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0935A - 防卡死的棘轮扳手 - Google Patents

防卡死的棘轮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0935A
CN103170935A CN2011104295304A CN201110429530A CN103170935A CN 103170935 A CN103170935 A CN 103170935A CN 2011104295304 A CN2011104295304 A CN 2011104295304A CN 201110429530 A CN201110429530 A CN 201110429530A CN 103170935 A CN103170935 A CN 1031709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piece
ratchet
actuator
reversing switch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295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70935B (zh
Inventor
胡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1042953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709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70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0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709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09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包括有一个本体,其设有一个第一容置空间与一个第二容置空间;一个驱动件可转动的设于第一容置空间;一个棘动装置设于本体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棘动装置包括一个第一棘齿块、一个第二棘齿块与一个弹性件;一个换向开关枢设于控制槽且能够控制棘动装置与驱动件之间的啮合关系;一个限位件,限位件连接于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与第二棘齿块,限位件能够使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与第二棘齿块于彼此最靠近的两个齿部之间保持有一个拘束齿数距离,所述的拘束齿数距离小于卡死齿数距离,使棘动装置有效的避免卡死状态。

Description

防卡死的棘轮扳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揭示一种棘轮扳手,尤指可防止棘动装置发生卡死状态的棘轮扳手。
背景技术
请参阅美国专利号第6,981,434号「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wrench head」专利案,其为一种棘轮扳手(wrench),扳手具有一个穿孔(through hole)供容纳一个结合轮(engaging wheel),穿孔内设有一个容槽(recess)与一个空间(space)可容纳两个掣爪(pawl),两个掣爪可通过一个控制件(control member)带动。
如6,981,434号专利的图3、图6与图7所显示,控制件可以分别切换两个掣爪的位置,使两个掣爪中的一能够啮合于结合轮上,使结合轮能够产生相对于扳手单向转动的功能。
这种具有两个掣爪的扳手具有加工上的困难,请参照图10,为依据6,981,434号专利所绘制的简图,图10中显示了一个扳手90、一个设于穿孔91内的结合轮92、一个连通于穿孔91的容槽93与两个容置在容槽93中的掣爪94。
原因在于扳手90的容槽93常常会因为加工上的误差,导致容槽93与穿孔91的位置偏移。穿孔91具有轴线CL,容槽93为半月形故其轴心具有一点P0,容槽的点P0通常希望其是落在一条通过穿孔91轴线CL的基准线Y上,并与另一条通过轴线CL的基准线X保持有一个适当的距离。但是用来铣削容槽93的刀具在加工一定数量的扳手90的后,刀具外径尺寸会因磨耗而缩小,又在进行新旧刀具的替换之后,新的刀具外径尺寸相对于旧的刀具外径又会较大,无可避免的造成加工后扳手90的容槽93有些较大而有些则较小。
再者,要进行容槽93的加工时,除了前述问题,刀具下刀时的坐标设定、加工时刀具温度与扳手温度的控制、扳手90夹具的位置设定等种种因素都会导致每一支加工后的扳手90容槽93的位置产生些微的不同,故非常容易产生加工的误差,如图10中所显示的点P1、P2是产生上下偏移的容槽93轴心位置,而点P3、P4则是产生左右偏移的容槽93轴心位置。
而这些偏移导致容槽93的加工误差,将会使两个掣爪94与结合轮92在啮合关系上的不良问题,还会发生两个掣爪94与结合轮92发生卡死的缺失,导致两个掣爪94皆无法被拨动,而这些加工上的困难最后致使产品的瑕疵率无法降低,不符市场需求。
请参照图10所示,为扳手90尚未衔接工作物的自然状态,且两个掣爪94都未被切换位置时,当容槽93未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弹簧95使左边的掣爪94抵接于容槽93壁面并啮合于结合轮92,同时弹簧95使右边的掣爪94抵接于容槽93壁面并啮合于结合轮92,而两个掣爪94仍能够脱离与结合轮92的啮合关系时,此时的两个掣爪94即处于稳定状态。两个掣爪94在稳定状态时,两个掣爪94于彼此最靠近的两个齿之间形成一个安全齿数距离D1。通常此时就是属于两个掣爪94的理想状态。
但是实际上,由于前述加工误差的问题,使得每一支加工后的扳手90内的两掣爪94与结合轮92的啮合关系有好有坏,较差的啮合关系就导致扳手90变成瑕疵品,而这些问题都是容槽93的大小不同或偏差不同所导致,请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为表示两掣爪94与结合轮92之间形成卡死状态的状态图。
当扳动扳手90逆时针转动用以驱动一个锁紧后的工作物80时,工作物80的反作用力会迫使结合轮92带动左边的掣爪94并挤压容槽93的壁面,使容槽93壁面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此时,右边的掣爪94会先逐渐的脱离结合轮92的齿,然后当右边掣爪94的齿峰被弹簧95外推而滑过结合轮92的齿峰时,弹簧95会将右边掣爪94推入容槽93与结合轮92之间的角落,造成右边掣爪94向外移动而远离左边掣爪94,使右边掣爪94往外移动了一个齿的距离,最后卡在容槽93与结合轮92之间的角落,这时左边掣爪94因受到容槽93壁面反作用力顶推,此反作用力直接经由结合轮92而传递到右边掣爪94,并使右边掣爪94紧抵在容槽93的壁面上,最后两个掣爪94皆无法脱离与结合轮92的啮合关系时,两个掣爪94即处于卡死状态。两个掣爪94在卡死状态时,两个掣爪94于彼此最靠近的两个齿之间形成一个卡死齿数距离D2,卡死齿数距离D2大于安全齿数距离D1。
由于加工的误差导致两个掣爪94容易发生卡死的问题,并造成最后无法拨动的缺失,若要以提高加工精度的方式来改善问题,则精密加工的技术会导致庞大的费用与成本,并无法广受市场接受,除此之外,像是控制件因加工误差或是定位位置误差的问题,也很容易导致上述卡死等问题,因此本申请人提出本专利申请,以解决前述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棘动装置发生卡死状态的棘轮扳手。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包括有:
一个本体,其包括有一个头部,该头部开设有一个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内设有一个第二容置空间,该头部设有一个连通该第二容置空间的控制槽;
一个驱动件,该驱动件能够转动的设于该本体头部的第一容置空间,该驱动件的外周缘环设有数个齿部;
一个棘动装置,其设于该本体的第二容置空间内,且该棘动装置能够与该驱动件产生选择性的啮合关系,该棘动装置包括一个第一棘齿块、一个第二棘齿块与一个弹性件,该弹性件设于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之间,使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分别朝向该第二容置空间的两侧移动,该第一棘齿块设有数个齿部,该第一棘齿块的齿部能够啮合于该驱动件的齿部,该第二棘齿块设有数个齿部,该第二棘齿块的齿部能够啮合于该驱动件的齿部,该棘动装置能够于稳定状态与卡死状态之间移动,当该棘动装置位于稳定状态时,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之间保持着安全齿数距离,该棘动装置位于卡死状态时,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之间保持着卡死齿数距离;
一个换向开关,枢设于该控制槽且能够控制该棘动装置,以控制该棘动装置与该驱动件之间的啮合关系;
一个限位件,该限位件连接于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与第二棘齿块上,该限位件能够使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与第二棘齿块于彼此最靠近的两个齿部之间保持有一个拘束齿数距离,所述的拘束齿数距离小于卡死齿数距离,以防止该棘动装置处于卡死状态。
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该限位件具有一个第一限位部与一个第二限位部,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二限位部分别位于该限位件的两侧,该第一棘齿块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棘齿块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连动部,该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连接于该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该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部连接于该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
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该限位件具有一个滑移槽,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二限位部分别形成于所述滑移槽的两端处,所述的滑移槽能够提供该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于内产生相对滑移关系。
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该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带动该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而使该限位件移动时,该限位件能够带动该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而使该第二棘齿块移动,且该限位件不会带动该换向开关移动。
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该限位件的滑移槽中段处形成一个挡部。
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拘束齿数距离等于或大于安全齿数距离。
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该换向开关能够于一个第一位置、一个第二位置与一个第三位置之间移动,且该换向开关包括有一个第一推移部及一个第二推移部,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一位置时,该第一推移部能够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使该第一棘齿块与该驱动件分离,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二位置时,该第二推移部能够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二棘齿块,使该第二棘齿块与该驱动件分离,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三位置时,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皆啮合于该驱动件,该第二容置空间具有相邻于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个第一抵靠面与一个第二抵靠面,所述的第一抵靠面与第二抵靠面分别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的两侧,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三位置时,该弹性件使该第一棘齿块抵接于该第一抵靠面并啮合于该驱动件,同时该弹性件使该第二棘齿块抵接于该第二抵靠面并啮合于该驱动件,而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仍能够脱离与该驱动件的啮合关系。
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该控制槽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远离于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侧,该第一推移部能够选择性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推移部能够选择性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该第一推移部与该第二推移部之间还形成有一个开放部,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三位置时,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同时位于该换向开关的开放部内,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皆啮合于该驱动件,使该驱动件无法相对于该本体头部单向转动。
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该控制槽同时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且该控制槽环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换向开关设呈中空环状,且该换向开关包括有一个轴孔,该换向开关的轴孔套设于该驱动件,使该换向开关与该驱动件之间能够产生相对的枢转关系,该第一棘齿块对应于该控制槽的位置形成有一个第一推移面,该两个棘齿块对应于该控制槽的位置形成有一个第二推移面,该第一推移部能够选择性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的第一推移面,该第二推移部能够选择性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二棘齿块的第二推移面,该第一推移部与该第二推移部之间还形成有一个开放部,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三位置时,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的第一推移面与该第二棘齿块的第二推移面同时位于该换向开关的开放部内,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皆啮合于该驱动件,使该驱动件无法相对于该本体头部单向转动。
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该换向开关与该本体之间还设有一个定位装置,该换向开关对应于该定位装置的位置则形成有数个定位部,该定位装置设于该本体的一个容置槽内,且该定位装置包括有一个设于该容置槽内的该弹性体与一个设于该弹性体与该换向开关之间的定位件,该定位件通过该弹性体的顶推而能够选择性的定位于该换向开关的定位部,该本体的头部具有一个旋转轴线,该头部包括有一个第一面与一个第二面,所述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彼此平行且沿着旋转轴线间隔分离,该第一容置空间沿着旋转轴线延伸且贯穿第一面与第二面,该驱动件能够以旋转轴线为轴心相对于该头部转动。
综上,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包括有一个本体,其设有一个第一容置空间与一个第二容置空间;一个驱动件可转动的设于第一容置空间;一个棘动装置设于本体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棘动装置包括一个第一棘齿块、一个第二棘齿块与一个弹性件;一个换向开关枢设于控制槽且能够控制棘动装置与驱动件之间的啮合关系;一个限位件,限位件连接于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与第二棘齿块,限位件能够使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与第二棘齿块于彼此最靠近的两个齿部之间保持有一个拘束齿数距离,所述的拘束齿数距离小于卡死齿数距离,使棘动装置有效的避免卡死状态。
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限位件具有一个第一限位部与一个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分别位于限位件的两侧,第一棘齿块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一连动部,第二棘齿块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连动部,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连接于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部连接于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使第一棘齿块与第二棘齿块之间保持的拘束齿数距离小于所述的卡死齿数距离。
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限位件具有一个滑移槽,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分别形成于所述滑移槽的两端处,所述的滑移槽能够提供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与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于内产生相对滑移关系。
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带动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而使限位件移动时,限位件能够带动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而使第二棘齿块移动,且限位件不会带动换向开关移动,由此,换向开关若存在有加工误差或定位位置存在误差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棘动装置卡死的问题。
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限位件的滑移槽中段处形成一个挡部,所述挡部能够提供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朝内移动时的挡止效果,避免弹性件过度的压缩而损坏,同理,挡部亦能够提供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朝内移动时的挡止效果,避免弹性件过度的压缩而损坏。
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拘束齿数距离等于或大于安全齿数距离,使棘动装置能够顺利的保持于稳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透视图;
图2为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棘动装置与限位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表示棘动装置处于稳定状态;
图4为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表示限位件使棘动装置保持在卡死齿数距离内;
图4A为本发明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表示换向开关能够切换至第二位置;
图6为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透视图;
图7为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表示棘动装置处于稳定状态;
图8为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表示限位件使棘动装置保持在卡死齿数距离内;
图8A为本发明图8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表示换向开关能够切换至第二位置;
图10为现有棘轮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现有棘轮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现有棘轮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现有棘轮扳手的结构示意图,表示棘动装置处于卡死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10-棘轮扳手;20-本体;21-头部;211-第一面;212-第二面;22-第一容置空间;23-第二容置空间;231-第一抵靠面;232-第二抵靠面;24-控制槽;24a-控制槽;25-容置槽;30-驱动件;31-齿部;32-驱动部;40-棘动装置;41-第一棘齿块;411-齿部;412-第一连动部;413-第一推移面;42-第二棘齿块;421-齿部;422-第二连动部;423-第二推移面;43-弹性件;50-换向开关;51-第一推移部;52-第二推移部;53-开放部;54-定位装置;541-弹性体;542-定位件;55-定位部;56-轴孔;50a-换向开关;51a-第一推移部;52a-第二推移部;53a-开放部;60-限位件;61-第一限位部;62-第二限位部;63-滑移槽;64-挡部;80-工作物;90-扳手;91-穿孔;92-结合轮;93-容槽;94-掣爪;95-弹簧;CL-轴线;D 1-安全齿数距离;D2-卡死齿数距离;D3-拘束齿数距离;P0-点;P 1-点;P2-点;P3-点;P4-点;X-基准线;Y-基准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为本发明防卡死的棘轮扳手的第一个实施例。本发明棘轮扳手10包括有一个本体20、一个驱动件30、一个棘动装置40、一个换向开关50与一个限位件60,限位件60使棘动装置40不会卡死在驱动件30与本体20之间,有效的避免棘动装置40发生卡死状态的问题;其中:
本体20包括有一个头部21,本体20的头部21具有一个旋转轴线CL,当使用者操作本体20时,能够使本体20以头部21的旋转轴线CL为旋转中心转动。
头部21包括有一个第一面211与一个第二面212。所述的第一面211与第二面212彼此平行且沿着旋转轴线CL间隔分离。
头部21开设有一个沿着旋转轴线CL延伸且贯穿第一面211与第二面212的圆形第一容置空间22,第一容置空间22内凹设有一个第二容置空间23,第二容置空间23呈半月形状且第二容置空间23的轴线与旋转轴线CL平行。第二容置空间23具有相邻于第一容置空间22的一个第一抵靠面231与一个第二抵靠面232,所述的第一抵靠面231与第二抵靠面232分别位于第二容置空间23的两侧。
头部21设有一个贯穿第一面211且连通第二容置空间23的控制槽24。于本实施例中,控制槽24位于第二容置空间23远离于第一容置空间22的一侧。
驱动件30可转动的设于本体20头部21的第一容置空间22,且驱动件30能够以旋转轴线CL为轴心相对于头部21转动。驱动件30的外周缘环设有数个齿部31,驱动件30的齿部31容置于本体20的第一容置空间22内。
驱动件30具有一个驱动部32,驱动部32能够用以带动工作物转动。于本实施例中,驱动部32设为多边形孔形态。
棘动装置40设于本体20的第二容置空间23内,且棘动装置40能够与驱动件30产生选择性的啮合关系。
棘动装置40包括一个第一棘齿块41、一个第二棘齿块42与一个弹性件43,弹性件43设于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之间,使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分别朝向第二容置空间23的两侧移动。
第一棘齿块41朝向第一容置空间22的一面设有数个齿部411,第一棘齿块41的齿部411能够通过弹性件43的顶推而啮合于驱动件30的齿部31。第一棘齿块41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一连动部41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动部412呈圆柱状。
第二棘齿块42朝向第一容置空间22的一面设有数个齿部421,第二棘齿块42的齿部421能够通过弹性件43的顶推而啮合于驱动件30的齿部31。第二棘齿块42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连动部422。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动部422呈圆柱状。第二棘齿块42的设计原理与第一棘齿块41相同,故于后采用相同原理的处不再详加赘述。
如图3所示,为棘轮扳手10尚未衔接工作物的自然状态,且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都未被切换位置时,当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23未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弹性件43使第一棘齿块41抵接于第一抵靠面231并啮合于驱动件30,同时弹性件43使第二棘齿块42抵接于第二抵靠面232并啮合于驱动件30,而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仍能够脱离与驱动件30的啮合关系时,棘动装置40即处于稳定状态。
棘动装置40在稳定状态时,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于彼此最靠近的两个齿部411、421之间形成安全齿数距离D 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安全齿数距离D1为驱动件30外周缘连续四个齿峰的距离。
当驱动件30带动第一棘齿块41挤压第一抵靠面231,使第二容置空间23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若所述弹性件43使第一棘齿块41抵接于第一抵靠面231并啮合于驱动件30,同时弹性件43使第二棘齿块42抵接于第二抵靠面232并啮合于驱动件30,而导致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已无法脱离与驱动件30的啮合关系时,棘动装置40即处于卡死状态。棘动装置40在卡死状态时,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于彼此最靠近的两个齿部411、421之间形成卡死齿数距离D2(见图13),卡死齿数距离D2大于安全齿数距离D1。
简而言之,棘动装置40能够于稳定状态与卡死状态之间移动,当棘动装置40位于稳定状态时,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之间保持着安全齿数距离D1,若棘动装置40位于卡死状态时,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之间保持着卡死齿数距离D2。
换向开关50枢设于控制槽24且能够控制位于第二容置空间23内的棘动装置40,以达到控制棘动装置40与驱动件30之间的啮合关系。
换向开关50能够于一个第一位置、一个第二位置与一个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当换向开关50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棘齿块41与驱动件30分离,当换向开关50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棘齿块42与驱动件30分离,当换向开关50于第三位置时,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皆啮合于驱动件30。
换向开关50包括有一个第一推移部51及一个第二推移部52,第一推移部51及第二推移部52伸入第二容置空间23内,且能够控制位于第二容置空间23内的棘动装置40,如图5。当换向开关50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推移部51能够推动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使第一棘齿块41与驱动件30分离,此时驱动件30能够单向转动。当换向开关50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推移部52能够推动棘动装置40的第二棘齿块42,使第二棘齿块42与驱动件30分离,此时驱动件30能够单向转动。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推移部51能够选择性推动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的第一连动部412,第二推移部52能够选择性推动棘动装置40的第二棘齿块42的第二连动部422。
第一推移部51与第二推移部52之间还形成有一个开放部53,当换向开关50于第三位置时,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的第一连动部412与第二棘齿块42的第二连动部422同时位于换向开关50的开放部53内,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皆啮合于驱动件30,使驱动件30无法相对于本体20头部21单向转动。此时扳动本体20即可使驱动件30的驱动部32与头部21一起转动。
换向开关50与本体20之间还设有一个定位装置54,换向开关50对应于定位装置54的位置则形成有数个定位部55,定位装置54能够定位于换向开关50的定位部55,使换向开关50保持在所需的位置。
定位装置54设于本体20的一个容置槽25内,且定位装置54包括有一个设于容置槽25内的弹性体541与一个设于弹性体541与换向开关50之间的定位件542,定位件542通过弹性体541的顶推而能够选择性的定位于换向开关50的定位部55。于本实施例中,定位件542设为钢珠形态。
限位件60连接于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上,限位件60能够使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于彼此最靠近的两个齿部411、421之间保持有一个拘束齿数距离D3(如图4),所述的拘束齿数距离D3小于所述的卡死齿数距离D2,由此,限位件60使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不会同时卡死在驱动件30与第二容置空间23之间,有效的避免棘动装置40发生卡死状态的问题。进一步而言,第二容置空间23与第一容置空间22之间即使存在着加工误差的问题,也将不再发生棘动装置40卡死的缺失,使得产品的良率提高,亦不会导致精密加工的高成本,相当符合市场需求。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拘束齿数距离D3等于或大于安全齿数距离D1,使棘动装置40能够顺利的保持于稳定状态。
限位件60具有一个第一限位部61与一个第二限位部62,第一限位部61与第二限位部62分别位于限位件60的两侧。限位件60的第一限位部61连接于第一棘齿块41的第一连动部412,限位件60的第二限位部62连接于第二棘齿块42的第二连动部422,使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之间保持的拘束齿数距离D3小于所述的卡死齿数距离D2。
于本实施例中,限位件60具有一个滑移槽63,第一限位部61与第二限位部62分别形成于所述滑移槽63的两端处。所述的滑移槽63能够提供第一棘齿块41的第一连动部412与第二棘齿块42的第二连动部422于内产生相对滑移关系。
当第一棘齿块41的第一连动部412带动限位件60的第一限位部61使限位件60跟着第一棘齿块41移动时,限位件60的第二限位部62能够带动第二棘齿块42的第二连动部422,而使第二棘齿块42跟着移动,但限位件60不会带动换向开关50移动。由此,换向开关50若存在有加工误差或定位位置存在误差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棘动装置40卡死的问题。
参照图4,当换向开关位于第三位置时,扳动本体20逆时针转动用以驱动一个锁紧后的工作物80时,工作物80的反作用力会迫使驱动件30带动第一棘齿块41挤压第二容置空间23的第一抵靠面231,使第二容置空间23的第一抵靠面231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并且第一棘齿块41的第一连动部412带动限位件60的第一限位部61使限位件60跟着第一棘齿块41移动,此时,限位件60的第二限位部62能够带动第二棘齿块42的第二连动部422,而使第二棘齿块42跟着移动,但限位件60不会带动换向开关50移动,让第二棘齿块42脱离驱动件30的齿部31。
由于所述的拘束齿数距离D3小于卡死齿数距离D2,故限位件60使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不会同时卡死在驱动件30与第二容置空间23之间,有效的避免棘动装置40发生卡死状态的问题。之后当本体20不再扳动时,第二容置空间23恢复原状,回到如图3的状态,弹性件43使第一棘齿块41抵接于第一抵靠面231并啮合于驱动件30,同时弹性件43使第二棘齿块42抵接于第二抵靠面232并啮合于驱动件30,而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仍能够脱离与驱动件30的啮合关系,棘动装置40仍能够顺利的回到稳定状态。
参照图5,之后若对换向开关50进行位置的切换动作时,换向开关50仍然可以顺畅的切换棘动装置40,有效的避免因加工误差而导致卡死的问题。
参照图6至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换向开关50a的位置不同及限位件60的结构不同。其余相同的结构于此不再赘述。
头部21设有一个贯穿第一面211且连通第二容置空间23的控制槽24a。于本实施例中,控制槽24a同时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22,且控制槽24a的轴线与旋转轴线CL共线,使控制槽24a环设于第一容置空间22与头部21第一面211之间。
第一棘齿块41对应于控制槽24a的位置形成有一个第一推移面413。第二棘齿块42对应于控制槽24a的位置形成有一个第二推移面423。
换向开关50a设呈中空环状,且换向开关50a包括有一个轴孔56,换向开关50a的轴孔56套设于驱动件30,使换向开关50a与驱动件30之间能够产生相对的枢转关系。
换向开关50a能够于一个第一位置、一个第二位置与一个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当换向开关50a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棘齿块41与驱动件30分离,当换向开关50a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棘齿块42与驱动件30分离,当换向开关50a于第三位置时,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皆啮合于驱动件30。
换向开关50a包括有一个第一推移部51a及一个第二推移部52a,第一推移部51a及第二推移部52a伸入第二容置空间23内,且能够控制位于第二容置空间23内的棘动装置40。当换向开关50a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推移部51a能够推动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使第一棘齿块41与驱动件30分离,此时驱动件30能够单向转动。当换向开关50a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推移部52a能够推动棘动装置40的第二棘齿块42,使第二棘齿块42与驱动件30分离,此时驱动件30能够单向转动。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推移部51a能够选择性推动第一棘齿块41的第一推移面413,第二推移部52a能够选择性推动第二棘齿块42的第二推移面423。且第一推移部51a与第二推移部52a设呈弧形片状而能够于环状的控制槽24a内弧线移动。呈弧形片状的第一推移部51a的厚度大于第一棘齿块41的齿部411齿高,如此,当第一推移部51a将第一棘齿块41从驱动件30隔开时,第一棘齿块41即与驱动件30失去啮合关系,而第一棘齿块41仍是经由弹性件43的顶推而令第一棘齿块41的第一推移面413抵靠在第一推移部51a与第二容置空间23的第一抵靠面231上,让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仍保有良好的且稳定的掣动效果。同理,呈弧形片状的第二推移部52a亦为相同的原理,故于此不再赘述。
第一推移部51a与第二推移部52a之间还形成有一个开放部53a,当换向开关50a于第三位置时,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的第一推移面413与第二棘齿块42的第二推移面423同时位于换向开关50a的开放部53a内,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皆啮合于驱动件30,使驱动件30无法相对于本体20头部21单向转动。此时扳动本体20即可使驱动件30的驱动部32与头部21一起转动。
于本实施例中,限位件60的滑移槽63中段处形成一个挡部64,所述挡部64能够提供第一棘齿块41的第一连动部412朝内移动时的挡止效果,避免弹性件43过度的压缩而损坏,同理,挡部64亦能够提供第二棘齿块42的第二连动部422朝内移动时的挡止效果,避免弹性件43过度的压缩而损坏。
参照图8,当换向开关位于第三位置时,扳动本体20逆时针转动用以驱动一个锁紧后的工作物80时,工作物80的反作用力会迫使驱动件30带动第一棘齿块41挤压第二容置空间23的第一抵靠面231,使第二容置空间23的第一抵靠面231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并且第一棘齿块41的第一连动部412带动限位件60的第一限位部61使限位件60跟着第一棘齿块41移动,此时,限位件60的第二限位部62能够带动第二棘齿块42的第二连动部422,而使第二棘齿块42跟着移动,但限位件60不会带动换向开关50移动,让第二棘齿块42脱离驱动件30的齿部31。
由于所述的拘束齿数距离D3小于卡死齿数距离D2,故限位件60使棘动装置40的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不会同时卡死在驱动件30与第二容置空间23之间,有效的避免棘动装置40发生卡死状态的问题。之后当本体20不再扳动时,第二容置空间23恢复原状,回到如图7的状态,弹性件43使第一棘齿块41抵接于第一抵靠面231并啮合于驱动件30,同时弹性件43使第二棘齿块42抵接于第二抵靠面232并啮合于驱动件30,而第一棘齿块41与第二棘齿块42仍能够脱离与驱动件30的啮合关系,棘动装置40仍能够回到稳定状态。
参照图9,之后若对换向开关50a进行位置的切换动作时,换向开关50a仍然可以顺畅的切换棘动装置40,有效的避免因加工误差而导致卡死的问题。

Claims (10)

1.一种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个本体,其包括有一个头部,该头部开设有一个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内设有一个第二容置空间,该头部设有一个连通该第二容置空间的控制槽;
一个驱动件,该驱动件能够转动的设于该本体头部的第一容置空间,该驱动件的外周缘环设有数个齿部;
一个棘动装置,其设于该本体的第二容置空间内,且该棘动装置能够与该驱动件产生选择性的啮合关系,该棘动装置包括一个第一棘齿块、一个第二棘齿块与一个弹性件,该弹性件设于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之间,使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分别朝向该第二容置空间的两侧移动,该第一棘齿块设有数个齿部,该第一棘齿块的齿部能够啮合于该驱动件的齿部,该第二棘齿块设有数个齿部,该第二棘齿块的齿部能够啮合于该驱动件的齿部,该棘动装置能够于稳定状态与卡死状态之间移动,当该棘动装置位于稳定状态时,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之间保持着安全齿数距离,该棘动装置位于卡死状态时,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之间保持着卡死齿数距离;
一个换向开关,枢设于该控制槽且能够控制该棘动装置,以控制该棘动装置与该驱动件之间的啮合关系;
一个限位件,该限位件连接于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与第二棘齿块上,该限位件能够使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与第二棘齿块于彼此最靠近的两个齿部之间保持有一个拘束齿数距离,所述的拘束齿数距离小于卡死齿数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具有一个第一限位部与一个第二限位部,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二限位部分别位于该限位件的两侧,该第一棘齿块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棘齿块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连动部,该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连接于该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该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部连接于该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具有一个滑移槽,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二限位部分别形成于所述滑移槽的两端处,所述的滑移槽能够提供该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于内产生相对滑移关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带动该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而使该限位件移动时,该限位件能够带动该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而使该第二棘齿块移动,且该限位件不会带动该换向开关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的滑移槽中段处形成一个挡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拘束齿数距离等于或大于安全齿数距离。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换向开关能够于一个第一位置、一个第二位置与一个第三位置之间移动,且该换向开关包括有一个第一推移部及一个第二推移部,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一位置时,该第一推移部能够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使该第一棘齿块与该驱动件分离,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二位置时,该第二推移部能够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二棘齿块,使该第二棘齿块与该驱动件分离,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三位置时,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皆啮合于该驱动件,该第二容置空间具有相邻于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个第一抵靠面与一个第二抵靠面,所述的第一抵靠面与第二抵靠面分别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的两侧,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三位置时,该弹性件使该第一棘齿块抵接于该第一抵靠面并啮合于该驱动件,同时该弹性件使该第二棘齿块抵接于该第二抵靠面并啮合于该驱动件,而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仍能够脱离与该驱动件的啮合关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槽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远离于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侧,该第一推移部能够选择性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推移部能够选择性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该第一推移部与该第二推移部之间还形成有一个开放部,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三位置时,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的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棘齿块的第二连动部同时位于该换向开关的开放部内,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皆啮合于该驱动件,使该驱动件无法相对于该本体头部单向转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槽同时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且该控制槽环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换向开关设呈中空环状,且该换向开关包括有一个轴孔,该换向开关的轴孔套设于该驱动件,使该换向开关与该驱动件之间能够产生相对的枢转关系,该第一棘齿块对应于该控制槽的位置形成有一个第一推移面,该两个棘齿块对应于该控制槽的位置形成有一个第二推移面,该第一推移部能够选择性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的第一推移面,该第二推移部能够选择性推动该棘动装置的第二棘齿块的第二推移面,该第一推移部与该第二推移部之间还形成有一个开放部,当该换向开关于第三位置时,该棘动装置的第一棘齿块的第一推移面与该第二棘齿块的第二推移面同时位于该换向开关的开放部内,该第一棘齿块与该第二棘齿块皆啮合于该驱动件,使该驱动件无法相对于该本体头部单向转动。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卡死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换向开关与该本体之间还设有一个定位装置,该换向开关对应于该定位装置的位置则形成有数个定位部,该定位装置设于该本体的一个容置槽内,且该定位装置包括有一个设于该容置槽内的该弹性体与一个设于该弹性体与该换向开关之间的定位件,该定位件通过该弹性体的顶推而能够选择性的定位于该换向开关的定位部,该本体的头部具有一个旋转轴线,该头部包括有一个第一面与一个第二面,所述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彼此平行且沿着旋转轴线间隔分离,该第一容置空间沿着旋转轴线延伸且贯穿第一面与第二面,该驱动件能够以旋转轴线为轴心相对于该头部转动。
CN201110429530.4A 2011-12-20 2011-12-20 防卡死的棘轮扳手 Active CN1031709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29530.4A CN103170935B (zh) 2011-12-20 2011-12-20 防卡死的棘轮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29530.4A CN103170935B (zh) 2011-12-20 2011-12-20 防卡死的棘轮扳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0935A true CN103170935A (zh) 2013-06-26
CN103170935B CN103170935B (zh) 2015-02-11

Family

ID=48631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29530.4A Active CN103170935B (zh) 2011-12-20 2011-12-20 防卡死的棘轮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7093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9413A (zh) * 2015-06-03 2016-12-21 英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层迭掣子换向机构的棘轮工具
CN106475946A (zh) * 2015-08-28 2017-03-08 施耐宝公司 棘轮扳手和棘爪机构
CN106541352A (zh) * 2015-09-22 2017-03-29 英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差齿设置双掣子单掣子座掣动装置的单向扳手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16564A1 (en) * 2003-05-02 2004-11-04 Terence Che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wrench head
CN1575930A (zh) * 2003-07-16 2005-02-09 陈泰佐 具防卡死结构的换向棘轮扳手
CN1781671A (zh) * 2004-11-29 2006-06-07 胡厚飞 三段式棘轮扳手
US7124664B1 (en) * 2006-04-24 2006-10-24 Chang Chuan Lee Ratchet wrench
US20080245194A1 (en) * 2007-04-05 2008-10-09 Snap-On Incorporated Bias assembly for ratchet tools
US20100031783A1 (en) * 2008-08-08 2010-02-11 Bobby Hu Easy-to Manufacture Ratchet Wrench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16564A1 (en) * 2003-05-02 2004-11-04 Terence Che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wrench head
CN1575930A (zh) * 2003-07-16 2005-02-09 陈泰佐 具防卡死结构的换向棘轮扳手
CN1781671A (zh) * 2004-11-29 2006-06-07 胡厚飞 三段式棘轮扳手
US7124664B1 (en) * 2006-04-24 2006-10-24 Chang Chuan Lee Ratchet wrench
US20080245194A1 (en) * 2007-04-05 2008-10-09 Snap-On Incorporated Bias assembly for ratchet tools
US20100031783A1 (en) * 2008-08-08 2010-02-11 Bobby Hu Easy-to Manufacture Ratchet Wrenc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9413A (zh) * 2015-06-03 2016-12-21 英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层迭掣子换向机构的棘轮工具
CN106239413B (zh) * 2015-06-03 2018-04-10 英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层迭掣子换向机构的棘轮工具
CN106475946A (zh) * 2015-08-28 2017-03-08 施耐宝公司 棘轮扳手和棘爪机构
CN106475946B (zh) * 2015-08-28 2018-09-11 施耐宝公司 棘轮扳手和棘爪机构
CN106541352A (zh) * 2015-09-22 2017-03-29 英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差齿设置双掣子单掣子座掣动装置的单向扳手
CN106541352B (zh) * 2015-09-22 2019-01-15 英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差齿设置双掣子单掣子座掣动装置的单向扳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0935B (zh) 2015-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2707B (zh) 手持式驱动装置
CN101734273B (zh) 婴儿车及其背靠倾斜调整装置
JP3198345U (ja) 電動ソケットラチェットレンチ
TWI571361B (zh) Electric sleeve ratchet wrench
CN103170935A (zh) 防卡死的棘轮扳手
JP3202794U (ja) 電動トルクレンチ
TW201338926A (zh) 具有切換裝置的棘輪扳手
TW201323159A (zh) 防卡死之棘輪扳手
CN102161191B (zh) 用于手持式工具机的套头
CN202921986U (zh) 防抱死的内锥钻夹头
CN105397697A (zh) 电动套筒棘轮扳手
EP2186604A1 (en) Swing wrench
CN105458988A (zh) 电动套筒棘轮扳手
CN201325015Y (zh) 摆动式扳手
CN203409654U (zh) 一种偏心抛光机
US20130330140A1 (en) Reversible tool assembly
CN203622290U (zh) 棘轮扳手
CN202825643U (zh) 棘轮扳手的扭力改变结构
CN102305250B (zh) 双向离合器
CN203887769U (zh) 转动工具顶掣装置
CN1151010C (zh) 一种棘动工具
CN104742057B (zh) 改进的扳手工具
CN203210250U (zh) 免拨扭换向棘轮扳手控制构造
CN207189531U (zh) 棘轮扳手结构
CN101642901B (zh) 三段定位的棘轮扳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