水可以迅速排出,使无人机机身的平均密度在较短时间内接近空气的密度,有利于实现无人机从水体环境到空气环境的过渡。
⑥本发明机身中采用的管件(支撑杆)为中空碳纤维杆,中空部分适用于走线。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无人机的外部俯视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架梁机身中外壳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架梁机身中连接盘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架梁机身中连接盘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架梁机身中第一固定板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架梁机身中第二固定板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架梁机身中第三固定板的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架梁机身与无人机其他部分的安装图。
6.架梁机身 6A.第一支撑杆 6B.第二支撑杆
6C.第三支撑杆 6D.第四支撑杆 6E.第一固定板
6E1.架梁第四通孔 6E2.架梁第五通孔 6E3.架梁第六通孔
6E4.架梁第七通孔 6E5.夹持件 6F.第二固定板
6F1.架梁第八通孔 6F2.架梁第九通孔 6F3.架梁第十通孔
6F4.架梁第十一通孔 6F5.夹持件 6G.第三固定板
6G1.架梁第十二通孔 6G2.气瓶安装腔 6H.架梁外壳
6H1.连接头 6H2.第一连接凸耳 6H3.内腔
6H4.架梁第一通孔 6J.支撑杆连接盘 6J1.连接环体
6J2.第二连接凸耳 6J3.上安装架 6J31.第一安装盲孔
6J32.第二安装盲孔 6J33.上连接板 6J4.下安装架
6J41.第三安装盲孔 6J42.第四安装盲孔 6J43.下连接板
6J5.盘体 6J51.架梁第二通孔 6J52.架梁第三通孔
6K.架梁外套筒 1.共轴反桨组件 18.第一轴套
2.水下推进组件 2E.推进连接盘 3.V型尾翼组件
3N.尾翼前连接架 3P.尾翼后连接架 4.左翼组件
5.右翼组件 7.水空气囊竖起组件 8.左翼驱动组件
9.右翼驱动组件 10.折叠翼支撑体 11.收拢展开转换组件
11B.气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俯视结构如图1所示,该无人机包括有共轴反桨组件1、水下推进组件2、V型尾翼组件3、左翼组件4、右翼组件5、架梁机身6、水空气囊竖起组件7、左翼驱动组件8、右翼驱动组件9、折叠翼支撑体10和收拢展开转换组件11;
其中,左翼组件4、左翼驱动组件8、右翼组件5、右翼驱动组件9和折叠翼支撑体10构成无人机的可折叠机翼部分;
其中,左翼组件4与右翼组件5的结构相同,且以机身中心轴线对称安装;
其中,左翼驱动组件8与右翼驱动组件9的结构相同,且以机身中心轴线对称安装在折叠翼支撑体10上。
在本发明中,架梁机身6的具体结构如图2~图8所示,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6包括有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第四支撑杆6D、第一固定板6E、第二固定板6F、第三固定板6G、架梁外壳6H、支撑杆连接盘6J和架梁外套筒6K;
其中,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的结构相同;为中空碳纤维圆柱杆,或者称为中空圆柱管件;
其中,第一固定板6E与第二固定板6F的结构相同,且平行放置的第一固定板6E与第二固定板6F能够起到支撑起四根支撑杆(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的作用。
(一)第一固定板6E
参见图2、图6、图9所示,第一固定板6E上设有架梁第四通孔6E1、架梁第五通孔6E2、架梁第六通孔6E3、架梁第七通孔6E4和夹持件6E5;
架梁第四通孔6E1用于第一支撑杆6A穿过;
架梁第五通孔6E2用于第二支撑杆6B穿过;
架梁第六通孔6E3用于第三支撑杆6C穿过;
架梁第七通孔6E4用于第四支撑杆6D穿过;
夹持件6E5上安装有第三固定板6G的前端6G3。
(二)第二固定板6F
参见图2、图7、图9所示,第二固定板6F上设有架梁第八通孔6F1、架梁第九通孔6F2、架梁第十通孔6F3、架梁第十一通孔6F4和夹持件6F5;
架梁第八通孔6F1用于第一支撑杆6A穿过;
架梁第九通孔6F2用于第二支撑杆6B穿过;
架梁第十通孔6F3用于第三支撑杆6C穿过;
架梁第十一通孔6F4用于第四支撑杆6D穿过;
夹持件6F5上安装有第三固定板6G的后端6G4。
(三)第三固定板6G
参见图2、图8、图9所示,第三固定板6G上设有架梁第十二通孔6G1、气瓶安装腔6G2;
所述气瓶安装腔6G2上安装有气瓶11B(气瓶11B属于收拢展开转换组件11中),该气瓶11B内装有高压气体。
在本发明中,第三固定板6G的板面上还可以用来安装无人机所需的其他机载设备,如收拢展开转换组件11上的换向舵机,该换向舵机安装在第三固定板6G的板面上,且换向舵机的摇臂从架梁第十二通孔6G1穿过。
(四)架梁外壳6H
参见图2、图3、图9所示,架梁外壳6H为空心结构,即架梁外壳6H的内部设有内腔6H3,该内腔6H3用于放置共轴反浆组件1中的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架梁第一通孔6H4;
架梁外壳6H的前端设有连接头6H1,该连接头6H1与架梁外套筒6K的后端连接,架梁外套筒6K的前端连接在共轴反浆组件1的第一轴套18上;
架梁外壳6H的后端设有六个结构相同的第一连接凸耳6H2,该第一连接凸耳6H2与支撑杆连接盘6J上的第二连接凸耳6J2对齐,且通过螺钉与螺母的配合实现架梁外壳6H的后端与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的固定连接。
(五)支撑杆连接盘6J
参见图2、图4、图5、图9所示,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设有六个结构相同的第二连接凸耳6J2,该第二连接凸耳6J2与架梁外壳6H上的第一连接凸耳6H2对齐,且通过螺钉与螺母的配合实现架梁外壳6H的后端与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的固定连接。
支撑杆连接盘6J的连接环体6J1上设有密封圈卡槽,通过在密封圈卡槽中放置O型密封圈实现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与架梁外壳6H的后端的密封。
支撑杆连接盘6J的盘体6J5上设有架梁第二通孔6J51、架梁第三通孔6J52,该架梁第二通孔6J51用于线缆穿过,该架梁第三通孔6J52内安装有航空接头。
支撑杆连接盘6J的后端设有上安装架6J3和下字安装架6J4;
所述的上安装架6J3上设有第一安装盲孔6J31、第二安装盲孔6J32、上连板6J33;第一安装盲孔6J31用于安装第一支撑杆6A的前端,第二安装盲孔6J32用于安装第二支撑杆6B的前端,上连板6J33的两端固定在折叠翼支撑体10的上支撑横板10A上;
所述的下安装架6J4上设有第三安装盲孔6J41、第四安装盲孔6J42、下连板6J43;第三安装盲孔6J41用于安装第三支撑杆6C的前端,第四安装盲孔6J42用于安装第四支撑杆6D的前端,下连板6J43的两端固定在折叠翼支撑体10的下支撑横板10B上。
在本发明中,架梁机身6的连接关系为:架梁外套筒6K的后端连接在架梁外壳6H的连接头6H1上,架梁外套筒6K的前端连接在共轴反浆组件1的第一套轴18上;
架梁外壳6H的后端连接在架梁连接盘6J的前端上;
架梁连接盘6J的上安装架6J3的第一安装盲孔6J31内安装有第一支撑杆6A的前端;
架梁连接盘6J的上安装架6J3的第二安装盲孔6J32内安装有第二支撑杆6B的前端;
架梁连接盘6J的下安装架6J4的第三安装盲孔6J41内安装有第三支撑杆6C的前端;
架梁连接盘6J的下安装架6J4的第四安装盲孔6J42内安装有第四支撑杆6D的前端;
第一固定板6E与第二固定板6F相对平行放置,且第一固定板6E与第二固定板6F之间安装有第三固定板6G;
第三固定板6G上安装有收拢展开转换组件11及气瓶;
第一支撑杆6A的前端安装在架梁连接盘6J的第一安装盲孔6J31内,第一支撑杆6A的后端顺次穿过架梁第四通孔6E1(其设在第一固定板6E上)、架梁第八通孔6F1(其设在第二固定板6F上)后,连接在水下推进组件2的推进连接盘2E的BA盲孔连接柱上;
第二支撑杆6B的前端安装在架梁连接盘6J的第二安装盲孔6J32内,第二支撑杆6B的后端顺次穿过架梁第五通孔6E2(其设在第一固定板6E上)、架梁第九通孔6F2(其设在第二固定板6F上)后,连接在水下推进组件2的推进连接盘2E的的BB盲孔连接柱上;
第三支撑杆6C的前端安装在架梁连接盘6J的第三安装盲孔6J41内,第三支撑杆6C的后端顺次穿过架梁第六通孔6E3(其设在第一固定板6E上)、架梁第十通孔6F3(其设在第二固定板6F上)后,连接在水下推进组件2的推进连接盘2E的的BC盲孔连接柱上;
第四支撑杆6D的前端安装在架梁连接盘6J的第四安装盲孔6J42内,第四支撑杆6D的后端顺次穿过架梁第七通孔6E4(其设在第一固定板6E上)、架梁第十一通孔6F4(其设在第二固定板6F上)后,连接在水下推进组件2的推进连接盘2E的BD盲孔连接柱上;
第一支撑杆6A的后端和第二支撑杆6B的后端上连接有V型尾翼组件3中的尾翼前连接架3N和尾翼后连接架3P。
在本发明中,四根支撑杆(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第四支撑杆6D)采用的材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杆件为内径17mm,外径20mm的中空管状结构,采用中空结构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减小整体结构的质量,利于空中飞行,另一目的是中空结构内腔密封后可以用来走线,同时未密封的中空管道可在无人机入水时迅速注水使整机平均密度快速增加,又可在无人机出水时迅速排水使整体密度快速减小,便于实现在这两种不同介质中的过渡,提高了海空生存的适应性。
在本发明中,架梁机身6采用杆件结构,使得架梁机身6的外部不单独设计密封外套,当无人机在进入水体环境时,各个杆件之间的空隙(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采用四边形布局,各个支撑杆之间就有间隙)可以迅速充水,使无人机机体的平均密度在较短时间内接近水的密度,有利于实现无人机从空气环境过渡到水体环境。
当无人机从水面升起时,由于无密封外套设计,各个杆件空隙(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采用四边形布局,各个支撑杆之间就有间隙)中的水将被迅速排出,使无人机机体的平均密度在较短时间内接近空气的密度,有利于实现无人机从水体环境过渡到空气环境。

Claims (6)

1.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其特征在于:该架梁机身包括有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第四支撑杆(6D)、第一固定板(6E)、第二固定板(6F)、第三固定板(6G)、架梁外壳(6H)、支撑杆连接盘(6J)和架梁外套筒(6K);
其中,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的结构相同;
其中,第一固定板(6E)与第二固定板(6F)的结构相同;
第一固定板(6E)上设有架梁第四通孔(6E1)、架梁第五通孔(6E2)、架梁第六通孔(6E3)、架梁第七通孔(6E4)和夹持件(6E5);
架梁第四通孔(6E1)用于第一支撑杆(6A)穿过;
架梁第五通孔(6E2)用于第二支撑杆(6B)穿过;
架梁第六通孔(6E3)用于第三支撑杆(6C)穿过;
架梁第七通孔(6E4)用于第四支撑杆(6D)穿过;
夹持件(6E5)上安装有第三固定板(6G)的前端(6G3);
第二固定板(6F)上设有架梁第八通孔(6F1)、架梁第九通孔(6F2)、架梁第十通孔(6F3)、架梁第十一通孔(6F4)和夹持件(6F5);
架梁第八通孔(6F1)用于第一支撑杆(6A)穿过;
架梁第九通孔(6F2)用于第二支撑杆(6B)穿过;
架梁第十通孔(6F3)用于第三支撑杆(6C)穿过;
架梁第十一通孔(6F4)用于第四支撑杆(6D)穿过;
夹持件(6F5)上安装有第三固定板(6G)的后端(6G4);
第三固定板(6G)上设有架梁第十二通孔(6G1)、气瓶安装腔(6G2);所述气瓶安装腔(6G2)上安装有气瓶(11B);所述架梁第十二通孔(6G1)用于换向舵机的摇臂穿过;
架梁外壳(6H)内部设有内腔(6H3)、架梁第一通孔(6H4),该内腔(6H3)用于放置共轴反桨组件中的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架梁第一通孔(6H4);
架梁外壳(6H)的前端设有连接头(6H1),该连接头(6H1)与架梁外套筒(6K)的后端连接,架梁外套筒(6K)的前端连接在共轴反桨组件的第一轴套上;
架梁外壳(6H)的后端设有六个结构相同的第一连接凸耳(6H2),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设有六个结构相同的第二连接凸耳(6J2),所述第一连接凸耳(6H2)与第二连接凸耳(6J2)对齐,且通过螺钉与螺母的配合实现架梁外壳(6H)的后端与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之间的固定连接;
支撑杆连接盘(6J)的连接环体(6J1)上设有密封圈卡槽,通过在密封圈卡槽中放置密封圈实现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与架梁外壳(6H)的后端的密封;
支撑杆连接盘(6J)的盘体(6J5)上设有架梁第二通孔(6J51)、架梁第三通孔(6J52),该架梁第二通孔(6J51)用于线缆穿过,该架梁第三通孔(6J52)内安装有航空接头;
支撑杆连接盘(6J)的后端设有上安装架(6J3)和下安装架(6J4);
所述的上安装架(6J3)上设有第一安装盲孔(6J31)、第二安装盲孔(6J32)、上连板(6J33);第一安装盲孔(6J31)用于安装第一支撑杆(6A)的前端,第二安装盲孔(6J32)用于安装第二支撑杆(6B)的前端,上连板(6J33)的两端固定在折叠翼支撑体的上支撑横板上;
所述的下安装架(6J4)上设有第三安装盲孔(6J41)、第四安装盲孔(6J42)、下连板(6J43);第三安装盲孔(6J41)用于安装第三支撑杆(6C)的前端,第四安装盲孔(6J42)用于安装第四支撑杆(6D)的前端,下连板(6J43)的两端固定在折叠翼支撑体的下支撑横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为中空碳纤维圆柱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为四边形布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其特征在于:架梁机身采用杆件结构,使得架梁机身的外部不单独设计密封外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其特征在于:架梁机身上的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之间留有的空隙,该空隙能够迅速充水,有利于无人机机身的平均密度接近水的密度,实现无人机从空气环境过渡到水体环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其特征在于:当无人机从水面升起时,由于架梁机身无密封外套设计,架梁机身上的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之间留有的空隙,该空隙中的水将被迅速排出,有利于无人机机身的平均密度接近空气的密度,实现无人机从水体环境过渡到空气环境。
CN201310089601.XA 2013-03-19 2013-03-19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 Active CN1031717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89601.XA CN103171754B (zh) 2013-03-19 2013-03-19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89601.XA CN103171754B (zh) 2013-03-19 2013-03-19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1754A CN103171754A (zh) 2013-06-26
CN103171754B true CN103171754B (zh) 2015-05-27

Family

ID=48632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9601.XA Active CN103171754B (zh) 2013-03-19 2013-03-19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717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4232B (zh) * 2013-03-19 2015-04-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气囊竖起与水下推进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9954A (en) * 1988-05-11 1990-02-13 Pruszenski Jr Anthony Ground-air-water craft
CN101214852A (zh) * 2007-12-28 2008-07-0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无人机机身与机翼的连接结构
CN101513934A (zh) * 2009-04-08 2009-08-26 王万琼 陆海空三栖航行器
CN101746499A (zh) * 2008-12-05 2010-06-23 王主丰 小型化大载荷低空低速无人机
CN102424106A (zh) * 2011-12-14 2012-04-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研究所 海用型无人机舱段间密封和监测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97136B2 (en) * 2004-04-13 2006-08-29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Immersible unmanned air vehicle and system for launch, recovery, and re-launch at se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9954A (en) * 1988-05-11 1990-02-13 Pruszenski Jr Anthony Ground-air-water craft
CN101214852A (zh) * 2007-12-28 2008-07-0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无人机机身与机翼的连接结构
CN101746499A (zh) * 2008-12-05 2010-06-23 王主丰 小型化大载荷低空低速无人机
CN101513934A (zh) * 2009-04-08 2009-08-26 王万琼 陆海空三栖航行器
CN102424106A (zh) * 2011-12-14 2012-04-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研究所 海用型无人机舱段间密封和监测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1754A (zh) 2013-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4021B (zh)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变机翼后掠角的气动式折叠装置
CN103204237B (zh)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空中推进装置
Jones The More Electric Aircraft: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CN103204232B (zh)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气囊竖起与水下推进装置
CN103192984B (zh)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v型尾翼装置
CN104015925A (zh) 一种多用途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
US20220041301A1 (en) Satellite launch system
CN204197279U (zh) 一种伸缩式起落架
CN103895860A (zh) 共轴双旋双自由度八旋翼新型两栖航行器
CN204433058U (zh) 低空全地形可折叠侦察作业一体无人机
CN105314110A (zh) 一种携带雨伞的无人机
CN208715479U (zh) 模块化超音速无人机
CN103699069A (zh) 微小卫星先进电子集成系统
US20080041293A1 (en) Self Contained Underwater Vehicle Modules
CN205221105U (zh) 太阳能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CN110104214A (zh) 一种在轨可分离的卫星推进服务系统
CN103171754B (zh)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
CN111630947B (zh) 一种近海台风探测火箭
CN205293099U (zh) 一种使用同轴串列式双发动机的固定翼无人机
RU2323850C2 (ru) Многовариантный беспилотный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CN104443371A (zh) 垂直起飞降落飞机
CN105217017A (zh) 一种无人机机翼机械电气连接装置
CN205661645U (zh) 多轴无人机的机臂快速拆装结构
CN102975869A (zh) 一种探测器推进舱及其工作方法
CN203497168U (zh) 无人机前相机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401

Address after: 100083 Beij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Lane No. 1, building 5, floor 5-1605, 1

Patentee after: Beijing Huaxin Navig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Haidi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No. 37,

Patentee before: Beihang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